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12:24:37

网络语言论文

网络语言论文篇1

关键词: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想象;情感;构建

英语语言信息网络,又称英语语言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是基于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信息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和理解,累积语言信息量,植根于大脑语言中枢而形成的一种能自动无意识地处理英语语言信息的心理结构或机制。这种机制是学习者回忆已有的知识和获取新知识极为重要的能量或元素。

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学习者对母语的习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能在大脑构建母语语言信息网络,然而,对外语语言的习得却并非如此。我国英语学习者无论是对英语语音、语法、词法、句法、章法还是对文化背景的认知,也无论是通过课堂学习还是课外习得,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获取英语语言信息,试图在大脑构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以便能自动无意识地使用英语语言。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学习者经过若干年的英语学习,仍然不能够自动无意识地使用英语语言,这与学习者对英语语言学习的期望和英语语言教学的初衷相违背。探讨影响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因素则成了英语教学和学习的一个重要话题。

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过程受制于许多因素,如社会环境(学校教育、英语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氛围等)、个体的认知水平(对英语语言信息的加工能力等)、生理(个体的大脑发育程度等)以及情感(动机、想象、移请、焦虑等)和想象等。社会环境提供了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所需要的信息量以及信息在大脑组合的社会规则,认知因素则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在大脑系统化和程序化,情感因素则影响语言信息的输入和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加工程度,加强或者削弱语言信息在大脑的融合性,想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无疑也会对语言信息在大脑的加工过程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

一、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中的情感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影响外语语言学习因素的认识偏向于两个:一是认知因素。如认知心理学就认为,语言习得要以认知为基础,输入到大脑的语言信息要经过大脑的加工。Anderson就此提出了语言信息在大脑发展的三阶段:认知阶段,联络阶段和自动无意识阶段,[1]BarryMcLaughlin提出了信息处理模型。[2]二是社会因素。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的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习得取决于外部语言环境。Krashen就认为,有足够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可以从I达到I+1。[3]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则主张,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被动的摄入,而是主动的选择和接受的过程。控制这个过程的因素除了学习者的“思维操作系统”之外,还有“情感意志系统”。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4-8]截止目前,研究表明,学习者不同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如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filterhypothesis)就认为,语言信息只有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从语言输入变成语言“摄入”,进入认知结构中。起过滤的积极情感如较高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较强的自信心等会削弱情感过滤,使大量的语言输入畅通无阻地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中去。语言信息经过内化,再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起过滤的消极情感因素如恐惧、焦虑、抑制等在大脑积聚过多,会形成一道屏障,阻止语言信息的输入,这样,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语言习得机制”的构建就会发生困难。[3]BarbaraK.Given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大脑构建“自然学习系统”的过程,该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就是情感系统。她在《TeachingtotheBrain’sNaturalLearningSystems》一书中写到:学习依赖于情感,情感决定着我们注意力的指向和学习内容;消极情感干扰学习进程,弱化学习效果;积极情感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水平提高。[7]

二、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中的想象

不同的情感状态在影响语言学习的同时,想象也在发挥着作用。想象是基本的思维形式,是学习者在大脑形成影象的过程,影象的形成是大脑加工语言信息的初步结果,是语言信息网络构建不可缺少的环节。想象能帮助我们理解、组织进入大脑的信息,并使获得的信息持久化。

构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的基础材料是语言信息。语言信息通过视觉、听觉等渠道进入学习者大脑,大脑再对这些外界信息产生反应(externalresponses),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等过程,形成基本的信息影像(images),这就是思维。影象是语言心智图谱(mindmap)构建的基础。大脑不断地从外界摄入新信息,融合旧信息,继续对已有的影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影像,这就是想象。Stevick将影像看作是“acompositethatweperceive(moreorlessvividly)asaresultoftheinteractionbetweenwhatwehaveinstorageandwhat’sgoingonatthemoment”。[9]Paivio认为大脑加工信息而形成影象的过程是一种双重编码体系(dualencodingsystem)。该体系由语言文字密码和想象构成。学习者最初获得的英语语言信息是一连串的文字符号或声音表征(密码),这些信息进入大脑等待译码。译码是学习者大脑先前的知识或者已有的语言认知图式,社会体验再辅助于定形化的语言规则和新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想象。虽然学习者有时完全可以透过文字符号或声音表征理解语言信息所承载的意义,但仅仅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意义只是表层的或者低层次的。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在大脑构建高层次、有意义的、能自动无意识地处理语言信息的语义网络。学习者要从低层次对文字符号或者声音表征的破译发展到高层次的对语义网络的有意义建构,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神经生理学家Damasio认为,想象能帮助我们理解并组织进入大脑的信息,能给我们提供推理和决策的方法,能帮助我们选择适当的反应方式。我们大脑无论接受什么样的英语语言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加工这些信息,想象一直参与其中,不受时间束缚,此时、彼时都有可能发生。[10]Damosio认为,知识的神经基础是依靠影像在大脑中形成的。想象似乎不是在大脑中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产生的,而是在不同神经区域按照不同定位方式形成的。[10]所以,想象是比思维更加基本的活动要素,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类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对思维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想象丰富了语言心智图谱的内容。心智图谱的最基本条件反应就是展示这些影像,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这些影像组织起来,形成基础性的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所以,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是各种不同的影像以及语言心智图谱依照各种不同的范式的综合。

三、想象和情感的相互作用

想象与情感在语言信息网络构建中存在一种循环关系。情感的不同状态渗透到想象中,对影象的形成过程起起加速或者抑制的作用。想象作为一种催化剂又刺激情感状态的变化,促进积极情感的发展或抑制消极情感的滋生。

(一)想象和情感的相互促进

大脑通过思维和想象加工语言信息,形成了影象。影象的形成看起来似乎是思维和想象的结果,事实上,只有思维和想象是远远不够的。Rogers认为,由文字密码和想象构成的这种体系并不完整。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与语言认知相关的活动,内在的(大脑加工语言信息)还是外在的(从外界摄入语言信息),似乎永远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影响。[11]Rogers曾指出:“我们时时有一种需要,那就是,把我们情感中的一些方面‘注射’到我们的思维中去,竭尽全力地去思考语言符号所隐藏的深层次含义”。[11]Hamilton也认为“情感是一种信息密码,会不同程度地编入认知记忆图式中,对认知结构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12]现代脑生理学研究也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的能量状态下,才可能进行思维活动。决定大脑能量状态的因素除了饮食结构等之外,还有情感因素。情感的不同状态会使大脑活性呈现出高低不平的状态。积极情感促使大脑中相应的语言神经细胞活性加强,语言神经纤维通道畅通无阻,学习者对语言信息摄入自如,信息量累积加速,对信息加工的程度也会相应的提高,这样有利于构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消极情感状态则使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阻止语言信息的输入。

英语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不仅涉及对语言信息的处理从“低层次”发展为“高层次”的过程,同时还涉及语言信息结构的重新构建。语言信息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形成与该阶段累积的信息量和学习者对语言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信息网络或者心智图谱。这种网络仍然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随时还要不断地接受新信息,与已有的信息结构建立新联系。新旧信息的联系会打破已有信息结构的平衡,这样就会导致信息结构的内在组织发生变化,重新调整信息结构。如果重新调整的信息组织结构比较合理,会使信息处理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使用时,这些信息单位就容易被激活,信息处理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有利于语言信息网络更加趋于成熟。而激发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的纽带正是想象和情感在其中的相互作用。

想象与情感促进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作用可以通过学习者对词汇的认知窥见一斑。英语学习者时时要处理一些词汇,这些词汇只是一连串的字母组合,每个字母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情感成分,这些词汇之所以能引起情感反应,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与这些单词连在一起的影像。没有这些影像,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孤零零的字母组合。想象在单词和意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所以说,情感因素渗透到想象中,而想象又刺激情感状态的变化和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积极情感参与学习过程时,学习得到加强,在情感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最容易的途径就是影像。所以,想象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激发积极情感。

语言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是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虽然具有表征性的语言符号是构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的基础。Anderson在谈到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处理时认为,人们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络阶段和自动无意识阶段。[1]母语习得者对母语的习得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能达到自动无意识阶段,就是因为他们注重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然而,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由于英语语言习得的自然环境缺损,学习关键期的错失,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仅仅破译语言文字符号),教学目标的应试化等,他们把英语学习看作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符号的简单地心理反应、解码和记忆,而非对现实语言意义的构建,在学习中不自然地过分关注了语言形式而非语言意义。他们在认知阶段和联络阶段所获得的都是一些事实性的符号信息以及由这些事实性符号信息所构成的信息组,这些信息还没有完全固化在语义网络中成为大脑自动化处理语言信息的机制。这样,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只能达到联络阶段。而决定英语语言信息网络在大脑构建成功的因素就是看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否达到自动无意识阶段,也就是说,大脑是否具备了能自动无意识地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联络阶段要发展到自动无意识阶段需要学习者调动自身的积极情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因为学习者通过想象,再借助于积极情感可以使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组形成一个个影像,众多影象的组合则是语义网络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想象对消极情感状态的抑制

