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3-10-27 17:31:12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篇1

【关键词】 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区别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互为补充。两者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正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监督。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重要基础,外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做的好,外部审计就有了保证。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

内部审计外包 (outsourc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或内部审计,它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或人员执行。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外包的显著特征就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变化,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审计主体开放了,它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也可以是独立于该组织的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审计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有利于转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企业外包内部审计业务后,内部审计会被外部审计(主要是社会审计,下同)替代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外包后的内部审计仅仅是改变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它在许多方面 和外部审计仍然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是审计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单位内部的定额、计划指标及内部管理制度等,检查企业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等,提出各项改善措施,评价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内部审计的种类,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营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等。而外部审计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准则》,主要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等方面,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并未较多触及经济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面。因此,内部审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比外部审计要求高。

二是审计的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问题中,充当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和助手,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其主要的、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包括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在内的组织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通常,外部审计人员是受托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年度审计,其服务对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社会各界,包括股东、银行、债权人、政府和潜在的投资者等。当然,这不排除他们的意见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采用的情况,但这是次要的,不是其主要的使命和目的。

三是审计作用的范围不同。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一般仅局限于组织内部,只有当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建议被采纳并及时采取改进行动时,才会产生具有建设性的实际效果。内部审计人员对生产经营管理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般不向外界透露,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而外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会计报表所表述的审计意见和结论要公布于众,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公正的作用,其作用的覆盖面比内部审计要广阔的多。

四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程度不同。外部审计人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实质性影响的相关控制,而内部审计人员则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内部会计控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外部审计人员之所以关心内部控制,是因为它们影响其设计的审计程序性质和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与他们对财务会计报表发表独立意见相比是次要的。内部审计人员关心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控制的缺陷提出强化控制的意见和措施。

五是审计的范围和时间不同。内部审计的范围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它既可以借助于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又可以依据非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内部审计通常对单位组织内部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时间安排比较灵活。而外部审计通常是定期审计,每年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审计一次,其审计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及其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重点在于那些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有实质性影响的重大事项,它只能依赖正式的记录和文件。所以,内部审计在审计的对象范围上比外部审计要广泛,在审计时间上也更为灵活。

六是审计程序不同。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通常按照部门或经营地点来设计,会计记录和报表的审查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内部控制系统和工作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上;而外部审计的程序一般针对财务会计报表所列项目来设计,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核实和验证报表各项目的余额是否真实、准确、可靠,以及确认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政策是否公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有外部审计许多无法比拟之处,因此它不会被外部审计所替代。同时,由于存在上述差别,所以外部审计机构在承接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对承担内部审计任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定期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之同时具备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具体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讲座、案例讨论以及课程学习等多种方式。否则,优秀的外部审计人员也难以完全胜任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审计人员在受托从事企业内部审计服务时,不能完全按照从事外部审计服务的范围、程序和方法进行,必须认真研究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为利. 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5).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篇2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

一、绪论

1、财务报表审计基本理论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在实施审阅程序的基础之上,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真实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最早起源于19世纪以前,目前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已发展成熟,美国、日本等国家很早就颁布实施了财务报表审计准则,我国也早在1996年就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相关学者对财务报表审计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

2、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论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审计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特定基准日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发表审计意见。在研究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关内部控制概论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进一步细分为:广义内部控制和狭义内部控制,广义内部控制采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的概念;狭义内部控制概念借鉴美国PCAOB的AS2中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概念,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过程,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公允完整。

3、整合审计基本理论

整合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审计单位委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利用两次审计工作的相似性来制定实施双向审计的流程,在整合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制度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一项目组来执行,实施审计的整合计划,合理运用他人的审计成果,以求实现两种审计共同的审计目标。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审计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执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对整合审计的效率和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区别、联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最终目标相同,整合趋势明显,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模式,二者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笔者通过下表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1、审计业务范围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都需要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必要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但是二者在审计范围方面有着本质区别,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对某一时点的或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测试的必要性、并在必要时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除了了解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外,对于其他内部控制不需要进行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对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对于内部控制必须要进行测试,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2、审计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目标不一致,但是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目标都是向财务报表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并对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进行了真实公允反映,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

3、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基于上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两种审计模式的区别和联系的研究,笔者认为,实施整合审计有可行性,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改善审计效果。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来看,整合审计可以有效避免被审计单位重复实施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从而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量,由此,整合审计可以有效减少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李哲.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廖菲菲.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4.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特点;协调合作

审计在现代企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规模和业务不断扩大的现代化企业来说是必不可缺少的,不断完善审计制度,开拓新领域,创新审计方法,是摆在现代财会人员、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审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概述及特征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由独立的专业机构或专职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公允性、真实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和鉴定,目的在于确定或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经济责任。按照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的隶属关系,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关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系和区别

(一)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系

1.审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财经秩序和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2.审计的对象相同,都是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3.执法的标准相同,都是依据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对监督对象进行经济监督。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区别

1.设置的法律依据不同

审计机关是根据宪法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法律(审计法)设置的。审计事务所是依法批准组织成立的。

2.组织机构的性质不同

审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是各单位的职能部门。审计事务所是具有集体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

3.任务或者业务不同

审计机关的任务,是代表国家实行外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任务,是对本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审计事务所的业务,是向社会承办审计查证和咨询服务。

4.在审计监督性质不同

国家审计属于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监督。

5.在依据的审计准则不同

国家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是审计署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社会审计依据的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所依据的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三、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

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内部审计在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监督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审计熟知组织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并能清楚地揭示会计分歧。另外,内部审计还能提供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线索,加快外部审计审查速度,节约外部审计的费用和时间,提供外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调合作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相互协作的依据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指出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应加强沟通和合作。此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也将协调两者的关系列入章程,并将协调工作视为内部审计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指出内部审计主任有协调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并指出内部审计主任有责任监督所有内部审计工作,不管这些工作是与外部审计师协作,还是为外部审计服务。

(二)内部审计应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以实现以下目的

1.确保充分的审计范围;

2.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3.共享审计成果,降低审计成本;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内部审计机构工作;

5.维护组织利益;

(三)外部审计借助于内部审计的可能性

1.内部审计的蓬勃发展为外部审计借助于内部审计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审计法》和有关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更使内部审计工作日臻完善,并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蒸蒸日上,无疑为企业进行外部审计时能够充分借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提供了前提条件。

2.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范围上具有重叠性

内部审计的工作是由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部门或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核。而外部审计则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后独立提供审计报告。因此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范围上会出现重叠现象。

3.内部审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上受本单位高层管理人员直接领导,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责,要业务上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并对其进行资格认证,考核和监督。这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四)进行外部审计借助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就需要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2.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上具有一致性

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处。

3.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4.减少审计摩擦

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充分尊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建立起一种牢固的正常工作关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5.内部审计是外部监督的基石

内部审计工作做好了,制度、管理规范健全了,外部监督的工作才能更轻松,并且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监督监管。

(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协调的措施与建议

1.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交流与合作

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应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提高专业水平、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成果、对外部审计人员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对于外部审计人员而言,信任内部审计人员,赢得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合与支持,以减少审计重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企业内部应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有效机制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应该有企业相应的机制提供保障,并行之有效地落实相互协调工作。

(1)由审计委员会或者相应机构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之一是负责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沟通。

(2)由总审计师或审计部经理具体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所需要的定期或者不定期会议安排,协作计划的制定以及相互协作过程中涉及的具体问题,需要有专人负责。

