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投资规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8:47:25

适度投资规模

适度投资规模范文篇1

一、适度投资规模的界定原则

衡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看投资规模与国力是否相适应。但从一个地区情况看,还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现状及今后发展目标来确定。根据国内外历史经验,在确定适度投资规模时,一般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投资稳定增长的原则

二是要坚持投资优先增长的原则;

三是要坚持投资率适度原则;

四是要坚持投资适用性原则。

下面对以上几点分别给以论述:

1、投资的稳定性原则

历史的经验证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有当投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是积极和有效的。由于投资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波动,因此,投资的大起大落,将导致经济的剧烈振荡,保持投资增长的稳定性既是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有力杠杆。

投资稳定增长并不是要消除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而是说要把投资波动控制在一个适度或合理范围之内,避免过度的投资扩张和投资收缩。对投资稳定性的判断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投资出现负增长;二是在一个周期内(即5年左右时间),投资的最高增速和最低增速之比不应超过2:1。

2、投资优先增长原则

经济要发展,投资要先行。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投资的增长必须优先于经济的增长。“在生产技术进步,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的经济发展阶段,年度投资规模要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得更快一些。”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和战后重建阶段,都是依靠大规模投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

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优先程度有一个大致的合理范围。先进国家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科技进步因素、效率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增长必然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化,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幅度会逐步缩小。如日本在50年代,投资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高出7.8个百分点,增速之比为1.71;到60年代,优先增长幅度缩小为3.4:1,投资增长与经济增

长速度之比则降为1.3。因此,我们可以从“年度投资规模优先增长幅度”和“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系数”进行分析,确定了我市现阶段投资增长的两个衡量标准:

(l)年度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6-10个百分点较为适宜;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比例系数应在1.5-1.9之间为宜。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投资应增长15.0-19.0%。“优先增长幅度”和“比例系数”是分别从绝对量和

相对量反映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间的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够从一个方面比较准确地反映投资规模的合理程度。

3、投资率适度原则

投资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反映投资规模与国力适应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投资率过高,超过了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就有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投资率过低,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发挥不充分。国家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投资率在32-40%之间为宜,现对三门峡市投资率进行分析。

从往年的情况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变化与投资规模大小的关联程度集中反映在投资率上。投资率大,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投资率小,则经济出现萎缩。同样通货膨胀率也随着投资率的变化而滞后一年变化。据测算投资率与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滞后一年)相关系数高达0.82,说明投资率与物价上涨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三门峡市1988-1998年间投资率在30%以下的年份有3年,30%以上年份有7年。当投资率在30%以下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有2年经济增长4-6%,增速明显偏低。因此可以认为投资率在30%以下为低投资水平。

当投资率在30%以上时,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但同时又带来了高通胀,多数年份通胀率在10.2%(滞后一年)。如1994年41.7%的高投资率,GDP出现了13.2%的增长,但却于次年出现了16,8%的物价上涨,因此,投资率在38%以上属高投资水平。

当投资率在30%-38%之间时,多数年份中GDP既能保持较快增长,又能维持较低的通胀率。由此可以断定,三门峡市投资率在35%一40%之间较为适宜。但从有关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经过一段投资率较高的时期。

韩国、新加坡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投资率也都有一段36%以上的时期,考虑到我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是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时期,经济实力相当于日本60年代初期的状况。因此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在近5-10年内,我市投资率在35%-40%之间则较为适宜。

4、投资适应原则

投资适应原则是指投资要与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需要相适应。如最近几年,国家经济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制定了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提高东部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应快些,投资率应略高一些,东部地区投资率可稍低些,当然今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投资率也会逐步下降。因此,投资的增长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适度投资规模的测度

在不考虑出口和库存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对近十年来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数量关系式:

GDP=0.265xIF+0.314xCO+2.378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IF’为投资增长率;CO为消费额增长率。)