学习者构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时,难免会受到来自于自身或者外界各种消极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缺失,焦虑,担心,害怕等,他们抑制英语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想象作为一种催化剂可以通过抑制消极情感的滋生,如降低焦虑程度等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移情等。

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中的焦虑是最大的情感障碍。它一方面来自于构建者自身,如天生的竞争性,[12]与老师的关系,[13]对老师教学的期望值过高等。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因素,如各种考试压力,课堂教学沉闷的氛围和文化冲突[14]等。想象则有助于消除焦虑的负面影响。Seville大学对大学生听力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该实验分控制组和实验组,每组15人。研究人员要求两组被试者参加同样的听力测试。研究人员只对实验组考前实施“放松―想像”练习。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

自信心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它影响学习者选择学习任务、认知方式和学习状态,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的坚持性和情绪的调节,是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想象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信心。神经语言学研究显示,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往往就会成为你想象中的人。哈里•埃默森•福斯特博士指出:“在你身上树立一个你自己的影像,你就会向这个影像靠拢。假使你把自己惟妙惟肖的想象成一个失败者,单凭这一点,你就与成功无缘。你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胜利者,这将对你的成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什么我们大脑里一个积极的影像会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自信心?Maxwell博士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人们的精神系统不能区别想象的经历和实际的经历。无论什么情况,它都自动地给你的信息做出反应…它对你信以为真或想象为实的情况做出恰当的反应”。也有人认为有意的想象在脑子里能建立新的“记忆”,这些积极的记忆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情感状态,而情感状态对学习者的语言信息输入和加工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想象也有助于学习者移情(empathy)心理的培养。移情是语言交际中重要的情感因素。它指的是学习者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人们在社会中能够和平共处,移情起着重要作用。Miller指出:“用我们的想象和直觉,我们能够观察别人的感觉和思想,它在交流行为,尤其是语言涉及到文化学习时特别重要”。[15]

四、结语

想象和情感作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建构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英语语言信息网络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情感的不同状态渗透到想象中,对影象的形成过程起加速或抑制的作用;想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刺激了积极情感的活性,抑制了消极情感的滋生。

参考文献:

[1]ANDERSONJ.Thearchitectureofcognition[M].Mass:HarvardUniversity,1983.

[2]MCLAUGHLINB.Theoriesofsecondlanguagelearning[M].London:EdwardArnold,1987.

[3]KRASNEN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6.

[5]王初明.正确认识外语学习过程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J].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A].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208-214.

[6]DULAYH.Languagetwo[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2:4-14.

[7]GIVENBK.Teachingtothebrain’snaturallearningsystems[M].Alexandria: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2002:15.

[8]PERT,CBINTERVIEW.Thechemicalcommunicators.InB.Moyers(Ed),Healingandthemind[M].NewYork:WilliamMorrow,1993:177-193.

[9]STEVICK.Imagesandoptionsinthelanguage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UmiversityPress,1986.

[10]DAMASIOA.Descartes’error:emotion,reasonandthehumanbrain[M].NewYork:Avon,1994.

[11]ROGERS,TEMOTION,IMAGERY,etal.Acloselookatanincreasinglycomplexinteraction.InJ.Yuille(Ed.)Imaganery,MemoryandCognition[M].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83.

[12]HAMILTONV.Thecognitivestructuresandprocessesofhumanmotivationandpersonality[M].Chichester:JohnWileyandSons,1983:77.

[13]petitivenessandanxietyinadultsecondlanguagelearning:Lookingatandthroughtthediarystudies.InH.W.SeligerandM.H.Long(Ed.)Classroom-orientedresearchinsecondlangaugeacquisition[M].Rowley,MA:NewburyHouse,1983.

网络语言论文篇2

1.1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和谐关系

1.1.1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

网络技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网络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资源的整合。相对于汉语言文化而言,网络技术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拓宽了汉语言阅读的人群,比如国外的一些文学爱好者可以借助网络就可以阅读我国的经典文学,同时网络的出现也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人们阅读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以纸质为形式的书籍上,这样可以为阅读人节省购买书籍的金钱和时间,让他们更加便捷的通过网络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

1.1.2汉语言经典阅读可以净化网路环境

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包含中国经典文化,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对中国历史文人生活经历、创作精神的宣传与继承,通过阅读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感知文化价值,可以净化阅读人的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树立优质的品质,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中抵制各种不良的信息,宣传与发扬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

1.2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人们通过网络阅读到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但是人们通过网络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感觉器官的乐感,而不能达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出现阻碍了汉语言经典作品的阅读与体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1.2.1在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虽然网络为汉语言经典作品提供了广泛的展现途径,但是学生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非常的少,学生真正关心的是一些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言情小说、虚拟网络游戏说明,以及网络新闻等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造成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需要学生静下心,慢慢的阅读,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感悟作者的写作情境,并且实现与作者在内心深处的心灵沟通,因此他更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沉淀,而网络更多的是一种浮躁喧哗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灵感悟阅读,比如在网络上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阅读人常常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分散阅读者的精力,导致他们不能静下心细细的品读经典作品。

1.2.2在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因此时代背景的不同,人们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情境是影响经典作品阅读的重要屏障。

2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虽然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之间存在着表现形式、时代背景上的冲突,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结合,通过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可以实现二者之间关系的平衡。

2.1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鼓励学生阅读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比如组织说书论坛,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说书活动,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将作者的真实想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说书的过程中熟练的讲解,同时学校可以将学生说书的的视频放置到网络中,让更多的感受说书的乐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2.2将课堂变成舞台,提高学生参与兴致

单纯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由于其内容枯燥、篇幅过长、情感过于细腻等对学生产生不了足够的吸引力,而如果转变阅读方式,将汉语言文化经典作品转化为舞台效应,就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在社会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氛围,比如目前被学生们广泛演绎的《茶馆》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学生们通过演绎《茶馆》话剧,可以提高学生对《茶馆》著作的了解,进而引导着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同时《茶馆》话剧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舞台以及配套设施,比如灯光、音乐、背景等,这些相关配套设施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利用网络制作,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学生了解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比如舞台中的背景音乐要根据舞台人物的情感起伏而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汉语言经典作品的情感;同时也要鼓励人们将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经典文学作品影响范围的扩大,比如人们对《西游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变,这样《西游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会无形之中得到提升,人们也会无意识的阅读《西游记》。

3结束语

网络语言论文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语言;陈欧体;联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196-02

一、“陈欧体”的走红契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段由聚美优品CEO陈欧主演的广告中采用“你有XX,我有XX。你可以XX,但我会XX……但那又怎样,哪怕XX,也要XX。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的叙述方式,在播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蹿红网络,网友竞相模仿造句,“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这句“陈欧体”成了接龙的热门话题,各种版本的“陈欧体”遍地开花。其中江苏大学大二学生所创的江大版的“陈欧体”更是受到了网友热捧――“你只看到我不在省会,却没看到我以省命名。你有你的985,我有我的百年归属。你否定我的学校,我掌握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们宿舍落后,食堂坑爹,我可怜你不经历坎坷,受不得挫折。你可以轻视我们低调的学校,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大学注定是孤独的旅行,总免不了解释‘我在镇江’的无奈,但那又怎样?哪怕住在山沟沟的化学园区里,我也可以活得很漂亮。我在江苏大学,我为自己代言!”。这则大学生自制的江大版“陈欧体”在两天内转发量就超过了万条,并于2013年2月19日登上了《扬子晚报》。

这段以梦想为载体的广告词能成为蛇年第一个网络流行文体绝非偶然,广告中陈欧的独白,配以考试录取、工作受挫、恋爱告白等镜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质疑声中坚守理想,不断奋斗,最终获得回报的故事。整部广告中虽没有一句产品宣传语,但却鲜明地凸显了其所要广告的主体,并用重复、强调、对比的手法加深了广告受众对广告事物的印象,赋予了广告事物鲜活的形象与相应的内涵延展。

