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十篇

时间:2024-01-10 17:53:05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篇1

关键词: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高校学生工作

一、社会转型时期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必然难以避免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很多大学生受社会浮躁风气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局意识和道德观念有所淡化,勤奋好学和集体主义精神有所弱化,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教育主体的“90后”大学生成长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大,他们大都有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一面,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有个人主义的一面;有部分大学生人生追求庸俗化,心智未成熟,既有少年老成的一面,又有少不更事的一面;部分大学生中间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甚至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也紧跟时尚,但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家庭,又加上我国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体现在大学生身上,甚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富裕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两极化现象也随之凸显。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甚至基础教育的某些缺失和遗留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高等教育上。这些新情况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给高等学校办学带来巨大压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很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远超过教育部所规定的1:200的比例。在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稳定压倒一切”的考评机制下,即使没有超过规定比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往往被名目繁多的事务性工作缠身,通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有的甚至陷入被动“保平安”、只求“不出事”的怪圈,大多数辅导员经常抱怨自己成了学生的“保姆”,真正花在“辅导”的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被挤压。加上大多数辅导员本身比较年轻,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缺乏相应的辅导员工作业务知识和技能,很难系统开展诸如大学生真正需要的思想政治引导、学业和职业规划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工作,而这三项工作才是辅导员工作的真正职责之所在。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二、重新认识学生工作创新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生工作创新是践行育人为本理念的便捷突破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反复强调“育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大学要有大师、大楼和大德。但是,曾几何时,我们的大学却遗忘了这一个常识,那就是大学首先必须有大学生,否则所谓的“大师、大楼和大德”都无所依托。对大学生的培养是大学全部工作的核心,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社会服务都要以育人为中心。但是,在高校“去行政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前提下,要求科研工作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在短期内转变观念并统一行动起来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在思想统一、经费保障、后顾之忧的解决和评价机制的改革等相关配套条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高校学生工作者作为与学生关系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教育者,他们对于高校行政化的弊病感受最深,而且通过高校基层党组织对辅导员进行组织动员最为方便快捷,将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践行育人为本理念、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便捷突破口。

(二)学生工作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环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要实现“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当务之急是,深刻认识新时期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做好学生工作的共同认识。创新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履行大学职能、实现大学使命的迫切需要。高校应当强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使命感,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大爱之心,教育引导学生,呵护帮助学生、尊重服务学生。要改变大学生容易受社会浮躁风气影响、专业学习积极性降低的现实,须首先帮助学生理性地看待社会,积极地对待竞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合作共事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学生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已经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学生工作创新是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环节。

(三)学生工作创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着力点。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明确教育培养人的方向、目标、内容和方法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形势下,首先要解决好培养方向和目标问题。应当把大学生的成人、成长和成才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学校提升办学能力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次是解决好培养内容和方法的问题。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坚持把高校育人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上。针对这些新要求创新学生工作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着力点。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力推进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和创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之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围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认同感。注重发挥“朋辈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激励机制和传帮带机制,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并让优秀的学生带领更多的同学走向优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对大学生要加强人文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坚持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和教育,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始终以阳光心态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学业压力。要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关注现实、关注民生,不要局限于“小我”之中自怨自艾,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之中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寻找自身价值。还要从学生进校之日起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强化分类指导,分性别、分年级、分专业地指导,增强针对性,从而帮助学生在明确定位以后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自己的才能。

三是学生管理者必须由单纯地重教育和管理,转变为服务、教育和管理三者并重。既要强化服务意识,又不能忘记教育的职责。要做到耐心教育、严格管理、热情服务的有机统一。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进学生公寓,使学生公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平台。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要强化指导功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分;大学生公寓要尽量分学院安排,以有利于社区管理,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二)以“专家型”辅导员队伍提升学生工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是着力打造“专家型”的学生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的成长成才方面进行引导、指导和辅导的功能。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辅导员能做好思想政治引导、学业和职业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的前提应当是把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辅导员职业化”近年来在教育界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成为一种趋势,高校应当在辅导员聘用、考核、晋升、流动方面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激励措施吸引更多高层次、高质量、多学科的人员加入辅导员队伍,实现人员配备的最优化。辅导员要向“专家型”人才发展,学生工作队伍要兼具学科专业技能和学生工作技能,在学生专业学习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等方面提升对学生的服务能力。从大学决策者的角度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在辅导员的待遇和工作保障方面给予优待,通过多种形式改变其边缘化的尴尬境况。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篇2

作为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学校承担着历史重任。学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是学校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也是关系学校教育兴衰成败的关键。

一、在学校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的学生,就要从培树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起。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永远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目前,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身上仍存在着新时期享乐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两方面素质发展不平衡。他们有着足以胜任本职工作的甚至是较高的业务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愿担当,不甘奉献,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怕脏怕苦怕累,缺乏责任心、纪律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缺乏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的工作热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在思想政治方面,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偏斜的倾向,偏向个人,偏向功利。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明显的差距,这些问题都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在学校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培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首先要组织和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不论他学有多高,如果缺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没能身为世范,也不能称之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对中青年教师或新招聘教师,学校要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重要思想,尤其是思想中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等核心理论。通过学习,教师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明确有意义的人生的走向,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明确拒绝诱惑、力排干扰的方法。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也是他们继承并发扬老一代教育工作者优良传统的开始。学校教务处要制定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必读书目、推荐阅读书目,拟定分期分批的学习计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完成对教师的培训。

培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要引导教师学习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好书,育好人,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先学习好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要定时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传达好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做到分步骤分责任逐级落实,通过检查通报实现全覆盖、全落实,不留死角,不做“短板”。为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学校要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年轻教师业务上迅速成长、成熟;同时,年轻教师还要把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传统作风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教师要努力学习和钻研业务,大胆探索教学艺术,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体现。

培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必须建设一支敬业爱生的班主任队伍。任何一名教师只有当上班主任,才能领悟到身为教师“教书育人”的真谛,才能进一步锤炼好自己的师德;这也是学校培树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的学生的开始。学校一方面要培养锻炼好在职班主任,同时更应该培养好后备班主任,通过让更多的教师接受班主任培训,能够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打造一支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必须要优先招聘有能力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会教给学生知识,还会组织管理好学生,把控好课堂。如果不愿当班主任或当班主任不过关的教师,一般不宜担任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这既是从严治校的一条原则,也是强化师德培养的重要举措。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 复合型人才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领域的扩大,社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即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用英语能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代高等职业英语学科教育的一大课题。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实用英语能力方面的成效却不容乐观.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取得较好分数.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却无计可施:在求职面试时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时,不能准确措辞、灵活运用适合该专业的体裁来简述论文内容;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看懂英文的产品说明书、合同等商业文书。所有这些都表明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薄弱环节,英语学科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方面存在脱节的现象。因此,改革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是当务之急。

高职教育要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同时.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依据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总体目标,高职英语教育改革中,应该以用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性特征。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或目的相关的,以学习需求及目标需求为基础的教学,以实用性为最大特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积极尝试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将有利于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提升高职人才素质。

