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指导意见十篇

时间:2024-01-18 17:24:04

供应链指导意见

供应链指导意见篇1

关键词:供应链 风险 管理 评价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已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整个供应链网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导致供应链系统的中断和破坏。因此,运用定量评价方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客观的评估供应链风险的大小,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对所有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供应链风险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

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从过去的几十年来看,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意外后果使企业遭受到重大损失。研究发现,2015年有74%的公司曾经遭遇过供应链中断,其直接原因是中东的冲突、天津港的灾难性爆炸、美国港口罢工以及发生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全球性灾难。2000-2010年间,每年由于供应链中断所导致的损失平均为115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11年已经增长至3800亿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或将更高。

二、供应链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就我国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在对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的研究还比较少,是我国学者和企业管理者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经历进行关注的问题。其中对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的有效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并且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供应链风险评估方法

供应链风险评估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步骤,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一定的方法建立模型,计算出供应链总体风险水平及各类风险的大小。

风险评估方法一般可分为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类,有效的风险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常用的风险评价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法等。

(一)主观评分法

主观评分法是利用专家的经验等隐性知识,直观判断供应链的每一单个风险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如:1-10之间的一个数,0代表没有风险,10代表风险最大,然后把各个风险的权重加起来,再与风险评价基准进行分析比较。

(1)将该供应链每一节点的各个风险的权重从左至右加起来,其和值放在表最右边一列;(2)将表中各类别的风险评分再从上到下加起来,其和值放在表各列对应的最下一行;将表中各节点的风险评分再从左至右累加,其和值放在最下一行的最右一列;(3)计算最大风险权重值。用表的行数乘以列数,再乘以表中的最大风险权重,即得到最大风险权重值。表中的最大风险权重为9,因此最大风险权重值=4×5×9=180;(4)计算供应链整体风险水平。供应链全部风险权重和除以最大风险权重值就是该供应链整体风险水平。该供应链的全部风险权重值和=117,则该供应链整体风险水平=117/180=0.65;(5)设供应链整体评价基准为0.7;(6)将供应链整体风险水平同整体评价基准相比较。由计算结果可知,该供应链的整体风险水平为0.65,小于整体风险评价基准,则该供应链整体风险水平可以接受。各个节点的风险水平,或各单个风险水平也可进行类似的比较。

(二)层次分析法

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基于评价要素选择和数据分析来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明确影响决策的各种要素并确定各要素的影响程度,再通过不同要素组合的对比确定最佳要素组合,这一方法可以解决供应链分析管理的问题。

德尔菲(Delphi)法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在预测过程中,专家彼此互不相识、互不往来,这就克服了在专家会议法中权威人物的意见左右其他人的意见的弊病,使得各位专家能真正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德尔菲法发挥了专家会议法的优点:集思广益,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但德尔菲法实施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三)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分析(Grey)是根据事物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该方法先分析系统中主行为因子与相关行为因子问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进而通过比较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引起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它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分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计算量小,而且不会出现关联度的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况。

(四)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OE)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通过构造隶属度将其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不但可以将供应链风险评估中的很多定性指标定量化,而且还能很好地解决判断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以向量的形式得出,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虽然模糊综合评价具有上述优点,但它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问造成的信息重复问题,通过历史经验和专家判断将定性指标量化,使得各风险值的确定缺乏理论依据,由评价者直接给出定性指标对于评价集中的隶属度,没有考虑定性指标所具有的灰色性。

供应链指导意见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代供应链;智慧化;数字化

一、绪论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全球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育现代供应链中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在2017年10月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意见”同时指出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准确及时传导需求信息,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引导生产端优化配置生产资源。相比于传统供应链,现代供应链以“智慧化、数字化”为亮点进入大众视野。如何理解电商背景下的现代供应链创新,尤其是电商企业如何在现代供应链的创新中实现应用推进现代供应链的发展,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供应链内涵与创新背景

(一)现代供应链的内涵

传统供应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并降低成本为目标,强调上游与下游企业在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之间的高效协作。现代供应链作为当前经济转型的新动能在供应链智慧程度、供应链协同深度有深刻的创新意义。供应链智慧程度依托于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供应链的智慧化过程不尽包括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包括将供应链中的各个功能要素智慧化。供应链的深度协同能够通过供应链中战略伙伴之间合作有效减改善“牛鞭效应”,使得供应链得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运作。[1]

(二)现代供应链创新背景

由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物联网将逐渐代替互联网。据Gartner数据预测,2020年物联网设备将达250.1亿。盘红华[2]在研究物联网应用于智慧供应链时提出物联网技术将对传统的产品生产、仓储、采购、运输、分销等过程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价值。同样,大数据也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王红春[3]认为以大数据将有利于改善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依据大数据理论推动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与需求预测研究。黄成成等[4]在智慧供应链构建体系的研究中提出将人工智能的决策机制与技术融入供应链,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使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达到实现动态、实时选择与控制的管理水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与技术在各场景的融合,都要求电子商务企业以成本、效率、体验为出发点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共同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供应链的创新应用

(一)打造智慧供应链平台促进供应链主体生态化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商业系统由承担不同功能的众多的组织与个体有机组成。这些组织与个体之间相互影响,推动着商业网络不断演进。[5]供应链的生态化是一个多边结构,电商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平台需要打造一个平台生态圈,电商平台也将通过生态圈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5]在消费、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作用下,供应链协同过程趋于复杂。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的复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的稳定性,即在面对需求环境不确定时,电商平台与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需要通过协同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稳定的供应链网络。二是供应链的生产力,电商平台作为需求的最前端,需要通过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合作不断提高生产率与流通效益。三是供应链的可持续性,电商供应链中涉及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等多种不同的角色,多种角色呈现出的多样性为供应链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打造智慧供应链平台促进供应链主体是电商现代供应链创新的基础。京东整合了全面、优质、链条最长的消费数据,打造了一个智慧供应链开放平台“诸葛智享”。“诸葛智享”以智慧库存为核心,利用智能销售预测与智能补货全面自动化协同供应商提升供应链智能化管理能力,帮助供应链智能预测消费需求、智能布局库存、智慧补货、智能排产。电商企业利用强大的资源整合与供应链创新能力协同供应链主体向促进供应链生态化迈进了重要的变革步伐。

供应链指导意见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融资约束;审计意见;创业板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5-0044-07

一、引言

Modigliani 和 Miller(1958)认为在完美资本市场中,公司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对于决策者而言,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无任何差别,二者可以互相代替,因此在完美资本市场中企业不存在融资约束。由于该经典投资理论只能存在于完美市场,使其在现实中缺乏可行性而无法实现。Myers 和 Majluf(1983)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提出了融资优序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与其面临的融资约束正相关;完美的资本市场并不存在,外部投资者降低购买风险证券的价格,会致使外部融资成本增加,引起内外部资金的成本差异,这为融资约束提供了理论基础。彭桃英和谭雪(2013)分析得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原因,信息披露和好的审计意见可以给投资者带来增量决策信息,进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已逐渐成为连接供求双方资金流动的桥梁,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其高成长、高营利性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与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自2012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创造便利的制度环境,通过减税降费等创造更优的市场环境。但是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小、经营风险高、资信能力不足、信息透明度低、抵押物少,使其在外部融资中无法获得投资者青睐,因此,融资困难成为阻碍创业板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物流企业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并日益发展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融资方式和重要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的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增值效应、传导效应以及优化效应。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为产业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全面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业务模式,银行通过考察核心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其为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的信用弥补,基于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商业化交易的前提和保障,从而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高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增强我国市场经济活力、促进中小企业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具有重要作用。审计意见增强了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信任程度,通过信号传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缓解了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约束问题。

审计意见、供应链金融是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两种有效方式,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它们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却未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创设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2011―2015年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这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领域的一个全新视角。同时,本文把审计意见作为衡量信息不对称的指标,探索并证明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的原因之一,揭示了供应链金融是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解决了供应链金融缓解融资约束的路径问题。一方面丰富了审计意见这一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供应链金融的学术研究,从而为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分析

Fazzari、Hubbard 和 Petersen(1988)将融资约束定义为公司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现象。他们提出,现实的资本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在融资时内源资金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成本,使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现象。Bernanke 和 Gertler(1989)认为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冲击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并且外部宏观经济的波动以及其潜在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导致债权人选择增加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提高风险溢价水平,进而加剧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一项针对欧盟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面临着更大的融资约束。Beck等(2005)研究发现,小企业增长速度放缓是由于其面临着较大的融资障碍,并且小企业增长速度变缓受融资障碍影响的程度是大企业的两倍左右。中小企业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可抵押品,经营风险较大、管理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信息披露、产权不明晰、竞争力弱都会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处于融资约束困境。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唐建新和陈冬(2009)在考虑中小企业制度背景的情况下,研究发现无政治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而具有政治关系的中小企业并不存在融资约束。郭丽虹和徐晓萍(2012)从企业规模、是否公开上市、是否隶属于企业集团的视角出发得出,与其他类别的企业相比,我国小微型企业、非上市企业、非集团所属企业面临着更为严重的信贷约束。姚耀军和董钢锋(2014)从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结构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检验发现银行业结构的变化可以显著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但未发现金融发展水平显著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证据。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着融资约束现象。

