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总结十篇

时间:2023-05-05 11:35:13

林下经济总结

林下经济总结篇1

汶川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阿坝州东南缘的岷江上游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素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是大禹的故乡、熊猫的家园。县辖7镇69村,人口9.34万人,面积2084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273.16万亩,有林地面积169.54万亩,森林覆盖率56.85%,是全国生态重点县之一。全县拥有商品林35.27万亩,生态公益林237.89万亩,具备发展林下产业得天独后的优势条件。林改以来,农民对林地拥有了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能自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了森林旅游、林下产业、养蜂立体发展。

一、行政推动,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为盘活林地资源,实现立体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益、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成立林下产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指挥和协调职能,将此项工作列入各乡镇年终考核范围,纳入巩固扶贫成果开发序列。县领导多次组织召开林下经济工作推进会、部署会,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将扶贫资金及全县涉农资金向林下产业发展倾斜。

二、扶壮龙头,带动林下产业发展

一个好的产业模式,离不开龙头带动,扶壮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是推动林下产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我县要紧紧抓住林下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以扶壮林下产业龙头企业为抓手,通过从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积极鼓励引导林下产业从一家一户松散型发展模式向“公司(协会)+基地+农户”集约化模式转变,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成立养鸡协会、养蜂协会、林下中药材种植协会、养猪协会等林下经济组织,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为全县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积极培育汶川县天然农产品开发企业,在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经营,按照“统一供小鸡、统一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用药防,统一回购”的“五统一”方式与农户合作,以及技术服务中心、产品经销处等基础设施,与农户实行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延伸了“林、牧、农”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链条,使农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致富之路。

三、强化服务,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切实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了以林业、畜牧、农业、科技等部门为主导的技术服务组,分片包干定期下乡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直接送科技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林农实用技术,切实让林农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为林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林下经济总结篇2

关键词:吉林省;总需求;产业增加值;拉动效应

1.引言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重要发展战略的实施,吉林省经济将未来将面临较大的改善。随着吉林省总需求的不断提升,其对各产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需求的提升将势必拉动产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当前吉林省总需求及产业增长情况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出发,对吉林省总需求对各产业增加值的拉动效益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有效刺激吉林省总需求的提升和促进各产业的发展,进而全面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2.吉林省总需求及各产业增长值情况

2.1 吉林省总需求变动情况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吉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6,同比增长1.6%。全省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的需求不断提升。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实践者,吉林省总需求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市场经济以及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在未来必将进一步提升吉林省总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总需求的变动必将引领吉林省各产业的高速发展,全面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2.2 吉林省各产业增长情况

2016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86.23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6.9%。而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498.52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147.18亿元,同比增长6.1%,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6240.53亿元,同比增长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266亿元,比2015年增长7.3%。2016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0.148.041.9.其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43.8%、49.9%。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吉林省三大产业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这与总需求变动的拉动效应是分不开的。

3.吉林省总需求对产业增加值的拉动效应分析

3.1 需求的多元化使得各产业增加值均呈现增长态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总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各行业的发展使得社会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因此其对各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从目前吉林省总需求变动情况来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各产业增加值均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总需求的提升,而总需求的增长又进一步拉动各产业增加值的提升,使得吉林省近年来各产业增加值在总需求的拉动下呈现出高速上涨态势。另一方面,随着各产业增加值的提升,社会大众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加,其又反过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进而再次拉动各产业增加值的提升。所以,吉林省总需求的多元化直接拉动了其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3.2 需求层次的提升使得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

在吉林省总需求不断提升的同时,其需求的层次也逐渐提高,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需求增长逐渐缓慢,而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提升较快,因此使得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在三次产业中最大。从2016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240.53亿元,同比增长8.9%,其占三大产业的比重为41.9%,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9.9%。而目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吉林省第三产业在未来势必迎来新一轮的增长。人们的需求层次会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得以提升,同时反过来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未来,第三产业的将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其对吉林省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放大。

