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9:34:27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范文篇1

一、发展现状

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县政府及镇人民政府驻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怒江峡谷第一镇”。地跨高黎贡山东麓至碧罗雪山西麓的怒江两岸,东与老窝乡相邻,西与缅甸接壤,北与鲁掌大兴地乡相接,南与上江乡相连。境内山高谷深,沟壑丛横,最高海拔3100m,最低海拔800m,据大理、保山通往怒江州所有属各县及缅甸边境要道,距省城昆明581公里。有8个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其中农村办事处6个,城镇街道居民委员会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距镇人民政府约5公里。片区人口数为30977人,其中老人口为5000人、小沙坝人口数为400人。

中心在职职工35人,退休10人,在职职工中卫技人员31人,占中心职工总数的88.57%,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1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2%,中级职称11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5.48%。初师(士)级为19人,其中以工代技2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61.29%。后勤人员4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11.42%,全院职工全部聘合上岗。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实现率先发展、率先发展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卫生服务保障。

三、规划目标(共规划投资约为:940万元)

(一)建设规划:根据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的《云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指导意见》通知云卫〔〕212号文件精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规划为:全中心占地面积约为1亩,其中中心综合大楼建筑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按现在市场价每平方米1800元,总投资初步测算为600万元。建设时间为10个月。于2012年投入使用,并能开展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人的生命为全过程、以老年、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的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

(二)人才培养: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宣传力度,鼓励再职人员进行再教育学习,使得平时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思想过硬的年轻同志到上一级医院进修学习,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医务人员的学历都在大专文凭以上。计划2011---2012年到昆明进修学习人员3人,分别是:b超、放射和检验,进修学习时间为1年。2012年---2015年计划分别到州人民医院和云南省附一院进修学习人员5人,分别是:内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外科,进修学习时间为1年,经费大约为20万元。

(三)2011-2015年,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管理系统、社保刷卡机和康复中心的建设。总投资初步测算为220万。

(四)2011年向上级争取急救车1辆交通车1辆(用于到各村委会下乡),经费大约为30万元。

(五)、农村卫生工作: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中心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不但肩负着各民族人民的健康,对保护农村劳动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我们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搞好农村卫生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⑴村卫生室的建设:按国家、省、州和县关于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完成村卫生室建设,需要建设的村卫生室有:小沙坝村卫生室、老村卫生室、白水河村卫生室、瓦姑村卫生室、苗干山村卫生室、双美地村卫生室共6个村卫生室,平均每个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总投资初步测算为60万元。

⑵农村卫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做好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搞好乡村医生的基础免疫接种率达到90%,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80%。

⑶农村卫生的保健工作:积极做好农村孕产妇的住院分娩、育龄妇女和儿童的保健工作。住院分娩率达到70%,孕产妇、儿童保健覆盖率分别达95%,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0/10万以内。

⑷做好乡村医生和计生管理员的培训工作要每年一期,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国家扩大免疫、地方病、全球基金项目、计生管理员相关知识、妇女儿童保健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知识的培训五期,需要经费10万元。

四、发展目标

(一)、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要求,2011年基本让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屋、设备、人员配备等基础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到2012年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水平,让我中心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使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在十二五期间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力争达到80%,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的电脑录入工作,真正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电子管理。

(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保卡刷卡系统配置安装工作,让社区居民真正享受方便快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共计需要医保刷卡机5台。

(四)、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中心。康复中心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居民慢性疾病及重大疾病手术后恢复的功能锻炼的重要场所。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康复需要。

(五)、在十二五期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制定出有效的实施方案,整顿乡村医生队伍,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每季度不少于1次,严格执行院务会提出的“布置、监督、检查、指导、收集”十字方针彻底改变工作被动和没有头绪的局面。公务员之家

(六)认真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按照“抓关键,求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学习,不断增强宗旨观念、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切实解决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差等突出问题。

十二五规划范文篇2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获国务院通过,将给县现代农业带来了跨跃式发展,县根据本县的实际,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带,即沿海地区重点打造高效渔业、设施渔业,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带;204国道以西平原地区重点打造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出口创汇蔬菜基地以及沿历大公路、塔海线沿线优质粮产业带;西部丘陵重点打造经济林果、农业旅游产业带。

在这种情况下,镇根据本镇的农业发展特色,规划了本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

二、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已通过。

县现代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带“的构想。

三、规划期限

(一)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实施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2011年;

2.重点建设阶段:2012年;

3.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

4.整体推进阶段:2014年;

5.全面提升和基本实现阶段:2015年。

第一章镇现代农业态势分析

一、镇农业产业结构分析,镇农业总产值3.3亿元,其中,畜禽业产值0.36亿元,林业产值1.38亿元,种植业产值0.92亿元,渔业产值0.64亿元,分别占总产值10.1%、41.8%、27.9%、19.4%。林业产值比重最大。

二、镇农业规模分析

1、种植业

1.1粮食生产

镇是县重要的粮食产区,主作物是稻麦,种植面积60838亩,总产量2.6万吨,总产值0.92亿元,全镇21个行政村都有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1.2花卉生产

镇是省命名的“花卉之乡”,花卉种植历史悠久,1982年大棚种植花卉,1998年日光温室种植花卉,高科技设施种植鲜切花,生产技术、设施条件、产量、效益较高。全镇发展鲜切花面积500亩,主要以马蹄莲、玫瑰、百合种植为主,非洲菊、勿忘我等配花为辅,总产值2400万元。花卉生产以店子村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1.3苗木生产

镇是周边县市绿化苗木生产基地。1985年镇开始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迄今已有20多年的种植发展历史,目前全镇已发展花卉苗木3300亩,现有苗木花卉25个系列100多个品种,主要品种有中山杉、广玉兰、梅花、紫叶李、雪松、女贞、紫薇等。苗木年产值达1.2亿元。

2、畜禽养殖业

镇畜禽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和貂狐养殖。生猪年出栏量在350万头,三禽128万羽,年产值0.36亿元,主要分布于马朱孟、仙丘铺、腾庄、寺后等村。

3、林业

镇林业品种丰富,以绿化苗木为主,品种达150余种,景观树效益可观,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4、渔业

渔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计划凭借县郊的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垂钓,现在寺后村已进行了有效探索。

5、农产品加工业

镇农产品加工以肉制品加工为主,境内的昌泰食品年可生产肉制品256万吨,粉丝、酱醋、甜闷瓜生产企业发展迅猛。

三、镇农业产业需求分析

1、苗木市场极具竞争力

镇年产各类绿化苗木300余万株,有多支集种、养、销、护于一体的苗木专业队伍,是县内绿化工程的一支主力军,目前市场已逐步向周边县市拓展。随着苗木基地的进一步壮大,下一步集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生态园将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花卉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花卉生产、消费和贸易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亚洲已成为世界花卉主产区,占全球花卉总产值的53%。鲜切花亩效益达5万元,“一亩花百亩田”带动更多的群众从事花卉的种植和销售。我镇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当地群众有养花赏花爱花的优良传统。今天,花卉已经成为镇的一大产业。从当前形势看,花卉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到,我镇有望基本实现花卉产业现代化,使我镇成为省内闻名的花卉生产镇。现正在积极招引种养客商,以外商促外销。

四、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镇位于县郊,南连沙河镇,西邻门河镇,北与城头镇和赣马镇交界。总面积4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亩,下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镇自然条件优越,青口河、朱稽河穿境而过,规划的小官湖鲜切花基地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地貌较为单一,景观位置重要。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距沿海高速公路出口仅5分钟的车程。青班、青抗、厉大三线贯穿全镇,并且与204、327国道连接。

2、气候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带有大陆气

候特征。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均降水量937毫米,平均气温

13.2℃,平均无霜期210天,光照充足,平均全年日照时数

2588.1小时。

3、土质情况

土质为河湖堆积物,土壤矿物质颗粒较细,以细沙粒为主,

含大量铁锰结核,土壤属黄沙土、湖黑土、黄土、沙黄土、包浆岭沙土、白浆土等。

4、基础设施较好

4.1全镇有电灌站8座,机井28口,35kv变电站1座;

4.2全镇有设施花卉800余亩,高效苗林基地12126亩;

4.3规模较大,没有规模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镇苗木基地面积广大,配套设施齐全。

5.具有现代农业雏形

5.1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每人管理2亩鲜切花温室大棚,50亩苗木园林;

5.2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鲜切花基地亩产鲜切花48000朵,单体收益5万元;

5.3具有较高的资金利用率;

5.4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商品率高达95%以上;

5.5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成果贡献率达80%;

5.6具有较完善的组织,有苗木花卉协会引领,十二支苗木花卉专业队伍带动;

5.7具有较高的农民收入,苗木亩收入4万元以上,鲜切花亩收入5万元以上;

5.8达到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

乡镇十二五规划(二)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以及富民强镇、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为总目标,精神再振奋、目标再加压、标杆再提升,负重俱进,跨越发展,主动融入市《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构建重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园区,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宜居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和特色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

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加快对重化工园区、民营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度,着力培育新的工业园区、倾力打造工业重镇。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工业带动一、三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至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不低于8亿元,gdp增长33%,达到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1、计划完成的几大重要的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00万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1.8亿元,工业入库税金1100万元。

需完成的重点项目,其中农业项目1个,内容为小官湖鲜切花基地建设;工业项目4个,深圳合兴发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家居项目、南通市新峰工艺服饰有限公司投资2200万元的服装工艺项目、杭州客商李先生投资5000万元的纸浆包装罐项目、青岛客商邱孟国先生投资3000万元的塑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2个,分别为河滨商住区建设项目和商贸步行街项目。

2、“十二五”工业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

在未来的五年里,全镇将集中所有的力量,根据现有的优势和发展条件,明确定位,坚持市场化动作、企业化招商,全力打造的“三区四基”工程,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大突破。

“三区”:①产业集聚区。规划占地1000多亩的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确保工业投入16亿元,新上规模以上企业16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万元以上项目2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亿元以上项目2个,引进内资达20亿元。②民营工业园区。继续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加大引导典化力度,强力推进民营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步伐,争取形成以机械、服装、药品生产、塑料制品、农副产业深加工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倾力打造新型民营工业园。③中心商业区。以东朱堵村为中心,镇区继续向东、向南扩张,形成占地3平方公里的中心商业区,到2015年,平均每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00家。

“四地”:①花卉苗木种植基地。镇是一个有着30多年的花卉种植历史,种类齐全,品种优良,以青班线、青抗线为主的精品花卉种植,形成了10000多亩的种植规模,产品主要为大、中、小、高、矮苗,赏花、果、叶品种,乔木、灌木、草本等11个品种100多个系列,花卉产业的兴起发展不仅满足了客户、城市亮化、道路绿化、家庭美化的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我镇的花卉苗木种植将在原来的10000亩基础实现0亩的种植规模,成为镇域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②废品拆旧基地。继续加大推进力度,重点扶持壮大望仙河拆旧业,通过政策引导,多轮驱动,扩大拆旧面,形成规模化发展趋势,到2015年,基地拥有废品拆旧专业户100家,其中大户10家,平均年创经济价值5600万元。人均增收450元。

③禽畜养殖基地。积极创优环境,在马朱孟村规划占地100亩,扶持农民发展鸡、鸭、鹅、猪、兰狐等经济动物规模化养殖,以此来带动农民的发家致富,到2015年,养殖基地养殖户将达到150家。

④竹编及稻草帘加工基地,一改寺后和岗尚村过去那种零散型加工,通过引导和采取有效措施,把零散加工户集中到规划区内,扩大加工规模,形成竹编和稻草帘加工基地,到2015年,基地将有加工专业户30家,年可纳税150万元。

乡镇十二五规划(三)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又稳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时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实现我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发展概况

(一)人才队伍发展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健全完善人才队伍管理,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到2005年底,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8297人,其中:党政人才1593人,专业技术人才448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48人,中级职称1870人,初级职称2468人),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85人(含有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66人,初级职称174人)其他各类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1433,人.与2000年相比,全县人才总量增加了1863人,年均增幅5.8%.现人才队伍中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1697人,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突出.据统计,除公检法司机关外,其他县直党政机关现有人才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24.7%,45~50岁的占17.1%,40~45岁的占28.9%,而35岁以下的仅占13%.小学教师50岁以上的占31.96%,其中高龄教师占20.29%.县直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占75.2%,科员只占17.4%.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数的3.4%.教育和卫生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的87.6%,而农业种养殖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2%.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各类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比较缺乏,整体素质偏低.全县81家规模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家,民营企业76家)的经营管理人才总量为736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仅80人,大专以上文化学历的只有171人,分别占总数的10.8%和23.2%,满足不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3,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全县尊重人才,激励人才积极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滞后,管理机制不活,分配上仍然存在"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卫生医疗单位和教育事业单位部分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工作责任心不强.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服从服务于县域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发人才资源为主题,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培养实用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和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为动力,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紧紧抓住引进,培养,用好人才资源三个环节,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稳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1.45万名,年均增长15%,每年增长1245名,基本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明显加大,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人才的行业,产业分布相对合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到2015年,全县党政人才队伍数量总体稳定为1500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执政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9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60%以上.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业务素质达到《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到2015年,全县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000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提高到40%以上,45岁以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接近1∶8.5∶12.5;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第三产业的比重控制在65%以内,适度增加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培养一批具有全市领先水平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学科技术带头人,科技教育拔尖人才,专业文艺人才;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到2015年,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500名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普遍提高,管理现代企业,抵御风险,化解矛盾,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优秀现代企业家明显增多.--到2015年,全县各类技能人才达到1500名.城乡新生劳动力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符合规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均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或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后的再就业率达到50%以上.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培训率达到50%以上.有创业愿望人员能得到相应的培训,创业成功率达到40%以上.--到2015年,农业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000名.通过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使每个村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性人才总量达到1500名以上,农产品经营人才达到1000名以上,种养能手达到1500名以上,加工,建筑等能工巧匠达到1000名以上.

