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实体经济状况十篇

时间:2024-01-09 17:45:57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篇1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经济;问题;发展

现如今的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不仅优化了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更是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城市与乡镇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普遍的提高。同时,城镇化还使得我国的经济开始走向平稳,不再是城市经济远远高于其他地方,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且,我国的城镇化是一个现实而稳定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已然变得较为成熟,对国内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最为核心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整体进程,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中,也出现了一部分问题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成为了干扰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部分区域的整体城镇化进程相对较快,而其他部分的则相对较为缓慢,但是它们的经济制度往往是相同的。于是,不同区域内的工资状况也出现了偏差,高经济地域内的消费水平往往较高,相应的工资水平也十分高。但低经济区域内,不仅工资较低,而且与高经济区域有着明显的经济差异。并且,不同地方的经济地域,往往会相互模仿彼此的经济体系,比如有的地域内房地产经济十分流行,而且较为火热,整体的经济姿态较高。而其他区域也会相应的进行模仿,着重发展房地产经济,但是很快便发现房地产经济根本不适合当地的实际状况,难以获得有效的发展。因而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便迅速下降,区域经济也不再那么明显。

一、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现象分析

(一)城镇的人口不断上升

在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之后,我国城镇的人口迅速上涨,停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急速锐减,一些时候,乡村几乎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区域,整体的发展走势十分艰难,而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虽然乡村也面临着城镇化的机遇,但是其经济基础十分的差,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同时,很多乡村盲目的进行城镇化发展,开始学习城镇化内的一切经济模式,但是城镇的经济模式开展,需要有较高的经济基础支撑,失去了经济基础,所开展的经济模式已然没有丝毫的意义。并且,乡村的经济发展需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如果盲目一味的跟从城镇的经济体系,不仅换不来经济的有效提升,还会使得整体经济质量迅速下降。城镇化之后,城镇的人口迅速上升,他们无疑是城镇区域经济的带动者。有了人口的扩张,城市的消费水平获得了整体的提高,所形成的劳动力系统也更加的庞大。但是其中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比如经过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很多地域内的基础公众设施已然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实际需求,而且如医疗一类的公众设施,首先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作为基础,伴随着人口的增长需要进行迅速的扩张,但是公众设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迅速的优化,因而给国家的公众服务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城镇化的开展,无疑推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缩短了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距离。但是,城镇化的开展,却是片面性的,不同区域内的城镇化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这些城镇化内容,如果不能加以合理的优化,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经济发展效率。比如,以北京、上海一类的城市为例,他们的城市化水平已然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而周边的小乡村也在城市化范围的不断扩大中,被完全的覆盖,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整体的经济也迅速涌入飞快的发展状态中。但是,依旧有一部分山区的乡村,由于距离城市相对较远,它们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即使在城镇化进程的引导下,整体的发展速度也并没有较大的提升。而且,这些乡村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其他区域内的乡村,它们无法找到较多的消费人群,而且其中的青壮年往往都选择了进入城市打工,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他们的劳动力十分的低,根本无法迎合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主体需求。而且,城乡一体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经济特色作为基础,如果乡村的城镇化进程,始终跟随着城市的步伐去走,并不会有太大的突破,整体的经济效益也只能保持较低的水平。

(三)区域经济片面化过于严重

在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当中,衍生出了相当多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我国着重发展的经济内容之一,但也是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我国的区域经济,指的是一部分经济基础较为优秀的区域,在城镇化的冲击下,得到了相当迅猛的发展,融入了城镇化当中。而很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区域,即使有了城镇化的引导整体的城镇化水平也并不是那么优秀,该片区域无论在经济水平上,还是在经济质量上,都与经济实力较厚的区域,有着明显的差距。同时,国内城镇化的进程,不同区域内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很多城镇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经常难以适合当前时代的具体需求。而且,城镇化拉近了城市和乡镇的距离,但是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却是一种区域化的状态,仅仅是一部分区域内的经济水平差距被缩小,而与其他地域的城镇化经济水平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域。这也是导致当前城镇化进程十分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优化策略探讨

(一)加快^域经济改革步伐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区域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整体性的提高,并且相当多的经济主体已然走出了国门,开始走向世界。但是当前区域经济也面临许多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国外企业,直接对国内经济形成了直接的挑战,如果无法对这部分挑战加以合理的应对,将会整体性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我国可以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的改革步伐,迎合当前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形成最为科学实际的经济发展体系。在区域经济的改革上,我国可以重点选择一些内容进行优化,尤其是区域经济内的经济特色,大力建设基础的公众服务设施,使得人们的基础生活水平得到有力的保障。对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而言,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特色可言,十分容易被社会所抛弃,整体的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迅速的降低。为了形成区域经济的特色,政府应当着重分析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选择最为合理科学的经济内容,比如基础的餐饮和旅游经济,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进而使得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获得全面的上升。在区域经济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当起着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进行管理。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不应该过于着急,而应当尝试给予区域企业一些发展的契机,使得整体的经济水平得到全面优化。

(二)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缩小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但是仅仅针对部分区域而言,有相当多的区域,整体的经济走势并不是那么完善,经常与其他城镇化区域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在不同的区域所表现出来的状况也是不同得,一部分区域内的城镇化水平较为优越,而另一部分的城镇化水平则十分的低下。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距,与这些区域之间没有较好的联系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对于城镇化而言,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使得我国的经济状态处于较为优越的状况。同时,它也是缩短城乡经济差距的主要措施,能够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经济的最终质量。但是当前的状况却表明,城镇化的经济体系十分的不健全,经常难以迎合当前时代的具体需求,并且不同区域间的城镇化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了较好的改变这样的状况,政府应当尝试加强这些区域之间的联系,使得它们能够对彼此的发展历程形成一定的认知,并从中相互学习彼此的经验和成长技巧。同时,城镇化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大工程,但是对于不同地域的效益是十分不同的,如果采用的引导策略和方法过于统一,将会整体性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自我发展。为此,政府应当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最为完善的经济优化方法,进而实际科学的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使得国内的经济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状态。

(三)给予乡村较多的政策引导

当前国内的许多乡村,虽然十分想要迎合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获得全面的发展机遇,但是并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而且很难建立独特的经济特色,发展起来十分的不容易。于是,很快便与其他城镇化后的乡村有了明显的差距,整体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国政府应当给予乡村较多的政策引导,并对其中的经济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满足当前时展的具体需求。同时,对于乡村劳动力过于缺少的状况,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福利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从而通过新知识分子的力量,实现对乡村经济的进一步优化。此外,对于乡村内的发展,政府不可以鼓励企业一味的模仿周边的城镇,毕竟城镇有着一定的经济特色作为基础,而乡村的经济,如果完全的按照城市M行发展,将会影响最终的城市建设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发展,虽然获得了一定的优化和发展,但是整体的进程并不是那么完善,依然出现了较多的经济问题。而我国必然需要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采取最为合适的经济政策和实践策略,最为实际的提升区域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城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本钊,范红岗. 健康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 中国物价. 2017(01)

[2] 李停.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关系――基于门限模型的经验研究[J]. 德州学院学报. 2016(06)

[3] 孙翠勇. 社会保障基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新经济. 2016(35)

[4] 孙春燕,毛俊捷. 我国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探讨[J]. 品牌. 2015(07)

[5] 杨扬,费越,谭芮秋,郭力铭. 社会资本、创新与经济增长之谜[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03)

[6] 李欣先. 山东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现代商业. 2013(06)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篇2

[论文摘要]财务经济分析很重要,但是在理论上却发展缓慢,同时严重脱离实践。本文认为,传统的分析框架制约了财务经济分析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实践出发,对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目的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个系统的财务经济分析框架。

一、引 言

一直以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分析,从最初的经济活动分析到财务分析再到现在的财务经济分析,许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像张先治教授提出了财务分析具有独立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樊行健教授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这些都是对财务分析有益的探索。然而要更好地解决财务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有一个确定的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虽然有许多文献对其进行探讨,但一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和实践中则一直采用的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内容太窄,层次太低,无法满足现实中分析主体的需要,同时在理论上也会带来很多误解,因此要使财务分析学科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财务分析进行重新架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实践出发,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分析主体多元化,衍生分析多样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需要进行财务分析的主体不断增加,不同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企业经理为管理而进行分析,投资者为投资进行分析,债权人为贷款而进行分析,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主体为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研究主体和目的的多元化使得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框架。再加上财务经济分析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扩大,在资本市场、企业重组、绩效评价、企业评估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衍生出投资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信用分析等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标,使得财务经济分析框架日益模糊,难以确定。

(二)学科名称不定,学科归属不清

与其他学科有确切的名称不同,财务分析领域的名称极其混乱。有称会计分析的,有称财务报告分析的,还有诸如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分析、财务经济分析、经营分析等,这是因为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引入的是前苏联的经济活动分析学科,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由经济活动分析转化为财务分析,但在引入国外财务分析类教材时,名称各种各样,导致了目前这种状态。这些名称看似相同,但在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使得人们常常对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模糊不清。