3.3 第二产业依旧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长期以来,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赖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从资源禀赋等方面而言,吉林省工业发展有其明显的比较优势。虽然近些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工业产业呈现出衰落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下降,但是从近些年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依旧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201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7147.18亿元,同比增长6.1%,其增加值在三大产业中最大。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为48.0%,仍然占据吉林省三大产业的半壁江山。因此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目前依旧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未来,如何借助各项发展战略,发挥总需求的拉动效应,有效引导第二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影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3.4 总需求的提升会进一步加速对产业增加值的带动作用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驾马车,总需求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随着吉林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产业内的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推动下,其利用各项策略不断抢占市场,以赢得发展的先机,甚至很多企业开始引领消费,刺激消费者需求。这些都是在社会总需求不嗵嵘的基础上实现的,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使其各项需求不断提升,进而会推动总需求的进一步增长,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使其对各产业的发展均起到了较大的刺激作用,进而使得各产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其增加值不断提升,进而可以有效促进整个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对策建议

4.1 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适度调整各产业的发展

单纯依赖于总需求的变动来拉动产业增加值的提升对吉林省经济发展而言是远远不足的。因此,其必须要全面借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调整各产业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求各a业企业要从自身的生产和供给角度出发,调整自身的发展,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吉林省在当前要全面践行供给侧改革的相关要求,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淘汰落后的产能,发展优势产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进一步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总需求,全面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发展。

4.2 有效引导总需求的变动以优化产业结构

社会总需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是可以被引导的。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不断加快,对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社会总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顺应改革发展的要求,从引导总需求的变动来全面优化各产业结构。吉林省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其未来的发展态势会更加迅猛,以巩固第一产业、因势利导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将总需求视为推动吉林省各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使其充分发挥引导三大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实现总需求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4.3 逐渐推动各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刺激总需求

随着社会总需求的不断升级,其层次不断提升,对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因此,吉林省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推动各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变其发展思路,顺应改革发展的相关要求,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进而可以有效保证吉林省各产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转型和升级,逐步淘汰落后的发展产能,大力培育新型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吉林省总需求的增长,以产业转型和升级刺激总需求可以充分发挥总需求变动对各产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如此形成一个完善的循环发展模式,进而不断提升吉林省各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刺激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结

目前,吉林省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总需求和各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本文重点对吉林省总需求变动对各产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可以从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适度调整各产业的发展、有效引导总需求的变动以优化产业结构、逐渐推动各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刺激总需求的提升等方面出发,以实现吉林省总需求及各产业增加值的同时增加,进而全面促进吉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天力,孙云春.吉林省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05)

[2]闫勋才.新常态下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行政与法,2015(05)

林下经济总结篇3

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质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方面的结构,从横向看,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林、畜牧、渔业及其内部的组合比例和相互关系。从纵向来看,农业产业结构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是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农业产业结构缺陷是指农业产业结构的落后性以及结构升级、演变的不适应性、滞后性。落后性是指农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层次低于其他地区或全国平均水平;不适应性、滞后性是指农业结构演变过程同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升级动作迟缓,赶不上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步伐、节奏[2]。

二、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缺陷

(一)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湘西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8亿元,增长4.1%,占湖南省比重2.2%,其中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4.6%、0.7%、3.6%、4.6%和5.8%。农、林、牧、渔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由2009年的66.5∶7.2∶24.1∶1.6调整为69.8∶5.9∶22.2∶1.5。从总体上看,湘西州的农林牧渔业结构在1995—2010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3.5%上升到2010年的69.8%,林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16%下降到2010年的5.9%,牧业的发展不稳定,有升有降,先由1995年的26.1%上升到2008年30.5%,再下降到2010年的22.2%,渔业比重由1995年的3%下降到2010年的1.5%。以当年的价格计算,在1995—2010年间,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95年的30256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818091万元,年均递增11.4%。其中农业(种植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9528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70900万元,年均递增12.8%;林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528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8327万元,年均递增14.4%;牧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8337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2143万元,年均递增7.9%;渔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861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1960万元,年均递增2.6%;农业、林业总产值的递增速度快于农林牧渔的增长速度,牧业、渔业总产值的增速比较缓慢。

