医疗整形十篇

时间:2023-03-23 06:35:06

医疗整形

医疗整形篇1

【关键词】美容整形;外科;医疗纠纷;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0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50-01

一常见的美容整形外科医疗纠纷种类

美容整形外科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存在很大的差别,手术的医疗效果清晰可见,手术中除医生医疗技术外,医生和就医者的心理因素影响着手术的结果。尽管双方都希望手术成功、完美,但是,每个人对美容整形的效果有不同的评价,这就极易造成矛盾纠纷,造成纠纷隐患,在目前的美容整形外科中,常见的医疗纠纷有:

1、就医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

2、就医者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

3、就医者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不满意

4、医生与就医者之间沟通方式存在问题

5、医疗费用过高

6、医疗机构侵犯患者的知情权

二美容整形外科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是各种各样的,产生纠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是,总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医疗模式的转变

近几十年,医学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医生主导地位转变为医患共同参与,医生的绝对权威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就医者的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很多医生并不理解,对就医者的意见不重视,没有在手术前让就医者真正了解手术的效果,部分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2、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在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不重视自己护理过程中各种资料的记录和保存,在与就医者进行沟通时,不注重自己对治疗效果的切实评价;在进行手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标准手术;手术出现失误时,不能及时与就医者进行沟通解决;在一定情况下,就医者会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及收过程进行录音录像,而医护人员不能及时对就医者的手术效果进行整理书写,可能导致医护人员与就医者对于治疗过程的表述不一致。

3、医护人员素质不高、医疗技术条件差

美容整形外科作为一门新兴医疗学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局限性,尤其是技术方面,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使用的手术设备落后且不专业,部分非医务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走进美容整形领域,很多整形美容机构没有从业许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4、就医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现代社会,人们的法律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烈,随着国家新的法律的制定实施,就医者在就医过程中更加注重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注重各种治疗方式以及手术过程等资料的收集,一旦在手术中发生问题,就医者可以利用这些资料保护自己的利益。

5、就医者对手术期望值过高

就医者对于治疗的期望值很高,他们认为,只要通过手术,就可以彻底改变自身外貌上的不足,他们对自身的外貌基础没有清楚的认识,不切实际地要求医护人员按照个人要求进行手术,介于每个人对于审美的观点都不同,医护人员与就医者很有可能在手术效果的评价上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纷。

三美容整形外科医疗纠纷的预防措施

事实上,很多纠纷是可以避免的,医护人员希望手术成功,给就医者一个改善外貌的机会,而就医者也希望看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双方都有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美容整形外科医疗纠纷的发生。

1、就社会方面而言

社会的管理和保障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政府相关单位要加强对美容整形中心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此类机构准入机制,严格要求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同时,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确保美容整形机构的正规性。

2、就医护人员而言

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整形美容要求医护人员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水平的业务素养,同时还要求医护人员对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要能为就医者考虑,特别是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学会与就医者进行交流,遵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将医疗过程中的各类文书准备完全并进行严格管理,为就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再次基础上,医护人员要转变服务理念,要能够改变自己对就医者的态度,站在就医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对就医者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考虑、分析并给予反馈,使就医者充分了解医护人员的想法,对医护人员的护理过程给予尽可能的支持。

医护人员要做好前期咨询工作和后期回访工作。在治疗前,医护人员要与就医者进行有效地沟通,在充分了解就医者的要求和期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治疗,对于手术的过程及预期的结果进行深入沟通,让就医者了解真实的情况;手术结束后,要对就医者的术后恢复等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回访,一旦发现就医者出现并发症等情况及时处理。

3、就就医者而言

对于就医者来说,不能盲目选择,要能够区分媒体广告与实际手术的差别,目前,媒体将很多美容整形的手术效果进行夸大,由于国内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进行管理,很多医疗机构为了利益虚假广告,误导就医者,因此,就医者不能盲目相信广告宣传,在进行治疗前,要对治疗有全面的了解,要了解相关机构是否有资质,医护人员是否专业,一定要多询问几家机构,并进行对比,多询问医护人员,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明确整个手术过程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或者可能出现的意外,手术后的注意事项等等,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与此同时,就医者要在治疗中保存好相关的就医资料,对自己所进行的手术有深入的了解,一旦发生纠纷,就医者可以借助这些资料保护个人权益。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手术协议书,这是医护人员和就医者对治疗过程达成协议的文字证明,同时也是纠纷发生后的重要依据,在签订协议前,就医者要认真研究协议中的内容,确保个人利益不会受损。

参考文献

医疗整形篇2

1术前

1.1 术前访视:整形手术室护士在术前访视时要和蔼可亲、给患者以信任感,同时也要注意交流时的保护性语言,比如当患者或家属问到手术的危险性或术后效果等问题时,不要把话说得太肯定,给自己留些空间[1]。详细了解患者既往史,可对手术起到有效的提示和防范。如门诊患者不愿做术前检查或者标本的病理检查,在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时还应注意让其在拒绝检查单上签字并讲明后果。

1.2手术器械的消毒:手术室无菌操作和无菌物品的管理极为严格,应每天检查消毒,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对特殊感染的手术,如乙肝病毒阳性患者、艾滋病患者或梅毒患者,术后应将器械严格按传染病手术处理;每个消毒包的消毒指示带、指示卡均要保留并粘贴在病历上,使得灭菌效果的监测资料成为完整、客观、可核实的证据。

1.3严格查对制度:对于住院患者,在接患者时要做好查对工作,防止接错患者,注意患者的术前准备情况、生化检查、皮肤准备,术前患者有皮肤异常的要告知手术医师或病房护士;患者随身的贵重物品应交其家人或病房护士保管,不能带入手术室。对于门诊手术患者则应详细查对手术名称、部位以及手术方法[2]。

2术中

2.1患者的摆放:患者在手术时的摆放特别重要,既要舒适,又要适于手术切口暴露,便于操作,否则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而发生医疗护理纠纷。如腋臭或隆乳手术时,患者上肢不能过度外展,以免引起臂丛神经损伤;对于全麻患者,在俯卧位时,头部没放置好,可影响其通气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在为患者使用电刀过程中,如果电极板放置有误或在使用过程中移位,接触金属物质,可引起患者灼伤。

2.2术中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是重要的原始资料,具有法律效力。术中护理记录直接反映护理工作的内容并为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术中巡回护士应详细、真实地记录整个工作流程,如手术的摆放,电刀(凝)负极板粘贴的部位、止血带的充气和放松时间,组织标本留取,器械数目等物品的清点,术中和术后患者皮肤情况等,以免患者术后出现纠纷。

