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途径十篇

时间:2024-01-17 17:52:46

科学教育的途径

科学教育的途径篇1

    (一)在实验教学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开展实验教学。那么,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一定的科学方法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刻领会物理实验中使用的科学方法。应该来说,物理学科的本质就在于物理实验,它是体验科学方法教育的基础所在,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结合实际,启发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说对比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

    (二)在理论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实施,就是应该在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中进行,它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在领会到科学方法的提出角度以及解决途径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学习到科学方法。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物理概念以及规律教学中,充分挖掘出科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从而让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获取科学方法。

    (三)在习题讲解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中,必然会有物理习题的讲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努力渗透进科学方法教育,这是因为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的物理习题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物理知识达到理解的水平,并通过一定的习题实践,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能力。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教育中把对物理问题的解决由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显然,物理解题训练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提高物理知识掌握能力与水平。

    (四)在物理学史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中,也会不时的穿插一些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思维,因为物理学史中必然会提到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有些会详细介绍这些物理学家如何发现一些物理现象并做出解答的。因此,它将引导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某些物理现象,更好的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思维方法,还让本来较为枯燥的物理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那么,中学物理教学中就必须突破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制约,不仅需要一些逻辑性的教学方法,更要采用一些非逻辑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比如说直觉、灵感等,而这些很多都可以在物理学史中获得充分的材料。

科学教育的途径篇2

关键词:生物 教育价值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 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 。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 ;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 、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三、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 ,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科学教育的途径篇3

1在化学知识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

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承担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等知识的教学,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如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时,可采用事实―分析一雅论―实验验证一^结论的科学方法模式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力卩以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和物质的内在联系等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实验多次验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

又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以通过课题讲座或教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如学习酸、碱、盐性质时,可以先研究单个物质的每一个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用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理能力。

其次,结合化学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概念是从大量同类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化学理论的基础。因为每一化学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化学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即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经过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化学概念。同时,可以根据化学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融入科学方法教育。如:在许多意义相近或相反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就应用对比方法教学,像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等意义相近,而像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意义正好相反。

最后,在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规律是化学现象或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反映,是构成化学大厦的砖石和框架结构。和化学概念教学一样,在探索、总结化学规律时,也应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即教会学生:①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演绎-化学规律;②已有概念和规律-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化学规律;③已有概念和规律-数学或逻辑推理-得出化学规律。

2剖析历史案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家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史料,将化学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化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

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在学习化学时,我们对科学家们开始为何会’’古怪’’地思考问题疑惑不解。如卢瑟福在当时无法验证的条件下,怎么会想到原子的模型是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罗蒙诺索夫何以会向当时化学家权威们都相信了80多年的斯塔尔的燃素说提出疑义;凯库勒怎么将梦见的几条蛇的缠绕现象与苯分子的结构联系起来;在100多年前发现了几十种元素时,人们就开始寻找元素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将元素进行分类的各种学说。先是德贝莱纳提出”三元素组”,紧跟着是迈耶尔提出”六元素组”和纽兰兹提出”八因律”,最后在此基础上,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他们是如何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发现了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规律,有力的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联系曲折发展的化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就能使学生从化学家的成功和失败后面获得方法论的启示,并通过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在这个追根溯源、回顾观念更替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念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这比直接从理论和规律入手去学习当然要生动形象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得多。

化学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根据教材课文中提供的事例。金属钾的发现、氯气的发现、苯的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形成、何氏制碱法的建立等化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来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关于科学发现的阅读材料。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等。

3借助实验探究,强化科学方法教育

所谓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法,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探究酸溶液、盐溶液分别跟金属发生转换反应的规律”“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纷纷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等。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是科学研究方法得以应用的一种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在新课程中,把实验探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与之相应地,在教材内容设置方面给予充分地体现。

在初三化学教材中不仅特意安排实验探究的专门章节,而且还在每一学习主题里都嵌入了实验探究的内容。所以在实验探究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上教版)第194页“活动探究2”的实验探究中,就涉及到了观察法、假说法、比较法、实验法、推理法等;在物质反应前后变化情况的实验探究中,实际上就嵌入了科学假说、逻辑推理、数学方法、观察等基本方法,第152页的食用油在洗洁精的溶解实践,则要运用到实验的一般方法。这一系列做法由于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科学方法教育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由于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学生就能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知识也就能动态地存储在学生的意识中。