(三)主要任务1.不断扩大人才规模.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并重,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并重,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开发利用步伐,挖掘本地人才资源潜力,合理有效地利用本地人才资源.同时,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开展各类招才引智活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使人才的总量,质量逐步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和重点行业的人才配置监管,重点培育一批青年人才,逐步改变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人才过分集中,分布不均,年龄老化的现状.根据各行业工作的特点,统筹开展各行业人才工作,不断优化各类人才的合理分布,以满足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3.切实加强人才能力建设.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三支,两批"队伍一起抓,从整体上提高我县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加强党政人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政人才的依法执政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领头军;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建设,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特别要培养一批技师和高级技师;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致富能力建设,重点培养一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切实加强务工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4.进一步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出台人才工作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盘活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逐步形成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尊重人才的工作环境.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各类优秀人才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县级人才市场建设,努力开拓农村人才市场,培育城乡一体化人才服务体系.实现市场优化配置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创造合理,有序,规范的人才流动环境;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努力为人才构建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三,"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以加强能力建设为主线,加速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1.加强党政人才培养,提升执政能力.以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办好县委党校(行政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根据国家《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要求,大规模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力争用五年时间对所有公务员轮训一遍,真正能让干部学以致用.鼓励公务员在职学历教育,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民主推荐等方式扩充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积极实施公务员的初任,任职,更新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重视女干部,青年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坚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上挂,下挂和外派锻炼.建立健全选派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制度,对一些工作任务较轻,科级干部较多的单位,在每年3月底前,由县委组织部按照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情况安排20名科级干部到其他单位挂职锻炼1-2年,挂职锻炼人员的工资及年度奖金由原单位负责,其他福利待遇由挂职单位负责.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短期学习培训和进修.全面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超过100%,继续教育与本人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工资晋升,年度考核等挂钩.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考察交流,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学科技术带头人.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围绕企业未来发展要求,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采取政府指导性培养和单位内部按需培养相结合,学历培训与专业进修相结合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抓好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培养.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市场拓展能力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4.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各类紧缺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活动,促进岗位成才,逐步培养一批适应我县工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5.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升致富能力.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以及各类培训,教育基地的带动作用,通过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途径,大力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使其成为既懂经营,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二)以吸纳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6.利用政策优势引进人才.用足用好用活扶持政策,主动争取上级及相关部门对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优惠政策.组织,人事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人才引进,培养的具体政策,创新引才,聚才的良好政策环境,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各企事业单位要积极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7.发挥本地优势产业吸引人才.发挥我县经济发展相对优势,结合我县锻,铸造产业聚集的特点,有计划,成批量地引进人才.以培养和发展人才机制为载体,优化产业集聚功能,改变引才思路和方式,关注中西部人才走向,通过人才交流会,洽谈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各类急需人才.8.积极推行人才柔性引进.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重其所酬"的招才引智新理念,采取聘用,借用,咨询,讲课,兼职,合作交流,人才租赁等形式灵活引进人才智力资源,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注重发挥籍在外人士的引导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网,为我县企业联系与利用高级技术人才和最新技术建立联系渠道,为籍专家,学者报效家乡和回乡投资创业搭建平台.

十二五规划范文篇3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市积极适应发展环境和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实现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指导思想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发展的影响,准确把握市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科学判断“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突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内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三、编制分工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总体规划草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由市发改委组织起草。

1、编制准备阶段(2009年2月底前)。开展全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基层调研、学习培训等活动。

2、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5月)。在完成“十二五”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并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吸收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行业发展思路,并在“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2010年5月底前,研究提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报送市政府。

3、纲要编制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1月)。按照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9月底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框架,并就发展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等,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2010年11底前,编制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与相邻地区的同级人民政府进行衔接,并经“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政府审定。

4、纲要审批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完成规划纲要草案,形成正式文本报市政府审定后,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市政府印发执行。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该领域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需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重点专项规划,送本级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分批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拟定40个(详见附件),其它领域需要编制的专项规划,由有关部门商市发改委确定。

2、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由市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市发改委与总体规划衔接后分批报市政府批准。未纳入重点专项规划的行业,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编制符合本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发展规划,由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报市发改委备案。3、2010年6月底前,市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将专项规划草案送市发改委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同时还应当送上一级部门与相应的上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2010年10月底前编制完成。

3、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专项规划草案进行评审论证,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报送专项规划草案时,要将评审论证报告和征求意见情况一并报送。

四、工作要求

(一)总结经验,锐意创新。各县区、各部门要对本县区、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编制方式,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范文篇4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体现了对规划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刚才,Xx同志传达了国家、省会议精神,并提出了我市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主要就进一步落实国家、省部署要求,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意义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区域发展的指向标,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统领作用。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近年来,省内各市发展势头迅猛,我市处于“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第二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保二争一”,推进科学跨越,这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我们要通过编制规划,提出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规划编制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战略。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绝大多数目标已经或接近达到,多数目标提前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需求拉动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政策、投资方向都会有重大调整。只有适应国家形势的变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否则既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又争取不到国家投资的支持,必将陷入被动。我市迫切需要在规划中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研究和解决一些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科学跨越、建设和谐Xx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做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是我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市被国家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区,既是重大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方面,还是在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方面,任务都十分艰巨。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困扰、约束"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层次问题都需要突破。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怎么体现“两型”?怎么建设“两型”产业体系?怎样形成有利于“两型”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来回答和破解。

总之,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相对于以往难度更大,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国内也面临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市如何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在长株潭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的定位,如何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都需要深入研究、重点把握一些关系全局的问题。

(一)科学制定规划指标体系。市委确定的“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为全市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科学制定指标体系。一是规划目标的总体项目要与战略目标相吻合,即:怎样才能确保Xx的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的位置、各项工作争创全省一流。二是要合理设置发展指标,根据规划总体目标,合理设置指标项目。要更加重视民生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发改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要作细致论证和测算。

(二)合理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我市城市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国的城市化是推动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一个关键措施。推进城市化要保持空间协调和均衡,将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分布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落实到空间布局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我市城镇体系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并明确具体措施。

(三)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发展是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升级化、集群化、“两型”化应该是发展的方向。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重规划好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园区平台的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认真研究加快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认真研究现代农业,着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编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可能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敏感期,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社会发展,要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同时,要认真研究城乡发展、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五)重视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活力的法宝,是激活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改革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市作为全国新时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负有为全国下一步的改革探索路子、提供经验的责任。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深化企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农村综合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如何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都要在规划中予以总体设计和安排。在对外开放上,要深入研究我市的优势和差距,理清思路,找出特色,创新方式。

三、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创造性的事业、开拓性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启动、扎实做好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依法行政、依规施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编制工作的领导,抓紧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关注班子,抽调精干人员,充实规划队伍。市政府将成立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市直部门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且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亲自把关,亲自协调,确保规划编制进度和质量。

(二)高度重视前期研究。前段时间,市里已经确定了31个重大前期研究课题,并明确了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要求认真扎实做好前期研究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围绕关系到本地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三)坚持开门编规划。一个科学的规划,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思广益的规划,决不是几个工作人员加加班,少数领导拍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等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规划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四)加强衔接,形成合力。“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要加强上下左右的衔接,保持规划制定原则的一致性、政策导向的协调性。特别要注重规划项目的开发衔接,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强与市发改委的衔接,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市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的规划。

(五)保证工作经费。编制规划是各级各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宏观调控的最高形式,是项目开发的最大前期。各级财政必须予以重点保证、重点投入,尽快拨付给足工作经费,决不能因为经费影响到规划编制的进度和质量。

四、着力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

9月份,省政府扩大内需检查组及国家审计署驻湖南特派办,先后对我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组既肯定了我们贯彻中央新增投资采取的行动措施,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不能按时开工;二是大部分配套资金未落实到位;三是有的项目涉嫌用已建工程申报国家投资;四是一些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五是个别项目存在违纪违规现象。

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关系到中央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央对此有严格的要求。据悉,10月20日至11月20日,中央扩大内需检查组将来我省检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落实情况。对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抓紧时间,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完成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三个100%”。为此,我在这里明确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各级各部门把这次中央检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和完善基础工作,做到项目检查不出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民生工程和公益性项目是本次抽查的重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次检查各县(市)区政府必须明确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

二要抓紧进行问题整改。各级各有关部门部门,要突出对在建项目迅速开展一次全面自查自纠,严格对照检查组提出的要求,切实将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决不能打折扣。

十二五规划范文篇5

今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四个年头。按照惯例,中共中央将在明年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委、省政府已经在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水利部也已开展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厅党组十分重视水利长远发展的研究,把研究提出我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作为今年重要的工作目标。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思路、统一认识、全面部署,正式启动我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国家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出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再创体制优势、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所面临的大环境。要把握这些发展基础、动力等的变化,研究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编制水利发展规划,研究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阶段,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明确“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省水利各项事业发展和自身能力建设的基础规划依据,是我们争取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发展思路、目标、措施和各种保障条件进行肯定的最好载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明确思路、把握原则,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贯穿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经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领会更加深刻。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妥善处理与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二,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把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更加注重以改革促发展。改革和创新水利发展与管理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体制机制,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健全法制,依法治水,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全面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更加注重全面统筹协调。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兼顾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关系。

第五,更加注重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根据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坚持民生为先,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保障问题。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好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解决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水问题,需要在水利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围绕涉及规划思路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编制好水利发展规划。要下大力气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重点、改革措施和政策保障。

第一,要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形势。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围绕我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总体目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等,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改善、民生水利以及水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客观分析和评价江河防洪形势、水资源供求状况、水环境变化趋势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新要求,找出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水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确定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第二,要重视对重大水利问题的研究。在规划编制中,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前瞻研究,主要包括新时期水利发展方向及模式、水利发展目标、水利发展布局与重大工程问题研究、强化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利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重大水利课题研究要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提高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规划编制所采用。

第三,要认真研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制定规划思路和规划目标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在开展调查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从宏观上、战略上提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总体目标既要切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体现浙江水利特色,在规划目标上发展创新。在制订水利工作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时,既要充分考虑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四,要合理安排规划布局和发展重点。搞好规划布局和确定发展重点是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好城乡、区域水利发展,特别要注重解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突出水利问题。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要求迫切的突出问题,譬如沿海平原的洪涝灾害、杭嘉湖平原的圩区整治,要作为“十二五”期间要解决的问题,重点予以研究。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对策和措施是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内容。对策措施既包括各类工程建设措施,也包括各项政策和管理措施。对策措施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要避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从实际出发,把工作做深做实,力戒空话套话。一个好的发展规划,要深化到有论证充分的项目、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可以求绩问效的问责目标。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高标准完成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