2.3术中易出现的越职行为:手术室护士应牢记自己的职责,行使手术间的管理责任,杜绝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如术中麻醉医师请巡回护士帮忙看一下麻醉机或患者情况,医师请护士拉钩、剪线,甚至帮忙接电话等行为,虽然看起来不是大事,但如果此时出现事故,追究起责任来,护士也难脱关系。因此护士只能干职责内的工作,不能越职行事[3]。

2.4病理标本的管理:手术中取出的任何组织都要询问医师是否留取标本,不可自行处理。若术中需要做冰冻切片必须由专人送检,送检人和接收标本者均应做好登记并签名;常规标本在术中由器械护士妥善保管,手术后交给主管医师,后者将标本放入标本袋内,填好病检单,由专人送往病理科,并做好交接记录[4]。

3术后

3.1术后交接:术后巡回护士应亲自将患者送回病房,将患者的物品交给病房护士或患者家属,检查患者的皮肤是否完好、静滴管和引流管等是否通畅、手术切口敷料粘贴是否牢固,并要求病房护士签字。门诊患者术毕应详细交待术后注意事项并签字留存,以免术后发生纠纷。

3.2患者隐私:手术室护士由于治疗和手术的需要,常会了解某些患者的隐私,如生理缺陷、既往史、个人嗜好等,要求护士无论是在术中或术后都不得拿患者的隐私开玩笑、不得公开患者的健康状况或隐私。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整形术后出现医疗纠纷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整形外科手术室护士在提供高质量微笑服务的同时,还需要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努力配合医师更好地完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满意率。另外, 手术室护士还需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依法行事,从保护患者的利益和自身权益角度出发,尽可能避免各类医疗差错、事故,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汪丽萍.整形美容外科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4):490-491.

[2]郭树忠.我国美容外科的医疗纠纷与规范管理[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12):642-643.

[3]钟盛全,向良浩,虞守辉.医学美容医疗纠纷的防范策略[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2),209-210.

医疗整形篇3

据统计,在中国全民整形的热潮中,每年有300万人甘愿为美“挨刀”。2009年我国从事医疗整形美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人员达20余万人,整形美容医院、诊所和科室超过5万余所,年总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人民币。而如此庞大的产业却多数潜行于“地下”,行业监管形同虚设。成都一家知名医院的院长说,目前在整个整形美容行业尤其是民营整形美容业中,技术水平不均衡、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一,存在诸多乱象,美丽与丑态如影相随。而接连发生的整形致死案例更告诉人们:这个打着美丽旗号的行业,竟能给消费者带来如此巨大的风险。

丑态一 口碑效应

如今,口碑效应是整形美容市场的一大特征。据成都的整形业内人士透露,好多民营整形医院生意红火,很大部分是依靠打广告。翻开各地的都市类报纸,大幅整形广告几乎天天都有。不少广告夸大其词,目的就是把人先“忽悠”来。而很多消费者根本不关心医院实力怎么样,医生资质如何,只要看到身边有朋友的手术做得漂亮,就去找这个医生做。

而口碑效应背后则是消费者对整容的非理性追求和对医疗安全的忽视。“有的消费者求‘美’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对自己的生命安全都不在乎。”一位就职于成都某民营整形医疗机构的整形医生表示。台湾美容医学会常务理事长兼教育部长宋奉宜则认为,整形美容应该属于医疗范畴,但目前很多消费者把自己当成了对“美”的追求者,而并非对“医”的求诊者。“应当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一旦消费者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危险性,也就不会为了整形而冒巨大的风险。”

丑态二 整形“掮客”

近年来,整容几乎成了一种流行风尚,靠脸“吃饭”的明星们和爱美心切的普通人,一起造就了整容行业的兴旺发达。成都女孩李晓是一整形“掮客”。她是法国某医疗美容产品的中国区总,负责为全国上百家美容院和医疗机构供货,在成都的人脉资源颇广。李晓和美容院串通一气,在美容院的顾客身上打主意,游说她们做整形手术,并邀请专业医生过来“走穴”,或者将顾客带到自己熟悉的整形美容医院做手术,最后与主刀医生利润分成。

某大医院的整形美容科医生老马被李晓拉下水,承接这类业务,并通过关系在其他医院“借用”一间手术室和几名医护人员。为顾客开展手术。从医生到顾客,每经历一个环节,这个链条上的利润像吹气球一样被迅速放大。以隆鼻为例,医生老李给李晓的报价是8000元,而美容院老板却给顾客的报价高达3.8万元,中间多出来的3万元利润,便由李晓和美容院老板分成。整形“掮客”已成为李晓们的“第二产业”。有业内人士说,二、三线城市整形美容的需求很大,这里的消费者不在乎钱,而且对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来的医生更是有一种天生的信赖。这就好比国内的消费者普遍认为韩国医生整形做得好一样。

丑态三 胆子大,素质低

据成都某整形专家说,个别民营整形美容医院可以说“唯利是图”,胆子非常大,只要能赚钱,敢把病人当“试验品”,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像王贝这样的下颌角手术具有生命危险,是一个需要手术技术、麻醉手术、术后护理的系统工程。对于医疗机构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而一些民营整形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医生很少来源于正规医学院培养的硕士、博士,不少是“野路子”出身。没有经过严格的执业训练。因为以往整形美容在中国医学领域往往不为人知,属于边缘学科,近年来行业发展迅速,一些医生半路转行,水平参差不齐。

成都一报道健康行业多年的记者说,从业人员资质层次不齐,是目前整形行业乱象之一。目前整形美容医生主要需要两个资质,一个是行医资格证,另外一个是相关学科的专业资格证。但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因此,在专业资格证的审核方面比较含糊。

尽管卫生部制定了关于美容行业的管理办法,但整形手术的收费却存在很大的弹性,成为了暴利产生的温床。某些整形美容医院只求经济效益,就诊者提什么样的要求都敢答应,先做了再说。某些医院没有固定的医护人员,都是外请医生动手术,有的医生根本不具备独立手术的能力也敢上手术台。某些医院接诊和手术医生是两套人马。所有这些不规范行为,都增加了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丑态四 监管缺位

近二十年以来,我国整形美容业已发展成为涵盖医疗整形、医疗美容、注射美容等领域的综合产业。但相关的检查、审核却不够到位。不出事则无事,出事后往往自行消化。据成都某知名整形医院院长透露,一些民营整形美容医院都有自己一套医疗事故善后的班子,专门应对医疗纠纷。而面对如此庞大的产业和众多医疗机构,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

