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设计技巧十篇

时间:2024-02-21 17:5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的设计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课的设计技巧

微课的设计技巧篇1

关键词:微课;设与制作;Camtasia studio 8.0;实用技巧

为了教学的连贯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师或者教师团队往往需要制作一系列的微课。那么如何借助教师团队制作出高质量的系列微课呢?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制作团队化

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制作系列微课时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挖掘每个教师的优点并充分加以利用,如嗓音好、发音标准的专门负责配音,技术好、美工好的可以负责课件的制作和后期的剪辑,擅长教学设计的负责脚本设计等。

二、流程标准化

在与团队成员共同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我将微课制作的过程分为七步,遵循这七个步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微课都能达到比较高的质量。

1.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大体上可以包括时间的规划、人员的分工、微课制作的技术标准,还包括环境及设备的测试。

2.选取知识点

选取的标准是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而学生稍加探究就能掌握的知识点不选,教师几句话或者简单演示就能讲明白的不选。一个微视频只讲一个点。

3.脚本设计

这个环节是能否出精品的关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例如,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通常遵循开篇点题、精确讲解、总结拓展的原则,讲解过程做到“精”和“确”,“精”就是惜字如金,“确”就是准确到位,并给予学生拓展的空间。

4.准备素材及制作课件

挑选素材通常跟脚本设计交叉进行,好的想法不一定有合适的素材,而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可能又会激发新的想法。准备素材是个费时费力的活,有时盯着屏幕眼都花了也找不到合适的素材。

5.微课录制

无论是使用摄像机录制实验操作,还是计算机录制屏幕,有两点特别需要注意。

第一,开始录制前一定要确定好录制和导出视频的分辨率,而且一定要先调整好屏幕分辨率后再录制,否则大分辨率录制,而又以小分辨率导出,就会导致视频很模糊。

第二,如果是录制屏幕演示操作,最好采取两名教师共同录制的方式,一名是专职配音员,另一名是脚本设计者,由脚本设计者操作,配音员同步配音。这样最大限度地实现声音与操作的同步,录音和操作都会非常从容,从而为后期的剪辑节省时间。

6.后期剪辑

网上录制及剪辑视频的软件有很多,我最常用的是Camtasia studio 8.0,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声音方面:录制时将录制音量调到三分之一处,并将麦克置于远离嘴的位置,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喘息的噪音;台式机录制经常会有较强的电流干扰声,试试更新一下声卡驱动可能会有改善;笔记本加手机耳机的搭配录音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画面方面:课件与录制画面分辨率一致,至少保证比例是一致的;在不同场景间使用统一或者风格类似的转场、标注、字幕等,这样可以让微课显得更专业;不建议在视频中加入整段的字幕,会分散学生对教师操作的注意力。

7.备份打包

将微课录制的源文件进行备份,以防丢失。将最终导出的微课以及与微课录制相关的文档、素材等进行打包整理。

遵循以上七步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所制作微课的质量,并且保证制作的系列微课具备相近的风格,从而便于学生学习。

三、Camtasia studio 8.0实用技巧

微课的设计技巧篇2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教育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与学活动也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传输”转变。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更加注重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学的差异化,使当下教育更加公平高效。如今大力提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依托于当下的“互联网+”模式。翻转课堂赋予学生更多自由,课堂外即可完成知识传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教室内则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方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而课堂外的知识传授就是运用微课的形式来进行。

二、中职网络微课教育特点分析、设计流程

在欠发达地区,由于条件限制,使得优质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很好的共享,无法惠及相关专业的所有学生。即使这样,我们依旧有解决的方案。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教育不便的缺陷。在设计微课程时,微课应尽量精简,主要以PPT、精短视频为主。平台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还可在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同时进行师生交流。为此,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把握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安排。下面是“Photoshop图层认识”课的设计流程。(一)课前———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传授知识1.提取核心知识点:分析Photoshop图层的重难点,提炼出学生在课前需掌握哪些关键知识点,点到即止,以引导为主。易混淆概念:图层对于新生来说,自学图层概念,既抽象又难懂,较难准确理解图层含义。而学习PS,图层是最关键的基础,运用好图层可以提高操作效率、预防致命性的错误。在设计课程时,应帮助学生简单明了地建立图层的概念,明白图层的用途及其重要性。我们将知识点提炼如下:(1)可以把图层想象成一张张重叠在一起的“透明的纸”;(2)可任意移动“纸”的位置。重要习惯养成:分图层操作准确掌握图层的工作原理后,要求学生进行分图层的操作,将一张由小鸟、大树、山坡、太阳组合而成的图画,分解成独立的四张图画,通过重新组合、排序,合成所给定的效果图,从而形成分图层操作的初印象。2.使用软件制作微课:利用软件将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微课主要由以下几点构成。(1)基本知识架构———图片呈现(软件:PPT2010)。简单的基本知识架构主要以理论为主,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使用PPT软件进行设计。(2)抽象的概念、操作技巧———视频呈现(软件:Flash、PPT2010、Camtasiastudio)。图层的概念比较抽象,可通过Flash软件或者PPT2010制作动画,用动画的形式来呈现。若用文字来描述操作步骤,晦涩难懂又不直观,容易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热情。使用Camtasiastudio软件将实操技巧进行录屏,配上舒缓的音乐、通俗易懂的字幕解说,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操作技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3)完善整体框架,生成二维码(软件:炫课)。将动画、微视频等音频资料嵌入到基本知识框架中,完善整体框架。为了方便在微信平台传阅,用炫课软件将课件生成二维码。3.上传至公众号:将微课资源(PPT、二维码)上传至公众号,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主动学习。(二)课中———知识内化1.简单回顾知识点,学生代表演示。通过2名学生演示,再一次回顾操作关键点、易错点。2.完成阶梯型练习。将任务分成两个阶梯:简单任务、复杂任务。简单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统一点评。通过简单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基础技巧知识。复杂的题目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更深入地掌握本技巧的学习。由学生投票选出最优秀的小组作品。(三)课后———知识延伸1.在公众号中上传一组图片,解析他们的关键步骤,由学生提出其他解决方案,拓展知识。2.在公众号上出一份民意调查报告,根据报告分析本课的优缺点,结合学生的评价,进一步修改微课内容。

三、总结

通过对比,就“Photoshop图层认识”这节课来分析,传统课堂中,只有70%的学生可以掌握图层。翻转课堂中,即使没有老师现场解说,100%的学生都能准确掌握图层的工作原理,还不占用课堂时间,节省了30%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操演练,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巩固学生的技巧。

作者:黄思群 单位:梅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微课的设计技巧篇3

关键词:微信;教学;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传统网络课程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高校获得了迅猛发展。然而,由于传统网络课程平台在交互性、易使用性和知识推送方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而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是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基础,面向大学一年级二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特点、结构、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Visual c++编程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能够阅读相关应用程序,能用Visual c++编写基于Windows的应用程序。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提出适合大一学生的新混合式网络教学模式是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微信与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

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Facebook、“推特”(Tweet)、pp、微信等社交媒体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微信是由著名的腾讯网络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专为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即时免费通讯软件用。该软件能支持智能手机跨通信运营商、跨系统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以少量流量快速免费发送文字、视频、语音短信和图片等多流媒体信息。其社交插件朋友圈、语音记事本、摇一摇、漂流瓶和公众平台等已被广泛使用。据腾讯公司微信团队在2017微信公开课上公布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在2016年日平均用户已达到7亿多人,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年轻大学生随身携带的必备工具。