(3)应通过定期和不定期会议有效落实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会议至少保证召集两次,一是在审计开始时商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计划的制定、总体范围的确定,便于审计过程比较及时有效地沟通;二是最终审计成果的交流和分享,促进交流与长期合作。

(4)企业管理者应该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调给予高度支持

除了有上述机制的运作作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调的保障之外,企业管理者应该对相互合作给予支持。

3.外部审计寻求内部审计直接帮助

外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配合审计工作,利用内部审计中有价值的部分,促进组织目标的成功实现;外部审计师自己要对有关问题进行独立判断,并最终对审计意见正确性承担责任。

4.内部审计有效利用外部审计的结论达到审计目标

由于外部审计是站在更加公正、客观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在内部审计计划阶段,先检查内、外部审计工作可能出现的交叉职责。特别是在影响会计报表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报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与报表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成果,避免重复工作。

5.行业组织应尽快出台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实务指南

行业组织应尽快出台与目前《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以及《注册会计师申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等具体准则相对应的实务指南或实务公告,并通过举办各类研讨会、后续教育培训专题等方式加强审计职业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执业技能教育。

五、结束语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经常性和针对性,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能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而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又能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异同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30-02

所谓审计,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公认的专业准则下,由经过授予或委托的专业审计人员,对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的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其中,审计人员必须完全独立于当事人之外,以保证审计活动的公平和公正性,而所谓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其最主要的差异则在于审计主体、原则与规范以及审计的对象等方面。根据内部审计之父索耶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对某一组织中的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地评价,从而确定该组织是否遵循合理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行业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并经济地利用了资源,以及是否实现组织目标等。而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其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当事人的委托、独立执业、并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

一、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联系

在国家的审计体系中,审计机关属于领导管理机关,它在业务上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在行政上则管理审计事务所,故审计机关同内部审计机构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与审计事务所则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所以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内的事项,往往可以委托给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社会审计机构组织审计。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区别。而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都需要在国家审计的指导下进行,其在审计的内容、规范、程序和范围等方面都具有许多相通之处。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可以在社会审计的基础上,对其所提出的薄弱环节和指出的问题进行挖掘,更加深入地跟踪调查、核实以确定内部审计的重点领域,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反过来,社会审计则可以直接向内部审计获取某些资料,了解基本情况,通过内部审计所提供的信息,社会审计可以快速地确定审计重点并制定合适的审计程序,从而降低财务报表上产生重大误报的风险。换句话说,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间互相配合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审计成果,及时信息沟通,可以扩大审计的影响并提高审计的效果。另外,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相对于审计客体而言,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区别

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间既是互相联系的,也是互相区别的。总的来说,社会审计具有广泛性,而内部审计则具有其私密性。由于社会审计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审计组织,因此其审计人员,即注册会计师,具有服务公众的责任,并且需要获得公众的信任。而内部审计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私密性,因此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则主要是基于对风险,以及对组织内部的控制与治理的客观性保证的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应对组织内部负责。具体来说,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

1.独立性不同

由于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导致两者在独立性上并不相同。社会审计之升级活动中完全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相对于审计客体和内部审计而言,其在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都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系,因此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11年的《IPPF内部审计实务框架》中进行的说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则指审计组织机构具有独立性,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并无直接联系。由此,内部审计虽也具有独立性,但事实上其在经济、工作、以及组织结构等各方面都要受到审计对象的制约,其独立性也相应地受到了一定限制。与内部审计相比,社会审计则要显得独立许多。

2.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

社会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对反映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从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转。与此不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因此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收支,以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以促进本单位经济目标的实现。而由于其审计目标的不同,使得其在业务范围方面也有差别。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是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尽职调查、鉴证审计等业务,因此社会审计的目标常常要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相比而言,内部审计则是以企业自身经济活动为基础,而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

3.审计依据不同

社会审计在内部审计在法律依据和性质上存在差异。社会审计是依法批准成立的审计组织,属于社会监督体系,具有法人资格,即俗称的“民办”组织。社会审计的对象必须由国家法律规定,而具体的被审计企业与社会审计组织之间则是双向自愿选择的关系。因此,外部审计以法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为标准,而内部审计的标准却是非法定的公认方针和程序,如IPPF。这是因为内部审计所的法律依据是由审计法所设置的,是各单位的职能部门,因此内部审计是单位自我监督。

三、构建信息共享型内外审计关系的实施策略

如上所述,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那么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极其重要。值得指出的是二者在财务审计方面的共性,使得各类组织机构在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有必要的,因此这应当是成为处理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关系的指导思想。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1.对协作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制定总体计划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就本部门与社会审计师的信息沟通情况进行梳理,包括信息沟通的频率、方式、内容及实际效果等。在此基础之上,再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着手制定一个总体协作计划,并征得高层管理人员及审计委员会的认可,同时同社会审计部门进行开放式交流。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落实总体计划

在总体计划制定完成的前提下建立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信息共享机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和方式来进行:一是召开短会商讨;二是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三是不定期情况通报。此外,还需在必要的范围内互相交流工作底稿,在审计结束时相互交流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做到共享工作成果。

3.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协调作用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进行了规定,其中包含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并且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可以说审计委员会是内外审计信息共享的结合点,必须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为二者的沟通和协作创造便利条件。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篇5

一、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区别

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在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依据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工作对象的区别

企业效能监察的工作对象为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职责的具体履行情况。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为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对经济活动合法性以及效益性的评估,判断其是否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判断各项数据是否与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相符合[1]。

(二)工作范围的区别

企业效能监察的工作范围相对较广,包括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如资金管理、材料管理以及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与效能监察相比,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强调对企业资产以及负债等与财务有关的一系列因素的审核和控制[2]。

(三)工作依据的区别

企业效能监察的工作依据,以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企业管理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为主。企业内部审计与之不同,工作依据主要为《会计法》、《预算法》以及《审计法》等一系列与企业经济情况有关的法律。除此之外,企业内部审计同样应遵循《税法》等法律的要求[3]。

(四)组织实施的区别

企业效能监察的组织实施灵活性较强,不固定,可以视企业的需求进行合理调整,既能够单独对企业的某一项工作进行监察,同时也能够跟踪企业的整体管理状况,对各项目进行集成性的检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实施形式相对固定,要求在有关人员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展开工作[4]。

二、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结合的重要性

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均与企业发展规范性的提升息息相关,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共享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将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结合在一起,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以监督为例:在两者互相分离、各自工作的情况下,监督工作同样需要分别进行。考虑到两者在监督内容方面存在重叠(如对财务管理的监督等),可以将两者结合,实现共同监督,对于监督工作难度的降低,以及效率的提高,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将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结合到一起,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在日常监察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监察人员可以将相应成果提供给审计工作的负责人,使之能够以其作为依据,有所侧重的展开审计工作,抓中心抓重点的对相应部门的经济问题进行审查与统计,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除此之外,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将审计结果,提供给效能监察工作的负责人,使之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每个部门在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将工作方向转移到问题较严重的部门上来,促使效能监察效果达到最好。

(三)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水平

将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结合到一起,对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水平较为有利。在两者分离的情况下,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分别完成各自的工作,在企业经济状况等有关资料的获取方面存在重叠。将两者结合,上述重叠部门会消失,人力资源利用水平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四)有利于提高企业审计水平