供应链指导意见篇4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管理会计; 管理控制成本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57-05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企业不得不面对以生产工艺复杂化、主体交流信息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为特点的买方市场。此时,企业继续奉行“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即采用了“横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为适应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管理会计呈现由单维管理向多维管理转变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组织模式下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大多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特定管理会计工具中的应用问题,如供应链业绩评价[ 1 ]、供应链成本管理[ 2 ]等,鲜有文献站在管理会计发展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因此,本文以Lindquist & Smith[ 3 ]提出的管理会计研究的三大领域为主线,结合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见图1)。在此基础上,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二、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控制

(一)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

在市场竞争更多的体现为供应链间竞争的环境下,链上企业休戚相关,企业需要突破单一主体的定式思维,及时、准确地评估供应链上各环节及供应链整体情况,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目标(Beamon, 1999;Shepherd,2006)。就现有文献来看,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领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研究。

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思想的直接体现,是业绩评价系统的基石(陆庆平和刘志辉,2003),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反映供应链运行情况的绩效评价指标(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管理必然涉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缺乏企业间良好合作关系的供应链难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企业间关系指标是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不同于对财务状况的评价,企业间关系难以直观计量。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量化企业间关系的标准,如企业间知识共享程度(Jones & Towill,1997)、协同成本节约措施(Thomas,1996)、互助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Maloni & Benton,1997)。对于各要素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业绩评价,仅依靠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不能全面刻画供应链整体运行情况,为此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业绩评价模型在供应链业绩中的应用,如绩效测量矩阵模型(Keegan et al.,1989;Hoek,1998)、平衡计分卡模型(Brewer & Speh,2001;马士华,2002)、多层次评价模型(Shepherd & Gunter,2006;Li,2010)、绩效棱柱模型(Neely et al.,2000)。虽然平衡计分卡并非是针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而设计,但平衡计分卡模型所具有的特点使其能很好地适用于供应链业绩评价中,也是学者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模型(Lockamy et al.,2004;Hwang et al.,2008)。

可以看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突破了单一会计主体的限制,突出了企业间关系要素的重要性。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以评价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生产和服务能力为主的对内业绩评价指标,还包括对企业合作、客户满意程度进行评价的对外业绩评价指标,总体呈现多元、面向顾客、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并重的特点。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模型以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为主,强调了在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体现了评价主体由单一企业向企业联盟扩展、评价维度由简单向复杂递进、评价目标由提高经济效益向提高顾客满意程度转变的趋势。

(二)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

尽管供应链联盟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系到了一起,但各企业仍是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合作关系不稳定等问题在供应链联盟中时有发生。按照经济学理论及管理会计逻辑,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对于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研究和激励策略研究。

正确界定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因素是构建激励机制的首要问题,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可以总结为:交易、文化及关系、制度及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内容见表2。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本质是通过激励链上企业的信息共享促进收益共享,最终实现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标,其中信息共享是前提,收益共享是保证,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是目的。因此,供应链激励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共享激励和收益共享激励。进行供应链整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共享问题(Olorunniwo & Li,2010)[ 8 ]。信息共享激励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企业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信息,使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动。已有大量文献论证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运行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商业流程的整合(Helo & Szekely,2005)、促进合作(Hsu et al.,2009)、降低成本(Choi & Sethi,2010)。虽然信息共享有助于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不能保证单一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一定情况下企业就会有保留私有信息的动机,这时就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来诱导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现有文献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进行探讨。定性研究探讨了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一般方法,如增强团队信任、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增加沉没成本、设立利益再分配制度(杨国栋和王兆君,2005;陈国庆和黄培清,2007)。多数学者以定量研究为主,且多以契约理论为切入点来研究信息共享激励问题。学者就订货契约(Tsay,1999;谭文超,2008)、回购契约(周伟刚等,2011)、收入共享契约(Koulamas,2006)、批发价格契约(Groznik,2010)、数量折扣契约(金强,2006)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分别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科学、合理的设计这些供应链协调契约可以激励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但不同契约对信息共享的激励程度及企业应该采用哪种契约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观点(Yao et al.,2008;Cachon,2010)。虽然信息共享激励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供应链上信息的完全共享,但现实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补充收益共享激励来调整供应链上的利润分配,达到增强链上企业信息共享和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的目标。现有文献对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探讨以单渠道环境下的研究为主。单渠道下,学者们对一对一供应链结构(Mortimer,2000;曹武军,2007)、一对多供应链结构(贾俊秀和唐奇良,2008)、三级供应链结构[ 9 ]三种供应链运行环境下的收益共享激励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在不同环境下合理的收入共享激励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及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

总而言之,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强调了以往管理会计研究中所忽视的跨企业组织能力及企业间协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相对于传统激励机制而言,激励对象由员工发展为企业,激励目标由员工承诺最大化上升为企业协同化。目前对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多借助数学模型展开,通常以节点企业的完全理性为前提假设,这一约束性很强的假设在现实中往往不能成立;此外,目前对于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研究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单渠道研究,但现实中许多企业开展的是多渠道经营,因此更加符合现实情况的探讨还有待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基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

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所关注的如何生产的问题,谁来生产、为谁生产、和谁生产等传统成本管理所忽略的诸多问题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现有研究对于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较多。

尽管作业成本法产生于单一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环境下,但其却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要求(孙清华,2008)。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内容来分,可分为理论框架研究、整体成本管理和部分成本管理三类。本文梳理了一条供应链作业成本法框架研究的发展路径,介绍如下:第一阶段,Lalonde & Pohlen[ 10 ]较早提出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概念,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下作业成本法的六个流程;第二阶段,在前一阶段提出的流程之上,Seuring(2002)以流程和成本动因为核心进一步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三步骤;第三阶段,Bache(2004)对前一阶段的三步骤提出了质疑,认为不是每一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会把敏感信息进行共享,因此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三阶段模型。除了探讨理论框架外,现有文献还从供应链整体成本管理和供应链部分成本管理两方面研究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见图2)。基于供应链的作业成本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套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有效工具,但其割裂了成本与市场的关系,而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之一即为面向市场,因此直接立足于最终顾客需求的目标成本法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国外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文献可以划分为供应商视角、供应链视角、供应链及其外部环境视角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见表3),这三个层次的研究,范围由窄逐渐向宽过渡,考虑因素由少逐渐向多发展。国内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者从多角度(蒋卫东等,2003;韩庆兰,2004)、分阶段(张建斌,2010;张云玲,2010)、跨行业[ 12 ]进行了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

总体看来,供应链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管理和控制内容的进一步扩展。供应链成本管理直接面向市场,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管理,还强调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对企业竞争起重要作用的交易成本管理,不但要夯实物质资源的管理还需要积极拓展非物质资源的管理。目前文献对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和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框架体系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核算流程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现有研究多为理论层次的探讨,且对于成本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等成本核算环节的研究较少;同时,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多,对服务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少,从而使得现有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指导企业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

四、基于供应链的其他管理

转移定价可以协调供应链中的利益冲突,保障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行(Boyac & Gallego,2002)。供应链上的转移定价是一种介于市场定价和内部定价之间的定价方式,兼具市场价和成本价二重性,这决定了供应链上转移定价的复杂性。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根据转移定价决策权的归属不同,可分为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和销售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

早期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反映供应商是供应链的主导者而销售商为价格追随者这一历史事实,是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下的研究。Lee & Rosenblatt (1986)以制造商批发定价为切入点,认为制造商采用数量折扣的定价方法将增加自身的利益;Padmanabhan & Png(1995)以回购契约为切入点,考虑到销售商打折销售积压商品将给制造商带来不利影响,制造商可以在定价时考虑回购价格以避免可能的品牌损失。Eppen & Iyer(1997)认为供应商可以与销售商签订补偿协议,规定销售商超预定数量提货时,需要向供应商支付一定的补偿金。近年来,为顺应时展,涌现了许多销售商主导供应链转移定价权的研究文献,其主要研究成果见表4。总体看来,采用转移价格对企业间交易进行核算,强化了管理会计的跨组织协调职能,促进了供应链环境下分工协作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对管理会计功能的一大突破。现有研究文献多借助博弈论和数学模型研究供应链转移定价,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用情况的方法,只能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供应链转移定价策略。

五、总结及展望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关注和反映的内容应该体现企业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在供应链竞争的形势下如何应对实务需要对于管理会计提出挑战,谋求管理会计在新环境下的创新与繁荣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一大主题。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相对松散且各研究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套内在紧密联系的体系;以博弈论和数学模型为方法的研究,设立了较多的前提假设,但供应链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很多研究只是理论层次的探讨。对于这一处于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一)重视企业间关系

供应链是由多企业相互合作组成的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企业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加强供应链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共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管理会计研究对于企业间关系这一主题的探讨相对较少,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入。

(二)贯彻供应链整体思想

目前许多文献虽然探讨了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但其立足点最终可归集为供应链上的某一主体而非供应链整体,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相违背,以后的研究还需要将研究立足点进一步扩展至供应链整体。

(三)构建供应链管理会计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中的四大会计假设及基于单一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虽然有学者对供应链管理会计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也仅局限于对供应链管理会计的特点、原则进行阐述,对于供应链管理会计的构建研究尚少。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利,代杨子.供应链激励机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1):13-19.