其次,传统Windows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包括网络课程平台由于本身的不足,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是以面对面交谈方式为主。这种碎片式以程序设计技巧为主的交流花费了教师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大量时间,然而大部分学生并不能有效地分享程序设计技巧、设计资源和整合各种实习资料与方法,比如第一次面向对象c++类设计中,类结束必须要用“;”和方法实现中必须要加类限定符等编程问题。每次都有很多学生重复询问同一问题,实际上对教师和学习兴趣不高同学的学习效果都有不良影响。因而利用新媒体技术微信的共享与社交方法提高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教学效率是一种可行教学方向。2微信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是与Windows操作系统紧密联系的程序设计方法,因而有很多Windows系统调用,同学在实践使用中很容易忘记与混淆,本文以Windows绘图中先获取设备环境为例,探讨其教学过程中微信的应用。

课前教师通过微信群向学生了解图形设备接口及设备无关性的绘图知识,已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和学生现有基础知识,然后依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微信及时督促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课堂上教师首先讲解获取设备环境的两种方法:Begin-Paint函数和GetDC函数。指出应用程序响应WM_PAINT消息进行图形刷新时调用BeginPaint函数,如果不是WM_PAINT消息则调用GetDC函数。然后,讲解两种方法的实现方式和异同,在介绍BeginPaint函数时用到PAINTSTRUCT类型结构,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教师用微信群与大家分享其具体结构。教师要求大家讨论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大家通过微信发表自已观点,教师把他们总结成表1所示形式,并共享在微信群以供课后复习和编程参考。最后,教师基于WM_PAINT消息利用BeginPain函数获绘图设备HDC,并在其上以Ellipse函数绘制一个动态随机变化的圆,并把其编写过程与程序实现效果录像以视频的方式共享在微信群中。

微课的设计技巧篇4

笔者所在广东移动江门客服中心(以下简称“本中心”、“中心”)是公司的电话客户服务部门,具备呼叫中心的一般特点。为突破中心客服人员培训工作瓶颈,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充分调动内外部资源,开展了“微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探讨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工作成效。下面将简单谈一谈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为什么要建设和应用“微课程体系”

(一)培训工作存在瓶颈

1、培训内容有待优化

客服人员的能力体系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两大知识模块,分别为“企业业务类知识”和“客户服务类知识”。其中因培训效果难以监控和跟进,“客户服务类知识”是客服人员培训工作的难点。“客户服务类知识”主要包括电话服务技巧、投诉处理技巧、电话营销技巧等。

针对“客户服务类知识”的培训,以往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采购外部培训机构提供的行业相关客户服务类培训课程(以下简称“外聘课程”),一般为1~2天时间一期;另外是内部总结工作经验,开展相关知识的内部分享学习。这两种培训模式各有优劣。

外聘培训的优点一是内容具有行业普遍性,是行业共性规律的总结,可以开拓员工视野;二是外部讲师授课水平较高,可以较好地进行知识传授,学员满意度高。缺点一方面是在课程内容上很难较好地跟内部工作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另一方面是课题和课程内容创新、更新速度慢。近年来各门课程从标题到内容都大同小异,未有较多创新,未能及时、密切结合呼叫中心业务发展实际,难以满足中心员工培训需求;再者从外聘课程培训效果的角度看,每期1~2天的外聘课程不是全部内容都适合本中心的业务流程实际,而且由于缺乏较好的后续跟踪,难以很好地落实到实际工作应用中。内部经验学习/培训的优点是其内容来源于中心员工工作实际、实用性强且内容更新迅速、培训灵活度高(不受采购流程和讲师授课排期影响);缺点则是内容局限于中心内部工作情况,高度不足,还有就是内部讲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授课效果。

基于两种培训模式的优劣,如果能将两者的优点进行融合,开发出适用的课程内容,将有利于培训效果的提升。

2、培训与业务运营之间存在矛盾

其一是培训安排与话务运营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由于话务繁忙,话务指标和排班等存在的压力,难以安排一线参加在岗培训,一般只能安排员工利用休息日时间参加1/2天的系统性素质提升培训;另一方面,因排班工时紧且常有忙时加班安排,客服人员普遍感觉压力大,休息日对于客服人员放松身心显得尤为重要,故不适宜占用客服人员太多休息日时间来安排培训。再者呼叫中心一线客服人员实施轮班工作制,且每年能用于一线客服人员的培训资源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外部培训资源,故很难就某一共性课题实施客服人员的全面覆盖性培训。

其二是培训与业务工作脱节。培训与业务工作脱节方面的矛盾不仅仅是呼叫中心,也是很多行业HR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一直以来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后方支撑力量,其工作效果难以进行数据化的评估,得不到业务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现代企业业务发展迅速,企业做培训的HR由于日常工作难以及时密切地接触业务发展信息,往往会出现培训计划落后于业务发展或者培训计划不适合业务发展需求的情况。如何实现与公司业务的衔接、做好业务发展支撑,一直以来都是HR苦苦思索探求的问题。

3、培训要求和员工学习意愿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公司服务工作指标日趋严峻,在人员编制基本固定的情况下需要加快培养一线员工服务工作技能、提升整体工作效能;另一方面,公司业务更新速度快、服务质量考核要求高,尤其是工作时间安排紧,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导致员工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的意愿越来越低,这与公司发展的要求相矛盾,这一对矛盾也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4、新生代员工的学习特点与传统培训模式之间的矛盾

一线客服人员团队逐渐以85、90后员工为主。据观察,新生代员工具有更加鲜明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的学习特点:思维活跃、新鲜感强,对“短、精、快”的学习方式更容易接受等。传统的1~2天的课堂培训模式也许并不那么适合他们,这也需要我们在培训模式上要与时俱进,进行合理创新。

(二)培训思路创新思考

基于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思考如何能够利用现有资源来突破培训工作瓶颈,在适应中心话务运营安排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一线客服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能够真正帮助员工提升服务技能、助力公司业务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建设和应用“微课程体系”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所指的“微课程”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培训而言的,传统的课堂培训通常是大于等于1天时长的培训课程,而这种时长较长的培训其实不太适合呼叫中心的运营特点,尤其是资源紧张的呼叫中心。我们结合本中心的运营实际,根据客服人员岗位能力素质要求,重点针对客户服务类知识模块,思考构建涵盖各知识线条的内部课程体系,开发一系列1小时“微课程”,再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安排培训。

之所以把“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为“1小时”,原因一是因为本中心运营排班班表中安排了每周期一轮1小时的早课中班;二是“1小时”的时长相对合理,是课堂讲授中刚好能深入、详细讲完某个知识点的时间长度,同时也便于各话务班组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申请在班前班后时间进行学习。

二、“微课程体系”的建设流程

(一)构建“微课程体系”

结合移动电话客服人员的能力素质模型,我们梳理、建立了江门中心客服人员“微课程体系”模型,具体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微课程”开发流程

为了解决第一部分提到的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在2012年启动了“外聘培训内化研究项目工作”,拟通过专项工作的开展来突破一线培训工作瓶颈、研究适合的工作模式、沉淀“微课程”开发的常规工作流程,为“微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持续应用奠定基础。项目工作过程——即“微课程”试点开发工作流程如下:

1、确定开发课题——课程开发方向确定

根据客服人员“微课程体系”模型进行年度培训需求调研,调查年度一线客服人员共性能力提升需求,并结合中心年度业务发展方向和各级管理者对一线客服人员的服务工作要求,综合确定年度排名前两位的能力提升需求点。2012年度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该年度亟需提升的技能为:电话服务技巧和电话营销技巧。

2、采购外部课程——引进行业知识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提出课程采购需求并完成课程采购工作。2012年度针对客服人员两个核心能力提升需求点分别采购了《关键时刻的服务技巧》和《深度营销技巧提升》两门外聘课程,该环节实现了行业知识的引进。

