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4-01-12 17:40:19

药剂学的意义

药剂学的意义篇1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物调剂;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96-01

临床药学是对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研究的一门药学学科,其主要是对药物在人体内代谢时发挥最高疗效的方法。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临床药学中开展对药学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最普遍的解释。这一学科从出现开始,就走过了不同寻常的道路[1]。即便最近几年医学界不断提升了对临床药学的重视度,临床药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处于失衡状态。更不能说临床药学中对药物调剂的研究,根据这些,本文作者对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1临床药学的发展

临床药学最早提出是在美国,我国也在这一时期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1964年,全国药剂学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几个主任药师首次建议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因而可以看出我国对临床药学的研究相对较早[2]。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对临床药学的研究较早,但是发展却即为缓慢。直至1987年,我国才正式的对12家重点医院批准作为全国临床药学工作的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极大程度的加快了医疗机构重视临床药学的研究进展。最近几年,国家中药管理局以及卫生部颁布的规定中明文规定三甲医院必须实施临床药学工作,因而将其列入考核内容中。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加深,步伐逐渐增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合理应用药物的情况,合理用药必将引导临床药学发展出一片广阔的空间[3]。

2临床用药现状

依据我国新华社2008年调查研究得出:全国由于药品不良事件和反应引起人员死亡的数量可达到24万,与每年道路交通引起死亡的人员、工伤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自然灾害引起的死亡数量总人数相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临床用药上具有很多安全隐患,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现今医疗行业中,10%左右的医疗问题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这主要是因医生的医术虽然精湛,但是缺乏临床药学方面的知识,药师虽然了解相关的药学知识,但是因职业分类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干预[4]。加强药物调剂工作以及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医疗行为不断的延伸,也是保证向患者提供合格、合理药物的重要保证,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来说意义非凡。

3如何进行药物调剂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药物调剂工作属于药房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一项基础工作。其主要工作是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执行的,对相关的药品进行调配。当然,这一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其要求负责药物调配的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对其进行药品调配时,要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认真核对,如发现存在问题,应立即与医生联系,确定没有错误后才可将药物交到患者手中。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药物的标签进行认真核对,核对标签是否与医生开具的处方相一致。为了预防患者将药品拿错,药房的负责人员要分类存放相应的药品,具体说就是将消炎类的药物全部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如果真的需要对药品进行调剂,可以直接到这个区域进行调剂,经过核对后可以很快的将药物交给患者,缩短了患者等待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再次拿错药品的几率[5]。现今,大多数医院为了有效的降低药品调剂出现错误的几率,在核对药品名称和种类时,固定安排两名药师进行反复核对,这样就能够将药品拿错的几率进一步降低。这是因这种方法临床效果较好,大多数医疗机构效仿了这一方法。

容易出现药物调剂差错的另外一个环节是医嘱转录的过程,绝不可以根据个人经验将已经包装好的药物随意发放给患者,应根据医嘱对药物进行调剂。同时还需要对患者服药的时间进行关注,例如注意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假如医嘱没有做出特别的叮嘱,应嘱咐患者严格按照说明书服药。另外,药品质量是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药师需要定期对药房内的药品进行检查,查看有效期,如有过期药品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在发放药品时应先发放近效期的药品,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4小结

对现今医疗机构进行分析,伴随着人们逐渐重视药品使用安全的问题,临床药学的重要性逐渐的显现出来。医院的药方不在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药房,其需要尽快的与现代医药学发展的需求相吻合,完成医技科室向临床科室转变过程。临床医生也要对药学知识熟练掌握,依据其药物特性为患者选择最安全、最合适的处方。总而言之,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时提升药品药剂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的药物,临床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彭菲,李肇进.浅谈如何有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控制用药风险[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2]王皎,陈芳,刘凯.浅析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前景[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3]张玲,张晓茜.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

[4]尚涛,李锋,施兵奇,刘增娟,魏雪.新医改政策下临床药学发展趋势和临床药师职责转变[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

药剂学的意义篇2

【关键词】教育理论;建构主义;中药制剂分析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is an educational theory to build the entire knowledge system. its emphasis is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assumption about practicing constructivism to analysis of preparation in tcm, and try to find a way improving educational effect in tcm major.

【keywords】education theory; constructivism; analysis of preparation in tcm

        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是中药学类本科教育的深入阶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直接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目前,从事专业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多为非师范毕业的本专业高素养人才,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但并未受过师范的系统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育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中药学类本科生培养的教学工作中,对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颇有体会,通过分析论证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设想供同行们参考,希望能为中药学类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开辟新的思路。

        1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概况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及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药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中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知识体系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关于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国内诸多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曾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张兰珍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提出了4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提问自学考试讨论。实践证明,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魏凤环则从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方面总结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如教学态度端正,讲课形象生动,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同时,针对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提出教师要重视授课内容紧跟科技进步与知识更新步伐,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陈丹、包荣国认为,搞好《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 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谋划, 通过激励、引导、启发、示范、解惑、评价和组织, 以及凭借反馈信息调节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来体现其主导作用。同时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更多的条件, 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动手动脑, 主动学习, 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质量,教师们非常重视成功教学经验的总结,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升教学质量,也日益引起关注。但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设想或实践,这可能与承担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知识构成有关系。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育改革

        建构主义是20世纪中期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学者提出,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全球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4]。世界各国的教育界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希望推动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与世界著名教育机构和高等学府间交流机会的增多,各大院校勤求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结合互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主流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也正是建构主义核心之所在。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映象,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教”。这种理念割裂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长期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其知识有如下特点: ①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②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③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5]。

        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建构主义的广泛应用是我国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6]。

        3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特点

        3.1课程特点

        3.1.1应用性强。

对于今后将从事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质检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中药制剂分析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其日后的工作的重点内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广泛,为保证中药制剂产品的有效、安全、可控,建立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是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的重点。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对日后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2综合性强。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药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进行全面综合的应用学科。理论课学习旨在研究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内在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专业基础知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进行熟练、灵活的运用,而不在于对细枝末节的深究。

        3.1.3强调标准。目前,大量中药制剂的otc药品在市场流通,因此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这就要求中药制剂必须在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制定严格的标准。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与实验课始终围绕《中国药典》,以树立和强化学生在实际应用时的标准意识为核心来进行教学。

        3.2具体表现。中药制剂分析课的上述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3.2.1手段发展迅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涉及的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分析检测手段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仪器化、自动化、快速微量,是其发展方向。采用分离能力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分析仪器已成为趋势,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7]。

