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4:56:51

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范文篇1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模型假设贸易引力模型(TradeGravityModel)的基本思想源于物理学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该定理指出,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就是在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早提出贸易引力模型并运用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是Tinbergen[12]和Pyhnen[13],模型的原始形式为Tij=βYiYj/Dij,表示两国(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其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地区)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后来,学者们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加入了新的变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影响贸易额的内生变量,比如人口、汇率等,另一类是代表政策的虚拟变量,比如WTO、FTA等[14]。该研究运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测算中韩两国食用菌贸易的潜力。贸易引力模型的原始形式是:Tij=βYiYj/Dij(1)式中,Tij表示国家i(出口国)与国家j(进口国)的双边贸易额,β为常数项,Yi和Yj通常为两国的GDP,分别表示国家i(出口国)供给能力的和国家j(进口国)的需求规模。Dij表示两国的距离,通常用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表示。为了满足线性估计的需要,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成为:lnTij=β0+β1lnYi+β2lnYj+β3lnDij+μij(2)式中,β0、β1、β2、β3均为回归系数,μij为标准随机误差项。1.2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该研究通过构建2个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来分别研究中韩FTA框架下两国食用菌贸易的潜力,中国的食用菌贸易以出口为主,2015年中国食用菌出口额高达1.92亿美元,而进口只有199.64万美元,所以拟构建中国食用菌的出口贸易引力模型。韩国食用菌贸易的引力模型贸易额比较平衡,所以拟构建韩国食用菌贸易引力模型来研究韩国食用菌贸易的潜力。影响两国食用菌贸易的因素很多,为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笔者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常用的内生变量汇率和人口,根据实际,在中国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加入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变量,根据研究目的,又加入了虚拟变量WTO、FTA等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来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即:lnXtij=β0+β1lnYti+β2lnYtj+β3lnDij+β4lnPtj+β5lnERtij+β6lnFTAtij+β7lnWTOtij+β8lnAPECtij+β9lnTBTtij+μij(3)lnTtij=β0+β1ln(YtiYtj)+β2lnDij+β3ln(Pti+Ptj)+β4lnERtij+β5lnFTAtij+β6lnWTOtij+β7lnAPECtij+μij(4)式(3)是中国食用菌出口的引力模型,其中,Xtij表示t年i国(中国)对j国的食用菌出口额;式(4)是韩国食用菌贸易的引力模型,其中Ttij表示在t年i国(韩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j国之间的贸易额,β为待估系数,μij为标准随机误差项。各自变量解释说明如下。(1)出/进口国供给/需求能力(Y)。出口国的供给能力和进口国的需求规模是影响两国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常用经济总量GDP表示,经济规模越大,其出口的供给能力和进口的需求规模就越大,预期符号为正。(2)距离(D)。指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表示运输成本,是阻碍两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两国距离越大,运输成本越高,预期符号为负。(3)进口国人口(P)。人口也是影响一国产品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自1966年利尼曼首次提出在引力模型中加入人口变量后,学者们研究的人口规模对两国贸易流量的影响方向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一国人口越多,需求规模越大,进口国倾向于增加进口,填补本国需求缺口,出口国则倾向于满足本国消费,减少出口,所以人口规模与贸易流量的影响方向与两国的供求结构有关,为了减少复杂性,只选取进口国人口作为影响变量,预期该符号为正。(4)汇率(ER)。该国货币对各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实际汇率,该国货币贬值,该汇率值变小,食用菌出口价格下降,出口额增加,进口价格上涨,进口减少,(3)式预期符号为负,(4)式预期符号为正。(5)自贸区(FTA)。虚拟变量,当两国在该年建立自贸区时取值为1,否则为0。两国建立FTA,会产生自贸区内贸易创造、自贸区外贸易转移效应,增加两国食用菌贸易额,预期符号为正。(6)世贸组织(WTO)。虚拟变量,两国在该年同为WTO成员时取值为1,否则为0。加入WTO两国贸易关税会降低,可增加两国的贸易额,预期符号为正。(7)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太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机制最完善的经济合作组织。虚拟变量,当两国在该年同为APEC成员时APEC取值为1,否则为0。组织内自由化和便利程度较高,可增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预期符号为正。(8)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以中国食用菌出口受到各国的TBT和SPS通报数量来表示,预期符号为负。1.3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中韩两国的食用菌贸易都存在贸易国家或地区集中的特点,但是中韩两国食用菌对外贸易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两国食用菌贸易引力模型选取的样本数据也不尽相同。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关于中国的食用菌贸易引力模型,该研究选取了2001—2015年中国对1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食用菌出口贸易额的面板数据,这15个国家(地区)分别为韩国、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越南、荷兰、俄罗斯、泰国、菲律宾、德国、挪威。中国在2015年对这15个国家(地区)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90.77%,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的情况。关于韩国的食用菌贸易引力模型,笔者选取了2001—2015年韩国与1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食用菌贸易额的面板数据,这10个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越南、荷兰,2015年韩国与这1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食用菌贸易额为食用菌总贸易额的95.17%,能较好地说明韩国食用菌贸易的情况。中国对各国食用菌的出口额和韩国与各国的食用菌贸易额均来自UNComtrade数据库,按照HS编码进行分类查找,再经过计算整理得到;各国的GDP、人口均来自于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经过计算整理得到;中国、韩国与各国之间的距离来自巴厘岛旅游网在线数据,该网站常用来查询两国间距离;人民币、韩元对各贸易国的实际汇率来自美国农业部网站。TBT-SPS通报数据通过中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网收集整理而成。

