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决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0:5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决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决策论文

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着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篇2

(一)行为经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主要是从个体行为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来研究、解释、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有:预期理论、套利限制、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预期理论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进行投资决策的。套利限制主要包括套利执行成本和模型风险。套利执行成本是指投资者进行套利是有风险的,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套利成本。当套利者不能确定价格发生偏离是否真实存在时,可能是因为模型设计、选择的错误,从而产生模型风险。行为金融学中关于人的决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过度自信、易获得性偏误、心理账户。由于投资者在获得信息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局限性,以及在进行信息判断的过程中受到个人特质以及经验的影响,从而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是有限理性的。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易获得性偏误是指投资者在进行信息判断时,总是认为容易联想到的事情更容易发生,也就是高估这类事件的发生概率,从而造成决策判断时的非理性。金融学者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潜意识的将一项决策划分为几个部分来看,并非权衡全局的各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会将投资组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风险较低的投资,这部分投资风险低安全度高可以用来规避损失;另一部分是风险高的投资,这部分投资风险高,可能获得收益也相对较大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行为金融学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中的金融市场的意义,主要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人类思维进化学以及经济学原理研究金融决策,更加的接近实际。

(二)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决策就是评价各个投资方案的现实可行性,选择可以执行投资方案的过程。一般而言,判断一个投资方案是否可行最主要是判断其未来可以带来的收益是否可以满足投资者的预期。传统的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方法有估计现金流法、风险分析、确定贴现率、选择并计算评价指标、计算投资效应并计算APV或直接按照投资决策规章进行方案的选择。在我国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最常用的方法是回收期法;而贴现率一般使用的是同期银行的贷款利率。齐寅峰等(2005)恰当的投资决策方法和指标的选择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获利能力。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公司进行战略投资的基础。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方法可以保证未来投资收益获得的可靠性。估计现金流法进行投资决策,主要是估计投资方案未来可能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的现金流,在估计了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基础上估计预期可能获得的利润。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和较低的成本,所以估计现金流法可以使投资者更加清晰地看到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以及大小。而投资决策的这些方法都受到个体的非理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无论是对风险概率的主观判断,还是通过投资决策方法进行风险计量和识别都会受风险偏好的影响。

(三)投资决策受个体行为的影响。

Nutt(2004)的研究表明在商业性质或其他组织制定的决策中,由于决策制定方法的失败、资金投入缺乏谨慎考虑以及投资方向的错误导致有一半的决策都是失败的。这些决策会使得资金的投入得不到收益。Hammond,Keeney和Raiffa(1998)商业决策中八种常见的心理陷阱:锚定陷阱、安于现状陷阱、沉没成本陷阱、证实性陷阱、框定陷阱、过度自信陷阱、谨慎陷阱和可回忆陷阱。由于决策缺陷的存在,所以会造成决策的失误和偏差。由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并非完全理性,会产生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现象。Shefrin、Malmendier、Tate和Heaton(2002)认为当投资者过度乐观和自信的时候会高估投资收益,容易选择投资高风险的项目,从而降低公司价值。Gervais,Heaton和Odean(2002)则认为投资者的自信和乐观一方面会使投资者选择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另一方面使投资者抓住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可以增加企业价值。这些研究的共同点是个体的行为影响了投资决策最后影响了企业价值。

二、现实行为中决策存在偏差的原因

Kahneman等的研究表明由于“启发式偏差”理论、过度自信、前景理论的存在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并非完全理性,从而产生投资决策行为偏离理性状态。

(一)“启发式偏差”理论。

Tversky和Kahneman(1974)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会不由自主的走思维捷径,这些思维捷径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经验,可以帮助人们迅速做出判断,但是由于个体经验具有特质性,这种思维判断方式很可能会产生判断偏差。主要的判断偏差有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

1、代表性偏差。

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进行事物判断时,会忽略不熟悉的信息,凭自己的经验去做判断。会认为与过去熟悉的事件相似的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大,而忽略不熟悉的信息,认为不熟悉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比较小。所以,当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掌握的信息相关性越小、资料信息越全面,判断越具有客观性,越不易受到主观思维和经验的影响;若获得的信息与过去以后的信息相关性较大时,个体进行判断时会受到代表性偏差的影响。

2、易得性偏差。

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进行投资决策判断时,容易根据已有的经验判断事件的发生概率,容易感知到事件认为发生的概率大,不容易想起来的事件认为发生的概率小。这种判断事件发生概率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喜好和信息接受能力的影响,也就是说受到个体行为影响的程度较大。

(二)过度自信。

人们在进行判断决策的时候,会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往往出现主观臆断性。这种现象会造成个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缺乏谨慎性、风险的分析不够客观全面。投资者由于过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在进行风险分析和识别、计量是缺乏谨慎性。Griffin和Tversky(1992)认为影响人们自信程度的因素有样本规模、基率、辨别力、难度、专业知识与信息。