当然,“陈欧体”走红,不光是因为广告词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其蕴含在文字中的坚定、自信和斗志契合了当前年轻人内心对自由个性以及梦想的追求,才是激起无数平民子弟共鸣的中心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核精髓的体现,展现出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品格。在“陈欧体”的倡导下,无数网民开始撰写属于自己的“陈欧体”。在一定意义上,“陈欧体”为那些被人轻视而不自卑,被人嘲笑而不自弃的年轻人找到了表达途径,让他们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代言”。在一定程度上,“陈欧体”也是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适应在现行的信息膨胀爆炸环境下对自身固有的表达形式突破性的尝试,就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来看其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陈欧体”迅速消散源于传统文化的糟粕病诟

以“陈欧体”为代表的网络文体虽然红极一时,但也不免和曾经盛行一时的“凡客体”一样,来去匆匆。尽管“陈欧体”极受网民拥护,网民自发建立了贴吧、微博,一时间出现了无数“陈欧体”,如甄■版:“你只看到本宫的寿康宫,却没看到本宫的凌云峰,你有你的气度,本宫有本宫的本事。你可以轻视本宫的存在,本宫会让你见识糙米薏仁汤的口感。回宫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路上少不了三姑六婆但那又怎样,即使是滑胎,也要滑得漂亮。本宫是甄■,本宫为自己代言。”;历史学人版:“你只看到我身无半亩,却没看到我心忧天下;你有你的选择,我有我的挚爱;你嘲笑我物质一无所有,我可怜你灵魂注定低矮;你可以轻视我的朝经暮史,我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学术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总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青灯黄卷,也要义无反顾!我是历史学人,我为自己代言!”等等。但是,由于传播的过于分散,大范围传播转发,信息泛滥和重复造成审美疲劳。在传播过程中也没有意见领袖的出现,对于信息的筛选“过滤”标准也并未建立,网友间的大量模仿、互相复制粘贴,直接加速了“陈欧体”的降温。和很多网络语言一样,“陈欧体”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盛极一时。当网友们看惯了各种版本的“陈欧体”的重复,当新的网络词汇又一次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陈欧体”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广大网友所遗忘的命运,消散在新一波的网络流行语大潮中。

“陈欧体”的迅速消散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糟粕病诟。中华民族近五千年以农耕为主要社会生活资料来源的农业社会形态也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由农耕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固土”化演变出文化层面除了“自强”、“争鸣”等优秀内核外,也形成了自傲、保守、盲目、只追求实用忽视创新等不良文化意识。这些负面文化精神在我国文化巨匠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形象”与“阿Q精神”中就有过传神的描述,它们对新兴的网络语言也有着至深的影响,比如,网络词汇中火星文的创造中所展现出的网众们对自我个性展现的病态追求与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对“回”字的四种写法洋洋自得病态精神状态本出一辙;网络文体中的“装13体”与“埋汰体”同样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在网络的再生。

三、如何正确运用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语言不仅有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也有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存在。要想促成网络语言有序健康的发展,保障我国传统文化长久不衰,就必须正确运用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1.坚持传统文化的独立性,树立主体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抛弃民族的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累,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几千年始终保持延续发展,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它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都丧失了。因此,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要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只有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才能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同志就曾指出:“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1]。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兼容并包”特性使得其自身就是检验优化一种新兴文化、新兴语言的“过滤沉淀器”。要使得网络语言得以健康的发展,就应将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同时,坚持传统文化的特色独立性,树立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梳理检验网络语言的生成原因,挖掘网络语言生成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包含的文化原理。如此才能保障我国传统文化长久不衰,并使得网络语言逐渐形成应有的文化系统,促成网络语言有序健康的发展。

2.运用网络语言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网络语言其实只是一种工具。工具的特性就好比一把刀一样,用其搏杀豺狼,就是对人有利;用其作乱杀人,就是对人有害。刀对人有害的时候,是人们将其用错了方向,而不是刀制造出来就是为了对人有害的,我们不会因刀对人有害的特性而停止生产刀,而是应限制那些用刀做坏事的人。网络语言也是如此,要想令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造成积极的影响,应致力于对于产生恶性网络用语的研究,从而减少社会问题的出现。

网络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语言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中所投射出来的追求平等、富于创新、尊重个性的时代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扬光大。简洁经济、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幽默诙谐、富于生机活力的语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语言的发展[2]。继承传统,超越传统,使得网络语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再生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四、结语

网络语言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网络语言的诞生与传播都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借鉴与改进传统文化中语言的生成规律,借助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文化共识而进行传播。与此同时,在网络语言的发展中,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糟粕都对其发展的方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要使得网络语言健康地成长,以便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就应深入了解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正确看待两者的内在联系,以传统文化的精髓指导网络语言的发展,运用网络语言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网络语言论文篇4

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展现出更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社会进步的节奏下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资源优化整合。网络之于汉语言文学,就将其内容丰富了许多,而且扩大了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人群范围,比如海外的一些汉语言爱好者就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找到自己喜欢的汉语言文学经典名著加以研读,网络上找经典名著相比实际寻找也会方便很多,能够节省出时间和精力,这样汉语言文学经典名著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会有所扩大。网络环境可以因为汉语言文学经典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被净化。汉语言文学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中国经典文化就在其中,中国经典文化中的蕴含着的有感染力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种对古人情怀与思想的研究与学习,经典中有文人的生活经历和奋斗精神,通过对中国经典文化的阅读与研究,网络上有些浮躁的人可以感受到古人生活中的智慧与精神中的质朴,这样自己的心灵也会受到净化和洗涤。中国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帮助读者树立积极坚定的人生观念,可以帮助读者提高对网络垃圾文化的抵抗力。

二、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虽然网络与汉语言文学有着这些不和谐之处,表面上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实质上深入研究会发现,网络与汉语言之间依然存在可以互补的地方。根据网络本身的特点和汉语言文学具有的特征,只要二者能够各取所长,并结合汉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就能让网络促进汉语言教学。现代教育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进一步发展,是离不开网络的,汉语言文学中的经典阅读也是如此,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高效的传播信息的方式,但是现在的学生更容易被网络上图片、视频所吸引,对文字性的经典名著关注程度已经不大如前。利用学生这样的变化,我们可以改变过去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模式,把经典名著转化成网络上有图有声音的媒体文件,投学生所好。具体的实践过程可以参考如下:学校建立一个组织,比如讲坛、说书等等,组织范围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在学院范围内组织。活动的进行与开展,要系统化、规律化,形成学校的固定活动,比如班级范围内组织的说书形式,就可以一周一次来进行,参与该说书活动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名著讲说。在这样说书进行之前,准备讲说的学生,就必须深入研究选择的经典名著,认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说书中以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其实在这样一个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不自觉地在深入阅读文学经典名著,在不自不觉中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体会。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里只是一个比方,说书只是一种途径,还有其他很多的方法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学生能够在这种方式中提升对汉语言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体会,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就是值得提倡的。

还有一种很好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就是把严肃的课堂转变成生动的舞台。意思就是可以把经典名著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排成话剧。虽然经典名著这样的文字性书本对学生吸引力不大,但是如果把经典名著演绎出来就会提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一些学生普遍都很喜欢的话剧《茶馆》《雷雨》《红楼梦》。根据学生这样的偏好,可以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前老套的教学模式,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将经典名著排成自己喜欢的演出形式。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转化名著为剧本的方式有很多,网络上能利用的技术有灯光、音乐、背景等等。和名著说书活动类似,将名著改编成话剧或者戏剧,也就是无形中促进学生深入到经典名著的研读中,学生只有细心体会、用心揣摩,才能把握作者意图和情感,才能将经典名著以表演的方式很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样的,这种编文学名作为剧本且演绎出来的活动,可以形成规律,固定下来,定期进行这样的演出。为了不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一窝蜂地改编关注度高的经典名著,可以对学生改编的经典名著进行分类,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面尽可能地广。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表演完话剧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需要进行评判,评判的时候要以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为重点,要以学生是否把握住作者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为标准,表演只是一种表现方式,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体验和能力,不能偏离这个目的。对于这种演绎的教学过程,可以录成视频,上传至网络,促进大家之间的交流,传播这种教学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文学经典与网络科技并不是绝对相互独立,只要大胆探索,就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二者的结合,能使得各自的优势都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并相互补足短缺的地方。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就需要依靠新时代的新技术,网络技术。

三、总结

网络语言论文篇5

1.网络语言

1.1网络语言的定义

目前,语言研究者对“网络语言”的定义提出了各自论文联盟的见解。综合各家之长,笔者认为 “网络语言”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三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术语;三是网民在电子留言板、论坛、qq、msn等交际工具上使用的语言,这是网络语言中不稳定性最高、更新变化最快、最能反映网民网络话语状况的一类。狭义的网络语言只指第三类。本文所探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看待的。

