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21:1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

篇1

1.1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因素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特色的调查研究,将信息不对称、法制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这4个因素作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相关影响因素[5]。(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人员对有关信息的掌握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一般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缺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3]。(2)法制健全程度。在我国有关互联网上的消费的法律法规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因此在商品信息上大学生消费群体就属于了信息拥有量少的群体,而商家就能够利用其足够的信息进行谋利。由于法制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不能让大学生消费群体和商家形成公平的交易。(3)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之下,因为无法预料这一消费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由于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感知到的风险也会不同。风险感知的差异可能使得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不一样,最终导致消费行为的不一样。(4)广告宣传。由于商家的大量的广告宣传,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误导,为消费者提供了不真实的信息,使得消费者做出了不正确的消费行为。

1.2模型的假设根据以上因素的分析,从而提出信息不对称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H1:法制健全程度与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相关关系;H2:法制健全程度与广告宣传存在相关关系;H3:广告宣传与风险感知存在相关关系;H4:风险感知与信息不对称存在相关关系;H5:法制健全程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相关关系;H6: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2问卷调查及量表设计

2.1样本选择本研究的对象是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由于数量多、范围广,笔者仅在学校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以及学校周边地区发放问卷,还有一部分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发放,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合肥、镇江、扬州、盐城等城市及地区。正式问卷共3部分:①问卷简介,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②被调查者个人因素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③影响信息不对称的相关因素调查,包括信息不对称、法制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4个方面。问卷第三部分采用5分法调查大学生消费者的态度,分别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个态度层次。

2.2问卷测量量表根据前面提出的假设模型,结合本研究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各变量的测量指标。

2.2.1信息不对称的指标体系对信息不对称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我非常关注那些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消息;②信息不对称不会影响我的正常消费行为;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会选择信息更加完全的商品进行消费。

2.2.2法制健全程度的指标体系对法制健全程度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网络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能够保障商家产品信息的真实性;②我国的法律制度保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③我国的法律制度削弱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2.2.3风险感知的指标体系对风险感知的测量分为4个测量题项:①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仍然进行网上消费;②商家的对商品信息的描述都是真实可靠的;③信息不对称是无处不在、不可避免的;④在网络消费前会先调查商品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麻烦[5]。

2.2.4广告宣传的指标体系对广告宣传的测量主要根据网络广告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分为4个测量题项:①被商家的大幅度广告宣传吸引而进行网上消费;②被虚假的广告信息吸引而进行消费;③广告宣传加强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④广告宣传削弱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2.2.5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我和周围的人经常在网上进行消费;②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我不在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③进行网络消费时我通过商家描述了解商品信息[6]。

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1样本描述性统计本研究一共发放800份问卷,其中320份问卷是现场发放,还有480份问卷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进行调查的。最终一共收回722份问卷,剔除其中无效问卷12份(无效问卷主要是问卷中至少有一题没有做),有效的问卷是710份,录入的有效数据也是710份。本次有效调查人数有710人,调查区域在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和地区。从性别上看,男女比例接近对半,女性稍多了一点;就学历而言大部分是本科,占66.5%,专科占26.8%,居第二多,硕士35人,博士学历的16人,比较少。

3.2信效度分析

3.2.1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该值越大表示信度越高[7]。本研究中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见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各变量的Cronbach’sα值在0.703至0.784之间,均大于0.7,这表明本次问卷调查所设计的测量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

3.2.2效度分析根据Kaiser的观点,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2,信息不对称的KMO值为0.655,适合做因子分析。关于信息不对称的3个测量题项落在一个因子内,所对应的因子载荷超过的题项的总体特征,信息不对称可以归结为一个因子。除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KMO值只有0.591,勉强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过效度检测,信息不对称、法律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相关测量题项都落在一个因子内,5个方面都可以各自归结为一个因子。

3.3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3.3.1初始模型检验常用的拟合度指标有以下几个:卡方与其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拟合度指数(GFI)、AGFI调整的拟合度指数、IFI增加拟合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RMSEA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得到初始模型的拟合度见表3。可以看出,CMIN/DF略大于3,其他各指标的值也都略偏小,RMSEA的值偏高,模型适配度欠佳,可以看出初始模型的拟合度还不是很好,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3.3.2模型修正后的检验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后,各项拟合度指标值见表4,可以看出修正之后的模型卡方与其自由度的比值为2.274,这说明适配情况优良;GFI、AGFI、IFI和CFI的值均落在最优值趋向内,模型拟合度良好;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为0.073,在0.05至0.08之间,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在SEM方法中,判别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异于零的标准是临界比例,简称C.R.,当C.R.的绝对值≥2时,回归系数数值即可认定为在显著性水平0.05下,见表5。其中,广告宣传因素和风险感知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信息不对称这一变量,广告宣传和风险感知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是间接的;法制健全程度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这一行为,但是法制健全程度通过广告宣传因素和风险感知因素,也间接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有影响[6]。

3.4假设模型验证结论总结以上数据的分析结果,现在将所有假设及其验证结果进行汇总,见表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法制健全程度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大,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到维权等法律方面的因素;②法制健全程度对广告宣传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减少广告传递给大学生消费者的虚假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③广告宣传对风险感知的影响较大,广告宣传力度的加大,就可能致使大学生风险感知度减小,大学生还是处在信息的劣势;④风险感知与信息不对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风险感知能力越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就越小;⑤法制健全程度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较弱,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生网络消费的影响;⑥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网络消费行为的关系较为显著,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大学生对在网络上消费还是有所顾忌的,商家的诚信、商品的质量、物流的速度都是大学生网络消费所要考虑的问题[8]。因此,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4总结

篇2

【摘要】当前,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而在其消费群体中大学生是最重要的,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动机,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动机,逃避现实动机,情感补偿动机,成就动机以及自我激励动机等。

【关键词】消费动机网络游戏大学生

网络游戏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产物,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和运作模式占据娱乐领域的主流位置,大学生的网络游戏消费动机由各种推动大学生有目的进行网络游戏消费的需要、感觉和愿望组成的,以下主要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动机进行分析研究。

从本质上讲,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是游戏者能动地创造、驾驱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具有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与非功利性等特点。人对游戏有天然的兴趣,在游戏中更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新事物,因此它常被作为教授新知识、获得新认知的有效方式。当游戏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后,由于这种游戏承载工具的特定性和所有性,玩家只有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使用以体验游戏的愉悦性,因此游戏第一次以一种商品的身份出现。

1网络游戏的特点

作为网络和游戏的结合体,网络游戏除具备网络和游戏分别具有的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非功利性、无排它性特点外,还因协同作用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魅力点,主要指互动性、娱乐性、社会性和教育性。

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玩家不仅是在同游戏本身进行互动,更多的是在同其他玩家进行沟通交流。能与其他玩家交谈、组队、共同完成任务,这是网络游戏相比单机游戏的最大优势。网络社区建设又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玩家之间互动交流的深度。互动性被认为是电脑游戏愉悦体验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从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游戏可以凭借信息双向交流、速度快、不受空间限制等优势,让真人参与游戏,提高游戏的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使玩家在虚拟世界里可以发挥现实世界无法展现的潜能,从而享受到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

玩家真实心理背景也是游戏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决定着游戏的发展和变异,玩家在游戏中体验着与现实生活中完全相似的、真实的情绪体验,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现实生活反射于网络的影子。可以说,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络游戏具有显在的社会性。

游戏具有自为性和非功利性特点,网络游戏只是人类在信息化社会一种电子化游戏方式,因此并没有消弱其教育功能,主要表现是作为一种知识载体、认知工具、学习方式和创造方式。由于游戏强大的互动性,每个人的自我创造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其他人,也被其他人影响。游戏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使游戏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个按部就班地执行列序、知识复制的过程。

2网络游戏的消费动机

2.1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物质消费动机

娱乐动机是物质自我层面最显性的网络游戏消费动机。娱乐动机类游戏消费者偏好视听感官的刺激和享受绚丽的游戏场景、特别的人物造型和震撼的视觉冲击。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80年代末,这代人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增长,中西方文化大碰撞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很少有发自内心的忧患感。80末出生的大学生成长于当今的消费文化环境下,在物质追求上更注重感性化。由于长期泡在多元化的物质环境中,他们对新、奇、异的事物更为敏感。

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华丽的外表会打动他们,强调的是“感官型消费”。而网络游戏超现实的画面视觉冲击,配合场景和情境的音乐,使得游戏消费者体验到一种从“物”到“感觉”的消费。

2.2大学生网络消费的逃避现实动机

逃避动机是由于消费者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难以理解现实也无法接受现实,内心感受到很大的冲突,消费者倾向于把心中的负面情绪和所有坏的东西投射到外部世界,沉浸在自我想象的世界中。青年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矛盾在整个青年期表现得十分突出,使他们感到仿徨、迷惘、痛苦和烦恼。这一点在青年的就业与生活压力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长辈溺爱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个性娇惯,没有承担过真正的责任,没有真正面对过现实,容易逃避困难。网络游戏模拟了现实生活,让大学生在游戏中寻找到一种超现实的空间,暂时忘记现实带来的烦恼。

2.3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情感补偿动机

情感补偿动机主要指消费者在游戏中体验到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伤害的情感。这里的情感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友情、亲情、爱情等,属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归属需要。80后一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中只有自己。他们缺少兄弟姐妹,从小与同龄人的交流少,是心灵孤独的一代。父母的呵护和宽容并没有消除与子女的代沟,反而助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倾向。当代大学生情感纯真丰富,但也非常敏感脆弱。

由于缺乏理解他人的意识,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他们感到困惑。网络游戏虚拟出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简单明了,正义与邪恶分明。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把自己内心渴望的与人交往情感投入到游戏当中,从而获得先是无法获得的情感慰籍。

2.4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力求达到成功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内容主要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希望这种追求能够符合社会需要,并获得社会的承认。在网络游戏中,大学生把游戏的虚拟空间想象成一个现实社会,在其中探索未知的兴趣,有着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证实自己的智力、能力的欲望,并且因为成绩的优异而赢得相应的地位和自尊的满足。是从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三个方面定位的成就动机。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动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5―0100―06

引言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购物方式也日渐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通过网络购买商品。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之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之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而在网络应用方面,商务类应用用户规模增长已经超过娱乐类应用用户增长,网络购物用户在2010年底已经达到1.61亿,年增幅48.6%,是增幅最快的互联网应用。网上支付、网上银行也以45.8%和48.2% 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了互联网时代[1]。

