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公司十篇

时间:2023-04-11 16:21:47

投资公司

投资公司篇1

投资公司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它将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投资于众多证券或其他资产之中。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投资公司概况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投资公司概况范文1现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5月28日,由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等五家发起人共同出资组建,历经了“湖南长永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长永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现资股份有限公司”名称变更。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维修和收费经营,是湖南省交通系统唯一一家上市公司,至2008年3月31日止,公司总股本3.99亿股,总资产51.15亿元,净资产32.64亿元。

创建初始,公司即修建了湖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长永高速的建成通车结束了湖南省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同时,公司资产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公司先后收购了107国道岳阳专用线以及京珠高速公路长沙至耒阳段的收费经营权,公司经营的公路里程由最初的20多公里快速增长至2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246公里),成为湖南省经营高等级公路的重要企业。

1999年1月28日,公司股票(简称“现资”)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000900,至2004年起连续四年进入深证100指数样本股。1999年至2008年3月31日止,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18.27亿元,向投资者累计分红 8.58亿元,送股3801.58万股,转股5702.37万股,累计向国家缴纳税费 12.81 亿元。

公司凭借良好的资信和实力,通过上市、配股、借贷等方式为湖南省交通建设融资65亿元,同时,以此为资本金拉动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资金120亿元以上,为湖南省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投资公司概况范文2投资公司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它将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投资于众多证券或其他资产之中。“集中资产”是证券投资公司背后的核心含义。

在投资公司所建立起来的证券组合之中,每个投资者按照投资数额比例享有对资产组合的要求权。这些投资公司为小型投资者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他们可以组织起来,以获得大规模投资所带来的好处。

从公司法的角度讲,第一我国公司法没有投资公司的这样一个概念,在我国公司法中明确规定了只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两种,所以,单从公司的分类上来说,不存在投资公司这样的一个类别。

从公司的名称来讲,所谓投资公司,一般主要从事经贸、资产、经营类投资范围,当然主要还要看公司章程中注明的经营范围。

投资公司是以将货币或资产投向本身以外的企业或个人、并从这种货币或资产的投入取得 直接经营收入或通过股份变现实现资金退出的企业法人。

目前在中国的金融市场,投资公司一般以“投资银行”的角色称呼出现,顾名思义投资公司必须拥有大量的自有资金,才能实现真正的投资运作。

同时,由于投资工作本身的难度还需要另外一种类似中介性质的企业来服务投资公司和企业,因此就出现了目前市场上众多的投资顾问公司,顾问公司并不具备真正的投资能力,只是在投资活动中为项目方和资金方牵线搭桥,并从中收取顾问费用。

投资咨询公司在西方国家中称为投资顾问,是证券投资者的职业性指导者,包括机构和个人。主要是向顾客提供参考性的证券市场统计分析资料,对证券买卖提出建议,代拟某种形式的证券投资计划等。

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收集大量的基础信息资料,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向客户提供分析报告和操作建议,帮助客户建立投资策略,确定投资方向。

此类公司的咨询业务主要包括:

①接受政府、证券管理机关和有关业务部门的委托,提供宏观经济及证券市场方面的研究分析报告和对策咨询;

②接受证券投资者的委托,提供证券投资、市场法规等方面的业务咨询;

③接受公司委托,策划公司证券的发行与上市方案;

④接受证券经营机构的委托,策划有关的证券事务方案,担任顾问;

⑤编辑出版证券市场方面的资料、刊物和书籍等;

⑥举办有关证券投资咨询的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

⑦发表证券投资咨询的文章、评论、报告,以及通过公众传播媒体和电信设备系统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证券市场专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符合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其作用是:

①咨询人员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通过对证券市场各相关因素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形成报告公布给投资者,从而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

②咨询机构可以为市场上的发行人、投资人出谋划策,帮助他们选择筹资、投资的最佳方案,从而有利于减少投资者的盲目性,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③咨询机构结合宏观经济因素,运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对上市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从而有利于证券市场稳定发展;

④咨询机构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深入研究,并在有关媒体发表分析报告文章,对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运作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进行严格管理是证券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证券主管机关,都制定了相关的规定来规范投资咨询活动。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小投资者占绝大比重,他们的专业投资知识和经验相对不足,迫切需要专业投资咨询服务。

为了加强对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的管理,规范投资咨询活动,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1997年12月25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对证券投资咨询的业务范围、从业机构和人员的基本条件及资格审批程序、从业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有关违规罚则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该办法的颁布施行,必将规范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的行为,使其在引导投资人行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投资公司概况范文3银浦园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高端金融产品的服务商,自2009年起就开始为国内客户提供专业金融服务。

投资公司篇2

 

 

1.有东山,投资更顺畅!

 

2.投资建设谁最佳,东山公司人人夸!

 

3.东山,建设投资我最强!

 

4.投资时时通,理财日日盈!

 

5.建设投资有保障,成就伟业找东山!

 

6.东山投资,相伴今生!

 

7.东山助你一臂力,成就你一生梦想!

 

8.建设之路,东山相助!

 

      创意说明:上述湘乡市东山投资公司宣传语皆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健康文明、易记易懂、生动上口,形式新颖、构思时尚,充分展现了湘乡市东山投资公司的特色和文化精髓,易于记忆和朗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震撼力和传播力,能够让人过目不忘,留下深刻的印象,供参考!

投资公司篇3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中,海外上市公司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公司的股价与持股比例会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关键词:

风险投资;过度投资

风险投资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活动,而上市公司的风险融资活动,对各个公司的风险融资具有指导性作用。但上市公司所进行的风险融资具有一定的融资年限,并不是说只要公司进行上市就能收回收益。股票期限的限制使上市公司的风险融资谨小慎微,而股票的活力与亏损,也会对上市公司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上市后的公司风险融资行为的研究,能够使公司清楚的了解风险融资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一、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存在的关联

1.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各种风险投资机构都能够为公司合适的规划投资方案,以规避闲置资金过度投资所产生的风险。但对那些持股较高的国有风险投资机构来说,其不仅能有效规避闲置资金过度投资所产生的风险,而且能够改良外在的融资环境。风险投资机构承担着监督公司风险投资的重要任务,上市公司能够在风险投资机构的监督下,完成风险投资工作,获取相关的风险投资信息。风险投资机构能够给予公司充足的投资资金,保证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风险投资机构还承担着公司资金的监督管理任务,需要对公司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与约束。公司的人事变动需要在风险投资机构的监督下进行,风险投资机构也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公司人员的任免进行不定时调整。风险投资机构会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进行公司管理层人才的引进;同时也会根据公司的发展状况,对公司管理层的投资活动进行限制,最重要是保持公司绩效的平稳增长。只要风险投资机构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那么它就可以对公司的管理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限制。因此我们得出: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有效约束公司的实物投资与股票投资活动,帮助公司合理的使用闲置资金。闲置资金、公司的实物与股票投资之间,并不存在广泛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由于外部风险投资者、融资公司投资间存在的信息获取差异问题,因此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会逐渐增加。而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准确评估外部融资成本,有效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风险投资机构会提供给公司大量的融资信息,公司根据多种信息准确的评估融资风险、融资成本,进而在合理的风险范围内开展融资活动。公司、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银行间存在着广泛的利益联系,因此他们之间的风险肉孜信息交流也非常的频繁与快捷。风险投资机构做为主要的公司投资信息提供者,能够对外部融资的整体状况进行准确分析,为公司提供适合的外部融资合作伙伴。