第一,要深入学习,提高规划编制的水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背景,有许多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做好水利“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提高对新的发展观和发展内涵的认识,提高对规划编制重要性的认识;要学习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深刻理解我省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布局。厅领导和有关处室、单位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加强对规划编制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把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和组织保障。这次会议上,成立厅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由规划计划处负责归口管理,会同有关单位单位,组成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专项规划由厅有关处室、单位参与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全省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在今后召开的全省水利规划工作会议上进行部署。

第三,广泛沟通,加强协调。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涉及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配合。在规划编制中,要及时了解水利部和省发改委的有关工作要求,了解相关行业部门的对水利的要求和建议,了解各地水利发展的重点和需求。要做好水利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衔接,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与已批准的相关水利规划相协调,特别要注重水利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引导、对农业农村的服务、对资源环境的保障。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各层次、各专项规划也要相互衔接,做到“上(上位规划)下(下位规划)统一,左右(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协调”。

第四,社会参与,集思广益。要重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要采取开放式的规划编制办法,把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作为对水利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厅里将组成由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专家咨询组,发挥专家在规划编制、论证、咨询、审查等方面的作用。

十二五规划范文篇6

我认真学习了“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它主要围绕“十二五”规划的三个主题、三个关键词、8大民生大事,以及“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等问题。现谈谈我作为教师的学习体会。教师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因而对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应有较高的要求。

一、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因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向,只能靠教师来掌握。所以,必须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要忠诚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要有事业心。有事业心才有动力,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师德问题我也应该努力做到最好。教师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起“为人师表”的榜样,才能做到“教书育人”。

三、要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要充满友爱的情感,要全面关心学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没有爱心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点我要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得更好。

四、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要精益求精

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结合科研或者注意搜集本专业本学科的新成果,了解其发展趋势。认真备课,精益求精。我应该努力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多扩充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领域,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做准备。

五、要团结协作

在学校里,不论是培养人才或科学研究,都要靠许多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十分重要。在教学方面,互相通气,避免重复疏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不容忽视的。在科学研究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往往需要多种学科协作,仅靠个人的力量,许多课题是很难完成的。必须组织许多校内教师,甚至校外专家,能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还应继续学习、领会精神,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二)

“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十二五”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

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深受鼓舞,我决心努力学习,紧跟形势,认真个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努力工作,更好地发挥一个基层党员的带头作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贯彻和落实“十二五”规划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三)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在经历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之后,逐步走入一个调整和转型阶段。“十二五”规划充分考虑了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基本世情,力求在规划制定中,“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为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十二五”规划将不仅仅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而且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的全球经济

“十二五”时期世界将进入“后危机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其表现为世界经济在结构变动过程中的逐步复苏。在这个阶段,由于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经济的重心和主题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及其主题的变化表现为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全球经济发展重心将“回归”实体经济领域。相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实体经济承受范围,是产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基本特征,它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社会信用的扩张,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以美国为例,2007年其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发展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化”极为严重,成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由此,“后危机时代”,通过金融体系“去杠杆化”挤压经济中的“虚拟泡沫”,使整体经济发展重心回归实体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一大特征。

第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将“重塑”经济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危机后必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结构将出现一次大的调整。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点在于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体现为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此,各国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世界经济重新平衡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三,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人类应对经济危机并最终摆脱危机“后遗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外战争和国内革命,另一种是新技术革命。其中,实施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交易成本较低,是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去危机”手段。1857年,以生产过剩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英及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企业在此次危机中纷纷破产。但是,之后十年内,以电气化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注入了增长动力,使这些国家迅速摆脱危机,走上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而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产业革命的发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源泉。由此,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而本轮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第四,全球经济发展亮点将“凸显”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迹象趋于明显,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增长”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标准模式”,各国只有在这个基本模式框架中寻找符合本国的发展路径,才能融入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促使本国经济良性发展。“低碳技术”可能成为“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在“低碳技术”推动下,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创造“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增长动力,寻求经济的“绿色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遵从的主题。

第五,全球经济合作主题将“锁定”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各国经济迅速下滑,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由此,各国开始强调地区合作的地域开放性和领域协调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有加快的迹象。例如,欧盟通过地中海联盟扩大了区域合作的边界,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决定加强合作,西半球国家决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等。与此同时,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也是此次危机中区域一体化的亮点。由此,“后危机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迎来新的高潮。

“十二五”规划的全球战略

从本质上来说,“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案。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针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和新调整,“十二五”规划中比较系统的“蕴含”了中国政府的“全球战略”。

第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内外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将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政府民生投入,以及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多重措施,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同时,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最终,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并以此促使中国从“外供型”经济转向“内供型”经济。

第二,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十二五”规划将通过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等措施,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促进出口结构的转型,加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和升级,力争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办公室”和“世界总部”。

第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全球科技革命进程。“十二五”规划将通过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和将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等措施,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力争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共同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同时,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

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四)

“十二五”是蒸湘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转型期、快速跨越期。“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过程是认识不断深化提升的过程,是从更深层面理解中央和省市委决策精神、准确把握当前发展阶段特征的过程。科学编制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蒸湘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至关重要。

体现前瞻性

一要做到科学定位。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必须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中央、省、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走向,正确判断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分析,转方式、调结构、抗通胀是上级各层面的主调,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是蒸湘区的主攻方向,要将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业态定位为蒸湘区的主要标志。二要勇于跨越发展。“十二五”时期,根据衡阳市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以及蒸湘区在全市更加突出的中心城区地位来看,商贸中心将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将更加成熟,钢管配套产业将更加强劲,税源财源将更加丰富。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魄力,在制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上更加积极,在规划重大产业布局上有大手笔。三要突出持续稳健。把握好三个方面要求:一是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城市规划要在满足城市生产、服务、消费、就业功能的同时,在商业网点设置、交通网络设置、公辅设施设置等细节上更加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二是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充分考虑和依托雨母山、蒸水河、南华大学等文化、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把新城建设与城中村、老城区改造结合,更加重视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的宜居功能;三是倡导和实践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理念和做法。逐步地、适当地推广新技术、新能源,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鼓励业主采取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措施,引导经济社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突出可行性

“十二五”规划既是宏伟蓝图,更是实践手册,规划编制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来,力争使总体规划起到提纲挈领、统揽全局、指导发展的作用,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要突出在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社会效益广等四个方面筛选、引进、培植项目,注重引进新兴战略产业和重大民生项目,要以重大项目的不断落户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跨越发展。

要紧盯上层争项目。准确把握中央、省、市的发展方向和投资走向,积极与国家、省、市规划对接,争取更多、更大的项目和资金向蒸湘区倾斜,有效推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对接外地引项目。根据湘南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政策和地缘优势,大力引进沿海产业梯度向内地转移,做大做强“蒸湘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逐步集聚发展、形成规模。

要把握特色建项目。衡阳“世界一流钢管制造加工基地”这一工业巨舰坐落蒸湘区,衡阳“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这一金字招牌也以落户,而蒸湘区正处于衡阳的中心城区和商贸中心。要围绕这“一工一商”大力推进新兴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增强二三产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注重系统性

在规划的科目设置上,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规划这个重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内各项规划间的衔接,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与城市规划体系的密切衔接,做好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密切衔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健康有序推进。在实施方式上,要以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共同推进。以法律途径提升规划的权威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召开听证会,充分征求社会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共同参与;加强行政约束,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落实保障规划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对一些目标应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和考核机制,一旦规划目标无法实现,要有相应的调整和补救措施。

反映包容性

要牢固树立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统筹各社会群体、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充分反映“十二五”时期的包容性增长要求。社会资源不能失衡。发展成果要辐射到社会各个群体,把更多的资源向民生方面倾斜,特别是要更多的关心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使他们在社会保障、经济收入方面,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产业结构不能偏废。在加强重大经济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坚持抓大不放小。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非主导经济实体在完善产业结构体系中的补充作用,构建合理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链条;充分发挥小门店、小市场、小作坊在服务市民、全民创业的平台作用,形成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生活性服务业网络。社会事业不能遗漏。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社会事业发展,要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

新时期十二五规划感悟(五)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拉开了未来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的序幕。

《建议》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后,深刻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为此,《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的主要目标。毫无疑问,《建议》的主题、主线和目标,是未来5年我们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涉及国土资源领域,《建议》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项项具体任务,更指明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未来5年的工作重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肩负重任。

《建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就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积极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工作。《建议》提出,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国土空间高效利用”这一新提法,为我国本轮国土规划的编制指出了新的目标与方向。我们要科学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能源和矿产资源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各专项国土资源规划,以及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坚持海陆统筹,增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各相关规划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譬如,我们要像《建议》中指出的那样,通过加强土地政策调节,科学合理安排用地,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土地政策,做好房地产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建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领域涌现出了众多顺民心、为民意的“惠民工程”和“民生项目”,大大凸显了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持以保障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加快城乡土地一体化进程,为实现《建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任务而奋斗。《建议》强调要严格保护耕地,这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我们要积极主动做好服务,推进耕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扩大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试点,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还必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与农村。

《建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就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议》将“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作为一节单独提出,强调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形成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鼓励海水淡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要认真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节约能否出实效,关键在于落实,落实就是战斗力。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要全面实行土地、矿产、海洋资源利用总量控制,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此,我们要解决好包括能源资源在内的矿产资源供给和管理的深层次矛盾,在保障资源供给的同时,认真做好资源战略储备工作;在加强新能源勘查开发的同时,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集约利用要效益,促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的全面升级;坚持土地供需双向调节,实行有保有控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资源节约使用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有增无减。“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系统有力应对了汶川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但要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我们还要从“应对”走向“主动出击”,增强服务保障。为了落实《建议》提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好“十二五”地灾防治规划事不宜迟,构建地灾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刻不容缓,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容有误。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任务更加艰巨。

《建议》提出,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改革与开放的方针,推进了土地管理与利用制度的改革,推进了地矿管理与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初步建立起地质找矿新机制,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实施与国际互利共赢的矿产资源开发战略,一系列联系国土资源管理实际的“顶层设计”,解决了国土资源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学习《建议》,我们要继续结合实际,把握好中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在理解中央精神的同时,注重研究体制、机制性障碍等根本性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解决好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从而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发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保障促进作用。

十二五规划范文篇7

一是大力发展环保节约型农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突出抓好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技术推广,加快整体提高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十二五”期间,计划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60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700台,秸杆还田机1200台,深松深耕机械500台。到2015年玉米机收率达80%,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面积60万亩以上。

二是大力推广特色农业机械,促进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加快大棚电动卷帘机、大棚中耕机等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积极搞好花生、大蒜、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示范推广。“十二五”期末,大棚电动卷帘机械化水平达到80%,花生、大蒜、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30%。

三是大力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拓展农机服务领域。“十二五”期间,计划再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50个,3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00个。

十二五规划范文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江苏沿海开发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加快实现“三年跻身百强县、五年跨入江苏沿海县中间行列、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奋斗目标,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我镇实际,紧紧围绕“工业强镇、现代农业大镇、财政富镇、文化强镇、苏鲁边界重镇”发展目标,制定**镇2010年及“十二五”规划。

1、概况

1.地理位置

**镇位于*县北部,东临石桥镇,西接厉庄镇,南赣马镇相邻,北与山东省莒南县壮岗镇接壤。地理坐标:北纬34°50′,东经119°7′。总面积65.86平方公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880.6mm,日照2630小时,无霜期213天,年均风力2~4级。境内地形北高南低,高山、丘陵、平原层次分明,南部平原占全镇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全镇耕地总面积5.1万亩,共有5条河流,3座山头。

2.自然环境概况

**镇地处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高低起伏不大,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山区、丘陵为辅。

**镇境内有龙王河、神泉河两条主干河流,水质清澈,水域面积宽广。另有大小水库6座,八条路水库是全县第二大水库,年蓄水量1400万立方米。

农田土壤植被以农作物和人工林为主要类型,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另有蚕桑、茶叶、杨树等经济林木。

3.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镇地处苏鲁交界处,总面积66.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2公顷,全镇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4.76万。

2009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增长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73万元,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5.9亿元,增长43%;工业投入4.4亿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6962元,增长14%;工业用电量2350万千瓦时,增长42%。

二、总体目标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初步计算,2009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5175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至2010年,达到59500万元;至“十二五”末期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万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至2010年,全镇非农产业比例达到87%;至“十二五”末期非农比例要达到92%以上。

