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发展总结十篇

时间:2024-01-17 17:52:45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1

一、数据来源说明、模型设定与计算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说明林业本身是一个综合产业,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上的产业分类标准,林业产业的内部结构可依其功能属性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林业第一产业主要包括5个行业,分别是林木的培育和种植、木材和竹材的采运、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花卉的种植以及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林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6个行业,分别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业,木、竹、藤家具制造业,木、竹、苇浆造纸业,林产化学产品制造业,木制工艺品和木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林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5个行业,分别是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林业专业技术服务、自然保护管理服务、森林公园管理服务、林业公共管理服务。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5年~2011年)和《江西省统计年鉴》(1996年~2012年),指标包括江西省1995年~2011年林业总产值、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见表1)。(二)模型设定为了定量分析江西省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引入崔元锋等、肖利容、张微等、崔玉泉等提出的结构效应模型,将模型应用到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中,模型推导如下:I表示林业总产值的增长率,Ii表示林业产业的增长率,Vi为林业产业的产值,V为林业总产值,Pi为林业i产业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i=1、2、3,将上式两边对时间t求导数。则有:可见,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UI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林业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率引起的,即结构效应U1;二是由林业三次产业产值的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引起的,即部门增长效应U2。如果结构效应与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的比值()为负,表明林业经济增长全部来自部门增长效应;如果比值为正且小于50%,说明林业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部门增长效应;如果比值大于50%,说明林业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结构效应;如果比值大于100%,说明林业经济增长全部来自结构效应。(三)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利用上面的公式(1)、(2)、(3)、(4)及1995年~2011年江西省林业产值相关数据,经分析整理计算得到各年份相关指标如下表2所示。根据上表2可以分析如下:(1)1998年结构效应与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的比值最大,2001年其次,2007年第三;(2)从林业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动情况对江西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来看,除1997年外,江西1998年~2011年间结构效应与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的比值都为正,表明1997年江西林业经济增长全部来自林业产业(一产、二产、三产)的增长效应;(3)从林业产业结构效应分析路径来看,在1998年~2011年间,1999年、2002年、2003年的结构效应与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的比值为正且小于50%,说明这三年的林业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林业产业(一产、二产、三产)的增长效应;2008年、2009年、2010年的结构效应与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的比值为正大于50%小于100%,说明这三年的林业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结构效应;1998年、2000年、2001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11年结构效应与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的比值为正且大于100%,从林业产业结构本身的情况来看,说明这8年的林业经济增长全部来自结构效应。(4)1997年~2006年间,U1在2000年以前,U1波动较大,2000年以后,U1变动程度数值逐渐变小,并趋于0;结构效应U1在逐渐减弱,并趋于0;增长效应U2在逐渐增强,并趋于0。与总效应U1变化同方向的年份有1997年、1999年、2002年、2003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还不到总年份的一半,而跟总效应U1相反的方向的年份有8个,超过一半。2007年~2011年,U1、U1、U2基本保持不变。可能原因是:在2006年以前,林业产业结构发展呈现“一、二、三”的局面,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林业一产、二产、三产的结构优势,2006年后,江西实施林权改革一系列配套措施来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林业产业不断发展,林业产业的增长效应比结构效应更明显。直至2008年的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速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增长效应不断提升。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综上所述,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是由结构效应和增长效应两者共同引起的,它们共同推动着林业经济的增长,且结构效应对林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明显。江西在1995年~2011年间林业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2003年和2004年~2011年,在1997年~2003年,林业经济增长由结构效应和增长效应共同引起,1997年全部来自于林业经济的产业增长效应,1998年结构效应与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的比值最大;在2004年~2011年,林业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结构效应引起的,江西林业发展呈现林业“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势头,林业经济的增长依靠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优势效应。江西林业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林业产业不断发展,结构效应和增长效应不断提升,江西在1995年~2011年间,林业经济由波动性增长转向平稳性增长,可能由于2003年国家颁布《加快林业发展决定》文件,大大推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二)对策建议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发挥林业产业结构竞争优势。江西林业产业呈现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势头,林业第一产业对林业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第二、三产业对林业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江西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巩固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改变资源培育与木材生产、加工相脱节的生产模式,以工业原料林的大发展促进林业产业的大发展,以林产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把产供销、贸工林、林科教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要合理规划和调整林业产业布局,加快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升级,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产业,积极培育林业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使得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江西经济的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2.继续深化林权及配套措施改革,加强林区分类经营指导。2006年以后,由于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措施改革的实施,林业产业结构效应和增长效应明显,建议继续深化林权及其配套措施改革,着实提高江西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江西省拥有众多林区,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是江西重要的两个林区,林区不一样,自然资源禀赋特征不一样,每个林区的林业发展规划也就不一样,不同的林区经营有所不同,故建议加强对不同林区进行分类经营指导,配套出台适合各个林区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另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境外资金、技术,立足省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加速提升林业发展水平和总体规模。

作者:廖冰 廖文梅 金志农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鄱阳湖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2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歙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71-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exian

WU Yun-hong

(Shexian Forestry Bureau of Anhui Province,Shexian Anhui 245200)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ode of the for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exian,we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and put forward measures from the space,planning,department coordination and policy guidance,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the economic,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forestry,promoting modern fore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dergrowth economy;present 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Shexian Anhui

歙县是安徽省21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8.41万hm2,森林覆盖率82.69%,发展林业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全县辖28个乡镇,总人口4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3万人。据统计,2014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 883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3 989元,占人均收入的36.7%。