1.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本文从两个角度来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网络语言也必须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从目前网络语言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入手,语言学界将其放置于社会方言的地位。二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它不仅具有一般媒体的特性,还具有多媒体、数字化、交互性和即时性的明显优势。以此为基础的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网络语体,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口语和书面语的特性。大量新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以最经济快捷的语言传达出最大量的信息;据统计,网民的在进行交际时多用短句,长句很难见到,一个句子多则10字左右,少则2-3字,有时只是一个字;基本上不用标点符号,但有时一个标点符号就是一句话;多用名词、动词,几乎不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分,等等。

2.网络语言的语言污染

网络词汇最能体现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也是网络语言的主体部分,因此此处只选取网络词汇的组成来分析。

2.1从网络词汇的组成来看

网络词汇的组成有很大的随意性,完全是网民出于个人爱好而创造的词汇,无规律可循。有汉字谐音如“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混合替代如be4是英文单词before的谐音。谐声替代词语替代的往往都是规范词语,这就使语言的使用偏离了规范的轨道,造成语言系统内部的混乱。有汉语词汇缩略如“蛋白质”是“笨蛋++神经质”的简称。从语用的角度来说,缩略词言简意赅,能以最少的语言符号表达最大量的信息,提高了交际效率,但任意地缩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网民利用键盘上的数字、字母、符号造出了一大批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新词汇,如t-t表示流泪;把英文中的进行时词缀(-ing)、完成时词缀(-ed)加于汉语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表示相应的时态,如正在上网用“上网ing”表示,已经吃过饭了用“吃饭ed”表示。这种现象大量出现,势必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传统语言系统中的旧词语,网民强加其新意义,使它们成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比如,在论坛上第一个跟帖的人凌驾于其他跟帖之上,像坐在沙发上一样舒适,故称第一帖为“沙发”,其他跟帖则称为“板凳”。这些词的意义跟原词意义大相径庭,是对语言的极大污染。

2.2从网络语言产生的影响来看

网络语言生成方式的随意性、创新性等特点,给民族共同语带来了相当大的污染,冲击着传统语言文字的规范。大量网络语言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和校对,网络聊天更是随心所欲,语法错误到处可见。其语言污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字词的使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网民在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下,一味地追求新颖,无视汉语传统语言的系统规范。如“版主”有“斑猪、版猪、班主、斑竹”多个异体词,随意性很高,完全不符合语言符号约定俗成的特征。

2)情境化程度高。不少字词往往是网民在特定的语言交际情境中突发创造的,这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也就失去了特定的意义。另外,很多词语的使用与交际主体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阶层、生活背景、人生经历等密切相关,全民可接受程度很低,可能会陷入无人理解的尴尬境地。

3)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粗俗性。由于目前网络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管,以及网民法律、道德意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网络语言粗制滥造、良莠不齐、泛滥成灾,甚至脏话粗话连篇、污言秽语横行。王献福将其

转贴于论文联盟

特点概括为“一是蛮不讲理,二是自我发泄,三是危言恐吓,四是哗众取宠,五是黄色下流”。比如“下崽”、“驴友”。

因此才能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确实是一种语言污染,对现代汉语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3.防治网络语言污染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网络语言对语言造成的重大污染,我们不能轻视和不予理睬,但是在提出具体的规范工作方法之前,我们先引进一条规范原则。于根元先生提出论文联盟:“交际值是衡量语言是否规范的唯一原则。”由此可知,是否达到交际到位的目的,是衡量网络语言是否规范的根本原则。因此,从交际值出发,我们对网络语言污染的防治工作要做到两个方面:

3.1积极引导网络语言规范

首先,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缺乏人生经历和判断能力;网络处于传统道德、家长管束的边缘地带,青少年网民极易在网络上误入歧途,成为不文明网络语言污染的传播者,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同时,青少年网民多是在校的学生,可塑性强,使大规模统一的教育成为可能。因此,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规范用语教育和道德法律教育,才能有效地引导网络语言的规范。

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必要性,提出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危害,正面引导网民在网络交际中自觉使用规范汉语,如在网站的公告上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倡议书等。

最后,编写规范的网络语言词典,为网民使用网络语言提供一个规范的用语指南,使网络语言的使用有章可循。于根元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等都已经出版发行,为网络语言的规范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提到的是,网络语言词典的选词必须严谨、谨慎。

3.2优化网络语言环境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将网络行为纳入法律系统。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网上散布恐怖谣言、侮辱诽谤他人、诋毁企业声誉等不良网络行为已发了多起案件,也引起了社会的恐慌和不安,因此,将网络行为纳入法律系统刻不容缓,规范的网络行为势必会减少网络语言污染的出现。

第二,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比如要求大型官方网站的用语必须严谨、规范、准确,网上的新闻、公告、消息等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原则;另外,要充分发挥网络管理员的监督管理功能,一旦出现语言污染现象应及时予以处理,防止其泛滥开来。

网络语言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研究生;言语共同体;语域理论;态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64-6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44

1 . 引言

据2010年1月15日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84亿人,其中大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例大约24.3%。数据表明,我国网民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群体,这一人群占到我国网民的60.4%,超过网民总数的一半。

网络语言(Netspeak),即互联网常用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平面媒体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最初主要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出于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交流方式,从一诞生便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变体。然而,对于网络语言的概念人们有多种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虽然语言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网络语言的定义不明确,对网络语言的性质认识不够充分,研究局限于其构成特点和交际效果,缺少对网络语言全面透彻的语言学研究和论证等等。

本文结合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采取试验的方式试图探索以下问题:

(1)言语社区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2)语域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3)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差异?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有关?有何关系?

2 . 理论基础

2 . 1 网络语言的定义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是一个具有多重理解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Crstal, 2000)。网络语言也用于专指电子文本(Electronic discourse)及人机交际(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的语言(Crystal, 2000)。结合以往相关语言学研究,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前者指的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实现人际沟通与交流而使用的语言(如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等);后者指的是为保障网络媒体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创新而使用的技术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特指前者,即人们在网络上收集,和交换信息时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它和人们在传统媒体上使用的自然语言一样,是最通俗明朗和最方便直接的终端信息符号。本文采用的是网络语言的狭义定义。

2 . 2 言语社区理论简介

言语社区理论(Speech community)是社会语言学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产生源自人们对语言现象跟社会群体现象的联系的认识。早在1933年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提出了言语社会的概念,即凭借言语互相来往的一群人。但第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出言语社区理论的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约翰・甘柏兹(John Gumperz),他认为“凭借共用的语言符号进行常规性互动的人类集合体,并且与其他类似集合体在语言使用上迥然相异的”就是一个言语社区。他后来又补充道:“言语社区,即某种人类集合体,它通过一系列共同的言语符号进行日常而频繁的交往并以此为特色,并根据语言运用中那些有实义的分歧而区别于其他相似的集合体。大多数持久的集团,无论是小到面对面交往的伙伴,还是大到现代国家,或是同业协会,地段团伙,只要表现出值得研究的语言特色,都可以视为一个言语社区。”

甘柏兹提出了言语社区理论之后立即在语言学界引起了轰动,国内外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徐大明先生提出了“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原则,认为言语社区具有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等五要素。杨晓黎认为确定一个言语社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元素: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与其他群体或整个社会语言有所区别的符号体系或曰语言变体。

2 . 3 语域理论简介

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可追溯至伦敦学派的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和弗思(Firth),但他们都没有对语篇进行具体分析。语域最初是由Reid于1956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来的。1978年,英语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在其著作《作为社会特点的语言》(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中首次提出了语域理论这个概念。他认为语言是随着功能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由用途区分的语言变体就是语域。他还把语域看作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Situation type)相联系的意义结构(张德禄,1987)。除此之外,韩礼德还认为语域理论由三个组成部分,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的是交际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以及语言的场景所涉及的话题,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语旨指的是交际者及其基本情况,如社会性质、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等,体现的是语言的人际功能;语式指的是语言交际的渠道,媒介和方式,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

3 . 试验步骤

3 . 1 研究问题

(1)言语社区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2)语域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3)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差异?受试人的受教育程度是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有关?有何关系?