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到2015年,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小康社会整体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50元;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十一五”期间,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镇拥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是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企业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开始进入结构优化和发展壮大时期,市场供求关系和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全镇上下投资创业愿望十分强烈,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都已大大增强,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具备快速发展的机遇。我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00美元,已经跨过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十一五”期间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开始进入集中回报期,“十二五”期间将产生效益并能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环保治理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将促使我镇企业向更高更强的档次寻求机遇和进一步发展。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将在“十二五”期间有实质性进展,将对**镇孕含一定的合作和发展机遇。三是具备快速发展的动力。我镇经济发展已进入全县领先位置,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差距形成对比,差距引发动力。目前各兄弟镇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你追我赶、加快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发展慢了就要落后,只有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发展,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

当然,我镇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一些瓶颈因素的制约。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较易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冲击;传统产业层次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差;投资总量小,缺乏支撑全镇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人才、资金、土地成为制约我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综合保障能力差,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等。对此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解决。

二、规划依据

1、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3、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5、《*县**镇镇区总体规划(2007-2020)》

6、《*县**光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

三、规划期限:

(一)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实施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2011年;

2.重点建设阶段:2012年;

3.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

4.整体推进阶段:2014年;

5.全面提升和基本实现阶段:2015年。

四、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既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经济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再创**新品牌,再树**新形象,全力打造富裕文明、平安和谐、开放效率、生态活力的新**。

五、基本原则

(一)坚持把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镇所有问题的关键。要进一步认清经济发展形势,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类问题。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镇人民。

(二)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需求结构,落实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方针,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

(三)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要任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是推动四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带动,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多轮驱动;二是从过于依赖工业推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农业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反馈式循环过程。

(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逐步建立农业增收的长效机制,以有效扩大就业为突破口,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基本方式,不断提高全镇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五)坚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统筹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

六、战略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镇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综合指标翻一番、人均总值过3万、全市排名进十强。即:“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在2009年的基础上比全县提前一年翻一番,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达到31000元,总量达到15亿元,进入全市前十强。“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为:

(一)经济总量。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达到31000元。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8:70:22。财政总收入达到1亿元,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

(二)社会发展。科研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大学以上文化职工占总职工比重达到6%,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人,社会综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镇总人口控制在5万人以内。

(三)人民生活。全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50元,年均增长11%。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

(四)生态环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降低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35%,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第2章工业规划

1工业发展现状

**镇目前共有企业7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企业运转情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2009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57884万元,实现利税15153万元,其中税收3030万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镇工业初步形成了光伏新能源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玩具礼品加工业、新型建材制造业、海藻加工业、医药及精细化工等6大支柱产业板块:一是以佳宇科技、晶能硅业、金方科技为龙头的光伏新能源产业板块;二是以金五食品、金韩食品、金新粮油、金江丝绸、全顺食品、徐福茶叶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板块;三是以连云港高发礼品、富利泰玩具、**高华玩具为龙头的玩具礼品加工企业板块;四是以金卫建材、金玉制杆、金园杆管为龙头的新型建材制造企业板块;五是以丰泰海藻、达柯拉海藻、德方海洋化工、隆源海藻为龙头的海藻酸钠加工业板块;六是以金康医药科技、泰鼎生物为龙头的医药及轻化工企业板块。

3工业发展目标

以建设工业强镇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调整结构与膨胀规模并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壮大园区经济,再造工业新优势,再创**新辉煌。2010年,全镇工业投入10亿元,完成工业入库税金5000万元,内联到位资金3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700万美元,新增规模企业3家。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一家,过10亿元企业3家,过亿元企业5家,技改投入争取达到2亿元。

(一)全面发展制造业。根据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重点培植壮大光伏产业、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玩具加工、新型建材、海藻酸钠加工等六大主导行业。

光伏产业。全力打造*县光伏产业园,将光伏产业园打造为*县新能源产业基地,通过对国内外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及前景的预测,结合*县现有的工业结构特点,确定*县光伏产业园定位分为四部分。即高纯度硅生产、硅切片辅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和组装、太阳能电池与机电产业、建筑材料的结合利用等。

近期内致力形成以硅为基础的“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电池片--电池组”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发展光伏应用系统;重点引进新型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系统;2012年打造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硅切片辅料生产回收基地,基本实现多晶硅、切片及组件规模生产,初步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并将连云港佳宇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为境外上市公司。

到“十二五”末,通过整合现有企业资源,组建产业联盟,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境外先进管理和生产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辅料生产回收基地,光伏产业实现产值要达到100亿元,利税达到10亿元。到2020年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在国内拥有一流的生产规模、一流的工艺技术、一流的劳动效率、一流的骨干企业,将**镇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光伏产业生产基地。

医药化工工业。以金康医药科技、泰鼎生物为龙头,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到2010年,吉西他滨产量达到5吨,莫西沙星项目正式投产。“十二五”期间组建金康医药成品药生产车间,到“十二五”末,争取医药化工行业的产值达到10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并推动金康医药科技在创业板上市。

农产品加工业。以金五食品、金韩食品、全顺食品为龙头,大力发展甘薯制品、分割肉、鹌鹑制品、精炼油等传统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引进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到2015年,要创省级名牌产品2个,农产品加工行业产值达到15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

海藻酸钠加工业。重点以丰泰海藻、隆源海藻、达柯拉海藻、德方海洋化工等企业为依托,巩固海藻加工业在全县的龙头地位,整合现有资源,组建行业联盟,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对现有设备和技术的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2010年,海藻加工业要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3000万元。“十二五”期间以现有企业为基础,按市场化模式组建海藻酸钠企业集团。2015年,海藻加工业要实现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

玩具行业。从“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增强自我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注重新品研发,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从单一的毛绒玩具加工,向益智玩具、电子玩具、模型玩具、塑胶玩具等多种产品综合开发转变,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2010年,玩具加工行业要实现产值1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2015年,要实现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

新型建材业。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业。建材产品即有生产资料,又有生活资料,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镇的新型建材行业发展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现有资源条件为依托,以新建大项目为重点,紧紧围绕建筑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这个中心,按照项目业主制的原则,推进全镇建材行业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上下功夫,以此带动建材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以粉煤灰为资源,发展各种节能、保温复合墙体材料和承重墙体材料。当前重点发展粉煤灰烧结多孔砖和非烧结承重制品,满足“禁实”需要。2010年,建材行业要实现产值5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2015年,要实现产值1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以“特色做大、优势做强”为核心任务,围绕培植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整体发展与重点突破、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层次提高,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重点发展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四大工程基地。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三)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点搞好**产业集聚区和光伏产业园的建设。做好**产业集聚区发展有限公司的整合包装,争取注册资金达到5000-10000万元,推动集聚区内产业链项目的优化升级,努力建成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强度大、区域辐射力强的一流园区,加大硬件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地方特色,实现产业集群,打造经济板块。产业集聚区要在优化提升上下工夫,2010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软环境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尽快投入运营;加快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园区南扩工程,完成园路南路硬化,进一步拓展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光伏产业园突出抓好园区南扩工程。“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2平方公里的光伏产业园开发建设,完成水、电、路、讯和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强聚集资本要素的能力,提升对外吸引力,建成光伏产业基地,全面打造政策最优、体制最顺、服务最好、设施最全的发展环境。到2015年,争取光伏产业园入园大型项目达到5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第三章农业规划

一、**镇现代农业态势分析

1、**镇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2009年,**镇农业总产值2.3亿元,其中,畜禽业产值0.89亿元,林业产值0.35亿元,种植业产值1.06亿元。

2、**镇农业规模分析

2、1种植业

2.1.1粮食生产

**镇是*县重要的粮食产区,主作物是稻麦、花生、玉米,种植面积7.5万亩,其中无公害生产基地3.2万亩,全镇21个行政村都有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2.1.2鲜切花生产

**镇鲜切花生产是近两年来新发展的产业,且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发展保护地鲜切花面积600余亩。

2.1.3蔬菜(食用菌)生产

**镇是*县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历史较长,1986年钢架大棚种植蔬菜,1992年日光温室种植蔬菜,生产技术、设施条件、产量、效益较高。2009年全镇蔬菜生产面3000亩,其中设施栽培食用菌面积多达200余亩。

2.2畜禽养殖业

**镇畜禽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和鹌鹑养殖。生猪年出栏量在4万头,鹌鹑年饲养量达6000余万羽。是全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

2.3林业

**镇林业是用材林和经济林齐头并进,用材林杨树,主要用于防护农田,目前已纳入沿海防护林管理,生态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经济林以茶叶和蚕桑为主,全镇茶叶面积6000余亩,蚕桑4000余亩,是连云港市茶叶之乡。

2.4农产品加工业

**镇农产品加工起步早,已初具规模,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主要产品有金五牌淀粉、粉丝,金玉牌淀粉、粉丝,金韩牌生猪分割肉,金新牌面粉,徐福村牌鹌鹑肉,鹌鹑蛋,徐福牌绿茶等20余个产品。

目前我镇基本形成了“千棚菌蔬千棚花,万亩蚕桑万亩茶,十万生猪一亿鹑”的产业格局。

二、**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镇位于江苏省*县最北部,是连接山东临沂和日照的省际重镇,交通十分便利,、镇区处于242省道和同三公路交汇处,到县城20公里,到连云港机场40公里,到连云港港口60公里,到日照港60公里,具有极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2、自然资源丰富

镇域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海洋气候过渡区,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2596小时,无霜期215天,年平均气温13.5℃,活动积温为4663.8℃,≥10℃的连续天数为211.1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950mm,温、光、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质属粘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5%,PH值在6.5左右,纵有龙王河、董沟河、横有塔山灌区七斗、八斗、九斗、十斗及龙北灌区管理处,境内有库容1400万立方米的八条路水库,排灌方便。无工业“三废”污染,空气清新。经省农林厅环境监测,土壤、空气、水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3、基础设施较好

3.1西有242省道,东有沿海高速公路,境内农村道路纵横,实现村村通公路;

3.2全镇有电灌站78座,机井2500口,110KV变电站1座;

3.3全镇有设施蔬菜1000亩,设施花卉600亩,设施蚕桑300亩;

4.具有现代农业雏形

4.1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每人管理2亩日光温室;

4.2具有较高的资金利用率;

4.3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商品率高达95%以上;

4.4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成果贡献率达80%;

4.5具有较完善的组织,有茶叶协会,蚕桑协会,鹌鹑协会引领,农机、生猪、合作社等带动;

4.6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4.7省级台湾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位于**镇。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协会实力,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做大特色农业,做强品牌农业,做优生态旅游农业,推动三产协调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年粮食播种面积5万亩,总产22.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5000亩,其中设施食用菌面积达3000亩,保护地鲜切花面积达到5000亩;新建茶园2座,茶叶种植面积13000亩,产值1亿元;蚕桑面积15000亩,产值1.1亿元;养殖业产值5.5亿元、加工业产值8.5亿元;鹌鹑年饲养量1亿羽,生猪年饲养量10万头;农机总动力6万千瓦,推广节水灌溉设施面积4.5万亩。

主要产业年度新发展规划表

单位:亩、万头、万羽

*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适当兼顾观光休闲农业。在高效生态农业中重点发展鲜切花、食用菌和有机、绿色、无公害的茶叶、蚕桑、鹌鹑、生猪六大特色产业,及这些产业的大棚、微喷滴灌等设施化生产,生产出高质量的精品鲜切花、盆栽花、食用菌、茶叶、蚕茧、鹌鹑、生猪等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农业发展方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质特色农业,重点是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尤其是茶叶、蚕茧、盆栽花、鹌鹑、生猪等农产品的初加工和精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实现“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目标的措施

(一)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形成完善的生态高效农业格局

1、搞好品种调整和种养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农业传统产业。随着农业差异化竞争的发展,农业的区域化将更为明显,优势产业将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聚,形成具有地域鲜明特色、品质优良、规模大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及区位优势,按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划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调优种养结构。同时好要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调优品种。通过调优粮食、鲜切花、食用菌、茶叶、蚕桑、畜牧等产业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业效益。

2、依托资源和区域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区:

