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教学总结十篇

时间:2024-01-17 17:52:46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篇1

(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

学校安排经常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课改理论进行学习,使老师初步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并充分利用每周一下午的备课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做到课堂教学的完全公开,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学校的公开课活动比较多,所以给我们老师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促进了新课改研讨氛围的初步形成,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更要细心专心全心去做好学好新课程改革。

(二)科学规范常规管理,保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备课方面:积极开展“备、上、说、评、写”为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全组教师都能在深入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写好规范、详细的教案。

2、作业布置方面:本组老师都能按要求布置作业,导航和填充图册,并要求在课上严格、独立、认真、保质、保量完成。

3、抽查识记情况:每节课上新课之前,先检查上节课的知识识记情况,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更好地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

4、听课方面:积极承担学校开展的研讨课任务,老师还承担学校研讨课;本组老师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经常互相听课,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进行有目的地评课。

(三)抓好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教学形式疑问化和开放化。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条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训练化。教学本身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技能,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认识、理解、练习、再认识、再理解、再练习……。最后达到熟练的过程。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篇2

论文摘要: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由于基础教育改革对地方高师教师教育的触动,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必须在培养的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民族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迅速扩张和史学研究及考古学新成就的发展,现阶段地方高师历史教师的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主要是全日制式的职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学生专业思想比较巩固;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课程均有利于他们将要从事的历史教师职业;可以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而作为回应基础教育各项改革的地方高师在历史教师培养方面则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课程编排理念相对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行的高师历史教育课程过分专注于历史基本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历史专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同时,“偏重于政治思想素养而轻于教师职业素养;偏重于专业知识而忽视教育教学技能,忽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师资培养体系的封闭性带来课程结构体系的僵化和滞后”。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是如此。

(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根据1981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文科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公共基础课占整个教学总学时的20%,专业课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课占总学时的5%。根据对部分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及教育实践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5%左右。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如此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对师范生职业化程度的提高造成很大影响,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三)课程内容陈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敏感性较低。

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学科性,而忽视专业的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性。比如目前实施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体系仍然坚持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线索,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很难培养出具有“更富有接纳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教师。

(四)注重书本基础知识和理论教育,轻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根据对部分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查,可以发现各学校大都是学制四年,总周数160,总学时数3092(注:平均周学时21.77),总学分270。其中,能力实践课只占14学分(包括军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普通话),这其中还包括6—7周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如果按照周数来算的话,教育实践只占总授课周数的1/16。可以想见,在如此短的实践时间里,怎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新的教育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结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五)沿用旧的评价模式,评价模式单一。

虽然我国教育理论界已经提出了不少关于高师教育的评价模式,但在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评价的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一份试卷定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是地方基础教育教师的专门培养基地,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强化学生教育与教学实践环节,从而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转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先导,是高师院校内部改革的决策基础与舆论动员,在高师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等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教育决策群的头脑中,也深植于广大教师的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观念指导行动,只有转变原有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

(二)调整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的客观需求与主体的价值观认同的统一,它引导教育对象走向预期的发展结果,从而也指导和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取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规范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提出了崭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既能提高未来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具有本学科扎实、宽广的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以及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通才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三)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在进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如海南师范学院曾实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实行了“2+2”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打破过去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格局,从而建立“文理渗透,学有专长,能为人师”的综合型专业培养体系。

(四)整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当前,传统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师范教育特色,雷同于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弊病长期以来导致师范院校教育“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状态。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板块组成。如前面所言,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美国为20%”。这种不协调的课程结构设置,不仅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和时展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导致地方高师院校缺乏办学特色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适当压缩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内容,加大专门史以及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授课内容。同时,可以配合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六大“模块”开设一些限制性选修课,从而扩充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要求,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意选修课。

三是开设的教育教学类课程要突显其技能性、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国外一些国家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英国,教育理论课的必修课为: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哲学、儿童发展史、课程研究、教育管理等。选修课为比较教育、特殊教育、人权与教育等;方法与技能课的必修课为:学校与课题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语言交流中的问题、学习的选择与准备、表达技巧、评价方式等。选修课为:学习环境、班级作业、小组作业、个人作业等。”。‘这些内容对当前我国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五)注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

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目前,部分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实习持续的时间一般在6—7周,学生在实习期间一般很少有时间实习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从而使得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而世界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对师范生的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时间在总量上越来越充裕”。“如英国15周,美国多则半年,法国27周,德国72周。”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应借鉴国外同行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进行调整,注重教育实践环节,从而注重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篇3