政府监管薄弱,放任的结果使商业资本有了强势介入的机会,导致甚至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整形美容科室都被承包,成为私人性质的经营机构。在暴利的驱动与监管缺位的前提之下,整容手术“乱”了起来,而在所有的整形美容医疗项目中,手术是最暴利的一种,通过这一种“技”来养这些变了味道的“医”,就成为了最现实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承包时间到了,经营者就撤资走人。手术一做完,走穴的医生们也马不停蹄地离去。那些由此而产生的医疗风险与结果就只能无情地转移到患者身上。另外就是医疗机构违规项目的监管。有些医疗机构都会私下经营一些超出执照范围的项目。但这往往更难进行监管。

据了解,目前整形美容行业监管依据的是2002年颁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和《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然而时过境迁,这个卫生部当年颁发的“第19号令”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行业发展。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我国整个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滞后,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尚缺乏统筹考虑和发展战略性研究。

“整形”美丽行业

在韩国,整形美容业的高歌猛进,曾经被中国同行视为榜样,但这样的繁荣并不正常。韩国2005年整形医疗纠纷1000多起,为吸引海外消费者到韩国接受整形医疗,医疗纠纷和事故有意无意地被忽略和掩盖。而作为一名整形美容外科医师,在欧美发达国家至少要经过医学院校的正规学历教育,然后在普外等临床科室轮转4至5年,再接受至少3年整形外科专业培训,方能通过考评成为整形美容执业医师。而成为熟练掌握临床治疗技术的专家,至少要从事该专业10年左右。

有专家认为,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有效方法,尽快制定医疗整形机构的管理意见和从业标准。亟须加大整形医院、医师的资质审查,加强常态监督检查和广告审查。首先开设整形医疗专科医院的门槛应该提高,不仅投资门槛要大幅提高,以防止急于逐利,不顾风险,盲目扩大手术指征,医生队伍能力资格的把关更应从严。其次,应该建立质控管理和手术指征自我约束的机制。整形美容界要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决不能一味追求营利,而丢失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更为重要的是,整形医疗专科医院的投资者,应该得到专业的培训,理解医院、医疗这一特殊行业有别于一般产业,赚钱也须遵循“医道在先”原则。

医疗整形篇4

【关键词】医疗机构;声像档案;管理;现状;创新;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办公条件的改善,医疗机构在日常管理、医疗及科研实践当中直接形成了大量的声像档案。声像档案具有客观性、形象性、交流性、特殊性等特征,是文、形、声的有机整体。声像档案是医疗机构前进和发展的见证者,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具有保存价值。但调查发现,目前医疗结构声像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归档不完整、保管条件差、管理混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完整和声像档案的保管及利用,严重滞后于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声像档案管理工作。

1.医疗机构声像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1.1 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收集不全

当前医疗机构实行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信息科、综合档案室及各医疗业务部门分体管理各类档案信息。信息科负责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图书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综合档案室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和部分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等,并对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医疗业务部门负责管理医疗文书档案、医德医风档案、X线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检查影像图文档案等。三大信息主体在日常工作中基本是各自独立地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加工、统计和提供服务,缺乏必要的协调,重复劳动现象较为普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在一个单位内形成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疗机构信息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2 记录不完整、制作不齐全

记录医疗机构的重大社会活动、重要会议、医疗、教学、科研中有代表性事件的照片、录像等各类载体声像档案制作不完整、不全面。特别是医疗机构重点基建项目,基建项目的照片和录像,应该包括基建项目开工前的原景、招标会议和活动、奠基仪式以及建设过程中关键环节直至竣工验收的照片的拍摄。但是,往往只是基建工程在开工时或竣工时举办仪式才有对医疗机构基建建设原貌拍摄记录下来,缺少全面从工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等各环节进行拍摄,形成声像档案。

1.3 制度不落实、管理不规范

对于声像归档的收集范围、移交时间等没有制定符合医疗机构档案管理模式的具体要求,且归档不及时,部分声像没有附加文字说明,或者有些说明不是缺时间就是缺内容。久而久之,面对一堆照片或影像,没有人能说清来龙去脉,给日后查找利用带来诸多麻烦;由于医疗机构中能形成声像档案的部门许多,出于使用便利,加之声像档案载体材料越来越轻便,许多声像形成部门,不愿将其移交给档案部门管理,对声像资料任意处置,致使声像损伤或丢失。

2.医疗机构声像档案创新管理对策

医疗机构声像档案是医疗机构前进和发展的见证者,它不仅可以记载历史,更重要的是反馈信息,提供利用,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疗机构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做好医疗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医疗机构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探索一条适应医疗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新思路,力求使声像档案在医疗机构的发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2.1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声像档案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制度

由于医疗机构声像档案工作具有内容繁杂、部门众多分散、专业性技术性强、保管要求及机密程度高低差异等特点。因此,应建立符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声像档案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其中,建立和健全声像档案收集制度尤为重要。医疗机构临床医技各科室、医疗机构行政管理及后勤等各部门、医疗机构各级领导、各科室干部和医护技术人员,都或多或少地形成各类声像档案,而管理部门的分散性却是影响声像档案的齐全完整收集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声像档案传递、登记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一旦发现遗漏丢失,及时查找补救,确保声像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2.1.1 明确医疗机构声像档案收集范围及收集方法

凡在医疗机构日常工作中形成、真实反映本院各项工作活动情况并有考察与利用价值的磁盘或光盘等均为收集对象。一是文体文件:重点是通过计算机文字处理形成的正式电子文件;二是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文件;三是各种会议或重要活动通过视频设备拍摄的动态图像文件;四是多媒体文件。在医疗机构档案工作实际中,推荐以下四种声像档案采集方法:①一般采集;②定期定向采集;③重点采集;④专题采集。

2.1.2 健全医疗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规范管理,对产生的声像材料从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借阅作明确规定、统一管理,防止分散流失。设立统一数据库,方便各部门使用和下载各类照片及音频、视频资料。明确任何人不得将形成的声像档案据为己有,声像档案人员岗位变动时,严格办理移交手续,避免流失。实行分级管理,对珍贵的历史资料列为保护范围。医疗机构组织重大活动、会议,档案人员应全程参与,负责摄影录像的人员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各类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以确保重大活动产生的声像档案完整、集中统一。

2.1.3 确保声像档案制作齐全,规范声像档案的整理、分类、编目

声像档案管理人员要懂得拍摄技术,经常深入科室,及时发现有价值的声像材料并收集,对重要资料打破常规随时归档。基建项目类声像档案,要参与到“四同步”中去,提前介入,把档案管理渗透到基建项目建设管理全过程,才能对医疗机构原貌的拍摄范围把握准确。重要活动做好周密的摄影计划,活动结束后,参与录像、摄影人员及时将形成的各类声像材料向专职档案人员移交。规范声像档案整理,底片、正片、文字说明三部分要完整,综合运用时间、地点、事由、人物、背景、摄影要素等。