3 . 2 受试

试验随机选取了某大学一个本科生班级共50名学生,随机选取了某硕士研究生班级共50名学生。因此,受试者的分布情况是:100名学生中,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人数各占试验人数的50%。

3 . 3 试验设计与实施

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见附录),并统一发放给受试者。为了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在开始答卷前,它们被告知一律采取匿名的方式答卷,而且问卷仅作学术研究之用,不涉及任何素质评估和商业用途。答卷时间为15分钟。

调查问卷由21个问题组成,问题设计可分为2个部分:

(1)第一部分调查受试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问题2、3、4、13、14、15、16、17、18等是要调查了解大学生受试者和研究生受试者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是否有差异,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关,有何关系。以解决本文第三个问题。

(2)调查受试者对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和认同程度,如询问受试者是否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第3和5题),通过什么媒介使用网络语言(第6题),跟谁使用网络语言(第7题)和受试者及其聊天对象对网络语言的认同程度(第10,11,12,13题),目的是通过调查受试者及其聊天对象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使用频率和认同程度,以弄清楚言语社区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解决本文第一个问题。

(3)调查受试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网络语言,如跟谁聊天使用网络语言(第7题),在谈论什么话题时使用网络语言(第8题),在什么场合使用网络语言(第9题)。目的是验证语域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以解决本文第二个问题。

4 . 试验结果与分析

本卷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8份,其中第一组受试者,即大学本科生班级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第二组受试者,即硕士研究生班级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2份。问卷的数据输入电脑后,运用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受试者的构成情况如下图所示:

4 . 1 研究问题一

调查发现,网络语言往往具备言语社区的特征,使用网络语言交际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综合甘柏兹等语言学家和语言研究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言语社区呈现如下特征:一、存在某种人类集合体,即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二、存在一个大体可圈定的以供这些人群生活和交流的区域;三、在此区域内必定存在一种或几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以供此区域的人群共同并频繁使用,并且这种(些)语言或语言变体与其他区域所流通使用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相异。

首先,言语社区必定含有某种人类集合体,人类集合体是语言社区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存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者这样一个人类集合体的话,那么其成员数量难以估计,就中国而言,网民已有3.84亿,网络语言的使用者至少也有几千万之巨。本调查问卷的几个问题都涉及这个特征。如第5题:“你上网聊天的对象也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吗?”,超过80%的大学生受试者和多于86%的研究生受试者选择了第1和第2个选项;第7题:“你一般跟谁聊天时使用网络语言?”,83%的大学生受试者和90%的研究生受试者选择了第1个选项,表明网络语言必定有其特定、稳定而适量的使用者。

其次,言语社区必定含有特定的区域。正如徐大明先生所言,言语社区既是一种符合社会学定义的社区,又是一种具有语言特征的社区。如果我们可以把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交际这种现象定义为网络语言社区的话,它完全符合这个特征,而且带有更加明显的语言特性,同时这个社区还带有鲜明的网络特性,如其区域或媒介为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等。本调查问卷的第6个问题是这个特征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个区域内必定存在一种或几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以供此区域的人群共同并频繁使用,并且这种(些)语言或语言变体与其他区域所流通使用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相异。网络语言本身就不同于传统语言,它之所以被认为是火星文,就是因为它广泛地在年青一代如80后、90后之间流通,它的构成和意义不同于传统语言,年长者和不频繁使用网络者很难理解和接受。如在传统语言中,可爱指的是某人或某物讨人喜欢之意,但在网络语言中,可爱是可怜没人爱之意。年长者不知道是因为他们并不接触和使用,然而它被年青一代广泛而频繁地使用,以至于它和传统语言中的可爱在意义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本调查问卷的问题如第4、10、11、12题都符合此特征。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受试者了解、认同和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认定这种现象构成了网络语言社区。

4 . 2 研究问题二

研究还表明,在网络这个特殊领域里所使用的语言即网络语言不同于其他领域所使用的语言,换言之,网络语言完全符合语域理论的特征。这个领域的词汇、语法甚至句子结构与其他语域存在较大差别。例如本问卷第8题的8k7和马叉虫在传统语言里没有任何意义,但在网络语言里,8k7指的是“不客气”之意,马叉虫指的是“骚”的意思。语域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场、语旨和语式在本问卷调查中均有体现,受试者的反馈结果也符合语域理论特征。如第8题调查的是语场的问题,绝大多数受试者选择了第2个选项(大学生受试者占74%,研究生受试者占95%),即大部分受试者在谈论随意性话题时会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第7题询问的是语旨的问题,绝大多数受试者选择了第1个选项(大学生受试者占83%,研究生受试者占90%),表明受试者更加愿意和自己的同龄人聊天时使用网络语言,很可能是因为受试者与同龄人的基本情况相差不大吧,如它们的年龄差别不大,社会地位较趋同,都有经常使用网络聊天的特点等。第9题调查的是语式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受试者选择了第2个选项(大学生受试者占87%,研究生受试者占100%),即受试者更倾向于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网络语言。

综上调查结果表明,网络语言符合语域理论的特征,因而语域理论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4 . 3 研究问题三

4.3.1 对比两个实验组

我们把大学生受试者归为第一组,把研究生受试者归为第二组,其中给第一组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给第二组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2份。我们的研究希望对比这两组受试者,了解他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差异。

我们以第2题为例看哪一组受试者更喜欢网络语言。统计数据显示,第一组受试者选第1选项的比例占48%,选第2选项的比例有52%;第二组受试者选第1选项的比例占40%,选第2选项的有60%。对照表明,大学生受试者比研究生受试者更喜欢网络语言。

再以第12题为例:“您认同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吗?”,第一组有43%受试者选择第2选项;而第二组受试者中选2选项的人占57%。显然,研究生受试者比大学生受试者更认同网络语言。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和研究生受试者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4.3.2 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关

我们以第2题为例看看卡方检验:

皮尔逊卡方检验和似然比卡方检验中的显著水平分别达到0.780和0.951,大大高于0.05,表明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他们喜不喜欢网络语言是两个独立的变量,也就是说这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同样,我们再看看报告12题的卡方检验表:

卡方值为0.468,显著性水平为0.465,也远远大于0.05。这也表明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他们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没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18题的卡方检验结果为:

其卡方值为0.096,显著性水平为0.065,均大于0.05,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和检验,本调查显示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没有直接关系。

5 . 结语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前人相关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调查了部分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研究表明,网络语言可以用言语社区理论和语域理论予以解释,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之间无直接关系。

本调查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由于条件所限,参加本次调查的受试者人数较少,因此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二、本文中受试者对网络语言态度的调查,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所以结论中关于受试者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无直接关系的论断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Biber, Douglas(e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Register[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Crystal, 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 Baltimore: Edward Arnold & University Park Press, 1978.

Ronald W.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卫岭.语域分析:理论与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2004(2).

徐大明.约翰.甘柏兹的学术思想[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徐大明.言语社区理论[J].中国社会语言学(澳门),2004(1).

杨晓黎.关于“言语社区”构成基本要素的思考[J].学术界,2006(5).

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外语,1987(4).

张薇、王红旗.“网络语言研究”笔谈[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周明强.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附录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你们好!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看法,我们组织了此次调查,本问卷列出了人们对网络语言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无对错之分,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问题。谢谢你配合我们完成以下问卷。本卷仅作学术研究之用,不涉及任何素质评估和商业用途,请放心填写!(匿名答卷哦)衷心感谢你的支持和合作!

一、你的个人信息

你的性别:男 女

你目前的教育程度:大学生 研究生你的年龄:______

二、你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1. 你上网的频率是( )

(1)几乎每天都上网

(2)每周3次以上

(3)每周3次以下

2. 你喜欢网络语言吗?( )

(1)喜欢

(2)不喜欢

3. 你聊天的时候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吗?( )

(1)经常使用

(2)有时使用

(3)从不使用

4. 以下这些网络语言,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JJ, PLMM, BT, TM4, MS, PS, PP, 3Q, 8k7, 9494, 1314, 恐龙,斑竹,打酱油,菜鸟,凤凰男,有才,很黄很暴力,顶,雷人,抓狂,汗,养眼,虾米,莫有,马叉虫,无语,牛B,猥琐,脑残。( )

(1)都知道

(2)大部分

(3)一半

(4)一半以下

5. 你上网聊天的对象也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吗?( )

(1)经常使用

(2)有时使用

(3)从不使用

6. 你在什么地方见到或听说过网络语言?

( )

(1)网络

(2)报纸杂志

(3)电视广播

7. 你一般跟谁聊天时使用网络语言?( )

(1)同龄人,如同学,朋友,网友等

(2)长辈,如父母,老师等

(3)其他

8. 你在谈论什么话题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

( )

(1)严肃性话题

(2)随意性话题

(3)二者兼而有之

9. 你会在什么场合使用网络语言?( )

(1)正式场合

(2)非正式场合

(3)任何场合

10. 当你使用网络语言时,你的聊天对象明白你的意思吗?( )

(1)完全明白

(2)明白大部分

(3)明白一点儿

(4)完全不明白

11. 当你的聊天对象说网络语言时,你明白他的意思吗?( )

(1)完全明白

(2)明白大部分

(3)明白一半左右

(4)完全不明白

12. 你认同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吗?( )

(1)完全认同

(2)大部分认同

(3)少部分认同

(4)完全不认同

13. 你对网络语言有怎样的评价?( )

(1)很好,简明巧妙地表达心绪,是新时代文化的反映

(2)一般,平常可以用,但在正式场合要慎用

(3)不好,过于追求语言的粗鄙化和幼稚化,扰乱了传统语言的秩序

(4)其他

14. 你认为网络语言的使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1)会使消息传播更加简洁生动

(2)增进朋友间的感情

(3)会使我们的母语退化,写作能力降低,品味庸俗(4)会使我们与长辈的代沟越来越深

15. 你认为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补充还是冲击?