3、组建项目团队——实现跨部门联合

项目团队成员涵盖来自本中心业务线条、质量管理线条、话务线条、人力资源线条的业务接口人、人力资源室推荐的相关专业线条内部讲师、还有参与该门课程学习的优秀一线客服人员代表等。项目团队成员分为两个工作小组,分别为专家小组和课程开发小组。该环节从人员配置上实现了各专业科室的融合,为解决培训内容的实时性和实用性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专家小组职责:全程参与课程学习、记录可内化的知识点和内容;参与课后课题内化研讨、业务流程优化讨论;参与课程验收相关工作。

课程开发小组:根据开发要求落实“微课程”开发工作,参与试讲验收,参与课程内化培训。

4、外聘课程内化研究——内外部知识融合,确定开发内容

项目团队成员参加外聘课程学习,课堂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记录可内化的知识点。

课后召开课题研讨会,团队成员结合中心内部工作实际和课堂所学到的知识、理念,讨论建议内部优化的业务流程;确定具体需要进行内化的内容和知识点,需要内化开发的“微课程”个数、课程名称;确定课程开发的负责人并落实开发任务。

该环节重点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来自各专业科室、专业线条业务接口人的共同讨论,保证了“微课程”内容的“适用性”——适合内部工作需求;二是通过结合内部工作经验和外部行业知识的融合讨论,保证了“微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既适应内部工作实际,又具有行业高度。

5、外聘课程内化开发——“微课程”开发

“微课程”开发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

第一步:课程初步开发。课程开发小组根据课程内化开发任务要求,落实“微课程”开发工作,初步完成“微课程”课程包的制作;

第二步:课程试讲、优化。项目组组织课程试讲并讨论优化的内容,后由讲师团队跟进完成课程内容优化工作。

第三步:课程验收。项目组组织课程验收,由课程开发小组讲师团队成员分别针对所负责开发的课程内容进行现场讲授,由项目团队专家小组成员担任评委,通过验收的课程最终由人力资源室进行归档,纳入中心“微课程体系”课程库。

2012年度,我们针对“电话服务技巧”提升主题,完成开发“基础电话服务技巧系列”MOT服务技巧主题共2门时长为1小时的“微课程”,分别为:《MOT服务技巧》和《MOT服务技巧深化提升》;针对“电话营销技巧”提升主题,完成开发“电话营销技巧系列”营销五部曲主题共5门时长为1小时的“微课程”,分别为《营销五部曲——抓开场》、《营销五部曲——客户类型分析》、《营销五部曲——挖需求》、《营销五部曲——谈方案》、《营销五部曲——促交易》。至此,我们完成了“微课程体系”中“基础电话服务技巧系列”和“电话营销技巧系列”两个主题知识的“微课程”开发工作。

三、初步应用成果及下一步计划

(一)“微课程”初步推广应用情况

1、成果验收:为验证课程开发成果并为后继中心“微课程体系”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2012年第四季度针对年度开发的7门“微课程”,我们利用早课时间分别开展了一线全员覆盖性内化培训,平均授课满意度达96.9%,较总体内部培训平均满意度93.5%高出3.4个百分点。

2、调研反馈:年底开展的培训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7.9%的一线客服人员认为两个主题系列的早课培训对其岗位工作有帮助,这种新的培训工作模式更适合一线服务工作实际;97%的后台支撑岗员工认为中心这种新的培训工作模式更适合一线服务工作实际,并更有利于一线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总体支持率达97.7%,“微课程体系”的试搭建和应用工作几乎得到了中心全体员工的认可,说明这种培训模式是适合本中心实际工作需求的,适宜在今后继续推广应用。

3、成果推广:除获得中心内部同事的一致认可外,课程开发成果还获得了省公司和兄弟中心的认同,年度开发的《MOT服务技巧》微课程还通过了省公司组织的2012年度自主开发课程验收,纳入了广东移动内部课程体系,更有3位项目讲师团队成员获得了省公司“金讲台”授课认证,且《MOT服务技巧》课程还受邀前往其他兄弟中心进行送课,项目成果将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和传播。

(二)“微课程体系”建设和应用探讨工作给我们带来的收益

1、沉淀了一套有效的外聘课程内化开发的工作流程,为“微课程体系”的持续开发和完善奠定基础。

2、搭建了适合本中心一线客服人员培训工作实际的具有内部特色的“微”课程体系,补充和完善了内部培训管理体系。

3、培养了一批内部精英讲师,并为本中心内部讲师团队的持续建设和培养积累了经验。

4、较好地解决了一线培训工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培训瓶颈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5、体现了培训工作对中心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为日后进一步加强跨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和提升培训的业务支撑职能积累了经验,也增强了信心。

(三)后续计划

1、“微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深化

通过实践和研究探讨,我们认为具有多个独立知识点并具有紧密的前后逻辑关系的课程更适合开发成系列的“1小时”微课程,“客户服务类知识”模块的课程便具有该方面的特点,同一主题课程,我们可以根据其各个独立的知识点,结合内部工作经验案例,开发成多门独立的“1小时”微课程,而由于各知识点之间又具有前后连贯性,属于同一主题系列,所以又能自然合并起来成为一门半天到一天的主题课程。例如本中心开发的《电话营销技巧系列——营销五部曲》主题系列的5门微课程,既可以根据一线各班组的具体需求进行独立授课,也可以合并起来作为一门时长1天的营销全过程主题课程《营销五部曲》来进行授课,更可以通过安排5轮1小时早课时间,分开独立讲授5个知识点(5门微课程),从而同样完成了营销全过程的学习,而又不用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培训工作明显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又不影响培训效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培训方和学习方的“双赢”。

后续我们将继续开发完善内部“微课程体系”,针对“客户服务类知识”模块完善开发各个知识线条的系列1小时微课程;针对“企业业务类知识”和“其他支撑类知识”,深入探讨其课程结构和知识特点,研究更加合适的微课程时长,如15分钟微课程、30分钟微课程、2~3小时准微课程等等,不断深化内部“微课程体系”的内涵,更好地开展一线客服人员的培训工作。

2、“微课程体系”的推广应用

搭建“系统选课平台”,实现内部“微课程”培训从“培训需求提出—>培训需求审核—>培训讲师分配—>培训实施情况归档”的电子流程管理,借助电子化培训管理工具推动“微课程体系”的推广应用,持续提升中心一线客服人员的整体服务工作水平,助力公司业务运营发展。

微课的设计技巧篇5

关 键 词 微课;小学品德课;动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5-00-0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小学课堂。尤其是微课,因其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1],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因此成为品德课教师青睐的教学辅助手段。科学设计与使用微课,能够精炼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品德课堂的乐趣与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但在实践中,微课设计低配化、粗糙化、单一化等问题,导致微课质量不高,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准确把握微课的特点,找到其与品德课堂的契合点,我们才能更科学地设计与使用微课,促进学生的品德成长(本文所用课例均选自浙教版品德教材)。

一、微课制作力求精致紧凑

顾名思义,微课首先凸显其“微”,短小精悍是其特征之一。因此,微课虽“微”,其设计制作却必须精致、紧凑,围绕学习主题,精炼学习内容。作为一种教学微视频,微课的内容设计正如拍摄短片,除了惯常的教学设计,还要有详细的脚本规划以及镜头的组织安排。

顺逻辑,优流程。微课制作最大的难点是主题教学演绎“短小”却要“精悍”,这对短时主题教学的授课逻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就如同一个好的导演,必须以全局观理顺微课的教学逻辑,优化教学流程,才能准确把握主题、分析剧本、编写分镜头、安排拍摄计划、指导后期制作等。

[案例]“动物植物和我们”教学片断

教师在课堂上要请小朋友回家完成小树、小花成长记录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记住这些要求非常复杂。于是,教师制作了微课“完成观察表的小技巧”。微课内容逻辑如下:

(1)观察表填写小技巧。

(2)示范如何填写观察表。

(3)他人观察表展示。采用三星、二星、一星示范标准。

(4)再次总结填写调查表的小技巧。

这一微课设计逻辑清晰,从技巧展示到方法和标准,用简明的语言和清晰的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完成观察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微课,能够感受和领悟什么是“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斟文字,炼概要。针对性强,交互性好是微课的鲜明特点。这要求我们在制作微课时,必须准确提炼内容要点,同时,力求字斟句酌,做到表述准确、清晰。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述的内容或需强调的内容和关键词,则可用字幕展示。总之,微课使用的语言表述、字幕显示等必须紧密围绕内容要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案例]“动物植物和我们”教学片断1

教师播放微课:“小朋友们,在平常的品德课中,老师常常会让我们完成一些观察表,你是怎么做的?遇到困难了吗?然后,你是怎么完成的?今天,老师就教大家一些完成观察表的小技巧。一是阅读,阅读要全面……二要观察,观察要仔细,可以动用我们的五官: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等;三是记录,记录要认真,把观察到的现象写清楚。掌握了这些小技巧,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观察表……”

教师在阐述观察表的小技巧时,所用语言力求适合低段儿童的日常用语,屏幕显示的关键词(见上图)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同时,在微课教学中,教师需注重与孩子们实时互动,了解孩子们对填表方法的认识情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理清思路。

二、微课呈现力求契合儿童特性

微课虽“微”但也是“课”,而非简单的录像或PPT演示。微课本身具有丰富的呈现形式,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用契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动画微课,化静为动。动画是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儿童喜爱。我们在日常品德课教学中,也经常采用动画这一形式活跃课堂。将动画引入微课,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影音效果,品德学习由此变得生动而鲜活,从视觉、听觉等全方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激活儿童的想象力,让品德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案例]“动物植物和我们”教学片断2

教师在微课中展示了猴子平时的生活,从中总结它的生命现象;由此以点带面,再展现其它动物的生命活动,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动物还有哪些生命现象。动物展示结束后,微课展示了一些植物的美图,然后,播放植物生长的动态效果。孩子们看到植物也是从小小的种子长成的:一棵动态的小苗从土里钻出来,慢慢发芽、开花……最后总结植物的生命现象。

本课教材中只有两张表格,分别让学生填写动物和植物的生命现象。二年级孩子处于形象思维期,活好动,比起静态的书本,直观的录像、图片和视频动画等形式更能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植物开花的周期很长,如何展示呢?微课的动画展示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短短几分钟内,将动植物生命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动画理解了抽象的生命现象。

示范微课,化难为易。自教材更名以来,“规则”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低年段儿童来说,“规则”的相关要求比较枯燥艰涩,对于规则的理解和践行存在诸多困难。此时,我们可借助微课为孩子们示范“规则”,让他们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操作有范本,践行有标准。

[案例]“你真棒”教学片断

教师播放微课:“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知道该怎么写糖豆吗?让我来教教你吧!先在小糖豆空白的左上方写上你想赞美的小伙伴的名字,再在名字后面标上冒号。换一行,空两格写上赞美他的内容。再换一行,在靠近右下角的地方写上你自己的名字。这样,一张小糖豆就做好了。你学会了吗?”

这一示范微课化难为易,一步步展示写作格式,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孩子们一学就会,操作简单。借助微课技术,品德课教学可以避免使用琐碎的语言,学生对要求也一目了然,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机会和时间,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微课使用务求匹配教学目标

微课虽然应用面广,但是必须与学习目标相匹配,才能发挥其价值。因此,微课设计必须吃透教学目标,据此选择合适的微课内容,并适时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解难点,明目标。微课教学必须总体把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们可针对学生的认知重难点,借助微课进行讲解或引导学生完成认知过程。

[案例]“热闹非凡的市场”教学片断

教师播放微课,和学生一起了解市场的演变:从两个原始人翻山越岭以物换物的动画,到后来的沙画表演:展示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固定时间在固定的地方集中交换物品,形成简单集市;再到动画展示《清明上河图》,将整个市场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市场的演变”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因此,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材配以几幅图画,也不足以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教师借助微课,采用动画形式,生动展现了市场演变的恢弘历史画卷,有效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现示范,明要求。活动探究是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一般会提出活动要求或作出文字说明,这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借助微课提供活动示范,我们能够使枯燥的活动要求变得立体而生动,从而提高活动效果,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热闹非凡的市场”教学片断

教师请学生操作如何进入淘宝购买商品,从而感受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的不同。借助微课,教师一边示范购买棒棒糖的操作步E,一边解说,并在重点地方进行标注。最后,请小朋友模仿教师的方法,在微课视频中进行操作,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两个功能,打开看看还可以买什么。

诸如了解“淘宝多样化的功能”等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如果单纯用语言或文字阐述活动要求,必然非常枯燥难懂。教师借助微课进行示范操作,活动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自然能帮助学生高效完成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呈疑惑,激情感。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疑,才会产生求知欲,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情感也会得以丰富。

[案例]“世界真奇妙”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微课“世界真奇妙”,和学生一起环游世界。微课设计了两个小导游――咪咕(男)和乐乐(女)的对话。“咪咕,这是我给你准备的裙子,不要忘了带上它。”“什么,裙子?你开什么玩笑。”“这你就不懂了吧。在苏格兰,一些正式的场合,如婚礼、生日宴会等,苏格兰男人们都要穿裙子。”“真有这样的事?”“当然,像这样男人穿裙子的还有南太平洋上一个叫斐济的岛国呢。”“真有意思。”

微课呈现了两位小导游绘声绘色的解说,让学生对男人也要穿裙子产生了疑问。由此,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们看得非常认真。教师抛砖引玉,用微课展示了世界上许多奇妙的事物,学生们连连惊呼,纷纷感慨世界真有趣、真奇妙……由此,情感目标水到渠成。

微课已成为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只有最合适的微课,没有最好、最标准的微课。教师要精心设计、科学使用微课,用不断创新的品德课堂助力儿童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微课的设计技巧篇6

【关键词】微课;高职国际商务谈判翻转课堂;设计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国际商务谈判成为了各大学校教学的重点科目之一,高职同样如此。随着社会教育领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传统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对教学效率及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在微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谈判翻转课堂进行了设计,希望能够使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使高职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

(一)微课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在录制时间在3—5分钟内简短的视频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将视频发布,以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当前教育领域所提倡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即将课上与课下翻转,将学生的地位与教师的地位翻转来完成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将其与微课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对微课视频的观看进行预习,在课上,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完成学习过程,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都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方法,以传统的填鸭式为主,教师利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讲授基础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少思考以及提问的空间,没有将经典游戏引入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其次,师生缺乏互动,当前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教师一直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存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往,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谈判素质的提高不利。最后,技术手段应用不足,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虽引入了多媒体设备,但教师往往将其作为黑板的替代品而利用,多媒体无法发挥其价值,因此,课堂教学效率往往较低。

(二)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应将微课应用到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课程中,对教学方法加以改革,深入渗透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促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一是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方法的丰富性水平,进而解决高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二是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为高职师生的互动搭建桥梁,进而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技术使用类型,可与多媒体相互配合,减轻教师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基于微课视角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设计

以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一课为例,基于微课视角,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出发,对高职英语翻转课堂进行了设计。

(一)课前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为学生制作微课视频,内容包括本节课重点概念以及本节课重点难点等。视频制作应精炼简洁。其次,建立微信群组,将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并记录问题,以备课堂提问以及交流所用。最后,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将观看体会以总结知识点的方式向教师陈述,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课中教学设计