2结果与分析

2.1模型回归结果运用Eviews7.0软件进行回归估计,面板数据的模型主要有3种: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估计模型。首先因为该研究选取的变量中有不随时间变化的距离变量和FTA、APEC等虚拟变量,用固定效应模型无法进行估计。另外由于模型(3)的随机效应模型的Hausman检验的P=0.0000,模型(4)的Hausman检验的P=0.0028,均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所以模型(3)、(4)的模型形式为混合估计模型,用GLS法对模型(3)、(4)进行回归。由上表可知,进行回归估计后,结果显示各变量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均与预期相符,调整后的R2的值也较高,达0.973,说明拟合度较好。所以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的引力模型如下:lnXtij=-4.057+0.363lnYti+0.475lnYtj-0.981lnDij+0.289lnPtj-0.152lnERtij+1.513lnFTAtij+0.353lnWTOtij+0.714lnAPECtij-0.055lnTBTtij(5)第一次回归估计后,人口变量和WTO的符号与预期不符,APEC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变量的符号均与预期相符,且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口、WTO和APEC对韩国食用菌贸易的影响不显著,删去这3个变量,进行第二次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各变量的符号都与预期相符,也都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R2、DW值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调整后的R2的值在第二次回归估计后达0.953,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所以韩国的食用菌贸易的引力模型如下:lnTtij=-26.165+0.923ln(YtiYtj)-1.289lnDij-0.043lnERtij+1.207lnFTAtij(6)2.2回归结果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和贸易发展的趋势,中韩FTA的建立对两国食用菌贸易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远远超过了经济总量、人口、汇率等内生变量和WTO、APEC等外生变量对两国食用菌贸易的影响。2.2.1贸易总量。由(5)、(6)式可看出,经济总量是两国食用菌贸易的重大推动力量。在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模型中,中国经济总量每增长1%,食用菌出口额增长0.363%,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总量每增长1%,中国食用菌出口额将增加0.475%。可见贸易国的GDP对中国食用菌贸易影响更为显著,这是因为中国是食用菌出口大国,供给能力的饱和程度比需求规模的饱和程度更高,需求的弹性更高。经济总量对韩国食用菌贸易也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作用,经济总量增长1%,韩国食用菌贸易额将会增加0.923%,GDP是两国食用菌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2.2.2距离。距离是阻碍两国贸易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距离每增加1%,中国食用菌出口额将下降0.981%,韩国食用菌贸易额将下降1.289%,说明距离严重制约了两国食用菌贸易的发展,这可能跟食用菌产品的特殊性有关,食用菌保鲜期短,易腐烂,运输和存储比较困难,对距离更为敏感。2.2.3进口国人口。进口国的人口规模是影响中国食用菌出口的因素,却不是韩国食用菌贸易的影响因素。进口国的人口规模每扩大1%,中国食用菌的出口规模将增加0.289%。2.2.4汇率。在两国的食用菌贸易中,汇率的系数均为负,但是系数值都相对较小,说明虽然汇率对两国的食用菌贸易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阻碍作用不大,人民币汇率每贬值1%,中国食用菌贸易的出口额将增加0.152%。韩元每贬值1%,韩国食用菌贸易额将增加0.043%,另外,韩国食用菌贸易模型中汇率的系数为负,说明汇率的变化对出口的影响更为显著。2.2.5WTO和APEC。从最终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WTO和APEC不是影响韩国食用菌贸易的主要因素,但对中国的食用菌出口贸易影响显著,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贸易一体化进程不高。若两国均为WTO成员国,则出口额将比非成员国高142%(e0.353),若中国和贸易国都为APEC成员国,则出口额将高于非APEC成员国204%(e0.714)。2.2.6FTA。FTA对两国食用菌贸易的影响都十分显著,中韩两国与建立了FTA的贸易国(地区)的贸易额将比未建立FTA的贸易国(地区)的贸易额分别增加454%(e1.513)、334%(e1.207)。虽然FTA对韩国食用菌贸易的影响力度小于中国,但是FTA仍然是促进韩国食用菌贸易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所以建立中韩FTA对两国食用菌贸易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能有效增加两国的食用菌贸易额,实现双赢。2.2.7技术性贸易壁垒。从结果可知,贸易进口国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严格,中国食用菌的出口流量越小,食用菌出口受到进口国家的TBT和SPS通报数量每增加1%,食用菌的出口额将减少0.055%。2.3中韩食用菌贸易潜力估算根据2个国家的食用菌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可以估算国家间双边食用菌贸易流量的潜力,即用实际贸易值除以模型模拟的理论贸易值,得到的比值可以用来表示两国之间食用菌贸易的潜力,用P表示。根据刘青峰等[15]对贸易潜力的分类,当P<0.8时,说明两国的食用菌贸易具有较大的潜力,称为“潜力巨大型”当0.8≤P≤1.2时说明两国的食用菌贸易还存在一定的贸易潜力有待发挥,称为“潜力开拓型”;当P>1.2时,说明两国的食用菌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应该积极发展和培养新的要素来创造新的潜力空间,称为“潜力再造型”[16]。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对韩国的食用菌出口的贸易潜力一直较高,除2014年外,其余年份的数值都小于0.8,说明中国对韩国的食用菌出口贸易潜力巨大,韩国是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的重要潜在市场。但中国对韩国的食用菌贸易已呈现由“潜力巨大型”向“潜力开拓型”转变的趋势,2012年中韩FTA谈判的正式启动,潜力值下降。2015年中韩自贸区正式建立,贸易潜力达到了近年来的峰值。从表2可以看出,韩国对中国的食用菌贸易已经从“潜力开拓型”向“潜力巨大型”转变,2007年达到了贸易潜力的峰值,因为该年韩美签订了自贸协定,韩国对中国的实际进出口贸易额明显下降,导致该年的贸易潜力值出现了巨大下滑。2012年中韩FTA谈判正式启动,2015年中韩自贸区正式建立,贸易潜力均得到了较大提升。可以看出,中韩FTA的建立对两国的食用菌贸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结合表1、2来看,虽然中国对韩国食用菌的贸易潜力总体在下降,韩国对中国的食用菌贸易的潜力呈上升趋势,但几乎都在1.2以下,且2个平均值分别为0.375和0.735,均未达0.8,说明两国食用菌贸易潜力巨大。从两国FTA开始官产学研究一直到正式谈判再到签订自贸协定,两国食用菌贸易的潜力反向变化,说明中韩FTA的建立对韩国的食用菌贸易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这是因为韩国的农林业一直是两国FTA谈判中的敏感议题,韩国的林下经济产品的关税水平居高不下。两国自贸协定规定的中国食用菌的平均关税为14.8%,韩国的食用菌的平均关税高达28.37%,约为中国的2倍,且降税年限近一半是中国的2倍,近一半产品维持原税率不变。纵然两国食用菌贸易潜力巨大,但是高税率、长过渡期无疑会限制两国食用菌贸易的增长。

3对策与建议

林下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林业经济;林下经济;转移分析

林下经济作为林业经济的拓展延伸,摒弃了林业经济单一化的经营模式,将畜牧业、养殖业、种植业以及能源开发等多种经营活动纳入经营模式之中,打破了林业经济周期性的限制,不仅有效提高了林业的产值,还有效维护了生态系统。对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明晰林业经济转移的价值,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提供思想保障,再立足于林下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影响因素与所遇问题,对其优化提出相关意见,以推动林业经济的优化转型,为林业资源的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1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价值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生态为基准所展开的植物能源开发、农林牧、养殖、种植、生态、空气等多项目复合发展的经营模式,对林业附加值的增加和经济周期的缩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林下经济的落实与发展需以国有林场为主体,才有利于林下经济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整体而言,以国有林场为核心的林下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统筹经营。林下经济侧重于通过改变森林结构、以优化林地利用的方式,保护林业生态,实现林业资源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林下经济难以适应点状的发展模式,其整体布局结构的分化需要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与应用,因此,其需要通过国有林业的支撑与引导,进而达到推动林场规划合理性的提升,实现林业的统筹发展。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林下经济涉及畜牧业、种植业以及能源开发等多项经营活动,各项经营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量提供更多的岗位,能够实现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1]。