4设计化学习题,夯实科学方法教育实践内容

化学习题也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习题要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科学性原则,这里的科学性原则要求在设计化学习题时要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通过让学生在解决这类化学习题过程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方法。

例1:请根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学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的含义,用图表表示各概念间的关系,并将下列物质列入相应物质属类。①铁矿石;②冰水混全物;③清新的空气;④铁粉;⑤氧化镁;⑥液氧;⑦干冰;⑧氖气;⑨汽水

例2:把一只新鲜鸡蛋入入水中,鸡蛋深入水底。加入浓盐酸后,鸡蛋会出现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现象,反复多次。

(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用化学和物理知识解释鸡蛋上浮、下沉多次的原因。

自己在家里用食醋代替盐酸试一试(先鸡蛋后放醋),观察实验现象,并与鸡蛋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比较。

以上的两个化学习题在设计时都注重到了科学方法的渗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新时期化学教学必须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只要教师能对化学科学方法有较系统的理解并能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通过知识的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并能长期坚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育的途径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感教育 艺术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学科的教学体系过于专业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多是根据专业课的目标设置的,因而培养的学生是就业面比较狭窄的对口专门人才。这种高师音乐学科毕业生适应性较差。因此,高师音乐教育要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完善知识结构,注重能力培养,走出纯专业技术教育的狭窄空间,进入一个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一、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应首先增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具备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目前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枯燥,脱离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充实和更新内容。应增设伦理道德课程,使学生在市场条件下,具有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国际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身体无缺陷,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里的适应能力包括道德的完善程度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应对学生进行人格和心理方面的教育,使之更好的做一个心智健康的人,善于与人团结合作,具有更强适应性和竞争性。

二、 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质量

课程结构、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的改革,是强化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高师院校的课程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专业学科类课、普通基础类课和教育类课。专业课是为解决高师毕业生将来从事专门学科教学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系列课程;普通基础类课指的是高师毕业生作为未来教师所需要的较广博的综合性科学文化知识的系列课程;教育类课程主要指体现师范特点,以向学生传授教育理论和培养从师技能为目的的系列课程。

在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太多,教育类课程和普通基础类课少。高师音乐学科是为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的,课程设置要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依据,所以,我们在注重专业课的同时,也要提高教育类和基础类课程的比例。教育课程应增设教育哲学,以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应增设教育史,以拓宽学生的教育视野;增设教育管理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从而获得最佳教育效益。基础类课程应增设科学概论、科技史、社会学、人文科学、文化与文明史等课程,使高师音乐学科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为其胜任基础教育岗位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三、强化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解作品、讲述作品、分析作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学语文课要增加讲述,分析中外著名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汲取音乐领域外的文学要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和文学有不解之缘,文学使他们的视野开阔,受到启迪,激发创作灵感。文学是音乐创作的底蕴、旋律的基因,不断提高文学修养,才能正确的掌握音乐作品的精髓,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 加强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舞台艺术实践是音乐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或由学生自己组织召开音乐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演唱、演奏技巧,理论知识通过演出得到锻炼、提高和巩固。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突破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界限,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引发兴趣、激发创作灵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特长得到较好地发挥。应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 改变个别课总是“一对一”的授课方式

“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虽然沿袭已久,也为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也存在很多弊端。个别课缺乏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能互补。可以用集体课、小组课等形式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补充。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在集体课上解决,学生在集体课、小组课上训练,使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可以得到教师、同学们的指导评议,而且通过观看其他同学训练,可以更多的了解不同声部、不同嗓音、不同水平、多种风格类型的作品和艺术处理手法,还能观摩到教师的整体教学。教师要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用课堂提问、讨论、学生相互讲解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理解力。当然,对于专业课,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依然要采取“一对一”的小课来解决。同时也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研究成果,多渠道、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断探索高师音乐学科素质教育的新方法,为高师音乐学科的建设,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开创一条新路。

六、 建立多媒体教学体系

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音乐”教育,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电脑作曲、电子乐器演奏、音乐制作、乐谱打印、音乐教育软件应用。

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传统授课方式有许多局限性。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音乐”教育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易于领会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学习音乐边缘学科知识,在学科交叉、知识综合运用方面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多媒体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广阔的前景。

七、要重视美感教育

所谓美感教育,是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的实践,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美感教育属于美学的审美范畴,它是人们从事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一种方法论,使人们更加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因此,高师音乐学科开展美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通过有意识提高自身对美的认识、美的追求,进而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从美的角度去发现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内涵,逐步提高并最终具有较高的欣赏品位。

