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网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1:54:49

外部网络

外部网络范文篇1

关键词:内部资源;外部网络;创新绩效;财务绩效

1引言

长久以来,用一维观点来审视创新受到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的技术环境或技术基础上,存在多种能力类别,而非一种,这些能力可能具有互补性。在当今企业创新管理中,构建柔性的组织结构、流程和创新型文化以快速响应环境的变化,更利于创新成功。此外,创新本身也是一个交互过程,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根本在于知识创新,而时代对知识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在不断深化各单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各学科间的知识交互融合,在这一前提形成的创新成果具有领先性,而且不易被模仿,为企业争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在近些年来的创新管理研究和实践中,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网络的并行协同也会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成功有巨大推动作用。因此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综合分析各要素对创新的交互效应很有必要。

2文献综述及假设提出

2.1R&D能力和商业联系对企业绩效交互作用

R&D能力是企业知识积累的有效手段,同时选择不同的知识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能力,从而产生不同的绩效。此外,R&D能力赋予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所以,研发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资源的利用、知识的积累,进而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尽管R&D能力提升形成众多的研发成果,但是要将其商业化转化为利润,需要市场信息的配合。商业联系作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外部因素是因为它将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如此看来,企业的R&D活动与市场活动是互补的,也就是说,R&D能力与管理者商业联系对促进企业绩效水平来说具有互补性。因此,提出下面两个假设:

假设la:R&D能力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lb:R&D能力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2.2R&D能力和大学联系对企业绩效的交互作用

大学联系(Universityties)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关系,是新科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中国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是受到政府管控的,并且大部分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R&D经费是由政府提供的,因此,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就类似于和政府进行合作。Peng和Zhou(2005)也指出,企业与大学的管理者联系不同于其商业联系。通过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联系,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或通过购买以及合作研发等方式获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管理者通过大学联系获得的知识和技术能够为企业提升其R&D能力提供基础和保障。而且,基于吸收能力的观点,所融合的内外部知识越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越是能够提升创新的可能性。因此,大学联系这种信息途径所提供的科学技术知识与企业本身R&D能力所具备的知识交叉融合,能够有效地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知识组合,即大学联系和企业的R&D能力具有互补性,二者的交互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从促进企业财务绩效提升角度来看,企业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R&D能力提升和建立大学联系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且二者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二者的替代关系很明确。另外,由于有限资源的约束限制,在创新过程中将资金及其它资源都投入到R&D活动中去,缺乏对市场信息和顾客需求的搜集和了解的投入,会导致尽管创新成果很成功,但是不能被市场所接受,最终导致企业大量的R&D投入形成大量的成本,但是商业化的失败时期无法回收其成本,而导致财务绩效的下降。所以,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2a:R&D能力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财务绩效有负向影响作用。

假设2b:R&D能力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2.3资源冗余和商业联系对企业绩效的交互作用

以往研究表明,冗余资源不论是对创新还是对绩效都具有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持“促进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冗余资源带来了管理控制的宽松,使组织能够从容试验新战略,从事创新性项目,能够缓冲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竞争局势,从而增进绩效,Tan和Peng(2003)也认为组织中的冗余资源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和提升绩效有积极作用。持“妨碍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冗余资源对创新或者绩效具有消极作用,可能会减少对创新和试验的投入,或者会使管理者并不总是按照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宗旨行事,鼓励其自我服务的管理行为,从而伤害到组织绩效。近来,也有研究表明,冗余资源对创新或者绩效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表明太少或太多的冗余资源对企业创新或者绩效提高都是不利的。本研究倾向于资源冗余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有促进作用的观点。

企业的创新绩效提升,根本动力在于企业的技术性研发能力。R&D能力是企业知识积累的有效手段。知识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之源,而R&D能力是知识的甄别、获取、整合的根本。正如Raymond和St-Pierre(2010)指出的,R&D是企业创新的决定性要素。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生产率、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或者对顾客及其他商业伙伴的活动做出及时反应,企业必须进行产品或服务的研发活动,采用一些高级生产技术(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ies,AMT),这些高级生产技术的获取会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R&D能力。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来说,没有R&D能力的提升,只注重资源冗余积累和市场信息方面的大量投入,尽管也许能够发现新的市场需求,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获得再多的资源和市场信息都无法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所以,在不注重R&D活动的情况下,尽管资源冗余和商业联系并重,有足够的资源和对市场的把握,但是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促进作用反而会降低。据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3a:资源冗余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3b:资源冗余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作用。

2.4资源冗余和大学联系对企业绩效的交互作用

组织冗余所关注的对象大多是组织内的有形冗余资源,如资金、生产设备等等,其实组织冗余资源还包括一些更加重要的无形资源,如知识资源、关系资源等等。这些无形的资源冗余能够为企业提供将有形冗余资源和新的产品或服务商业化的有效途径、信息能力、市场动态及市场机会,能够为企业提供额外的资源能力以及及时的市场信息,为企业应对突发状况和把握市场机遇提供保障。

如前文所述,大学联系可以说是企业的“外部研发机构”,这种联系的建立能够使企业建立优于竞争对手的研发能力。

可见,企业追求开发冗余资源及与建立大学联系的双重策略,能够为其提供R&D能力的提升,市场信息的发掘以及创新和生产所需资源的供给,可以认为企业与大学联系、冗余资源的开发对其绩效的提升具有互补性。所以,大学联系与资源冗余开发并重匹配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成功。大学联系与资源冗余的协同并重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企业的无形冗余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有形冗余资源则为创新提供资金和资产设备等实物支持,使企业有充分的条件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加上R&D活动的成果,形成了企业创新产品或服务的商业化成功,有效提高财务绩效。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4a:资源冗余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4b:资源冗余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l所示。

3研究方法

3.1样本描述

本研究样本主要来自广东、陕西、河南、江苏、贵州、山东、甘肃、天津、辽宁等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区内的企业。调研方式主要包括邮寄问卷和面访的方式,累计总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270份。此次问卷的分布囊括了国企、私企、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私人控股企业中的大、中、小各种企业,从所调查企业所属行业看来,多数企业属于高创新性企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2变量测量

3.2.1R&D能力

R&D能力变量的度量基于Guan和Ma(2003)[0]以

及Beblerbasetal(2004)对对企业R&D能力对企业绩效的研究,选取以下三个指标对R&D能力进行度量:(a)先进的设计方法;(b)研发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的沟通联系;(c)过去三年公司用于研发人员和设备上的支出。

3.2.2资源冗余

根据Nohria和Gulati(1996)的研究,本研究中用以下题项来测量资源冗余:(a)我们的盈利余额足够满足企业开发市场的费用需要;(b)我们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去应对突发性的投资需求;(c)我们很容易获得贷款。

3.2.3管理者联系

在测量管理者联系时,考虑到中国背景下的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以Peng和Luo(2000)[12]的研究为基础,设计题项来测量管理者联系,使题项测量的管理者联系不仅包括商业联系和政府联系,并且还有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如下几个问题收集有关商业联系和大学联系的数据:我们的高层管理者与以下对象具有紧密联系:(a)顾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b)供应商的高层管理者;(c)竞争对手的高层管理者;(d)大学;(e)研究机构。

3.2.4财务绩效

Peng和Luo(2000)、Tan和Peng(2003)以及Greenley和Oktemgil(1998)‘131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描述,采用以下四个题项对其进行测量:(a)总销售增长额;(b)投资回报;(c)净利润;(d)资产回报。

3.2.5创新绩效

根据Hagedoorn和Cloodt(2003)[14]对创新绩效的研究,对创新绩效进行测量:(a)我们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产品;(b)我们发展了现在没有的新知识;(c)我们所发展的新技术与公司现有的不同;(d)我们所发展的新技术与目前市场现有的不同。

3.2.6控制变量

本研究依据Luo(2007)[15]的研究结论,将企业规模、地理位置和行业发展阶段作为控制变量。

4研究结果

4.1信效度检验、相关分析

资源冗余、商业联系、大学联系、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的Cronbach´salpha系数均大于0.7,而R&D能力的Cronbach´salpha值为0.685,接近0.7,说明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6,表明变量数据多重共线性较低,适合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

4.2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分步回归的方法检验交互效应。

4.2,1R&D能力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见表2,在模型3中,R&D能力和商业联系得到的乘积项与财务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了R&D能力和商业联系的交互协同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la得到了统计支持。同时,在模型6中,R&D能力和商业联系的乘积与创新绩效之间也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中R&D能力和商业联系的协同并重对创新绩效也有正向促进作用,假设lb通过了统计验证。

4.2.2R&D能力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见表3,从模型2的分析结果发现,大学联系于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关系,但模型3结果显示二者的交互项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尽管显著水平不高。所以,假设2a通过验证。从模型6的分析结果看到,R&D能力和大学联系的交互项与创新绩效之间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说明R&D能力与大学联系之间的交互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假设2b通过验证。

4.2.3资源冗余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从表4的模型3中所分析得结果发现,交互项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尽管显著水平不高,说明企业资源冗余与商业联系交互协同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3a得到支持。

在加入乘积项的模型6中,分析结果显示资源冗余与商业联系的交互项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假设3b没有通过统计验证。

4.2.4资源冗余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表5是检验资源冗余和大学联系及其交互项对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影响作用的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结果。从分析结果可知,交互项与财务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说明资源冗余与大学联系之间具有替代性,二者的交互并重会阻碍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假设4a没有通过统计验证。模型6证明交互项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尽管显著水平不高,假设4b通过验证。

5讨论与应用

本研究不同于以往从单方面因素考虑企业创新机理的研究,而是从要素交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对创新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的创新要素组合对不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的绩效有多个维度,包括财务绩效、创新绩效等等。而在管理实践中,由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管理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而偏重不同的要素组合,进而导致不同的企业绩效。

研究表明,企业内部研发能力、非技术性冗余资源以及不同的外部网络联系之间的不同组合,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首先,企业对内部R&D能力开发和建立紧密的管理者商业联系并重,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的提升。第二,企业在开发自身R&D能力的同时,重视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专门从事研发活动的组织之间联系的建立,对其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显著作用;但是,只重视技术和产品研发等创新活动,忽视市场信息的获取,会阻碍企业财务绩效水平的提高。第三,对于企业财务绩效来说,企业中非技术型冗余资源的积累与提供市场信息的商业网络联系的建立具有互补作用,二者的交互协同能够相互促进,提升财务绩效。第四,企业非技术性资源冗余与大学联系具有互补性,二者的交互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外部网络范文篇2