2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影响因素

林下经济涉及多项经营活动,相较于林业经济而言,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更为多样。整体而言,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种植技术,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过程中,种植业会融入林业经营模式之中,林下种植技术、造林技术、密度控制以及栽培方式等,对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二是规模化,相较于林业经济而言,林下经济难以适应点状经营模式,由此,林业建设的规模化、产业化以及品牌化程度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三是生产要素,在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过程中,涉及资金、人力以及林地资源等多个要素,各项资源配置与优化的合理性不仅影响林下经济活动的管控效果,对林下经济的落实亦具有重要影响;四是服务机制,我国林下经济正处于完善发展阶段,保障机制与服务机制是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目前在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过程中,相应的种植管理体系、引进机制、流通机制以及服务机制等有待完善,对林下经济的长线发展产生限制[2]。

3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存在的问题

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所遇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进程较慢,目前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进程偏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资金支撑不足,国有林场制度死板、原则性太强、政策审批较慢、灵活程度不够,作物选择偏差以及周期把控偏弱。资金支撑不足主要是指政府资金滞后,缺乏一定的及时性,使得项目方案的落实被延期,进而使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进程减缓。作物选择偏差主要是指林下经济发展正处于尝试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存在照搬套选现成的经营模式,并未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与林业发展特点对作物选择进行选择,进而导致种植存活率低、养护难度高等情况,对林下经济的推进产生阻碍。周期把控弱主要是林下经济涉及多项经营活动,目的在于将林业周期性的限制降低,但是,由于对农作物生产种植情况把控度偏低,使得各项经营活动间的衔接度偏弱,进而导致林下经济的优势难以发挥。二是规模化偏弱,我国林下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养殖品种与林下种植存在品种单一的情况,而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多样,单一品类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进而对林下经济模式下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影响,再加之部分地区的林下经济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总量偏小,使得林下经济模式的成效不够理想。三是管理水平偏低,由于林下经济涉及的经营项目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相较于林业经济而言,管理难度更高,但是,部分地区仍采用林业经济的管理模式,对林下经济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进而使得林下经济管理存在全面性与系统性较差的问题。同时,在系统管理与引导的缺失下,使得养殖与种植缺乏统一性管理,进而对林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产生影响。四是宣传力度偏低,主要是指在部分地区对林下经济的优势、市场前景以及优惠政策缺乏了解,对林下经济的重视程度较低,林下经济的宣传力度不足,使得林下经济的市场响应度偏低[3]。

4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优化建议

在市场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成为必然。但是,在实际的转移过程中仍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具体表现在认知、管理等方面。对此,政府方面应当加大宣传与政策支持,强化企业对林下经济的重视,为林下经济的落实创造条件。此外,在运转林下经济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4.1发展内容的优化

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核心在于发展模式的调整,相较于林业经济而言,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经营内容更为多样。对此,在推动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内容的优化调整,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能源资源。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生物能源的研发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市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渐增多,特别表现在能源需求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植物的能源供给作用受到重视,同时,林业企业也应当强化对生物能源的重视,通过种植能源草等作物的方式,迎合市场需要拓宽经营项目范围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满足市场的能源需求,维护市场发展的稳定性。二是园林资源。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享受的重视日渐提高,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林业本身具有旅游方面的优势,对此,企业可以通过适度增加观赏性植物的方式,一方面能够丰富林业的经营内容,一方面还能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选择观赏性植物的过程中,应当从林业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在不影响原有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选择植物,以避免冲突问题出现。三是畜牧业。目前,畜牧业仍是林业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对此,在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过程中,应当延续林业经济中的科学与客观元素,通过积极发展畜牧业的方式,维护林下经济转移的稳定性。但是,在延续畜牧业的过程中,应当对养殖技术进行优化调整,用以提高产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四是林药开发。通过将中药材种植引入到林下经济经营模式中的方式,推广丰富林下经济开发形式,一方面为提升中医药药品市场的稳定性,一方面为林下经济经营项目衔接度的提高创造条件。五是菜果菌种植。林下经济应当保持林业经济中蔬菜、水果以及食用菌的种植,再通过挖掘地方性特色的方式,提升林地菜果菌特殊性,用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市场竞争力[4]。

4.2管控模式的优化

在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过程中,内部管控是提升转移有效性与提高转移质量的重要保障,针对管控模式的优化应当注意:一是协调机制,通过制定协调机制的方式,强化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种植信息传达有效性的提升,减少措施滞后等问题出现;二是统筹管理,立足于当地实际,对种植与养殖的规模、种类进行控制,以提升种植与养殖的有效性[5]。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成为必然,通过丰富经营内容的方式,减小传统林业经济在周期性等方面的限制力,并通过统筹规划管理各项经营项目的方式,提高种植与养殖的质量,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提供内在支撑。此外,还应当立足于市场与环境,开发特色作物,以提升林下经济发展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刘元.浅析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方向[J].南方农业,2019,13(5):69-70.

[2]谢奕新,梁顿.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南方农业,2018,12(8):77-78.

[3]陆开甫.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多样化经营转移的策略[J].今日财富,2018(3):27-28.

[4]杨再能.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优势与发展模式[J].绿色科技,2015(12):313-314.

林下经济范文篇3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福建集体林业最为发达的地方,也是全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最早、改革制度绩效最好的地方之一,是全国集体林区改革的典型示范区域。目前三明市现有林地面积189.5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2.2%,森林面积174.8万hm2,森林蓄积量1.65亿m3,森林覆盖率达75.9%。近年来,三明市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2014年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7.9万hm2,年产值135亿元。其中林下种植经营面积5.8万hm2;林下养殖经营面积1万hm2;林下采集加工经营面积9万hm2;森林景观旅游经营面积2.1万hm2,仅2014年就新建基地0.75万hm2,省级示范县7个。

2三明市林下经济种植主要发展模式

本文基于三明市独特的地理地貌及气候条件,经综合分析,认为现今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较成功的可细分为4大类6个亚类(经营模式)。其中林下种植有林药、林菜、林油和林菌4个亚类,林下养殖有林禽和林兽2个亚类,另2类分别是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

2.1林下种植

2.1.1林药经营模式

林药经营模式是指在林下培育、经营植物药材的一种利用方式。据统计,全市林下种植中药材品种有草珊瑚、黄精和金线莲等20多种,累计种植面积达2.67万hm2,林下种植业蓬勃发展。例如,三元区草珊瑚基地,2009年7月,三元区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中国草珊瑚之乡”称号,成为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2009年9月,依托草珊瑚基地建设,三元区被确定为福建省5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试点县之一;2012年12月,三元草珊瑚通过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绿都公司获得国家中药材GAP认证。草珊瑚已成为三元区的“地标”和著名品牌。三明梅列区以福建万家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年可供黄精种苗300万株。2014年梅列区黄精种值总面积300hm2,总产量1000t,总产值600万元,其主要发展形式为”龙头企业+农户”相结合的模式,其中龙头企业种值面积106.67hm2,其余大多分布在广大散户上,黄精已成为梅列区林下经济的中流砥柱。2011年7月,梅列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黄精之乡”荣誉称号;2012年2月,黄精产品荣获“2011年福建省品牌产品”称号;明溪县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1666.67hm2,重点依托福建南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辐射周边农户600多户;永安市林下仿野生种植金线莲超过40hm2,重点依托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年产值2500万元,经济效益良好;将乐县林下种植金银花266.67hm2,重点依托福建榕华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辐射带动300多户农户,年产值4000多万元,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2.1.2林菜经营模式