       3.2.2理念日趋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学科,在质量控制的系统化建设中,注重中医药理论起到的作用;鉴于中药制剂本身成分复杂,被测成分含量低、波动大,检测成分向多指标发展;环保意识增强,尽量避免使用有毒化学试剂,也是中药制剂分析理念的发展趋势。

        3.2.3标准逐步规范。目前中药制剂分析依据的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近半数为增修订的品种,质量标准较前几版药典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中国药典》的修订对讲课内容做较大的调整和补充。《部颁标准》以及其它相关法规、文件均是授课教师应该关注的内容[8]。

        4 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内容上,教师要提炼出既能反映学科水平、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又适合本科教学的内容;方法上,教师要做到讲课内容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树立讲授一门课程,而非讲授一本教材的教学思想。所以,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而中药制剂分析鲜明的学科特色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可以设计出如下教学步骤:

        4.1提出开放式讨论题目。结合本学科特色,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或较为熟悉的热点问题设置开放式讨论题目,巧妙地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学生进行内部建构,这也是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所主张的整个建构主义的核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要明确导向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之始就集中在重点内容上,题目还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使得学生能够开展广泛的讨论,引发深层次思考。

        4.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阐述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让每个学生都清晰地监控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使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明确,促进个人理解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目的地把学生逐步引向教学内容。

        4.3总结讨论,切入主题。把学生对问题的现有理解水平作为传授新知识的起点,从专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发掘旧知识中对解决新问题有用的部分,使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为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过程”理论的主张。

        4.4重点内容教学。教师把课堂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分割成几个具有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反复思考的过程,不断地对新知识新内容进行细化加工,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更加牢固有序的知识体系。这个阶段,教师示范各种理解和应用策略的使用,并且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渐提高要求,直到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使得教学主导者由教师动态转向学生,完善学生的内部建构。

        4.5主体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方案,使知识体系得到辐射与发散,培养灵活的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能针对具体情境采用灵活、适当的策略。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得出了一系列成果,尤为可贵的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已在众多院校展开,取得了一致的好评。中药制剂分析具备中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的突出特点,所以研究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对中药类专业主干课的理论教学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应用建构主义,还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生搬硬套,适得其反。参考文献

[1]张兰珍,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改革的实践[j]. 中医教育,2000,19(5);32-33

[2] 魏凤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经验与体会[j].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2);73-74

[3] 陈丹,包国荣,《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j]. 药学教育,1999,15(1);33-34

[4]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高文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18

[6] 刘晓,杜倩,刍议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方法改革[n]. 科技咨询导报 no.22.2007

药剂学的意义篇3

【关键词】 中医方剂;知识量表化;近似推理方法

中医方剂学是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其走向现代化的研究中,寻求适合其量化表达的数学方法是中医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首先在方剂功效定性定量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这一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炼方剂功效相关因子间的关系

简单的一张处方,围绕其功效,究竟存在着哪些关系呢?依据中医方剂学理论,与方剂功效相关的主要因子有药物(本文中所有“药物”的概念均指中药而言)、药量、药效、适应证候等,研究发现这些因子之间存在着“量效关系”、“药效关系”、“证效关系”、“候效关系”等,从数学上看,这些都是带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这些关系进行研究,笔者提出了方剂功效量化的算法模型。

量效关系,即指方剂药物剂量和方剂功效的关系。这一关系要研究的是药物剂量对方剂功效的贡献度。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方剂药物的剂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缘故,即相同剂量的方剂药物,由于受到药物特性(物理的、化学的)的影响,所发挥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

药效关系,即指方剂中不同药物和方剂功效的关系。这一关系要研究的是由方剂药物带来的不同药效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强度。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方剂功效不等于药物之药效简单叠加的事实。方剂由多种药物组成,每种药物有几种到十几种药效不等,在一个方剂中起码会有几十种药效,而方剂功效是集合了这些药效的相互作用后而产生的。

证效关系,即指“证”(中医诊断学概念,是病的不同类型,往往随病程的不同时期而出现,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常见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情况)对方剂功效的需求关系。这一关系要研究的是“证”和“效”(方剂功效)之间的一致性,即认为一个有效的方剂,其功效和临床所见的“证”应该是对应的。如“气虚血瘀证”,依据中医治疗学理论,需要用“益气活血”(效)的方法来治疗,于是我们建立了“证效关系”的知识表,并采用规则法进行表达。

候效关系,即指“候”(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和方剂功效的关系。这一关系要研究的是“候”对方剂中诸多药效的选择性,且这种选择性直接影响所用方剂的功效性质(定性)。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一个方剂中的几十种药效在治疗某种证候时并不是全部都在发挥作用这样一个事实。

除了上述这些关系之外,影响方剂功效的还有其它一些关系存在,例如“构效关系”(方剂的配伍结构和方剂功效的关系)等,本研究初步表明,在这一关系中存在着更加丰富的知识,有待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

2 方剂功效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2.1 计算相对药量

计算方法:注:m.最小药量(常用药量的下限);n.最大药量(常用药量的上限);

x.实际药量;f.相对药量(无纲量)。

原理:把操作数据(药物和剂量)转化为信息数据(药物和贡献度),基本原理在于求出药物剂量在其历史用药范围中的权重。

意义:计算的结果可以对每种药物在方剂中的贡献度进行比较,并对该药物的所有药效的强度进行量化表达。例如“桂枝汤”中“桂枝”的贡献度是108,那么暂定它所具有的散寒、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平冲、降逆的药效强度均为108。

结果:以“桂枝汤”的药物组成为例(见表1)。表1 “桂枝汤”的药物组成(略)

结论:计算的量化结果符合中医方剂学对“桂枝汤”药物贡献度的认识(桂枝为主药,生姜协助桂枝,芍药配和桂枝,大枣协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2.2 计算功效强度

计算方法:注:fi.甲药某一项被计算前的功效值;fi’.甲药某一项被计算后台阶的功效值;fjk.乙药第k项的功效值(数值上等于乙药作用量);N. 乙药功效总数目;r=1——药效相同(此种情况下fj’=0);r=2——乙药效对甲药效单向协同;r=3——甲乙药效双向协同;r=4——甲乙药弱 抑制;r=5——甲乙药效强抑制;r=0——无关系。

原理:方剂功效定性、定量的计算取决于药效的强度及相互作用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归纳为6种:无关系,相同关系,协同关系(单向协同、双向协同),抑制关系(强抑制、弱抑制),这些关系用矩阵知识表进行表达。