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一小组分别阅读不同的谈判技巧,组内总结观看微课视频时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问题。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内容以不同的谈判技巧产生不同的谈判效果等为主,将问题展示在多媒体中,每一小组以抢答的方式作答,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答对问题的数量并记分。接着,展开课堂下一环节,要求不同小组学生针对“黑红经典游戏”的感受,编排一段对话,并为其他学生表演,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有关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谈判沟通能力。

(三)课后教学设计

教师总结每一小组的答题情况以及对话编排情况,针对表现较好的小组,给予奖励,针对表现略差的小组,给予鼓励,避免打击其自信心,提高學生学习积极性。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下,以微课的形式,总结该节课知识点,并发送给教师,教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再一次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能够使教学时间得到翻转、使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得翻转,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将微课应用其中,可有效提高知识点总结的便利性,提高教师对学生知识盲区的了解程度,对于其备课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素质的培养,都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微课的设计技巧篇7

1 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目的

项目式教学是指将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导入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相关信息、拟定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制作并最终评价制作效果及个人表现,学生通过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亲力亲为,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1]

影视后期合成是我校动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影像合成的技术原理,在前期和中期制作的基础上,合成最终的影片及润色画面表现。对应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理论,影视后期合成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是达成高层次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制作掌握综合技能,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图1)。[2]

2 项目式教学的工作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专业都通过设置连续性、渐进性的实践环节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将项目制作融入课堂则是能兼顾理论与实践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的项目通常有企业实战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和教师自命题项目。[1]其中,前两者由第三方提出具体制作要求,而后者则通常是由教师综合教学难点和设计的需求设置的虚拟设计项目。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影视后期合成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属于企业实战项目,是针对甲方的具体要求去完成制作,属于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完整实践工作的项目教学模式。[1]

2.1 课堂教学设计

影视后期合成课程重点强调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的技能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扎实的理论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保证。为了保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该课程采用“先理论,后实践;先虚拟项目,后实战项目;先机房教学,后实地拍摄与制作”的教学方式。[3]

我校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总计64学时,共8周。其中,前6周的教学设计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根据影视合成的关键技术将课程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如“Alpha通道与遮罩”“轨道蒙版”“混合模式”“动画控制”“抠像”“调色”“稳定与追踪”等。在每个子课题的教学中,以讲练结合的方式着重练习2~3个重要知识点。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点评。

2.2 实践任务制定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笔者尝试导入了与中山市公诚咨询有限公司联合设定的商业计划项目“微电影《蜕变》的拍摄与制作”,在课程后2周的时间集中带领学生完成微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实战项目。微电影的主题是:反映公司深化改革的情况,传递正能量。中心思想是:以微电影的形式侧面反映分公司深化改革的举措、基层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状态及深化改革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整体风格:诙谐幽默、积极向上、振奋人心。制作技术要求是:a.结合公司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定制微电影剧本,展现设计的原创性;b.微电影要求时长8~10分钟,画面高清,画幅统一为16:9。在整个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均有机会与企业的项目负责人面对面地探讨项目制作的各项细节问题,并就制作中的技术问题与指导教师们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影片最终完成之后再综合教师和企业意见,从微电影的剧本创意、视听效果、拍摄与后期处理技巧来对影片的效果进行综合判定。[4]

由于此次项目完成的时间紧迫(实际制作周期为23天),故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在与企业签订项目合同后的第一时间,就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微电影创作的一般方法,列出三个阶段的工作计划,并逐一实施:第一阶段是项目前期制作(计划10天内完成)――教师带领学生根据甲方提出的剧本初步设想,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供剧本方案,根据甲方反馈的情况修改并确定最终剧本;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到甲方公司实地考察,落实拍摄场地取景安排,并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第二阶段是项目中期制作(计划2~3天完成)――学生分组按照第一阶段设定好的拍摄计划及分镜头到实地拍摄画面素材,同时采集影视同期声以备后期剪辑合成使用。第三阶段是项目后期制作,即微电影的剪辑合成阶段(计划10天内完成)――每个小组根据剧本设定对采集到的素材进行粗剪,集合各小组的粗剪段落,加上片头片尾及影片配乐,形成完整的影片,经教师和学生共同统一修改后,提交粗剪影片给甲方,待甲方反馈修改意见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精剪过程,将最终完成的微电影成片提交给甲方。至此实践项目圆满完成。

2.3 实践团队构架

在微电影拍摄与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全体学生构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制作团队。指导教师按照微电影拍摄制作的需要分出4个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愿加入不同的小组,并由学生自定小组负责人,每组人数根据实践任务工作量不同而有差异。小组各成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完成微电影相应场景的剧本修改、分镜头设定、实地拍摄、剪辑合成的全过程。小组负责人一边负责各自小组的工作进展和各项拍摄与制作的具体事务,一边直接与指导教师沟通。这样的团队构架保证了整个制作过程中高效率的沟通与制作,是项目最终按时保质完成的关键保障。

2.4 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课堂表现、影片效果评价、小组自评和组内互评,它们分别占总评分的20%、30%、20%和30%。其中,课堂表现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考勤及课堂学习情况给出评分;短片效果评价主要由教师结合企业意见以及最终成片的展示效果为每组评分;小组自评主要由组长根据每组工作量的多少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对自己小组的表现给出自评分;而组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则是每个组员参考工作量、对小组的贡献程度以及责任心为组内其他成员打分。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兼顾考评学生课内学习和实践表现,还能发挥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初期培育。[4]

3 项目式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成果

微电影《蜕变》的拍摄与制作项目从签约到提交成片,总共经过23天的制作时间,参与学生共计27人。除了按时保质地提交项目成果获得了甲方的好评外,此次项目式实践在教学研究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3.1 项目教学驱动穿越课程的边界

微电影制作项目涵盖从前期剧本创意到后期剪辑合成的整个制作过程,将这种实战型、综合性项目引入课堂,彻底打破了专业课程各自为阵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融汇起来,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制作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技术水平,还能将僵化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灵活的运用从而促进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转化为对创意思维的引导和启发。

(1)项目前期制作。这一阶段的制作重点是确定文字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以及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以确定拍摄与制作的详细计划。期间不仅需要动画剧作、动画台本、视听语言等多门课程的理论支撑,还能培养学生的剧本创作能力与项目策划及实践操作能力。

(2)项目中期制作。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遵循“多角度、多景别”的指导原则,完成影像及声音素材的现场采集工作,需要利用专业课摄影与摄像、影视广告等课程中学习到的影像拍摄技巧,在视听语言、影视后期合成、剪辑技巧、音乐制作等课程的理论指导下,采集到丰富多变的画面素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主要需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画面的呈现方式,即如何组合多角度拍摄的影像素材使得同一场戏的画面表现更加丰富,避免刻板单一的画面效果;二是画面组接技巧,即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戏之间如何无缝衔接、过渡自然,最终能够一气呵成地表达出既定的影片主题;三是拍摄技巧,即通过现场测光、监控等方法尽可能地保证拍摄到的素材可用,另外尽量使用同品牌、同型号的设备拍摄,以减少不同设备采集到的素材存在较大色差的问题,增加后期处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3)项目后期制作。在采集到大量画面和声音素材的基础上,参考前期剧本和分镜头的设定,依靠影视后期合成、剪辑技巧、片头设计与特效、声音制作等专业课程的方法支撑,完成微电影的初剪,并根据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意见反馈完成影片的精剪、合成与特效制作、片头片尾制作、全片调色以及影片配乐的全部工作。

3.2 项目教学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项目实践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之前的孤立学习转变为工作小组的模式,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小组中担任起导演、编剧、摄影、监制、剪辑、配音、合成、特效制作等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任务,并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通过完善自己和协助他人来发挥自己能量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增强,个人与集体得以共同成长。特别是学生在与企业负责人、与指导教师一对一的不断探讨中,掌握了综合性项目的整个制作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5]