(二)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1.农业经济总体构成水平和层次较低,畜牧业所占比重过低。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不断下降,其他各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农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和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同一国家(地区)或资源禀赋类似的不同国家(地区)畜牧业和林业、渔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越大,农业结构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说明农业结构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就越低[4]。2010年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的产值比重占到69.8%,而全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比重仅占50.71%,湖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比重仅占54.38%,高于湖南省和全国的比重;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中牧业的产值比重占到22.2%,而全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牧业比重占32.25%,湖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牧业比重占29.52%,低于湖南省和全国的比重(如表2所示),湘西州农业经济总体构成水平层次还是比较低的,畜牧业比重过低,不到总体的1/3。

2.种植业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2010年湘西州的玉米种植面积为38.87千公顷,饲料作物仅占到总播种面积的10.8%,相比以前种植面积降低了,且同畜牧业的发展相比也是不适应的。在种植业内部,一方面烟叶、椪柑、药材等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85%,另一方面收益率较低的传统作物比重仍然较大,占到56%,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

三、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调整农林牧渔结构,实现农林牧渔协调发展

种植业要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增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重点发展特色品种,打出特色农产品品牌。现阶段,一方面,应稳定现有的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种粮效益。小麦以改善品种、品质为突破口,通过产量提高来稳定总产。玉米在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压缩普通玉米,大力发展优质饲料专业玉米,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要加大玉米品种的调整力度,适度扩大高蛋白、高油、高赖氨酸、鲜食等优质玉米的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挥特色种植优势,如油料、烟草、茶叶、药材、柑橘和猕猴桃等,以外向型的加工企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畜牧业要在稳定猪鸡饲养量的同时,加大牛羊等草食型、节粮型动物的发展,适度发展奶牛、水产及特种养殖业,加快饲草资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林业要扩大经济林的种植范围,加强“八百里绿色行动”的推动力度,增加义务植树基地个数,力争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要保护发展生态林,改善扩大干、水果经济林,推广新优苗木品种,推广粮果、果药、果菜等间作模式,适度发展用材林。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连片治理、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地力高”的高产稳产农田;加快村间道路硬化建设,完成200个行政村村间道路硬化,加强村级公路管养,提高村级公路养护标准;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新修集雨节水窖1000口,抓好1700万元的烟基工程建设,完成25座病险水库治理、2万千瓦小水电装机,继续实施四县亚行防洪工程;抓好人饮安全工程,新解决1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抓好生态建设,造林1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5.1万亩,中德合作森林经营4.3万亩,长防造林0.6万亩,搞好“八百里绿色行动”抗旱保苗、补植造林、抚育培蔸工作;积极发展农业装备,完成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面积220万亩,向上争取农业补贴2000万元以上,推广新农机具8000台套以上。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在湘西州7县1市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运用专项资金开展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活动。

林下经济总结篇4

目前,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知道,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查,现在的森林总面积达到了3454亿平方米,而在我国,森林面积则只有一点点,还不到4%。现在人口的增长,对房屋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了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砍伐,森林的大面积的减少,导致了很多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林木及其产品市场分析随着社会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逐步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林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木材加大了需求,不过,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着破坏,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发展,给我们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好机会,进入世界贸易后,能够有效地节省出一部分资金,在当今社会中,对于木材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加,然而,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了木材的缺乏,处于恶化处境,这也是全世界人民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所以,为了保护我们赖于生存的家园,对于材料减少了,从而价格就提高了,可能会逐年大幅度上涨。在国民经济中林业经济发挥着很重要作用,特别是这几年,出现得洪涝灾害,沙城暴等给人们提醒,必须多植树造林,才会减少这些灾难的发生。因此,我国对于林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政策,如退耕还林,“三林”工程等,这些措施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做贡献。

三、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

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计量分析,选择林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来量化不同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林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系,它属于国民经济的范畴之下,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推动,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总的来说,林业的总产值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关系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同国民经济水平相互协调,这同林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有关系。

四、波动在林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联

根据上述的探讨分析,可以看出,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1)林业经济只是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之间的运转,从而导致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森林资源遇到危机。随着人们的意识的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观领导之下,在林业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将林业进行了合理的定位,由以前的单纯的木材生产上,要兼顾着三方的效益,使得生态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往的林业单一的发展模式了,要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缩小之间的差距。

(2)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分析。国民经济自2002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的,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这都说明了林业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将会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潜在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其特殊性,在实际中,要将这个特殊性考虑进去,减少落差。