意义:计算出方剂功效的性质和强度(定性、定量),其计算的结果是预测该方剂适应证的重要依据。

结果:以“桂枝汤”的功效分析为例(见表2)。表2 “桂枝汤”的主要功效分析(略)

结论:从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从最高值的“解表”(权重246)到其半衰值的“平冲”(权重123),基本涵盖了中医方剂学及其它传统文献对“桂枝汤”的分析和认识。即“桂枝汤”主要功效为:解表散寒(治疗外感);降逆平冲(治疗奔豚症);温经通脉(现代临床用桂枝汤治疗冠心病)。以下的补血、益气、止呕等功效,符合《金匮要略方论》文献中用“桂枝汤”治疗妊娠呕吐的认识。

2.3 计算贴近度

计算方法:注:α.贴近度;Ai.甲药第i种性味归经,真为1,假为0;Bi.乙药第i种性味归经,真为1,假为0;N.两种药所具有的不同性味归经总数量。原理:按照药物的性(寒热温凉等)、味(酸苦甘辛咸等)、归经(十二经)等数据,对2种药物的近似程度用函数进行计算,函数夹角的大小与贴近度的值成反比。

意义:药物的贴近度,主要参与不同药效相互作用(6种方式)的计算。贴近度小,相互作用的强度弱;贴近度大,相互作用的强度强。

结果:参见上例。

结论:参见上例。

2.4 方剂功效聚焦方案

从上面对“桂枝汤”功效的分析结论可以看出,一个方剂往往会有诸多功效,根据在临床上的实际情况,怎样计算出方剂的哪些功效是在实时发挥作用呢?我们依据中医方剂学“方证(症)相应”的理论[1],采用排除法,利用“候效关系”的选择性对方剂功效进行排除,被排除的功效不参加当前的计算,于是便得到了更适合当前临床表现的功效,我们暂且将此方案称作“方剂功效聚焦方案”。

结果:以《伤寒论》第12条的“桂枝汤”功效分析为例(参考文献: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结果见表3。表3 方剂主要功效聚焦方案(略)

结论:此“桂枝汤”功效结论,完全适应中医《伤寒论》讲义“风寒外束肌表”、“外邪干胃,胃气上逆”的病机分析。

3 方剂功效量化研究的意义

3.1 量化方法突破了频次统计的局限

长久以来,中医学量化研究的方法除了实验科学之外,就是计算科学了。众所周知,实验科学的量化研究是分解的、局部的,距离研究人的经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计算科学多年来在中医学的量化研究方面多是基于频次的计算[2],而对中医学这个复杂的知识系统来说,仅限于频次统计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

转贴于

笔者应用近似推理技术提出的方剂相对药量、药物贴近度概念,并建立药效相互作用关系的知识表,是中医方剂学研究中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尚未见国内外文献中有类似的报道,此研究具有原创性的意义。

3.2 方剂功效的量化使主治证的预测成为可能

在类似的研究中,多数研究习惯于正向推理的研究,即把医生自己的评述和结论作为切入点,并完全按照医者的思路进行模拟来完成“重复”(经验重复)的目的。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受到主观因素的局限,使研究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本研究是从处方入手,且研究过程中强调回避医生的主观评述和结论,尽量使研究在客观的数据中进行。中医学认为“药不离方,方不离证”,因此从方剂药物切入,对方剂功效的定性和定量计算,推导出其所适应的病证以及临床表现的主次序列成为可能,这是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逆向推理。

3.3 量化的分析使人的经验变得直观

有经验的中医医生都相信“灵感”,甚至有人称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门“艺术”,这些都表明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形象与逻辑的水乳交融,具有直观理性思维的特征和方法论,伴随中医学这一特点的是缺乏定量化的知识结构[3]。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医治疗经验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往往要求学习者具有很高的悟性,这给中医学的继承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中医学的传播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中医学的发展也由此受到了制约。

我们在逆向思维指导下的方剂功效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不仅基本做到了符合专家的认识(机器学习),而且为解读专家经验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数据(知识发现),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对专家知识的量化表达,使人的经验变得直观,容易理解,便于学习,还可以做到重复性操作。

3.4 量化的数据为新技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近似推理理论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也遇到了难以提高的台阶,原因就是它依赖先验知识的局限,为了突破这个局限,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在新技术的寻求方面。近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成为我们研究的首选,由于它具有支持高维样本、非线性建模、适用于小样本等特点,特别是能够给出所建模型泛化能力的界的特点[4],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SVM归纳学习方法完全基于数据,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可以较好地体现先验知识,在理论上,两者能在一定条件下而优势互补,但在实际研究案例中并未见报道。我们将在中医方剂功效的量化和分类研究中首次实践两者的结合,尝试SVM学习与不确定性推理方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以方剂功效为主题的方剂分类学习,并对其遣药组方规律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描述。这其中定量计算将为这一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3.5 研究结果引发的中医评价技术

中医的评价问题是中医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对这一问题这里不进行任何深入的讨论,只想从我们研究的结果提出一个见解:通过计算技术对方剂功效的定性和定量化处理,可在中医学理论的框架内,以方、证为中心,对临床的诊疗方案提供具有评价意义的技术。这种评价技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方证一致性评价;②效法一致性评价;③候性一致性评价;④处方药效释放率评价。

4 小结

以上研究是对我们20多年对中医学信息研究的延续、自然发展和深化,围绕方剂功效相关因子的各种关系(量效关系、药效关系、候效关系、证效关系)的量化计算,提出有效的数学表达方法,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方剂功效进行分析,并实现量化的表达,是我们在中医方剂学理论的数学建模方面进行的尝试,为研究把人的经验转化为可形式化描述的知识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探讨,这不仅对中医学术和经验的传承具有原创的意义,而且对复杂系统的描述理论和计算机学习等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 鸣.“方证相关”逻辑命题及其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6(2):11-12.

[2] 何前锋,崔 蒙,吴朝晖.方剂中配伍知识的发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7):655-658.