林菜经营模式是指在林相较好的林下立体化种植喜阴蔬菜,收成后的蔬菜具有纯天然、环保、健康、绿色等特点,市场价格较高。近年来,三明尤溪县在实施省发改委农业品牌良种工程《尤溪县良种繁育场福佑佛手瓜良种繁育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中,推广福佑佛手瓜超过1333.33hm2并喜获丰收,据统计,全年实现产量超2800kg/667m2,产值超过2600元/667m2。福佑佛手瓜是尤溪县农科所、良种场从尤溪县地方佛手瓜群体中选育而成,2012年4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优点是前期产量高、上市时期档期好、经济价值高,适宜在福建省中高海拔山区推广。

2.1.3林油经营模式

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油茶为主。近年来,三明市通过实施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福建省现代农业(油茶)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油茶产业蓬勃发展。例如,尤溪县重点实施油茶产业发展,全面强化政策扶持,推进油茶产业规模化、设施化、精品化、科技化发展。同时,加大技术推广与服务力度,建立油茶培育示范基地,发展油茶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引领油茶培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1.7万hm2,年产茶油1800t,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20%。尤溪县油茶龙头企业沈郎公司,建设年产油茶6000t、茶皂素450t的油茶精深加工产品生产线,荣获“全国油茶产业重点企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宁化是油茶传统产区,也是全国油茶主产区和油茶最适宜栽培区之一,主要优质油茶品种有龙眼茶、红皮桃茶、赣无系列、广西芩溪软枝油茶系列和闽43、闽48、闽60油茶系列,均为国家和省审定的油茶良种。油茶林面积从2001年的0.54万hm2发展到现在的0.97万hm2。境内的“淮土茶油”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清流油茶林资源丰富,已有超过2000a的种植历史。清流油茶品种主要有寒露籽即龙眼茶(又称珍珠茶)、霜降籽即桃李茶、立冬籽即大茶梨等几种,其中龙眼茶被省油茶种苗攻关项目组认定为优良农家品种,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现有9利和永得里两家茶油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精制茶油、精制茶粉、茶粕等产品,年生产茶油1454t,茶籽粉2100t,茶皂粉1200t,精制茶皂粉1000t,产值8450万元。2006年,“9利”牌茶籽油于通过了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多项有机认证,“9利”牌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永得里食品有限公司与武汉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清流县茶籽油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形成天然食用油(茶籽油)、生物药业(壬二酸)、洗涤日化(茶皂素)、有机肥料(茶饼肥)四大产业链。

2.1.4林菌经营模式

林菌经营模式即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立体栽培模式。目前三明市林菌主要品种有红菇、黑木耳、香菇等,通过封山育林、喷洒农家肥等措施,促进食用菌的生长。例如,大田县大力扶持8家红菇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达1500人,年产量0.2万t,产值1000万元。目前,当地发展红菇重点以以东风天然菌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年总产量达超过3000kg,产值450多万元;同时,泰宁县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科学划定红菇天然生境保护地2133.33万hm2,投资1100万元,年产值1.4亿元。另外,清流县、明溪县、宁化县等红菇产业发展也颇具特色,已成为当地林农的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2林下养殖

2.2.1林禽经营模式

近年来,三明市清流县大力发展孔雀养殖,重点依托福建大自然珍禽养殖有限公司,主要养殖品种为印度蓝孔雀,并积极开发孔雀养殖产业链条,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蓝孔雀养殖基地;泰宁县林下养殖金湖乌凤鸡。泰宁“金湖乌凤鸡”于2009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12年确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金湖乌凤鸡”成为了泰宁县的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了市级龙头企业泰宁县山天畜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专业养殖户参与养殖,带动全县乌凤鸡养殖业的蓬勃发展,至2014年,全县有养殖专业户65户,繁育鸡苗134万只,养殖出栏成品鸡达120.6万只,产值4824万元,“金湖乌凤鸡”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永安市也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辖区贡川镇因“贡鸡”养殖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山地鸡养殖基地,并于2000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贡鸡第一镇”的荣誉称号。

2.2.2林兽经营模式

三明市目前林下林兽养殖主要品种有黄羊、梅花鹿等。例如,清流县依托当地良好的森林资源,林下养殖黄羊面积达1333.33hm2,年饲养黄羊数量5.2万头,年产值6000万元;泰宁县重点依托大自然梅花鹿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梅花鹿400多只,涉及林下放养面积约13.33hm2,并取得国家林业局核发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目前已成为三明市最大的梅花鹿驯养基地。

2.3相关产品采集加工

三明市相关产品采集加工主要有野生食用菌、竹笋、松脂等。据调查统计,2014年三明市食用菌培数量为6.19亿袋,总产量25.26万t,产值达17.25亿元。三明市拥有竹林面积30.87万hm2,其中丰产竹林面积8.67万hm2,竹产品及竹笋采集加工产值达91.1亿元。2014年新培育丰产竹林基地0.75万hm2,产值127亿元,新增竹专业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2家。永安市建成全省最大的闽竹交易中心。松脂采集基地面积1130hm2,产值231.09万元,主要分布在永安、宁化、大田、沙县、清流等县。

2.4森林景观利用

森林景观利用模式,是指充分利用林区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为游客们提供观光和度假等特色产品,尽可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旅游形式。三明市较为有名森林旅游有“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明溪君子峰部级自然保护区”、“将乐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建宁金铙山”等。目前全市已建立森林人家6hm2,森林旅游类经营面积1.1万hm2,实现年产值1亿元。

3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化

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林业生产方式,由于缺乏宣传,很多人至今还不甚了解,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信心不足,“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指望政府组织、财政补贴、怕担风险,对发展林下经济尚处于等待观望阶段,影响了林下经济的发展速度。目前三明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占全市林地面积的比重还很小,林下利用率较低,参与林下经营的农户有限。从全市现有情况来看,部分县尚未形成特色林下经济。同时,大多数农户以个人种植、养殖为主,只是仅仅依靠自家山地、田地、渔塘、水库等进行小规模的发展。

3.2经营管理水平粗放,科技含量低

多数经营主在小规模的林下种殖和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在家禽养殖方面,如鸡、鸭子、鱼、免等,基本上都是承传传统的家庭养殖方式,没有按照科学养殖技术,管理不到位,没有合理计算成本,饲养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林下种植如林菌、林药经营模式因科技含量较高,不是简单的农户家庭经营就能够发展起来的,因此大多数家庭经营单位受限于科技水平,加上又没有专业管护队伍,管理不到位,即便是种植了成千上万亩,也因成活率不高,效益不尽人意。

