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特点十篇

时间:2023-10-27 17:31:11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篇1

近段时间,关于“人机围棋大战”的新闻铺天盖地,也引起了众多人士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关注。大家很焦虑的一点是:未来时代,人机是共生共融?还是你死我亡?

传统互联网时代也就是第一阶段可被称为“人机时代”,因为在人与计算机的关系中,人还占着很大的比重。互联网的第二个阶段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叫人人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质是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

机人时代对应的是万物互联时代,也是即将卷席而来的人工智能第三个阶段――人工智能专家余凯博士称之为“江山如此多娇”。

总体而言,机人时代有三个特点。1.“计算机”概念弱化,“智能体”概念兴起。将来的“智能体”将有望真正代替人类完成某些工作――自发地感知世界,并且在特定领域,具有与人类同等甚至更高的理解力和执行力。2.机器交流成为新的信息网络。万物互联更加强调机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但其根本目的仍在于为人类服务。3.云计算和大数据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和经济支柱。亚马逊总裁贝索斯发现利用书评来推荐书籍的程序非常复杂,于是大力研发了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协同过滤技术――“item-to-item”。如今亚马逊1/3的书籍销量来自于这个系统。可以想象,当万物互联实现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商业重要性不言而喻。

机人时代虽然只是个预测,但是几乎可以断定它是可以实现的。这么说是因为,无论从国家发展需求来看还是从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万物互联都很有可能发展为万物智能。对于机人时代的到来,余凯的预测是2020年,对其截止的预测是2029年。

那么,2029年之后呢?

我们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绝不是人类进步的终点。相反,互联网正在不断发展进化,并将开启人类最终的命运之门――智人时代。

“智人时代”也就是强人工智能时代。从弱人工智能进化到强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中最难的一个节点。为何可以大胆猜想在机人时代之后人工智能会突破这一转化难关呢?关键有两点,一是万物互联之后计算机处理速度的飞跃提升,二是人工智能自我进化。

前者的实现毋庸置疑,而对于后者,我们也大可以抱乐观态度。就中国而言,目前,“百度大脑”、“讯飞超脑”等计划和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类脑智能研究中心也正在研究如何让机器有自主思维。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篇2

随着劳动分工日趋细化、合理化,办公室工作应运而生。围绕着文件和信息展开办公室管理工作,将领导者及全体工作人员联系到了一个系统,传达、汇集、执行和落实各项指令,办公室工作具有辅、从属性、突发性,还有阶段性等特性。现如今,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提升阶段,同时,新兴高科技产业不断涌现,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办公室工作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服务对象、还有工作形式与传统的工作相比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1.传统办公室工作管理及发展

办公室管理工作特点是与当时的办公条件相符合的。如表1所示,为不同时代的办公条件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工作特点:

从表中可以看出传统办公室管理工作特点是:1)文件是以纸质原件或复印件作为载体的形式出现并保存的;2)传递信息的形式多为口头或靠电话传递,不易存储。正因为有各两个特点,文件传达出现断链的现象,以及信息输送出现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实际的工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难以及时决策,行政命令的落实执行和行政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滞后性。

另外,从表1中可以发现,在随着办公条件的日益完善,以及设备的更新换代,办公室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办公智能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的优越性

如表2所示,将现代智能化管理办公方式与传统办公室工作实施对比。传统上办公室的办公桌和文件柜就被计算机终端桌和伺服机所取代,可以明显看出智能化管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办公智能化管理的特点分析

3.1 办公管理手段现代化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办公智能化管理技术的更新,其中包含了硬件设施的更新、软件的升级换代、工作地点和规范的扩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换代周期与科技更新的周期同步。

3.2 职业要求更加严格

从从业人员的结构角度上与传统的办公室工作相对比,办公智能化管理要求管理工作人员除了必须具有勤奋任事,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外,还必须会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办公室工作进行及时、灵活、高效管理的要求。这是对从业人员提出来的更为严格的技能和素质要求。

3.3 办公方式更加及时化、灵活化

高科技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8小时,办公室内办公的工作方式,有效地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管理工作时间、工作范围,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地完成反馈过来的各项重要工作任务。办公形式愈来愈及时化、灵活化,从业人员在提升了素质的同时也从烦琐的日常文整、传达工作中解放出来,促进高效、快捷的工作方式的形成。

4.办公智能化管理的结构

办公智能化管理的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结构分为办公室内办公智能化管理和办公室外办公远程化管理两个部分。

4.1 办公室内实现办公智能化管理

如何实现办公室内办公智能化管理?在如图1中的智能化模块,给我展现了办公室从业人员在办公室工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图形不难看出工作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控制点是电话接口和网络接口,办公室是信息传达、上报,以及汇集的中枢。从业人员运用智能化办公设备实现高效、快捷文字和信息处理,该办公室工作是全面体现服务精神、发挥协调作用、以及辅助领导实施管理决策的职业。