2015年前,全镇建成六大产业区。①以我镇北部地区(龟山、怀仁山、平山地区)为主的有机茶产业区面积为13000万亩;②以我镇南部地区(东片、南片)为主的蚕桑产业区,种植面积15000亩;③以我镇东部地区发展鲜切花5000亩;④我镇西南部发展食用菌面积3000亩;⑤中部地区(中片)为主的鹌鹑养殖产业区,年饲养鹌鹑1亿羽;集聚全镇33个养殖小区加大生猪养殖量;在上述五大产业区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面积5万亩;⑥以朱汪村为中心,面积100亩的盆栽花基地。

3、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产加销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形成“立体式”的战略调整格局。要积极调整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争取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要积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加强调整和加大鲜活农产品的促销力度,加快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拓展城市高端市场和国外市场。

(二)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档次

1、努力实施生态农业项目,提高生态农业整体水平。以创建部级生态农业示范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项目建设的基地上,统一规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土壤质量全程监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广泛应用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规模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沼气工程治理规模养猪场污水,实现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效果。“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沼气池5000户,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100%。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用薄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2、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监管,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预警体系建设,强化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杜绝两高农药和违禁兽药的使用。严禁农作物秸秆焚烧。

3、加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5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5000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1万亩,生产更多的高质量农产品,提升农业产业档次。

(三)以科技兴农为着力点,构筑生态效益农业支撑体系

1、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健全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强化种子种苗种畜工程建设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每年种子种苗种畜工程项目立项新品种引进至少5个,新品种示范3个。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农作物连作障碍、重大病虫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难题。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农机服务向生产、加工、流通、信息、管理等领域渗透,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延伸,使农机化发展进入快车道。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重点提高主导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机械化。

2、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建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乡镇村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体系,建立健全镇动物防疫体系,搞活经营性农技推广事业。

3、构建农技教育培训体系,培育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和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和科技素质。

4、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的检测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及产品标志使用的监管。

(四)以产业化为载体,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1、注重龙头企业与龙头大户建设。以茶叶、蚕桑、鲜切花、盆栽花、食用菌、鹌鹑、生猪七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生产、营销、加工企业,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积极鼓励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向龙头企业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龙头。

2、注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继续积极兴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合作社十农户”、“产业协会十合作社十加农户”、“龙头企业十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其次是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规范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

3、注重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首先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信息网为依托,进一步加强镇农业信息网站、点建设,并将其延伸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批发市场、销售大户,形成纵横交错的市场信息网络。其次是完善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积极培育农产品返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加快重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

4、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导大户和农业企业实行农产品品牌化销售,鼓励农业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争取涌现出更多的部级、省级和市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五)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改造农业生产条件

切实有效制订农业项目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充分抓住“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机遇期,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农业项目。积极实施好鲜切花、食用菌、蚕桑、茶叶、鹌鹑、蚕桑六大主导产业提升工程、耕地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新型农业机械及设施农业推广等农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实施好农产品加工项目,延长鲜切花、食用菌、茶叶、蚕桑、鹌鹑、茶叶六大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六)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推进节约型循环农业建设

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积极开发农业后备资源。千方百计杜绝抛荒,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方式,走循环农业经济的路子,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大力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农业法律知识水平,全力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的农业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执法的水平。加大农业行政监督管理力度,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为,维护农资生产经营秩序;二是加强动植物检疫和疫病、植物有害生物的普查、防控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安全;三是加强“两高”农药和禁用兽药监督检查工作,确保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四是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督检查工作以及标志的使用监督,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五是加强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大农业行政执法管理、监督工作的创新力度,抓好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建设、以及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六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农机生产无重大事故发生。

第四章城镇建设规划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镇交通较便利的优势,扩大镇区规模,完善镇区功能,强化镇区的中心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立足**镇情和特点,统筹兼顾,全面规划,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全镇经济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规划充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镇村规模,妥善处理镇区建设时序与规划空间合理发展的协调关系,使规划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保证镇区发展的持续性;技术指标力求先进,确保规划对镇区长远发展的有效引导和控制。

5、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2010年重点工程

1、园区南扩工程,投资500万元,包括硬化、绿化、亮化、给排水、通讯、电力等配套工程。

2、职工公寓楼建设工程,一期投资3000万元,容纳1000名职工住宿、饮食、超市、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小区。

3、市民广场占地70亩,一期投资2600万元,建设农民公园和2座商住楼,投资400万元新建步行街。

4、投资1500万元,启动**产业集聚区发展有限公司业务楼建设,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

5、投资1600万元开发桃李园6层商住楼工程。

6、投资1000万元建设后石堰农民公寓6号楼,投资100万元完善农民公寓小区配套设施。

7、投资100万元,完善**大道前石堰段路南房、非机动车道硬化、绿化、排水等工程建设。

9、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9年,我镇共建成四级农村公路100余公里,其中乡道48公里,2010年计划建设乡道6公里,村道9公里,总投资280万元。

三、“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

1、投资15000万元,启动龙王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疏浚清淤河道12公里,石砌两岸河道护坡24公里,修建拦水坝氧化塘26座,两岸绿化24公里。

2、投资800万元,建设长360米,宽10米的龙王河后石堰高架桥。3、投资2亿元建设龙王河北岸农民居住集中区,建成容纳1000户居住的商住楼建设。

4、园区南扩工程,“十二五”打造占地2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的**光伏产业园。

5、职工公寓建设工程,投资8000万元,占地50亩容纳5000职工生活区。

6、前石堰村东6层农民商住楼建设工程,总投资600万元,一期开发3栋。

7、镇区扩容工程。将镇区北扩至龙王河北,黄泥埃村南,南扩至丁庄村北,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

第五章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景区旅游品牌,扩大园区规模,打造**旅游强镇。继续推进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以打造苏北鲁南地区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建精品旅游项目,重点打造规划面积达2.36平方公里的10个旅游功能区,分别是:山林景观区,民俗体验区,野趣探险区,果林种植体验区,度假别墅区,湿地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康体养生区,综合服务区,茶文化体验区。努力将连云港徐福泊船山(徐福生态园)景区打造成集休闲、度假、加工、销售、保健、教育、文化、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胜地。

二、“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

(一)完善景区山林绿化建设。

计划投资500万元新扩种1000亩茶园,并配套相应喷灌设施。景区内自然条件优越,山体、缓坡、水库相结合,植被丰富,山、水、林、果、茶成为园区景观特色的基本构成要素。将景区的自然绿化资源进行建设完善,一方面可以丰富自然植被种类种植,另一方面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可以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1、度假别墅区。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小型度假别墅10座,用于解决当前度假设施缺少与顾客需求之间的矛盾,方便不同游客旅游度假疗养等的需求。

2、康体养生区。计划投资600万元,建设矿泉水洗浴保健中心。景区内有天然矿泉水资源,用以建设洗浴保健中心,便于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三)强化精品特色旅游建设。

1、打造特色农家乐。计划投资1000万元,新打造8个类型的农家乐。主要建设内容为不同水果类的自由采摘区,各占地面积30亩,做到四季有果,四季有花,四季有绿,四季有香。

2、培育茶文化中心。计划投资200万元,新建日光温室茶叶大棚100亩和一个自由炒制车间。茶文化体验一直是**的特色旅游项目,新建一个茶文化中心,可以做到游客四季有茶自由采摘和亲手炒制,强化旅游精品建设。

3、恢复重建兴会寺。计划投资5000余万元,恢复重建兴会寺。**镇是秦朝东渡日本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历史上人们为缅怀徐福,建立兴会寺,为扩大景区知名度,增进景区自身建设发展,准备恢复重建兴会寺。

4、有机林果基地。计划投资100万元,建设山楂、大樱桃、苹果、水晶梨、蜜桃生产基地。

第六章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坚持从严、从紧,强势推进的工作方针,狠抓基层基础管理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优化队伍结构,推进依法治育,为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主要指标:人口出生控制在6.3‰以内,计生率在90%以上,出生性别在100:107以内,期内综合避孕率在90%以上,合格村创建灰60%以上。

(二)工作措施

1.抓基础,构全镇计划生育管理新格局。一是加大对基层管理,夯实村级基础,按照“县聘.镇管.村用”的要求,建立健全村级计生专干队伍,扎实有效开展计划生育的新型管理模式。二是依法治育,加大查处责任追究和社会抚养费征、管、用力度,解决“村梗阻”、“组断层”问题。三是加大治假力度,对特殊人群缴的现象建档跟踪管理,把好妇检质量关,坚持谁妇检、谁签字,出了问题谁负责,从源头抓起。四是加大对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五是加大对流出人口的流向、婚姻孕情、孕检、生育、节育等情况的管理力度,把好验证关,搞好违法生育专项清理和整治工作。

2.搞好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完成计生服务站大楼建设,确保2010年搬入新大楼办公。二是完善服务体系,按人口与计生局要求,2010年完成集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药具发放和人员培训“五位一体”世代服务向社会推开。三是加强对系统内部人员的管理,在系统内部继续提倡自觉性工作为主,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大家言与行,调控调动大家积极性,加强教育全面提升系统内部整体水平和素质。

3.加大考核,完善和健全计生工作机制。一是健全计生利益导向机制,重点落实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农村育龄群众技术服务等两项法定政策。搞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兑现工作。并对独生子女困难户政策扶持。二是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三是面上重点工作实行“抓两头促中间”,一抓合格村创建,二抓后进转化,促中间水平提升,达到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全镇计划生育水平为目标而开展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教育工作

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镇教育工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主要目标是: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100%,加大控辍,提升升学率为目的的贯穿全年教育工作始终。

2.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坚持两手齐抓。合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坚持教育主管部门与镇合抓共管。一是落实镇村教育责任,保证义务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配合,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渗透,从行为养成抓起,从细节抓起,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品卫生及交通安全、治安安全等各项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和周边环境整治。二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10年完成总投入8000万的职高实训楼建设,总投入2000万的中小学宿舍楼建设,总投入2000万元的职高宿舍楼建设。重点打造容纳5000人的江苏**中等专业学校。

(2).全面深化教育政策,激发教育发展内动力。进一步巩固提升教育改革成果,在完善各项措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放权于校长、放权于教师,激发管理潜能、激发教师的的工作积极性,重点实施教职工全员考核制、全员聘用制、绩效工作制,重点培训和末位淘汰制等改革举措,使我镇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稳步发展为目的的指导全镇教育工作。

三、卫生工作

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全镇村基本医疗卫生、行业规范监管与指导等工作为重点,构建符合我镇实际、群众认可的农村卫生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主要任务是: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推开惠民医疗服务站、新型农村合作为医疗参合率达100%,完成改厕任务。

2.工作措施

(1)突出加快发展,推动全镇卫生医疗又好又快发展,强化服务意识,重点加强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和公共卫生教育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完善镇、村两级卫生人员考评考核,指导与监管工作及医德教育,建好卫技人员医德档案。并落实改制的职工保险等问题,维护卫生稳定工作。

十二五规划范文篇9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用新思路、新理念打造新城市,坚持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并进,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有序发展,迈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步伐。总体上看,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效果比预期要好,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大部分达到或超过计划进度,“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和任务有望完成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下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进全市实现新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6—2008年我市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5.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4.8亿元,增长11.8%;财政收入达到32.07,增长19%;外贸进出口总额15.99亿美元,增长72.6%,增速排全区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8亿元,增长2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2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754元,增长14.1%。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增强。2006年以来,我们按照郭书记关于崇左要抓好“一白一黑”两大产业的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培育、壮大糖、锰工业。2006—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6%;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09亿元,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4亿元,增长21.3%。工业占gdp比重30.9%。在蔗糖业方面:一是突出抓好拉长机制糖产业链。以东亚和南华两大制糖企业为重点,充分利用蔗渣、桔水、滤泥等资源,发展蔗糖循环产业链。广西东亚纸业有限公司9.5万吨蔗渣纸厂一期工程、安琪酵母项目一期工程、广西扶绥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精炼糖生产项目都已相继竣工投产。此外,南华集团9.5万吨蔗渣纸项目、湘桂集团活性干酵母项目加快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机制糖—精炼糖—蔗渣文化纸—活性干酵母—酒精-复合肥料等产业链。二是突出抓好甘蔗种植,稳定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2008/2009榨季,全市榨蔗量1495万吨;产糖223万吨。我们还认真抓好甘蔗田间管理,以确保今年蔗糖增产增收。三是突出抓好制糖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技改,全市机制糖日压榨能力今年已经达到17.5万吨/日,是建市之初2003年的两倍多。