(三)前景理论。

Kahneman和Tversky(1979)研究认为,人们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两个阶段: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编辑阶段是个体根据参照点等整理信息的过程。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对信息予以判断。eath和Tversky(1991)研究表明,现实世界中,厌恶模糊性和自己对分布的评估能力有关,通过向被试者出示更有专业知识的备选方案,来突出其没有能力的感觉,能加强其对该方案厌恶模糊性的程度。另外,在人们感到特别有能力评价某个备选方案时,就会出现厌恶模糊性的反面,也就是偏好熟悉的情形。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

篇3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呢?“住处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汤云为、陆建桥,1997)而“人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各类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和最为相关的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有关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财务报表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投资者评价证券风险。”(陈建根,1998)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险,)见表二。2

表二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股利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0.08-0.0925)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1997.

注释:

篇4

关键词投资效益投资决策投资风险防范投资项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

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篇6

净现值法(NPV):是评价投资方案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净现金效益量的总现值与净现金投资量算出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的大小来评价投资方案。净现值为正值,投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净现值是负值,投资方案就是不可接受的。净现值越大,投资方案越好。净现值法是一种比较科学也比较简便的投资方案评价方法。我们知道传统的项目评价中对于投资决策分析而言,主要是采用这种净现值法,这种方法也曾经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资本资产投资管理学院的DondleL.MeeDer提出并且利用这种方法用于投资决策具有严重局限的概念中,因为它是以投资决策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还原为前提的,也就是说项目的投资在市场条件恶化时,能够以某种方式还原,如果不能还原,则是一个要么投资,要么永远都不投资的决策,而如果公司现在不进行投资决策,那么它将永远失去投资机会。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净现值法利用现值可加性原理,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演绎计算,应该是一种最理性、最科学的分析方法,是投资决策分析中的法宝。

但是就我们所要研究的环保类项目的投资决策而言,净现值法只是用于静态的投资项目分析,对于动态的多投资阶段的项目显得有些不足,得到的评价结果势必也是有局限性的。就焦化产业中的焦炉煤气利用技术的选择与比较中,关键是如何确定折现率,这也是一大难题,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这不得不依靠我们的主观判断,其道理就像任意多的已知数与一个未知数相加其结果还是未知数一样简单,在净现值为零的情况下,向左向右稍微调整某个因素,净现值就能变成或正或负。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焦炉煤气的利用技术的产生过程有其特殊的局限性和特点。焦炉煤气是指用几种烟煤配成炼焦用煤,在炼焦炉气中经过高温干馏后,在产出焦炭和焦油产品的同时所得到的可燃气体,是炼焦产品的副产品。对于单一焦化企业的主营业务就是焦炭生产和销售。而对那些利用焦炉煤气生产其他工业产品是由于国家环保政策法规的要求,故其计算时,当其净现值为零或者是负数时,也都可以投资。但是在什么范围内进行投资需要新的算法和条件,这也就是本文最终所要传达的信息。

二、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实物期权分析法是指企业或者是个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拥有的、能根据决策时尚不确定的因素,改变行为的权利(期权)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的方法。麻省理工学院FaimoK.Lamalain分析:如果投资者对某个投资项目进行首轮投资后,若该项目盈利前景良好,将能降低投资者进行第二轮投资的成本,而如果第一轮没有投资,今后想再投资该项目或进入该投资领域就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在进行投资时还要考虑应用动态规划中的整数规划进行投资时机的选取。可以看出,期权法强调了投资是分阶段进行的,投资资金往往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投入先期部分资金,生产销售该产品,同时继续对产品的性能、技术进行研发和改进,这可以减少投资者的潜在损失,其价值远远大于一次性投入的情况。这种方法就是针对项目的发展动态过程,根据项目开始投资后,管理者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关于项目进程和最终产品市场特征的信息。后继的商业化过程是在前期的成功基础上实施的,是可以选择的;当新的信息不断到达,项目投资回报率不确定性逐渐消失时,管理者可通过修正最初投资策略,提高项目的价值和限制损失。如果项目成功,企业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如果不成功,企业至多也是损失项目投入的沉没成本,相当于期权的成本。

对于期权定价模型而言,焦炉煤气的利用技术中,只有以焦炉煤气作原料生产甲醇这项技术可以进行下一步投资,可以利用甲醇为原料生产甲醛、聚甲醛、醋酸等化工产品。而其他的投资项目成为最终的消费品。期权的投资前提是筹资的无限可能性,但是在实践中难免有种种困难。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我们在进行环保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决策中不能够简单的依靠一种投资决策方法。

