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8:05:02

内容教学

内容教学范文篇1

在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些对话:一位大学生说:“教授,我们期末试为什么要考这些用不上的内容?”教授说:“有用的不考自然也懂了,要考的都是没用的。”

这些话虽然不完全对,但明显是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批评,对同学们所学的内容存在很大的质疑:学习的内容用不到实际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学来有什么用呢?岂不是造成教育浪费?为什么不学些分数等于能力或接近能力的实用的知识呢?

人们把中学学的科目叫做基础课,但现在一点都不基础,而是非常专业,专业到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的程度。如有的学生读完高中,连最基本的礼貌礼节都不懂,可礼貌礼节这门课在大中专课程表里,是当作专业课来教;又如应用文,在初高中只是当作非重点说说罢了,有些学生连写请假条的格式都不太清楚,但应用文在很多文秘类工作上运用得比较多,应该受到重视的。因此,我们能不能把一些所谓的基础课与一些所谓的专业课调整呢?就如礼貌礼节应该成为基础课,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都应该熟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可以灵活运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但学了用不上,或者不常用的话,那些知识是不是没必要在中学里学呢?是不是应该把那些很专业的,日常生活用不上的知识放到大学里给专修的学生学习和研究呢?

我们中学里的好一些科目多是学理论,日常生活中用不上。下面说说几个例子。

就拿感冒来说,初中高中都学过化学,但他们尽管读完了初高中的化学,却不能从课本中知道自己平时吃的感冒药里有些什么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副作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吃多少次才对。女孩子学了初高中的化学,也不能从课本里学到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皮肤的化妆品或护理品,由于不懂得化妆品或护理品的化学成分的一些基本作用……化学是不是学了没有用呢?是不是违背了人们的生活呢?也不是,化学里学到的化学式都有用,都很专业,就是太专业了,我们日常比较少用啊。一门学科是不是应该先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学起呢?

学了政治经济,我们到餐厅里吃饭时,有些同学不知道什么是“咨客”,不能从课本里学到一个餐厅的各级人员的职务名称,不知道一个企业里的各级人员的职务名称,不知道一个企业基本是怎样运作的,不知道如何自己搞生意,不能从课本里学到如何看股票走势表,不知道股票的形成,也学不到如何交水费电费,学不到劳动法有哪些内容要特别注意的,不知道,在本市里有哪些政府部门,里面的人都办些什么事的?遇到事情应该去找哪个相应的部门解决呢?手续如何办呢?也学不到如何联系旅游巴士,组织同学们一起去短途旅游。初高中经济课里,全讲的是一些理论,如:剩余价值的概念,资本主义如何剥削劳动力等等,这些深奥的理论应该放到大学里给专修这科的学生学习,而一些日常生活的知识,放到初高中学习,起码这些知识能让在大学时不读这个科目的学生用上,能让他们学以致用,不会造成教学浪费。

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英语的环境,语境对学语言是很重要的。应该注重口语,语言学了就是为了能说出自己的意思,传统的英语教学,书面表达占的比例大很多。我个人认为应该倒过来,口语占大部分才是学语言的最基本的功能。而且在英语电影里,人物的表达也没有过于规范的语法,不像初高中学的那样,有很多语法,不能错一丁点。既然本来讲英语的人都不过于规范语法,我国作为学习英语的国家却处处用语法来设立重重关卡,让学生难以通过考试,甚至让在美国住了几年的能顺利与美国人交流的人考不过我国的英语六级,这不成了作茧自缚吗?就语言这东西,能表达出你要表达的意思,能顺利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自己也能顺利听明白对方的意思就可以了,没必要太过模式化,如果太模式化就会变得呆板。

初高中也应该开设一些实训课程,例如:用上两节理论课的费用,可以要求学生自己买一块布来设计一件衣服,知道做一件衣服的过程,如何画图纸,如何剪裁才好穿,如何缝补才严实等。有时候自己亲手做一做衣服也挺有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灵感,为未来增加一些服装设计师成员而做铺垫。

内容教学范文篇2

一位大学生说:“教授,我们期末试为什么要考这些用不上的内容?”

教授说:“有用的不考自然也懂了,要考的都是没用的。”

这些话虽然不完全对,但明显是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批评,对同学们所学的内容存在很大的质疑:学习的内容用不到实际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学来有什么用呢?岂不是造成教育浪费?为什么不学些分数等于能力或接近能力的实用的知识呢?