关键词:内部资源;外部网络;创新绩效;财务绩效

1引言

长久以来,用一维观点来审视创新受到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的技术环境或技术基础上,存在多种能力类别,而非一种,这些能力可能具有互补性。在当今企业创新管理中,构建柔性的组织结构、流程和创新型文化以快速响应环境的变化,更利于创新成功。此外,创新本身也是一个交互过程,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根本在于知识创新,而时代对知识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在不断深化各单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各学科间的知识交互融合,在这一前提形成的创新成果具有领先性,而且不易被模仿,为企业争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在近些年来的创新管理研究和实践中,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网络的并行协同也会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成功有巨大推动作用。因此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综合分析各要素对创新的交互效应很有必要。

2文献综述及假设提出

2.1能力和商业联系对企业绩效交互作用

能力是企业知识积累的有效手段,同时选择不同的知识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能力,从而产生不同的绩效。此外,能力赋予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所以,研发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资源的利用、知识的积累,进而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尽管能力提升形成众多的研发成果,但是要将其商业化转化为利润,需要市场信息的配合。商业联系作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外部因素是因为它将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如此看来,企业的活动与市场活动是互补的,也就是说,能力与管理者商业联系对促进企业绩效水平来说具有互补性。因此,提出下面两个假设:

假设la:能力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lb:能力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2.2能力和大学联系对企业绩效的交互作用

大学联系(Universityties)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关系,是新科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中国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是受到政府管控的,并且大部分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经费是由政府提供的,因此,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就类似于和政府进行合作。Peng和Zhou(2005)也指出,企业与大学的管理者联系不同于其商业联系。通过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联系,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或通过购买以及合作研发等方式获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管理者通过大学联系获得的知识和技术能够为企业提升其能力提供基础和保障。而且,基于吸收能力的观点,所融合的内外部知识越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越是能够提升创新的可能性。因此,大学联系这种信息途径所提供的科学技术知识与企业本身能力所具备的知识交叉融合,能够有效地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知识组合,即大学联系和企业的能力具有互补性,二者的交互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从促进企业财务绩效提升角度来看,企业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能力提升和建立大学联系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且二者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二者的替代关系很明确。另外,由于有限资源的约束限制,在创新过程中将资金及其它资源都投入到活动中去,缺乏对市场信息和顾客需求的搜集和了解的投入,会导致尽管创新成果很成功,但是不能被市场所接受,最终导致企业大量的投入形成大量的成本,但是商业化的失败时期无法回收其成本,而导致财务绩效的下降。所以,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2a:能力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财务绩效有负向影响作用。

假设2b:能力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2.3资源冗余和商业联系对企业绩效的交互作用

以往研究表明,冗余资源不论是对创新还是对绩效都具有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持“促进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冗余资源带来了管理控制的宽松,使组织能够从容试验新战略,从事创新性项目,能够缓冲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竞争局势,从而增进绩效,Tan和Peng(2003)也认为组织中的冗余资源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和提升绩效有积极作用。持“妨碍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冗余资源对创新或者绩效具有消极作用,可能会减少对创新和试验的投入,或者会使管理者并不总是按照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宗旨行事,鼓励其自我服务的管理行为,从而伤害到组织绩效。近来,也有研究表明,冗余资源对创新或者绩效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表明太少或太多的冗余资源对企业创新或者绩效提高都是不利的。本研究倾向于资源冗余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有促进作用的观点。

企业的创新绩效提升,根本动力在于企业的技术性研发能力。能力是企业知识积累的有效手段。知识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之源,而能力是知识的甄别、获取、整合的根本。正如Raymond和St-Pierre(2010)指出的,是企业创新的决定性要素。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生产率、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或者对顾客及其他商业伙伴的活动做出及时反应,企业必须进行产品或服务的研发活动,采用一些高级生产技术(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ies,AMT),这些高级生产技术的获取会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能力。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来说,没有能力的提升,只注重资源冗余积累和市场信息方面的大量投入,尽管也许能够发现新的市场需求,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获得再多的资源和市场信息都无法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所以,在不注重活动的情况下,尽管资源冗余和商业联系并重,有足够的资源和对市场的把握,但是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促进作用反而会降低。据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3a:资源冗余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3b:资源冗余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作用。

2.4资源冗余和大学联系对企业绩效的交互作用

组织冗余所关注的对象大多是组织内的有形冗余资源,如资金、生产设备等等,其实组织冗余资源还包括一些更加重要的无形资源,如知识资源、关系资源等等。这些无形的资源冗余能够为企业提供将有形冗余资源和新的产品或服务商业化的有效途径、信息能力、市场动态及市场机会,能够为企业提供额外的资源能力以及及时的市场信息,为企业应对突发状况和把握市场机遇提供保障。

如前文所述,大学联系可以说是企业的“外部研发机构”,这种联系的建立能够使企业建立优于竞争对手的研发能力。

可见,企业追求开发冗余资源及与建立大学联系的双重策略,能够为其提供能力的提升,市场信息的发掘以及创新和生产所需资源的供给,可以认为企业与大学联系、冗余资源的开发对其绩效的提升具有互补性。所以,大学联系与资源冗余开发并重匹配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成功。大学联系与资源冗余的协同并重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企业的无形冗余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有形冗余资源则为创新提供资金和资产设备等实物支持,使企业有充分的条件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加上活动的成果,形成了企业创新产品或服务的商业化成功,有效提高财务绩效。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4a:资源冗余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4b:资源冗余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l所示。

3研究方法

3.1样本描述

本研究样本主要来自广东、陕西、河南、江苏、贵州、山东、甘肃、天津、辽宁等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区内的企业。调研方式主要包括邮寄问卷和面访的方式,累计总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270份。此次问卷的分布囊括了国企、私企、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私人控股企业中的大、中、小各种企业,从所调查企业所属行业看来,多数企业属于高创新性企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2变量测量

3.2.1能力

能力变量的度量基于Guan和Ma(2003)[0]以

及Beblerbasetal(2004)对对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研究,选取以下三个指标对能力进行度量:(a)先进的设计方法;(b)研发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的沟通联系;(c)过去三年公司用于研发人员和设备上的支出。

3.2.2资源冗余

根据Nohria和Gulati(1996)的研究,本研究中用以下题项来测量资源冗余:(a)我们的盈利余额足够满足企业开发市场的费用需要;(b)我们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去应对突发性的投资需求;(c)我们很容易获得贷款。

3.2.3管理者联系

在测量管理者联系时,考虑到中国背景下的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以Peng和Luo(2000)[12]的研究为基础,设计题项来测量管理者联系,使题项测量的管理者联系不仅包括商业联系和政府联系,并且还有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如下几个问题收集有关商业联系和大学联系的数据:我们的高层管理者与以下对象具有紧密联系:(a)顾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b)供应商的高层管理者;(c)竞争对手的高层管理者;(d)大学;(e)研究机构。

3.2.4财务绩效

Peng和Luo(2000)、Tan和Peng(2003)以及Greenley和Oktemgil(1998)‘131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描述,采用以下四个题项对其进行测量:(a)总销售增长额;(b)投资回报;(c)净利润;(d)资产回报。

3.2.5创新绩效

根据Hagedoorn和Cloodt(2003)[14]对创新绩效的研究,对创新绩效进行测量:(a)我们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产品;(b)我们发展了现在没有的新知识;(c)我们所发展的新技术与公司现有的不同;(d)我们所发展的新技术与目前市场现有的不同。

3.2.6控制变量

本研究依据Luo(2007)[15]的研究结论,将企业规模、地理位置和行业发展阶段作为控制变量。

4研究结果

4.1信效度检验、相关分析

资源冗余、商业联系、大学联系、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的Cronbach´salpha系数均大于0.7,而能力的Cronbach´salpha值为0.685,接近0.7,说明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6,表明变量数据多重共线性较低,适合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

4.2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分步回归的方法检验交互效应。

4.2,1能力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见表2,在模型3中,能力和商业联系得到的乘积项与财务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了能力和商业联系的交互协同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la得到了统计支持。同时,在模型6中,能力和商业联系的乘积与创新绩效之间也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中能力和商业联系的协同并重对创新绩效也有正向促进作用,假设lb通过了统计验证。

4.2.2能力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见表3,从模型2的分析结果发现,大学联系于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关系,但模型3结果显示二者的交互项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尽管显著水平不高。所以,假设2a通过验证。从模型6的分析结果看到,能力和大学联系的交互项与创新绩效之间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说明能力与大学联系之间的交互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假设2b通过验证。

4.2.3资源冗余与商业联系的交互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从表4的模型3中所分析得结果发现,交互项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尽管显著水平不高,说明企业资源冗余与商业联系交互协同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3a得到支持。

在加入乘积项的模型6中,分析结果显示资源冗余与商业联系的交互项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假设3b没有通过统计验证。

4.2.4资源冗余与大学联系的交互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表5是检验资源冗余和大学联系及其交互项对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影响作用的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结果。从分析结果可知,交互项与财务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说明资源冗余与大学联系之间具有替代性,二者的交互并重会阻碍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假设4a没有通过统计验证。模型6证明交互项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尽管显著水平不高,假设4b通过验证。

5讨论与应用

本研究不同于以往从单方面因素考虑企业创新机理的研究,而是从要素交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对创新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的创新要素组合对不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的绩效有多个维度,包括财务绩效、创新绩效等等。而在管理实践中,由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管理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而偏重不同的要素组合,进而导致不同的企业绩效。

研究表明,企业内部研发能力、非技术性冗余资源以及不同的外部网络联系之间的不同组合,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首先,企业对内部能力开发和建立紧密的管理者商业联系并重,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的提升。第二,企业在开发自身能力的同时,重视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专门从事研发活动的组织之间联系的建立,对其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显著作用;但是,只重视技术和产品研发等创新活动,忽视市场信息的获取,会阻碍企业财务绩效水平的提高。第三,对于企业财务绩效来说,企业中非技术型冗余资源的积累与提供市场信息的商业网络联系的建立具有互补作用,二者的交互协同能够相互促进,提升财务绩效。第四,企业非技术性资源冗余与大学联系具有互补性,二者的交互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外部网络范文篇3

【关键词】移动网络;外部干扰;干扰排查;干扰分析

1问题描述

2017年7月,XA市纺织城区域湾子村附近用户投诉很多,用户普遍反映手机电话难打,手机打不出电话,属于投诉热点区域。现场维护人员反映在湾子村现场测试手发射功率很高,达到最大23dBm,但手机仍无法拨出,拨打湾子村附近测试人员手机也提示无法接通。进一步通过维护监控设备发现湾子村基站的201载波RSSI很高,达到-63.2dB,而283等其它频点RSSI值均正常。而且湾子村基站的三个扇区都存在RSSI值过高的现象,湾子村基站附近其它基站RSSI值正常,均没有受到外部干扰。