将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结合到一起,对于提高企业审计水平十分有利。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地位相对较低,发现违法违纪行为时,不具有处理的实权,仅具有建议处理权。与之相比,企业效能监察则具有追究责任的权利。将两者结合,企业内部审计的问责权利将会得到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水平,也就能够随之得以增强。

三、企业效能监察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应从决策、财务管理以及物资购销三个环节出发,将两者有机结合,促使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能够得到共同的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一)两者在决策环节方面的结合

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来看,该工作主要需要通过对企业各部门经济情况的分析,找到不同部门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其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内部经济活动规范性的目的。其决策环节在于为存在问题的部门提供处理建议。从企业效能监察的角度看,该工作主要需要通过对企业各部门权责履行情况的分析,找出问题,并勒令其整改,从而达到提供企业内部管理活动规范性的目的。其决策环节在于针对存在问题部门的责任进行追究。

应将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的决策特点有机结合,将两者互相渗透,使内部审计,不仅具有处理建议提出的权利,同时在发现问题极为严重时,也能够联合效能监察,严厉追究其责任,对各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促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内部经济活动规范性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两者在财务管理环节方面的结合

与企业效能监察相比,企业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环节的审计力度相对较大,而效能监察,在获取企业相应财务材料与数据方面,则存在较大的缺陷。

应将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有机结合,在内部审计完成之后,需要将有关财务资料,完完整整的提供给效能监察部门有关人员,使之能够及时获取第一手、且最为准确的财务数据,为监察提供依据。除此之外,审计部门还应联合监察部门做好财务数据的分析工作,从管理的角度入手,协助监察部门找到企业各部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整体竞争力。

(三)两者在物资购销环节方面的结合

从企业效能管理的角度看,其对物资购销环节的监督,主要体现在评估该环节是否按照规范制度落实这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看,其对物资购销环节的监督,则体现在从物资入库、验收到保管等各个细节数据准确性以及真实性的评估中。

应将企业效能监察与内部审计有机结合,首先由效能监察人员,对购销环节的整体规范性水平进行评估,如规范性不达标,内部审计部门则无需对其加以审计,以减轻工作强度与难度。如规范性达标,则可进一步由审计部门对其具体数据的真实性等加以审核,最终实现对购销环节的严格监督。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政府控制 治理环境

一、引言

从审计师角度来分析内部控制建设的效果是较为直接的路径,因为,现行的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一定的审计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在此基础上签发审计意见。其中内部控制的实施状况是风险评估程序的主要方面,符合性测试程序主要是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实质性程序主要是根据内部控制的测试状况来确定其实施的范围和数量。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师的执业判断和实施的审计计划,最终会影响到审计意见的签发。目前,尚无文献检验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无法判断近年来我国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鉴于此,本文利用厦门大学内控指数课题组(2010)构建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以下通称为内控指数)检验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较为精准地测度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避免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从审计程序而言,审计是审计师通过实施一定的审计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进而对会计信息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其中,内部控制的状况是审计师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方面,符合性测试主要是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实质性测试程序基本上是根据公司内部控制的测试状况来确定其实施的范围和数量,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和实施的审计计划,最终会影响到审计意见的签发。可以预期,内部控制越好,审计师签发的审计意见也会越好。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师签发的审计意见越好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7年至2009作为样本期间,剔除控制变量缺失的观察值以后得到4,445个观察值,其中2007年1377个、2008年1521个、2009年1547个。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数据是根据CCER色诺芬数据中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类型整理而成。同时,用CSMAR数据库中民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数据对CCER色诺芬数据库中的实际控制人数据做了交叉核对,并用以前手工收集的实际控制人数据做了进一步交叉核对。采用樊纲和王小鲁(2010)编制的各省区市场化进程数据来衡量公司所面临的外部治理环境。由于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在不同年度间相对稳定,采用了2007年度数据来衡量2007年至2009年各省区的外部治理环境。此外,本文分析使用的其他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文的内控指数采用陈汉文教授主持的厦门大学内控指数课题组(2010)的中国上市公司内控指数2007年至2009年的数据。该数据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系统设计原则,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基本情况,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为指标设计的主要依据,综合考虑《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及相应文件,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通过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24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144个四级指标打分形成,最后,通过按权重加权平均形成内部控制指数分值。该指数采用百分制,理论上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0分。分值越高,表示内部控制越好。从表(1)可以看出,具体而言,在内部环境一级指标下,包括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人力资源、道德修养和胜任能力、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六个二级指标;在风险评估一级指标下,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四个二级指标;在控制活动一级指标下,包括不相容职责相分离及授权审批控制、会计控制、财产安全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控制和突发事件控制七个二级指标;在信息与沟通一级指标下,包括信息搜集、信息沟通、信息系统和反舞弊四个二级指标;在内部监督一级指标下,包括内部监督检查、内控缺陷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三个二级指标。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如表(2)表示。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图(1)列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控指数的逐年分布特征。2007年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内控指数的均值是28.612,其中,政府控制公司的内控指数均值是29.044,非政府控制公司是27.860。2008年所有A股公司内控指数的均值是35.671,其中,政府控制公司的内控指数均值是35.671,非政府控制的公司是35.672。2009年所有A股公司内控指数的均值是38.487,其中,政府控制公司的内控指数均值是38.619,非政府控制的公司是38.301。同时,通过对内控最好的10家公司和最差的10家公司的统计发现,2007年内控最好的10家公司的内控指数均值是64.775,最差的10家公司是11.314;2008年内控最好10家公司的均值是65.495,最差的10家公司是13.054;2009年内控最好的10家公司的均值是70.276,最差的10家公司是12.843。总体来看,尽管我国各类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基本上均在逐年改善,但整体上还较差,并且不同类型的公司间差异还较大。

其他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3)。可以看出,二元审计意见哑变量(Opin)的的均值是0.072,中位数是0,多元审计意见哑变量(Opinrank)的均值是0.101,中位数是0。内控指数(LnICindex)的均值是3.491,中位数是3.519。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占59.2%,同时发行B或H股的公司占9.1%。Lev的均值是0.546,中位数是0.516,ROA的均值是0.033,中位数是0.035,CFO的均值是0.053,中位数是0.051。SIZE的均值是21.501,中位数是21.388。公司当年亏损(Loss)的比率是12.2%,同时发行B或H股的比例是9.1%。速动比率(Quick)的均值是1.168,中位数是0.778。Arinv的均值是0.253,中位数是0.227。总资产周转率(Turnover)的均值是0.690,中位数是0.585。公司的风险系数(Beta)均值是1.000,中位数是1.039。回报残差的标准差(Stdeq)的均值是0.036,中位数是0.027。市场化指数(Mindex)的均值是8.904,中位数是8.81。

(二) 回归分析 从表(4)看,当以审计意见的二元哑变量(Opin)作为因变量时,LnICindex的系数是-2.467,P值小于0.001,当以审计意见的多元排序哑变量(Opinrank)作为因变量时,LnICindex的系数是-2.314,P值小于0.001.这些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越好,审计师越不容易签发不利审计意见,支持了本文的假设,即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审计师越会发表较好的审计意见。在控制变量方面, LEV和Loss的回归系数是显著为正, 表明负债率越高,公司亏损,越容易得到不利审计意见。 ROA和SIZE的回归系数是显著为负,表明公司业绩越好,规模越大,越容易得到不利审计意见,它们与Chen et al.(2010)的发现基本一致 。Beta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公司风险越高,越不容易得到不利审计意见,这个结果与Chen et al.(2010)利用中国审计市场1995年至2000年数据回归的结果一致。Turnover则没有一致性结果,其余控制变量不显著。

