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政策十篇

时间:2023-11-01 17:25:26

林下经济政策

林下经济政策篇1

关键词 林下经济;问题;政策建议;宁夏南部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09-01

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已完成了林地确权到户,目前林改工作的难点在于巩固改革成果,其根本问题就是持续发挥林地的经济效益。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养殖业与种植业是良好的途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劳动力不足,资金投入少

西吉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较多,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基本无劳动能力,因此目前林地虽然分配到户,却存在无人经营的状况。由于西吉县长年干旱,加之基础条件薄弱,林地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农户增收致富难度大。农民造林资金不足,林业项目贴息贷款数量极少。

1.2 科技支撑乏力,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落实到户,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因此,林业产权流转不顺畅,林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分散加速了林业经营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林业规模化经营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林地经营者思想落后,缺乏营造高效优质森林资源的的意识,部分林农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树会自已长,不用别人造”。林农宁可将林地放任不管,也不愿意流转给他人经营,难以提高林地利用率。种种因素造成林地生产力与实际林业生产力差距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林改应有的激励效应。

1.3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带动作用不强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组织不健全,组织内部联系不紧密。加之发展林业产业门路少、困难多,增收难度大,因此经济效益低下。林业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辐射带动周围群众,未能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作用。由于林地出产效益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无法吸引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制度章程不够完善,大部分未经登记注册,合作组织内部联系紧密性不强,合作组织日常运作经费无法保障等。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 政策建议

2.1 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建立健全林业融资贴息制度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建立健全林业融资贴息制度,切实解决农户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增强农户发展林业的信心。如果政府财政不支持,林业合作经济组织难以维持运转。建立财政对林业融资、保险的贴息制度,加大财政支持[1-2]。促成贷款利率、保险费的下调和贷款周期的延长,切实解决林农后续管护资金投入的困难,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林权证抵押贷款保证金,以及林业产业发展风险金,为金融部门增加林业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放大“两金”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效应。建立国家林权抵押贷款补贴基金,实行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减少中间环节,减轻林农负担。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林权抵押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减轻林农的贷款利息负担,拉动贷款需求,促进林农对林业生产的二次投入。

2.2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增加科技投入和科技服务支持

政府组织提供服务、舆论宣传加强引导,是扩大林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3]。政府采取林地收储、协议收购或置换流转措施,林改后政府与部门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为林农与企业搭桥牵线,解决林农分散经营后投入规模与投入资金及后续管护等难题。实施和引用新技术、新品种,加强科技示范基地的点、面建设,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实现森林资源总量的提高。通过财政扶持,推动“优质化、特点化、高效化”林业建设规模和步伐。

2.3 健全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以资金、技术和亲情、友情为纽带,组建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林业经济实体[4]。按行业协会专业化、中介机构社会化的要求,加快林业中介组织的建设。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政策倾斜,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筛选一批龙头企业、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加以扶持。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对成长性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的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在产业规划布局、用地、资源配置、生产要素调节、配套企业审批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积极引导“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技”五位一体的模式,合作造林或林地入股。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

2.4 改革机制,规范土地流转和利益分配方案

对营林大户实行林木采伐指标的优先保障,吸引林地的集中流转。使企业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样既保障了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的环境,又能使农户的收益不受损失。依法保障林农的权益,消除隐患,从根本上解决林农隐性“失山失地”的问题。通过持续深化对商品林培育发展和生态林保护建设及其服务保障与政策支持等各项体制改革,

实现林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目的。

2.5 促进产业升级,实施品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加大资源培育和管理,增加资源有效供给。对发展速生丰产林、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的企业与农户采取给予采伐指标优先安排、提供种苗营林技术扶持、给予申报贷款贴息扶持等政策,改善林分质量、增加资源总量。抓创品牌,提升产品竞争率,拓宽市场占有份额。对规模大、质量稳、潜力大、品牌优势明显的企业和产品,积极鼓励和指导其创立品牌并予以资金补助。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给予资金补助,提升林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

2.6 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村规民约

积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指导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对已组建并经民政或工商注册备案的林业协会或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的乡、村实行政策倾斜:如实行采伐指标单列、科技服务和示范基地建设与林权抵押担保贷款的优先等扶持激励措施,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并充分发挥作用。规范“三防”(护林、防火、防虫)组织的运作。同时引导现有结构比较松散的联合体(联户)以山林折价入股等方式,实现向股份制林场的转化。

2.7 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开办林业保险业务

加强保险工作,降低企业和农户的投资风险。由于西吉县比较干旱,适且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最适合发展林下养殖。但发展养殖的风险比较大,因此需要加强保险工作,以解除企业和农户的后顾之忧。国家应开展林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并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林业保险业务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性保险和信贷业务的有效结合,扩大信贷对林农的覆盖范围,及时为林农、林企提供保险保障,以降低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2.8 实施林地经营技术入户,培养乡土技术人才

行政村是林业发展的基本单元,村级技术员是林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力量。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林地经营的科技含量,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组织力量选编一批形式多样、通俗易懂、适应地方特点的林地经营和林木经营培训教材,通过发放技术手册,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技术,开展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使林地经营技术入户,支持和鼓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开展林业科技承包、试验示范和下乡支农等活动培训林农。

3 参考文献

[1] 陆海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7):211-212.

[2] 万婧.集体林权改革中的环境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2):186-188.

林下经济政策篇2

【关键词】:林下经济模式;产业发展;对策

1、林业经济模式类型分析

在我国林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起步晚,还缺乏典型的个例,因此,经济模式类型较少,具体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林菌、林药模式。就是在林业种植中,种植食用菌或是各类药材,一般情况下,此类植物会在湿度较大的区域种植,就是将食用菌与药材等,培育在相关树林中,保证可以发挥林业资源的优势与作用,进而增强其发展效果,促进林业的长远进步。第二,禽畜模式。林业禽畜经济模式,就是在林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在林中饲养禽畜,除了可以利用林业资源为畜禽饲养营造良好环境之外,还能利用禽畜的粪便,将其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同时,禽畜在林木中生长,可以散发出较多的二氧化碳,保证树木光合速率逐渐提升,增强其发展效果。第三,复合模式。就是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将养殖与种植业等融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生产模式,保证可以建设完善的生态链,逐渐提升林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其发展效果。除了以上几种林业经济模式之外,林业经济模式还包括粮食、草类渔业等林业经济模式,提升林业的经济效益,拓宽林业的经济来源,逐渐优化林业的发展体系,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

2、经济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2.1 资金投入少

相比过去,我国林下经济模式已经得到很大程度提高,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对国外模式进行参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现状,从而优化林下经济模式。目前我国林下经济模式存在不小问题,其中资金投入少是较为棘手的。像我国县城的林下经济模式存在发展盲点,至于乡村等地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开展林下经济模式较为困难。这是因为本身农村经济较为落后,整体发展速度落后与城市,而且政府对于该模式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从而也阻碍了产业发展。

2.2 生产技术水平低

生产技术水平低也是制约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高质量高效率的产业生产需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核心,如果生产技术落后,则不能对林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用,不仅影响当地林下经济收益,而且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在一些乡村地区农民未能得到专业林下种植指导,从而农民种植技术落后,使得林地发生病虫灾害率上升,十分不利于林下经济模式发展。

2.3 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影响林下经济模式_展的原因之一,因为林下经济发展大都是发生在我国县政府、乡镇等区域。这些地区经济发展都不及城市,因此林下经济的资金投入无疑是不足的。而且因为经济支持不足,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像电路接线、以水供应等情况都是或多或少影响到林下经济发展。另外农民因为没有统一机构的引导,更倾向于自产自销模式,这无形中也为林下经济模式增加了障碍。