3.3 项目教学促进师生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在整个微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环节决定了影片质量的高低,即剧本的创意与写作、素材的拍摄与采集以及后期的剪辑与合成。特别是影片后期合成与剪辑工作,是项目实现的重要阶段,包含技术含量最高和难度最大的知识点,是决定最终影片效果的核心部分。师生共同努力,经过不断的实验和尝试,最终通过影片节奏的把握、片头片尾的制作和影片配乐的出色制作达成了影片理想的视听效果,而师生影视后期制作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直接的锻炼和显著的提升(如图2)。

4 结语

微课的设计技巧篇8

一、引言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成为其语境下人们在教育领域的新探索。很多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疯狂地追逐微课,但真正吸引学习者的微课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微课教学设计缺乏吸引力,无法适应“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很多微课缺乏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过程枯燥、呆板,无异于“课堂搬家”。

微课分不同的精品制作等级,但都不能脱离人的基本需求。影视课程具有新媒体的特征,是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再现。影视课程将知识还原于生活,将学习者看影视微课的过程变为知识体验的过程,让学习者在媒体效应中品味知识。传统网络课堂是忽视受众心理的强意识灌输,而影视课程利用人的特点和弱点进行设计,弱(无)意识进行感染达意,使重点难点在对比中完成;传统课堂告诉你什么是知识,而影视课程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传统网络课程具有强烈的课堂仪式感和教师统治感,影视教学是生活化的艺术感染,达到了工科问题文科化,文科??题戏剧化的效果。教师从“神坛”上走下来,将自己的智慧化作最小的落地单元,用最接地气的方法表述出来,将讲课的内容融入到认识世界的空间,无意识在上课,却是在讲授知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集第四代电影、第九艺术、影视教育心理学、课程编导、云环境下的数据编导于一体,完成了一个全新的、与传统教学并行的新颖教学模式和思维[1]。

文章从微课教学设计的角度,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和北京市成人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的微课作品进行了研究分析,从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及媒体应用三个维度进行转换研究,首次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引入微课教学设计,提出了基于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新模式。

二、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资源形态呈现了碎片化、主题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微课便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麦克格鲁(McGrew)[2]提出的“60 秒课”,是一种用1 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讲解或说明一个特定主题或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这是微课程的雏形。之后胡铁生[3]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黎加厚[4]认为,“微课”和“微课程”同义,是指时间在十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祝智庭[5]则认为,微课程应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长于十分钟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

微课凭借其短、明、快的特点被教育界所接受。各种形式的微课大赛也在如火如荼的举行,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举办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余所职业院校的参赛选手,提交微课作品2600余件,其中中职组1654件、高职组508件纳入评审范围。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2016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应用竞赛中,共有39所院校提交134份作品,其中微课组35份作品,视频短片组41份作品。文章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的评委专家以及“2016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应用竞赛”的总裁判长的视角,探索基于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为例,随机抽取此次微课大赛的300部作品进行分类统计,针对参赛微课作品的教学设计,主要从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分析和媒体应用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鉴于我国微课正处于初步探索和完善阶段,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即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用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6]。

对于本研究的信度分析,研究首先对三位评判者A、B、C进行培训,由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作品独立进行评判分析,对评判结果采用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R=n×K/[1+ (n-1)×K]进行计算[7]。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K=2M/ (N1+N2),其中M 为两个评判员意见相同的栏目,N1 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通过计算得出KAB≈0.7714,KAC≈0.9324,KBC≈0.8261,信度R≈0.9417。由于本研究信度大于0.90,可以采用主评判员的分类栏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研究将随机抽取的300部参赛微课作品进行归纳分类,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将微课分为以教为主的微课(讲授型、演示型)、协作为主的微课(讨论型、实验型、合作学习型)和以学为主的微课(启发型、练习型、自主学习型、探究型)。各类型的微课占比情况见图1。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教为主(讲授型、演示型)的微课(231个)依然占据主体位置。在教学内容上,以教为主的微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对知识内容理解不够深刻,知识点不够明确,学生无法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协作为主的微课(32个)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很容易忽略学习者特征以致造成教学难点的出现。教学应该符合学生对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师必要时应该对知识进行前期的铺垫;以学为主的微课(55个)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选择问题和情境不当,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综上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上,本次大赛微课作品主要出现了知识点不明确、教学难点无法很好解决以及错误的问题和情境引入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误解”等问题。

2.教学策略分析

从微课的引入手段类型层面,本研究将其分为冲突引用型、悬念应用型和平铺直叙型。首先对300部作品引入手段与作品分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结果显示:相对于平铺直叙型的引入,冲突和悬念引入的微课更加有吸引力。就微课类型来说,讲授型微课多采用平铺直叙型,这种类型的引入,相对来说比较死板,很少出现兴奋点和转折点,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知识枯燥,形式单一,缺少互动。演示型的微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在没有配备必要的解说时便开始演示,没有正确的问题导入,容易出现学生对知识的困惑。而协作为主的微课和以学为主的微课相对来说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性比较强,学生参与性强,采用适当的情景和问题导入法可以很好地设置悬念,制造冲突,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如果运用得当,效果较好。

在叙述问题角度,本研究将其分为多条叙事线型微课和单条叙事线型微课,通过对其进行统计,得出图3中的对应关系。

叙事线分为主叙事线和辅叙事线,主叙事线是叙事的骨架,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没有任何修饰的事物主体;辅叙事线通过蒙太奇、特效、特写、旁白、转场等技术引入支持主题叙事的人物、事件,相当于叙事的血和肉,使得问题更加落地、清晰、活灵活现。辅助的叙事线是为主叙事线服务的。根据统计结果,相对于单条叙事线来说,二条或三条叙事线并行叙事、交叉叙事,能够持续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和保持对知识的新鲜度。如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作品《低头族的颈椎保健》在叙事方式上,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出病态,中间穿插引入社会现象案例及几种临床分类,接着又引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整体上做到了多条叙事线交叉叙事,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习者感觉疲惫,达到了很好的叙事效果。但是叙事线过多会加大知识的复杂度,无形当中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

另外,本研究还对微课作品中出现的“移情”效应和整体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移情也是可以让学习者跟着教学走的有效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教学期待可以使学习者产生人物移情(包括形象移情、演说移情等)和内容移情(包括内容吸引、情节吸引等),前者会让学习者产生美好的心理环境,后者将会保持学生对课程的追踪度。

综上,恰当地将影视技巧引入到微课作品中,可以让微课更加有吸引力,增强微课的精彩程度。例如《低头族的颈椎保健》,它从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饱受颈椎病折磨的角度出发,自然出场,引出病态。通过VR技术融合抛出问题,用技术消灭在教学中的技术痕迹,做到了无说教痕迹、无空间转换痕迹,具有较强的达意和感染的效果。并且通过引入社会现象案例、几种临床分类让学习者对号入座,进而引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即推出具有强感染力的颈部操,学习者也都会不由地跟着活动。围绕多条叙事线,兴奋点接连不断,结论明确,知识点独立,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不断推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一个个小陷阱设计巧妙,最后进行结束语,较为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此作品荣获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

3.媒体应用分析

通过对抽样样本的分析统计得出,微课在媒体应用方面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幻灯片、图形、图像、动画、音频、文字、色彩搭配以及镜头使用等都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了微课作品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媒体为教学服务可以使微课作品更加有吸引力,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然而,并不是媒体运用的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本研究根据作品的媒体使用情况与作品平均分绘制了图4的媒体冲击力与教学效果对应图。