考虑到经济、消费和投资波动的差异,为保持其同步性,我们在测算时GDP增长率和消费率增长均按可比价(上年为100)测算的,且剔除了不正常的年份(指某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投资负增长),由上式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对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265,即在消费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265个百分点。我们可以利用已建立的模型进行测度,并结合适度投资规模的界定原则加以确定。(二)实施适众投资崎长的对策建认

使投资规模保持适度合理增长是国民经济发展之必然要求,但加大投资力度必须要有资金作保证,否则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是当前投资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增加投人;另一方面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投资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在资金筹措上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要加大股票市场融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的现行政策,千方百计做好A股、B股和境外股票的发行工作,努力争取上市指标和发行规模。在股票规模安排、上市公司的推荐等方面,要与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要同国家和市里的产业政策、保证重点建设的要求相一致,优先支持市里确定的培植主导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项目以及大型基础设施等项目,结合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抓大放小”方针的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将上市募集的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张规模,发展支柱产业。并充分利用二级市场,“买壳”、“借壳”上市,通过上市公司的增资配股,吸引社会资金。二是要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找投资,通过转让经营权、产权来盘活存量资产,筹集重点建设资金。对重点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项目建设,应探讨可转换债券的融资问题。三是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末运用和发展比较快的一种融资方式,由于具有专家经营、组合投资的特点,可以养活投资的风险,获取较高的收益。四是盘活各类资金。通过集中土地批租收人、资源开发税和合理出售公房,也可获得可观资金,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步伐。随着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类保险资金将会逐年增多。合理、安全地用活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不仅有利于经济建设,也有利于这些基金的保值增值。

2、采取措施提高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集体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投资动力不足,是我市投资总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市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居多,投资潜力巨大,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党的十五大提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国有、非国有的体制观念束缚和管理界限,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引导集体、私营、个体投资和跨所有制的联合投资,在融资条件方面为其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努力提高我市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适度投资规模范文篇2

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

众所周知,投资增加促使经济增长,同时又引起经济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度投资规模从理论上应服从于整体宏观经济目标。即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长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在经济实践中,这些客观经济目标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协调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矛盾的宏观政策是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过对需求的调整来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实践中,上述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1)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与投资增加有限之间的矛盾;(2)现实资源未实现优化配置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解决.以上矛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来达到协调的目的,这就不得不从理论上对适度投资规模的标准加以限定。励以宁教授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合理投资的理论描述可作为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具体描述如下:“就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物价剧烈波动,提供较多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作用而言,投资之后,至少其中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是合理投资”。

这一描述更多的是侧重于某项投资目标的合理性。要把这个合理性作为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还需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即用什么来衡量“至少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呢?这就涉及到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问题。

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

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一国民经济生产能力有所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比上年有所提高或实际经济增长率略有降低(在l个百分点左右),而不出现负增长

衡量实际经济增长的标志主要是GNP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产值的实际增长率。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是稳步上升的,而投资规模也大致保持同样的增长趋势。

一一国民经济不出现剧烈波动

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危害甚大,而引起这一剧烈波动的首要因素,是投资规模的剧烈波动。

建国以来,我国曾有几个时期投资规模出现过很大的波动,相应地国民经济增长也大致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实践已反复证明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大幅度压缩,必然导致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协调稳定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一一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协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国民收入中的积累,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国民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已大体上决定了投资的规模,因此,积累率的高低是衡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合理积累率的确定,要把保证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当前消费水平不降低作为积累的最高限,把新增人口的就业所需平均资金装备作为积累的最低限。要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在上述积累的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确定一个适度的积累率,以保证从长期累计来看的最优速度和人民的最大消费。

一一经济结构合理化

投资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的表现是,一国现存的产业结构不但从总量上决定着投资率的高低,还从流量上决定着投资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即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一国的经济结构对其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起决定作用,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反过来强有力地影响着产业结构。因此,适度的投资规模不仅是总量概念,更重要的是结构概念。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就成了衡量适度投资规模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一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基本平衡