三、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方法

灰色理论概述与于1982年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所提出。邓教授认为现实世界并不是清清楚楚的白色系统,又非一无所知的黑色系统,而是略知一二的灰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以往用白色的思想处理问题,要找到因素间明确的映射关系,然而确定性作用原理在社会、经济、农业、生态的等领域都没有物理原型,虽然能知道某些因素,但很难明确全部因素,更不可能建立明确的映射关系。比如影响物价的许多因素,如心理预期、政府导向等是无法量化的。一些可以量化的数据又缺乏详细的资料,因此对物价的定量预测具有一定难度,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只将可以得到数据的因素考虑进去,必然带来预测结果的不准确。就白色系统常用的回归分析工具而言,在应用过程中具有其缺点。比如:要求样本有大容量,是正态分布,平稳过程才能得到统计规律,计算工作量较大,不容易分析复杂系统等等。而对于以上困境,灰色理论应运而生,它处理问题另辟蹊径,不是找概率分布,求统计规律,而是用生成的方法求得随机性弱化,规律性增强的新数据序列。这一新的数据序列既能体现原数据序列的变化趋势,又消除了其波动性,它可以较好的解决某些参数已知,某些参数未知的系统问题。

在我国焦炉煤气的利用技术上既有新的技术也有些不被淘汰的旧技术,当然对于现在的生产而言,这些技术是相当成熟的,而要将项目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进行有效结合不是件容易得事情,更何况环保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需要我们对项目的各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这就涉及了灰色系统关联评价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在对白黑两种情况的考虑是相当充分的,即使实际中技术和经济都存在不确定性,我们也是能进行相应决策分析的。就焦炉煤气的利用上来说,可以根据项目的各种经济性参数和项目的技术参数来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项目投资决策的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四、结论

由于本文所要研究的是环保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研究现状,我们在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进行单一的项目评价时,如果考虑的因素不是很多,可以采用NPV方法来进行项目投资的决策分析。可是这种方法又不能摆脱静态性,而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项目的投入具有动态性,可以提高决策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在进行一个项目的开发时,如果所要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经济因素,那么影响我们做出最终投资决策的就不能用NPV方法进行简单的评价,必须借助于系统工程理论中的综合评价来进行综合评判,从而决定我们待上项目的未来。

通过对三种评价方法的说明,结合文章的背景,山西的焦化产业环保技术创新项目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投资性指标,还要考虑到技术投入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只有将这三者考虑周全,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结果,从而有效的指导实际工作。这也是作者今后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利用净现值法和实物期权方法对经济性指标进行先评价,然后通过这一步整理好的经济参数与技术指标、环境保护指标进行结合,利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待上投资项目进行最终综合价值的评价,依据综合价值最高原则可以选择出优先进行开发的投资项目。这样就实现了我们的决策分析。

总之,在今后的研究中,努力将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不光考虑项目的经济特性、也要考虑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和环境保护特性。充分利用项目评价中的各种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价工作,从而有效的指导实际工作。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法灰色系统关联理论只是综合评价方法的一种,今后将其他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再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结合数学模型来分析这种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等: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叶义成等: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3]杜栋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武威:循环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方法[J].经济论坛,2006

[6]张松滨:优化层次分析与化工厂厂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环境质量评价,1990

篇7

1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财力资源是生产的一大要素,财务管理的本质是理财。何谓理财,简言之就是应用财务机制,实施财务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做到开源导流,搞活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中我们曾历经过计划经济时代,如果用现代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过去,可以这样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是不存在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依附政府的行政职能而生存,企业的生产经营几乎完全由国家确定,用钱的多少由国家财政部门核定拨给,一切赔赚由国家财政担当,企业的任务就是按国家的指令安排生产经营,无论谁经营好坏都有饭吃,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企业无财可理,唯一的财务观念就是,按国家财政的指令性要求使用自有资金。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职能也将向高层次和科学化转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经被完全置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将彻底分离,政府职能从企业脱出,企业职能将完全回归。在国家“保大放小”宏观调控格局之下,为数众多的企业都将面临自择生存之路的严峻考验,不可谓不触及企业的灵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营运资金的界限完全淡化。资本金制度在企业的建立,形成企业资金来源渠道,资本结构多元化。企业资金筹措、收进、付出,不再定格于国家财政规定的极限之内,而完全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控。这对于企业内部理财的“内功”无疑将是最大的考验。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是一帆风顺,企业往往遭遇不测的概率增大,诸如资产的总量失衡、营运效率低下、经济效益滑坡,有的甚至走入资不抵债的绝境等等。能者生存,败者亡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客观产物。严峻的现实迫使企业应该考虑如何去面向市场的变化,盘活存量资产,确保资本有效流动,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不言而喻,经济环境越是复杂纷纭,企业理财活动越是备受关注的重心,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将日趋突出。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完全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长期形成的单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必须转向商品经营与资产经营同时并重的经营方式上来。由此,企业内部管理的重心必须转移到以营运资本为核心,投资决策为重点上来,重新构建企业的成本、质量、效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机制。这将延伸财务管理的活动环境,大大丰富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为财务管理机制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特别是那些经过兼并,改组后的企业集团,规模日趋庞大,内部机构复杂,经营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既要各司其职,但又要始终保持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统一目标的实现。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管理机制,而这一纽带作用正是通过企业的理财活动来实现的。总之,定位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总结长期财务管理实践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市场经济发展迫使国有企业“移髓换血”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策略、经营方式都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发生变化,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当好企业经营拓展的先行官和坚强后盾,已成为客观要求。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财务管理在现代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转变观念,树立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经济核算思想,完善财务管理运作的手段,使企业真正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体要求健康发展。

