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5:15:02

林学范文篇1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第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林学研究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4)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孙中山辞职后影响北洋政府在中央设立农林部。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会谈时;商定农林部可以暂时“伐采森林”,(5)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培植及保护森林”。(6)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7)此时,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还都属于西方政府机构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孙中山在《筹备改组国民党宣言》中除继续主张“……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又进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8)的新主张,该主张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林学理论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贯彻执行。

在实际运作中,孙中山设立的林业管理机构曾出现个别人员素质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9)

三、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10)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在数月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地主、资本家眼光尚浅,知保守而不知进取,野山荒地尚多无主之物,一般平民间亦有自由使用之权,即如樵采游牧,并无禁止之例。若在欧洲,则山野荒地皆为资本家所领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间也”(11)而一但中国地主,资本家效仿欧洲,就会垄断山林,操纵民生,到那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应当事前加以预防。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12)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13)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二千亩未满者三年,二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

(14)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15)上述规定,孙中山在手书《建国大纲》中再次予以肯定。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权威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就成为孙中山最具代表性的林业政策之一了。

四、发挥森林防护作用

前面已经述及,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发挥森林防护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孙中山在谋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谋求防止华北、华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号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说,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最早雏形,我们不仅实践了孙中山计划,而且大大超过并完善该计划。

1924年,孙中山系统演讲《三民主义》,指出“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滥起来,即成水灾。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我们讲到了种植全国森林的问题,归到结果,还是要靠国家来经营;要国家来经营,这个问题才容易解决。”“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用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的大规模森林。”(17)勿庸赘言,演讲分析了森林与防止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国家经营森林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百废待兴、愚昧落后的旧中国,孙中山能够把林业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灾害的高度去认识,十分罕见,时人无出其右者。

《三民主义》演讲没有最终完成,孙中山赴韶关督师北伐。军务繁忙中,他发现南华寺周围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当即交给长老一百元植树款,让他在寺外植树,保护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孙中山的林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林业科学体系,它借鉴了西方林学理论精华,又有孙中山的许多首创。该林学思想的完成,为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为纪念致力于发展中国林业事业的孙中山先生,将3月12日他的忌日定为植树节。

注释:

(1)《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页。

(2)同上书,第6页。

(3)同上书,第348页。

(4)《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02页。

(5)《孙中山集外集》,第188页。

(6)《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34页。

(7)同上书,第577页。

(8)《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4页。

(9)《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589页。

(10)《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493页。

(11)同上书,第518页。

(12)同上书,第348页。

(13)《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303、305、308页。

(14)同上书,第448页。

(15)《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23页。

林学范文篇2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第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林学研究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4)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孙中山辞职后影响北洋政府在中央设立农林部。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会谈时;商定农林部可以暂时“伐采森林”,(5)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培植及保护森林”。(6)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7)此时,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还都属于西方政府机构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孙中山在《筹备改组国民党宣言》中除继续主张“……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又进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8)的新主张,该主张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林学理论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贯彻执行。

在实际运作中,孙中山设立的林业管理机构曾出现个别人员素质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9)

三、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10)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在数月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地主、资本家眼光尚浅,知保守而不知进取,野山荒地尚多无主之物,一般平民间亦有自由使用之权,即如樵采游牧,并无禁止之例。若在欧洲,则山野荒地皆为资本家所领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间也”(11)而一但中国地主,资本家效仿欧洲,就会垄断山林,操纵民生,到那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应当事前加以预防。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12)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13)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二千亩未满者三年,二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

(14)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15)上述规定,孙中山在手书《建国大纲》中再次予以肯定。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权威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就成为孙中山最具代表性的林业政策之一了。

四、发挥森林防护作用

前面已经述及,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发挥森林防护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孙中山在谋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谋求防止华北、华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号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说,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最早雏形,我们不仅实践了孙中山计划,而且大大超过并完善该计划。

1924年,孙中山系统演讲《三民主义》,指出“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滥起来,即成水灾。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我们讲到了种植全国森林的问题,归到结果,还是要靠国家来经营;要国家来经营,这个问题才容易解决。”“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用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的大规模森林。”(17)勿庸赘言,演讲分析了森林与防止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国家经营森林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百废待兴、愚昧落后的旧中国,孙中山能够把林业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灾害的高度去认识,十分罕见,时人无出其右者。

林学范文篇3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第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林学研究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4)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孙中山辞职后影响北洋政府在中央设立农林部。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会谈时;商定农林部可以暂时“伐采森林”,(5)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培植及保护森林”。(6)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7)此时,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还都属于西方政府机构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孙中山在《筹备改组国民党宣言》中除继续主张“……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又进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8)的新主张,该主张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林学理论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贯彻执行。

在实际运作中,孙中山设立的林业管理机构曾出现个别人员素质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9)

三、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10)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在数月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地主、资本家眼光尚浅,知保守而不知进取,野山荒地尚多无主之物,一般平民间亦有自由使用之权,即如樵采游牧,并无禁止之例。若在欧洲,则山野荒地皆为资本家所领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间也”(11)而一但中国地主,资本家效仿欧洲,就会垄断山林,操纵民生,到那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应当事前加以预防。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12)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13)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二千亩未满者三年,二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