近年来,歙县着力优化林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林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林业龙头企业、林业大户、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林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林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林农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林下经济成为了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方向。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模式

全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约6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32.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歙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发展林业的重要突破口,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提升绿色质量,促进林农增收”,通过项目推动、政策扶持、技术引导,鼓励林农发展以林禽、林茶、林菌、林药、林果、林蔬、林间采集及生态旅游等现代林业经济,林下经济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全县已建成10个颇有规模的森林生态旅游基地、20家标准化农家乐、30个林下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据统计,全县已发展林下经济的集体林地面积1.15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6.3%,其中发展林下种植1 706.67 hm2、林下养殖800.00 hm2、采集加工2 733.33 hm2、森林景观利用6 300.00 hm2。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0.97亿元,惠及林农7.8万人,林下经济人均收入2 237.87元。

1.1 林下种植

总面积1 707.92 hm2,总产量2 131 t,总产值15 851万元。其中:林菌模式,面积1.33 hm2,产量1 t,产值8万元,品种主要为木耳;林药模式,面积1 342.73 hm2,产量1 250 t,产值12 528万元,品种主要是药用牡丹、黄杞子、白术、等;林果模式,面积300 hm2,产量490 t,产值2 920万元,品种主要是葡萄、猕猴桃等;林菜模式,面积63.33 hm2,产量390 t,产值390万元,产品主要为辣椒;林花模式,面积0.53 hm2,产量0.25 t,产值5万元,产品主要为玫瑰花。

1.2 林下养殖

总面积807 hm2,总产值23 746万元。其中:林禽模式330 hm2,产量148.4万只,产值8 904.5万元;林畜模式467 hm2,产量12万头,产值14 833万元;林蜂模式10 hm2,产量139箱,产值8.5万元。

1.3 林间采集

总面积2 736 hm2,加工量728 t,总产值2 099万元。其中:药材采集加工面积156 hm2,加工量58 t,产值102万元;箬叶采集1 200 hm2,加工量290 t,产值591万元;竹笋采集加工1 100 hm2,加工量270 t,产值1 362万元;野菜采集加工280 hm2,加工量110 t,产值44万元。

1.4 森林景观利用

全县利用良好的森林生态景观发展森林旅游和林家乐(农家乐)项目76个,总面积6 300 hm2,总产值达6.8亿元。2014年8月,省林业厅、旅游局命名了287家 “森林旅游人家”,歙县共13家榜上有名,分别为披云山庄、凤凰湖生态农庄、雄村乡卖花渔村、石潭摄影基地、搁船尖景区徽菜馆、里碓森林旅游人家、柑橘合作社、茶坦古道、问政山生态农庄、鲍家花园酒店、霸王山生态农庄、墨韵堂、徽娘农家乐。此外,还有许多民间能人、大户专门从事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行业。

2 歙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虽具备优越的发展环境,但缺乏应有的发展氛围

歙县生态环境优良,境内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徽州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公益林、退耕还林生态林面积较大,生态保护任务很重。保护生态,必然制约着传统模式的林业生产经营,影响了林农增收。要解决这个矛盾,发展林下经济是有效途径之一。但作为一种新的林业发展模式,林下经济还是一个新课题,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还不够健全。一些乡镇还没有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缺乏具体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林农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也不足[1-3]。

2.2 虽具备丰富的林下资源,但缺乏规模化发展的产业

歙县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农户拿到了林权证,为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参与农户多处于自发状态,经营层次较低。少数林农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通,盲目选择种植品种和养殖项目,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山野菜开发、中药材种植、野生动物养殖等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在引种、发展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等方面难以突破,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4]。

2.3 虽有企业参与发展,但缺乏辐射带动能力

目前,企业对林下经济的参与程度还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多数林农小富即安,不愿去承担市场风险;二是政府扶持龙头企业的力度不大。现阶段,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大多面临技术、资金等难题,加上缺乏品牌战略意识,难以形成龙头带动作用[4]。

2.4 虽有国家政策引导,但缺乏系统、具体的扶持措施

国家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将其作为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但基层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将其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歙县虽然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但扶持政策措施还不够系统,部门分工也不明确。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大部分靠林农自筹,好多项目难以做大做强。

2.5 虽有专业技术推广队伍,但缺乏知识更新的引导机制

歙县农林科技推广队伍,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现有人员的知识老化,未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成果,部分人员对某些新技术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林农,已无法满足当前林业发展现代化、产业化的要求,在推动当地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4]。

3 歙县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3.1 充分利用空间,推动林下经济科学发展

必须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大力扶持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和林下产品加工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使林业产业发展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转变,从而提高林地产出率,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借鉴外地的典型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动林下经济科学发展[4]。

3.2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要实行政府推动、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应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开展林下经济发展调查和规划,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结构调整、林业产业化、无公害林产品生产、中草药发展、畜牧业发展、旅游开发等相结合,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积极探索和推广适宜地方发展的林间种植、养殖、采集、森林旅游开发等模式。

3.3 齐抓共管,建立部门协作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

林下经济涉及种植、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旅游开发等各个方面,需要各种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支撑。因此,政府各部门之间要通力协作,做好实用技术指导和培训、项目扶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服务工作[4]。与此同时,要做好农林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对现有农林技术人员进行带薪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速度,掌握高新技术;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批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特种种养、林下产品加工等新领域技术人才,促进林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4 加强引导,制订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林农增收。一是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小额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把林下经济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保,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保障;二是出台产业、财政、金融、税收等相关扶持政策,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重点产业和项目;三是制定促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专业大户林下经济建设的扶持政策,搭建农民林下经济发展的网络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四是强化对林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规范,加强流转平台、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资本和各种生产要素“进山入林”创造条件[4]。

4 参考文献

[1] 周卫东.黄山市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06-207.