2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投资决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了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的目标只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置和资本的有效运用,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课题。近几年一些国有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都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资产重组与资本经营的大胆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失败者,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资金投向“主配角”关系错位,至少是决策障碍,形成事与愿违,出多入少或有去无回。现实就是如此,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已呈多元化格局,单一的经济活动的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企业要在竞争中活得下去,或比别人活得更好,管理者们的眼光就必须随时觅寻和盯住新的经济增长点,适时调整投资方向,把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向能为自己带来丰厚回报的优势产业(产品)开发方面。显然,投资决策成为企业理财的核心问题。

剥去商品、资产的外壳,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无不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营运、回收等保值增值的价值运动过程。企业管理不仅关注商品生产和商品的营销,更注重资本的流动和周转,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资本化运动的质的含量更显得重要。资金运动表现出其不间断性的特征,并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时间段上,有其不同的经济内容。但企业任何一个时空阶段的资金存量(从物质载体上表现为资产存量)总是有个合理的度,并保持着相互之间的最佳比例,这个比例必须与市场的需求变化相适应,才能盘活资金(资产)达到保值增值,这是财务投资决策的理论依据。投资决策是关乎企业目标实现的最高战略决策,其作业点应摆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国家产业政策,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衔接。

二是进行经营项目的科学论证。充分估算投资项目的总成本,资本回收期限,目标效益等,以确定资金需求量和筹资渠道,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三是资本投资运行的风险分析。市场变化对企业经营的拉动,单个企业资本营运又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这些都是制约企业投资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的客观因素。这就要求企业的理财部门必须跳出闭门算帐的土围子,面向市场调查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四是制定投资规划。投资规划是企业投资行为的指导纲领,投资规划包括企业的投资目标、投资总量、投资成本、投资效益、配套措施等。企业投资规划的作用就在于指导、调控投资行为按正确的轨道运作,确保投资目标实现。

总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将作为彻底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筹资、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企业的投资行为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按上级意图安排资金的被动行为,企业投资也成为决定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份额的重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占有市场的份额越大,企业从社会平均利润中获取的利润额就越多,企业就越有活力。因此,它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可以这样说,投资行为导向着企业的命运,现代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投资目标而奋斗。注重科学投资行为内在的巨大能量,摒弃以投机取巧,甚至钻国家产业政策的空子来谋求一时之利的心态,是一个成熟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所应有的本质特征。投资决策体现企业的根本利益,是现代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决策,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

3建立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对资本投入决策与资本营运的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管理的显著区别之一。资本投入决策与资本营运管理的内涵是以市场为背景,以资本投入决策为中心,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财务调控为手段,对企业资本经营和资产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显然,随着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转轨变形,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新型机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应以价值数据信息为网络,连接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考核各个内部管理分系统,发挥既服务又监督两重职能作用,推动企业内部各部门按照各自不同的分工,但又相互有机联系地运转,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应包括收集企业内部资本运行及资产存量信息;组织资金效益分析;制定存量、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进行财务决策方案论证;内部财务反馈等。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总目标及构成项目,收集归类各种财务信息为财务决策和分层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其次,对各类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和组合,通过可行性论证,制定财务决策预选方案。再次,制定与决策方案相配套的管理调控措施。调控措施要体现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又要符合统一和协调的要求。财务决策包括企业筹资、融资、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等,其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须经企业最高管理层审定后付诸实施。

篇8

一、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的择优问题

(一)互斥方案分析中两法择优产生差异的原因

在对单一独立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中,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对方案的评价结论完全一致,但在互斥方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只能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择优选择中,两种分析方法的择优结果却经常发生矛盾,尤其在投资规模不等和投资方案现金流入实现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对此,虽然有许多文献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按净现值法为标准选择最优方案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按外部收益率的大小选择最优方案的观点等,但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最好方法还应从分析两法产生差异的原因出发。在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中,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都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且在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中采用的是复利计算原则,因此,两法对项目使用期内产生的现金净流入都作了再投资的假设,但由于两法对现金流量现值计算中采用的贴现率不同,从而使两种方法假定在现金流入再投资时,会产生不同的报酬率。净现值法是假设不同的备选方案在同一时期产生的现金流入再投资时,都会产生与企业的资金成本率相等的报酬率;而内含报酬率法是假设各个项目的再投资报酬率等于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由于个案的内含报酬率不等,所以同一时期不同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入的再投资报酬率不同,且不等于企业的资金成本率。