人们把中学学的科目叫做基础课,但现在一点都不基础,而是非常专业,专业到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的程度。如有的学生读完高中,连最基本的礼貌礼节都不懂,可礼貌礼节这门课在大中专课程表里,是当作专业课来教;又如应用文,在初高中只是当作非重点说说罢了,有些学生连写请假条的格式都不太清楚,但应用文在很多文秘类工作上运用得比较多,应该受到重视的。因此,我们能不能把一些所谓的基础课与一些所谓的专业课调整呢?就如礼貌礼节应该成为基础课,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都应该熟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可以灵活运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但学了用不上,或者不常用的话,那些知识是不是没必要在中学里学呢?是不是应该把那些很专业的,日常生活用不上的知识放到大学里给专修的学生学习和研究呢?

我们中学里的好一些科目多是学理论,日常生活中用不上。下面说说几个例子。

就拿感冒来说,初中高中都学过化学,但他们尽管读完了初高中的化学,却不能从课本中知道自己平时吃的感冒药里有些什么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副作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吃多少次才对。女孩子学了初高中的化学,也不能从课本里学到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皮肤的化妆品或护理品,由于不懂得化妆品或护理品的化学成分的一些基本作用……化学是不是学了没有用呢?是不是违背了人们的生活呢?也不是,化学里学到的化学式都有用,都很专业,就是太专业了,我们日常比较少用啊。一门学科是不是应该先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学起呢?

学了政治经济,我们到餐厅里吃饭时,有些同学不知道什么是“咨客”,不能从课本里学到一个餐厅的各级人员的职务名称,不知道一个企业里的各级人员的职务名称,不知道一个企业基本是怎样运作的,不知道如何自己搞生意,不能从课本里学到如何看股票走势表,不知道股票的形成,也学不到如何交水费电费,学不到劳动法有哪些内容要特别注意的,不知道,在本市里有哪些政府部门,里面的人都办些什么事的?遇到事情应该去找哪个相应的部门解决呢?手续如何办呢?也学不到如何联系旅游巴士,组织同学们一起去短途旅游。初高中经济课里,全讲的是一些理论,如:剩余价值的概念,资本主义如何剥削劳动力等等,这些深奥的理论应该放到大学里给专修这科的学生学习,而一些日常生活的知识,放到初高中学习,起码这些知识能让在大学时不读这个科目的学生用上,能让他们学以致用,不会造成教学浪费。

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英语的环境,语境对学语言是很重要的。应该注重口语,语言学了就是为了能说出自己的意思,传统的英语教学,书面表达占的比例大很多。我个人认为应该倒过来,口语占大部分才是学语言的最基本的功能。而且在英语电影里,人物的表达也没有过于规范的语法,不像初高中学的那样,有很多语法,不能错一丁点。既然本来讲英语的人都不过于规范语法,我国作为学习英语的国家却处处用语法来设立重重关卡,让学生难以通过考试,甚至让在美国住了几年的能顺利与美国人交流的人考不过我国的英语六级,这不成了作茧自缚吗?就语言这东西,能表达出你要表达的意思,能顺利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自己也能顺利听明白对方的意思就可以了,没必要太过模式化,如果太模式化就会变得呆板。

初高中也应该开设一些实训课程,例如:用上两节理论课的费用,可以要求学生自己买一块布来设计一件衣服,知道做一件衣服的过程,如何画图纸,如何剪裁才好穿,如何缝补才严实等。有时候自己亲手做一做衣服也挺有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灵感,为未来增加一些服装设计师成员而做铺垫。

内容教学范文篇3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方面也更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声乐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被列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点教育课程。笔者通过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相关文献的研究调查,发现了各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很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有压力,学校领导不仅担心招不到学生,更担心招到的学生声乐基础差,这给声乐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压力。(二)没有建立良好的师资团队。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师力量不够平衡,有些发展时间比较长的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会比较强,但是也有许多新升格的院校,因为学校发展的时间短,导致师资团队之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和磨合,所以师资力量就会较弱。(三)声乐专业教学模式不够完善。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是采取一对一上课、小组课以及集体大课的教学模式,大都忽略了声乐专业的学生进校的基础,采用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授课方式,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改革