2分析过程

首先通过后台分析初步定位干扰源范围,缩小现场人员处理排查干扰源扫描范围,大大减少现场干扰排查人员工作量,利于尽快找到干扰源。通过对后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纺织城区域湾子村基站三个扇区201频点都存在RSSI异常高的现象,其它频点RSSI值都正常,判定不属于天馈部分的故障,因为若是天馈部分出现故障,会影响此天馈对应部分的所有载频,不应该只影响201载频。像这种只影响某一基站的单个载频的RSSI值,就是典型的外部干扰现象,而且这次的干扰源同时干扰湾子村基站的所有三个扇区,而且对湾子村基站附近的其它基站基本没有影响,湾子村附近其它基站收到的RSSI值均在-93dBm以下,根据距离干扰源越近受到的干扰越大的原理,从而判定干扰源应该离湾子村基站附近。通过这样的分析缩小干扰排查范围。派出的干扰查询人员应重点在纺织城湾子村附近查找外干扰源,大大缩小了干扰扫描排查工作量,如图1所示。在排查干扰人员出发前还可以通过百度地图具体定位基站位置,核查受干扰基站附近的建筑物,重要单位,居住小区等等,再进一步分析干扰源最可能出现的单位,小区等等,本次干扰查询前,就先核查湾子村附近的居民居住小区,城中村,重要单位等,初步确定出最可能的干扰源地点,并按最有可能是干扰源产生地来排序,现场干扰排查人员排查干扰时按照干扰源最有可能的顺序依次排查扫描干扰,就更有目的性,可以更快地找到干扰源。到现场后,现场干扰排查人员和后台分析人员紧密配合,协同处理,从而进一步缩小干扰排查范围,缩小干扰排查工作量,从而尽快找到干扰源。

3解决过程

随后我们派出网优干扰排查人员对纺织城湾子村基站附近的区域进行了逐街逐巷的排查,逐步排除了湾子村附近的居住小区,重要单位等等。在湾子村城中村排查干扰时,发现当扫描天线指向湾子村一户4层楼的用户时,扫描仪上的指示突然变大,电瓶达到-80dBm,这肯定就是一个干扰源,必须处理。随即与这一户业主协商获得允许后,进入户内扫描,发现用户自己安装的室内信号放大器就是一个干扰源,当扫描用八木天线正对这个放大器时,扫描仪上强度最大,达到-79dBm,与用户协商先关掉放大器,扫描仪上干扰消失,但在现场手机还是拨不出电话,询问后台分析人员,得知湾子村基站的RSSI值是-65dBm,只改善了1.8dB,判定这个是一个干扰源,但不是主要干扰源。随后与用户协商给用更换获得通信行业许可证的质量较好的信号放大器后,此处干扰消失。排查解决此干扰源后,还需要进一步排查主要干扰源。现场干扰排查人员继续按干扰最可能产生的顺序继续排查干扰源。第二天继续对纺织城湾子村基站机房附近区域进行干扰扫频,发现当干扰扫描天线正对湾子村基站机房时,扫频仪上的干扰强度指示最大,由此判定干扰源应该在湾子村基站机房里。随后进入湾子村基站机房内进行干扰扫描,发现当扫描用的八木天线正对室内的一个电源监控设备时干扰强度指示最大,判定干扰源即为此电源监控设备;随后关闭此电源监控设备,扫频仪上干扰立刻消失,测试手机电话拨打恢复正常,询问周围用户手机打电话也恢复正常。最终确认干扰源就在湾子村机房内部的电源环境监控设备,维护人员更换故障电源监控设备后干扰消失,至此此次外部干扰排查处理结束,圆满完成干扰排查处理任务。

4经验总结

无线干扰源的查找,是移动基站干扰类问题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可以根据干扰源的影响范围先对干扰源进行初步定位,以缩小查找范围,减少现场干扰排查人员的工作量,否则大范围的逐街逐巷排查干扰源太费时费力,很不容易找到干扰源。对直接干扰到基站所有扇区的干扰类问题,也可以优先查找是否是机房内设备造成的干扰,以加快干扰源的查找过程。在实际干扰排查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百度地图定位基站,核查分析受干扰最严重区域的居民小区,商场饭店,重要单位等是否为最可能大干扰源产生地,根据干扰源产生可能性进行干扰查找预排序,进一步缩小干扰排查范围,减少干扰排查工作量,尽快找到干扰源。

参考文献

[1]真才基.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J].北京:中国电信业,2005(12):25-34.

[2]陕西电信LTE无线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基础培训华为公司2015:25-30.

外部网络范文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溢出效应网络外部性

一引言一直以来,使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资源配置的绩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描述,即静态绩效和动态绩效。

从发展过程来看动态的经济绩效更为重要,而动态绩效的进步途径是技术的进步。随着多数的行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竞争已由价格竞争转向以产品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非价格竞争,只有具备快速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才有价格控制能力,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级大企业相抗衡,必须具备自主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技术创新才是企业不竭的无形资源,务实求是的技术创新才能保证品质领先,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技术创新的投入及环境现状分析

1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

1.1技术创新人才自96年以来,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为140万人左右。企业职工队伍的结构趋向合理。R&D人员占职工的比重也逐渐提高。我国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不断提高,显示出企业职工队伍的结构趋向合理。但是,一方面,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型骨干,全国大中型企业拥有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的总数量仍然较小。另一方面,我国企业高级专家和技术带头人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高级专家中的博士数很少,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仅拥有几千名有博士学位的技术人才,要知道我国每年毕业的工科博士就有1万人以上,也说明我国的工科教育与企业技术创新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

1.2技术创新经费企业科技活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购买国内技术.五项技术创新经费支出的总额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了3000亿元。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也以及国内突破1000亿元。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44%之间。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中,科技活动经费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38%左右。同时,技术改造经费和技术引进经费所占比重则逐渐下降。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与销售收入之比达到1.7%。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额与销售收入之比绝对额也不断增长,占全国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也达到40%以上。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平均投入技术创新经费、科技活动经费和研究开发经费规模来看,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度还处于很低的水平,未来应当加大政策引导的力度,刺激和鼓励企业进一步增大对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投入。

1.3技术创新条件建设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大约有30%是经费用于固定资产购置,其中80%以上用于购买仪器设备。最近几年企业购买科研仪器设备的经费明显增加,这一比例都超过80%达到85%左右。

2企业创新活动

2.1技术开发机构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正处于较大规模的调整时期,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数量在迅速增长,从1996年开始机构数量逐年减少,设立了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也从最高点的1993年(63.35%)下降到26.2%。这两个指标的大幅度下降,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2.2技术开发项目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项目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仅2万多项增至目前11多万项。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接近6万项。总体上看,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项目大致上各占一半。

2.3技术创新合作大中型工业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的经费40亿元左右。同时,企业从国内技术市场购买技术的合同额达到600亿元左右,其中技术开发合同金额最大,表明企业通过技术市场媒介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正成为重要活动模式。另外,企业从技术市场购买的金额迅速增长,反映出技术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企业技术创新产出

3.1专利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我国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直维持在每年1000项左右,1999年全国创新大会后,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数量急速提升,已经达到10000多项。发明专利的授权数已经超过1000项。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的拥有数量还非常低,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外国专利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上都处于优势地位,特别是授权专利,外国专利一直保持着60%的优势。在一些重要的技术领域,外国专利的占有比例更高,这已经构成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可能因素,值得注意。

3.2新产品、新工艺近年来,新产品销售与利税贡献都持续增长,这也表明技术创新活动对企业的贡献正在逐渐加大。但在2000年和2001年这个指标又有所下降,如果排除统计定义上的问题,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微观的实证研究表明,许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主要还是集中在短平快的变形产品,技术含量高的自主技术创新产品则不多,因而新产品并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3.3技术标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应当发挥原来不属于各行业的重点大学、国立科研机构和各行业龙头企业在制定国家技术标准方面的作用,打破行业的垄断,积极引入全社会各种技术力量,共同为国家技术标准水平的不断提高贡献力量。

3.4技术贸易企业在技术市场中已成为最重要的技术供给者。技术市场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来源。技术贸易数据显示出技术市场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企业成为第一大技术卖方也显示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需求都不断提高。同时也成为监测企业是否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主题的重要监测指标。

4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

4.1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投入我国政府科技投入中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开发的经费比重较低。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来自政府的经费比例,我国也比美国低很多。据对全国2万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近年的统计数据,来自政府的技术开发经费资助额逐年下趋势。

4.2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虽然政府制定一定的优惠税收政策以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但是据调查但执行情况不很理想,比较而言,上海、青岛、大连等地区这一政策执行情况较好。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来自三个方面,即税务部门的问题、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政策设计本身的问题。

4.3政府对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家有关部门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投资建设了一批大科学工程和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已经逐步建立起实验室认证体系,已经累计有几千家实验室和检测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向全社会开放,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平台。政府还对技术创新中介机构的发展给予了许多支持,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孵化器、大学科学园、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各种信息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法律、培训、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所组成的创新服务体系。

三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模型研究

1技术创新模型及影响因素Pearl增长曲线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创新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Y=L/(1+Ae-Bt)其中Y——技术性能指标;A,B——待定参数;L——技术指标的增长极限值;T——时间。1Pearl增长曲线Pearl增长曲线揭示了随着较长时间的技术创新,以同一类技术为基础的产品性能将沿S曲线趋近于该类技术的性能极限,其拐点(d2Y/dT2=0)位于T=lna/b,此时Y=L/2。式中参数A,B由经验数据推算确定,不同的技术创新过程会有不同的数值。参数A决定Pearl曲线的位置,而不改变曲线的形状;参数B则只改变曲线的形状,而不改变位置,其数值越大,曲线越陡,表明技术创新速度越快。由此可见,参数A取决于技术本身的性能起点和极限;参数B取决于创新过程的人才实力(M)、知识储备(K)、政策环境(P)、企业组织结构(S)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可表述为:B=F(M,K,P,S…)。政策因素与参数B的关系为:B/P>0;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参数B随着政策的完善而增大,曲线变陡,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表现出与政策环境因素相类似的效果,即:B/S>0。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加快企业的创新速度;不利的创新组织结构将阻碍企业对其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创新速度变得平缓。

2时间-成本替代函数技术的创新速度应该总体趋于合理化,而并不是说越快越好,这里就涉及到开发费用问题。我们用中的“时间-成本替代函数”C(类似于无差异曲线)来说明企业如何在技术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的问题之间进行协调。纵轴表示开发成本,横轴表示开发时间。一般情况下,完成技术创新的时间越短,投入的成本越大,反之则相反。新技术开发的合理化中V1,V2V3为三条不同的收益曲线,表示技术创新出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不同情况下,经过折现的预期准租金总额(即销售收入超过生产和销售成本的余额)。收益曲线斜率小于0,是因为项目开发越早企业获得准租金的时间跨度越长,也越能够改善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从而可能增加他的市场销售份额以及市场利润份额。当企业的开发收益曲线是V1是,企业就要选择使得受益超过时间--成本曲线的余额最大化的点,最优点是二这些率相等之处。即开发时间为T1处。当企业面临较多的竞争时,收益曲线将会随着竞争对手的数量增多从V1,向V2移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时间也会缩短至T2。