药剂学的意义篇4

解放军一五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A区,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干扰素-β(IFN-β)治疗多发性硬化(MS)的效果。 方法 整群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入医院治疗的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剂量将患者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大剂量组(38例)予以干扰素-β-1b(IFN-β1b)250μg行皮下注射,2 d用药1次;小剂量组(38例)予以IFN-β1b50μg行肌肉注射,2 d用药1次;行扩展残疾状况评分(EDSS),记录两组不良用药反应,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复发率、持续进展发生率。 结果 大剂量组局部注射部位疼痛、局部瘙痒的发生几率为39.47%、34.21%明显高于小剂量组15.79%、10.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在可耐受范围内;治疗48周大剂量组复发率和持续进展率分别为36.84%、18.42%均显著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IFN-β1b能够降低RRMS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和持续进展率,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但均在可耐受范围内。

[

关键词 ] 多发性硬化;复发缓解型;干扰素-β;功能缺损状况评分;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094-02

[作者简介] 张书艳(1985.11-),女,河南信阳人,本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达85%多发性硬化(MS)患者伴随出现复发缓解、持续进展的神经功能损伤,易发展为复发缓解形多发性硬化(RRMS)[1]。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用药剂量内,IFN-β治疗RRMS的效果显著。近年来,国内开始采用IFN-β治疗RRMS,但关于IFN-β的用药剂量、效果及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对此,该研究整群选取该院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剂量和小剂量IFN-β对RRMS患者EDSS评分、不良用药反应、复发率及远期效果的影响,为临床了解IFN-β用药安全性提供参考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入医院治疗的RRMS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剂量将患者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大剂量组38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为20~57岁,平均(345.27±2.63)岁,病程4~35个月,平均(22.36±2.27)个月。小剂量组38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为19~55岁,平均(34.21±2.84)岁,病程3个月~36年,平均(36.21±3.58)个月。两组患者均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入组前1个月疾病复发;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免疫缺陷病史;抑郁病史;IFN-β用药禁忌症;入组前6个月取免疫制剂治疗。两组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大剂量组予以IFN-β1b(美国 Bayer Schering Pharma AG;S20110024)250 μg行皮下注射,2 d用药1次;小剂量组予以IFN-β1b50 μg行肌肉注射,2 d用药1次。两组均持续用药24周。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周行扩展残疾状况评分(EDSS),总分为0~10分,分值越低提示伸进功能受损程度越轻;②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③用药后随访24周,行MRI检查观察两组复发、持续进展。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文中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率(%)和(x±s)表示,并行χ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DSS评分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48周E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用药反应

两组患者中性粒子细胞、抑郁、嗜睡、发热等的发生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局部注射部位疼痛、局部瘙痒的发生几率为39.47%、34.21%明显高于小剂量组15.79%、10.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良反应在患者耐受范围内未对临床治疗造成影响。

2.3 随访情况

治疗48周大剂量组复发率和持续进展率分别为36.84%、18.42%均显著低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多发性硬化(MS)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青年患者是疾病的高发性人群[2]。RRMS是MS常见的类型,IFN-β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首选药物之一。目前,干扰素-β(IFN-β)在美国临床治疗RRMS中已有20多年的应用历史,能够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抑制其呈进展性发展。有学者指出,早期应用于IFN-β治疗MS能够控制疾病呈进展性发展,改善预后生活质量[3]。

IFN-β治疗MS的作用机制如下:①降低机体IFN-γ水平,减少其诱导的免疫应激反应,改善免疫机制受损状况;②改善Th1、Th1细胞失衡症状,降低促炎因子活性,改善机体炎性反应;③降低巨噬细胞和黏附因子的活性,降低T细胞中MHC-Ⅰ和Ⅱ类反应,降低免疫应答反应。多项研究结果显示,IFN-β能够降低MS的复发率,抑制疾病呈进展性发展,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5]。但目前临床关于IFN-β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频次等疾病复发、预后发展、安全性的应用尚存在争议,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该研究探讨了大剂量和小剂量IFN-β1b治疗RRMS的效果,发现两组治疗前至治疗后24周EDSS均无明显差异,治疗48周后大剂量组EDSS评分略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短时间内IFN-β1b在改善RRMS患者是神经功能受损中的应用价值有待提,与国内既往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者认为还可能与EDSS评分的敏感性有关,EDSS评分变往往在IFN-β1b治疗2~3年后才可见明显变化。有学者指出,疾病复发率、持续进展率及MRI新发活动病灶是评估IFN-β治疗RRMS效果的重要指标[6]。治疗48周大剂量组复发率和持续进展率分别为36.84%、18.42%均显著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IFN-β治疗RRMS期间存在剂量依赖性。吴祥等[7]指出大剂量IFN-β能够减低MMRS桓则复发率和延长复发间隔时间,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佘晓岚等[8]分析不同剂量干扰素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大剂量IFN-βRRMS的复发率为45.7%,小剂量复发率为60.6%,合并效应RR值为0.79%,两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与该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大剂量IFN-β1b治疗RRMS能够降低疾病复发率,抑制疾病呈进展性发展,但不良用药反应相对较多,治疗期间加强患者对不良反应耐受性的观察,适当调整用药剂量,提高治疗安全性。

[

参考文献]

[1] 贺电,李娅,徐竹,等.干扰素-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系统评价[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9):775-788.

[2] 梁军利,吕海东,钱琪,等.甲泼尼龙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辅助T细胞17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47(4):246-249.

[3] 王秀丽,宋秀娟,李亚,等.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干扰素-γ水平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1):47-49.

[4] 曹芳,付锦.对比干扰素β与醋酸格拉默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新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14(6):419-422.

[5] 陈勇,黄光祥.干扰素-β 1a配合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5):67-69.

[6] 徐雁,刘彩燕,张遥,等.中国经典型多发性硬化患者β干扰素-1b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J].协和医学杂志,2012,3(3):282-286.

[7] 吴祥,杨军.甲泼尼龙联合干扰素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3):367-369.