(二)再投资报酬率在最优方案选择中的运用

既然导致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择优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两法对未来现金流入的再投资报酬率的假设不同,因此,在最优方案选择之前,应客观预测企业未来特定时期可实现的再投资报酬率,然后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择优,否则,无论以何种单一方法独立的进行选择,都有可能因实际情况与假设条件不一致,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具体的决策规则,通过下例说明。例:某企业有A、B两互斥方案,各方案的现金流量见表1。企业资金成本率10%,要求做出最优选择。表1单位:元方案各年现金净流量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A100006000400030002000B100002000300040008000本例按内含报酬率法选择:A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23.11%,B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19.66%,显然A方案为优;按净现值法进行选择:以资金成本率10%计算的A方案的净现值为2377元,B方案的净现值为2764元,显然,应选择B方案。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相异的结论。但客观上不论备选方案有多少,其最优方案应具有唯一性,选择方法如下:1、按多个贴现率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净现值,计算结果见表2。表2单位:元贴现率A净现值B净现值净现值差额(A-B)5%35864665-107910%23772764-38715%1362121015220%467-8054725%-284-1152868内含报酬率23.11%19.66%分析表2数据可发现:当贴现率小于10%时,A方案净现值小于B方案,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择优结论相异,前者选择B方案,后者选择A方案;当贴现率大于15%时,A方案净现值大于B方案,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择优结果相同,都为A方案,说明在10%与15%之间,存在一个使A、B方案净现值相等的分界贴现率,该贴现率同时也是两方案择优结论异、同的转折点。该分界贴现率按内插法计算如下:分界贴现率=10%+387/(387+152)×(15%-10%)=13.59%2、择优标准。本例中计算现金流量现值所用的贴现率,实际上即为假计的项目现金流入的再投资报酬率,所以,如预计的再投资报酬率大于13.59%,则应选择A方案;此时,净现值法和内含率报酬法不但择优结果一致,关键是两者的现金流入再投资假设符合客观情况;但如预计的再投资报酬率小于13.59%,则应按净现值法进行择优,此例应选择B方案,因内含报酬率假计的较高的再投资报酬率难以实现。自然,如企业的现金流入无法立即实现再投资或再投资报酬率为零,则任何动态分析法的结果都将导致决策的失误。

二、稳健内含报酬率指标的计算及运用

(一)内含报酬率指标理论上的缺陷

篇9

决策者依据先验概率分布及期望值准则进行最优方案的选择。由于先验概率不能完全反映客观规律,所以就必须要补充新信息,修正先验概率,得到后验概率。后验概率是根据概率论中贝叶斯公式进行计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贝叶斯决策模型。

一、贝叶斯风险决策模型

(一)基本理论

贝叶斯决策模型是决策者在考虑成本或收益等经济指标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贝叶斯方法是一种广泛运用于系统工程,金融和保险等各个领域的投资决策方法,是一种现代风险型决策法,是统计决策理论的重要分支,贝叶斯决策的理论基础是贝叶斯概率公式。它被运用在对信息掌握不完备或者存在主观判断下的风险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是根据预测各种事件可能发生的先验概率,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获得较为准确的情报信息,以修正先验概率,然后再采用期望值标准或最大可能性标准等来选择最佳决策方案。这样使决策逐渐完善,越来越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协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由贝叶斯定理可以推出通过抽样增加信息量能够使概率更加准确,概率准确则意味着决策风险的降低,所以贝叶斯定理保证了该决策模型的科学性。

(二)决策模型的建立

风险决策贝叶斯模型的建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风险投资者在进行企业项目决策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而每一个项目方案的收益都取决于诸多风险变量未来的状态,因而风险资本投资决策是一个风险型多指标决策问题。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决策者以本层次上的因素为准则,两两比较因素Yi、Yj的相对重要程度,给出标度aij,构造一系列判断矩阵A=(aij),其中,aij>0,aij=1/aij,aii=1。

第三步,建立投资决策模型。

二、风险收益函数的贝叶斯决策

决策者面临着几种可能的状态和相应的后果,依据过去的信息或经验去预测每种状态和后果可能出现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根据确定的决策函数计算出项目在不同状态下的函数值,然后再结合概率求出相应的期望值,然后依此期望值做出决策行为。贝叶斯决策法是最常见的以期望为标准的分析方法。

贝叶斯决策模型是决策者在考虑收益指标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以收益型问题为例,其基本思想是在已知不确定性状态变量 的概率密度函数f( )的情况下,按照收益的期望值大小对决策方案排序,则最优方案为使期望收益最大的方案。