( )

(1)补充

(2)冲击

(3)二者兼而有之

(4)其他

16. 你认为网络语言未来能取得跟书面语,口头语同样重要的地位吗?( )

(1)能,但需时日

(2)能,很快

(3)不能,会渐渐淡去

(4)不能,但会融入两者中

17. 你认为网络语言应该被限制使用吗?( )

(1)网上不可以被限制,其他无所谓

(2)不管在哪里都应该被限制

(3)政府,媒体等应该限制使用

18. 你认为需要规范网络语言吗?( )

网络语言论文篇7

1 . 引言 网络语言(Netspeak),即互联网常用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平面媒体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最初主要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出于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交流方式,从一诞生便得到了广大网 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变体。然而,对于网络语言的概念人们有多种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虽然语言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网络语言的定义不明确,对网络语言的性质认识不够充分,研究局限于其构成特点和交际效果,缺少对网络语言全面透彻的语言学研究和论证等等。

本文结合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采取试验的方式试图探索以下问题:

(1)言语社区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2)语域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3)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差异?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有关?有何关系?

2 . 理论基础

2 . 1 网络语言的定义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是一个具有多重理解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Crstal, 2000)。网络语言也用于专指电子文本(Electronic discourse)及人机交际(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的语言(Crystal, 2000)。结合以往相关语言学研究,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前者指的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实现人际沟通与交流而使用的语言(如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等);后者指的是为保障网络媒体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创新而使用的技术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特指前者,即人们在网络上收集,和交换信息时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它和人们在传统媒体上使用的自然语言一样,是最通俗明朗和最方便直接的终端信息符号。本文采用的是网络语言的狭义定义。

2 . 2 言语社区理论简介

言语社区理论(Speech community)是社会语言学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产生源自人们对语言现象跟社会群体现象的联系的认识。早在1933年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提出了言语社会的概念,即凭借言语互相来往的一群人。但第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出言语社区理论的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约翰·甘柏兹(John Gumperz),他认为“凭借共用的语言符号进行常规性互动的人类集合体,并且与其他类似集合体在语言使用上迥然相异的”就是一个言语社区。他后来又补充道:“言语社区,即某种人类集合体,它通过一系列共同的言语符号进行日常而频繁的交往并以此为特色,并根据语言运用中那些有实义的分歧而区别于其他相似的集合体。大多数持久的集团,无论是小到面对面交往的伙伴,还是大到现代国家,或是同业协会,地段团伙,只要表现出值得研究的语言特色,都可以视为一个言语社区。”

甘柏兹提出了言语社区理论之后立即在语言学界引起了轰动,国内外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徐大明先生提出了“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原则,认为言语社区具有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等五要素。杨晓黎认为确定一个言语社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元素: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与其他群体或整个社会语言有所区别的符号体系或曰语言变体。

2 . 3 语域理论简介

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可追溯至伦敦学派的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和弗思(Firth),但他们都没有对语篇进行具体分析。语域最初是由REid于1956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来的。1978年,英语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在其著作《作为社会特点的语言》(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中首次提出了语域理论这个概念。他认为语言是随着功能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由用途区分的语言变体就是语域。他还把语域看作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Situation type)相联系的意义结构(张德禄,1987)。除此之外,韩礼德还认为语域理论由三个组成部分,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的是交际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以及语言的场景所涉及的话题,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语旨指的是交际者及其基本情况,如社会性质、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等,体现的是语言的人际功能;语式指的是语言交际的渠道,媒介和方式,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

3 . 试验步骤

3 . 1 研究问题

(1)言语社区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2)语域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3)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差异?受试人的受教育程度是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有关?有何关系?

3 . 2 受试

试验随机选取了某大学一个本科生班级共50名学生,随机选取了某硕士研究生班级共50名学生。因此,受试者的分布情况是:100名学生中,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人数各占试验人数的50%。

3 . 3 试验设计与实施

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见附录),并统一发放给受试者。为了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在开始答卷前,它们被告知一律采取匿名的方式答卷,而且问卷仅作学术研究之用,不涉及任何素质评估和商业用途。答卷时间为15分钟。 (1)第一部分调查受试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问题2、3、4、13、14、15、16、17、18等是要调查了解大学生受试者和研究生受试者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是否有差异,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关,有何关系。以解决本文第三个问题。 (3)调查受试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网络语言,如跟谁聊天使用网络语言(第7题),在谈论什么话题时使用网络语言(第8题),在什么场合使用网络语言(第9题)。目的是验证语域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网络语言以解决本文第二个问题。

4 . 试验结果与分析 4 . 1 研究问题一

调查发现,网络语言往往具备言语社区的特征,使用网络语言交际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综合甘柏兹等语言学家和语言研究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言语社区呈现如下特征:一、存在某种人类集合体,即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二、存在一个大体可圈定的以供这些人群生活和交流的区域;三、在此区域内必定存在一种或几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以供此区域的人群共同并频繁使用,并且这种(些)语言或语言变体与其他区域所流通使用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相异。 其次,言语社区必定含有特定的区域。正如徐大明先生所言,言语社区既是一种符合社会学定义的社区,又是一种具有语言特征的社区。如果我们可以把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交际这种现象定义为网络语言社区的话,它完全符合这个特征,而且带有更加明显的语言特性,同时这个社区还带有鲜明的网络特性,如其区域或媒介为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等。本调查问卷的第6个问题是这个特征的具体体现。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受试者了解、认同和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认定这种现象构成了网络语言社区。

4 . 2 研究问题二 综上调查结果表明,网络语言符合语域理论的特征,因而语域理论可以解释网络语言。

4 . 3 研究问题三

4.3.1 对比两个实验组

我们把大学生受试者归为第一组,把研究生受试者归为第二组,其中给第一组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给第二组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2份。我们的研究希望对比这两组受试者,了解他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差异。 再以第12题为例:“您认同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吗?”,第一组有43%受试者选择第2选项;而第二组受试者中选2选项的人占57%。显然,研究生受试者比大学生受试者更认同网络语言。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和研究生受试者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4.3.2 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否有关

我们以第2题为例看看卡方检验:

皮尔逊卡方检验和似然比卡方检验中的显著水平分别达到0.780和0.951,大大高于0.05,表明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他们喜不喜欢网络语言是两个独立的变量,也就是说这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同样,我们再看看报告12题的卡方检验表:

卡方值为0.468,显著性水平为0.465,也远远大于0.05。这也表明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他们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没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18题的卡方检验结果为:

其卡方值为0.096,显著性水平为0.065,均大于0.05,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和检验,本调查显示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没有直接关系。

5 . 结语

网络语言论文篇8

国家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局长章勋宏以一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表达了对网站、网民、网络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维护网络语言文明、传播健康网络文化的期待,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网站要建立维护网络语言文明的工作机制;二是希望网民自觉抵制网络低俗语言;三是网络社会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四是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关心青少年网络用语。

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的多位领导和专家的认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张世平认为,对处于当前发展阶段的网络语言而言,惟文明才能行远,只有文明上网,让网络语言在文明的范围内发展,才是网络语言乃至整个网络健康发展、绿色发展的正道,对此,每一个网民都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论坛上,多位专家就文明网络语言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从语言应用角度分析,认为准确、丰富与美的表达是用好语言的重要象征,而准确是重要的第一步,“现在看我们的网络上污言秽语不断、凶言恶语不断、胡言乱语也不断,与其说要净化,不如说这些说话的人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愤怒、喜悦。”王旭明提出,加强国民表达能力的训练势在必行。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李未柠则认为,网络热词应该有合理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比如代表严肃且正能量的词,权威机构可以正常使用它;属于非严肃的但正能量的词,媒体机构要审慎运用它,还要注意应用场景。

网络语言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网络语言传播的特殊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造成了一些特殊的道德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网络语言伦理来对之予以制约。所谓网络语言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言语表达、语言交流中所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语言主体之间的道德关系。网络语言伦理的要求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本文即为对于这些原则与规范的初步探讨。