[2] 张云玲.供应链目标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0(4):86-88.

[3] LINDQUIST T M, SMITH G. Journal of ,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content and citation analysis of the first 20 year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1,21(1):249-292.

[4] BHAGWAT R, SHARMA M K.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J].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2007, 18(8):666-680.

[5] SRINIVASAN M, MUKHERJEE D, GAUR A S. Buyer-supplier partnership quality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oderating role of risks,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1,29(4):260-271.

[6] 高艳慧,万迪P,郭海星.基于监管、学习和声誉的联盟稳定性:实验研究[J].管理学报,2012,9(8):1154-1161.

[7] 陈耀,生步兵.供应链联盟关系稳定性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178-179.

[8] OLORUNNIWO FO, LI X.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practices in reverse logistic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0,15(6):454-462.

[9] GIANNOCCARO I, PONTRANDOLFO P.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9(2):131-139.

[10] LALONDE B J, POHLEN T L. Issues in supply chain cos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6,7(1):1-12.

[11] DEKKER H C, GOOR A R V.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a case study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2000,3(1):41-52.

供应链指导意见篇5

关键词:有效竞合;合作伙伴;优质猪肉供应链;形成机理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家,但中国养猪业和猪肉生产在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质量安全状况未有相应的改善,直接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猪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实施供应链管理,组建由适度规模养猪场、大中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超市和中高收入理性消费者构成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改善猪肉质量安全状况,提升国内消费者生活质量和猪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孙世民,2006)。

供应链管理强调合作伙伴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共赢思想。美国学者NalebuffBarry和BrandenburgerAdam于1996年在《竞争合作》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竞争合作理论。他们认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竞合是指,合作把饼做大,竞争把饼分掉。国内学者钟胜(2006)进一步指出,合作创造竞争优势,以获取更大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供应链企业的竞合,先是通过合作创造相对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再是利用公平的分配制度合理地分配合作带来的整体利益。离开了合作,供应链管理难以成功;没有竞争,供应链也缺乏续存的活力。

竞争合作理论被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代表性的研究有:王永平等(2004)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供应链企业竞争合作机制的演进过程;焦志莹等(2005)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经济学模式、组织行为学模式和自组织模式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甘凯等(2006)分析了供应链企业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竞争合作程度系数的概念;张威等(2007)从生态演化的观点提出了企业竞合关系分析模式。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供应链企业竞合关系的一般分析,对竞争与合作的内在联系涉及较少。事实上,合作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过多的合作必然会减少竞争,活力不足;但过度竞争又会损害合作,优势不强。可见,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需要一个适度水平的竞争与合作,即有效竞合。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笔者将针对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特殊性和基本定位(孙世民等,2006),在论述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即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PigFarm,Slaughterhouse,Supermarket,简称PFSS,全文同)有效竞合内涵的基础上,剖析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机理,旨在为加快我国优质猪肉供应链的建设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二、PFSS有效竞合的内涵

(一)有效竞合的概念

竞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现象。在经济学范畴中,竞争是指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以便获得最大利益的斗争。竞争一般是指利益的争夺,从而竞争双方或多方因利益的冲突而互相排斥,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和对抗性,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可促进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产生竞争活力。

合作是企业走向成熟的表现。合作是指企业之间和谐共处,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合作,充分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个别有限资源和能力,协同把“蛋糕”做大,实现整体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快速响应、质量改善、成本较低、高水平服务和柔性供给,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提高合作者的个体利益,从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这种来源于企业间合作的优势,笔者称其为合作优势。

竞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合是指在运作过程中,企业始终处于竞争和合作的氛围,不管是针对竞争对手还是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都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或是一种合作性的竞争,这种竞合关系既有竞争活力又有合作优势,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和源泉。可见,企业的竞合同时存在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中,即与竞争对手在进行竞争的同时,也有合作的可能性;对供应链合作伙伴而言,在进行合作时也必然包含着因利益分配导致的非零和竞争博弈。

有效竞合是企业竞合的一种理想形态。借鉴J,M.Clark(1940)关于有效竞争的概念,笔者提出企业有效竞合的观点,即企业竞争活力与合作优势相互促进的一种理想状态。结合NalebuffBarry和Branden—burgerAdam的竞合观点,供应链合作伙伴有效竞合就是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在核心业务上的合作与协调,提高供应链业绩,再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分配供应链整体利益,促进合作伙伴间的合作程度,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从而形成“合作一提高绩效一合理分配一促进合作”的良性循环。

(二)PFSS有效竞合的内涵

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有效竞合,即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之间的合作优势与竞争活力有效地协调起来,从而形成有利于优质猪肉供应链长期发展的竞合格局。

1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前提是能力及资源互补。传统的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之间由于缺乏合作而注重各自能力和资源结构的完整性,相互间互补性差。与此相反,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仅将有限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擅长业务和核心能力,因此必须在产品(主要是种猪、饲料、兽药、商品猪和分割包装肉)开发、系统(如生猪饲养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库存决策等方面相互合作,才能形成并不断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所以,能力及资源的互补成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有效竞合的前提。

2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核心是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主流理论认为,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焦点是速度,但优质猪肉供应链追求的应是质量安全。这是因为:从供给角度看,生长周期引致的时间竞争局限性决定了优质猪肉供应链不能象制造业供应链那样追求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而应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从需求角度看,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用户主要是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他们更加关注猪肉的质量安全状况。从全球发展趋势看,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重点由原来的保证供货质量逐步转向保障质量安全,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当今全球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黎继子等,2004)。因此,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核心是优质猪肉质量安全问题。3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本质是公平与效率统一。有效竞合的两个决定变量是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合作优势在于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是PFSS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产物,表现为优质猪肉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提高;竞争活力的现实意义表现为PFSS之间通过协商解决利益分配中的争议、冲突和矛盾,合理分享合作带来的成果,体现了优质猪肉供应链的公平性。

4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标准是关于努力程度与收益之间的最佳配置。笔者认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有效竞合的标准是:齐心协力地创造集体利益,公平合理地分享个体利益,创造利益与分享利益良性互动发展。笔者(2004)的前期研究表明:在能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取决于PFSS的努力程度(表现为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整体利益的分配制度又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努力程度。因此,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有效竞合状态,是一种关于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的努力程度与收益之间的最佳配置。

5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理想状态是共生。共生是一个来自于生物学的概念,指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现已延伸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之间的共生是对竞合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强调PFSS三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共同进化;另一方面强调和而不同,与异质者共生,实现自我发展与对其他共生成员促进的统一。可见,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有效竞合应是这样一种状态:共同生存、共同盈利和共同发展,保存、延续与提升和谐统一、相互促进。

6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目标是优质猪肉的高质量与低成本间的平衡。供应链管理目标主要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成本之间的平衡,这无疑是合作伙伴间有效竞合的目标。对优质猪肉供应链而言,其用户服务水平表现为猪肉消费者的满意度。根据竞争理论权威专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消费者满意度提高表现为三方面,即价格不变价值提高、价值不变价格降低、‘价格稍有提高价值大幅度提高。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目标客户(中高收入理性消费者)决定了其满意度的侧重点,即在猪肉价格稍有提高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其质量安全水平。可见,PFSS间有效竞合的目标是追求优质猪肉高质量与低成本两者之间的平衡。进一步说,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增加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否则,合作没有成果,竞争没有活力。

