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纲十篇

时间:2023-04-06 05:53:59

内容提纲

内容提纲篇1

一. 三位老师向家长做自我介绍

各位家长:

大家好!很高兴您能在百忙之中来参加家长会,我们三位老师看到了您们对我们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对您孩子教育的重视,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我们是双语教学班,我们将进行英语、汉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等多方面的教育,我会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健康、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和展示空间,帮助他们自主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每一天在幼儿园里都快乐。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同时我也希望得到各位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二. 双语活动的说明

双语教育可以理解为在学习本国家语言的基础上将母语和第二种语言作为教育教学的媒介语,组织各领域的活动,使受教育者用两种语言获得有益的经验,并逐步学会两种语言的使用技巧。在双语教育中,两种语言应既作为教育内容又作为教育工具。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所进行的双语教育是在幼儿进行母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种语言的启蒙教育。尝试将两种语言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使幼儿在双语环境的氛围中,萌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锻炼听和说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下良好的基础。

从问卷表中我们看出,孩子接触英语不多。(作以简要说明)三. 双语

活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

1. 每天有英语教学活动,通过教育活动、室内游戏,环节时学习、巩固复习。

2. 教学方法:集体、小组教学、游戏,个别指导想结合。日常渗透,放录音,日常教师的指导语熏陶如:line up、wash your hands。等。

四. 英语教材的介绍

我们使用的是台湾的《阳光英语》教材。有20年的历史,并不断的改进和调整,选择它是因为它具有最新的教育理念,所设计的内容、采取的方法符合我们的“在学中玩、玩中学”,提倡社会英语化,英语生活化,基本理念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习惯和品质。包括read book 、work book、VCD(里面有外教讲解,可帮助正音)、CD(歌曲、律动)、磁带(双语小故事)在家一定要听、看。work book放在幼儿园。

另外我们还会根据需要补充一些其他内容。

五. 其他方面的教育

1. 语言(看图讲述、诗文、散文欣赏、复述故事等)、音乐(歌曲、律动舞蹈、节奏乐等培养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美术(绘画、手工制作)、体能(基本动作的发展、拍球的能力)、计算(认识数字、数的形成和实际意义、序数、空间方位及图形的认识)和自我能力(使用筷子、整理衣服、叠被子等)和品德行为习惯好学、乐学 的态度、与同伴友好相处、爱他人、谦让、分享、交往能力等)的教育。

2. 蒙氏教育系列活动。以此来发展孩子们的思维力。

3. 每月都有丰富的活动内容:

9月份:“祖国妈妈我爱您”系列活动(结合国庆节,认识国旗,了解祖国的变化)中秋节(月亮的变化、制作品尝、绘画月饼)给孩子带一块月饼,了解传统的节日,感受生活的幸福。爱同伴、分享(结合环境介绍“过生日”)爱老师教育。

10月份:认识秋天的景物变化(水果、植物)、运动会

11月份:了解深秋、落叶造型,认识小动物的生活习惯,爱护他们。

12月份:动物过冬的方式及新年庆祝活动。

六. 对家长的服务措施

1.&n

幼儿进步,树立幼儿自信心,请家长协助从您的角度“夸夸孩”。

11, 请您按时交费、保证幼儿参加园内组织的体检。

12, 书费:《英语书 》 155元 《 快乐家园》

《玩具王国》 《手工纸》

内容提纲篇2

所谓四环式学习法就是通过由面到点的综合概括,逐步缩小记忆范围,利用较短时间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包括精读教材、编写提纲、尝试背诵、有效强化四个环节。

一、精读教材。就是对所学的内容,抓住中心细心阅读,掌握其要点、重点和难点,理解知识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是在教师讲授完一章节内容时进行。教师在授课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本章节的中心内容,指出重点知识,提示关键词语。在学生基本掌握学习目标后精读教材,在精读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导,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总体的知觉印象。

二、编写提纲。就是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细致地进行筛选、概括、组织,然后根据教材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纲挈领地编写提纲,从而使学习内容有条不紊、简单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参照教材,提纲的编写也以详纲为主。除了编写知识的主要脉络之外,还要把每一脉络的主要内容、关键词语编写进去。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以第七章第三节链传动为例编写提纲如下:

**

三、尝试背诵。这一环节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具体操作就是对照所编写的提纲,按照顺序一遍一遍试着背诵,遇到不会和不清楚的地方,再翻开书本对照,进行细读,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提纲进行补充,起到提示和加深印象的作用。然后有针对性地记忆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的深化和理解。

