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十篇

时间:2024-01-04 17:45:04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1

关键词:全民阅读;读书笔记;经典;大众化;出版路径

2022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九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全民阅读已达成社会共识。然而,我们又处在快节奏、高消耗的现代社会,很难拥有充裕的时间慢慢地消化经典。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是碎片化的时间对现代人阅读造成种种客观限制。这种矛盾促使读书笔记类图书兴起。所谓读书笔记类图书,一般指作者将经典作品拆解,并从自己的角度重新解读的图书。众所周知的有“文学讲稿三种”“世界名人书话”“大家谈大家”系列等。读书笔记类作品,能够在经典名著与全民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为篇幅简洁、论述生动,让读者在品味阅读乐趣的同时又能获取知识。”[1]于是,读书笔记类图书逐渐在图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大众阅读中不可忽略的亮点。笔者即以读书笔记类作品为例,探析经典大众化的出版路径。那么,在策划、编辑读书笔记类图书时,有哪些具体思路呢?

一、切中当下,回应经典

策划优秀的读书笔记类图书,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比较关键。

(一)掌握大众心理,找准选题切入点

策划面向大众的读书笔记类作品,既要准确感知社会发展的脉搏,又要捕捉人性中永恒的课题。这样就能在经典作品中挖掘出“常”与“变”的因素,编辑既要鼓励作者以当代人的眼光洞察经典作品中曾经被忽略的细节与伏线,又要在作者的解读中提炼出与读者共情的市场卖点。在“不隔”的阅读体验中,读者才存在被启发的可能。如果麦文化出品的押沙龙新书《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上市不久便好评如潮,当月在豆瓣读书平台跃升至“文学图书热门榜”前十位;3个月内,当当网累计有13447条好评。关于《水浒传》的读书笔记层出不穷,这本书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得到易中天的推荐以及收入陈洪绶《水浒叶子》中经典人物版画之外,也源于编辑对这本书亮点的精准提炼,宣传文案写道:“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抽丝剥茧地深入林冲、武松、宋江、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他们变成了一个个普通人,变成了普通中产阶级、小公务员,变成了我们身边的人。”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观照几百年前的小说人物。作者从不变的人性出发,打通了今古之隔。这一类的读书笔记,自然能唤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二)寻找助力,建立智囊团

编辑作为杂家,需要对各个学科都有所了解,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局限,编辑往往不能像某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深耕某个学科多年,充分了解学科概况和学术前沿情况。尤其是策划一套读书笔记类丛书时,编辑更需要整合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组建智囊团,哪些权威的作者值得争取,哪些经典的作品值得挖掘,哪些前沿的方向值得探索?智囊团常常会给编辑提出理性而中肯的意见。这样选题策划至少在大方向上不会有太大偏差,也推动着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由著名学者丁帆、王尧先生担任总主编的“大家读大家”丛书,便是广义的读书笔记。这套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译林出版社出版,邀请当今人文大家深入浅出解读中外名家名作,让普通读者也能在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下走进文学的殿堂。这些重量级作者均涉及不同领域,如毕飞宇属于小说创作领域、李欧梵主攻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田晓菲来自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等。编辑难以对每个领域都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丛书主编便在某种程度上担任智囊团的角色,他们所具有的创造力、教学经验与学科视野,对于选题策划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浅出,依托经典

读书笔记类图书须以经典作品为依托。其中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一)经典是可以再生的资源

读书笔记建立在对经典的解读中。它绝不局限于将“经典”重新说一遍,而是要融入作者自身的知识积淀与人生见解,为读者拓宽认知经典作品的维度,让经典作品重新焕发生命力。一部读书笔记是否具备上述能力也是编辑判断其优秀与否的关键标准。王安忆在《谈话录》中谈到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她认为,19世纪的作家好像银行,比如托尔斯泰,精神内涵是取之不尽、可以再生的。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强调的是经典不断被认知的过程。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更是强调:“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时,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2]《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历年来对这几部作品的读书笔记层出不穷。而优秀的作者,总能站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学术视野上另开新见,如格非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田晓菲的《秋水堂论<金瓶梅>》,即使前人的解读已经备矣,他们依然能让经典焕发生命力,成为大众读者敲开“红学”“金学”等的入门之书。

(二)读书笔记是经典导览图

精彩的读书笔记,就像一幅导览图,带领读者进入经典的幽秘空间。最典型的莫过于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纳博科夫担任着世界文学的导游。对于读者来说,经典的诠释者与经典本身同样重要,生搬硬套的文学原理不足以被列入经典的行列,需要诠释者融入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甚至自己的创作经验,这样才能达到与经典对话与沟通的效果,才能如导游一般,带领更多读者领略经典的奥妙。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编辑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时,点明了读书笔记的理想标准:作家解读作家,天才剖析天才,经典成就经典。近年来,国内比较典型的有“大家读大家”书系,作为多年来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至今已经出版了四辑,陆续收入毕飞宇的《小说课》、田晓菲的《七发》等。“大家读大家”丛书包含两层含义:请当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深入浅出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让大家(指普通的阅读者)共同分享大家(在某个领域内的专家)的阅读经验。让前一个“大家”放下身段为后一个“大家”做普及与解惑的工作。换言之,也类似于导游的工作。这种互动交流的目的,就是想让两个“大家”合力推动全民阅读,使其朝着一个既生动有趣,又能轻松获得人文核心素养的轨道前行。在“读大家”的过程中,作者从另一个维度和视角带领读者游览中外文学经典这一座座知识的花园。