财政信贷政策强有力地影响着投资规模。在其他方面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过大,必然造成财政赤字,信贷逆差,物资也难以平衡,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过多的引进外资和扩大国际信贷规模,也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因此,_L述四大平衡是衡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又一重要标志。理论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赤字无害、通胀有益,因而主张扩大投资,刺激需求.引导经济增长。其结果是事与愿违。从国力论的理论出发,从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的平衡出发,四大平衡仍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最终体现,因此也是适度投资规模的一个标志。

一一投资效果不断提高

适度投资规模范文篇3

一、适度投资规模的界定原则

衡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看投资规模与国力是否相适应。但从一个地区情况看,还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现状及今后发展目标来确定。根据国内外历史经验,在确定适度投资规模时,一般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投资稳定增长的原则

二是要坚持投资优先增长的原则;

三是要坚持投资率适度原则;

四是要坚持投资适用性原则。

下面对以上几点分别给以论述:

1、投资的稳定性原则

历史的经验证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有当投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是积极和有效的。由于投资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波动,因此,投资的大起大落,将导致经济的剧烈振荡,保持投资增长的稳定性既是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有力杠杆。

投资稳定增长并不是要消除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而是说要把投资波动控制在一个适度或合理范围之内,避免过度的投资扩张和投资收缩。对投资稳定性的判断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投资出现负增长;二是在一个周期内(即5年左右时间),投资的最高增速和最低增速之比不应超过2:1。

2、投资优先增长原则

经济要发展,投资要先行。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投资的增长必须优先于经济的增长。“在生产技术进步,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的经济发展阶段,年度投资规模要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得更快一些。”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和战后重建阶段,都是依靠大规模投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

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优先程度有一个大致的合理范围。先进国家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科技进步因素、效率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增长必然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化,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幅度会逐步缩小。如日本在50年代,投资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高出7.8个百分点,增速之比为1.71;到60年代,优先增长幅度缩小为3.4:1,投资增长与经济增

长速度之比则降为1.3。因此,我们可以从“年度投资规模优先增长幅度”和“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系数”进行分析,确定了我市现阶段投资增长的两个衡量标准:

(l)年度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6-10个百分点较为适宜;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比例系数应在1.5-1.9之间为宜。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投资应增长15.0-19.0%。“优先增长幅度”和“比例系数”是分别从绝对量和

相对量反映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间的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够从一个方面比较准确地反映投资规模的合理程度。

3、投资率适度原则

投资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反映投资规模与国力适应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投资率过高,超过了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就有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衡;投资率过低,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发挥不充分。国家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投资率在32-40%之间为宜,现对三门峡市投资率进行分析。

从往年的情况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变化与投资规模大小的关联程度集中反映在投资率上。投资率大,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投资率小,则经济出现萎缩。同样通货膨胀率也随着投资率的变化而滞后一年变化。据测算投资率与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滞后一年)相关系数高达0.82,说明投资率与物价上涨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三门峡市1988-1998年间投资率在30%以下的年份有3年,30%以上年份有7年。当投资率在30%以下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有2年经济增长4-6%,增速明显偏低。因此可以认为投资率在30%以下为低投资水平。

当投资率在30%以上时,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但同时又带来了高通胀,多数年份通胀率在10.2%(滞后一年)。如1994年41.7%的高投资率,GDP出现了13.2%的增长,但却于次年出现了16,8%的物价上涨,因此,投资率在38%以上属高投资水平。

当投资率在30%-38%之间时,多数年份中GDP既能保持较快增长,又能维持较低的通胀率。由此可以断定,三门峡市投资率在35%一40%之间较为适宜。但从有关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经过一段投资率较高的时期。

韩国、新加坡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投资率也都有一段36%以上的时期,考虑到我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是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时期,经济实力相当于日本60年代初期的状况。因此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在近5-10年内,我市投资率在35%-40%之间则较为适宜。

4、投资适应原则

投资适应原则是指投资要与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需要相适应。如最近几年,国家经济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制定了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提高东部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应快些,投资率应略高一些,东部地区投资率可稍低些,当然今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投资率也会逐步下降。因此,投资的增长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适度投资规模的测度

在不考虑出口和库存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对近十年来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数量关系式:

GDP=0.265xIF+0.314xCO+2.378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IF’为投资增长率;CO为消费额增长率。)

考虑到经济、消费和投资波动的差异,为保持其同步性,我们在测算时GDP增长率和消费率增长均按可比价(上年为100)测算的,且剔除了不正常的年份(指某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投资负增长),由上式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对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265,即在消费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265个百分点。我们可以利用已建立的模型进行测度,并结合适度投资规模的界定原则加以确定。(二)实施适众投资崎长的对策建认

使投资规模保持适度合理增长是国民经济发展之必然要求,但加大投资力度必须要有资金作保证,否则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是当前投资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增加投人;另一方面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投资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在资金筹措上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要加大股票市场融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的现行政策,千方百计做好A股、B股和境外股票的发行工作,努力争取上市指标和发行规模。在股票规模安排、上市公司的推荐等方面,要与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要同国家和市里的产业政策、保证重点建设的要求相一致,优先支持市里确定的培植主导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项目以及大型基础设施等项目,结合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抓大放小”方针的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将上市募集的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张规模,发展支柱产业。并充分利用二级市场,“买壳”、“借壳”上市,通过上市公司的增资配股,吸引社会资金。二是要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找投资,通过转让经营权、产权来盘活存量资产,筹集重点建设资金。对重点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项目建设,应探讨可转换债券的融资问题。三是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末运用和发展比较快的一种融资方式,由于具有专家经营、组合投资的特点,可以养活投资的风险,获取较高的收益。四是盘活各类资金。通过集中土地批租收人、资源开发税和合理出售公房,也可获得可观资金,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步伐。随着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类保险资金将会逐年增多。合理、安全地用活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不仅有利于经济建设,也有利于这些基金的保值增值。

2、采取措施提高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集体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投资动力不足,是我市投资总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市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居多,投资潜力巨大,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党的十五大提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国有、非国有的体制观念束缚和管理界限,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引导集体、私营、个体投资和跨所有制的联合投资,在融资条件方面为其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努力提高我市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适度投资规模范文篇4

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

众所周知,投资增加促使经济增长,同时又引起经济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度投资规模从理论上应服从于整体宏观经济目标。即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长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在经济实践中,这些客观经济目标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协调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矛盾的宏观政策是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过对需求的调整来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实践中,上述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1)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与投资增加有限之间的矛盾;(2)现实资源未实现优化配置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解决.以上矛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来达到协调的目的,这就不得不从理论上对适度投资规模的标准加以限定。励以宁教授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合理投资的理论描述可作为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具体描述如下:“就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物价剧烈波动,提供较多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作用而言,投资之后,至少其中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是合理投资”。

这一描述更多的是侧重于某项投资目标的合理性。要把这个合理性作为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还需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即用什么来衡量“至少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呢?这就涉及到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问题。

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

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一国民经济生产能力有所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比上年有所提高或实际经济增长率略有降低(在l个百分点左右),而不出现负增长

衡量实际经济增长的标志主要是GNP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产值的实际增长率。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是稳步上升的,而投资规模也大致保持同样的增长趋势。

一一国民经济不出现剧烈波动

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危害甚大,而引起这一剧烈波动的首要因素,是投资规模的剧烈波动。

建国以来,我国曾有几个时期投资规模出现过很大的波动,相应地国民经济增长也大致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实践已反复证明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大幅度压缩,必然导致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协调稳定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一一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协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国民收入中的积累,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国民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已大体上决定了投资的规模,因此,积累率的高低是衡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合理积累率的确定,要把保证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当前消费水平不降低作为积累的最高限,把新增人口的就业所需平均资金装备作为积累的最低限。要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在上述积累的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确定一个适度的积累率,以保证从长期累计来看的最优速度和人民的最大消费。

一一经济结构合理化

投资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的表现是,一国现存的产业结构不但从总量上决定着投资率的高低,还从流量上决定着投资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即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一国的经济结构对其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起决定作用,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反过来强有力地影响着产业结构。因此,适度的投资规模不仅是总量概念,更重要的是结构概念。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就成了衡量适度投资规模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一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基本平衡

