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研究十篇

时间:2024-01-12 17:46:46

电影行业研究

电影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 电子货币;银行业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74-02

一、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

(一)电子货币的含义

电子货币通常指消费者所持有并以数字的形式储存在网络虚拟中,具有一定货币价值的交易物。电子货币通常分为两种载体形式存在,一种是以IC卡为代表的储存卡、智能卡,另一种则是以计算机作为操作平台。通常情况下,电子货币是通过计算机的虚拟网络进行支付,而且普遍用于消费者购买特定IT产品或是在生活中部分网站上带有付费业务的各种增值服务。电子货币由于其本身由不同的网络机构分别发行,并不具有现实的价值,因而电子货币的划拨不一定需要银行进行转账。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兴的货币形态,因其本身并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在交易中未必需要与存款发生紧密联系。就现阶段而言,电子货币可以在人们目前所拥有的存款的基础上,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支付方式存在。

(二)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在互联网的不断推及普遍的情况下,人们逐渐学会利用网络来服务生活,网上交易情况也变得十分普遍,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同样变得越来越多。然而,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所特有的权力,因此相关的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将其自身的负债作为货币的权利进行生息资产,并且采取发行货币的形式赚取无息融资或是低利息融资的回报。然而,若是法定的货币因此而被私人发行的电子货币所取代,那么这一部分可以作为政府收入的来源将会大大减少甚至是消失。

(三)电子货币的发展状况

我国电子货币本身不存在发行成本以及管理费用,并随着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人们虽然认识到利用电子货币进行交易很便捷高效,但在实际中真正经常使用电子货币来进行在线支付结算的数量仍然不尽如人意,且使用电子货币进行交易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

造成此种巨大反差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固有的传统支付方式较为熟悉,反而对于存储电子货币的虚拟平台和新型支付工具的安全性存在担忧。比如,使用电子货币时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能否保障其安全性、隐私性,因此人们通常只是在电话费、家用水暖费、物业费等一些小额交易中使用。这不仅可以享受技术进步和电子货币带来的便利,又可在已有利益无法确认可以得到充分保障时最大化的减少损失。就当前的形式来说,电子货币的普及应用既是人们快节奏生活的选择,同时也是电子商务这种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电子货币具备的优点

(一)电子货币可以大幅降低经营成本

同传统纸币相比较,由于电子货币本身具有成本低和效率高的显著特点。有关机构在其发行流通的环节中,并不需要以现实中的货币进行流通支付,这使得涉及到交易的环节都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进行记账。传统银行业在这一环节中却需要交易双方建立个人账户,在进行交易时可能存在多个账簿且需要银行对使用者的个人账户进行定期维护和财产清算,如此算来,实体货币交易中便生生多出了许多环节;而在同样运行此种业务的操作中,交易双方的交易账簿都是唯一的且不需要双方时时检查清算,交易步骤十分简单、便捷,这使得在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二)电子货币的出现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带动了电子货币的飞速发展,因此而延伸出来的各种业务在弱化了银行业部分功能的同时,也愈渐契合了人们的众多需求。由于电子货币不需要通过银行就可以参与许多机构的远程交易活动,还可以实现与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种现代科技的对接,更好的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生活中,充分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水平,使之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服务。同时,由于大多数客户平时都需要采用小额、多笔的支付方式,因此便捷的电子货币交易自然也就在与银行业的竞争中拥有了较为突出的优势。网络交易不仅填补了传统银行业在服务上的空白,更满足人们对方便快捷、安全规范的高品质要求。

(三)电子货币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监管技术

电子货币是基于电子网络信息平台运行的,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时查阅需要的相关信息,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业所不能解决的信息不对等、暗箱操作和不便于监管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减少交易双方的数据处理流程从而降低维护原有数据一致和现实交易账簿可追溯的成本。此外,由于人们交易时所有的的资金和交易信息等隐私信息都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于网络虚拟平台上,而网络数据在无外界特殊因素的情况下是可以永久、完整的将每一笔交易行为的来源和去处都详细的记录储存下来,因此,有关的政府监管人员甚至可以不需要亲自到交易现场去检查,仅凭后台的监控就可以对交易双方的资金流向进行监督审查,这不但扩大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和方法,还可以提高相关机构对反洗钱、反恐活动等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的不法行为的监管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三、电子货币对银行业生存经营的风险

(一)对银行自身存在和发展挑战

随着网络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银行也随之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应用。时下正热的网络银行是一种依托传统银行的信息为基础,并将之与现代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网络虚拟平台,这一服务可以将人们在生活中可能涉及到所有事项涵盖在内,并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需求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传统银行在处理中的操作成本。这种具备便捷、低耗优势的网络银行自出现开始至今,已使得传统银行业在自身存在和未来发展规划中受到了严重挑战。

(二)对市场上客户占有率的影响

目前,电子货币已经成为网络中公认的可在全球范围内发行流通的货币,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情况打破了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的垄断性发行权。并且由于许多拥有充足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团体、组织完全可以像央行一样发行电子货币,使得传统银行业的发行信用受到了质疑。更甚的,部分组织还会利用所懂得的技术发行与其组织文化、品牌有关的货币,这一现状或可导致其组织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直接跳过银行处理这一环节。此外,若是人们持有储蓄卡的发行机构在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发生了借贷关系,那么最终两者在进行资金结算时的行为就类似于传统银行中的结算服务,同样的在游戏充值、旅游和生活交通等行业也存在着此类贴近消费者感受的服务,这使得传统银行业在与之进行较量时处于劣势,进而导致银行在相同业务的客户市场中的客户占有率大幅下降。

(三)对银行本身经营方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业是在建立自身网点和总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分行的方式,扩大银行支行的网点辐射范围从而实现发展的目的。而如今的计算机技术却是电子货币生存发展的基础。所以,具备网点较多和计算机技术的落后特点的传统银行业与同行业机构的竞争结果显得差强人意。其次,如今越来越盛行的利用网上银行进行消费现状也使得因此延伸出的多种多样化服务项目,这些项目逐渐削弱了人们与银行之间发生信贷行为的规模,动摇了银行业发展的根本。然而就如今的发展趋势来看,电子货币必定会在未来市场中优先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传统银行业若不积极寻求改革措施,那么银行业发展将势必会受到电子货币发展的冲击。

(四)对银行传统结算职能的威胁

现阶段下,在网上交易中占据一定地位的小额结算业务已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虽然银行业中较为稳妥、固定的业务就是结算业务,但在电子货币盛行的如今,也难以排除其相关业务面临威胁的状态。其缘由在于结算业务不单出现在银行中,如今市场上的许多机构同样含有结算业务这一项。比如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电子充值服务,仅仅几块钱可以使人们在游戏或是看视频时免除广告的干扰等,诸如此类的需求越来越多,并随着经济的进步,相关行业的结算业务收入份额逐年加大。其次,伴随着现代企业EDI的不断进步,许多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内部结算业务,这其中几乎不需要通过银行就可以将使用者的贷款进行抵充,这一情况将致使银行不仅仅是损失了转账结算的相关手续费,更甚的将可能导致银行永久的失去与此相关的资金流向信息,进而减少了银行原有的部分职能。这一结果将使得银行业对于企业资金监管方面面临着重大威胁。

四、电子货币发展情况下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积极开展业务创新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向着有利于信息化的方向迈进时,网络银行成为了现阶段银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愈渐趋向使用方便、快捷的网上在线支付完成日常的生活、工作,这在使得传统银行的相关业务数量大幅度缩减,尤其是存货与转账结算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银行业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也会受到很大冲击。电子货币在许多方面都以减少流通和交易成本而被广泛应用,且近几年来不断扩大的电子商务行业同样使银行业在行使交易职能时的优势不复存在。而市场上的众多涵盖电子业务的企业、机构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转变为向普通群众介绍如何进行个人理财和与金融增值相关的服务项目。网上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服务显得更加个性、实时和互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趋近白热化,因此,传统银行向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创新就显得具有必要性了。现阶段已知的网上银行业务已逐渐涉足保险、证券以及网络投资等多种业务发展,并且由于网上银行业务中所拥有的高附加值也使众多投资者在选择时更加青睐网上的电子货币。而银行业在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电子货币同理财增值业务、客户咨询解答和证券投资方面的融合有效程度。

(二)严格电子货币的准入制度

目前,许多国家的电子货币政策中均允许信用机构行使发行电子货币的权利。而我国的法律中规定,需要专门的机构、组织对行使电子货币发行的单位进行定期审查,不仅仅是对发行单位进行审查,还要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人进行审查,同时货币发行机构还需要拥有一定的起始资金,只有发行机构拥有了一定量的自有资金,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才能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进而保证电子货币的价值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稳定,从而保证其发行的电子货币的安全性。此外,相关的监管机构还应对运用电子货币进行投资的相关企业、组织进行监督审查,对电子货币投资的投资项目、金额比例等进行审查规划,严格管理电子货币发行的相关制度。

(三)防范电子货币业务风险

与电子货币相关的机构在设立时,必须具备行政管理、审计管理、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机制。在电子货币的普及中,因其所依托的互联网是一个公开、开放的信息操作平台,因此电子货币存在着发生业务风险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涉及到技术操作、程序步骤,金融层面等,甚是某些组织在从事与发行电子货币有关的操作或是其他一些辅活动时,很可能并未受到任何正规的审计监管机构的约束。因此,有关监管机构需要在尽可能保证其流动性的同时预防可能因此存在的交易风险,监管人员可以在将电子货币的交易行为看做是银行中的活期存款项目,依此就可以将银行中对于活期存款方面的要求用来约束电子货币储备金设置,并在需要时对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要求。

(四)设立专门电子监管机构,完善电子货币的法律制度

参考现阶段发达国家关于电子货币监管机构的经验,充分完善我国电子货币的相关制度建设。据了解,多数国家会成立专门负责电子监管的组织对使用电子货币的企业、组织进行控制和管理工作。而我国负责执行该环节的部门却是一些科技部门,负责从技术上对电子货币进行管理和监督,但其并未涉及到对国家经济部分的监管。因此,我国需要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监管机构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电子货币市场的监督管理投入,不断健全我国相关部门在电子货币方面管理技术和政策法律制度。