在日益增长的网络购物人群中,大学生是一群值得关注的群体,根据CNNIC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几个主要的B2C和 C2C购物网站中,18-30岁的青年人是主要的购买群体[2]。而大学生网民群体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达43.1%,高出整体网民15个百分点[3]。目前的大学生多出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是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迅速发展而成长的一代,对海量信息、快速更新的媒体与技术、互联网络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又是在物质商品丰富、后现代特征日益显著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消费理念开放、前卫。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即将步入社会开始独立的经济活动的一代,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必将影响未来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研究将大学生网络购物动机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旨在探究大学生网络途径购物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学生进行归类,形成比较清晰的类别特征。

一 文献综述

网络购物是指网络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进行购买商品的行为和过程[4]。消费者的购买动机通常分为三类:生理性动机,心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购买动机,具体体现为维持生命动机、保护生命动机、延续生命动机、发展生命动机等。心理性动机是由消费者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而引起的行为动机。一般心理动机可分为感情动机、理智动机和常顾动机三种。社会性动机是指消费者由于所处社会的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和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法律、风俗习惯、科学教育、经济状况、阶层群体等的影响,而产生的满足社交、归属、成就、尊重、自我实现等社会性需要的动机[5][6]。

大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动机既与一般的消费者存在共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以往研究表明,大学生消费动机是以追求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为主要目标的购买动机,这是大学生消费心理中的基本动机。高校学生的趋同性动机明显,在消费过程中的从众心理较为突出[7][8]。年轻学生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因此消费中追求个性化的自我表现动机也比较显著[8][9]。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研究网络购物行为应用较多的理论模型,这是因为研究网络购物不仅仅要关注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消费动机,还要关注消费者对购买途径,即信息系统的采纳动机。技术接受模型是Davis从理性行动模型(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中发展而来,专门针对信息系统采纳所创建的模型。他将“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这两个系统使用者的信念作为计算机接受行为的重要相关要素。“感知有用性”被定义为预期的使用者主观认为使用信息系统能够增加其在组织环境中绩效的潜在价值。“感知易用性”是指预期的使用者希望使用目标系统不需花费努力的程度。研究表明,作为经济还没有完全独立的大学生,对商品价格十分敏感,网上商店往往比传统商店价格低廉, 从而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另外,网络购物可以足不出户,可以省下时间从事学习或者其他活动。这些“感知有用性”都会激发大学生利用网络购物的求廉动机、求便动机[10]。

消费者追求网络购物的娱乐性与享受感也是近来研究的关注点。根据Hoffman和Novak的研究,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环境中,娱乐与享受感能为使用者提供额外的收益[11],这种感受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具有影响。Koufaris等人的研究表明,网络购物的娱乐性会使得在线消费者再次光顾网站购买商品[12]。国内的一些研究也显示,网上商品的丰富与多样化,能够满足大学生追求新潮、时尚与乐趣的消费动机[10][13]。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文献研究发现,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是从理论模型出发,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演绎过程。较少有研究直接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挖掘其网络购物动机的丰富与多样性。为此,本研究首先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焦点团体访谈,利用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招募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0名具有网购经历的同学进行了1小时45分钟的焦点团体访谈。研究者对访谈录音进行了转录整理,并采用Nvivo 8.0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汇总,形成了19个与网络购物动机相关的表述。

在焦点团体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编制了调查问卷,将访谈所获得的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相关表述作为调查问卷中动机部分的题项。在问卷调查阶段,研究者将北京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课程是全校公共课程,选修学生均为本科学生,来自于全校各个院系,年级分布广泛。最终发放问卷198份,回收196份,回收率99%。

三 数据统计与分析

1 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基本状况

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50.5%,女生占49.5%,性别比例均衡。具有网络购物经历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3.7%,从来没有网络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占16.3%。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已经尝试过通过网络进行购买活动。

在具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当中, 69.3%具有1年以上的网络购物经历,属于网购的熟手,如表1所示。在网络购买频率上,多于一半的大学生每月都在网上购物,有14.6%的学生购物比较频繁,达到每月3次以上,如表2所示。

从网购的消费水平来看, 55.3%的大学生每月网购的平均支出少于100元,也有8.6%的学生每月网购的支出多于300元,如表3所示。

网购的商品种类方面,书籍等文体用品是学生们网络购买最多的商品,其次是服装类,配饰、数码产品、虚拟产品等也是大学生消费比较多的商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网上进行的大宗消费,多集中在数码产品和虚拟产品方面。前者包括电脑、手机,后者包括机票、宾馆预订等。

如图1所示:

2 大学生网络购物动机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针对19个探寻大学生网络购物动机的题项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015E3,如表4所示,概率p小于显著性差异水平α(α=0.05),说明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性差异。同时,KMO=0.75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共提取6个因子,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66.942%。表5显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本研究将6个因子分别解释为引发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交际/娱乐动机、求便动机、权利动机、兼顾动机、成就动机以及独特/新奇动机。

交际/娱乐动机是指大学生有通过网络购物,实现他们与人交往、娱乐自我、享受过程的需要。通过焦点团体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在网络购物的时候会浏览别人对商品的评价,在网上向他人咨询,加入某些社区,或者将提供信息的人添加为QQ好友等。这些活动扩大了大学生们交际的范围,使网络购物成为大学生交友、通过网络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同时,娱乐自我与享受过程也是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追求,由于虚拟世界中的购物网站更容易将游戏等娱乐活动与购物组合在一起,添加了趣味性,大学生网络购物常常将娱乐与享受的需要加入购物的过程中。

求便动机是指大学生希望在购物的时候可以花费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与体力而获得最好的商品。大学生课业繁忙,加上各种文体、社会、娱乐活动,使得他们用于购物的时间并不充裕,而且他们购买能力有限,因此,省时、省力、便利是他们的需求。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有对他人、群体、社会产生控制、直接影响或潜移默化影响的需要[14]。大学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更加希望自己成为独立、自主、对各种事物具有掌控能力的人。即使在购物等经济活动中,也希望信息能够公开、透明,使自己有权力依据可信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决策。在后现代这种去权威、去中心化,追求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社会文化中,这种需求可能在年轻人的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兼顾动机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群体中比较明显。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计算机、网络、手机、MP4等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据调查显示,94%的北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 [15]。经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大学生们一边写作业一边聊QQ、浏览网页。这种类似计算机并行处理、多通道输入/输出的特点被归结为“数字化原住民”的特点。只需要打开浏览器,点击鼠标的网络购物正好符合了大学生做事情喜欢并行处理的特点。

成就动机被定义为“对相关的被评价效能施加影响”[16]。每个消费者都追求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的成就感,特别是对于经济实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对这种成就感的追求尤为明显。更重要的是,网上购物能力更多地可以转换为互联网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的综合与评估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信息素养能力高的大学生更容易比其他学生具有成就感。焦点团体访谈发现,网上购物的大学生也都认为自己比不网购的学生计算机能力、信息素养更强。因此,在网上“淘”到好的商品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独特/新奇动机是指个体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新鲜事物的需要。大学生是个性开放、自由、敢为天下先的群体,他们喜欢新鲜、新奇、先进的东西以彰显自我的独特性。特别是后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趋势,互联网使世界成为彼此不再遥远的地球村。大学生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这一发展的群体。他们通过网络与各种文化进行交流,而网络购物有机会让他们购买全国以至于世界各地的各种新奇事物,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访谈中,不少大学生们都谈到他们在网上购买了新疆、云南的特产,越南、日本、韩国、甚至欧美的产品。网络购物的便捷性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独特/新奇的需要。

3 大学生网络购物动机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还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因子分析中得到的6个动机因子作为分类数据,将具有不同网络购物动机的样本人群进行进一步细分尝试,结果发现将样本人群分为3类比较合理。从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到,见表6,各因子的P值均小于0.05,可以认为各因子差异显著。

表7显示了聚类分析最终类中心点,本研究根据数据将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分为:

(1)追求自我掌控、看重成功体验的网络购物群体。这类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较强,希望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活,不被别人左右。即使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希望尽量获得正确的商品信息,从而做出明智的决定。他们对成功比较期待,也看重从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功中获得满足。

(2)追求互动亲和、看重省时便利的网络购物群体。这类大学生群体比较注重人际交往的价值,开放而愿意结交朋友,网络购物也是他们结交朋友,建立亲和关系的途径。这群大学生也比较看重网络购物的方便、省时、省力,节省下来的精力与时间可以投入到他们更加喜欢的人际交往等活动中去。

(3)追求独特新奇、看重并行工作的网络购物群体。这类大学生群体更具有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全球化的意识让他们对异域的文化、商品充满兴趣,愿意尝试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他们还具有数字化时代年轻人的特点,喜欢多媒体,更愿意在网络上消磨时间,而且并行地处理多种工作是他们的习惯与特点。

四 总结

本研究关注在大学生中日益普遍的网络购物现象。通过焦点团体访谈以及问卷调查,以北京大学本科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调查了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现实状况。利用因子分析,将大学生网络购物动机归纳为交际/娱乐动机、求便动机、权力动机、兼顾动机、成功动机以及独特/新奇动机。并通过聚类分析,将网络购物的大学生群体进一步细分为追求自我掌控、看重成功体验类型;追求互动亲和、看重省时便利类型;以及追求独特新奇、看重并行工作类型。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网络购物动机既体现了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又凸显了后现代社会、数字化时代青年学生的独特文化特征。

本研究基于全国各地高校的10名学生的访谈编制了问卷,施测对象为北京大学的196名学生。由于访谈样本还不够广泛,施测对象样本数还不够大,研究结论容易受到样本人群特征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本研究还将进一步修改调查问卷,并对全国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期更好地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与解释。

参考文献

[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research/bgxz/tjbg/201101/t20110120_20302.html.>

[2] 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EB/OL].省略/research/bgxz/dzswbg/200912/t20091203_18410.html.>

[3] 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省略/research/bgxz/qsnbg/201004/t20100426_18399.html.>

[4] 韩小红,网络消费者行为[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3):4-5.

[5] 杜金柱,陶克涛.消费心理学[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0.

[6] 姚文琦,任立钧.消费动机与购买行为[J].经济科学,1987,(3):27-30.

[7] 王博,刘会欣,李志. 高校学生消费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8,(20): 137.

[8] 盛佳丽.80后大学生的消费动机调查与分析[EB/OL].