二、技能核心教育特点及范畴

技能核心教育是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其思潮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20世纪60年代被用于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来传人加拿大.该思潮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以全面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其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积极适应社会的需要,开设的主干课程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得到调整: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职业岗位上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课程的需要;教材必须是成熟的技术或管理标准;基础课程应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而设置,而且以够用为度:训练应以学员毕业后能胜任某一具体岗位为基础等。技能核心教育强调以培养职业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来设计教学课程及相关的教学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和教学的灵活多样。技能核心教育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本位、以学科体系和学制确定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技能核心教育在高职英语中的实现方法

技能核心教育的主题就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因此,英语作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课程应根据职业岗位上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且以够用为度。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陈旧,常见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词汇讲解、语言分析、课文翻译及课后练习这一传统的语言学习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课程教学缺乏对语言技能及语言运用的训练,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难以学以致用。笔者认为.高职专业英语课的实施不应是一种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中心的“精读型”的被动吸收模式,相反,技能核心教育应突出语言实践,围绕语言交互活动为中心来开展.获得以英语为媒介进行某专业学科交流交际的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中“任务”的设置至关重要。“任务教学法”把语言能力目标和工作能力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使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任务都是一个整体计划,包含各种机会和接触。如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产品英文简介,参加国际性的产品展示会。在完成此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从构思到成文,再到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产品,做演示,即席回答与会者的问题等。如在旅游英语中,“任务”的设置应侧重于听、说方面,而计算机英语中的“任务”就应该倾向于通过阅读捕捉更多信息等方面的训练。总之,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世界”相关的任务,能促进学习自主性,增强语言学习的意识,锻炼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任务性教学法”在技能核心教育中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结语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篇4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提出,大学应提供三种教育:第一,公民教育(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第二,良好生活教育(education for the good life),第三,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1]第一种教育是使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成为负责任的好公民。第二种教育是使学生过一种积极、有品位、幸福的生活。第三种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三种教育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但科南特对大学三种教育的概括具有一定普遍意义。

在我国,1950年代“院系调整”以后,高等教育被当作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主要服务于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职业,所以,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受到特别重视,教师、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学校的主要资源,集中投入职业教育。而科南特所谓的公民教育和良好生活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重视不够,投入不足。19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仅重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缺陷,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2],这两种教育主要与公民教育和良好生活教育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要求高等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条),而不限于开展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重要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两根支柱。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培养方案中都有通识教育部分,学校也多声称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通识教育。而在实践中,由于专业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学生就业压力大,学校、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能与专业教育相提并论。至今,我国高校尚未形成稳定和有影响力的通识教育模式,部分原因也应归结为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较短的历史。

我国各高校通识教育没有统一的做法。不过,在多数高校,通识教育被当作专业教育的补充,学生通过自由选修或按一定要求选修规定数量的学分和课程,完成通识教育。很少学校通过认真、广泛的调查研究,经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制定适合本校特点、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目标。尽管一般都对通识课程进行分类,但对课程开设,学校和教师都比较随意,经常以教师兴趣和工作量需要为据,造成课程分散,没有结构,缺少标准,与通识教育目标脱节等问题。通识课程教学方法陈旧,对教育效果缺少必要的评估。这样的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很难保证质量,很难完成通识教育培养优秀公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 三、通识教育目标

作为选修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不少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不过是让文科学生学点自然科学常识,让理工科学生学点人文知识,“通识”就是什么知识都知道一点。对通识教育目标的这种理解显然很肤浅。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单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通识教育,其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任何知识,在任何一个知识点上,他们甚至都可以与教师一较高下。通识教育不是风花雪月,不是为培养巧舌如簧的学生增加谈资,它有严肃的目标。

我们将通识教育理解为现代社会公民素质教育,为社会未来公民提供共同基础课程。我们强调“现代”,是说学生应具备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价值、思维和能力。我们强调“社会”,是说学生不仅要成为国家政治事务的积极参与者,而且要成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成为作为社会细胞的积极的个人。根据这个目标,我们将通识教育的主要任务确定为,促进学生一般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做准备;在提升其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和提升社会公共生活的品质。对于现代社会公民的具体素质,我们将其确定为:清晰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能使用可靠知识和正确价值观认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积极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两根支柱,而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综合使用不用领域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核心。

基于以上目标,我们将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三个领域:(1)公民: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现代社会,培养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2)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核心部分,培养文化素养和积极价值观。(3)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使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以分部选修方式,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在组织和设置三个领域的课程时,我们努力使各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与通识教育目标相一致。 四、核心课程

在认真研究通识教育目标基础上,组织和建设高质量、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课程,是做好通识教育工作的关键。

首先确定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课程形式需要适应通识教育目标的要求。主要的课程形式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名著课程等。学科课程是教育实践中最为常见的课程形式,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适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这种课程具有简约性,效率高,课程编制相对容易,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易于评价学习结果。然而,由于我们确定的通识教育目标主要不是增加学生知识,所以学科课程并不十分合适。活动课程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课程内容,这种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的实践,但效率低,比较适合知识基础薄弱的低年级学生。名著课程具有综合性,也适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名著讨论的问题一般具有时代局限性和情景性,经常脱离当前社会实践,与我们确定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不一致。这些课程形式都不是很适合于通识教育目标。

有鉴于此,我们倾向于主要采用核心课程实施通识教育。对于核心课程,人们经常望文生义,理解成课程计划中最重要的课程。在教育学中,核心课程具有特定含义,是指以具体问题为核心组织的课程。核心课程的问题可能来自社会实践,比如“能源”、“转基因”、“环境”、“人口”等问题,也可能来自科学和理论领域,比如,“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细胞”、“生态系统”、“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等。核心课程的内容通常是跨学科的,例如能源问题涉及科学、技术、经济和地缘政治等不同领域知识。核心课程很适合训练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考虑价值和伦理问题,需要采用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像“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这样的课程过程中,可以通过考察物理学知识范式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科学思考方式的理解。

明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具体的核心课程标准、与任课教师的细致沟通,是建设核心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

在对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和目标认真研究、广泛深入讨论,并在校内达成基本共识基础上,我们组成一个小规模的核心课程专家组,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对于通识教育的基本共识,研究和制定核心课程的具有标准;审核面向全校征集的核心课程,并与任课教师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认真沟通,保证课程质量并符合通识教育目标;对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效果进行评价。

关于核心课程的具体标准,专家组提出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是说核心课程要有思想、有原理、有方法,要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提供肤浅、零碎、拾遗补缺的知识。所谓“立地”,是说核心课程内容要结合具体问题,要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不能空讲理论、原理、方法。比如,我们不赞成单纯讲科学方法论,而应该将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史结合起来;离开科学史,科学方法论是空洞的;离开科学方法论,科学史是没有灵魂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知识、原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是我们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

根据核心课程标准,专家组严格审核老师们提交的备选课程。少数课程直接获得通过,一些课程需要修改,另一些课程未获通过。对于需要修改的课程,专家组会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与任课老师认真讨论课程内容及其编排方式、教学方法、参考文献、作业、学生学习量、考核方式等具体问题。