接下来看一个具体决策实例。某百货商场过去200天关于商品B的日销售量纪录,商品B的进价为200元/件, 售价为600元/件,如果当天销售不完,余下全部报废,求该商品的最佳日订货量a*,及相应的期望收益金额EMV*和EVPI。该商场商品B的销售状态空间为 ,这些状态发生的概率也可以推测出来。根据此状态空间,决策者的决策空间为 。当商场的销售量为 ,而进货量为 时,商场的条件收益为:而相应的期望收益为 。

从经济角度看当日订货量等于日销售量时,商场没有因为多定货或少定货而造成的机会损失,因此获得的收益最大,所以此例理论上的最大利润为EPC=2720元。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个值很难得到,除非商场能够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进货量,因此商场的经营者往往追求的是期望收益的最大值,在此例中当订货量为7时期望收益最大,EMV*和EVPI分别为2460元和260元。

EVPI的含义为由于情报不准确而造成的商场的赢利损失。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决策者总是希望获取一些准确信高的信息,只要费用小于预期收入,决策者就可以考虑购买由信息公司提供的情报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通过抽样调查或其他途径得到的概率,与凭借经验预测出来的概率不同它们的可靠性更高,这种概率称为后验概率。一般的用后验概率代替先验概率进行贝叶斯决策, 往往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方案,这种用后验概率代替先验概率再进行贝叶斯决策,就成为后验分析法。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情况下并非用后验分析法就一定比先验分析好,如果两者选择的方案相同,则意味着后者在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收益并没有增加,显然此时先验比后验更加有效率。

三、结论

由于在生活中许多自然现象和生产问题难以完全准确预测,因此决策者在采取相应的决策时总会带一定的风险。贝叶斯决策法是将各因素发生某种变动引起结果变动的概率凭统计资料或凭经验主观地假设,再进一步对期望值进行分析,由于此概率并不能证实其客观性,故往往是主观的和人为的概率,本身带一定的风险性和不肯定性。

风险投资中,各风险因素概率分布的获得往往取决于风险决策者的经验和态度,投资风险的分析需要依据大量的信息,而信息的获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决策者的主观概率与调查分析的结果取二者之一都是片面和不准确的。而贝叶斯方法正好能将这二者信息结合起来,在决策者及专家的定性判断基础上,根据新信息,对先验概率进行修正,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当风险投资决策者对先验阶段的估计把握不大时,决策者就可利用这方法决定是否要再做进一步的调查,并对先验概率进行修正,从而减少决策的风险程度。

参考文献:

[1]朱金玲.贝叶斯决策分析及改进.江苏统计应用研究.2000(6).

篇10

个人高等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

指导老师: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由以前的政府财政独立负担转变为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共同负担,即由政府、个人等共同负担高等教育经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试行高等教育收费。1995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均学杂费为800元左右。其后几年,高等教育收费涨幅很大,到2004年,全国高校生均学杂费上涨到了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基本生活费开支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万元以上,4年大学需要4万多元。这种大幅度上涨的收费是否合理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高校向家长或学生收费的基本理由是高等教育能够带来个人收益。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高等教育是否能够给个人带来收益、带来多少收益?目前个人承担了多少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是否能够弥补个人成本?

与此同时,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的激增,2005年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2006年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增幅达22.2%。随着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高校本科毕业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声音:上大学真的有用吗?。要解决这个疑问,也必须解决上述的几个问题。

本文将在具体分析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二、研究方案拟定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成本是指培养每一位高校毕业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也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直接或间接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就是指个人或家庭为了培养每一位大学生所消耗的全部资源。它主要包含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支出,主要有学费以及学杂费(包括住宿费)、交通通讯费、书籍文具费以及由上学带来的其他任何额外生活支出。但在个人支出的费用中,奖学金以及任何形式的助学金必须从个人成本中扣除,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只是购买资源力量的转移,并未真正使用某些资源,因此不含有任何机会成本。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受教育者个人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失去的收益。它主要由机会成本、隐形成本、风险成本等组成。

接下来将以一个案例来说明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的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有一部分是受教育者本人获得的,这一部分就是高等教育投 1

资的个人收益。而高等教育对个人收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个人直接收益和个人间接收益。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是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获得的种种好处。这一部分将首先说明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一般关系,再具体介绍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大学本科教育的接受者还可以获得种种货币以外的好处。具体表现有:获得孜孜以求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发展前途和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受教育者个人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心理收益。

第三部分: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经济效益分析

在企业当中,对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财务评价指标来进行的。在此,本文主要借鉴企业当中的财务评价方法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简单介绍四种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经济效益的测度方法,分别是教育收益成本比值法、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收入函数法。

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收益的实证分析(以大学本科生为例)

这里主要引用上海财经大学于2001年暑假进行的两次调查结果中的数据,对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收益进行实证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数量分析、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量阅读有关书籍,收集相关的资料。