3、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策

3.1 优化当地各项服务措施

解决林下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且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多项有效措施,其中对当地服务措施进行优化是方法之一。当地政府可以建立专门负责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的部门,从而进行一对一负责,在林下经济出现问题时可以找到专业人士进行解决负责。并且可以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从而根据市场状况进行产业调整,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另外政府可以设置林下经济专项扶持基金,针对表现良好的农户以及有卓越成绩的进行一定资金鼓励,从而将种植户积极性提高,进行良性循环。除此之外,对于林下经济技术方面需要有专门服务,对开展林下经济模式的地区进行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班进行技术指导,并且可以邀请资深专家进行实地指导,从而全面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最后政府对农业科技信息要有实时了解,如此一来才能够跟进科学技术脚步,为种植户提供更可靠有效技术支持,从而促进当地林下经济模式发展。

3.2 科学规划产业发展

林下经济模式需要保持科学合理性,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将不利于开展该项工作。因此县政府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先对不同区域的林下经济模式进行深入调查,从而发现异同点,进行技术总结,如此一来在面对实际林下经济问题时可以做到有据可依,从而有效解决。除此之外县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为当地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而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县政府需要引导种植户进行产业化发展,采取科学种植方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从而将经济收益最大化。像在海拔较高地区,则适宜种植药材。例如石斛、毛竹等都是可以参考的。另外制定奖惩制度也是可取的做法,对于表现良好的种植户进行一定奖励,对于种植态度消极的农户进行适当惩罚,如此一来提高种植户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林下种植作业,林下经济模式也能够得到完善。

3.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关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策,其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也是有力对策之一。政府在林下经济模式开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林下产业不仅能够提高地区经济水平,而且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因此政府进行政策支持十分有必要。首先政府需要将林业行政管理制度公开透明化,将其暴露在公众之下,能够起到监督作用,从而促进政府相关人员办事公正公平。另外针对当地林业经济模式,建立相应资金政策,森林保险、税费减免都是可以采取的方式,如此一来林下经济发展可以较为顺利。

结论

在我国林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资金管理工作力度,减少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增强其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宪扬. 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 农业与技术,2016,02:180-181.

[2]叶风. 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 江西农业,2016,07:50.

林下经济政策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林业保护

1、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形势

1.1我国林业当前环境条件探究

林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根本生产要素是指林业基础环境;如人力、物力、泥土等基础条件,当前我国林业基础环境相对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由于自然灾害、滥砍滥伐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导致树木种植地逐渐减少。并且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所以更注重将土壤肥沃的土地留给农业,而土壤不肥沃的土地则进行林业工作,使得林业工作难以正常进行。其次在于我国由于历史等一系列原因,曾е铝忠挡业国有企业单位及纯粹的林业工作者人均工资差且生活困难等因素,同时由于林业生产报酬低、耗时多、风险大,使得林业工作者对林业生产的热情度不高,同时严重影响着林业生产的发展。

1.2林业政策发展情况探究

我国林业产业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提出的部分政策都强烈影响着林业生产。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及政策制定质量的薄弱严重影响着林业政策没办法及时的改善,没有出现和颁布高质量高效率的政策,所以我国林业基地仍有一大部分面积存在很大的问题且处于困境中。

1.3林业投资环境探究

促进林业发展及林业保护的前提条件就是投资。特别是政府的资金支持需要投放给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等浩大的工程上,但是我国林业投资结构不合理且资金投入量不大,导致林业投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我国目前高效的投资机构并没有确立,林业投资的环境相对来说较差。

2、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保护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有关林业各方面的保护性政策措施用来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强化林业的竞争力及内在功能,叫做林业保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市场经济属于一种竞争性经济。资料研究表明,世界上林业发达的国家都对林业采取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保护性政策措施,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林业是一个兼具多种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的特殊性产业。由于我国是一个林业资源匮乏且森林人均占有量少的国家,对于森林覆盖短缺的国家来说,由于林业生产效益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在某些地区的某些时期,这种短缺状态表现的极其明显且强烈,所以对林业实施保护性政策措施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对林业生产发展采取的方法。

由于林业资金周转的时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较长而引起的林业经济运行滞后现象表现明显,林木的资金从投入到产出的周期和林木的培育周期长短紧密相联,有时在生产领域上运行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得到资金形态的转换,因此为了减轻直至消除林业资金周转时间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对林业产业实施保护性措施。

林业生产不仅依赖土地,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也依赖于技术的管理和资金的投入。由于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森林病虫害、自然火灾、洪涝和旱灾等无法受控,会给林业生产造成损害,不仅直接影响林业的生产发展,也给林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收益上的影响。

林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在市场经济进程中表现出来越来越明显的收益低,其根本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我国林业正处于传统林业转变为现代林业时期,也是由于林业成本越来越高,且林业生产的传统投入与现入的叠加。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可采资源减少;且林业产业特殊的生态环境效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都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但是由于林业生产的不稳定性,造成林业生产者收益降低的局面。

3、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林业保护工作

3.1建立完善的保护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

根据我国林业经济法的发展现状通过相关林业管理部门切实其发展总定位,林业的法律保护在于其可靠性及稳定性,同时制定相应合理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且相关部分加强执行法律的工作力度,确保其相关制度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促进林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3.2提高开展正确高效的政策保护

通过使用正确的、高效的、科学的政策来保障林业的地位,从而用来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好的政策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起到了关键。首先完善原本已经制定的相关林业保护的政策,进而从根本上将各种政策措施强化并投入到林业保护中,再通过林业生产目前的发展形势来发现且制定可以提高林业生产效益的政策措施。

3.3不断加大林业保护的投入力度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现阶段的不断加快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实力也有了明显提升。投入力度的重点就在于资金的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效益高的事业单位总是可以先一步获得根本生产要素,所以为了有效降低这种现状的频繁发生,形成了校正林业资源非林化倾向这一方式,不仅提高了林业的生产收益,也使林业生产的投入得到了重要的稳定地位的解决措施。同时我们也要清楚,我国的森林人均占有量笑,森林资源匮乏,林业生产依旧是我国发展较薄弱的一项,所以我国要从单方面倾向的传统林业资源向市场经济进行转换,促进市场经济和林业经济相互发展的新局面。

3.4贯彻对林业发展市场性保护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林业经济发展实施特制的保护措施来达到经济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目标并推动其有效发展。比如说,一些重要的林业信息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传递给林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尽最大的可能性避免预期误差带给林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的各方面损失。同时,政府也会为了更好的推动林业发展对整个林业生产和经营方面进行干预和监督。

结语

通过明确阐述林业保护的重要措施,来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现阶段的林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及渴望将其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促进作用,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得到利用,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得到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杨从全.关于如何做好林业保护和发展的措施探讨.农业与技术.2012[4].

林下经济政策篇4

关键词:国有林场;发展模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6202

1引言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显著优势,是探索国营林场改革、促进绿色GDP增长的迫切需要。林下经济产业是在林地资源的基础上,以科技为依托,主要分为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两种模式,是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本文从海寨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些优势入手,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

2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2.1政策的贯彻实施

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执行力。海寨林场在曲靖林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因为林场拥有面积集中的优势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有人力资源优势,有企业管理的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资源能力,对于国家政策的贯彻和执行都有着先天性的优势。

2.2林地统筹经营

要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对林地的整体特征、面积、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统筹与分析,制定出适合该地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和发展规划。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场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力量快速发展。以林场为主发展林下资源有利于林下经济的统筹和调度。

2.3科技力量的扶持

有了政策和发展规划的支持,发展林下经济还需要科技力量的扶持。林场因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也有属于自己的网络技术,是发展林下经济中的技术保障,当然,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以保障林下经济的稳定发展。

3林下经济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海寨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缓慢,规模小、模式少、品种单一。各林区、林点只有数量较少的鸡、猪养殖,而且存栏量及出栏量都较小;林药、林菜曾经做过规划,但因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只进行过试验,没有大规模发展。现有周边群众及投资人借助林场的资源优势开展森林旅游、林下养殖。规模比较大的有南湖山庄、朗目山风景区、九孔桥生态旅游区、朗目山养殖区、玉支廓养殖场。