< epub.省略.>

[9] 葛幼康.浅析大学生网络购物心理及营销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 97-100.

[10] 郝文静,郭王娟. 大学生网购行为及心理特征的调查与分析――以嘉兴学院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0,(2) :51-55.

[11] Hoffman, D. L., Novak, T. P.,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 5068.

[12] Koufaris,M.,Kambil,Ajit,& Barbera, Priscilla A.. Consumer behavior in web-based commerce:An empirical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6(2): 115124.

[13] 章明.当代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动机和障碍分析[J].沿海企业与技术, 2007,(6) : 170-172.

[14] Winter,David G,.The Power Motiv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3.

[15] 赵国栋,原帅,王珠珠.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 以北京大学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4) : 147-162.

[16] Mcclelland, D.C., The Achievement Motive[M].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Inc,1953.

Motivations Underly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Online Shopping

――Taking Peking University for Example

WU Xiao-meng1 XIE Zan2 JIANG Jing3

(1.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2.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Being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motivations underly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online shopping. Using focus group interview and survey, the study describ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online shopping.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found 6 motivations of students’ online shopping. They are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convenience, power, parallel, achievement and uniqueness/novelty motive. Finally, the study divided the students into 3 clusters: students of pursuit of power and achievement, students of pursuit of communication and convenience, students of pursuit of uniqueness/novelty and parallel. Although some of the motivations of students’ online shopping are same as the general consumers, they have shown many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youth in postmodern and digital age.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motivation of online shopping

篇4

[论文摘要]大学生网上创业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它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寻找到另外一个出路,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大学生网上创业具有创业门槛低、经营方便、灵活等优势;同时,存在着创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和缺乏规范管理等问题。为促进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成功,应加强大学生的网上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建立网上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

随着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和诚信体系的逐步完善,网上创业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网上创业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对买卖双方来说方便快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就业岗位短缺及薪酬降低的背景下,应届和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利用网络创业,不失为解决就业问题寻找到另外一个出路。据统计,目前在淘宝网3千多万注册会员中,有近40%的会员是大学生。在eBay易趣的上万个网上店铺中,在校大学生开的“个人店铺”比例也高达40%。尽管在资金投入、货源等方面存在劣势,但年轻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效率高,利用其专业知识做职业网商,完全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创业选择。可以说,网上创业前景广阔。但是,大学生网上创业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发展很不成熟,而且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网上创业知识、技能和商业运作经验。因此,正确解读当前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指导,不仅仅是大学生网上创业前景的关键所在,而且是高校乃至全社会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网上创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战略分析,而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势分析

1.网上创业门槛低、不需办理复杂的手续。传统店铺需要办理繁琐的手续及交纳相关费用,除了包括工商营业执照工本费、定期的水电费和税收等费用以外,还需要负担街道、卫生等部门征收的治安管理费、卫生及垃圾处理费等。相比传统方式而言,在网上开店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工商登记和缴税,从而为大学生创业避免了繁琐的程序和较重的税费负担。一般情况下按照网站的提示进行注册,登记身份证号码,然后将身份证扫描或者传真给网站,通过网站验证后即可在网上创业。网上创业用网络空间代替了“门面”这个物理空间。相对于“门面”少由几千、多由几万元的租金费用来说,网络空间的租金可以忽略不计。一般而言,个人网站空间或网店一年只需要几百元租金,有的经营项目还是完全免费的。如以“威客”形式在网络上提供服务,网上创业只需有一台上网的电脑就可以开展经营。

2.运营方便、灵活。传统企业市场营销工作需要收集企业所需的大量信息,如消费者需求变化、对未来产品的欲望、现行营销策略的反应等,同时还需要将企业的产品信息、生产信息和企业的营销策略等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出去,并力争更多的人能接收到且受到影响。一般而言营销时间长、成本高,而利用网络收集市场信息、企业信息、开展售后服务活动、广告等营销成本相比传统营销方式要低许多。据统计,在Internet上做广告可以提高销售数量10倍,同时它的成本只是传统广告的1/10。Internet网络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舞台,为创业者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网上创业不需要囤积大量的商品,不需要将大笔的流动资金作为货物而沉积在仓库里。因而,在网上创业可以进退自如,可随时更换品种或改行做其他的生意。

3.不受时空限制。传统的商店,商品的多少受限于店铺面积的大小。而在网上,即便没有门面,开店的生意也可以做得很大。只要投资者愿意,可以摆上成千上万种商品。目前国内最大的专业拍卖网站同时在线的商品超过了10万件,已超过了许多大型超市。传统店铺的营业时间一般为8—12小时,而网上商店可以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停地运作,无须专人值班看店,都可照常营业。对于所有的商家来说,时间永远都是金钱。有些店主为了生意不受影响,往往吃住在店里,牺牲了不少的个人生活时间。网上商店的店主完全可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把自家的网上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条。同时,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登陆、购物。交易时间上的全天性和全年性,使得交易成功的机会大大提高。

4.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网上创业,能使大学生自食其力。由于它不需要太多的启动资金,因此可以取代传统的勤工助学、家教和兼职作为辅助的经济来源,解决了大学生经济困难的状况,提高了大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通过网上创业,还可以培养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诚信意识。诚信经营是任何经济行为必须遵守的法则,特别是在网上创业,诚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诚信是网店的生命,只有讲信用,才能增加顾客。

二、劣势分析

1.不适合专职。网上创业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创业的方法,有助于积累经验。但目前大学生网上创业主要是个人对个人的销售,并非正规创业模式,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发展规模不大。所以,这样的模式不适合作为专职的工作。

2.容易耽误学业。网上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但是应该合理安排好时间,处理好学习和赚钱的关系,如果因为忙于挣钱而耽误学习就得不偿失了。经营一家网店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容易和学习产生时间冲突,使得大学生在经营网店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多数大学生是靠自己的零花钱、生活费甚至奖学金来支撑自己的网店,这显然较难支撑一个完整的商业行动,最为明显的是流动资金周转吃力,仅有少量的资金捆绑于库存中,不能有效地流转,这将大大束缚大学生的“商业行动”,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

3.缺乏规范化管理模式。大学生开网店大多采取个体经营制、基本不雇佣员工、劳动量大,限制了店面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即使有一定数量的雇员,也往往因为分工粗糙,造成谁有时间谁做和执行度不高的局面,缺乏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使得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电子商务优势很难体现,较多学生网店不能盈利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三、机遇分析

1.政策支持。发展电子商务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创立自主品牌的必要途径,是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必备手段。因此,我国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地提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转贴于

2.市场巨大。首先。网络市场是个全球性的大市场。不同于任何区域性的技术,Intenet是全球一体的,它消除了距离的障碍,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连成一体。在这个市场内,不需要任何中介,就能将产品和服务信息传送至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顾客。其次,网络市场具有成长性。这个规模巨大的市场,还在快速增长着。仅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每年的增长率都在20%左右。从营销的角度来看,网民不仅数量增长了,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历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收入在2000元及以上的网民人数在逐渐增多,网民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自由职业者所占比重明显提高,这些表明网络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最后,网络市场是个个性化很强的市场。第1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3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3%。这些人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他们与其父辈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传统的营销观念和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具有方便性、交互性、高效性、经济性,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具有传统经营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四、威胁分析

1.竞争激烈。由于网上创业资金门槛低、进人容易,大量的创业者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一些传统企业也纷纷上网,将市场扩展到网络中,这使新进入者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书籍、饰品、电子产品、食品等产品的网上零售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以“MP3播放器”为例,2008年3月27日有819种在当当网上出售,淘宝网上有5568条出售信息,易趣网上有1184条出售信息。

2.法律与信用环境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网上经营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传统的法律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应用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电子合同、在线支付、产品交付等问题虽有了初步的法律规范,但还没有做到全面的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保护、欺诈等问题困扰着消费者,使之不敢大胆地在网上购物。特别是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网上信用评价与监控体系,致使“收货不付钱”、“收钱不发货”等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经营者信誉下降。

五、大学生网上创业的策略

1.大学生自身应明确目的。首先大学生是学生,是应以学习为主的群体,不能只顾经营网店而荒废了学业。大学生开网店,不只是作为一种兼职,赚点生活费,自力更生,更主要的是对社会经历的积累,是适应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为将来的创业做好铺垫。也就是说,应以社会经验的积累、网店的信誉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2.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外部环境。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创业提供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证。在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注重引导商业网站和广大网商诚信、合法经营,净化网络经营环境,维护良好的网络经营秩序,为大学生网上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网络竞争环境。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共同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并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网上创业教育。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关键是解决创业观念、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践三方面问题。在创业观念上,主要是摈弃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大学生消极等待、被动接受、盲目服从等思想意识,培养他们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其内在的创业灵感和创业激情。在创业技能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发现创业机会、实施创业计划和模拟创业企业运作等能力。特别是掌握与网上创业有关的理财经验、市场营销常识、诚信意识、相关法律政策等。在实践层面,高校要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必要的创业和创新课程、规范化的创业或创新讲座与沙龙、有效的实践锻炼、丰富的案例研讨等对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创业教育。通过设置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开设法律与税收、商业计划书、创业管理运作、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市场营销等讲座,举办如何启动新企业、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企业成长战略沙龙等,可以形成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和模式,带动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顺利开展。

4.社会和家庭应加强网上创业文化氛围的培育。大学生网上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的社会文化氛围。一个利于创业的良好环境,对大学生将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并直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提升。社会各阶层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同时,家庭也应树立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网上创业的正确认识,摒弃“创业不如就业”、“网上创业虚拟不可靠”等狭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上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就业,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理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网上创业活动,为大学生网上创业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兆畅,网上创业与大学生创业、就业[J].广西教育,2009,(3)

[2]张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大趋势[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伍秋林,大学生创业指导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4]陈睛光,网上创业赢利的影响因素与成功策略探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

[5]李枫林,徐静,刘滔,大学生网上创业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的启示[J].电子商务,2006,(4)

[6]聂仁东,高永新,张兰芬,高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途径、条件及对策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

篇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的“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其中学生占30.0%,本科生占21.3%。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大军。而以过度、无节制的使用网络所造成的上网行为冲动失调和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明显受损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成瘾成为影响众多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之一.现已受到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着重揭示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网络成瘾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以期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具体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工具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266份,有效率为9o%。其中一年级66人,二年级88人,三年级58人。四年级54人。男生124人,女生142人。