五、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加快自己的发展的脚步,对林业经济进行相对较大的转变,针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关的调整,加大经济竞争优势,使其结构特征向着复合型的方式转化,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发展。对于森林资源和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

(1)做好示范工作,进行由小到大的全面推进。在实际操作中,将林药、林菌和林禽这三个方面的林业产品抓好,发展复合林业经营模式,为培养下一批林业经济示范基地做好基础。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做铺垫。

(2)进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扶持。向相关的政府机构,进行申请,要求多些森林方面的补助和金融方面的关照,发展多元化的投入力度,保证资金,发展多元化的林业经济做好铺垫。

六、结论

林下经济总结篇5

关键词:国民经济;林业资源;关系

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1.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查,现在世界森林总面积达到了3454亿m2,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6.6%,森林蓄积量为3831.27亿m3。而在我国森林面积不到世界总量的4%。现在人口的增长,对房屋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了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砍伐,森林的大面积的减少,导致了很多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1]。

1.2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市场加大了对木材的需求,林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了木材的缺乏,恶化了生态处境,这也是全世界人民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2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

2.1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作为一定的物质基础,从传统的林业经济方面来说,主要是为了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不被破坏,这为即将要获得的林业产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林业经济只是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之间的运转,从而导致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森林资源遇到危机。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将林业合理定位,由以前单纯的木材生产,转向兼顾着三方的效益,并使得生态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往的林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并要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缩小之间的差距[3]。

2.2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分析。国民经济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的,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这都说明了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将会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潜在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其特殊性,在实际中,要将这个特殊性考虑进去,减少落差。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计量分析,选择林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来量化不同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林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系,它属于国民经济的范畴之下,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推动,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总的来说,林业的总产值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关系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同国民经济水平相互协调,这同林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有关系。

3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加快发展的脚步,转变林业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竞争优势,使其结构特征向着复合型的方式转化,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发展。对于森林资源和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3.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

3.2.1做好示范工作,进行由小到大的全面推进。在实际操作中,将林药、林菌和林禽3个方面的林业产品抓好,发展复合林业经营模式,为培养下一批林业经济示范基地做好基础,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3.2.2进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扶持。向相关的政府机构申请,要求多些森林方面的补助和金融方面的支持,保证资金投入,为发展多元化的林业经济做好铺垫。综上所述,林业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但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林业发展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影响。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林业不仅仅是为国民经济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生态产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林业经济同国民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但要重视,更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兰泓言.实行生态型的林业经济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0)

林下经济总结篇6

1.研究方法设计

本文以多部门经济模型为框架,构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首先,构建如下模型:Rt=ΔAt*Gt(1)其中,Rt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At表示由t年的林业行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产值占本年林业行业总产值的比重所构成的向量,Gt表示由t年的林业产业内部各部门产值的增长率所构成的向量。这里,有ΔAt=At–At-1(2)根据式(1)和式(2),我们可以计算历年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Rit,其中,i表示地区。另外,由!任意年的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Rit的平均值AvRt占当年当地的林业行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Kit的比重可表示为当年当地经济增长率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所占份额,记为Mi,即Mi=AvRt/Kit(3)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木竹采运业是重要的林业行业之一,但考虑到2004年以前我国有许多省市的木竹采运业生产总值的数据缺失,于是本文选取2004年~2011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同时,由于宁夏、青海和这三个地区的林业生产总值相对其他地区而言非常小,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地区剔除。综上所述,选取2004年~2011年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林业部门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数据指标包括历年各地区的林业生产总值、林业行业内部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使实证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本文以2004年为基期,根据各类林业生产总值指数进行平减处理。

二、实证结果分析

1.产业结构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式(1)和式(2),并利用本文搜集的数据样本,计算历年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Rit),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历年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以2011年为例,R值最大的地区为上海(1.418),最小的地区为广西(0.003),两者相差悬殊。2011年全国的R值均值为0.209,表明当年的平均R值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方差为0.137,表明各地区R值离散性较强。根据2011年R值的大小,将全国分为3类地区,第一类包括上海、江苏和四川,R值均超过0.7;第二类包括辽宁、山东、广东、海南和黑龙江,R值均在0.1和0.7之间;其余为第三类。从历年R值的方差值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同的年份也都表现出较强的离散性,而且不同年份的R值方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2006年R值的方差达到最大(0.774),而而2007年R值的方差又跌入谷底(0.101),可见不同年份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省际差异非常显着。2007年之后,R值的方差相对往年有明显减小,原因可能是2006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大量实施对大部分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促使各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不断收敛。