药剂学的意义篇5

【关键词】西药药剂;合理性;存在问题;管理措施

西药的种类及数量繁多占据了医药市场的多数份额,其临床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治疗效果[1]。近年来,频发的医疗事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政府及医疗对于合理使用西药药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为了防范药疗风险,各医院均需要广泛开展处方点评工作,采取合适的药剂处方管理措施,促进合理用药。为了对西药药剂临床使用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特选择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西药处方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某院2014年1月至12月未实施管理考核及2015年1月至12月实施管理考核后西药处方各1000张进行研究分析。1.2研究方法分析所选择的2000张处方中西药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合理用药、西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用药种类等。安排专门的药剂科药师担任调查人员,按照上述指标,根据其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和管理,对处方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总结用药中存在的问题。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管理措施实施后用药合理性明显高于管理措施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一般情况下,临床用药西药处方常见不合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登记不规范、填写错漏、字迹模糊,乱用处方、处方规格及用药数量与要求不符、药剂种类不符、处方未及时修改,药不对症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处方成为了主流,上述问题的发生率也不断降低,处方合格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次研究显示,现阶段西药药剂用药存在的问题包括用法用量不明,如每日服用1次的药物随意减量增次;重复给药,同性质药物重复服用,不但浪费药物,而且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有害无益,甚至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主要是为了提高药物疗效,并防止出现不良反应,但如果用药不合理则适得其反,如青霉素与维生素C共用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青霉素疗效[3]。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主要如下。①建立西药药剂管理制度,并严格规范实施[4]。制定相应的处方点评处罚条例,成立西药药剂的监督小组及事故鉴定小组,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制定西药药剂事故处理规程,做好药物管理,注射药、内用药及外用药按种类存放,注意使用期限。②在院内广泛宣传并加强培训。安排院内资深专家及药学专家引线,主动引导医务人员积极培训学习,在普及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具体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达到药事知识的全覆盖,提高全员专业素质及水平的目的[5]。医药人员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提高工作责任感。必要时可在培训结束后行笔试考核,对医护人员的学习水平进行判定,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③促进全院实现西药药剂使用规划化。对每个科室、门诊使用西药的情况每月点评,如发现不合规定的西药药剂使用情况及时提出并给出通报批评、离岗培训、业绩考核等整改意见和措施。此次研究显示,西药药剂临床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用法用量不明、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合理等方面,管理措施实施前用药合理率为71.0%,管理措施实施后用药合理率为91.0%,管理措施实施后用药合理性明显高于管理措施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玉强,朱叙德.西药药剂头孢米诺的研究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4):1-2.

[2]权朝霞.浅谈西药药剂的合理应用及管理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2):13-14.

[3]潘贵林.西药药剂临床使用合理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4(4):40-41.

[4]丁仁田.西药药剂的合理应用及管理对策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2015,8(14):47.

药剂学的意义篇6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特点;原因分析

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加强,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由于人们对中药普遍认为药性较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可期服用,因此ADR(中药不良反应)的情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中药剂型方面,注射剂使用出现ADR的情况所占比例较大,据杨立平的研究报告显示【1】,注射剂的ADR可达所有中药剂型ADR的76%,故本研究着重分析中药注射剂的ADR的特点与原因,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2011年两年间出现注射剂ADR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分析内容

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时间,注射方式与发生不良反应的关系,并将受累器官系统与临床情况作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与ADR关系

统计120例ADR情况中,男性占59例(49.17%),女性占61例(50.83%),分析性别与注射剂ADR比例情况,两者并无显著差异(P>0.05),不符合统计意义。

2.2 给药发生ADR时间统计

中药注射剂使用后发生ADR的时间进行分析,1h内出现ADR比例较大,与其他时间相比,差异符合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3 年龄与ADR关系

注射剂ADR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出现的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年龄超过60岁出现ADR的例数与其它年龄段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用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分析120例注射剂ADR病例发现,采用静脉输液方式出现ADR的比例较肌肉注射出现ADR比例大,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ADR受累器官与系统并临床主要症状

ADR主要造成皮肤与附件受累,发生比例为,第二为呼吸系统受累,发生比例 ,导累药品与临床主要症状见表4

3 讨论

3.1 分析ADR发生原因

3.1.1 注射剂质量方面

注射剂质量引起ADR的发生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生产是应用成分不十分明确的天然药材进行萃取提炼而成【2】,故目前中药注射剂多为复合制剂,中药材的采集地,生长情况,加工与储存的条件等有差异,其药材的化学成分也有所差异,如分析穿心莲图谱发现,采自不同地方的药材,虽然成分峰显示都符合其药物的特性,但峰值的面积在各成分中所占比例有所差异【3】,但采集地较接近的药才,峰面积的比例较为接近。再者同一品种的注射剂会因为生产厂家的工艺不同,也会出现疗效的参差不齐,如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能提取出鱼腥草中的葵酰乙醛,而采用蒸馏法提取出的则是甲基正壬酮。

3.1.2 配伍不当方面

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过程中,不恰当的配伍大输液,会改变溶液的酸碱度,发生加聚与缩聚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4】,导致不溶性微粒的产生。例如中药注射剂鱼腥草配伍大输液葡萄糖(5%)或生理盐水注射剂,颜色会变黄,当中的不溶性微粒水平明显增加,清开灵与葡萄糖(5%或10%)注射剂配伍,会产生沉淀。而人体中最细的毛细血管直径可达4um,产生微粒的注射剂输入人体时,有可能会阻塞微小血管,造成局部组织水肿或者坏死,或者引起抗原,发炎等反应,这也是造成中ADR发生的原因之一。

3.2 ADR发生的相关联系

3.2.1 年龄性别与ADR发生的联系

本研究的120例中药注射剂ADR的情况中,男性发生率占49.17%(59/120),女性发生率占50.83%(61/120),两组数据差异并不显著(P>0.05),说明ADR的发生与性别无联系。分析ADR出现与年龄的关系发现,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发生中药注射剂ADR的比例占47.5%,与各个年龄段例数的比例相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分析可能由于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减弱,各器官系统功能降低,代偿能力衰退,特别是肝肾的代谢功能减弱时,使得药物在体内不易被转化分解【5】,故停留时间延长,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合并用药情况常见,更易发生ADR现象。

3.2.2 累及器官与临床特征

受累器官中皮肤与附件比例较高,临床特征以皮疹,荨麻疹,颜面潮红为主,分析可能是由于进入体内的中药注射剂产生的变态反应,容易通过皮疹或者药疹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受累的为呼吸系统,气急,咳嗽,胸闷为主要表现,故在实施静脉输液的时候千万控制流速,避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综上可见,实施药材规范化种植与产地固定,并制定统一详细的制药工艺流程,同时合理配伍中药试剂与其它液体,提高中药注射剂治疗效率,同时用药后密切观注患者情况,特别是用药后的1h内,降低中药注射剂ADR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立平.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1):2459-2470

[2]陈桑雅.警惕中药静脉注射剂的不良反应[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6):6-8