(14)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15)上述规定,孙中山在手书《建国大纲》中再次予以肯定。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权威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就成为孙中山最具代表性的林业政策之一了。

四、发挥森林防护作用

前面已经述及,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发挥森林防护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孙中山在谋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谋求防止华北、华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号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说,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最早雏形,我们不仅实践了孙中山计划,而且大大超过并完善该计划。

1924年,孙中山系统演讲《三民主义》,指出“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滥起来,即成水灾。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我们讲到了种植全国森林的问题,归到结果,还是要靠国家来经营;要国家来经营,这个问题才容易解决。”“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用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的大规模森林。”(17)勿庸赘言,演讲分析了森林与防止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国家经营森林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百废待兴、愚昧落后的旧中国,孙中山能够把林业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灾害的高度去认识,十分罕见,时人无出其右者。

林学范文篇4

(一)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劳动、军训、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思想课”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专业能力训练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综合能力训练包括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教师评价、实验(实践)报告评分、毕业设计答辩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学院督导评价、教学单位督导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等形式。其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评教工作奠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模式

(一)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创新。林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与专业应用能力增长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知识。以林学专业核心课“森林培育学”为例,学生经过认知能力、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四个环节的综合培养。大一认知能力培养。从认识植物、树木开始,了解植物“开花—结实—种子形成—种子成熟—种子采收”的生理生态特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大二实验能力培养。结合专业从种子的测定、种子的发芽实验开始,进行“采种—选种—测定—发芽”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多个问题,或者多个实验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能力的锻炼,表现出实验技能宽厚扎实,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大三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从苗圃设计、苗木培育、苗木管理、造林设计开始,通过“苗圃设计—育苗—苗木管理—造林”等环节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理解苗木培育理论和工艺。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我们会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接触到新知识、新工艺,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产业能力。大四实施能力培养。大学四年级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经营—总结—毕业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环节的实训,与指导老师实时沟通实践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生产实施能力,尽快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四年实训锻炼,学生经历“采种—育苗—造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基本过程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中,全方位锻炼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分析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式从2011级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每一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施。利用现有的教学实习苗圃,在新生进校开始就指定一块地作为各年级本科生的实训基地,在四年中由本班级自己负责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几年的改革建设,初步形成了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林学为一级学科,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及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点学科1个,硕士点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教学团队2支;承担教学研究项目5项;教学成果奖2项;编制4部实验教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5项,校内外专业指导委员会1个。这些教学成果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代表的高水平大赛,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证明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专业学生就业率令人满意,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上岗后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获得单位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教学模式展望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林学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专业,苗圃真实的生产环境是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资源。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校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林学专业与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生产单位(公司)、苗圃等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但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合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建设。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实践基地是前提,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小组,需要年轻教师带队、资深教授指导和聘请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三)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

林学范文篇5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学本科专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目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和企业,直接指导农林业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1)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专业课学时数被大量压缩。如我校原来的林学、经济林、森林保护专业合并成为新的林学专业,专业课门数大幅度增加,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数却由原来的1380学时下调为680学时,专业课学时的减少多数发生在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上,林学专业集中性教学实习时间由原来的64天减为35天,实践教学受到制约和削弱。

(2)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如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实验仪器设备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有些教师在授课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学生成绩评定上仍以理论成绩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一方面,以往的实习多为单科实习,实践教学依附于单一的课程自成体系。这种单科的实习模式把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普遍存在实习内容相互脱节的问题,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系统性,学生缺乏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存在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以往的单科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记忆内容多,方法死板,学习枯燥,缺乏研究性和探索性,使得学生在实验、实习中以机械模仿和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思维不够,学生得不到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训练,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下,该环节往往与学生的择业产生严重的冲突。按过去的教学组织模式,毕业生产实习和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奔波,频繁参加招聘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有的还要参加试用单位的各类培训,造成学校很难安排毕业实习、学生也不能安心毕业实习的现象,毕业实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和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设施一流、设备先进、队伍精良、管理有序、开放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为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构建起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我们根据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重新构建和完善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层次、立体型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2006年修订的林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涵盖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实践教学学分达36分,占总学分的21.8%,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达35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职业能力培养四个层次构成,层层推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程实验、实训来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主要由林学基础综合实习、专业模块综合实习和开放性实验项目组成,学生由此可以得到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来实施,我们建立了导师制,从大二下学期完成专业分流后实施,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导师,通过双向选择,完成师生对接。导师要做好学生的选题和科研引导工作,让学生有机会较早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进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强化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项目并真正得到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创新精神、职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生产实习来完成,学校把课外科研、暑期实践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承认学分,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和生产项目,组织毕业生产实习,做到产学研有效结合,使学生深入到实际的生产环境,感受到实际的生产氛围,从而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