1.2研究工具

(1)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

本研究采用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杨文娇博士、周治金教授根据yung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该问卷包含27道题目,分别为游戏成瘾(8个题目)、信息成瘾(6个题目)和人际交往成瘾(6个题目)三个维度,此外还有7个干扰题目。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说不清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杨文娇等在编制该问卷时测得的三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是:0.89、0.77、0.85,问卷整体信度为0.91。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系数)为0.91,三个分量表的信度为:0.88、0。74、0.84。通过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量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进行研究的要求。(见表1)

,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绝对拟合指数rmsea小于0.08,相对拟合指数nnfi和cfi都大于0.9,对多项指数综合评价表明网络成瘾量表具备较好的结构效度。

(2)症状自评量表(scl_9o)

该量表是鉴别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使用的量表。具有易操作、实效强的特点。其考查内容涉及到个体感觉、思维、情绪、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包含躯体化(12个题项)、强迫(10个题项)、人际关系敏感(1o个题项)、抑郁(13个题项)、焦虑(1o个题项)、敌意(6个题项)、恐怖(7个题项)、偏执(6个题项)和精神病性(10个题项)等九个因子和作为其它(7个题项)来处理的第十个因子。该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制,1代表没有,2代表较轻,3代表中等,4代表较重.5代表严重。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不乐观。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的一些研究结果,以及本研究所使用的网络成瘾问卷的要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分别选取网络成瘾总分、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以及网络人际成瘾得分的前27%为高成瘾倾向组,选取得分后27%的为低成瘾倾向组。并进行了相关的描述统计分析。通过对高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分布情况进行x2检验发现:男女在成瘾总分、游戏成瘾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而在信息成瘾和人际成瘾方面,男女差异不显著。在成瘾总分、信息成瘾和人际成瘾方面,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2.2大学生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考查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网络成瘾倾向者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差异,分别对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人际成瘾的高倾向组与各自对应的低成瘾倾向组在scl_90各因子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躯体化和人际敏感因子上的得分差异达到了.05显著水平。在其他因子上则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

网络信息成瘾高、低倾向组在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05水平的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上无显著差异。(见表3)

网络人际成瘾高倾向组与低倾向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上则没有显著差异。(见表4)

3讨论

3.1大学生高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分布特点

研究发现:在高成瘾倾向和游戏成瘾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信息成瘾和人际成瘾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这一结果和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李秀敏的研究表明:网络人际交往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网络游戏成瘾则是男生高于女生。杨文娇的研究表明在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信息下载成瘾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均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其解释是: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现实生活行为是密不可分的,男女生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习惯与方式延伸到了网络上。

关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本研究采取的网络成瘾问卷把“登录bbs发帖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也作为网络人际成瘾的一个衡量标准.并排除了“在网络上与固定对象聊天”这一衡量标准。其次,在网络信息下载方面,由于性格特点。男生则更热衷于各种软件的、升级等信息。更关注时事、体育和军事新闻等信息。女生则更倾向于关注娱乐信息以及et常消费品尤其是化妆品、服饰等信息。男女生因其性别差异造成了所关注的信息类型的不同。因而在网络信息成瘾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也是正常的。

对于不同年级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网络成瘾差异的研究尚不多见。祝丽玲等的研究发现:高年级是网络成瘾的高发年级。而谢静波等的研究四则没有显示出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高网络成瘾倾向、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人际成瘾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和大四学生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这主要是由于大一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空余时间较多,而且可能会更多的借助于网络上寻求关怀和支持。利用网络交际来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人际交往挫折。而大四的学生则由于面临就业压力,会更多的借助于网络寻找就业信息、寻求人际支持和宣泄心理压力。

大二、大三的学生则由于相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使网络吸引力的相对弱化。较之大一与大四的学生,网络成瘾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

3.2大学生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网络成瘾类型的高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在scl_90各因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网络游戏高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值为2.53,p<.05)网络信息高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2.00、2.48,p<.05)网络人际高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则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1.998、3.13、3.87、3.1l,p<.05)网络游戏高成瘾倾向者之所以在躯体化因子上与低成瘾倾向者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网络游戏成瘾者比非成瘾者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玩游戏。现在的网络游戏集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和智力性于一身,一些游戏玩家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高的游戏积分成为更高一级的玩家,往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破坏了正常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时间一久难免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坐在电脑前也容易导致肌肉酸痛、头昏头疼等躯体症状。

篇6

[关键词] 网络创业 创业决策 影响因素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重要性凸显,并日益得到人们关注,而国内关于创业问题的研究才刚起步。Davidsson(2001)指出创业研究存在个体、企业、产业或人口、地区、国家等不同分析层次,创业活动也可在不同层次进行。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于企业或公司层面,且主要针对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等实体创业研究。

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网上购物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再加上就业压力的增加,而网络创业门槛较低、投入较少,为不少待业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网络创业有四种形式:网络技术创业、网上开店、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网上自由职业者创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创业,尤其网上开店成为许多创业者建立新事业的第一步(葛宝山、王侃,2010)。目前,国内对网店的研究,多是关于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行为与购买意向,或网店创业者的经营策略等(黄镇平,2008)。而创业者为何选择网络创业方式,影响其做出创业决策的因素等并未给出进一步说明。

二、创业与网络创业研究

1.概念界定

(1)创业

学术界对创业未形成统一的完整概念(朱仁宏,2004),但大致都是从创业者特征、机会识别与获取、新企业建立三方面界定。Gartner主张“创业是新企业创建的过程”,强调创业具有不同属性,如创新、独特性、组织创建、价值创造、自主雇佣等(张玉利,2010)。

经济学家柯兹纳在1979年发表的《知觉、机会和利润:创业理论研究》一文中首次指出创业是一个机会发现活动,且创业者对机会往往保持高度警觉性(苗青,2006)。Stevenson等(1985、1994)把创业看作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的机会追寻,是将不同资源组合起来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就是个体或团队搜寻、评价及开发市场机会进而创立新组织的行为过程(王玉帅,2008)。本文借鉴了机会学派的观点,将创业定义为发现、评价和利用机会创造价值的决策过程。

(2)网络创业

网络创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创业形式,是指创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发现机会、努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一种新兴创业方式,从经营方式看,网络创业/网上创业属于电子商务范畴(周常青,2007)。网络创业实质就是通过互联网途径发现商机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2.创业决策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决策,国内外已有研究聚焦于创业者特质、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从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文化情境、伦理背景和环境观等不同视角考察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如John W.Mullins和David Forlani(2000)认为,新企业决策角色框架包括风险感知、预期的创业回报、决策者的个体特征、环境因素等。陈震红和董俊武(2005)指出创业决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险倾向、风险感知、创业者禀赋、预期回报及环境因素等。

关于创业决策的研究对象,主要关注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家、一般管理者及学生群体等。如Phillip(2002)和Stein(2004)以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创业意向研究。李自如、黄教文(2002)以台湾中小企业为对象探讨其创业决策的关键因素。范巍、王重鸣(2006)以民营企业家、一般管理者及MBA学员为调查对象;苗青(2009)以企业为样本;马昆姝、覃蓉芳(2010)以企业创业者、管理者及部分大四和硕士学生为研究对象等,考察了创业决策相关问题。

由于不同类型创业者具有不同的认知行为,即使是同一类型创业者也会因其个人经历及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何网络创业会迅速发展,以往研究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网络创业者,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虽然有学者以网店创业者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个体特质及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葛宝山、王侃,2010)。但是目前关于网络创业决策相关研究仍然比较少,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网络创业研究

1.网络创业――网上开店

对采用网上开店模式的商家来说,由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创建网络商店(简称“网店”)门槛较低,网店成为许多创业者发展新事业的第一步,尤其是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葛宝山、王侃,2010)。网上销售没有库存压力、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及空间限制等特点,使其经营风险明显降低;网上开店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

2.网络创业研究

根据机会派对创业的定义可知,网络创业就是利用网络环境不断发现、识别和评价创业机会的过程。关于网络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店创业者的经营策略(黄镇平,2008)、网络创业者的个体因素、网络创业特征、 网络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探讨(武峰,2006)及优劣势分析等,对于个体为何选择网络创业、怎样识别出这一机会及影响其做出网络创业决策的因素没有太多研究。

2008年,致富中国网中提到网上创业成败关键在于心态。也就是说个人心理特征等主观认知会影响网上创业的成败,即会影响网上创业行为。应光黎(2009)对C2C模式下的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大学生群体要网上创业需具备的条件有:正确的心态和一定的营销技巧等个体条件,产品供应能力、市场定位等微观基础;并且强调网络创业者不可忽视对经验的积累、网络资源及网络外资源的积累。武峰(2006)探讨了个人网商创业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如法规制度、完善的网络平台等)和内部因素(如网店信誉、货源渠道、网络营销方法、计算机技能、网络学习能力、成功的信心)。端木凡义、王芳(2009)指出,影响网络领域创业者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外在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因素(如捕捉机会的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等)。除对网商创业成功因素的探讨外,还有学者如葛宝山、王侃(2010)以网络创业者为对象,探讨了网店创业者个体特征及个人网络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

以上研究虽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网上创业进行研究,但比较笼统、不系统;尤其是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网络创业决策,在机会发现及识别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并未给出进一步说明。

四、网络创业决策影响因素

目前,对网络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且多从成功创业者角度去分析,同时指出创业行为除受国家、地方给予的政策、法律、文化、信息技术等条件支持的影响外,更多的取决于创业者个体。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总结如下,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方面。

1.环境因素

(1)政策支持。国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推动了连锁经营及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为网上创业(如网上开店)提供了外部条件。

(2)法律支持。通过出台网络安全法规,提高了电子合同、在线支付及产品交付等的安全性,对交易者隐私的保护程度也有所提高。

(3)信息技术环境。各种信息技术,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及时通讯工具等的发展,方便了网上营销的进行。

(4)文化环境。个体周边的文化氛围会影响其创业倾向。

(5)经济条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创业会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运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可能比边远地区的接触更多,对网络环境相对熟悉。

2.个体因素

(1)心态。创业者心态影响其创业目标的制定。摆正心态后,还需具备积极的、乐观、不断学习的心态(应光黎,2009)。Ardichvili和Cardozo(2003)指出乐观性等会影响企业家对创业机会的发现。陈巍(2010)将这种积极、乐观、不断学习的主动性视为内控制源的表现特性。内控制源就是创业者的一种心理特征,即相信自己的努力,而不相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命运、运气等外界力量。