三、PFSS有效竞合形成机理

(一)PFSS有效竞合形成机理模型

机理和机制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机理强调组成部分共同的本质属性及其决定的运动原理,说明事物是如何发生、变化和发展的。机制强调组成部分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耦和关系。机理决定和制约着机制,是基础和前提,机制是机理的具体实现形式。这里的形成机理,就是要试图回答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有效竞合是如何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它包含哪些机制?见图1。

由图1可见,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机理包含动力机制、传导机制、激励一约束机制、冲突一协调机制和实现机制等五个机制。它们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构成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一条主线和两条辅线,对应着一个内循环和两个外循环。其中,“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实现机制形成并增强有效竞合效应动力机制”这一主线构成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内循环;“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与发展有效竞合效应激励约束机制”附线和“冲突协调机制形成与发展有效竞合效应冲突协调机制”附线分别形成左右两个外循环。笔者将内循环中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实现机制称为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主导机制,将左循环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右循环中的冲突一协调机制称为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辅助机制。

(二)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主导机制

图1中,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实现机制之间的循环过程是:在不断提高猪肉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实现每个合作者的利益最大化,成为PFSS之间开展有效竞合的源动力;PFSS有效竞合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而合作优势表现为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竞争活力来源于合理分享合作成果带来的积极作用;对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的需求使PF-SS摒弃了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思想,产生了相互间关系由竞争-合作-竞合-共生演进的动机;这种动机引导着PFSS的行为,即相互间签订合同并彼此承诺,通过兑现承诺而增强相互间的信任,逐渐形成和谐共生的有效竞合长效机制。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可提高猪肉质量、降低猪肉产品成本、公平分配供应链整体利益,提高猪肉供求双方的满意度,进一步增强PFSS对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需求的愿望与程度。从系统科学的原理讲,这会增加负熵、减少正熵,形成并放大涨落,推动PFSS有效竞合的优化和升级。

1PFSS有效竞合的根本动因在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从理论上讲,PFSS间之所以开展有效竞合,是因为满足了个人理性约束。即PFSS从有效竞合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非有效竞合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换句话说,PFSS间有效竞合可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从现实中看,笔者于2007年寒假组织了一次遍及山东、湖南、湖北、广西、浙江、贵州和陕西等7省份的规模养猪场和养猪专业户加盟优质猪肉供应链意愿的调查,534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规模养猪场和养猪专业户与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动机,排在前两位的是减少风险和增加收入。

2PFSS之间的合作优势表现为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优质猪肉供应链中,优质猪肉是一个整体产品概念(孙世民,2003)。因此,PFSS的合作优势表现为:(1)大幅度改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包括猪肉的卫生、安全、营养和风味等要素,是消费者购买优质猪肉的真正目的;(2)大幅度改进形式产品。形式产品包括猪肉的品质、品种、品牌、包装、商标等要素,是消费者可感受到的产品实体;(3)大幅度改善延伸产品。延伸产品包括猪肉的质量承诺、食用说明、信息传递和冷链配送等要素,是消费者在使用形式产品中获得的有形产品以外的附加利益。

3PFSS之间的竞争活力在于竞争内容的协商解决。尽管PFSS之间存在着战略伙伴关系,但他们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由于利益分配问题的存在,相互间不免会产生异议、矛盾甚至冲突,即竞争。由于在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这些竞争可通过内部协商友善地解决,因此解决竞争的同时促进了PFSS之间的沟通、理解、信任和协调,进而推动优质猪肉供应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企业文化契合度、增强相互信任水平,最终提升整体运作效率。

4PFSS之间合作优势与竞争活力的有效协调需要承诺和信任。根据合同法,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间通过签订合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只有每一方都作出承诺,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履行合同中规定的权利、责任和业务,才能有效竞合。信任,就是相信对方能兑现承诺。通常,合作一方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对另一方的信任。PFSS中的任一方只有信任其他方,相信他们的能力、可靠性和态度,自己才会兑现承诺并为其他方负责,相互间才能有效竞合。

(三)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辅助机制

1激励一约束机制。激励和约束既对立又统一,激励-约束机制促进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与升级。

通过激励可调动PFSS各自的潜能,增强其合作的意愿与行动。激励途径主要有:(1)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主要是充当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利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方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严格选择养猪场和超市。这样做,避免了签约前的逆向选择和签约后的败德行为,同时也是对入选者综合能力的认可,使入选者产生成就感、自豪感和归宿感;(2)业务培训。

通过业务培训提高PFSS的技能和效率,增强其对供应链整体的感激之情和回报之行;(3)绩效考核。根据强化理论,屠宰加工企业对生猪质量安全状况好的养猪场和猪肉消费者满意度高的超市进行正面奖励,可使其进一步改善生猪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相反,对表现不好的养猪场或超市进行适当的负面处罚,可使其放弃不良行为并向好的方向转变。

通过约束措施可规范和优化PFSS的行为:(1)外部监督。主要是屠宰加工企业对养猪场和超市履约行为的监督,如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养猪场的饲料和兽药使用、饲养环境、疫病防疫和驱虫消毒等基本情况,随机地化验生猪的尿样或肌体组织等;(2)内部自律。利用PFSS社会人假设的一面,依靠各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约束,向行为优良者看齐,自觉履行和约。

2冲突-协调机制。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冲突客观存在,协调是对冲突的解决。从冲突到协调是一个从不相容目标到相容目标的过程。冲突一协调机制保障PFSS有效竞合的健康持续发展。

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之间彼此冲突的焦点在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公平分配。实际运作过程中,冲突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1)内部交易价格的确定。优质猪肉供应链内部交易价格,主要是指PF-SS之间在饲料、种猪、出栏生猪和分割包装猪肉等交易过程中的价格。(2)产品质量的定级。是指对饲料、种猪、出栏生猪和猪肉等质量等级的界定,受定级标准和方法的影响。(3)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

通常,PFSS都努力寻求机会试图把自己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和决策方式等渗透到整条供应链中去,以便增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PFSS间冲突还有交易附加条件(如超市进店费)索取、关联业务(如公共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和客观风险承担等。

利益协调的两个关键是利益分配和利益补偿。针对冲突内容,优质猪肉供应链的利益协调机制是,PFSS相互间进行平等地协商产品质量等级和内部交易价格的确定标准与方法,科学准确地评估每一合作伙伴对关联业务的贡献和客观风险带来的个体损失,并根据贡献和损失大小给予合理补偿。

供应链指导意见篇6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 旅游服务 启示

近年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但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小的,大多存在体制上的问题,企业缺乏战略性指导,企业之间多以“价格战”形式无序、恶性竞争。本文根据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考虑对旅游资源进行协同整合,把从旅游的开始到结束的各个步骤或者旅游的行程进行科学协调,期望增加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服务供应链概念

服务产品主要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由于客户需求的不定性和易逝性,所以信息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企业的决策分析。流程管理是整个服务供应链运营的关键,通过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达到服务接口无缝化的目的。能力管理即对服务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提供有服务效力的管理,保证各个企业按时按量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是维持供应链有效运营的根本。服务绩效在短期内虽具有不可见性,却是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长久生存的重要因素。利用现有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有效分析市场需求,设计一个良好的服务供应链对供应链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服务供应链对旅游服务的启示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应用于物流行业,但其通过对服务各环节协同整合获得增值的理念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启示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旅游出行人数也逐年增加。人们通过旅游,希望在放松心情的基础上,也能学到知识、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有安排合理的行程。旅游的方式,有自助游和随旅游团旅游等。如果是到一个比较陌生的城市,为方便和安全起见,大部分人会选择通过旅行社,所以旅行社的作用十分关键。下面通过服务供应链的组成特点,谈谈对旅游服务的启示。

1.信息管理

旅游服务需要客户的参与,而客户参与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需求的满足。所以明确客户需求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信息管理主要由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处理组成。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为企业作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管理应用在旅游服务上,即要了解客户在本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或旅行的主题,是参观人文景观了解历史文化,或者参观主要的有名的景点以及市内的商业中心等等。这些均是十分具体的要求。信息管理主要是根据客户要求设计最佳的旅游行程。

信息管理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保证各个结点的信息共享,以保证服务接口的无缝化,即要求企业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QR)。企业之间的信息的共享对于旅行社作合理的决策十分重要。

2.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是为满足客户需要的流程分析、资源分配、时间安排、流程质量与效率评测、流程优化等一系列操作的总和。

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流程管理应随客户需求的改变以及环境变化而改进、优化。所以相关企业要重视客户的要求,及时调节流程,保证各个服务接口无缝化。并且从实际运行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流程管理的运作。