3.3资金缺乏,投融资比例不高

尽管大多数林农对发展林下经济都持乐观态度,但是由于缺乏投资资金,又无融资渠道,许多林农单凭个人及家庭亲戚一起混合经营,加上未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和科学管理常识,在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投资规模一直无法扩大,难以做大、做强。另外,三明市现有林下产品深加工企业不多,比如竹笋采集附加值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工,延伸产业链。另外,林下产品加工企业用地紧缺,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还有一些企业和有一定实力的个体户到现场考察后,因租用林地问题难以解决,只好放弃,这些均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4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建议

4.1强化林下经济绩效管理工作

为推进林下经济工作的有序开展,取得实效,三明市林业主管部门要具体制订林下经济项目创建工作年度绩效考评办法,针对项目的组织领导、发展规划、投资规模、项目进展、建设质量、资金到位、建设成效,林下经济产品质量,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及时总结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推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分管部门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按要求实施的示范基地给予通报批评,并建立退出机制。

4.2出台扶持林下经济发展政策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把发展林下经济摆上当前林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优先发展林下经济,要把林下经济作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的有效途径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抓,同时,要求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机关部门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支持当地林下经济。为切实抓好林下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要专门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林下经济,设立综合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安排,并出台相关扶持发展政策。如配套省上项目扶持政策,对林下经济发展好、带动规模大、经济效益佳的企业和农户实行“以奖代补”予以奖励,对引进外资和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持有林权所有证者实行“林权抵押贷款方式”和“税金减免方式”等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4.3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投入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为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必须依靠社会资本,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下,进一步扩大配套资金、自筹资金的投入,千方百计地拓宽投资渠道,保障示范基地建设足额投入。一是示范基地建设优先享受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将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水利专项等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有实力的工商资本和台商、外商到三明市投资兴业,充分利用其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从而带动三明市林下产业升级换代;三是地方政府应从行业专项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示范基地建设,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4.4提高科学种养植水平

大力推广三明市林下高效种植养殖新技术、新成果,保障林下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林下经济的种养殖业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产业,要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提高产业科技水平,不断研发新品种,研究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充分发挥“6•18”等平台作用,支持创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与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对接,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另外,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体系,为专业户和林农提供技术服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出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下经济产品,做大做强三明市林下产业。同时高度重视品牌优势,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打造三明市林下种植养殖产业的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

4.5加大市场体系和品牌建设

林下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及对策;凌源市

为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促进作用,提升森林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国家鼓励和支持各地发展林下经济[1]。2012年,国务院专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层面给予指导,林下经济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家的支持下,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各地的林下经济产业就取得了快速发展[2]。林下经济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林下经济使广大林农摆脱了贫困,向小康生活迈进,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林下经济。

1林下经济的总体状况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的西部,主要由山地、丘陵和盆地三部分组成。山地面积广大,占全境面积的60%;丘陵面积较少,约占全境面积的25%,集中分布在凌源市的北部、南部和东部。凌源市土地资源主要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三大部分。土地利用的特点是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3],但人均面积所占比例较少。凌源市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发展林下经济,既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积累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宝贵经验,寻找到了当前适合凌源市发展的五种林下经济模式。1.1林药模式。林药模式是凌源市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凌源市纬度位置适中,气候条件优越,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芍药、苦参、黄芪、甘草、地榆等180多种中药材在这里都有分布,林药模式发展类型及规模(表1)。在林下种植中药植物,不仅经济价值远远高于粮食作物,而且对种植人员技术、年龄、性别等要求不高,适合当地农户种植。1.2林菜模式。凌源市地处中纬度,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位于辽、冀、蒙三省交界处,与北京、沈阳等大城市距离较近,发展蔬菜种植业解决多个城市的吃菜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目前,凌源市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类型及规模(表2)。培育森林的同时在林下种植蔬菜,不受种植人员年龄、性别、学历等条件的限制,种植蔬菜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适合当前农村留守人员种植。1.3林菌模式。林菌模式是指餐桌上的一些食用菌类,如木耳、猴头、蘑菇等,可以在林下或林中空地进行种植,不需要占用宝贵的农业用地或其他建设用地,到一定季节放入接种好的菌包,待生长发育成熟后即可进行收获,这样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林菌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有一定的主料,比如黑木耳需要林木的粉末,还有一些需要玉米秸。凌源市每年都大量种植玉米,收获后可以产生大量的玉米秸,可以用来做林菌模式的主料。一方面可以增加林农的收入,另一方面也避免环境污染,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林菌模式发展类型及规模(表3)。1.4林禽模式。利用林下空间发展家禽饲养业,以昆虫、蚯蚓、草本植物为主要饲料,不需要食物添加剂进行纯天然饲养家禽,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食品需求的同时,也能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家禽养殖方式对饲养人员的技术含量要求不高,适合当地不同人群从事开展。林禽模式发展类型及规模(表4)。1.5林游模式。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为了舒解紧张的工作压力,调节良好的生活情趣,人们在空闲时间走进乡村、走进大森林去亲近自然,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清新、幽雅与恬静的自然环境,以此来放松心情。凌源市依山傍水,结合当地山地、河流众多的实际状况,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金花山是凌源市的最高峰,森林密布,山势陡峭,1994年被辽宁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现已发展成为以全国文明,自然环境美化为特色的旅游观光景区,是国家旅游开发支持的观光景点。凌源市的母亲河—凌源河,全流域234.8km,在凌源市内77.39km,有许多历史故事,每年都吸引全国各地大量游客参观游玩(表5)。

2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凌源市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在带动促进凌源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2.1配套政策不健全。林下经济作为近年新兴的林辅产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为使该产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出适合林下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相应政策,以促进林下经济能够更好、更快发展。由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时间晚,各地都在边发展边探索,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难免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以及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空白,需要根据林下经济在发展中遇到问题逐步完善。2.2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资金投入的多少不仅决定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快慢,同时对提高产品质量、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凌源市为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已投入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又投入部分资金进行产品宣传,并提供丰厚待遇吸引高技术人才落户凌源。由于凌源市每年的财政资金极其有限,远远落后于林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资金投入不足。2.3劳动力供给不足。凌源市的经济发展在辽宁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较低。对于发展林下经济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仍需要大批劳动力的投入。然而,由于凌源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收入较低,许多青壮年富余劳动力涌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造成凌源市当地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留守人员多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明显短缺,严重制约了凌源市林下经济的良性发展。2.4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凌源市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但是仅有资源优势是远远不够的,便利的交通条件,充足的水电供应,良好的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林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凌源市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城市,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凌源市2016年全年GDP收入为137.2亿元,仅有6100万元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凌源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来说,这些基础设施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限制了林下经济相关主体(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投入,改变道路、水电设施、管网、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2.5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凌源市的林下经济发展时间不长,还处于边发展边探索阶段。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对产业发展状况、市场环境、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和技术都有一定的要求。小微企业以及刚涉足林下经济的企业,如果没有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很难发展壮大,处理不好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3凌源市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3.1着力解决资金问题。一是通过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尽量争取项目发展资金以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二是与商业银行担保贷款形式进行林下经济发展投入。三是在种植季节,争取原料需要企业为农户预付一定资金,收获后收取一定利息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3.2有效保护和利用林地资源。尽管凌源市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但很多有林地是近些年在商品林区新造的人工林,还有部分林地资源在一些风景区、荒山及悬崖地带,不能进行开发利用。要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避免为了当前利益而影响未来的发展,加强对林农的宣传力度,做好森林资源的跟踪与监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3.3注入科技元素,提高竞争力。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针对凌源市林下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的缺点,不断加大产品的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组织全市技监、药监、农业、科技、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对基层的种植农户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并组建专业技术队伍,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创建林下产品科技示范区,加强林下产品专利成果的保护和转化,以提高林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4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归。目前,凌源市从事林下经济的人员多以老人和妇女为主,青壮年劳动力不足1/3,男性青壮年数量尤其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公司投资建厂,使更多的年轻人不用离家就可以就业。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有知识、懂技术的人前来工作,为凌源市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4结语