我们已经开出60余门核心课程,基本可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为了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批判性思维”课程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我们也开设了全校学生必修的“公益课程”。这些课程成为学校通识教育的特色。按照我们的理解,对于实现通识教育目标,核心课程不在门数多,而在质量高,一些重要的、体现学校特色,又有质量保障的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开设。 五、问题、经验与教训

在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高校具有一定普遍性。突出问题有两个:

(1)高水平核心课程建设受到师资条件限制。“顶天立地”对于课程编制来说,是一个很高要求。要深入浅出,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和相关问题有深入研究,梳理其中的逻辑联系,并结合对具体实际问题分析,展示给学生。学术水平不高的教师无法做到“深入”,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也未必能做到“浅出”,唯有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能熟练使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才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就像“大手笔写小文章”,看似容易,实则需要很深的功底。而且,核心课程围绕具体问题跨学科组织知识,编制课程的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这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顺便指出,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合作开设核心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容易把课程讲得七零八落。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合作编制课程,在深入和充分交流基础上,由一两名教师完成一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可能是更好的做法,但这需要学校的精心组织。不仅核心课程编制需要深厚学术功底,教学实践也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像鼓励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等等教学环节,都是很需要技巧的。

所以,开设高水平核心课程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核心课程更适合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高职称教师开设,并在课程编制和教学过程中,对青年教师进行悉心指导。但一所学校有多少教师能开出高水平核心课程,他们愿不愿意开设核心课程,都是很大疑问。我们在实践中遇到了高水平教师不足,且一些高水平教师不愿意或其所在院系不同意其开设作为公共课程的核心课程的困难。高水平、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稀缺资源,而他们不愿意或其所在院系不同意其开设核心课程,则是认识问题,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资源分配问题。具体包括: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内部管理和资源分配制度导致校内各院系不愿其资源在全校共享等。

为了解决核心课程的师资问题,我们从国内著名高校邀请著名学者为学生开设高水平核心课程,举办通识教育讲座,但这终究是杯水车薪,且可持续性也是问题。核心课程还得主要依靠校内教师。

(2)学生喜选“水课”,学习任务较重的核心课程不受学生欢迎。选课时,那些课程内容相对容易、学习任务轻、容易得高分的公共课程(即所谓“水课”),似乎更受学生青睐。而我们邀请著名学者开设的核心课程,由于课程有一定难度,学生得分不高,经常要面临学生选课不足的窘境,校内教师开设的示范性核心课也常遭遇同样尴尬。高质量的核心课程,学习过程都不会太轻松。我国高校学生学习任务总体上较世界著名高校轻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自然不是迁就学生不恰当的喜好,若所有通识课程都不“水”,学生便无“水课”可选。在核心课程专家组审核老师们提交的核心课程时,课程要求的学生学习量,是一个重要观测点,若专家组认为学生学习量不足,会与任课教师沟通。我们也邀集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召开主题为“核心课程不是‘水课’”的座谈会,与老师们讨论提高核心课程对学生的要求的问题。

相对于核心课程师资问题,学生喜选“水课”较为容易解决,但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高水平师资是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开展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经验是:(1)要有清晰的理念;(2)要与全校师生尤其是任课教师分享改革理念;(3)在每一个环节上,工作要细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主要教训是:(1)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太过理想化;(2)教学改革需要校内管理制度尤其是人事制度和资源分配制度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黄坤锦.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9.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区志愿服务基地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New Exploration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oral Models

——On the Role of "School" "Community" Moral Education bases in Training Students' Sense ofSocial Responsibility

GUO Peng, WANG Yi, MENG Lingling, YANG Tao, DU Yuhan

(Hebei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

Abstract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cultivate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Since the system was not able to form an effective planning of activities, and its role in the moral could not be fully exploited. Therefore, we explored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mmunity servic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combined together to build community volunteer service base the new model. By cultivating community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training base", and to develop systematic volunteer service ev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targeted to guide students to volunteer in community service activities,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deep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ultimately have the correct, complet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Hope thi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to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m; community volunteer service base; practice base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说:“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的根本前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说的阶段,现在就要做起来。”因此,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点。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意识和爱国意识的培养的基础,也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社区居民委员是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单元,所以通过将社区作为高校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实训基地”实现高职院校与社区共同育人,是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探索。

1 现状

1.1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课以及各种视听媒体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主要渠道。近些年来,志愿者服务活动逐渐成高校德育教育“实践教学”部分的主要形式。虽然,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在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思想活动和心理特点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相比之下教育理念显得比较陈旧,课程设置也尚待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部分的组织更是困难重重。所以,现在仍然有一半多的学生对社会责任的内容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高职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矛盾”,他们往往对基本内容的认同度比较高,但是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又会有大部分人受到利己主义的影响,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1.2 现有的大学生社会服务形式以志愿者活动为主,但是没能形成系统的德育体系

2008年奥运会以来,社会服务成为社会关注青年展示风采和力量的重要舞台,同时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载体,较好地推动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大步发展。每年各高校都会有成千上万人次的志愿者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强化了一大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然而,志愿者活动很难像教学、科研等工作那样受到重视,没能像课堂教学一样形成很好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志愿者在奉献完自己的爱心和精力之后往往也很难得到相应的激励与认可,使得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把社会服务工作只当作其中一种课余生活的补充。

2 社区志愿服务基地的构建模式

我们的研究着重在借鉴国外学生社区服务的经验,利用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共建,改革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具有公民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人,是我们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基地”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

2.1 班团支部为单位,学生干部为纽带

社区志愿服务以每个班的团支部为活动小组,主要成员是班里的积极分子和优秀团员。由于每个社区的义务服务工作往往是长期的,工作量也比较大,所以一两个人是难以完成的。以班级的团支部为单位,可以保障活动的进行和人员的管理(如图1)。

学生干部作为老师、学生、居委会之间的纽带,不但要协助老师完成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同时也帮助居委会以及小区居民,对服务情况和收效进行信息反馈。学生干部可以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同学们的思想问题并反映给老师,帮助老师不失时机地调整活动计划。

2.2 居委会为媒介,“社区学生服务岗”为平台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中国人民民主和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之一。居委会工作人员几乎每天和小区居民生活在一起,很熟悉、了解居民的情况,例如:有多少老人和小孩、有多少残疾人、小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是什么等等。他们不仅能为志愿服务活动提出很多建议,给予很多协助,还能减少小区居民对学生的“排斥”和“不信任”。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合作,建立“社区学生服务岗”,并将之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平台,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训基地”。

2.3 监督和评价机制为动力

将监督和评价机制与积极分子和团员教育结合起来,并将义务服务成绩与学生的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等的评定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是“社区志愿服务基地”顺利运转的动力。

为了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教育部把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的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建立起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导机构和相关制度。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中,主要由居委会和社区居民完成监督和评价工作。学校给每个参加活动的学生发一份包含“学校派出证明” “意见反馈表”和“评价及依据”的活动表。