3.1基础条件差,发展规模小,模式和品种单一

海寨林场森林资源多分布于高、远、僻等山地。这些地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和制约到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经验还相当匮乏,目前职工发展的林下养殖还仅限于生态鸡和一般家猪,养殖品种还显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自身发展的规模养殖和生态旅游尚是一片空白。

3.2资金不足,管理水平低,认识不到位

林下经济缺乏整体的布局与规划,缺少技术支持与指导、统一的协调与组织,且林业生产实践一般只是简单地采集、出售活动,林下经济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品牌经营。由于没有经济扶持政策投入,职工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就缺乏启动资金,在规模化经营的进程中更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在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等方面止步不前。绝大部分林下产品种植养殖户仍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种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种养成本高、效益差。直接给林下产品的产量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部分职工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优惠政策和市场前景等认识不够,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缺乏参与的热情。

4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从当前经验和市场前景看,海寨林场林下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以下8种模式:一是林草模式,在林下种植苜蓿等牧草,用于发展养殖业;二是林菜模式,在林下种植耐阴性野菜,如蕨菜、刺苞头等经济作物;三是林菌模式,林下种植培育松茸,香菇,平菇等菌类;四是林药模式,在林下种植天麻,柴胡,黄芩、白芷、重楼等中药材;五是林禽模式,在林下养殖鸡、鸭、鹅等禽类;六是林畜模式,在林下圈养或放养猪、牛、羊等家畜;七是林蜂模式,在林下养殖蜜蜂;八是数量旅游,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休闲旅游。

5林下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

5.1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领导责任制

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和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在于管理和领导。首先,要不断地完善和健全林下经济的管理机制。林场专门成立发展林下经济领导小组,设立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制,由场领导亲自抓,负责林下经济发展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部门领导直接抓,负责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技术服务及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林下经济工作会议,以便部门之间相互了解工作信息、政策措施,探讨发展战略、举措及目标任务,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障碍。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李乔美: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思路分析资源与产业

5.2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发展条件

通过整合国营林场扶贫项目、生态移民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和天保工程等各类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完善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设施,为林下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5.3科学规划,加大技术培训

要严格按照各林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区域进行科学布局,不断地推广和探索适合林场、林区发展的养殖模式和林间种植,从而进行分类指导,使林下经济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让林区职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组织对林场职工定期的技术培训,就林下经济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和授课。成立技术服务组,分片负责定期下到林区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与服务,解决职工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5.4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投资,扶持和补助林下经济种养殖户;设立林下经济发展补助基金,对林下种养殖示范户给予补助支持和资金奖励;引进企业和个体商人资金,林场提供场地,走合作化发展的道路。

5.5加大政策宣传

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鼓励和扶持一批林下种养殖示范户,引发和带动更多的林区解放思想、增强信心,扎根林下经济。

参考文献:

[1]潘伟华.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2(9):148~150.

[2]姜海英.浅谈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189.

[3]姜海英.国有林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方向[J].中国林业产业,2010(12):20~32.

[4]曹盛国,王国卿,沈良伟,等.对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4):116~118.

林下经济政策篇5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大关县金海、木杆、天星、翠屏、益珠5个样本村5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与大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的访谈,总结出该县林下经济发展缓慢是受农户的思想禁锢,政府林地流转政策、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还未落实,林下产品供销链条不稳定,农户投资信心不足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该提升宣传的力度,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发展示范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多管齐下激发农户和企业投资林下产业的积极性和信心,真正实现林下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林下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1-0010-03

1 发展林下经济的必然性分析

2008年以来,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收益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任务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均山到户、村集体股份经营林地,使得山有其主、主有其责、责有其利,激发了农民投资林业的热情。然而农户在林地上的营林、造林投资行为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预期利润不确定的特征,农民近期林业就业率低、林业经济收入改善并不明显。如何盘活林业用地,拓展林地空间价值,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林改的价值,确保农民依靠林地增产增收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发展林下经济便是解决此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经营模式,使农林牧业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多态经营模式。其具有投资周期短、投资少、易操作、预期利润高的特征,因而发展林下经济是林业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

2 大关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制约因素

文章定性结论、定量数据资料是笔者的调查团队通过和大关县林业局林改办相关人员的面谈以及在金海、木杆、天星、翠屏、益珠5个样本村分别选择10户农户进行走访获得。从样本村来看,近几年来该县林下经济处于自产自销阶段,且产值较低,具体数据见表1。农户林下收入中主要来自林下养殖鸡、鸭,林下种植花生、大豆、玉米。该县还没有林下产业典型案例,林下经济对林业发展的贡献还没有发挥出来。

2.1 小农思想的禁锢,农户对土地生产能力提升意识低

小农思想就是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其具体表现在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亲族、个体经营四个方面。大关县农户以玉米、土豆作为主食,耕地上的粮食作物基本能满足家人生存所需,剩余的粮食作物用来喂养牲畜。农户对提升土地生产能力的意识低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交通不便利和市场价格低导致粮食作物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交易为农户家庭创造经济收入,农户即使提高生产能力也不能明显增收。第二,劳动力外出务工率2010年达到30%,劳动力严重缺失,留家的小孩和老年人也没有能力提高林地生产能力。第三,温饱满足后,农户认为林地只要种上树苗就能依赖自然条件生长,未来能实现低成本式收益,因而无须更多管理、投入。

2.2 林地流转少,规模化经营无法实施

林地流转是指林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需进行林权变更登记;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林地流转的前提是林地确权。大关县从2008~2010年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其已确权林地面积达到全县纳入林改林地面积的97%。其具体实施情况数据见表2。50户样本农户2010年发生林权纠纷有2起,但纠纷已经通过村委会调解和其他方式解决,且农户满意调节结果,因而林地基本上都可以正常流转。但在调查中发现至2010年,50户农户均有林权证但农户林地流转量为零,其主要原因是农户认为有地什么都不怕,自己经营更实在。从农户林地流转意愿来看,42%农户想林地流转,并且主要是通过转包和人股的形式见表3。但是由于政府林权流转中心尚未成立,对林地流转的规范化、合法化运转还不能起到有效的中介作用。最终由于单个农户拥有林地面积较少,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即使投资林下产业也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严重阻碍了农户投资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2.3 林权抵押贷款实施不到位,农户、企业投资资金短缺

完善的林改配套政策才能保证林改有效实施。林权抵押贷款就是非常重要的林改配套政策之一,它是指以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林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借款。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将有效解决林农贷款难问题,解决林农投资林下产业的资金瓶颈,进而促进林农增收,林区经济繁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大关县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林业的热情极高,但是由于抵押贷款实施不到位,资金短缺仍是阻碍农户投资林下产业的瓶颈。根据调查显示,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关县林业部门还未着手大力宣传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林农对该政策的知晓程度极低,72%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有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第二,调查显示29%的被调查者认为林权抵押贷款的条件苛刻,36%的被调查者认为审批手续繁琐。农户、企业申请成本高,获取贷款的机率低,因而不愿意采用这种途径。第三,银行放款额度小。虽然国家对中标银行有针对该项贷款的额度要求,对于个别大户政府也配合提交所有手续,但据林业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银行就是不下放贷款是不争的事实。

2.4 产销脱节,市场动态难以把握,农户对收益预期信心不足

自然条件对林下产品产量的影响大,产量又会影响市场价格。在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谷贱伤农”是推不翻的经济现象。俗话说:“种瓜容易,卖瓜难。”农户对市场需求的了解非常少,而又缺乏专业引导的情况下,这也将会是农户面临的不争事实。没有政府的保护性政策、没有林业合作组织的协作,面对实实在在的巨额先期投资,农户收益预期信心严重不足也阻碍了农户投资林下产业的积极性。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提高宣传力度,落实林改配套政策