[2] 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0(4):57-59.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3

关键词:林业经济;要素投入;效应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林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奔小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经济的增长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产业结构从1994年的58.4∶34.4∶7.1,增长到2009年代的45.3∶48.9∶9.1,如此明显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我国一些林业专家经过研究后表明,要素投入在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上贡献度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在一些已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讨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程度。

一、理论基础和模型设置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全世界各国争相追求的目的,从经济学开始被研究以来,对于经济的增长的分析和研究一直没有间歇。从上个世纪以来,以哈多和索洛模型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理论风靡一时,哈多模型主要强调投资的关键性,这种理论认为投资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率;而索洛模型主要采用的是将资本和劳动,融入外部的技术因素。这样经济的增长就可以归结成为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创新的增长效率之总。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提出了所谓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广泛利用于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本质模型表现为Y=ax1b1x2b2.在模型中a,b1,b2都是固定的参数,而且参数估计和其他代数方程相比,计算更为方便,由于数据的特性,计算分析结论更为准确。一般来说,若总和小于1的话,说明规模报酬递减,生产规模扩大的边际报酬也相应递减,如若总和大于1,结果则相反。但是因为林业作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产业支柱之一,林业的经济增长的效应与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注入有很大的关系[1]。

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学的分析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以前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数据的特点,选择一些数据指标作为研究的变量条件。选择林业系统的岁末从业人员作为劳动因素投入指标;选择林业总产值成为林业经济快速增长产能指标;选择林业系统的资产总额和工资总值作为资本因素的参考,选择森林造林面积作为土地因素的投入参考指标,所有的数据选取的年限从1979-2006年之间。

由于数据的收集工作异常艰难,所以岁末林业从业人员总数主要包括林业系统中的国有和行政单位工作人员,此参考指标是优先指标,在这,做一个假设,假如林业系统的全部从业人员总数和所选择的参考指标有同比例关系,用资产投资和工资总数上资本投入参考指标也不详尽,在此基础上,假设替代指标与整体的林业资本投入却呈正比关系。由于数据的期限比较长,因此文章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对林业的资金投入参考指标和林业总产值进行价格不变的处理[2]。

2.林业总产值增长近况。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总产值在研究期限内出现一种迅猛增长的节奏。从增长率来看,林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跟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一种并肩起步性,但是其上下振动的程度要强于GDP,而在剔除价格因素中,2005年的林业总产值下滑至低于往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一点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变化相同,从而说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要看全国的经济发展背景。

3.林业要素投入情况

3.1人工造林面积的变化。总体来说,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并没有出现非常突出的增减形势,年均造林面积约为370.88万平方千米,但是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也经过了几次比较明显的改变。第一次在1981-1983年,造林面积差不多出现有超过25%的变化,从历史上我们了解,这是因为受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所进行的林业政策的积极推动影响,导致人工造林面积出现一个比较迅猛的增长。另外一次是在2000-2003年之间,为响应我国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人工造林面积出现进一步的扩大。

3.2劳动力的数量起伏。在1985年到90世纪后期,林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总和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 但是自此以后,林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出现了一个下滑递减的阶段,从2003年之后才开始回升,并逐渐稳定。这一变化与我国林业系统创新设备技术和公司进行改革,兼并重组等等有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国的林业技术水平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3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林业资本投入主要出现两个迅猛增长的阶段,一个是在1999-2003年的迅猛增长阶段,另外一个是从2005年以后开始呈现的爆发式的增长,从数据来看,二者有点类似。但是从结构上来分析,主要是国家政策对于林业经济不同阶段的支持所导致的结果。综上所述,要素投入表现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同时也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与要素投入及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林业经济领域的科学技术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加大对专业林业学校等科研组织的扶持力度,让林业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增加对林业紧急增长的贡献率。

2.做好扩大人工造林面积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林业系统,将造林的生态利益转化为经济利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水平,更加让林业的产出值得以提升。

3.增加对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坚持生态环保的林业政策基础上,积极引领社会金融资本进入林业经济发展圈里边,提高林业投资的全面水平[3]。

4.提高林业系统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保障林业基层工作人员的基本利益,吸纳更多优良人才的加入林业经济建设中来。

四、结语

因此,通过上文的数据研究分析,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必须坚持要素投入在林业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加大资本,劳动力等等因素的投入,可以使经济增长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石风光,李总植.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基于中国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2(5):20-26.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4

关键词 退耕还林;林下产业;措施;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86-01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县域总面积744 km2,总人口51万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和部级贫困县。全县总面积3 143.85 km2,耕地面积15.33万hm2,退耕造林4.38万hm2。境内有黄土丘陵、河谷山川、土石山地3种地貌类型,海拔高度1 688~2 633 m,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降水为40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5.3 ℃,平均无霜期130 d,光照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总时数2 322.3 h,日照率53%。土地资源丰富,林权改革后,农民对树木的管护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林农短期内只是管护而见不到收益,导致农户退耕还林发展林下产业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西吉县委、政府为推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多种林下种养新模式,开辟林下后续产业新渠道,走出了一条以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林业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路子[1-2]。目前,全县发展以林药、林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总面积逾1 333.33 hm2,年实现产值1.5亿元。现针对西吉县林下产业发展措施探讨如下。