2.4 把握核心思想,制定长期计划

没有对“公民责任”的深刻理解,没有形成一个凝聚团队的“核心思想”的话,想要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坚持下来是比较困难的。

指导老师可作为社区志愿服务基地的“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首先让同学们对“公民责任”的含义有深刻的理解,然后为高职学生三年的“社区志愿服务基地”活动,做好统筹规划和工作指导,最终将拥有“社会责任意识”最为每个成员的培养目标。

具体的活动计划例如:由于大一期间学生对专业课还没有太多了解,志愿服务以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为主。大二期间学生已经对专业课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小区居民做专题志愿服务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大三期间,由于学生马上要就业了,所以重点是对大一和大二学生的指导。在将“社会责任”的理念传递给大一的学生的过程中,在帮助大二学生解决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大三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真正形成和对“社会责任”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内化。

3 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优势

3.1 丰富学生生活,增强学生能力

目前,大学生们参与组织管理的团体一般是学生会、社团和班集体,这些团体的管理和德育功能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大学生活动还是集中在校园内,走出去的活动一般以相互独立的单次活动为主。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之后,可以设立社区学生服务岗,由学生干部负责社区学生服务岗的管理工作。

学生干部最初需要走访社区,跟居委会负责人交流,说明自己的活动目的、形式、需要社区提供的各种条件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锻炼他们的勇气和表达能力。如果成功达成意向,学生干部要组织好参加的学生,做好分工和排班,同时,跟社区负责人商定好时间、地点和器材等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3.2 克服多种困难,形成核心思想

顺利完成社区志愿服务的任务,需要学生克服很多的困难。例如:如何才能让居委会和社区居民接受他们的服务、服务方式?如何建立起互相的信任,减少活动可能会遇到阻力?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同时将社会责任意识内化为自己团队的“核心指导思想”。

3.3 居委会为平台,制定长期规划

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完善的组织机构,因为长期服务于固定区域和人群,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比较熟悉和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

同时,由于学校将社区居委会作为共同育人的长期合作对象,指导老师就可以根据小区居民情况和学生在校的各个阶段的思想成长特点,制定长期的、完善的活动计划,使社区志愿服务基地的育人效果达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3.4 传递情感关怀,促进“价值观”成长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群体,同时又是一群未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他们感情丰富,有较强的文化诉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到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中去,可以将“情感”这一因素贯穿活动始终,并明确将“社会责任意识”传承下去,我们每一个人也终将是受益者。

在活动中,大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情感关怀,同时,也体会到他人对他们的情感回馈,进而促使志愿者们保持自始至终的关爱感受,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三个倡导”形成正确的理解。

4 结语

通过长期的努力,我系已经与石家庄市红旗街道办事处、东里街道办事处、振头街道办事处三个单位的七个社区居委会达成意向,并且长期合作。目前,主要的活动内容分为三部分:班级志愿者活动部分;慰老服务社敬老活动部分;学生党员服务岗部分。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活动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支持,受到了小区居民的欢迎和普遍好评。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对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很多探索,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社会责任意识”,用自己的行动宣传“三个倡导”。相信通过贯穿三年高职学习生活的社区志愿服务经历,能够让学生对社会责任、对“三个倡导”有更加深切的理解。

*通讯作者:杜玉菡

参考文献

[1] 吴卫锋.志愿者活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143-146.

[2] 高蕾.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与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3):176-179.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篇6

论文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目的是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本文从任务驱动法的特点开始分析,然后从全球经济一体化、高职教育发展、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影响以及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对象的特征等角度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国高职教育中得以推行的必然性,最后重点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严格地说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下面的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分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一种实施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手段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教学呈现开放性:是以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

即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任务给定的前提下,如何围绕目标任务收集相应的信息,获取各种所需资源,拟定实施方案,选择和实施方案,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显著特征表现在:教与学围绕一个目标,在强烈的问题驱动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地理清思路;整合资源、制定计划、积极实施该计划,甚至还有成果展示和评估。具有任务设置的情景性,任务的生活性、趣味性、具体性、真实性,任务过程的阶段性、差异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和任务结果的可考核性等特点。

二、我国高职教育中采取任务驱动法的必然性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必然的,它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不断延伸的必然结果。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一方面意味着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依程度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往往是人才的竞争。微观领域主要体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竞争中的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法以及分组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法都必须通过分解为一个个的任务,由任务驱动学生去学习新知识,或者去体会一件产品或者一套方案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目标。因此可以说在全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家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教育的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是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任务教学法的推行。

(二) 高职教育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教高[2006]16号文件,即《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16号文的精神,把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来发展,说明高职必须有自己的特殊定位,即高职教育应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根据十六号文的有关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专家学者和第一线的教师都提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等等方法和手段,但是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必须设计一个个工作任务或者学习任务,用任务的形式来驱动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者完成一项作品或项目。

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任务驱动为手段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影响

1、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

(1)考核内容与标准的制定—企业行业参与,国家规范。由行业企业来制订考核的内容与标准,国家规范推进实施。很显然,企业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说明国外高职教育的评价是与企业需要为重点的,意味着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企业的要求,否则就视为“次品”。

(2) 考核方式——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国外高职教育的考核方式有别于普通高教,它不局限于书面的理论测试,而是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实际职业技术能力。比如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传统考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建立在学习的实际工作效果评定上,是一个搜集证据,并判断证据是否符合操作标准的过程。再如澳大利亚对培训包课程提出了最低的能力测试考核要求。具体做法是:建议教师采用12 种标准测试方法中的某几种作为对课程的考核手段。这12 种考核方法是: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其他等等。

国外发达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学习考核方式是多方面的,但是共同点是侧重各种能力的考察。

(3)考核管理制度——国家立法监督,行业企业联合学校实施。通过国家制定框架立法监督,由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学校共同组织实施,构成西方发达国家通常的职业考核管理制度。

从国外高职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必须与企业紧密联系,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学生必须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从哪里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方法上下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升其各种能力。

2、受国外高职教学方法的影响

由于受体制和办学方式的影响,国外的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德国主张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典型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大脑风暴法等等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充满激情和乐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提升技能。

因此,受国外高职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改革,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就很难在竞争中立足。

(四) 教学对象的特征迫使高职教育方法的改革

从生源质量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学生是在一本、二本、甚至三本录取后在录取的学生,因此这些学生的基础、自律能力、数理逻辑能力普遍较差。

从特征来看,我们面对的学生是90后,这些学生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另外,90后学生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条件下成长的。一方面他们因为是独生孩子,受长辈的备加呵护,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迅速改善,长辈更有能力呵护他们(她们)。在这中状况下,这些学生具有如下特点:(1)物质待遇方面:追求物质享受,时尚,有一定的攀比倾向。(2)合作能力方面:喜欢独立行事,不善于合作,以自我为中心,但对亲人的依赖性很强。(3)对待学习方面,对于喜欢的专业或者课程就学,不喜欢的就不想学,甚至看那个老师顺眼就学,不顺眼就不学,此外还有拿来注意倾向;自己认同要学的东西往往能够坚持学,不认同的东西就不学,反对强迫学习;不喜欢老师或者父母把自己与成绩优于自己的同学比较。(4)资讯获取能力较强:喜欢上网、看偶像剧、打游戏、玩手机等等,收集资料的能力比较强。