关键词:情境教学 意义 概述 措施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习历史课程不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为最终目的,同时还强调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利用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效的融合,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概述

情境教学法,简单的讲,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它的核心就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设定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因地施教,博物馆以及历史古迹等;借助多媒体,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历史教学内容动态的回放出来;角色扮演,教师在班级布置情境,学生分饰不同角色进行历史教学内容再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文化素养。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中,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情感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课堂环境,通过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独立自主人格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融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情境教学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与情感教育的融合打破了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给陈旧的历史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

首先,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历史教科书中所体现的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体会其中的意义所在,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更不用说学习历史的兴趣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大大改善了这种状况,学生通过全方位的身心感受,不仅易于理解历史知识,还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体会到历史感与责任感。

其次,互换课堂地位,改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感念,大多是教师为课堂的主体,按着课程要求划重点,根据考试需求讲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于被动的记笔记与听讲中,一堂课下来学生都是迷迷糊糊的状态。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教学观念,还使得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互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通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学生通过自身感受学习历史知识,掌握知识,这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完成了新课标任务,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需求,通过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转变了授课方式,创新了教学思维,不仅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感悟,还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效融合的措施

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但在教师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根据本文分析总结以下措施加以应对:

(一)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创设合理的情境教学环境实现情感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合理创设情境教学,更不应想当然,不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所有的教学唯一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脱离实际的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环境时,可以用实物引入教学内容,更可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亦可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进行参观教学等等,实现学生情感教育。例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一课,北京的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通过直观的体验,教师将教学内容不断的融入到这次参观中,在参观中不断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更易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的影响。

(二)将学生感情带入到历史课堂中,以情感人,升华学生情感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自己的感情煽动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学习感悟。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程时,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或者语言语调的描述,来表达对这一历史课程的情感,学生通过感受教师的情感,把这种情感带入到学习中,实现情感的升华。例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教师通过深沉的语调来讲述鸦片战争的背景介绍,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调讲解林则徐,将这种历史色彩通过语调的不同生动的描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得领路到鸦片战争的意义所在。

(三)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掌控好课堂地位,注重师生情感互动,使学生情感教育得以实现。

高中历史的情境教学中,教师一定掌控好课堂的地位,应以学生为主,师为辅,及时进行师生的情感交流,以了解教学效果实施的反馈情况。让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反而是教师要发挥好辅助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例如,”爱琴文明和古希腊城邦制度”一课中,教师首先讲解一下基本的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以及生产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主的创建一个古希腊城邦并制作简单的图纸,并让学生分别描述创建城邦要实施的制度,最后教师总结在讲解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还能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历史的乐趣。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为最终目标。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质,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好,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丽艳.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分析[J].求知导刊,2015,(18).

[2]陈浩.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融合的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2).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篇4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教育研究;问题与对策

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一部气贯长虹的文明史,还保持有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在当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如何利用我国古代史中蕴藏丰富的文化元素,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在实际的教育研究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为其教育研究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一、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历史教育研究”的概念理解过于笼统

从我们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历史学科就紧紧地伴随着我们,直到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因此,学习历史,接受历史教育,已经成了我们教育生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在教育界却存在着把“历史教育”学科化的倾向。换句话说,我国的教育部门仅仅把中国古代历史当做了一门学科进行“教学”,而不是为了发挥中国古代史的特殊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即出现了将历史教育的概念笼统化的问题。这样一来,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中国古代历史就变成了为应付考试的干巴巴的学科,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接受历史教育的权利,还无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更是对我国五千余年光辉历史的极大“浪费”。

同样,在学术界,对历史教育研究的概念理解也不够清晰。即便是不少带着“历史大师”帽子的专业学者,也没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历史教育研究”的含义。也就是说,很多中国古代历史研究者仅仅是“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而不是“为历史教育”而研究历史,热衷于将某个历史事件研究清楚,而对这个历史事件教育意义却几乎“不闻不问”。因此,中国古代史研究陷入了“还原历史原貌,而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怪圈。这种研究理念,怎么会完成将祖国辉煌灿烂的历史发扬光大的任务呢?怎么能实现让中国古代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呢?