林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完成林地确权,配套政策的逐步完善实施将激活林业产能。政府相关机构特别是林业部门应结合地区特点尽快制定林改配套政策,并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宣传、实施到位。一方面,让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有意向的投资者能大胆有信心地扎根林下经济。

3.2 简化手续,提升融资效率

银行应该履行国家政策,在严格贷款标准和程 序的前提下,简化手续提高审批效率,放宽贷款用途,提高额度、延长期限,采取财政贴息和优惠利率等方式,并通过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的相互组合,灵活信贷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满足林企、林农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3.3 加强技术培训,做好科学指导工作

林业站联合县科技部门,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医药等部门技术力量,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能水平。

3.4 培育林下经济示范户,实现规模化经营

一方面政府部门主动向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学习并向农户宣传,另一方面是政府拨付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培育出林下经济示范户。政府应大力宣传“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3.5 成立形式多样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市场竞争力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林农和利益相关方自愿把取得经营权的林地和拥有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按照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组织起来,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林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两大类。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林改后促进林业规模经营、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6 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林下经济政策篇6

可持续生计是近几年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低碳经济和节能发展等理念属于同一发展范畴,主要目的是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生计的内涵并没有做出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可持续生计就是在日常生活受到威胁、压迫和冲击等情况时,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如保持资产增值、提高生存能力以及为他人的生计带来动力等,从而满足下一代生活需要的基本手段。图1是可持续生计框架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可持续生计由资本、脆弱性背景以及外部干预因素3部分组成。其中资本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金融财产、自然资源、金融资本以及物资资本等;脆弱性背景是导致人们生活贫穷的主要因素,如天灾人祸、就业机会以及健康状况等;外部干预因素是指人们的生存方法、战略干预以及农户的基本生存能力等。

2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

可持续生计方法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方法的准确使用是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的重要手段。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员结合农户生计实际状况对可持续生计的重要组成指标以及指标对农户生计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解决措施,为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由于全球范围内各种联合经济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漫长的研究和探索,部分学者将可持续生计方法定义为发展实践过程中必须使用的一种方法或者手段,该方法或者手段高度重视“人”的作用,以人为发展的中心对确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和探索。简言之,可持续生计方法是解决各种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手段,是缓解贫困的发展性工具。

3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3.1退耕还林对收入的影响众所周知,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作物,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农户的大部分坡耕地被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用来种植林木作物,农户的基本收入形势受到较大影响。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农户的基本收入在短时间内以上升的趋势为主,该阶段农户收入增加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政府补贴。第二,非农收入。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较长时间后,部分农户仍然无法使用其他方法替代农作物收入,长时间依赖政府政策后,农户的基本收入呈现下降趋势,该阶段农户基本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能够获得林业收入的农户数量越来越少。第二,退耕还林后种植的林木以生态林为主,经济林数量较少,农户基本收入随之降低。第三,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林木植物的生长率偏低,导致农户基本收入难以提升。表1是我国某地区退耕还林后农户收入前后对比状况。

3.2退耕还林对资本的影响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户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农户的经济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我国南北地区地貌差异较大,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种植大量生态林,以缓解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减少土地荒漠化,保持水土等,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农户的经济收入向林草转移,导致实际发展过程中,林草的经济收入十分低,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农户基本的生活需求。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仅少部分生态林存在收益现象,绝大部分生态林几乎不能满足农户的经济收入需求。退耕还林政策能够有效地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但是,从农户今后长期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退耕还林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的不稳定,进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农户的收入形势发生了较大转变,农户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另一种有效的收入形势,导致农户经济收入受到严重的威胁。例如,我国某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本可以给当地农户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但是,在政策实施转型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由于大部分农户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在选择非农工作的过程中比较盲目,缺乏非农工作经验,导致农户就业问题严峻,与此同时,对退耕还林后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结语

林下经济政策篇7

关键词:农户;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25806

1引言

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地流转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各地均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林地流转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12年11月,全国累计发生集体林地流转面积1.62亿亩,占已确权林地面积的6%。在全国2500多个林改县中,超过40%的县建立了林权交易服务组织。但是,目前林地流转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农户对于林地流转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政府配套政策有待完善,林地流转中的不规范现象仍然较多。而林地流转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正外部效应,不仅取决于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本身质量,也取决于政策受体的农户对其的接受度。只有在农户认为林地流转政策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满足其政策期望的基础上,相关政策才能相对顺利地产生政策效果,影响农户的经营决策行为。为此,本文通过研究影响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的因素,一方面发现现有林地流转政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原因探讨;另一方面则结合农户的政策期望来完善现有相关政策,提升政策质量,使政策更好发挥效用,从而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

2文献综述

现有关于林地流转的相关研究,总结起来可以归为以下5类。

(1)张国明、朱介石(2007)、沈文星、佘光辉(2006)、谢屹(2009)、梅秀英(2012)、郑尹夫等(2010)、李娅等(2007)、孔凡斌等(2008)、华启清等(2006)等对林地流转背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

(2)李延荣、周珂(2008)、孔凡斌等(2008)等、陈吉山(2013)、廖林芝等(2013)、康小兰等(2013)等均从林地流转现状、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3)在理论基础方面,周新玲(2005)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别从产权转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市场失效理论和价格管制理论进行阐述。柯水发等(2012)基于农户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运用帕累托最优、“安全第一”和“风险回避”生存伦理、禀赋效应、预期效应和心理账户等微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理论,对林地流转进行研究论述。随着研究的深入,董加云等(2012)、卢川(2013)等认为需要在林地流转实证研究中区分林地的转入和转出,不能笼统地研究林地流转。同时,需要将少林地区的集体林权改革纳入实证研究范围,突破江西、福建、浙江等初期试点改革省份,引入新的研究方法,重视对林地流转各个环节的研究等等。

(4)林地流转市场方面,戴星翼、江兴禄(2006)提出了三级市场,尤其是其中的林地资本市场,包括林权抵押市场等。在市场发育程度方面,梁明莲、江明峻(2004)认为我国林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林地流转案例中仍然存在着违规现象。因此,王礼权等(2006)建议应该建立林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扶持和培育林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信息平台,降低林地流转交易成本。

(5)影响林地流转的因素研究方面,廖文梅等(2010)、陈丽明等(2011)、柯水发等(2011)、李挥等(2012)、李娅(2013)等通过运用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采取计量模型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农户流转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满意度研究文献主要涉及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两方面。在满意度研究方法方面,熊伟等(2013)、李林等(2010)、兰冲锋等(2013)、马珂等(2013)等均构建模型对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满意度影响因素方面,李志等(2005)、林晨(2013)、柯水发等(2013)均采取实地调研数据,利用模型分析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在国外,满意度的研究作为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起步较早。Karthik N(2007)、Jen-Te Yang(2010)、M. Joseph Sirgy等(2000)、James Fredericks Volkwein and Ying Zhou(2003)等运用Amos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目前,各学者通过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林地流转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我们看到,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对是否发生林地流转的研究上,研究对象有待向政府、基层自治组织等利益相关方拓展,研究内容有待向林地流转系统的各个环节延伸,从整体或部分环节入手。在满意度研究方面,对第三产业的服务满意度研究较为丰富,方法也各有特色,但对政策满意度的研究仍然较少,现有国内外研究中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有一些初步的涉及,例如对政策的期望值、政策优化,也有个别研究对政策满意度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但运用计量方法对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政策满意度研究的不是很多。为此,本文以农户为视角,并结合政府林地流转政策,研究江西、福建两省农户对现有林地流转政策的满意度并进行地区比较分析,一方面可以在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研究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林地流转情况的地区比较研究。本研究将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分成“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5种情况进行回归分析。