财务分析学科不仅名称不定,而且还存在学科归属不清的问题。由于财务分析最早起源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后来又发展到对损益表的分析,这使得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是会计学科的延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应当放在财务管理学科里面,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是将财务分析放到会计学科下,还是放到财务管理学科里,它们都无法向财务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所以财务分析在理论上发展缓慢。

三、基于实践需要的财务分析内涵

(一)从分析主体来说,最终目的是分析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分析内涵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财务分析的主体多种多样,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要确定财务分析的内涵,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核心,对财务分析主体和目的进行高度逻辑概括。财务分析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分析主体和企业外部分析主体,对这两类主体分析目的进行归纳,我们发现这两类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历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分析未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展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投资决策和其他一些目标提供依据。由此可见,不论是内部分析主体还是外部分析主体,尽管它们的分析目的不同,但都要判断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财务分析内涵的核心。因此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是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从学科来说,目的不同,分析手段不同,是独立学科

通过分析主体—分析目的—分析内容的思路,我们理清了财务分析的内涵,它把企业财务作为起点和终点,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影响企业财务的重要经济因素,能够充分体现这个内涵的只有财务经济分析这个名称。

在明确了财务经济分析内涵的同时,我们也解决了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虽然不同的分析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以及还有许多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的,但是它们都统一到一个相同的最终目的:即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财务经济分析学科与会计学科、财务管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经济分析的主体、目的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会计学科和财务管理学科的新学科。

四、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框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实践中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而目前的财务分析领域的内容体系大多是仅仅评价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财务经济分析体系的内容重新架构,使其从理论上满足实践的需要。根据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分析体系包括3个部分:

(一)对企业已有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了解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首先要对企业的背景以及竞争业绩进行了解,包括企业的性质、实际控制人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在这个部分,分析人员主要是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进行理解。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状况的一个综合反映,因此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研读,根据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关键数据的变化来掌握企业当前的状况。

(二)对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掌握了企业当前状况以后,要想判断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对在未来一段时间影响企业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将这些因素按照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的次序对这些因素分层进行讨论。

⒈环境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都受到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好时,企业普遍受益;经济环境不好时,企业普遍萧条。因此做财务经济分析时,首先要对宏观经济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对国际经济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并要分析现有经济状况对企业有何影响。

⒉行业分析

所有的企业都属于相应的某个行业,而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的竞争程度,进而决定了行业的利润率,而行业的利润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同,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影响。

⒊竞争者分析

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还取决于他的竞争对手在未来的表现,如果竞争对手强,则对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个威胁;如果竞争对手表现很弱,则有利于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能力、可能采取的行动等也需进行分析。

⒋企业自身分析

除了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结构特征以及竞争对手要进行分析外,企业本身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更加重要。因此除了要对企业本身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外,还要对企业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分析,包括资本规模优势、营销优势、研发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这些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均有重要的影响。

(三)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通过对企业现在状况的把握,以及对未来影响企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评价,从而满足各方面分析主体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财务经济分析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系统框架。在这个体系里,我们从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发,分析影响企业的内外因素,从而得出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每个部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需要理论研究者不断地去充实和完善。对这个分析体系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分析主体都要将其全部分析,但所有的分析主体都能在这个分析体系里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金昌. 简论建立财务分析学的必要性[j].会计研究,1994(5).

[2] 杨有红. 关于建立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 会计研究, 1994(6).?

[3] 陈共荣, 龚慧云.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 经济理论与实践, 1996(5).

[4] 樊行健. 试论财务经济分析学科的构建[j]. 会计研究, 1999(5) .

[5] 张先治. 构建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01(6).

[6] 王玉春.试论财务分析学科的研究对象[j].财贸研究,1995(5).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篇3

本文建立了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构建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然后运用某市银行业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与该市银行业风险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同时模型还对该市银行业给出了风险提示。

关键词:

银行业;熵值法;风险评价模型;实证检验

一、引言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银行业和监管部门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我国当前经济金融的发展来看,区域内的银行业发展与周边区域经济金融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域银行业风险很容易传染周边地区,局部的银行风险很可能成为引发整体性银行业风险的起源。可以说,区域银行业风险是整体金融安全的基础。目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的银行业风险通过某类业务风险集中爆发向周边地区扩展,对沿海发达地区一些省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因此有必要从中观视角对区域内银行业风险状况加以识别和评价,从而尽可能及早采取措施主动防控银行业风险。区域金融风险研究已经形成了很多成果。易传和(2004)以核心指标、相关指标两大类指标研究建立区域金融稳定指标体系,核心指标从微观方面考察区域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状况,相关指标从侧面评价区域金融的稳定状况,是对核心指标的补充。邵新力(2006)建立适合湖南省的区域金融稳定指标体系,通过构建统计模型定量测量湖南省金融业的风险大小和稳定状况。姚星垣(2008)构建了浙江省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特别关注浙江省市场经济化程度较高、民营经济发达这一特殊经济特征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崔艳娟(2008)以信贷增长、CPI、金融机构发案率等10个指标,按照运行环境、宏观、微观三类指标研究风险预警体系。谭中明(2010)以8个子模块,分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上述理论和实践从不同角度对区域金融风险的评价和测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一是大多集中于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缺少专门针对银行业风险的深入探讨;二是对区域性银行业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确定较为主观;三是多以省份为区域进行实证研究,对城市银行业风险状况很少涉及。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探索建立双层指标体系,引入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适合区域特征的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最后运用模型对某市区域银行业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二、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取原则1.规范性原则。经济和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在国际与国内均已形成较为规范和科学的体系,在选取指标时,尽量从人民银行、统计局、银监会等权威统计数据中选取。2.连续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不仅仅只是用于一次性判断和评估,而是能够持续跟踪区域内银行业风险状况。因此,选择指标时,更加注重指标时间序列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摒弃不利于持续观测的指标。3.重要性原则。引起银行业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指标体系不可能包含所有因素,只能选取代表性强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应当是能够反映银行业运行外部环境、内部核心风险要素的关键指标。4.通用性原则。指标体系不仅仅能够用于某一特定区域内的风险评价,还要能够运用于不同区域。因此,选取指标更加注重通用性,摒弃具有很强的地方特征的指标,以便能够实现在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5.互补性原则。银行业风险是经济、金融、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风险综合而成,各项指标需要能够相互补充,充分反映区域内银行业风险状况。6.区域性原则。中观领域不同于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区域内银行业状况与一国总体情况和一家银行发展状况有所不同。选择指标应立足区域情况,使之充分体现区域内经济金融发展特征。

(二)指标体系构建按照以上原则,本文建立如下双层指标体系:银行业的风险状况,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包括经营策略、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内控等因素;另一方面受到所在区域环境影响,比如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市场环境等等,因此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内部指标和外部环境指标。在我国银行体系中,既有法人机构,又有分支机构,二者资产负债、资产质量、市场占有率等等有明显区别,经营管理和内控体系差异较大,监管要求也有所不同,风险状况和风险评价指标选择需要有所区别。基于以上考虑,为全面反映区域银行业风险,首先设定三个指标作为总类指标:外部环境指标、法人银行风险指标和分支机构风险指标。1.外部环境指标。对于区域的银行业而言,其经营的外部环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宏观方面,包括全国层次的货币政策;二是中观方面,主要是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微观方面,主要是区域内企业经营状况。按照这个思路,确定如下分类指标:宏观指标:在宏观方面,全国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影响到一个区域内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考虑到财政政策最终传导为一个区域内的财政收支和投资,全国性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区域内的中观指标体现,因此对区域内银行业的风险评价宏观指标不再考虑全国性财政政策指标。在货币政策各项指标中,利率政策最终在微观层次体现为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可以通过微观指标进行衡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另一主要工具的准备金率,既体现货币政策取向,又对银行业产生直接影响。为避免相关性指标产生重复影响,选择准备金率作为宏观评价指标。中观指标:一般而言,GDP增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为全面准确反映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对GDP予以分解,将消费、投资和进出口①这些直接影响银行业经营的指标用于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选择投资总额增长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为避免相关性因素重复计量,不再将GDP纳入指标体系。区域财政状况是地方经济环境的重要指标,房地产行业对地方经济和区域内银行业影响深广,因此将二者纳入外部环境中观指标。选择CPI、财政收入/GDP以及商品房销售增长率。微观指标:区域内企业景气情况、盈利能力和行为模式等因素直接影响银行业利润和风险状况。在微观指标选择方面,主要考虑企业的景气指数、利润、企业亏损面及资产负债率等对银行业产生直接影响的指标。2.法人银行风险指标。法人银行机构风险指标,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指标,以及衡量风险抵御能力的资本充足、盈利能力指标。目前,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统计监测系统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系统和客观地反映了银行业的风险状况,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比较权威和规范的银行风险数据来源。具体指标方面,建立法人银行5类13个风险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见表1)。3.分支机构风险指标。银行分支机构与法人机构风险指标有所不同,分支机构风险状况同样需要考虑信用风险、盈利能力等因素,但是其流动性、市场风险和资本充足指标通过其总行或者上级行控制,因此在分支机构风险评价时不再引入流动性、市场风险和资本充足指标。为计量上级行对分支机构风险状况的影响,引入“上级行影响”指标。具体指标方面,建立分支机构3类8个风险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见表2)。