Wang et al.(2008)发现公司由政府控制会对公司的会计行为产生一些特定的影响,又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表现出政府主管部门推动的特征(刘启亮等,2012),因此,政府控制公司有可能为了应付检查,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可能会异于非政府控制公司。其次,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大略有60%被政府所控制。由于政府控制的公司具有行政级别,公司内部的科层结构类似于行政权力机构,因此,相比于非政府控制公司,政府控制公司实施的内部控制往往容易被权力结构所超越,从而使内部控制的“摆设性”更强,其有效性可能会弱于非政府控制公司。所以,将全样本分为政府控制样本组和非政府控制样本组,以此检验审计师基于内部控制等审计后发表审计意见时,是否会受到政府控制的影响。如表(5)所示, LnICindex的系数均显著为负,LnICindex * GOV的系数均不显著,表明无论是政府控制样本组还是非政府控制样本组,都是内部控制越好,审计师越不容易签发不利审计意见。即说明公司的政府控制并不影响审计师基于内部控制等审计后来签发审计意见的过程,表明我国审计师的执业过程趋于理性,审计执业水平有所提高。

近年来较多的研究发现,公司所处的外部制度环境会影响公司的审计行为(如:Wang et al.,2008;Chen et al.,2010)。基于此,本文也进一步探讨公司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是否会影响审计师基于内部控制等审计后签发审计意见的行为。根据治理环境指数的中位数8.81,将治理环境指数高于8.81的视为外部治理环境好的公司,其余视为外部治理环境差的公司。如表(6)所示, LnICindex的系数均显著为负,LnICindex* LnMdummy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公司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并不影响审计师基于内部控制等审计后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也就是说,审计师基于公司内部控制等实施审计程序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不受公司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上述结果与基于我国2002年之前审计市场的研究(Wang et al.,2008)发现不一致,这表明我国审计师的审计行为趋于理性,审计执业判断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三)稳健性检验 对于上述结果,做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对于表(5),进一步将其分为政府控制样本组和非政府控制样本组,分别进行回归,发现结论一致。(2)对于政府控制样本,进一步区分为中央政府控制和地方政府控制样本组,分别按表(4)的第二列进行回归,如表(7)所示(限于篇幅,只列报了LnICindex的回归结果),发现LnICindex的系数仍均显著为负,再次表明审计师基于客户内部控制等审计后发表审计意见的判断不受政府控制的性质影响。(3)对于表(6),将其分为外部治理环境好和差的两组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发现结论一致。(4)对于外部治理环境,将低于外部治理环境指数二十五分位数(7.29)的视为治理环境差的地区,将等于或高于二十五分数且低于或等七十五分数(11.04)的视为治理环境中等的地区,将高于七十五分数(11.04)的视为治理环境好的地区,将样本分为三个子样本,分别按表(4)的第二列进行回归,如表(8)所示(限于篇幅,只列报了LnICindex的回归结果),发现LnICindex的系数均显著为负,也再次表明审计师基于客户内部控制等审计后发表审计意见的判断不受公司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此外,不控制行业和年度效果,或者不按公司进行cluster处理,对表(4)至表(6)分别进行重新回归,发现结果不受影响。

四、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审计师对客户签发的审计意见越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审计师基于内部控制等审计后签发审计意见的判断不受客户的政府控制性质和客户所处外部治理环境所影响。本文的启示意义在于:(1)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积极效果,需进一步予以加强;(2)本文的结论与基于我国审计市场2002年之前数据的研究发现不一致,表明我国事务所的审计行为逐渐趋于理性,不再受客户的控制人性质与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审计执业判断的独立性增强,执业水准得到提高。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172206)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指数研究”(项目编号:10JJD630003)的中期成果之一,同时得到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学术类)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方红星、孙翯:《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2期。

[3]李万福、林斌、杨德明、孙烨:《内控信息披露、企业过度投资与财务危机》,《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0年第4期。

[4]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5]刘启亮、罗乐、何威风、陈汉文:《产权性质、治理环境与内部控制》,《会计研究》2012年第3期。

[6]张玲、刘启亮:《治理环境、控制人性质与债务契约假说》,《金融研究》2009年第2期。

[7]Ashbaugh-Skaife, H., D. Collins, W. Kinney, and R. LaFond. 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Ashbaugh-Skaife, H., D. Collins, W. Kinney and R. LaFond.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

[9]Beneish, M. D., M. Billings, and L. Hodder.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10]Chen, S.,S.Y.J. Sun, and D. Wu, Client Importance,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s, and Audit Quality in China: An Office and Individual Auditor Level Analysis.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0.

[11]Doyle, J., W. Ge, and S. McVay.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 2007.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篇7

一、当前外汇管理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清,存在审计盲区。当前我国外汇管理机构设置中,除了国家外汇管理局本身把内部审计职能赋予人事部门外,分局和中心支局外汇管理部门未设置内审机构,实际工作中对外汇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职责由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承担,对县级支局的内部审计职能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承担,也就是说,目前外汇管理的内部审计尤其是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县支局)内部审计处于空白或缺失的状态。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大区行所在城市的县级外汇支局存在审计盲区问题。目前体制下,人民银行大区行(以下简称大区行)和外汇局省级分局并列,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大区行所在城市不设市级外汇局,其外汇管理职责由省外汇分局代管,大区行所在城市的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由于自身没有外汇管理机构,对其所辖的县级外汇管理局(县支局)也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承担审计任务。在实际工作中,省外管局不但要对各市级外汇局(中心支局)进行业务指导,还担负着所在城市的市级外汇业务管理职责,对县支局几乎无暇顾及。由此形成了县级外汇支局审计盲区。

(二)受各种条件所限,监督检查效果不佳。当前外汇管理部门内部管理机构上看,从纵向说,有上级局对下级局的监督检查,从横向上看,有人民银行的内部审计。日常监督检查对规范管理、增强外汇局依法办事的意识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日常的监督检查无法替代内部审计。

在目前我国资本项目管理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我国的外汇管理从部级的总局到县一级的支局,都要承担具体的外汇管理审核和审批业务,尤其是近年来外汇业务发展迅速、业务量与日俱增、日常业务应接不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各级外汇局新业务系统不断上线运行、系统不断升级改进,上级要不断组织下级学习培训、指导各业务系统安装运行;同时随着业务发展新政策新规章不断出台,上级要指导下级及时贯彻落实……除此业务指导外,各级外汇局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还要担负对下级局的监督管理责任和风险防范责任。目前,各分局和中心支局在现有人员和条件下,做好自身业务的同时对下级业务指导已经使他们力不从心了,而要求其对下级开展的监督检查达到及时、全面、风险预警的目标,确实勉为其难。即便是人员力量足够棒,拿省级外汇局来说,外汇局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查处等各业务部门分别组织对下级局监督检查,也难以结合下级局的整体情况予以指导,不仅如此,还容易造成下级无所适从、监督检查事倍功半的结果。