凌源市林下经济发展优势和不足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凌源市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优势;资金、技术、人才问题桎梏着凌源市林下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出台一些鼓励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以助力凌源市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着眼全国,林下产品品种多,数量足,同质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产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生产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凌源市要依靠自身实际,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找到适合当地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马春花.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7.

[2]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业产业,2011(3):47-49,52.

林下经济范文篇5

一、林下经济基本情况

位于市北部,是全省重点林业,国土面积1287.4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74.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8%;森林面积8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4.7%。曾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全国百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奖、全省林权制度改革先进等称号。目前我各类经济林面积有16.8万亩,林产品加工企业4家,年总产值约为1.4亿元,涉及农户2300余户,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林种模式为主,林养模式为辅。

根据2013年林业补充调查结果,我共有油茶林面积13.6万亩,其中本地油茶面积12.9万亩,高产油茶面积0.7万亩,主要分布于镇、巴邱镇、砚溪镇等。本地油茶基本为50年代所造,树势衰退,加之管理不是很精细,多数产量偏低。高产油茶为2010年才开始实施,属于初产期,产量也不是很高。

林苗模式主要是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品种有香樟、杜英、火力楠、女贞等品种,升值空间不是很大。地点以镇、金坪民族乡为主,种植主体以个体农户为主,规模较小,没有集中连片,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缺乏市场竞争力。另有少量的楠木苗,主要集中在国有林场,但也是有价无市。

林果模式有杨梅、翠冠梨等,全杨梅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主要集中在镇、镇两乡镇,现巳全部达到丰产期,每年产鲜果4900吨。由于杨梅鲜果不易贮藏的特点,产品销售以本地市场为主,因没有进行杨梅饮料、杨梅干等深层次加工来提高附加值,又没有专门的销售队伍来开拓销售渠道,往往出现丰产不增收的局面。

林药模式主要栽植黄栀子,目前全黄栀子总的栽植面积有5240亩,分布在全各乡镇,基本为2002-2006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栽植,后因市场行情不好,损毁部分面积更换栽植了其他品种,随着近两年市场行情上升,农户栽植面积又有所增加。

林菜模式有在桐林乡江背村利用一些林业采伐剩余物,发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在林木良种场利用一些疏林地及林中空地种植马铃薯、西瓜、花生等农作物,经营面积不是很大。

林养模式主要是在林地内以圈养的方式进行生猪养殖,地点分布以仁和镇为主,全年出栏头数约为10万左右。另有部分在林区散养山羊、蛋鸡等。

二、贯彻落文件精神情况

在国务院、省、市相继出台了《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后,我迅速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和规划,以委、政府两办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林业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明确了我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工作措施等内容。同时以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成立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由委、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直各相关单位为成员,并对各相关单位的职责进行了分工。

《实施方案》中提出对发展林下经济要加大政策支持,在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切实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扶持力度。产业政策上,要适当降低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的入选门槛,将种植及加工大户纳入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以培育,享受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所有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上,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对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及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2013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给予补贴;在税收政策上,对农民销售自产林下经济产中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林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林下经济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对企事业单位从事林下种植和林下经济产品初加工所得,依法免征、减征所得税;金融政策上,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要将林下经济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试点统筹安排,开发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险险种。

三、林下经济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主要特点有:

1、发展规模小,品种多样性,产业化水平落后。多数林下经济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发展,认为船小好调头,发展规模较小,一般在50亩以下,种植品种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不利于统购统销,起不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科技普及率低,缺乏技术支持。各个农户在发展林下经济时,只是凭借以往的种、养经验,没有及时的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形成不了品牌优势,致使经济效益低下,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3、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进行统一调配,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农户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零散销售,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存在问题主要有:

1、土地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多年来实施林业工程项目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内大部分坡耕地巳全部造林,加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后,要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较为困难。

2、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虽然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成员单位之间的责任,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只有林业部门进行单打独斗,其他部门缺乏连动性,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3、资金制约因素大。目前大部分林业项目是对营造用材林进行补贴的,对经济林补贴少且补贴标准较低,很多农户对发展林下种养热情很高,但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种植户、养殖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做强方面止步不前,致使发展林下产业方面缺乏后劲。

4、基础条件差。多数发展林下经济的地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先进的种养技术无法推广,从而制约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在经营过程当中,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等因素,没有科学化经营管理,使用一些生物性、低毒农药,致使农产品及土地农药残留超标。特别是一些生猪养殖,没有很好的处理沼液,修建沼气池进行污水处理,对当地地下水影响严重。散养山羊也对林区植被破坏严重。

四、林下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应当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围绕林下产品的开发利用营销、品牌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专业组织、协会或者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统一的经营管理,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构建和推广自己的林下产品品牌,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抗风险能力和竞争水平。

五、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主要是加大对林业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加强林区的道路、水电等硬件建设,重视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

2、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没有合作,单凭林业一家之力,要说发展好林下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规划,要想发展好林下经济,也只能是瞎子摸象。因此,必须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各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发展。

3、强化协调服务,合力推动发展。由政府部门牵头,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要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搞好市场服务,通过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加强市场研究,使农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林下经济范文篇6

早在1986年,我国的科研人员就针对农林系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之后又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直到2003年我国才开发出“林下经济”一词,原因在于我国出现洪涝灾害之后,党和国家密切关注林地的发展动向,以前以森林资源为生存根本的现象应该得到改变。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密度,尤其是以东北和西南林地为首要发展对象,在多种经营方式的带动下,林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紧接着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重要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针对林业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体系日益完善,林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带来了新鲜血液,真正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的林业技术水平。

2林下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生产技术水平偏低

我国的林下生产技术在世界行列中还处于比较低下的阶段,例如在灭菌、家禽防病、废物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研究对象也仅仅停留在大型牲畜的层面上,部分家禽对于林地资源的影响研究方面几乎呈现空白状态。

2.2开展工作不够深入

对于林下经济的工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理论中,缺乏实际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林业系统中的品种、分类、选种、养殖等技术没有能够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缺少大量的实践资料进行分析,最终会造成计算不准确、实施不到位等现象。