2.林业产值增长率中产业结构变动所占份额

根据式(3),计算各地区林业产值增长率中产业结构变动所占份额,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值也存在显着差异,全国M值平均值为5.317,而地区最小值只有1.064(海南),最大值则达到13.001(山西),两者相差悬殊。我们也将M值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北京、河北、上海、山东、山西、云南6个地区,M值都超过8.0,第三类包括广东、海南、安徽、黑龙江、湖北、陕西和新疆,M值都低于3.0,其余为第二类,M值都处于中等水平。M值与R值不同,它表现为林业行业内部各部门的差异性增长,其大小受到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和林业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林业政策、林业投资和宏观水平等因素也都是影响M值的重要因素。从式(3)可以直观地看出,M值大小与林业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即M值与G值成一定的反比关系。因此,政府在实施林业政策时要统筹林业各部门的发展,达到共同发展。

林下经济总结篇7

关键词:大田县;林业经济发展;波动及成因;分析探究

近年来,大田县林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大田县矿产资源丰富,由于过度开采矿产和森林资源大量的采伐,造成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使得森林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同时森林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还有就是大田县属于我国福建省三明市,县域的的林业经济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且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自主研发水平和能力也较为有限。此外,大田县缺乏完善的林业管理机制也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其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国民经济的波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林业经济的波动。

一、林业经济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之间的关联计量进行有效分析,是充分掌握大田县林业经济发展波动规律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二者之间的关联计量进行一系列分析,根据林业生产总值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制定出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和动态关系的分析指标,利用量化来反映不同时期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具体的变化情况,分析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1]。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变化的直接影响,具体如表1所示。通过表1分析可以发现,林业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并且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发展与大的经济环境有着一致性特点;同时,在不同的时期内,林业经济发展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林业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另外还是因为不同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结构、发展速度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总而言之,通过分析发现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其中林业生产中存在的自变量,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具体的影响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2]。

二、国民经济波动对林业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

通过对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性分析发现,它们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并且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国民经济从2012年之后经历了一次较长的经济发展周期,对林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波动性影响。由于2012年林业经济只是略有下降,其波动的幅度也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国民经济发展的波动对其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且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具有一致性。但是根据图1分析发现,林业经济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要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大,其增长的周期为5年,而国民经济增长周期为2年,林业经济增长周期要大于国民经济增长周期[3]。并且二者之间的波谷与波峰也不是很一致,林业经济波动的年增长率要高于国民经济波动的年增长率,而且林业经济的波动周期和幅度的次数也高于国民经济。总之,林业经济发展的波动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波动来说较大,谷峰之间的落差也较大,这表明林业经济发展的波动较为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林业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其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完善和调整,在短期时间内很难与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相互协调。

三、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大田县应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当转变林业产业生产方式,使其朝着复合型产业结构发展,并且将木材生产作为主要产业,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此外,我国还应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应该抓住机遇,明确市场定位,采取一系列的财政投入和人民参与措施,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效率,促进林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四、结论

总之,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国民经济波动对林业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财政措施和社会手段,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陈联度 单位:大田县奇韬林业工作站

参考文献:

[1]高阳.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波动及成因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5.

林下经济总结篇8

关键词:林业经济;因子分析法;宣城

本文属于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SKY1518ZD)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因子分析法对宣城市林业经济竞争力的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6日

一、宣城市林业经济发展概况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毗邻江浙,紧靠长三角,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重点建设地市,全省重点林区。截至2015年初,宣城市土地总面积123.6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约75.96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1.46%。林业用地中,林地面积65.24万hm2,其中乔木林地44.88万hm2,经济林5.35万hm2,竹地15.02万hm2,疏林地0.24万hm2,灌木林地4.46万hm2。全市现有活立木总积蓄量2,887.94万m3,森林覆盖率57.74%,覆盖率超过安徽省域水平约30个百分点,活木积蓄量约占全省11.1%。从总体上看,宣城市林业经济正处于一个平稳较快的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林业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宣城市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100.5亿元,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17.7%,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也是安徽省首个林业产值突破百亿的地级市。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增速放缓,201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380亿元,较2013年增长15.4%,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速,山区农民人均涉林收入2,736元。