三、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

为了科学确定指标权重的赋值,本文运用熵值法②构建风险评价模型。熵值是信息论对不确定性的度量值,信息不确定性越小,熵值越小。熵值法是通过计算指标的熵值,根据不同指标相对变化率对系统的影响确定权重的计算方法。基于不确定性的考虑,指标熵值越小,权重越大;反之则权重越小。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模型不仅兼顾了指标的相对水平,而且指标权重反映了此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变化的相对速率,融合了指标水平和相对变化速度两方面的因素。熵值法排除了主观判断的因素,用信息熵确定指标的权重,对区域银行业风险进行动态评价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四、对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的实证检

验以某市为例。截至2014年底,共有各类银行业机构53家,包括两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大型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包括1家城市商业银行、1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网点共计1393个,从业人员约3.2万人。截至2014年末,全市银行业总资产占全省银行业总资产的21.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居全省第2位,各项存款余额居全省第1位,该市银行业对全省经济金融有重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因此,对该市银行业风险整体状况进行动态和定量分析,尽可能及时识别风险、测量风险、控制风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准备与指标权重确定按照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将该市2009—2014年共24期季度数据③分别按照数据标准化过程计算出标准值,完成矩阵指标数据标准化,利用熵值法计算分类指标和总类指标权重。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

(二)测算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值该市2009—2014年分季度3个总类指标风险评价值,以及该市分季度银行业风险总体评价值见表4。

(三)实证分析1.近6年该市银行业风险总体评价值由增转降,总体波动较大。风险总体评价值由2009年第一季度末的7.35提高至2011年6月的8.87,提高了21%,此后保持较高水平,2013年风险评价综合值开始进入下降通道,2014年下半年快速下降,到2014年底区域银行业总体风险评价值已经低于2009年初。从实际情况来看,2009—2012年,该市受益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经济高速发展,银行业整体风险较低,风险评价值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从2013年初开始,在“三期叠加”的形势下全市经济增长减速,银行业运行外部形势越来越严峻,风险逐步加大,2014年风险显著快速上升。从实际情况看,总体评价指标反映的银行业风险状况与该市经济金融的运行态势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风险监测情况一致。2.法人银行机构风险水平显著影响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在区域银行业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中,法人银行业机构风险状况的权重最高,发生于2010年底的某法人银行案件不仅引起2011年法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剧烈波动,也导致全市银行业风险评价在2011年剧烈波动。2014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背景下,法人银行主要指标受到较大影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明显恶化。上述情况在法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中都得到了灵敏和准确的反映。分支机构经营相对稳健,从各行经营业绩和监管角度看,各项经营指标和风险指标持续改善,风险相对较低,但最近风险也呈上升态势,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开始,分支银行机构风险显著增加。上述情况在分支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中也得到了准确的反映。3.外部环境指标波动影响区域银行业稳健运行。从分类指标情况分析,2014年末该市GDP增速为8.8%,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14.9%,同比回落25.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12.7%,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均为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较低水平。特别是2010年底以来该市房地产市场逐步衰退,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下滑,进入2014年后住宅价格也出现回落,加剧了相关指标的波动。这些情况,在外部环境评价指标走势中得到了准确的反映。

(四)风险提示由表1可以看出,3个总类指标中,区域法人银行风险指标权重为39.87%,对全市银行业风险态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外部环境指标,权重为36.32%,充分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对区域银行业整体风险的巨大影响;虽然分支银行机构在区域内市场份额占比高,但是分支机构风险指标权重仅为23.83%,相对风险较小。由此可见,地方法人银行是影响全市银行业风险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是银行业整体风险的外部基础,是影响区域银行业风险水平的第二大因素。从分类指标看,在2009—2014年期间,该市消费、进出口、房地产对银行业风险的影响权重较大;企业景气、亏损面对区域银行业风险的影响超过企业利润和负债率;法人银行的流动性缺口率、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在风险指标中所占权重较大;分支银行机构的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和资产利润率在风险指标中所占的权重最大。在银行业风险管理中,以上指标需要重点关注。

五、结论和展望

本文建立了由3个总类32个分类指标组成的双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区域银行业风险评价模型,并用某市2009—2014年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情况表明该模型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该市银行业风险状况。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对区域内银行业风险进行度量,并且能够精确识别和定位区域银行业风险的积聚点和触发点,为风险管理提供准确引导。在评价方法方面,由于采用客观定量赋权法,利用规范统计数据,便于程序化操作,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目前这一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权重确定高度依赖样本且缺乏指标间的横向比较,分类指标内部关联性导致的重复计算因素不能完全剔除等等。本文在以下方面可以做进一步研究:一是持续实证检验,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银行业风险状况进行评价,进一步检验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二是根据实证检验和监管规则变化,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指标体系;三是研究实现区域银行业风险预警功能。注:①之所以采用进出口而不是净出口,是因为进口与出口对银行业风险都会产生影响。②熵值法: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熵值法是用于多对象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各项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能够深刻反映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③数据来自于人民银行、统计局和银监会。

参考文献:

[1]Abiad,Abdul.2003.EarlyWarningSystemsforCur-rencyCrises:ASurveyandaRegime—SwitchingApproach[R].IMFWorkingPapen.

[2]CArthurWilliamsJr,RichardMHeins.2004.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M].Boston:McGraw-Hill.

[3]周才云.区域金融稳定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防范[J].商业研究,2006,(4).

[4]王顺.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5]谢荣,钟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6]沈庆劼.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J].科技资讯,2007,(6).

[7]辛波,于淑俐.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全省为例[J].山东经济,2007,(11).

[8]杨丽荣,沈悦等.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权重确定及其实证[J].决策参考,2008,(4).

[9]姚星垣,郭福春.构建浙江省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浙江金融,2008,(5).

[10]赖娴.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刘毅.银行业风险和防范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2]谭中明.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度量[J].软科学,2010,(3).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篇4

【关键词】 宏观经济; 政府消费; 贸易平衡

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外贸进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末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出现顺差现象。进出口贸易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后遗症的出现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系列问题。特别是进几年我国日益扩大化的经常项目和相关的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出现了双向顺差。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产生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愈来愈高。

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双顺差现象导致国际经济出现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很严重,同时产生宏观经济的外部失衡问题。所以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我国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扩大内需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达到进出口贸易的和谐、平衡发展。此方法的具体实施必须依靠国家相关政策来支持,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外汇盈余情况明显且在不断增加,持续增长的外汇导致我国的物价一直不稳定,从控制通货膨胀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前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的力度远远不够。所以为解决和纠正外部经济失衡的状态,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采取积极相关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税收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内在因素是深刻的,失衡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大,从内在因素分析要解决此种矛盾仅仅依靠一些财政措施是很难实现的,如当前的金融体制效率低下、不健全等,一些地方官员的相关考核体系不完善、政绩考核不科学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问题、缓解矛盾,必须把财政和税收政策同时利用起来。

一、提升公共消费的能力,通过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

首先,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政府消费,所以政府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内需从实现形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依靠投资来扩大内需,另一种依靠消费来扩大内需。二者只要有一个方面扩大需求,都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以往通过投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从当前状态看政府消费是集中式的,我国居民消费比较分散、很难起到明显效果,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从我国居民实际消费状况来分析,居民的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居民的收入可以分为短期收入和长远预期收入二种。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一直不健全、不完善,导致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拉大,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的水平,此状况导致我国很有消费愿望的人没有能力消费,购买能力、消费能力相对很弱,此部分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我国依靠居民消费来带动经济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的未来收入很难保证,因此其消费愿望更加难以实现。所以从带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好于消费,但由于我国的钢铁、房地产、水泥最近几年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原材料供不应求,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煤、电、油等出现紧张的局面。因此,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实现当前经济发展,必须把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投资转移到消费。从消费的形式来分析,消费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居民消费,另一种是政府消费,从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居民消费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自然把消费的问题落在政府身上。从长远角度来分析整个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必须依赖国家好的公共财政政策。所以,政府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我国的居民消费之所以如此难以启动,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未来的一些消费是必须的、具有刚性的特征。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完善,居民的未来收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当前要想扩大居民消费支出,必须从政府入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消除广大的居民的担心,解决他们的未来若干问题,如此状态下居民可以放心消费、大胆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我国当前的外资导向不合理,主要体现为对区域导向比较明显而对产业的导向比较弱。对我国的沿海地区投放力度比较大,而内地的关照程度较低。从经济特区到经济开发区再到经济引导区逐渐递减投放,从我国的东部到西部投放也是依次降低。此种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我国的外资税收政策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我国的东部税收政策优惠比较明显,中西部很难享受到更好的优惠政策。我国外资利用的区域不平衡状态导致其产业导向较弱,我国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不平衡,从高新技术产业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大都体现在沿海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基本享受不到。外资的投放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部分外资还流入投机性较强的股票、房地产等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的行业和一些基础设施领域很难享受到好的待遇。我国的外资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向保险、银行、电信、证券等领域流入,而这些领域对国民经济发展一般起到操控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流入我国的外资依然在享受超国民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此状况在国外是很少见的,也给内资本带来了很大的不公平性,因此出现内资通过国外注册公司,最后把资金通过国外转入国内,形成所谓加外资现象。我国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和国际社会倡导的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是不一致的,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给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带来了很多问题,产业无法转型,外资优惠政策不一致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因此我国当前必须积极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达到有效利用外资的目的,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减轻资本贸易顺差给我国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若干问题,为提升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调整产业发展方式。对于一些具备优势但又缺少资金的产业,要通过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扶持,防止所谓假外资现象的产生。对于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进行逐步淘汰,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升级。