五、总结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节奏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不仅减轻了人们进行交易时的成本,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为了银行业的发展,银行业应随之进行网上银行的相关建设,丰富其自身的交易体系,更好的服务人们生活。而有关监管部门则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通过参考国外相关的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电子货币中凸显的各种问题,加快完善我国互联网中涉及到电子货币的各种监管制度。

[参 考 文 献]

[1]都红雯,徐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6(5):52-57,186

[2]全颖,杨大光.互联网金融发展、支付货币电子化及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6(7):122-128

[3]汪振江,张驰.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法律监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2-121

电影行业研究篇2

关键词:营改增;电信业;会计工作

一、我国电信行业“营改增”的背景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14年4月30联合一项通知《关于将电信业纳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此通知规定自2014年6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将电信行业纳入范围。早在2011年, 国税总局与财政部经过协商,联合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方案,并报国务院批准,首批试点工程选择在上海的一些行业进行营改增的试点,我国“营改增”的税收改革制度就是在此时开启的。电信行业的主营业务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电信服务业务,它是利用移动网络,固定网络,卫星通讯以及国际互联网实现语音通话以及宽带安装等为主的服务性业务,另一方面为增值电信服务。它是以移动网络,固定网络,卫星通讯以及国际互联网为载体,开展如观看有线电视,进行数据的传输,以及其他的利用网络进行的业务活动,正是因为两者的费率是不同的,提供基础电信服务的采用11%税率,增值电信服务的采用6%税率。所以,在原先征收营业税时电信行业交纳的税率采用3%的税率,在营改增后将电信行业税率调整到缴纳6%或11%的增值税税收政策。

二、“营改增”对我国电信业会计核算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会计原始凭证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票据那就是增值税发票,也就是会计原始凭证,它是会计核算的首要基础,而且必须要是真实,合理,可靠的。增值税发票产生的问题在“营改增”政策试行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增值税纳税人的企业,自试点地区变更产生经济活动时,统一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在“营改增”试点区内,对于电信行业用来抵减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增值税纳税人,应按17%的税率计算购进固定资产,依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支付给电信供应商的费用,符合差额征税的规定,可以抵减销项税额的部分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所以上述繁琐的专用增值税发票以及增值税普通发票对于会计核算而言,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会计人员在增值税辨认入账时机及入账价值时的工作。增值税账目易出现混乱,这是由于部分经验相对欠缺的会计人员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营改增”对我国电信业会计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

财务报表的真实合理是促进会计核算科学运行有效的重要保障。会计核算在“营改增”之后就是如何分析财务指标的影响。电信业会计核算中财务报表的数据是分析电信业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根据再征收营业税时,电信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金额是含税的,而电信业在“营改增”后,主营业务收入金额是不含税的。根据电信业的财务报表显示,其税负的负担变化不大,营业利润受到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因此,电信业的营业利润率按照公式“营业利润率 = 利润 / 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营业收入在“营改增”以后,收入金额是不含税的,在利润表中收入显示肯定较高,增值税在利润表中是不显示的,电信业会计在处理账务时由于与之前征收营业税时不一样的记账方式,按照会计准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就会出现偏差,由此也会对以后年度的会计核算造成影响。

四、我国电信业会计在“营改增”后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顺利的推行“营改增”的税收改革制度,更进一步的将“营改增”税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实施,我国做出试点企业过渡时期的特殊优惠政策,规定为在营改增税制改革后,继续施行以前的免税政策; 即征即退政策适用于部分营业税减免优惠,因此电信业会计可以利用国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增加的税负进行核算,并进行申请国家财政部门的定期补助。

五、结论

“营改增”对电信业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继续探索和改善施政方法有利于政府将“营改增”政策不断地推行下去,积极推进电信行业的税收政策改革,财政部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电信行业在“营改增”后税负增加时给予资金与政策扶持。积极地应对“营改增”后对会计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找合适的方法应对“营改增”政策,以尽快适应,比如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及会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有效性,将“营改增”对电信行业会计工作各方面的影响降到最低、加强票务管理,采用可行的增值税税务筹划手段,加强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等,以适应“营改增”的税改目的,促进电信行业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改革红利。

参考文献:

[1]李郁明.“营改增”试点企业的税负影响和筹划策略[J].交通财会,2015( 10).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点的通知[J].财税,2013( 10).

电影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改革

国防通信

对策

一、 引言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这是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总体战略性要求,也是推进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这一论述从根本指导思想上阐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一,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贯彻和体现。第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求我军充分利用一切先进的生产力成果,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思想文化武装官兵,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社会前列,与时俱进地发展军队文化建设,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军队文化建设的时代性。第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军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崇高的职责。具体表现在:要确保打得赢、不变质,完成好历史使命;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打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在军队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形势下,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

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对国防通信保障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适应国家交通战备行业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而电信行业改革与国防通信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电信行业深化改革将会对国防通信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电信行业的改革发展历程

解放以来我国的电信行业基础薄弱,出于国家安全和国防通信的需要,电信行业由国家专营,一直是由国家邮电部所属的电信总局领导并管理全国各地的国有电信局。

九十年代初,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电信领域的竞争,在国务院的支持和组织下,1994年由电子部、铁道部、中国石化等单位发起,组建了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几乎与此同时,为了适应金融、证券行业对于数据通信的要求,由电子部组建了中国吉通通信公司。

1998年,适应国家新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国务院的职能和组成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面向市场的国有企业从所属的国务院职能部门分离,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归属国务院的企业工委,其经营结算面向国家财政,只同信息产业部保留行业管理的关系。

1999年开始,中国邮电总局开始重大改革,即俗称的纵切,中国电信总局一分为四: 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卫星通信公司,国信寻呼公司,稍后,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国信寻呼并入中国联通。

为了加强竞争,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电信行业的新形势,提高电信行业的经营业绩和服务水平,经国务院批准,2002年中国电信一分为二,成立了北方网通和南方电信。2004年中国铁通集团成立,隶属于国资委。此外,由上海电信、广电部和美国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合作,组建了中外合作的电信公司。

目前我国电信行业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从1989年到2002年,我国电信业务总量和公众电信网的资产分别增长3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43%,是同期国民经济(GDP)增长率的4倍多。公用电话网规模扩大15倍,电话普及率从1%提高到30%,传输实现了数字化,全国的八纵八横的光纤骨干网络和省级光纤骨干网络均已完成,发达地区的光缆已经铺设到了乡镇。根据2004年4月的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85亿户,移动电话的用户数量达到2.96亿户,都位居世界第一位。

电信行业的改革历程同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也为国防通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 电信行业改革的目标

电信行业改革一直是深受关注的话题,而电信行业改革的目标是受电信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电信行业运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服务贸易性——电信行业的服务不是以有形的物品形态进行交易,而是提供信息的交换和通信的服务;

外部经济性——电信行业的经营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于其自身在服务中取得的经济效益,因而电信行业的服务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对国家安全社会的发展起到诱导和促进的作用;

普遍服务性——电信行业的经营以全社会的各个阶层为服务对象,而且这种服务是以社会同一的基准价格进行的,不因服务对象的社会地位、地域及不同的自然条件而异;

自然垄断性——电信行业的经营与经营主体的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其规模效益明显,即经营规模越大则经济效益越好。同时,电信行业必须实行全程全网联合作业,通过协议和标准化来实现对社会的服务,在这一点上电信行业极易形成垄断。

政府介入——由于以上的原因,加上电信的使用和发展与国家完全及国防通信系极为密切,电信又是一个高投入、大规模经营的行业,因此电信行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多半是国家控制的。

由于以上的特征,世界各国的电信行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由国家来经营和垄断的,这在通信经济学上称为电信的自然垄断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其垄断的特性和地位、与垄断相适应的运营方式和模式有所加强。因此在电信行业的经营领域中,垄断和反垄断之间的斗争也是相当激烈的。美国曾经在八十年代将AT&T公司肢解,将统一的AT&T分解成长途电信公司和若干较小的本地电话公司以打破垄断。

由于电信行业运营的特征,例如技术壁垒、资本壁垒、市场壁垒、政策壁垒,加上通信行业与国家安全、国防通信、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和反映国家,因此世界各国对于电信行业的行业管理和领导都非常重视。

基于电信行业运营特征,电信行业改革的目标就是满足国家安全、国防通信的要求,提高电信企业的竞争水平,推动电信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公众创造更多的福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尊重电信行业规律实现有效竞争

我国电信行业的改革已见成效,但电信行业的有效竞争还没有实现。从理论上讲,电信业改革的目标就是解决所谓“马歇尔冲突”的问题,即平衡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竞争效率、促进有效竞争的形成。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成因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问题,即大规模生产带来企业规模经济性,企业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结果是垄断的形成扼杀市场竞争、使经济丧失活力。“马歇尔冲突”适用于收益递增(成本递减)的行业,电信行业属于这样的行业。“马歇尔冲突”在电信行业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一方面,随着电信网络用户数的增加,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由一家企业进行网络运营最为有效;另一方面,由于垄断,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和自我创新动力,其运营往往缺乏效率、其规模经济收益也不能合理反馈给电信用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掀起了电信改革浪潮,实质上都是希望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增进行业活力,改革促进了行业发展、电信用户得到实惠。但2000年以来,世界电信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反思原因,与电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过度竞争(破坏规模经济性)有很大的关系,目前许多国家也都在调整政策,引领电信业走出低谷。我国电信业改革是在逐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中不断推进的,这符合电信行业的特点和电信业改革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尽管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局面,但离有效竞争还有相当距离。所以,我国电信业还应进一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同时应该吸取国外电信改革经验教训、充分尊重电信行业的规模经济性,避免过度竞争,在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竞争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同时,在网络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在理论上确定电信业竞争框架的工作是由拉丰等人完成的。具体讲,他们的结果由二部分组成:首先,他们证明了如果互联互通的价格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如果互联互通价格只与互联互通服务的边际成本有很小的偏离,那么可以实现网络竞争的均衡,或者达到有效配置;其次,在非常一般的条件下,电信业网络竞争的均衡是不存在的。可以说,这个结果是目前电信经济学最重要和最好的结果。其政策意义在于,它不但确定了电信市场的竞争框架,还指出了电信市场的竞争是规制下的竞争,同时给出了对电信市场规制,特别是对互联互通进行规制的理论基础。