2.中国古代史的教育研究眼光过于狭窄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教育方面。翻开我们的历史书籍,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几乎整本历史课本都是在叙述某某年发生了什么事,某某人完成了什么伟大创举,这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年代秀、名人秀”,而对中国古代历史深层次的诸如历史文化、历史经验等内容鲜有涉及,也就是说,我国教育界仅仅把历史教育局限在了几件历史大事上。更严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与经学、儒学等学科密不可分的,但现阶段的历史教育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典型的“历史本位主义”。而且,历史教育研究也仅仅把“教育与研究”局限在了课堂之中,不仅让历史教育脱离了生活,还造成了“历史无用化”思想在校园内的泛滥。

3.历史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对象定位不准

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前人在对历史经验的研究与总结中,就有着利用不同的历史经验对不同群体进行教育的优良传统。例如,在对国家管理者的教育中,会用“资治”思想,而对其他阶层则会使用鉴诫、垂训、修身、明智、授知、育人等不同的思想。但在现今阶段,中国古代史历史教育研究中却出现了教育对象定位不准的问题。例如,在笔者曾经学习过的小学四年级的《社会历史》中,有教育学生“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不可否认,这些历史精髓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意义,但却并不适合“小学四年级”这一教育群体。笔者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就有着云里雾里的感觉,远远没有“孔融让梨”来得生动有趣。总而言之,这种历史教育定位不准的问题对于历史教育顺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非常不利。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策略探讨

1.树立“大历史”教育研究观念

从三皇治世,五帝分伦,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古代历史横跨了五千多个春秋。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不仅有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其中蕴藏的历史经验也足以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瑰宝。而若想让这块瑰宝大放异彩,仅仅依靠几本历史书走马观花般的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的是“大历史”教育观,是将整个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在进行历史教育研究时,必须树立一个“大历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祖国古代历史所蕴藏的宝藏重见天日,才能让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让其为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建设作出贡献。

2.历史教育研究要以发挥实际性作用为目标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研究应当做到“借古讽今”和“察往知今”。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是“还原历史原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做的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的挖掘,研究其中蕴藏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并以此来启迪今人。例如,某地区在历史上出现了非常多的著名“孝子”,被称为“孝子故乡”。本地区的历史教育研究部门就充分挖掘利用这一历史资源,研究出了一套独树一帜的历史教材,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充分的应用其中。数年之后,本地区的道德风气为之一变,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孝悌之义”蔚然成风。由此可见,历史教育所蕴藏的实际价值多么巨大!因此,只有历史教育研究以发挥实际性作用为目标,才能够让历史中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3.注意历史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对象定位问题

虽然我国教育界所使用的历史教材多次改版,但类似教育学生如何“做个好皇帝”“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仍然屡见不鲜。“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种历史教育中教育对象定位问题一日不解决,古代历史的教育价值就不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历史教育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受教育群体,应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准确定位,以发挥历史教育的最大效能。

除此之外,在古代历史教育研究中,还要积极总结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并用来告诫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使历史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史学论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145.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物评价;人格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58-2一、加强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国学大师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祖国兴旺发达的希望,当代青少年更是新世纪的第一代新生力量,他们能否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现实生活汇总大部分中学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祖国,并能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以期将来能够报效祖国,但是还有部分青少年距离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学生心理不健全造成社会危害的令人心痛的事件层出不穷,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投毒案,让人心寒不已;还有以前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甚至十几年前的“朱令案”,这些血淋淋的事例都反映了当代青少年人格中的不健全。

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教育的情况下,总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就家庭原因来讲,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什么苦都不舍得让孩子吃,什么活都舍不得让孩子做,好吃的好享受的先给孩子,父母以为这是爱孩子,其实是在害他们,结果造成这些孩子不肯吃苦,养尊处优,依赖性强,缺乏爱心,缺乏责任心,社会意识薄弱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走进城市,成为一名“城市建设者”,而他们的孩子则成了留守儿童,父母因为工作忙碌,在外地奋斗拼搏,长期不跟孩子生活在一起,无暇照顾孩子,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还有部分孩子是祖孙隔代教育,这些“小候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能也没有机会得到父母的教导与指引,很容易犯错误;学校方面,由于应试教育,在一味追求高考录取率的同时淡化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诸多因素致使当代青年问题频生,更可怕的是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甚至出现了“危险的14岁”问题,这些孩子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逐步确立其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很强,同时分辨是非的能力弱,这时期的学生,既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努力学习而接受到好的思想,也容易把控不住自己,被媒体、网络、游戏中不好的思想所污染,所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危险的14岁”,学校的学科教育应该配合家庭教育,担当起健全人格教育的重担。