2.风险投资机构特征与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各种风险投资机构具有着不同的融资任务,风险投资机构规模、性质、背景的差异,会造成风险融资结果的差异。风险投资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风险投资机构在公司所占的股份大小。若风险投资机构在公司占有较大的股份,那么风险投资机构对公司有着更大的监督权利。所以对于占有较大股份的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公司的所有经营投资活动都要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限制与监督。而公司闲置资金的分配状况,也要由风险投资机构、公司两者进行协商解决。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减少公司闲置资金的浪费状况,保持公司投资的合理与有效。与此同时风险投资机构还不不定时的向外部投资公司传递可靠的投资信息,帮助公司内部吸引高质量的投资,以保证公司运转资金的充足。(2)联合投资。有些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会吸引两家以上的风险投资机构入股。对于这类上市公司的风险融资,我们可以称为联合投资的风险融资。对于联合投资的风险融资而言,多种风险投资机构对公司投资活动的监督,无疑会影响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但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也会形成互补性的作用,能够对公司内的各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改革与监督。风险投资机构与政府、商业银行存在着广泛的利益连接,它能够在第一时间为投资公司提供有用的公司融资信息。外部融资者、上市公司融资信息的同步,能够有效指导公司的融资活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品牌价值与影响力。(3)国有背景。某些风险投资机构与政府部门、各种事业部门有着紧密的连接,因此这些风险投资机构被称为国有背景风险投资机构。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并不具备完善的市场融资信息渠道,所以国有背景风险投资机构没有和外部融资公司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国有背景风险投资机构能够为公司争取到银行债务融资,但由于其监督的高成本,其对公司闲置资金流的监督力度较弱。

二、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研究设计

1.样本与数据根据2010年-2015年间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数据,进行符合要求的公司样本数据筛选:(1)研究数据选用一年前的财务报表数据、市场交易信息,将一年以内的报表数据自动舍去;(2),通过使用万得资讯数据库、国泰安金融数据库提供的数据信息,对于那些连续三年亏损的境内上市股票公司、数据信息不完善的金融公司进行主动过滤。报表筛选出500家国内上市公司,整理出1280条监测数据。

2.风险投资影响公司投融资行为的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计算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控制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避免上市公司进行盲目的投资活动,从而保障上市公司内部运转资金的充足。风险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融资活动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进行的投资活动中:公司t年所积累的实际投资等于,公司第t年的市场价值与重置价值比值(由公司的股东资金总值减去背负的债务,再除以公司资产总额得出),加上公司第t年所拥有的现金总值(由外部投资与内部现金之和,除以公司资产总额得出),加上公司上市的年数,加上公司相比于同类公司的规模程度,加上公司第t-1年股票投资所产生的收益率(由第t-1年股票投资收益,除以第t-1年股票投资总额得出),加上行业虚拟变量、年度虚拟变量得到。通过对数据中的回归系数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公司t年所积累的预期投资值(t年所积累的预期投资值为公司第t年资本负债占资本总值的比例。)。通过使用t年所积累的实际投资(公司第t年新增投资支出,是由第t年进行的所有有形投资、无形投资、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的资产总值除以公司资产总额得出),去掉t年所积累的预期投资值(公司第t年资本负债占资本总值的比例),可以得出预期投资的残差结果。残差大于0则表明上市公司的新增投资为过度投资;残差小于0则表明上市公司的新增投资的资金数值还小,投资处于不足状态,预期投资的回归结果用残差的绝对值来表示。若残差的绝对值的数值越大,则表明新增投资出现严重的过度投资问题或者投资不足状态很严重。自由现金流量、内部现金缺口的计算,可以使用上市公司第t年所存有的现金净流量除以公司资产总额,减去固定资产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待摊费用的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资产除以公司资产总额年初总资产;得出的数据再减去第t年的预期投资值,就能得出最终的自由现金流量、内部现金缺口数据。以上三者相减所得的最终数据,若数据值大于0则表明:公司现金净流量在保证自身投资经营的情况下,还会存在适当的剩余,剩余的现金流量即为本年度的闲置现金流;若数据值小于0则表明:公司现金净流量不能保证自身投资经营,数据的绝对值即为本年度公司缺乏的现金流量。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1.变量描述通过分析所有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融资数据,得出以下结果:上市公司新增投资数据中,有13.5%的投资为过度投资;有17.3%的上市公司是风险投资机构、公司联合入股的股份公司,其余公司不存在风险投资机构的入股;对所有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进行统计后得出,有53.4%的上市公司存在现金流量缺乏的状况,其余公司则出现现金流量过剩的情况。

2.风险投资背景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我们运用含有一个因变量、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回归方法,进行投融资数据的分析处理。分析结果得出:对于那些以政府、银行为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发展资金。它们也能够依赖风险投资机构,合理利用自身的闲置现金流进行风险投资活动,保证自身投资的稳定与安全。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发挥自身的监管作用,对公司的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管。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有效代替其他的管理机构,对公司的闲置现金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以缓解外部带来的投资风险。

3.风险投资背景对融资行为的影响我们运用含有一个因变量、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回归方法,进行投融资数据的分析得出:对于那些以政府、银行为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他们能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融资资金。而他们能够获取的融资资金,相比于普通上市公司多出5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的差距会加速上市公司的资金流转,以产生更多的融资收益。

4.不同的风险投资机构、上市公司投资融资行为间存在的关联结果表明:那些在公司占有较大股份、信誉度良好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为上市公司争取到更多的外部融资资金;若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上市公司为多家风投入股公司,那么该上市公司能够有效规避外部投资风险。

5.多个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相关性问题及稳健性检测多个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相关性问题,通过以下研究方式予以解决:对500家上市公司上市前后的风险投融资行为进行比较,整理出1280条监测数据。通过对样本进行回归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无论在上市前还是在上市后,各个公司的投融资活动都保持平稳状态。多个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相关性问题监测,可以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检测与解决。通过运用配对样本法进行稳健性检测,得出公司的投融资活动的开展不受上市的影响,稳健性良好。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筛选出500家国内上市公司,进行1280条监测数据的分析整理,得出以下结论:那些存在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上市公司,它们的闲置资金流量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控制与管理,上市公司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盲目投资;以政府、银行为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它们能从风险投资机构中获取到外来的市场融资,以解决公司内部资金流短缺的问题;那些在公司占有较大股份、信誉度良好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环境。那些具有国有投资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从银行获取上市公司需要的债务融资。通过对上市公司投融资活动的理论与实际分析,得出不同的风险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的投融资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均为有益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到以下启示:政府需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风险投资规范措施,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上市公司要依赖自身的风险投资,进行公司内部生产结构的调整、投资体系的完善。上市公司在不断的外来融资过程中,能够大力拓展自身的投资融资渠道,形成广泛的投资联盟。因此政府在介入风险投资后的一系列政策,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完成投融资的扩张活动。

五、结束语

上市公司在进行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不确定的内部资金不足或者资金过剩问题。而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能够有效对上市公司的投融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保障风险投资的合理与适当。同时各种不同的风险投资机构还能够吸引外来资金、分析公司的投资结构,进而对公司的投资项目进行规范与调整,有效规避潜在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德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小公司融资约束研究[J].经济论坛,2013(10).