从图4可以看出,一定的媒体冲击力对教学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高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作品《色彩搭配》,以一个广告的配色效果为例让学习者对灰度、颜色度、饱和度的概念产生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媒体运用自如,作品整体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境界。但是媒体冲击力应当适度,否则会偏离叙事主线。例如也有大量未获奖作品媒体运用不恰当,为了突出音乐和视觉效果而转移了学生对主题的关注度,让学生形成两个无法融合的视听空间,从始至终教师与投影屏幕同在,镜头无伸缩变化,有的引入媒体过多,或者媒体的吸引力超过课堂本身,造成形式大于内容,分散了学习者注意力,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这也就失去了微课存在的意义。

五、基于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转换

以上反映出大多数微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角度,作品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应用上出现内容不清晰、知识不明确、教学难点多、教学缺乏吸引力、互动少、缺乏情景设计等问题,而恰当的影视技巧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如上问题。文章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引入微课制作中,基于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转换模式如图5所示。

1.微课教学内容转换

针对微课教学中存在的知识点不明确、教学难点多以及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等问题,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把教师授课内容视为基础素材,对其进行二次创意,强调工科问题文科化,文科问题戏剧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进行教学内容转换上,主要是将知识进行联通和分解。

在微课教学中,教学设计者要对知识点进行铺垫,学习者通过前序的铺垫,完成信息积累,促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心理关联。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教学设计者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做到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否则就会产生教学难点。微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微”,包括知识点的“微”、时间的“微”,如果要在短小时间内将知识点讲清楚,则需要在教学中尽量做到“无难点”,如何克服微课中的难点?首先,需要且必须将知识内容和现实经?对应和融合,并借助外部描述将学习者所不能直接获得的经验或知识以替代性的信息传达出来(如声音色彩的变化以及各种镜头剪接手法等)。由此便可以针对性地传达教学信息,降低知识的复杂度。再者,克服难点问题还可以运用削坡和填坡。削坡即把问题进行分解以及总结,将抽象经验具体化,分解的关联度要强,分解的原则是降低知识难度,最后对各个分解单元组合,完成知识点的整体构成;填坡即对知识内容进行前期铺垫,由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到抽象的经验逐步过渡,做到“无难点设计”。

例如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二等奖作品《平息环路造成的广播风暴》,将逻辑设计转变为形象思维,教师从高技术神坛中走下来,是工科问题文科化的典型案例。将网络问题形象化,最后给出问题的答案,是工科问题悬念设计的典型。本作品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明确,媒体运用自如,做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工科问题故事化。

2.微课教学策略转换

文章将从微课问题的引入和问题的解决两方面进行影视课程的转换。将影视中的冲突、悬念、多条叙事线、移情等技法运用到微课教学策略中,以改善传统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恰当引入,引起学习者注意力

首先,根据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理论,有时候只有同化是不行的,“顺应”可以改变主体原有的图式去适应新知,从而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没有心理期待就没有教学目标,没有悬念就没有网上课堂”,问题的抛出精彩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精彩程度。在讲课中我们要引出冲突,让所有学习者参与冲突,在冲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微课教学中,当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自身知识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可以引发学习者思考,进而探究,产生“顺应”,使其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制造冲突常用方法便是讨论,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并且鼓励有不同观点的产生,双方或者是多方通过激烈的辩论产生争执,在矛盾中产生对问题的见解,揭示出问题的实质,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建议微课设计者可以在微课中加入双方博弈、沙龙讨论以及辩论的形式,以达到一种最佳的学习效果。

再者,也可以采用悬念手法引入知识点,用格式塔理论填空,形成信息不平衡导致的认知失调,促进学习者学习。所谓悬念,就是“以引而不发、悬而置疑的手法来推进情节和冲突的发展,使故事的铺展呈现曲折、复杂的曲线形态”[1]。在微课教学中,教学设计者制造悬念的目的就是引发学习者强烈的关切、焦虑的心理,一般情况下,教学设计者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悬念,引而不发,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而悬念的答案通常就是课的重难点。恰当地运用悬念对微课中的情景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牢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影视课程编导理念,教学如同师生同做游戏,教学设计者如果无法使这个教学游戏拥有足够吸引力,那么学习者自然就会放弃参与,终止学习。反之,教学设计者若想学习者参与自己的教学游戏,就必须用精彩的内容来吸引学习者。此外,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也需要将必要的“骗技”引入到教学之中,教学的叙事“骗局”也就是需要设计教学“悬念”。看电影的过程其实是“思想甘心受骗”的过程,明知影片中有很多陷阱,观众还是想尝试,这是因为电影可以在他们心里产生一种强大的“整体知觉”。教学亦是如此,网络影视教学研究通过各种悬念技法去吸引学习者,它是一种“心理学游戏”,恰当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制造悬念的方法一般有两种:①通过制造信息缺失制造悬念。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制造信息缺失,打破原有信息结构的平衡,形成信息缺口,可以激发人们完形填空的心理趋向,从而产生强大的心理张力。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扣留信息,使信息产生不平衡,从而引发学习者思考,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关注。 在微课后期制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将教学视频以插叙或者倒叙的方式进行剪辑,从而做到信息缺失,造成教学悬念。②通过打破心理定势制作悬念。在教学当中,心理定势指的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或者已?@取到的知识信息而产生的一种较为确定而又稳固的心理态势。根据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理论,主体面对不能“同化”的客体,“顺应”能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打破心理定势是学习者获得新知的有效方法。

(2)转换问题解决策略,持续吸引学习者注意

问题抛出后,怎样解决问题才可让课程不枯燥,让学习者随着教师的引导继续深入理解?教师应该如何设局?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强调教师可以利用人们在影视欣赏中天生愿意上当的特点及人们的好奇心巧妙设局,要不断地设计为什么,不断地讲主我、客我、引入第三方观点和案例,给学生挖一个适中的陷阱,恰如其分地引入媒体素材,巧妙地使用媒体叙事张力和语言叙事张力,完成微课叙事设计。

“二分钟一个兴奋点,十五分钟一个转折点”是网络课程的叙事要求,在微课中,教学的兴奋点可在一分钟内,微课转折点可在五分钟内。网络影视教学可以多叙事线、更加清晰的描述事物本身,多条叙事线无法用语言传述清楚,因为语言是一维(信息)的,而文字是二维(信息*时间)的,而有支线的故事,是三维的甚至四维的(信息*信息*时间)。这就为从模式再到概念,从概念到定义,最后逐渐将若干同类现象进行定义化描述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更科学、直观、全面的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二条叙事线以上并行叙事、交叉叙事,能够提高学习者注意力和对知识的新鲜度。如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作品《低头族的颈椎保健》在叙事方式上,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出病态,中间穿插引入社会现象案例及几种临床分类,接着又引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整体上做到了多条叙事线交叉叙事,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习者感觉疲惫,达到了很好的叙事效果。但是,超过三条的叙事线,就会无形当中干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反而受到影响。

移情也是可以让学习者跟着教学走的有效方法,在许多成功的影视课程中,只有受众移情效果明显,才会出现受众广泛的现象。移情一般情况下包括人物移情和内容移情,而且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可以通过适当的情景创造、环境烘托、镜头移动、字幕介绍等来增强移情效果。

优秀的微课作品在叙事上,几乎30秒钟一个兴奋点,2分钟一个转折点,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产生多条教学辅助问题的叙事线,不断地提高学习者的兴奋度和关注度,不断提出陷阱问题引起判断,使单方微课影视放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互动效果。

3.微课媒体适度应用转换

微课创作需要创新性思维,跳出原来所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打开网络思维的想象空间,制造正面、反面问题,突发性问题,应用多种反应镜头、蒙太奇进行创作。