3调查地基本情况及数据来源

3.1调查地基本情况

江西省奉新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是全国重点林业县。全县有林地总面积8.73万hm2,其中毛竹林面积4.35万hm2,活立木蓄积量503万m3,毛竹蓄积量8000万支,居江西省第二,全国第五,森林覆盖率达到63.7%。近年来,奉新县不断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苗木产业示范县、江西省林业建设先进县等称号,林地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江西全省林地市场的整合和激活,当地林地林权流转日益活跃。截至2011年11月,全县共进行山林流转面积达到7.025万亩,其中集体林地1.26万亩,农户自留山、责任山4.857万亩,交易金额12405.49万元。在政策方面,奉新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林业贷款的政策,探索出一条依靠企业和大户带动林业贷款的模式,鼓励林业贷款联户担保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户资金投入不足和降低了林业投资风险。同时,该县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对林地流转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向林区农户散发《林业知识宣传手册》15000本,有效提高了农户对林地流转相关政策的认知程度。

福建省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是三明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作为全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同时也是福建省全国林业改革与发展试验示范点,永安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82.5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65.8万亩;森林总蓄积量2126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83.2%,排名福建全省第一。2005年,永安市成立了林业要素市场,负责林权登记管理、林权抵押、林权资源评估、林业科技与法律服务、林业劳动力培训等工作。同时,当地也积极探索尝试各种村、民、企合作模式,农户可以依靠林地入股或者出租林地等方式享受林业收益分成,有效缓解了以往林地经营分散、生长周期长等因素造成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3.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1年7月以及2011年12月课题组成员对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和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农村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有:2006~2010年这5年期间该地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社会经济情况、林地条件、林地流转意愿、对林地流转认知及满意度等方面的数据。

本研究的调查抽样分成4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遵循简单随机抽样原则,其余层次遵循分层抽样原则。首先,从目前已经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省份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江西和福建两省,并分别从中简单随机抽取宜春市奉新县和三明市永安市作为两个样本县。其次,从奉新县所有乡镇中随机抽取了甘坊镇、罗市镇和柳溪乡等3个乡镇,从永安市中随机抽取了贡川乡、燕南乡、青川乡、小陶镇和上坪乡等5个乡镇。然后,从奉新县的3个乡镇中随机抽取了船坳村、上村村、干坊村、球庄村、岗下村和兰田村等6个行政村,从永安市5个乡镇中随机抽取了团结村、永浆村、龙共村、大坂村、百岂丘村、罗溪村、柯山村、丁海村、龙吴村、炉丘村、大丘村、沧海村、丰田村、槐辅村、过坑村、黄景山村、三溪村、三房村、青水村等19个行政村。在选择乡镇和村子的时候,为保证样本的多样性,需要保证该乡镇和村子与最近城镇和主要交通干线的距离多样性。最后,从上述25个村子的260户农户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和筛选后,最后选出有效问卷共241份,其中江西省120份,福建省121份。在调查地区的25个行政村,绝大部分的村子已经基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实现了集体林地分权到户,确立了农户对林地的相关权益,林地产权较为明晰,这为研究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4研究假说及理论模型

4.1研究假说

(1)农户的个体特征差异对其政策满意度的评价有显著影响: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去了解和运用林地流转政策;年龄影响农户接受林地流转政策的积极性,且与政策满意度呈反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对政策的解读与运用能力越强,满意度也就越高;农户的非农就业经历越丰富,他们越欢迎政府出台相关林地流转扶持和优惠政策。

(2)农户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对其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农户林地的不同经营方式对林地流转政策的关注点和关注度有不同影响,农户之间的联合经营方式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不确定,其余三种经营方式有助于提高政策满意度;农户近两年家庭平均年收入对政策满意度有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政策满意度有负向影响。

(3)农户的林地资源禀赋特征对其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林地总面积与林地流转政策有直接利益关系,与政策满意度呈现正向关系;对于林间道路越便利、林地坡度越小、灌溉设施越完善、水土流失状况越轻、土壤产量越高的林地,农户更加愿意关注林地流转政策,并有利于增加其政策满意度。

(4)农户所处的社会政策环境特征对其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林地流转的限制性规定越少,农户在林地流转过程中参与价格和时间政策制定的程度越深,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的满意度越高。

(5)地区因素对农户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江西、福建两省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4.2理论模型

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的评价属于非连续多元有序变量,因此,本研究建立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的因素,并根据数据计量分析结果,以提高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的满意度为出发点,提出完善林地流转政策的建议。

5.2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及预期方向

利用Stata12.0对数据进行ologit模型回归,通过控制不同类型变量,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的参数估计结果。总体来说,4个模型的Prob>chi2均较小,模型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余三个模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回归结果能够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说和预期方向。

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的因素进行计量回归,并对比分析各模型结果,以影响变量最全面的模型4为标准,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农户的个体特征对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农户的性别和非农就业经历对政策满意度有正相关关系,而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则具有负相关关系。

(2)农户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虽然对其政策满意度无显著影响,但是各变量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方向均符合预期:林地最主要经营方式和近两年家庭平均总收入对政策满意度成正比,而非林总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与其成反比。

(3)农户林地资源禀赋特征对其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林地总面积、林地坡度大小和林地水土流失情况与政策满意度成正比,而是否有灌溉设施、是否有林间道路和林地土壤产量与其成反比。

(4)农户所处的社会政策环境特征对其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是否对林地流转政策了解、林地流转程序是否简便、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和流转时间由流转双方确定等变量与政策满意度有正相关关系,而是否有限制性规定、流转时间由林木生长周期确定、流转时间由资产评估机构确定、流转时间由村组确定等变量与其呈现负相关关系。

(5)地区变量对农户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江西省农户的政策满意度相对高于福建省农户。

6政策建议

6.1完善林地流转法律体系,规范林地流转

随着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原有的《森林法》已很难适应当前林业发展的要求。应加快制定完善林地流转相关法律制度,制定出台《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等专门性法律法规,明确林地流转的合法性,将当前林地流转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政策制定要有连续性和合理性,从当地实际和农户需求出发,消除农户存在的政策顾虑。

对林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规范界定:细分林地流转形式,可分为流入林地和流出林地两种类型;明确林地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并明确对流转双方违法违约行为进行惩处;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林权纠纷要彻底排查,合理鉴定并确权发证;针对农户流转过程中的不公平待遇,要保障各流转主体的平等市场地位,增强流转过程中的透明度等等,为农户林地流转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6.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转变农户观念

在调查过程中,众多受访者表示林地流转政策主要通过亲朋好友交谈等非正式渠道传播。一方面意味着正式渠道在受访农户间的传播作用较不明显,需要予以强化;另一方面,重视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并加以引导利用,达到政策宣传目的。为此,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村组干部需要脚踏实地深入群众,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网络、电视、短信、报纸、广播、宣传册等媒介手段重点宣传林地流转相关事项,同时辅之以宣传队、工作组等开展讲座、展览,力求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起农户关注兴趣,通过通俗易懂的解释鼓励农户流转。同时,注重挖掘农户中已流转并享受政策成果的农户,对其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服务,发挥其在农户群体中的带动作用,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到林地流转中来,一定程度上转变部分农户将林地视为生活保障的观念,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6.3建立完善林地流转市场,简便流转程序

当前造成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林地流转市场尚未建立或者功能不完善,尚未形成运行良好的林地流转平台,导致农户难以获取林地需求信息,同时也增加了农户流转林地的不安全感。因此,有必要加快发展林业要素市场,统筹协调林地流转各个要素,构建管理规范、运行有效、公开透明、服务农户的林地流转市场。具体来说,可以借鉴永安林业要素市场的运行模式,集林权登记管理、森林资源评估、木竹交易、 林业法律和科技服务以及林业劳动表2农户对林地流转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相关回归结果

力培训为一体的林业综合性管理和中介服务机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增加流转信息、政策性森林保险等服务,使其能够全面满足农户各方面需求,尤其是农户在流转信息获取和流转价格形成方面的需求。