(2)经验和资源。通过大型BBS交易网站等,为网络创业者提供创业成功案例,实现创业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创业者还需积累网络资源,特别是社会网络资本等。此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营销技能、营销渠道、融资支持等资本条件。Shane(1999)指出先验知识对创业机会识别很关键;Hills(1997)强调了创业者的网络对机会识别的重要性。钱永红(2007)指出,个体资源水平除了包括是否已经具备创业所需的管理知识、运营团队、市场渠道、社会关系网络及融资支持等,还涉及到个体对创业所需资源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经验和资源统一为资源水平,包括个体的社会资本、营销网络、创业资金及管理知识等和改变这些资源现状的能力。

(3)风险感知。网络创业所需资金少,经营风险小,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认知。Palich和Bagby(1995)指出创业者需要更高的风险倾向,以面对创业固有的风险;该观点暗含着个人对风险的感知,他们之所以着手创建企业,可能是因为感知到的风险小(陈震红、董俊武,2007)。

(4)网络知识。网络创业的特殊性,要求其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网络运行环境和掌握一定网络信息技术。对此,本文提出个体因素的新维度――网络知识。有网络购物经历的个体可能更了解网络经营的特点,更有可能引发创业行为。因此,本文的网络知识不仅包括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还包括个体的有无网购经历。

(5)创业回馈。网上创业投资少,回报快,可以锻炼个人能力和积累经营经验;还能够带给创业者一种职业控制感,不同于受雇于人。这也是许多人选择网上创业的原因之一。创业者在做出创业决策之前会考虑创业行为带来的预期收益(门萍,2009)。

(6)创业动机。Shanea(2003)把创业动机看作是个体的一种意愿和自发性,认为在发现创业机会、评价创业机会和寻求资源开发机会的过程中都需要这种意愿,即创业动机。王玉帅(2008)认为,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创业活动,并导致创业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许多人进行网上创业是为摆脱就业困境,满足生存需求;还有一些人特别是职场白领选择网上创业则是基于成就需求。

综上,本文将网络创业者的创业决策个体因素归纳为:内控制源、风险感知、资源水平、网络知识、创业回馈和创业动机。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以网上开店为创业模式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下岗职工、加工型企业职工、网下有实体店铺的店主、刚起步的小公司职员等(戴维.金 等,2007)。研究对象多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如胡桂兰(2009)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原因、策略等问题;耿耀敬(2007)指出大学生网上创业的特点、形式及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关注于职场白领的网上开店行为。

显然,针对网上创业研究对象仍较窄,忽略了其他群体的参与。那些职场人员及非高学历人群为何会投入到网络创业中,值得我们思考。

除研究对象欠缺外,现有研究多是从理论上指出网络创业者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而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创业决策并未给出更进一步的分析,缺乏实证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局限之一。今后研究可以考虑从实证角度探讨网络创业决策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玉利,杨俊.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 苗青.基于规则聚焦的公司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王玉帅.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创业者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 周常青.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8):40-41.

[5] 葛宝山,王侃.个人特质与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基于网店创业者的调查[J].管理学报,2010,7(12):1819-1824、1830.

[6] 李自如,黄教文.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决策关键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8(2):154-158.

[7] 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7(4):144-152.

[8] 武峰.个体网商创业成功的因素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3):78-79.

[9] 端木凡义,王芳.影响大学生在网络领域创业的成功因素――以邵亦波和丁磊为案例分析[J].内江科技,2009,30(2):65.

[10] 王若蕙.C2C电子商务创业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7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团购(Business To Team)也日益兴起,B2T是继B2B、B2C、C2C后又一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通过SPSS16.0软件分析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了参照群体的影响、团购网站的易用性、独特性、安全性、网站商家的服务质量、团购商品的竞争力等因素对大学生团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团购经验、网站易用性、网站知名度对大学生团购意向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团购 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所谓网络团购是指通过Internet将消费者的相同需求进行聚集,形成基于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以此获得购买的优惠交易条件,其运作核心是需求聚集和总额折扣,目标是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增加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效用。国外对网络团购的研究主要是从定性上对网络的运作和盈利模式进行分析(Kauffman和Wang,2001;Lai,2002;Li等,2004),在定量上从总额折扣角度进行价格发现机制的探讨(Anand和Aron,2003;Li等,2004)。国内学者对网络团购的研究则主要从现象阐释、内涵分析、运作特点、模式探讨等方面初步加以展开(吴国庆,2003;赵保国,2005;杜生鸣和鲁耀斌,2006;钱大可,2006;徐琳,2006;宋祎旎,2007;张欣和周宏,2007)。但总体而言,从消费者角度研究网络团购的形成机制没有深入涉及。研究表明,大学生上网在我国的网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也成为了团购的主力军。基于以上观点,笔者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析影响大学生网络团购的主要因素,为团购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假设的提出

笔者在阅读文献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考虑我国团购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影响消费者网上团购因素的文献分析,做出研究假设。

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和使用经验有所不同,计算机使用越熟练,网络经验越丰富,他们就可以经常在不同的产品和站点之间进行反复比较和浏览,从而更加有利于团购行为的产生。由此,提出假设H1:网络经验对大学生团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MiyaZaki & FemnadeZ(2001)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网上购物经验越丰富,他们进行网络交易时的直觉风险也会越低。消费者的网上购物经验越丰富,对于购物网站和网络销售者的认识越多,加之以往的网上购物非常成功,则他们进行网上购物的意识也会更加强烈。由此,提出假设H2:团购经验对大学生团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大学生群体追求时尚,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当周围的亲戚、朋友或网友进行了成功的团购后,参照效应的存在使得他们希望能进行团购,享受到团购的乐趣与便利。由此,得出假设H3:参照群体的影响对大学生团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网络购物过程中,在团购障碍较小、团购速度较快、交互过程较为人性化的情况下,团购将显得令人愉快,将更容易进行团购。由此,提出假设4:网站易用性对大学生团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用户界面质量直接影响着直接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个性化的网站界面布局以及极富吸引力的外观设计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增加网站浏览频率。由此,提出假设H5:网站独特性对大学生团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消费者较为担心网站的安全性问题,如网站的信誉、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和个人信息安全等。若网站声誉很好,同时建立了较为齐全的网站信用机制和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将会更好的提高消费者对网络安全的感知度,降低不必要的担心。由此,提出假设H6:网站安全性对大学生团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当消费者无法辨别不同网站所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区别时,他们会受网站知名度的影响,网站知名度能够增加被消费者列入考虑范围的可能性。由此,提出假设H7:网站知名度对大学生团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SyLvia(2000)做营销学理论研究时,认为企业声誉是“基于公司过去行为及其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当前的和可预知的影响,客户群体对公司的总体评价”。正面的名声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信任感,有助于其进行购买。右侧,提车假设H8:商家信用评级对大学生团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网上零售商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可以通过询问消费者产品使用情况和满意度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因此,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吸引顾客,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此,提出假设H9:商家的服务质量对大学生团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Zell wager P.Web-based Sales(1997)认为网上零售商提供丰富的商品信息,并提品价格比较功能是促进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重要因素。商品竞争力涉及商品的所有优势,包括产品信息、价格方面的优势。由此,提出假设H10:商品竞争力对大学生团购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团购行为结果分析

根据表1,样本数据的团购意愿并不强,极大值与极小值、极大值与均值之间的差距较大,说明目前大学生团购倾向水平不一。

2.其他变量结果分析

根据表2,大学生消费较为重视团购经验、参照群体影响、网站易用性、网站独特性、网站知名度这几个因素。

(二)模型估计

为了研究网络经验、团购经验、参照群体的影响、网站易用性、网站独特性、网站安全性、网站知名度、商家信用评级、商家的服务质量、商品竞争力对大学生团购行为的影响程度大小,我们采用SPSS16.0软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a. Dependent Variable:团购行为

结果显示,团购经验、网站易用性、网站知名度对大学生团购行为变化都有显著作用(团

购经验:t=-2.661,p=0.009;网站易用性:t=4.917,p=0.000;网站知名度:t=3.385,p=0.001)

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得到如下的回归模型:Y=-0.299x1+0.483x2+0.292x3,可以解释为:当网络经验变化一单位,大学生团购行为变化-0.299个单位;当网站易用性变化一单位,大学生团购行为变化0.483个单位;当网站知名度变化一单位,大学生团购行为变化0.292个单位。

四、研究结论

网站易用性和网站知名度两大因素对大学生团购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网站操作流程越简单,团购交易就越便捷,对团购意愿的刺激作用越大。而网站知名度越高,则大学生在出现消费需求时首先会想到这些知名网站,大学生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业界预告,则更加刺激了他们的团购意向。

团购经验与大学生团购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大学生进行团购的多数为新顾客,老顾客在逐渐减少,团购经验对大学生团购行为的影响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团购网站在某些方面的工作不到位,不能吸引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持续消费,需要对团购的吸引力、安全性、便捷性等加以改进。

网站商家的服务质量、信用评级、团购商品的竞争力等因素与大学生团购行为的显著性不强,不完全说明这些因素对团购意向毫无影响,是由于多数大学生消费者是直接从团购导航网站上公布的团购网站上购买产品,而这些团购网站是导航网页筛选汇总过的,因而消费者在实际购买产品时对团购网站的商家因素的顾虑减少,使得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团购行为意识影响不明显。

参照群体的影响、团购网站的独特性、安全性与团购行为的显著性不强,同样不完全说明这些因素对团购意向毫无影响,这也与我国日益成熟的网络市场有关,虽然网络团购一时兴起,但由于网络市场的成熟,大学生消费者能更好地预测网络团购的风险性,从而使得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网络团购的影响不明显。

因此,网站应加强建设,增加网站的易用性、便捷性,提高团购网站的浏览量和点击量,以此扩大收入。同时笔者发现大学生团购对商家信用评级、服务质量和网站安全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应注重健康消费,合理消费,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促进我国网络团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亚平,朱东红.基于消费者创新性视角的网上购物意向影响因素研究.管理学报.2007(6):820-823.

[2]古继智.基于校园网的学生商家特征对网络购物意向影响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盛晏,邓红林.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报告.商场现代化.2008(10):134-135.

[4]尹士久,吴林海,杜丽丽.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消费者网上购物意愿研究.消费经济.2008(4):35-39.