(三)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行使外汇管理审计职能在重重困难中艰难维计。当前外汇管理局除国家外汇管理局(总局)外,各分(支)局均作为人民银行的内设职能部门存在,分(支)局局长由同级人民银行行长兼任。在实际工作中,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实施对外汇业务的审计困难重重。第一,从理论上说外汇业务对人民银行来说不是其主要业务,作为人民银行的内审部门实施外汇审计名不正言不顺,不重视对外汇的审计也在情理中,因此,内审部门人员配备不但不重视配备懂外汇的人员,而且对外汇审计的研究和规范也很难提上议事日程。外汇审计的效果可想而知。第二,在实际工作中,外汇业务专业性较强,与人民币业务几乎没什么关联,或者说根本就是两码事,人民银行的内审部门开展对外汇的审计很困难,往往要四处抽调懂外汇业务的人员,每逢开展与外汇有关的审计都要请求其他部门人员支持。

二、建议及分析

在当前体制下,从有利于基层外汇审计职能作用发挥,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考虑,可以采取在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设立外汇审计机构,或者在外汇局内部增设审计机构两种方式。从综合效果利弊比较,在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增设外汇审计机构,或明确内审部门承担辖区外汇审计工作更显优势。

(一)有利于外汇审计工作规范化,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专门的外汇审计职能部门,研究和开展内部审计是其职责,内审部门特设的外汇审计机构,以外汇业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外汇审计为主业或重点工作。有利于集中精力研究外汇审计工作规律,开展外汇审计调查研究,规范外汇审计工作,从而使外汇审计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为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提供前提条件。

(二)有利于审计资源集约化,提高工作效率。内审部门以内部审计为专业工作,承担外汇审计职能后,外汇审计任务是其工作内容之一。根据外汇审计工作任务情况,内审部门内部可随时调配人员、增减力量。

(三)有利于统筹兼顾,节约审计成本。专业的外汇审计部门以辖区的各类外汇业务为审计对象,对各项外汇业务的开展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审计项目的整合和审计重点的把握,避免重复劳动,突出审计重点。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篇8

【关键词】经济 责任审计 绩效审计 比较研究

研究国内相关理论和实务,其经济责任、绩效两种审计间存在紧密性的联系,特别是政府领域内的审计。当前国内很多学者不断学习且研究着国外的绩效审计相关经验,在该过程中极易发现二者有混同不良现象,认为绩效、经济责任两种审计具有雷同性,故极易混淆其审事、评人,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其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认知以及落实,制约了绩效审计当前在国内各领域内的发展。为了令绩效审计在国内得到高效的发展,要求社会或工作者能够正确认知两者间的联系和本质性区别。因此,从各视角、各层面研究和比较两种审计间的区别,令其在各领域中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作用。

一、研究概念间的对比

从概念上进行比较,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审计者需从被审计的所在单位开展财务相关活动,安排会计记录相关信息(资产和负债),确保信息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对资产增值的部分予以全方位审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理清审计单位工作者在本次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而绩效审计在概念上到现在尚未有系统性观点,国内审计者借鉴了一些国外与绩效审计相关经验,并有效结合了国内的国情,重新界定了绩效审计概念。在定义上它主要是由独立性审计部门或机构及其工作者对政府开展经济相关活动展开审查,在分析和评价中确保公共资源利用有效效益能够和预期效果保持一致,从而改善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提升政府经济活动在绩效上的监督力度。

在基本的定义方面,其绩效审计在原理上和经济责任的审计相一致,皆搜集与被审计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实际收支等重要信息或数据。比较其既定标准,在评价上能够与规定相符,且把审计最终结果传回给相应被审计的单位系统之中。但是存在区别的就是绩效审计更加倾向于对项目自身经济性能、整体效率以及最终效果等作出评价,其经济责任审计则倾向于对被审计的单位责任者在任期之内经济职责进行划分。两种审计皆是构建在其财务审计之上,由于仅能在合法且真实原则上对其各项指标作出评价,确保经济责任的评价要有客观性、公平性、精准性,在该过程中两者实现了互补。一方面,其绩效审计很好地指出了被审计机构在工作或相关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借助经营管理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同时为其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划分沥青相关部分设计者的职责,并为审计提供确凿证据。但是在另一方面,其经济责任审计把审计结果以报告形式提交给被审计的机构相关负责人,有力督促了该机构实现整改目标,不仅加强了管理力度,还提升了此机构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着绩效审计提升发展的层次以及高度。

二、研究基本要素间的对比

(一)审计职能

从职能上进行比较,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含传统财务的审计职能,审查财务部门收支合理性与真实性,确保国家各项经济的完整和安全,职能重点在于监督经济。其次是经济责任审计,它重点在于审查并评价被审单位相关负责人自身在任职时间内对经济活动应该承担的职责。绩效审计在职能上倾向于评价以及鉴定,其职能实现主要是通过审核被审计的机构相关经济活动,考核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环保性,令此机构整合与优化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其经济活动的效益。在鉴证职能上延伸了评价重要职能,运用法律效力进行证明,进而为各机构或是相关法人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两者皆有着评价的职能,区别在于对各自职责评价不同,绩效审计体现在经济活动审计整体效率和经济性以及最终效果。但是评价与审计息息相关,评价在内容上局限于部分或是所有事项的决策参与者,其绩效审计在评价内容上主要包含了经济事项整个过程。然而,经济责任审计在职能上倾向于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延伸了财务审计在监督方面的职能,其绩效审计在鉴证职能上延伸了评价职能。从其职能上来看,二者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作用方面。

(二)审计方式

在审计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其经济责任审计会随时、全方位对专项活动展开审计,分为现场、送达等多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其绩效审计经常以调查方式开展审计工作,较少进行全面性的审计。另外,在时间上会随时不定期对多个项目展开审查与分析,在地点上对现场实施检查和取证以及分析,较少运用电子数据或是书面资料完成送达;其次为经济责任多数审计相关机构内部会计资料,具有较强的微观性,相关事项存在较少宏观性建议或是结论。由于绩效审计不仅在微观上展开审计,还对各类问题展开大范围性审计;而后经济责任重点对事后展开审计,还对事前和事中以及后续等展开诸多审计。经过对审计方式的比较,其绩效审计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针对于自身有着广阔的领域,较宽的界面和复杂且多变的内容,审计者可自由、灵活的进行选择,相较之下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单一的审计方式。书面审计方式可以与电子审计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数据误差、数据篡改等问题,绩效设计亦可以其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审计方式补充责任审计的单一审计方式。

三、总结

通过对两种审计概念、基本要素间的比较,其绩效审计比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方式也比较灵活,以及较为明显的审计成效。它在未来审计发展中势必会成为主流,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又由于滋生对经济活动监督的复杂性,故在审计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虽然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都存在着不同的倾向点,但其之间却存在着互补优势。绩效审计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宏观性审计,其经济责任审计更加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微观审计,经两者结合应用在审计中,对政府机构充发挥出监督和评价以及鉴定等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1]李利华.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2,(3).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 职业化 评价指标

一、引言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快审计职业化建设,探索建立审计职业保障制度”的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加速发展和审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职业化建设已成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化,目前暂还没有一个定型的定义,更多的是从不同的关注角度来解释职业化。本人认为,所谓职业化,应该是一种工作状态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说合适的话。简言之,职业化就是职业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业务技能、从业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都要符合职业要求的规范和标准。顺此思路,在对职业化的理解基础上,内部审计职业化应当是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看待,它界定了职业化的范围,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从企业当中相对地“脱离”出来,使之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存在于社会中,无论是内部审计组织、人员资格认定、审计业务的取得、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证据搜集、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中,都必须按职业化标准来加以要求。

因此,研究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将是全面推进审计职业化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依托供某城商行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借助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论,积极探索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二、内部审计职业化评价原则、标准和构建