2.1.4 实现医疗机构声像档案数字化

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对档案进行管理和开发,逐步实现文件形成电子化、文件传递网络化、文件存储数字化、文件管理动态化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是今后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医疗机构档案门类较多,尤其较繁忙的医疗业务活动,须保留大量的业务归档材料,如病案、影像资料,每年几万份,全部以传统的方法贮存,占有很大库房;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也使档案载体更加丰富多样,大部分医疗机构已经尝试应用电子病历。

2.1.5 积极开发声像档案的利用价值

①凭证价值:俗话说:“空口无凭,立字为证”,相对声像档案来说,这个“字”就是原来的形、声、像。

②教育价值:开发声像档案,制作宣传画廊、宣传片等,作为医德医风教育的生动教材,寓教于乐,可有力地推动了医疗机构精神文明建设。

③媒介价值:声像档案的参考价值、凭证价值,通过开发可以转化为媒介价值,从而承担社会功能。

2.2 建立医疗机构档案与其他信息管理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医疗机构运作和管理的过程是一个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医疗机构作为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就是一个信息资源子系统。将这个子信息资源系统融入医疗机构整体信息化工作中,将信息科与综合档案室合并,实行信息、档案管理一体化,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高效的信息中心,形成更具有综合效益的资源库,就可适应当前医疗卫生部门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主要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2.2.1 能充分发挥信息整体效能

医疗机构实行图书、情报、信息、档案管理一体化,不是简单地把信息科和档案室两个科室合并起来,而是围绕着实现优质服务这一中心从实质上下工夫。这样做有利于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熟悉医疗机构各部门业务流程、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使医疗机构各部门蕴藏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料交流畅通,发挥医疗机构信息的整体效能,更好地为医疗机构各项工作服务。

2.2.2 充分实现医疗机构电子计算机联网

信息、档案一体化管理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收集整理、加工统计有关信息,统一目标体系。统筹各类信息结构,不仅便于检索、利用,更重要的是形成医疗机构管理、病案统计、财务、档案、人事、药房和图书管理等一个大系统,进而形成医疗机构管理系统化,并电子计算机联网,为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 为医疗机构将来实现高效管理的体制改革服务

实行信息科和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不但可精简机构、减少开支,又能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功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所以,实行信息、档案一体化管理是完全符合医疗机构当前的体制改革要求的。医疗机构要将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的规划、设计、管理和运行纳入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实施。

3.结束语

总之,医疗机构的声像档案可作为医疗机构前行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见证者,它不仅只是记载了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反馈的信息,给予利用,为院领导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声像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创新声像档案的管理方法,合理的去开发以及利用声像档案,使其更好地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服务。这对于医疗机构的未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医疗整形篇5

[关键词] 医疗服务价格;医院;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157-03

医疗服务价格并非简单的货币收付关系,它是政府用以调控医疗服务的总量和结构、理顺医患关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医学科技进步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1]。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只要人为降低医疗服务价格,便是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体现,但事实上人为压低医疗服务价格而相应的补偿没有到位,最终不仅没能使医疗服务更好地体现公益性,反而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我国按项目付费体系下的医疗服务价格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为相关政策制订者及研究者提供参考。

1 医疗服务价格现状

1.1 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制

目前,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提供主体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制订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及项目、定价原则及方法,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本辖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2];部分医疗服务的指导价格,也可以由地市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和调整[3-4]。在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外新增的项目,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定后试行,并报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原卫生部备案。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会同原卫生部定期审核新增项目,确定统一规范的医疗服务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3]。

1.2 医疗服务价格僵化

我国自2001年制订《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以来,直到2007年才对部分新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增补;各省及各直辖市对具体价格的调整往往是数年甚至是数十年才进行一次。中南大学的刘丽杭[5]教授对15个省份2000年前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收费标准调整时间跨度最短的为4年,最长的为12年。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作为医疗服务提供主体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制订及调整几乎没有发言权,而掌握定价及调价权利的行政部门却没有动力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及信息对医疗服务价格做出及时合理的调整。因此,整体而言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相对僵化,一经制订,往往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变。

1.3 医疗服务价格扭曲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严重扭曲,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6],技术劳务和知识价值在价格形成和调整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个问题基本是学界的共识:笔者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以“医疗服务价格”为主题词限定标题检索,对检出的文章按相关性进行筛选,最终选出58篇,对这些学术文章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文章都认为医疗服务价格具有扭曲的现象。虽然从2000年的《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计价格[2000]962号)及2001年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到最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都明确提出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以体现医务工作者的价值,但是实际操作中调整的范围及幅度均有限,部分地区甚至根本未做调整。此外,医院从市场上购进的各种医用材料、医疗仪器设备及基建维修等,都要按市场价格结算,医疗成本费用随着物价的上涨而逐年上升,医疗服务价格数年一次的小幅调整,也被物价上涨给抵消掉了。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整体上是扭曲的。

1.4 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服务价格差异化程度不足

根据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原卫生部《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的意见》以及《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按照医疗机构的等级划分为三级政府指导价(最高限价),但是等级之间差别并不明显,部分省份甚至实行全省医疗服务项目统一价格[7]。而现实情况是即使同等级别的医疗机构间整体医疗水平往往也相差很大。

2 现行医疗服务价格存在的问题

2.1 医务人员激励不足,患者负担加重

低廉的医疗服务价格并没有保护患者的利益,相反其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同时挫伤了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扰乱了整个医疗秩序。扭曲的医疗服务价格,使医务工作者的技术劳务和知识价值得不到体现。医务工作者的正当收入与其高投入、高强度、高风险、高技术的职业特点不相匹配。医生本应该利用其知识为患者看病,用其技术为患者诊疗,并从中获取相应的报酬,然而当前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下,医生的角色更像是药品零售商与医疗器械的服务提供商。医生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的环境下,其充分利用所掌握知识为患者诊疗的积极性不足,转而依赖先进设备进行检查,并开大处方、高价药,由此低价格会最终变相为不合理的高价格。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和医务人员工资标准,让医务工作者优质优价的医疗技术差别无从体现,产生业内分配不公,部分医生心理失衡,利用红包途径体现并补偿其劳务价值。

2.2 医生承受不合理指责,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服务价格扭曲与财政补助不到位的双重影响下,医疗机构为了维持正常运营及发展,不得不依赖药品加成补偿及医疗设备检查的补偿;医生的正当收入偏低,其价值得不到体现,部分医生收受药品回扣,甚至是向患者索要红包,致使医疗领域产生诸多乱象;加上部分媒体在一些医疗事件中不负责任的报道,使医生白衣天使的形象受到普遍质疑,公众误认为医生收受红包是普遍的现象,继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医生与患者相互不信任。公众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医院及医生所造成的,应当受到谴责,因此医院及医生成了不合理体制机制的替罪羊。