科学教育的途径篇5

关键词:科学教学;STSE教育;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9-0116-02

“STSE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组织教学,以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为目标,从而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知识,让科学知识真正回归生活。STSE教育应该关注科学和技术在具体社会事件、生活事件上的结合,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热点,有学生熟悉的技术载体、有广泛社会认同的科学明星、有影响的局部环境事件、有典型的科学(素养)事实等,注重合理设计,以开放的形式将科学知识和技术、社会、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系统。

一、注重书本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外知识的渗透

教材是STSE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STSE教育的因素,更新教学内容,体现STS教育的精神,使之与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又要适当渗透现代科技方面的内容。例如,教学《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全球因水资源的短缺所产生的严重问题,诸如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河流出现断流、工业和城市生活因缺水带来的问题等,使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然后向学生提出“生活中可采用哪些节水措施”的问题。如此讲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相联系,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和人类生存发展意识。例如,讲授大气污染时,可介绍世界上几次大的污染事件,拓展一下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与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近年来在北京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天气,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教学时就以这一环境问题为主题,向学生详细介绍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从而提出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此外,还可以把每年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从而了解我国目前环保工作的重点。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教师要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了解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实验中强化STSE教育

1.开展绿色实验活动。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对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数量都大大增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在自然科学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对学生进行STSE教育的难得机会。根据绿色自然科学理念,绿色科学实验应当是一种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的实验技术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好地运用绿色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地渗透STSE教育。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改进实验内容或装置,使某些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甚至是有益的物质,消除和尽量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例如,中学化学实验进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往盛有少量铜片的小试管内倒入浓硫酸后,产生的二氧化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污染,教师引导学生可将此实验改成:在敞孔试管上配以单孔塞,将二氧化硫排入浓碱液中,使二氧化硫转为酸根。这样的实验既认识了铜与浓硫酸反应的状态,又减少了污染。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学生关于STSE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传统的实验,某些不完善的实验是可以变为绿色实验的,这样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约大量的化学试剂,对学生进行STSE教育是极其有益的,同时也给学生开辟了创新教育的广阔空间。

2.简单发明中的发现设计。《探索酸的性质》中有一个“自制酸碱指示剂”的阅读栏目,“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某些显色的物质,它们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会显示不同的颜色……”把阅读材料活动化,也是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倡导学生深度参与探究的方法。学生都是用花来做,因为教材提供的参考表格是“某些花浸出液的变色情况”。规范操作的学生,把花剪下,剪碎捣烂,用酒精浸制,这是教材要求。有学生因为没有花,向同学要了二瓣花瓣,酒精浸制后用纱布过滤,由于溶液量太小,全体吸收在纱布上,几乎滤不出液体,干脆把纱布展开,把酸或碱直接滴在纱布上,一比较,现象还很明显。这是一种发明,学生找到了一种节约材料的方法。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家里有没有什么是植物的花果茎叶加酒精做成的?有啊,红酒是其中之一。新的探究问题产生了,红酒能不能做指示剂呢?在诱发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维度拓宽了。学习了碳酸钠后,教师旧话重提:碳酸钠溶液能不能使红酒变色?那我们探究一下。然后,再来一个逆向思维问题:我们能不能用酸碱来检验红酒的真假?操作越接近生活实际越好。有学生选择纱布吸附红酒后,在上面滴加碱性溶液。而最受好评的办法是:把餐巾纸对折再对折,在纸巾上滴一至二滴红酒,利用纸巾纸能让水滤过的特性留住色素,纸上或多或少留有红色。在红色区域滴加食用碱(碳酸钠)溶液,变蓝色,当然也有不变蓝色的,这是假酒,因为人工色素遇碱性不会变色。也发现酒的颜色在滴加碱性溶液后颜色变化浅一些的,可能是兑制的葡萄酒。餐巾纸、食用碱、几滴红酒,就那么简单的材料,学生发明了一种在家能鉴别葡萄酒真假的办法。原来葡萄酒中含有花色苷,这是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它在酸性中显红色,在碱性中变蓝绿色。初中的酸碱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维产物,是一种模型。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