4.2 办公室外实现办公远程化管理

离开了办公室,同时又有紧急的工作需要安排和处理怎么办?办公室外实现办公远程化管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办公室管理人员或秘书在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的时间、地点,例如说在家中休息,或出差在外地,又或者是在上班的路上,通过该结构可以做到及时地完成需办的办公任务。这一结构如图1中的远程化模块所示,具体实施是通过智能化办公设备和通讯设备建立一虚拟智能化办公环境,实现工作任务完成的完成。

5.办公智能化管理的意义所在

办公智能化管理给办公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切实地提高了管理服务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工作作风,有效地增加了管理服务工作透明度和规范化。办公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工作的灵活度加大,也激发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性和积极性。

5.1 提高效率,节约资源

与传统文件传递过程所暴露出来的手续烦琐、效率较低,印制、传达文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相比而言。在实现办公智能化管理以后,信息传递具有即时性、高效性、无误性,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5.2 制度规范,有据可查

传统的纸质文件在归档和编目,以及查阅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同时,文件的存储需也需要占据比较大的空间;另外,保管上必须做到防蛀、防霉、防遗失等等,一旦丢失或破损,对数据的调出就带来了比较大的麻烦,因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去打理。

5.3 服务到人,合理公平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开始逐步体现出智能化特性,智能型建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既体现出了高科技的特性,也充满了生活性气息。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便已经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在此之后,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了智能建筑的身影,随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开来。我国最早出现智能建筑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未来的几年内,智能建筑在我国将有飞快的发展。有学者统计,目前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的智能建筑约占全球智能建筑的50%,而我国的大型智能建筑主要是综合性的智能化大厦。智能化建筑集合了多种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有现代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而多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建筑的弱电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建立起有效的弱点系统是建立智能化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智能型大厦是专业研究人员的重点工作目标,也是其长期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智能建筑系统集合了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型建筑系统也逐渐开始朝着集成化方向迈进。在不久的将来,集成化系统的逐步应用能够更加完善智能建筑的各种资源调配,使得智能型建筑的管理更加高效、功能也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加的安全化及舒适化。

1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实施要点

智能建筑系统具有较多现代化智能型特点,因此其工程建设建设也更加的精细化及复杂化,故其管理也应当更具技术性及科学性。当然,无论智能建筑系统多么先进,它也是属于建筑性工程范畴,此类建筑工程的策划应当满足客观性及科学性要求,同时也应当首先设立实施目标并严格遵守预规划要求进行质量管控及进度管控。智能建筑系统因其科技性及综合性比较高,固其工程设计及策划与一般的建筑系统工程是有较大的区别的,而其施工及工程监理也具有自身特点。智能建筑系统与其他电子系统或其自身子系统间又应当是协调相关的,因此,在智能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对其统筹规划安排、施工过程、相关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要求更具技术性及经验性。智能建筑系统涵盖了多种现代化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应当满足多系统的匹配要求,且其在选定公司、设备、施工、安装、验收、审查等方面还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及相应的标准规范[2]。目前,国内集成系统研究公司主要集中在IT行业,而设备研究行业大多从属于制造行业及建筑行业,这造成了行业间沟通存在局限性,而智能建筑系统的承建方在规划设计系统及施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避开技术协商的情况,这会造成智能系统的构建出现功能齐全不足、施工走弯路的现象,不仅会造成智能建筑系统完善性不足,也会增加了成本浪费。此外,在实际的智能建筑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因施工规划和与智能设备供应等部分分工不够细化,时常引起施工智能颠倒,调解不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系统的未来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智能建筑系统的功能性齐全、控制好系统质量及降低投资成本,应当引进更加科学化的技术监理与技术咨询,从而能够确保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监控、审查验收等更加协调化及合理化,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系统工程中已开始施行该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智能建筑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对我国目前的智能建筑工程的调查,表现出了智能建筑系统的实际建造与工程预规划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建造工程的质量监理未达到预期要求,造成系统运行率、节能提效、系统开通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其中重点方面有如下几点:(1)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以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的建设情况看,智能建筑设备大体上均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因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品种及数量繁多,并且其制造通常是由不同的厂商完成的,工程规划设计公司大多只是将原有的设备资料进行套用,这导致了不同系统间的不同问题无法一致性进行解决,也难以采取更好的措施进行设备匹配,这为整个建筑系统的智能化体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与工程建筑部门也是不同的单位负责,这也给设计与建筑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带来了困难,最终导致工程设计出现的问题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造成不可逆转的缺陷,最终造成智能建筑的质量难以令人满意,而基于目前我国的现状,有效的监理工作还难以顺利开展[3]。(2)技术规范。在智能建筑施工过程完成后,对其建筑情况进行质量验收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但从目前国内状况看,建筑工程质量的验收规范完善性仍显不足,这不仅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的管控难以有据可依,也给后期建筑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3)设备服务。智能建筑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智能设备大部分是国外直接进口,这给智能设备的价格询问带来了很多困难。但通常来看,其基本使用材料及安装费用部分是遵照行业收费标准的,但这也不能作为整体定价依据,系统设备的价格也仅仅只是大体上的一个参考价格。因此,在这方面的预算难以做到精确化,造成了此部分投资无据可依,其控制投资计划也难以制定。此外,大多数情况下智能化设备的购买主要是由业主负责的,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负责监理的工作人员难以有效开展施工索赔事宜。(4)管理部门。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因受到较多行业部门参与管理的影响,不仅造成了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也给工程监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例如参与建筑工程方面管理的有通信、文化、电力、公安等管理部门,会影响到系统设备选型及报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常常阻碍到监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甚至会造成监理暂停的现象发生。(5)重复作业。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存在多队伍共同作业的情况,有时候会存在不同队伍进行同样类型工作,这会造成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不同队伍之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相互推脱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造成工程项目的延迟[4]。(6)监理人员素质。智能建筑工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性,对专业技术性的要求较高,也要求更具细节化,这意味着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引进多专业性人才进行项目支持及协调作业,这也表明了进行监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相关方面的管理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工程监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基于以上,可以看出工程监理的任务较重,责任也非常的重大,同时也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性。但是,假如监理工作未能够有效的开展,那么就难以采取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措施,最终造成资本投入与实际效果匹配性差,系统的功能不能较好的发挥出来,因此,若要有效的建立起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控,就一定要遵循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相关监理特性,针对不同工程阶段采取不同的监理措施,并选用一些专业知识能力较高、实际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监理人才进行智能建筑的监理工作,从而推动监理工作进入良性发展[5]。