1 制定规划,多措并举

1.1 规划引领

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西吉县林业“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指导退耕还林农户,发展林下产业,进一步明确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重点发展林药间作、林禽(畜)养殖、林农间作等。建设以心雨林下产业基地为代表的林下中药材基地、林下畜禽养殖基地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1.2 政策扶持

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林地经营权至50年不变,真正让林农放心经营。优先将林下经济重点村列入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在资金方面对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户优先予以扶持[3]。同时,公开扶持标准,对林下种植药材补助2 400元/hm2,林下设施养羊补助100元/m2,县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对林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1.3 宣传发动

县林业局积极宣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对比,组织发展林业经济突出的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2 创新机制,因地制宜

紧密结合西吉县退耕还林发展林下产业的实际,因地制宜,强化技术保障,发展多种模式的林下产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壮大[4]。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培育自治区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为重点,扶持发展壮大以林下养殖、林下种植药材为主的西吉县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走“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路子,从业人员600人,带动农户1 000个,带动增收逾5 000万元。西吉县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4月16日,合作社位于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五组,现有社员300人,合作社通过土地有偿流转的方式,在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建立了1个生态休闲林下经济基地。基地面积累计达80 hm2,其中生态养殖区1个,占地面积46.67 hm2,生态种植区1个,占地面积20 hm2,休闲度假区1个,占地面积13.33 hm2。涉及1个镇2个行政村12个村民小组600户1 600人。公司现有固定员工16人,职工总人数1 000人,累计完成投资800万元,实现固定资产总值500 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销售利润50万元。积极采取各种形式和渠道培训农民工3 000余人次,管理和生产岗农民1 000余人次。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养殖业,带动周边6个乡镇30个行政村1 000户以上农民养殖林下鸡10万羽以上。产品畅销西安、兰州、银川、内蒙等国内20余个大中城市,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为一体化的“心雨模式”。目前,龙王坝村在心雨林下产业合作社的前期投资已经完成,已形成传统三合院、多种风格特色民居并存的社会新村风貌,并拥有农家餐饮中心、文化小广场、九云山寺庙、山毛桃生态观光园,震湖生态鸡养殖基地,林下羊、梅花鹿、生态兔养殖中心,果蔬冷藏保鲜库等多样的可用于旅游开发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目前,全县形成了林农、林药、林禽、林畜、林草5种林下经济模式,发展金银花、板蓝根、药用牡丹等种植品种,发展牛、羊、鸡、梅花鹿等养殖,建成林药基地3个,林下养殖基地8个。

3 结语

利用退耕还林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具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成效显著。

4 参考文献

[1] 刘彩莲.陕西洛南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4(5):73-74.

[2] 全国林下经济会议材料:各地林下经济成功案例[EB/OL].[2014-09-16].http:///link?url=o3WexcJYR1blROjWZMMZdCmA oz0rg3A99eNejNR-ABjqzSgSlnemRwUpOibv2BUEnThy7Hv9UcHHv6Y vXY94sNcmp2wnBUCNkFKvmSbPFzm.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5

1.1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林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形成一个天然绿色的生态屏障,可以很好地防治水土流失、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形成天然的氧吧,消除空气污染的危害。总之林业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生产、防治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推动造纸业发展

造纸业是林业经济的延伸产业,当前我国的纸张需求量巨大,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而林木是造纸的原材料,因此发展林业经济可以为造纸产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并推动造纸产业的发展,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都走出了一条以林促纸、以纸带林、林纸共同发展的成功之路。同时造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林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局面。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林业经济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当前我国十分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着如下的较多问题。

2.1森林资源短缺

我国的森林资源较为短缺,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国长期所面临的问题,虽然我国的总体森林面积较多,但是森林覆盖率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的林地面积也只有世界人均占有林地面积的13%左右。森林资源的短缺造成了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也限制了生态效益的发挥,同时也削弱了后续产业的发展基础,使得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成为泡影。总之,森林资源是一切林业经济的发展基础。

2.2营林技术差,林业生态建设质量不高

营林属于较粗放建设,但对其技术与责任要求也是比较高,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由于部分土地承包到户,导致农田防护林建设进地难,影响了正常施工和农防林规划设计;一些地方由于造林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上不够科学,存在粗制滥造、苗木不假植、造林不开沟、精品地块不浇水等问题,导致存在造林成活率低、树种单一、林分结构配置不合理、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重造林轻经营,重人工造林轻封山育林等,造林质量偏低,且林分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易感染病虫害,使林业项目的整体效益低下。

2.3不合理采伐造成林业资源不能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行可持续发展,尤其林业关系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更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部门。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可以保证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但是在我国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其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地区只能依赖于林业经济,甚至林业经济是其唯一的支柱型产业,因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和利用仍时常发生。基于以上情况,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两方面问题急需改进: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不合理的林业经济结构。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通过上面阐述的林业经济的重要性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林业经济发展主要涉及到林业资源、林业经济和体制三者关系问题,林业资源是现象,经济是本质,而体制是影响因素,因此要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优化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转型,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林业经济的竞争地位。同时在林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发展后续产业,发挥林业资源的多种效益,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因此,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把林业资源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其视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达到最大的利润效益。同时通过林业经济结构转型,带动林业资源的发展,保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重视林下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林业资源不但能够带来林业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其有效空间,例如在林木的下部空间,可以栽种经济作物,发展林业复合经济,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同时林业资源是天然的自然景观,可以吸引游客进行观光旅游,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可以加大投资,让相关林业资源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下种植和养殖来说,可以促进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长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从而让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3.3处理好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的关系