(二)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

以往的实习多附着在单一的课程中,分散于不同的教学时期而独立进行,主要作为课程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手段。这种实习结构和实习模式把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按照学科基础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来整合实践课程,组织综合性的实习教学项目,制定专门的实习教学大纲,建立相对独立的实习教学计划体系。例如:将树木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综合成以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认知为主的“林学基础综合实习”;将测树学、森林经理学、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习内容组合成以森林资源调查设计为主的“森林经理模块综合实习”;将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经济林栽培学、竹子分类学和竹林培育等课程综合成以林木繁育技术、现代设施栽培、园林绿化、养护及山地造林为核心的“森林培育模块综合实习”。每一个综合实习均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成绩考核办法,编写了教学实习指导书。这种多学科、多课程组合的综合实习方式,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揉合,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和脱节,不但使学生系统地学到多种实验技术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对基本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另外,这种优化组合、集中进行的综合实习模式还可以有效地节约实习经费和教学资源。为配合和推进综合教学实习改革,提高实习效果,学校采取了二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培养方案,综合教学实习主要安排在短学期里进行。

对于课程实验,要求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具体负责,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积极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引入国内外方法成熟、适合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林学专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森林经理模块)中,共有21门课程设有实验,可开出128项实验项目。其中,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项目有63项,约占总数的50%;每门课程均有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以学科组为单位,对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类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修订,统筹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使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合理衔接,确保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林学专业还开设了“种苗学实验”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两门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教材。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

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式、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老师规定的程序完成实验,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许多课程面临实验学时减少而实验内容不断增多的困境,按照传统的方法很难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也往往受到毕业生择业的巨大冲击。我们在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引入现代技术,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建成数码互动实验室、数字动植物标本馆,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辅助实验教学,使教学直观生动、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有些实验课采用现场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产。例如,将种苗学实验放到浙江森禾公司、浙江传化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造林学实验放到国营林场的造林现场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会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

2.积极采用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等系列课程,有机组合具有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教师只对技术原理、操作要领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一些原则问题作统一讲解,由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安排完成。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老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出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完成,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实行开放式实验,不统一限定班级的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自由申请实验项目、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这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课内学时少的困难,而且充分提高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对于专业基础和专业模块实习,改变传统的单科的实习方式,实行多学科综合实习方式。在实习运作中,摒弃老师全程带领、学生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自立专题调查研究”为核心的实习教学模式。例如,森林经理模块综合实习,实习带队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林区概况、实习内容和实习基本要求,带领学生踏查林区、熟悉确认边界,其余工作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每组学生凭借一张地形图、一张遥感影像和一套测量、测树仪器工具,要完成一类样地调查、二类小班调查、专题林相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制作以及森林资源数据统计工作,建立一个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并完成专题调查报告。该实习从方案设计、计划拟定、专题调查、数据整理、图件制作到报告撰写都要求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受到一次有关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完整的、系统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4.特别重视毕业论文和毕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及部分外业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个暑期或第七学期完成,以便与学生的择业时间适当错开。分别不同专业模块,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对口的毕业生产实习。森林经理模块实习学生主要进行县级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森林培育模块实习学生主要深入企业进行种苗培育、栽培管理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任务、生产环境中得到实战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要求论文选题必须符合培养目标,并对论文(设计)的每一环节都进行量化、细化和规范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林学专业建设,共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3000多万元,新建或续建现代森林培育技术实验室、林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监测与信息管理等7个林学专业支撑实验室。到2006年底,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4000余万元;目前,生均实验室面积超过30m2,生均仪器设备费超过1.5万元。

林学专业已建成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17处。其中,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植物园等校内实习基地4个,配备1200m2的智能温室;与天目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部级自然保护区、杭州植物园、临安市横畈林场、建德林场等单位共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3个;并与浙江省林业生产管理部门和部分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接收学生进行长期的毕业生产实习。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五)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结构

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为了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建立高水平的教授亲自指导本科生实验、实习的机制,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通过岗位聘任和竞争上岗,每个实验室逐渐形成一支以责任教师、实验教师为主,实验员和研究生为辅的实验教学队伍。责任教师一般由教授担任,负责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以及整个验室的实验教学工作,他既从事教学工作也从事科研工作,使实验教学内容始终与科研发展紧密结合;实验教师主要由承担理论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兼任,主要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及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员和研究生主要负责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管理和实验报告批改等工作。

3.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引进、培训和提高工作,聘请专家型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给学生讲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林学范文篇6

论文摘要:为提高造林学教学质黄,首先进行了教学条件建设,重点进行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考试标准化建设,在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

造林学是论述森林营造和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森林培育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发展林业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首要任务。我区是全国林业大省,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加强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高素质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造林学在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时开设,50一80年代基本采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80年代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林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造林学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中,于2002年1月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一、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1.教学大纲

1980年在北京林学院召开的林学专业教学大纲修订会上制订了全国统一的造林学教学大纲,我校一直参考该大纲进行教学。但这个大纲与我校的实际教学在许多方面不符,如我校已在教学中把造林和种苗分成了两门课,教学学时安排、教学环节也有很大不同。因此,1997年我们制订了造林学教学大纲,大纲对课程的规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等,较好的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既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又体现地区特点,加强了实践性教学。之后不久,学校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在2000年对造林学教学大纲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是理论教学由52学时缩减为42学时,课程设计由20学时变为1周,一周的教学实习不变。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减少了一些繁琐理论,增加了实践性内容,使教学大纲更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建设