三、庄谐结合,重塑经典

读书笔记类作品的庄谐结合,主要体现在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它是轻学术图书领域的重要分支,以学术为根基,但不似纯粹学术图书般引经据典,正襟危坐,而是轻松简洁,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把一些道理和知识注入读者心中。这也是读书笔记类图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为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编辑需要在内容和装帧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内容

1.编辑需要学会挑选作者。一方面,编辑选择的作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既能够吃透经典文本,又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讲故事的才能,融合科技、经济、社会、历史等知识点,纵横捭阖,有血有肉,才能增加图书的可读性。对于学术专著,学者往往喜欢探幽发微,只关注一片树叶;对于读书笔记,则需要以小见大,关注一整片森林。因此,“绝非专业视角上的简单整理,而是一次跨学科的融会贯通,需要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突破”[3]。另一方面,编辑需要建议作者,读书笔记的有趣好读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术素养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轻松好读的阅读体验,就起不到沟通经典的作用;如果没有以扎实的学术素养作为基础,那么读书笔记就流于空泛与油滑。在这种情况下,参考文献就极为关键。读书笔记通常可以作为某部经典的入门指导,文后的参考文献则给需要进一步延伸阅读的读者提供了搜索线索。2.编辑需要对书稿进行再加工。读书笔记类图书,内在结构极其关键。这就要求编辑对书稿中相互独立的篇目进行整理,梳理内在的框架、贯穿始终的主题和逻辑线索。以笔者所编的《以读攻读》和《始于一次分神》为例,这两本书都是读书笔记,《以读攻读》作者但汉松,深耕现当代美国文学及批评理论多年,有极为深厚的学术素养。书名的字面“以读攻读”便是贯穿全书的主题,点明作者对经典如同攻城鏖战的耐心。此外,《以读攻读》篇目大部分聚焦在对西方经典的解读,编辑建议作者将这些相对独立的篇目整理出清晰的结构框架,于是,这二十几个篇目最终分为四辑,每一辑设立了一个辑名,分别是重量、影色、书人、短读,让原本分散的篇目形成结构严谨的阵型。《始于一次分神》是学者胡桑读书笔记的结集,该书涉及辛波斯卡、昆德拉、略萨等著名作家。作者解读的经典,散落在不同的时空。但全书依然有贯穿的主线,即作者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与分析始终秉承“文本细读”方法;此外,还有一条暗线贯穿全书,即作者在自序中谈到,创作这些作品时的灵感都出现在日常“分神”的状态。于是,编辑与作者商定,将书名拟为《始于一次分神》,让这本读书笔记关联起日常生活某个灵光一闪的瞬间。

(二)装帧

与内容相比,装帧同样重要。读书笔记的装帧设计应有较高的市场识别度。一般来说,读书笔记较宜在学术类图书简洁大气的风格上添加趣味性的点缀。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文学讲稿》三部曲,即以作家的手写稿与插图铺满封面,这是一种贴近读者的设计,还原了这套书系的故事场景与时代氛围;再如《始于一次分神》,编辑特意邀请插画师绘制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小女孩,暗合书名“分神”二字,使这本读书笔记变得生动有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又如《以读攻读》,封面虽然没有插画元素作为点缀,但是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书名文字的编排,将书名和辑名各自拟了一个英文标题,布局在封面各处。让这本引经据典的硬核读书笔记显得颇为洋气与雅致。

四、多元营销,分享经典

策划编辑读书笔记类图书的过程就像一场需要打满90分钟的足球赛,新书摆上货架并不意味着编辑使命的结束,而是代表比赛下半场开始了。如果期待这本书被更多读者翻阅,必然需要继续跟进营销。关于读书笔记,编辑也采取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营销方式,多管齐下,更加灵活,适应于当下的融媒体时代。简言之,营销方式可以分为线上营销、线下营销以及与作者联动。

(一)线上营销

线上营销拥有见效快、传播快、流量大等优点。随着读书笔记推向市场,渐渐形成口碑,引发书评人和读者在豆瓣、当当、凤凰网、亚马逊等相关社区进行热烈的讨论。通过网络传播,建立起一个更高效的图书传播渠道,实现以点带面的营销效果。反过来说,读者通过网络反馈的建议和想法也可促进编辑产生新的策划思路。

(二)线下营销

与网络营销相比,线下营销探讨的主题更为集中,能引起读者深入的思考。比如思南经典诵读会,是很适合读书笔记线下营销的场地之一。首先,因为在场的听众多为年轻人,他们对人生的困惑、对未来的思考更敏感,在新书的诵读与理解中,作者、听众和读书笔记之间形成相互解惑的场域。其次,现场诵读、提问、答疑的方式,让经典以及经典的解读呈现丰富意蕴,也让一本读书笔记的内涵实现更多元的延伸。

(三)与作者联动

编辑在策划选题时,最好能让作者尤其是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作者参与选题策划,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与读者建立立体化的营销传播组织架构。作者吸引读者成为粉丝,粉丝在参与主题策划的同时,也实现了图书的后期营销[4]。此外,读书笔记的作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网络流量。在豆瓣、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均积累了数量可观的读者粉丝,并且与相关的阅读公众号有合作。与作者联动,读者定位比较准确,易于实现精准营销。比如《始于一次分神》,营销始终围绕作者活跃的几大平台,策划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在有赞平台推出了作者限量签名本,200本签名本在一夜之间售罄。