融入科学中的STSE教育,除了阅读、讲述,还有更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体,但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得到统一。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固然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仅限于此,是远不能适应STSE发展的需要。学生自主进行的课外活动的实践,是实现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统一的关键,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造实践时空,注重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外活动,既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积累)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教学模式。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促使学生的应用科学技能得以提高。

1.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比活动。自然科学教师可以和其他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开展以STSE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摄影、演讲、歌咏、征文、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有利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长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

2.成立社团组织。创办以STSE教育为主题的“校园环境之声”广播站,通过聚集校园中的环境思想和环境问题以及开设“环保动态”、“我的环保策略”等栏目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组建花卉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教育园地;班内成立“STSE活动小组”,年级或全校设立“绿色家园环保协会”;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如“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无烟日”、“爱鸟周”,组织出版宣传橱窗,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宣传活动,让他们作为活动的主体,向群众散发环境保护的资料,宣传环保的重要性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STSE意识,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心与参与”精神,通过学生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3.组织社会调查活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接受教育,不能使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布置学生进行生态环境资源调查,并提出调查内容与要求,如了解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情况;搜集有关生态农业的建设情况;农村水资源状况,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程度;采访环保先进单位和个人等。学生调查后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思考,综合分析,写出家乡环保调查报告。学生在环境调查活动中既看又做,亲自感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与危害,并从内心深处发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呼声。其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直接参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技巧,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树立保护良好环境、改善恶劣环境、建立美好家园的信心。

4.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技术教育。在第二课堂中教给学生一些实用技术,既可促进教学,又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就业打下了基础。这些技术包括:①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制作:自制音乐贺卡,无铅皮蛋,孔明灯,水火箭等;②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科学小实验等;③一些农村实用技术:如使用菌、花卉果树栽培,动物的饲养,沼气技术等。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有关STSE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在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信息来源。在教学中关注有关科学新进展的各方面报道,并鼓励学生也多方面收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在当前社会中的现状,以及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事实,培养了学生自觉更新、收集知识的习惯及提高及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STSE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STSE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提高STSE技能和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既教育了自我,同时又影响了别人,使大家都为和谐社会建设尽一份力。

四、关注中考新动向,训练STSE思维

“STSE”试题,结合自然、生活、社会、科研实际,立意新,条件设置巧。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战时的实际情景,弄清科学背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运用相应的科学知识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检验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中学科学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摆脱封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提倡开放式、多种形式和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相互研讨、交流、探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些试题一般具有综合性强、起点高、落点低的特点,此外,由于习题设置了新的情景,涉及到了学生不熟悉的前沿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形式,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结合课程进度,精选相关的STS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既能够以习题的形式将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新成果、新信息介绍给学生,又有利于分散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科学教学质量,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之,STSE内容在教学中常用的统整方式,如用STSE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STSE内容临时引入科学内容之中、STSE内容有目的地引入科学内容之中等,无论哪一种方式,面对内容庞杂的STSE,选择其中符合学生认知的细节,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科学问题的解决,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康社,王欣.新课程理念下开展STSE教育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2).

科学教育的途径篇6

关键词: 科学素养 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1.刚入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事幼儿园工作的一线教师,主要来自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四种类型培养模式,包括初中三年中专、初中五年大专、高中三年大专,高中四年本科。这些学生入学时就存在自然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见下表。

2.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有学前教学专业的学校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开设了一些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关的课程,比如《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概论》。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在这些课程的课堂上都不听,有的呼呼大睡,有的玩手机,有的做其他的作业。通过走访学前教育系任课教师,担任和科学类课程相关的老师普遍幸福感低下,上课没有人听。

3.临毕业存在的问题

在第五届亚太地区传媒与科技和社会发展论坛上,中华女子学院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令人震惊:在受访的484名幼儿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中,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仅为2.3%和3.2%。

对于高中三年大专和高中四年本科学前教育系的学生来说,临毕业时,其仍然存在严重的科学知识误区。例如:不知道“纳米”是什么;认为光速比声速快;认为电子比原子小。通过私下访谈,大部分本科大四和专科大三学生对毕业后从事幼儿科学教育有胆怯感与畏惧感。本科大四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时,很少有学生主动选择科学领域教学的,通常选择其他领域的教育主题。对于基础更薄弱的初中生情况更糟。可见目前这些“准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难以承担幼儿科学教育之重任。