当今的林业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不能只是过度追求林业资源,或者只知道采伐不知道经营,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资源的短缺,因此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及时把林业资源转变为林业经济,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刺激资源的需求量,为林业资源发展提供动力。此外,人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林业企业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保证企业的科学运行,同时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4结语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6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1-0000-01

1 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

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纵观福建省林业产业,年产商品木材约500万立方米、毛竹3.7亿多根,人造板、松香、活性炭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现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1家、境内外上市林业企业21家。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8枚、省级名牌产品170个,省著名商标92枚。2013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61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加强引导,积极扶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农民不砍树也能致富,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

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再生,协调发展,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等特点。福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高,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资源条件。

2 当前福建省在林下经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下经济发展特色项目少,整体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体现在点多面广,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传统项目多、特色项目少,产品同质化;粗加工的多,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少,竞争力不强;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大多数产品为区域性自产自给;科技创新力度不大,缺乏规范性操作、统一化标准。

二是认识不足,机制落后,扶持不够。一些地方对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金投入有限,扶持力度不够,涉及多部门联动合力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三是缺少龙头带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应不明显。项目辐射带动力不强,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联动机制,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相关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

3 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1)加快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要通过技术和资金扶持,加快建立一批地方特色明显,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会动心的林下经济高效典型示范基地。支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协会,提供技术、种苗、信息、市场等服务,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同时,科学制定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确定发展方向、主攻重点和开发模式,按照“适宜、适度、特色”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品种、模式及规模。

(2)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要改进干部考核机制,改变单纯以GDP论英雄的标准,把绿色GDP列入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让农民“不出村可以增收,不砍树也能致富”。要把发展林下经济纳入与农业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广、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等项目一样的政策、资金支持范围,特别是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提高生态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的措施加以扶持,重点扶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民、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无偿提供技术和种苗等方式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林业、发改、科技等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在充分尊重农民经营自的基础上,以资金和技术为纽带,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3)打造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林下经济产品标准化建设,促使其通过相关认证,直接进入超市销售。做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林下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促进贸易网络化、便利化。加强福建林下经济产品的宣传,并把特色林下经济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合理利用森林景观,与旅游相结合,提高档次、突出特色,加快发展“森林人家”、“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建立各类森林公园;与生物产业相结合,利用林下植物的功能成分,大力发展医药、保健、美容、日化和家居等生物产业;与食品加工产业相结合,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积极发展特色生态食品工业,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建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发展机制,力争达到栽培、采收、加工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管理,从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推动林下产品向“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出台了扶持政策,连续几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林下经济项目予以补助。各地也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安排了相应资金,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引导社会和民间资金向林下经济聚集,同时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典型示范和技术服务的作用,带动林业经营者和林农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近年来,全省各地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组织似雨后春笋般出现,部分龙头企业也积极参与林下经济基地建设。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林下经济的良性发展,“生态林下产业”正成为村民致富的新兴产业。林下经济,为生态、民生双赢打出了一张好牌。当前,福建省正在筹划《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和《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技术规程》,对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保护作出总体安排和布局,指导全省林下经济科学、健康、有序发展,使林业这个绿色品牌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韩杏容;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7

一、全县林业基本情况尤其是林种结构现状

(一)气候条件及植被资源

**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因境内植被条件较好,对气侯的分配有了相应的调节,故气侯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受到境内复杂的地形和植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明显的山地主体气侯和林区气侯的特点。

在植物地理上,**地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自然的变化和人类长期的活动,使原生常绿阔叶林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继而由以杉极为主的次生植被更替。县境内植被分为8种主要类型:

杉木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三江、九寨、启蒙、平略等地区海拔800米以下地待,敦察区稍院绝大多数系人工栽植而成。

马尾松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敦寨区和三江区秀洞、稳江,平路区偶里一带。多为天然林。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全县均有分布。一出人工根据土壤和地形情况及杉、格适应性栽植而成,一出马尾松籽飞播而成。

竹林主要分布于茅坪、九南、铜鼓、魁胆、平略等乡镇,其他乡镇亦有零星分布。除九南有部分系自然成林外,其它均系人工栽成。

油茶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龙池、新化、铜鼓、大同、平金、偶里、寨早等地。多为改造成林。

常绿落叶阔叶林全县均有分布。为残存原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林。种类主要有栎类、枫香、喜木、刺槐、杜仲、樟木、山苍、泡桐、擦木等。

灌木林全县均有分布,种类有茅栗、小米柴、映山红、柜木、油茶、白栋、盐肤木、化香等。

草坡全县均有分布,以敦寨、高坝等地较多。主要为禾本科、菊科、蕨科等组成。

(二)基本情况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39.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为189.8万亩(笔者疑问:与所给的exe表中的总林地面积11.2万公顷(约合168万亩)严重不符,请作者查证后进行修订),占了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9.3%。全县辖8乡7镇,205个行政村,4个社区和1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21.87万人。在全县总人口中,林农占了80%,农村人口人均林地达9.1亩。森林覆盖率70.9%,活立木蓄积量768万立方米,人均35立方米。全县共有乡村林场376个,经营面积74.82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39.71%,是我国南方典型的集体林区县,盛产杉、松、茶,素有“杉木之乡”的美称,是**省重点林业县之一。