(二)产业集群组织化程度较高。2014年,宣城市申报获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占安徽全省总数的3/7;申报获批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1家,占安徽全省总数的23.3%,较2009年末的68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长136.8%。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以木材加工、竹材加工、森林食品加工、生物保健和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广德林农、孙埠木材、汪溪竹材、风桥板栗、仙霞早笋等一批林业专业市场。

(三)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显现。2014年8月,宣城市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鄣山省级森林公园、恩龙世界木屋村、徽杭古道景区、水墨汀溪景区等5家景区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森林旅游示范景区,占全省的1/4。另有40家经营单位被认定为安徽省第二批森林旅游人家,占全省的1/7。2015年上半年宣城市旅游总收入达71.39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森林旅游贡献值居首。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对各市林业经济竞争力的分析

(一)因子选取。针对林业经济竞争力,本文主要选取了代表林业资源的森林覆盖率(x1)、林业面积用地(x2);代表林业投资的造林总面积(x3)、林业投资完成额(x4);主要林产品产出:木材采伐量(x5);代表林业产业经济状况的林业产业总产值(x6)、林业增加值(x7);代表林业人力资源的乡村从业人员(x8);代表科技水平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率(x9)和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民人均纯收入(x10),共10个变量,选取2013年安徽省16市林业数据。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不同指标数据不同量纲无法比较的缺点,需要运用SPSS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把不同指标数据转化成相同量纲的数据,使得各指标数据具有可比性。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表1)

2、共同度、总方差和碎石图。根据表2,共同度较高的四个变量是林业面积用地(x2)、森林覆盖率(x1)、林业增加值(x7)、森林病虫害防治率(x9)分别为97.5%、97.4%、94.4%、94.1%。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分别对这个四变量的方差做出了为97.5%、97.4%、94.4%、94.1%的贡献。根据表3,前四个因子旋转后特征值都是大于1,分别为3.105、2.706、2.151、1.211。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045%、27.061%、21.511%、12.107%,累计贡献率为91.725%。如碎石图所示,有四个成分的特征值超过了1,因此考虑四个成分。所以,根据共同度、总方差和碎石图,可以用这四个因子来概括原始数据,即采用前四个主成分对林业经济竞争力分析和评价。(表2、表3、图1)

3、旋转成分矩阵。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矩阵方法对因子进行了旋转,得到旋转成份矩阵,比未旋转时容易解释。农民人均纯收入、乡村从业人员、林业增加值、林业产业总产值、木材采伐量为第一主因子,它们的载荷值分别为0.912、0.886、0.691、0.676、0.652;可以看作是林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森林覆盖率、林业面积用地为第二主因子,它们的载荷值分别为0.976、0.903;可以看作是林业资源的禀赋条件。造林总面积、林业投资完成额为第三主因子,它们的载荷值为0.903、0.874,可以看作是政府对林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林业投资水平。森林病虫害防治率为第四主因子,载荷值为0.953,可以反映林业中的科技水平。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值可以计算各因子的分数。

计算方法如下:

F1=-0.137×x1-0.049×x2+0.018×x3-0.175×x4+0.251×x5+0.135×x6+0.147×x7+0.309×x8-0.081×x9-0.397×x10

F2=0.447×x1+0.334×x2-0.176×x3+0.026×x4+0.199×x5+0.090×x6+0.104×x7-0.180×x8-0.006×x9-0.078×x10

F3=-0.135×x1+0.052×x2+0.488×x3+0.463×x4-0.171×x5+0.106×x6+0.080×x7+0.070×x8-0.038×x9+0.197×x10

F4=0.004×x1+0.013×x2-0.217×x3+0.122×x4-0.294×x5+0.155×x6+0.134×x7+0.055×x8+0.826×x9+0.145×x10