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出身原因

高中生大部分是文科生,高中时就是因为文科优于理科才会选择学文科,初中生情况更严重。在决定报考学前教育时,就是想逃避学习诸如数学、物理、化学之类“难学”的课程,甚至会错误地认为学前教育专业不用学这些课程。因此,学生进校以后对于理科课程的“有用性”存在疑问。另外,只有弹、唱、跳、画等艺术类课程内容的印象深植于学生心中,更促使他们淡化自然科学理论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2.学制原因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专业采用的是“3+2”的学制,即首先高中毕业通过三年的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然后经过严格的考试进入教育专业,进行两年的学习与教学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方能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这样学制下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是社会所需要的“T”型人才。“―”表明幼儿教师不仅具有社会文化基础知识,更具有物理、化学、生物 、天文、科技等方面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可见国外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主要是靠前三年的课程学习积累。目前我国培养模式与国外不同,学前教育专业从高中招收的大部分是文科生,进入大学后进行三年的专科或者四年的本科学习。在此学习期间,这些准幼儿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因为他们的时间更多地花在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艺术技能、各幼儿领域教学法等方面,也就是前面所说的“T”型人才“―”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3.课程原因

自然科学类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来说,本来就以枯燥、难学、无用等名词出现,如果还采用过去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务必使学生越来越对科学课提起不了学习的内驱力。目前学校在开设这些课程时大部分还是采用这种模式,所以结果可想而知。

三、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上面分析的主客观原因,最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呢?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

1.有意识地自主学习科学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学习科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内在的、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状态。同时科学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学习的兴趣。对幼儿来说,科学教育是在幼儿好奇心的驱使下科学学习兴趣的启蒙教育。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缺乏科学学习兴趣的老师能激发幼儿的科学学习兴趣。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需要多方力量的协调和配合。一是学生群体内部寻找管理员利用自媒体手段,在QQ群、微信群里建立各种科学兴趣活动小组,和科学有关的趣味文章及幼儿学习科学知识重要性之类的文章。二是教师群体内部寻找教坛新星把课堂教学趣味化、生动化、形象化,消除学生对科学类知识学习的传统印象。三是校方经常邀请校内外科学类专业的专家学者开设科普讲座,团委积极举办科技文化节,学前教育系进行科技竞赛等。这样通过三方努力科学兴趣的培养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2.积极地自主学习科学

要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科学,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科学探究能力,主动科学探究能力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具有四类兴趣或本能,即“社会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及“艺术性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探究本能的满足需要在科学领域落实和实现。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进行科学探究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所以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能熟练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幼儿教师。这是学前教育专业目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幼儿教师必须教会幼儿面对问题时要学会问为什么,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证。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教会幼儿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和科学兴趣一起同样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探究素养”。科学知识懂得再多,没有探究品质和能力,幼儿教师也是不能胜任幼儿科学教育重任的。“探究素养”的培养同样需要多方的协调和配合,一是校方把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实验室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放,以便学生观察、学习;二是教师增加科学学习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在各级各类实验室进行,如果有些无法实现也可运用多媒体进行;三是校方可以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制药厂等地进行参观,同时做好科学类实训室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8-03-15.

[2]钟晓.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03-30.

科学教育的途径篇7

关键词:民族预科 教育管理 办学思路

一、正确定位,制定切合自身生源实际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精心组织教学

正确定位就是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从事民族预科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高校举办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为了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而采取的特殊政策措施,是民族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民族高校最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民族预科在内涵上,具有“补”和“预”的两重性,“补” “预”结合,以“预”为主。“补”是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预”是指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基础,培养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意识、能力和方式、方法,养成健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通过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为进入本科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对预科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进一步贯彻了教育部对高校民族预科课程设置的要求,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的原则,开设了《大学语文》、《数学》、《英语》、《国情概论》、《计算机》等,这几门主要课程的课时占课内学时总数的70以上;按照学校提出的“重基础,宽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我们设置了大文大理两个方向的专业必选课,即大文类开设《阅读与写作》,大理类开设《物理》、《化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和《国情概论》两门课程替代了原来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因为该课程与大学一年级同名课程完全重复);另外还开设了《体育》课。这一课程设置方案既保证了重点也体现了与本科一年级的衔接,体现了“补”和“预”的统一。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

二、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湖北民族学院既实行校、院(指二级学院)、系三级管理以院(二级学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又实行全校资源共享。预科部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实体单位按二级学院对待。预科部重点配备了《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数学》、《国情概论》等主要课程的专职教师,其它课程则由相关院系的教师承担(即兼职教师)。这样既保证了把预科也作为专业学科来进行建设所必需的基础力量,又利于教师在校内的交流,更利于教师的业务提高和职务晋升。