总之,由于90后一般有上述特点,所以以前传统的灌输式或者填鸭式、强迫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了,因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教学方法,而采取更驱动力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采取任务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了,完成一个一个的任务,形成一个一个的作品,一次次地获得成就感。

综上所述,由于受国际高职教育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我们的教学对象特征的巨大变化,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和普及。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一)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2、以探索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和维护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

4、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则应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前进。 转贴于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我们的目标重心应是能力目标,即学习本讲或者本节的内容之后学生应该能够干什么。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2、结合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1]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3、精心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老师创设教学情景,结合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个个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一般来说设计一个有效的任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任务要明确具体,容易操作;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任务要有多条完成的路径,让学生自己决定走那条路、怎么完成等;趣味性与成就感的统一,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 

4、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几类资料,每一种资料从何处获取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1)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在这一阶段,教师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只需针对不同的角色,向他们介绍一些与任务完成相关的资料及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料的建议 ,或提供一个完成任务的基本框架。教师要站在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上,通过提问、观察、交谈来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所需的策略进行探索。

(2)鼓励学生协作学习。教师设计的任务,最好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协作,让每个学生随时向小组成员传递自己已获得的资料、任务的进展情况等,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小组所共享。教师要适时组织小组交流讨论,针对小组协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进度,甚至调换角色,从而使各小组进一步把各自的学习活动深入下去。

5、效果评价

(1) 任务成果展示任务完成后,教师应留给学生任务成果展示的舞台。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任务成果的反馈中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语言、行为、思维反应如何是检测任务是否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不管成果是大是小, 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和与人合作的乐趣,并且逐渐将兴趣转化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并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2)自评与互评。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广泛在学生中开展自评和互评,使学生更易接受,评价的效果会更好。自评一般在小组交流结束时进行,学生对自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投入或贡献作出客观的评价。互评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桥梁,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互评包括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

(3)教师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2] 教师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注重查找学生任务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总结提高自身的途径。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成果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其实就是对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起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体系构建成功。最后,不管自评、互评还是教师评价,都分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级,由教师和组长在专用表格上作好记载,以便学生自己或同伴、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状况。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尽量用鼓励性的评价语气,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华 任务驱动法在《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9 No.4

[2]熊薇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 科教文汇2 0 1 1. 0 3

[3]贺延情,张岳琢 建构旨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任务驱动型“Duty Report"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0.1 20l1

[4]严中华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融入教育全过程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人才资源高地和文化引领前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一、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

1.是高校履行教育使命的必由之路。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一论述不仅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鲜明阐述,也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从坚持立德树人的角度看,高校必须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能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并践行,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从坚定办学方向看,能否让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统领高校发展、支撑人才培养,关乎我国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2.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p168。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火热历史进程之中,他们思维的活跃性、眼界的开阔性以及信息获取的丰富性等特点更为突出。但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价值观的多元,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产生迷茫和困惑,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道德失范、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而“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p172。

二、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丰富内涵

1.选准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就必须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的各个领域。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确保核心价值观能够实现对关键领域、关键人群的统领。高校历来是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青年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是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从这一点看,要求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选准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关键的领域和对象。

2.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依据。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高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直接关系到学校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这就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必须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彻于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始终。

3.明确了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强调高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实质上也赋予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新内涵:一是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应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应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居于灵魂的地位。

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实践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在实践中必须确立并严格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探讨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链,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

1.实践原则。必须坚持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坚持方向性,就是坚持政治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目的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着眼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把坚持方向性原则看做是必须要遵守的第一原则和第一纪律。高校课堂上曾出现的“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杂音与噪音值得我们警醒。

第二,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恩格斯说:“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2]p3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不仅仅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还包括社会、家庭和舆论等方面;不仅有课堂内外,而且有校园内外;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因此,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活动中,教育者要站在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注重资源整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真正做到各个要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第三,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实施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由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在充分地展现自身主导地位优势的同时,摒弃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强制灌输,始终坚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引导与服务结合起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青年学生对话、交流,以科学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引导人。

第四,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工作任务重,挑战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改革创新。为此,高校要适应时代和形势的要求,深入研究这一工作的规律,开展理论探讨,拓展工作平台,创新话语体系,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不断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实践方法。必须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课堂教育的“主渠道”贯通。课堂教育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与教学中。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推进。要通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形成内容新、方法新的教育。二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中彰显。高校大部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课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利用这些课程中蕴涵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资源,引导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正确把握现实,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高校专业课程既有工具性又闪耀着人文性。专业课中的价值观培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特点,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要素,通过讲授专业课的发展史、介绍与学科相关的优秀历史人物等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使专业课教学也成为传输正能量的阵地。

第二,校园文化的“教育场”涵育。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要坚守“寓育于物”“寓美于物”的原则,注重提升文化品位的“内涵式”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实现校园物质文化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塑造独特的大学精神;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橱窗等校园传媒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舆论氛围;要将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基本要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三是加强校园社团建设与管理。由于自身的兴趣性和专业性,学生社团具有很高的参与度,成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潜力的载体。但由于受自身能力和管理经验等制约,社团活动中不时出现方向把握不准、问题考虑不周、言行过偏过激等问题。因此,学校要通过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确定好指导教师、选好社团负责人等措施,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使大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平台。

第三,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养成。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实践被称为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联,通过组织大学生社会调研、深入一线的教学实习、“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亲身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不断确证、夯实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第四,师德师风的“人格化”示范。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3]p46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以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一环。一要强化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要通过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健全党团组织生活制度、开展社会实践考察等方法,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要夯实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校要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广泛开展师德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宣传工作,不断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营造修身崇德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依据。

第五,组织管理的“制度化”保障。“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没有制度体系保障的德育思想,是不会成为实际的教育行动的。”[4]p5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一要健全领导组织体制。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二要制定总体规划。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贯穿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办学理念、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文化建设和思想宣传等各项工作中,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三要健全管理服务制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尤其是教师管理规定和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遵循,实现管理育人;要搭建服务育人平台,服务人员要以模范言行感染学生,寓育人于服务之中。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镇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构建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公益性、先导性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坚持积极稳妥深化改革的原则,使各项深化教育改革措施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原则,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调整机构设置,完善*镇教育办公室主任、初级中学校长、各完全小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用等制度,推动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全镇教育水平。

(四)坚持多元办学和创新办学原则,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积极探索我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三、改革思路

我镇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是:理顺体制,确立一个地位,突出三个重点,加强两项建设。

理顺体制。设置*镇人民政府教育办公室,作为*镇人民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通过改革,切实让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落实学校的办学自。

确立一个地位。确立“两基”工作重中之重地位,重点加大“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工作,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改善教育软硬件建设,使“普九”工作向高标准迈进。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三是打好实施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基础。

加强两项建设。一是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和教职工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及设备建设。