五、结语

随着全民阅读深入推进,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读书笔记能够在经典与大众之间起到关键的领读与沟通作用。同时,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大众阅读选择面更广,对阅读对象更加精挑细选。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信任经历过时间淘洗的“源头”作品,即经典。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书笔记成为叩开经典的不二之选。它不仅成为近年来图书市场上的一个新兴品种,而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存在丰富的可开拓、可挖掘的空间。它依托经典,又重塑经典。它在对经典的诠释中,自身也会成为经典。

参考文献:

[1]罗秋香.开放智性资源,促进大众阅读:关于“轻学术”类图书编辑工作的几点思考[J].编辑学刊,2019(2):74-77.

[2]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5.

[3]钱方针.从文津图书奖看学术图书如何走近大众[DB/OL].上观新闻-视界·视点.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2

但由于以下原因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1.现代传媒抢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2.许多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学生家庭藏书都很不足,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也不多。

3.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阅读认识观。不是积极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作业试卷。

4.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大多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书香校园文化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学习应该与书香为伴,师生应该与经典为伍。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通过校园墙体的改造,在教学楼、办公室、教室、走廊等墙壁上进行精心的布置和修饰,以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1.1 打造墙体文化。致力打造校园墙体文化:(1)在教学楼走廊、楼梯墙上及连廊的石柱上统一装饰140余块题写有名人名言的条幅,内容主要是激励学生爱读书的、爱国、勤奋学习、树立理想、热爱科学等。(2)石桌文化——在校园景观区设立8张石桌,为学生提供另一个阅读场所。(3)艺术长廊——欣赏名家书画、张贴学生优秀习作书画等作品。(4)文学长廊——介绍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到现代文学中与课本有关的名著名作及文学家故事,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5)学科长廊——介绍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知识,拓宽阅读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这样,使学生走进校园就能举目见人文,放眼品经典,在浓浓的书香气氛中感受文化的浸润。

1.2 建设班级"书香"文化。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 "书香文化"班级,调动师生共同参与,兼顾共性与个性。我们要求每班教室的国旗、班训、信息栏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在保持全校整体共性的同时,各班师生共同设计出风格各异的墙体文化。

二、整合阅读资源,让书香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2.1 开设语文阅读指导课,加强阅读指导。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老师们利用材料,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同时,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组织阅读公开课观摩教学,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法,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

2.2.加强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各班开展了"存二读百"活动,使班级每学期图书角存书都达到200多册。丰富的书源,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三、完善阅读体系,让书香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3.1 倡导教师带头阅读,实现师生共进。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每人每年购置5本图书,订阅2份报刊(其中必有一份是教育杂志)。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举办"语文课外阅读讲座",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读书节等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有计划地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举办"读书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3

e人e本T1尺寸为203mm×139 mm×12.3 mm,和普通纸质笔记本尺寸相仿,带电池重量仅为440g,比苹果iPad宣称的680g还要轻240g。采用ARM1176JZF-S处理器及Windows CE操作系统,拥有8G内存空间,整体配置虽然相比上网本和部分高端手持设备略显逊色,但支持T1内置的程序和日常应用绝对够用;并且,T1还支持Wi-Fi、3G(CDMA(联通“沃”)/EDVO(电信天翼))及有线连接,内置1000多本书籍杂志,并支持登录线上商店“E本网”在线购买书籍,在不观看视频和使用3G连接情况下,可支持最长30天待机时间或10小时连续使用,很好地诠释了随身电脑便携性和耐用性的特点。

e人e本T1采用7英寸TFT彩色大尺寸触控显示屏,支持480×800分辨率,结合平板设计与中国传统的书页式设计,纯白色主材质与显示屏银色外框相得益彰。

随机搭配有牛皮质感外封,使用时如同一本摊开的书籍。右侧书页纹理设计不仅适合手持阅读,而且手写平滑,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很好地还原了传统书籍阅览感受。

机身左上角为指纹识别模块,可以有效保护存储内容的隐私性;右上角为返回主页快捷键,可在任何页面自由返回主菜单;屏幕下方的书籍翻页键在记事本、书籍阅读页可以实现手指滑动翻页。

e人e本T1的 UI(人机交互) 界面由最早参与苹果Mac设计的美国青蛙(FROG)公司设计,主界面自上而下分为时间、日常应用、右下角快捷方式三大区域,色彩鲜明,简洁易用。

e人e本T1醒目的黄色开机按钮和TF卡扩展口、电源口与部分高端手机类似,被设计在机身的顶端; USB2.0接口、耳机插口、音量调节键、麦克风和扬声器播孔则被设计在机身的底端。隐藏接口设计很好地保持了机身外观的整体性和简洁性。

这款随身电脑最大的亮点在于采用了Wacom设计的3D电磁笔技术,在笔尖靠近触控屏时,相应的按钮会自动浮起,使触控操作更加精准。

3D电磁笔技术完全还原了真实的手写感受,不仅可以任意变换笔迹粗细、字体颜色,支持手绘记事和笔迹邮件,手误时还可以直接倒转电磁笔,使用末端的“橡皮擦”直接擦除错误。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4