在流转过程中,要尽可能简化程序,部分非核心环节可以交由市场或者行业组织处理,缩短流转时间,同时降低以致取消各种项目规费,切实减轻农户流转成本。探索实现农户之间、农户与林业企业之间快速流转模式,为流转规模较大、具有特殊情况的个例开设绿色通道等便捷化服务,切实提高林地流转效率。

6.4探索多种流转方式,鼓励发展林业合作组织

目前受访地区表现出流转模式单一的问题,即主要是农户之间的小规模林地流转。在坚持鼓励农户间小规模流转的同时,更应提倡农户将林地流向林业大户、林业生产基地和林业合作组织等。林地流转可以而且应当突破传统方式,更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租、互换、林地林权入股、“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合理流转林地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实现林地价值最大化和林地资源优化配置。但在流转方式多样化前提下,需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要求,努力实现规范化和信息公开,保障流转林地农户的权益。

林业合作组织作为近年来在林区兴起的一种经济组织,在林地流转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政府和农户间沟通的桥梁。农户可以将所承包林地交由合作社规模经营或者以林业实物入股;而林业合作组织可以为农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和服务,以优惠价格统一供应生产资料,提品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新技术信息等信息服务,具有比个人更强更方便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还可以根据年度利润按照约定进行分红。应大力发展林业合作组织,为其提供政策资金优惠、项目支持和综合化规范服务,积极盘活林区林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户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柏章良,龙新毛,张立新.湖南资兴市林木林地流转改革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06(8).

[2]柴智慧,赵元凤.农户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认知度与满意度研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500多位农户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3(4).

[3]陈丽明,黄和亮,蕾娜.农户林地资源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1,31(3).

[4]康小兰,申云,朱述斌.林区农民对林改政策认知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10县40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

[5]柯水发,王碧,张志涛,等.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云南省275户农户调查[J].林业经济,2013(12).

[6]孔凡斌,杜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及规范问题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5).

[7]李林,王健,汪丽萍.农业保险的消费满意度研究[J].农村经济,2010(1).

[8]李娅,姜春前,严成,等.江西省集体林区林权改革效果及农户意愿分析――以江西省永丰村、上芫村、龙归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9]李挥,方苑,陈亮.林农流转出林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安化县为例[J].江汉论坛,2012(2).

[10]厉以宁,胡鞍钢.我国著名专家学者谈集体林改的意义影响及未来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14-01-10.

[11]廖文梅,彭泰中,曹建华.农户林地流转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为例[J].林业经济,2010(5).

[12]林晨.基于多元回归分析和四分图模型的客户满意度研究[J].产业经济,2013(8).

[13]卢川.林农参与林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建、江西两省数据的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3.

林下经济政策篇8

【摘要】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增产、资源增殖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从政府制定政策及规划、经济林的科学种植管理、产品的深加工、走品牌路线、建立经济林的产业化等多方面入手,保障经济林高产优质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林高产优质发展思路

经济林已成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林产业的发展为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政策扶植,科学规划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经济林的发展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经济林的发展不是个短期的盈利项目,不能给农民带来即时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政府切实加强对经济林发展的宏观管理,合理制定规划,联合相关部门从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两方面双管齐下。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从税收、财政、金融等多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其中对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经济林果品储运、保鲜、分选、包装、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及现代物流配送产业等给予明确的产业扶持。从良种的引种、繁育到科学种植、规模化推广,从招商引资到产—供—销一条龙的基地建设,到各项目资金的投入到品牌的建立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二、科学种植,提高品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化步伐的加快,经济林产品的供给在整体上已从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产品的优势正在由以前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目前我国果品品质虽然已有大幅度提高,但仍存在由于提前采摘而造成的果品成熟度不足、果品颜色和光泽不正、形状不一致,大小不均匀、果实口感较差、风味不正等问题。并且,在果品的生长管理阶段仍存在着使用农药不当、滥用生长激素等问题,不可避免的造成果品品质低、农药残留超标,与国际产品标准相差甚远。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水果的优质果率约在35%左右,果品产量中仅有5%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还有近15%是属不合格产品,而发达国家的优质果率已达到70%,符合出口标准的高档果品占50%以上。因此要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科学种植理念融入到经济林产业管理的各个阶段。引导农民对低产园改造和老品种进行改良,选用新优品种,建立新品种种植基地,优化品种布局。根据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保证优良品种的供应,推广栽培新技术,及时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经营理念,多施有机肥,适期疏花疏果,多用系列促产增收增质技术,少用、不用植物生长激素,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适时采收、贮藏、运输,有利地提高经济林产品质量,保障了经济林产业较快发展。

三、产品深加工,品牌促发展

在我国,重生产轻加工、重造林轻管理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我国是经济林产品生产第一大国,但创造经济效益方面多为原料直接出口,产品加工率较低,经济林产品加工是当前生产中薄弱环节。比如,水果深加工比例仅占水果总体产量的11%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果品加工占果品产量的比例一般都在35%以上,有的品种甚至达到80%~90%以上。因此为使产品增值,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强深加工环节的力度。建设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要按工业投资建设程序进行,依托当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可行性论证,切忌盲目性投资。开展深加工、精加工,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在深加工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要自有资金与引进资金相结合,科技支撑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结合当前形势与长远利益,注重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区域化生产,扩大规模效益,形成基地经济新格局。

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产品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竞争.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应当拥有自己的品牌。因此要不断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投入,推进品牌型建设。健全市场机制,转变产品重加工,轻销售的现状,做到生产—品牌—销售三项接轨,增加品牌的宣传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引导农民走产业化路子,调整产业结构,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地域特色,避免注册商标的重复性竞争,避免“一种特色产品,多个注册商标”的分散局面。我们要开拓经济林产品市场必须要创经济林产品名牌,实施品牌战略。

四、经济林产业化

为实现经济林的高产优质发展就要实现经济林的产业化。经济林产业化是指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商品生产,产品绿色化的科学经营体制,经济林的产业化包括前阶段的栽培产业化和后阶段的加工产业化。经济林的产业化可建设发达的果品产业体系,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林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实现经济林的产业化要逐级政府加强领导,完善产业化建设机制,大力开展政策服务,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从资金、技术、人员、税费、服务等各方面构建产业化建设的政策扶持体系。制定科学的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加大资金投入,,把有限的资金放到重点上,大力培育壮大经济林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实现品牌化。

在经济林的发展过程中,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政策和资金双管齐下。科学种植管理,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配套建设果品的深加工行业,促进二三产业的稳定发展。实施名牌战略,利于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经济林产业化程度,实现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全方位推动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素英,长治.经济林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中国林业,2009:33.

[2]李志宏,周晓明.以增长经济林资源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林业.林业资源管理,1995,(4):63-65.

[3]叶慧坤.经济林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以平和县为例.林业建设,2009,(1):23-26.

[4]刘莲玉.桑植县经济林产业化建设初探.湖南林业科技,2009,36(2):95-98.

[5]种伟.关于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潜力和机遇的思考.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5).

[6何方,杨模华,张斌.现代经济林产业化建设与经营世界.林业研究,2008,9(21):159-161.

[7]潘德森.发展优质高效经济林的建议.湖北林业科技,1995,12(92):40-46.