4、综合绩效得分。由上述得到的因子得分,就可以对林业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了。在前面的总方差分解表中,我们用四个因子作为主成分对各市林业经济进行测评,且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045%、27.061%、21.511%、12.107%,累计贡献率为91.725%。结合各因子得分可以计算出综合绩效得分。(表4)

计算方法如下:

综合实力=(31.045%×F1+27.061%×F2+21.511%×F3+12.107%×F4)/91.725%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六安、安庆、宣城、阜阳林业经济竞争力最强,黄山、宿州、亳州、合肥林业经济竞争力中上等,池州、滁州、蚌埠、芜湖林业经济竞争力为中下等,淮北、淮南、铜陵、马鞍山林业经济竞争力较弱。

六安、安庆、宣城、阜阳林业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原因是这些地区林业总产值和林业增加值都比较高,这与区域自然条件有关。这些地区多位于山区,林业资源丰富,政府对于林业发展比较重视。而淮北、淮南、铜陵、马鞍山林业竞争力较弱,都是矿产资源丰富地区,淮北、淮南的煤炭资源,铜陵的铜矿,马鞍山的铁矿,这些地区工业比较发达,而林业经济相对来说,发展重视度较低,林业经济竞争力较差。

就宣城市而言,第一主因子代表的林业经济发展社会基础条件排名第九,主要是乡村从业人员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排名相对落后;第二主因子代表的林业资源禀赋条件排名第二,仅次于黄山,说明宣城市林业资源丰富;第三主因子代表的林业投资水平排名第六;第四主因子代表的林业科技水平排名第二,仅次于芜湖市。

(二)政策建议

1、加强林业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第三主因子代表的林业投资水平排名第六问题,说明政府对林业产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于加强。而林业行业建设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收益较慢,仅仅靠林业行业自己筹集资金来谋求发展往往会导致投入不足,行业发展缓慢。政府应加大对林业发展支持力度,出台多种措施保障林业发展,完善和规范林产品交易市场,加强林业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例如修建道路、水利工程等。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财政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及国外资金投入到林业产业经营中,使林业投资来源多样化。

2、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蓄积人力资本。由上述因子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主因子代表的林业经济发展社会基础条件排名第九,仅仅处于中等水平,主要是乡村从业人员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排名相对落后,说明农村人力资源较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要提高宣城林业竞争力,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就要重视人的发展,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蓄积人力资本。蓄积人力资本不仅要在量上提升,更要在质上有所提升。人才培养是林业产业链优化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政府和林业企业应提高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邀请林业专家、学者来当地开设讲座,提高当地政府官员、林业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战略规划能力,做好林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对企业员工、林业种植户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通过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尝试人才共享,积极尝试各种渠道引进林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并建立高级人才用人信息库;(3)突出人才在企业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大对技术创新、产品优化等成果的奖励力度,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防止人才流失。

3、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加强技术创新。第四主因子代表的林业科技水平排名第二,仅次于芜湖市,此方面具有技术优势,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宣城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但是在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局面下,产品多为附加值较低的中间产品,从而使得林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林业经济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低。因此,宣城林业产业应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技术资金的投入,研发和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首先,需要政府及各企业提高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强新产品研发力度,降低产品成本,以技术支撑林业经济、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还应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最后,企业和政府应积极与国家或省级林业科研院所和林业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使其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运用中来,全面提升林业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从而提升整个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莉.安徽省各地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J].乡镇经济,2003.6.

[2]高淑媛.北京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3]高兵.内蒙古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内蒙古林业大学,2007.

[4]余仁富.宣城市“十二五”林业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

[5]孔凡斌,荀龙巧,廖文梅.林业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与展望[J].林业经济问题,2013.2.