在课程教学上我们实行“强化基础、精讲多练、统一要求、因材施教”。所谓强化基础,就是严格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精讲多练就是突出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一般内容则简要讲解或指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或分析研究进行综合归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提炼升华;统一要求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组织课程考核;因材施教重点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知识扩展(扩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考核的要求),区别对待,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学需要。

三、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按照 “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要求,从教风入手,狠抓学风建设,结合预科学生实际,逐步形成了教学和教育管理并重的办学思路。

学风和教风相辅相承,只有在好的教风影响下才能养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先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根据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对教师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风范要求,我部教师根据新的教育形势不断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关心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善的人格。

我校预科学生来自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等省区,但主要来自湖北的少数民族地区(80%以上),湖北是教育较发达的省份,预科生与当年本科一年级新生的高考分数差距不是很大(一般低20分,少数人甚至高于本科生分数线)。因此,我校预科学生与本科一年级新生有许多共同点,这是我们把预科学生当作大学生看待和要求的基础。同时,预科学生整体也有一些独特之处,如文化基础相对差一点,由此产生的心理负担就重一些。通过我们观察和分析,造成他们分数差一些的主要因素并不一定是智力性的,更多的是习惯性的,不少的同学都是因为刻苦精神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的。按照国家教育部 “民族预科班的教育管理应当遵循生活上关心爱护、校纪校规上严格要求、教学上耐心细致的原则” 的要求,根据我校预科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加大教学力度的同时,把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突出的环节来抓,引导学生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和逐步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在教育管理上,我们探索了一条“四要求、五提倡、六抓手”的基本工作思路。

“四要求”是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提出的四项要求,即对预科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实、严、细、情”。“实”就是不能把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或写在纸上,而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严”就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制度过硬,即贯彻同志指出的“对青年既要满腔热情,又要严格要求”;“细”就是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不简单粗暴,要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预测、分析、研究,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中去;“情”就是针对预科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思想上有包袱,怕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要关心爱护他们,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与学生交朋友,把教育工作建立在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上。

“五提倡”是教育管理的五项工作方法要求,即提倡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倡正面教育为主,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工作,提倡示范式教育,提倡多肯定学生优点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

“六抓手”是把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六条主要措施,即“一抓纪律、二抓学风、三抓干部、四抓管理、五抓活动、六抓安全”。

抓纪律既是“四有”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集体生活环境中使学生的学习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从学生进校起,我们就对学生提出以职业精神来对待自己大学预科生活的要求,把学校有关纪律要求落实到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重要环节中去,严格考勤、制度兑现。

抓学风首先要求学生以职业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主张勤奋刻苦是学习的基本态度,课堂、自习等学习的基本形式必须得到保证,笔记、作业、竞赛、考试是对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的必备手段,讲座(我们每学期举办一个学术讲座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专题讲座5次以上)、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活动是开阔视野和锻炼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抓干部是班级制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抓手。学生干部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带头学习。尊重、关心、支持、指导各学生组织按照各自的章程积极工作,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工作条件,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并实施奖惩。

抓管理就是分类制定有关制度的实施细则,明确职责,详实记载,精确统计,以量化的数据作为奖惩的依据。

抓活动就是开展创新教育,引导、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抓安全既是综合治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和要求,也是我们对学生本人及其家长的基本责任。对此,我们不厌其烦,如遇突发事件,我们要求班主任和主要领导在10分钟之内必须赶到事发现场。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科学教育的途径篇8

关键词:中职商科 创业教育 定位 实现途径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是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教思想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就业导向的职教理念向纵深发展,创业导向理念逐步显现,开展以培养创业素质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商科创业与创业教育目标

1.商科创业

从经营的角度看,商科创业体现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方式的新思想,体现经营管理理念、手段、经营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是创业者将具备商业性的创业意识付诸行动,实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也是创业者对市场机会追踪和捕获的管理方式,它以商业机会和利润为驱动,强调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的运用,以及经营管理团队协作等经营技巧。[1]

商科学生创业不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企业,他们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策划,改进管理手段,进行营销推广等活动来展现自己创新的商业意识和商业行为,从而创造新的经营模式、新的管理方式等,这些改进和创新,是中职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也是创业行为的表现。