四、工作内容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主要职责:一是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并组织实施我镇教育发展规划;二是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防止适龄少年、儿童辍学;三是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四是维护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师生安全;五是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维修、危房改造和管理工作,整合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六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并使用好上级安排的各项教育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七是重视学校管理工作,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八是负责镇内教师的聘用及合理配置,关心教师,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成立*镇教育办公室。*镇教育办公室是*镇人民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机构级格为股(所)级,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办公室工作人员1名、教研1名,师训1名(兼职驾驶员)、财务人员1名,共设6个岗位。编制从教育编制中调剂解决,人员由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共同考察确定,镇教育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聘任,其它岗位人员由镇教育办公室聘用。教育办公室主任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享有副科级资格。教育办公室受镇人民政府及县教育局双重管理。办公室工作经费按有关规定和标准,由县财政负担。其主要职责:一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决议;二是制定辖区内教育发展及调整学校布局规划;三是管理辖区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实施技能证书培训;五是组织实施校舍改造规划,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制定和落实控辍保学措施;六是负责辖区内教育事业统计、学校常规管理,组织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学校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及监督,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七是协助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组织中小学校长考核、聘任;八是协助镇党委、政府组织中小学教职工的考核聘用及合理配置,关心教职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组建村“两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书或总支书记任组长,村委会委员、理事会理事长、村完小校长、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主要职责:一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二是组织动员群众关心支持教育发展,鼓励群众捐资助学,改善办学条件;三是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控制学生辍学,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四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保障学校的校舍、设备、土地、财产等不受侵占;五是按有关规定协调落实新建、扩建校舍所需的土地和勤工俭学用地;六是参与对辖区内学校的监督管理,参与对校长的考察考核,对校长聘任提出意见建议。

4、科学规划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从镇内各村(居)委会教育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规划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学校的设置,一是要有利于组织教师学习和管理;二是要有利于开展校本教研;三是要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两基”成果巩固。要按照“宜并则并、宜分则分、初中相对集中,小学就近入学”以及“规模适当、竞争有序、均衡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完小及所属校点。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办好一所完小,村完小以下设校点,形成镇人民政府教育办公室管理中学和完小,完小管理所属校点的管理模式。

5、镇内不再设督学。根据《镇康县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镇内不再设督学。

(二)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1.坚持和完善学校领导(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公开选拔和聘任制度。一是坚持学校领导公选制度。要进一步拓展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公开选聘的渠道和方式,增加公选透明度,采取自我推荐、民主推荐、公开选聘、组织考察、公推直选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选拔初级中学、完小校长。选聘初级中学、完小副校长、主任、副主任采取组织推荐或校长提名,通过教职工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是分级组织选聘。镇内各初级中学校长、完小校长的公开选聘,由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共同负责,组织、人事部门参与指导、监督,并组织民意调查,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村完小校长的选聘还要听取村“两委”的意见。三是公选学校领导的聘任。镇内初级中学校长、完小校长,由县教育局聘任。初级中学、完全小学中层领导,由校长提名,镇教育办公室在进行广泛民意调查的基础上,报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备案,*镇教育办公室聘用。

2、加强学校领导的考核管理。一是坚持学校领导聘期目标考核制度。镇内初级中学校长聘期为3年,完小校长聘期为6年。学校领导考核在聘期内组织年度考核,聘期届满进行聘期目标综合考核。年度考核、综合考核达称职以上等次的学校领导,方具备续聘条件。对年度考核连续两年基本称职或聘期综合考核不称职的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予以解聘。二是开展学校领导的民意调查。上级有关部门把学校领导的民意调查纳入年度考核和聘期综合考核内容,学校领导民意调查满意率在85%以上且年度考核、聘期综合考核达称职以上等次,可直接进行续聘。学校领导民意调查中年度考核连续两年满意率或聘期综合考核满意率达不到85%的,无论聘期届满与否均予解聘。镇内各初级中学、完小校长的民意调查,由县教育局与镇党委、政府组织实施。镇内初级中学、完小副校长、主任、副主任的民意调查,由镇教育办公室组织实施。三是学校领导聘用期间,参照相应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初级中学校长、完小校长参照股(所)级管理,在干部选拔任用时享有副科级资格。四是在对初级中学、完小校长进行年度考核的同时,对副校长、主任、副主任进行履职考核,并在校内全体教职工中进行民主测评,履职考核达称职以上等次、民主测评满意率达85%以上的予以续聘,达不到称职以上等次或民主测评满意率达不到85%的予以解聘。五是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要进课堂、上讲台,并作为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六是镇教育办公室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校长、主任、副主任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

3.建立后备人才库。一是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科学有序的校长公选机制,镇组织、人事、教育办公室要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校长后备人才库的建设为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二是建立学校中层领导后备人才库。由镇教育办公室提出方案,经镇组织、人事部门同意后,采取自我推荐、公开推选、组织考察等方式,分类分层次建立后备人才库。中小学主任、副主任后备人才库由镇教育办公室负责建立。后备人才库建成后,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岗位出现空缺时,原则上从相应后备人才库中择优推荐或公开选聘。

4、深化教师全员聘用制度改革。一是为巩固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果,保证教职工队伍稳定。全镇原则上不再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跨学校的教职工聘任。二是教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学校教职工岗位出现空缺时,在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增人计划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允许的前提下及工作需要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有关规定和资格准入制度,实行公开竞争上岗,择优聘用。镇内调整教师岗位时由镇教育办公室根据工作岗位需要,报请镇人民政府审批,县教育局备案,原则上调整教师定在每年八月份按相关规定进行调整。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校教职工特殊困难,对老教职工、夫妻分居或有其他特殊困难教职工,视具体情况将给予关心照顾。

5、建立合同制管理。对聘期已满,且聘用期内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等次,工作年限满25周年以上或距法定退休年龄15周年以内的人员,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对达不到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其他人员,应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有固定期限合同的合同期限为3至6年(中学3年,小学6年)。

6、严禁抽调、借调教师。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抽调、借调教师,确因工作需要,在征得镇党委、政府和教育局的同意后,一次性调出,不得以借调等方式长期占用教师编制。现抽调、借调人员如不能办理正式调动手续,必须返回原学校。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满一学期即与学校脱离关系,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

7、采取多种方式补充新教师。镇政府积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通过逐年有计划公开招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等多种方式补充新教师,使现有教师空编在3年内解决。对于边远贫困山区或环境条件艰苦的学校,镇人民政府将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或在职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对新聘用的小学教师,必须到完小及以下学校任教2年以上,并作为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

8、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消化现有代课教师。从2009年开始不得再新招代课教师,现有代课教师,要通过招聘、转岗、辞退等多种措施解决,原则上3年内全部消化。对符合教师招聘条件的在岗代课教师,在参加县上招考录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中,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招聘录用,3年内参加招聘仍达不到履职要求的,一律予以辞退。