电信网络竞争均衡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非凸性,以及与电信业的最主要经济特征即高额的固定成本引起的规模收益问题,因此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鲁定理不适用,因而产生人们常常提到的市场失灵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负面的结果,但正如阿罗定理不能完全否认公共政策的作用一样,这个定理并不意味着否定竞争,从而维持垄断的市场结构,我们必须从次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参照的标准:首先,电信业的本质是既有竞争性的业务,又有自然垄断部分,所以从静态的角度,垄断至少在竞争性业务上会产生规制失灵问题;其次,从动态创新的角度,垄断体制会产生重置效应,即垄断体制下的创新激励低于竞争体制,虽然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激励需要一定的垄断保护,但这种观点并不是否定竞争,而不过是强调动态形式的竞争而已。但另一方面,这个竞争均衡不存在的理论结果也不意味着自由放任,因为这样会产生市场不稳定的问题,表现为价格的剧烈波动和恶性竞争等,除非运营商之间用各种手段进行合谋,这显然将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

从逻辑上讲,需要寻找实现竞争均衡或达到有效配置的条件。上述结果给出了实现均衡的具体条件。这个理论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在放开最终服务市场价格规制的情况下,通过对互联互通进行规制,可以实现电信网络竞争的均衡。否则的话,会有两种结果出现:或者是在网络不对称的情况下,主导运营商可能拒绝为新进入者提供互联互通服务,或者是在网络对称的情况下,运营商把互联互通作为默契合谋的工具。这个结果非常重要,它是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家,在放松最终服务价格规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对互联互通价格进行规制的理论基础。当然,应该指出的是,对互联互通价格进行规制只是达到网络竞争均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比如运营商之间自由签订互惠互利的互联互通协议,也有可能实现竞争均衡,但问题是它无法解决前面所提到主导运营商拒绝签订这样的协议或者二者合谋的问题。此外,其它研究结果证明,利用双向收费政策也可以消除竞争的不稳定性。这个结果实际上为包括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移动电话实行双向收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很多主张网络竞争的人认为,根本不必对互联互通进行规制,因为最终市场的激烈竞争会限制批发市场的市场支配权利,更重要的是,即使自由竞争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也比规制失灵带来的危害小。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缺乏理论的支持。首先,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经济垄断甚至私人垄断优于国家垄断;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比如允许最终市场的非线性定价,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合谋等问题,但它不足以解决互联互通的激励问题,因为假如允许主导运营商对同网和异网通话实行区别定价,就会造成网络之间互联互通的彻底崩溃。再比如,在市场不均衡的条件下,一方面主导运营商可能不愿与新进入者互联互通,但另一方面,新进入者为了避免主导运营商的激烈反应,也没有与主导运营商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激烈竞争的动机,所以即使放松所有的规制,也不会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

因此,至少在没有找到其它方法之前,对互联互通进行规制仍然是实现有效竞争的关键。当然,从逻辑上讲,不应该放弃寻找其它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或者从政策角度讲,应该继续寻找其它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手段。

第二, 加强电信行业监管

电信行业有其自身运营的特征,要维持电信市场有序的竞争,促进电信改革目标的实现,增强监管效能,规范行业竞争体系,加强行业监管显的犹为重要。

目前电信行业的监管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一)竞争失控。从国内电信市场秩序看,移动电话、IP电话等业务的价格战屡禁不止,资费混乱,同业排挤打压现象突出。电信基础建设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电信市场经营竞争呈现无政府状态,行业平均赢利能力锐减,从而影响电信运营企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公众通信福利水平的提高。(二)监管力量薄弱。目前,我国电信管制机构虽已组建,但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管职能,而且现有人员的监管执法经验不足,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管。(三)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由于我国电信改革采用边重组、边立法的方式进行,这就使《电信条例》及其配套法规、规章存在着较严重的滞后性。从实践上看,《电信条例》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部分,如电信建设部分的管理缺乏具体规定、外国竞争者进入中国市场后没有相当的规章等。就目前我国电信业的状况,难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至今尚未有一部完整成文的《电信法》,这既不符合WTO的规定,也使电信监管缺乏权威,很难保证电信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公平竞争。(四)监管行为不够规范。既当裁判员,兼当运动员,不对称监管不力,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显失公平。(五)对具体企业的监管不到位。由于监管不到位,使国内电信运营企业缺乏真正向市场转型的动力,主动服务意识淡薄,在竞争上执着运用于排他性手段,经营上主要靠价格战,造成无序竞争和不规范经营行为。

由于存在以上弊端电信行业监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健全监管职能,加强宏观调控。电信是一个需要政府管制的行业,不能单方面依靠市场的自行调节,特别是近10年,电信领域引入“管制”更显紧迫,这是电信环境变化引起的结果。这种管制,就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对电信企业实行行业管理,使其达到法律要求的严明和公正,并有权对电信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要切实做到电信业市场开放与政府调控并举,尽快建立和明确承担制订电信市场管理法规、规定许可证发放数量与程序、保护网络互联互通、推行电信普遍服务政策、进行市场监管、反对不正当竞争和进行税制调整,以及指导电信企业自律规范的职能机构。 (二)建立适应入世要求的监管规制框架。政府电信行业监管部门应加紧制订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加入WTO的行业规制方面的研究。由于WTO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我国电信业的发展也面临着遵从新规则、掌握新规则、利用新规则的挑战,逐步形成“依法监管、开放公平、对我有利”的竞争局面。(三)预先确定互联互通规则。在电信业,形成有效竞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竞争者进入市场时肯定会面临着许多困难。由于本地网络和接入市场具有自然垄断性,竞争难以展开,因此,新进入者往往需要借助互联互通政策,或者特殊的市场准入帮助。设计一个好的互联互通政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其核心是形成一套合理的准入和接入政策。接入政策不但要保证适当补偿原运营商,而且还要保证有效的市场准入。由于新进入者需要有很大的沉淀投资,而接入费又是盈利的决定因素,所以需要利用规制在事先确定好互联互通政策,否则,如果仅仅依靠行政力量进行事后干预,资本市场就会对这种风险作出相应的反应,假设企业必须借助资本市场融资,那么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增加现有运营商的融资成本。(四)采取有效手段制止不正当竞争。一是规范资费价格调控手段。电信市场的开放,并不一定意味着彻底地放开电信资费,而是对电信服务的零售价格继续保持适度的规制监控。二是有效整合现有电信资源潜力,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的扩张。监管部门起到行业结构性调整的作用,使基础电信运营商和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之间既有责任分工,又有合理的发展空间。三是创造公平的融资机会和渠道。从过去主要依靠政策转向依靠市场实行多渠道筹集资金,如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争取提供卖方信贷或延长分期付款期限、上市吸收社会资金以及合作联营、互惠开拓电信市场等。四是建立反对不正当竞争的监督处罚机制。如暂停或吊销许可证,责令向受害方赔偿等。(五)加快建立普遍服务机制。迄今为止,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仍然很低,在偏远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更是如此,因此普遍服务作为政策目标来讲,对我国经济和国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传统意义上,普遍服务主要是通过交叉补贴机制来实现的,但是在电信开放以后,这种资费结构或者交叉补贴机制显然不可能再维持下去。在一般情况下,竞争与交叉补贴是互相矛盾的。因此,为了实现普遍服务义务,就必须寻求其它的机制,比如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或者开征普遍服务税。这两种做法实际上是将暗补改为明补,因而具有公正、透明的特点。

因此,加强电信行业监管工作势在必行,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分析电信行业监管不力的根源,积极寻找对策,尽快完善行业监管的规范体系,树立监管权威,增强监管效能,使我国电信市场在健康有序的竞争中持续发展。

第三, 电信改革要同国家利益相结合

电信行业运营的技术壁垒、资本壁垒、市场壁垒、政策壁垒等因素决定了电信行业的利益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电信行业作为基础性产业的战略性产业,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会陆续开放电信增值业务及基础电信业务,允许外资进入。如何整合国内的电信运营企业,适应竞争的环境,转变经营的机制,改善电信行业的服务态度,提高其效益,搞好电信行业改革同国防通信的关系,更好地为人民生活和国防安全服务,成为电信行业改革开放重要的意义和任务。

电信企业的运营和电信技术的发展,历来同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有直接的联系,在某些方面也牵涉到国家的。而当前电信技术和业务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不断发展、深入和普及。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将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简洁和方便,这是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但是,互联网在管理和使用上的一些特点,使得网络管理和安全防范非常困难,而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又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及国家利益,目前这些方面还存在许多隐患和问题。

正因为如此,为了国家安全,包括美国和欧洲,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都是采取兼并和联合的手段,甚至开放有线电视业务的方法来增强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实力,扩张其市场,或者采取高价保护性收购的方法来抵御国外电信运营商,有的国家对内支持电信业的合作、兼并,甚至改变政策,解除行业进入的限制,对外则支持其国内的电信运营商筹资收购或部分收购国外的同类企业。例如美国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是采取肢解电信运营商AT&T的做法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的,但是到了九十年代的末期,已经改变了这一做法,并且开放了电信和有线电视的互相准入,这一改变值得我们注意。

电信行业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我国电信行业发展的经验之一是国家给以政策扶持。实际上,这比起用较大的资金投入是更为有效的。因为资金的投入不仅受到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能力的制约,还会受到国民经济按比例的限制。而政策的扶持对于电信行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在我国是可以大大超过资金投入的。国家在电信行业上的投入,一方面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回报是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国防通信的发展是国家安全。

电信体制的改革和电信业的开放,还牵涉国家的整体的改革开放的步骤安排以及全局考虑。电信业的外资进入,也与国家的安全和有关。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电信业也没有完全开放。或者是要国家审批,或者是实行市场准入,或者是一定条件下的竞争进入,在资金和股份的加入上往往也加以限制。这是完全符合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大环境的,也是得到世界各国承认、符合国际贸易秩序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注意电信行业的特点,不注意电信行业改革的方法和步骤,或者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例如把电信运营企业切得太小,丧失其竞争实力,就会导致在国外企业的强大竞争下,国内的电信运营企业丧失竞争力,不利于国防通信和国家安全。

电信行业运营的特征表明,电信行业深化改革必然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电信行业的发展又促进国防通信的不断完善。