3.能力管理

能力管理是指企业管理活动中,为更好地执行所有的生产进度安排,建立生产能力的限额或水平并对其进行度量、监控及调整的职能。这里指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或组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的能力。每个企业的服务能力决定了服务的满意度。首先是入住的酒店,能否在客户到达酒店就可以很快入住,是否安全、舒适、卫生,就餐的饭店能否在旅客到达时能提供位子,食物是否卫生、有特色、美味等等。

旅游景点是否配套有相关人文知识,历史背景的介绍,让客户游玩之后增长知识,放松心情;景点是否提供很好的导向工作,如旅游景点内各种导向标志是否设计人性化、是否科学合理,让客户即使在没有导游的带领下也可以顺利地游玩。当然旅游景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专业的免费导游或者是较合理收费的导游,这样可以让客户在欣赏了景观的同时,能很好地学习和了解景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政府的作用更重要,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中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上面。现在的旅行社基本都配备有专门的旅游大巴作为旅游的交通工具,但如果旅游城市能够设计比较好的旅游线路,亦可以利用公共交通作旅游出行、换乘,这样既环保,又能减缓市内交通出行的压力,它是一重要的旅游交通方式。特别是在旅游黄金周,如果市内公共交通系统设计得比较完善,交通拥堵的情况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并且政府有义务建设和完善旅游标志和各种基础设施,方便外地游客在不熟悉这个城市的情况下仍可清楚知道目前的状况;政府应致力提升城市形象,具体如保持城市的整洁卫生,基础设施是否设计得齐全并且人性化,城市环境是否保持良好状态,市民的素质提升以及对待外地游客的态度是否友好等。政府不仅要重视宣传教育,动员全民参与创建文明城市与景点,更要落实到具体的事情。此外,政府还应有配套的相关政策,保障旅游服务。

4.服务绩效

在旅游服务中,绩效的主要体现是客户的满意度。绩效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通过供应链长期的运营,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得到。它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最直接的是旅行社的良好服务,如果客户感到很满意,则下次旅行仍然会选择这个旅行社,并且还有可能通过客户介绍亲朋好友,增加客源。然后是城市形象的提升,客户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的服务以及旅游城市整体环境给客户留下的印象等,都对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有很大的帮助。城市形象的提升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有直接或者是间接的益处的。

综上所述,旅游服务供应链通过协同整合旅游资源以及各个企业的服务资源,企业之间有效合作,信息共享,形成战略联盟,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旅行社应以为每位客户安排合理的全程服务为目标;政府则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与公共服务。各主体在服务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现问题并致力解决,不断地完善,使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供应链指导意见篇7

关键词:供应链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构建 评价选择 协调管理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是供应链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调管理更具有现实意义,直接关系到合作关系的维持以及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因而,必须从理论上系统、科学地研究,以确保真正发挥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作用。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一)定义

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CP),又称为供应链战略联盟,是指供应链中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买方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达成的承诺或协议,其内容包括信息公开、分享和分担由于伙伴关系带来的利益和风险等。

这样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形成于供应链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其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保持战略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

(二)与传统供应商关系的区别

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就意味着新产品/技术的共同开发、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市场机会共享和风险共担。在供应链合作关系环境下,制造商选择供应商不再是只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选择能在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供应商。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研究强调直接的、长期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问题,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这与传统的关系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见表1)。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的流程,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主因素分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标准、评价和选择合作伙伴以及正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

(一)合作伙伴的主因素分析

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多目标的,包含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多层次因素。合作伙伴的业绩在今天对企业本身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交货、产品质量、产品价格、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制造商的成功与否。

从调查数据以及通过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交谈中发现,我国企业评价选择合作伙伴时存在较多问题: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观的成分过多,有时往往根据企业的印象来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时往往还存在一些个人的成分;选择的标准不全面,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系统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标;简明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必须适宜,亦即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而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又不能充分反映供应商的水平;稳定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考虑到易与国内其他指标体系相比较;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

(三)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影响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因素很多,层次复杂,而且选择的结果和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即有确定信息,又有不确定信息。随着灰色系统方法、AHP/ DEA方法、价值工程法等方法相继提出,合作伙伴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很多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关联性和随机性,所以不适宜用一般的多指标综合决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有关学者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了供应商选择等方面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总之,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为适用的方法。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

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协调,只有和谐而稳定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效能。通过发挥主导企业的核心作用,在培育企业自身实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缩小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加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问题,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树立供应链全局观念,最终实现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的双赢关系。

(一)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机制

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有助于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促进重要生产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加强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实施并行工程。制造商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这样供应商可以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性能和功能方面提供有关信息,为实施QFD(质量功能配置)的产品开发方法创造条件,把用户的价值需求及时地转化为供应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与功能要求;建立联合的任务小组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双方的有关人员共同解决供应过程以及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供应商和制造商经常互访。供应商与制造商采购部门应经常性地互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各自在合作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良好的合作气氛;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因特网技术进行快速的数据传输。

(二)合作伙伴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给予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以及采用赠送股权等,使供应商和制造商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

参考文献

供应链指导意见篇8

[关键词]信息公开网站建设高校

[分类号]G203

1调查说明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由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0年4月6日正式公布,自2010年9月l起施行。信息公开需要载体作保障。现代化网络技术具有跨越时间、空间的优势,可以加快信息公开速度、效率及服务质量,高校应加大对信息公开载体的建设投入。从多角度考虑,并结合WEB网站平台的突出优势,WEB网站成为高校信息公开载体的首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施行《办法》的通知中指出要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和特点,认真做好贯彻实施《办法》的各项工作,要求高校充分发挥网站快速、便捷的优势,努力把学校网站建成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信息公开专栏和意见箱应于2010年8月底前开通。

为了解信息公开网站的实际开通情况,笔者根据《办法》第29条对高等学校的分类,对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2417所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情况进行网络调查。2417所高校按办学类型分为792所普通本科院校、1239所普通高职院校、316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经国家审定的70个分校办学点。本文所指的信息公开网站是指高等学校新版官方网站首页上开通的信息公开专题或专栏,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26日到2011年3月16日。各大高校网址多数通过Ha0123的大学网址页面。获取,少数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调查期间发现遵义医学院医学与科技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等17所高校尚无独立的官方网站或网站已停用(DNS无法解析,搜索引擎无网站快照或快照停留在大半年前),因此将这17所高校视为无高校信息公开网站。

2调查结果分析

2.1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笔者将网站建设情况划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有信息公开网站,并且名符其实;第二类是有信息公开网站,但网站是空框架;第三类是有信息公开文字或者图片的链接,但实际是链接到校务(院务)公开、校长办公室、新闻网等其他部门网站;第四类是有信息公开网站,但是无法访问;第五类是暂无信息公开网站。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现状并不乐观,87.59%的高校还未开设信息公开网站,2.44%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还存在严重问题,只有9.97%的高校建设了实际可用的信息公开网站。

第二类涉及的31所高校是指有信息公开网站,但要么是空框架,要么是有信息公开指南等图片或文字,但无相应链接或是空链接,要么只有信息公开受理及监督投诉的联系方式或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要么只有信息公开意见箱或几篇校园新闻,有的甚至连网站框架和测试新闻都没有。第三类涉及的20所高校是指高校官方网站有信息公开字样的文字或图片链接,但是要么链接到校务(院务)公开、校长办公室、学校新闻网等其他网站,要么链接到类似网站地图的网页。第四类涉及的8所高校是指要么只有信息公开字样的纯文本文字,要么是空链接或链接到自身高校网站,要么以IP控制或需要用户名、密码登陆的方式禁止校外公众访问,要么显示无法找到该页。根据《办法》要求,这三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可见目前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共计59所的高等学校在信息公开网站建设上存在严重问题。

本文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相关属性的分析主要针对第一类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根据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提供的外在超级链接形式、网站名称、网站内部四大核心内容建设情况(信息公开意见箱、指南、目录、年度报告)、依申请公开及其方式、网站检索功能及栏目导航的建设情况、网址域名类型、网站被搜索引擎收录情况等方面,本文将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情况划分为外部、内在、依申请公开、用户及网络效应五大属性进行分析。

2.2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外部属性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外部属性主要包括高校官方网站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提供的超级链接形式和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名称,是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第一感知。高校官方网站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提供的超级链接形式主要分为仅提供文字链接、仅提供图片链接、提供文字和图片链接、首页无链接四类。数据显示,180所高校仅提供文字链接,占74.69%;56所高校仅提供图片链接,占23.24%;天津科技大学和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2所高校提供文字和图片链接,占0.83%;3所高校首页无链接,占1.24%。中南大学可在校内导航网页找到高校信息公开的网站链接,贵州大学和山东大学可在学校校长(党委)办公室所在网页找到高校信息公开的网站链接。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名称是指高校信息公开网站首页HTML源码中与之间的内容。为便于统计,将标题信息中的“欢迎您”、“首页”、“主页”、“文章中心”等字样及横线、空格等字符去掉,可分为六类,如表2所示:

2.3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内在属性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内在属性主要包括信息公开意见箱、指南、目录、年度报告四部分,是高校信息公开的核心内容。《办法》第13条规定高校应当在学校网站开设信息公开意见箱,并通过信息公开意见箱听取公众对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认为,信息公开意见箱应是专门用来与公众沟通的工具,而不是校长(院长)信箱。高校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向公众明确本校的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信息分类、信息编排体系、信息获取方式及依申请公开的处理和答复流程。高校信息公开目录的每一条记录应当包括索引号、名称、生成(更新)日期、责任部门、是主动公开还是依申请公开,并对主动公开的信息提供获取链接。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应根据当年信息公开工作执行情况编制,内容应包括总体情况概述、学校信息公开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设想四部分。《办法》第24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编制学校上一学年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并于每年10月底前报送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笔者认为,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应该在报送确认无误后及时上网更新,以便公众及时获取。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内在属性情况,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可知,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意见箱开设率不高,并且意见箱主要以Email为主。仅长安大学信息公开网站提供在线表单的形式,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信息公开网站仅有意见箱的图片,无法使用。我国高校信息公开指南编制合格的有81.74%,而

17.43%的高校还未编制信息公开指南。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信息公开指南只有信息公开领导机构的联系方式,常州大学信息公开指南校外IP无法获取。面对高校信息公开指南内容编排体系的差异,应出台类似英国大学Publication Scheme的信息公开指南模式,此模式能够规范信息公开指南内容编排体系,使其科学、合理地展示给公众,并有助于信息公开工作主管人员检视高校信息公开指南内容是否完整、规范,进而整顿高校信息公开工作。

在表4中:有信息公开目录链接,但内容为空视为无;有信息公开目录,但内容为几条简单信息或内容直接链接到学校相关部门的网站视为不合格;有信息公开目录,内容包括主动公开的12项内容,但部分内容未上传任何数据或需要登录后进行查看,视为基本合格;有信息公开目录,内容全面并能获取视为合格;有信息公开年度报告链接,但内容为空视为无。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公开目录编制情况不理想,合格率为24.07%,基本合格率为19.5%,不合格率为36.93%,未编制信息公开目录的比率为19.5%。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编制情况极不理想,仅中山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三所高校的信息公开网站编制了相应的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2.4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依申请公开属性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依申请公开属性主要包括是否有依申请公开表下载和依申请公开采取何种方式。《办法》第九条规定除高等学校已公开的信息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科研、工作等特殊需要,以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向学校申请获取相关信息。数据显示,174所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提供依申请公开表下载,占72.2%;64所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未提供依申请公开表下载,占26.56%;昆明理工大学、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3所高校的依申请公开表无法下载,占1.24%。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依申请公开的方式主要采用在线申请和传统申请,一般不直接受理通过电话方式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如表5所示:

2.5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用户属性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用户属性主要包括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检索功能及栏目导航的建设情况。用户属性可表征信息公开网站给公众提供获取信息的便利、快捷程度。数据显示,56.43%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还没有信息检索功能;43.57%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有信息检索功能,主要以简单题名检索为主,占33.2%;还有2.9%的分栏目(部门)检索和7.47%的高级复合检索。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的建设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信息的获取,网站栏目导航越有针对性,公众获取信息越快。数据显示,90.04%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了栏目导航,9.96%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没有独立的栏目导航。利用ROSTCM词频分析工具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内容进行频次分析,出现频次≥7次的栏目关键字如表6所示:

为便于分析目前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的重点,将241所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里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名称的情况进行合并处理,如将申请信息公开和信息公开申请等统一命名为依申请公开。利用ROSTCM的可视化功能生成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标签云,如图1所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网站首页、依申请公开、信息公开规章制度、最新公开信息、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人事人才工作、学校主页、公示公告、信息公开实施细则。

2.6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网络效应属性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网络效应属性主要包括信息公开网站网址域名类型及其被搜索引擎收录情况。网络效应属性是信息公开网站网络效应的反映。通常情况下,域名类型越简洁清晰,同时搜索引擎收录越多,信息公开网站的网络效应就越好。高校公开网址域名分类情况如图2所示:

用搜索引擎SITE命令对网站的收录情况进行查询,即在搜索引擎中进行网址限制的位置检索。如果网址是单独域名形式,如“xxgk.省略”,查询的方式是在搜索框中输入“site:域名”,如果搜索引擎返回结果为找不到相符的内容或信息,视为该搜索引擎未收录该网站;如果是其他网址形式(非单独域名)则直接在搜索框中输入网址进行搜索。本文选择百度、Googe、雅虎、Soso、有道、Bing、搜狗七大搜索引擎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收录情况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

3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优化策略

3.1尽快建立并完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及评估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开通率较低的问题,暂未开通信息公开网站的2117所高校应按《办法》要求,督促学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马上开展网站建设工作,确保尽快开通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公开网站建设存在严重问题的高校应立刻对网站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争取尽快完善信息公开网站。

开展高校信息公开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只有建立起有利于主动、自觉地公开信息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信息公开。段尧清等人指出政府信息公开中需以公众为中心,充分考虑公众利益,以服务的方式展开,从公开方式、公开内容等多方面作出改进,使信息公开达到更好的效果m’。高校信息公开工作作为贯彻落实《条例》的举措,同样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信息服务意识,提高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的满意度。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作为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设、完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也同样要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要确保信息公开网站日常更新,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还须制定本校信息公开网站管理办法,并给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及维护提供人才和经费支持,让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真正成为高校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

教育部应尽快建立高校信息公开评估体系,制定高校信息公开的激励及处罚措施,将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评估纳入高校年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应进一步对高校开展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定期开展针对高校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对高校信息公开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协调解决,不定期进行信息公开督促检查活动。《办法》第22、23条都规定,高等学校主管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将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干部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加强高校领导的信息公开意识,让领导提高对高校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本校信息公开政策的实施制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对违反《办法》规定及阻碍《办法》实施的行为进行治理和处罚。

3.2优化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五大属性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外部、内在、依申请公开、用户、网络效应五大属性都存在相应的问题,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五大属性开展相应优化,如表7所示:

3.3规范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栏目导航内容五花八门,亟待规范。图1中字体较小的云其实可以归入某些字体较大的云,如设备管理、收费管理等都可归入信息公开目录。通过对图1的进一步归类分析,可以得出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内容依次为首页、最新公开信息、信息公开规章制度、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依申请公开、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信息公开监督、常见问题解答、友情链接。

3.4制定高校信息公开内容网络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开发建设与应用管理,不断提高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效率及其网络服务质量,制定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内容网络规范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提供统一的高校信息公开信息内容网络规范标准,一方面可为公众有效查找、获取和使用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平台资源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平台的建设及其评估工作。结合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的现状,笔者建议应以《条例》、《办法》等相关规章为依据,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谁负责”的规定,从信息生成、信息、信息的审核、责任维护、监督考核五方面来制定高校信息公开内容网络标准。比如,在信息生成环节中,应规定每一条信息内容应包含如下字段:信息名称、信息索引号、发文字号、公开范围、主题词、所属主题、公开责任部门、生成日期、登记日期、发文日期、修改日期、所属机构、统一登记号、操作员、信息内容正文。

3.5将信息构建应用于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

目前我国信息构建方面的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信息构建正处于研究的热点时期,涉及信息内容组织、结构设计和空间优化的地方都可以运用信息构建的理论和方法。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网站设计方面,则是通过对网站信息的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搜索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实现网站信息的清晰化和可理解,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过程中应该引入信息构建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先构建基于信息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进行相关评价分析研究。

供应链指导意见篇9

摘要:供应链质量管理具有极其重要性,需要借鉴ISO9000中质量管理的定义来建立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并且分别从供应链质量策划、供应链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改进和供应链质量保证四个方面来系统地了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可以借助的质量管理工具。

关键词:ISO9000;供应链;质量管理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在现阶段质量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质量管理立足于企业内部,其弊端已逐渐显现:2001年世界手机第三大生产商爱立信由于一重要原件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出现差错被迫停产,最终导致其与Sony公司联合生产手机[5]。2005年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最终调查出含有苏丹红的是调料中的辣椒粉,其辣椒粉全部购于河南驻马店一个小调味品公司,据统计由此给肯德基带来的直接损失仅4天就2600万,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如此类似的事故在企业运营中不胜枚举,可见今日的市场竞争已不是单一企业的质量竞争,而是其所属供应链的质量竞争。实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否则由于供应链成员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问题造成本企业产品返工、滞销、客户投诉、维修等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ISO9000族标准中质量管理四大基石