(1)教材建设造林学统编教材(试用)第1版是在1981年出版,在1992年经修订后作为正式教材第2次出版。该教材于1987年获国家《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作为校内教材使用,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便于学生学习。这本书立足于内蒙古的造林现状和特点,反映了内蒙古造林事业上的最新成果和先进实用的造林生产技术,通过学习可对我区造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为今后工作中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特殊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开展,这本书也可作为生产上的参考书。

(2)教学辅助资料建设对于辅助教学资料建设,近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修订《造林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和《造林学课程设计资料》。以前所用的是60年代编写的,早已不符合现实,1997年依据国家和内蒙古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实际,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写。②编写《造林学实习指导书》。以此规范了教学实习,满足实习需要。③收集教学资料150多册,包括图书、造林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可研报告、造林规程等。为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④购买和收集幻灯片3套(900多张)。这3套幻灯片是根据造林学教材内容摄制的,与教材配合使用,可增强直观性,增加感性知识。⑤收集录制录相带2盘,主要反映内蒙地区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⑥自制VCD光盘4张。主要反映近几年我区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沙源治理工程等的建设情况及技术措施。

以上这些辅助资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造林学统编教材,在长期使用中我们认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加以改革,主要表现在:

(1)教材内容与实际的差异造林学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编写的,以论述用材林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而用材林的营造适合于湿润地区或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在我区主要局限在大兴安岭地区和中西部局部水分条件好的地段。我区大多数地区气候干早、土壤贫痔、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无法营造用材林。50一60年代因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形成小老树或造林失败。所以我区是以防护林为主。湿润地区营造用材林和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其基本理论和技术是有差别的。如营造用材林的理论中把林分郁闭作为森林群体形成的标志,森林群体的形成才能使林分稳定,抗性增强,在技术上造林密度较大;而在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时,实践证明,结果正好相反,林分郁闭后,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出现生长衰退或死亡,特别是沙地尤为明显,所以造林时应稀植,以保持林分稳定。

(2)内蒙古地区的造林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反映内蒙古是林业大省,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许多先进实用技术,在统编教材中是反映不出来的。

(3)缺少有地区特点的造林技术内蒙古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大,地貌类型多,不同地区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措施各不相同,在学习了造林基本的理论和技术之后,结合内蒙实际应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本地区的造林技术特点,这才更有实用价值。

2.改革的内容

(1)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改革以统编教材为主要参考,紧紧结合内蒙和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改革。主要是把讲授用材林为主,改变为讲授防护林为主,并兼顾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造林树种选择上把讲授乔木为主,改为乔灌草相结合;造林密度上湿润地区和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要以郁闭为中心,初植密度大。在干早地区为维持水分平衡,应进行稀植。并采用大行距小株距配置,使林地形成一定的径流面积。还可以采用斑块状造林,避免全面造林后林地水分供应不足,而导致林木早衰或枯死;在树种混交上以乔灌混交、灌木与灌木混交为主。混交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宜采用带状块状、星状、行带状混交,往往灌木的比例大于乔木的比例;造林方法上把强调以植苗造林为主,改为植苗、播种和插条造林同等重要,从近几年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看,在我区许多地方播种造林和插条造林占有主导地位,如阴山北部主要是以柠条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地沙柳(或小黄柳)插条造林占有很大比重;造林季节上把以春季造林为主,改为一年四季都要重视。西部地区春季最为干早,而雨季和秋季则水分条件较好,播种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主要在雨季,在秋季可以进行插条和播种造林,这在生产中已取得明显效果;造林的方式不仅要讲人工造林,还应讲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近几年飞机播种造林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活动范围大,在我区沙地广泛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其技术简便、省工,更符合自然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

(2)反映造林新技术对我区创造的造林新技术在造林学中应及时反映,如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机械开沟抗旱造林、针叶树和沙生植物容器育苗造林、冬贮苗木等水造林、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山地生态经济沟、沙地生物经济圈营造等技术。

(3)增加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的内容主要增加我区大兴安岭、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草原地区的立地条件特点和造林技术特点。讲述柠条、沙棘、沙柳、山杏、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等我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特点等。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改革,使造林学教学以全新的、有地区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符合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北”的需要,更符合目前西部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工程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造林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口头讲授,学生机械的记忆。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单项注人式”,这种教学方法死板枯燥,即花费时间长,又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进行改革试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大大减少了讲授学时,讲授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6096,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科学组合。造林的基本理论难理解,主要以讲授为主,提问、讨论为辅。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易理解、实践和综合性强,采用以自学、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经过多年的试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取得明显效果。

2.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教学手段的改革,研制和开发了造林学多媒体课件。

我们采用方正奥思软件编制,片长容量达到1200MB。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结合内蒙和西部实际,以及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科技发展新动态,编写出造林学文字脚本,再将文字脚本精练制作成计算机文本,将大量照片资料精选后扫描,加工制成图片素材,使文字与图片一一对应,之后再进行配音解说。该课件有文字(包括表格)8.4万字,图片300余张及部分教学实习影像内容。