篇8

[关键词] 网络盗版 大学生 著作权

[分类号] D923.4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未经授权的正式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出现在互联网中,用户可以通过未授权的途径获取、使用。此种行径与传统意义上的盗版行为相似,又因为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为网络,所以被称为网络盗版。

“网络盗版”的概念比盗版更宽泛,它并不一定以盈利为目的,也不一定是对原作品简单的复制,它指的是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的电子形式上传到网络以供复制、传播的行为,期间可能伴有对于作品的修改以及生成衍生品(如在软件中插广告等)。

在我国,由于立法滞后、监管困难等原因,网络盗版一直比较猖獗。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于网络盗版的打击力度,例如实施了“反盗版百日行动”等综合整治措施以及2008年拘捕“番茄花园”版Win。dowsXP作者洪磊、2009年整顿BT类网站等,但是总体而言,这些举措的收效并不明显。

国外应对网络盗版主要以完善的法律体制和健全的处理机制为主。美国1992年的《家庭录音法》将最终用户复制权限制在非商业性的个人使用。而1997年的《反电子犯罪法》更将侵犯著作权的认定范围延伸到非商业用途的对著作权的使用…,进一步缩小了“合理使用”的范围。

目前,学者们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对盗版问题做了不同角度的阐释。然而专门针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张红霞等人以实证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大学生个性与价值观与其使用盗版软件的关系。但研究仅局限于盗版软件光碟。其他相关研究则局限于网络伦理层,强调伦理教育,却没有实证基础。本文则希望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的现状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1 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行为概述

笔者在北京市的4所著名高校进行了一次调查,以偶遇抽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其中北京大学回收187份,清华大学回收93份,中国人民大学回收100份,北京师范大学回收100份。在4所高校总体情况中,男性占50.21%,女性占49.79%;本科生占68.12%,研究生占31.88%。从学科分布情况来说,理工类占35.63%,社科类占28.75%,文史类占29.79%,农医类占5.83%。可以说样本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令人惊异。多数大学生(65.87%)对网络盗版的概念比较模糊或没有听说过,对网络盗版的支持率更是高达69.01%。而对制止网络盗版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性文件――《出版电影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偏低,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过(44.90%),甚至没听说过(36.23%),而只有很小一部分是“了解”(14.1%)和“很清楚”(4.66%)。大学生支持网络盗版的首要原因是正版软件价格偏高(95.40%),其次是网络盗版易于获取(55.69%)及正版软件购买麻烦(40.82%)。值得一提的是,90.57%的被调查大学生都使用过网络盗版,其中最主要的网络盗版行为是下载网络盗版软件(81.04%),而其他几项如音乐、视频的使用率也都超过了60%。使用网络盗版的主要原因则是易获得(83.33%)和不花钱(78.94%)。此外,大学生认为在打击网络盗版的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是互联网用户(43.02%),尽管如此,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还是热衷于使用网络盗版。

2 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行为的原因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大学生热衷于使用网络盗版的原因有以下三点:①网络盗版产品是免费的,这是大学生网络盗版行为泛滥的内在因素。现今大学生的作业、论文等基本都需要各种软件来完成,而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难以购买正版产品,因而激发了对网络盗版的内在需求。而且,网络盗版比之于传统盗版的更甚之处在于它是免费的,因而传播更为迅速。②网络盗版产品容易获得。这是造成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泛滥的网络环境因素。现今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网络资源的同时,也充斥了各种网络盗版资源和站点,加之教育网下载速度快,大学生获取网络盗版软件十分便利。③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产品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推动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产品的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似乎不认为使用网络盗版是件不光彩的事,使用网络盗版时没有强烈的“负罪感”,这种行为也没有被社会所不容。

3 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网络盗版行为泛滥的现实:①政府和立法机构应该采取行动,加大大学生网络盗版的“成本”;教育机构则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法”,构筑大学生不使用网络盗版的第一道防线。②在大学这一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文化措施比法律措施更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因此以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文化措施,引导大学生走向合理使用软件的道路,是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络盗版的第二条防线。③仅靠大学生自律是不够的,软件发行商对大学生制定更为灵活的营销策略也尤为重要。加强对网络盗版行为的技术限制则是迫使大学生放弃网络盗版的重要因素。

3.1 法律应对措施

3.1.1 完善立法,构建保护机制 从国外治理盗版的经验可看出,完善立法是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我国对于网络盗版在法律上的限定很模糊,从《著作权法》和《刑法》的规定(如《著作权法》第47条和《刑法》第217条)来看,最终用户的网络盗版行为不一定侵犯著作权(其界线在于是否以盈利为目的)。这导致最终用户的网络盗版行为成了我国法律的灰色地带,有关部门无从依法治理。

因此,我国立法机关首先要完善立法,使网络盗版的治理有法可依。具体说来,要肃清最终用户的盗版行为,明确其法律责任,又要防止著作权人的复制权无限制地向外延伸从而造成软件编制者的著作权的保护无法实践;在治理模式上,将打击策略从封堵转为疏导,将惩罚模式从“取缔清理”变为“引导开发”,形成以研发“代替”盗版的知识产权的长效保护和激励机制,形成合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

此外,由于数字作品产权的特殊性,在它的保护中必然涉及“合理使用”的问题,法规中对于“合理使用”的限度必须明确,决不能让“合理使用”成为网络盗版的借口,否则会违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初衷。

3.1.2 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笔者从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有关网络盗版法规的了解极其有限,这造成大学生难以对自己下载和使用网络盗版的行为明确界定。他们对于自身的网络盗版行为的法律责任并不清楚,因而对网络盗版的使用难以自制。反观教育制度,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没有与网络盗版相关的法律

知识的教育,即使在大学教育中,除了法律专业外,很少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因此,笔者建议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规章,强化大学生的著作权法教育。只有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才能使最终用户规范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网络盗版的需求,进而有效制止网络盗版行为。

3.2文化应对措施

3.2.1 微观措施――充分利用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公共文化设施大学图书馆应肩负起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职能。信息素质不仅仅局限于对信息本身的处理,还涉及软件的正确使用。它要求大学图书馆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软件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并随时向大学生传达使用正版软件的原则。这一原则并不限于软件,还应扩展至互联网的所有资源――软件、视频、音频、电子图书等。

大学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应为大学生提供正版软件以减少大学生对盗版软件的需求。大学图书馆还应引导大学生使用正版软件,进行相关使用培训,进而减少大学生的网络盗版行为。此外,大学图书馆还应开设有关提高信息素质的课程,以弥补基础教育中信息素质教育的缺失,培养拒绝网络盗版的上网行为习惯,从根本上遏制网络盗版不断蔓延的趋势。

3.2.2 宏观措施――构建社会主义网络伦理体系传统伦理对网络盗版行为缺乏有效软约束力,使用网络盗版既没有法律限制,也不违背“良心”,又能带来方便,因此大学生对网络盗版趋之若鹜。若现实社会对网络盗版持鄙视的态度,使用网络盗版的大学生就会因为伦理压力的约束而大大减少。

因此,必须加快网络伦理的构建,尽快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建立健全网络伦理的运行机制。加快网络伦理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引导、研究者探索,还需要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的参与。只有参与其中,大学生们才能真正了解到网络伦理的重要性,也才能真正践行其中的基本准则,使网络盗版被社会所厌恶。从长远看,应当将社会主义网络伦理体系构建纳入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以加快网络伦理建设的步伐。

3.3 技术应对措施

3.3.1 正版认证,破解检验 电子出版物的制作环节可以通过正版认证制度,从技术上实现对于正式出版物的技术保密。对音像类出版物,如CD等,在实物制作过程中加入反复制程序并要求正版校验,以尽可能减少盗版片源的流出和产生;而软件类则可以在现有序列号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行追加认证,要求软件在使用前,由网络服务器对文件进行检测,一旦发现被破解程序则立即拒绝运行,从而进一步保护正版软件,保护软件出版商的知识产权。

客观地讲,期望用技术保护对网络盗版予以沉重打击是极其困难的。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过亿的巨大基数下,有几万个网络盗版制作团队,网络盗版是极其平常的。因而,不论正版认证还是盗版检验,主要都是起拖延和限制作用,并不能根除网络盗版。换句话说,没有一种保护加密技术是不会被破解的,但是只要能在产品生命周期内阻止产品被破解,就能维护出版商的利益。以2010年暴雪公司出品的《星际争霸二》为例,在发行两个月后就被破解了,但由于具有互联网认证体系,被破解后的程序只能在本地运行,不能参与网络对战,因而有效地保护了暴雪公司的权益。

3.3.2 与杀毒软件联合 随着“云安全”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将破解文件、盗版文件作为病毒由杀毒软件进行识别和查杀已变得可行。“云安全”技术融合了P2P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它能将病毒库从本地硬盘扩展至整个网络,将互联网变成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将实时获取的信息传送到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将病毒或者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用户的客户端之上。因此,参与的用户越多,云安全的效果就越好。

利用“云安全”技术,可以将破解包程序作为病毒加入病毒特征库之中,由“云安全”计划强大的实时获取和分发能力将破解程序扼杀在网络之中,从而使网络盗版在互联网中被“隔离”。可以说,这种技术能有效提高打击网络盗版的水平,加强反盗版的力度,也迫使最终用户放弃网络盗版,这也是针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的首要原因――“易获得”的一剂良药。

3.4 经济应对措施

3.4.1 灵活的定价策略 目前出版商采取的价格寡头垄断的策略使得正版产品的价位偏高,大学生群体受经济条件制约难以承受,于是他们会去选择廉价的替代物。例如一张正版的微软系统光盘,售价在400元左右,而一张盗版盘才5元,在网上下载盗版甚至是免费的;一张正版CD可能需要近100元,既然网上下载或者试听则完全免费。而网上下载是无限制的,大学生自然会选择网络盗版。

虽然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灵活的定价策略(例如微软office系列学生版),但其价格的变化程度依然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例如Adobe CS4系列软件的学生版售价仍在l 000元左右,而且这些相对低价的学生版产品通常还存在功能受限的问题,这必然催生大学生选择其替代品――网络盗版。因此,企业在制定价格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求与支付能力,以更为灵活的定价策略满足学生对正版软件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正版获取方式,如在企业的官方主页下载试用版,开通网上付费购买等一系列方便学生的服务。