2技术扩散模型及影响因素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新技术扩散的模型即以Bass模型为基础派生出的模型,它将新技术的扩散过程看成是新老技术的替代过程,其数学表达式为F(t)=1/〔1+e-q(t-t0)〕式中F(t)——t时刻新技术累积占有的市场份额;q——扩散系数;t0——新技术在市场出现的初始时刻。扩散系数q为参数,其大小受政策环境、企业学习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该模型的一阶导数为F’(t)=〔1+e-q(t-t0)〕-2e-q(t-t0)由此可见,新技术将沿单调增的扩散路径(S曲线)扩散,且扩散速度随着参数q的增大而加快,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后,新技术所占市场份额将趋近于1。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产品的性能将沿各代技术的包络线发展(见图2)。产品性能技术发展包络曲线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技术扩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大了扩散系数q,使新技术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其产品性能技术发展包络曲线比市场平均技术发展包络曲线更为陡峭。有效的组织结构对技术扩散的影响类似于政策环境的影响,将使企业对新技术的出现反应迅速,便于新技术更快地扩散到企业内部,并在企业内部相关环节进行高速扩散,从而加快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3两种影响技术创新因素的相互作用政策因素和企业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作用是相辅相承的,只有政策因素和组织方式相互协调,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和技术扩散效率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如果仅强调了政策的推动作用,而企业自身不能适时地进行企业创新组织结构的再造,将会使企业政策推动力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其结果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引进不断。由于不利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阻碍作用较大,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较低。因此企业实际技术发展趋势比市场平均技术发展趋势缓慢。但另一方面,良好的政策环境便于企业向外部进行技术引进,企业技术水平跃上了一个台阶;但无奈于其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企业结构对新技术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的阻碍,引进技术尚未能在企业内部发展成熟时,下一代新技术又成为了市场主流。企业不得不再次引进技术,但又将面临落后的局面,由此陷入了“追赶者陷阱”中。此外,如果仅强调有效的技术创新组织结构,而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也将使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速度较为迟缓。

总之,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技术创新机制,构造有效的技术创新组织结构,是提高技术进步速度的必由之路。四技术创新中“搭便车问题”技术创新存在网络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由于产权界定困难或没有必要而导致边际私人净收益与边际社会净收益不一致的现象,而这里我们是指技术溢出效应,即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由技术创新模型我们已经分析到这将会导致在竞争者较多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收益曲线较陡,但也会向左下放移动,这种移动会使得企业折现后的预期总利润减少,。而且在相同条件下,竞争者数目众多难免出现“搭便车”的模仿现象,模仿过程越快,创新者就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在与其分享创新利润,它自己的利润份额越来越少,同样如果模仿者的数量增多,定价规则中将被打破,这不仅会影响创新者分得的利润份额,还会减少总的创新利润。这样,甚至有可能迫使潜在创新企业面临收益曲线移到图2得V3的位置,这时,企业的预期利润可能为负。如果所有企业都作如此预测,将没有人愿意自己创新,因为整个行业的所有企业都不愿其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搭便车”。从而就大大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的影响因素:

1潜在创新总利润的规模;

2实际的或潜在的瓜分创新利润的竞争者数量;

3竞争者做出反应进行模仿的预期速度;

4领先创新者获得的长期产品差异化优势的程度;;

5预期的研究与开发成本;事实上,对我国的企业而言,面对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我们也不妨利用技术溢出效应从而缩短产品的更新速度。

因为这样有利于推进国际先进产业对国内的转移,提升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与水平。其次,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其子公司与当地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时,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子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发生了溢出效应。其三,跨国公司的投资提高东道国人力资本的技术含量。大多数跨国公司投资企业都提供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东道国技术人员可获得先进设备的操作技巧和应用技术,同时吸引国外人才的回流,促进人力资本技术含量的提高。同时,技术溢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干中学”的机会。“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它指技术落后者可利用技术溢出,基本上不用自己研究开发而直接复制模仿他国技术。现代技术创新的成本一般较高,“干中学”就省去了这部分成本。另外,“干中学”比研究开发对本国科研人员素质要求低得多。发展中国家往往对科研的投入不够多,从而造成了对发达国家技术溢出的依赖性,这同时也说明了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1武春友张米尔.技术经济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于立王询.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3官建成.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4张沁生.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非技术因素影响分析初探

外部网络范文篇5

当前,面对同一细分市场,往往存在着多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例如,面向中国大陆地区用户的CtoC电子商务网站,就有易趣、淘宝、拍拍等参与竞争,而51nb这样基于虚拟社区,更加深入细分市场的电子商务网站,既是上述网站的竞争者,又是某种程度上的合作者。在这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竞争和合作中,核心问题是平台的价值。

网络外部性理论是评价网络价值的有效方法。网络外部性借用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将网络价值的评价从物理网络扩展到虚拟网络,它是指由消费或者使用活动产生的一种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用户在消费或使用产品中得到的好处,而这个好处并不是由产品本身价值提供的,而是由于别的用户消费或使用同一产品而产生的。即网络外部性是随着使用同一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的变化,每个用户从消费或使用此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用的变化。基于网络外部性理论,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研究不仅包括平台的提供者,也包括通过平台集成的买方和卖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双边客户召集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在双边客户召集阶段,平台提供者的目标是要在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使卖方和买方用户数量都突破不稳定的关键点,进入大网络均衡区域。而在稳定发展阶段,平台提供者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平台的利润最大化与卖方和买方的网络规模以及定价水平有关。

平台的定价水平是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向交易双方收取的费用。一般情况下,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对买方和卖方按照不同标准收取费用。收取费用的标准一般按照交易金额或者交易笔数来收取。同一平台对于不同的卖方(买方),收取费用的标准一般是一致的。

一、基本假设

Byungjoon的研究认为买方(卖方)同时获得买方网络和卖方网络带来的外部性,其中卖方网络给卖方带来负的外部性,其他为正。根据对中国C2C平台发展成长的案例分析,卖方网络给卖方带来的网络外部性只有在到达一定网络规模后才会出现,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互补的减少和价格竞争的加剧。卖方网络和买方网络给卖方和买方带来的网络外部性方向分别如下表所示。

其中Qs表示卖方网络规模,Qsc表示卖方网络对卖方网络外部性从正转负的临界规模。为简化模型,假设外部性收益与相应网络规模成正比。因此,买方(卖方)用户得到的外部性可以表示为卖方网络和买方网络带来的外部性之和。

记Qb、Qs分别为买方和卖方网络规模,αbb、αsb分别为买方网络和卖方网络给买方用户带来的外部性强度系数,αbs为买方网络给卖方用户带来的外部性强度系数,αss是以卖方网络中产品互补因素带来的网络外部性强度系数函数,βss是以卖方网络中价格竞争因素带来的网络外部性强度系数函数。当Qsβsc;当Qs<ΒSS。

同时,记平台对卖方用户和买方用户收取的使用费用为s、b,平台服务本身对卖方用户和卖方用户提供的价值为vs、vb。买方和卖方开始使用平台时转换成本分别用ssxs和sbxb来表示,ss和sb分别表示卖方和买方的转换成本系数。xs和xb在(0,1)上均匀分布,0表示没有切换成本,1表示最高的切换成本,与卖方和买方的使用意愿直接相关,则可以得到大网络均衡情况下卖方和买方的利润ps、pb分别为二、平台的定价策略

平台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双边客户召集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

在双边客户召集阶段,平台提供者的目标是要在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使卖方和买方用户数量都突破不稳定的关键均衡点B和B’,进入大网络均衡区域。而在稳定发展阶段,平台提供者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平台的利润最大化也是与卖方和买方的网络规模以及定价水平有关。

三、双边客户召集阶段

平台的重要特征就是拥有卖方和买方两类用户,如果一类用户消失,另一类用户也不能获得任何使用价值,一类用户数量影响另一类用户的直接网络外部性。根据Gawer和Cusumano于2002年发表的研究表明,平台在双边客户召集阶段必须解决平台卖方和买方网络规模互相牵制的问题。如果按照稳定发展阶段的均衡模型,卖方会因为买方网络规模过小而无法进入稳定的大网络均衡区域,而停留在0均衡点附近,买方也有同样的情况。因此,平台投资和定价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平台发展的初期放弃赢利,而以网络规模作为主要目标,平台的投资强度必须能够支持平台度过这一时期;定价策略则是通过低价或免费甚至补贴的形式提高用户的利润,通过资金换用户,以建立达到建立大网络均衡所需的用户数量。Caillaud和Jullien在2003年发表的文章认为在平台的双边召集阶段,应当采取首先召集单边客户的策略。

平台在召集阶段,用户所依据的不仅是当前的网络规模,而是对未来网络规模的预期,尤其是平台提出有时间差异性的收费策略,就更能促使用户作出决策。以平台优先召集卖方为例。平台提供商一般有缩短召集阶段时间和降低投入资金两种策略可以选择。

(一)缩短召集阶段时间策略。平台提供商为了避免在召集阶段出现不可预见的风险,可以选择选择缩短召集阶段时间的策略。现实中,很多平台提供商都采取这一策略,尤其是接受风险投资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供商,更倾向于这一策略。采取这一策略的平台提供商,为了确保对买方用户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在召集阶段一般免去双方用户的使用费,某一时限前注册的买方用户还可以获得一定数额代金券的奖励。

即平台在按照这一速度“烧钱”,因此,平台这一阶段的策略虽然以免费甚至补贴为主,但必须注意到两个问题:

一般平台方承诺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投资无法支持。

当到达稳定的网络规模后,平台方必须成功转向向买方和(或)卖方收取使用费用的收费模式,否则平台没有利润难以继续运营。

(二)降低投入资金策略。通过前面对卖方网络规模固定时买方长期均衡的分析,通过将价格降低到买方支付意愿曲线的起始点高度以下,平台提供商就可以吸引潜在买方用户。

潜在买方用户转化为平台买方用户,其转换成本为sbxb,买方用户在使用网络之前对网络购买价值无法确定,可以将vb置零,初始买方用户网络规模Qb为零,因此买方用户做出决策的临界条件为:b=αsbQ′s-sbxb

即对买方的收费水平必须低于当时卖方网络带来的网络外部性减去转换成本。在转换成本非常低的情况下,例如普通网民转换成B2C或C2C平台的买方用户,网站的收费水平将主要取决于卖方网络可能给买方用户带来的网络外部性。这种情况下,平台提供商的收益是:pp=(sαsbQb)Q′s

即平台提供商的收益随着买方网络Qb的增大而增加,同时与召集买方时的卖方网络规模成正比。此时卖方网络很小,因此买方网络给卖方带来的外部性不明显,即使免去卖方用户的费用,也很难长期保持卖方用户网络不退出平台。必须通过一些其他手段来保证卖方用户在召集买方期间不离开平台,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与卖方签订短期合同,补偿卖方的转换成本。与卖方签订长期合同,提供长期交易费用优惠条件。