2.3 就医流向不合理,医疗资源稀缺与过剩并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日益重视,当面对疾病的困扰时往往倾向于去资质比较高的大医院并找有名的大夫寻求帮助。我国不同资质医疗机构及医生间差距没有拉开,按照现行的政策,医疗服务价格只是划分为三级,而实际情况是即使同一地区的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水平也相差很大,但其医疗服务价格却是相同的。因此,分级转诊始终难以得到公众认同,患者流向极不合理,当人们罹患疾病时往往会去最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这就造成医疗资源的稀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大医院挂号难、住院难,而小医院则门可罗雀、经营惨淡。在这种情况下,大医院将大量人力、物力用在常见病的诊治上,解决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便可以解决的健康问题,不但造成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2.4 医院争相购置大型医疗设备,提升赢利能力

医疗服务定价机制的僵化导致医疗机构对推动适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动力不足,当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弥补成本而又没有相应的财政补偿时,转而向药品及大型设备检查寻求补偿,导致医院争相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增加其赢利能力;诱导需求,开大处方,过度检查;最终结果是医疗成本提高,患者负担加重。

2.5 开展新的诊疗服务项目受限,阻碍医学发展

根据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卫生部2000年的《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全国实行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服务内容提供服务;在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外新增的项目,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定后试行,并报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原卫生部备案,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会同原卫生部定期审核新增项目,确定统一规范的医疗服务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3]。然而自《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2001年印发,直到2007年才进行首次修订和调整,这期间很多服务因无法收费而不能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3 讨论

3.1 医疗服务价格长期扭曲的原因分析

3.1.1 对公益性的理解简单而片面 很多人片面地理解了公益性的含义,认为价格定得越低,就越能体现公益性,然而事实证明结果恰好相反,人为地限制医疗服务价格,而又没有合理的补偿机制,使医疗服务价格的成本补偿转移到药品与设备检查上,而患者付出的成本却更高。事实上价格只是价值的合理体现,政府要想体现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应该是在合理核定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对成本价格进行合理补偿,以降低医疗服务的提供价格,而非简单地人为压低医疗服务价格。

3.1.2 人们只看重实物的消费 长期以来,患者对收费的认识也存在误区,只看重实物的提供,认识不到技术和劳务的价值。患者评价花的钱是不是值,往往看能拿多少药,能做多少设备检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价格的调整和实施[8]。有些医疗机构按照政策要求调高技术劳务收费水平和新增技术劳务服务项目,往往因为得不到患者的认同,影响了新价格的操作[9]。

3.2 医疗服务价格僵化的原因分析

3.2.1 不合理的定价机制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高度集中,一直以来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定价的话语权很弱,而拥有定价权的有关部门由于不涉及切身利益,对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的积极性不足,同时医疗服务的定价也不是一个部门能自主决定的,需要几个部门间的协调,这也加大了改革的惰性。

3.2.2 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尚未明确 与其他事业性收费相比,医疗收费项目繁多,专业性强,成本构成复杂。医疗服务定价较为复杂,医疗服务具有劳动、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特点,涉及教育及培训成本测量不明确,因此准确的医疗服务成本难以测量。这本身就给医疗服务的定价以及及时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医疗服务价格缺乏科学精确的计算方法和证据支持,难以真实反映医疗服务必需成本及其构成,其价格的确定难以使医患双方认同[10]。

3.2.3 “看病难、看病贵”的舆论压力 政府虽有认识到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不合理,但在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舆论背景下,又难以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大幅调整。

4 建议

4.1 科学核定成本价格,改进财政补偿方式

现行价格结构刺激医疗机构忽视对技术劳务含量高、成本低、效果好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过度提供和使用药品、设备检查服务,必然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和过快增长[11]。目前国际上医生都是以技术服务获得自己合理的收入,中国也应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让中国的医生通过为患者服务得到自己应有的回报[12],而不是通过卖药品或使用医疗器械来赚钱,使医生的回报回归自然,回归理性。逐步提高诊疗、手术、护理等技术含量高的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使医疗服务价格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价格向“成本价格”转化,建立适应现代医院经营机制的医疗价格体系[13]。提高技术劳务价格并不意味着增加医疗服务的成本和社会经济负担。在提高技术劳务收费的同时,有效控制药品价格和切实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水平,将在总量上控制费用水平,患者将得到更多的实惠,社会经济负担也将减轻[14]。

目前,我国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当医疗服务成本价格科学合理地核算出来后,政府可以根据成本价格、收费价格以及提供服务量来确定对医院的补偿水平,这样更有利于激励医务人员利用其知识来为患者提供服务,而非昂贵的药品或先进设备,有利于理顺医患关系,创建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同时也能促进医学的发展进步。

4.2 拉开价格差异,调控患者流向

医疗服务价格是调节医疗服务问题与结构、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适当拉开不同资质机构及医师的价格差距,合理分流患者,使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并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担。

4.3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

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形成与调整机制,提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其中的话语权,建立起灵活的医疗服务价格及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医疗价格作为调整多方利益的经济杠杆,保持相对稳定是必要的,但稳定不是不变,医疗价格多年不变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医用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而对医疗服务价格适时进行合理调整,才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规范医疗服务行为[10]。

4.4 放开部分特需医疗服务

适当发展特需服务,满足群众个性化医疗需求,给公民以选择的机会。如“点名手术”、“专家门诊”、“特约会诊”、“高档病房”、“特需护理”、“上门服务”等。但要提高特需服务的价格,拉开与普通医疗服务的差别,以减少优质资源的滥用,同时也使其成为医疗机构重要的补偿途径之一,减轻财政负担。

[参考文献]

[1] 刘玉来,李聪捷.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服务价格机制的思考[J].中国卫生,2003,(1):5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中发[2009]6号.

[3] 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EB/OL]. .2006-07-13/2012-07-15.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EB/OL]. http:///fortune/2009-11/23/content_12525032.htm.2009-11-23/2012-07-15.

[5] 刘丽杭.我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评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8,(5):17-19.

[6] 韦惠卿,李建国.医疗服务价格与其他行业价格刀差形成原因及对策探讨[J].卫生软科学,1994,(9):21.

[7] 李丽.我国医疗服务价格规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

[8] 李国志.医疗服务价格扭曲现状、成因及对策[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5,(9):8-10.

[9] 孟庆跃,卞鹰,孙强,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问题成因和调整方案(上)[J].中国卫生经济,2002,21(5):31-34.