三、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优化调整,保证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局面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税收政策,达到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的平衡。从我国与美国欧洲等国的贸易摩擦来看,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对我国的发展来看不仅不是福音,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因此西方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从本质来看我国贸易顺差的加大,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内需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我国经济出现降温的一种表现。因此我国的未来一段时间如果内需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净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会很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更加明显。如此下去导致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争端和摩擦会进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更大,所以我国政府必须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状况,如何更好的调整对外贸易的方式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必须通过优化对外贸易的方式来达到贸易的协调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注重自主创新品牌产品出口,加大自主创新品牌的出口力度,控制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出口比例。进口方面我国更加重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国内短缺资源。我国采取的对外贸易若干政策中,出口退税对我国经济运行起到很重要的杠杆作用。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质量,有效的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出口,其中最显著的措施就是通过控制出口退税,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对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征收出口税,为我国出口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产品提供重要的税收政策支持。因此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从具体实施状况来看,无论是对出口退税还是对出口增税,都是调整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的手段,通过政策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在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上找到平衡点,才能减少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才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其实就是一个杠杆,通过此杠杆可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同时我国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和调整,才能促进结构优化和升级,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大国,只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才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篇5

一、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

从现有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对金融安全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这表明,对金融安全的概念进行具体和明确界定较为困难。同时也表明,经济安全的内容涉及到与一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众多的要素的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安全中金融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外学者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我国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讨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应当说相关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我国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王元龙,1998)和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梁勇,1999)。

1.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

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金融安全的观点认为,所谓金融安全,简而言之就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

对金融安全概念的上述界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根据金融的实质对金融安全概念进行界定。金融可以理解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集合。把金融安全的概念界定为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并强调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这实际上是根据金融的实质对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

其次,反映了金融安全概念的广泛性。要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从事信用活动,就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由五个基本的要素所组成:一是金融制度,具体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信用制度、银行制度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度、利率制度、金融市场的种种制度,以及支付清算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和其他;二是金融机构,通常划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类;三是金融工具,是指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契约文书等,其包括的范围极为广泛,从传统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直到期货、期权和种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标准合约,金融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是金融活动的载体;四是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发行和流转的场所,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及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五是金融调控机制,是指政府进行政策性调节的机制,金融调控机制的内容包括决策执行机构、金融法规和货币政策。既然金融安全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毫无疑问,在金融安全概念中理所当然包括了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的安全。

再次,将金融安全的概念置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讨论。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金融全球化在大大提高国际金融市场效率、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加大金融风险和引发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人们重视金融安全问题不断地敲响了警钟,也为人们在金融全球化潮流中维护金融安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教训。正因如此,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金融安全概念时特别强调一国对外金融的安全,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问题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对外金融的安全,并不意味着忽略内部金融的安全,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对目前的开放经济体而言,内外部经济往往是交织和融合在一起的。过分强调外部均衡的能力和状态而忽略内部均衡的状态来谈金融安全可能有失偏颇。其实,这种对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中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内外部金融安全,因为货币资金融通既可以是在国内金融市场进行,也可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

2.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

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金融安全的观点认为,从概念的源泉看,安全本来是国际关系学的概念,因此需要从国际关系学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给金融安全下定义。抽象地说,金融安全是对“核心金融价值”的维护,包括维护价值的实际能力与对此能力的信心这两个紧密相关的方面。梁勇博士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核心金融价值”和该价值所维系的金融安全。

首先,“核心金融价值”是金融本身的“核心价值”,主要表现为金融财富安全、金融制度的维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正常运行与发展。这意味着金融安全是金融本身(当然包括王元龙所说的货币资金融通)的稳定和金融发展的安全,这也是对金融安全最普遍的理解和最常见的金融安全问题。

其次,“核心金融价值”是受金融因素影响的国家的“核心价值”,表现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的安全受金融因素影响(包括危害和维护两种情况)程度。这意味着金融安全是金融领域对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的安全的维护,即把金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看成是对国家安全的支撑。

第三,“核心金融价值”是国际金融运行中本国的“金融价值”,其内容除了避免金融财富外流、外来冲击危及国内金融制度与体系进而危及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外,主要是“金融”。这种“金融”是控制金融体系的力量,保持对国内金融运行和金融发展的控制。这是前两个层次的自然延伸,既包括金融本身的安全,也包括金融对其他领域安全的影响。之所以在前两个层次之外特别强调对金融体系的外来冲击,这是在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外部因素冲击国内金融体系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并且金融全球化赋予金融安全以更大的紧迫性。

根据对“核心金融价值”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国家金融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本国金融及经济不受重大损害,如金融财富没有大量流失、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基本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与能力和对这种状态与维护能力的信心与主观感觉,以及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得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安全。

郑汉通博士和雷家骕博士对金融安全的概念也作了类似于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的界定。郑汉通认为,所谓的金融安全,即一国金融利益不受侵犯,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不受破坏和威胁,金融体系能抵御各种金融危机对其的侵害。反之,当一国金融利益受到侵犯,金融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面对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毫无抵抗能力,就是金融不安全。

雷家骕认为,所谓金融安全,主要是指金融领域能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抵御和消除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威胁和侵害,以确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

3.对金融安全概念的再认识

从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概念已有的解释来看,要准确界定金融安全的概念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金融的含义与主要内容。金融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集合,金融运行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则是由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调控机制所组成。

二是安全的含义。安全是指在宏观上不存在威胁,在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如安全措施与安全机构。

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冷战结束之后,而对

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讨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安全观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可将金融安全的概念进一步界定为: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二、金融安全概念的内涵

为了准确理解金融安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相关性及重要区别。

1.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有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危险性。金融风险通常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为的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是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就金融风险的本质含义是指金融资产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伴随着一切金融活动之中。只要存在银行业的资金交易活动、存在证券市场的融资和资产价格的变动、存在保险业务,或者说只要有金融活动,就必然存在金融风险。显然,金融风险的存在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状况。

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密切相关,金融风险的产生构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造成对金融安全的损害,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但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又相互区别。金融风险主要从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的角度来探讨风险产生和防范问题,金融安全则主要从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威胁与侵袭来自何方及如何消除。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安全就是没有金融风险的状态,其实,金融风险不一定会导致金融的不安全。而现实的状况是如果对金融风险控制得好、运筹得好,那么在广泛金融风险中也有金融安全的态势。金融不安全并不等于金融风险。因为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生的。只要从事金融活动,就存在着金融风险。它的根源在于金融活动所必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因此,金融风险并不意味着金融不安全。

一般来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风险的大小与该国对外依存度的高低是呈正比例变化的,即对外依存度越低,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反之,对外依存度越高,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由于金融安全的概念是相对的,只能将一国抗拒风险、抵御侵害的能力作为衡量金融安全程度的标准,也就是说,金融风险的大小、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如何,即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强,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金融安全程度就高;反之,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弱,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金融安全程度就低。显然,当一国的对外依存度提高、从中获得众多利益、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其防范金融风险、抵御外部冲击、维护金融安全的责任和压力的增加。

2.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混乱和动荡。主要表现为:强制清理旧债;商业信用剧减;银行资金呆滞,存款者大量提取现钞,部分金融机构倒闭;有价证券行市低落,发行锐减;货币饥荒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猛烈提高,金融市场动荡不宁;本币币值下跌。

金融危机,即发生在货币与信用领域的危机。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金融危机的含义有多种表述,但最为代表性的是着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一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将其换成货币。这与金融繁荣或景气时的特征一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上涨而大量抛出货币,购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一正好相反。金融危机可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市场危机与银行危机等具体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大多都是经济危机的征兆,金融恐慌是经济危机的初始阶段。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当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时,就会以危机爆发的形式来暂时强制性解决,使社会生产力受到巨大的破坏。信用、货币和金融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

当然,马克思也并不否认独立金融危机的存在,这是因为货币信用金融活动对于生产活动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信用的过度扩张、银行的迅速发展和投机活动的高涨,都可以导致危机的发生。因此货币危机可以单独发生,金融领域也有自己的危机。

金融安全的反义词是金融不安全,但决不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有些学者将金融安全的实质描述为金融风险状况,而金融不安全的表现主要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实际上,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混乱和动荡,并在事实上对该国银行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它往往包括全国性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金融机构危机等。这说明金融危机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爆发结果,它是金融风险的结果。