四、影响及对策

国防通信网是国家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党政军民的国内、国际通信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巩固国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电信行业改革的深入,通信干线和支线建设,国防通信网络将不断完善,国防通信条件将获得大幅度改善,对于国防安全必将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符合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了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而国防通信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联系非常广泛。国防与政治、经济、国内各项社会活动以及外交之间的联系靠通信事业来完成,国防建设内部各项活动也是通过通信事业来完成,国防建设内部各项活动也是通过通信联系起来的;第二,国防通信同通信业一样,不生产实物产品。其产品表现为信息和邮寄物的空间转移,它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基本上是同一的;第三,国防通信必须保障迅速、及时、准确、安全地把信息传送到目的地,尤其是军队中的通信是保障作战指挥的基本手段,能使上级命令、指示及时下达,下级的情况及时上报,保障友邻部队之间的密切协同。

在现代化国防建设中,各项建设事业以及军事活动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也只有在大量信息获得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一切重大决策。随着高新科技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军队作战需要广泛的协同,如军兵种协同,军队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宣传间的协同,军队与政策、协同等等,都必须通过通信才能实现。因此国防通信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信行业改革对通信行业的影响必将对国防通信产生重大影响。

电信行业改革对国防通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国防通信预期的影响。电信行业改革的目是满足国家安全、国防通信的要求,提高电信企业的竞争水平,推动电信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公众创造更多的福利。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对电信行业改革的预期。我国电信行业改革的起点与美国拆分AT&T时是不同的,中国电信行业还面临着非常紧迫的发展问题。就目前而言,中国电信在固定电话业务上,中国移动在移动电话市场上仍然占据垄断地位。作为主导电信运营商,排挤竞争对手的可能来自两种完全不同的动机:(一)竞争性市场的利润动机;(二)网络投资得不到有效补偿,包括边际成本和固定成本的补偿。

由此可以看出,对电信行业形成有效竞争预期的关键在于二方面:一是尽可能的放开市场准入,包括允许交叉市场准入,即形成数网竞争的格局;二是需要制定符合公共利益的规制政策作为保障,而不是单纯依赖非对称规制或者产业重组。竞争不仅仅意味着同质竞争,还包括不完全替代的异质竞争,比如本地网面临各种无线接入、宽代接入、有线电视和竞争性接入服务商等的竞争。

综上所述,社会对电信行业改革的这些预期,直接关系电信行业改革的方向,同时,同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国防通信作为通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受到社会对通信行业预期的影响。

第二,对国防通信网络建设的影响。我国电信行业的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但电话普及率相对来说仍然很低,在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此建立普遍服务机制,对完善国家通信网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动偏远地区农村及国防边境线的通信普遍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及电信运营企业运用各种手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信普遍服务机制。(一)推动推动偏远地区农村及国防边境线的通信普遍服务,坚持立先行的原则。普遍服务是目前各国《电信法》中的重要内容。大多数国家地区都在其电信法对普遍服务作出了规定,对普遍服务的概念及范围、普遍服务提供的原则和普遍服务的范围确立原则、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机制、具体提供者的选择等内容,都作了原则性的要求。(二)推动偏远地区农村及国防边境线的通信普遍服务,关键是建立普遍服务基金。从电信市场较早开放国家的电信改革的普遍经验看,在竞争环境下实施普遍服务的关键,就是要由过去企业内部交叉补贴的“暗补”转向以普遍服务基金为主的“明补”。通信普遍服务基金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保障基金,它不是一种税收收入,而是电信运营企业为其享有的电信业务经营权支付的类似特许经营的费用。因此,加快通信普遍服务基金的出台,为偏远地区农村及国防边境线的提供通信保障。(三)推动偏远地区农村及国防边境线的通信普遍服务,要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发展偏远地区农村及国防边境线通信普遍服务,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应适当采取行政手段。保障国防通信安全及畅通是一国政府特别是通信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在通信普遍服务相关法律没有出台或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为保障通信普遍的尽快实施需要政府运用行政力量解决电信市场失灵等问题,促进通信普遍服务在偏远地区农村及国防边境线的均衡发展。

第三,对国防通信互联互通的影响。在电信行业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的条件下,互联互通是实现有效竞争和规模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电信行业竞争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实现有效的互联互通,管制机构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电信网络对于互联互通存在巨大的经济激励差距,形成一套合理的准入和接入政策。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公司自身积极性,通过电信运营公司谈判解决互联互通问题。(一)通过电信运营公司谈判解决互联互通,尊重了不同网络的经济激励差距,互联互通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减少了互联互通的障碍,使互联互通具有足够的经济激励保障;(二)通过电信运营公司谈判解决互联互通,避免了管制机构相对于电信运营公司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了管制成本。但是,由于互联双方存在较大的利益分歧,完全寄希望于电信运营公司自动解决互联互通问题往往不太现实。为此,管制机构必须介入互联互通。管制机构对于互联互通的管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互联结算、互联技术方案、互联时限、互联通信质量标准等。而互联结算又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如果互联结算问题解决了,其他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互联互通问题的解决也为国防通信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平台,一方面可以节约国防通信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目的。

根据电信行业改革的方向及改革对国防通信的影响,国家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国防通信的能力,保障国防通信安全。第一、电信行业深化改革,引入竞争,要充分考虑到电信行业改革对国防通信的影响,国家应根据改革的目标及方向,建立相关的国家通信行业的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协调机构的作用,协调国防通信同电信行业之间关系。既要维持电信行业的稳步发展,又要保障国防通信的通信需求及安全。第二、鉴于国防通信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在将要出台的《电信法》中,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防通信在整个国家通信中的地位,确定国防通信与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体现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在解决普遍服务和互联互通的前提下,国家应尽快完善国防通信网络建设,确立国防通信网同电信企业网之间的互联互通规则,从而能在应急情况下保障国防通信线路的畅通,确保国防安全。第四,国防通信网要与电信企业网形成互补机制,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这种互补机制。在普遍服务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在我国边境偏远地区农村及国防边境线地区,有可能电信企业的通信线路还未建设,而国防通信线路已经建设;也有可能国防通信线路还未建设,而电信企业的通信线路已经建设。为了解决这些地区的通信问题,这种互补机制,一方面可以解决军队及居民的通信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国家通信建设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高斌,《通信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2] 张顺?,《如何看待我国电信业体制改革》,《通信信息报》,2001年

[3] 林敏,《专家谈电信业深化改革的焦点问题》,《通信信息报》,2003年

[4] 张昕竹,《中国电信业的改革目标》,《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5月25日

[5] 周其仁,《周其仁再论电信改革》,《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9日

电影行业研究篇4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本报讯 (记者 高小立)6月28日,随着电视剧《茶馆》中最后一个镜头——王利发娶媳妇拍摄的结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独家制作、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茶馆》在涿州影视基地宣布前期拍摄完毕正式关机。

电影行业研究篇5

[关键词]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历程;现状;策略一、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历程

在1921年中国第一家电影刊物《影戏杂志》上,就有许多当时有影响的电影人士在上面阐述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其后电影学者从影片品评中逐渐分离出对电影叙事、拍摄、表演、剪辑等各种带有较强专业性特质的分析,通过借鉴国外理论和自我摸索,逐渐发展规范,这也算是中国电影理论的雏形。但是受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影响,中国的电影理论体系并不完整统一,发展脉络出现几次中断,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中国电影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大致的理论体系。总体来讲,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受艺术运动及哲学思潮影响甚小,受政治、经济体制变化与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很大,电影理论满足社会需要超过了认识电影自身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整理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

(一)经典电影理论模式阶段(1920―1949)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由于武装割据、内战和抗日等复杂社会形态的影响,加上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干预,电影理论研究主要对部分传统电影理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电影的特征;民族战争时期的电影观念;电影人在实践中强调“影戏说”,注重电影的教化性,讲求戏剧性等方面有所涉及,这一时期虽对西方电影理论观念有所借鉴,但是整体学术水平不高。

(二)政治化电影理论模式阶段(1949―1976)

这一时期我们的电影理论首先是照搬了一整套苏联的研究成果,在比照苏联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研究必须服从国家需要,以适应现实政治斗争形势的要求,这个阶段中国电影学者对在政治主导下电影的特性;单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下的电影基础理论;带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电影民族化问题;古典主义艺术规范下的英雄主义美学等进行了探讨。但是50年代后期的反对修正主义阶段和后来的“”运动中,电影理论也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原有的学术积累受到破坏。理论研究遭到了限制。

(三)经典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混合的模式阶段(1976―1989)

改革开放使得电影理论研究获得新生,这一时期电影理论发展强调要尊重艺术自身的规律,主要涉及的理论问题是:解构创作的模式化公式化;倡导写实主义等电影创新理论;中国式作者论;先锋电影观念;对民族化、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关系的探讨;对中西文化以及中外电影差异等重要问题的探讨;对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等现代电影理论的引进和借鉴。电影研究从政治和国家话语中解脱出来,电影“本体化”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电影观念的形成。

(四)多元化电影理论模式(198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理论出现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向的明显标志,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产业化愈益壮大,“民族”“国家”“国家形象”等成为电影研究的主题词,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有:主流电影观念;后现代电影观念;确立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美学标准;关于电影娱乐化和商业化的讨论;带有一定全球化意识的民族电影观念;电影产业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问题等。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找到了新的角度和方法,建立了新的坐标和参照,开辟了新的视野和领域,对各个电影观念体系的引进,更加主动和丰富全面,并从借鉴理解为主转变为使用为主。当前中国电影理论进入了调整期,形成了多元化的初期形态,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比较开阔的方向。

二、中国电影理论的特点

(一)缺乏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学术规范有待提高

中国电影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社会大转折,形成了间断性的几种不同形态的理论模式,但是这四种不同模式中很多观念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仍然在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以后的理论发展,虽然其中有些理论观念相互之间或有矛盾,但一般不会完全冲突,这也构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的复杂性。②

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大量西方电影理论的进入扩展了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视角,空间与途径,丰富了中国电影理论研究的方法,加深了中国学者对世界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整体特点、理论体系等的了解,但是中国电影理论始终未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系统理论,且呈现出多元化的混杂,在方法的严密性和视角的多样性上,尚缺乏严整的学术规范,有待提升品质。