[10] 安珂,张福生.对手术费、诊疗费定价合理性的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09,(10):35-37.

[11] 郑大喜.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05,(3):20-24.

[12] 孙建方.新医改应充分调动医生积极性[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9, (6):15-17.

[13] 唐宗全.对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调整的几点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6,(6):36.

医疗整形篇6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也在不断地改革,这就让医院医疗档案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可是,社会大众使用的医疗档案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多。为此,医疗机构针对这些档案的管理对社会的发展和提升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对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医疗档案管理的意义,然后针对于当前医疗档案管理模式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项对策。

【关键词】

医疗档案;管理模式;问题;对策

1 加强医疗档案管理的意义

第一,针对我国医疗档案管理对医疗机构自身发展的影响,科学合理的管理医疗档案对档案信息进行简要分析,方便了解医疗机构的整体发展现状、整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效率、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等,主要是方便医疗机构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水平、完善服务等提供了很有代表性的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我们呢对医疗机构档案信息的整理与运用,可以找到疾病发生的规律,可以为医学研究以及疾病预防工作提供了参考,从而提升了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水平。

第二,针对我国医疗档案对社会医疗保障模式建设的影响。现在,为了改善我国民生问题,已经推行了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与此同时,商业性的疾病保险也慢慢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不管是哪个医疗保障制度还是商业性的疾病保险这些河段都是以医疗档案为根基的,怎样有效地保证就医人员的自身利益?医疗档案是保证就医人员自身利益的主要根据。所以,为了让医疗保障模式健康可靠地发展,我们要积极地探索新形势的医疗档案管理模式。

2 我国医疗档案管理模式现存的问题

2.1医疗档案管理模式与医疗机构新体制不相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医疗机构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革与更新,让医疗机构逐渐的走上市场化这条道路,让医疗机构逐渐的从事业单位慢慢的变为市场经济的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以及就医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医疗档案的数量也在逐渐的提升,这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且艰巨的挑战。在这一形势下,医疗机构的医疗档案管理环节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导致医疗纠纷经常发生,就医人员不能查看自己的医疗档案,所以,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平衡。在利益面前,医疗机构为了保护自身的毅力随意修改就医人员的档案内容。

2.2 医疗档案实体管理流程不够规范化

医疗档案的形成是需要多个部门对病史记录描述而成的,需要有诸多工作人员,例如门诊、住院处、各级医师、医疗档案室等工作人员,在这些环节中,每位工作人员都要仔细的对待,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可是,现在我国医疗机构档案管理的质量不稳定现象仍让人堪忧,档案管理质量责任还没有明确,例如,在医疗档案形成的过程中,各级医护人员的报告收集黏贴的分工不明确,这就导致了医疗档案不明确,以及黏贴错误等,档案资料的不完整性。除此之外,档案管理部门对医疗档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不到位,将医疗档案管理置于“盲区”,给医院腾出擅自修改档案的时间。目前,医疗的哪敢管理中医疗档案的确实和损坏是首要问题,医疗档案管理者对医疗档案质量控制不到位,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2.3 对医疗档案信息利用不到位

就目前而言,我国医疗机构只注重档案管理质量与内部管理,没有将社会效用放在眼中,这就将医疗档案放置在封闭的状态。现在,我国医疗机构没有将档案信息利用起来,对医疗档案信息编妍和统计资料利用不合理,没有结合医疗机构和实际情况的资料,没有主动向有关部门提供研究成果。除此之外,还应该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工作,例如大规模的传染病,为公众提供可靠信息,减少破坏作用,可是,现在医疗机构对这一功效仍需要继续研发。

3 构建“三位一体”医疗档案管理模式

3.1 要对医疗档案管理制定相匹配、统一的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档案的质量,我们要对医疗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应于医疗档案管理部门协商制定对应的要求,并对档案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要求达到标准化。医疗档案管理应该着重于档案的真实性,同时,制定统一的归档制度,质量检查体系,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3.2 设立“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医疗机构应该与当地的档案行政部门进行协商,要以地区为单位建立医疗档案管理中心,主要是对各级医院的医疗档案进行管理实现统一管理,其中对大型医疗机构的档案尽心管理,让档案资料更完善,实现再利用的二次价值;也可以对专科医疗机构的档案管理进行控制;新型民营医疗机构以及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医疗档案也被纳入档案管理中。所说的“三位一体”的档案管理模式是运用数字化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等,建立数据信息库,运用搞笑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医疗档案管理应该引进先进的档案保管设施,为档案管理创建良好的环境。在形式显,我国医疗档案管理要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进行开放式管理,管理人员要建立医疗档案信息网络,提升与合作单位的交流,从未扩大医疗档案信息的资源,为医疗机构和公民提供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着重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利用,档案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月报的形式对档案进行分阶段的整理汇编,为提升医疗水平和工作水平提供保障。

3.3 “三位一体”的医疗档案管理要建立和完善严密的监督机制

想要建立和完善严密的监督机制,就必须拥有完整、规范的医疗档案信息监管系统,这就需要根据级别创建相对应的监管体系,对医疗档案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对独立的医疗档案管理中心进行监督管理。与此同时,独立的医疗档案管理中心也应该与对应的行政部门进行流程监督,让第三者相互监督,形成循环体系。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在不断的改变,社会大众对医疗的需求也在逐渐的提升,导致这医疗档案管理接受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我国医疗档案管理要丢弃传统的医疗档案管理模式,将开放式和科学化的医疗档案管理模式为我所谓,为了提升医疗档案的管理水平,我们要提升档案管理硬件与软件的整体水平,从而保证医疗档案的质量,提升医疗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让医疗档案在最大程度上服务社会大众与医疗事业。

【参考文献】

[1]周勇,罗敏,龚玉荣.新形势下健康医疗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09,07:621-622.