投资公司篇4

关键词:公司治理 转投资 规模经营

“转投资”是和“投资”相对应的一组概念。投资是指股东对公司的初次财产投入,转投资是指公司在股东投资形成公司独立财产的基础上,再 以其独立财产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的行为。其实质就是公司这个主体的对外投资行为。转投资是企业问相互联合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建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的 有效途径。但无论如何,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取收益、利润或其他权益。由于公司的财产来源于股东,是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基础,转投资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股 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对股东和债权人加以保护,是公司法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公司转投资的利弊分析

转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 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首先,公司有经营自主权和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转投资是公司行使权力的表现,有利于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和自由化。 其次,转投资是资本流通的手段之~,也是资本企业的本质要求,通过向其他企业投资获得股东利润,实现资本在运动中的增值,也充分发挥了资本的效用。同时, 从社会层 面来看,转投资为社会增加了投资渠道,活跃了资本市场。最后,转投资使企业间保持了长期稳定的联系,实现规模化经营。有些公司甚至组建跨国公司和企业集 团,来增强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总而言之,转投资有利于公司提高经营效率,增强竞争力,是公司经营不可缺少的手段。

从消极方面来看,公 司转投资也带来一些不确定的风险。首先,公司转投资会造成资本虚增,危害资本真实。资本真实原则是公司资本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资本确定、资本维持和资本不 变。转投资行为却可能破坏公司资本的真实性,导致资本虚增。尤其是在公司互相投资的情况下,更为严重,如A公司向B公司投资100万元,B公司向C公司投 资1()0万元,C公司又向A公司投资100万元,这实质上只是同一资金在企业间流通,三个公司的实际资本都没有增加,但名义上的资本额却各自增加了 100万元。由此可知,转投资行为可能导致公司虚增资本,从而使债权人误认为公司资本雄厚。长期来看,无论是对企业本身,还是对债权人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 不良的影响。其次,转投资易造成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如前文所述,转投资会虚增资本,而虚增资本代表的股份又冲淡了拥有真实股份股东的权利,削弱了真实股 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违背了投资者控制公司经营权的理念,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严重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在公司相互投资的情况下,甚至会产生 经营者们联合起来利用转投资通过相互持股控制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现象,整个公司治理一片混乱。最后,转投资容易使公司转嫁债权债务,逃避法律,侵害债 权人的利益。如果公司通过转投资把公司的资产全部或大部转向其他企业,则原公司就沦为一个空壳,债权人的债权必然要落空。同时,由于转投资使投资公司和被 投资公司形成了关联关系,尤其是形成母子公司的情况下,子公司独立的人格也受到了强烈的挑战。由于母公司掌握了子公司的控制权,可以随意处置子公司的财 产,安排子公司的一切事务,子公司失去了经营决策的自主权和独立的财产权、人事权等,也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根本无从保 障。

二、我国公司转投资立法概况

我国对公司转投资的立法经过了一个从严格限制到合理限制的过程。1993年《公司法》关于转投资的规 定仅见于第l2条:“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以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 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外,所累计的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之 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基于保护公司债权人和公司自身经营的目的但是,却有投资对象限制过死,投资额度限制过严之嫌,同时,由于净资产的难以界定,导致其缺 乏可操作性。

新《公司法》的修改在内容上有较大变动。第15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 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第l6条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 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可见,新公司法删除了对转投资数额的限制,将限制权交与公司章 程,对投资对象也有所放宽,扩大到了其他企业,但同时规定公司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而且,新公司法加大了对中 小股东的保护力度,引入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规定了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等。这些都削弱了转投资对公司本身、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不利影响。但看到进步的同时 也要看到缺憾的存在,新公司法取消了对转投资限额的规定,更容易虚增资本、损害债权人与中小股东利益,同时对相互持股问题没有做出任何规定,对违法和违反 章程转投资行为的后果也没有作出规定。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公司法修改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三、完善转投资规制体系的措施

任何法律制度的确立都有其价值理念的追求,转投资规制制度的确立既想鼓励公司对外投资,实现资本增值,又想保护债权人和公司的利益,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为此,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规制体系。

立法对某一问题的规制最常见的有四个手段,事前规制和事后规制,直接规制和配套规制。针对目前公司法关于转投资限制制度的现状,本文作以下分析和建议。

(一)事前规制和事后规制

1.事前规制是指在公司实施转投资行为以前,就规定转投资的规则,只要公司对外投资,就要遵守该规则。我国新旧公司法都采用了这种立法手段,或限制投资额或限制投资对象。

从 新《公司法》第l5和l6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公司法将转投资的对象扩大到所有企业,并放弃了对投资额度的限制,将限制权交给了公司章程,充分尊重公司的经 营自主权,这是立法的一大进步。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容许高度的企业自治与市场自律”是当今公司法发展的一个共同认知和趋势。但是,笔者不赞同取消投资额 度的限制的做法,因为,在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立法完全放开,对额度不进行任何限制,而公司章程也不做任何限制的话,此项权力就交给了公司 董事会或股东会,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损害债权人和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我们可以参照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仍然维持公司转投资不得超过其实收资本的 一定比例(台湾为40%),与此同时,法律允许公司能通过章程规定或者股东同意以及股东会决议方式排除原定的限制。这样,转投资的上限是由公司白行决定, 而不是法律的硬性规定。关于投资对象的放宽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其他企业应当包括合伙企业,而且公司也应该能够成为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笔者也赞同此种观 点。因为立法的出发点是考虑维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对合伙投资后可能造成公司资产的流失。其实,对任何企业投资都会面临成功与失败,对合伙企业投资也可能 获得巨大收益,对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投资也面临失败的危险,成与败直接影响着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再说了,如果公司投资设立一人公司,而且不能证明二者财产 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公司一样要对所投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而且,2007年《合伙企业法》只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上市公司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言下之意 是说,除此以外的其他公司可以成为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