造林学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视听并举,感知直接,理解容易,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容错性强。该课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虚拟教学,实现自学、自测。造林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造林学教学手段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造林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课件在我校首届课件展评中获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造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从教学实习、教程设计、毕业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加强。

1.教学实习

造林学教学实习为一周,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的时间短,内容多,又在野外,路线长。通过我们长期的调查,我们精选了路线,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的实习内容。我们选择了和林县、卓资县、大青山、黄合少林场、蛮汉山林场等地。这些地区能够实习到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技术,能够调查了解柠条、沙棘、油松、樟子松、杨树、山杏、构祀等内蒙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在实习的基础上要求同学写出详实可靠、较全面综合论述的实习报告。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旧教学计划中所用时间为20学时,在新教学计划中,课时压缩1/3的情况下,仍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实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资料、并进行分别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理论,通过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写出符合实际的设计说明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全面综合实习。近几年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与教师开展的科研和生态建设规划设计任务相结合、走出校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真刀真枪的作,严格要求,加大压力,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林学范文篇7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市林学会按照学会工作要求,在这里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对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承蒙各位代表和各位理事的信任,选举我担任市林学会理事长,感到非常荣幸。首先代表理事会,对在百忙之中莅临我市参加这次大会的省厅罗处长,驻马店、周口、平顶山、许昌林业局的各位同仁表示感谢。同时,对理事会和全体会员代表对我的信任,表示感谢。担任理事会理事长,对我来讲是一项新的工作,希望全体会员、各位理事鼎力支持,共同努力,围绕我市林业改革发展实际,推动林学会工作再创新业绩。下面,受新一届理事会的委托,我代表市林学会四届理事会,就新一届学会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林学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做好林学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市的林业建设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肩负着实现新一轮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做好新阶段的学会工作,必须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切实增强做好林学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做好林学会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林业的期望越来越大,林业也面临很好的发展形势。林业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我国林业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去年6月份,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首次林业工作会议。2009年11月20日,省委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全省林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我市于2009年12月30日召开了市委林业工作会议,总结部署了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林学会直接肩负着促进林业科技创新、推进生态建设,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责任。我们要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准确把握自身在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紧紧围绕全市林业发展中心工作,把我市林业的发展目标与学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观念,主动进取,为林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服务,使林学会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实现更大的发展。

(二)做好林学会工作是推动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市城乡绿化事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了“通过5—10年努力,把xz建成具有平原滨河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高品位的‘中国绿城’”的奋斗目标。要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涉及到科技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实现由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阶段向可持续发展阶段的跨越,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实现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实现林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需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加快产业发展速度,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需要良种壮苗、人工林培育和经营管理技术、木材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作支撑;实现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变,需要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学会的广大会员在工作中认真思考,加快林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使科技成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的强大支撑力量。

(三)做好林学会工作是推进林业改革的需要。到目前为止,我市的林改工作的主体改革已经完成,正在积极探索配套改革。林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将极大地促进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林改之后,林业经营者发展林业生产,获取效益,自然而然地将反应到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层面上,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渴望掌握更多的林业适用技术,渴望把握林业生产最新动态信息,渴望获取更多的优良树种种苗和培育资源的新技术、新肥料、新方法等。为广大林农提供信息并使其掌握先进的实用技术,也是我们林业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四)做好林学会工作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发展农村新产业,塑造农村新风貌,培育新农民,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经济发展,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载体,赋予了林业发展新的内涵。去年年底,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创建园林式乡镇和绿化示范村活动的意见》。广大会员要充分发挥联系面广、与基层紧密的优势,积极当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把一些先进、务实的林业理念,包括行道树种植、庭院绿化、树种选择、产业发展模式等推介给地方领导和群众,避免基层盲目攀比,跟风赶潮和走弯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农村搞好产业规划、技术服务、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增收致富能力。

二、搭建四大平台,积极发挥林学会的作用

学会作为社团组织、学术团体,如何更大的发挥学会作用,关键要看如何去谋划、如何去运作、如何去发挥。将来从林业和园林局的角度不好解决的问题,学会可以提出建议、放手去干。在新形势下,学会必须积极探索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就当前来讲,主要是搭建好“四个平台”,实现“两推动、两提升”:

(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林业科技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学发展及科技进步是林学会的重要任务。要认真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利用学会这个组织,为全市林业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研究和交流以及发表意见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方面我们自己的成果要共享、互相交流,另一方面要搭建平台向外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眼界才能放宽,才能紧盯科技发展的前沿,才能够把最新的技术、品种、成果引进我市来转化,推动我市林业科技发展。同时,也要把我们的科研成果推介出去,不断扩大学会的影响力。

(二)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林业经济发展。为广大林农及林业企业搭建林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宣传科普知识,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是林学会的主要工作。一要加大科技下乡力度。建立专家库、搞专家咨询热线,充分发挥学会专家库、智囊团、桥梁纽带和服务平台的特殊作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不定期组织各专业委员会会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林业科技知识,为基层解决技术问题,指导林农生产。二要广泛开展调研。针对我市人多地少,典型平原农区这一特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我市林业生态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三要建立健全林业科普服务体系。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基础上,加强林业科技网络建设,加速林业信息化进程。四要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如杜曲木业协会、铁炉葡萄经济人组织等,要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做好试点示范、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帮助广大林农及管理人员掌握好政策和经营技术,推动林业经济发展。