(一)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高职高专声乐课内容的安排决定了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发声技巧和歌曲演唱是高职高专声乐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发声技巧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歌唱中的艺术嗓音,包括了歌唱的气息、位置、语言等。歌曲演唱则是提高学生声乐专业素养的重要保障。在学习声乐发声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传授一些发声技巧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实际练习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并且教师在一边讲解理论的时候可以一边引导学生们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多创设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发声技巧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声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发声技巧的积极性。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技巧,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唱歌为主,所以教师的范唱能力很重要,好的范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范唱具有感染力,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一定的声乐水平。同时,小学生的嗓音还没有完全的发育好,只有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保护其在变声后仍然拥有健康的嗓音。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声技巧训练,有助于保证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的演唱技巧的训练,通过研究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是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声乐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1.增加声乐理论课。教师在理论大课上给学生讲声乐艺术的呼吸原理、通道原理、演唱器官运动原理以及发声与咬字原则等基础理论知识,比如歌唱的呼吸是不同于生活的呼吸的,它是带有意识的、有目的性和技巧性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躺时感受歌唱呼吸的正确运动途径和感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2.加强对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施教的。在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晰,也直接影响着音乐演唱的成败。有些同学在唱高音的时候经常会吐字不清,教师就通过让口腔“打哈欠”的方式帮助学生抬起上颚,然后依照这种方法对演唱的歌曲进行了反复的训练,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发现了在演唱歌曲的高音部分,应该注重打开口腔,使口腔和胸腔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咬字的准确率[2]。通过“打哈欠”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咬字的准确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

三、高职高专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转变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改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就业岗位,根据音乐教学专业的岗位需求,教师应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积极的创新和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声乐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觉得声乐学习乏味枯燥,降低了对声乐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声乐小组,进行分组教学。声乐小组课作为声乐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在声乐教学中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两种:1.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同一个小组的学生一起练声,然后再逐个演唱教师布置的曲目,学生依次演唱过后,进行互相评议,比如“他刚才演唱的这首《北国之春》,不仅旋律舒缓,同时情感的表达也很抒情,让我不禁思念起了我的家乡”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2.以排练、观摩、实践教学的方式为主。声乐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比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学生在进行二次创作时,一定正确的安排气口,把在个别课中学习的声乐演唱技巧进行二度创作。同时,教师也要将重唱、小组唱、歌表演等表演形式带入课堂,把课堂搬上舞台,通过对学生每一次在众人面前的表演,每一次的舞台演出,锻炼学生的胆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也能克服学生怯场的心理。在声乐小组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节目进行观摩,取长补短,并学会自己编排节目。比如说教师可以阶段性地让学生自己策划、筹备、编排一场小汇报演出,教师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有机会自编自导自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合理的制定声乐教学的方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课堂教学是声乐课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声乐组合的合唱教学,同时也要适当的保留原有的声乐独唱技巧。教师也可以根据音乐体裁的需求,灵活的组织和调整声乐曲目的内容以及编排。以声乐组合唱排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音乐素养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比如说可以选择一对一上课,当然,这部分学生要不就是声音条件好的,要不就是音乐素养特别高的,再者就是能发挥出其独唱能力的学生。还有一种就是选择以5人为一组的可以二节连上的小组课,这部分的学生大多数都属于中等生,在形象以及音准方面还有发展的空间。第三种就是大概在15人左右的二节连上小组课,但是这部分学生整体的音乐基础都比较薄弱。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声乐练习的场地,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穿着一定要大方得体,尤其是女同学,更要注重自身的体态形象。上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舞台步,从登上舞台的一刻就要做到按照舞台步走到自己的位置。久而久之,便会帮助学生提高声乐的素养以及舞台的肢体语言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声乐发声技巧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创新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声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贝莉.创新方法改革形式———论高职高专的声乐教学[J].艺海,2017,(10):130-131.

内容教学范文篇4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继《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后开设的又一门专业课。其理论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的专业课程。现行成本会计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予以改进。

1.1课程体系不完整。

现行成本会计是基于产品生产的传统制造环境。所谓传统制造环境主要是工人借助机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产品,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所占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小,也就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中心,对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集与分配,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再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成本控制,按照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上看,一般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成本会计总论,主要提供成本会计概念基础;第二层次是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三层次是成本核算基础,是第二层次的具体化,也是成本会计的重点内容。包括各项费用要素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第四层次是成本计算方法。由于不同企业其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决定了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与定额法;第五层次是成本报表。是向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提供成本信息的载体。十多年没有变化的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下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因为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制造环境已发生变化,在新的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方面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不断下降,而制造费用急剧在增加,如果仍简单地按传统成本法归集与分配费用,不仅不能公平地分配费用、计算和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甚至会扭曲成本信息;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没有制造业核算过程的介绍,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不利于学生对工业制造业生产核算过程的把握,更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第三,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明显滞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成本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成本会计又要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态,不断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以满足培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成本会计人才的需要和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要。然而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传统的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讲述,即使对于近年来国外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也会因为课时的限制而仅仅作初步的介绍。这种传统、狭窄的教学内容,即不利于培养多元化、全面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性会计人才,也忽视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忽视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需要。