2.事后规制是指在公司违法或违反章程进行转投资的情况下,进行救济的方法。关于这点,公司法没有做出规定。在这里,事后规制主要是针对向合伙 企业投资以及违反章程转投资而言的关于向合伙企业投资的问题,如果公司违法违规转投资于合伙企业,其行为当属无效。为了维护《公司法》第l5条的严肃性, 当然应当对进行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员课以相当的处罚。这种处罚可以是刑事处罚,如罚金;也可以是行政处罚,如罚款。如果涉及民事责任,直接责任人还应当 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关于没有得到授权或违反章程转投资问题,可依《公司法》第22条的规定作可撤销处理。但是,从维护交易安全和第三人利益的角度出发, 是否撤销还要看是否完成了商业登记,完成的,维持其效力,未完成的可根据股东的请求予以撤销。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具体可以参照我国台 湾地区“公司法”第l3条的规定,对公司负责人课以一定数量的罚金,并由公司负责人赔偿公司因此所受的损害,具体即由公司董事长以及董事会决议赞成该转投 资行为的董事负责。

(二)直接规制和配套规制

1.直接规制是指公司法直接对公司转投资问题做出立法规定,并规定违反的后果。这点具体来说和上文的事前、事后规制内容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2.配套规制是指除了立法的直接规定以外,还要借助其他的相关制度规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公司转投资行为进行调整。

关于这里的配套规定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信息披露制度、限制相互持股的比例和表决权、甚至引入深石原则来限制母公 司对子公司的权利等等。这些制度大部分都是为了保护债权人、股东和公司的利益而设,有些在我国公司法或其他法律法规已有规定,有些还没有。无论怎样,随着 立法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制度会逐渐的完善起来。

投资公司篇5

所谓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筹资风险,二是投资风险,三是撤资风险。这三个方面构成了财务的整体风险,接下来笔者就具体谈一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筹资风险。

投资公司的筹资风险与所筹集资金的来源和结构之间密切相关,投资公司需要投资很多的公司,投资的过程需要资金。但是当下我国的投资公司的组成方式是国家出钱筹资建立,单一的筹资方式主要体现在国家政府资金,养老基金、保险资金以及银行或者私人资本上面。因为筹资会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支出,而一旦公司没有持续的盈利,在某一环节上失误,就可能出现因为投资公司丧失支付赔偿的能力,从而引导破产的危险。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指投资公司在投资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企业、公司,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公司进行投资的风险。要知道投资的风险是一旦失败,就有可能倾家荡产,公司破产,一无所有,相反如果瞅准时机也会赚的盆满钵满。因此我们说投资公司具有投资风险,怎么样选择合适的可以投资的项目对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因为相关专业投资人才的缺失以及国家政策的浮动,也都会带动投资的风险性,增大风险发生的可能。

(三)退资风险。

这个风险主要是在投资公司准备撤走资金的时候,发现资金很难回收的情况,从而带来风险。在资本退出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资本难以退回的话,再想实现资本的最大化,就是难上加难的了,而且这也违背了投资公司的赚取利润的目的。当前我们国家的产权市场还没有发展规范,产权的流动性不足。造成了许多投资公司的资本难以撤离,从而导致财务风险。

二、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作为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系统,投资公司的风险投资活动贯穿于公司的整个投资活动之中。从公司开始考察投资企业到公司投资资本的推出,这整个过程中都有财务管理的影子,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在风险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所以投资公司在投资活动中,应该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筹资风险管理。

当下我国的投资公司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筹资建立的国有公司,这些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单一的资金筹集方式,小规模的运作。而作为民间资本的公司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这些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还很少。所以要想规避筹资风险,政府应以适量的投资提升投资公司的信誉,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相对和谐的投资运行环境,完善相关的风险投资体制,加大资金走向的引导力度,将更多的个人资本,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资本进入到风险投资领域内去。政府还应该采取系列的政策鼓励与优惠,加大对投资公司的投资力度,拓宽筹集方式,丰富资金来源,从而更好地规避筹资风险。

(二)投资风险管理。

规避投资风险的管理,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

1.依靠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价,正确地评估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价是规避风险投资的关键所在,能否正确地判断也直接关系到投资后管理的难度,关系到将来项目能否达到投资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投资之前应该科学地对创业企业的价值评估,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盈利能力出具财务评价意见,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和效益。

2.分阶段地进行投资,尽可能地规避投资风险。另外分阶段地投资也是监督创业企业的有效工具,促使其必须盈利,必须达到相应的目标,只有这样的话,投资公司才能投入下一阶段的资金。

3.投资公司可以派驻财务总监,参与企业的共同管理。风险投资公司在与创业企业谈判的过程中,就应该保留部分的特殊权利。通过委派财务总监的方式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监督与管理,从而控制投资风险。

(三)资本退出风险的财务管理。

投资公司在投资创业企业的过程中是为了在资本撤离的时候套取更多的利润,而不是为了长期地控制这些创业企业。从当下我国的风险投资现状来看,实现资本退出的方式基本上有IPO、兼并收购、产权交易等。要知道只有投资资本顺利退出,投资公司才能实现下一轮的投入,资本才能进一步升值,公司才能循环发展。因此这些投资公司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是怎样控制好资本退出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制定完整的退出规划,对当前的市场动态进行科学分析,减少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问题,掌握机会,抓住时机,一举推出资本,确保资本退出时收益。

三、结论

投资公司篇6

甲公司和乙公司为同一企业集团内的两个子公司。2010年末甲公司以货币资金2000万元对乙公司实施控股合并,取得乙公司80%的股权,乙公司的股本为2500万元。投资后的第一年(2011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按净利润的40%向股东宣告分派现金股利。要求:在2011年末为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有关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单位:万元)分析:由题意可知,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甲、乙公司又形成了一个企业集团。前面已述及,在日常核算中,甲公司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甲公司应按权益法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结果进行调整,并在工作底稿中编制调整分录。笔者认为,调整分录编制的思路应是,凡是权益法与成本法核算分录相同的地方则予以保留,不同地方则在工作底稿中先冲消成本法已确认的报表项目,然后,将权益法没有确认的报表项目一律予以补做,以反映权益法的结果。为此:(1)冲消成本法下甲公司已确认的2011年度的投资收益。2011年末,因乙公司(子公司)向股东宣告分派了现金股利200万元(40%×500),故甲公司(母公司)确认了投资收益160万元(80%×200),并在当年末编制了会计分录:借:应收股利160贷:投资收益[80%×(40%×500)]160但甲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就应转化为冲消报表中的有关项目,编制如下调整分录:借:投资收益[80%×(40%×500)]160贷:应收股利160(2)甲公司按权益法补记确认2011年度的投资收益,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工作底稿中编制有关报表项目的调整分录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400贷:投资收益(80%×500)400(3)甲公司按权益法补记对乙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并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工作底稿中编制有关报表项目的调整分录如下:借:应收股利160贷:长期股权投资160若将上述(1)、(2)、(3)笔调整分录予以合并,则可得如下一笔调整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400-160)240贷:投资收益[80%×(500-40%×500)]240[例2]承[例1]资料,假设2012年乙公司又实现了净利润180万元,仍按净利润的40%向股东宣告分派现金股利。要求:在2012年末为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有关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