[3]李凤兰,辛明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2009,4(Z1):70-71

药剂学的意义篇7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防效;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096-01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别名刮青虫,是水稻最主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水稻的叶片,影响水稻光合作用,从而引起水稻受害后空瘪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严重时田块颗粒无收[1]。自2003年来,上海市稻纵卷叶螟灾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2-3]。由于稻纵卷叶螟迁入量大、迁入峰多,且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很大。加上农药的大量重复使用,该害虫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耐药性,造成农户用药防治的效果不理想[4]。目前,针对卷叶螟的传统药剂如甲胺磷、杀虫双等已逐步退出市场,一批高效、低毒、持效的新型杀虫剂逐渐应用于稻纵卷叶螟防治。为科学评估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指导农户田间用药,该文选择了5种上海市常见的新型药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朝阳村的晚稻田中进行。该试验田的水稻稻纵卷叶螟的侵害严重,近3年卷叶率平均为18.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商品名康宽,美国杜邦公司)、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商品名稻腾,拜耳作物科学)、40%氯虫·噻虫(商品名抑螟,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40%敌百虫·毒死蜱乳油(商品名半招净,郑州丰乐农化公司)、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商品名艾绿士,美国陶氏益农)。供试水稻品种:秀水134,栽培方式为抛秧,防治对象为第2代稻纵卷叶螟。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 mL/hm2(A)、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60 mL/hm2(B)、40%氯虫·噻虫10 g/hm2(C)、40%敌百虫·毒死蜱乳油75 mL/hm2(D)、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 mL/hm2(E),以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6.7 m2,各小区间由田垄隔开。各处理区的土壤肥力均为中等,周边环境条件大致相同,并采用统一时间、同一方式栽培和施肥。

1.4 试验实施过程

于2012年9月12日7:00—8:00对水稻统一喷药处理,此时为4代纵卷叶螟低龄幼虫卵孵盛期。各处理均对水750 kg/hm2,采用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药,空白对照喷洒等量清水,试验期间不使用任何其他农药。施药时天气晴朗、微风,气温在32 ℃左右,药后48 h内未下雨。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保叶效果以处理B效果最佳,达到了91.33%,处理C、D相对较差,不足90%。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组间的保叶效果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N-K法对各组保叶效果两两比较发现,处理A、B、E之间相互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处理A、B、E与处理C、D组间两两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处理C和处理D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统计结果表明,在保叶效果方面,处理A、B、E>处理C>处理D。

不同处理防治效果均表现优异,除处理C外,都在92%以上,但单因素方差分析证实各组的防治效果不完全一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N-K法两两比较发现,处理A优于处理B、C、D,处理B、E优于处理C、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的来说,在防治效果方面,处理A、E>处理B>处理C、D。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检测的5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和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的总体效果更佳。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及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是新型的酰胺类杀虫剂,主要通过激活稻纵卷叶螟体内的鱼尼丁受体,刺激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失控性释放储存的Ga2+,导致肌无力、麻痹,最后引起昆虫死亡,是目前针对害虫抗性治理、轮换使用的最佳药剂,特别适用于防治现有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害虫。另外,这2类药剂在低剂量下即可发挥作用,药效持续时间长、环境残留量低,且对鸟类、蜜蜂和哺乳动物等的毒性低,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是新一代高效、广谱、低毒及环境友好型杀虫剂,曾获“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乙基多杀菌素是刺糖菌素spinosyn类杀虫剂的一个新成员,与传统的拟除虫菊酯、灭多威等传统药剂相比,杀虫谱更广、防效更高,且药效独特、无交互抗性。同时,乙基多杀菌素在自然界中分解迅速、无残留,与土壤及有机质结合能力强,不会污染地下水及地表水,特别适用于无公害有机稻米生产[6]。

总体来说,各类新型药剂普遍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毒理作用独特等特点,可在水稻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但是,为了避免稻纵卷叶螟产生抗药性,应尽量选择多种药剂轮换使用,避免同一药剂连续使用2个世代,药剂用量不得低于标签推荐的最低用量,并尽可能在卷叶螟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盛期使用。

4 参考文献

[1] SHOU JIN L.Occurrence of Rice Leaf Roller in China and Its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0,1(2):13-18.

[2] 2006年上海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策略[J].农化市场十日讯,2006(12):28-29.

[3] 上海市奉贤区水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学,2009,25(3):120-122.

[4]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GB/T 17980.101-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325-329.

药剂学的意义篇8

【关键词】 肉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指数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其发病率随年龄递增,可高达50%~70%,目前,对前列腺增生药物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重视。BPH临床表现主要为排尿困难、尿潴留及肾功能损害,严重影响老年男性患者的生活质量。肉桂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之功效。本研究在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上,观察了肉桂提取物对前列腺腺体质量和指数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动物:雄性昆明小鼠,初始体重23.59±1.10g,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合格证号: scxk(川)200415。实验药物:肉桂(Cinnancomum cassia Presl)提取物,由成都依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使用时用蒸馏水配制成混悬液灌胃;丙酸睾酮注射液,2ml/支,含丙酸睾酮25mg·ml-1,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501;保列治0.5mg/片,默沙东药厂生产,批号:20070201。

1.2方法

1.2.1 剂量设计:肉桂提取物高剂量,相当于0.88g·kg-1生药量,肉桂提取物中剂量,相当于0.44g·kg-1生药量,肉桂提取物低剂量,相当于0.22g·kg-1生药量。保列治剂量为1mg·kg-1。

1.2.2 模型制备: 参照文献[1]。取雄性小鼠72只,体重23.59±1.10g,将造模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2只,其中5组皮下注射丙酸睾酮5mg·kg-1·d-1,另一组设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给水,阳性药组给保列治,药物组按高、中、低剂量给肉桂提取物,体积为20ml·kg-1,灌胃给药,1次/d,共28d。同时12只正常组小鼠,每只小鼠每日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连续给药28天,第29天禁食12h,断头处死,迅速摘取完整前列腺,电子天平称重,计算前列腺脏/体比值。

1.3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实验结果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差异LSD 方法。

2结果

肉桂提取物对丙酸睾丸酮所致小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实验结果如表1、2、3所示,小鼠的初始体重和最终体重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连续给药28天后各组与模型组小鼠前列腺湿重和前列腺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均较模型组降低。各组与正常组小鼠前列腺湿重和前列腺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均未能恢复到正常。肉桂提取物大剂量组与阳性药组在前列腺湿重及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桂提取物大剂量组与肉桂提取物中剂量组在前列腺湿重及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桂提取物大剂量组与肉桂提取物低剂量组在前列腺湿重及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桂提取物中剂量组与肉桂提取物低剂量组在前列腺湿重及指数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药组与肉桂提取物中剂量组在前列腺湿重及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组与肉桂提取物低剂量组在前列腺湿重及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肉桂提取物对小鼠前列腺湿重和指数的影响注:*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正常组比较P<0.01。表2 LSD 方法两两比较肉桂提取物对小鼠前列腺湿重的影响表3 LSD 方法两两比较肉桂提取物对小鼠前列腺湿重的影响

3讨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中医认为是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补肾活血为基本治则治法。肉桂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之功效。肉桂常配伍治疗前列腺增生[2-4],而肉桂治疗前列腺增生单味药物研究较少,本实验结果表明,肉桂提取物大、中、小剂量均能显著减轻模型小鼠前列腺湿重和前列腺指数,提示肉桂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良性前列腺增生,但其作用机理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叔云,卞濂如,陈修. 药理实验方法学[M]· 第二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553.