1.2教学方法不完备。

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绝大多数还是依靠自然媒体(黑板和粉笔),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学的需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式单一,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主要讲授书本理论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着重于传授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应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来的是肤浅的教学效果,更无法培养出思维开阔并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第二,实践教学欠缺,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通过课堂理论课的学习,确实可以把握成本核算过程中各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法,但缺乏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又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很难将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掌握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片段,难以将其整合运用,更无法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第三,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停留在黑板和粉笔等自然媒体,而传统的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最大的问题在于限制教学容量,不便于按成本会计知识的内在实质进行结构化教学。因为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为了讲解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过程,不可能将所有的成本数据表格在黑板上板书,只能通过课本前后翻阅才能解决,使学生知识结构前后不能连贯且不成体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缺乏连贯和流畅性,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成本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革新。

2.改革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2.1在成本核算方面,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

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高度电脑化、自动化,改变了企业的产品成本结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比重下降,而制造费用比重却大幅度上升。这样,无论从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相关性,还是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来看,都要求把产品成本计算工作重点放在制造费用分配上,而传统成本法下以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作为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分配费用已不能准确提供产品成本信息,甚至会造成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作出错误决策。于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而传统成本计算法采用单一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由此导致产品产量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品产量小、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造成生产经营决策的失误。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是将产品生产划分为若干作业中心,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可以避免产品或劳务成本的扭曲。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部分先进制造企业已逐步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新的理念和计算方法,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应增加作业成本法。

2.2在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结构上,增加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成本会计知识整体应用两个环节。

从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结构上看,一方面没有包括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了解这一环节;另一方面也没有包括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于一体的成本会计整体应用层次。我们的学生都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缺乏对工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而一般成本会计教学均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为背景,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简单的工业生产术语难以理解,不利于学生对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过程和成本计算方法理解,影响他们对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也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所以,在原有的成本会计体系结构上,在第二和第三层次之间应增加一个环节,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概况,其目的是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其后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基础层次和成本计算方法层次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在原有的第五层次后再增加一个环节,即成本会计知识整体应用。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的具体企业如何组织成本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及编制成本报表等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强化成本会计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

2.3与管理接轨,推陈出新,教授几个新知识点。

新的制造环境和管理理论与方法,要求成本会计体系必须提供与管理需要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充分可靠性的信息,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教学必须与生产管理实践密切结合。现代成本会计已不单纯是成本的计算、归集和分配,成本核算是为了做好成本管理,形成管理决策,所以,现代的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衔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当局极为注重的信息,成本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就成本论成本,就教材论教材,一定要将这些时代性的新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包括作业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

作业成本管理将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以成本动因为标准进行费用分配,强调的是直接追踪和动因追踪,利用的是产品消耗费用与成本分配标准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业成本管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进行动态反映,通过优化“作业链”,促进“顾客价值”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的作用,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经济社会,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水平高低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质量成为许多企业的基本战略目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就会上升,市场份额也就随之上升。质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已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这就要求成本会计人员在以往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实行质量成本决策、最佳成本模型和质量成本综合控制等方法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要求在提供业绩评价的信息时,提供一些非财务性的相关信息,如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趋势报告和质量成本业绩报告等。

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变化,生产组织和管理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而对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本会计体系应适应这种变化,把各种成本会计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进行吸收与借鉴,并将其补充到《成本会计》课程中,做到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的更新。

3.创新成本会计教学方法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完善实践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等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也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本会计人才。因此,创新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教学已势在必行。

3.1改革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因此要适应现代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判断能力。此外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将案例应用于教学,根据实际资料,设计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成本会计案例,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以便使他们加强理性认识。要想增强学生的成本会计意识,培养符合时展的会计人才,就必须加强成本会计案例教学。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要真实。成本会计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基本情节和数据真实可信,为学生展示近乎逼真的经济事项情景,展示出会计事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思维创新和热烈讨论;二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案例,都应该能突破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该课程的某些问题上有较深的理解;三要有互动性。会计案例的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进入会计处理的情景之中,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案例,让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发言产生互动。

3.2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在强化和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逐步地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造仿真的会计环境,将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统一于教学中,从成本核算到成本的管理控制,通过精心设计,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给学生分配角色、布置任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教材,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寻求教师的帮助,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成本会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同在会计部门做业务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课堂上的抽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强化成本会计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走出校门,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到业务部门到基层企业去搜集资料,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总之,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实践性互动式教学,使成本会计的教学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把掌握的会计知识转化为强大的实践能力,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应用性人才。

3.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高质量的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内容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统一教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

内容教学范文篇6

1教学设计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教材为曹伟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二节烧伤内容,课时40min。内容包括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护理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感染等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其中的护理规律,融会贯通地学习。授课对象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烧伤病理生理,掌握烧伤面积计算和分类,掌握并发症预防和护理。②能力目标。准确进行输液护理,维持有效呼吸,会妥善护理烧伤创面,促进患者舒适,掌握烧伤病情观察方法和要点。③情感目标。重视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关怀。