分析:(1)上年度(2011年)甲公司(母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编制的调整分录,由于既末登自身的有关账簿,又未登乙公司(子公司)的有关账簿,只是为了提供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需要,才对报表有关项目的数据进行了调增调减处理。因此,本年度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时,应继续予以调整,编制如下调整分录(采取上年度合并调整分录的作法):借:长期股权投资24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40需说明的是,上年编制的调整分录,本年继续调整时,其贷方不能再是“投资收益”项目了,因上年度贷记“投资收益”项目240万元,导致合并利润表中增加了利润总额240万元、净利润240万元,最终增加了合并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240万元。上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与本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有关项目应该街接,因此,上年合并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增加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240万元,在本年编报时应转换为增加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240万元。

(2)本年度(2012年)甲公司又要按权益法对乙公司(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进行调整,编制如下调整分录(比照上年度合并调整分录的作法):借:长期股权投资86.40贷:投资收益[80%×(180-40%×180)]86.40若将上述(1)、(2)两笔调整分录合并,可得:借:长期股权投资326.4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40投资收益86.40[例3]承[例1]、[例2]资料,只是假设甲公司和乙公司为不同企业集团的两个子公司。同时补充一个资料:2010年末甲公司合并时,评估发现乙公司只有某项管理用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多出80万元,该项固定资产按年限平均法在5年内计提折旧,其它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省略其它资料。要求:分别在2011年末、2012年末为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有关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分析:由题意可知,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与[例1]不同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在合并日后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子公司各项可辨认的资产、负债需按其在合并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调整,以反映真实可靠的合并财务报表信息。

(1)2011年度。首先:因合并日(2010年末)对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进行评估,发现只有某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其它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故首先就得对子公司该项固定资产报告的价值进行调整,编制如下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借:固定资产80贷:资本公积80其次,调补该项固定资产在2011年度计提的折旧费,编制如下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借:管理费用(80÷5=16)16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6需说明的是,上述贷方的对象本应是“累计折旧”项目,但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没有这一项目,考虑到“累计折旧”项目是“固定资产”项目的备抵项目,因此,贷方增加“累计折旧”项目导致的是“固定资产”项目反而减少。

若将上述两笔调整分录进行合并,可得:借:固定资产64管理费用16货:资本公积80甲公司按权益法对乙公司(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进行调整,编制如下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比照例1中调整分录合并的作法):借:长期股权投资227.20贷:投资收益[80%×(500-40%×500-16)]227.20(2)2012年度。首先:本年度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时,首先应继续调整上年度已调整的该项固定资产报告的价值,编制如下调整分录(比照2011年度调整分录合并的作法):借:固定资产64未分配利润———年初16贷:资本公积80需说明的是,上年编制的调整分录,本年继续调整时,其借方不能再是“管理费用”项目了,因上年借记“管理费用”项目16万元,导致合并利润表中减少了利润总额16万元、净利润16万元,最终减少了合并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16万元。因此,甲公司本年编报时应转换为减少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16万元。

投资公司篇7

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加快在中国的投资步伐,跨国公司新投资和增资项目大量增多,去年1-11月,经国家计委(或报经国务院)审批的大中型外商投资项目38个,总投资逾120亿美元。一批由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化工、能源、汽车、电子等资金、技术密集型大项目相继签约和开工建设,银行、保险、商业流通等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日趋活跃,新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加,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呈现良性发展势头。

一、新的趋势和特点

相比入世前后,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1、在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加工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

如电子通信制造业,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70.9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5.1%,比1997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2002年1-10月,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7.1%.该行业国际前10位的跨国公司中,已有8家在华投资设立了130多个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汽车行业中,上海大众、南京依维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增资,宝马、现代设立了新的合资项目,丰田、日产分别与一汽、二汽签署了全面的合资合作协议,本田计划在广州合资建立出口轿车基地。

石油及石化行业中,西气东输、上海联合异氰酸酯、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等,均为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数十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

这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弥补了我国产业链中的空白,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为其配套,形成产业聚集的区域,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能力。

2、随着入世后我国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迅速。

2002年1-9月,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额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6%;实际外资金额95亿美元,同比增长49%,约占我国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的1/4.部分地区外商投资服务业的势头更加强劲,上海1-10月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增长了97%.表明入世后境外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日益活跃,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巨大潜力初步显现。

2002年以来,金融、商业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商业分销领域,新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17家,其中连锁企业16家,原有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新设分店7家;银行领域,至9月底国内已设立外资银行分行147家,其中45家获准开展人民币业务,最近美国新侨投资参股深发展银行超过18%的股份;保险领域,继去年11月英国标准人寿等3家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中国后,在华外资保险公司已达34家,设立的营业性机构约50家,近期汇丰集团出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保险10%的股份;证券领域,德国安联公司己获批准,率先在北京组建了合资证券管理公司。

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跨国公司投资的目标,一些跨国公司已准备多年,随着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也是今后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之一。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本地化经营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开拓中国市场,纷纷来华投资,而中国的综合优势使众多跨国公司增强了“扎根”中国的信心,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推行全面的本地化经营策略。他们不仅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生产其产品,而且将全球经营网络中几个核心部分都向中国进行转移,在生产、研发、管理、采购、品牌各个方面都加强了本地化的进程。

1、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快。

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但是,从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确保市场份额等长期战略考虑,跨国公司仍纷纷将制造业的生产重心向我国转移,将中国作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制造基地。

如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Bp公司等都已经开始实施几十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在华建立一体化的生产基地。这也为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在转移制造业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加快了研发本土化的战略调整,在华设立研究开发中心。

目前我国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近400家。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已有18家研发中心,去年9月又宣布,将在未来5年增加10亿美元研发资金,并在北京建立全球研发基地。爱立信公司在已有6个研发中心基础上,去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研发总院。这些研发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技术开发,而更关注于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面向全球进行最有优势的生产活动,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中的地位。

3、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水平的提升,原先分散投资、分散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其发展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客观要求将运营管理中心转移到中国。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有约220家,大部分承担着统筹管理在华业务的职能,其中世界500强公司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超过120家,有很多将逐步向中国甚至亚洲地区的总部过渡。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和上海两地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已达28家,近期即将设立的还有4家。

4、为了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降低采购成本,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设立全球采购中心。