在一定范围内,媒体冲击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逐渐增强,但是媒体的过度使用则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不要一味为了技巧而技巧,过度的媒体冲击力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过度的叙事张力会让学生忘记学习的知识本身,陷阱挖的太深会让学生“爬不上来”,要用技术消灭教学中的技术痕迹,做到无痕迹教学。

适当的环境营造无形当中为教学效果添光加彩,音乐、图像等媒体的适当应用可以营造一个很好的讲课环境。创作微课时可以将影视课程的特写和闪现技法加以利用,利用镜头完成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重复和加强对记忆性知识的学习。讲课的反应镜头是一种气氛的烘托,是一个对知识点的态度,是对讲课内容的理解程度的反映。录制过程中插入反应镜头,就会产生兴奋点、共振现象、镜头内外的教学气场,就有制造悬念的机会。

综上所述,知识内容的转换可以降低内容的复杂度;冲突悬念等影视手段的应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知识;移情效应可以提高教学关注度;媒体技术的适度应用可以产生无痕迹的教学。信息化教育的时代,快乐教学才是根本,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只有让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的设计技巧篇9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运用探讨

前言

了解微课的运用特点,严格按照课程教学要求,给予学生有效指导,运用微课来增强地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便于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充分意识到微课对地理教学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利用微课制作课件,进行在线互评,师生之间交流更和谐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掌握微课的运用策略,了解微课的制作流程,便于促进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广泛运用。

一、微课的相关介绍

微课是运用信息技术将零碎的学习内容及素材进行结构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教学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师生反馈等部分,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资源,运用微课为学生营造主题式、半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微课特点着重体现在以下几点:教学时间短: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时间为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时间短,主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精华,成为传统地理教学的课例片段;资源容量小:微课视频的容量大约在几十兆,必须是网络在线播放默认的flv、rm、wmv等格式,师生便于快速、高效的观看教学视频,同时可以自行下载并保存;重点突出:微课教学的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强调的是一个课程的教学问题,给学生讲解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促使学生正确掌握学习策略。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利用微课的短小以及主题突出等的特点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不仅包括有传统的教学设计、课程反思、素材库整理等内容,还涉及到师生在线互评、资源共享、学生反馈等内容,体现出现代技术的运用优势,从而组成了一个半结构化、目标明确的高中地理课程[1]。采用微课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借助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静态的地理知识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采取微课教学措施,便于老师深度的挖掘教材内容,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新型的教学模式,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认知,引导学生架构新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一)制作微课

利用网络途径来搜集微课制作的相关内容,某高中地理教学在开展微课教学之前,首先制作微课,积极借助录像机、粉笔、黑板等教学工具,确定微课主题,便于进行微课教学设计。认真做好拍摄前准备,架设录像机,然后对教学过程进行现代化的编辑和处理,对其有效美化,提高微课教学的可行性[2]。进行教学设计,打开制作好的课件,进行录音,可以进行后期配音,老师带着耳麦,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并对关键地方进行标注,从而增强地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微课的认识。

(二)微课运用过程

1.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整体把握高中地理各章节知识要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运用微课预习新知识,将散落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便于提高学习效率,鼓励学生自觉探索高中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知识的环节,老师制作了相应的微课,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三类岩石的具体分类和岩石演变等,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快速完成了地理记忆框架,形成了新的主干知识体系。岩石的种类多,同时相互之间的转换较为复杂,在利用微课预习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关注点转向了岩浆的侵入和喷出岩(火山喷发),因此老师采取微课形式将岩浆演变的这一过程更为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采用动画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火山喷发这一地理现象,便于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各部分散落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架构,在微课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自觉意识和自学能力提高了。

2.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

利用微课及时导入新知识,采取微课教学形式,有效优化地理新知识。利用与新知识有关的图片、视频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顺利开展地理微课教学,采用现代化的微课形式,创新地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巧妙的利用微课,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清晰化,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中体现,采用微课形式,降低高中地理教学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这一特征,将微课广泛运用在课堂教育中,给予学生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利用微课分析教学难点,将不易理解的内容进行有效分解,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地理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3.微课在地理知识复习中的运用

利用微课复习知识,有效弥补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及积极性。老师利用微课总结高中地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过的内容以归纳总结形式展示出来,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给学生讲解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巧,提高了课后复习效果,帮助学生提升学习速度。将微课广泛运用在地理知识复习中,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技巧,在现代技术的指引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更为自由、活跃。比如利用微课突出复习重点,将相应的知识点开发成一种地理真实情境化的微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为简洁、形象化的内容。采用微课形式,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构建高效的微课复习课堂,强化地理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本原理、规律。

4.微课在解疑释惑

―些复杂地理现象中的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中很多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讲解中,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这让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一最难的知识《地球运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大有裨益。

微课的设计技巧篇10

1 微课教学概念简介

微课是一种基于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它首先进行认识规律,之后运用信息技术,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进行碎片化呈现,是一种结构化数字资源。具体的来说,它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并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重点解决。

2 微课教学的特点

微课作为一种异军突起的新教学模式,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主体突出

微课主体突出,一个课程就是围绕着一个主体展开,不泛泛而谈。有利于学习者理清思路。其研究的问题大都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微课会对其给出相应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同时学习者也可以实时与其他人进行互动,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不受地点时间限制

微课可以通过手机,DV,数码相机等多种设备进行拍摄制作,其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灵活度很高,使学习者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因为视频可多次播放,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学习,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3 微课在计算机中职教学中的应用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达到了高度普及,可以说,对计算机的使用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它能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完成任务。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教育教学形式,为社会输出了很多技术型人才。计算机应用作为从业的一项重要技能,自然在中职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较强,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讲解知识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感觉很难理解。同时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是一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一个老师对应一群学生,很难实现针对性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件身心疲惫的事情。所以如何开展计算机课程,才能让中职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技能,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议题。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做到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如何实现移动课堂,如何实现与其他学习者的无缝沟通......这些都是中职计算机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以精炼,灵活教学而著称,微课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上比传统教学更有优势。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微课的教学主体鲜明、更有针对性。它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学习主体,能为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一些针对具体章节设计的课程,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以视频播放的方式将一些实践过程重现,有利于提高其动手能力。

微课的制作与播放手段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对某一课程进行学习,可以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同时由于其是在线播放,所以不同的师生之间可以实现零距离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将微课应用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相关技能。

4 对于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教学的建议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不是所有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都适用于这种教学模式?这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中,微课所传授的内容呈现碎片化形态,是传统教学的一种有力补充,适合于深度学习。针对微课的种种特点,对于哪些课程适合于微课教学,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课程中的重难点

中职计算机教学操作性较强,理论基础较生涩。传统的纯理论模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更是让学生的学习无针对性可言。将一些重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能够使用移动设备,对自己感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回顾。其内容要做到尽量简练,牢牢抓住重难点。就以计算机原理中最基本的进制转换来说,可能学生通过大课教学无法牢固的记住转换关系,此时,教师就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单独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课后再次温习,这样就能够很快掌握进制转换方法。

(二)学习技巧方面的内容

中职计算机教学涉及内容较广泛,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很多内容通过自己学习摸索来掌握需要较长的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一些学习技巧制作成微课,例如,对于C++学习来说,教师可以把C++和C的一些异同点,其是如何在C的基础上引入类的概念等这些知识制作成微课,对比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这样的做法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会事半功倍。

(三)实操性较强内容

受限于教学场地与教育资源,很多实操性的内容无条件让学生多此进行实操。而中职计算机课程又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提高专业水平。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制作一些针对于某些场景的程序运作小视频,在授课之前首先让学生观看微课,熟悉实操场景,在之后有限的实操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单片机实验课来说,很多学校的实验室不可能也没有那么的的设备供学生多次进行实操,此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操作的流程制作成微课,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熟悉代码,设备和操作流程,这样在进入真正的实操课时便能更快掌握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