四、计划安排

2

参考文献

[1] 杨林.就业还是就学家庭因素对毕业生选择影响的成本-收益函数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07):34-36

[2] 申家龙.农村职业教育的个人教育成本及其影响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50-52

[3] 冯梅,马宁莉.基于成本收益数学模型的个人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1-63

[4] 赵海利.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看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性[J].财经论丛, 2003(1):43-47

[5] 张屈征,曾乐元,王慰.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及其成本收益关系[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2(3):74-77

[6] 安雪慧.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计量方法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96-100

[7]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报告,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实证研究[J],2002

[8] 于谨凯 单春红.博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2):67-69

[9] 彭显琪 宋小敏.从个人高教成本收益模型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问题[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54-57

[10] 曾建权.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J].龙岩师专学报,2001(1):14-16

[11] 胡玲琳.关于教育收费与个人教育投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5-7

[12] 何光瑶.洪荧教育投资收益率计量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 1998(2):54-58

[13] 赖德胜.中国教育收益率枯算: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资料,1997(9):28-29

[14]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0-134

[15] 向洪、李向前.教育资本[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33-51

[16] M卡诺依编著,闵维方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2-118

[17] 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1-62

[18]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8-102

[19] 西奥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2-196

[20] 曾满超,薛伯英,曲恒昌,崔维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33-162

[21] 阎达五,王耕.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出版社,1989:48-61

[22]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驾驭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83-169

[23] 林文达.教育经济学[M].台湾三民书局印行,1984:71-79

[24] 国家统计局编.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5] 毛樟龙.《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15-20

[26] 李宏艳.《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6-24

3

[27] 龙舟.《中国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23-37

[28] 周群英.《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分析》[D],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13-24

[29] 徐爱萍.《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31-42

[30] 罗刚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一以教育投资为主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0:15-23

[31] WalshJR. Capital concept applied to ma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35:255-279.

[32] Byron,R and Manaloto. Return to educ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2004:12-23

[33] Ronald G Ehrenberg. Econometric studies of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4:19-37

[34] D. Bruce John stone.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st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4:403-410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收益法开题报告篇二 学位级别:博士 硕士 ■工程硕士

学 号:

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名称: 项目管理

所在学院: 经管学院 开题报告时间: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部制表

注意:本表基本情况及报告正文由研究生本人填写,硕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5000字。

格式要求:正文文字部分为5号宋体、单倍行间距排版,A4纸双面打印装订。

开题报告评价部分分别由指导教师及专家组书写。开题报告会结束后一周之内将报告原件交

院(所)研究生教学秘书处。

一、基本情况

报 告 正 文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研究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航空运输服务企业逐渐向多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其后勤基建领域的投资金额不断扩大,日益凸现出其对公司发展运营的重要性。就新设立的基地航空公司来讲,为满足庞大的行政人员办公和空勤人员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需求,究竟是购买、租用、还是投资新建写字楼、住宿酒店,是摆在经营决策层面前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北京第二国际机场即将通过规划的大背景前提下,这笔基础设施投资因其数额较大,考虑其在时间价值上与企业发展存在的的函数关系变得非常有意义。如果该项投资测算得准确、宏观控制得高效,不仅会因办公和餐饮住宿场所的投入使用直接给企业带来后勤费用的节省,而且也会因固定资产的升值给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中,企业希望能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技术,测算出合理的办公和餐饮住宿使用需求,依之进行投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投资控制措施来保障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本文正是运用项目投资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通过对项目的工作分解(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分析先后逻辑关系,采取资金时间价值和运筹学决策论测算,构建科学的项目投资模型,并通过项目施工前预控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了项目建设投资目标的完成。

本文研究的内容对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的基建项目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可供其他基地航空公司近年在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1)有利于确保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按公司发展需求完成任务,避免投资浪费。通过对影响工程投资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在投资控制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工程投资按计划进行,从而确保工程按合同要求完工,为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有利于降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时间价值计算和运筹学决策论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投资控制上的应用可以实现公司对自用基建投资的组合与合理优化,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从侧面降低项目建筑成本,实现成本目标,完成决策阶段、乃至整个项目建设期的投资控制。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测算与控制研究,总结项目管理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积累同类型工程相关管理经验,并且通过运筹学方法建立基地航空公司普遍碰到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时间的线性模型,将企业由服务效益型向综合管理技术型转变,合理高效的利用投资,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壮大。 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工作影响工程建设投资的可能性为35% - 75% , 而在工程实施阶段影响工程建设投资的可能性只有5% ~ 25%。由此可见, 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既是项目投

[1-2]资的首要环节, 也是影响建设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方面。

在国际成熟市场,投资者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价值有很多方法,包括:销售比较法、总租金乘数法、直接资本化法、收入支出法和贴现现金流法(包括内部收益率法和净现值法)。其中直接资本