在发展锰业方面:一是依靠锰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锰业。在稳定铁合金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等产品,积极开发四氧化三锰、锰酸锂等高附加值产品。一批锰业项目加快推进。先后引进了中信大锰、埃赫曼康密劳、新振锰品等一批强优企业;二是扶大压小,调整锰业企业结构。通过实施国家环保政策,淘汰一批生产能力小、环境污染大的铁合金生产企业,扶持中信大锰、法国康密劳、新振锰品、三锰龙等大型企业;三是积极协调矿石、电力等供应,确保重点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崇左机制糖、锰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拉动崇左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在利用优势资源方面,积极发展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林产林化等产业。去年,扶绥海螺水泥二期工程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增加生产能力180万吨/年,全市水泥年生产能力已达到480万吨,2008年水泥产值11.37亿元,增长65%。电力行业实现快速增长,2008年电力产值23.8亿元,增长12.7%。同时,农副产品加工、林产林化等优势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投资总量快速增长。2006年以来,全市上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心谋划项目前期工作,集中精力抓投入、上项目、促发展,不断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呈现了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上项目的新格局,促进了全市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2006年-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额达314.6亿元,年均增长34.5%,高于“十一五”年均增长速度16.5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了我市建设,大大增强了我市的发展后劲。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东亚年产9.5万吨文化纸、中信大锰电解二氧化锰、海螺水泥二期、扶绥山秀水电站、扶绥东亚蔗渣产电—精制糖综合能源循环利用项目、广西安琪有限责任公司酵母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南友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崇左—大新、龙州—水口、崇左—上思等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以崇左为中心,通往首府、通往各县(市)的“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崇左—钦州高速公路、凭祥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凭祥万通物流园二、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沿边开放不断提升,区域合作有新拓展。崇左积极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和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多区域合作,开放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沿线上规划了崇左市城市工业区、中越(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等园区,努力打造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投资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特别是与越南的全方位合作,全面开展在交通、农业、口岸、跨境旅游、对外投资、跨境合作区、商贸物流、资源开发等产业合作开发与相互投资。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中国凭祥—越南同登边境经济合作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崇左火电厂项目前期工作不断深入;组织参加东盟各国投资合作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派出代表团赴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交流洽谈项目,进一步密切了与东盟各国的联系,2006—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7.8%。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15.99亿美元,增长72.6%;增速排名全区第一;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占广西的80%;对越出口占广西的将近50%;我市列入广西外贸出口额前50强的企业有11家。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甘蔗、蔬菜、水果、畜禽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木薯、剑麻、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形成,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龙眼、辣椒、瘦肉型猪、优质肉牛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畜牧水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绩;生态林业建设进一步加强,速生丰产林建设稳步推进。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75亿元,增长6%。水产品总产量4.65万吨,增长3.58%;肉类总产量10.84万吨,增长5.3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18个试点村正在抓紧建设中,农村道路、水利、电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中心城市雏形逐步形成。按照“六年见新城”目标要求,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市行政中心、市政广场、友谊大道、公务员住宅小区、城南区13条市政道路、旧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丽江水厂扩建工程、江南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已投入使用;壮族博物馆、文化长廊、城市工业区等一批项目投入建设;新建市人民医院、市职业技术学校等项目加快建设。部分中区直、市直部门办公楼竣工使用。房地产规模不断扩大。城南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加快。2008年城镇化水平为31.5%,比2005年提高9.5个百分点。。

(二)基本经验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探索符合市情的发展路子。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对市情的把握,提出“富裕崇左、文化崇左、生态崇左、平安崇左”发展战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三百亿工程,坚定不移地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2007年提出“一道、二区和三基地”,即“一道”,指构建对接东盟交通物流大通道,“二区”,指壮大全国糖蔗核心主产区、南国边关风景名胜旅游区,“三基地”,指建设全国重要的制糖工业基地、锰加工业基地和中越边境贸易加工基地。2008年又提出了“一区两园三基地“(即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和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蔗糖业生产基地、以锰铝等加工为重点的冶金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经济工作重点,今年提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重民生、促发展”的总方针,积极实施“项目年、民生年、绩效年”,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

2坚持实施投资拉动和开放带动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促进多区域合作。作为一个建市不久的新兴城市,投资是拉动崇左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为此,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作为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提出“要把上项目、抓工业摆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的观点;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没有项目建设的大力度就没有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的理念;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强化各县区、乡镇抓项目、上项目的意识,从而形成了市、县(区)、乡镇三级互动上项目,整体推进项目建设的新格局。及时提出我市贯彻落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珠三角、“两廊一圈”经贸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一轴两冀”多区域合作,积极参加东盟各国投资合作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特别是通过加强与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我市区域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

3、工作谋划早、行动快。及早提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增长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掌握了工作主动权。每项工作都尽量往前赶,能多快就多快。积极实施“项目年、民生年、绩效年”、推动“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建设,工作环环相扣,快步推进。

4.工作实、推进有力。我们始终强调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为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市四家班子和市直部门领导包企业、包项目,深入一线为企业、项目排忧解难;为了破解项目融资难、用地难、审批难等瓶颈制约,我市集中开展项目联合审批活动,与中国人民银行崇左支行签订政银企合作机制,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存在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可用财力少;二是工业基础薄弱,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重大项目少,产业链较短,工业受市场价格影响大,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城镇化水平不够高,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四是“三农”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扩大投资和落实土地难度加大。六是利用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后劲不足。

二、积极应对,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变化急速、变数极大、变向难测的严峻形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非常信心、非常措施、非常办法、非常力度、非常政策推动各项工作。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市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重民生、促发展”十八字方针,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四个非常”(即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的要求,努力加快发展,切实采取了以下八项措施:一是以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为契机,超强抓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按照“四个非常”措施的要求,超常规完善项目责任机制,市四家班子领导做到“三个一”(即负责一条线、联系一个县(市、区)、承包一批重点项目)推动项目工作的进展;超常规解决项目前期工作问题,采取“马上办理”办法,加快联审联批进度;超常规解决项目筹融资问题,组织召开银企项目对接会,积极协调市内各金融机构支持项目建设,超常规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以大会战形式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二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和挂点项目制度,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出台了鼓励锰业企业生产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帮助企业增强信心,巩固原有市场,开辟新的市场。三是千方百计做大搞活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加强对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外贸进出口政策的分析、研究和宣传,切实把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的落到实处,保障和促进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超常扩大融资规模。紧紧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投资。五是千方百计跑厅(委、局)跑部争项目。及时与自治区有关部门进行项目沟通、对接与跟踪,力争有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投资计划。六是着力抓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制糖、锰矿等重点行业的煤电油运综合协调服务工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七是切实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八是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三、“十二五“时期崇左市深入实施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老、少、边、山、穷地区加快发展新路子的初步考虑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定位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崇左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力度的加大,崇左市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崇左市今后一个时期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发展战略,以发展口岸经济为突破口,面向东盟,积极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以建设“一区两园三基地”(即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和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蔗糖业生产基地、以锰铝等加工为重点的冶金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

(二)战略举措

一是以国家批准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为契机,继续面向东盟扩大开放,推动口岸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努力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特别是要以凭祥综合保税区为引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好“东盟”牌子,做好“东盟”文章,打造以南友高速公路为纵轴,沿边口岸线为横轴的“t”型交通物流、口岸经济带。认真落实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加快东兴(凭祥)组团规划。2、积极推进多区域合作。要发挥好崇左对越经贸合作的优势,争取将中国凭祥—越南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崇左火电厂、左江国际航道通航工程等一批“两廊一圈”的具体合作项目列入《中越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并加以优先推进。加快推进与越南口岸、交通、旅游等重点优先领域合作与对接。要进一步完善凭祥友谊关口岸、宁明爱店口岸、龙州水口口岸和大新硕龙口岸的发展规划,明确口岸功能定位,加大口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崇左—钦州高速公路、宁明—爱店二级公路、雷平—下雷二级公路建设进度,进一步改善口岸交通状况;要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二、三期工程建设和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的建设;加快友谊关工业园(一期2000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家电企业入园的相关工作。全力打造533公里口岸经济带,使之成为崇左对外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前沿地带。

二是突出重点,做大做强具有崇左特色和竞争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优势。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糖、锰、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铝、膨润土、稀土、建材、电力、林产林化、商贸物流等产业。重点依托蔗糖、锰矿项目带动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尽快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蔗糖业生产基地、以锰铝等加工为重点的冶金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

三是坚持“特色立城、特色建城、特色兴城”,在城市发展上更加突出新特色,加快推进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区域性新兴城市建设。

四是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既抓工业,又抓农业和第三产业;既抓城市,又抓农村;既抓经济,又抓社会事业。这当中,尤其要重视抓好“三农”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五是加快边境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

加快边境地区“兴边富民工程”建设,改善边境地区边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解决边民行路难、贫困、饮水难、住房难、用电难、通讯广播电视收视难等问题。

六是坚持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蓝天。

四、崇左市对自治区起草“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报告和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崇左市是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近150年间,边境地区战争不断,解放近60年就有36年在支前打仗,耽误了发展经济的良好时机,虽然,建市以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历史和客观条件限制,崇左目前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产业、城建、社会事业、民生项目等要大上,压力大,财力非常紧张。为此,请求自治区在起草“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报告和编制“十二五”规划中给予崇左市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在政策制定、产业发展布局、重大项目布局、建设项目资金投入考虑等给予支持。

(一)建议自治区将我市产业布局纳入规划。一是建议将我市锰业、铝业、稀土纳入规划并将项目布局在我市,将崇左年产100万吨锰系不锈钢、年产50万吨不锈钢、年产120万吨氧化铝、60万吨电解铝等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支持崇左建成全国最大锰业基地、重要铝业和稀土工业基地。二是建议支持崇左利用蔗糖优势资源,发展糖化工等深加工产品,将崇左年产100万吨蔗糖化工项目、年产50万吨蔗糖—酒精联产项目纳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将糖化工、非粮燃料乙醇基地布局在我市;三是建议自治区对崇左电厂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二)建议自治区将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一是建议将南宁至新加坡国际联运铁路南宁—凭祥高速铁路项目、钦州—崇左—靖西铁路纳入规划,尽快开工崇左—靖西高速公路、崇左—水口高速公路等。二是建议支持崇左市通边出海等二级公路建设,请求采用全额投资补助方式或减少市、县、乡、村的地方自筹资金比例帮助崇左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三是建议支持崇左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请求自治区与国家水利部协调,尽快批复《广西左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和《广西崇左市左江流域抗旱灌溉工程规划报告》,并把左江治旱工程列入国家近期投资计划。

(三)建议自治区将沿边开放战略规划纳入自治区专项规划中。

(四)建议自治区将我市园区建设纳入规划。建议将崇左市城市工园区、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三大园区纳入规划,由自治区统筹布局、支持建设,以充分发挥我市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独特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发挥糖、锰等产业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势,全面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十二五规划范文篇10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谋划好这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镇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对编制工作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现自查总结如下:

一、切实做好编制基础性工作

为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成员的黄鹿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业务能力强,工作踏实的同志任办公室成员,并配备了电脑及办公桌椅等办公设施,最大限度地从硬件上保证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需要的数据收集,外出调研及参加会议等工作,经常由主要领导亲自安排联系和协调,同时在外出用车、差旅报销、手提电脑等方面给予了保障。

为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编制工作人员加强与县发改局等县级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实时进行工作对接,掌握工作重心,准确把握了编制原则及方向。

二、把握重点、顺利完成编制工作

首先是深入了解,透彻分析镇情。编制人员结合县志编纂工作收集的基础资料,并充分借助农业普查、经济普查、污染源普查等历史资料,做到了镇情了解透彻,认识深刻,并在深刻分析镇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坚持“特色农业立镇、休闲旅游兴镇”总体取向的编制思路,突出基础设施完备、城乡生活同质化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广泛征求意见。编制人员先后向村社干部、老干部、老党员、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场镇各单位负责人等进行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的调研活动,调研内容重点在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重点建设项目的确定等方面,保证了项目编制的前瞻性和民生性。

第三是加强工作衔接。主动加强与编制主管部门县发改局的工作对接,加强与项目实施部门县建设、水务等各部门的工作对接,加强向编制督导部门县北片工作督导室的工作汇报。按时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写工作,并经县北片工作督导室的审定,已送呈县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我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体现了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认真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几个特点,必将对我镇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蓝图。