(二)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方法是综合性的

中国电影学者在广泛借鉴世界理论的基础上,补充和丰富了传统理论,移植引进了现代电影理论中现实主义精神、意识形态批评、观众学、电影叙事学、符号学、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等观念和研究方法,使得电影理论研究更具有人文精神和理性色彩。在电影市场化发展实践中又借用了经济学、管理学、 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理论,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增强了电影理论的现实针对性,而借用中国的文论、诗论、画论等传统美学诸范畴对电影进行研究也为迅速发展的电影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总体上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基本跟上了世界的脚步。③

(三)中国电影理论研究重视满足社会需求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时局动荡、新旧文化斗争激烈,电影创作中躲避纷争、渴求稳定的心愿表达尤为强烈,在当时的中国影片中不难看到对和谐美的古典化追求迹象。而30~40年代的反帝反封建的硝烟和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对峙,使得战争风云、阶级压迫等成为电影集中表现的范畴,社会悲剧美成为这一时期电影理论最为丰富的研究对象。到了50~60年代,忆苦思甜、歌咏英雄的趋向,又引领了浪漫化的英雄美学兴起。20世纪80年代起,社会思想的解放和进步逐渐把中国电影创作推向现实主义之路,90年代电影创作开始关注社会底层平凡生命的价值和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为电影理论研究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命题。④进入21世纪,一大批有关电影产业和多元文化的研究课题得以开展,并逐步形成了理论共识。

三、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策略

(一)继续加强与国外电影理论的平等对话

随着中国电影文化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语境和国家电影政策体制的革新,我们需要以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中国电影理论未来的发展之路,更需要大力借助学术交流的平台学习借鉴西方理论经验,发现自身不足,跟上世界电影理论发展步伐,但是不能对西方电影理论成果削足适履,硬行套用,电影理论研究者也不能单纯扮演译介者和引进者的角色,应该从中国电影自身问题出发,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将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切实地创造性转化和在借助各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上面。⑤

(二)充分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

在世界电影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学者需要借鉴和使用更多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如:将传统理论和现论整合消化;将电影学术问题从意识形态批评引向更抽象的哲学和美学领域;从形而上的角度讨论电影创作的时间、空间、影像、叙事等问题;把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与现代电影理论研究相结合;把艺术创作与电影产业发展进程相结合;从个体的精神与电影的关系、电影科技的发展与电影美学观念的变化等综合性研究中寻求产生新的理论角度和方法的可能,从学习、借鉴、理解到主动使用,通过各种可能性的结合拓展电影理论研究领域,推动电影理论研究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同时也应该注重学术规范的建立。⑥

(三)坚持努力建构中国电影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

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现实指导价值的创新型电影理论是承担起中国电影振兴重担的必然要求。反思中国电影理论发展之路,电影学者们一直在积极地寻求着思想的突破与观念的更新,从1979 年“丢掉戏剧拐杖”到“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命题,从“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民族化”“电影和文学”“观众心理学”“电影经济管理”等新的理论课题,从对第五代导演及作品的理论关注到“创作心理”与“艺术家本体”的理论研究。各种探讨与争鸣,都体现了我国电影理论研究的良好氛围。

而在WTO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用成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抵挡住巨大的外来冲击,根据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从宣传发行体制、集约化经营方式等角度研究电影艺术理论的适应性,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观众审美层次、年龄、接受习惯等对创作接受的影响,适当引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来充实丰富电影理论,加强电影理论的现实针对性,重新确立理论的价值意义。

(四)拓展中国电影理论研究领域

电影理论要获得持续和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就需要遵循民族本土文化,提高电影创作队伍的理论素养,大力发展电影教育和电影独立研究,加强电影创作实践的文化分量,提高电影艺术地位和文化地位,做好文化批评研究、创作研究和美学研究,在解读影片意义、美学特征的同时跟上新世纪电影研究学术的转向,肯定电影的娱乐和商业属性,紧跟电影体制改革实践,大力关注电影产业的机制与运作,加强产业量化分析和动态研究,从宏观战略、体制改革、产业经济等多个路径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特点、策略、成效和问题进行及时总结。

目前每年几百部的影片产出为电影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在产业化的环境中尤其需要探讨艺术与商业融合之上的文化创意,探索如何在市场环境中把艺术创新转化为商业利益,探讨电影新技术发展与网络等新媒介发展对于电影观念的影响,探讨新的制作传播技术和发行放映方式为电影艺术新发展提供的可能性等。不单把电影局限在文本上,而是融入大电影产业链中去分析,对电影的各个商业环节进行探讨,用权威的产业研究和准确的市场分析帮助打造有利于电影成长的产业环境,这也势必成为未来电影理论研究的热点。⑦

注释:

① 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分期参见胡克:《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当代电影》,2010年第6期。

②⑤ 胡克:《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当代电影》,2010年第6期。

③④ 周星:《关于中国电影理论构架的梳理》,《当代电影》,2004年第11期。

⑥ 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发展概观(1949―2009)》,《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⑦ 陆邵阳:《从文化研究到产业研究》,《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 达德利・安德鲁,陈梅.电影理论现状[J].当代电影,1987(03).

[2] 胡克.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J].当代电影,2010(06).

[3] 峻冰.中国电影评论的现状及未来[J].电影文学,2006(11).

电影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 电影传播;受众;反馈

一、电影与传播关系分析

电影从出现到发展至今,不断吸引着不同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电影学正是这些研究的结果。从电影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来看,传统的电影学一直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电影内部的系统构造方面。电影内部的系统构造内容所覆盖的内容较广,主要包含电影语言、镜头、美学等,甚至包括了电影的发展史等。比较典型的学者,比如巴赞、麦茨、维尔托夫等,在很早以前他们便对电影相关内容作出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遍布了早期电影视听领域,在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为电影研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怎么样拍摄电影、为什么拍摄电影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研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比如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当前电影为什么已经不再是电影。

从国内电影发展来看,当前国内的影视学者将焦点重点集中在更为广阔的宏大叙事与美学建构上,这些研究思路体现了国内学者在美学方面与西方不同的视角。但是国内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大多数的影视创造者和学者将电影视为艺术领域进行泛文化的研究与精读,而分裂了作为传播媒介个体的属性和特点、作为传播工具的作用与方法以及作为传播模式的影响和受众的接受与反馈。

从根本上来说,电影和传播应该是相应相随、密不可分的,从电影的发展过程来看,电影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伴随着传播过程,传播也因此一直在电影属性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早期电影通常在地下小酒馆放映,而如今的影院已经有了IMAX超大数字化屏幕,甚至进入了4D放映模式;而电影反映的内容也包括了反映生活的《火车进站》到反映战争与和平的《偷袭珍珠港》,再到反映人性的《阿凡达》,不管电影放映工具如何发展,电影播放的内容如何变更,电影银幕上出现的信息都在传递着时代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等信息,电影一直是反映时代变迁的最佳载体。传播这一方式和特点总是如此紧密地联系着电影,电影也应和着传播不断发展壮大,传播和电影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电影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质的变化,而不是一种量的积累。正是因为传播,电影才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和认可,并成为一种生活组成部分;因为传播,银幕之中的英雄佳人才能够深入人心,并被广大受众视为重要的价值标尺。

二、电影的完全传播状态分析

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同传播是紧密相关的,谁也少不了谁,离开了对方,便无法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说,传播是电影的灵魂,如果电影不能进行传播,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价值,这是因为不存在传播的电影是无法被公众所接触到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电影没有传播,人类就无法进入工业的时代,因而更无法迈进所谓的“好莱坞”时代。

“好莱坞”电影作为当前世界电影界的代表,集结了最先进的电影技术和制造,是工业时代电影飞跃的主要表现,在实质上,好莱坞电影代表了技术上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是电影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生存的必然途径。西方的传播学之所以具备很强的思辨性和逻辑性,是因为其传播同电影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电影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索,这同时也说明了电影和传播学存在非常大的关联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传播学家通过电影对传播学进行研究,他以电影作为试验载体,组织战士统一观看电影《我们为何而战》,并借助这个电影来激励士兵,提升战士们的士气,这次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影响效果,更是开创了电影史上研究传播理论的先河,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范例。这一试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播理论的发展和进化,为传播学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升华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直到如今这一试验对传播理论界的影响力仍然存在。这次试验的研究结果改变了长期以来“靶子论”不可动摇的地位,为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强有力的支持。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试验同样也促进了传播学在研究方面的变化,从此以后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变得更加宽广,特点也更加明确,并且研究手法也更加理性和真实,研究方法则更加突出了对于数据方面的收集和分析,强调实证方法在具体研究中的应用,从而使得研究结果能够经受得住实践考验。

电影在发展之初,只表现为纯粹的电影,只是电影技术和艺术的紧密而又简单的结合,相比后来的电影,早期电影则显得更加明了和透彻,是作为纯粹的电影形式而存在的。这个阶段的电影和传播出现了天然的紧密和谐关系,两者互相补充并且相互学习,正是在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状况下,电影业才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电影也才迎来了发展的动力,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电影业也在传播学的完善过程中,随着传播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在发展中走向成熟。

三、电影的直线传播状态分析

电影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并且健康的发展之路,逐步从电影的“原始社会”步入到了工业革命时代,这一个时代各方面的技术均发展迅速,专业分工更加细化,电影业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同样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变化和挑战。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分工和合作成了这一时代的最为显著特点,这无疑给电影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电影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同样出现了专门的分工和合作现象。电影业伴随着社会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从初始发展阶段步入了新电影时期,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电影业十分精细的专业分工和合作,社会工业革命促使了电影业出现了较大的发展机遇,电影业发展十分迅速,也因此铸就了“好莱坞”电影。在这之后,“好莱坞”电影逐渐成为新工业电影的代表。

可以看出,新工业时期的电影带有显著的时展特征。跟初期电影相比,新工业时期的电影呈现出了更多的社会属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这一时期,随着电影逐步发展到了专业分工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电影了,而是已经进入到了工业电影阶段。这个时期的电影已经告别了电影诞生早期纯电影时期的特点,成为行业的、工业的、产业的电影。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促使电影告别初始阶段,探寻出一条适合工业时代特点的全新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的电影已经不再是当初纯粹的电影,而是以期望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电影,为了达到这样的期望,即获取最多的商业利润,这时的电影在传播时所涉及的传播目的已经转化成了获取公众的高额金钱回报。由此可见,新工业时期的电影传播夹杂着商业利润期望,逐渐成为一种处于这个新时代下的、能够用传播学的观点进行阐述的直线传播模式。