关键词:物理课堂;板书设计;学生笔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对板书设计不够重视,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但笔者认为,板书设计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非常重要。黑板上的板书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摘要,可以说是一堂课的“眼睛”,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方便学生重复联系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方便学生记录和理解记忆,不断循环提升。

有经验的教师对板书设计总是高度重视,在课前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笔者对板书设计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在课前要充分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教材结构,把握知识脉络,明确能力要求,明晰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好完整翔实的课堂板书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各个板块的主次关系、先后关系、联系纽带便会了然于胸。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会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在组织教学时,教师才会敢于放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展示。同时由于课前已经设计好了板书,在对应时间点必须把板书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借助板书的调控教师可以更加从容地担当起导演的角色,能够收放自如,课堂会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有序展开。

二、板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本节课主要知识点且与教材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例如,在学习“声音是什么”一节时,板书设计如下:(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具有能量。(4)声速。这样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顺序与教材基本一致,也方便学生对照教材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三、板书设计应该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能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比较学习和理解记忆

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巧妙揭示出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例如学习“汽化和液化”时,为了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板书设计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如下:

这样的板书设计有利于较全面地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这类知识点有相近之处且容易混淆,适宜用表格等较直观的方式加以区分,学生会很快加深理解,也便于记忆。板书设计的形式必须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表格,也可以是图形、知识树结构等等,但一定要追求实效,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

四、板书设计应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对典型例题的关键部分应予以板书,对于易错点也应该予以呈现

在课堂上学习例题时,笔者通常用课件投影出示题目后,先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然后交流展示,学生在交流展示时要力求说出思考过程、解题关键、易错之处以及拓展延伸。学生展示完毕后,由于题目往往较长可以不全部记录,但关键点是需要记录的,方便日后进一步的理解消化。下面是笔者在教学水沸腾图象时的板书设计和指导学生作记录的摘录:

例题: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______图线。

本题为一常见题,考查学生观察图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笔者建议板书记录如下:

学生简要记录这一道例题的关键后,课后又进一步加深记忆理解,在后来的检测中,类似题目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解决。

同样对于易错点在和学生讨论后也可以在黑板上加以板书突出。例如在分析“早晨太阳升起时,人眼看见太阳了,太阳的实际位置仍然在地平线下方”的原因时,学生知道了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这一现象,但认为光是在大气层外的真空和大气层两种介质表面发生了折射。错误之处在于误以为真空也是一种介质,教师和学生讨论分析后可以板书出易错点“真空不是介质,一无所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易错点的重复出错。

五、教师的板书设计必须与学生的课堂笔记有机衔接

学生物理课堂笔记从记载形式可以分为:直接记录在课本上,用纸张记录后粘贴在课本里以及用专门笔记本记录等。笔者对这些记录形式进行了比较,发现直接记录在课本上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学生课堂上用于记录的时间,许多需要记录的内容可以直接在课本上圈画出来,把需要补充的内容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即可,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讨论,缺点是系统性不强,图表等板书难以完整记录,需要课后用较多时间进一步整理完善。这一记录形式适合于记忆性内容较多的章节,如声现象、物态变化等,这些章节多数需要记录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了,学生只要圈画后稍加补充即可。用纸张记录后夹在课本里,这一记录形式灵活性较高,适合记录课堂容量较大,难以完整记录的内容,课后仍需要进行进一步整理,如光的折射这一部分课本上本身有较多的表格和配图,学生只要用记录纸补充就能取得较好效果。用专用笔记本记录则是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比较系统地记录教师板书的内容,不足之处是用时较多,优点是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检查,方便学生的自主复习。具体采取哪一种记录方式需要根据学生基础并结合教师的授课风格而确定,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记好笔记。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板书,将需要学生记录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注意整体布局,美观大方,知识脉络清晰,方便学生快速记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有一定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记录板书内容,可适当指导一些速记的方法。毋庸讳言,学生记录板书可能会压缩学生讨论等活动的时间,但是学生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思考和加深记忆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做好物理课堂笔记的习惯。物理课堂笔记的节与节之间要留有一定间距,以便课后或者以后进一步学习时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应自己尝试用不同的色笔和符号将笔记进行圈画标注,注重突出重难点和关键内容。对于常见的填空题也可直接将关键词用横线画出。如果遇到字数过多且课本上有相关内容的板书,教师可以先写上见课本多少页,课后再由学生自己补充完善到笔记本上,这样可以节省课堂记录的时间。

学生记录课堂笔记是一个将课本化厚为薄的过程,通过课堂笔记可以归纳提炼课本的主要知识,到了复习阶段学生又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将笔记由薄变厚。初中阶段学生提炼归纳学习内容的能力还不强,教师在黑板上的课堂板书是初中学生课堂笔记的主要来源。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基础,指导学生有机结合板书记好课堂笔记,一定能为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提供有力支撑。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5

关键词:笔记 板书听课内容 课外整理 位置

在我们的学生中,学生的课堂笔记往往记得很不规范。有的因为懒惰,书本上干干净净的;有的则非常勤快,记的东西比书本的内容还多,密密麻麻,对课后复习、考前复习不利,使笔记失去应有的效用。有的因书的空白地方小,则到处牵线,钓鱼似的,复习的时候也不知道哪跟哪了。这和教师的指导是有关系的。有的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昂扬,意气风发,忘了该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铭刻下那里的精彩;而有的教师则一味地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使学生笔记记得非常冗长。语文课堂笔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课堂学习上的一切内容,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记,要根据学习的需要有所选择,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语文课堂笔记呢?