3.金融安全是动态发展的安全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与危险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对于市场基础良好、金融体系制度化、法律环境规范化且监管有效的一些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没有人担心金融工具创新会使银行处于不安全状态;而对于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十分脆弱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新的金融工具带来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就比较高。因此,金融安全应当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所具备的应对能力的状态。

金融安全应当是动态发展的安全状态。这是因为,经济运行的态势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运行往往处在一种连续的压迫力和惯性之中。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银行会不断扩张信贷,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不良资产增加;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经营环境的恶化迫使其收缩信贷,从而又使经济进一步衰退。这种状况可用现代金融危机理论中的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长波解释。因此,金融安全是基于信息完全和对称及其反馈机制良好的运行基础上的动态均衡,安全状态的获得是在不断调整中实现的。

金融安全是特定意义上的金融稳定。由于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均衡状态,而这种状态往往表现为金融稳定发展。但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在内容上仍有不同:金融稳定侧重于金融的稳定发展,不发生较大的金融动荡,强调的是静态概念;而金融安全侧重于强调一种动态的金融发展态势,包括对宏观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动态适应。国外的学者在研究有关金融危机的问题时,更多地运用金融稳定的概念而较少使用金融安全概念。

4.金融安全问题是金融全球化的产物

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金融全球化的产物,更确切地说,金融安全问题是应对金融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产物。尽管金融全球化具有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但不可否认,金融全球化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金融全球化蕴藏着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蔓延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国际金融动荡已成 为一种常态。因此,金融安全问题被作为应对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战略而提出,它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安全状态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经济独立。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受制于他国或其他经济主体,那么无论其如何快速发展,应当说金融安全隐患始终存在,也就无从谈起金融安全的维护。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统一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了金融全球化的主导权,按发达国家水平制订的规则必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使其难以获得所需的发展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际经济金融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客观现实,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关注金融安全。

三、影响金融安全的内在与外在因素

1.影响金融安全的内在因素

一国金融安全状况如何、其金融安全程度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的感觉与态度。这种客观上的能力与主观上的感觉与态度是以用于减轻与处理危险的各种相关资源为后盾的.也就是说,金融安全问题的国别差异使各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与信心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各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也就有所不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一国维护其金融安全的能力至少受制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内在因素是指经济体系本身的原因引起的金融形势恶化,包括实质经济和金融体系本身。

首先,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际经验表明,如果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当局通常都是通过动用各种资源来控制局势、摆脱危机。可动用的资源有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行政资源如动员社会力量、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等,但更重要的是经济资源,而且要动用大量的经济资源来进行救助。显然,救助能否顺利实施、信心缺失的弥补,都将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其次,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该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与金融体系相协调,即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是否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金融体系自身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如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状况、治理结构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状况等。

2.影响金融安全的外在因素

首先,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一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其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如该国的货币是否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该国是否拥有制定国际金融规则的主导权。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不仅拥有相当健全的金融体系,而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对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都具有极强的控制操纵能力,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极为丰富。在这些发达国家,即使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通常也不会扩展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金融仍可以维持稳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状况相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处于劣势,无力改变甚至难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而且其发育程度低的内部金融市场和脆弱的金融体系往往受到来自于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的控制。因此,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往往会危及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稳定,甚至还会危及经济社会安全。

其次,国际游资的冲击。来自一国经济外部的冲击,特别是国际游资的冲击将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体系不安全的直接原因。从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国际游资通常都是将已经出现明显内部缺陷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冲击的首选目标,特别是那些短期外债过多、本币汇率严重偏离实际汇率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首当其冲。国际游资通常采用的手法是:同时冲击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市场短期内的剧烈波动,实现其投机盈利。在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市场的剧烈波动必然影响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市场恐慌,出现资本大量外逃,其结果导致汇率和股票价格的全面大幅度下跌。为了挽救局势、扞卫本币汇率,中央银行往往采用提高利率的方式吸引外资,从而进一步打击国内投资、恶化经济形势,使本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情况基本上符合这一过程。

四、金融安全态势的监测与预警

1.金融运行基本态势判断

金融安全既包括金融体系的安全(例如金融机构的安全、金融资产的安全等),也包括金融发展的安全。金融安全所要求的是一种宏观整体上的安全、金融安全是动态发展的安全状态。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如果有几家金融机构在竞争中破产倒闭就认为金融不安全;是以偏概全;如果在某一时点上出现了暂时的金融困难,就认为是金融不安全,也同样是小题大做。从金融运行来看,金融安全只是其中的一种客观状态和主观能力状态。金融安全的对立面就是金融不安全,临界于金融安全与金融不安全之间的就是金融基本安全,而金融危机则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爆发结果,参见表1。

表1金融运行的四种基本态势

金融安全

无明显风险

各项风险指标均在安全区内,金融市场稳定,金融运行有序,金融监管有效,金融业稳健发展。

金融基本安全

轻度风险

金融信号基本正常,部分指标接近预警值;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低于10%;有正常的金融机构倒闭,但所占比重很小;货币有贬值的压力;金融运行平稳。

金融不安全

严重风险

大部分金融指标恶化;大多数金融机构有程度不同的不良资产问题,不良资产占

总资产比重超过10%;有较多的金融机构倒闭;货币较大幅度贬值;金融动荡、经

济衰退。

金融危机

风险总爆发

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结果,爆发严重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货币大幅度贬值、大批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崩溃、经济倒退、社会动荡。

金融运行的四种基本态势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金融危机,在此期间印度尼西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动荡波及到了政治领域,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倒退和社会动荡。二是金融不安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泰国、韩国和日本等国的金融运行状况就是典型的金融不安全。三是金融基本安全,在此期间我国虽然面临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经济金融状况基本良好。四是金融安全,在此期间美国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失业率、消费物价指数处在低水平,金融体系稳定。

2.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基本方法

由于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有较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外尚无完整的、准确性较高的研究成果,初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信号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以金融安全状态转化的机理为切入点,研究影响金融安全的各种因素,考察其变化规律,分析导致一国金融不安全或金融危机的因素,据此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

信号分析法首创于1997年,其后经逐步完善,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重视的金融安全预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选择一系列指标并根据其历史数据确定其临界值,当某个指标的临界值在某个时点或某段时间被突破,就意味着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危机信号;危机信号发出越多,表示某一个国家在未来24个月内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e。

在信号分析法这类方法中,典型的做法是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试图用模型将金融安全状态的转化解释为一组变量变化的结果,并且认为可以找到不同的安全状态和这些变量之间的量化关系。典型的模型有Frankel等人的probit模型或logit模型,以及Sachs、Tornell和Velasco等人的横截面回归模型。由于金融系统本身的复杂影响关系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在预测方面的作用变得十分有限。就实际效果来看,这两套模型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都没有做出任何预警。目前理论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视,即用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预测金融危机的思路是无效的。我们认为,信号分析法能够在事后判断对一国金融安 全形成威胁的主要原因,从而有利于管理者制定相应的对策。但是,由于信号分析不能给出量化的标准,就难以预测危机何时发生。而且,市场信心在决定金融安全状态转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同样的金融事件,由于人们的市场预期的差异,在不同国家很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信号分析法用于预测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2)概率分析法。该方法有两种类型:一是并不考虑促成金融安全状态转化的具体因素和机理,只是根据历史上各种安全状态下某些经济指标的表现,制定一套指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构造出度量总体风险程度的综合指标;二是利用模糊类比的方法,通过与历史数据相比较,对现实经济及金融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预警。前者的代表是卡明斯基(Kaminsky),后者的代表是刘遵义。值得一提的是,刘遵义的模糊类比法(或称为主观概率法)因比较成功地预测了亚洲金融危机而受到重视。在概率分析法中,通常是根据一国的历史观察值或国际公认标准,拟定一系列安全状态临界值。对处于某个临界范围内的指标赋予相应的警戒值,并根据各个指标对一国经济安全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权重。将所有这些指标的警戒值加权平均,即可以构造反映整体安全态势的综合指标。同样,由此可以得出综合指标的临界值表。根据计算出的综合指标,即可判断出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状态,并可借助一定方法计算出发生危机的概率。一种计算公式为:Pi=SUM(AiBi)。其中,Pj表示第j月发生危机的概率,Ai表示第i项指标的警戒值;Bi是该指标的权重。选择合适的指标是建立可靠的概率分析预警系统的关键。这些指标必须能对各种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传统的概率分析只借助可以量化的指标,所以在具体应用时,一般是与情况比较接近、并且发生过金融安全问题的国家进行比较。实际上,这种情况相似中包含了大量定性描述的信息。例如刘遵义就是在比较了亚洲国家和墨西哥发生危机时的10项指标之后(这10项指标是:实际汇率、实际GDP增长率、相对通货膨胀率、国际国内利率差、国际国内利率差变化、实际利率、国内储蓄率、国际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及外国组合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比例),成功地预测了亚洲金融危机。概率分析法可以明确指出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危机的概率有多大,可以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但是它也存在着缺陷,不能直接给出引致某些指标恶化的原因,难以据此提出应对策略;而且比较的标准是历史数据,对于新问题缺乏敏感性。尽管如此,由于概率分析法在量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其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为了维护金融安全,需要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因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日趋复杂,要从错综复杂的金融环境中理出对金融运行整体局势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及其脉络决非轻而易举。但是,目前的概率分析技术过多地依赖量化指标,不能包含充分的市场信息,而且对金融安全影响重大的诸多因素中,还有许多因素是无法直接量化的,例如文化、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刘遵义教授的预测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开放程度与某些拉美国家有较多相似之处,许多定性指标能够用参照物替代。但是,在研究对象比较特殊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在各方面都很相似的参照国。例如,我国的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都处于转型阶段,如果单纯用量化指标就不可能对金融安全状态做出有效的预警。因此,在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中引入更多的定性描述信息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王元龙:《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4.梁勇:《开放的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郑汉通:《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李翀:《国家金融风险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而在农村经济中保持水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具有现实意义。做好农业经济分析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农业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度,不断调整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农业经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如下:(1)引进与开发间失衡。我国农业现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过度重视引进而轻视开发之间的矛盾,现今,我国很多的农业科技种植园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方面已经培养出一些素质较硬的技术人才。但从整体角度而言,我国农业科技种植园的科技能力还有很多数都处于弱势,他们太过于重视引进国外技术导致自身开发能力较弱,或不能研发新的技术与产品。(2)建设与管理不匹配。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合理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依旧存在重视建设、忽视管理的情况。如某项目建设时可以落实各项措施,但完成建设后却忽视维护与管理工作,这点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表现尤为显著,管理与维护的忽视造成更多问题出现,极少数地区虽然以公司方式经营,但本质上依旧是政府管理。这就需要政府给出具体措施进行引导,加大技术引进,做好管理工作,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2农业经济现状的改进措施分析