1.2教学方法

1.2.1目标教学法

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烧伤抗休克治疗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输液管理。为达此目标,将教材中抗休克治疗和输液相关护理内容整合,综合为5个问题系统讲授:什么时候开始输液、部位及液体种类选择、液体量计算、如何安排输液、输液效果观察,使学生明确重点,掌握输液时机、输液通道选择、输液量的安排以及病情观察等临床护理技能。在讲解重度烧伤内容时,配合临床实例图片,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讲授,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同理心,培养爱伤观念,提高其人文修养。

1.2.2比较法

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容易混淆、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如在讲解不同深度烧伤体征特点时,分别将Ⅰ、Ⅱ、Ⅲ度烧伤进行比较,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进行比较,并将Ⅰ、Ⅱ、Ⅲ度烧伤特点分别归纳为“红斑”、“水疱”、“焦痂”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关键词掌握重点。

1.2.3案例练习法

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在讲解吸入性损伤时,先以案例讲解,然后播放临床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临床表现、提出护理措施,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

1.2.4数据延伸法

烧伤课程知识点分布零散,采用数据延伸法进行课堂小结,如提问学生“5、6、7”、“1.5mL”、“30~50mL/h”等数据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学生就能够立即思考“5、6、7”是指成人的双上肢体表面积,“1.5mL”是指成人烧伤后第一个24h的输液总量为每1%烧伤面积(Ⅱ°、Ⅲ°)每公斤体质量应补充胶体液和电解质液共1.5mL,“30~50mL/h”代表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成人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50mL/h。数据延伸法可有效的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辨析力,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1.2.5教学过程

以临床烧伤病例导入本次课程,多媒体课件封面选择红色火焰为模板,凸显本次课主题。烧伤分类和临床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播放典型图片,简易口诀、板书、对比举例、体现关键词等方式讲解烧伤面积计算和深度判断;病理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讲解时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章节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并拓展讲解不同阶段护理工作重点,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介绍目前国内外对烧伤瘢痕预防和治疗新进展,体现学科知识更新;在讲解烧伤处理和护理内容时,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一起,综合为烧伤急救、维持有效呼吸、抗休克治疗与护理、创面处理与护理、营养支持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使教学安排既遵循教学规律,又结构合理、知识一体化。讲授时插入大量的临床护理图片,如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导管建立及维护、烧伤翻身床使用等,以临床病例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牢固。教学结束前采用数据延伸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留思考题,让学生温习并巩固知识点。

内容教学范文篇7

一增加了生活中的数学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数学、怎样用数学,使学生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例如“中的数学”“统计与数学”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等活动过程,理解其中包含的数学奥妙.再如,让学生体验“万”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回家数出一万粒大米.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各显神通,想出来许多奇妙的办法,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并且感受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感慨“数米也要有技巧”.

二新增了“你知道吗?”

学习的关键是兴趣和动力.教学中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关系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因素.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科学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其积累性很强的特点,它的许多理论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不去追溯古今数学思想方法的演变与发展,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真谛.数学知识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曾留下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果能好好利用,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播下一颗良好的种子.

三增加了“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与思考,同时它也不单纯地作为一个故事出现,而是为新知识建立生长点.学完长正方体的体积后,我设计了一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长、正方体体积可以通过推导公式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么求呢?于是在课的开始出示了《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虽然它讲的是浮力定律,但对这节课非常有借鉴价值.故事结束后我问:这个故事对你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启示吗?学生马上想到了把不规则物体放到水中去求,且放在长、正方体容器中最好.在引导、探索下总结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水上升(或下降)高度.

四增加了“趣味数学”

数学趣味题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最大的优点是学生能在玩中学,能在轻松的数学氛围中学.学生感觉到被大家认为的枯燥的数学也可以是有趣的,因此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好的情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总之,面对苏教版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师应该适时的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更好地利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树立一些新的观念:

(1)学生观.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愿学才能够学好,从而乐学、好学.要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应用和主动完善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和勇气表现自己,才能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感.