(一)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基本原则

1.独立性原则。评价工作应由评价工作组独立完成,评价工作组成员由各专业团队人员抽选组成,应相对独立于各评审项目,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

2.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的开展应当以事实为基础,以内部审计相关准则,内部审计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3.全面性原则。评价范围应当涵盖有关内部审计的全面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所有确认和咨询业务进行评价。

4.一致性原则。开展评价时,应制定评价方案,按方案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中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适用应统一,消除分歧,以保证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5.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根据评价内容确定评价重点,关注重点业务,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

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评价工作可以根据项目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但是评价方法和技术的选定应当由评价小组讨论后统一确定。

7.保密性原则。评价人员对评价过程中获取或知悉的工作秘密应当保密,不得对外泄漏取得的资料、数据及文件。评价的结果在确定公开前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

(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主要内容

1.项目评价内容。按照审计项目开展的时间顺序,从审计项目计划入手,确定了10个环节和评价要点:

P1项目审计计划和工作方案:审计前了解情况、基本内容,审计工作方案基本内容,审前培训基本内容。

P2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基本内容和送达。

P3项目管理:按项目计划完成、档案管理和保管机制。

P4审计证据(工作底稿、事实认定书等):审计证据获取,工作底稿、事实认定书复核、需要考虑因素、应载明事项,与审计对象的反馈意见进一步落实。

P5计报告:应实事求是反映审计事项,规定的格式及内容编制,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评价恰当;定性准确;征求意见,然后及时发文。

P6质量控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胜任能力;操作规程;适当运用咨询手段;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

P7关系管理:沟通途径、协作。

P8审计风险:基本审计风险要求和检查。

P9审计抽样:需考虑因素、抽样方案。

P10审计发现:重大审计发现。

2.项目角色评价内容。按照内部审计项目的人员安排,从内部审计人员在项目中从事的工作,把审计人员分为主审人、专业组长和组员三个不同的角色,并分别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P1主审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工作思路、风险分析和判断、组织沟通协调和业务的全面监管的能力。

P2专业组长:审计思路、独立处理问题、沟通协调、某一专业审计技能的能力。

P3组员:审计思路、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审计发现的能力。

3.综合评价指标。在项目评价和项目角色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内部审计人中参加审计项目的类别,如出差时间、重大审计发现等因素,综合评价出具体审计人员的评价结果,详细综合评价指标及其说明如下:

项目类别:本项主要是对审计项目分类。

01-专业项目;02-总行部门、一级分支行负责人任期项目;03-二级分支行行长任期;04-外调项目。

指标1:本项根据审计人员参加项目的角色评价指标具体评价。

指标1.1:取于项目角色评价分。

指标1.2: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2:本项根据审计人员参加项目和项目评价指标具体评价。

指标2.1:取于评价组评价分。

指标2.2: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3:本项体现不同类别项目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等。目的在于对参加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给予公平的评价。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资源投入的统计后确定。

指标3.1:01--嵌套项目;02--否

指标3.2:1、专业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1.1倍;2、任期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1.0倍;3、嵌套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0.1倍。嵌套开展项目,以投入审计时间长的为主项目,其它为嵌套项目。

指标3.3: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4:本项体现审计人员出差情况。设计本指标主要在于引导审计人员对出差事项的工作态度。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1、审计对角涉及省外、地州的,取1.0;

2、审计对象是总行或市区,不发生出差的情况:

2.1审计对象为市区二级行行长任期,取0.1;

2.2审计对象为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副行长、总监的任期,取0.3;

2.3专项项目只涉及总行和市区的,取0.5.

3、同一时间进、出审计现场的多个项目,出差天数只计算在其中一个项目里,不重复计算;

4、嵌套项目若能单独计算出差天数的,在总项目中要减去嵌套项目出差天数,若不能单独计算的,在主项目中整体计算出差天数。

指标4.1:01--是;02--否。

指标4.2:出差天数。

指标4.3:01--需出差项目;02--二级行长任期;03--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等;04--专业项目涉及总行或市区。

指标4.4:设计本指标目的在于引导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如果不折,有可能是否会引导审计人员不愿做不出差的项目。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01--需出差项目,取1.0。

02--昆明市区二级行长任期,取0.1。

03--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副行长、总监任期项目,取0.3。

04--专项只涉及总行及市区,取0.5。

05-嵌套项目不折算。

指标4.5: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5:指标1-4的合计数,得出该项目的评价得分。

指标6:项目内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调节。

指标6.1:调节系数

指标6.2:调节理由说明

指标7:项目折算。1、专业项目,取20%;2、总行部门负责人、一级行行长等,取10%;3、二级行行长任期,取5%;4、外调项目,取10%。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指标8:对同时开展项目的取值。

指标9:对嵌套项目的取值

指标10:审计人员年度评价合计。

指标11:附加分值。

指标11.1:附加分值。

指标11.2:附加分值理由。

指标12:个人最后综合得分。

以上指标的选定,充分考虑了评价工作对审计人员工作的引导。因为在评价结果正式公布后,将会引导审计人员抓住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工作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评价指标将成为一个工作的指挥棒,给审计人员指出工作的方向。

三、内部审计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测试

2015年末,应用指标体系对某城商行18名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测试,以此验证指标体系的可用性和准确性。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和直观反映审计人员综合评价结果,把综合评价表中的指标赋予了不同权值,期望把最终结果折算在100分以内。

从本次评价结果来看,审计项目的开展基本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展开,审计过程中按分级管理机制逐级负责,有效地提高了审计项目质量,整体上专项项目按照审计流程准则执行,在审计方案、项目计划、项目培训、审计指导等方面优于任期审计项目,参加专项项目多的审计人员的评价分数相对较高,而参加任期审计较多的则会相对较低。主要发现是对审计事实的进一步确定存在不足之处,事实认定书中标为“部分属实”、“不属实”的存在没有进一步落实的情况;审计档案不完整;事实认定未统一编号;调阅清单未有审计对象签字、盖章等情况。评价分值在90分以上为3人,占16.67%,与内部审计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结果一致;70分以下人员主要是在2014年新加入审计人员,这部份人员存在没有完整参加审计项目的情况,审计经验需要进一步结累。总体上说,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客观。

四、结束语

(一)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

一是在测试过程中存在需要进一步考虑之处,对于一些与评价标准存在差异的事实,在审计项目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习惯的,所有项目都同共存在,本次评价测试没有做相应扣分,但是作为评价建议提出,涉及建议7条,待今后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以后的评价工作中执行。二是评价标准的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主要是个别标准不够具体,而个别标准又过于细化,在定量时不便于操作。今后在研究标准2.0版本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今后的研究方向

在本文研究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在职业化推进工作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事项,而作为职业化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标准本文暂没有进行研究。只有把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组织共同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体系才能更加的完整,今后,本人将在这一领域持续做一些研究工作,力争在推进审计职业化进程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肖兵.内部审计职业化初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56.