(三)搭建科研平台,提升服务中心工作能力。由于林业建设和林业科技发展涉及面广,要研究的问题比较多,而学会本身受资金、人力、物力等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学会在这方面的活动要抓住关键,量力而行。组织全市林学会和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产业体系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创办《xz林业科技》刊物,开展调查研究和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重点做好林木良种培育、森林灾害控制、复合林农高效持续利用、林产品高效储藏和加工、科技示范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作为科研平台,为局党组科学决策服务,为我市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提升会员能力和水平。会员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学会要高度重视会员能力、素质的提升工作,积极组织林业干部职工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把学会打造成普及林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平台。要加强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如:邀请林业行业专家、领导举行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组织会员外出考察学习;积极为会员创造编写行业标准、参加和主持科研及推广项目的机会;加强与其他学会之间的联系,联合举办一些跨学科的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更新会员知识结构,扩大会员业务知识视野,提升会员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自身建设

加强林学会组织建设和自身建设,是搞好林学会工作的重要条件。为此,将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组织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林学会工作队伍。一是抓好林学会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有关程序建立健全林学会组织机构,设立林学会办公室,配备精干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处理日常工作。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要发挥各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要加强林学会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学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充分发挥理事们的作用。本届林学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中选配了部分领导干部,理事们要充分发挥作用,把握林学会工作方向,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逐步建立理事会工作机制、奖惩机制,确保林学会组织高效运转和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林学会组织也要为理事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积极发展会员。会员是林学会的主体,是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加大发展会员的工作力度,尽可能吸收更多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和支持林业建设的同志加入林学会,并不断探索和完善会员管理办法,使会员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四是建立健全林学会管理制度。要加强会费管理,将个人和单位会员会费收入作为学会基础性收入,建立健全会员定期缴纳会费制度。不断完善会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科技奖励制度以及日常工作制度等,用制度规范林学会的各项工作。

(二)树立经营理念,不断拓展林学会的发展空间。林学会是一个非营利的科技社团,根据学会当前的情况,按照经费来源于会员、服务于会员的原则,学会将有偿地开展一些学会活动。但非营利不等于不能经营、不能盈利。在积极搞好学术研究,当好林业发展参谋的同时,林学会也要积极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要转变传统的以学术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努力向科技项目实施运用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自我宣传,使林学会的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取得社会的重视。要紧紧围绕我市城乡绿化重点工作,找准林学会工作和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把学会的人才优势、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主动上门开展技术合作和承担建设项目,主动参与组织进行有关科技项目论证、成果鉴定、技术资质认证、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科技文献或科技标准的编写评审等工作,不断拓展学会业务范围,获得经费支持,争取个人、企业、团体的捐赠和各种资助。另外,广大会员还要在动员社会力量办林业、资源()保护、城市园林经营管理、规划设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丰富学会活动,把学会办成真正的会员之家。学会是会员之家,会员是学会之本。一要热情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及时准确地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掌握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情况,积极反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呼声和要求,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二要积极为会员提供事业发展的机会。围绕林业中心工作,组织林业科技工作者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抓住林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研、科技咨询、学术研讨、科技建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会员提供事业发展的机会和展示才华、施展本领的舞台。三要探索设立各种科技奖项。为会员的科技成果提供社会承认的机会,如举办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对优秀学术论文、优秀科普作品和学会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等。四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探索、完善对个人会员、团体会员的分层次管理和服务,明确会员责、权、利,让会员真正体会权力与义务的一致性,把学会真正办成“会员之家”。五要参加社会活动。积极参加市科协、市民政局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

林学范文篇8

通过学习林学敏同志先进事迹,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林学敏同志的事迹对我们质监事业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制定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同时,我国已加入wto,面临的国际竞争越加激烈。要完成好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

作为质监战线上的一员,我们应该自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时事政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做到科技、理论、思路的“三创新”,不断地思索,改进工作方法,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坚持向党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技术和产品质量中存在的标准化、计量、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为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创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活动。

在学习中保先进。林学敏的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共产党人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对照林学敏同志找差距,充分激发广大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与开展“行风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抓行风、带行业、创一流”为主题,切实抓好公务员、执法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建设;与开展争创“五个十”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发扬林学敏同志“勇争一流”的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干事创业、争创一流,全面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和事业发展水平。

我们要以林学敏同志为榜样,学习他胸,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怀全局、服务经济的大局意识,争创一流、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勤政敬业、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把质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创新中求发展。质量技监工作有其特性,只有不断增强质检活力,提高队伍素质,才能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如何改革创新,林学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从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入手,实行制度改革,让每一位干部职工都绷紧一根弦,从而增强了大家争先创优的责任意识。林学敏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因此,我们应当围绕全局的工作目标,立足本职岗位,用力、用心、用脑,尽职尽责地干好工作,工作不但要求过得去,还要求真、求细、求效果,自觉向高标准、严要求看齐;不断提高各项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但自己分管的工作要高标准完成,还要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作开展的多方面能力;对于工作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滞于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的低标准,要敢于不断尝试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工作任务超前谋划,目标落实提前考虑,不断促进工作水平上台阶,为推动全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在奉献中得进步。林学敏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百姓的利益刻在心中。为了给老百姓营造良好的质量环境,他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特有的品质,常常是心中装着老百姓,惟独没有他自己。特别是在患病期间,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工作岗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林学敏的百姓意识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为党旗增色添彩。