(2)活动观.过去的知识传授是在一种静止的讲授式课堂中进行的,学生所获得的只是知识的结果,却不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建立新的过程展示观,要把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展示出来,以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思维,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

(3)差异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存在着差异,教师要能正确认识这种差异的存在,挖掘每名学生的潜能,使每名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4)发展规律观.每一名学生都有自身存在的潜能,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他们,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行.教师的这种信任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内容教学范文篇8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如果将教学目标定得低、教学内容编制简单的话,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会觉得课程简单,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将教学目标定得高、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医学、人文等专业的学生则会觉得太深奥,理解不了,同样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兼顾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将教学内容具体分为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考核要求。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多媒体原理、Web应用构建技术原理与实现框架等。这部分内容通过通俗、简明的语言将网络与多媒体理论阐述清楚,并配以适当的图片与动画,制作成网页课件,放在网络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并列出相关内容的经典教材目录与相关网络资源链接,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拓展。学生在学习中如有疑问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讨论功能,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与学生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在课堂上提问。应用知识主要是常用多媒体素材处理工具的应用,这些工具包括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二维动画软件Flash、三维动画软件3DMax、网页创作工具Dreamweaver、视频处理工具Premiere、流媒体编码工具WindowsMediaencoder等。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与上机操作实践为主,教学内容以面向应用的具体案例为主。通过精心设计案例,使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境下掌握多媒体软件的关键知识。例如: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教学中,通过一个图文排版案例,使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深刻理解和掌握文字工具、移动工具、图层、图层属性等知识点。由于课时有限,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的案例必须精心设计,案例设计以包含重要的知识点、体现经典应用为原则。除课堂上精讲的案例外,还有一些扩展案例可让学生通过课程网站自主学习。内容扩展主要是与课程相关而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在网络课程上提供。它提供了完整的知识内容与学科结构,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主清晰地根据学科结构与内容进行学习,丰富与完善其认知结构。这是根据布鲁姆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设计的,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通过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对学科具体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对学科具体内容的记忆,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等[3]。

信息资源与环境的构建

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应构建《网络多媒体》数字化资源与环境,以支持教与学过程的有效展开。

1课程学习文本资源

课程文本是关于网络多媒体基础理论与原理方面的知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体现学科的内容结构。文本通俗易懂,对于专业术语、原理推导等作简化处理,同时标明具体参考的书目或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并提供相关的学习指导。该模块设置目标是让学生课后能够自主学习,从而把握整门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师只需在课堂上作导学说明和选择其中的难点与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为学生课后自学扫除障碍,从而实现基于信息资源环境下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2授课PPT

授课PPT内容为每个教学单元的授课思路、内容纲要、操作细节等。授课PPT在网络课程上提供下载,省却了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的时间,使学生能专心听课与上机操作。

3案例包

案例包主要针对应用知识,在网络课程中以文件包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下载,一个案例的文件包包括以下内容:

3.1案例操作步骤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以纲要的形式描述案例操作的主要步骤,并配有必要的操作截图。步骤描述不宜过细,以便于学生宏观把握案例的操作主线,步骤的操作细节教授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与案例包中另一个屏幕操作截屏动画记录文件,使课堂讲授与案例资源相互整合。

3.2案例制作所需的素材文件包括图片素材、文本素材、声音素材、视频素材等。

3.3案例成品后的项目文件如平面设计的PSD文件,视频制作的PRJO文件,为学生提供参考示范。

3.4完成案例的操作截屏动画文件格式为SWF的Flash动画,内容记录完成案例的所有操作过程,这是针对软件操作细节学生往往记不住的情况而设计的。通过屏幕操作动画,学生可以课后通过网络课程查看整个操作过程而不遗留任何一个细节,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4课程考核要求

课程的考核要求明确地放在网络课程中,让学生开始学习时就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心理定向。针对理科专业与非理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考核题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及其学习重点,选取一种考核题目来完成。两类考核题目分别为:面向应用知识的考核,要求学生选择某个主题,创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形式可以是平面、动画、视频或多媒体;撰写一份创作说明,说明作品的主题思想、创意、关键技术等。面向理论知识的考核,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关于网络多媒体领域某个技术主题的论述,例如“虚拟现实原理及关键技术”、“常用三维动画制作工具比较”、“各种视频格式特点及其应用”、“视频会议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等,学生也可以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作为论述的主题。

5作品赏析

将历次选修课的优秀作业(多媒体作品)上传至网络课程中,使学生在欣赏别人作品时,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实践证明,同龄人的视角与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作信心与热情。

6学生作业提交模块

构建专用的FTP服务器,学生在网络课程登录后,可以将多媒体作品、论述等作业上传至FTP服务器上,解决由于多媒体作品文件大、师生校区分隔、学生分散等因素带来的作业提交麻烦问题,使作业提交方便、快捷。

7学习论坛

提供学习论坛,使学生课后能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或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突破校区的地理分隔很好地进行交流,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实施

1课程导入

用2个课时介绍网络多媒体的内容体系及关键知识点、参考资源目录,引导学生如何基于网络课程中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交待网络交流沟通的渠道;介绍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不同学习方法;讲解考核的具体要求。