9、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鉴于20*年国家对事业单位执行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明确规定搞活范围仅限于绩效工资部分,在国家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为与国家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政策接轨,学校制定的现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学校工资总额包干办法暂停实施,新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待国家出台配套政策后另行制定。同时,从2009年开始,全镇各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的奖励实行学校年度目标考评奖和教职员工绩效工资奖励,考核奖励办法参照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三)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教育。发展以幼儿教育为重点的民办教育。通过招商引资、捐资办学、校企结合等多种途径,形成独立民办学校、股份制合作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以国有公办为主体,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互为补充,给学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要以提高“两基”成果为主要目标。学前教育要以扩大民办幼儿园在全镇学前教育中的比例为目标。结合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步伐,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学前阶段教育规模,积极创办幼儿园,各完小积极开办学前班,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力争为实现普及十三年教育的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

2、健全和完善社会办学的各项管理制度。镇人民政府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社会办学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在审批、评估、年检、奖惩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操作程序。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议,指导民办教育机构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学籍及安全等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民办教育机构内部管理水平。要加强对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指导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鼓励和支持创建优质民办学校。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学校管理。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采取有效措施,贯彻教书育人,德育为首的思想,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载体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把组织教学工作作为中心任务,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定,建立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积极致力于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三是重视校本教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研促教;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四是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把师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加强校园教学活动、食品卫生、交通等安全的管理,落实制度,明确责任抓好细节,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五是加强学校后勤和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根据《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中小学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校长离任审计制度,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2、积极推进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和评价机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稳妥地探索中小学课程改革。二是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生的评价改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完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教学实际的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逐步形成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

3、提高教育信息化和普及实验教学水平。一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在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积极推进“普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网络教学环境和实验室建设。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标出发,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扩大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范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培训,促进现代教学技术的普遍应用。二是增强多媒体技术的服务功能。加强现代教学设备和实验设施的管理和应用,在发挥教学优势的同时,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试验、信息传播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落实“一体两会”机制服务。

4、深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深化教学改革。把镇、村(办)化技术学校办成实实在在的农民培训基地,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要,依托镇康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镇相关部门的技术力量和信息资源,大力开展农民证书培训。

5、增强学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中小学要在保证达到国家对普通教育要求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深化教学改革,引进职教因素,实施职业教育,开展技能证书培训。镇人民政府、村(居)委会要在林权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落实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完小不低于5亩,中学不低于10亩,解决学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勤工俭学办食堂的问题,要继续扩大农村综合初中办学规模,充分发挥农村综合初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和科技引领作用,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服务。

6、重视教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教育办公室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科研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服务教育教学为中心,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目标,明确把学校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实现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科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实验探索和决策咨询的作用。重视教研队伍建设,以适应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组织保障

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切实加强对教育综合改革的领导。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镇纪委书记,镇人民政府分管教育副镇长为副组长,宣传、组织、人事、各村(居)委会、*镇中心学校、财政所、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中心学校,由*镇中心学校校长任办公室主任,*镇中心校校长负责全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日常事务工作,工作人员根据需要从各成员单位抽调。

六、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组建镇教育办公室。2009年7月上旬,组建*镇教育办公室,选聘镇教育办公室主任、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教研师训员、财务人员。具体设置为: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办公室工作人员1名、财务人员1名、教研师训员2名(含兼职驾驶员1名)共6名。

(二)选聘各中小学校领导班子。2009年7月中旬,选聘镇内初级中学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选聘各完小校长、副校长、教导(务)主任。

初级中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完小副校长、教务主任由镇教育办公室负责选聘,报镇党委、政府和县教育局备案。具体选聘岗位如下:

1、尾镇中学: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

2、*完小: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

3、*镇开裕完小、仁和完小、芦子园完小、小水井完小、大柏树完小、福和希望小学:校长、教导主任。

(三)签订《聘用合同书》。适时组织教职工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书》。

(四)完善组织。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完善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课 职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07-02

在社会要求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标准之下,中职教育应如何抓住机遇,树立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构建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是当前中职德育教学中应当思考的重大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架构以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中职教育要首抓德育,注重培养以学生价值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教育,在改革的潮流之下,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

职业核心能力是基于人的各项能力的视角,摒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这些看似与专业无关的基础性能力,是职业教育中应当持续推进的终身教育能力,它是与专业无关的、适用于普遍性职业的能力。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认识,经过试点和普及之后,将职业核心能力归结为八项核心能力,并在三个层面进行阐述,用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之中。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不重视德育课教学,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一方面,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并没有全面认识到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等重要性。调查发现,部分农村中职学校领导认为,德育课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可有可无,甚至在一些学校还砍掉德育课程,将德育课进一步边缘化。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德育课程没有凸显出其职业特色,没有将德育课程与不同的专业课程相衔接。例如在很多农村中职学校,不管什么专业,德育课程的开设及教材选用都是一样的。

(二)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对德育有抵触情绪。由于学校对德育课教学的重视不够,德育课程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部分教师对德育有抵触情绪,觉得德育教学的地位偏低、社会地位也不高,缺乏对德育模式创新的信心。

(三)德育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经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意和新意,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觉得德育教学比较单调和枯燥,对德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新奇和探索的兴趣,因而也无法汲取德育教学中的内在精髓和要义。

(四)中职德育教学缺少师生互动。德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即是进行师生双方的互动,如果双方互动缺失,则无法体现出教育者与受教者的互动效果与教学质量,同时,在目前的德育教学中较少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因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显得单调和沉闷。

(五)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在一些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够关注。在教学评价方面,没有全面评价意识,而是用期末一张试卷,一考定成绩。这样,虽然简单方便,容易操作,但却降低了德育评价的作用,对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起不到督促和考核的真正作用。

二、德育教学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

在德育教学中,要依据下述原则创新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性原则。要在德育中重视道德实践。实践是道德的本质内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深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道德规范。因此,德育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德育知识的灌输,而要将德育知识引入实践当中,将德育教学与实践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使学生理解德育教学对生活产生的重大意义,由被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动的、内在的自我需求。

(二)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教学。在德育教学中,要真正实现互动的、平等的教学,双方应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与相互影响。其次,要促进双方在德育过程中的协同发展。教育双方要达成共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者的主体性。再次,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促进主体的个性发展。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种教育思潮涌动,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探讨学生主体在德育的价值构建上进行自我价值取向的问题,并尊重个体的选择。

(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在中职德育教学内容中,各种重要思想和理论都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面对复杂的理论感觉晦涩难解,因而,要对德育理论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和论证,去伪求真、去粗求精,要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真切地认知和理解。教师要注重理论讲解过程中的生活实际举例,要将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并能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一)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导向,确定正确的德育目标。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对于德育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用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方法加以传递,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注意德育目标的现实性,要让学生在德育传递过程中体现出时代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同时,还要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心理健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健全学生的优良品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二)凸显中职教育的特点,健全德育内涵。中职德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教育、个人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行为教育等。为了将德育内涵与中职学生岗位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相连接,需要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准确的定位,并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实践。

1.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中主要体现为履行本职工作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教育,这些行为准则和规范教育内容包括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它是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相连的具体体现。