一、记老师的板书

教师的板书是通过教师精心计划设计好的,从板书上能突出教师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板书对所教学的内容一目了然。记好板书,有利于我们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除理科题的演算过程外,一般应完整地记下主板书的内容。 教师为了强化重点难点,通常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并用文字、符号、线条、图表等形式把教材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也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们这样设计,层次清晰,揭示了文章的心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突出了重点,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有了总体的了解,对复习巩固有很大的帮助。

二、记听课的主要内容

笔记时,既要注意老师讲解的知识体系,更要注意抓住讲解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记下关键语句。要注意记下老师提醒的应注意的问题和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记下基本概念的要点,基本原理、定理、规则等的主要论据、论证方法、运用范围及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等。老师在讲到重点或难点内容时,总会有一些暗示的:他们或者在讲前有意停一下,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在讲后把内容重复一遍,以加强你的记忆。我们要悉心观察,及时笔记。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我们要抓住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忍饥挨饿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可怜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并看见了四次美好的幻觉,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文章的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四次美好的幻景: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火炉、肚子里填满食物的喷香的烤鹅、挂满礼物的美丽圣诞树、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等内容进行课堂笔记

同时要切记,记笔记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正常听课和思考,这就要求在记笔记时把握好时机。记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没记下来的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记笔记的内容一般是:①知识的重、难点。②知识的疑点。③记书本上没有、老师补充的知识点。有些内容则无需记笔记:①次要的知识。②一看就懂的内容。③教材中的一般知识。

三、笔记应该记的位置

不少同学都有课堂笔记本,记在笔记本上当然不错。但根据经验,课堂笔记尽可能记在课本上。课本每页的上、下、左、右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生字、生词可记在左、右空白处,段落大意可记在每页结束处,重要的句子、语段分析可记在上、下空白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可记在课文最后的“思考与练习”处,文章的一些背景资料与文学常识可记在课文标题处。实际上,课文上的空白之处足足可以容纳下课堂笔记的全部内容。如果实在不够,可在课文最近贴上一页白纸,把记不下的记在这页白纸上。这样记笔记,复习起来就方便了,就不用一会儿翻课文,一会儿翻笔记本了。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方法,究竟记在什么地方,还应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实际情况而定。方法常常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例如预习、初读课文时,一般要求学生用统一的符号圈出生字新词或四字词语,【 】方括号表示词语,短横线表示生字。勾画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或重点的语句,常用的符号有“”线或“”线。而用“?”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用“”线作为分段标记。这样,学生在预习、初读课文时既能按要求完成目标,又能省时,把主要精力花在熟读课文上。“中心思想”可用“中心”来表示,“段落大意”可用“段意”来表示,甚至还可用用“O”、“X”、“”等符号来表示特定的内容。一般来讲,课堂笔记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了。

四、笔记应该与学习材料放在一起

开个玩笑,其实,意思就是无论你记什么笔记都要时刻将你的笔记与你的学习材料放在一起。博华喜欢小的笔记本,因为它们可以夹进书里,这里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用一张纸,既可以当书签又可以记笔记。用笔记本做笔记的优点是:资料都集中在一个本子上,便于携带;缺点是:笔记本里面所记录资料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不便于整理,即不便于进行资料的前后调整、增加以及删除,因为你在一页上改不了几遍就会乱得一塌糊涂。 笔记卡片――作为活页纸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就在于“活”,完全听从你的管理,不受什么限制。既可以保持笔记本记笔记的优点,又可以弥补笔记本的“不灵活”,便于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和日后查阅、保存。经过读书卡片的日积月累,你的资料会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和总结,你就会得到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五、在课外做好笔记整理

课后在整理笔记时,在笔记本的留出部分加边注、评语、感受等。这些标志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回忆和学习提供线索。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自己当时可能漏记,书写也许会很潦草。下课后,要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补充,方便日后复习。另外,不能因为记笔记而耽误听课,我们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在记笔记时首先要注意它的实用性,重点记录那些我们没有掌握的、或者是资料中很少见的知识点。

总之,恰到好处的课堂笔记,对于把握教学的重点、要点、难点,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作用。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6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名著教学有效性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说说对初中名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初中名著阅读的“浅”与“伪”

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如今,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堪忧。为了应试,名著浅阅读、伪阅读盛行。有的学生只识记一些主要人物及情节;有的只读名著简本或《初中名著一本通》之类辅助书籍;有的仅是快速浏览名著,没有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这些现象就是阅读中的“浅”与“伪”。 正如作家、学者王蒙所说:“浅阅读会使人对信息的摄取变得肤浅、平面、简单的量化,并缺少深度,缺少思考。”文学名著浅阅读、伪阅读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

二、由“浅”入“深”,名著教学才能有效

1.要有效,就要有时间、有计划的保障

初中生有背不完的英语、做不完的数学,学业负担较重。所以,要用计划来保证深阅读的时间。笔者把名著阅读计划分为学期计划、暑假计划、寒假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有计划后,关键在落实。老师按周阅读进度来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同时老师把计划发到家长微信群,让家长共同监督孩子在家阅读情况。还建立名著周小测制度,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检测、反馈。