3工程监理方面的重点任务

(1)工程设计及其规划。基于智能建筑对系统设备的需求角度出发,更好地为业主提供帮助,同时帮助业主更深入地了解工程系统的总体规划及目标。准确地分析探讨业主在系统规划方面的相关要求,并认真审查相关方案;在进行合理的相关协商谈判后进行合同设计;设计阶段便要积极开展监理工作,在进行施工图预算及审查设计预算阶段应当先进行专业的技术咨询。(2)开展招标活动及系统设备确定。在给业主提供技术方面咨询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帮助业主进行招标组织活动,依据业主提出的条件进行审查及制定项目标书。在业主审查承包方资质及建筑工作业绩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在工程设计方面采取严格的把关并进行价格及设备系统功能的分析对比;对系统设备的供给以及施工工程承包方面的合同条约进行审核。(3)运行系统。在智能建筑系统完工后应进行系统试运行;明确区分业主、系统承建商以及协调物业三方的工作内容;审查与系统相关的培训技术资料及系统操作的过程;还应当将相关设备的运行方案及施行制度进行重点审查并将系统的试运行记录进行准确的审查。(4)验收系统。在系统完工后,应对其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审核,审核过程中应当注意其精确性及完善性;基于系统设计的细节要求及相关的合同条款对系统的功能性进行验证,还必须要对它的试运行状况进行审查;提供技术支持以保证业主的验收工作顺利开展[6]。

4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智能化设备的产生给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发展较滞后,相应的监控机制尚不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完善。而将监理的概念引入智能建筑系统中,能够有效的监控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及其质量,这极大的推动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国,刘成玲.发挥监理作用提高工程质量[J].山西建筑,2013(09):92-94.

[2]张美静,王宽.智能建筑系统的构成及造价[J].科技情报,2014(01):77-79.

[3]李良红,刘国邦.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研究[J].河南建材,2012(11):119-122.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篇4

2015年3月31日,云计算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座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座谈会得到了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国家信息中心、北京市经信委、呼和浩特市政府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云体系产业战略联盟、中央电视台总编和新闻组的组长,以及微软等机构和企业代表等。与会嘉宾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云计算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智慧城市与城镇规划、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报告明确支持,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新的技术,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管理模式的支撑和推动,特别是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既可以扩大信息消费,又能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出代表,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八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鼓励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按照这一要求,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时,我们将以云计算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并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一切需要的计算服务的支持。总的来讲,云计算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将延伸更多的需求,反过来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据统计,自2013年起智慧城市的试点启动,目前已经有超过200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多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工信部公布的首批68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的名单中,包括京津沪在内的大部分省会省市都榜上有名。由于政策红利的到来,智慧城市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并辐射整个智慧城市的产业链。

与此同时,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表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发展路径还有待正确的定位,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举办的这次座谈会非常的必要,非常的及时,特别是在云计算的新模式下,进一步理清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发展的切入点以及创新投融资的机制,充分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互联网+”行动

为城市和社区发展另辟新径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在会上发言道:有一个笑话,说“互联网+”是马化腾做的饭,让马云先吃,“互联网+”的研究报告首先是阿里研究院正式公布的。

所以这个计划体现了“互联网+”不仅仅是代表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也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形成更广泛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所以互联网从过去的一个工具一个媒体变成了一个新的业态。

正是由于有“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与传统产业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创新。这是新的业态,也是新的增长点。“互联网+”的行动也为城市和社区的发展另辟新径。新的基础设施,云加网加端,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大数据,新的分工网络,为“互联网+”的能量释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强劲力量。