直线传播模式是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诞生的崭新的传播方式。可以将直线传播模式简单地概括为“5W”模式,其中“5W”分别代表了实施传播行为的主体(Who)、传播的主要内容(What)、进行传播的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的受众对象(To whom)以及最终的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等。直线传播方式的提出使得传播理论也因此步入了健康科学的发展之路。这主要表现在传播学系统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传播主体的分化,并且还出现了传播流派,传播学研究中心也因此出现了偏移,其他的众多方面,诸如传播秩序等内容也相应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新时代的要求下,电影必须同其他传媒一样,通过在直线传播模式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传播手段。电影的制片人和投资者之所以会投资电影,更多的是为了以电影屏幕为载体,向电影的被传播对象,即电影观众,传播某种思想或某个故事、某段历史,并以此来换取电影观众付出的金钱。这便是电影传播的最基本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不同时代的电影的制作人或者投资人,与电影观众之间的不同的对白。这种对白将一直继续下去,覆盖到电影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

电影传播方式从工业时期开始出现了变革,这种变革从工业时期开始便一直没有停止:从电影诞生初始时期的完全的面对面的传播,到当前电影所采用的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到可以预见未来的数字同数字模式的传播方式,电影的发展都会受到当时时代技术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相应的消费模式的制约,并且可以看出,电影的向前进步同样离不开传播学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制约和影响。电影首先表现为一门传播的艺术,其次才是一门艺术的传播。从新工业时期的电影直线传播层面来说,电影的创作主体在商业利润的诱导下,思考在什么时候传播、在什么地点传播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渠道来获取最有效的传播效果。

四、传播反馈分析

从上文的描述来看,电影传播的本质便是电影的观众观看电影的行为以及感受电影中所包含的思想的过程。电影的发展伴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传播方式对于电影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行为体验的一种生活方式,电影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适应环境。电影从制作完成,到进入影院播放,给用户带来了各种情感、视觉体验,从初始的完全的传播方式到当前的直线传播方式,给受众带来了丰富的、多变的过程体验。无论是什么电影,都需要通过屏幕来完成视觉和听觉的传播,诉求着各种情感和理念。但是电影的好坏,即电影的传播效果是衡量电影成败的关键。传播的效果好坏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观众对电影的评价高低也反映着电影的传播效果。从我国近期电影市场来看,大多数的大制作在雄厚资本的支持下不断挖掘着消费者的潜力,创造了电影市场的新高度。电影是否具备艺术价值,对于传播效果来说并没有多少影响,观众更加期待的是视觉享受和体验,电影创作者也极力地去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但是这也极大地忽略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电影的发展和变革离不开传播,电影的制作更是需要融入传播的理念,从根本上去思考传播理念和方式,通过深入挖掘,找出最佳的方式来使得电影获取最有效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电影创作主体能够深入地了解受众的心理特征,灵活掌握各种传播技巧和方式,选择最佳的时间和地点,从而最大效度地传播价值理念。中国电影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和传播,已经逐渐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那就是中国电影如今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崛起和复苏。但这不仅仅是需要在电影制作上传播的理念,同时也是需要在电影的本体上进行重新认识和发掘。

[参考文献]

[1]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立.当电影遇上传播――电影传播的状态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09).

电影行业研究篇7

由於国内对於大型企业电脑化的发展和影响已有许多详尽的研究,如张委良(民79)、赖柏乔(民84)、吴东霖(民87)等人作过资讯技术对组织结构、竞争优势的研究;许志甫(民84)、林志宏(民87)则针对资讯技术运用对企业作业流程影响作探讨;而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相关著作或报导也甚多,如彭俊华(民77)、王惠真(民86)对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程序作过研究;李馥源(民84)、张力人(民88)、詹怡婷(民89)、王长智(民89)、陈俊良(民89)、甘文政(民89)等人则针对中小企业导入电子商务等资讯科技的程序、因素及效益作过探讨;综观上述,专注在电脑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之探讨较為缺乏。

而就中小企业而言,长久以来最為人所詬病的,即是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方面,大多不甚健全,内部的作业程序也未标準化,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其财务资料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备受质疑,发生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这些都是我国中小企业在传统人工作业环境下的普遍缺失。依据资策会(民86)的调查结果,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脑的比例约為68%,且有逐年提昇的趋势,故本研究的目的即欲探讨我国中小企业是否能藉由电脑化而建立管理制度,并在作业流程中植入关键性的控制点以提昇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而探讨在不同的电脑化应用程度下,其作业流程与内部控制的调整情况。

研究目的

中小企业电脑化的情形

包括电脑化的时间、资讯专职人员多寡、电脑作业系统的复杂程度、电脑化的范围以及资讯系统的开发方式為何。

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

瞭解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受到组织系络或电脑化情形的影响。

电脑化前是否先合理化

瞭解中小企业在会计电脑化前,是否先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以及探讨合理化与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的关系。

会计电脑化对企业作业流程的影响

探讨中小企业的作业流程是否因為会计电脑化而有所改变以及不同的会计电脑化程度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会计电脑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瞭解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对作业的效率、组织结构以及整体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共四项,以下针对各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的结论:

[1]、瞭解我国中小企业电脑化的情形

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由於资金人才的欠缺及本身业务性质较為单纯的关系,对於资讯专职人员或电脑专业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多在2人以下;硬体设备与架构方面,使用中型以上电脑者佔少数,大多使用个人电脑搭配单机作业系统,部分企业可能因业务需要搭配使用工作站,并以架设区域网路居多,显示样本企业的电脑系统复杂程度不高。样本企业对於ERP或电子商务等当前的新兴资讯技术应用的普及率不高,显示中小企业由於资金、技术及专业人才的不足,对於新兴资讯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意愿都不高,大部分企业仍以购买套装软体的方式导入会计资讯系统进行电脑化。

[2]、探讨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和组织系络与企业电脑化的情形有关

本研究以导入会计资讯系统模组个数衡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导入的会计资讯系统模组中,以会计总帐和进销存系统居多数,显示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不高,以帐务处理与作业控制层次居多,王惠真(民86)曾对中小企业引进会计资讯系统的程序作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採用会计资讯系统的动机,主要是基於企业本身的需要,当企业规模扩增、业务量增加时,进销存及帐款的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商务往来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而且作业层次的电脑化所需投资的成本最少但收效却最快,恰能符合中小企业投资的经营特质。

在探讨组织系络和电脑化情形是否与会计电脑化程度有关方面,本研究提出组织系络、电脑化时间、资讯部门人数、电脑系统复杂度以及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等因素并形成相关的研究假说,藉由适当的分析方法验证是否与企业会计电脑化程度之间有关联存在。研究结果显示,会计电脑化程度会受组织规模、成立年数、电脑化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随著时间经过,业务量及规模的扩增,会计管理的相关作业变得更加复杂,為提昇效率,自然会导入更多的会计资讯系统以因应企业所需。

[3]、探讨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影响

有关作业流程合理化与会计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在导入会计资讯系统前若曾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其资讯系统的整体使用满意度较高,显示先合理化再电脑化成功机率较高,系统的使用满意度也会较高,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支持此一说法。

关於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影响,本研究採用相依样本t检定验证样本企业的作业流程控管在会计电脑化前后是否有显著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作业流程控管五个构面下的各变项在会计电脑化前后均呈现显著的差异,表示会计电脑化对企业的作业流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会随著会计制度的电脑化,在其作业流程中建立原先没有的控制点,并强化原先并未确实执行的程序,进而提昇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会计电脑化程度高低与企业作业流程控管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成正相关,但是,进一步对作业流程各构面进行分析,结果并无显著的情形,亦即会计电脑化程度越高的企业,整体而言其作业流程的控管越健全,但无法观察其对各个作业流程的影响程度是否显著。

[4]、探讨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影响

根据个案结果可知,企业的文件表单并未因為会计电脑化而消失,大部份企业仍要求将重要的凭证和报表印製出来供审核,只有部分作业可由电脑稽核取代之,可能原因是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程度普遍较低,且大多以购买套装软体的方式进行资讯系统的开发,缺乏整体性的规画,各子系统无法有效整合,导致资料的传输和稽核无法透过电脑执行一贯性的作业,只好延用电脑化前人工书面审核的方式。

就资料处理的速度而言,会计电脑化后,资料处理的速度明显增加,為企业节省许多的时间,但并不代表输出的资讯就一定正确,资料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遗失、隐瞒、增加、重覆处理或其它不正当的异动,导致最后输出的并非正确完整的资讯。

就资料处理的成本而言,企业的软体若选购不当,资讯系统的品质即受到影响,如系统的维护及维修和使用不易导致错误或无效率等等,而使资料处理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使用者本身的素质也会影响资料处理成本的高低,企业的员工流动率高或训练不足等都会使资料在处理过程当中发生错误,导致处理资料的成本增加。

同时,企业在电脑化后,许多资料的储存、传输方式均已格式化或标準化,导致弹性调整的空间相对变小;且电脑化省却了一些人工作业下的繁琐动作,员工的工作方式也会变得较為单调且例行化,工作的负担和责任也有所减轻,但也导致职务的分工程度降低,有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

根据个案结果显示,当企业在人工作业的环境之下已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时,电脑化并不会改变原先的作业流程,大部份仍维持原先的程序,电脑化带来的效益只是让处理的动作变得更有效率。反之,当企业在人工作业的环境之下并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电脑化会促使企业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并建立或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但前提是企业导入电脑时有妥善的规划,且资讯系统也符合需求的情况。

[二]、研究限制

[1]、样本取得问题

本研究的样本资料取自中华民国中小企业协会所出版之民国八十九年中小企业协会会员名册,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家数、行业眾多,加入中小企业协会的会员只佔少数,样本较不具代表性。