(三)**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经济地位

林业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是**经济的支柱。近几年,我县确立了产业兴林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立足于为产业建设服务,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二产业的全面发展,全县基本形成了以营造杉、松、经果林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林业产业体系。

**林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林业一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源。目前,全县大部分林农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较低,对木材采伐依赖性较大。我县属国家贫困县,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只有1930元,加上长期以来形成了栽植杉木的习俗,使大部分林农的林地都是以生产用材林为主,采伐木材卖钱成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四)**县林种结构

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县共有林地面积11.2万公顷(约合168万亩),其中防护林3.4万公顷,占总林地面积的30.64%;用材林7.24万公顷(约合18.7万亩),占总林地面积的64.62%;经济林0.3万公顷(约合4.3万亩),占总林地面积的2.56%。

在经济林中,果品林4.2万亩(其实与网上所查到的资料非常不符,笔者疑问),占总林地面积的2.51%,

二、分析并提出我县林业发展(林种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林业产业转型慢,科技含量不高,资源利用水平低,品种单一

防护林、特用林以及木材林的林种比例偏高,所占整个林种面积的95%,使得林业的经济模式基本停留在伐树的木头经济阶段。

**的自然条件适合种类繁多的中亚热带植被生长,包括有牛夕、金银花、双勾藤、威灵仙、绞股兰、黄枝子等上百种药材的生长以及牡丹、海棠、玉兰、紫荆、山茶等40多种观赏植物,仅竹子就有主要有捕竹、茅竹、绵竹、水竹、实竹、甜竹、箭竹、荆竹、麻壳竹、斑竹、竹、慈竹等十多种。

但是这些珍贵的植物在整个林种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没有充分加以利用,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无法带给当地林林农带来直接的效益。药用林仅为316亩,占整个林业面积的0.02%。

(二)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严重不合理

按照国务院的确定,退耕还林中,生态林面积应占80%以上,经济林应占20%左右。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生态林有足够的面积和生态功能。但在**县的一些地方,经济果木林的面积仅占5%,大大低于15%这个数字。

(三)龙头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的后续链培育难

三家龙头企业,大部分还是在做简单的木头加工,没有充分发挥杉木、马尾松等木材的深层次价值,包括药用价值等。

(四)对“三林”的扶持政策、信息、科技、中介组织服务跟不上。

三、调整我县林种结构,加快林农增收致富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县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思路: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优势和本地资源优势,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商品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以林产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以森林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服务业的大发展,最终实现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向多元化发展。

以集体林权改革为契机,以发展经济林为突破口,深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失衡现状,使林种结构从单一型走向多元化。

**县气候条件优越,县内植被种类繁多,树种丰富,由于人为活动使得一些树种面积减少,品种单一,因此调整林种结构,增加经济林的比例,不仅可以恢复原来的生态面貌,更能够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市场为导向调整林种结构,以增加林农收入为目的

**县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果木林深受市场欢迎。尤其是优质果品,在本地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三)要正确把握好经济果木林在林业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果木林与发展生态林的关系

经济果木林在林业中占重要地位,但并不是说,发展经济果木林是林业的全部,因此,要处理好经济果木林与其他类型林的关系,正确摆好经济果木林的地位。按用途划分,森林可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果木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五类,它们在森林发展中有不同的作用。经济果木林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它在林业中是收效较快的一种,而其它类型的林业也很重要。因此。发展经济果木林.就不能冲击其它林业的种植。

经济果木林与生态林各有不同的作用。发展经济果木林的目的主要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发展生态林主要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在发展经济果木林和生态林时,应该把握好二者在林业发展中的比重。

这样做,虽然当地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农民也得到了实惠,但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的作用不一定很大。长期发展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恶化。另外,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发展林业时,就应考虑到这一因素,不一定要强求一致,适合发展生态林的地区就发展生态林,适合种植经济果木林的就应种植经济果木林。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发展林业也应有区别,有的地区可以100%为生态林,有的可以以经济果木林为主,有的可以二者结合,但应尽量减少生态效益差的纯经济果木林。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走发展立体化林业之路,实现经济果木林种养结合,将经济果木林与生态林的种植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经济林,从而发展本县林业经济,最终达到强区富民的目的。

(3)积极发展以经济果木林为主的综合开发。

经济果木林的发展要立足于山区,坚持以林业为主,长短结合,造林种果,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因此,要根据地域生产基础需要,积极进行经济林种植、加工、贸易、旅游观光等相结合的立体开发,发展综合型产业化林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镇、村2级林果技术网络,做好新技术试验、示范、宣传普及推广工作,建立优质经济果木林示范基地,用典型引路,调动林农自觉参与经济果木林建设的积极性。

加大力度培育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经济果木林是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对带动林业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建立商品基地,形成规模效益

该县林业经济重点建立采脂林、茶油林、竹笋林、核桃林、香橘林、中蜂密林、中药材、林木种苗等8个商品基地,截止2008年,全县拥有山核桃基地2.3万亩,油茶基地4.05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28.5万亩,楠竹基地2.05万亩,小香桔基地0.68万亩,林业经济实现了多元化,林业产值已由1978年的385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6370万元,林农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4元上升到2008年的2268元,其中人均林业纯收入351.5元。