林学范文篇9

武汉市××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武汉市××××内,系武汉市×××下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经营绿化工程设计、施工、以及苗木、花卉生产销售等,是一家集苗木生产和绿化工程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公司现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36名,拥有圃地1100余亩。近年来,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全体员工以武汉城市建设和绿化改造为发展契机,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在创建武汉一流绿化施工企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几年来,公司每年的经济收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所承接的绿化工程中有20余项获得优良工程称号,并被统计学会授予“AAA信誉企业”,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今天做为园林绿化企业的代表,受省风景园林学会的邀请,来到这里与各位同仁济济一堂,我感到非常荣幸。接下来,我就自己在加强企业管理和武汉园林市场现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不当处请各位指正。

一、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始终贯彻发展才是硬道理

公司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公司领导一班人的团结进取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公司始终把承接绿化工程,奉献绿色精品做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公司先后多次进行内部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企业管理上,公司实行法人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在分配方式上,公司改变了以往“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实行岗位加绩效的工资制度;在人才引进上,公司坚持引进高水平本科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培养,他们都成为了各个部门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在人事安排上,公司坚持摒弃以往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在去年的岗位竞聘上,就有一批有思想、有做为的年轻人走上了中层干部的领导岗位。

同时,为了更加调动职工闯市场的积极性,公司在下属各部门实行成本核算和利润分成,在设计、施工、投标等各方面都给予了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并把收入与绩效奖金直接挂钩,促使他们自己去找市场,提高他们自主闯市场的能力。

除了制度上的改革外,公司还十分注重对苗木生产和绿化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力求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上半年,公司专门制定了《生产资料管理办法》,对生产中多种低值易耗物资的管理和使用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并确定了第一责任人,负责具体实行。在施工中,公司严格做到按流程施工和文明施工,坚持做到苗木不符规格不上,施工人员没有良好的工程业绩不上。由于坚持严格管理,公司所完成的绿化工程多次得到省市、开发区领导的高度评价和业主的充分肯定。

在苗木的引进和苗圃的管理上,公司结合市场变化,坚持不间断的对苗木的结构和品种作出适时调整,并对现有圃地苗木进行科学的管理。现在公司各类苗木规格品种齐全,质优价廉。公司在江夏的庙山苗圃基地,由于管理出色、苗木长势良好、圃地环境优美而多次获得市局领导的好评。在苗木的结构调整上,公司坚决淘汰较为陈旧的苗木品种,转而栽植市场前景好,适应武汉气候生长的绿化苗木,从而大大提高了圃地地利用率。在新品种的引进上,今年我们先后从浙江引进了彩叶树种紫树,从福建引进了加纳利海枣和红花玉兰等,共计近3000余株。同时,为了适应武汉未来城市建设绿化的需要,公司还将在安山租下土地800亩,进一步扩大生产基地,做好绿化用苗的资源储备,计划年底实施,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坚持绿化工程和苗木生产以外,公司还不断的安排专人对市场进行考察,寻找新的经营方向和经济增长点。今年上半年,通过考察,公司看准了景石、文化石、假山石等景观石在园林市场的广阔前景,决定开发景观用石的市场。通过景观石在园林造景中的美学效应,达到提升景观效果的目的,这样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园林欣赏品位,又能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相信,武汉未来园林景观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只要我们勇于开拓,一定大有可为。

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共同推动园林市场健康发展

近几年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城市带来了更多新鲜亮丽的变化,也使园林企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过热的发展背后,我们也应看到一些潜在的隐忧。

在市场化方面。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定,对绿化等建设项目执行招投标制和代建制。这些都为规范市场,开展合理竞争,促进优胜劣汰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当前市场上,暗箱操作和未通过招标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园林企业之间由于缺乏交流,在一个项目上争得头破血流的事情经常发生。同时,一些个体业主和草台班子也利用种种途径承接绿化工程,这些都严重的扰乱了当前的市场秩序。在此我向有关部门呼吁,加强绿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导良性竞争,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严格制定和执行市场准入制度,限制新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加大检查力度,对于不具备施工条件和资质的企业及时叫停,不断规范市场。

在科技创新方面。当前的绿化企业,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较少。重施工、轻设计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绿化城市中造成了大量简单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苗木选种上,缺乏自主培育和驯化新品种的研发意识,造成长期以来,武汉地区绿化用苗的陈旧和单调。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

在圃地建设上,各个绿化企业间盲目追求圃地面积,使用率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有的公司在圃地建设中,人为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这些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在规避行业风险方面。园林绿化企业在行业定性上,属于公共服务性行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依赖性较大,一旦城市建设放缓,必然给行业带来冲击,如何合理规避风险,值得大家共同讨论。绿化苗木由于生长特性的原因,都有最佳出圃期,一旦错过,必然会给苗木的移植和出售,以及圃地调整带来难度,如何把握其中的规律,合理安排苗木的数量和圃地的面积。在这些方面,我们还希望得到与会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林学范文篇10