与卖方建立战略联盟,分享买方带来的收益,共担召集时间延长的风险。

四、稳定发展阶段

当平台双边召集成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卖方和买方都相对稳定在一定的数量,由于网络规模的扩大,正的网络外部性使得用户都可以获得相当的收益,平台也获得了通过收费来获得一定的收益的空间。在实践中,卖方和买方也都希望平台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认同平台收费的合理性。

在长期均衡条件下,用户愿意支付的价格可以表示为使用意愿系数和均衡点网络规模的乘积。临界条件下,临界切换成本x′s和x′b满足用户的利润为0,即

其中Q*s是最优的卖方网络规模,Q*b是最优的买方网络规模。*s是最优的卖方定价,*b是最优的买方定价。

五、推论及小结

在(11)和(12)式中分别求定价*s,*b对网络外部性强度系数的偏导,可以得到以下推论:

1.买方(卖方)正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越高,平台的买方(卖方)最优价格越高。即在买方网络(卖方网络)规模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平台对买方(卖方)服务质量和种类的提高,买方网络(卖方网络)对买方(卖方)的网络外部性强度提高,平台的买方(卖方)最优定价水平也就越高。

2.买方(卖方)正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越高,平台的卖方(买方)最优价格越低。即在买方网络(卖方网络)规模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平台对买方(卖方)服务质量和种类的提高,买方网络(卖方网络)对买方(卖方)的网络外部性强度提高,平台的卖方(买方)最优定价水平也就越低。

3.根据推论(1)卖方网络规模一定时,卖方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取决于卖方之间产品的互补性和价格竞争两种因素的影响。即卖方之间的产品互补性越强,平台的卖方最优价格越低,平台此时倾向于吸收更多的卖方用户加入;反之,卖方的价格竞争越激烈,平台的卖方最优价格越高,平台倾向于遏制卖方网络规模的增长。

外部网络范文篇6

关键词: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应用探究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逐渐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互联网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其网络安全问题也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尽管其影响力大、破坏性强,但在入侵过程中却往往难以被人察觉。从本质来说,网络安全能够通过访问控制和通信安全两种服务来保障自身安全,而防火墙是网络入口的首要防线,这种服务要达到最佳效果,需要防火墙技术与加密技术联合防护。实践证明,防火墙技术的网络防御效果显著,并且能够广泛用于各个领域,有效保障网络安全。随着科学的发展,防火墙技术也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实时保障用户的网络安全。

1概述

1.1基本概念

所谓防火墙,就其概念而言来源于建筑学,意指防止火灾从建筑物燃烧至另一建筑物的阻碍物,而网络上防火墙意指防止网络入侵的阻挡技术。有些工程师将防火墙定义为:计算机系统中所有通信无论是由内部到外部或是外部到内部都必须经过的,并且只有内部访问权的通信方允许通过的技术。实质上,防火墙即为一种隔离控制技术,以增强系统内部网络的可靠性,保障用户安全为目的。

1.2基本功能

作为保障用户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防火墙主要有以下基本功能:(1)防止用户内部信息的泄露。使用防火墙技术能够将计算机内部网络进行划分,隔离重点网,以防出现局部网不安全造成全局网不安全的现象。此外,防火墙技术通过对进入系统的用户身份进行严格验证,对网络进行相应技术加密,能够有效防止入侵者窃取用户数据信息。(2)增强网络安全策略。防火墙能够利用其执行站点的安全模式把保障系统安全的相应指令、加密等软件与防火墙连接在一起,与传统防护模式中各个系统主机共同处理网络安全的解决方式相比,显然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保障安全显得更为方便、高效。(3)保障网络安全。主要表现在防火墙可以阻止不安全的进程,减小入侵风险,保障网络安全。此外,防火墙还能拒绝部分来自路由的攻击,并报告给网络管理员,以尽可能减少对其他用户造成麻烦的情况。(4)网络存取及访问监控审计。防火墙能有效记录网络活动并对可疑动作提供报警功能。为管理员提供谁在访问网络、在网络上做什么等信息,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

2防火墙的分类

2.1电路级网关防火墙

电路级网关防火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防火墙,其本质是一个用于监控客户机或服务器的通用服务器,它主要通过作用于OSI互联网模型中的会话层或者TCP协议的TCP层来实现其功用。这种防火墙技术虽然也可应用于多个协议,但缺陷在于对同一协议栈运行的不同应用无法及时识别,因此此类防火墙也就不用设置相应模块来应对不同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电路级网关防火墙的服务器会对客户端进行部分修改,当客户端发送相应的请求,服务器便对请求进行接收,并客户端完成网络的连接工作。可以看出,此类防火墙能够将网络信息进行隐藏,保障信息安全。

2.2应用级网关防火墙

应用级网关防火墙是一种应用服务器,主要在内、外部网络在进行网络交换申请服务时起连接的功能,其工作方式如下:(1)验证用户是否符合进入条件,如若验证成功,则将用户请求发送到内部网络的主机,此时也会对用户进行的操作进行实时监测;若发现危险或疑似危险则阻断访问。(2)当用户是由内部网络申请连接外部网络时,防火墙工作模式会先对内部网络发送的请求进行接收和检查,若合乎要求,防火墙将请求发送至外部网络。由此看出,这两种工作的工作方式恰好相反。应用级网关防火墙的优势在于方便配置、工作环境良好,它在内外网主机之间起连接作用,而不允许其直接连接,能够有效保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此外,这种服务器还能够对用户的操作记录得更加详尽。

2.3静态包过滤防火墙

静态包过滤防火墙作用于网格层,对进出内部网络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再根据相应安全策略对信息过滤,其筛选Internet防火墙路由器内部网…堡垒主机原则是以所监测到的数据包的初始信息为基础,允许授权信息进出,限制危险信息进出。当前,路由器被广泛用于网络的信息传输,连接在内、外部网路之间,因此是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包过滤型防火墙就是一种专门对路由器产生作用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静态包过滤防火墙也是一种包过滤路由器。静态包过滤防火墙的优势在于简单实用,运行速度快,且透明性较高。这种防火墙技术的工作运用同应用层没有关系,这就意味着不用对用户主机的应用程序进行修改,配置和使用都显得较为方便。它的缺点在于这种防火墙需要对TCL、IP等相应协议有较深的认识;另外这种防火墙技术不能够对用户的操作进行鉴别。

2.4状态监测型防火墙

状态监测型防火墙的作用机制在于使用了在网关上执行网络安全策略的软件引擎来实现其作用和功能。这种防火墙工作在网络层与链路层之间,可以对网络通信进行跟踪监测,并对相关状态信息进行提取;此外,状态型监测防火墙还能对动态链接表中的状态和信息进行储存,并及时更新,通过信息积累不断为下面的通信检查提供数据支撑。状态监测型防火墙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可以为类似NFS的基于端口动态分配协议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类似DNS的无连接的协议提供应用支撑,相对而言,型网关防护墙和静态包过滤型防火墙则不能支持以上应用。综上所述,状态型防火墙能够有效减少端口开放时间,并提供相应服务支撑。它的缺点在于会默许内部主机与外部网络不通过第三方直接连接,对部分网络安全隐患难以起到防护作用;此外,状态监测型防火墙不能够对用户操作进行鉴别。

3防火墙在网络安全访问控制中的应用

3.1双宿主主机模式

双宿主主机模式是通过主机的使用来实现的,这台主机拥有用于连接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两个接口。防火墙将双宿主网关置于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以阻断IP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主机不能够直接进行通信,它们都只能与网关进行通信,而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通信需要利用应用层的数据共享或服务达成。

3.2屏蔽主机模式

屏蔽主机防火墙主要由堡垒主机和过滤路由器两部分组成,其中堡垒主机位于内部网络,过滤器位于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堡垒主机作为连接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的唯一通道,使得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都只能连接到堡垒主机,当内部网络有通信需求时,必须先到堡垒主机,堡垒主机再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允许连接到外部网络。因此,入侵者要想实现对用户电脑的入侵,必须首先将主机攻克,方能到达内部网络,主机结构如图1所示。

3.3屏蔽子网模式

屏蔽子网包括堡垒主机以及两个包过滤器等部分,其内、外部网络主机间设置具有隔离功能的子网,以形成隔离区,设置屏蔽子网的作用在于防止MAIL、Web服务器等公共服务直接通过内外部网络。通常情况下,内、外部网络都能够访问屏蔽子网,而不允许穿过子网进行通信,这种配置使得当堡垒主机被攻克时,内部网络仍然可以受到来自包过滤路由器的保护。这种屏蔽子网防火墙的最大好处在于为计算机多提供一层防护,因为必须攻克两个路由器和一个网关才能成功入侵。

4防火墙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防火墙技术作为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必将得到发展和更新。笔者认为未来的防火墙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智能化、高速化方向发展,可全面保障用户信息、应用程序与操作过程的安全,且会具有如下新的优点:(1)高速性。现阶段,防火墙的运行速度不够快的问题突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火墙将会更多与芯片技术相融合,利用芯片提升计算的速度和精度,最终成为以芯片技术为主的全硬件型网关,大幅度提升网络安全。(2)智能化。现阶段,网络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病毒传播、网络攻击、内容控制,其典型代表分别是蠕虫病毒和垃圾邮件。而目前防火墙对这些形式的威胁似乎没有明显效果,因此未来的防火墙技术一定是朝智能化方向发展的。(3)多元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网络模式已被运用,未来的防火墙将会形成一种可随意伸缩的模块化解决方案,为不同网络设置不同技术的防火墙,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保障。

5结语

随着人们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对网络安全也越加重视。实践表明,防火墙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成效显著。为应对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防火墙技术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在保障网络安全这条隐蔽的道路上,人们需要做的仍然很多。只有人人注重网络安全,采用先进技术,才能形成全方位的防御体系,保护人们的信息资源。