财政信贷政策强有力地影响着投资规模。在其他方面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过大,必然造成财政赤字,信贷逆差,物资也难以平衡,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过多的引进外资和扩大国际信贷规模,也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因此,_L述四大平衡是衡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又一重要标志。理论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赤字无害、通胀有益,因而主张扩大投资,刺激需求.引导经济增长。其结果是事与愿违。从国力论的理论出发,从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的平衡出发,四大平衡仍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最终体现,因此也是适度投资规模的一个标志。一一投资效果不断提高

适度投资规模范文篇5

一、现金持有量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研究

企业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投资收益。企业的现金持有量是企业为满足在日常结算、降低流动性风险以及在金融市场价格波动中逐利等方面的需求而必须保持的现金规模。作为一种资本运动,企业投资行为必然与企业的现金持有量息息相关:一方面,企业的投资必须以一定数量现金为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必须追求其目标现金持有量的实现,调节过程也要依赖于企业的投资。Myers(1977)和Majluf(1984)对企业所持现金与投资间的关系做出解释:如果没有充足的现金流量来满足盈利性项目投资,公司就会被迫放弃,造成投资不足;Jensen(1986)提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认为企业面对自由现金流量时,经营者不是出于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进行股东分红,而是投资于增加经营者私利但损害所有者财富的项目,产生过度投资;Jensen(1986)和Stulz(1990)指出,过度投资是主要的问题之一,当企业持有充足的现金时,过度投资在所难免。李增福、唐春阳(2004)对沪深838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1998-2002年间全部沪深上市公司资本性投资年均增长18.74%,但参考同期EVA后上述企业股东的实际收益反而缩水。张功富(2007)对我国2000-2005年沪深两市A股434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过度投资集中于拥有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中;过度投资中自由现金流量平均占比18.92%。徐晓东、王霞(2010)研究了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资产流动性与投资的关系,指出除现金流量外,不同的信息成本下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对投资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现金持有量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文从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剔除不合格样本后,选取得到1533家上市公司样本。按现金持有量从小到大排序,每511家上市公司为一组,分别定为现金持有不足型企业(1组)、现金持有适度型企业(2组)和现金持有过量型企业(3组)。

(二)研究指标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变化均值作为研究指标,运用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现金持有水平下企业投资的变化情况。

(三)实证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现金持有不足、现金持有适度和现金持有过量型企业各指标均值之和分别约为8782.4万元、表4现金持有适度与现金持有过量的投资均值T检验39767.9万元和361617.3万元,投资额随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增长而表现出先大幅增加而后略为下降的趋势;现金持有不足与现金持有适度以及现金持有过量型企业相比,后两者应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投资规模均大幅增加,存货与固定资产占投资比重也大幅增加;现金持有适度与现金持有过量型企业相比,后者的各指标差异则较小,且除存货投资略为增长外,其余指标均表现出相对下降。表2的T检验结果表明,现金持有不足与现金持有适度型企业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存货和无形资产指标的双尾显著性概率P值分别为0.003、0、0、0.03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现金持有不足和现金持有适度型企业在投资行为上存在明显差异。适度与现金持有过量型企业的固定资产变化值、应收账款变化值和存货变化值其双尾显著性概率P值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具有显著差异性;无形资产变化值双尾显著性概率P值为0.289,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具有明显差异性,说明现金持有适度与现金持有过量型企业在投资行为上差异相对较小。

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我们看到,现金持有适度与现金持有过量型企业间差异较小,而现金持有不足型企业与前两者间各指标投资行为差异均较大。说明随着持有现金的增加,企业的投资行为差异表现为投资规模总体增加,但当企业拥有过量现金而产生自由现金流量时,经营者有可能会将资金更多用于偿还企业债务、分散风险或者其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项目上而不是继续提升企业的绩效和股东的收益水平,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上也更多注重于在原有规模上的保持,从而使得投资规模相对下降,企业的经营与盈利能力有可能较为降低。