2.中职商科学校创业教育目标

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总数的1%(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且成功率低。由此推测,中职学生创业的比例也不会高,形成对开展中职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质疑。

其实,中职商科创业教育不要把创办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的唯一目标,而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创新的素质,即创业素质。创业素质由创业意识与动机、创业者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构成,是学生产生创“新”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中职商校学校应当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2]

二、中职商科学校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定位分析

1.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本质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学者柯林・博尔明确了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他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中职商科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系统的一个专门类别,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2.中职教育发展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市场机会如何出现,如何被发现和捕捉,如何被创业者开发和利用,使之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职商科学校的商科属性与创业活动的商业属性高度吻合,使创业素质成为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

就学生终身发展而言,开展创业素质教育,不仅丰富了中职商科教育的内涵,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就业目标,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开展创业活动,实现职业生涯高层次发展。

3.中职学生特点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首先,学生因其年龄因素、资金原因、知识技能等原因,难以实现创业目标。但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的培养,增加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积累,可为其打下良好的创业基础;其次,中职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易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最佳时期;再次,中职生具备较强的尝试精神,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创业素质的有利条件;最后,商科创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跨越“习得性无助”障碍,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素质。

4.社会发展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创业者不但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且还主动地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创业教育丰富了就业导向的内涵。因此,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要求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要让中职毕业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所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中职商科学校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实现途径

1.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动机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生的缺点,他们对创业的认识朴素而朦胧,比较感性。如果没有创业动机的驱使,难以转化为理性的创业意识,更难以转化为创业行为。所以,创业素质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通过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创业典型案例宣讲,增强创业教育的感染力和可信度,不断的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的动机。

2.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拓展训练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个人心理活动和创业心理活动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创业的自信心和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创业培训,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

开展创业素质教育,还需开展专门的创业知识培训,围绕创业项目策划与运营管理,资金来源和使用计划,以及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量计划等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和完善基本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活动基本规律,制定可行性高的创业计划书,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提升创业素质。[3]

开展创业知识培训最直接的做法是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推广的SYB创业培训项目。该项目涵盖了创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通过培训,让学生选定创业项目,拟定创业计划书,自主经营,将学生置身于创办企业的真实过程,丰富创业知识和技能。

4.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技能

商科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创业园或跳蚤市场,为学生经营实体店提供条件,还可以结合商科特点,指导学生依托互联网经营网店,甚至将两者结合,同时开展线上线下(O2O)经营活动。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践证明,创业实践能很好地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创业能力,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最有效的方法。

总之,中职商科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才能使创业教育充满生机,使中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方画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中职定位,职教之声,2011.12

科学教育的途径篇9

为了更好的配合子课题的实施,学校加大了硬件投入。为每个教室配置了彩电,幻灯机。新建了一个多媒体教室,配置了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和多媒体电脑。开发教育信息网,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装备视频设备,增强信息数字化能力。后期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投入50万元新建了两个网络教室,更换了114台崭新的品牌电脑,子课题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学校重视,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该课题已经纳入学校教育科研的计划中。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管理、应用及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都纳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全面考核。

1、规定全体教师每期听信息技术课不得少于10节;

2、每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上课不得少于35节,开展全校性的重点课例研究。

3、教师每期自制课件1至3节;

4、教师有关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纳入每月月评估和期末评估,校级公开课必须使用信息技术,事实证明,对进一步推动课程整合实验研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学校成立子课题组后,重点对实验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培训工作。在基于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帮助者、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都把教师培训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学校都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对实验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和课件制作等培训。同时派出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许多实验学校多次聘请专家到校讲课、做专题报告。

1、学校无条件保证主研教师参加总课题组的各种培训,如“西部行”课题讲座,大型的课题组研讨活动等;

2、学校科研室组织主研教师定期学习,研究活动有内容记录

3、利用学校已有条件培养教师自制课件的能力;要求教师每期自制课件1-3件。

4、送培教师参加了区上,市上“专题型学习网站建立培训”和“因特尔未来教师”的培训,以及各种研培活动。

5、组织教师新课标学习的同时,专题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四、工作成绩

1. 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

近四年来的实验研究,实验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能力、课题的实验研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实验教师都能自觉地运用现代教学模式,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配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通过一年来的实验研究,许多骨干教师都能独立地完成制定计划、有序实验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且水平较高。逐步有“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四年来的实验,更新了广大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即现代化教育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是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接班人。