林下经济总结篇9

论文关键词: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投入-产出法,经济效益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如图 1所示,根据吉林森工集团规划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时,以单位公顷新植工业原料林第一次工业原料林经营的第一个轮伐期为例,其期间每年发生所有经营活动可表示如下,表中0-1之间时间段表示第一年,以此类推。

林下经济总结篇10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直接关系到县级财政收入的增减、农民的增收以及县域经济资金积累的程度。因此,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了我们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和林格尔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1.和林格尔县地理概况

和林县源自于蒙古语,意思为20间房子,因清朝初期新设驿站有20间房而得名。位于内蒙古中部,原属于乌兰察布盟管辖,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归属呼和浩特市管。东界是凉城县和山西省右玉县,南接清水河县和山西省平鲁县,西是托克托县,北是土默特左旗和赛罕区。地形地貌多样,属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2.和林格尔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1)和林格尔县总量分析现状

近些年,和林格尔县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规模也在持续的扩大。2012年和林格尔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7亿元,2013年生产总值为140.69亿元,比上年增长0.1%。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40.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015年生产总值15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由此可见,近些年来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发展快速,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

(2)和林县三大产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和林格尔县的第一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2年和林格尔县的农业生产总值为22.1亿元,截止到2015年和林格尔县的农业生产总值就增长到了22.50亿元。2012年-2015年和林格尔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04.1亿元、70.10亿元67.44亿元、69.23亿元,年增长分别为18.3%、-2.8%、-1.0%、8.5%。第三产业由2012年的42.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60.39亿元,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和林格尔县三大产业产值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产业结构比例得到不断的优化和调整,但是和林格尔县的产业结构比例却依然不合理。和林格尔县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从2012年的13.10:61.7:25.2调整到2015年的14.70:45.2:40.1,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二产业比重从原来的61.7下降到45.2,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增加,从2012年的25.2提升到40.1。这说明,和林格尔县三次产业的结构得到了大大的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逐年加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是由消费的拉动,第三产业应该占国民经济比例的60%以上,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的20%左右,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的10%左右。由此可见,和林格尔经济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的空间。

二、和林格尔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建设资金缺乏

交通、环保、邮电通讯等基础的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虽然和林格尔县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和林格尔县工业建设的时间比较短、起步比较晚,经济总量还是较小,根本无法提供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也正是因为建设资金的缺乏,致使交通基A设施建设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和林格尔县应有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制约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尚不健全

和林格尔县的部分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生产经营方式,与农户间建立了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但是这种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太完善,企业和农户所面临的风险比较大。

3.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难以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

就和林格尔县的发展趋势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在离工业园区较远的地方。同时一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体现在:第一方面,和林格尔县企业布局规划不合理,比较分散,因此,集聚效用不能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第二方面,和林格尔县的交通发展缓慢,使得分散的乡镇企业之间沟通不畅,工业园区的辐射效用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体现。

4.经济发展中存在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近年来和林格尔县信贷投入总量逐年上升,但同存款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却极不平衡,贷款增长速度低于存款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远远落后于县域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与县域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5.文化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高端人才严重缺乏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才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林县非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数的11.6%,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职业教育建设的又没有跟上,导致劳动力素质低。发展现代农业、工业等产业都要求劳动力掌握一定的技术,文化水平低严重限制了劳动力对技术的掌握、经济的发展。高端人才的严重缺乏越来越成为和林格尔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贸易和管理类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缺乏。

三、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注重人力资源

加强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认识,使广大群众提高理念,加大对改革的力度,使和林格尔县乡镇企业变成管理科学、产权分明的市场主体。其次,企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突破的关键是人才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林格尔县政府和各乡镇企业必须特别重视吸收人才在乡镇企业中所发挥作用,要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在和林格尔县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中,要树立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核心的方针,大力完善和林格尔县的人才体系。同时,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加强企业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和林格尔县乡镇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2.坚持市场经济价值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成本低、易销售、附加值大等优点,乡镇企业就可以依附于工业,立足于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和林格尔县马铃薯种植已经成为山丘区农民致富的主要耕种作物,并己经形成规模,如果引进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其附加值,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增加农民收入。

3.适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农村区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林县通过根据独特的地理与区位优势来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和林格尔县在整合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惠农的支持力度,走产业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道路,深化“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

4.利用当地历史文化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和林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是鲜卑族故地,在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地区更是鲜卑族都城的所在地。和林格尔县要充分发掘这段历史,打造特色文化,努力提高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和林格尔县的剪纸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吸引了广大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并在2008年,和林格尔县的剪纸艺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之内。和林格尔县合理、正确的发展思路,使和林格尔县当地的历史文化成为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43(1).

[2]周更.对国际金融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求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