将中国质优价廉的商品和原材料、零部件同跨国公司强大的全球销售网络相结合,既扩大了中国的出口,也为跨国公司实现全球配置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动力。如沃尔玛公司,以深圳为基地,开始在全国布点,2001年在中国直接和间接采购的金额达103亿美元;GE公司明确表示,中国生产能力强的领域他们不准备投资建新厂,而将进行大规模的采购,2001年GE的医疗部门在华采购达3亿美元,联合利华也宣布将在上海建立全球采购中心,未来5年内采购原材料和商品超过5亿美元。

跨国公司在品牌、人才等方面也加大了本地化的力度,将“中国化”作为实现全球化的一项重要战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中国经济的外部空间,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三)投资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入世后,跨国公司加快进入中国的同时,投资方式逐步突破了传统的“三资”模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新局面。

1、外商独资方式发展迅速

外商独资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呈上升趋势。2002年1-10月新批外商独资企业18049家,占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5.3%,同比提高了6.3个百分点。新批外商独资项目合同外资金额为512.7亿美元,比重达68.4%,比2001年同期上升7.5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外商对华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2、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同样怀有巨大的兴趣。但跨国并购投资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1991-2001年年平均金额只有12亿多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比重仅为3.4%.对此,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鼓励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国家有关部门也在职权范围内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使跨国并购在中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2年以来,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多,如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收购上海浦东水厂和管网项目。

此外,BOT方式、经营权转让、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外资收购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中外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引进“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向多渠道、多方式转变,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

二、抓住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跨国公司拥有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全球营销网络等巨大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前2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和日益扩大的巨大市场,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我国面临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良好机遇。抓住机遇,大力吸引并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是今后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跨国公司投资的良好软硬环境

适应投资者结构改变、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等新情况,努力改进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将成为中国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受资国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人才、融资、物流、零部件等配套环境,对我国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改善投资环境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比如,在减少审批环节、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面,鼓励类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外商投资项目,由地方政府自行审批,在西部地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和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道审批;国务院第一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涉及外资的就有16个部门的35项等。但目前的投资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形势。

必须全面继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要努力建立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诚信、规范、统一的市场环境,物流通畅、中介服务体系健全、便于配套生产的企业发展环境,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加快解决外资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使投资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增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综合竞争力。

(二)积极吸引和引导跨国公司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鼓励跨国公司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鼓励在华设立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要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地域、数量和时间表,积极扩大商业、外贸、银行、保险、旅游、会计、审计、律师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使之成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新的增长点,并促进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性总部。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条件,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的西部开发。抓紧修订《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多方式吸收跨国公司投资

投资公司篇8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和措施有: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保监会指定的中央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军转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

第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第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性行为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从而使部分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四)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我国加入WTO将使保险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保险公司如何作好准备,采取措施,搞好投资收益,上面已经从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要确保这些对策措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决策的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目前保险公司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因此,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采取买断工龄、提前内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龄老化的人员,以保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从管理入手,通过秘诀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化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精简的机关管理体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后备干部和后备人才的储备。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围绕加快效率的长远目标,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及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构建既有长期培养对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岗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

投资公司篇9

关键词:投资者关系管理;注册制;沟通;信息披露

一、引言

随着股权文化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迅速,“投资者关系管理”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该概念被首次提出来,其后逐渐被上市公司重视,其中以大型上市公司为主要代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知识原理是财经传播和公共营销,在实现过程中要求同相关领域保持沟通交流,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以及缓解监管机构压力等。当然,也有人将它理解为公共关系管理(Public Relation Management,简称PRM)。

西方资本市场日渐成熟,投资者关系(Investors Relation,简称IR)与“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s Relation Management,简称IRM)也想伴随发展了三十余年。与发达国家成对比的是,这一观念并未被发展中国家广为认同。在证券市场的参与各方中,即使是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也没有认识到: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简要地说,投资者关系是个关系的集合体,它不仅包含了(拟)上市公司、债券投资人、潜在投资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沟通交流过程中,上市公司与各类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

IRM的成功发挥是要以专业素养为基础的。其中,专业素养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财务知识,而且还要在公众传媒特别是财经方向的媒体有一定的关系网。当然,有可靠的从业人员之后还要有切实可行的运作机制。一般有三种:第一,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IRM部门;第二,委托专业的IR公司;第三,公司内部的IRM部门与公司外部的委托机构相结合。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我国企业大多采用后两种实现形式,即将IRM的相关业务以外包的方式,部分或全部的交给专门机构。

李枫、汪克夷、刘佑铭(2010)指出, 公众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执行得彻底的上市公司的估值最高可达利润的30 倍, 反之最低估值仅仅是利润的5 倍。从这样的统计结果我们不难得出: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可观的企业利润起到了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有研究评述

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够建立与投资者良好的关系,提高投资者满意度,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忠诚度,并最终实现股价的提高、资本成本的降低等目标(Higgins,1992)。

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ment,以下简称IR)是公司通过充分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综合运用金融和市场营销的原理加强与投资界(investor communities)的沟通,促进投资界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的战略管理行为(李心丹,2006)

随着股权文化的日益发展,投资者关系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953年,Ralph Cordiner 在担任美国通用的主席时,已经认识到规范公司与投资者关系的重要性,并特地成立相应的部门进行管理,也因此产生了投资者关系管理这一名词。1969年7月10日,全美投资者关系协会(National Investor Relations Institute,简称NIRI)成立。随后,1990年,国际投资者关系联合会(Inte rnational Investor Relations Federation,简称 IIRF)也相应成立。随着这一系列的组织成立情况来看,投资者关系管理已经受到相当的关注,其后,不仅很多公司已经成立了IR部门,而且包括公司执行官、基金经理人和分析师在内的各个方面普遍认同成立IR部门的重要性(Marston and Starker,2001)。

然而,与国外资本市场成对比的是,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还未渗透,实践方面也有差距。从投资者关系的实践方面来看,在时间轴上,2002年底2003年初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前后各位一个主要阶段。2002年之前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而02年之后,投资者关系管理迎来了它的飞速发展时期。03、04年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两年,一些官方部门,如证券监管部门开始重视IRM。随着05年《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的出台,规定我国境内,董事会秘书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负责,IRM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股权分置改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是将IRM推到了风口浪尖。可以说在05、06年,中国上市公司对IRM的关注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论解析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活动,只有先确定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才能够成功地策划和组织投资者关系管理(唐国琼、朱伟,2003)。为了更好地理解投资者关系管理理论,其基本内容应该从以下六个角度去研究。

1、理论内容分析研究

可以说,理解一个新型概念,研究分析理论内容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投资者关系理论单纯从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了四个角度的要求。(1)统计研究上市公司的现有和潜在投资者;(2)分析考证财经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3)调查把握公众传媒的传播手段;(4)跟踪分析监管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

2、有关人员信息沟通。

投资者关系管理本来就是针对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关系进行管理,理所当然,对有关人员的信息沟通就成了研究的核心。而有关人员具体是指:与证券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财经研究人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公司内部的管理层。