医疗整形篇7

那么,美容有这么大的风险吗?为什么毁容事故频出、消费者投诉不断呢?笔者就此采访了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前主任委员、江西宜春学院终身教授彭庆星。

彭庆星教授曾是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主任委员,为医学美学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彭庆星“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优秀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11月,获国家卫生部门颁发的“中国医师奖”;2011年5月,获国际美容医学联盟(UIME)学科建设“铂金奖”等等。刚卸任“主任委员”的彭教授依然忙碌,除了教学,还经常奔波于境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之中。

彭教授告诉笔者:美是人性的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从打有了美容这个行业,毁容事故就不断出现,这应该是美容师队伍参差不齐、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医学整形和生活美容不是一回事儿,有的美容机构没有医疗美容的资质,但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什么美容手术都敢做,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早在2002年,国家就开始实施《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彭教授是这个办法的主要参与制定和修改者,这也是世界上较早的和亚洲的第一部医疗美容法律规范。彭教授指出,今后对手术性的美容监管或越来越规范,医疗美容事故也许会逐渐少一些。但这个问题不是我研究的范畴,我关注的是“医疗美容”本身的科学性问题。

怎样区别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

彭教授指出,生活美容是运用化妆品、保健品和非医疗器械等非医疗性手段,对人体进行的诸如皮肤护理、按摩等保养或保健性的非侵入性的美容护理。生活美容所运用的手段也与医疗美容完全不同,主要是运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各类化妆品、保健品和非医疗用的器材,如运动器材、按摩器材等。举例说明就是美容院里经常可以做的皮肤护理,还有保健按摩等等。这类人员不一定是医生,受过专门培训就可以。

实施医学整形美容术者必须是受过专门培训、有行医资质的医生。医疗整形美容是建立在医学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新的学科。什么是医学美学呢?所谓医学美学,是一门以医学和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为目的的新兴学科。医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医学领域中一切美和审美及其规律,即医学美与医学审美及其规律。

所谓美容医学,是一门以人体审美理论为指导,采取手术与非手术的医学手段,来直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以增强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新兴医学交叉学科。美容医学是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通过医学手段,为那些自认为在容貌和形体上存在某些缺陷或瑕疵,且心理上有求美需要的社会人群美化皮肤、毛发、五官、脸型、四肢、体表器官、躯体形态,优化身心审美状态,满足健康人的求美心理需求。美容医学学科的目的是延缓人的自然衰老,增强人的生命活力美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人类年轻、健康、美丽,更好地适应工作、生活、家庭、恋爱等方面的需要。它把传统的“医学科学”升华为一门“医学的艺术”。它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的不同于现有的临床医学(病人和治病),属于另类医学学科。

以前,没有“美容”这个词,更没有“医学美容”这个词,那么,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彭教授指出,美容医学是20世纪后半期,在“美容”一词的医学应用中出现的一个新词,这个概念也是在医学应用中逐渐演进和完善的。

西方最早用来表示 “美容”内涵的英文词多是cosmetic,源于古希腊的kosmetikos。原意为“装饰”、“条理”、“梳妆”之意,被汉译为“化妆”;后来融入保养及瑕疵矫正等意,也被汉译为“美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学的渗透,医学的介入,欧美各国使用aesthetic或esthetic(美学的、审美的)表征“美容”者逐渐增多。其中最具权威性的是1975年成立于法国的“国际医学美容联盟”,简称UIME。在此前后,欧美各国也分别出现了法语及英语的“医学美容”的朦胧涵义,但并非今天中国业已明确的“医学美学”的准确内涵。

在我们国家,古代是没有“美容”这个词汇的。成书于1716年的《康熙字典》仅有“美”字的解释:甘、善、色、嘉、好、嫩之意。后来的《四角号码词典》(原版、新版)、《辞源》、《辞海》、《新华词典》等关于“美”的解释依然十分简单,而且均不见“美容”一词,仅收有寓意“美容”的“梳妆”、“嫣脂”等词。

汉语“美容”一词的正式使用首见于198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仅解释为“美容院”、“美容手术”,仍欠明确的涵义,更无医学涵义。至于“医学美学”、“医学美容”和“美容医学”三个语词是1985年前后才渐渐出现于报刊书籍中。因此,这三个词中的后两个词的汉语使用稍晚于某些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其词义的理解、诠释和整体把握上表现了更大的优势,在其学科概念的形成和演进方面明显领先于世界。

经常见到一些广告词语中有“医疗整形美容”的字样,有的报刊文章中也有这么说的,那么,这么说合适吗?

彭教授指出,“医疗整形美容”是由“医疗”、“整形”、“美容”三个不同词义构成的一个有违逻辑规则的“词组”。

看看医疗、整形两词的逻辑关系:两者应该是隶属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用“整形”一词特指“整形外科”,无可非议。整形外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一个医学名词。张涤生院士认为整形外科是一门修残补缺的外科学,它是“拆东墙补西墙”。而美容外科的目的不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而是创造人体美,满足健康人群的求美心理需求。它面对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人,而是身体健康、容貌上存在某些不美但心理上有求美需求者的“美容”。可以说,“整形”只是隶属于医疗的一部分,所以二者属于隶属关系。

医疗整形篇8

海南分院医疗区是一座设施齐全、规划科学的新建医院,包括医疗综合楼、后勤生活区,是海南省目前规模最大的医院,设计床位685张,最大日门诊量3000人次。目前医疗区总规划建筑面积超过240000m2,工程于2009年开始建设,2011年12月初步完工。

围而不合的园林式规划布局

医疗区面向东面游河,可远眺海滨。主楼呈舒展的椭圆环形,整体形象完整大气,优雅轻盈,按功能分为门诊医技楼、住院楼、行政办公楼及VIP住院楼。椭圆环形的主体建筑围而不合,有360度的全景视野,建筑与园林紧密结合,形成了园林簇拥建筑,建筑围合庭院的布局。

医疗效率、环境品质相统一的功能构架

医疗主体建筑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围绕中心花园布置,四栋建筑地上独立,地下以核心医技部门为基础形成一个整体。通过二层架空环廊、首层通道和地下医疗主街形成立体交通体系,各功能部门在风雨、烈日等各类天气条件下都能顺畅联系,使患者在体验高效率医疗服务时,感受轻松、宜人的环境景色。地上明确分区、地下整体紧凑的建筑格局体现了功能实用和疗养舒适的和谐统一。

贯通内外空间的自然通风系统

设计中利用三亚海滨风速大、频率高的特点,建筑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通风。各栋建筑的主要大厅空间从首层到顶层都是开敞形式,消除了明确的空间分区界限,引入新颖的室内外贯通、区域气流循环的理念,使海风可以直接穿越整个建筑群。在各建筑中设置了大量庭院,与医疗主街相连,使整个建筑内空气不断流动,形成大厅-主街-庭院的整体通风系统。通过CFD(计算机数值仿真模拟)通风模拟实验,最大程度节约能耗,减少对人工环境的依赖。

融汇于建筑形象的遮阳体系

建筑立面上利用水平遮阳百叶、大出挑阳台、中空LOW-E玻璃等形式和材料,有效减少热量传入室内,并加大开窗面积,使房间有更开阔的景观,创造了光影丰富的建筑立面效果。