2.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近四年的实验,实验科目的教学成绩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 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自由学习的时间去钻研新问题,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促进了特长生的发展,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4. 科研教师的论文和课件,取得了各级各内的各种奖项。

五、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1、个别教师的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

个别教师认为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制作课件,然后用课件去上课。他们的思想水准还仍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远远没有达到该实验课题的真正意图:体现计算机的工具性。课程整合的软件应该工具型、资料型的软件加平台,即通过应用现成的以平台为基础的教学工具软件实现课程整合的目的。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对该课题认识水平。

2、关于软件问题

自己开发软件有几个缺陷。开发这样的软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会花费老师大量的精力。花费大量时间开发的软件由于受到教师自己教学习惯、教学思想的限制,比较难以推广。这样势必造成重复开发的问题。

3、可以增大学生在课题实验中的参与度。

让部分学生参与制作课件,课件的目的就是呈现资源、呈现问题,将课堂教学由讲述为主变为以讨论为主。

4、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由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

科学教育的途径篇10

【关键词】高职;德育途径;比较研究

读书育人,以德为先。在我国,由于高职院校存在的历史不长,高职德育工作正在探索过程中。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如何整体构建富有我国高职院校特色的德育体系,探索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显、隐结合的德育教育新途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研究课题。

1.何谓高职德育途径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是指教育者对高职生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2.国内外高职德育途径研究之比较

2.1国外德育途径研究

国外有关德育途径的研究主要围绕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学科建设、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家校结合、心理教育等方面展开[1-2],并侧重于对德育隐性途径的研究。

在西方国家,他们的在德育途径不仅注重正面的、德目式的灌输教育,还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开展教育,寓德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生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隐性教育。在美国大学,隐性的教育往往是通过生活指导、社区活动、宗教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的。在社区学院,课外活动主要有学生社团和被视为必修课的课外活动。早在20世纪2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初级学院,曾经成立了70个各种学生俱乐部。目前,虽然参加各种俱乐部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 但是一些社区学院,它们会采取积极措施在学生中培养能够组织领导课外活动和俱乐部的人才,通过学生组织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自我教育。在美国高校,它们的学生工作采取法制化的校纪管理,因而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其法制特点不仅在于规范化,而且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程序,从而使得校纪管理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构成了良好的德育软环境,在对学生的关注、体谅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给予学生以熏陶,是日本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德育方法上常常采取隐性教育的方法,但是其德育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 比如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等。

2.2国内德育途径研究

国内的研究文献较丰富,涉及面较广。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更青睐选择具有明确教育意义和目的的德育途径,而对学生道德具有潜在影响的隐性德育比较忽视,从而导致隐性德育途径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德育工作主要通过贯彻实施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得以开展,这是对高职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两课课程在高职德育过程中扮演着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角色, 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其他途径来开展德育工作。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德育主阵地建设,而在其他非德育课程教学的德育渗透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结果是淡化了各科教师关心育,参与德育的意识,尤其是非德育课教师淡化了教育性教学意识,客观上丧失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机会。同时,我国更注重显性德育途径的利用,校园环境、风气等隐性德育途径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各途径如何发挥各自功能、各途径如何优化配合、如何加强德育途径的实践环节等问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趋向于体系化建设和具体化实施[3-7]。如按照空间特点,一般将德育途径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基本途径。国内相关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把企业纳入高职院校德育途径体系中,构成四大基本途径。从高职德育的具体实践出发,又在院校、家庭、社会、企业四大基本空间德育途径的基础上,再按照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分析整合和归类,把高职院校可以经常运用的德育途径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传媒等七类。这七类近20项德育途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通,构成了高职院校德育途径整体体系。对这些德育途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使德育资源得以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德育大格局。

通过对各国家德育途径的相关研究比较, 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与实践倾向于隐性的德育途径建设,国内的研究与实践则侧重于显性的途径建设。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大学生思想活动也随之显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决定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形式要从传统的以显性德育途径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变为显性德育途径与隐性德育途径相统一、相结合的德育途径新模式。只有显性与隐性途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是德育活动的客体,又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提升德育水平,满足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需要。只有两种德育途径相互结合,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美]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赵炜.比较视角中高职德育之共性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3:97-100.

[4]程则思.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5:113-114.

[5]胡孝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创新思路[J].职教论坛,2010,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