四、有效强化。这一环节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抓住概念内涵、实质和教材的核心内容,再对照提纲进行压缩,使之成为简纲。如果把第一次编写的提纲比作一棵有枝叶的树的话,那么这次的简纲就只剩下树干和树枝了。例如链传动可以这样简化:

**

内容提纲篇3

“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调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的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这些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列作文提纲的重要意义。

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呢?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③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制定作文提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形式可以灵活。总的来说,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项目和详略的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求和自己的水平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单些。

第二,要认真推敲、修改。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做全面的推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做出必要的修改。自己满意了,才可以动笔行文。

第三,一定要先列提纲后写作文。制定作文提纲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自己写好这篇文章服务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的同学对列提纲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提纲可有可无,甚至觉得老师要求列提纲是“多事”,于是,为了应付老师,竟然先写作文后“补写”作文提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之举。

第四,务必要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常见一些同学作文之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脚踏西瓜皮,滑倒哪里是哪里,有的甚至都已写了一半又撕掉重写。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这其中的主要缘故就是没有养成认真构思、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内容提纲篇4

新大纲的基本特点

1.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新

大纲不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力求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育人功能。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初中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必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

(3)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要求。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只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两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要求。大纲还把“提高身体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一方面结合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而且能够对于生物界、生物科学、大自然和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科学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具有创新和合作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2.充分体现了“指导”的职能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评估教学的依据和考试的依

据。新大纲不仅明确了教学的知识点,而且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并且在附录中对3个层次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样,大纲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也提出了“初步学会”、“学会”2个层次的要求,对这2个层次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大纲的4个依据作用。尤其是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教学评估及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大纲首次对“考试、考查、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必修课的考试,第一学期由学校进行;第二学期属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修课的考试由各校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大纲对生物实验考查也提出了要求。大纲还对教学评估提出了要求,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估及实验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课堂教学评估包括: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评估项目包括:目的要求;教材用具;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开设率等。大纲在“教学设备”中提出,要“配备各项有关实验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要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

此外,大纲还对生物教师、实验员及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使用现有设备上提出了要求。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其“指导”职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到位,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3.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大纲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其统一的要求。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教学必须达到的,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必须执行,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及深度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大纲的统一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各知识点和学生实验、实习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统一要求,减少了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较大,从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来看,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新大纲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对知识点的叙述较为概括,如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原大纲中列出了“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新大纲只列“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再列出特征的具体内容。又如,染色体变异,原大纲中列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细目,新大纲只列出“染色体变异”,对具体的内容不作过细、过死的规定。新大纲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有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验、实习项目是作为选讲、选做列出的。如“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都是选讲内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ATP的生理作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脖、“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实习项目都列作选做。

此外,大纲还安排了10课时的地方教材和机动时间。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乡土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

贯彻新大纲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大纲的颁布,为开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贯彻新大纲的精神,实施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

4.积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新大纲增加了许多实验和实习的内容,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但是开设实验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原有5个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到24个,学校的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尽早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配备实验设备;教师应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开齐上好实验,否则就难以落实大纲的教学要求。

5.尽快恢复生物高考,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

内容提纲篇5

根据2007年成人高考复习考试大纲,专升本公共课英语试卷结构将有较大调整。大纲加大了对考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查力度,主观题增加了10%,达到27%。大纲在保持词汇量不变的基础上,适当更新了词汇表。

据了解,2007年成考大纲英语科复习考试内容分5部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进行。

对比2006年大纲,新大纲对英语科学习总要求略有降低,2006年大纲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新大纲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新大纲对日常会话部分不再做单独考查要求,降低了写作考查要求,要求考生能理解给出的语言情景,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而2006年大纲在文章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水平、用词、文体格式方面均对考生提出具体要求。

新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词汇量和2006年大纲基本一致,但是对词汇表做了部分更新,新大纲给出了约3800个英语单词的基本用法和相应的常用词组,词汇表中仅给出每个单词的1—2个主要释义。

根据新大纲,英语试卷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客观题题型比例从83%降低到73%,主观题比例从17%增长到27%。其中,完型填空分值比例由13%提高到了20%,题量由10道增加到15道,分数由20分升至30分;阅读理解分值比例由50%降低到40%;原来的“日常会话”考试形式改为“补全对话”,分值比例从7%调整为10%。具体来说,2006年“日常会话”部分要求考生,在熟悉英语日常生活会话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对话提供的信息,从选项中选出答案。新大纲“补全对话”部分则要求考生在理解对话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补全对话内容。