2、因地制宜,优果基地的建设

必须符合**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战略框架。东中部坝区、清水江、亮江流域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以发展鲜食水果碰柑、小香桔为主体,逐步形成鲜食水果产业带。东西部的高山区、深山区主要以发展干果山核桃为主,涉及敦寨九南、铜鼓、钟灵、偶里、平略、启蒙、平秋、彦洞等乡镇。中部以三江镇为中心,以茅坪、大同为西冀,沿隆里至三板溪经济走廊,主要以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作为发展第二、三产业集散地,条件成熟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造隆里古城——三板溪生态旅游精品线。到2015年形成第一、二、三产业整体推进、互相促进的林业产业格局。

3、加大花木、竹林等观赏林种的培植,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特色植物的价值,立足资源优势钩藤、紫珠等中药材基地

4、配合旅游业,建设风景林,旅游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另我县清水江、小江、亮江等河域两岸和主要公路两边有50万亩的林地已划为生态公益林区,同时县域内的国家重点水电站工程“三板溪电站”已开工建设,为我县森林资源转化为生态森林旅游产业创造了历史契机,必将推动我县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相关建议

1、集体林场、果场的产权结构明晰化,提高林农的积极性

2、引进技术招商引资,充分开发资源

3、品牌建设

按照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指导价的要求,合力打造“杉乡”果品品牌,使该县果品销售走上了订单农业之路,果农实现增产增收

4、技术服务的力量

林农自觉把学科学、用科学作为科技兴林致富的先决条件。如林地开发前先请林业科技工作人员搞规划设计、施工设计,按设计施工、管理,现在已被林场、林农广泛接受。

5、对于木材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

杉木

用途: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材质轻软、细致、纹理直,易加工;供建筑、桥梁、造船、电焊、坑木、木椿等用,并可作造纸、纺织等原料;树皮及根、叶入药,能祛风燥湿、收敛止血;种子含油约20%,供制肥皂。用种子繁殖,注意选优,长江以北要注意优质、速生、耐寒品种的培育。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8

一、江华林区乡镇经济发展现状

江华瑶族自治县林区乡镇包括码市镇、大锡乡、贝江乡、未竹口乡、水口镇、湘江乡、务江乡、花江乡、两岔河乡9个乡镇,幅员1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3%。共有137个村委会791个村民组,人口近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其中劳动力人口4.8万人,约有2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经商。9个乡镇的GDP、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县比重小,近4个乡镇工业发展几乎空白,其中的两岔河乡属于省级重点扶贫乡镇。由于这些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二、制约江华林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公共基础设施滞后。客观分析,江华林区乡镇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居住较为分散,林农大多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常住人口小于300人的村落较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常住人口“空壳村”,如此小规模的村落既不利于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又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信息传播。二是困难的县财政制约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年来投入的大量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致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滞后,村民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目前,电话、公路未达到的村仍然较多,交通条件和信息通道亟待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项生活用品人均拥有量也远落后于农区。

(二)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林区乡镇群众文化教育较为落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文化程度稍高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在林区的人口均为受教育年限偏低的“386199”部队。另外,林区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民和高素质林农为了改善生活质量,纷纷移居县城或发达地区,留守林区的农民充当起林区经济建设主力军角色,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严重偏少。目前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比重由5:3:2调整到4:3:3,再放到林区,经济总量少,产业结构更不合理,主要原因是二、三产业经济不发达。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虽然在林区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但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企业引进不多,林区经济与农区经济反差十分明显,生活水平与农区相比差距也呈逐年拉大趋势。

三、加快江华林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殊途同归,要把林区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江华新的增长点,必须要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维,要制定林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区位、优惠政策和林区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互促共进,共同繁荣,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要强化林区干部激励机制,营造一个“人人抓经济”的良好氛围。现在,林区乡镇大多数干部或忙于辖区内的社会事务管理和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或忙于向有关部门跑项目、跑扶贫资金,很少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今后,林区干部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工作方法,要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整理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本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注重社会事务管理同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少坐办公室,多到农户调研,切实发挥致富领头人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林区领导干部工作激励机制,逐步提拔一批年轻、有经济头脑的领导干部到林区工作,并对林区乡镇一把手经济建设政绩实行重点考核。

(二)依托林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一是在有一定工业基础的码市镇,出台涉及税收、土地征用、用电等一系列倾斜政策,重点发展林区环保型工业企业和林产品加工产业,积极鼓励广东省中小型、环保型、农林产品加工型企业到林区创业,为林区农民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二是开发林区旅游资源,加快林区旅游业发展。结合水电开发形成的冯河水面,打流域风情招牌,整合开发林区旅游资源,打造码市—贝江—水口—花江—务江沿河民族风情旅游带、码市宜春湖度假村等生态旅游名牌,扩大景区辐射功能,延缓游客停留时间。三是进一步加快相关服务行业(如饮食、住宿、导游等)和林区特色农产品商贸业发展。通过引导,让更多农民转移到较高收入的旅游及其相关服务行业中去。

(三)大力鼓励劳务输出,进一步推动林区人口向城镇集聚。随着“水电开发兴江华”战略的全面实施,小水电开发将带动大批企业的兴起,就业岗位将日益增多。政府要想方设法,加强引导,实施林区劳动力输出扶贫,转移林区剩余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要制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录用林区劳动力,如可以对录用林区劳动力占90%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工业园中安排工业用地;每录用一名林区劳动力给予一定税收减免优惠等等。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实施移民扶贫和林区行政村撤并,推动林区人口集聚,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林区集镇原有的卫生、文化、教育等设施功能,改善偏远村落农民的生活条件,又有利于林区第三产业发展和特色经济地带建设。政府要想方设法解决移民在居住、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消除移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能发展”。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9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法律保护机制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自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报告中提出了我们应共同致力于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是很漫长的。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过去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而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如今国家出台的制度不断健全,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为经济能力、社会合力、生态支持力。笔者认为主要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生态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首先,生态效益浅议林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林农结合式。2)造林规模化。3)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以发展苗木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4.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5.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深入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新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好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尽快提升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