2.要有效,就要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深阅读如何“深”呢?笔者认为要“深”首先就是要指导学生深阅读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名著教学之前,老师先示范如何把略读、浏览与精读结合起来。比如,阅读《水浒传》第十五回,要求学生先用略读和浏览方法,字词句先过关,接着了解这一回的主要内容,然后用精读法阅读经典情节,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杨志”和“吴用”等人,进而理解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或作品的主题。这个精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并动笔批注在名著上。除了批注,还可以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动笔写出来,既是有助于识记名著,更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去“伪”存“真”,名著教学才能有效

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说,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名著也要真阅读。去“伪”存“真”了,名著阅读教学才能有效。

1.要存“真”,就要先去“伪”

当下有一大部分的公开课,其实质是披着“时髦而虚伪”的假语文课堂。名著导读课堂上,充斥着大量音频、视频、图片等看似“高大上”的东西。有的老师甚至用《西游记》《水浒传》电视剧代替名著书籍。这些名著伪阅读,脱离了名著文本本身,抛弃了语文之根。李鬼永远不能代替李逵,电视剧等永远不能代替名著原著。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确确实实地拿出名著纸质书籍来阅读。同时,对名著出版作出规定,因为不同出版社对名著的编写不尽相同,比如《水浒鳌酚邪倩乇尽⒓虮尽⒁话俣十回本等,所以笔者就要求全班学生统一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这样阅读计划、进度才能保持一致。

2.师生共读“3+1”

榜样的力量永远比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看到老师也在读名著,自己肯定不敢有所懈怠。老师读名著,不仅可以增强自己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更能引导学生走向真阅读之路,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真阅读,不仅是为考试这一功利而阅读,更能提高自己的文学内涵和人格魅力。师生共读,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师也是学习者,不仅要学教育教学理论,也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各类书籍。

所以,师生共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必考的名著。在制定阅读计划时,要明确本阶段的阅读书目。笔者是采用“3+1”的形式来定书目,即“3”就是必考名著+教师推荐书目+学生推荐书目,“1”是本年度热门书目。比如八年级下册的名著阅读计划的书目是这样安排的:必考名著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教师推荐书目有《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学生推荐书目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年度热门书目有《岛上书店》。确定好这些书目,按照阅读计划,师生共读。

3.设计名著PPT

为了充分发动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在语文课堂讲台上当一回老师。比如阅读七年级上册的《西游记》,老师按班级人数平均分给每人任务,如班级50人,每人负责两回。并把这两回设计成PPT。PPT设计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回目+相关图片;(2)解题(回目);(3)五道填空题;(4)三道简答题;(5)答案。这些内容都要求学生原创设计,在设计时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最终确定设计的内容。每一节语文课由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设计的PPT,并向班级同学提问,最终解答。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学生只要阅读这两回。因为其它学生要回答同学的提问,必然也要按阅读计划进行真阅读。对于被提问的同学,老师也要建立一个奖惩制度,如多次回答不了提问的同学,罚该同学对这一回重新阅读并按照要求设计这一回的PPT。

对于PPT的评价,笔者还建立一个“8+1”的评价方式,即随机8位学生加上1位老师。课前语文科代表分发评价表,评价表设计满分为10分,内容主要包括PPT的美观(2分)、题目设计的质量(4分)、解答问题的情况(2分)、讲台上的表现(2分)。老师可以根据这一评分,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笔者还把学生在讲台上的这几分钟表现拍照或拍摄成视频,征得学生同意后,把照片或视频发到家长微信群。这样让家长也参与到名著阅读这一过程之中,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与激励。对名著阅读的这种做法不仅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真阅读,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设计名著人物卡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7

一、以读为前提,引入学习“文”和“言”的情境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加讲究韵律、对仗等,所以古人经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古文,现在这种方式已经很少见了,但是诵读仍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不可多得的好方法。初中生为什么学不好文言文?主要是对课文没有语感,连基本的句式都读不成,怎么可能正确解读课文呢?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音乐美,学生也愿意读。学生喜欢读、背《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程度绝对高于《拿来主义》和《“友邦惊诧”论》。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促使知识类化。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

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和情感:1.朗读时特别注意异读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加点字读 wú;“孰为汝多知乎” 加点字读zhì。又如:“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2.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停顿时一般的原则就是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和语气词以及关联词后面要做适当的停顿等,如“晏子/使楚”“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等。3.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加强课文的背诵以便加强语感。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前提,在掌握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脉络来背诵。通常情况下,笔者让学生的背诵穿插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根据板书的先后顺序、或者根据课文内容由难到易等顺序来背诵。在文言文的讲解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板书的设计。一般板书都是反应文章的精髓部分,这些既能够体现文章的结构,更能够体现课文的重难点。文章不论长短,一般都比较生涩,如果完全让学生课后花时间来背诵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抓住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背诵出需要背诵的部分,既增强了学生背诵的信心,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也成就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捷径。

背诵课文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说明性的文章可以按照空间、时间或者逻辑顺序来背诵,如《核舟记》的重点段落可以按照空间顺序来背诵;记叙性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人物的情感变化来背诵,如《桃花源记》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者时间顺序来背诵;议论性的文章可以抓住论点,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来背诵,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背诵。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关键句、文言句或者文章的脉络来背诵。