3.4.2 机会成本控制 大学生使用网络盗版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机会成本低(不花钱)。作为理性人的大学生也会选择质量差别不大却成本(价格)最低的产品。不管是购买正版还是购买盗版,都需要学生自己前往市场消费。但是从学校到市场的过程中有物理上的距离,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金钱;而网上搜索所需资源的便捷以及P2P下载软件的普及,使下载网络盗版不需要花钱,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且无后顾之忧,免除了去市场找盗版软件、盗版CD、影碟的时间消耗和去市场买正版产品的金钱消耗。因此网络盗版的可获得性是最佳的,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获得相应领域内资源的最重要方式。

对此,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就是增加下载网络盗版的机会成本――对于网络盗版的音乐、影视、电子书等资料,采取有偿下载的方式,将版权所有人的损失由这种收费方式弥补回来。当然,下载单独付费可能会让大学生消费者一时难以接受(因为之前的下载都是免费的)。因此可以考虑将收费融入到网费之中,对访问特定网址试听或者下载的行为,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给其著作权人,就如KTV中点歌时额外给著作权人的费用一样。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著作权人的利益,也能很大程度上削弱这一类网络盗版的生存优势,弥补产权人损失,而且这样的收费方式也是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想必能有效遏制网络盗版的肆虐。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媒体关注 媒体形象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大学生的形象往往来自于媒体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媒体“塑造”了大学生的基本形象。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形象问题,国内学术界对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研究始于本世纪初,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大学生的媒体形象

媒介形象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传播学界。早在20世纪初期,沃尔特·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他认为,人们接触的社会并不是所生活的客观世界,媒体在现实环境与客观环境之间嵌入了一个虚拟环境,也就是拟态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身体力行地接触所有事情,大众媒体是沟通公众与外界的桥梁,事物形象往往来源于媒体报道。尽管媒介呈现并一定等于大学生的真实形象,但确实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形象。

报纸是大学生形象媒介呈现的主要载体。侯迎忠、罗利娜以《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三家传统主流报纸有关大学生的报道为例,分析大众媒介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作者在抽样分析后发现:主流媒体有关大学生的报道以正面或中立报道为主,较多关注就业创业、生活点滴、需求与救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①在新闻报道中,大学生呈现的形象有:热衷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两性观念开放、高消费和缺乏理财能力、犯罪报道中的弱者形象,以及消极的女大学生形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形象有边缘化倾向,公众对大学生形象存在“刻板印象”。②

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和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经历了嬗变。张成良等对《中国青年报》、《齐鲁晚报》1997年与2007年有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加以统计分析表明,在1997年,两报使用了关注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报道框架,呈现了大学生健康活跃的媒体形象;在2007年,两报则使用了批评大学生就业表现不好、消费理财能力较差、维权意识薄弱的报道框架。报道框架的上述变化说明,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已经从十年前的正面构造转向中性略倾向于负面构造。③

大学生媒体形象的“妖魔化”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认同。蔡月亮认为,近几年来,大学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少新闻以猎奇、刺激、煽情为价值取向,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日益增多,大学生的精英形象正在被妖魔化,出现了诸如性观念过度开放和放纵、暴力凶杀、冷漠世故、品质低下等形象。④

二、关于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

女大学生也是媒体关注的群体,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作为女性刻板印象研究在媒体上的延伸和扩展,近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具体研究中逐渐流于模式化。舒环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了2009年《人民日报》与《华商报》有关“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以实例说明新闻媒体如何对“女大学生”的形象进行呈现。作者根据新闻叙事理论,将女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建构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正面形象、中性形象、负面形象和受难者形象。⑤

网络媒体同样关注女大学生形象。蒋忠波对搜狐、网易、新浪和Tom四个较有影响的商业门户网站进行内容分析。研究表明,网络媒体虽然对女大学生行为做了一些正面报道,但是,大量负面报道削弱甚至抵消了正面报道的效果;网络媒体较多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体现了对女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但是它们刻意突出女大学生的身体与情感,以提升网站点击率。⑥叶兵、蒋兆雷以“女大学生”为关键词,在百度资讯频道搜索新闻标题,在标题不重复的前提下,搜到负面新闻116篇,正面新闻则只有14篇;如果包含重复标题,负面新闻的比例更大。研究发现,网络媒体倾向于选择甚至放大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导致负面报道比重过高;不同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介对女大学生负面新闻反复炒作,导致负面新闻在时空上产生共鸣,进一步丑化了女大学生的媒介形象。⑦

女大学生网络形象的扭曲与报道框架有关。董天策、罗小玲选取百度资讯频道自2003年至2010年期间关于女大学生的报道,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报道所建构的女大学生形象的变化,发现媒体在塑造女大学生形象方面,通过选择性的议题设置和报道立场,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报道框架。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真实形象虽然有部分还原,但这种还原程度是短暂的,并且具有针对性。作者认为,媒体要真实还原女大学生的群体面貌,除了需要主动承担媒体社会责任之外,还要从议题选择和正负形象的报道比重平衡方面调整原有报道模式,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全面反映女大学生形象的新闻框架。⑧

三、关于大学生媒体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塑造与传播良好的大学生形象,需要学校、媒体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当代大学生群体形象的重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程,也是实现大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学校要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明确大学生群体形象重塑的基本思路;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加强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目的,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行为养成教育和培养公德意识为内容,加强学生管理,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塑造大学生形象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贯穿于学校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涉及到教学、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体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活动来逐步实现。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体形象,既需要高校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德育渗透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求高校善管、善待和善用媒体(包括校园媒体和大众媒体)。要根据“议程设置”和“培养教化”等传播学理论,做好危机传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开展媒体公关,塑造和传播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形象。

媒体在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塑造过程中,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关注大学生群体,用一种公正客观的眼光报道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倾听大学生的呼声和愿望,分析大学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要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避免公众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刻板印象”;不能只关注大学生学习、就业、恋爱等传统话题,要拓展议题内容,丰富报道题材,全方位、多层面地报道大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感情、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⑩

当代大学生形象常常被媒体误读,这与大学生在媒体报道中的“缺场”即话语缺失有关。重塑大学生媒体形象,需要作为“当事人”的大学生打破沉默,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应对媒体的技巧,积极塑造良好的形象。除此以外,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不佳,新闻媒体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行为方式也有关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改进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群体要主动对自己的形象负责,自觉提高自身涵养,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不断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会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结语

大学生的形象是一个整体形象,是大学生群体形象的总和。媒体对大学生形象要给予关注,更要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包容。目前,国内外从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视角对大学生媒体形象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一是多现象描述,少深度分析。目前关于大学生媒体形象的诸多研究还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这些研究缺乏对大学生媒体形象的深度思考,未能解答现象背后的诸多问题,譬如大学生媒体形象被“妖魔化”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是什么?重塑大学生媒体形象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只做简单的现象描述,那只是无病,无法深入问题的实质。二是多个例研究,少比较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媒体形象的研究大多是孤立的,几乎没有比较研究。学术界可以将不同国家或不同城市或不同媒体之间进行比较,并深入挖掘导致其差异的原因。三是国内关于大学生媒体形象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新闻学与传播学,几乎没有涉足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事实上,大学生的媒体形象既与新闻媒体紧密相关,又与社会的文化背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大学生媒体形象,需要从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出发,进行跨学科研究。

参考文献

①侯迎忠、罗利娜,《主流媒体大学生形象塑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的内容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51-54

②李薇,《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③张成良、高家林、李静,《大学生媒体形象建构的嬗变——以框架理论的观点》[J].《新闻界》,2008(5):33-35

④蔡月亮,《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J].《青年记者》,2006(1):43-44

⑤舒环,《女大学生的媒介形象呈现——以2009年〈人民日报〉和〈华商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1(1):131-132

⑥蒋忠波,《论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以Sohu、Tom、Sina、163网站对女大学生的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8(12):111-113

⑦叶兵、蒋兆雷,《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丑化调查与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17-21

⑧董天策、罗小玲,《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62-166

⑨张华玲,《塑造大学生形象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0(9):63

⑩李明文,《试析媒体对女大学生的报道》[J].《写作》,2011(Z1):77-78

篇10

(安徽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0)

摘 要:本文根据App设计原理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知识,运用调查法、统计法等,对服务二专业学生App的市场需求及前景、可行性以及扩展性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有市场需求、无竞争者的服务于高校二专业学生的App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本文并就App的营销进行策划,旨在设计出一款能够帮助二专业学生更好的学专业课程的App,为他们在互助学习、获取课本和课堂信息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便利。

关键词 :高校;二专业学生;App设计与营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72-04

基金项目:2014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训练项目(201410378226)

1 引言

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各个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修读双专业。根据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在周末等空余时间为修读二专业的学生单独开课,但是大多数高校的修读二专业的学生是跟着本专业的班级一起上课的。由此就造成了修读二专业的学生对于上课的班级、老师以及同学比较陌生的情况,从而不利于接收老师课下布置的任务、通知,同时也不利于二专业学生与本专业班级学生的交流与互相学习。很多学生在第二专业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学习上的问题,但是苦于没有认识的本专业同学提供帮助而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对于课本,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发课本给二专业学生,因此,每每开学之初二专业学生都会为找到课本而烦恼。即使可以在网上买到新的想要的书本,但是学生来说这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除了在网上买新书,实际上也可以在学校的二手书店里买书,但这是基于本学期的课程没有更新课本的情况下,如果本学期的课程更新了课本那么二手书店里就不能提供所需课本,二专业学生就要用不太便宜的价格购买新书。此外,学校的二手书店鱼龙混杂,各式各样,并没有正规的,针对服务二专业学生的书店或模块,因此也给二专业学生在获得课本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综合以上种种修读二专业学生面临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个平台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吗?