2.职业理想教育。在中职学校里,德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个人未来的职业进行追求和向往,要让学生树立在未来职业进行岗位上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观念,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获得精神境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个人职业理想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期间,以职业理想为导向 ,主动积极地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素质。

3.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职业了解的指导,要避免德育与社会职业脱节的现象,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建立正确的、与社会相符的职业观。同时,对学生职业方面的指导还要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的全面启蒙和强化,要让学生明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明晰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中所需的个人素质,并为此而努力。

4.创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在较长的时间里,社会职业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德育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在社会对职业需求改变的前提下,要指导学生改变入职观念,要放宽视野,不要拘泥于大型企业或者国家事业单位,忽略其他中小企业和私人企业的职业需求,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中职学校在新的择业观的指导下,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之贯穿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之中。

(三)借助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职学校的德育,要将求知、教学、做事、技能融合在一起,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此,我们引入行为引导教学法策略。

为了实现中职学生的求知、做人、做事的统一性目标,要立足学生的职业岗位活动,倡导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通过适宜的任务项目,规划出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在项目的体验情境中感受和学习,实现德育教学的突破。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德育课程的项目设计,比如在中职教育的“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的三个课程中,都可以创设恰当的项目任务,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使德育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

具体实践中项目任务的设定必须是完整、可验证的项目,每个项目任务还可以包含若干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都对应某一种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以下是“经济与政治”课程中的项目任务案例教学:(1)项目任务设计。通过模拟的证券投资比赛项目进行团队合作性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2)总项目下的子项目为证券开户任务。(3)小组分组比赛。首先,要制订小组合作计划,进行合理分工完成目标任务的资料查找。要求学生的能力目标是应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任务的达成。其次,分组实施计划实践模拟的投资开户业务。要求学生的能力目标是有效利用沟通、合作优势,运用沟通技巧达成统一;要完成证券登记并与理想券商洽谈,筹集到所需资金。

上述项目任务设计融合了经济知识内容和技能训练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应对解决风险等职业核心能力。同样,在其他的德育课程如“法律基础知识”中,也可以运用项目任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方法达成。

综上,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存在学校不重视德育课教学、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缺少师生互动、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应依据实践性、学生主体性、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通过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导向,确定正确的德育目标;凸显中职教育的特点,健全德育内涵;借助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靖.基于区域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韩芳芳.唐山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篇10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核心能力 现状 途径

当今社会,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职业岗位变动日益增加,知识技术周期逐渐缩短,终身学习要求明显增强,对职业人才来说,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是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承载这些素质的基础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因此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国的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教育更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探索行之有效的增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现代企业最急需的是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广的人才,所以在招聘人才时,他们最关注的往往是“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等核心能力。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受雇主欢迎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 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技能、培训技能、理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商业管理能力。而在我国高职教育实践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对培养职业能力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轻核心能力培养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在:

1.核心能力思想认识不到位。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它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持久性、难以模仿性、整合性等特征,对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基础课程教学的层面上,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项目,也未明确培养途径与方法,导致学生这些方面能力普遍较弱,而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2.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对核心能力的内涵的理解不够,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内容、要求、层次、形式等问题还有许多模糊认识,以致对核心能力课程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基础课和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明确,专业课教学中核心能力的渗透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未能体现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核心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机的整合,未能有效地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地贯穿其中,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导致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的脱节。

3.核心能力培养没有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一些高职院校即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了核心能力的内容,但没有形成全方位的核心能力培养网络,仅仅是花瓶和摆设,没有渗透到如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教育环节中。

4.实践教学没有凸显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实行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方案中虽有涉及核心能力的内容,甚至地位不低,但并未真正进入教学意识中,难于在教学实践中操作,往往流于形式或口号,没有转化成实质性的教学行动。

因此,针对目前高职教育现状,总结已有经验,开拓创新思路,更加深入地研究探索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问题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1.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规格、内涵不断变化,日益丰富,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是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2.符合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纵观世界高等职业教育,非常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国进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关注一般素质的核心能力,认为核心能力正是提高劳动者多种职业适应力的基础,也是个体继续学习的能力基础。

3.对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既不是本科或以上教育所完成的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能力,更不是职业岗位需要的狭义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须的“全面的职业能力”,在这个能力体系中“核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能力本位社会中,面对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将培养核心能力作为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新基础,是适应多种职业和职业岗位转换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

4.对反思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殊的意义。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深刻地阐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任务,他认为职业教育“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先生的话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启迪。高职教育通过核心能力的培养完成或初步完成这四方面的任务,乃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完善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

三、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目前高职教育现状,结合我们所在学院的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出适合高职教育的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途径,完善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着力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观念转变。培养高职核心能力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是能力培养这一整体目标的两个不同方面。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市场需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论,转变执教理念,大胆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2.确立明确目标,革新教学大纲,开设高职教育素质课程。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具备高技能素养,又具备高综合素养,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综合素质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首先,我们革新必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如:改革语言类、数学类、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教会学生“外语应用”、“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技能;其次,开设素质课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职业生涯设计》、《公共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的能力;另外,通过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提高学生“与人合作”、“自我提高”、“革新创新”的能力。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内和课外相脱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校内和校外相隔阂的状况。

3.在高职教育各个教育环节中渗透核心能力培养。以潜移默化为重要方式。除了开展课程改革以外,还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渗透核心能力培养,形成全方位的核心能力培养网络。

①课堂教学。我院全面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根据不同专业与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法、同步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初步形成了“全真案例同步教学”、“分级互动教学”、“情境体验教学”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情景贴近工作环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模式立足于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认知中去体验、去实践,从“学会”到“会学”,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

②校园生活。学生社团、网络生活、寝室文化、创业活动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创建具有高职特点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准社会化社团管理模式,建立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网络环境,积极创建健康文明的寝室社区,组织学生创业活动,在此引导下,锻炼核心能力。

③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实现与社会零距离的重要途径。要在了解社会、认识职业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4.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强化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必须是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职业教育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其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我们学院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①校园办公司。我院积极引进企业进校园,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企业经营实体。这些公司同我院专业建设联系紧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模式,即公司的经理和员工同时又是指导老师,公司的实际经营的业务又是教学案例和素材,做到了教学过程与公司业务进程同步。这种教学内容紧贴岗位能力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公司业务全过程的一致性、同步性和真实性。因此,这些公司的引进,大大地促进了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以及电算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自我提高”能力。

②企业设课堂。我院利用行业优势,将一些专业技能课搬到企业和公司里,在基地设课堂,请企业专家授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及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上岗工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分三步进行。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实际操作;最后,进行课程能力考核。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有学习的压力和目标,促使他们认真讨论和操作,从而收获很大。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贴近岗位,培养“与人合作”、“革新创新”能力。

③校企合作编写特色教材。只有通过企业参与教材建设,才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岗位能力。到目前为止,我院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有20余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为我院教材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更加增强了教材对涉外人才培养要求的实用性、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2000(06).

[3]童山东.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深圳).2006(3).

[4]卢晓春,阎子刚,胡昌送. 我国关键能力研究现状与趋势 [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5]张琼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