二、以文为主,学“文”中带动习“言”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了文本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写作特点、文章中心等知识,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这个层面上和作者对话,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学习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时,先设置“文”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探究文本内容、把握写作中心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和理解词句,解决语言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之间讨论或者举手示意全班交流。

比如讲授《曹刿论战》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研究这样一个问题:“齐鲁长勺之战中,两国的军势相差很大,鲁国与齐国作战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可结果却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这个胜利与曹刿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那么,曹刿究竟有哪些性格使得战争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体现他这些性格的地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通过讨论加深理解文本,加强对文本的朗读,文章主旨自然可见。

三、在掌握“言”的前提下加深对“文”的感悟

文言文和现代文还是差距很大的。文言字词的意思和句法结构都有其特殊性,所以需要学生特别注意和掌握。教师在解析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归纳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四类文言句式,并可以借此知识点,适当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这些文言现象。另外,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本上的资源和古汉语字典加以解决,若还有疑问,可以加上符号,寻找机会请大家讨论或者教师帮助,以此来扫除字面上的基本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可以分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是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笔者一般要求学生预习过程中将课文抄在古文本上,空的第一行将书下的重要字词解释抄在本子上,空的第二行是预备让学生课后做翻译作业的,课堂上学生只需要将教师所补充的难字词解释直接添加在空行处。学生在抄写的同时,可以把不理解的词句结合相关材料先努力翻译。如若还有问题,可以做好相应的符号,课堂上共同探讨。碰到难度比较高的文章,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预习案的题目,做到“先预后设”。第二步是课堂上互相交流对比,着重在分析发现古今的异同上下工夫。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三是课后归纳积累,鼓励学生建立起文言文学习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8

用“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一切方法都变得简单了。具体的说就是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笔者认为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用“耳”阅读,培养学生多听

作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聆听,用耳朵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多听。“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老师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提升阅读能力。

三、用“眼”阅读,培养学生多看

学生观察能力不是单纯能从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因此,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把培养观察能力的教学延伸到生活的广阔空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春天,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花草树木的美丽及其生长变化;夏天,带领学生观察充满情趣的夏夜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秋天,带领学生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冬天,带领学生观察那银妆素裹的雪后世界。比如笔者教完《济南的冬天》一文后,要求学生回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并且写成观察日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

四、用“口”阅读,培养学生多说

多说,就是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场合,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说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生口才培养,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励学生有阅读的欲望和内在动力。比如笔者一直坚持在上语文课前,抽出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即席发言说话训练,学生的热情很高,效果明显。在设计单项说话训练时,或事前提供条件,或当场设置情景;或抢答,或点名,或讨论,或采访;或长,或短,形式自由,不拘一格。但始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抓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想说能说会说说好。比如最近流行《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我即兴要求学生以“中国好XX”和“我是XX”说段话,结合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去阅读的欲望,从而锻炼了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在说话训练中,学生要全部参与,他们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按计划设置情景,相机点拨,简评“点睛”,注重教育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五、用“手”阅读,培养学生多写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9

关键词:阅读内容;阅读笔记;成果展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内容。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朱熹也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积极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国的一线名师无不强调多读书、集广益的好处,足见阅读和阅读积累之重要。况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课标提出了课外阅读的量化要求(第一学段5万;第二学段40万;第三学段100万;),在附录中还专设“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单靠在校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简直就是杯水车薪,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我们经常说,把课外书拿出来,自己看课外书。或者说今天回去自己看20分钟的课外书。那我想问一下,每天看《爆笑校园》可以不?其实呀,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学习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例如我班在学习了《冬阳 童年 骆驼队》之后,紧接着指导孩子们去读完整的《城南旧事》。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我在完成了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课之后,又顺势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还有,我在学习了《一只贝》之后,引导孩子读了《丑石》《落叶》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的运用。我班在学习了《藏羚羊的故事》,然后又接连读《藏羚羊的跪拜》,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第二,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1)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2)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3)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第三,要教给学生的阅读的方法

学生应该有目的的课外阅读,绝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1)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2)批注法。在阅读中,τ谀承锞洌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读课外书,全班可以一起读一本书,教师检查读书情况,一起交流读书感受,也可以进行读书漂流活动,比如《百年百部》系列丛书,《安徒生国际大奖》获奖小说,每一个同学一本,俗话说,风过留声,雁过留痕。读完一本就在书的扉页或者留白处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然后再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交流书本,再看书的同时也留意别人的的阅读感受。

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第四,要开展有趣的阅读展示活动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73-03

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及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途径,尽快地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只有一手抓课堂教学,一手抓课外活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振兴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那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如何重视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呢?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1.中职学校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严重不足,有其特殊的优越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历史”包袱沉重,语文教材有着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其次,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无法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再次,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合。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能够弥补不足、扬长避短。

2.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社会、家庭充分发挥教育效应。语言是人类社会独特的现象,人们是在社会活动和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生学习语言,除了在语文课堂外,更多的是在家庭、社会里学习,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只有走出课堂这个狭小的天地,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场所,语文学习的效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

3.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广阔天地。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冲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有了实践和应用语言的更多空间平台和时机情境。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听说读写思全面展开,较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和学习的强制,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独创性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