2 高校二专业学生的App市场需求分析

2.1 市场背景

互联网产业在市场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三十六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1]

信息时代的来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通信手段。如今,人们不只是满足于手机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唯一功能,更多的是想要通过手机获取信息,了解事实,建立社交网络,方便生活以及进行游戏和娱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促使网民的消费行为逐渐向移动端迁移和渗透。由于移动端即时、便捷的特性更好的契合了网民的商务类消费需求,伴随着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移动商务类应用成为拉动网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6亿、2.70亿和1.68亿,半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6.9%、14.5%和25.0%。[1]

目前,中国电子商品的主要供应商都有自己的App客户端,这标志着App的商业用途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如今,认为App只是移动设备上一个简单的客户端的想法已经不复存在,很多设备制造商都能够下载该软件的官方App产品并对这些产品进行无线控制。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把App的销售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战场。数据显示,应用软件供应商以及各大电商平台从App获得的流量比从传统互联网(PC端)获得的流量要多得多,通过App获利是将会各电商平台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各电商供应平台向移动应用程序倾斜的事实也很明显,这不仅是因为每日增加的流量,更重要的是因为企业为手机提供的便利终端积累了更多的用户并且由于良好的用户体验,客户的忠诚度和活跃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从而对企业的收入和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2 市场调查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占领市场的关键就是准确、快捷、有效地获得关于市场的信息。而市场调研则是获得这种信息最快捷的方式。市场调研就是科学地、系统地、客观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营销的资料、数据、信息,帮助管理人员制定有效的决策。[2]

首先,作者于2015年4月10日至4月17日对二专业学生交流平台的市场做了“对于服务高校二专业学生的App的意见”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了服务高校二专业学生平台的需求和供给。

2.2.1 调查方法

2.2.1.1纸质问卷调查

2.2.1.1.1 调查总体

纸质问卷调查范围主要是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的学生们,可以是修读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没有修读二专业的学生。

2.2.1.1.2 样本容量

调查总体样本400个。

2.2.1.1.3 抽样方式

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是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以及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各校独立抽取样本。根据各个学校人数的不同按比例分布总体样本。

2.2.1.1.4 调查方式

在各个校园内对路人(学生)进行纸质问卷调查。

2.2.1.2 网络调查问卷

网络调查问卷旨在扩大问卷调查的样本容量,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在2015年4月18日至4月30日期间进行了网上调查。将问卷放置在各校的贴吧、论坛上,同时中国大学生网、全国较大的网站上设置问卷链接,由大学生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回收问卷264份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答卷有效性检验,筛除无效答卷。

2.2.2 调查结果

共调查664份问卷,其中纸质调查问卷400份,网络调查问卷264份。37份未答或未答全,因此有效问卷为627份,以下是627份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以下是从调查问卷中选取的与本文联系较大的问题。

问1:你认为这款App能给学生们带来方便吗?

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款App能够真正给学生们尤其是二专业学生们带来便利,这部分学生占总数的61.69%;有25.36%的学生认为这款App能给学生们带来便利,但用处不会很大;有9.94%的学生认为这款App没有什么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此款App具有一定的潜在市场。

问2:你见过或者使用过这类服务于二专业学生的应用软件吗?

分析:上图表明绝大对数人没有听说过或见过服务于二专业学生的应用软件,占比高达97.1%。同时根据在网络上对于全国范围内这类服务于高校二专业学生的App的搜索,发现截止到2015年6月份为止市场上还没有一家专门服务修读二专业学生的应用软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二专业学生交流平台是一个拥有市场且竞争力大的新兴项目。

3 App的功能

本项目是面向特定学校学生,旨在为二专业学生提供校内的学习、生活等信息并具备一定社交功能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其功能具体包括:校园资讯、课程信息、二手书交易、校内交友等各个方面,为高校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提供各种便捷服务。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自由交流平台

(1)设置教师评价专区,每位同学可以在这个平台自由评价老师,以便对其他学生的选课起参考作用。为增加趣味性,可以设置教师人气榜,最美教师榜等。(2)学习资源分享区,在此专区同学们可以上传或下载学术论文,各科参考答案及公开课视频等资源,支持学习资源的收藏及分享。(3)讨论专区,在此专区,同学们可以交流自己在学习上的各种困惑及心得,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为他人答疑解惑。

3.2 二手书交易平台

学生们将不用的课本或各种考证资料放在这个平台供他人选购。

3.3 课表及教室指引功能

可以自主设定课程名称,App内自带上课的时间段和教室位置供选择,同时提供详细的教学楼教室位置平面图,上课教室以高亮显示。提供课前闹钟功能,可以自主设定上课前多长时间提醒。

3.4 校园信息推送功能

实时推送各个校园网上的信息(各院网,校官网,贴吧,学工网,教务管理网等)对信息进行分类并设置标签,用户可以对各个标签进行关注,将实时推送用户关注的标签的信息(包括各类通知,成绩时间,新闻,讲座信息等)。

3.5 课程信息推送

及时通知二专业学生调课、补课的信息,如时间和地点等。同时可以课程作业信息,以方便同学们及时获取作业信息。

4 App的设计

4.1 App的设计

设计步骤如下:

App分为ios系统与Android系统两个版本,界面设计以简洁明了的风格为指导,主要分为用户、功能和软件反馈三部分。

用户部分是用户管理自己的账户和个人信息的部分,支持游客登录,包括账户的信息管理,标签组的管理,自定义标签的管理,推送信息的设置,课表信息的保存,收藏信息的管理;

功能部分是软件功能实现的部分,包括跨专业学生交流,二手书交易平台,关联微信、微博等软件,预存的课表系统(包括教学楼内教室平面图),信息推送系统,用户和软件反馈的实现系统;

软件反馈是对软件进行设置以及用户联系软件设计者的部分。包括软件的基本设置(登陆注销,是否推送消息,版本更新等),意见反馈(以文字形式提交意见及想法),商业联系方式(需要宣传的校园活动通过此渠道与专人联系)。

同时也有对应的App后台管理系统,负责管理上传的各类信息及各种及时更新的推送消息。同时记录用户的搜索记录等各种信息便于以后升级与完善。

4.2 App的制作

“Interaction design isn’t merely a matter of aesthetic choice; rather, it is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users and cognitive principles。 This is good news because it makes the design of behavior quite amenable to a repeatabl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synthesis。 It doesn’t mean that the design of behavior can be automated, any more than the design of form or content can be automated, but it does mean that a systematic Approach is possible。 Rules of form and aesthetics mustn’t be discarded。 Of course, but they must work in harmony with the larger concern of achieve user goals via appropriately designed behaviors。”(Cooper, Riemann, Cronin & Noessel, 2014)[3]

“交互设计不仅仅是设计美的选择问题,而是基于对用户和认知原理的理解。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使得行为的设计服从于可重复的分析和过程。这并不意味着超出形式和内容的设计可以自动化,但它确实意味着系统化的方法是可能的。我们当然不能放弃形式和美学规则,但我们更要关注通过恰当设计的行为来实现用户目标,这样所有的这些才能和谐地融为一体。”(Cooper, Riemann, Cronin & Noessel, 2014)

由上文可以看出,App的设计面临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在于App形式和内容的新颖而是在于要设计出一款站在用户角度,从用户出发,用户认为很好的App。任何忽略用户真实需求与感受的App都不会成为一款成功的App。根据这一点,设计出了如下展示的几个App页面。

4.2.1 进入界面

进入界面采用一座卡通房间做背景,这个房间的屋顶是一本书,屋前还有一面旗帜,这些都代表着学校、教室以及知识。在屋顶,“二专业之家”五个大字闪闪发亮,恰似一盏知识的明灯为学生们指引方向。同时,进入页面以卡通形象展示,给人一种亲切和温馨感。

4.2.2 主菜单页面

主菜单采用浅蓝色与白色为主色,给人一种清净、清新的感觉,很适合年轻的大学生使用。此页面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用户信息部分,显示用户的头像和用户名;第二部分是平台的功能区,分为自由交流平台、课程信息推送、二手书交流平台、课表与教师指引、校园资讯以及意见反馈。点击具体的功能后会展现特定功能区的页面。

4.2.3 反馈页面

反馈页面首页展现的是热门问题,这里罗列了平台内出现最多的问题,方便用户快速找到自己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能让系统维护人员及时了解到出现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反馈页面的底部分为全部问题、安全学堂和意见反馈三个部分,从而将各种问题细化,提高服务质量。

4.2.4 退出页面

退出页面也以卡通小屋为背景,与进入界面的一样,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一只卡通的可爱小兔并附语“确定要离开家吗”。代表着知识的小屋出现在进入和退出页面,不仅收尾呼应,而且让用户产生一种不忍退出感觉,卡通小兔的作用也在于此。

4.3 App的完善及发展方向

(1)对信息推送的来源进行关注,保证信息的实时性;

(2)对搜索较高但未被收录的地区进行扩展及补全;

(3)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

5 App的营销

广告,宣传和其他形式的沟通是营销的重要工具。营销传播的营销组合指的是组织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沟通,提醒,解释,说服,并影响客户和其他人的态度和购买行为。营销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向顾客讲述产品或服务提供的利益和价值。促销组合的要素是广告、公共关系、个人销售、促销和直销,所有这些元素都可用于营销,无论是单独或在不同的组合。

对于此App的营销,作者认为应与学校联合,把校园信息和学生作为重点,学校资讯提供方面肯定要和学校有一定合作才能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与学校谈妥把学校的二专业方面的日常信息、介绍放进App内。与学校合作对于刚进校的新生来做推广,把其加进开学教育内容,对大一及大二学生做全面的推广,在学校醒目的地方贴该App应用的二维码让学生们下载,并在校内网上做宣传。之后与多个学校合作,推广到各大高校组织。

“Clearly, advertising, publicity, and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are critical tools for marketing。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the promotion of the marketing mixrefers to al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used by organizations to inform, remind, explain, persuade, and influence the attitudes and buying behavior of customers and other person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s to tell customers about the benefits and values that a product or service offers。 The elements of thepromotion mix are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personalselling, sales promotion, anddirectmarketing。 All of these elements can be utilized in marketing,eitheralone or invarying combinations。”[4]

根据上文的理解,做出如下营销策略:

5.1 营销策略

(1)每年开学时在食堂广场挂宣传横幅并且在图书馆广场摆放宣传展板。

(2)开展扫二维码送精美礼品活动。

(3)发放宣传单。

(4)设置消费者反馈系统,提高服务水平。

(5)针对老顾客定期给予馈赠。表达我们对其支持的感谢,同时推进顾客由新变老的转变。

5.2 市场联络

为了让广大学生团体了解本款APP的服务内容,我们决定采取以下市场联络方式:

6 结语

二专业学生服务平台是一个整合校园资讯、校园资源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服务平台。一方面,它收集、整合的各种信息为学生们更加方便的修读二专业课程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它提供的二手书交流平台在为学生们在获取课本以及资料书的过程中节省了时间和金钱;其次,它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交流平台为二专业学生与本专业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交接口,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和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此外,二专业平台作为一项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兴平台,迎合了时展的潮流,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最后,在政府和全民倡导创新创业的全新氛围中,App平台为更多富有创新创业新观念的年轻人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形势下,App平台为解决就业难,增加就业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汉星。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

(2)刘菊红。调查问卷中的统计分析方法[J]。上海统计,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