[2]、样本数有限

本研究的有效问卷77份,回收率仅12.83%,样本数稍嫌不足,可能原因是本研究问卷的题项过多,寄发时间又正逢企业的忙季所致。

[3]、衡量变数的问题

本研究变数的衡量有部分為主观性的指标,并无相关的文献支持,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看法上很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以致於本研究在作变数的分析时,可能流於主观或武断。

[4]、访谈深度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电话访谈方式进行资料的蒐集,由於访谈的时间有限,仅能针对简要的问题作询问,自个案公司所得的资料的品质不高。

[三]、建议

[1]、对企业的建议

1.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不高,并以导入交易处理与作业控制层次的会计资讯系统居多,显示企业会计资讯系统的应用层次有待提升,方能确实改善企业的经营体质,提升企业的形象与竞争优势。

2.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会计电脑化对企业的作业流程及内部控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有受访企业是藉由会计资讯系统的导入而建立了较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显示企业在导入会计资讯系统之前并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可藉由会计电脑化的进行,检讨己身的管理制度,进而促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2]、对后续研究者的建议

1.本研究是以问卷调查辅以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在资料的可信度方面较為欠缺,故未来相关研究可以藉由个案访谈的方式,对会计电脑化是否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作更為深入详尽的探讨。

2.本研究探讨的是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情形以及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未来相关研究可以针对大型企业引进资讯技术对其内部控制的影响作探讨,相信可以对大型企业在导入资讯技术时,在其内部管理及控制制度上造成的影响以及因应方式提供有用的资讯。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会员名册(民89),中华民国中小企业协会。

王长智(民89),中小企业导入企业间电子商务之研究,文化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义云(民85),会计电脑化对会计原则的衝击,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36-45。

王蕙真(民86),中小企业会计资讯系统引进程序之研究,台湾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甘文政(民89),中小企业面临电子商务发展推行企业再造之研究,长荣管理学院经研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朱文源(民85),企业会计电脑化备忘录,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27-29。

江敏志(民83),会计资讯系统内部控制之建立-以电脑化总帐会计系统為例,东海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江瑞凯(民77),台湾中小型製造业电脑化困难之探索性研究,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东霖(民87),会计资讯系统对资讯使用者及竞争策略影响之研究,政治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棕璠(民88),审计学,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吴棕璠、谢清佳(民87),资讯管理理论与实务,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吕方尧(民85),跨越会计制度电脑化的障碍,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19-27。

李馥源(民84),中小企业策略运用资讯科技的初探,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周政贤(民73),中小企业电脑化过程对组织之影响研究,中原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志宏(民87),资讯技术与企业流程再工程关系之探讨,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耀钦(民83),资讯科技对企业程序之影响研究,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侯君溥(民87),中小企业电脑化与组织变革过程--一个服务业之个案探讨,中山管理评论,第46卷第12期,pp.1137-1170。

柯琼凤、陈专涂、谢清杰(民88),会计资讯系统。沧海出版社。

柳中冈(民83),中小企业管理电脑化指南,松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洪许智源(民89),电脑化资讯系统内部控制之研究与评估—以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為例,成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范明玲(民85),企业会计电脑化现况大调查,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12-18。

高孔廉、王约成(民72),台湾中小企业合作经营可行性之研究,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人伟(民75),会计制度内容及设计方法,台北中国预算管理学会。

张力仁(民88),影响中小企业管理者导入电子商务因素之研究,东华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淑光(民75),我国职场合理化、民主化对劳动者人格之影响,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纬良(民79),资讯技术之运用对组织的影响,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许志甫(民84),资讯科技运用对企业作业流程的影响研究,成功大学工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功源(民71),中小企业中长期资金筹措问题之研究,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吴美如(民88),企业内部网路企业内部网路(Intranet)对会计人员之影响,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俊良(民89),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彭俊华(民78),中小企业电脑化之策略性规画分析—企业制度典之构想与应用设计,淡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汤宗泰(民85),中小企业电脑化之难题、失败原因与成功因素,台北银行月刊,第26卷第11期,PP.39-55。

经济部工业局网站(民87),moeaidb.gov.tw/

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网站(民88),moeasmea.gov.tw

詹怡婷(民89),电子商务资讯与环境特性对中小企业衝击之模式,元智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资策会(民76),我国软体发展环境、问题及需求之现况调查。

刘士豪(民83),资讯系统与组织竞争优势关系之研究—资源基础理论之应用,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刘水深(民78),台湾中小企业之内部管理问题,臺湾银行季刊,第34卷第3期,pp.127-137。

楼雍仪(民86),由价值鍊观点探讨EDI在及时存货管理上的运用—以电子业為例,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蔡千姿(民78),中小企业电脑化资讯系统发展之描述性研究,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蔡文贤(民74),台湾地区电脑化资讯系统规划之研究,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邓泗堂(民73),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之研究,政治大学财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国庆(民80),资讯安全的门神-通行码,资讯教育丛书(三)。

萧逸之(民85),中小型零商业合理化与电脑化优先顺序之个案研究,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开平(民84),中小企业製造业内部控制现况探讨,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赖柏乔(民84),后勤资讯技术运用策略与竞争优势之研究─以电子相关產业為例,台湾科技大学管理技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钱钦嫄(民84),作业电脑化与企业再造工程,今日会计,第58期,pp.71-73。

戴西君、张家铭(民78),台湾中小企业发展之研究,经社法制论丛,第三期,PP.151-170。

闕志铭(民85),企业电脑化与合理化孰先孰后的主张--从组织程序模式来推论解释,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淑慧(民86),电子资料交换使用状况及其对内部控制影响之探讨,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耀新(民88),会计资讯系统,松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Anthnoy,R.N.andJ.Dearden(1980),ManagementControlSystem,Illinois:RichardD.Irwin,Inc.pp.6.

Banerjee,R.I.(1993),DeLong,D.W.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HowMuchCompetitiveAdventage?LongRangePlanning,pp.29-40.

Cushing,B.EandRomney,M.B.(1994),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6thE.D,pp.59.

Delone,W.H.(1990),DeterminantsofSuccessforComputerUsageinSmallBusiness,MISQuarterly,pp51-61.

French,J.A.(1990),TheBusinessKnowledgeInvestment-BuildingArchitectured,NewJersey,YourdonPress,pp.15-20.

Murray,R.J.(1991),TheQuestForWorldClassITCapability-ITISKeytoAchievingQualityGoal,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pp.7-15.

Nunally,J.C.(1978),PsychometricTheory.Mcgraw-Hill,NewYork,pp.21-23.

Porter,W.tandPerry,W.E(1987),EDPControlsandAuditing,KentPublishingCompany,5thEd.Boston,pp.176-180.

Rahman,M.andHalladay.M(1988),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Principles,ApplicationsandFuturesDirection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pp.26.

Raymond,L(1985),OrganizationCharacteristicsandMISSuccessandFailureofanInformationSystemforProductQuality,MISQuarterly,pp37-52.

Thong,JamesY.L(1999),Anintegratedmodelofinformationsystemadoptioninsmallbusinesses,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pp.1152-1159.

电影行业研究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业;创业绩效;资源获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83-02

电子商务研究和企业家创业研究表明两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创造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市场成交额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越来越大。艾瑞咨询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为4.5万亿元,而2011年交易额达到7.0万亿元,增长了46.4%;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交易额达2483.5亿元,2010年达到5231亿元,2011年这一数据超过8000亿元。

创业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创业之路异常艰难,并非人人皆能创业成功。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的数据为4%,大大低于10%的世界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平均水平。在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中,电子商务、网络游戏产业占22%,IT软件业占18%,也就是说40%的大学生通过广义的电子商务实现了成功创业,可见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主要途径。淘宝网2010年5月份公布的数据表明,截止2010年4月,106万人淘宝网开店,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创业群体也不断壮大。

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提升就业率。因此,研究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提高电子商务创业的成功率,促进电子商务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是指影响个人或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电子商务创业活动的成败。从目前课题组掌握的文献上看,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很少,说明该方面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龚智周(2005)分析了电子商务创业压力及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王洪法(2007)探讨了创业者特征、创业环境和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曹尉(2008)进行了社会资本对个人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杜慧敏(2009)讨论了电子商务创业企业网络能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楼晓靖和丁文云(2010)实证研究发现了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对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未能全面地分析影响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因素。然而,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Jubka等(1999)经过系统梳理,认为对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人类学派和环境学派。人类学派强调人自身的重要性,即创业者特征是影响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而环境学派认为创业是基于当地环境的文化和结构条件进行的活动,即环境对创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新兴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现代商务有别于传统商务,因此网络服务是影响现代商务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课题组将影响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创业者动机因素、创业机会识别因素、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和环境因素,以下将从上述四个角度对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创业者动机

动机是指引发人们实施并维持某种行为活动的倾向,是直接推动人们工作等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关于创业者动机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进行。行为学理论认为内外在的刺激是动机的源头,即动机是创业行为产生的前提。创业是具有的一定素质的创业者个体,经过内外在的刺激而采取的决策行为,素质是发生创业行为的必备基础。动机和素质构筑了创业行为的支撑结构。熊彼特认为建设私人王国,对胜利的热情,创造的喜悦是主要的创业动机。独立性、自由和自我发展成为创业的关键动因。个人电子商务创业动机是在内外环境刺激下采取的创业机会识别行为,有强烈的成就需求,并愿意为此主动承担风险。

二、创业机会识别

创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在创业理论界还没有一个对机会识别权威的定义。目前尚存三种争论值得本文关注。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Shumpeter提出企业家利用机会对均衡市场环境进行创造性破坏,通过打破均衡产生新机会;新奥地利学派代表Kirzner指出的具有警觉素质的企业家发现非均衡市场环境中被疏忽的创业机会;而行为学派认为企业家依赖其不同的经验推断方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发现内生的创业机会,因此创业机会内生于企业家个人心理结构,机会具有异质性。总结上述各派观点,奥地利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认为机会是由于市场非均衡时导致;行为学派则强调企业家自身特性是创业机会识别关键。本文认为创业机会的识别需要从内外两方面考虑,在认可Endres从创业者特性导致外,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非市场均衡环境所产生的。

三、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

经济学中把为创造财富而投入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均称为资源。资源仅仅是作为无摩擦流动的生产要素。管理学意义上的资源逐渐倾向于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的生产要素,本身并不是无摩擦流动的。