2 井光宗,李文东.地黄肉桂汤治疗老年前列腺肥大6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6):4344.

药剂学的意义篇9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的药物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多年来的工作体会及药剂学的不断发展,发现药物制剂产生的疗效不但和其化学结构相关,同时受剂型不同的影响。结果:不同剂型的药物对其药效影响明显。结论: 药物剂型设计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药物剂型产生的临床疗效明显不同。药物剂型的不同不仅影响药效发挥而且会产生不同的治疗结果。

【关键词】药物制剂;不同剂型;药效;作用

同一种药物经过加工制作成不同剂型后,呈现的药效也不同,如药物的毒副作用,持续时间,作用部位,强度及起效时间等。另一方面,药物的毒副作用,疗效及性质等也决定了药物具体制成的剂型[1]。比如临床常用的一些抗菌药物,它既不能溶于供注射用的溶媒中,也不能溶于水,因而其只能做成片剂。还有些药物根本就无法溶到注射用的溶媒中,因而其也就无法做成注射剂。与此正好相反的是,有些药物像胰岛素则只能做成注射剂。这主要因为胰岛素口服后会被人体内的胃蛋白酶破坏掉,致使临床治疗效果失败。为此一种药物可制成不同的剂型,其剂型不同,临床药效也各不相同。

1 药物制剂定义及种类

1.1 药物制剂定义:顾名思义就是药物的剂型,是药物应用的表现形式[2]。即根据医院临床上的需要,把药物经过详细加工制作成方便使用与贮藏的比如是软膏剂,丸剂,注射剂,胶囊及片剂等一类制品。

1.2 药物制剂的种类:药物制剂种类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哪种药物剂型,不仅要看是否用药方便,准确,稳定,有效及对人体安全,而且还要根据临床患者的病情,不同的用药部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3 药物剂型发展阶段:截止目前为止,药物剂型一共经历了四展。第一发展阶段主要是注射剂,胶囊,片剂和丸剂。第二发展阶段主要是缓释剂与前体药。第三发展阶段主要是速度控制释药剂型,简称速释剂型。第四发展阶段主要是方向性给药系统。前两代属于常规剂型,后两代是近几十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药物新剂型,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发展的控制释药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总称为药物运载系统。具体一点来说是通过制剂方法将药物在规定时间内按即定的速度释放,并有效作用于特定的靶向器官。根据药物释放速度快慢及理化特性又分为缓释剂型,控速释放剂型及速释剂型[3]。第四代方向性给药系统即方向定位控释剂型,主要包括脂质体,靶向前体药物,磁性药物制剂,毫微体系,靶向乳剂及微球制剂。

2 结果

2.1 不同的药物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口服硫酸镁有利于利胆,导泻;针剂能有效降压,镇静。但早期研制的硫酸镁消炎痛片,不但吸收性差而且要给予很大剂量疗效才稍显著,而且对胃肠功能刺激性大。后来改制为胶囊,不仅吸收力增强,而且只用较小的剂量临床疗效就非常明显,对胃肠刺激性也较小。还有传统的丸剂,冲剂及煎剂类中药等,给儿童服用时不仅困难且好多药都浪费了。这不但影响了治疗效果而且导致儿童非常容易患吸入性的肺炎,严重时还有可能引起窒息。制成栓剂后,通过给儿童用药不但用药方便且药效好。为此一种药物如果能够通过正确的方法改变其剂型,不但能提高药物临床药效还可有效降低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4]。因而,改变药物的剂型已经成为目前乃至将来药剂的发展目标。

2.2 对应用最少药物剂量达到最佳疗效的不懈追求。多种多样的新剂型种类药物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但是由于开发一种药物的新剂型扩大其新用途,比研制出一种新药不但所需的时间短,费用少,而且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非常高。因而开发一种药物的新剂型及扩大其新用途,越来越成为一些药物制造商和药物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他们不仅对原辅料本身的缺点进行良好改进,而且还不断地研发新型药物辅料。寻找同类药物的代替品,对来源广泛的辅料及一些自然产物进行很好的开发利用。巧用药物动力学循环原理,设计出新的控释药物系统,实现了定量按时释放有效治疗剂量药物的目标。近些年来纳米、微米技术的药用,靶巴给药系统又向纵深方面不断地发展,都是向最少剂量达到最佳疗效的不断追求很好的证明。

3 小结

综上所述,尽管发展的各种药物新剂型具备诸多优点,不过对如下问题还需注意。(1)把一些口腔和眼科用的药物治疗妇科病。比如把口服的制霉菌素或灭滴灵误当作治疗阴道炎的栓剂。其实这些口服片剂根本就不含发泡剂,置于阴道内后几乎很难发挥药效,治疗效果可想而知。(2)把胶囊药倒出来服用。不仅使药物失去了胶囊的隔离与遮味作用,还会严重影响其药效。比如布洛芬缓释胶囊药,里面装有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颜色各异的药物颗粒。如果将胶囊皮撕破把里面的药物倒出来服用的话,则使药物原来的配比作用完全失去,结果药物的缓释效果也一定会改变[5]。此外心绞痛患者急性发作时,可以马上在舌头下面含上化硝酸甘油以进行快速、有效的缓解。这主要因为化硝酸甘油不是经胃肠吸收与肝脏代谢,而是经过口腔黏膜下的毛细血管直接到达血液循环系统,因此药效快而确切。(3)用药时绝对禁止随便更改剂型。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其药效作用与用法也不相同[6]。比如糖衣红霉素,胰酶片及阿司匹林等药物,因其使肠溶衣被分割破坏,胃酸分解此药物的功能也被破坏,从而药效不仅极大降低,且极易导致胃出血或胃肠刺激等不良反应。另外还有常见的包衣片如果把其掰开服用,使得包衣层不但失去了其原有的隔离,遮味及保护优势,还致使其疗效极大降低,同时毒副作用风险性增高。

参考文献

[1] 梁文权.药剂学[J].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2(16):88-89.

[2] 魏文华.药物剂型对疗效的影响[J].海峡药学, 2009,21 (06):197-198.