3、公共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投资者公关关系的优化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公关关系,同时这也为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要想建立良好的公关关系,前提是明了公关关系的四个组成方面: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关系、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的互动关系、财经研究人员的沟通关系、新闻媒体的沟通关系。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公关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与有关人员的信息沟通相辅相成。

4、危机管理

正如我们一般所理解的那样,大多数企业的公关部门都负责突发事件的善后,尤其是舆论导向,但这都强调一个事后应急的作用,而危及管理则是一个常态完整的应对流程,相对于被动的应急处理,更有事前主动处理的优势。而危及管理包括:危及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危及发生时的认定;危及发生后的处理和控制;危及解决后的经验教训总结。

5、参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其实这一点对投资者关系负责人积极性提出了要求,要求其必须借入公司的高层管理工作,这一措施有效保证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成功实施。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关系负责人特别是要参与公司多种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的工作。

6、相关的专业培训工作

相关的专业培训旨在提高工作人员的财经知识和应对公众传媒的能力。其培训的基本内容是:(1)财经知识方面:公司的财经文化和形象定位、企业的定期报告内容和会议摘要;(2)应对公众传媒方面:媒体策略、传媒训练、网站及计算机相关的知识。

以上是绝大数公司都应培训的基本内容,但是公司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要求,这就要求对症下药。这些特殊的阶段包括:IPO、增发或配股、重组和收购、重大危机事故等。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价值分析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IRM职能的研究多是以其企业价值为研究视角,IRM的企业价值包括公司财务价值、治理价值和声誉价值。其中,财务价值可归结为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股票流动性、促进市值稳定与提升以及提升公司绩效等方面(张德容、宋萌萌、黄鹏,2013)。

1、IRM在公司财务价值上的体现

财务价值上突出强调的是股权融资成本,即最低投资报酬率。而IRM的良好运行,有利于资本成本的降低。这是因为,IRM讲究的是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管理,即交流沟通呢,并且还强调沟通的双向性,这显然有助于财务信息的公开度,而高度透明的财务公开有利于吸引潜在投资者进入市场,以来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交易量,二来增强了股票的流动性。其次,正如前文提到的“危及管理”,IRM的良好运行有利于公司解决危机,利用其与公众传媒的良好关系引导舆论导向,并且凭借与财经研究人员的有效沟通,可以避免许多误会性的失误,这一系列的条件都有利于重新获得投资者信任,进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获得更多的公众信任,最终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2、IRM在公司治理价值上的体现

成果治理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有效掌控。而IRM强调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互通,增加了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与深度,而关系管理的双向性又减少了双方掌握信息的不对称,尤其是对中小型投资者而言,这一方面增强了工作对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一方面提高了公司治理过程中决策的正确性。

3、IRM在公司声誉价值上的体现

一个公司要获得良好的声誉,一要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二要有切实的信息公开。而投资者关系直接作用于第二点,并有效带动了第一点,这有效提高了公司的声誉价值。

由以上三点不难得出,IRM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价值,然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以股东权益的实现为基础的。股东权益得以实现才能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并与企业进行良好的双向工头,并从三个角度提高企业价值。

四、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实现方式

在资本市场渐渐成熟的背景下,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功能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公司管理人员的重视。而如何发挥IRM的价值以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应从五个角度考虑。

1、沟通主体

公司的管理层、专业人才及组织体系是沟通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其实从人力、财力、物力三个角度体现公司管理层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程度。管理层的主观动机决定了最终的IRM效果,因此,沟通主题可以说是IRM成功运行的基石。

然而,由于我国的当前的现实状况,公司管理层的IRM理念单薄,专门的机构不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不足以支撑。所以我们还应进一步强化IRM的意识,无论是从外力,如政府机构的建立、规章制度的颁布,还是从内力,公司管理层内部,都要对沟通主体提出新的要求。

2、沟通受众

沟通受众即IR工作中的沟通对象,主要包括:(1)目前和潜在的个人投资者;(2)目前和潜在的机构投资者;(3)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师;(4)财经记者或相关学者;(5)金融机构的行政关系者等。而沟通受众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市场的导向,比如中小型投资者偏爱于短期的经济利益。根据受众需求的不同,IRM也要显示出其侧重。

3、沟通内容

无论是对沟通主体还是沟通受众的考量,都是为了对沟通内容定性。毫无疑问,沟通的内容是IRM的核心要素。沟通的内容不仅体现在信息披露所展现的内容是受众关心的且切实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受众利益的,还体现在沟通内容要以一个绝大数投资者都能准确理会的资本市场语言。沟通内容的准备有效表达,不仅能企业运行良好的时候提升公司价值,加大估值溢价,还能在企业运行外界有误解的时候即使澄清,主导舆论,获得先机。

并且我国上市公司繁多,虽然投资者的数量也惊人,但要从众多上市公司中脱颖而出,吸引投资者。

4、沟通渠道

确定好基本的沟通方向和内容,沟通渠道就成了IRM的关键途径。毕竟,良好畅通的沟通渠道才能保证沟通内容的准确传达。公司完成沟通的渠道有许多,如股东大会、定期报告等,而有部分A 股上市公司尤其是央企上市公司会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电话会议、反向路演、媒体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与投资者进行更深入的联系。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微博与微信等沟通工具也吸引了部分公司的眼球。沟通渠道的即使畅通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5、评估体系

既然已经完成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作用,那么对其结果进行评估可以证实IRM的有效性。由于信息的披露的深化部分是主管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根据各自的行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对IRM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评估体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主要的评估方法上文也已经提交,一是利用质量指标、管理指标、状态水平指标进行评价,二是通过大股增持与公司绩效从侧门评价IRM水平。除了这些量化的衡量,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对企业的IRM进行评价,这可以分为公司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可以从公开信息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定期报告的质量、公司股价的稳定性、股东结构的变化情况等方面研究,外部可以从第三方评论数量、沟通有效反馈等方面评估。(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樊星.浅谈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J].中国建材,2013,01:125-127.

[2] 何超.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评述[J].科技视界,2014,32:284.

[3] 黄幸娟,严子淳,杨慧.投资者关系管理、大股东增持与公司绩效[J].现代管理科学,2014,12:112-114.

[4] 霍晓沁.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现状及改进[J].中国证券期货,2013,03:5.

[5] 季悦.A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初探[J].中国外资,2014,04:97-98.

[6] 李枫,汪克夷,刘佑铭.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维度构成与测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29-33.

[7] 李心丹,肖斌卿,王树华,刘玉灿.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J].管理世界,2006,09:117-128.

投资公司篇10

与公司名字一样,存在变数的还有:这一想象中的“航母”级公司到底有多大?资本金从哪来?各方如何看待这只超级“航母”?