适度投资规模范文篇6

政府投资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2006年,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相机调整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年初,考虑到经济增长偏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为给社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国家适当调减了中央政府投资规模,从2005年的1254亿元压缩到1154亿元,净压缩投资100亿元。年末,根据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财力增长的情况,在年初中央政府投资规模1154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100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保项目。至此,2006年中央政府投资总规模达到1254亿元。

在调整中央政府投资规模的同时,中央财政充分运用项目预算下达进度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年初,考虑政府投资规模有所压缩,投向基本趋于稳定,为确保重点支出的需要,中央财政按照正常进度下达项目预算,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项目,优先安排下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半年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反弹,投资增速达到29.8%。针对这种经济形势情况,自5月份开始,中央财政又适度放缓了经营性和准经营性项目预算下达进度,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进一步优化中央政府投资结构,保证重点项目支出

2006年,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央政府投资结构和方向,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重点体现"三个加强",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和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2006年,在1254亿元中央政府投资中,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例达到48.3%,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比例为41%,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在600亿元国债项目资金和新增预算内投资中,用于社会事业的比例为11.7%,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三、加强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促使项目预算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适度投资规模范文篇7

本文作者:周小琳吴翔工作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序列平稳性检验经济时间序列通常是不平稳的,根据不平稳的时间序列直接建立回归模型有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虽然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但方程并不能够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所以在具体建模前首先要进行序列是否平稳的单位根检验。如果变量序列是平稳的,可以直接建模。如果序列不平稳,则需对序列进行差分,直到序列平稳为止。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来实现对变量序列LnRGDP、LnRCONS和LnRINV的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由表1可知,LnRGDP、LnRCONS和LnRINV的ADF检验值在各个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了原假设,这三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LnRGDP、△LnRCONS和△LnRINV在各显著性水平上均拒绝了原假设,说明LnRGDP、LnRCONS和LnRINV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LnRGDP、LnRCONS和LnRINV均是一阶单整过程,可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协整检验尽管变量序列LnRGDP、LnRCONS和LnRINV都是非平稳的,但通过时间趋势图可以看出三个序列有共同的增长趋势,且三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初步判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方法主要包括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由于E-G两步法只适用于对两个变量序列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了基于多元模型的Johansen检验法,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迹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最多有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证明吉林省经济增长与投资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有一个协整关系,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如下:(1)协整方程(1)的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方程的DW值为1.76,接近于2,说明方程序列相关性不显著;拟合优度为0.99,说明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能力很强,方程拟合效果良好。从长期来看,每提高1单位居民消费水平,能使我省GDP增加0.89个单位;每增加一单位投资,能使我省GDP增加0.25个单位。可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吉林省经济增长与投资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如果有因果关系,究竟是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带来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带来了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由表3可知,最优滞后期为1年,LnRGDP和LnRCONS之间互相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LnRGDP和LnRCONS均是LnRINV的格兰杰原因,而LnRINV不是LnRGDP和LnRCONS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增长也没有显著的促进消费水平的提升。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都能显著的促使投资规模的扩大,而投资规模的扩大并没有显著的带来经济增长和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经济增长和投资、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且从长期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然而,近年来吉林省盲目地扩大投资规模,仅2010年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9621.77亿元,而当年的GDP总额仅为8577.06亿元,投资规模高出GDP12个百分点。投资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但由于需求率远低于投资率,下游消费品价格增长速度小于原材料价格的增长速度。这一方面导致下游产业和部门生产经营利润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导致上游产业产品无法转移价格而经营不顺,造成整个产业链系统的恶性循环。可见,近年来吉林省有限的GDP大部分都用来进行修桥、铺路、房地产开发等投资,过度的投资不但没有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投资还导致通货膨胀和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降低,抑制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只有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促使投资和消费回归合理的比例,才能促进吉林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消费率的下降使得吉林省居民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离了长期均衡的状态,可采取如下政策措施改善投资和消费的比率,使得经济重新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可支配收入水平偏低是制约吉林省消费水平提高的首要和主要因素,扩大消费就必须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要建立健全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增长速度要赶超GDP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并抑制通货膨胀,以确保工资增幅超过物价增幅。同时,扩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水平,普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缩减住房、医疗和教育支出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完善市场机制,缩小收入差距水平由于吉林省劳动力报酬远远低于资本的报酬,劳动和资本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而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远大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抑制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从根本上缩小收入差距水平,应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剔除过多的非市场性因素,减少这些因素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各种成本,使得中小企业在提高自身盈利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利润来为劳动者提高收入水平,进而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发展信贷消费目前,大部分居民的消费观念已经从传统的无债消费、滞后消费转变为适度的负债消费和适当的超前消费,适时完善信贷市场,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家电消费等领域的金融扶持力度,有助于推动消费增长,提升消费结构。降低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适度的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最为直接、有效的力量,然而把当年全部的GDP都用来重新投资,必将遭遇巨大的产能过剩,并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无法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加剧未来的经济放缓。缩减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应该淘汰落后和过剩的产能,提高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投资;降低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提高对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领域的投资;降低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投资,提高对中小企业和服务行业等领域的投资。