当前创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仍然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目前,由于在中国创造的两大元素方面有重大的积累,而且有巨大的需求,一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研发的主力。现在从中关村到深圳,到杭州,形成了三大创业的热点。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推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传统企业的融合,“互联网+”不是算数上的加法,而是化学方程式的加法,所以它是化学反应的深度融合。按照现在的初步框架,就是做优存量,推动现有的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包括加快“互联网+”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发展“互联网+”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等等。

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可观

云时代的智慧城市本质是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利用云计算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的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现在全国有几百个城市都在抓紧落实智慧城市工作,创新改进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构建智慧城市现代化综合治理生态,加快制定智慧城市急需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过这个培育我国的消费水平和加快人才培养。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也要实现几个关键转变 ,从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 深化应用转变。从分散建设向资源整合利用转变 ,从纵向系统独立运行向统一服务平台并实现安全互联互通和资源依权共享转变 。从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平台建设转变等等。在面对新的技术时,智慧城市也面临着新的转变,今后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要进一步聚焦需求导向,同时要更加注重条块的结合,把纵向系统与各地特色应用做好分工做好协同,同时要和各地的改革深度融合,推动各部门的业务协同,避免信息孤岛。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篇5

关键词:机智能化网络 应用 家庭智能化网络 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6-0120-01

1、引言

信息网络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全部成就的综合体现,正在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三代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工具:生产过程、经营贸易、管理决策、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家庭劳务和国防安全,所有领域都将越来越彻底而且不可逆转地依赖于信息网络。何处不需网络?何处不需智能?智能科学技术与网络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将使目前以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为基本特性的“弱智信息网络”提升为具有较高智能的“智能信息网络”,从而使社会生产力真正能够从工业时代的水平提升到信息时代的水平。可以预言,“智能信息网络”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通用工具之日,就是工业时代转变为信息时代之时。

2、计算机智能化网络组成结构分析

人的智力系统和智能工具的信息模型以及他们所执行的信息功能过程可以通过一定的功能模型得以体现。通过智能信息网络的功能模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如果把传感系统、获取系统、存储系统、计算系统、智能系统、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按照功能模型的方式组织起来,就可以能“以类似于人的方式”完成各种智能任务。这就是完整意义上的“智能化机器体系”。人们所熟知的传感、通信、存储、智能、控制和显示系统在这个体系模型中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作用。由于智能信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以类似于人的方式”完成各种智能任务,因此它可以执行“完整的生产流程”——针对问题获取信息,传递/存储信息,加工信息提炼知识,激活知识生成智能策略,把智能策略转换成为智能行为,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为什么把“智能化机器体系”称为“智能信息网络”呢?因为网络就定义为“由若干节点和节点间的连线组成的集合”。把“传感—获取”、“计算—智能”、“控制—显示”、“外部世界问题”抽象为具有相应功能的节点,通信—存储理解为这些功能节点之间连线,那么上述模型就成为一个标准的网络。

显然,智能信息网络的实质就是一个智能化的生产工具,面对给定的问题和不表,能够以类似于人的方式获得信息,从中提炼有用的知识,生成解决问题的智能策略,并把智能策略转化为智能行为,解决问题,达到目标。我们把这种面对特点问题的智能信息网络称为专用智能工具。

依据给定问题的不同,专用智能工具的信息内容,知识内容,策略和行为方式也随之不同,但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是通用的。以各种各样的专用智能工具为基础,通过覆盖整个社会的功用通信网络平台的集成,就可以构成面向整个社会的大规模的智能信息网络体系。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智能信息网络特别是大规模智能信息网络体系代表宏观范畴普遍的智能应用,智能机器人则表微观场合的具体智能应用。智能信息网络和智能机器人两者都需要网络科学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因为人们希望智能信息网络和智能机器人都能够根据给定的任务主动地获得与求解问题相关的信息,从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知识,并针对预定的目标把知识激活为求解问题的智能策略,再把智能策略转换为智能行为,完成求解问题的任务;而且希望在此过程中的人机合作能够在自然语言基础上进行。

3、计算机智能化网络在住宅和家庭中的应用分析

智能化住宅和家庭智能化网络智能化住宅又称“智能家居”,是以家庭为单元,以住房为物理空间的智能化统称。最终的目的是让家居环境更舒适、更方便、更安全、更符合环保。目前,在国外一些小区、社区也流行着“智能化小区”和“智能家居”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质上也是以“家庭网络”为基础。家庭网络是社区管理和服务系统的用户终端,与住户直接相关,是实现住宅智能化、小区智能化的核心。家庭网络与智能住宅紧密联系,是一个融合多学科、多技术的交叉领域。网络的概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控制部分,而是覆盖家庭全方位的、提供各种智能服务的网络系统,具体功能涉及安全服务、能源管理、数据通信服务、家庭环境控制和各种智能控制等方面。总的来说,家庭智能化网络主要由以下3部分组成:(1)家庭控制网络。用于传送普通家用电器的控制信号和监视信号,实现家用设备的远程监控,保证家庭安全。该系统对传输速率要求比较低,是家庭智能化网络中惟一的低速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只需几kb/s。(2)家庭娱乐网络。用于连接各种娱乐性家用电器,如高清晰度电视机、家庭影院等。(3)家庭通信网络。用于传递数字与多媒体信息,如电话、传真、计算机等。