作者:张林 单位: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参考文献

外部网络范文篇7

传播控制论认为,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起外部制度控制作用的主要是政治、经济、受众三个因素,这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就网络大电影而言,在2014-2018年期间,外部对网络大电影的控制呈现出政治控制逐渐加强,经济控制和受众控制相应减弱的趋势。政策法规。2014年1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至2016年,网络大电影都是按照网络节目的要求进行审核的。显然,宽松的审核环境助长了网络大电影爆发式增长。2016年,网络大电影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亿到15亿翻了15倍,影片数量则从450部增加到2500部。政策法规的滞后,使得网络大电影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又促使政府加大了政策法规监管的力度。2016年11月9日,一天之内60部网络大电影下架,制片方收到的邮件简洁明了:“影片因广电政策原因下线,后续发行影片请注意不要违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避免低俗、暴力、色情、脏话等。”12月19日监管部门又重拳出击,要求网络大电影统一实行备案登记。2017年2月17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原创视听节目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从此,拍摄网络大电影必须拥有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如需上线播放还必须经当地广电部门对许可证进行备案。2017年3月1日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更是将网络大电影明确列入产业法规,院线电影、网络大电影内容监管趋于一致。这一系列政策直指网络大电影的审核问题,此前网络大电影的审核一直是“网站事前自审”,而现在网络大电影与院线电影统一标准,所有线上和院线电影都要经过故事立项、公示、完成片审查、发证的管理方式进行统一。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审不严的问题。总而言之,力度合适的政策法规约束对网络大电影在未来的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经济控制。一方面,就所有权而言,网络大电影的制片方和视频网站绝大部分属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私人企业。相较之下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绝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两者各有优缺点。国有属性使得传统媒体既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市场机制未能真正运作。而网络大电影所属的新媒体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新媒体门槛低,企业崛起或是陨落都更快,这就使得在传播活动中网络大电影的制片方和视频网站更加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市场的影响亦不可忽视。众所周知,观看网络大电影其实并不直接收费,而是通过付费会员的点击最终获取分账利益,如果没有其他方面来制衡的话,单纯的市场控制就会使得媒介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使得整个媒介环境变成一个单纯的销售平台,点击率和收视率成为评价一个媒体的唯一标准,由此会带来媒介的盲目发展,造成诸如泛娱乐化的倾向。显然,媒介不应只做一个娱乐工具,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文化,媒介都应有更大的追求。一方面所有权问题使得片商和视频网站在传播活动中热衷追求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在市场中低俗的影片又往往能够获取更多收益,市场的影响使得此类影片更多地被拍摄。实践证明市场资源配置有着明显的优缺点,经济控制既有助于激发网络大电影的活力,同时也会刺激商人忘乎所以地追逐利益,因此规范市场秩序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受众控制。一是表现在受众选择上。在互联网上,观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选择观看影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受众上网时通常有三种心理特性,即信息寻求心理、参与心理和新奇心理。另外网络环境在心理学中被认为会导致受众产生匿名心理,在这种环境下的受众往往会控制力减弱,因此受众会挑选那些能够满足自己新奇心理和欲望本能的网络大电影观看。相应而言,制片方为了满足受众片面的口味,获取更多的利益,就会被受众的选择所牵制,拍摄大量媚俗、滥俗的影片,导致网络大电影整体质量的降低。二是表现在受众反馈上。在观看网络大电影时,受众在屏幕上的弹幕交流改变了电影播放到观众接受的观影方式。满屏弹幕让观众无时无刻不在互动,电影的主导地位真正地被观众取代了。由时空限制到自由观影选择、由延迟反馈或无法反馈到即时评论,网络大电影受众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即时、丰富的弹幕和留言,受众结成的兴趣团体和利益共同体,对影片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了,而根据受众的反馈形成的大数据则成为制片方制作网络大电影的重要参考。

内部制度控制分析

内部控制制度其实就是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自我控制。传播者分为两类,即媒介组织和各类传播从业者,自我控制则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媒介组织针对本机构人员制定的纪律与行业规范,另一方面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媒介组织的把关。在网络大电影的起步发展阶段,视频网站为了快速发展和更多获利,未对制片商进行约束。制片商拍摄的大量跟风低俗影片在视频网站上映,造成网络大电影问题丛生。随着国家政策法规对网络大电影的管制加强,视频网站开始进行自我把关和约束。在最近一年中,爱奇艺了“九大禁条”,搜狐颁布了“七把控”,乐视则公布了“十不准”,这些行业规范针对网络大电影的题材、内容、价值观等进行了约束和把控。对于视频网站而言,禁令的只能说是实现了把关人禁止、抑制的部分职能,并不能引导、培育网络大电影的健康发展。因此,从2016年底开始,视频网站开始积极对网路大电影进行疏导和扶持行动。腾讯视频的“青创计划”与爱奇艺的“云腾计划”,旨在帮扶有能力的青年创作者和优秀制片商打造出更多更好的网络大电影,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内容题材上,视频网站也做出一些尝试,例如,网络动画电影《星游记》和屡获国际电影大奖的科幻片《孤岛终结》都作为网络大电影上映,可惜这样的类型电影数量还是过于稀少。目前来看,视频网站对网络大电影进行了积极引导和培育,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缺少优秀的有影响力的网络大电影作品,视频网站的把关任重而道远。从业者的自我把关。对于网络大电影的长远发展来说,需要拍摄优质的影片,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这需要依靠从业者清醒的行业意识和自觉的行为。在2014年到2016年期间,标志性的网络大电影是《道士出山》,这部只花了8天用了28万资金的电影,借着陈凯歌《道士下山》的IP热潮票房达到了惊人的2600万。而这一时期的网络大电影几乎使用《道士下山》的同一模式,即借用IP、低成本、粗制滥造。可以看出,制片商思考地更多的是如何压低成本获取利润,并没有考虑如何遵守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以至于网络大电影在初期形成了一个粗制滥造的行业形象。2016年后,随着政策的影响和受众的反馈,网络大电影的从业者开始遵守影视行业制作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网络大电影朝着精品化的方向迈进。同时,由于网络大电影呈现精良化的发展趋势,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上市电影公司纷纷开始投入网络大电影,许多优秀的企业也加入网络大电影的发展行业,而抱有投机心理的制片商纷纷被淘汰出局。2017年,出现投资千万级的网络大电影,如影片《超自然事件之坠龙事件》,其投资额达到了1500万,超越不少小投资的院线电影,影片的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可见,随着制片商自我把关意识和力度的加强,网络大电影逐渐改变了初期的行业印象,开始建立自我的品牌形象,但品牌形象的构建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业者们的自我把关依然需要继续维持和增强。

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协调统一

作为一个实体,网络大电影发展不仅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自身内在的各种因素也是决定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并且,外界、内在各种因素之间也会存在矛盾冲突,会彼此影响。因此,网络大电影的发展不仅仅是外部制度控制和内部制度控制自身的协调统一,更在于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政治、经济、受众三种外部制度控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政治控制加强时,经济和受众控制会削弱,当政治控制变弱时,经济和受众控制会加强。在网络大电影发展初期,政治控制偏弱,经济控制和受众控制影响较大,致使网络大电影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亦出现不少低俗题材的作品,但也正是如此,受众的反馈和市场的混乱又引起政治控制的加强。就网络大电影来说,政治控制仍然是外部因素中的主导因素,但并不能说一定就是政治控制力度越大就越好。据调查,2016年网络大电影产量达到2500部,在政治控制力度加强的2017年下降到1900部,与2016年时预测的3500部相去甚远。虽然政治控制的加强限制了网络大电影的负面内容,但是网络大电影的增长势头受挫却是事实存在的。此外,网络大电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兴起的电影形式,有着网络时代自由、活跃的特性,过多的政治干预,容易抑制网络大电影的发展活力。所以在网络大电影的外部制度控制中,既不能政治控制力度太弱,放任市场控制和受众控制去主导网络大电影的发展,也不能政治控制力度太强,束缚网络大电影的活力。组织与个人两方面的内部制度控制需要协调统一。在内部制度控制中存在两个矛盾,一是制片商追求利益与自我控制之间的矛盾,二是视频网站和网络电影各类从业者之间的矛盾。网络大电影与院线电影一样既是商品又是艺术产品,制片商作为网络大电影的直接生产者,其利益追求和自我约束对网络大电影的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网络大电影,“如果网络大电影不改变追求短期内容变现的商业模式,其文化层次很难得以提升”。这种情况作为生产者的制片商具有直接的责任,制片商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追求合理商业利润的同时,一定要摆正文艺文化传播者的地位,找到自我控制与追求利益的平衡点,把好网络大电影生产的第一道关口。另外,视频网站也要加强把关职能,去限制这种短期内容变现的行为,其实就是传播者从自我控制方面去限制这种短期内容变现的行为,其实质就是在帮助网络大电影走精品化路线。视频网站和从业者也需要融洽的关系,两者既是合作者,同时也是相互制约者。一方面,视频网站提供平台和渠道给网络大电影的制片商,网络大电影依靠视频网站面向市场、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制片商提供网络大电影给视频网站播放,而网络大电影的质量好坏会影响到视频网站的声誉和利益。2017年网络大电影的年产量相比上年下降了600部,但影片的质量却得到了提升,整体的市场份额不降反升,仅爱奇艺的票房分账额就比上年增加了54%,网络大电影质量的提升使得视频网站和制片方都获得了更多收益。因此,视频网站与网络大电影的从业者是平等合作、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视频网站和制片商齐心合力,网络大电影才能更好地发展。除此之外,外部制度与内部制度的协调统一是更重要的因素。网络大电影的发展是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控制深受外部控制的影响,而外部制度控制必须通过内部制度控制才能起作用。当作为内部控制因素的视频网站和制片方在进行传播活动时,他们不得不考量外部制度控制的影响。市场影响下制片方和网站不原制作上映亏本的影片,受众的反馈则通常是视频网站和制片方的行动指南,政策法规更是直接决定了视频网站和制片方的行动权限和拍摄范围。同样,外部制度控制需要通过内部制度控制来起作用。比如说,外部控制之中政策法令需要制片方与视频网站去执行,市场影响需要制片方与视频网站去权衡,受众反馈需要制片方和视频网站去改进。显然外部制度控制的因素是施加于视频网站和制片商的,只有通过他们,外部制度的控制才落到实处。

外部网络范文篇8

关键词:大型零售商;通道费;双边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通道费(slottingallowance)是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引起诸多争议的一个话题,学术界对于大型零售商为何能够收取通道费,以及通道费对于供应商和消费者的福利影响等进行了很多研究。

通道费首先是基于大型零售商所具有的市场势力,Inderst和Mazzarotto[1]把零售商在下游市场中的垄断地位作为其买方势力的来源,而Dobson和Waterson[2]认为其来源是零售商的绝对和相对规模。吴绪亮[3]用双边垄断的纵向市场结构来解释大型零售商的市场势力来源,并对消费者福利进行了分析。林娜[4]的研究表明,通道费费率的影响因素包括零售业态、销售规模、供应商的品牌影响力、产品性质和地区差异等,而费率的最终确定是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博弈的结果。赵玻[5]对零售商市场势力和福利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零售商的市场势力会降低整体福利水平。

现有对大型零售商通道费的研究中,通常将大型零售商置于两个高度相关但相对独立的市场,即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前者的交易双方是零售商与供应商,后者的交易双方则是零售商与消费者。