ISO9000族标准作为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在全球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在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对质量管理有如下定义[3]:

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所谓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质量策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策划、管理和作业策划和编制质量计划三项内容。

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通过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对全过程影响质量的人、机、料、法、测量、环境诸因素来进行控制,并排除会使产品质量受到损害而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的各项原因,以减少经济损失,取得经济效益。

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由目的出发,企业的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两类。

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企业应确保质量管理实施框架能推动和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使其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能使顾客满意,并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效益。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涵盖了质量管理的全部内容。朱兰曾经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质量管理三部曲。ISO9000族标准中又加入了质量保证。可以说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质量管理的四大基石。

笔者认为这四大基石的关系为:企业首先要制定符合本企业的质量策划,其中要制定要达到的质量目标,然后进行各项活动时要对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质量控制,测量实际的质量结果,与质量目标进行对比,如果没有达到质量目标,则需要分析原因进行质量改进,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以上活动。如果达到目标则设立更高的质量目标重新进行以上活动。随着不断地这样递升,企业的质量保证才会不断地提高,获得更多的信任。因此,质量管理的四大基石关系可用图1表示: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

自从20世纪60年代供应链的概念出现以来,有关供应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图2展示了典型的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图。由图2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核心企业担任起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应重点研究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时,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可以利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

物流企业也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链中每一个运输环节都会涉及到物流企业,如果没有一个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物流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质量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有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但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从图2来看,产品制造质量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元器件供应商、装配企业、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共同保证的;产品分销质量是由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企业共同保证的;售后服务质量是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的。可见,供应链质量管理十分强调企业间的协同质量保证。并且应重点从核心企业分析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实施。

三、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

笔者提出的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是受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的定义启发,从质量管理四大基石出发分别从供应链质量策划、供应链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改进和供应链质量保证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作为供应链主体的核心企业如何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每一个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措施方法、可利用的工具。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策划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质量策划。

(2)选择优良的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少而精。

(3)建立统一、明确的质量标准规范。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设定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重点要编制供应链质量管理计划。

(2)核心企业应该建立起对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全面、准确、动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往企业的绩效表现进行评价,对于绩效表现好的供应商应给予激励措施,对于绩效表现不好的供应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应该为动态的,根据所供应产品的重要度不同,可以设定不同的绩效评价周期[3]。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3)供应链质量策划中需要审核供应链所有结点企业的存留必要性。供应链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结点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多,对于核心企业而言,质量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4)核心企业应该对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和生产过程质量提出要求。在描述商品质量标准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准确,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格式以便能够消除和供应商之间因为对商品要求的理解不同而造成商品质量下降[1]。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决策支持系统;AHP方法;动态博弈;Nash均衡;树图;甘特图。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控制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供应链结点企业间应实行事前质量控制。

(2)核心企业应加强对供应链结点企业质量的监督作用。

(3)核心企业和其他结点企业应加强合作关系。

(4)建立实时的质量信息反馈协调平台。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打破企业围墙,与重要元件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用契约的形式书面约束,更要在企业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氛围和思想。

(2)核心企业在得到其他结点企业信任后,可以派相关人员进入企业质量监测与检验部门,这样可以消除送货后抽样检验,发现供应产品合格率不符合标准返回造成的损失。或者可以专门设立一个组织可以协调质量任务、分布质量计划以及监督企业间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

(3)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质量信息共享、质量信息反馈和质量优化。

(4)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质量统计分析工具分析供应链质量问题环节,并进行质量预测。

(5)核心企业应对分销商进行严格管理,产品交给分销商但是销售权不能同时转移。应对其销售价格、最终用户、跨区销售进行严格的登记,防止出现恶意竞争。

(6)选择先进的物流企业,争取对物品的流动情况可以实时追踪。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控制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直方图;控制图;散点图。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改进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核心企业应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在成本控制下进行合理质量改进。

(2)依据木桶原理,重点改进供应链薄弱环节[2]。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专门负责持续改进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供应链质

量改进的目标和策略,进行企业间项目策划及利益冲突协调,对供应链质量改进成果进行监督及评估、奖励。

(2)企业可以尝试使用价值分析法或者应用系统分析技术分析整个系统的构成因素,来确定整个供应链系统是否在最优状态下运作。

(3)通过数据挖掘或者统计分析技术发现供应链的薄弱环节,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或培训帮助改进薄弱环节,确保质量系统融合。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改进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

数据挖掘技术;因果图;亲和图;关联图;优先级判定矩阵;PDPC法;雷达图。

(四)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保证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出现质量问题,应以正确、诚恳态度回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社会。

(2)争取全球知名质量认证机构认可。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要求供应链结点企业向核心企业出具质量保证计划书。同时一级供应商有责任保证由二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得到同样的保证。

(2)核心企业最好在产品的设计中就让专业的国际测试机构或全球知名的认证机构参与。及时申请目的市场的认证,将极大地帮助核心企业确保高效的产品生产流程,节约成本,从而让整个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满意[4]。

(3)重要产品以及服务应争取得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的认可。

在实践当中,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保证时,能采用以下技术和工具:HACCP;KCDS;LINT。

四、结论

传统企业质量管理重点集中在企业内部过程,而对外部过程关注较少,上下游结点质检是一种纯粹基于定单约束和验收约束的质量关系,结点之间相对封闭和缺乏合作。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在众多研究质量管理的文献中,给出供应链质量管理措施的文献并不少见,但是并不系统,笔者在本文中重点提出了基于ISO9000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

本实施框架包括四个板块: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策划,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控制,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改进,核心企业供应链质量保证。

每个板块都包含以下三部分:

第一,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应遵循的原则。具体地给出了每个板块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从理论高度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指导。

第二,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可实施的措施。具体地给出了每个板块可以实施哪些措施,从实践方面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指导。

第三,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时能采用的技术和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质量管理工具,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效率。

以上内容将对企业从传统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为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提供全面的指导,对其具体实施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熊伟,刘南.供应链竞争力与经济发展[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196-198.

供应链指导意见篇10

一、引言

2014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旨在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从而实现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2014年10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016年6月,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企业建立一个管理会计框架提供了指导;同年10月,财政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作为“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同年12月,财政部又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意在引导企业如何有效地选择和使用管理会计工具。

管理会计工具作为管理会计思想的体现,伴随着财政部一系列管理会计相关制度的出台,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极大关注。纵观管理会计工具研究文献,管理会计工具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一工具到多种工具整合运用的过程。但是,目前关于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主要集中在几种特定的管理会计工具上,如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和作业成本法(ABC)等,整合不具有系统性。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但缺少系统性的整合框架设计。基于此,本文以管理会计与供应链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框架。

二、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动因

管理会计工具是管理会计思想的具体化,并随着管理思想的演进深耕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工具主要以标准成本法、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等为代表[ 1-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企业流程再造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成为企业实现流程优化和提升管理效益的主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会计工具风靡而起。Berry et al.[ 3 ]认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已有文献来看,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流程和供应链管理中均有广泛应用。在供应链流程方面:邹怡雯和伍伟[ 4 ]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于企业的销售环节;马超[ 5 ]将标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科研项目过程;朱雪珍[ 6 ]用平衡计分卡评估企业的研发目的;张建斌和鲍新中[ 7 ]将目标成本法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阶段;Khataie et al.[ 8 ]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将作业成本法嵌入供应链中,用于企业订单管理。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刘志学等[ 9 ]认为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杜红和冯明[ 10 ]提出了基于作业的目标成本法,并将其应用于成本管理;李永祥等[ 11 ]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杨柏[ 12 ]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汽车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绩效评价;Pohlen和Coleman[ 13 ]将经济增加值与作业成本法结合起来评价企业的供应链绩效;刘俊娥等[ 14 ]利用风险矩阵评估供应链风险;Zhang et al.[ 15 ]使用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层次分析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混合模型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Isfahani et al.[ 16 ]利用模糊网络分析法和平衡计分卡构建了一个评价顾客关系管理的模型。可见单个或若干个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运用已经有丰富的成果,而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系统性整合应用缺乏应有的关注。

此外,就已有文献来看,学者们提出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强调各种管理会计工具之间的互补性,将若干种管理会计工具纳入同一个框架整合使用;第二种是以某一种管理会计工具为核心,其他管理会计工具围绕该种管理会计工具进行整合使用。第一种整合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 17-18 ]和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 19 ];第二种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的整合框架[ 20 ]、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整合框架[ 21 ]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整合框架[ 22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现有的关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框架主要是围绕若干种管理会计工具展开的,忽略了其他管理会计工具的作用,缺乏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认为供应链是管理会计工具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关注某一需求“点”上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未能以“链”为视角系统考察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创造功能。利用供应链的集成管理思想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嵌入式”的整合研究,将有助于管理会计工具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有机融合,使管理会计工具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创造功能。