4、计算机智能化网络组建过程中关键问题分析

4.1 标准

家庭智能化网络的发展必须首先制订统一的网络协议标准,为家庭网络应用业务提供技术基础支撑,保障家庭智能化网络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并通过家电、lT、系统集成、房地产企业大范围的协作,形成产业规模,这样才能为家庭智能化网络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极大的空间。

4.2 可靠性

家庭网络的安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相邻家庭信息独立,不会互相干扰,即家庭信息不外泄;二是在实现家庭本地控制及远程控制功能时,要提供对访问的权限限制,即防止对家庭网络的非法侵入。

5、结语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智能化已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中以家庭住宅为单元的智能化网络的应用最为突出,构建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智能型家居网已成为引领当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又一潮流。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篇6

关键词:人工智能;认知;能量感知;缺陷设计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1117-02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Needs New Theories Breakthrough-The Theories Model that the 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rries Out

ZHAO Jing-ming

(Training Centre of Peking BUCC,Beijing 102218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obtaining achiev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bou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s reviewed briefly.. Analyze existent proble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udying present based of introduc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arious cognize concepts, Putting forward people should knows the new theories breakthrough and practice project from the energy and the energy feeling and designs from the innovation and the faultiness design etc.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ies model of 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carry out on what

Key words: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ognition;energy feeling;faultiness design

1 引言

1956年夏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在美国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大学举行,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人工智能”英文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写ai,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而且一直都处于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它吸引了全世界无数研究人员为之奉献才智,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到ibm公司,到日本的本田、sony等公司以及国内的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等,全世界的实验室都在进行着ai技术的实验。经过漫长的50年不懈的努力,人类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旅居者”(1997年7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的“旅居者”机器人完成了它到火星长达1290万公里的旅行),到“会跳舞的机器人”(日本2007年最新产品),人类正用我们的智慧,在人工智能的领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年,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理论得以充分实践,人工智能学科及其“智能制品”的重要作用已为人们普遍共识。随着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作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情况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实力的一个标志。人工智能科技新成果必将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造福于人类。

近些年,我国人工智能科学发展迅速,在这一领域已形成自主研究重大科学前沿的能力,并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特别是一批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令人鼓舞。2005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洪炳熔教授推出的机器人足球竞赛系统在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中国队选拔赛上,夺得全自主型、类人型、编队型、追捕型4个项目比赛的冠军和全自主型项目比赛的亚军。2007年4月新华网消息,一种专门应用于反恐领域的“爬壁机器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诞生,它可以携带侦查设备悄无声息地沿壁面爬到便于侦查的位置,为反恐人员准确判断形势、做出决断提供现场依据。这种爬壁机器人采用负压吸附、单吸盘、四轮移动结构方式,具有移动快、吸附可靠、适应多种墙壁表面、噪声低、结构紧凑、控制方便灵活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反恐侦查领域。虽然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仍不能回避目前人工智能理论以及技术上存在的局限性,这些问题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到现在,它的突破是首先我们研究人工智能不可回避问题。

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硬件与软件为基础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智能界,发现了两件重要的事情:数理逻辑和关于计算的新思想。以维纳(Wiener)、弗雷治、罗素等为代表对发展数理逻辑学科的贡献及丘奇(Church)、图灵和其它一些人关于计算本质的思想,为人工智能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6年夏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在美国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大学举行,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

1969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I, IJCAI),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

1970年《人工智能》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I)创刊。这些对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学术活动和交流、促进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0世纪70~80年代,知识工程的提出与专家系统的成功应用,确定了知识在人工智能中的地位。

近十多年来,机器学习、计算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深入开展,形成高潮。同时,不同人工智能学派间的争论也非常热烈。这些都推动人工智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起步较晚。纳入国家计划的“智能模拟”研究始于1978年;至今已有10来部国内编著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专著和教材公开出版。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许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成果。其中,尤以吴文俊院士关于几何定理证明的“吴氏方法”最为突出,已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现在,我国已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和大学师生从事不同层次的人工智能研究与学习。人工智能研究已在我国深入开展,它必将为促进其它学科的发展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3 人工智能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

人类的智能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全方位、极其复杂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过程。在人工智能领域,人们的意图是希望用机器模仿人类智能,然而,我们人类对于自身的智能过程的了解并不完全,且不同的人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也不同。这就造成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各家说法。而所有的说法都是基于对人类的智能过程简化的基础之上的。以下是传统理论对人类认知活动和计算机的比较:

图1 人类认知活动与计算机的比较

令T表示时间变量,x表示认知操作,x的变化x为当时机体状态S(机体生理和心理状态及脑子里的记忆等)和外界刺激R和函数。当外界刺激作用到某一特定状态的机体时便发生变化,用函数表示

为:

x=f(S,R)TT+1(3.1)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成功的比较,因为它使得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成为可能。长时间以来,人们并不怀疑这一比较,因为这一比较的基础之上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基于此比较基础上的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有下列3家:

(1)符号主义(Symbolicism),又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心理学派(Psychlogism)或计算机学派(Computerism),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即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符号主义 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数理逻辑。符号主义仍然是人工智能的主流派。这个学派的代表有纽厄尔、肖、西蒙和尼尔逊(Nilsson)等。

(2)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又称为仿生学派(Bionicsism)或生理学派(Physiologism),其原理主要为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联结主义 认为人工智能源于仿生学,特别是人脑模型的研究。

(3)行为主义(Actionism),又称进化主义(Evolutionism)或控制论学派(Cyberneticsism),其原理为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行为主义 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控制论。这一学派的代表作首推布鲁克斯(Brooks)的六足行走机器人,它被看做新一代的“控制论动物”,是一个基于感知-动作模式的模拟昆虫行为的控制系统。

无论是哪一种理论,其研究的方向始终没有脱离一个集中的点,即让机器模仿人类智能。三大学派从人类的对知识的认知过程的不同角度进行理论研究,试图实现机器的“人化”,侧重于“人化”的可行性。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学派的理论,都忽略了人类的一些基本特点。笔者认为,前人对人类对与知识的认知过程的简化过于简单,从而造成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以下基本问题不容忽视:

(1)能量以及能量感知问题,人类智能的能量基础是食物。人类通过摄取食物,并通过复杂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转化为能量,供人类智能与体能消耗。人类的能量蓄积在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无论哪一部分发生刺激或是空气流动、温度变化和光线强弱变化,不管他(或她)的眼睛是否看到,在那里都会发生“条件反射”,这种“反射”可以先大脑一步避开危险和伤害或是适应,这里我们称为能量感知问题。现阶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中,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当然的将电能作为人工智能的能源问题,将“芯片”作为机器人的“大脑”全权处理一切问题和指令。在这种模式下,机器人只能依靠“眼睛”去识别外界条件的变化和刺激的发生,这种识别是不全面的而且是滞后的,它必须是经过“大脑”才能发生的。而电能也将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的障碍,试想,如果机器人登上了一个遥远的星球或来到一个渺无人烟的荒漠执行任务,那么当它储存的电能将要用尽时,它将不得不返回出发地,而不管它的任务是否已经圆满完成。目前,太阳能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将会使得人们将其作为人工智能的替代能源。利用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将会使人工智能制品的能源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我们可以不必再担心电能耗尽带来的诸多不便。然而,将太阳能能量转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让机器人具有能量感知功能,即令它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具有全方位立体即时感知和条件反射功能,这个过程的研究和实现还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2)自创新问题,人类历经世世代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才有今天的面貌,机器如果只是依据设计好的程序存储、搜索、推理、执行相应的逻辑或条件,其反映出的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复制与模拟,尽管有时它甚至可以超过人类,如“博弈”。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学者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能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有两类: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目前的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并且一般认为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出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这里的强人工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机器的自创新问题。那么,如何解决机器的自创新问题即成为强人工智能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中笔者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首先,强人工智能是可能的。下面是人类创新过程与机器创新过程的比较。

从图2与图3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如果能够使计算机进行逻辑组合并实现完全自存储功能,那么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机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图2 人类对知识的认知与创新过程的简单模型

图3 计算机对知识的认知与创新过程的简单模型

其次,强人工智能机器需要解决如何自动无限接收外界信息与能量感知问题,如何进行信息自动分拣、归类、逻辑推理、如何进行完全自存储以及逻辑整合与组合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应作为未来强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

(3)忠诚问题,人类一旦创造出可以自创新的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也就是说机器人一旦拥有了自己的意识,那么如何控制“它” 使“它”忠诚于人类,将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又一难题。弱人工智能机器只是按照人类设计好的程序和指令执行某一方面的特定任务,比如,“会跳舞的机器人”只会跳舞,“它”可以伴随音乐节奏与人合作跳各种舞蹈,但“它”却不能创造新的舞蹈。对于弱人工智能机器,我们不必担心“它“的忠诚问题,因为“它“不会摆脱程序的控制。由于自创新机器人,或者说“强智能机器人”存在意识,“它”可能会拒绝人类的建议和改变并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身完成改变,“它”甚至有可能变成人类的敌人。要解决机器人

的忠诚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缺陷设计”。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缺陷是“遗忘”和“生老病死”,这是机器人所不具备的。强人工智能机器人如果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完善自己,那么人类赋予机器的缺陷应该是机器人自身难以实现的。

4 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化在全球普遍开展的时代,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精髓,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情况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实力的一个标志。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已经从学习国外为主的时期进入自主研究为主的时期,形成了自主研究重大科学前沿和转化科技成果的新局面。但是,我们仍不能回避目前人工智能理论以及技术上存在的局限性,而要解决如何自动无限接收外界信息与能量感知问题,如何进行信息自动分拣、归类、逻辑推理、如何进行完全自存储以及逻辑整合与组合等问题,赋予机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这些问题的研究应将是未来人工智能研究人员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自兴, 徐光v.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华灿. CAAI-7全国人工智能会议论文集[D].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1992,4.