4.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为发展学生特长爱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基本的教育规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尽管语文教师千方百计地努力践行着,但总是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而不能如愿以偿,而语文课外活动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而异与分层推进。它可以让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1.课外阅读活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方法,推荐读物和组织交流。读书方法由于受读书目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制约,不能强求一律,如读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先浏览,看看是否值得一读,然后再通读,了解小说的总体内容,最后选择重要的章节精读,以加深理解。怎样向学生推荐读物呢?一是以教材节选的文章为重点,课外联读整部作品,如课内学习《雷雨》节选,课外让学生通读全剧剧本,课内学习《选对池塘钓大鱼》,引导学生课外通读全书。二是以某一作品为基点,联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如课内教学学习鲁迅的《药》,课外让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等;课内教学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三是要求学生读名著,读名著应立足于先国内,后国外,先现代,后古代,可让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一部名著。四是借助影视和互联网的影响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结合电影《孔子》的上映,让学生课外读读《论语》;针对媒体热传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借机引导学生去了解莫言的创作风格,阅读其代表作品。五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紧密结合学校创建书香型校园、学习型校园活动,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和报刊,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并同时指导学生剪报、贴报,学会收集材料,分类整理。要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和阅览室去看书学习,我们每学期统一给每个学生购买一本厚厚的课外阅读摘抄笔记本,期中期末进行检查评比,以此促进学生自觉参与课外阅读,达到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的目的。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我们还按照学生的居住地点和情趣性格等特点,让学生自愿组成课外阅读小组,四人一组,选出组长,一组里安排一个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就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读书多多益善,但并非开卷都有益。目前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看视频作品、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卡通文学如痴如醉,这些读物正以强劲的势头争夺占领学生的课外阅读阵地,许多学生自陷其中、不能自拔,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惑。作为语文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有益的知识,自觉摒弃不健康的内容。为此我们开设了“如何读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的专题讲座,组织了“手机视频文学利弊谈”辩论课,巧妙诱导,多方教育,使学生逐步远离那些手机视频文学、花园文字、卧室文学以及亵渎尊严、丑化人性的颓废书籍。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所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我们经常开展新书推荐、书评、讲座会以及出专题小报等形式来进行交流。

2.课外练笔活动。第一,课外练笔要与练习书法结合起来。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书写汉字的水平太差,大部分学生连握笔的姿势都不对。正是由于忽视了汉字练习,才导致了学生书写水平的下降。学校和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在两三年的中职学校生活中练习钢笔、毛笔、粉笔字。要定期检查评比、选拔水平高的学生参加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上举行的书法比赛活动。第二,课外练笔要与读书活动结合起来。要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这方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让学生做读书卡片,边读书边择要摘抄。每个学生每个学期拥有一大本知识卡片,统一购买,定期检查评比。二是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每人每学期要有一厚本课外阅读笔记,定期检查评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巩固读书收获,整理思想,探讨问题,也有益于提高写作能力。第三,课外练笔要与影视活动以及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一是开展影视评论,不仅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富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教师除了介绍有关的影视知识外,还要及时推荐好的作品和节目,让学生的课外练笔与社会热点焦点、与民众民生的脉搏跳动更加贴近。要充分利用影视的现实性,教学生学会欣赏和评论,如让学生观看《今日关注》、《焦点访谈》,评论事件主题意义和人物性格特征;让学生观看各类庆典活动和文艺晚会,写观后感和时事评论;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就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歌曲填词吟唱,每填一首词就等于创作了一首现代诗歌。对这些活动,我们除做好辅导、检查、评比工作外,还应及时组织交流,并把好的作品推荐到各类报刊去发表。第四,课外练笔活动应与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结合起来。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组织的“班班建社团、人人入社团”活动中,我们乘势而上,创办了“文学社”、“记者团”、“诗社”等学生社团,推出了《小草》诗刊、《憧憬》文艺刊物,黑板报《校园通讯》等。鼓励学生每人选入一个社团,选编一种刊物,人人都有实践的机会,费时不多,费用小,突破了班级只有少数人活跃的状况。每人每月办一张手抄小报,每学期集一册名言,让学生自制贺卡、自写贺词,在节日里互赠互勉。这些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舞文弄墨的用武之地,是学生兴趣的发源地,未来的小说家、诗人说不定就会从这里诞生。

3.课外练“说”活动。第一,要明确课外练“说”的基本要求。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准确、明晰和动听。”格拉易安也说:“说得恰当比说得漂亮更重要。”课外练“说”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大胆地说普通话,大方地说求清晰,流畅地说合规范,得体地说看对象,连贯地说有中心,全面地说抓重点,这些要求每个语文教师和学生心里都必须明确。第二,要采用多种方法训练。①课外与课堂结合,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每节语文课开始前进行三分钟说话训练,说话的内容不限,形式多样,每次训练要有成绩记载,期末计于总成绩。在这方面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②听录音、看影视,进行模仿练习。如播放录音、播放精彩的演讲和广播电视片断,让学生模仿语调、语气、重音和停顿;让学生看电视里的文本节目,学做节目和活动主持人;模仿电视活动,开展一些游戏来练“说”,如文学名句的竞猜竞对、串词、正话反说、正问反答、实话实说,等等。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练“说”的空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们以年段、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题答辩赛、朗诵会、演讲赛、知识抢答赛、名篇吟诵赛、普通话赛、闽南话与普通话对讲赛;召开读报讲座会、故事会、经验交流会、实习实验汇报会、影视评论会;让学生轮流主持班会、晨会、晚会等。

三、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