一网络语言伦理的基本原则

网络语言伦理的道德原则是网络语言伦理道德体系的总纲和精髓,也是网络语言伦理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网络语言伦理的本质特征。就网络语言的使用而言,人们应当掌握的基本道德原则主要包括网上言论自由原则、尊重他人人格原则、无伤正当利益原则等三个方面。

1、网上言论自由原则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主体都是现实社会中的公民,网上言论自由是公民网络交流的前提,也是网民践行网络语言伦理的基础。因此,网上言论自由权利是每一位网民所享有的正当权利,禁锢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更是非法的。

网络社会较之传统社会而言,拥有更为明显的自由品格,随着基于网络社会“第四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自由有了可以广泛实现的有效途径。互联网时代,以往那种十分严格地对于信息传播的管理似乎难以实施,网民可以匿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自以为有价值的事实,而且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往往是相对的,二者可以即时换位。互联网提供的这个互动平台,使得网络语言的传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使得网民极为充分地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言论自由不等于侵权自由,网络审查制度的不足容易让人们产生网络言论绝对自由的误解。博登海默曾经说过:“如果对自由不加限制,那么任何人都会成为滥用自由的潜在受害者”具体而言,网上言论自由原则至少应设定以下边界:

首先,网上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信口雌黄,言而无信,毫无道义的约束,不能对抗国家、破坏政策、搅乱社会,也不能因为自己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剥夺他人使用这种自由的权利。

其次,网上言论自由的原则不是至高无上和绝对的,必须受到比它更高的社会准则的约束,受到相关法律的规范。

2、尊重他人人格原则

尊重他人人格原则是指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应当得到尊重,不容任何人污辱和裹读,而不论职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美丑、健康与否,不论人种优劣及其文明发达程度。在网络交流中,有的网民弃他人人格尊严于不顾,对发表言论者或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任意诽谤、造谣中伤,有意识地进行狭隘地域攻击,变相讽刺、戏弄他人;擅自公开他人隐私的;利用他人名义,公然散布虚假信息,将他人作为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手段或替罪羊;对管理员无缘无故进行言论攻击,模仿管理员用户名,假冒管理员或破坏管理员形象。这些现象,都是对他人人格的粗暴践踏。网络社区如同现实社会一样,健康、和谐的环境需要每一位参与者以真诚和关爱共同营造,网友应该象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其它网友的人格尊严,不能一语不和便“拳脚相向”,更不能图一时口快,就对其他人无端攻击。在转发他人的观点或文章时,尤其是涉及第三方个人声誉的文章,应当进行充分考证,不能充当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糊涂”。

3、无伤正当利益原则

无伤正当利益原则是指网络语言交际应建立在充分保障正当利益的前提上,不能伤害他人利益以及社会共同利益。他人利益通常是指他人的合法权益,自然人享有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信用、隐私等权益。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则包括社会经济秩序、政治安定、道德风尚等因素在内。有的网民的网上表达动机不良、有意误导、情感虚伪、弄虚作假;有的盗用他人网名,无端谩骂他人,污言秽语,弃他人利益于不顾。一些网民道德水平低下,使用一些含有狠裹、淫秽、色情、暴力信息的网络语言,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也给青少年网民的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有些网民在一些论坛上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的言论和资料,损害国家利益;有意挑起种族或宗教社群、地域之间的不满情绪或纠纷,公然挑衅网络社会的公共秩序。毫无疑问,这样的网络语言行为,其道德价值负面性质十分明显,有损社会的共同利益。

如果网民试图通过损害他人利益或共同利益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那么他这种利益的满足就在根本上具备了不道德性,是应当受到道德谴责的。因此,无伤他人利益,并坚决维护共同利益,是每个网民的道德责任。

二可操作的网络语言伦理规范

1、话语权利平等

话语权利平等是指网上交流的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交流中表现出语话特权,使用的网络语言中不应该带有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语气,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思表示。平等是网络的灵魂,网民在网上的身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选择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因此交流的时候应当是对等的。

在网上尤其是在一些论坛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名网友在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后,支持者众多,但一旦有不同意见,持不同见解的网友可能会受到其他一些网友的集体攻击,即使这种不同见解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但仍然会被视为“异类”和“非主流”,被湮没在其它网友的口水中。事实上,这名网友被剥夺了平等的话语权,被迫屈服于由于其它网友人多势众而形成的话语霸权之下。

话语权利平等规范集中体现了网上言论自由原则与尊重他人人格原则的要求,是这两条原则针对网络语言实践活动时的具体化。作为工具形态的互联网,它能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一个自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不仅都拥有网上言论的自由,同时也拥有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

2、语言内容健康

语言内容健康是指网络语言交流时,其交流内容应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方向,符合社会的正当共同利益,要有助于至少是不阻滞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应当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内容或这些内容的影射与暗示。

网上不良内容的泛滥一直是网络环境中的一大问题,毫不夸张地说,网络色情已经从遮遮掩掩发展到明目张胆的地步。我们只要看看TOM的“情趣笑话”、搜狐的“魔法宝贝”、网易的“非常男女”、新浪“飞常男女”等栏目,其中许多内容已完全属于网络色情范畴。而在一些聊天室与论坛中,涉及色情、暴力的网名比比皆是,涉及到色情、暴力的网络语言内容司空见惯。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确有必要将“语言内容健康”作为网络语言沟通中的重要规范。

语言内容健康规范直接体现了无伤正当利益原则,也是该原则在网络语言实践环节的进一步展开,尤其对一些网络广告活动、网络文学、网络聊天室以及BBS论坛而言有着直接的道德评价作用。如果使用的网络语言内容不健康,格调低下,必然会给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及网络语言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伤害广大网民的利益。

3,意思表达真诚

意思表达真诚要求网友以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为所要表达的信息提供正确合理的语言形式,动机与情感真实,不虚伪,不传播未经考证的虚假信息,不欺诈他人,不能有意或无意使交际对象产生误解。

意思表达真诚规范是调节网络人际关系、促进网上合作的重要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网际交往日趋频繁,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迫切需要真诚的表达式。同时,真诚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网络语言交际秩序的必要条件,是保持网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关涉到正义、公平、善恶、义利等多个道德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表达真诚尤其是语言真诚并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辩证的,是受其他道德条件统辖的。如果无视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大众的利益,一味地讲究表达真诚,则是不可取的,行不通的。比如,在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或商业机密时一般就不能追求绝对的表达真诚。这是同我们其它几条规范如不传商业机密、维护国家安全等相辅相成的。

意思表达真诚是根据尊重他人人格与无伤正当利益原则并结合具体的网络语言实践而拟定的,意思表达真诚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尊重他人人格并且不伤害他人正当利益。 4、网络评论公正

网络评论是网友比较常见的网络语言行为,是网友表达自己见解与看法的主要途径,其存在形式是网友在论坛或是网络公共场所中的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发帖。这种评论应当是网友基于事实依据,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客观、公正地表达的独立见解,网友在评论时应当要充分考虑到其言行对评论对象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网评”成“妄评”,那么,网络评论本身就会渐变成垃圾,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网络评论公正规范集中体现了网络言论自由、尊重他人人格与无伤正当利益这三条原则。网络言论自由原则是进行客观公正的网络评论的前提,而尊重他人人格与无伤正当利益则是对网络评论的必然要求,因为网络评论如果不公正客观,必然给被评论者造成消极的影响,甚至会污辱他人人格,同时也会给其他网民带来错误的信息,这种错误的信息尽管可能并不能直接给他们带来损失,但却直接侵犯了其他网民的知情权,造成了对他人正当利益的伤害。

5,信守网上承诺

网上承诺是网民在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争取信用度,对他人做出的语言保证。网上承诺是保持网络社会秩序正常运作的一种前提条件,它可以增加交际双方的信用程度,提高达成合作的效率。信守网上承诺要求网民在做出承诺后应当要及时践行诺言,做到“一诺千金”。任何不履行诺言或是打了折扣地履行自己在网上所做的语言保证都意味着失诺。失诺不仅引发语言道德问题,甚至会侵犯他人合法权利,引发法律问题。

信守网上承诺规范是尊重他人人格和无伤正当利益这两条原则的集中体现。某种程度上说,一个社会运作的效率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诚信度,不折不扣地履行承诺,则是保持社会诚信度的重要条件。网络社会也亦是如此。轻诺寡信的网络语言行为最终损害的不仅会是他人的正当权益,而且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效率,损害社会的共同利益,违反尊重他人人格和无伤正当利益这两条道德原则。