[3]朱淼良, 潘云鹤.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八届全国人工智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D].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

[4]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人工智能进展[M].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5]郑守淇, 钱德沛, 曾明.`98人工智能进展――第五届中国人工智能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D].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篇7

关键词: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领域开始思考能否在自己的产品生产线上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所以它的实际使用领域广泛。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特别是在现代工业的领域,在方法上需要依靠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持,但要做到让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我们先要知道人工智能技术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1]。

1人工智能技术的概述

国内的创新热潮近几年正在蓬勃的发展,各种新技术竞相展现,人工智能技术也逐渐成熟了,而且它在当今社会中的使用也更加宽泛。人工智能技术的建立,不仅要有计算机技术知识进行有效支持,还与其他学科知识息息相关,人工智能技术通俗上讲就是生产出可以替代人类来工作的智能化机器人,将来许多岗位都可以由机器来替代人类工作[2]。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生产出了类似于人脑一样思考的人工大脑芯片,并将这种新技术命名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人们平常的生产活动中,已有非常多的范围都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而且它们的现实使用效率非常高。

2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广阔前景

电气自动化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极大程度上让工人更好的操控电气自动化设备,还极大地减少了电气自动化的使用成本,这说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景是非常有利的。

2.1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加入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技术同人类的工作方式相比有许多人类不能替代的优势,例如人工智能对于数字和程式非常敏感,可以长时间的集中于处理同一个问题,这些优势可以帮助人类解决一些繁复的工作,所以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后,它一定可以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3]。

2.2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优势

因为电气设备的复杂性和连贯性的要求,所以对电气设备的设计人员就提出了非常高的专业要求,除了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求他们的设计最好可以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之后,会带来很多便利性,具体表现为下面这4点:(1)数据的收集与运算都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因为拥有了这一作用,以此一来就能对电气设备的每样数值开展收集,还可立即对数据进行运算,因此能让电气自动化的现实管控效果得以大范围提高。(2)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连续的监管并实现必要的报警。人工智能技术能同步监控电气系统中主要设备的模拟数据值。(3)人工智能管控的操纵监控系统较高效。能够通过鼠标、键盘来对电气设备实行自动化管控,因为使用管控流程就能够实现同步并网带负荷操纵,以此以来不仅能够大范围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还能让控制效率得以提升,这同目前工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非常符合[4]。(4)差错记载功能也是人工智能技术拥有的独特特点,人类可以更好的运用这个技术来监测每一个运行环节中出现的点滴差池,以此来调试设备使其达到最佳的状态,这从根本上提高了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安全度,使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3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

因为目前从根本上升级了人工智能技术,加上它技术的逐渐完备,越来越多的电气设备开始同人工智能技术挂钩,为了更加直观的介绍人工智能设备的特点与技术属性,笔者主要对电气自动化设备中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和电气管控流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开展了辨析。

3.1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系统有极大的繁杂性,它主要牵扯到许多范围与科目,这就对操控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员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应该拥有很高的职业素养,而且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因为电气自动化体系相当繁杂,所以在现实操控中的效率性要加强,这样才能极大程度地降低因为不合理使用,导致出现非常规错误,有时更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可凭借人工智能技术来达成,就人工智能技术自身来看,其系统中心主要是计算机系统,经由编辑每种操控系统,能够使计算机控制中的智能管控得以更好的施行[5]。

3.2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就电气自动化的管控流程来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控制电气设备。在电气设备的控制系统中,引入人工智能的现金技术后,能让实际工作操作效果在很大范围上得以提升,还能使得整个操作过程实现无人化监管,这样一来达到了企业节约成本的目的,尤其是不用再去花费大笔的人工费用。除此之外就从整个控制过程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同多台设备的同时控制,专家体系、模拟操控和神经网络操控是其首要应用的人工智能系统[6]。

4总结

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与美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挥在那越来越推进了现代工业的更好发展。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具备相当多的优点,它是这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高科技技术,它在实际应用中有巨大的使用效率,不仅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后,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电气设备的控制度,让它能更好的的服务人类生产活动;同时电气设备上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让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操控系统变得更加简洁,提高了员工操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人力物力成本,使得生产流程更加科学、连贯,所以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电气自动化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汤石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01).

[2]陈浩.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究[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02).

[3]孙伟.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7).

[4]何翔.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2(15).