[3-4]化法和贴现现金流法是国际成熟房地产市场(如美国)普遍采用的。而国外工程建设领域进行投资

决策比较权威的方法是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它的原理是以工程项目从拟建开始到项目报废终结全部生命周期内总的周期成本最小为评判标准,从各个备选方案中进行项目决策。这种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 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维护

成本(使用成本) 费用, 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8]国内企业进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主要采取财务评价的方法与原理。财务评价方法是应用资金时间

价值原理,采用折现方式,把建设期总造价和未来运营期总成本按预先确定的折现率换算成当期的

[9]投入资金,再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 来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会计制

度、税收法规和价格体系下, 预测项目的财务效益与费用。编制财务报表和计算评价指标, 进行财

[10-11]务能力分析, 据此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的方法。进行财务评价时涉及的基础数据很多。 按其

作用分为计算用数据和参数以及判别(基准) 参数。计算用数据和参数又分为初级数据和派生数据

[12-14]。初级数据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定或由相关人员提供的。如产品产量、人员工资、折旧及各种费用、各种汇率、利率等。判别参数是用于判别项目效益是否满足要求的基准参数,如基准收益率、基准投资回收期、基准投资利润率等。这类基准参数决定着项目效益的判断, 是项目取

[15-18]舍的依据。就企业项目投资决策来说,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将项目评估与投资决策理论、方法的变化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金流贴现(DCF) 方法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树和Monte Carlo 模拟方法,我们称之为传统的项目评估与投资决策方法;第二阶段是随着F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并由Myers(1977)首次将其用于实物投资决策而形成的实物期

[19-20]权方法; 第三阶段为期权博弈理论与方法。它是在采用期权定价理论思想方法基础上, 对包含

实物期权的项目价值进行评估的同时, 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建模方法对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的理论方法, 是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最新发展。其基本依据是扩展的净现值最大化, 考虑竞争性企业的行为后, 投资项目价值将下降, 不确定条件下竞争的投资项目价值可以表示为: 投资项目价值= 传统净现值+ 实物期权价值- 竞争的影响。影响投资项目价值的因素主要有3 个: 项目未来收入的现金流( NPV) , 投资机会的价值( 即所说的实物期权的价值) , 竞争者之间的交互博弈作用对项

[21-22]目投资价值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投资决策的分析已经逐步向综合性、动态化发

展。国网能源研究院的陈武于2011年在企业投资决策方法中就运用了四维决策框架体系。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四维框架体系中,四个维度分别为投资项目的特征、市场竞争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

[23-24]企业自身的特征。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投资决策, 首先项目本身必须达到预期的投资效益和目

标; 其次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能够有效地容纳该投资项目并有合理的生存空间, 再次就是外部环境因素允许项目的实施和存在, 最后它还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 同时企业自身还必须具备相应

[25-26]的投资实力。只有在这些条件依次满足的情况下, 企业的投资决策才能满足科学合理的要求。

对民航机场区域而言,它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航空运输的规模和水平。 同时也有力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机场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根据国外统计, 投资于民用机场建设, 机场本身的经济效

[27-29]益和社会效益之比至少为1:10,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比值可能大大高于此数。因此,

[30]在机场区域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上,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国民经济分析和社会评价体系。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行政及空勤自用的基础设施项目,这类项目属于民航机场区域总图规划中的一部分。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是2010年新开航的民用航空公司,目前行政办公和后勤住宿场所租用在其他航空公司的基地内,每年的租赁综合成本约1400万元。在北京市正在规划首都第二国际机场、部分基地航空公司不久即将迁建的大背景下,新兴的航空公司面对着投资额巨大的基础设施究竟是该继续租赁、去购买还是新建的决策问题。针对此问题,以上投资决策测算方式要么过于宏观,要么是仅着重讨论客观的工程经济和财务指标,未能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对的主观因素。本文在时间价值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决策论对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对主观意见进行了分析,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5-7]

2、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

研究内容:

(1)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当前公司发展预测、项目需求测算进行阐述,为本论文

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2)影响项目投资的原因分析: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决策阶段可能影响项目投资的原因进行了挖掘和分析,为该工程的投资管理提供参考。

(3)项目投资收益的分析:通过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项目投资的收益测算,采取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方法和运筹学决策论,提供了可供比较的收益测算。

(4)项目投资计划的控制管理: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项目投资进行了分析控制,并且提出了项目投资控制中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原则。

研究目标:

(1)根据使用需求测算,探讨项目在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对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投资进行决策分析和管控。

(2)通过对项目投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现代航空企业自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和管控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案例。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和运筹学决策论测算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决策。

(2)运用精细化管控思想对建筑工程项目投资计划进行控制与管理。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思路:

(1)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工程项目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对该工程项目投资方向进行测算,并运用运筹学相关理论进行优化。

(3)针对该工程投资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项目投资有效管控。 技术路线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