建筑屋顶以轻盈通透的架空飘板满布太阳能真空管,利用太阳能对整个院区进行采暖制冷、供应热水,并形成了架空隔热层。

建筑的重点部位采取特殊遮阳方式,门诊主入口幕墙外表面以悬挂水幕的蒸发减少对室内的热辐射和传导,并形成了动态、变化的建筑景观。地下采光中庭采用了电动遮阳幕布,花瓣状的闭合开启,优美生动。中心环廊选用印刷玻璃作为半透明顶面,在烈日下也是清新、凉爽的休闲场所。

生态化的医疗、疗养环境和景观

医疗区内部环境和空间针对不同的病区和人群采取不同装饰风格。通过明亮的下沉庭院、开敞的等候空间、惬意的休闲空间将医院的内部空间艺术化、自然化,处处体现了人性化、人文化医疗服务的设计理念。

全景开阔的总体布局,高效舒适的医疗功能构架,适应地方气候特点的通风和遮阳体系,人文式、人性化的疗养环境和景观,以及先进的机电智能设施……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和体现,使总医院海南分院成为低碳、节能的绿色医院的突出范例。            (责任编辑 吕志新)

4.门诊医技楼

5.入口外挑雨棚

6.建筑立面上利用水平遮阳百叶、大出挑阳台、中空LOW-E玻璃等形式和材料

医疗整形篇9

近年来,全市的医疗市场秩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市、县、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医格局已经形成,人民群众就医难、住院难的矛盾已得到有效缓解。二是加大了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取缔了一批无证非法行医,维护了正常的诊疗秩序。三是实施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促进了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基本保证了人民群众就医用药安全。

存在的问题:一是“乱办医、办医滥”的问题严重,非法行医屡禁不止。有的打着“祖传秘方”、“包治百病”、“专家”、“教授”、“大师”的幌子鱼目混珠、坑骗群众、骗取钱财。普遍缺少起码的医疗知识和诊治条件,无菌意识差,医疗操作不规范,滥用抗生素、激素行为普遍存在,无法保证医疗质量。二是个别医疗机构私自聘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或将本单位的科室、门诊部、业务用房租借或承包给社会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活动。三是部分医疗机构医疗条件差,技术水平低,医疗行为不规范,超范围执业现象普遍存在。四是部分医疗机构私自制作或张贴虚假广告,误导群众上当受骗。五是执法力度不够。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从严整治医疗市场秩序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正确分析当前医疗秩序管理工作的形势,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全市组织开展一次声势浩大的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专项行动,务求限期抓出成效。

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清理整顿医疗市场秩序

首先,要强化宣传,大力普及医药卫生法律知识。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标语条幅、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医药卫生法制观念,把遵守卫生法规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整顿医疗市场秩序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要严格执法,集中整治医疗市场秩序。一是要严厉打击各类无证非法行医。卫生部门要与公安、工商、计生、药监、新闻等部门共同组成一支专业执法队伍,在全市广泛开展一次拉网式检查整顿活动。从3月下旬起,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时间,上下一致,统一行动,对各类无证非法行医一律按《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特别是对从外地来我市的野医、游医等各类无证非法行医,在哪里查获,就在哪里处罚,坚决把他们清除出去。同时,积极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各类非法行医,在全市形成一种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强大社会声势,绝不给非法行医者立足之地。二是严格规范医疗行为。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针对整治重点认真自查、整改。

第三,要合理布局,全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合理布点,注重质量,方便群众”的指导思想,以社区为单位对现有卫生资源优化重组。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鼓励集体、联办、股份、独资等投资形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广泛吸纳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的乡村医生或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建立有责任、有激励的劳动分配制度,切实做到奖勤罚懒、优胜劣汰,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指导,认真把关,严格审批。同时,加强对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考核,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全行业动态管理。

第四,加强管理,促进城乡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组织,聘任一批熟悉业务、精明强干、政治素质好的同志担任医疗机构监督员。制订相应的执法职责、工作制度,明确执法程序。二要严格医疗机构的登记审批制度。对现存的社会医疗机构要按严格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调整或予以注销。三要加强医疗药品广告的监督管理。乱登、乱贴虚假广告已成为误导坑骗群众的一大“公害”。今后,各有关部门要对医疗、药品广告实行严格管理,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工商部门不能审批,新闻部门不能传播。对于目前大街小巷乱贴乱画的医疗广告,工商部门要组织力量集中进行一次清理。

三、切实加强领导,保证专项整治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医疗整形篇10

为贯彻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范医疗事故的预防、处置、监督与处理工作,以进一步严格医疗规范,提高医疗质量,必须进一步完善本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登记制度”,明确各医疗机构内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责任科室和当事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形成医疗机构内防范和处置医疗纠纷规范、有序、高效的工作流程,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现将对各医疗机构内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责任科室和当事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和要求规定如下:

一、医疗机构内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或专职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内的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或专职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对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认真填写《医疗纠纷登记索引表》(附件一),作好纠纷索引登记工作并建立《医疗纠纷登记专册》(附件二)。

1、科室负责人报告有关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

2、发生涉及以下医疗纠纷、医疗质量等方面的投诉。

(1)医疗事故争议的解决进入医患双方协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上诉法院程序的;

(2)医院就医疗纠纷对患者发生补、赔偿行为的;

(3)所投诉的医疗纠纷患者伴有并发症的;

(4)有关医疗纠纷越级或领导要求督办的。

(二)应按照《医疗纠纷登记专册》的填写内容和要求,组织调查和处理,并同步记录医疗纠纷处理情况。具体要求包括:

1、立即向当事人和相关人员调查纠纷发生经过,作好笔录。

2、根据调查笔录、当事人陈述报告和科室处理意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必要时可邀请院外专家参加讨论),形成院内处理意见。

3、提出整改要求,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4、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作好通报和解释工作,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

(三)应及时将医疗纠纷处理材料整理归档,已归档的材料不得篡改、伪造,不得随意外借,应有专人保管,防止遗失;同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1、《医疗纠纷登记专册》所列的处理项目应按时完成,不得缺项。

2、处理结果向患者(或家属)通报和解释时,通过电话方式的,应做好电话记录并存档;通过书面方式的,应将文字材料复印件存档。

二、责任科室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内责任科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接当事人报告和患方投诉后,应由科室负责人及时调查、核实纠纷经过。

(二)应及时组织科内讨论,对纠纷中反映的问题(或投诉人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明确纠纷性质和相关责任人,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在5个工作日内形成科室意见,书面报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

(三)对科室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和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或专职人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应及时落实,并接受医疗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的督查。

三、当事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医疗纠纷发生后,医疗机构内当事医务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纠纷发生后,应如实陈述事件的经过,并认真填写《医疗纠纷当事人陈述报告书》(附件三),在医疗纠纷发生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陈述报告书递交至处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