2应用知识的讲授

教学环境为装配网络广播系统的计算机机房,教学内容以精讲案例为主,教学模式参考布卢姆所提出的掌握学习(masterylearning)模式,该模式主张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的反馈以及个别化的帮助,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该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学生定向;②集体教学;③形成性测验;④矫正教学;⑤再次测评[4]。基于掌握学习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演示完成后的作品,使学生学习产生定向;集体教学为教师通过网络广播系统演示各个操作步骤,讲述其中的知识点;形成性测试体现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矫正教学,学生发现问题后举手向教师提问,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辅导,对于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可集体讲授;再次测评体现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后再次操作,如果学生还有问题可以继续提问,重复如上的过程。在教师个别辅导时没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根据实例包的步骤往下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发现,掌握学习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有力支持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及个别指导,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有效掌握学习内容。学生完成具体案例后,教师再进行概括与提炼,归纳案例的知识点、关键问题、知识的拓展及迁移等。

3理论知识的教学

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基于网络课程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宿舍利用计算机上网,访问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网络课程的论坛上进行答疑与辅导,并在每次课抽出一定时间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4考核评价

考核题目从课程导入时就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了解、选择、准备,并对其后面的学习起着定向作用。对于面向应用知识的考核,教师会在课堂上演示上一轮课程优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在观摩中激发学习动机和创作欲望。为了完成作品,很多学生在课后花大量时间收集、处理相关素材,有条件的学生还设计剧本、使用角色扮演演绎主题。据学生课后反映,作品创作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通过完成一部作品,学生形成使用多媒体技术记录和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描述大地震中灾民的顽强不屈精神与社会无私的援助感人故事、描述大学生深入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的故事、描述学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等。通过作品创作引发学生某方面情感的提炼与升华,因而在考核评价指标的制订中除认知方面因素外,还要包含学生的情感因素。对于面向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在确定论述的主题后,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写成一篇论述文章。对文章的评价着重看要对主题知识的描述是否符合科学事实,文章结构是否清晰,理解是否准确,是否包含主题内容的最新发展等。通过综述的表达,学生能深入掌握某方面主题的系统知识。

5基于网络课程的课后交流与辅导

内容教学范文篇9

一、要正确处理分步与递进、螺旋与上升的关系

从总体结构上看,教材在遵循《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时,把握得欠全面,造成了“螺旋有余,上升不足”的格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第三学段)概率的具体目标,比小学高段(第二学段)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高出不少,这就是初中阶段所要实现的上升幅度。针对概率的具体教学目标,教材采用分步达成目标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分步过多,分级过细。华师大版教材对概率教学内容的编排——七年级上:可能还是确定;七年级下:机会的均等与不等;八年级上:用概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八年级下:机会的大小比较;九年级上:概率的含义,概率的预测。这样造成了过多的重复,甚至与第一、二学段也有重复,缺乏层次感,缺乏递进性,使有些“螺旋”叠加缠绕在一起,其症结在于没准确把握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割裂了逐级与递进、螺旋与上升的联系,出现了教学进程“又慢又费”的情况,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于这种贴近生活的概率及其思想其实设置两组、至多设置三组螺旋就可以达到目标,不必设置四组、五组,为“螺旋”而“螺旋”,为分步而分步。

另外,在运用螺旋上升原则时,一要有一种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核心的东西(不妨称之元认知)统帅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如对概率,不妨把“研究随机性现象”“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这一学科研究范畴作为编排主线。二要使每一组螺旋有头有尾,能自成较完整的体系,前、后组螺旋间要有联结的纽带。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思想,但这并没有否定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必要性。现在教材以交叉编排方法为主,其实交叉编排方式仍是要顾及内容体系的,仍是讲究系统性的,只是为适应学生认知特点而采用交叉编排。如果螺旋结构不完整,前后螺旋衔接性差,反而会出现诸多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使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交叉编排方式也定会失去适应性和亲和力。还有,逐步递进、螺旋上升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其成立是有条件的。合理地运用逐步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识的特点,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如螺旋之间上升的幅度过小,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不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可见,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刻意套用这一原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要正确把握概率概念的提出时机