××市××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武汉市××××内,系武汉市×××下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经营绿化工程设计、施工、以及苗木、花卉生产销售等,是一家集苗木生产和绿化工程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公司现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36名,拥有圃地1100余亩。近年来,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全体员工以武汉城市建设和绿化改造为发展契机,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在创建武汉一流绿化施工企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几年来,公司每年的经济收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所承接的绿化工程中有20余项获得优良工程称号,并被统计学会授予“aaa信誉企业”,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今天做为园林绿化企业的代表,受省风景园林学会的邀请,来到这里与各位同仁济济一堂,我感到非常荣幸。接下来,我就自己在加强企业管理和武汉园林市场现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不当处请各位指正。

一、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始终贯彻发展才是硬道理

公司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公司领导一班人的团结进取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公司始终把承接绿化工程,奉献绿色精品做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公司先后多次进行内部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企业管理上,公司实行法人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在分配方式上,公司改变了以往“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实行岗位加绩效的工资制度;在人才引进上,公司坚持引进高水平本科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培养,他们都成为了各个部门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在人事安排上,公司坚持摒弃以往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在去年的岗位竞聘上,就有一批有思想、有做为的年轻人走上了中层干部的领导岗位。

同时,为了更加调动职工闯市场的积极性,公司在下属各部门实行成本核算和利润分成,在设计、施工、投标等各方面都给予了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并把收入与绩效奖金直接挂钩,促使他们自己去找市场,提高他们自主闯市场的能力。

除了制度上的改革外,公司还十分注重对苗木生产和绿化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力求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上半年,公司专门制定了《生产资料管理办法》,对生产中多种低值易耗物资的管理和使用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并确定了第一责任人,负责具体实行。在施工中,公司严格做到按流程施工和文明施工,坚持做到苗木不符规格不上,施工人员没有良好的工程业绩不上。由于坚持严格管理,公司所完成的绿化工程多次得到省市、开发区领导的高度评价和业主的充分肯定。

在苗木的引进和苗圃的管理上,公司结合市场变化,坚持不间断的对苗木的结构和品种作出适时调整,并对现有圃地苗木进行科学的管理。现在公司各类苗木规格品种齐全,质优价廉。公司在江夏的庙山苗圃基地,由于管理出色、苗木长势良好、圃地环境优美而多次获得市局领导的好评。在苗木的结构调整上,公司坚决淘汰较为陈旧的苗木品种,转而栽植市场前景好,适应武汉气候生长的绿化苗木,从而大大提高了圃地地利用率。在新品种的引进上,今年我们先后从浙江引进了彩叶树种紫树,从福建引进了加纳利海枣和红花玉兰等,共计近3000余株。同时,为了适应武汉未来城市建设绿化的需要,公司还将在安山租下土地800亩,进一步扩大生产基地,做好绿化用苗的资源储备,计划年底实施,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坚持绿化工程和苗木生产以外,公司还不断的安排专人对市场进行考察,寻找新的经营方向和经济增长点。今年上半年,通过考察,公司看准了景石、文化石、假山石等景观石在园林市场的广阔前景,决定开发景观用石的市场。通过景观石在园林造景中的美学效应,达到提升景观效果的目的,这样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园林欣赏品位,又能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相信,武汉未来园林景观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只要我们勇于开拓,一定大有可为。

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共同推动园林市场健康发展

近几年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城市带来了更多新鲜亮丽的变化,也使园林企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过热的发展背后,我们也应看到一些潜在的隐忧。

在市场化方面。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定,对绿化等建设项目执行招投标制和代建制。这些都为规范市场,开展合理竞争,促进优胜劣汰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当前市场上,暗箱操作和未通过招标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园林企业之间由于缺乏交流,在一个项目上争得头破血流的事情经常发生。同时,一些个体业主和草台班子也利用种种途径承接绿化工程,这些都严重的扰乱了当前的市场秩序。在此我向有关部门呼吁,加强绿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导良性竞争,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严格制定和执行市场准入制度,限制新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加大检查力度,对于不具备施工条件和资质的企业及时叫停,不断规范市场。

在科技创新方面。当前的绿化企业,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较少。重施工、轻设计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绿化城市中造成了大量简单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苗木选种上,缺乏自主培育和驯化新品种的研发意识,造成长期以来,武汉地区绿化用苗的陈旧和单调。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

在圃地建设上,各个绿化企业间盲目追求圃地面积,使用率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有的公司在圃地建设中,人为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这些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在规避行业风险方面。园林绿化企业在行业定性上,属于公共服务性行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依赖性较大,一旦城市建设放缓,必然给行业带来冲击,如何合理规避风险,值得大家共同讨论。绿化苗木由于生长特性的原因,都有最佳出圃期,一旦错过,必然会给苗木的移植和出售,以及圃地调整带来难度,如何把握其中的规律,合理安排苗木的数量和圃地的面积。在这些方面,我们还希望得到与会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