二、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与健全人格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案例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这次课改的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著名历史教育理论专家赵亚夫先生认为:“素质教育首先是个性教育。历史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我把人格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注意将历史人物教学和健全学生人格教育相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甄选了22位在世界历史上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虽然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速或者延缓历史的发展进程,如何对这些人物进行评价是我们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是笔者上课时的一个教学案例: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孙中山的资料、影视、推荐书籍等,目的是让学生能具体了解孙中山,亲身感悟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1.学生演讲:孙中山给我的感动。

通过课前观看电影和阅读书籍,让学生以《孙中山给我的感动》为题进行主题演讲。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历史人物和人格教育相结合,通过伟人的成长故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并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学生1:给我们讲述了少年孙中山早年在意奥兰尼学校读书时,由于自己的穿着和语言跟学校里其他白种人不同而遭到同学嘲讽的故事,他通过一场拳脚比赛打败了所有的嘲讽他的同学,并豪放地说了一句“中国人不可辱”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这个故事说明孙中山在少年时代就有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学生2、学生3等略)

【教师总结】

孙中山满怀一腔爱国热情,前后奔走革命三十几年,终于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他身上我们看一看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愈挫愈勇的革命斗志,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终其一生,孙中山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通过这样的结合,让学生真正能从伟人的事迹中学到可贵的品质,从而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课本上其他伟人事迹我不再一一累述,重要的是将历史人物教学和人格教育联系起来。

三、历史人物教学中加强人格教育的策略

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在人物教学中加强人格教育呢?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专业素养。著名特级教师郭富斌说,苏联小说《古丽雅》中说人有四个高度,而中学为第一高度。中学生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高度,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合格的教师教出不合格的学生。我们需要一大批真正的“明师”――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作为人类文明传播者的历史教师,责无旁贷。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武装自己,做一名真正的文明传播者;其次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增强思辨能力。现在的教材基本是“以事带人”,或者说只有历史事件没有历史人物,殊不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创造者,所以在学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以人事说理”的习惯,注重人的作用和力量。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篇6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2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对于全国公安机关来说,党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要修好,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有力有序推进。

“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政治自觉和深沉的历史自觉,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运用,把学习党史提高到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地位,就学习党的历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篇7

【关键词】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教学效率建议

历史课作为知识十分丰富的课程,其在高中文科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师而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一直都是十分困难的问题。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归纳教学方法逐渐被高中历史教师所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归纳教学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归纳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主动性

归纳教学策略作为一种十分科学的教学方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将驳杂无比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将不重要的知识剔除,这样十分有助于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以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近代史部分为例,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本屈辱史,从19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陆续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几次战争。这几次战争分别对中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陆续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对这几场战争发生的背景,时间,所签订的跳跃内容,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此,教师所教学的侧重点十分重要,教师通过将中国近生的战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汇总,便于同学们掌握和记忆。

2、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历史知识十分复杂繁多,在面对如此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时,同学和老师往往都十分头疼。然而,通过归纳总结法,就将历史知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归结在了一起,给同学们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框架自行拓展知识,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高中历史课堂所培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归纳总结能力。所谓高中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就是能够清楚的将一段文字总结为一个句子。甚至能够将一本历史教材归纳为短短几句话,这样能够使大脑中存在一个基础框架,就好像人体具备了基本的骨骼,学生可以在以后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丰富血肉。

二、几点建议

1、多媒体教学与归纳总结教学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各样课堂之中。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所教的内容更加形象的向同学们展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赤壁之战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语言讲授。之后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赤壁之战的视频。在讲课时,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放映,这样能够使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场面的宏大,刀光剑影的壮烈场面。多媒体教学和归纳总结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同学们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了解,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来主导课堂学习。

2、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在以往历史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拿着课本照本宣科,甚至在很多历史课堂中出现教师照读课本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历史课堂的效率极其低下。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有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甚至教师可以将一些历史事件作为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辩论。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前人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话题进行拓展,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这样不仅能够活跃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学习的热情。在辩论会中,还能够锻炼同学们的思维逻辑,语言组织能力。历史课程作为文化课,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将历史知识与时事政治结合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

唐太宗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展望未来。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应该将目前的一些事实要闻和同学们分享。培养同学们将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事政治共同思考的能力。历史朝代的兴旺衰退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能力,更加有助于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4、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教学相长,作为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工作,应该不断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工作。目前很多教师眼光十分局限,在日常工作中忽略知识的学习,导致自身的综合素质停滞不前,甚至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多年不换。其知识的陈旧以及教学方法呆板,都严重的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历史文化名著,例如《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中国古典著名史书,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