从概率概念的提出上看,教材延误了时机。教材到九年级上才提出概率的含义,真是令人费解。其实,现在的初中学生,即使学校里不学概率,已有“可能这样,可能那样”“某某同学有很大实力当选班长”等生活经验,也往往在媒体中接触过“概率”一词,何况,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内容,所以在初中阶段,概率概念的提出不宜过迟,宜在七年级、八年级之交提出为妥。因为此时,学生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阶段,并对概率的实质和实际背景已有了相当的了解、体验,这时就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概率概念的教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考虑到:先让学生进行辨别,然后学习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规则或原理,最后把原理或规则用于问题解决”,可见,概念具有一定的统摄性,何况概率是一个中心概念,只有适时地进行概率概念教学,才能“一览众山小”,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可能性”“机会”的含义。概念还是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要素,有了一定的概念,并不妨碍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发挥,照样可进行合情推理以及其他瞬间性思维活动。古人提出“不悱不发”,要求我们不可“不悱而发”,也不可“悱而不发”。这套教材在概率教学中却出现了“悱而不发”的情况,这样会妨碍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义务教学阶段,概率概念教学在小学阶段,处于“犹抱琵琶半遮脸”状况,是很正常的,到了初中阶段,教材虽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迟迟未闻“大珠小珠落玉盘”,影响了教材编排上体系结构的和谐,不利于学生便捷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三、要正确处理实验概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概率教学中,开展实验式的教学活动,只要教师发挥高明的组织者,高水准的合作者,高超的引导者的作用,并有良好的教学设备设施,的确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活动成为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但教材太器重实验概率了,有过分强调实验概率之虞,且实验概率的实验缺乏新颖性,“抛硬币”一抛就是三年,“掷骰子”一掷也是三年。

其实,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灵活,贴近初中生的真实世界,拓展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及空间,增强概率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所以教材编排概率教学内容时,在拓展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和空间上,还大有文章可做。在实验概率层面,可多创设与概率意义有关的新颖的情景,可创设一些新颖的试验;在理论概率层面,也要有机地渗透有关概率的思想和方法,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实验概率和理论概率完美结合。具体编排上,七、八年级宜以实验概率为主,九年级宜以渗透理论概率为主。如果教材一味用试验来呈现教学内容,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不灵活。

内容教学范文篇10

1.1、教学内容设计欠完善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些内容,运动量减少了,使运动强度难以满足。我觉得这主要的原因有: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加工,但是这种加工降低了难度,使得教学内容的锻炼性降低了,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知识和学习经验,所以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运用一些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不强,减少了锻炼时间,从而使得体育课运动量不够、强度不够。

1.2、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模糊不清

教师在教学中,面对课程标准里面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感到很模糊,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知道各种教学内容要在整个教学中占据多大的比例。在以前体育大纲里都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师认为内容规定的没有实际可行性,然而课程标准出来后,教师却不习惯这种没有约束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1.3、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与学生兴趣的矛盾

中学体育教学强调和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以便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一味的只强调技能教学,不利于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不利于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也就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新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内容不做强行的规定,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而且安排的教学内容也缺乏连贯性,这些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将是教师安排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重点。

2、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2.1、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原则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内容选择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来进行选择,要从身体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这几个方面来安排选择内容,同时教学内容还要选择一些有意义、有乐趣、有价值和时候本校实际情况的项目。此外,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可考虑我国传统体育的优秀成果,把这些内容适当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突出我国传统体育的特色。

2.2、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安全性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遵循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安全性的等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以及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建设性原则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娱乐性原则是教学内容力求大道娱乐身心的目的;安全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在安全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

2.3、可行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来选择,同时还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再好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实际来进行教学也很难在学校中获得好的效果。

3、初中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

3.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

新的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只是提出了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而对于体育教学的内容并没有作出规定性的安排,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所以,在中学体育课程中,教师应以新课标为依据,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在课该和优化过程中不能脱离了新课标的实际,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想教怎么教就怎么教,不能擅长什么就教什么,也不能随便顺着学生的意愿来安排内容,内容安排要有计划性和有目的,也要符合科学性。

3.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也存在不同,这是因为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和气候的影响。例如:游泳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在南方大部分有条件的学校适合,但是在东北地区就不合适。因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受气候环境的影响的,没有合适的气候环境和场地器材就不能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受学校教师队伍、学生自身素质、学生兴趣、学生身体机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中,一定要用课程标准为根本准则,充分考虑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场地器材因素和学生身心素质与兴趣来安排教学内容。

4、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自已有的内容

(1)在教学中,做到认真反思,重新认识旧教材。发现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使教学内容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有些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初中学生学习,也没有必要进行学习,所以教师要进行筛选。筛选排除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能力范围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优化,找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要在已有的内容基础上进行。体育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是竞技运动中的项目,而竞技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出好的成绩,这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教师要选择和优化这些运动项目,把其转化为符合初中生体育教学的内容,除去这些运动项目中不合学生发展的因素,发挥竞技运动中对人的激励作用,回归竞技运动的本质功能。(3)教学内容要在运动实践中有所创新。每个运动项目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虽然有的经过加工创造,有的经过创新和变革,但这也告诉了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所以,运动项目创新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师要在教学中认真观察、认真体验和感悟生活,从生活中领略体育运动项目的现实意义,不断创新体育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