2.3国家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已经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力加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偏远地区的林业系统来说可谓是鞭长莫及,部分措施不能在当地得到很好地落实。由于偏远地区往往没有行业带头人,使得实施效果杂乱无章,经常出现自产自销的局面,这显然不利于林下经济的发展。

3林下经济模式针对问题的策略

3.1加强领导工作

在群众自愿的情况下,加强领导的管理工作,开发预警机制,以免受市场的风险。各个与农林行业有关系的部门,应该对旗下的产业进行技术监督与指导工作,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工作,拓宽金融渠道,让员工能够从林下经济中获得丰厚利益,激发员工积极性,切实有效推动经济发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国家应该对于林地生态系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消除由于科技所造成的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同时,各级政府也应该组织各个地方下派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也可以通过在当地举办林地科技讲堂的形式,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展开深入的技术探讨,指导并把控工作人员实际生产的环节,从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员的觉悟和意识。

3.3国家加大支持力度

国家应该对农林养户提供一些合理的扶持政策来提高其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低利息贷款的方式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农户也可以通过抵押的方式申请贷款,这样一来就能盘活林下经济,使群众从中受益,最终目的是使得林下经济整体情况有所好转。

4结束语

林下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策略改进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能够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保护,还能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与自然条件,开展复合经营模式,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林下经济发展意见的指导下,辽宁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逐渐的建设了一批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带动了林下经济的发展。辽东山区自然条件优越,有林地面积342.62万hm2,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49.28%,森林覆盖率达到53.29%,具备良好的林下经济发展条件。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本溪、抚顺等地先后出台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林下经济科学有序发展。目前,林下经济已经成为辽东山区林业产业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村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辽东山区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以及森林休闲四大类。林下种植主要有林粮、林菌、林药以及林菜等模式;林下养殖主要有林禽、林蛙、林峰等;林产品采集加工有坚果、野菜等,森林休闲主要有森林旅游、森林采摘等。2018年,辽东山区林下开发产值超过200亿元。其中,林药种植年产值约80亿元,山野菜年产值约35亿元,林蛙养殖年产值约45亿元,林产品加工年产值约25亿元,森林休闲收入约25亿元。辽东山区重点建设了以食用菌、山野菜为主的林下产品培育基地,以林蛙、马鹿为主的野生动物驯养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林下种植以及林下养殖等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1]。随着林权体制改革以及森林保护工程的不断深入,林下经济发展成为了生态效益良好的发展模式,发展前景广阔。辽东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林木资源经营利用模式,逐渐的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实现了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高度融合,提升了辽东山区林业产业的发展层次。

2辽东山区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发展规模小,开发品种单一。受传统发展观念影响,林下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当地的传统品种为主,如林下种植、养殖业主要以林蛙养殖、林菜种植为主,尚有深层次多维度挖掘潜力。而且,林下种、养殖缺少龙头企业,经营面积种养大户不足400家,很多都是散户经营,没有规模优势,对周围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林下经济项目选择上亦未做到因地制宜,往往是围绕单一产品盲目发展,看到效益后,林农一哄而上,容易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产品效益下滑。2.2技术指导不足。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林农的经营管理技术指导。但在实际中,由于科研部门对林下经济的技术研究深度不够,没有成熟的管理技术及标准,导致林农在生产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很多的林农都是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来从事林下经济项目,导致生产成本比较高,效益却较差。比如,林下种植人参,由于现地管理不善,导致人参病害频发,影响产品的质量,有的农户山野菜的种植由于种植地选择不当,导致野菜减产或死亡,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2.3资金支持不足。林下经济的开发,前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于山区的林农来说,前期投入是很大的一笔开支。虽然国家对于林下经济的扶持政策中有金融支持政策,要求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农民小额信用贷款以及联保联贷等业务,各地区也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惠农扶持政策,对于林下经济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但由于贷款的额度小,补贴的力度小,不能满足林农的实际需求。比如,林下人参种植效益好,发展前景广,但前期投入大概在4.5万元左右/hm2,政府的补助不足5000元/hm2,导致很多农户由于受资金限制无法从事林下人参种植,而现有的种、养殖户,由于缺乏资金也无法扩大生产规模[2]。2.4市场机制不健全辽东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农民的自发经营为主,缺少专业的行业组织,生产上多数是散户经营,销售上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多数的产品销售是等经销商上门或者是通过零散的市场销售,市场信息不灵通。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对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不足,林下经济的发展比较分散、盲目,林下种、养殖者获取的效益低。

3辽东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策略改进

3.1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各级政府要将林下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去,根据发展实际,制定年度的发展目标,将发展目标落实到位。根据地区森林资源的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林下经济的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农业的科技推广结合起来。建立林下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补贴力度,协调好林业科研部门解决林农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逐步的把林下经济发展培育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点。3.2加强科研,强化技术指导。林下经济的发展涉及多个行业,需要多部门联合支持。首先,林业科研部门要加大对于林下经济的科研力度,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比如,加强对不同种植品种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新品种的引进等方面的研究,对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以及保存技术的研究等,通过加强科研,形成完善的管理技术体系,加强技术推广,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其次,政府要制定林下经济项目发展标准,指导林下经济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搭建行业合作组织、技术推广单位与农户之间合作的平台,构建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技术体系,形成完善的林下经济发展机制[3]。3.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提供资金,为现有的种、养殖户的规模发展提供支持。政府要加大对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农户进行重点的扶持。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要求的基础上,整合资金,将资金投入与林下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的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参与林下经济的开发。金融机构也要加大对林下经济的金融支持,积极的开发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金融项目,提高农民信用贷款以及联保贷款的额度,加大信贷支持。3.4构建完善的市场发展机制。林下经济的发展要结合市场需求,有规划的开展项目开发。引导分散的农户开展联合经营,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提高林农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搭建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优势,为林农提供产品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平衡开展林下经济发展,防止由于盲目发展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挫伤林农的积极性[4]。建立市场预警机制,让林农可以及时的了解市场行情,规避市场风险,确保林下经济产品不仅卖的出,而且效益高。3.5加强宣传,做好示范带动。利用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宣传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提高农民对林下经济的认识。利用新模式成功的案例,激发农民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热情,让农民认识到合理的利用林地资源,可以增产增值,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积极的培育龙头企业以及种、养殖大户,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利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实现林下经济的产业化经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林下产品的深加工,科技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示范带动,推广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林下经济发展。

4结语

林下经济的发展以灵活的经营模式、较高的经济效益、广阔的发展前景改变了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林业产业的立体化发展,提高了林地生产力以及利用率。辽东山区林业资源丰富,开展林下经济的优势明显,需要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多元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大科研以及资金投入力度,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发展模式,更好的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艺,刘延君,于秀杰,等.辽宁省林下经济发现状及建议[J].辽宁林业科技,2016(3):48-50,53.

[2]徐善光.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7):63.

[3]欧莉文.林场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乡村科技,2019(9):75-76.