结束语

历史知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的内容。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为之努力。归纳总结法作为一种十分科学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广泛的应用与历史课堂,更应该被广泛的传播。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的意义与编制.[J]教育学报.2013.03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篇8

[关键词]朝鲜族;历史教育史;综述

朝鲜族历史教育史是日益受民族教育者关注的研究领域,笔者试图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者在朝鲜族历史教育的史料、发展历程、经验与建议等三个方面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其研究成就与存在的不足点。

一、朝鲜族历史教育史料

许青善、姜永德主编的《中国朝鲜民族教育史料集》共有四卷,分为清朝、日帝强占到解放战争、建国初到前、后等四个时期。其中包含的朝鲜族历史教育史料有,养正小学堂历史课程表、《东国史略》目录;1947年小学历史课程及教学时数、1949年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朝鲜历史6》目录;1950年延边朝鲜人小学校历史课程、1952年延边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一、二年级用朝鲜历史提纲;1998年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朝鲜族历史常识目录、2002年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中国朝鲜族历史》(乡土教材)目录等。

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朝鲜民族文化史大系-教育史》把中国朝鲜族中小学教育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大时期,介绍并阐述了清末民初堂的历史课程、9.18前民族私立学校的历史课程、9.18前中国方设立运营的学校的历史课程及教学时数、日帝强占时期历史课程、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课程、建国初期初中历史课程计划表等内容。还有与历史教育相关的教育法令,1911年日帝《朝鲜教育令》、1930年8月吉林省教育厅《延边垦民教育法》。

二、朝鲜族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孙春日的《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中阐述了迁入初期的书塾历史教育、朝鲜族私立学校历史课程和教材、日伪殖民统治时期奴化历史教育、解放战争时期历史教育的恢复、时期取消民族史课程等。

朴今海的《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朝鲜族教育权的侵夺》一文中作者认为,在当时中朝日矛盾异常复杂有激烈的形势下,朝鲜族可以学习朝鲜历史对于朝鲜族来说是能够保存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朝鲜族人民不懈斗争的结果。

许青善、姜永德主编的《中国朝鲜族教育史》介绍了清末民初书堂的历史课程、9.18事变前反日私立民族学校的历史课程和教材、近代民族私立学校瑞甸书塾和明东学校的历史课程、1910年垦民教育会编写的历史教材、解放战争时期恢复发展的历史教育、建国后17年-50年代前期东北区朝鲜族普通中学历史教学计划等内容。

申春善的《文化选择与民族文化课程建构―延边州个案研究》阐述了历史课程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并将中国朝鲜族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9.18事变前、日帝强占时期、建国初期、时期、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后等几大时期做一整体的概括。

朝鲜族历史教育的经验与建议

许青善的《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促进跨越式发展》在总结朝鲜族教育的历史经验时提到,应教育学生了解朝鲜族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以及优秀文化传统。

朴文一的《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朝鲜族基础教育的姿态与课题》一文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本民族历史教育,并把它纳入校本课程。建议省州政府将其定位法定课程内容,并编写规范的教科书。

崔成学的《朝鲜族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现代化》一文表示相当多的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缺乏了解。作者还提出要强化民族文化及民族意识教育,应开设与朝鲜族历史与文化关联的专门课程并保障课程学习正常进行。作者认为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少,校际间的学习成绩竞争不那么激烈,相对容易进行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意识方面的教育,更容易保障实际效果。

郭哲洙的《关于中国朝鲜族民族历史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阐述了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延边一中校本课程“中国朝鲜族民族史”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内容。还介绍和总结了延边第一中学自1995年起实施的“中国朝鲜族民族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的成效,并提出了几点不足之处。

申英美的《中国朝鲜族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朝鲜族历史教育的缺失主要是源于教育主体的历史教育意识的缺乏。各级学校负责学校管理的校长和教师、学生、家长等3方面都仅仅抓住入学考试教育,却忽略了重要的朝鲜族历史教育,最终导致朝鲜族青少年在自我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得不到朝鲜族历史教育。对此,作者提出的对策是:由民间团体出面向青少年开设假期免费朝鲜族历史和朝鲜族文化讲座,努力让学生们有机会学到无法在学校学到的朝鲜族文化、历史等。