适度投资规模范文篇8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全国实施了不少土地整理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存在规划时间短、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造成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等方面不够理想,特别是规划项目安排上存在着时期安排不当及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土地整理项目的选址及其可行性进行探讨。

1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内涵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内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整理本质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二是土地整理强调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三是土地整理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四是土地整理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2]。

2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有关政府领导和部门或群众在土地整理上认识不完全一致;二是有关土地整理项目申报、选址、立项等相关人员对土地整理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三是有关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调查研究工作做得不够扎实。

3土地整理项目选址应注意的问题

3.1土地整理的要求和原则

土地整理选址立项所选项目区应满足的要求:一是项目区土壤和地形适宜于作物生长发育,适宜于田间机械作业,适宜于灌排工程布设,适宜于防风固沙;二是项目区及周边地区能逐步将25°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0°以下的坡耕地应因地制宜实现梯田化或退耕;三是能充分应用生物、工程与农艺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四是能与农业经营机制完善联系起来,逐步做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五是村庄整理要考虑适应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2-3]。

土地整理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必须遵守各项基本原则:一是以农地整理为主原则;二是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三是具有较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原则;四是能发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五是公众参与积极性高,可与相关部门相协调的原则;六是示范项目要具有典型性、特色性、代表性,可与建设“小康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示范村相结合的原则。

3.2土地整理的其他相关问题

目前,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相关问题主要有:一是土地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生态保护问题;二是土地整理与农村城镇化问题(农村村民向中心村、镇集中);三是土地整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远发展的问题;四是土地整理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五是土地整理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完善问题;六是土地整理与土地权属管理问题。

3.3土地整理项目区范围界限的划定

土地整理项目选址时应认真考察和调查研究以下具体问题:一是具有较好的水利资源,能否解决项目区灌溉排水问题;二是项目区的干部群众是否积极性高,公众参与、出工投劳、共同投资的意愿是否强;三是否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能否与村镇规划及有关部门相关规划协调一致;四是按照整理潜力大小、综合效益好坏、实施难易程度等因素,全盘考虑选定项目地址,成熟一个上一个。应首先根据土地整理的要求、原则和相关问题及选址时要考虑的具体问题,初步确定土地整理项目地址,然后根据该项目所在地址及周边有关具体情况等,最后确定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范围界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不同的划定方法:一是以村、乡(镇)等行政(土地)界线为界;二是以流域界线(分水岭)为界;三是以现有基础设施工程(路、沟、渠等骨干工程)的中心线或边线为界;四是以人工建筑(房屋、围墙、堤坝、桥涵等建筑物、构筑物)的边缘为界;五是以天然障碍(河流、塘库、林带等障碍物)的边沿为界;六是以地形特征(山脚线、山谷线、山脊线、陡坎线等地貌线)为界;七是以满足特殊(地块)要求的界线为界;八是以若干种方法(含上述方法或其他方法)划定的界线为界[4]。