三、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要素

进行企业价值链上的管理计工具整合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本文从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逻辑起点、整合的方式、整合的关键点、整合的内外部环境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整合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的定位关系到整合系统的目标。本文认为应将提升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创造能力作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逻辑起点。CIM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公会)2014年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和我国财政部同年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都高度强调了管理会计在组织决策和价值创造方面的功能。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与评价等活动,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决策与战略实施的信息,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来源。本文之所以将管理会计工具嵌入供应链这个平台上进行整合,最终目标是在供应链上发挥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的优势,系统性地提升管理会计工具对供应链流程管理的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二)整合的方式

1.某类工具内部的整合

根据财政部2016年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工具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有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七个领域。根据管理会计工具作用的领域,管理会计工具可以相应地分为战略管理类、预算管理类、成本管理类、营运管理类、投融资管理类、绩效管理类和风险管理类七个大类。各个大类内的管理会计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整合,如成本管理类工具内部的整合。田志学等[ 23 ]认为目标成本管理法和作业成本管理法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其局限性,如目标成本管理法在实际运用中仍然是以制造成本为重点,忽略了开发设计成本;作业成本法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搜集大量的成本动因基础数据,计量成本较高,将二者集成,形成一个整合的成本管理系统,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实现更好的成本管理效果。又如预算管理类工具内部的整合,实务发展中存在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两种发展趋势。冯巧根[ 24 ]认为可以将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进行整合,也就是从预算管理的功能拆分为计划制定与业绩评价,从而使预算管理中的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这两种趋势并存。同时在企业实务中,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既有各自的适用情况,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方法体系。

2.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

不同管理会计工具的功能不同,不同价值链节点的管理目标不同,因此,首先需要分析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功能特征,然后结合它们在供应链上的功能特征,剔除重复功能,实行“差异互补”,找到这些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最契合的作用方式,并系统性地运用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和企业价值。

以管理会计领域最常见的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等几种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为例,将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在供应链上进行整合时,分析它们的具体功能,例如:经济增加值主要应用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公司监测供应链绩效并通过公司目标进行比较,它既可以被应用在公司本身供应链的管理,也可以用来监管供应商表现;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优化生产管理和产品组合决策、加强成本管理、加强作业管理、库存优化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或决策领域;全面预算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对预算编制、预算反馈、预算差异分析等来实现全面预算控制系统的事前、事中、事后系统控制的功能。这些工具按照它们在供应商、核心企业、客户管理的重要性形成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包”,以便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在供应链节点上的“差异互补”组合,以最大限度发挥管理会计工具的作用。

(三)整合的关键点

1.知识的整合

供应链上的管理会工具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知识和存在于不同员工头脑中隐性的知识两方面。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知识的整合包括这两方面知识的整合。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的整合是指将供应链上分散的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进行汇总和融合以形成新的显性知识。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隐性知识的整合是指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分散在供应商、客户和内部员工的隐性知识在供应链上流动,进而实现整合。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的整合虽然可以增加新的知识,但是并不扩充现有的知识存量,而管理会计工具隐性知识的整合则可以促使企业产生新的创新性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知识的整合关键在于鼓励员工积极分享隐性知识。有效集成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知识,不仅可以丰富企业的知识资源,而且可以提高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能力。

2.技术的整合

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是以特定的管理技术作为支撑的,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需要不同的管理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意味着管理技术的整合,因此管理技术的整合对于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至关重要。若供应链上的管理技术处于离散状态,则不能实现管理技术在供应链上的共享,从而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企业应根据其所在行业和本单位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将分散的管理技术有机地在供应链上进行整合。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颖、优良的管理技术应运而生,企业需要结合目前已有的管理技术,同时学习和参考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并在有必要的时候引进最新前沿的管理技术。此外,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管理技术整合的需要。

(四)整合的环境

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不是管理会计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集成创新,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冯巧根[ 25 ]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以信息系统和管理控制为手段的权变性的管理科学。从权变理论来看,不存在适用于任何组织和任何环境的管理会计工具。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条路径来实现的。第一,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例如,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某个或某些管理会计工具在组织中不适用或者使用效果减弱,企业会对这样的管理会计工具进行调整,比如减少其使用频率或者使用范围,甚至直接淘汰,这样一来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就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二,外部环境通过内部环境影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外部环境的改变要求企业的内部环境作出调整,由于内部环境是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支撑,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提供基本的软硬件环境,所以内部环境的调整会影响原有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使得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相应地改变。

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需要满足各种管理会计工具运行的需要,而且还要能够支撑各种管理会计工具集成的内部环境,它包括公司战略、组织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等。提供有效的基础环境是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基础,提升基础环境有利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构建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

构建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整合对象而言,系统性的整合是将一整套管理会计工具,即管理会计“工具包”作为整合对象,形成服务于不同管理目标或不同管理领域的管理会计“工具包”,每个“工具包”中的管理会计工具按照不同管理目标或不同管理领域的需求进行组合;二是针对整合框架本身的特征而言,使管理会计“工具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在一定环境下发挥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结合权变理论、供应链和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以价值链为视角,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

基于以上对价值链上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因素分析,本文构建的系统性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包含整合的逻辑起点、整合的方式、整合的关键点和整合的内外部环境。其中,整合的逻辑起点是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围绕价值创造这一目标进行;整合的方式主要包括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和管理会计工具内的整合;整合的关键点是知识的整合和技术的整合;整合的基础环境是企业的内部环境;整合的权变性诱因是外部环境。这是一个动态的整合框架,企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围绕价值创造的目标对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进行动态调整。

五、结语

管理会计工具的研究已经从单一工具的研究发展到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性研究,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以往关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等几种管理会计工具,学者们也从集成创新、组织变革等角度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框架,但是关于在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研究却缺少系统性。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框架。该整合框架以企业价值创造为逻辑起点,以工具间整合和工具内整合为整合的主要方式,以知识和技术的整合为整合的关键点,以企业的内部环境为整合的基础环境,以外部环境为整合的权变性诱因。通过该框架的构建试图为企业在供应链上进行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胡玉明.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框架:基本构想与预期突破[J].财会通讯,2011(4):6-10.

[2] 高晨,汤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8-75.

[3] BERRY T,AHMED A, CULLEN J, et al.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firm supply chains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J].Management Accounting: Magazine for Chartered Management Account,1997,75(10):74.

[4] u怡雯,伍伟.销售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运用[J].财会月刊,2008(3):91-93.

[5] 马超.标杆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148-150.

[6] 朱雪珍.利用平衡计分卡评价研发项目[J].会计之友,2006(9):72-73.

[7] 张建斌,鲍新中.产品开发阶段目标成本的跨组织应用[J].会计之友,2010(1):67-68.

[8] KHATAIE A, DEFERSHA F M, BULGAK A A. A multi-objective optimisation approach for order management:incorpora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supply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0,48(17):5007-5020.

[9] 刘志学,李智玲,杨敏.目标成本法: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新方法[J].中国物资流通,2002(2):24-25.

[10] 杜红,冯明.基于作业的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06(12):59-62.

[11] 李永祥,韩昭敏,康世瀛.平衡计分卡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06(7):39-41.

[12] 杨柏.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汽车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7(8):161-162.

[13] POHLEN T L, COLEMAN B J. Evaluating internal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using EVA and ABC[J].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2005,70(2):45-58.

[14] 刘俊娥,张洪亮,李少波,等.风险矩阵的供应链风险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4):151-152.

[15] ZHANG X, LEE C K M, CHEN S.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a hybrid model based on DEAHP and ABC[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2,50(7):1877-1889.

[16] ISFAHANI S N, HADDAD A A, ROGHANIAN E, et al.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and fuzzy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the case of MAPNA GROUP[J].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2014,27(1):377-389.

[17] COOPER R, SLAGMULDER R. Integrated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economic value added[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1999,80(17):16-17.

[18] 潘飞,沈红波,郭浩环.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系统: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J].财经论丛,2006(5):67-73.

[19] 刘运国,陈国菲.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GP企业集团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7(9):50-59.

[20] KAPLAN R S, NORTON D P. Transform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strategic management:part Ⅱ[J].Accounting Horizons,2001,15(2):147-160.

[21] 高晨,汤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8-75.

[22] 池国华,邹威.基于EVA的价值管理会计整合框架:一种系统性与针对性视角的探索[J].会计研究,2015(12):38-44.

[23] 田志学,李军,谭金安.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的成本管理体系结构建立[J].航空学报,2001(4):37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