6.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篇10

关键词: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

一、引言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在IPCC承认的为数不多的几种人为活动中,造林成为用来抵消各国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措施。科学测算新造林固碳价值对于促进森林资源保护与科学有效经营利用、将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实现绿色GDP准确核算进程、构建碳交易市场、实现碳贸易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综合考察辽宁省年均气温数据、年均降水量、土壤类型基础性数据基础上,借鉴姜生伟(2004)、吴可等(2010)对辽宁5个树种(组)林龄与蓄积量之间回归关系的拟合结果,运用CBM模型测算各树种(组)随林龄推移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因缺乏辽宁省具体造林树种及面积数据,所以将5个树种(组)年碳储量按照现有树种(组)面积比例进行融合;根据2006~2011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得到辽宁省2006~2011年造林面积,以及2006~2011年辽宁省14个城市各年造林面积数据;将造林数据根据造林时间进行推移得到各树种的林龄,根据融合后的新造林各年碳储量变化情况及造林面积数据估算出辽宁省新造林各年固碳量;碳单价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中提供的森林固碳功能碳单价1200元・t-1计算;各年份固碳量变化与碳单价融合,测算辽宁省2006~2011年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变化。本文对辽宁省2006~2011年森林乔木地上部分固碳价值增长情况进行研究,以期揭示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分布规律与特点。

二、结果与分析

1.造林面积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GDP对于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衡量作用,本研究对辽宁省造林面积与GDP进行比较,见图1。辽宁省GDP由2006年的0.93万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2.22亿元,说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伴随着辽宁省经济的不断发展,辽宁省各年造林面积也呈现上升趋势,2006~2008年造林面积由7.08万公顷上升至8.71万公顷,2008年辽宁省造林面积同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为8.15万公顷;自2008年,辽宁省造林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造林面积达24.68万公顷。总体而言,辽宁省各年造林面积同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说明了辽宁省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大面积造林来满足人类对于木材需求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也起到了改善作用。同时,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地区的林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提升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各市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

对2006~2011年辽宁省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进行估算,结果如下表所示。总体而言,全省14市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阜新市、朝阳市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上升非常明显,而辽阳市和盘锦市新造林年固碳价值上升不明显。新造林固碳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同造林面积有关,阜新市、朝阳市各年造林面积均为全省较大的地区,而盘锦各年造林面积最少,因此造林面积大的地区新造林年固碳价值也高。

对辽宁省各年造林面积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06~2011年辽宁省新造林大多集中在辽西及辽中地区,一方面是辽宁省目前森林资源分布及其不均衡,表现为东部地区的丹东市、本溪市等地森林面积较大,而辽西、辽中地区森林面积较少;另一方面是因辽宁省森林的林龄结构正逐渐趋势成熟化,这就对新造林产生了很大的需求。新造林大多处在幼龄林阶段,固碳能力较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省新造林的固碳能力逐渐提高,因此全省新造林固碳价值潜力非常巨大。

3.各市新造林总固碳价值

图2为对辽宁省14个市2006~2011年新造林总固碳价值的估算结果。由图可知朝阳市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为35.87千万元,占2006~2011年全省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的32.01%;阜新市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仅次于朝阳市,为17.19千万元,占全省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的15.34%;而盘锦市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最低,为0.30千万元,占全省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的0.27%,这与盘锦市造林面积少有直接关系;其他城市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分布在1.50~9.09千万元之间。

通过对各地区新造林面积及固碳价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对各地区来说,新造林的造林面积对增加森林植被固碳价值具有重要作用,造林面积较大的地区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明显高于造林面积小的地区。对于新造林而言,2006~2011年森林结构以幼龄林为主,其固碳能力及碳储量都较小,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新造林林龄结构不断成熟,从而森林植被乔木固碳价值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对各地区造林面积的对比可以知道,辽西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可以说未来辽西地区是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固碳价值的主要提升区域,对改善辽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论

第一,伴随着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森林面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发展对辽宁省造林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进而对提升辽宁省森林固碳价值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经济发展也会使辽宁省森林抚育管理水平提高,从而提升单位面积森林固碳价值。

第二,新造林固碳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造林面积的多少,造林面积大的地区,如阜新市、朝阳市其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也大,使其2006~2011年总固碳价值高于全省其他地区。

第三,辽宁省新造林主要集中在西部及中部地区,这些地区新造林面积的大幅提高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未来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且主要集中在辽西、辽中地区,这对目前辽宁省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局势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

第四,总体而言,辽宁省新造林起到“汇”的作用。2006~2011年辽宁省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辽宁省新造林对空气中的CO2起到了汇聚的作用,对于调解辽宁省地区气候、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Kramer P J.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photosynthesis, and dry matter production[J].Bioscience,1981(31).

[2]Waring R H, Schlesinger W H. Forest Ecosystems: Concepts and Management. Orlando, FL[M].Orlando:Academic Press,1985.

[3]Costanza R,A rge R,Rudolf de Groot,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J].World Environment,1999(02).

[4]史军,刘纪远,高志强等.造林对炉体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02).

[5]吴可,殷鸣放,周永斌等.白石砬子部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蓄积连年生长率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