6、维护国家安全

互联网是无国界的,但使用网络的公民却是一个个拥有国籍的公民。每个公民都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与传统媒体的严格把关相比,网络信息没有复杂的审查程序,而且传播者大多使用网名,根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而网络服务商往往在论坛上注明“本论坛文章均为个人观点,论坛不承担由此带来的刑事或民事责任”,由此把责任一推了之。一些对社会心怀不满的人只须在某个论坛上随意注册一个网名,就可汪洋态肆大放厥词。在国内,有的人还专门挑选其中的反动言论提供给国外反动刊物,用来低毁我们的国家,甚至还有的人为了自己利益不择手段地泄露国家机密。这样的网络言论,都可能构成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宪法规定的法律规范,也是基本的网络语言道德规范。国家利益和主权是人权的基础,也是社会共同利益,因此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语言行为都是对无伤正当利益道德原则的践踏。

7、不曝个人隐私

隐私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事,二是本人不愿为他人知悉或受他人干预。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不曝个人隐私是指网民不应当非法获取或传播自己或他人的隐私信息。

随着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介的成长,对“隐私”构成的威胁已来势汹汹。现实生活中非法闯人私人空间或擅自披露他人隐私,都有可能构成侵害隐私权。

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空间,但网络空间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类似的行为也构成侵害隐私权。在电子邮件、公告板、聊天室或网页上公开披露他人隐私;或非法人侵、获得和使用数据库及资料;网络跟踪等行为,均可视作对隐私的侵犯。

隐私权问题有其具体的特殊性,道德规范对保护个人隐私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良好的道德环境所施与的道德压力越大,人们试图侵犯他人隐私时的道德恐惧就越强烈。同时,道德的力量还能强化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即通过呼唤内在的自尊心和羞耻心,主动避免侵犯隐私的不光彩行为。

不曝个人隐私规范充分体现了尊重他人人格原则和无伤正当利益原则。

8、不传商业秘密

网络语言论文篇10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变异;词汇

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对网络语言在词汇层面的变异进行考察,分析网络语言词汇特点,探讨网络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用意义,解释网络语言作为强势模因、成功模因的可能性和优势。

一、语言模因论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该术语是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首次提到。模因这一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模因被看作是文化遗传单位,第二个阶段模因被看做大脑信息单位,是储存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任何事物只要它以广义上称之为模仿的方式,从一个人的身上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那么它就是一个模因。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主要依靠模因,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模因,它可以通过字、词、篇章表现出来。人们一旦将学来的新词语或外来语引进自己的语言中,就能满际需要,那么这些新的语言模因就会被广泛复制和传播。

语言学家常说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会伴随着新的表达方式的出现。语言发展变化最敏感的领域是语言中的词汇。从词汇层面去了解语言变异,可以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剧增,网络语言的变异更多地体现在词汇层面。网络语言变异是由网络交流的特点决定的,如便捷,灵活。网络语言在词汇层面的变异体现了网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幽默感,通过网络交流可以体现网民的个性。

二、网络语言词汇变异

布莱克摩尔认为模因的传递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对结果的拷贝和对指令信息的拷贝。”即模因表现型和模因基因型。根据何自然的划分,模因表现型又包括同音异义传播、同型联想传播以及同构异义传播;模因基因型可分为相同信息直接传播和相同信息异形传播。

(一)模因基因型之相同信息异形传播

“模因基因型的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它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但复制出的仍然是复制前的内容。在网络语言中,这种相同信息异形传播的模因基因型有以下几种:

1.谐音

包括方言谐音、数字谐音、英语谐音,以及输入文字时为了输入方便用别的词语。例如表(不要)、偶(我)、木油(没有)、065(原谅我)、98(走吧)等。

2.借称

例如青蛙(网上称长相不佳的男子)、小强(蟑螂)、水母(在网上一直灌水的女性)、大虾(网络高手)、菜鸟(初级水平的新人)、拍砖(提意见)、楼上楼下(帖子的上下部分)等。雷人的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在网络上流行的“雷人”有新的含义,是指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很无语的意思。

3.英汉、数字混用

如Me2(Me too)、B4(Before)、F2F(Face to Face)、I服了You(我服了你)、你真In(你真入时)、我好High(我很高兴)等。

4.首字母缩略词

首字母缩略词广泛地应用在中英文的网络语言中。首字母缩略词是将社团名称、特殊名词短语或专业术语的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的构词方法。首字母缩略词用单词的首字母代表整个单词,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词语。在网络交流中,网民经常使用首字母缩略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加速网络交流。英文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语有BTW(by the way,顺便)、ASAP(As soon as possible尽快)、FE(For example例如)、AFAIK(As far as I know据我所知)、IOW(In other word换句话说)、HAND(Have a nice day祝你愉快)等。中文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语是将汉字拼音的首字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新词,如BS(鄙视)、PMP(拍马屁)、GG(哥哥)、MM(妹妹)、JJWW(唧唧歪歪)、PPMM(婆婆妈妈)、RPWT(人品问题)等。

5.叠字

叠字是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网民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常常将叠字运用于网络语言的交流中,用叠字法所构成的词语,在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使得网络交流更具形象性。在汉语中,叠字就意味着重复相同的汉字,例如,用“东东”代替“东西”等。很明显,叠字使得网络交流更具形象性,因此,叠字所构成的网络语言模因更容易被网民所接受,更容易得以复制并传播。

6.借词

汉语网络交流中的很多词是从英语中借来的词,通常这种词都是音译词。比如“伊妹儿”是英语单词“e-mail”的音译词;“瘟都死”是英语单词“windows”的音译词;“荡”是英语单词“download”的音译词,“烘焙鸡”是英语单词“homepage”的音译词。这些通过音译从英语单词翻译成中文的单词,容易记忆,充满幽默,很容易在网民中传播使用。

以上这些网络语言虽然形式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同,但它们的原始信息在变形前和变形后都相同,所以都属于模因基因型的相同信息异形传播。

(二)模因表现型之同构异义传播

“模因表现型的同构异义传播指的是语言形式结构没有变化,但内容意义发生变化。”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形式的传播主要有:

1.词缀法

在网络语言中,词缀法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法,词缀法就是在词根的前面加上前缀或在词根的后面加上后缀。在词根前面加上前缀往往会改变词根的意义。在词根的后面加上后缀不仅会改变词根的意义,同时也会改变词的词性。例如“XX门”(XX gate)这一结构最早出现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中,原指重大的政治性丑闻事件以及政界要人的丑闻。不过在汉语中,但凡任何新发生的,有轰动效应,能引起公众强烈关注的事件都被称为“XX门”,“门”成为“丑闻”的代名词。例如里根总统的“伊朗门”(Irangate)、克林顿总统的“拉链门”(Zipgate)、“韩国门”(Koreagate)、“辩论门”(Debategate)等。然而近年来,在中国网络语言中的一些所谓的“门”事件逐渐失去了“门”与政治丑闻相关的含义,多数是一些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小风波、小纠纷。例如“婚礼门”(发生于2005年的与日本车质量问题有关的事件)、“馒头门”(指胡戈对电影《无极》的恶搞事件)、“电话门”(指意大利足球丑闻)等,这些“门”事件的构成形式没有变,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属于模因表现型的同构异义传播。

2.旧词赋新意

为了使网络交流更简便,网民创造出了很多新词。例如Spammer愿意是指“罐头猪肉”,在网络交际指“乱发邮件的人”;“工分”原指“我国在时期采用的一种分配所得的制度”,在网络语言中表示“总发帖数”;“水手”一词专指“海员”,在网络语言中表示“某论坛中的芸芸众生”;“包子”是一种食物,但是在网络语言中,它被用来指“某人长得太难看或太笨”;“隔壁”即“左右相毗连的屋子或人家”,在网络语言中被引申为“论坛里的另一话题”。这些字词在网络语言中被赋予新的意义,也属于模因表现型的同构异义传播。

3.创新词

在网络语言交流中,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是为了适应网民的心理,这种构词法可以体现新的事物,创新词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命力,所以创新词更易于被网民所接受。例如,在汉语的网络语言中,创新词“拍砖”在网络语言交流中的意思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表达不同的意见”;创新词“”的意思就是写具备自己风格的故事、写评论、写笑话等各种文章的人。创新词“见光死”的意思是指网友之间见面,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让人吃惊的意思。

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交际价值上,网络语言自产生以来,方便了人们的网络交流,其数量增长迅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络语言自身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作为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语言的现状是网络传播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结语

本文从模因论中的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网络语言在词汇层面的变异。网络语言易于被网民接受,更容易得到复制和传播,同时网络语言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强势网络语言模因在网络环境下更易于生存,不断地被网民复制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94).

[2] 秦俊红,张德禄.网上会话中的话轮转换[J].外语电化教学,2005.

[3] 柴磊.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理据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