[2]胡敏珊.职业化―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10):10.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篇10

来源:http://www2.cnnb.com/personal/zhzxm/wyzg/sj.htm

当前,我国审计、会计学界对”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这一观点仍有许多不同理解和看法,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审计概念以及审计与会计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目前,理论界对上述观点有三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认为审计同会计的属性是一致的而对此观点予以肯定;

第二种认为审计产生于会计,但侧重面不同,应是”审计=会计检查”,而”会计检查=查帐”;

第三种认为审计独立于会计并列发展,是两个不同学科而持否定观点。

以上三种看法,以目前各家阐述的观点来看,都因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而无客观分析论述,因此,我认为对”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这一观点的肯定或否定,应以它们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且以科学理论发展规律来进行分析,才能客观地认识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的相互关系,适应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现分成几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观点的理论

我国目前的会计学界可分三大学派,一是”大会计”学派,二是”大财务”学派,三是”财务与会计并列”学派。其中”大会计”学派认为:“在现代会计出现以前,会计这个概念包括了会计、统计、计划、财务、审计、分析等这样一些含义。”会计管理的一部分内容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即解决人类向大自然斗争取得的效果”,另一方面,”会计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财产的归属问题、剩余产品的交换与分配问题,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各种债权、债务问题。”①则会计的范畴就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成本管理(或中国化的管理会计〉和审计,可以看出,”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这一观点正是基于”大会计”学派理论作出的。

(二)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的联系与区别

要正确地识别事物,不仅要看到事物联系的一面,而且要看到事物不同的一面,然后才能分析判断事物是同质还是异质。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既有相互联系的方面,也有相互区别的方面。只有搞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审计、会计检查、查帐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要正确地识别事物,不仅要看事物联系的一面,而且要扑克事物不同的一面,然后才能判断事物是同质还是异质。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既有相互联系的方面,也有相互区别的方面。只有搞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l、历史上的联系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以会计最初萌芽时期来看,是人类对于自己所占有的财产物资计数,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对劳动成果进行分配3在这种需要的条件下?产生了会计。会计对经济活动有了一定的记载,这个记载的本身是否真实、正确,记载执行者的记载活动或行为,由于统治阶级的“绝对不放心”,则需加以审查。财产所有者十分关心自己的财产发展变化情况,所以,不仅需要会计,、而且还需要对会计进行审查,从而产生了审计p《孟子正义》”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概括了会计的基本含义,《周礼》上的2、”司会掌国之百物财用,凡在书契版图者之武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说明已存在会计检查,”听其会计”也就是检查他的会计怎么样。而西周的”上计制度”(皇帝亲自参加听取财政会计,社会状况及军事形势等方面的报告),致使周五成为审计最高权力执行者。以致审计制度逐干戈趋于严密,而会计检查也一直同步发展,历代朝廷设专职执行,如汉代的御史府中的簿曹从事史,.职掌钱毅簿书,审核财务及赋税收支,唐代刑部的比苦,行使审计职权,当时称“勾覆”“宋代,权力集中于皇帝,更认识到审计重要,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设置世界上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行使审计职权的机构一一审计院,在公元1127年在太府寺中设置审计司”上自官禁朝庭,下至斗食佐吏,凡赋禄者,以或法审其名数,稽其辞受。”元代在户部设有审计科。明朝设都察院行使审计职权,户部管理财政,进行会计检查。清代设审计院,内务府中也设会计司管理财政,并撰就审计院官制草案(因朝廷腐败,未能实施)。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曾规定,内务府的收支,须按定额预算,由会计司查核。可见任何朝代对于审计及会计检查均很重视。民国元年,北京国务院设审计处,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设置审计院,并制定”审计条例”、审计院编制法勿。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布审计院组织法,后成立监察院,下设审计部,在各地设有审计室,并有职称,如“审计”、“协审”等。同时在革命根据地,也规定有审计制度(较为简单〉,主要是对年度决算,供给标准和开支单据等进行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财政部设望了财政监察词,到1955年,还成立中央监察部,各省市、各地区相应设立监察局(厅),大企业中设置监察室。监察对象不但是经济上的,而且一切违法乱纪都要监察。不过到1958年被取消,只剩下主管部门进行财务监督。所以可以说,1949至1982年里,我国只有会计检查,而无审计,然而,气会计检查一词的出现,却是在l962年编写的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会计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并被定义为‘会计检查就是”查帐”,并认为”会计检查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的一种事后监督,忘呆会计核算的必要补充,也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帐,在古代时由于军事上要用帐篷点将宿营,但由于制作昂贵,则对制作帐篷进行单独核算,登记其用度过程,f并将此过程称为记帐,登记帐蓬用度的簿子称为”簿帐”、。公元442年后,进入核算领域,逐渐被表示为经济收支事项的总称。古代审计也非单独只查会计上的帐,它是由就地稽查实物出入活动及其帐目,发展到查会计帐,且目前的帐的含义外延很广,如经济帐、政治帐等等。会计检查中的查帐,与审计中的查帐的含义及范围就有不同之处,只有审计中涉及会计事项时进行的查帐才与会计检查中的查帐有相似之处。

所以,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在各自发展演化历程中的相互联系,在此可用下面的图承表示(见图一)

2、目标上的联系、,

关于审计目标,国内外学者各有所述,如瑞典审计长伦尼勃格瑞2、作为独立的和客观的检查机构,为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政府管理机构而工作。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IACS〉认为审计的目的是防错查弊,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1907年编写的《狄克西审计学》‘审计目标有”①察觉欺诈舞弊②察觉技术错误③察觉原理错误。”(美)诃姆斯〈AuthuaW·Holmes〉将审计目的概括为三个方面;①以超然地位报告财务现状及营业成果,②以独窍会计师身份担任管理当局或所有权人的顾时或代表,③揭发弊伪情事。我国李鸿寿、赵友良、陈荣法编《审计学》中认为是一是监督国家预算局执行,二是监督企业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三是加强巩固经济责任制,四是揭露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五是维护财经纪律;六是促使企业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王文彬、荒履申认为审计目的是“一是检查企业会计帐面是如何反映实际情况的,二是检查企业会计帐目和报表所反映的情况是否正确、真实,三是检查企业的财产、物资有无被贪污和盗窃,四是检查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蛋业经营管理水平,五是检查企业生产经营上和资金投放上的经济效益”等等。综合以上看法,我认为审计的目的应是社会对审计存在的最高要求,故谓促使社会各项活动达到社会效益最优化(观念上或实际上的)。

审计的目标总的来说,要使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理、合规和有效。而会计检查的目标,“通过会计检查,可以了解有关单位及其内部各部门是否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和制度以及国家的计划办事,会计核算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即检查有关单位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所以可以看出,审计与会计检查在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

3、作用上的联系

审计的作用:纠正错误,防止舞弊,并向社会证明这些资料〈被审单位的资料〉具有一般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具有审计监督固有的保护性作用,而且有建设性作用。具体为:①维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各种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②维护财经法纪;保证财政、财务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③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④维护计划商品经济,保证国民经济的完成,⑤健全完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防范错弊措施,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⑥对经济活动进行见证。

会计检查的作用:①保证各项政策、法令、制度、计划和预算的正确执行,②维护财经纪律,③保护社会主义财产的完整,④加强改善经营管理,⑤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4、体现各自职能方法运用时存在的联系

查帐可以说是被任何体现监督职能学科或部门所采用,是一种论证执行监督者所代表的一定意志的监督技术方法和手段,是审计在对经济生活中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见证中,为掌握事实依据时所采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检查监督对象的合法性、合规性及合法性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因此,三者联系可图示如下:

二、审计、会计检查与查帐的区别

事物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又有相互不同的一面,所以就有必要认清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的不同之处,以利对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三者的进一步认识。审计与会计检查和查帐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下列各方面:

l、性质上的区别

性质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含义如下:

审计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它是根据所代表的一定阶级的利益的国家意志(具体为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斗政策及审计标准等〉,按照超然(克服任何有违自然发展规律的)形式,由独立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外的社会指定公认的审计人员,对社会各经济组织的经济业务活动及其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审核与稽察,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揭发弊端,挖掘潜力,达到改善注会经济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会计检查 是根据会计公认原则及各种社会制度而异的会计原理(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斗经济方针政策、法律及法规,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程序和其他有关核算资料及所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检查。

查帐 是各种经济监督学科或部门为体现其各自的职能而所广泛采用的监督技术方法。帐的含义外延很广,具体部门有不同的范畴。可以说查帐是实现各监督职能的工作过程或程序的一部分,是进行监督方式的具体体现。

因此,从上面三者含义的区别就已可以看到各自的本质内容。

2、职能上的区别

审计的职能可概括为监督、评价及见证,具体为:(l)宪法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监督职能乡是审计的主要职能,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依法对审计对象进行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包括对会计的监督检查〉,(2)评价职能。评价就是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经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以确证事实,依据审计评价标准作出客观、公正、符合社会意志的”两点论”的评价,既肯定成绩,又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且作出恰当的建议,〈3〉见证职能。不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要进行见证,以使被审单位以见证的形式获得社会的公认,虽然目前,在我国行使范围有限,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促使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模式,见证职能将更加明显。会计检查的职能是通过会计业务本身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具体为:(l)检查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政策性,(2)检查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3)评价会计工作的质量及会计人员的水准。

3、目的上的区别

审计的目的具有会计检查目的所没有的有效性,是防错查弊,加强社会经济控制和管理,提高社会经挤效益,而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提高(促进)会计行为和会计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合规性,查帐目的是保证符合各职能经济监督的准则,提高工作质量。

4、产生的效益上的区别

审计的效益与会计检查的效益虽都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但其内涵是不同的。审计效益中的直接效益可分为:(1)促进被审单位的健全发展,(2)巩固企业的财务基础,(3)增强企业信用,利于资金的有效调度,(4)保护所有者的利益,(5)有效地揭露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舞弊和错误。而会计检查产生的效益中的直接效益为:(l)确保财产资金的完整,〈2)保证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分配,(3)完善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4)增强企业会计基础,(5)揭露一定范围内的会计行为、会计事项的错误及弊端,提高会计的工作质量。另在产生的效益中的间接效益来看:审计的间接效益有①教育意义,使类同行为或活动的经济组织以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一切经济活动,②防止作用,通过审计监督、评价和见证,促使各经济组织一切以法律为依据,减少弊错,起”警钟”作用,③经济效益,使企业恪守各项社会公认准则,易于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减少无标准的事务处理,减少盲目性,如利于处理财产纠纷,保证各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被社会承认其合法性。而会计检查中的间接效益为①教育作用,使经济组织以公认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原理为中心进行会计活动,②防止作用,通过会计检查,促使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减少违反会计准则及制度的会计行为,③经济效益方面,使企业易于发展合并或出让、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个人的关系,容易获得保险金(投保企业〉的给付,易使企业信用的提高。

5、依据标准上的区别

(1)在法律依据方面,审计据”审计法”或”审计条例”、”会计法”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方面文件为依据,-会计检查只依据”会计法”、财经规章制度等书面文件。

(2)在事实依据方面,审计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旬括已经发生的,或客观存在的事实,或与审计有内在联系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包括会计活动〉等方面的事实,会计检查只限于与会计行为,会计事实有关的事实为依据。总的是两者事实包括的范围不同。

(3)在制度依据方面,审计要以所有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各种制度、原则、、规程及各种管理制度等规定为依据,会计检查只依据财政部统一制定的各种制度、准则、规则及规程。

(4)在资料依据方面,审计是以被审单位的各种原女鱼凭证、帐册、统计报表、会议记录、业务记录、契约、合同及往来函件等资料为依据,而会计检查只能以会计凭征、帐册、报表等财务资料为依据

6、评价标准上的区别

审计总的来说是以审计准则及全社会经济利益为评价标准,立足于整个社会,而会计检查是以会计公认原则及各所属职能部门的利益为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立足于本部门。

7、执行机构、权力地位的区别。

审计的执行机构是我国实行监督的职能机关,直属国务院总理,事计人员由国家审计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派出,是由会计人员以外的人行使专口监督,且在执行任务中,具有会计检查执行者所达不到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处于其他任何经济监督部门的地位之上,有解除企业单位经济责任及社会责任的权力,而会计检查无专门机构,既可由会计人员自行检查,也可委派别人检查,权力受限于本部门,且往往是到上级的牵制或干扰,作出的决定或结论也受到主观或客观消极因素的影响。

8、范围上的区别矿审计范围广泛,它可以系统地组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包括会计活动实行全部或部分的审核稽察,评价及见证其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超越出会计检查的范围,因会计检聋只能在4个经济单位中对其会计活动,特别是其资料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进衍检查监督,但并不能保证企业单位有较高的效益,体现不出有效性,约束力不够。

9、进行时间上的区别

审计对被审项目不仅包括事后审计,而且包括事前、事中审计,以查明效率及效果。会计检查一般均为事后,以防再犯。

(三)从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规律来正确认识这一观点

学术发展以”严花齐放”为原则,扬各学派之长,灭各家之短,才能使各种科学理论健康发展,并不断产生新兴学科。进行各种科学理论的研究,应避免、欲将所有关联学科纳入自己学科的属下”的认识态度。我们知道,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越来越细,不仅原学科有很大发展,且分离产生出各种学科或”边缘学科”,这种发展趋势就是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人们认世界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人的认识过程也是从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原来的认识也会被新的认识所延伸或代替或包含。因此,正确认识审计、会计检查和贫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有利于工作的进行,理论的研究,决不能因历史上先产生会计,结合会计而产生审计,且审计与会计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而就将审计列为会计的分支,将审计与会计检查等同起来,又因帐与会计中的帐簿有关联,而又将查帐与会计检查简单地等同。如许多学科是以数学为基础的,但不能就认为这些学科都是数学的1所属门类,解剖学要懂生理学,但不等于解剖学是生理学的分支。审计要懂~得的又何止于会计,它与会计的关系就如写作与编辑、作家与评论家的羡系。,A所以,我们能认清审计、会计检查与查帐的本质,并能认识发现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则对审计学科、会计学科及监督技术方法的研究才会起推动作用。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曾受到厦门大学黄忠堃教授的指导)

注:①杨纪豌、阎达伍自《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兼谈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研究》l98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审计学》李鸿寿、赵友良、陈荣法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审计学》殷文俊 三民书局(台湾)

3.《审计学原理与实务》张永康 三民书局有限公司《增订三版》

4.《审计学》王文彬 黄履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试论审计的定义》冯均科 陕西财经学院学报85年4期P.82-P.87

6.《关于审计概念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P.54-P.59

7.《会计原理》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9年版

8.《审计手册》陈荣法 经济日报出版社

9.《审计学理论与实践》厉食和、虞文钧 广西人民出版社.

10.《国际审计标准》(加)爱德学·斯坦汶〈美〉莫里斯·穆尼兹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1.瑞典审计长伦尼.勃格瑞 1984年1均6日在北京的演讲稿

12.《审计文选》中国审计学会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3.《审计学》.刘大贤标 机械工业出版社

14.《会计学基础》赵玉眠 黄代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