[3] 王伟,董国力,孟玲宇.药物剂型与临床药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26(17):111-111.

[4] 胡拥军.药物剂型的选择与合理性评价[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04):165-168.

[5] 洪约南.药物剂型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业, 2010, 22(18):59-59.

[6] 刘治军.正确服用不同剂型的药物[J].保健医苑,2011,23(3):24-26

药剂学的意义篇10

[关键词] 中药专业;通用人才;《方剂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09-02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高校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思路,即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但是,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和推介等,故需通过《方剂学》获得与中药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不是处方能力,基于这一需求,对中药专业《方剂学》进行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全社会对本科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关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实用性要求较高,因此中医药教育也要顺应就业需求,考虑学以致用[1]。因此,应调整和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这对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向就业实际工作的合理转化有着现实意义。其次,为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基本理论也不能荒废。因此,通用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兼顾。

2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综合考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在不降低《方剂学》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从就业出口来看,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而中药学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临床监察)和新药推介(针对临床医生的讲师和医药代表)等工作。这些工作对《方剂学》知识的第一需求并不是获得临床处方的能力,因此若完全按照中医类学科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大纲和模式授课,将不能完全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专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等也应该有所改进。

虽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不在临床一线,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离不开临床,所以他们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而药学各专业课程设置都没有中医临床课,因此《方剂学》在使得中药学各专业学生获得临床用药知识方面就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课时设置反而比中医专业少。

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适当调整中药学院的《方剂学》教学方法、内容及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使中药专业学

生在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兼顾与本专业特点有关的《方剂学》相关知识,又能拓展与就业有关的实用的知识面,在应用能力上有提升,即保证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学时里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实力,又不缺少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方剂学》课程应有的作用。

3 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将《方剂学》核心知识与中药学院学生的特殊需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核心知识、基本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专业需求。

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使中药学院的学生通过《方剂学》有限的学时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为了既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当兼顾就业市场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特殊要求,又保证学生能系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核心知识,我们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

4.1 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我们认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对于各专业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专业《方剂学》学时设置不同,学生将来要进入的行业也不同,因此对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讲授,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又有差别。为保证研究结论准确和严谨,有必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再次确认《方剂学》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首先,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提炼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纵向方面,研究建国以来各版《方剂学》教材,了解《方剂学》内容的变化情况;横向方面,研究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针对各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大纲,了解各学校各专业都重视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其次,进一步访问教学管理部门对《方剂学》课程设置的建议,访问资深的《方剂学》教师以了解前贤和同仁在《方剂学》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及发现的问题。再次,总结作者个人多年的经验。其对方剂学的知识体系和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都有切身的体会。通过以上方法确定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

4.2 学生所需知识的特点以及与《方剂学》的相关性

(1)调查研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以及《方剂学》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并调查中药学各专业在校学生对《方剂学》学习的需求和教改建议。(2)了解中药学院各专业的就业出口,调查已毕业学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对已学《方剂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及所需补充的相关知识。(3)调查用人单位对中药学各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并分析确认其中哪些是《方剂学》教学能够给予学生的。

4.3 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最佳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案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将各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与中药学院各专业学生对《方剂学》的特殊需求有机地结合,得到适当调整《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方案,制定了适合中药专业的教学大纲。

5 本研究的结论

5.1 《方剂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比较建国以来历版《方剂学》教材,发现各版教材的章节设置基本一致。比较我国比较知名的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基本内容一致但是细节有差异。

结合总结个人《方剂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相同的,中药专业也不例外[2-3]。当然,中药专业《方剂学》的课时较少,而且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中医专业确实有所不同,因此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确实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说来,《方剂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总论中包括方剂学发展史、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剂型和用法,各论是经典方剂讲解。

5.2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总论教学的特点

药学生出口不论是药师,药品推介还是医药研发企业等,都是通过药与临床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一专业和行业都必须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理法方药缺一不可,因此总论中方剂的组成变化,也就是组方配伍理论和法度,是方剂学教学重点,是必保的核心知识。

考虑到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从剂型与成药关系密切角度考虑,总论中除治法和组成变化外,还应该重视剂型的讲解,应把剂型讲解提到一个高度。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课程通常在三年级开设,在此前的两年中,中药专业学生基本都是在学习与中药相关的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等,因此中药专业学生对单味药的理解和记忆比较深刻。然而临床等应用领域中,中药的治疗作用是以方剂的形式实现的,所以《方剂学》总论的教学中还应该强调中药和方剂的联系与区别,以理法方药方剂配伍思路为重点,讲解其用药知识,这对于中药专业毕业生将来开发新成药或者作为药品推介师向临床医师讲解宣传自己的产品都是很有好处的。

5.3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各论中的选方原则

考虑到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相对较少,各论中所能选择的经典方剂的数目相对就少,必须采用少而精的选方原则,主要是注重方剂对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为纲,以纲为目,纲举目张”。

5.3.1 体现法度的方剂 依据“方从法出,依法统方”的理念,选方和授课时注重以方表法,重点是能表达配伍法度的方剂尤其是一方多法的方剂,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并不强调对每一张方剂面面俱到。如麻黄汤,麻黄配杏仁,表达了宣降相因的理肺法度,对肺系疾病的处方和肺系新药配方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5.3.2 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药方 药学专业培养目的不是临床医师,通过方剂学学习侧重的不是培养其处方能力,而是实际应用能力,中成药的使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正方和附方的选择中尽量选择一些已经具有中成药剂型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中成药的方剂,这一特点特别适合于药店的药师。

5.3.3 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适合于制药企业的药师) 近年来,新药研发人员将一些经典方剂剂型加以改革,成功开出新的中成药,这些成药成功的走向市场,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制药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就是一个剂型改革的成功案例;又如逍遥散是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传统名方,今人在此基础上去生姜加香附、丹皮、栀子增强方剂疏肝解郁的作用,又可治疗肝郁化热,成功的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舒肝颗粒疗效稳定,使用安全,价格便宜,已纳入非处方中成药目录。这是一个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因此,为培养学生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的能力,应多选对古方剂型改革获配伍调整取得明显成功的案例,并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

5.3.4 《方剂学》教学的实践环节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模拟药店药师、药品推介师和住院药师的工作场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方剂学知识撰写求职报告病进行模拟求职答辩等,通过以上环节的讲解和点评,使方剂学理论知识实用化。实践环节可以再教学课时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璞.中医药通才教育的几点看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2):51-52.

[2] 谢鸣.临证选方配伍及其规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