本部分从3个角度出发,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1)优化产业机构。改变当前农业经济产业链单一的情况,提高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相应土地资源,实现保护国家耕地的同时进行合理规划,依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调整粮食、经济作物及畜牧业的面积。可以通过更新技术、设备等方式,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北方大多属于干旱地区,可以多种植耐寒作物,如马铃薯、玉米等。(2)发展加工产业。政府加大经费支持,帮助农民引入新的品种与技术。加大种植人员技术培训力度,进一步改善农科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团队稳定,推动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引入规模大、资金雄厚的企业帮助种植户,可以进行定向种植,通过专业组织引导产业发展。制定并出台有利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要在积极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的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引进一些国内外专业加工企业,或鼓励、引导区内一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加大农作物轮番制的推广,可以在轮番种植各类粮食与蔬菜,提高产量与土地利用率,营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不断加大种植宣传力度,这样才能解决销售问题避免滞销情况的出现。也可以和一些专业组织合作,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良好的产销关系,联系农户与厂家,建设良好的运销环境,加强市场管理实现诚信经营,不断提高销量。此外,很多时候部分农产品并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如果储存环境不好就会出现腐烂情况,给农户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3)提高农民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进基层农业快速发展。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能够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实现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农业种植。①农机培训创新与优化,应该以培训体系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与创新,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科研所等技术优势,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技术人才。农机技术院校重点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条件,制定短期内可以快速见效的培训方案;②推行联合培训体系,需要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完善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软硬件建设。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充分联系实际情况,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创新农机技术培训工作;③重点开展基层农机人员更新知识培训。为了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培训效果,可以让基层农机人员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学校等,培训时教师依据农机人员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培训着力点措施。此外政府与学校应该对接受培训的人员提供补贴或政策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结语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篇7

【关键词】烟草企业;经济分析;经济管理

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作为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愈来愈不可缺少,成为烟草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无数事实证明:凡是重视经济运行分析的企业,经济效益就越好,管理水平就越高;反之,凡是忽视经济运行分析的企业,经济效益就一定很差,管理漏洞百出。因此,烟草企业必须重视经济运行分析,总结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吸取教训,揭露矛盾,做好企业管理的参谋。

1.国内烟草企业经济运行的现状

2013年4月16日,烟草行业经济运行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明对2013年烟草企业经济运行状况,他指出,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我国烟草的产量持续增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烟草行业的整体状况良好,可是,在行业整体态势良好的同时,我国烟草行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对烟草行业经济运行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才能改善烟草企业经济运行的现状。

2.经济运行分析的重要意义

2.1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可以将企业整体的运营情况反映出来

通过利润、利税等主要财务指标,可以将企业的财务效益情况完整的反映出来,而通过企业库存、销量、产量等指标,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情况反映出来,除此之外,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也可以通过对标管理和资产管理体现出来。

2.2通过经济运行分析,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将会更加明确

通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可以将企业在发展!经营以及财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出来,企业领导层可以利用分析出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计划,制定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因此,可以这样说,经济运行分析为企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填补企业现有的缺陷,使领导层在制定决策时,科学性和合理性更高。

2.3经济运行分析可以作为领导层决策依据

利用收集和整理的数据,企业领导层可以对企业的生产、营销、利润等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决策,例如:只有先分析企业现金流动负债比以及速动比,才能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再制定相应的方案。通过分析企业各项指标,可以准确定位企业目前所处的行业地位、竞争对手等,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科学而可靠的依据。

3.烟草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重要内容

3.1销售分析

销售分析的作用是评估与衡量销售目标和实际销售情况两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能对各种因素对销售绩效的影响情况加以分析,例如:售后服务、价格、产品品牌等,都是分析的内容。

销售分析主要从库存、销量、产量等进行动态分析,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烟类商品的销售状况、卷烟人均销售情况、低焦油卷烟销售情况、重点产品销售情况等进行分析。

3.2.财务分析

所谓的财务分析,指的是利用会计报表和相关资料为根据,采用多种方法和分析技术来对企业过去以及正在进行的分配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增长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的活动的总称。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的经营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提供企业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并为企业未来发展之路提供可靠的信息。

要进行企业财务分析,可以从偏差分析、环比分析、指标同比等多个方面进行,在进行文字说明的同时,必要时还需要配上图表加以说明。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有成本费用、主营收人情况、利润情况、利税情况等。是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的重点。

3.3其他方面的分析

工业企业可以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管理情况和主要耗能指标情况等反映出来。而商业企业则可以通过企业运营过程中工作所获得的成就、烟草经营指标完成情况来进行分析。

4.烟草企业经济分析现状和改进对策

虽然,经济运行分析已经在烟草企业中有了很广泛的使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烟草企业在经济运行分析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分析结果有所偏差,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设计,没有将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第二,在经济运行分析时,没有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用于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数据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三,企业人员素质和水平整体偏低,无法满足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这三个方面,大大影响了烟草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质量,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改善现状。

4.1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有效利用企业信息化设备

烟草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帮助,因此,在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同时,企业还要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的内部报表、数据库,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业务发展情况及时的反映出来。

4.2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指标

要通过企业的管理需求来建立指标体系,杜绝贪大求全思想的出现,一定要将需求和可行,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处理好,高效的完成任务,因此,我们需要遵循规范和全面性原则,来建立起完善的指标体系。

4.3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经济运行分析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人员,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高低、专业技术扎实与否,都会对经济运行分析的质量和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对行业!企业内部和整个市场进行分析,为高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5.结束语

烟草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但现实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必须克服不足、不断改进,为烟草企业各项工作上水平拼智慧。

参考文献:

[1]武凤珍.烟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体征策略研究―基于经济增长、精细成本管理与内部管理层面[J].中国市场,2015,47:29+32.

[2]岳俊峰.关于烟草企业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98.

[3]张万宝.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基于企业经济运行分析[J].现代商业,2014,12:125.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篇8

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增长6.5%,跟改革开放以后,从1979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增长9.7%来比,已经向下调整了30%。照理说这个调整的幅度也不小,应该余地还是比较大,实现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可是大家为什么心里还没底。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从2010年以后,每年逐年下滑。2015年6.9%的增长速度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也是从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连续六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一般说经济下滑两年,最多三年,经济增长就会回升。但是,我们从2010年到2015年已经连续下滑了六年,今年2016年前三季度的增长速度是6.7%,比6.9%又下滑了0.2个百分点。2016年现在看来增长的速度也就是在6.7%,还是继续下滑。

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经济下滑的底部在哪里,会不会突破“十三五”规划所讲的6.5%?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为什么从2010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逐年下滑的,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肯定有不少自己内部的问题,这些内部的问题包括经济体制问题,比如说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还相当高,国有企业表现一般,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我们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另外,我们是一个转型中国家,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固然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但是有很多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既然市场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资源配置就会有问题,也有人认为这是我们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最近谈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这也是切实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就要付出代价,也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连续第七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都确实存在,也影响到我们的经济绩效,但是必须在全球变革这样的背景下来看中国经济。按照汇率计算,中国现在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式,今天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同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影响世界,但同样也更重要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也会深深影响中国。