4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调查研究分析

4.1规划方案的拟订与可行性分析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拟订好项目的规划方案及作好可行性分析是一项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整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科学合理、操作是否可行,并对后续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规划方案的拟订与可行性分析要注意以下方面[1]:一是一定要与项目(区)概况及特点紧密联系;二是一定要与项目(区)的资源和潜力调查分析紧密结合;三是一定要与项目区及周边地带的主干工程和主要基础设施及项目所在行政区有关部门对其计划安排互相协调;四是一定要与公众参与的意见互相统一;五是一定要注重合理布置田间沟、渠、路、林和村主干工程总体布局方案;六是一定要注重科学划分整个项目区和确定田块大小及土地平整单元;七是一定要做出2种(以上)方案的比较;八是一定要进行投资规模和综合效益的比较。

4.2项目投资规模和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规模(项目区总面积)是投资规模的依据,但不能以项目规模大小来定投资规模的大小,投资规模的大小应以项目区的农用地(耕地)整理和村庄整理的面积的大小作为主要依据,投资规模估算应以骨干工程(含土地平整)数量和农民住房拆迁为主要内容,投资规模估算的文件依据和采用的定额应综合考虑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及水利厅等部门的有关文件和标准,主要材料的估算和人工费用的计算应以通用价和当地市场调查价格相结合的方法,效益分析要注意综合效益的分析,各项目对社会、生态、经济三效益的作用,应根据项目特征,突出主次不一样,社会效益应突出是否体现满足农民愿望和当地的需要以及示范和带动等作用;生态效益应从项目建设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上进行分析;经济效益主要考虑新增农用地(耕地)面积、改造(改良)原有土地和其他方面调整的新增收入。效益计算应按当地市场预测实事求是地进行概算,可采用静态或动态的分析方法估算投资回收期[4]。公务员之家

5参考文献

[1]郧文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2]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适度投资规模范文篇9

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布置的重点领域是

一、着力落实好今年水利工作四件大事。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平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力度。用于农村饮水平安工程,重点解决农村3200万人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血吸虫病区及微生物病害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安排投资32亿元,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优先安排续建项目,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期规划项目的实施;安排投资21亿元,用于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泵站改造,重点安排以粮食主产区和南方缺水地区为主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项目,继续实施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安排内蒙、新疆、甘肃等6省(区)牧区水利试点,实施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同时,抓紧水库移民管理配套法规制定工作,进一步理清和规范移民大纲、移民安排规划和移民安排规划复核的阶段要求和深度要求。

二、继续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优先安排治淮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用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落实中央投资41亿元,用于治淮骨干工程建设,重点安排淮干整治、大堤加固、洪水东调南下续建、近期治理、河近期治理、蓄滞洪区平安建设等,累计布置的治淮骨干工程中央投资占需中央总投资的80%以上,为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治淮建设目标提供了投资保证。继续实施"两湖"治理、下游治理、重点海堤、蓄滞洪区平安建设等、房输水一期、大隆、鲤鱼塘等收尾工程建设。加快皂市、房输水一期、引洮供水一期、北干渠等重点工程建设。重点安排塔里、综合治理、、地区中型水库等西部项目。

三、继续支持重点专项工程建设。已落实中央投资7.5亿元。实施农村电气化及小水电代燃料等工程建设。抓好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继续支持库区和水利援藏项目。

适度投资规模范文篇10

2007年两会学习体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三处谈到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凸显宏观调控在2006年政府工作取得重要成绩和做好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报告第一部分在总结2006年完成的主要工作时,第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2006年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突出的矛盾是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多大,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保持宏观经济的较快平稳增长,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一是加强土地调控,从紧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二是加强货币信贷管理,两次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三是加强财政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四是加强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审核和监督检查;五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着力调整住房供给结构。随着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落实,其成效逐步显现,到2006年年底,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出现回落,银行信贷投放增速放缓,部分地方的房地产价格开始趋稳。可以说,由于2006年我们及时而适度地采取了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比较好地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有效地避免了经济出现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