按照这一思路,大型零售商只是批发与零售之间的中介,其利润来源只有零售加价,但现实中大型零售商的利润由零售加价和向供应商收取的通道费两部分组成,而且通道费的比例越来越大。林娜[4]提供的数据表明大型超市对休闲类食品收取的通道费用平均为销售额的9.64%,而家乐福向供应商收取的各种进场费已经达到了营业额的36%左右[6]。

大型零售商对供应商收取的通道费因供应商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现有研究对此的解释是供应商市场势力与大型零售商抗衡势力博弈与讨价还价的结果,造成了大型零售商对大型供应商收取较低通道费,而对小型供应商收取较高通道费。本文不再将大型零售商分别置于批发和零售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中,而是基于双边市场这一研究框架,将供应商与消费者作为双边市场的两边用户,将大型零售商作为平台厂商来对通道费定价进行研究,试图解释供应商规模对大型零售商通道费定价的影响。

二、平台厂商与大型零售商的通道费定价

双边市场(two-sidedmarkets)是指在某些市场中交易的进行有赖于平台厂商(platform)的存在,平台厂商为交易双方提供产品或服务,平台一边用户的效用取决于进驻平台的另一边用户的数量,这样的市场即为双边市场。在对双边市场特征的各种观点中,受到广泛认可的是“交叉网络外部性”和“用户—平台—用户”的市场结构。Evans[7]提出交叉网络外部性(cross-groupnetworkexternalities)是双边市场区别于传统市场的核心特点,交叉网络外部性又称间接网络外部性(indirectnetworkexternalities),指一个网络中用户数量的增加所产生的外部性不是由本网络中的其他用户享有,而是由双边市场中平台另一侧的用户获得。交叉网络外部性使双边市场中平台厂商的定价策略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市场的特点,平台厂商需要权衡整个双边市场上的定价结构而不再是简单的边际成本定价。双边市场的市场结构由平台厂商和平台厂商两边的用户三方构成,平台厂商作为两边用户交易的媒介,为平台两边的用户提供交易服务,两边的用户则向平台厂商缴纳费用,这一费用就是平台厂商的利润来源。Evans[7]给出了双边市场的三个必备条件:两组用户、交叉网络外部性和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的机制,大型零售商基本符合这三个条件。第一,零售市场中零售商的上游和下游分别是供应商和消费者这两组不同的用户。第二,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交叉网络外部性,消费者选择在大型超市卖场购物是因为其中商品种类很多,可以在这一个地点对多个供应商的商品进行选择,节约了购物的交易成本。因此,进驻卖场的供应商数量越多,消费者交易成本的节约就越大,消费者对大型零售商的偏好就越强。同样,供应商选择进驻卖场是因为大型零售商在整个零售市场中占有的相当高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为典型的区域性垄断市场。供应商在零售商卖场中所面对的消费者数量要远远高于供应商直接进行销售,进驻与否对供应商的销售影响很大。第三,大型零售商的利润来源包括零售加价和对供应商收取的通道费两部分,这相当于平台两边的用户向大型零售商这一平台厂商缴纳的费用,而大型零售商之所以能够获取该收益,就是因为它为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了相互交易的机会,并把双方之间的网络外部性的一部分内化为自己的收益,因此大型零售商具备双边市场的基本特性。

大型零售市场中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具有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不同点,一般意义上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一边用户的效用受另一边用户数量的影响,零售市场上用户的效用不只受此影响,同时还受到另一边用户的交易规模的影响。由于大型零售商中的交易是以小批量多次交易为主,用户的数量与用户的交易次数是不同的概念,这在以经营日常生活消费品为主的大型零售商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大型零售商中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可分为两部分:用户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用户外部性是在交易进行之前就存在的,体现为供应商的效用随着大型零售商中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与消费者是否购买商品无关;使用外部性是在交易之后产生的,表现为供应商效用随着消费者实际购买的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本文把通道费界定为供应商为使自己的产品在大型零售商卖场内销售而需要向大型零售商缴纳的与销售量无关的所有费用,对于销售返点等与销售量相关的费用归入零售加价中进行分析。作为一个平台厂商,大型零售商分别向双边的零售商和供应商以零售加价和通道费的形式收取费用,二者均为大型零售商的利润来源。

三、供应商规模与大型零售商的通道费定价

在双边市场中平台厂商的收益同时来自两边用户,平台厂商利润最大化定价的原则不是边际成本定价,而是确定一个最优的价格结构,以保证在双边市场上获得最大利润,如果平台厂商对某一边用户采用边际成本定价,则可能会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导致总利润的下降。

我们假设进驻一家大型零售商的供应商、消费者数量分别为ns、nc,消费者的数量远大于供应商,nc<ns。供应商和消费者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分别为αs、αc,即供应商数量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就增加αs;消费者数量每增加一个,供应商的期望效用增加αc。消费者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包括消费者的交易次数、交易额等等,消费能力越强,其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也就越大。供应商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与所提供商品的种类、数量等相关,规模较大的供应商往往能够提供种类更齐全、数量更庞大的产品,因此大型供应商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也会较大。供应商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也反应了消费者对供应商商品的偏好情况,而这种偏好由产品差异度决定。与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相似,大型供应商由于在品牌、产品研发、生产规模与成本、广告推广等方面具有优势,其产品也具有较高的产品差异度,因此供应商的规模是其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的决定性因素,供应商规模越大,其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就越大。在生活消费品市场中,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很激烈,而除非是发生商品的短缺,消费者之间几乎不存在竞争,因而供应商数量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远小于消费者数量变化对供应商产生的影响,也就是消费者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要大于供应商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αc>αs。

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分别为us和uc,期望效用的值为对方用户数量和用户交叉网络外部性系数的乘积,即进驻大型零售商A的供应商的期望效用为uS=αcnc,消费者的期望效用为uc=αsns。

大型零售商对供应商收取的通道费和对消费者收取的零售加价分别为d和f,通道费和零售加价分别会影响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期望效用,通道费和零售加价越高,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期望效用也就越低,可分别表示为us=αcnc-d和uc=αsns-f,期望效用的变化进而会对进驻大型零售商的供应商、消费者数量产生影响。

供应商与消费者对各自期望效用的敏感性系数分别为ks、kc,表现为单位的期望效用能够吸引到的供应商和消费者数量,即进驻零售商的供应商数量与供应商期望效用的比值为ks、消费者数量与消费者期望效用的比值为kc,ns=ksus,nc=kcuc。产品差异是市场竞争中厂商的一个重要策略,因为它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支付意愿,降低其他商品的替代性,在大型零售市场中,产品差异度的区别最终体现在消费者的期望效用敏感度系数上。

大型零售商的利润来自向双边用户收取的通道费和零售加价之和,π=d+f,大型零售商将寻求通道费和零售加价之间的一个最优结构,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在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供应商和消费者期望效用分别由消费者和供应商的数量及通道费、零售加价确定。

us=αcnc-d(1)

uc=αsns-f(2)

在给出的期望效用敏感度系数下进驻大型零售商的供应商和消费者数量分别为:

ns=ks(αcnc-d)(3)

nc=kc(αsns-f)(4)

大型零售商的利润为通道费和零售差价之和。

π=kc(αsns-f)f+ks(αcnc-d)d(5)

为取利润的最大值,对该利润函数求一阶偏导数并令导数为0。

πf=0,πd=0(6)

可得大型零售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f=αsns2,d=αcnc2(7)

由于nc>ns、αc>αs,因此通道费对大型零售商最终利润的影响要大于零售加价。商品的零售价格是一个公开信息,消费者很容易获得和进行比较,较高的零售价格会减少消费者数量,这在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会对供应商数量以及能够收取的通道费产生较大影响。通道费的数额只是大型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通常不会公开,因此大型零售商的利润最大化策略应该是以低零售加价来获得消费者数量,然后以高通道费来获得利润,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通道费在大型零售商的利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市场份额较大的大型供应商其消费者数量和销售额都很大,如果某家知名大型供应商不进驻卖场,则会导致消费者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在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大型零售商的损失不仅仅是这一家供应商的通道费和零售加价,而且还包括消费者对其他商品购买的减少,以及其他供应商进驻意愿降低而产生的后续损失。因此对于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型供应商,零售商往往会降低通道费数额,以获得消费者数量,对于小型供应商则可以收取较高的通道费。

四、结论

本文基于双边市场的分析框架,将大型零售商作为一个平台,厂商、供应商和消费者分别为两边用户,对大型零售商的通道费定价策略进行了研究。通道费和零售加价同为大型零售商的利润来源,而用户数量是决定双边市场中平台厂商最终利润的关键性因素。在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通道费对大型零售商利润的影响要大于零售加价,因此大型零售商的相应策略是以低零售加价获得消费者数量,然后以此为基础向另一方的供应商收取通道费。同样是在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大型零售商对不同规模的供应商收取的通道费也有所不同,对于大型供应商会以低通道费来保证进驻,以获得消费者数量;对于小型供应商则会以高通道费来获得最终利润。

参考文献:

[1]Inderst,R.,Mazzarotto,N.BuyerPowerinDistribution[M].TheABAAntitrustSectionHandbook,IssuesinCompetitionLawandPolicy(ErscheintinCollins,WD,ed.),2006.

[2]Dobson,P.W.,Waterson,M.CountervailingPowerandConsumerPrices[J].TheEconomicJournal,1997,(441):418-430.

[3]吴绪亮.纵向市场结构与买方抗衡势力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0,(1).

[4]林娜.通道费的经济学分析——基于转轨期间中国的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9,(6).