中国经济下行更多是外部因素

在分析中国经济从2010年以后逐年下滑的时候,我们要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表现怎么样。比如说在世界上跟我们同等发达国家的金砖国家相比,我国在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10.6%,2015年的增长速度是6.9%,但是巴西在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7.5%,2015年增长速度是-3.8%;俄罗斯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4.5%,2015年增长速度-3.7%,与我们一样也是在下滑,但他们的下滑幅度更大。另外一个金砖国家印度在2010年的时是10.3%,与我们的10.6%在同一个水平,2015年的时候他的增长速度7.6%,比我们的6.9%的高一点,但同样是也是下降的趋势,从10.3%降到了7.6%,态势跟我们完全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印度2012年的时候经济下滑的幅度比我们深,从2010年的10.3%降到2012年的5.1%,而我们是从10.6%降到7.7%,这有所谓触底反弹的因素存在。此外,印度在2014年年底的时候调整了国民统计的方法,这个调整让印度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一个百分点。如果把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印度在2015年的增长速度也是在7%以下,跟我们完全一样。

这些金砖国家不存在我国国有企业比重太高的问题,他们有的本来就是市场经济,如印度、巴西,有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进行了彻底的市场经济改革,不存在我国国内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经济表现却与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还糟。

因此,这必然有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原因。以新加坡为例,2010年时,其经济增长速度是15.2%,2015年是2%,加速在下滑,并且下滑的幅度比我们还深;以中国台湾为例,2010年增长速度是10.8%,2015年只有0.7%。再看韩国,2010年的增长速度6.5%,2015年的增长速度是2.6%。这些曾经所谓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其经济表现的趋势与我们完全一样,然而,他们并没有我们现在国内讲的这些体制机制问题。所以,综合分析下来,肯定是共同的外部性的因素、共同的周期性因素在起作用。

因为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在世界经济比重还超过一半的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还没完全复苏。发达国家在过去每年平均的增长是在3%到3.5%之间,但是到2015年的时候危机已经过了七年。欧盟在2015年的时候增长速度只有1.3%,比3%到3.5%低了两个多百分点。日本固然有安倍经济学想复苏日本经济,但是在2015 年时,其增长速度只有0.5%。在经济增长速度慢的状况下,失业率就维持在高位,家庭的收入增长就缓慢,消费增长就恢复疲软。发达国家还是世界需求的主要来源,因此整个世界需求疲软。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经济表现似乎比较好,但2015年其经济增长速度也只有2.4%,失业率也达到跟危机之前的水平大约相当的4.9%。

在美国,一个劳动者如果失业,有一个月的时间不去找工作,就算退出劳动力市场,就不在失业统计内。因此要了解美国的就业状况,还要有另外一个指标的参考,就是劳动参与率。目前美国适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比危机前低3个百分点,这些人是有劳动能力的,但为什么不找工作?因为找不到工作,干脆就不去找了。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同样是处在历史高位的8%到9%之间。在这种状况下,家庭的收入增长,从各种统计指标来看,跟危机之前比较起来的话基本没分别。

这次的危机在美国爆发,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家庭负债过重。在危机发生以后,家庭为了修补平衡表,在收入不增长的情况下还要省钱还债,因此这种情况下消费就非常疲软。

发达国家的消费疲软导致整个世界需求疲软。在危机之前世界贸易的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以上,但在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的经济增长率放缓,但是现在世界的贸易增长率比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还低。这必然影响到每个像中国以及其他金砖国家曾经有着高收入、高表现,但是出口比重较高的经济体的出口。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三个组成部分当中的一项。我国从1979年到2014年,出口增长每年达到16.4%,2015年,我们的出口不仅没增长,而且还下滑了2.8%,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长下滑了7.7%。这种状况当然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投资增长,投资增长大家知道在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每个国家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启动需求、创造就业、稳定经济。但是这些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的项目,经过五年、六年、七年……国际经济还没复苏。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的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的投资项目,投资增长也必然下滑。“十一五”期间,2006年到2010年之间,平均每年的投资增长是25.5%;“十二五”期间,2011年到2015年期间,平均每年的投资增长是18.8%,下降了7个百分点,而且在“十二五”期间是越往后下降的越多。2015年,我们的投资增长只有10%,考虑到投资品的价格下滑这一因素,真实的投资增长也就12%,与整个“十二五”期间平均18.8%的水平来说,下降了8个百分点。这种状况下,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影响。

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增长,我们国内的消费增长状况比较好,是因为我们的就业状况好,家庭收入增长的状况也比较好。以去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6.9%,家庭收入的增长是7.5%,高了0.6个百分点。在这种状况下,消费增长维持在8%左右,这也就让我们的经济增长去年还能够达到6.9%,其他国家他出口下滑、投资下滑的情形跟我们一样,但收入增长比我们差,消费下滑的幅度比我们大,所以他们的经济表现就比我们差很多。

从这些因素来讲,六年的经济持续下滑,以及到今年经济还从6.9%降到6.7%,有相当大的因素是这些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引起的。

特朗普上台,想学中国经验

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要看发达国家经济会不会复苏,也要看我们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到底怎么样。从外部来看,发达国家很可能陷入到一个长期停滞状态。一个国家要是发生金融经济危机,那么一定是有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因此要进行结构性改革经济才能完全复苏。发达国家从2008年危机到现在,有七年多的时间,每年都在谈结构性改革,但结构性改革一直落实不下去,这里要明白发达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内容是什么,是要减少福利,要金融去杠杆,是要政府减少财政赤字。减少福利就是要减少消费,减少金融机构的杠杆就是减少金融企业支持家庭的投资和消费,如果杠杆减少,投资和消费就会下降。政府的财政赤字,这是用来支持投资消费的,财政赤字减少,投资消费也会减少。如果发达国家要推行结构性改革,那他必然要减少投资、减少消费,经济增长速度一定会往下走。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已经非常低了,如果把经济增长率再往下调,失业率必然增加,这种状况下就很难推行结构性改革。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从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到现在已经25年的时间过去了,其结构性改革一直落实不下去的原因。安倍上台以后提出安倍经济学,想振兴日本经济。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第一是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日本的汇率,第二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启动国内的需求,第三是进行结构性改革。安倍上台已经三年了,前面两只箭都出去了,第三支箭还射不出去。由此来看,发达国家很可能陷入像日本那样长期的经济增长疲软。

现在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想学习中国经验,他提的是美国的伟大复兴,想用基础设施来启动国内的需求。那么即使他有这些政策,让美国的经济可能会好一点,但是美国经济只要稍微好一点,就要加息,加息以后可能就导致其他国家金融经济上面出现很大的波动与压力。

中国产业升级空间巨大

总体来讲,未来几年外部环境会相当不好。在这种状况下要谈中国的经济增长,要看中国内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不是足够。从内部的增长来讲,在几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中都提到的,要适度扩大总需求。但是国内跟国外比较起来的话,是在扩大总需求的时候,结合着国内的结构性改革,现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同时谈要全面深化改革。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有五大内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度扩大国内总需求的时候,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内容当中的补短板结合在一起。而且只要从补短板结合在一起往前推进,那么也会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首先,适度扩大国内总需求有两部分,一个是消费需求,一个是投资需求。如果把投资需求跟补短板结合在一起,中国经济还存在着许多难题。在产业上还不少过剩,过剩的钢筋水泥、平板玻璃,都在中低端行业,还可以进行产业升级,而且产业升级的空间非常大。

2015年,我们从国外进口的制造业产品就达到1.2万亿美元,这1.2万亿美元进口的制造业产品,它的质量必然比我们国内高,我们才会进口,或者是我们国内不能生产的才会进口。我们可以在这些产业上面去产业升级,要产业升级就要投资。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年确实做了不少,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起来,我们的基础设施也比较好,但是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国内的基础设施还有非常多的缺口,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向。比如大城市内部交通非常拥挤,代表交通当中的地下交通还是严重不足。几场大雨,全国有1000多个城市被水淹,代表我们地下管网不足。

这些年经济发展快,但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例如北京的雾霾,要推行绿色发展,也同样是要投资的。

此外,我们当前还处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现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56%,发达国家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80%,农民要进城就必须提供公共服务,这些也是要投资的。

以上这些投资,不管从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来讲都非常高。这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跟外国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最大的不同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疲软的时候也应该去搞投资,但是发达国家的产业已经在全世界最前沿,当有产能过剩的时候很难找到投资机会,即使有3D打印、电动汽车,一两项投资也不足以拉动整个经济,但中国可以产业升级的空间非常大,外国的基础设施普遍都有了,无非就是老旧一点,老旧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挖个洞补个洞,效率不高。发达国家环境普遍好,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也完成了,所以发达国家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相反,我们还有很多好的投资地方。

投资需要钱,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是相对具有优势。当前,我国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积累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其中17%是中央,40%是地方。发达国家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他们政府积累的财政赤字普遍超过100%,这代表我们财政政策可利用的空间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可以用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撬动投资。此外,我们的民间储蓄还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将近50%,这在全世界是属于最高的国家之一。所以可以用政府的钱撬动民间的钱投资。我国有3万亿多一点的外汇储备,在全世界最多,把这些有利的资源用起来,可以保持适当的投资增长率,这一点是中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不同。