十二五教育规划汇报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镇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为我镇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我镇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镇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和完善管理,我镇教育进一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育体系较为完整,教育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但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有待加强。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教育发展大局,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推动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实现港口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基本原则

大教育原则。树立大教育观,实现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并举、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目的,努力扩大和优化各类教育及社会教育资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港口教育与港口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的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以人为本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素质教育观,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依法治教原则。树立现代学校观,强化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学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环境。

(三)发展目标

高质量普及幼儿教育,实现全镇幼儿教育布局合理、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办园体制,形成政府办园、社区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相结合的办园体制。2011年,建成省一级示范性公办中心幼儿园;2012年,全镇等级幼儿园达35%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以上。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小学保留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保持10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三年保留率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

办好职业教育。整合港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理工学校教学资源,探索与省、市院校联合办学途径,进一步拓展办学渠道,打造品牌专业,使职业教育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较高;建设出一批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示范学校。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学前教育,加大扶持民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的办园体制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新格局。研究制定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入园专项补贴制度。

建立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检测体系,落实管理职责;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优化幼儿教师队伍。推进优质幼儿园建设,办好公办示范性的省一级中心幼儿园。

(二)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利用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契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探索和逐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班化教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实现办学条件规范化。2013年,全镇中小学均达到市一级以上办学水平。2015年,全镇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达标率达到100%。

把中心小学办成我镇综合改革试验学校,将民主小学、群众小学、西街小学建设成为特色项目学校。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好一批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劳动实践场所。

2、继续实施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实施初中学校优质化工程,突出抓好初中办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加大两所初中的投入,实现初中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力争2013年将港口中学办成省一级学校。

3、妥善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结合《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办法》,把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制定和完善非户籍学生入读公办学校的制度。

(三)办好职业教育,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合理调整专业设置。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大力扶持、规范民办教育

将民办教育作为我镇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鼓励学校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利用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结合我镇工业区分布以及学校生源结构情况,将办学规模偏小的学校逐步过渡为由政府主办、社会力量投入相结合的面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学校。

(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始终将青少年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体现德育内涵,切实加强学生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真正改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的现状。完善家长学校机构,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应有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切实加强教学工作。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推广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艺术、卫生工作。保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积极开展“三球、三棋、三节”活动,健全、完善校园艺术团体,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艺活动。

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观念,大兴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之风,形成全镇教育教学科研优势,切实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

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大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构建绿色和谐校园,打造特色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六)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建立高水平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一批省内外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分别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进一步盘活教师资源,大力推进“四名工程”(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科)建设,坚定不移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实行教师培训及培训经费预算纳入常态化管理;将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培养拓展到幼儿园,打造一支“善管理、精教学”的骨干校长和教师队伍。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全体教师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思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新时期教师的良好形象。积极探索有效的师德建设网络和制度,将师德列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先选优、职务评聘、提职加薪的重要依据与聘用教师的必备条件。

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2015年,幼儿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达85%;小学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达80%;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达98%;职业中学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达30%。小学、中学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分别为75%和15%;中小学骨干教师20%以上。

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学校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压缩非教学人员,提高专任教师比例,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切实落实全员聘用合同制。强化教师与学校领导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实施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扩大学校分配自主权,建立和完善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健全教师交流机制。制定《港口镇中小学行政、教师交流办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行优质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办学基础薄弱学校制度。同时建立学校校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先进学校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制度,帮助学校校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尽快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七)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2011年底,所有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2012年所有学校实现“班班通”,所有教学用室宽带接入。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全面实行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

依据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结合我镇实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我镇各项教育制度、政策和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规范各种办学行为,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责任,切实做到各种教育行为有法可依。探索教育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正常秩序。全面实施“一校一章程”,建立健全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各项教育工作的管理、运作制度,形成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的良好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教育财政性拨款切实做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切实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健全学校经费管理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办学校经费收支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的监测、审计、评估和奖惩制度。学校所有符合政策的收费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返还,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任何单位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抵顶财政预算内拨款。

(二)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大力倡导“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高度负责,无私奉献;同心协力,精诚团结;创优争先,增光添彩”的五种精神,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的年龄、学历、知识与专业结构,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建立符合港口教育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校长管理体制,促进校长不断地自我完善,培养和造就一支精通教育、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

十二五农业规划报告

一、“十一五”期间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突出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市场波动、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极不平常的成就,顺利实现了“十一五”预期目标。

——五年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显著增长。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4.1%。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达到34.8亿元、3.2亿元、18.8亿元、2.8亿元,年均增长11.2%、8.2%、8.6%、12.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401元,年均增长14.15%,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五年高产攻关,粮食蔬菜总量扩张。认真实施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高产创建路子。粮食总产量86.5万吨,较“十五”末增加21.8万吨,年均增长5.9%;粮经作物面积比例达到3:1,实现了五年连创新高。全县蔬菜播种面积49.6万亩,比2005年扩大20.5%,蔬菜总产由2005年的84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104.7万吨,年均增长4.4%。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60多万亩。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逐年扩大,比2005年增长2倍以上。

——五年项目攻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新增灌溉面积17.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7.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34万亩,改善防洪面积67.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田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现代农业小麦产业区16万亩。项目建设为粮食生产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年品牌创建,龙头企业突飞猛进。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137个,农产品商标注册达到11个,认证绿色食品达到4个,实现零的突破。全县2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实现营销收入10.9亿元,实现利润9274.7万元。全县500万元以上木材加工企业48家、柳编加工企业36家,其中入驻工业园区企业就达11家。

——五年增添装备,农机作业能力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已突破100万千瓦,拖拉机总数达到24924台,拖拉机配套机具达到54592台(部),农机原值达5.6亿元以上,农机作业创收年保持在6.5亿元左右。机耕率、小麦、水稻机收率达到98%,小麦、玉米机播率分别为85%、40%,三大作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80%。

——五年政策惠农,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在巩固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了种粮直补、农资综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生猪大县奖励等惠农政策,五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在7亿元以上。农村土地流转、为民、农村“三资”管理、农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五年农业科技推广,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全区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小麦氮肥后移、小麦一喷三防、大豆合理密植、蔬菜设施生产、地膜覆盖种植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科技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五年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机构的公益服务职能,转变了服务方式,扩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市场信息、产品加工等多方面的服务质量。

——五年农业法规贯彻,农业执法规范有效。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承包法》、《农机管理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教育和有效贯彻落实,农业工作的法制建设有力推进,发展环境较大改善,执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工作逐步走向依法发展的轨道。

二、机遇和挑战

1、有利因素

一是中央省市高度重视,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确立的“三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方针是三农发展的最大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等重大战略是三农发展的最好机遇。中央连续8年出台了关于“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不断强化“三农”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省委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重中之重”要求,在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特别是今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各级尤其是县级党委、政府抓“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是农产品刚性需求增长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步伐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为扩大生产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三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将为三农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机遇。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平台,统筹城乡、以工补农的能力大大增强。2010年我省GDP12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超过2000亿元,工业化、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基本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实力。

四是全县农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十一五”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粮食生产走上了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产增效的新路子;养殖业进入了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的新路径;产业化发展迈入了做大规模、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新阶段。

五是发展有了坚实基础,环境不断改善。县委、县政府对“三农”工作、统筹城乡空前重视,县直各部门支持配合“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前所未有,制约“三农”发展的交通、水利等瓶颈正在逐步破解,农口各系统与省市主管部门的关系衔接更加紧密,对我县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是我们抓好“十二五”开局“三农”工作的重要条件。

2、不利因素

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经营体系机制不健全,主要指标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差距较大等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城乡统筹发展仍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农”现代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是加快发展的压力大。我县主要农作物单产、农民收入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进入“十二五”,我县农业要加快发展,其他县市也在加快发展。要赶上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我们的步子必须迈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同时,连续多年的丰产丰收,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面临的各种深层次困难和问题较多,在这种形式下,奋力赶超,实现加快发展的压力较大。

二是转型发展的难度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业装备,强化科技支撑。而我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转化率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机制体制不健全等制约,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实现农业转型发展,需要下更大力气。

三是持续发展的压力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异常天气频率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四是自然灾害异常多发重发。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的趋势,使农业生产面临更多的不稳定不确定的自然因素影响。

三、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效益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深化结构调整,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板块推进,集群发展原则。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形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知名度。

——坚持依靠科技,集约经营原则。大力推广种植业高产创建、水产业规模养殖、蔬菜设施栽培等先进生产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

——坚持龙头带动,产销互动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起稳定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链条。

——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原则。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建立起“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新、富民有强镇”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良好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四、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经营产业化为重点,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实施板块推动,发展区域经济;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着力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积极发展旅游农业,走现代化外向型农业发展新路子,着力提升阜南农业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1、2015年目标: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45元,年均增长1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以上,达到100万吨,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35公斤。

——蔬菜设施栽培稳步提升。2015年蔬菜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13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

——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升。培育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1亿元以上的5家,5000万元以上的6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7.5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有目前25%提高到35%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

——农产品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到2015年建立较完善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流通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15年无公害蔬菜达到80%以上,农产品标识率50%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农户覆盖率25%以上,形成县乡村三级完整的农民合作组织体系。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通过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入,结合地方投入和社会其他投入,基本农田将建成标准粮田,地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耕地基本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抗灾防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比重达到均衡稳定,科技创新优势作用明显。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通过新技术的推广、革新及政府的不断投入,建立起公益性农技体系、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资经销者等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环农业服务体系。

2、2020年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步入小康生活。农业生产达到区域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市场体系、保障支持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部建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核心,着力抓好两化,推进三大战略,实现五大突破,建设五大优势产业带。

——围绕一个核心。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提升阜南农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抓好两化。围绕粮菜主导产业,着力抓好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经营产业化。

——推进三大战略。一是提质增效战略,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和蔬菜设施栽培工程,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方向,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构建跨区域、大范围、集约化支柱产业,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不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二是龙头带动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外抓招商引资,内抓改造提升,拓展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健全组织链、强化服务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三是占领市场战略,以市场为核心,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为手段,以名优产品营销为重点,着力抓好产品推介和产销衔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精品战略,努力提高阜南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实现五大突破。一是粮食单产实现新突破,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为结构调整腾出更大空间。二是蔬菜效益实现新突破,通过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效益。三是水产养殖规模实现新突破,围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转变养殖方式,促进水产业规模扩张。四是农产品加工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粮油、蔬菜、杞柳、杨树和肉蛋制品精深加工和净菜加工包装,努力构建农产品大生产、大加工、大流通产业格局。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新突破,按照“生态、绿色、安全”要求,突出源头治理、标准生产、质量检测、市场监管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建设五大优势产业带。一是依托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大力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小麦-水稻、小麦-大豆栽培技术,建设南部优质水稻产业带、中北部小麦产业带和高产玉米产业带;二是依托设施蔬菜项目,以会龙、赵集、鹿城、王店、公桥为重点,建设西北部优质蔬菜产业带;三是依托沿淮河、洪河、陶子河、谷河等低洼地,以黄岗、郜台、张寨、曹集、老观等乡镇为中心,建立杞柳种植带,形成柳编加工、生产、营销的集散地。四是依托老淮河、老洪河、陶子河、谷河和低洼地开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建立网箱养鱼和特种水产养殖带

五、发展重点

1、粮食产业

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机遇,以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按照“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完善政策、增加投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创新机制、提高收益”的要求,继续强化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稳定粮食面积,主攻单产,全面推行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加大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力度,抓好重大粮食工程项目建设,加大优质高产良种推广力度,注入科技,良种良法配套,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粮食生产优质化、产业化经营,做强粮食产业,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再做新的贡献。

发展目标:通过抓重点产区、重点作物和重点增产技术,着力提高单产,努力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到2015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3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00万吨,粮食单产、总产年均分别增长3%以上。水稻、小麦、玉米优质率分别达到70%以上,核心示范区优质粮食生产订单力争达80%以上。

发展重点:要大力推广优质、抗病、高产粮食品种,进一步提高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加快优质粮食发展步伐。要加大超级稻品种的推广力度,力争超级稻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要抓好以杂交玉米为主的旱粮生产,优化粮食品类结构,提高低洼地产出率,增加粮食总产。扶持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增值增效;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要把粮食高产创建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的中心工作来抓,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在内涵增长上下功夫,扎实推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好200万亩优质粮食标准化基地建设,其中: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基地120万亩、优质稻米标准化基地30万亩、优质玉米标准化基地50万亩。