电子商务创业者对资源的需求。技术、资金、信息是其创建和发展所需的三种直接初始资源。Pfeffer和Salancik在研究资源依附理论时认为,对组织的资源需求分析主要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确定组织的资源需求类别及需求的来源;第二个过程是寻求这种资源的获得途径。

因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所需资源的量和渠道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反映资源在个人电子商务中的可获得性,本文中所指的资源可获得性,其内涵为基于自身资源需求,创业者从外部环境中获得资源的便利程度,具体来讲,可以从创业者获取其所需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数量的充裕程度和两类资源获取渠道的畅通程度两方面来反映。

四、环境因素

所有的创业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因此创业绩效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Litvak和Manle(1976)认为环境对创业具有很大影响,这些环境包括风险资本、市场和公共政策。Gibbons和Watkins(1970)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和设备是阻碍美国创业者创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而资金是阻碍英国创业者成功的最重要因素。Chell等(1998)认为创业是创业者特征和环境条件的函数,环境条件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市场等,这些都是影响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Feindt等(2002)认为,政府能通过培育自由竞争市场,保证供需法则的正常运作,给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朱仁宏(2004)认为狭义的创业环境主要指与创业活动相关的融资、专业技术以及经营环境等。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创业绩效与市场、政府政策、技术等环境有关,良好的环境能

综上所述,目前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还很少,而且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是对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全面研究的文献较少,大多数文献都侧重从某个角度进行分析。二是理论研究的文献较多,而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多数文献仅从主观层面对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做出判断。三是多数文献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强,未能解决究竟该如何提高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面分析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探究提高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方法,成为这方面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阳.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创业绩效的实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张涛.创业机会、资源整合能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0.

[3]余绍忠.创业绩效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2):34-42.

[4]杨俊,薛红志,牛芳.先前工作经验、创业机会与新技术企业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启示[J].管理学报.2011,8(1):116-125.

[5]杨隽萍,唐鲁滨.浙江省创业者社会网络对创业绩效影响研究――基于知识获取和转化的视角[J].情报科学.2011,29(12):1876-1881.

[6]吴道友.企业内创业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构思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0):58-60.

[7]文亮,刘炼春,何善.创业政策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学术论坛.2011,34(12):128-131.

[8]王建中.创业环境、资源整合能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结构模型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1(35):40-41.

[9]刘馨.企业内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0]刘文,王建中.创业绩效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2(5):12-13.

电影行业研究篇9

[关键词] 电影市场;商业电影;美学;《风声》

随着当代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中“高概念”的引入,我国的商业电影纷纷涌入。在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新时期,我国电影发展得异常繁荣,在2011年我国电影票房达到了131亿元的新高,年增长达到了2893%,而这种增长的速度可以说呈现出“井喷”状。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对于“电影商业美学”概念进行界定。本文以电影《风声》为例,对我国建立电影商业美学体系进行研究。

一、当代电影商业美学的起源

研究学者查德迈特在其著作的《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发展简史》中提出了电影“商业美学”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并没有被清晰地界定出来,只是用这个概念来解释好莱坞电影,“可以说好莱坞是当今电影商业美学运营的典范,它的核心是在拍摄与制作电影中符合观众需求与尊重市场规律,对电影创意资源与营销资源进行有机配置,寻求电影艺术与商业化的结合,确定自己的美学习惯,并且根据市场需求与观众的变化来不断推出新的惯例。”

从国内研究整体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商业美学研究就通过边缘交叉的学科身份来展现出来。在80年代的中后期,我国涌入了一批商业美学的研究热潮,关于商业美学的相关文献与评论大量出现。在80年代之后,我国的商业美学发展产生了大的飞跃,上升到了系统性的研究时期。在1989年学界诞生了第一部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商业美学》。而到了90年代,在物质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稳固的精神体系,而我国电影逐渐呈现出了商业化的雏形。而对于电影学界的商业美学,在近几年我国一些研究学者通过“拿来主义”式的分析,“这是通过市场需求与经济原则为前提的对电影艺术与创作的体系”。还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概念的界定是缺乏相对准确性的,认为这是混淆了电影美学研究与市场学研究的差异与区别。我们研究电影美学的主体包括有电影审美研究的客体、主体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与规律。而总体来说,电影商业美学是对于研究商业电影的艺术创作发展规律与审美体系,并且通过研究观众来观看商业电影中产生的审美心理,归纳商业电影中与观众之间的审美互动规律。我国在多方努力下,对国产电影摸索前进,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追逐我国电影商业美学中的核心。在当前我国商业电影票房持续升高,国产的电影产业潜力巨大,并且蕴涵着无限商机,并且电影中商业美学也成了电影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因素。

二、电影《风声》美学探索

1视觉风格的冲击。西方美学家康德曾经说过,美是一个对象合目的性的形式。而这种说法无形中提升了美的意义,也强调了外观形式对于艺术性审美的重要性。在电影中,视觉风格极其具有特色,首先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电影中的“风声”两字能够在开篇诉说着故事的背景,这给人一种宽广的境界,让人们能够瞬间联想到“风声鹤唳”的成语。在电影预告片中的“风声”二字也毫不逊色于电影中的字,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汉字的美感,并且也暗示着这部电影有着类似的审美境界,能够吸引观众进行观看。而夜色茫茫是电影《风声》的主色调,在电影《风声》中除了对于汪伪政权的双十节的夜晚是灯火辉煌的,其余的场景都是暗色的灯光。一直到片尾,才有晴朗的场景,也就是在全中国解放之后,吴志国找到李宁玉,在说明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才揭开了故事中的悬念。电影通过暗夜为基调,与“风声”二字的含义相符合,因为只有在黑暗中的风声才会让人们害怕。在另一方面,特务组织的阴险与黑夜的冷漠与扑朔迷离相吻合,所以通过昏沉的暗夜为主色调,这是影片的导演费心的设计,然而影片最后的明亮色彩与阴霾散去,也符合国泰民安的实际。

2审美结构的编奏。在电影中,蕴涵着“大”与“小”的审美结构,而这最主要是突出在电影的艺术文本自身。

第一,大制作与小时空。影片《风声》确实是大制作,在前期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相对于这部影片投资,自身的场景与跨越的时间是相对较小的,在电影中的场景多数是在“裘庄”,而且是在屋子内,主要是将时间集中在五天以内,并且多数是在夜里。这种类似室内剧的小空间内,限制了电影自身的审美空间,但是随着人们对于电影欣赏的逐渐深入,情节逐渐展开,也因此解开了悬念。

电影行业研究篇10

一、电子商务战略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战略是为了促使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选择。

国外的电子商务战略研究成果较多。欧美在电子商务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机制、产品竞争等角度入手。中国的研究比较专注于某一企业、行业的战略,较少研究整个国家的电子商务战略、法律体制方面。Pant(2003)分析了电子商务市场的模式和企业及其管理者对自身的三种市场定位:传统知名企业、新型网上企业及混合型企业。企业所制定和采取的战略能否获得最终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该战略应用到自身企业的个体环境并对每一领域的具体问题及选择方案早期认识。刘红璐等人(2009)以企业战略分析与制定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企业成功的电子商务战略指定的案例分析,从系统角度企业的电子商务战略的目标、指导思想、原则以及战略制定模式和技术方法。吴建中(2010)对铁路物流电子商务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铁路物流电子商务战略总体规划、铁路物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规划以及铁路物流电子商务组织和资源配置规划。

越南关于这领域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定性研究。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南政府早已认识到电子商务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并非常重视电子商务战略制定工作。2005年越南工商部制定了2006-2010年阶段电子商务发展总体规划;其内容强调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以促使贸易发展并提高企业的竞争,政府部门加快完善法律框架的同时将为企业、个人提供电子公共服务。Khanh Tho(2006)借鉴电子商务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结合越南电子商务当时的现状,从而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措施。

二、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的关系研究综述

当前关于这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在欧美地区,很多大学设立了研究部门, Soon-Yong Choi等人(2000)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他们认为电子商务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个买卖数字产品的市场。Catherine L.Mann等人(2000)提出了电子商务必将成为全球广泛应用的趋势,并分析了其重要意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以两种方式改变了传统市场:一是过程和产品创新;二是新市场的信息、时间和地理位置。VanHoose David(2003)使用经济学的方法,站在全球贸易体系的高度上对电子商务进行研究;他认为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行业内贸易可以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谢康等人(2010)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中介手段或缓解参与贸易过程,在交易成本的贸易壁垒阻碍下,将使传统的贸易过程更加趋于帕累托最优,电子商务作为中介的作用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得到加强。Aurelija Burinsliene(2012)讨论过关于欧盟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能力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助推国际贸易发展,该文使用一组标准和多个标准评价方法(COPRAS)建立了建议框架。研究结果指出,欧盟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的应用框架结果显示,丹麦企业是最积极的,他们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到国际贸易活动中,使国际贸易交易活动更加活跃。(越南这方面的研究极少,本人未查询到相关的文章)

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应用与对策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全球外贸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开始把精力放在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应用与对策此问题上。郑月明(2006)认为,在加入WTO后过渡期,电子商务将成为改变交易环境、构造交易机会的重要平台。电子商务成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的同时,也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成为内贸和外贸融合的现实平台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胡芳(2012)在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运用研究中,已经阐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Nuray terzia (2011)也对电子商务如何影响到国际贸易这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他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在贸易中使用电子技术使交易更加便捷、快速、便宜、不限地域,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成本降低,对消费者和卖家是非常有利的。互联网的应用更有效地打开曾经被封闭的市场。最后,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发达国家出口量大于普及率低的发展中国家。

越南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电子商务助推国际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研究过。Nguyen Thi Hong(2002),Le Thu Phuong(2003)通过梳理大量资料对越南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未来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导向以及政府、中小企业本身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Nguyen Van Toan 等人(2008)通过分析越南Bat Trang 陶瓷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现状,找出企业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处理措施的建议。越南的电子商务研究较多是从企业角度入手,较多的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

四、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电子商务战略、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外学者们主要把精力放在研究电子商务概念、发展战略、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方面上,具有概述性的定性研究。后来随着电子商务迅猛的发展、其应用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学者们逐渐对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等问题加以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SWOT矩阵分析、SPET宏观环境分析、COPRAS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