综合来说,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我相信我们可以保持一个合适的投资增长率,有了投资增长率就会创造就业,就业就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就业好,家庭收入的增长也会比较快,有了比较快的收入增长就会支撑消费增长。如果投资和消费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相信未来可以达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平均每年6.5%以上的增长。

从补短板的投资作为切入点,也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补短板的投资就要钢筋、水泥、平板玻璃……我们现在产能过剩主要就是那几个部分,投资增加了、需求增加了,过剩的产能就减少了,要去产能就容易了。

从去杠杆的角度来看,现在杠杆率最高的也就是在产能过剩严重的地方,如果需求增加了,价格就会上升,企业经营状况就会好,企业赚了钱就会还钱,杠杆率就会下降。所以去杠杆的任务也就比较容易完成。再者就是库存,库存主要是去房地产库存。房地产需求很大的程度决定了家庭对未来就业跟收入增长,如果就业跟收入增长好,对房地产的需求就多,这种状况下库存就会减少。所以,可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会提高。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评价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历史概念,受到历史经济条件的制约,反映出一定环境下的产权人对受托人的委托期望及行为规范,因此,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着时代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概述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经济责任评价是审计环节中的关键因素,在审计过程中,经济责任评价工作内容与审计内容直接相关,由经济审计决定责任评价,涵盖财务收支、经营决策、资产质量等多方经营活动,政策性强,影响力大。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有资产出资人管理与监督责任的履行状况;财务收支的效益、合法状况;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及运作状况等,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资产质量、法律法规执行状况等。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方法

审计评价体系由主体、客体、内容、标准、指标、目标、方法构成,其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与方法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式一般为:分类评价为基础,开展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

二、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评价存在的不足

(一)评价指标同质化严重,适用性不足

经济责任评价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这一特征在国有企业的生命周期中体现也尤为明显,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评价会存在很大差别。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体系建设一般按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进行,有的大型国企虽然建设了一套评价体系,为审计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是在操作中,由于单位板块、行业特征及发展状态等差异,很难保证审计评价的针对性、适用性。

(二)制度基础建设不足,理论依据稍显薄弱

审计评价内容需要制度性文件的规范,当前,我国《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文件只是在宏观上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作了规定,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哪些评价内容应当细化,导致审计内容存在争论及模糊认识,容易导致评价内容窄、评价深度不够等问题,操作性不强。同时,当前国有企业人事制度还存在一些弊端,影响了审计的权威、独立。当前,国有企业领导人控制现象依然存在,极有可能为腐败提供保护伞,成为浪费国有资产的大缺口。

(三)目的性不强,回避监督职能

审计评价作为监督、激励的核心部分,对国企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国有企业中审计评价很容易发生对经济责任界定、归属采取回避态度的问题,要么充当老好人,大力宣扬领导人的成绩,要么点到为止,以其它非重点事项为审计核心,如职工队伍稳定、生产水平如何获奖等,这就无法发挥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真正效能,无法突出其监督职能。

三、强化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建议

(一)抓重点,建设具有高度适用性的评价体系

建设具有高度适用性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要做到重抓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执行评价;重抓单位财经纪律遵守状况的评价;重抓经营管理及绩效责任的评价(领导人);重抓重大经济决策责任的评价;重抓安全稳定责任的评价;社会及法律责任的评价等,以此完善国有企业的评价链条,而后按照企业特色,构建可持续发展责任、廉洁自律责任等评价,实现高针对性、高适用性。

(二)构建国有企业特色的经济责任评价,避免模糊化建设

国有资产及廉政是国有企业管理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资产管理上,要明确资产质量变动与持续发展情况指标的建设与运用。指标设计上,可以从资产质量改善状况、财务结构优化情况、资产运营效率提高情况、发展能力提升情况四方面设定指标。由于人事制度问题集中于领导层,因此要重视廉洁指标建设。由于此指标情况很难在财务资料中体现出来,这项评价的复杂程度及困难程度跟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一方面可以通过人事部门、纪检机关等通报进行审计查证,另一方面可向职工及管理层发问卷调查表,以确定重点查证对象,进行针对性查证,从而确定企业相关负责人是否存在不廉洁行为。

(三)定性定量结合,提高评价成果体现能力

只有定性、定量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才能真正贴合项目工作,在相关文件中,要明确指标制定原则与细化方法,要构建具备国有企业特色的、明确的评价方法体系。定量分析是审计评价的主要手段,定量分析工作,需要重抓数据来源,确保定量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运用评价标准分析后,具备量化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包括评价标准与评价档次两个基本要素。定性分析是审计评价的辅助方法,由于定量分析无法体现非数据因素的客观效果,一些事项如内部控制情况、廉洁情况等无法被量化 ,因此要引入定性分析,并且注意分析中多方意见的综合、方法技术的规范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定性定量分析,评价的组织程序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方式和效力是实务中此存在模糊和不足的要点。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强调顶层重视,强化领导认识,协调经济活动全局;另一方面,要推行多向审计承诺制度,正确区分会计、经济以及审计责任,避免模糊化操作;最后,要将评价结果直接引入绩效体系,对于领导层及中层干部,应当强调对升迁的影响,对于基层员工,应当更多与工资福利挂钩。

参考文献:

国内实体经济状况篇10

对于烟草行业,由于它属于垄断行业,所以我国基本上每年都对针对它的经济运行情况召开分析会议。在最近召开的一次会议中,烟草行业的专业人士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烟草运行情况,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我国烟草行业的总产量和销售量每年都在稳定增长,顺应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所以行业的总体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一些知名品牌的发展前景良好。可以说整个烟草业的运行质量较好。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运行情况下,我国的烟草企业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对烟草企业的长期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客观、全面地分析我国烟草业的经济运行现状和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加快国内烟草行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烟草企业在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

2.1生产和销售方面的问题

对于烟草企业的生产来说,它长期受到了社会舆论的不良影响,这些影响多来自外部势力,它对烟草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烟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近年来,人们的自我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再加上媒体大力宣传各种环保观念,建立各项制度。而对于烟草行业的销售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的烟草企业当前所生产的库存量,二是一些知名的烟草品牌的销售情况。我国目前的烟草行业的销售状态是非常不平衡的,很多地方的烟草企业往往只重视自身的销售业绩,而不注重营销方式和策略,所以整个销售市场的现状是非常不健康不合理的,有的烟草企业甚至出现了烟草产品堆积的情况,在销售上也出现了停滞现象。如果这种现状长期存在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烟草的正常流通,也会影响烟草的价格,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2.2财务方面的问题

分析烟草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就是通过分析它的日常经营状况来评估企业是处于盈利状态还是处于亏损状态。我国目前大部分烟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都存在缺陷,很多企业缺乏对成本管理方面的控制,而只注重经济的增长,造成烟草企业的财务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支出费用非常高。2.3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内部财务管理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企业的经济运行分析指标,二是分析烟草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烟草企业在经济运行指标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指标在设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烟草企业的实际情况,没有把烟草企业的未来的发展现状和当前的市场行情有效地结合起来。此外,我国目前很多烟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落后的,它们缺乏对自身实际经济效益的了解,也不能够正确地掌握烟草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烟草行业中缺乏相对专业的经济运行分析师,因此人才队伍建设非常薄弱,烟草行业的经济运行分析师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导致在进行经济运行分析时缺乏准确性。

3烟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体征策略

对于当前烟草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将来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烟草企业的相关部门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出要想使市场行情处于一种健康的环境下,必须要平衡整个销售量,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烟草价格保持稳定,使烟草企业在整体运行方面呈现出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烟草企业当前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经济增长、精细成本管理以及内部管理层面三个方面来解决。

3.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企业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转变烟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其经济结构,可以使烟草企业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对企业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是对国家出台烟草行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落实,并认真贯彻执行,此外还要加强烟草行业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烟草企业的连接机制,从而促进烟草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保持和提高。其次,由于烟草行业在我国的所有行业中是带有一定的特殊性的,所以一定要对卫生和环保等方面进行优化经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控制和优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把调整企业的经济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重视对烟草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再次,我国的烟草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相对稳定,正在向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转变。所以烟草必须要依据当前的发展形势,深化烟草企业的改革,提高烟草品牌在市场上的信誉和竞争力,推动烟草企业的转型,同时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也要实现新的突破。最后,在营销手段上,烟草行业要逐步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进而提高烟草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

3.2推行精细成本管理

在烟草企业的经济运行中,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是紧密联系的。因此烟草企业必须要通过对成本管理的重视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对成本的管理和预算进行明确以后,才能够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此外还要完善烟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降低成本预算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推行精细成本管理,换言之就是让企业的相关部门去管理和负责企业的管理费用,使企业形成适合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具体来讲,一是要对领导和组织进行强化,使烟草企业的每个部门都树立精细成本理念,然后根据烟草行业实际的生产和销售现状,制定出更适应企业发展的成本管理机制。二是把成本费用和财务的预算和支出结合起来,对预算成本进行精细管理,此外还要全面优化财务的业务预算。

3.3对内部管理方式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