据悉,试题难易比例没有改变,容易、中等难度和较难题的比例分别为30%、50%和20%。

民法科更新部分名词解释

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科4章节复习考试内容有变化,新大纲更新了部分概念及名词解释。增加对相关新颁法律、法规的学习要求,考查内容和实践结合更紧密。

根据新大纲,民法第一部分总论“”章节部分将“显名与隐名”修改为“直接与间接”。“时效和期间”章节新增加了对“期限”概念、种类、法律意义以及如何确定和计算的考查要求,替换了2006年大纲中“期日与期间”概念及类型的相关学习要求。第二部分物权,在所有权“共有”章节增加了“共有财产的管理和分割”内容。“用益物权”章节,新大纲细化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和典权的学习要求,更方便考生复习。第六部分继承权“遗嘱继承”章节,增加了“遗嘱见证人的相关资格”考查内容。

新大纲增加了两部法律的考查要求,第四部分人身权“专利权”章节,增加了专利法概述内容,“商标权”章节增加了商标法学习内容及要求。“著作权”章节还增加了“特殊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考查内容。

生态学基础考查内容细化

与2006年成人高考复习大纲相比,2007年《生态学基础》大纲基本上变化不大,仅删减和增加了少数内容。在这些变动的内容中,一些基础性的考查内容更加细化。

对比2006年复习大纲,新大纲“总的要求”部分并没有太大变化,仅从要求考生理解“生态学发展”过程变为要求考生理解“生态”过程。

在新大纲的复习考试部分,一些考生应当理解的基本概念被细化,因此考生在复习中应注意理解和掌握。和去年复习大纲相比,新大纲增加部分多是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小幅度删减,删减部分被补充和细化,扩充成新增加内容。

在“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部分,要求考生理解的内容,由旧大纲的3项扩充为6项。而新增加的“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部分,则由原来的1条内容扩充而来。新增内容还有“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及影响”、“了解物种形成与灭绝的基本知识”。

内容提纲篇6

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史国情,基本内容已经较为成熟完备。而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对这段历史有了基本认知,其中文科类学生熟悉程度更高。如果在高校《纲要》教学中仍然讲授这些基本内容,虽有强化之效,却容易引起学生认知疲劳。此时,若能将《纲要》教学和地方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则可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进而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这对达到教学目的大有裨益。

一、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必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纲要》教学若要达到教学目的,仅仅由教师将教材内容讲授给学生是不够的,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国情意识,并对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透彻认知。此时,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非常必要。

(一)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高校所在地是大学生新生活之所在。入学前,大学生即会对该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产生浓厚兴趣。入学后,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更是大学生参观、游览的选择。许多大学校园本身即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学生能够知之、乐之,使这些资源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这正可转化为《纲要》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身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近现代国史国情进行地域化的阐释,学生会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如此则好似地方历史文化遗迹在“言传身教”,使历史的感染力增加不少。在此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基础上,历史借助许多遗迹渗入学生内心,这真实可信且可以捉摸的历史最具说服力。

(二)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认同感

参与是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对高校所在地历史文化遗迹的游览参观,在《纲要》教学过程中会促其有参与之效,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由此得以提高。且由于学生对历史文化遗迹已有了解,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很容易被学生吸收、理解。而这些遗迹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话题之一。通过课堂内外的授课和讨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大为增强。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纲要》教学内容的认同感也会提高不少。这正是《纲要》教学的目的之一。

(三)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联系密切,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素材,将特色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的特色人文资源紧密结合,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形成。同时,以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能够创造出大量关于地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发展。这为《纲要》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纲要》教学中的地域特色又为增强高校的地域特色助力不少。

二、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方式方法

《纲要》教学地域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高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这是主要方面;二是高校所在地之外的学生家乡的地域特色,这是辅助部分。之所以有此主辅之分,主要是基于《纲要》教学地域特色,若能依托于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实物资源则更具感染力,高校所在地的相关资源正可发挥作用。而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异地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可为有益补充。此主辅之分也就决定了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方式方法。

(一)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高校所在地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纲要》教学可利用的绝佳资源。它们真实地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史国情,组织学生参观、听取讲解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便利可行之法。教师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应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遗迹,指定若干学生准备好讲解词,并在学生参观听讲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使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此外,也可聘请若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的工作人员走进《纲要》教学课堂,由他们结合当地资源对学生进行讲解。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考试命题时也可以增加试题的地域特色。