朴今海的《朝鲜族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一文中,作者认为虽然目前已经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但实际上有关民族历史的内容很少,还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形式来看,尽管延边州有不少的历史文化遗址,学校并没有很好地组织学生参观和亲身体验民族历史文化。另外缺乏担任民族文化课的专门教师,也缺乏对专门教师的教育和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三十年来我国研究者从多方面对朝鲜族历史教育史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改进。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每个时期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历史课程、使用的教材及课时安排,以及有关朝鲜族历史教育的经验与建议等内容。今后我们应对朝鲜族历史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做一系统、专门的研究,并加以分析和探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并对每个时期的特点做一概括,以此来预测今后朝鲜族历史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方向。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篇9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新教师,自从20xx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

  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考试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罗马法的起源》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罗马法”,概念抽象深奥难懂且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故事性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当回法官来审理案件,随着学生审理同一个案件或新案件所依据的法律,进而阐述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当讲课之前,我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也特别用功,所以这堂课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很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研活动,在本学期主动和

  最后,本学期还有一项最大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进行了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15)~(18)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8节。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学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

  针对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制定学案,规划整篇课本知识,重新组合内容,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学期来,我所任教的6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高一(16)、(18)班科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提醒学生预习时,完成学案,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课后,又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落实教学常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一些需要补充的知识,坚决补充完整,讲明讲透。我在讲清高考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开放历史思维,不要迷信课本,人云易云。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够。困惑是学生需要精彩的课堂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的矛盾;忠于课本要求与实际学习需要而补充知识的矛盾;补充知识扩大课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这些教和学之间矛盾需要在往后的历史教学中切实解决的,同样的,对我教学水平推动和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也让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本学期继续教高一历史,担任高一(2)班班主任,重点是搞好高一历史会考,争取全部通过. 一学期匆匆过去,忙碌,充实,有成功,也有不足.故总结如下:

  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会考考点落实准确,不考的知识不教,否则,增加学生的负担.备学生,又要备教法。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我这学期采取分层教学 ,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树立会考信心.

历史教育教学总结篇10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高中历史教学 应用研究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摒弃传统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运用问题教学法,增长学生历史知识、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教学法的简单概述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思考,根据学生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再通过完成预习作业等形式,然后将自己从中发现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再将所有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选取、归纳、总结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共同讨论,从而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的一种课堂上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其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问题教学法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主旋律。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选择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高中历史课程,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断提升。而问题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能促进历史教学有效的开展。

1.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制定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为了促使高中生能够投入到历史课程学习当中,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历史课程教授之前,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制定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投入到历史课前预习这项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还是为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做铺垫。另外,为了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历史教师一定要适当的鼓励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如若遇到不懂或有疑问的部分,做下标记或提出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解决。

(2)营造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依靠文字或语言来讲述一段历史或说明一个事件是很难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的。所以,为了促使高中生可以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营造直观的历史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投入到历史问题思考和历史知识学习当中,这将大大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营造直观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历史问题?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利用图像、视频、音频等,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营造直观的历史氛围,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历史。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学生疑惑的问题,要求学生共同思考、讨论、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例如,某历史教师为了更好地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特意向当地电视台借用了我国近现代史的一些资料和相关记录片,并从图书馆寻找了一些资料,做出历史课件。在历史课堂上,首先,历史教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问题;其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中国近现代史记录片;最后,在学生观看完记录片后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历史课程学习当中,还积极发散思维,主动参与问题作答,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很大帮助。所以说,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课堂总结,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惑。所以,在每堂历史课程的尾声,教师应当进行课程总结,说明历史知识难点和重点,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效的处理这堂课程的所有疑问,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当前教师不应当只注重历史知识点的讲述,而是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程度出发,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明白、不理解的部分予以详细的分析和讲述,辅助学生解答困惑、排出疑问,从而使学生正真理解历史知识。

2.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教材内容。由于每个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都有所差异。为了帮助,每个学生解答历史课程学习疑惑,课前预习教材必须要作为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第一步。学生在预习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可能对“维新运动的意义”不理解,也可能对“最终失败”不明白。教师只有了解学生问题或疑惑,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问题教学的第二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一定要注重营造历史教学氛围,合理的、有效的讲授历史知识,尤其是学生不理解的部分予以重点讲述。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历史问题拿到课堂上,共同讨论和解答,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知识。

(3)课后小结。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总结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清晰明了地了解课堂教授的知识。课后需要学生针对自己实际情况,总结课堂内容,尤其是自己不甚明白的部分,以巩固历史知识。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此种情况,最佳的解决措施是利用问题教学法来代替传统教学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将问题教学法有效地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曾世旺.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

[2]朴春花.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1,(06).

[3]王艳.问题教学法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