[5]赵玻.零售商市场势力及其福利效应[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

外部网络范文篇9

一、引言

信息科技的日益纵深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高科技竞争变得日趋激烈,现有企业和新兴企业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技术密集的全球性市场上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企业仅仅关注“渐进性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不连续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技术跨越和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赶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不连续性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收益的非独占性,加之不连续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复杂程度与集成融合程度高,现实中的企业实施不连续性技术创新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为降低风险性与不确定性,企业需要进行有效的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理论界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研究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组织的单一个体视角而非网络视角,即其基本假设于企业的原子模型结构而非网络结构。事实上,企业与外部组织间的关系已从单一的二元关系发展成为多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与这种网络关系高度相关的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的资源基础与优势来源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立足战略管理理论的资源基础观引入企业网络能力,以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探究其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的作用原理,以期为企业实施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提供新的理论补充,并试图为丰富传统的资源基础观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拓展应用提供新的视角。

二、企业网络能力对不连续性技术新战略决策作用分析

基于马刚对企业网络能力内涵的界定并结合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本文认为,企业网络能力是指企业为了提升、保持竞争优势与其他行为主体建立战略关系,获取分享、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协调内外部关系,以及协同创新的能力,因此,企业网络能力应包含以下六个方面: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协同创新能力。

1.企业网络能力对技术扫描作用分析

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时机把握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企业通过技术扫描获得的有关新技术信息。

企业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技术扫描的信息价值。技术扫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源于企业所掌握的相关技术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常规媒体来获得相关的技术信息,但得到的信息具有共享性和普遍性,信息的价值含量低。企业社会资本是获取外部环境具有较高价值信息的基础,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扩充了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了创新扩散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和人际交往频度。由此可见,常规媒体起“周知”作用,而人际交往则起“相信”作用,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不连续新技术可靠信息,降低了信息的搜集成本和信息的失真程度。

企业网络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社会资本存量。通过战略关系构建能力,识别外部网络中的潜在的合作伙伴,并通过对其相对竞争优势、信誉和价值观的评估以适当的网络模式与之建立和发展战略关系;其次基于共同的或相近的组织文化通过内外部协调能力对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有效协调,在互信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从网络中的其他行为主体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相关不连续技术信息;最后通过关系管理能力协调管理现有的网络成员和新加入成员,通过关系的管理,可以增进各成员之间的交流程度,各成员在基于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更愿意增强自身技术信息资源的贡献。

2.企业网络能力对新技术和能力获取作用分析

当企业完成了对技术轨道跃迁点的选择后,企业必须尽快地确定采取何种方式来获取新技术。

合作联盟是企业获取新技术和能力策略中的最佳选择。合作联盟方式可以使得企业在缺乏新产品开发技术的时候依靠同盟伙伴的互补性资源的支持顺利进行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的研发,以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新技术和能力获取的其他三种策略——企业主体内部研发、收购或兼并、组建独立机构或者部门研发相比,合作联盟不但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及时地获取到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所需的新技术和能力,还能减少企业研发的成本投入,使企业与其战略伙伴共同面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带来新兴产业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了技术创新风险。

企业网络能力可以提升合作联盟的效率,使得企业更加倾向于合作联盟策略。虽然合作联盟是企业获取新技术和能力策略中的最佳选择,但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外部网络中的潜在合作伙伴,并以适当的网络模式与之建立战略关系;内外部协调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协调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并在互信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从网络成员那里获取到相关资源和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对网络成员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增强各成员之间的交流程度与自身资源的贡献度。

3.企业网络能力对技术轨道跃点选择作用分析

通过对技术发展的跟踪扫描,当新技术的威胁被确认后,企业必须尽快地锁定技术轨道跃迁空间与跃迁时机。

企业网络能力直接影响现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对不连续新技术情形把握的精准程度,并最终影响技术轨道跃迁空间。通过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吸引在原有技术创新方面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成员加入现有网络,同时,对现有的网络成员进行调整,剔除已伤失技术创新相对竞争优势网络成员,而后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对更新后的网络进行协调管理。与此同时,企业网络能力通过作用于技术扫描来影响技术环境中的高价值信息的获取,进而影响到企业对不连续新技术情形把握的精准程度。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技术轨道跃迁空间是由企业现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对不连续新技术情形把握的精准程度共同决定的。企业网络能力通过作用于技术扫描的新旧技术性能与技术效率信息获取的精准程度来影响技术轨道跃迁时机选择。技术轨道跃迁时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技术扫描获得的新旧技术性能与技术效率信息,当新技术性能低于现有技术性能,而且新技术效率也低于现有技术效率时,企业只能采取观望态度,因为新技术和产业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当新技术还没有展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技术效率的时候,盲目地进行技术跃迁只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创新失败风险;当新技术在技术性能还没有超越现有技术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较高的技术效率,企业应该在对技术性能和技术效率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跃迁时机进入新技术轨道,是否在这个区域进行轨道的跃迁将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

三、结语

企业网络能力在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中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那就是通过作用于企业社会资本提升技术扫描的信息价值来确保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时机把握和技术轨道跃迁时机选择,加之企业网络能力在资源与能力获取方面的优势,确保了对技术轨道跃迁空间的准确把握,有效降低了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同时还使得企业在新技术和能力获取策略上更加倾向于合作联盟。本文只是引入变量企业网络能力,定性地探究了其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的影响,还缺乏定量方面的分析,毕竟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是一个复杂过程,但企业网络能力终究扩充了企业的资源基础,为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拓宽了决策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锡林等:交易费用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决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12~13

外部网络范文篇10

先极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普遍使用的技术就是防火墙,防护墙技术可以将计算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进行隔离,通过硬件和软件共同组成了防火墙技术,内部网络想要和外部网络进行裂解,必须通过防火墙。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手段就是防火墙,其具备着很强的防护功能,就像一个滤网,可以对信息进行检查和筛选,将安全政策作为基础,对进出的网络信息实施方形或者阻拦。防火墙可以作为分析器、分离器、限制器,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之后的信息可以进行筛选,不安全数据可以禁止进入内部网络。除了这些,防火墙还具备了风险预警功能,当网络当中出现了危险的时候,可以发出警报,给用户提示。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可以对防火网的防御等级进行设定计算机可以根据网络环境来自行选择防御等级,更加高效的保护计算机。由于互联网的多样化,有可能会被黑客钻空子,盗取个人资料。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具备可靠性,需要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密。网络信息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领域中是非常核心的技术,具备着非常科学的算法和软件,普通用户以及企业用户都在网络信息加密的范围内。而网络加密就是指一种计算机的算法,将可以看见的信息通过加密转码形成密文,如果被加密信息被其他人获取了,没有解密的方式也无法查看信息,如果获取信息的人使徒解开密码,需要的时间会很长,信息的价值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使价值降低。这种加密技术使用的范围很广,一些信息安全传播要求非常高的企业,他们所使用的加密算法更为复杂。由于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急剧增加,破坏性也随着加重,使人们开发出了防病毒技术。这种防病毒技术主要是在计算机出现了病毒之后,相关人员公国研究这种病毒来对病毒数据控进行更新,用来杀死或者防御这种病毒的入侵。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防火墙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不同的分区模式将创建不同类型的防火墙技术。为了更好地理解防火墙技术,它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的防火墙技术:过滤技术,技术,协议技术和测试技术。过滤技术主要是在信息传输方面。计算机管理员在外部网络信息输入端口上设置过滤条件,全面检查输入信息并解析信息源IP,当外部网络信息不符合条件时将信息留在外部网络上。技术是监督信息。当外部网络信息进入内部网络时,它将在中继站处被隔离。内部网络用作发送请求的保护区域。设备分析请求并确认它是正确的。连接到内部网络以发送相关信息。用户的IP地址受到保护。协议技术主要用于防止Dos攻击。当外部网络向内部网络发送信息请求时,防火墙使用协议技术主动响应并检测数据信息,从而防止计算机受到外部网络信息对计算机的攻击而瘫痪。检测技术是防火墙技术的一个新领域。从外部网络传输数据时,检测技术会将数据压缩为数据包,以确保数据包中的数据安全并可以释放。以上四种防火墙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各个级别,以确保信息在网络之间的流动。随着计算机使用率的不断扩大,用户信息和信息已受到侵犯。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好的计算机服务体验并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火墙技术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和企业的关注。时代在进步,网络攻击也在发展。防火墙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技术快速响应网络攻击,以维护网络的安全运行,从而确保计算机Intranet环境的安全和整洁,并避免了由病毒入侵引起的网络数据。网页损坏和恶意篡改可以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完整性。但是,网络攻击正在层出不穷,并且随着网络攻击的更新,防火墙技术也应不断优化和升级。

2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2.1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意识提升。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上网的时候,需要把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电脑上需要安全具备查杀病毒的软件,将一些破坏网络安全的病毒查杀掉。还需要开启防火墙,使网络环境可以更加的安全,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也需要提高,其中包括黑客防范意识,黑客的计算机水平非常高,往往被入侵的电脑都具备着价值非常高的信息,所造成的损失巨大。企业单位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黑客攻击防范体制,对黑客的攻击可以及时的阻止,将防火墙利用好,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2.2防火墙技术和安全系统需要合理利用。实际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病毒和恶意软件攻击是经常出现的,通常情况下,都是使用防火墙技术来进行防范。由于防火墙技术本身就具备着隔离信息的性能,使用防火墙来对内部网络进行信息筛选,外部网络的信息可以完成安全识别,使病毒不会再出现。由于网络发展多种多样,网络病毒也是层出不穷,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防火墙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这种环境当中需要将知识水平提高,每一种类型的病毒都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话,设计防火墙系统的时候,才能够使其具备针对性,计算机网络信息才会更加安全。另外,防火墙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丢包问题,在具体应用中可以结合其他的安全系统进行联合应用,这也是提高防火墙防御功能的有效途径。2.3防火墙技术在访问策略中的应用。访问策略是防火墙技术的核心。通常,网络系统的运行被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并且子系统的运行具有一定的过程。在防火墙技术的初始设置过程中,根据每个子系统的操作过程设置两个访问权限。用于内部和外部保护。通常,防火墙技术根据网络操作过程来设置每个子系统的访问要求,并划分访问类型以查看是否允许用户或外部网络请求访问。防火墙技术结合了网络的实际运行情况,在防病毒入侵过程中不断调整每个子系统的访问策略,记录IP地址,并探索计算机的安全运行,从而形成最佳的保护访问策略表。2.4防火墙技术在日志监控中的应用。网络上有很多信息。在浏览大量信息的过程中,计算机的运行将受到未知网站的攻击,并影响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日志监视可以通过划分信息类别来过滤关键信息,并阻止恶意信息以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操作。防火墙技术在日志监控中的应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当用户打开防火墙技术来运行计算机网络时,防火墙技术将根据信息需求尽快收集这方面的日志信息。屏蔽可以提高日志收集的效率。第二部分是当内部网络受到网络攻击时,防火墙技术将实时记录告警信息,形成一定程度的日志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智能地规避和优化相关的告警信息。此外,一些有能力的用户可以从保护日志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然后重置自己的防火墙以改善防火墙功能。2.5防火墙技术在安全配置中的应用。这种安全配置不仅可以将攻击与外部网络上的未知程序隔离开,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划分内部网络上不同信息数据的模块,并根据模块的不同内容设置不同的保护程序,以保护网络安全。安全配置有两种主要的工作方法。一种是用户自动锁定以形成加密文件。加密文件属于另一个保护程序,该程序受到防火墙技术的严格监控,从而提高了数据隐私和安全性。数据的系统性质;一种是IP地址的转换。当内部网络信息流入外部网络时,内部网络IP地址将转换为公共IP地址,以防止IP地址回溯并导致对外部网络病毒的攻击。2.6防火墙技术在数据安全中的应用。作为网络信息的主体,数据信息的共享范围比纸质信息的共享范围大,并且更易于访问。这是数据成为计算机网络主体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数据信息方面,以节点数据为例,数据信息是渐进的和完整的。每个部分不能完全相等,攻击者喜欢使用其易受攻击的部分植入病毒链接。用户单击后,病毒将入侵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瘫痪。但是,数据安全性是网络安全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为了确保数据安全,防火墙技术从三个方面隔离了数据信息:访问策略、安全设置和日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