(二)注意利用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异地生源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高校所在地资源有时并不能覆盖历史的不同时期。此时,异地生源学生家乡若有对应的资源,正可为有效补充。高校教师很难在短期内遍览其所在省、市历史文化遗产,而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则可迅速将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汇集起来。教师应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好这些学生n堂参与的内容,使其在介绍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如此,则能够为不同历史时期找到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载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纲要》教学效果。

(三)积极开展地方近现代史研究,注重用地域特色阐释基本教学内容

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纲要》教学,除了让学生、历史遗迹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之外,还应该从理论入手,积极进行科研工作,展开地方近现代史研究。《纲要》教研室人员应有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结合地域或各自不同,或主攻一处,均应积极研究,以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增强《纲要》教学的地域特色奠定基础。这也是“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题中之意。此外,《纲要》教师应与地方文化精英建立长效往来,可以邀请他们加入到《纲要》教学活动中来,使地域特色和《纲要》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注意事项

增强《纲要》教学的地域特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故而在安排地域特色内容时,应该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注意详略得当。同时着重挖掘史实中蕴含的理论因素,并在讲述史实的过程中有目的地阐发这些内容,提高学生对国史、国情的了解。

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地方史料在阐明基本国史国情的作用,如鸦片的毒害、太平天国战争、抗日战争等内容,有相关史料的高校即可使用地方史料阐释基本历史脉络。而这也是各高校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切记地方特色喧宾夺主,干扰学生认识基本国史国情。这需要《纲要》教学人员紧扣教材线索安排特色史料。

内容提纲篇7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提纲篇8

医学论文的撰写方法,不单是一般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而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在文字上的一种科学的表述和再提高,是撰写者在实际过程中知识广度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晶。医学论文的撰写一般分为资料的准备、构思、拟定提纲、拟写草稿、修改等过程。

㈠、资料的准备

首先是围绕问题收集资料和研究资料,虽然在课题研究或临床观察之前,已对有关资料和学术动态进行了搜集和分析,但是在撰写科研论文时仍要查阅大量有关文献,以作为对已掌握的文献的补充、有人作过统计,国内外多数科学工作者查阅文献的时间约占整个科研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没有这些最新的参考文献,要想使

论文达到新颖和独创性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查阅搜集文献在整个科研和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为撰写论文开拓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搜集资料时,应根据论文的需要,把与科研课题有密切关系并要引用的资料做好卡片,注明文献的出处、作者、题目、杂志名称、卷、期、页数、年代等,漏一不可。否则等到文章写好后,注明参考文献时才发现缺少项目,又得重新查找,白白浪费时间。

一般搜集资料分三步法:①根据研究课题选择检索工具;②确定检索方法;③查阅原始文献。搜集论文需要的文献资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方法上沿用前人的,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②在理论认识上支持本文观点的;③前人研究的结论与自己文章所述不同,需要加以说明的;④前人对本文所研究的

问题存在争议和正在探讨的。将这些资料搜集好后,编好序号,以备撰写文章时使用。

其次是对研究材料的准备工作,它包括对材料的取舍和整理,对实验观察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合理选用适当的图、表和照片等等。这部分工作有时在试验结果分析时已经完成。

第三是提炼观点,明确结果,提出结论。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要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实验观察所得的资料,重新核对试验设计中所包含的思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设计中哪些观点在理论上成立,而在试验中得到证实;哪些观点在试验中没有得到证实或未完全证实,需要修改;哪些现象和指标超出原

来设想,而且可能有新的启示,需要进行新的分析。通过对试验材料的分析,提炼出试验材料能说明的观点和能得到的结果,提出结论,使试验材料和理论认识充分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的准备工作,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充分的统一,从而提高论文的水平。

㈡构思

构思是对整个文章的布局、顺序、层次、段落、内容、观点、材料、怎样开头和结尾的思维,构思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准备过程,构思时文章的主题中心要明确,用以表现的材料要充分、典型、新颖,结构上要严谨、环环相扣,只有潜心构思,才能思路流畅,写好提纲和文章。

㈢拟定提纲

撰写论文之前,应先拟定提纲作为全文的骨架,使其形成结构,疏通思路的作用。拟定提纲,一方面可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明确层次和重点,文章才写得有条理,结构严谨。另一方面,通过提纲把作者的构思、观点用文字固定下来,做到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随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和新观点的发

现,使原来的构思得到修改和补充完善。

提纲是论文的轮廓,应尽量写得详细一些,提纲的拟写多采用标题式和提要式两种。

标题式提纲,以简明的标题形式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用最简明的词语标示出某部分或某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样既简明扼要,又便与记忆,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常用的写作方法。例如实验研究型论文提纲通常用以下结构:

题目:……

1、课题对象:

①课题的提出;

②研究的目的。

2、材料与方法:

①实验目的、原理、条件、仪器和试剂;

②实验方法:分组情况,观察指标,记录方法;

③操作过程;

④出现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3、结果与分析:

①结果;

②统计学处理;

③结果的可信度;

④再现性。

4、讨论(结论)。

5、参考文献

提要式提纲,是在标题式提纲的基础上较具体较明确提要式地概括出各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实际是文章的缩写。

以上两种提纲形式,可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无论选择那一种,其目的在于启发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应做到既有纲可循,但又不拘泥于提纲,尽可能地拓宽思路,才能写出好的论文。

㈣、拟写草稿

拟写草稿就是根据提纲,把要写的内容依次连接起来,把实验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它是对论文内容和形式的再创造过程,也是论文写作最重要的阶段。

内容提纲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职教特色;模块教学

2000年颁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经研讨大家对其中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在教学实践中,它也存在学科特征较明显的问题,它是按现代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作品欣赏、文言文阅读5个板块明确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要求的。而对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均未作为重点内容明确,致使其职业教育的特色不够鲜明。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启动了新一轮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刚颁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突显了职业教育特色,而且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摒弃了学科教学的特征,创新并强化了模块教学形式。

一、课程教学目标职业教育特色鲜明

首先,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使一般意义上的语文应用能力有了新的内涵,具有了职业教育特色。

其次,对课程教学目标中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进行了明确,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还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修订后的大纲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从业后必须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以及为提升职业素养奠定基础上,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

二、创新模块教学形式符合职教发展需要

首先,模块方式适应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新大纲按照模块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安排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为必修内容,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为任意选修内容。3个模块所形成的结构体现了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较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

其次,模块方式凸显了课程的选择性。模块化的结构,使学校及学生根据专业及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学习)内容成为可能,解决了以往课程限定性强,灵活性和选择性弱的问题。其中,职业模块的设置,为体现语文课程教学如何体现职业情境、培养职业素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如河南工程技术学校,现有以及将开设共计1 7个专业,各专业设置各不相同,所需体现的职业情景也各不相同,有了这样的模块设计,就使得语文教学具有了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课程选择的可行性,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内容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首先,在“阅读”与“表达”部分强化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应用性内容。新大纲十分重视职业岗位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中,通过明确内容,提出要求的方式进行落实。如职业模块的“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新大纲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更具实用性。

其次,新大纲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学中创设职业情境提供了条件。在情境中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规律;在职业情境中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与要求”部分,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并将其目标明确为: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其中的“情境”是指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职业工作环境。如职业模块中,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做了以下明确:“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并提出“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要求。这样,语文实践活动可在职业情境中展开,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再次,新大纲通过降低要求、删节内容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了调减。一是降低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对文言文教学内容做了大幅调减。如基础模块将教学要求确定为诵读及增加积累;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等,也未作数量和程度要求。二是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新大纲对学生写作,从形式、次数及文字量等方面进行了调减。如写作次数从累计不少于45次,文字总量不少于4.5万字,调减为写作活动不少于19(3个模块10+4+5)次,文字总量未作限定。

最后,新大纲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强化了交流与表达的教学要求。先是强化了专业性应用文教学要求,2000年大纲对应用文教学,仅提出要学生“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的要求,新大纲则从明确应用文种和写作要求两方面进行了强化。3个模块中共提出了17(6+6+5)项应用文种,其中,与职业工作有关的专业应用文有11项,并有较为具体的教学要求。