林下经济政策篇9

关键词:有效发展;林业经济;循环发展;建设策略

林业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展林业经济时相关人员需要从生态理念出发,注重它的循环性与科学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平衡发展,为人民群众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发展过程中坚持从生态角度出发,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整个林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以达到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1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相对单一

我国林业类型比较丰富,但林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却相对单一,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提升它的经济价值,降低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我国许多林业资源都是以采伐和粗加工为主,没有形成成熟的、精细化的产业经济模式,不能增加林业产品附加值,不利于林业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面对我国可用林业资源逐渐下降的情形,这种单一的利用方式会增加当地环境负担,再加上林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林业资源浪费严重,进而不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1.2林业经济优惠政策力度较小

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这样才能提升林业发展质量,给予它更多的发展空间达到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但是现实中许多地区没有意识到林业经济优惠政策的重要性,给予他们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林业的建设、生产、开发、管理工作得不到有力保障,进而影响到林业的正常发展。

1.3林业资源利用技术水平落后

林业资源在开发中要有强有力、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从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林业产品发展状况来看,林业资源利用技术相对落后,不能有效提升林业资源的利用率,给当地林业经济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林业资源利用技术水平落后,还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无法与世界林业经济发展接轨,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市场占有率。

1.4现代林业经济模式不够健全

现代林业经济模式不够健全也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依然遵循传统模式,采伐加工能力较差,生产处的林业产品仍为低端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许多粗加工后的材料被丢弃,造成林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当地经济发展压力。

2提升生态林业循环经济建设质量的策略

2.1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拓展资源利用方式

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林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林业生产经营的管理,逐步提升林业资源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林业生产经营管理问题,政府部门首先要优化当地的林业产业结构,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林业产品,拓展本地区林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其次,政府部门要拓展林业资源含义,比如,将林业资源用作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当地林业旅游,不仅有利于当地林业产业的开发,同时可以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当地环境的破坏,找到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最后,创建本地名牌林产品,增强林业企业市场竞争力,赢得更好的林业经济发展市场,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2.2做好政策优惠工作,提升经济保障力度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政府部门需要做好保障工作,给予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更多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比如,建立健全林业经济发展体系,鼓励可持续发展型林业产业,提高该类型经济的发展质量。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做好经济服务,给予他们更多的技术支持,培养更多林业循环经济专业化人才,将高新技术转化为林业成果,开发出更多生态化的林业产品,以带动整个地区林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3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好生态防护建设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好林业生态防护体系建设要建立规范、科学的生态监测系统,实时保护林业资源,这样才能提高林业生产效率,促进林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防护体系建设中林业部门管理人员要做到以下2点:第一,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比如,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做好日常林业资源数据搜集工作,发现病虫害时及时防治,降低树木死亡率,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林业资源储备。第二,建立防火监督系统。林业资源发展中最怕火灾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该灾害出现后损失较大而且火势不易控制,影响当地林业循环进的良性发展。所以,在今后发展中需要建立防火监督系统,相关部门做好消防体系建设,发现隐患时及时排除,最大限度保障森林资源,提高资源安全性。

2.4完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林业经济发展

在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时,相关人员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入手,构建完善的林业经济体系,实现内部的良好循环,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好地推动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构建完善的林业循环经济体系,首先,转变林业企业原有生产模式,真正做到“清洁生产”,从原材料到最终林产品都要做好循环利用,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生产污染和材料浪费。其次,建设良好的林业生态园区,更好地推动林业资源的循环流动。生态园区内积极引进先进的林业企业,利用科学技术提升林业原材料的加工水平,拉长林业经济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高林业用地的利用率,尤其是做好林下经济建设。比如,形成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檎模式,拓宽林业发展思路,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时,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林业发展状况,健全林业循环经济体系,确保林业经济发展质量,同时还要做好生态防护工作,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保障林业环境质量,最终达到林业发展目标。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林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发挥林业循环经济作用,为当地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相关人员也要不断提升林业循环经济保障水平,做好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给予林业循环经济更多发展空间,提高它的整体发展活力。

作者:朱帅群 单位:翁源县林业调查规划与资源资产评估中心

参考文献:

1黄元,于波涛,唐梓又.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4)

2张钦伟.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

林下经济政策篇10

关键词:森林分类经营政策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完备的生态体系作保障。随着新形势下林业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调整,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森林分类经营改革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基础工作。

分类经营是我国林业20世纪末和21世纪改革的主题。分类经营能否顺利地实施和推行下去,关系到我国林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林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林业生态功能的良好发挥,关系到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关系到林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所以分类经营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森林分类经营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概况

所谓森林分类经营(Classifiedforestmanagement),又称为“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即以发挥某一林种某一效益为主,兼顾其它方面效益的经营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大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和森林发挥两种功能所产生的“产品”的商品属性和非商品属性的不同,相应的把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按各自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

森林分类经营并不是近年才提出来的,在18世纪形成的森林经营管理(森林经理)理论中就有组织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例如,在地域上把相互连接的、具有相同经营方向的块划分为森林经营区,与此同时,把地域上不相连接,但在森林经营目的、经营周期、森林经营方式上相同的小班组织成森林经营类型比如用材、防护、水源涵养、特种目的的森林经营类型合并建立起相应的森林经营体系,甚至直接以小班作为经营类型,这就是典型的分类经营。问题是传统的这种分类经营有以下的缺点:第一,突出了木材的利用忽略了其它各种效益;第二,只强调了经营的生物学和技术方面,忽略了经营的社会经济方面和林政管理方面;第三,只从自然和生物物理方面,而没有从事理和人理的互为储存关系考虑;第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为就林论林,没有与其它各部门、行业有机地结合,因而没有跳出行业的局限。

关于森林分类经营问题,国际上对其方式和目的要求,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在一定地域上,划块分类经营利用根据森林的主要功能划分为用材、防护、游憩、放牧等,发挥各自功能。国外称之为“邻接式多元化利用”。另外一种经营模式就是在一块森林中同时产生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这叫做“同步或多元化利用”。这两种方式的讨论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争论的实质是对森林利用是否存在着效益和功能上的互斥和兼容是单目标与多目标上的差异,也包含着对森林经营上的理解。在我国,对生态与经济是否一致的问题,长期存在着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促进木材和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强调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是可以统一的”。而另一学派则强调“……紧紧抓住解放和提高林业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突出效益原则,强调结构效益,对林业实行分类指导,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对林业经营格局进行大调整,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重点林业的高效益带动全局的发展”,认为“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林业难以实施”。从目前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后一种观点是严格的分类经营观点。但是这种分类经营应强调的是主导功能上的分工,是一种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是互相对立、排斥(商品林与公益林),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林业是一个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特殊行业,两大效益的建设有完全不同的经济属性。为了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对市场机制失灵的方面加以克服,必须实行整个林业的分类经营。国家体改委和原林业部颁布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正式推出以分类经营改革为主题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1992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分工论》一书提出一种分类经营的模式——“林业分工论”,即从发展战略和经营思想出发,接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目的,将林业分成商品林业、公益林业和兼容性林业三种。认为“林业分工论”是森林多功能主导利用的分工,是林业的分工,而不是林种的进一步划分。

自1995年原林业部颁发《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以来,根据原林业部下发的《关于开展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林策通字[1996]69号)精神,各省(区)相继于1996年选择2~4个县(市)开展森林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林策发[1999]191号)和国家林业局《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林策发[2001]88号)文件精神,各省(区)相继启动了森林分类区划工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省(区)已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并将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成果上报到国家林业局。其间各省林业厅(局)也同时制定和了本省的《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方案》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操作细则》,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分类区划界定工作。

二、森林分类经营的政策和经营体制问题

新时期、新形势要求国家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要达到国家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根据森林的不同功能,实施分类经营、分区突破、总体推进的发展战略。分类经营是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森林分类经营牵涉到林业发展的方向,牵涉到林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牵涉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和国家财政经济利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保障,经营体制改革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措施。但目前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中还存在有如下问题必须研究解决。

2.1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尚未出台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核心政策,但是我国一直为建立生态公益补偿机制,这势必导致公益林经营主体不明,或经营主体无力正常地对其进行经营和管护,甚至会发生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掠夺。经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①人们的生态观念不强,对林业的三大效益认识不到位。虽然我国在历史上就有植树种竹的优良传统,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森林中的木材、薪材及林副产品等林产品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农业、水利、旅游等行业长期以来形成认识上的严重偏差,弱视甚至无视林业所带来的各种生态、社会效益,人们享受这种效益成了理所当然,而补偿却成了盲区。林业部门,特别是营林业承担了繁重的造林、育林任务,而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经营困难成为必然。如一些森林公园、水利设施的经营中,森林的管护和抚育等任务属林业部门的“分内事”,而经营收入却进入了旅游部门、水利部门的账户。这种投入和产出脱节、剥离的现象应该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②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计算困难。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补偿问题的提出,已为时不短,并早已载入《森林法》中,但迄今还没有一个明确且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和补偿办法。