1 管理外汇规模尚未确定

实行外汇储备和外汇投资分开管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在两会间隙称,外汇投资公司将于今年成立,目前该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之中。

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473亿美元。据有关方面预测,未来仍有可能以每年1500亿~20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以汇金公司为主体,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以拓展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提高外汇投资收益。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人代会的新闻会上表示,国务院决定把正常的外汇储备和外汇投资分开来管理。

今后,正常的外汇储备继续由外汇管理局来管理和运营,另外组建一个由国务院领导的,而不是财政部领导的外汇投资公司。借鉴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包括像新加坡淡马锡这样的公司,进行外汇的投资管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外汇经营有更多的盈利和效益。

首批投资对象为能源型企业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组建该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为前任财政部副部长、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楼继伟。楼继伟此后将可能担任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董事长,未来该公司总经理的人选将很可能出自央行或者外汇管理局。

有媒体报道,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目前已经确定首批将发行相当于2000亿~2500亿美元的人民币债券,然后向央行购买相应额度的外汇进行投资,购汇额度相当于目前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20%~25%,此后的外汇管理额度将逐步扩大。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首批投资对象为类似于中海油等的能源型企业,投资方式为长期战略投资。不过,这一消息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

管理外汇规模待定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称,外汇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的多少外汇规模合适,并无一个绝对的标准,应根据各方面情况综合考定。外汇投向应最终由筹备组进行研究和决定,但目前汇金公司在金融股领域的投资以及我国目前在一些战略方面的投资,应成为这家公司将来外汇投向的组成部分。

知情人士指出,延续汇金公司的公司化运作,追求“淡马锡式”的模式和效益,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一大亮点。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向媒体透露,“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目前要做的工作还比较多,包括投资方向、相关的组织结构、人才都在研究考虑中。她表示,外汇投资公司应该会考虑聘请国际上专业的人才来管理,且不排除国际基金经理型的人才。

业内专家指出,成立外汇投资公司的原本目的在于分流超额部分的外汇储备,进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以提高外汇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所以,如果外汇投资公司未来成为吸收流动性的主角之一,央行目前常规调控手段的力度可能减弱,对证券市场的冲击也会更少。

2 发债模式或呈纺锤形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作用何在

首先是提高外汇储备的利用率。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了1万亿美元,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笔财富成为了首要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验表明,由于日元升值,其相对的美元资产缩水,使日本间接地受到了损失。而当前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外汇储备构成中,美元占了绝大部分,如何做到外汇的保值升值成为最迫切的问题。这也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分流了外汇储备。对于每月千亿元的外汇储备流入来说,为保持汇率的稳定,央行只能被动地向市场投放人民币,给央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悉,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将通过发债券的形式向央行购买2000亿美元的外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央行的压力。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扩张以及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管理、投资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数字还将扩大。

最后是协助央行回收市场中的流动性。货币市场方面如上文所述,央行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而我国的债券市场是资金推动型,这促使了近两年来的债券市场繁荣,同时带来了低利率。中、长期债券的低利率不可避免地将承担过多的利率政策风险,一旦利率政策变化,将直接导致银行资产的亏损。从信贷上看,银行间充足的流动性产生了资金运作压力和扩张的冲动,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通过发债券的方式可以回收银行的流动性,避免债券市场利率过低和信贷的扩张。

发债模式或呈纺锤形

从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即将发行债券的期限上看,我们判断将成纺锤形发债模式,但重心向短期偏移。即长期债券少,短期略多,以2-7年的中期债券为主。其理由如下:

第一,减少投资风险。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投资风格将以稳健为主,发行长期国债不利于对汇率、利率风险的控制,一旦人民币汇率走向产生变化,或央行的利率政策调整,长期债券将面临利率风险和政策性风险。且长期债券的投资期限比较长,没有良好的变现能力和灵活性。因此,我们认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债券不会以长期债券为主。

第二,纺锤形的发债模式更适应现在的债券结构。在我国的货币市场中,短期的债券有央行票据、短期国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期限在3年内)等几种。2006年已经近40000亿,且短期国债还在不断的扩容中,因此短期的债券供给很充足。长期来看,虽然由于财政政策转型导致了长期国债发行量的减少,但是从“两会”中我们得知,国家正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这两种都将为长期债券的供给提供助力。

第三,减少经济的不确定性。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以及奥运经济的带动,一般市场成员都对2009年以前的中国市场保持乐观的态度,但是对于2009年以后,很多经济分析人士都保留了意见。因此,2009年或许成为一个转折年,出于减少经济的不确定性、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我们认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或将债券期限主力放到2-7年,保持资金弹性,为经济保驾护航。

(本文作者为北京速达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债券分析师)

3 投资方向成外方关注焦点

近期,除了全球股市的起起伏伏,另一个吸引各国财经媒体视线的要属一个正在筹建中的新机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了。对于拥有一万多亿美元的中国外汇储备来说,即使拿出一个零头,其威力都不容小觑。要知道,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美国成长基金,其资产规模不过1600亿美元。

美国《华盛顿邮报》不久前发表文章称,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中国的“金融火药库”,“可以花500亿买下新西兰全部股票,再花500亿买下阿根廷所有股票,甚至可以随时对美国发起金融打击”。

“香饽饽”?还是“烫手山芋”?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大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个比例约占外汇储备总额的60%~70%。但美国国债的回报率不高,去年仅为3.14%,而且,随着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投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家李・布兰施泰特就表示,中国把庞大的资金储备寄托在美国政府身上并非最佳途径。一旦美元贬值,这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就要遭受巨大的冲击。因此中国打算建立外汇投资公司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外国媒体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这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高效和稳定。”

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英国《金融时报》就发表评论称,现在还很难讲外汇投资公司是“香饽饽”还是“烫手山芋”,即使以目前最安全、流动性最好的投资来看,中国外汇投资公司也未必一定能保证盈利。更重要的是,“当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摩拳擦掌的同时,国际大鳄也在垂涎三尺,在日成交量达几万亿的国际金融市场,国家的力量只是沧海一粟。”

投资方向是关注焦点

外汇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无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从油气资源到黄金资产、从跨国公司并购到高收益基金,各种各样的国内外投资都被列入了考虑范围之内。

法新社援引一位经济学家的评论称,“其他投资者会亦步亦趋地紧跟着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绞尽脑汁猜测它下一步将采取什么行动。一旦他们觉得该公司要从某个市场中抽身而去,肯定会呼啦啦地撤走一大片。”道―琼斯新闻通讯社则称,“整个金融市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中国,试图捕捉有关它将如何调整外汇储备结构的任何一点线索。”

事实上,在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这些年中,从香港到伦敦,各个地方的交易员和分析师哪怕是得到一星半点中国外汇储备的交易信息都会如获至宝。去年5月,某媒体引用北京一位退休经济师的话称,中国应将黄金储备由目前的600吨增加到2500吨。尽管此人和官方没有任何关系,国际黄金市场上的投资者还是闻风而动,推高了国际金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