内容提纲篇1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出,依法治国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更加完善,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的立法途径要逐步拓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就要在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基础上,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使法律制度切实贯彻落实在人民的生活中。而立法是一切法律活动的依据,在整个法的运行过程中是占据基础地位,完善立法就是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使法律规范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法纲要》的制定就是为了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现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者开始研究《经济法纲要》的构建问题,在1986年前后《经济法纲要》制定的理论研究非常热烈,当时探讨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在法律部门中的地位问题异常激烈,在此期间也提出了《经济法纲要》制定的必要性,在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了,但是《经济法纲要》的提议却被搁浅。从1997年起连续几年的全国经济法年会上一些学者都提出了研究《经济法纲要》创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突出的例子是1999年全国第七届经济法理论研讨会上,以程信和、何文龙等学者为代表的七人研究小组向大会提交了《创制〈经济法纲要〉的法理设计》的长文。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湘潭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湘江法律评论》(第3卷)专门收录了经济法学界部分学者研究《经济法纲要》创制的十几篇论文,这是经济法学界关于创制《经济法纲要》理论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近期,经济法学界亦有不少学者在进行了理性思考后,重新提出了制定《经济法纲要》的主张,很快便掀起了一股学术热潮,一大批学者展开了相关课题的研究。有的学者从《经济法纲要》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方面分析,有的学者从经济法基础理论方面分析,找出当前经济与上世纪末的经济的巨大差异和存在的新问题,分析经济法总纲制定中理论基础的侧重点是否有所变化,有的学者则分析经济法纲要的结构内容方面的问题。笔者从《经济法纲要》的结构方面入手研究,沿着新的理论思路指导,希望能对《经济法纲要》结构的形成起到有益的帮助。

二、《经济法纲要》结构形式研究

《经济法纲要》的结构确定需要依据法理学的基础理论,对于法学研究者来说,法理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在任何领域的立法活动都需要法理学作为根基,同时法理学的基本原理也适用与各个法律部门,所以,《经济法纲要》的制定也不例外,其结构的确立也需要法理学进行指导,根据《经济法纲要》的内容特点,在法理基础上分成几个章节。如《经济法纲要》中的目的宗旨,调整范围,基本原则。《经济法纲要》在制定和实施中必不可少的法理学概念,如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责任等,是法理学中的相关概念与经济法结合特殊产物。《经济法纲要》的结构形成可以借鉴其他学科总论的制定经验,如民法总则的理论成果,但是不是套用,需要结合经济法学固有的特点,制定出一个适合经济法适用的总则。不能用民法总则的结构套用在经济法中,因为民事法律关系与经济法律关系是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平等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不平等的,即使有平等关系的主体间的纠纷也会有行政主体的介入。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民法通则的结构制定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民事法律关系的种类有债权债务法律关系,物权法律关系,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以及人身权的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种类也比较多,如此,在一些范围内是可以借鉴的。《经济法纲要》是经济法概括出来的共有的核心的内容,是经济法分论中各个部分均适用的内容,它是经济法的核心和本质。所以《经济法纲要》的结构应该简明,同时又需要粗中有细。杨紫煊教授认为《经济法纲要》的基本结构应当是:第一章是总则,具体包括立法宗旨、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等,第二章为关于经济制度的一般规定,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章开始到第六章是经济法的基础板块,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第四章为市场管理制度,即基本的微观市场经济,第五章为宏观调控制度包括产业经济制度和区域经济制度等宏观经济,第六章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优抚安置法),第七章是有关涉外经济制度的规定,第八章、第九章为法律责任和附则。程信和、王全兴、陈乃新、何文龙等四位学者认为《经济法纲要》结构的总体框架是:总则、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或主体)、国民经济基本结构、宏观调控、市场规制、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涉外经济的特别规定、法律责任和附则。1988年,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形成的《经济法纲要》框架结构分为十章,包括总则,经济法主体,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经济管理关系,经济协作关系,经济责任,经济监督,涉外经济活动,奖励与惩罚,附则。笔者在对经济法纲要结构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经济法结构的理论研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个与传统的经济法纲要组成结构有所不同的观点:即第一章是总则(经济法的目的宗旨、基本任务,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第二章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第三章是经济法律行为,第四章是经济法律关系(市场管理法律关系,宏观调控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第五章是涉外经济的特别规定。第六章是经济责任,第七章是附则。这一框架是在法理学的指导下,借鉴其他学者的已有成果,结合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形成的。总则,意指基本的,为分则所共有的,一般的理论和规则。因此,在构建该框架的过程中,笔者本着总论中的内容为各分则所包括,总则中的基本内容指导、统帅整个分则内容,分则内容中的核心问题也应当围绕总则的基本理念进行解决的思路,将《经济法纲要》分为这七章,与其他学者的结构框架的划分主要区别在第三章经济行为和第四章经济法律关系中概括出宏观调控法基本制度,市场规制法基本制度,社会保障法基本制度的共有内容。其他学者将宏观调控法基本制度,市场规制法基本制度,社会保障法基本制度分别列为一章,并没有显示出经济法总纲的价值,这些内容也完全可以放在之后的分则的概述中进行阐释,而总章需要规定的是各基本的法律所共有的特征,所以将该部分划分为两章经济行为和经济法律关系更加贴切。

三、《经济法总纲》实质内容应注重社会利益和经济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