2、蔬菜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蔬菜面积达50万亩,蔬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培育商品菜品牌6个,商品菜交易量达到120万吨,交易额突破10亿元。

发展重点:建立反季节商品蔬菜基地。以会龙,赵集、鹿城、王店、新村、柴集为代表的西部蔬菜生产区为重点,兴建反季节商品蔬菜基地40万亩。重点发展辣椒、芦蒿、毛豆、西瓜、甜瓜、马铃薯、大葱、食用菌等。建立地方名优特蔬菜基地。开发地方名优产品,如田集萝卜、鹿城旱藕、王店和王家坝大葱、王家坝毛豆、赵集西瓜和甜瓜,到2015年全县新增地方名优蔬菜种植基地2万亩。建立加工菜基地。以会龙、赵集为中心建立保鲜菜基地l0万亩。以赵集、柳沟、田集、鹿城、阜东园艺场为重点建立1万亩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3、水产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品总产量达1.74万吨,年均递增5%。名优特水产养殖达到6000亩以上,“三网”养鱼达到4000亩,水产品优质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发展重点:大力实施渔业致富工程,调整渔业区域布局,建立名特优稀水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品种结构,增加渔业投入,加快数量型渔业向效益型渔业的转变;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的认证,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4、休闲农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把县城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购物、商务、会展、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旅游名星城镇,建成黄巢公园及周边文化旅游区、淮河公园风景区、王家坝“沿淮风情”生态旅游区三个国家3A级风景区,旅游业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

发展重点:挖掘“人文阜南”旅游农业。整合全县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探索阜南传统戏曲、歌舞、杂技等地方文化的独特魄力,树立“人文阜南”的旅游整体形象。重点加大王店孜五岳庙、焦陂古镇、民俗文化村、吕蒙故居陈列馆、阜南历史文物陈列馆等的建设或改造力度;加大贺胜台遗址、阮城遗址、七星桥遗址、田集古镇及东岳遗址、小润河新石器时代遗址、谷河中游永店孜遗址、公立桥、中岗清真寺等的开发修复和保护力度。打造“生态阜南”旅游农业。以素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王家坝大闸为主景点,建设蒙洼大桥看落日景点、保庄圩文明小区景点、蒙堤百亩鱼塘垂钓中心、邢郢古居民风景点、沿淮民情风俗园、蒙马河林业旅游休闲度假区、王家坝特色餐饮住宿服务中心、王家坝展馆等,突出沿淮河风情游;实施万亩造林工程,培育千亩连片荷塘,万亩无公害毛豆基地,万头牛、羊家畜养殖场,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王家坝农业旅游生态园,突出农业、湿地和林业生态游。到2015年把县城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购物、商务、会展、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旅游名星城镇,全县建成南北中三个国家3A级风景区。

5、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1亿元以上的5家,5000万元以上的6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5个,创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主要农产品加工率由目前的25%左右提高到35%以上,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由5%提高到15%以上。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7.5亿元,销售收入16亿元,利润2.4亿元,上缴税收1.28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建立原料基地45万亩,带动农户11万户。

发展重点:建立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打造阜南(黄岗)柳编集团,大亚、沪千板材加工,双鹿、天食面业加工,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禽精深加工业。以猛牛食品、郜台板鸭、王家坝板鸭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我县丰富的畜禽资源为依托,重点抓好肉类加工,发展蛋类加工。大力发展肉鸡、肉鸭规模化养殖小区。重点扶持郜台板鸭厂、蒙洼板鸭厂,阜蒙板鸭厂争创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个。

六、重点工程

1、粮食单产提高工程

按照“良种引路,良法跟进,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思路,突出抓好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作物,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重点建设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核心优势区。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小麦核心区。选择12个乡镇建立小麦核心区30万亩。稳定种植面积,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灌排沟渠,落实关键技术,强化“四防”(即防倒伏、防冻害、防病虫、防早衰),提高播种质量,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措施,增加单产和总产。

玉米核心区。选择12个重点乡镇,建立玉米核心区35万亩。进一步加大玉米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增加玉米密度,提升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玉米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技术,提升玉米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促进玉米稳产高产。优化品种结构,以发展籽粒玉米生产为重点,积极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适度发展鲜食玉米。

水稻核心区。选择7个重点乡镇建立水稻核心区10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普及水稻生产机械化,大力推广轻简栽培、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提高产量水平,促进水稻生产能力提升。

大豆核心区。选择2个重点乡镇建立大豆核心区2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普及大豆生产机械化,大力推广轻简栽培、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促进大豆生产能力提升。

推广增粮关键技术。积极推广粮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2015年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小麦种子“三田”建设,实施小麦良种统繁统供,2015年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土壤有机质每年提升0.1—0.2个百分点。加快实施旱作节水示范工程,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新增4.8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农田水利骨干工程、中低产田改造、良种繁育、农技推广、农机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8亿斤。

2、蔬菜设施栽培工程

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栽培设施化、管理标准化”思路,以会龙、赵集、鹿城、公桥、王店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引导蔬菜产业向现代化、设施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扩大设施蔬菜规模。积极实施“30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在规模基地乡镇建设一批万亩集中连片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015年设施蔬菜发展到30万亩。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重点乡镇各建1个占地200亩的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设施蔬菜标准示范园,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辐射带动全县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建立种苗繁育体系。推广专业化、标准化育苗技术,推行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种苗繁育体系,确保种苗生产和供应,2015年建成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2个、专业化育苗站点30个。

3、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工程

按照“大(大规模)、高(高水平)、外(外向型)、强(强带动)”要求,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形成农产品大生产、大加工、大流通产业格局。

构建六大企业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着力构建八大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群。一是以安徽百事嘉食品有限公司、双鹿面粉、天食面业、家乐园面业等为重点的小麦加集群。二是以阜南县亿丰粮油有限公司、阜荣精米加工有限公司、阜南县俊成精米有限公司为重点的水稻加工集群。三是以郜台板鸭厂、蒙洼板鸭厂,阜蒙板鸭厂、阜玉蛋制品有限公司、阜南禽业协会为重点的水禽和禽蛋加工集群。四是以大亚、沪千为重点的板材加工集群。五是以黄岗为中心的规模化柳编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集群。六是以阜南县健生源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阜南县鸿图蔬菜保鲜有限公司为重点的蔬菜加工集群。

做大加工企业规模。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做大企业规模。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国内500强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吸引境外各类资金,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工商企业和冷藏、保鲜、运输等组织改造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加速本地企业升级膨胀;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创建企业园区,打造企业龙头航母;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向产业集群基地集中,加快形成集群式、园区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产品精深开发。小麦加工方面,加快开发营养强化粉、饼干面包粉等专用面粉;积极开发面包、饼干、水饺、包子等方便面食产品;加快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麦胚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水稻加工方面,加快开发精米、富硒米、红米;蔬菜加工方面,加快开发NFC果蔬汁、辣椒油、速冻、保鲜和新型脱水蔬产品。杞柳加工方面,重点开发柳编、藤编、木编及混编制品。杨树加工方面,重点开发中高密度板、滚筒板等新产品。

健全物流配送体系。以蔬菜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贮藏保鲜能力建设,重点建设会龙产业功能区蔬菜储藏企业群,加快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规格化包装上市,2015年蔬菜储藏能力达到10万吨。以粮食为重点,加强大宗农产品加工物流能力建设,重点建设鹿城、田集、张寨等粮食储备中心。积极组建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瞄准大型超市,开展农产品直产直销,减少流通环节,确保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和质量安全;瞄准国内外大中城市,建立名优农产品经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瞄准本地团体客户,建立长期稳定配送业务,有效推动阜南农产品进入超市、进入大城市、进入国际市场。

加快批发市场建设。加快黄岗柳编市场、会龙蔬菜批发市场、阜南县物流大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完善信息、质量检测、冷链运输、保鲜仓储等基础设施。2015年建成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年交易额20亿元。

4、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检验检测为手段,加快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全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打造“从农田到市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参照国际标准,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配套的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农业监测、农产品评价“三个体系”,加快制修订粮果畜菜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模式,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整县推进战略,加快形成覆盖产地和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县完成1个县级检验检测中心、10个乡镇检验检测站建设、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及10个大型超市检测室建设,指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产地质量安全检测点。

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产地环境整县评估,建立产地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杜绝违禁农(兽)药销售使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指导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标准化生产,健全生产记录档案,推行产品包装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十二五”全县新增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5个。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积极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行产地“七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进货、统一生产记录、统一产地抽检、统一产地证明、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出具安全有效证件,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推行批发市场“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入市验证备案、统一无证抽检登记、统一规范结算凭证、统一签发合格证,严格执行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退市处理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年开展例行监测3次以上,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5、农业信息化提速工程

按照“多模式、广覆盖、重服务、求实效”要求,以先进、适用、安全、可靠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农业专家系统应用为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益。

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水利、气象等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知识库开发应用为重点,开发建立农作物生产、水产品生产、土壤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教文献信息等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建立起直接面向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农业专家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形成联结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农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三农”。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开发建设三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即农业决策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全方位提供农业资源信息、科技信息、生产经营信息、政策决策信息,建立健全农业动态监测和农业预警系统。

开展信息服务示范。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化服务示范站点,开展多层次、多类型信息服务,推动全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到2015年,建成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站3个、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站29个、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示范点100个。

6、农民合作社推进工程

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作用,实施示范合作社建设项目,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水平,规范发展,使其成为农产品销售窗口、农业技术推广载体、农民互助合作脱贫致富桥梁。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发为依托,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强化示范引导,优化配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15年全县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社员总户数达到10万户,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1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00个、“四有”合作社达到200个,基层合作社覆盖率达到60%。

提升合作社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合作社组建咨询、典型培育、政策落实、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强化合作社服务指导,引导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关系,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疏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201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总额10亿元,完成利税05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亿元。

7、休闲农业示范工程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积极发展以新农村展示、生态观光、度假休闲、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等为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建设黄巢公园及周边文化旅游区、淮河公园风景区、王家坝“沿淮风情”生态旅游区三个国家3A级风景区。

七、保障措施

“十二五”是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加快提升阜南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各级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务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巩固农业大县地位

——发展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抓住我县被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机遇,实施35万亩玉米振兴计划和10万亩水稻提升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推广优质、抗病、高产粮食品种,提高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推进粮食生产优质化、产业化经营。十二五期间,建立沿省道两侧的100万亩中北部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沿洪淮河及蒙洼蓄洪区的南部20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30万亩,粮食总产达100万吨,水稻、小麦、玉米优质率均达到70%以上。

——发展渔业生产,促进洪河、润河、界南河等内河及沟塘水面资源增值,提高养殖水体利用率。

——发展特色种植,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以特色、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依托,配以建立辣椒、瓜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扩大深冬菜、时差菜、精特菜种植面积,沿西部乡镇建立5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抓好王家坝毛豆、方集花生、田集萝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培育商品菜品牌6个。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化进程,在赵集、田集等中部乡镇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积极引进新品种,开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食用菌生产格局。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深化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培育品牌,推进科技创新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壮大阜南柳编集团、泸千、大亚、双鹿、天食面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特色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1亿元以上的5家。以百事嘉食品、郜台板鸭、王家坝板鸭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抓好肉类、蛋类深加工。以会龙辣椒、田集食用菌等为重点,推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5个,创省级名牌3个,主要农产品加工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35%以上。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吧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措施,支持并扶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基层干部等牵头创办协会及各类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建设A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

——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投放品综合整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三项制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农资市场。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

——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的装备水平。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普及。建立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片。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引导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走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道路。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乡村基层农机服务网络。优化农机资源,培育扶持农机大户。积极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到“十二五”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5万千瓦,农机化率达85%。

——推广应用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兴农以及科技入户、科普惠农、农业良种工程,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节水节肥、无污染等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实施示范化工程,建成县级农业产业区3个以上,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0个以上,科技示范户10000户以上。

(三)健全和强化支农保护体系,提高农业发展的保障水平

——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集中更多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吸附和杠杆作用,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筛选如柳编产业、蔬菜及食用菌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辐射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技改扩产支持、规模种养基地建设补贴等方式进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