公益林的补偿问题是制约公益林建设和实行分类经营的关键。长期以来,因公益林具有效益外在性和受益对象广泛性的特点,造成公益林“少数人负担,全社会受益”、“相对不发达地区负担,相对发达地区受益”、“上游负担,下游受益”、“林业部门负担,全社会受益”的不合理局面。再加上其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未对国家公益林的补偿程序、补偿办法、补偿对象、补偿标准、筹资渠道等方面制订出明晰的政策。在国家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各省、地方政府也未对地方公益林制订明晰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和办法。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和办法是关系到森林分类经营尤其是生态公益林发展和林区社会稳定的关键,实行分类经营,关键看能否建立健全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补偿机制滞后,已成为制约林业分类经营实际运作的瓶颈。

2.2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经营一直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民生活提供木质产品及其它林产品;二是改善国民生存环境。但事实上,我国林业几十年来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林业经营模式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等影响,一直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的林业经营模式。几十年来,整个林业的基础几乎完全建立在森林采伐工业上,大规模开采国有林区与天然林区,造成天然林面积的剧减。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就必须要进行森林的分类管理。但在目前分类经营实践中尚未有完善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办法,而传统林业经营模式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和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属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利益补偿等方面的差别,而统一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之下,按同样的体制、同样的模式与方法去经营建设,带来的问题也很多:(1)大面积的天然林资源尤其是天然林中的原始林被采伐后,被林相单一的人工林取代,造成生态危机的潜伏。天然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人工林不可比拟的生态价值。(2)因缺乏科学的价值利益投入补偿机制,国有林区和各类防护林经营单位面临沉重的困难。因无林可采,或者无法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生产经营难以为继。(3)林业企业经营目标不明确,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让位于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目标。

2.3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矛盾依然存在

分类经营实施之初,将现有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商品林则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的重任。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分布、结构不均衡性及对天然林过量采伐,在分类经营实施之初所区划的商品林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供给;同时,对森林分布较多,并以木材生产为财政和林农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冲击,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已成为制约重点林区尤其是生态地位特别重要的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林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也阻碍了林业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每年用于治山造林的投资不及水利投资的十分之一,随着两大生态林业工程的相继提出和推行,林业的地位和投入均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阴影的影响,更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时至今日,部分行业、部门对狭隘利益的维护和部分决策者的短期行为,以及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淡薄等现状仍令人忧心忡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因生产周期长、生产力水平不高,生态及社会效益表现不很直观等因素的制约,使其在市场中成为一个弱势行业,且国家和地方在税收及现行的林政管理等方面,扶持发展的力度和营造有利于林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等方面还远远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林业分类经营的实际运行和健康发展。

2.4公益林建设与林农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

国家对重点公益林的区域布局政策及公益林的补偿政策不明确,让一些既得利益者坐享其成而未付出相应的代价。同时,也使一些地区在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过程中埋下伏笔,以便将来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政策上靠。另外,处于山区、重点林区的公益林,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农的生计问题,。生态公益林建设区大多为贫困山区,林农对森林的依赖程度和期望值很高。林农在能源、建房和自用材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耗森林资源,经济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森林。政府若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调控手段对林农及其利益从根本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保护,公益林的建设与发展将很难得到较长期的保证。

2.5林产品税费比例过高

据对部分省(区)调研,林产品税费征收比例占销售价的比例偏大,尤其在商品材上表现较突出。商品材平均税费比例占商品材销售的40%~50%,特别是农业特产税在商品材生产和销售环节双重征收8%,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农对商品材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商品林的发展。

2.6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问题

各省在分类经营区划中界定的生态公益林有许多人工林,这些划入公益林区域内的人工林除部分为生态工程建设投资营造的如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草)等国家生态工程林外,尚有相当部分是世界银行贷款造林的速生丰产林和群众自发营造的用材林。据对湖北省调研,湖北省划入天保工程区的人工林面积为106.5万hm2,加上区划时未成林人工林地3.8万hm2,实际为110.3万hm2,直接划入禁伐区的人工林成林面积为7.3万hm2。这些已界定为生态公益林区的人工林尤其是世行贷款造的人工林和农民自发营造的用材林全部划入禁伐区势必影响世行贷款的债权和债务偿还,影响林农的经济利益而挫伤群众造林积极性,除天保工程外,其他生态公益林区也有类似情况。

三、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有关对策和建议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一项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改革,其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对森林进行简单的划类,而在于围绕分类经营这一个基本要求必须进行的从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以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1)尽快制订和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管理办法。

森林分类经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种政策、法规还不十分完善,正在积极探索之中。建议国家林业局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森林分类经营政策法规,如“公益林管理办法”、“商品林管理办法”、“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森林分类经营的法规法律制订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使森林分类经营的管理和公益林的补偿、补助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除了国家要增加对公益林的投资外,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制度。根据“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生态公益林的服务对象明确的,由其受益者补偿,服务对象不明确的,由政府补偿。征收的森林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林培育、经营管理和新的公益林工程建设。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在尝试采用一些方法开展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如: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州市流溪河流域水源涵养林保护管理的规定》,规定每年筹集1800万元作为流溪河流域水源涵养林的生态效益补偿费。各级财政都从年度支出中拿出不少于1%的费用作为公益林的投入;湖南资兴市按水库灌溉田亩面积每亩每年收取20元人民币作为生态补偿费;广西金秀县的大瑶山水源林使下游一些县受益,这些县每年给金秀县的水源林建设补偿费达数百万元。作为“全国森林分类经营试点县”的河北省平泉县根据补偿要素和实际情况,提出补偿标准,并把补偿渠道分为自我补偿、外部受益者补偿和国家政府补偿等三个方面。四川省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难将公益林的经营投资完全交由政府或者社会去承担,但却可以本着向社会征收森林生态补偿费的思路,对一些事权比较明确的部门和单位,征收生态林的建设补偿费。只有将这个“瓶颈”尽快打开,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才有物质基础。

2)成立公益林、商品林管理机构,实施分类管理。

应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林业管理体制,将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行为范畴,实行事业化管理,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公益林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国家公益林建设,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林建设统一纳入其管理范围,以免互相重迭,避免重复建设。各省(区)、地(市)、县根据其生态区位重要性,也应成立相对应的管理机构,统一组织本地区的公益林建设,实行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制。而商品林建设商品林建设和管理可沿用原来的管理体制和方法进行。推向市场,作为企业行为,在市场上参与竞争,以适应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这既是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改进在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和经营方法。公益林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应该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营林方式,实行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合理搭配,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功能。对于商品林建设,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采用高投入(包括高科技的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模式的集约化经营。

尤其要调整商品林布局和结构,满足社会、经济对林产品的需求。商品林发展中应根据本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发展名、特、优经济果木林。在自然、社会条件好的地方,以工程形式营造速生丰产林,并根据速生丰产林资源布局,重新调整林产工业布局,形成资源——产业——效益良性循环。

4)帮助生态公益林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引导生态公益林区群众在不破坏环境建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解决林区群众的实际困难,推广节能技术,发展沼气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发展林下养殖、种植业,开发新的产业,让林农增加收入,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林农生活提高的矛盾。

5)适度调整林产品税费,让利于民,促进林业发展。林产品尤其是商品木材在上缴税费方面负担过重的问题,各省反映比较普遍,特别是商品材在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重复征收两个8%(贵州省为两个8.8%)的税问题,林农和林区干部意见较大;其他地方性附加税比例也不少,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建议适度调低商品材生产和流通领域农林特产税及其它税费征缴比例,废除地方性搭车性收费,让利于民,促进森林资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