林下经济范文篇8

摘要:由于林业资源可利用周期长,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下滑。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改善林业经济局面势在必行。文章介绍了林下经济的意义,指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注重林下经济发展。

一、林下经济及其意义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军,因为国有林场是林业企业的主体,并且有很大的企业属性优势。

不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民营的企业,同样是人在管理,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绝不是权属问题导致的,国有企业发展的障碍在于管理层及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发展国有企业经济必须建立针对管理层的,可监控的、有问责约束、民主的制度来给予保障,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国有林业企业更是这样,否则国有林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都将会被损失殆尽。

二、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

(一)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下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下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下资源才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三)有利于信息的利用

信息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前进方向的航灯,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没有足够的分析和预测,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视觉、听觉和嗅觉,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由于国营林场有本行业多层、多种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级单位的、科技的、市场的。所以在国营林场基层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这是国营林场的又一个优势。

(四)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下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下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

(五)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三、多方向发展林下经济

(一)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比如有荻、芦竹、象草、柳枝稷、草芦等。能源草一般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从化学组分上来说,能源草富含碳氢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热值高,适用于作燃料原料。因此,能源草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之一。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伴随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趋势,短周期柳树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进行大量研究,寻找可通过集约经营生产能源的速生树种,结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经营的柳树是最适合用于生产能源的。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可见,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二)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园林型的林下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三)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下经济的首要模式。

(四)发展林药型林下经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人参根等。也可以种植五味子、天麻、沙参、党参、玉竹、贝母、灵芝等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可观。公务员之家

(五)发展菜果型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范文篇9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丹江口市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积极探索林禽、林畜、林菌、林菜和林药等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农促林、以林保农、农林协调发展的良好产业格局,成为丹江口市林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作为丹江口市下辖的习家店镇共有经济林地406公顷,林下经济发展前景良好。虽然近年林下经济呈现良好势头,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习家店镇林下经济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大,发展资金短缺。近些年,虽然当地干部群众逐渐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条件和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细化的扶持政策,农民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无法规模化发展林下种养业。二是科技含量低,林下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效益低。目前,全镇已有的林下种植、养殖多沿用传统方式,科学种养技术掌握不足,加之缺少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成本高、效益低。三是缺少统筹规划,产业链条短。目前,习家店镇林下经济仍然呈粗放、分散经营模式,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林下经济产品为区域性自产自销,在种养和经营品种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根据市场需求优化林下产品种植养殖。

林下经济发展的提升对策

林下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都市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农业发展方式

一、现代农业“三个导向”与都市生态农业发展

(一)“三个导向”农业现代化道路体现绿色可持续性发展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气体增加,生态危机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障碍。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发展实力和发展层次,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的转型势在必行。十八大后,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在对我国农业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密集调研的基础上,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个导向”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即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都市生态农业撑起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一片蓝天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充分体现“三个导向”的发展战略,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践行了“三个导向”,实质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未来环境修复与治理成本极高,都市将会为今天快速挤压式的增长付出巨大代价。只有都市生态农业才是都市农业的未来发展道路。我国各地生态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为现代都市及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从发展实践看,都市生态农业以进一步开拓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及高效、绿色、可持续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生态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提高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注重将农业生态建设贯穿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以生态系统循环持续发展机理安排农业发展道路、调整农业结构,以此来缓解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控制农药化肥等的投入,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排放,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充分体现了“三个导向”现代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性。

二、林下经济助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

(一)林下经济是都市生态农业的重要形式

本世纪初林下经济在我国开始逐步兴起,林下经济目前已成为我国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林业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观光旅游、农林牧产品综合开发等,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近郊区和都市生态区发挥林业产业生态的优势,逐步将林下经济开发作为都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而加快发展。在国内外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林下经济得到重视。德国是发展都市生态农业较早的国家,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特别注重生态发展,高度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将林业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形式。德国往往在一些大城市加大林业经济发展,将许多发达工业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在国内都市农业发展中,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等大城市也非常关注林下经济的开发,加快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如北京市近年来在首都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发展了林药、林菌、林桑等十种经营模式,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已成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林业的主流形式之一。林下经济服务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农民增收,并为首都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二)林下经济关注生态等多重效益,助力都市生态农业

1、林下经济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多重效益。近年来,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多重效益,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2013年10月,国家林业局公布了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以典型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从我国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目标看,林下经济有助于发挥多重功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如北京市在林下经济发展中,注重发挥其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上海市林下经济最终目标是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天津市在林下经济发展中,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题,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2、林下经济多重功能开发,有助持续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林业生态环境,将林、草、农、牧有机结合,采用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游等模式,进行多功能农业开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发展,既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又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力。以林禽发展模式为例,我们可以从图1看出,在林下空间养殖鸡鸭,缓解了土地压力,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利用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提质增效,又很好地避免了环境污染,在林——禽产业互动中“生态”和“利益”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3、特殊的空间,拓展都市林下经济的特殊功能。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近郊和都市区林下经济处于特殊的空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而社会对其也会有特殊的需求,特殊的需求就要求发展特殊的功能农业。以生态为首要目标的都市林下经济,有很好的生态维护功能,一方面为现代都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屏障,帮助现代都市污染防治。另一方面实现资源多级循环利用,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唤起居民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等意念。都市区林下经济所处的这一特殊的空间,要求满足都市区发展的这些特殊社会需求。

三、都市林下经济模式选择与发展对策

与山区、丘陵林业经济发展和其他区域林下经济的发展不同,都市林下经济处在现代都市发展这一特殊的发展空间,还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这是都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因此,对于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林下经济,在进行模式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性,首先必须服从城市需要,服务现代都市发展,凸显都市林业的特殊空间地位,农、林、工、服多产业联动,开拓都市林下经济的都市服务功能。林下经济为现代都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屏障,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先的技术和服务功能,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城市污染的防治等多重功能。在具体模式选择上,要发挥都市旅游休息市场优势,重点发展林下休闲体验、林下旅游等林下经济。做好都市林下经济科学规划,因为科学发展,规划必须先行。

1、加快都市林下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技术突破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林下经济是典型的林业生态环境依赖性产业经济,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础。都市林下经济实现持续高产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都市生态屏障功能、充分发挥林木和其他生物的综合效益,急需科技创新。都市林下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农林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重效益。目前,受技术水平限制,我国都市林业经济持续发展技术成果不多,储备不足,限制了都市林下经济的发展能力。

2、加大投资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都市林下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这就要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实践已证明,林下经济是一项投入、产出较高的产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单靠农民自己和市场机制是难以解决的。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投入,支持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提高生产水平,同时引导农民、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调动农民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发展林禽、林畜、林菌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林业与其他产业多产业联动,打造林下经济产业集群。

3、注重特色培育,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创建特色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都市林下经济特殊的地理空间和特殊的社会功能,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充分体现并依此形成特色。在我国未来都市林下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按照“林木发展,生态第一”的原则,着力打造林下经济产业化集群,积极培育都市林下休闲体验、都市林下旅游、都市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产业化集群。围绕集群培育,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使每个集群都有一批叫响全省、全国的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者:刘君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周振“.三个导向”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J].江汉论坛,2014(7):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