[5]黄开平.高级项目中自动化系统的应用[J].电气时代,2013(02).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篇8

【关键词】智能电网;建设;问题;对策

1.智能电网特点与建设现状

智能电网的建设及运行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化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以现代化的网络分析技术与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主要支撑,对传统电网中的技术设备、人员、控制系统及管理目标有机融合与一体,并采用先进的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实现高效的电网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工作,帮助电网系统对电网拓展及运行过程中搜集处理的设备与系统运行、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经营控制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整合,为社会提供更全面、更及时、更可靠、更优质的电网服务。

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利用已经成为未来电网行业竞争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各领域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逐渐根据各自的基本国情及技术设备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了相应的智能电网建设方案。西方国家智能电网的建设与规划主要围绕传统电网中监控系统及用电设备的替换与改造开展和实施,其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用户用电体验、加强电网用电与配电管理。我国智能电网规划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造与完善当前的大电网系统与相关设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大容量、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建设及发电、输电、变电环节功能的整合统一。

2.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2.1发电、输电、变电等环节存在的问题

从智能电网建设与应用的环节来看,系统的发电、输电等环节均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电网发电环节主要通过低电压穿越完成,而智能电网主要通过对风能等的转变实现发电功能,当前,我国网厂协调能力、风电调峰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使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我国拟定了构建大能源建设基地的电网建设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水电分布极度不均匀,直接导致智能电网输电环节的不协调现象。输电设备与输电控制系统电压、容量负荷及输电过程的监控机制是制约输电环节的一大原因。

我国现有配电网络明显不满足智能电网建设要求,主要体现在配电网络的架构强度与稳定性不足、缺乏自动化与数字化技术支撑。

用电环节的灵活化和人性化是智能电网建设的一大亮点。当前,我国智能电网的用电环节仍未实现系统与人员的无缝衔接和有机结合,用电管理系统也没有足够的兼容性与可拓展性,不能支持用户与电网的高效互动。

2.2社会与市场环境问题

随着社会能源的日渐紧张,政府对行业建设用地的要求标准日趋严格,对行业及项目建设中的能源利用率、调度工作和系统建设运行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经济及行业领域发展迅速、变化过快,给智能电网各项系统建设的灵活性、可拓展性及能源利用的高效性带来了挑战。

2.3电网内部建设问题

随着电网建设与运行过程风险因素的增加和日趋复杂,大面积停电对电网建设工作影响巨大;我国很多地区短路电流全面接近限额,基于此种问题的普遍性,很难通过简单的局部调整与改善解决当前的问题。

2.4新能源接入后的电网稳定性问题

新能源接入后的电网问题主要体现在输电环节。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大力引入FACTS等输电技术,但未能研发出适用于我国电网特点的输电技术,严重影响电网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在配电与调度方面,也难以协调新能源与电网运行过程安全、稳定之间的矛盾。

3.智能电网建设对策

在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的新时期,智能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应坚决以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作为中心指导思想,依据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方向与建设理念,理清建设工作重点,着重从现代化的技术研发与利用、配电网络建设、电网调度系统优化、用电设施现代化等方面实施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

3.1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利用

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工作尚处于探索与初步发展阶段,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技术作为支撑。不论从电网建设中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建设来看,还是从监控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等项目内容来看,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分析技术、现代化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点。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和使用了很多的现代化、智能化电网建设技术,虽然在技术融合与应用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大大改善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状况,如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大力引入FACTS等输电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智能电网建设状况,但未能研发出适用于我国电网特点的输电技术,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可见,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仍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环节、项目内容选取和开发适宜的现代化技术,对于发电环节,引入变频逆变技术和储能技术提升发电效力;输电环节则采用现代化的在线监测设备、有源电力滤波器和静止无功补偿器和超导技术;加强用电环节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智能电表建设;同时在调度工作环节积极发展调度数据网的建设和完善。

3.2优化配电网络建设

配电网络中的电缆设备一律进行地下管道铺设,并建立完善的电缆运行监控系统,实现电力合理分担和输送。电缆监控系统装置主要安装与配电网的电缆主线上,为配电网络提供全面的环境监测、负荷承载、运行状态等监控功能,还负责配电网络与调度中心的通信工作。监控系统安装和运行之后,可对配电网络运行环境进行实时检测和分析,并通过预设的处理方式对火灾等意外故障作出相应的应急处理;监控系统检测到电缆超负荷运行时,可根据预设的控制程序对配电网络的输送负荷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通过电缆线路温度变化及温度分布特点检测分析,及时发出异常警报,并准确显示温度异常区域图像,通过通信功能传输至调度中心,方便调度中心及管理部门及时判断配电线路运行状况,并作出正确的处理决策。

3.3建设智能化的电网调度系统

3.3.1监控工作智能化

将智能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预设入电网调度系统的监控装置中,监控装置通过对线路及系统负荷、温度等的监控和分析,将系统及网络中的异常状况合理分类、分级,并自动匹配处理方案。如配电网络的监控系统通过电缆线路温度变化及温度分布特点检测分析,及时发出异常警报,并准确显示温度异常区域图像,通过通信功能传输至调度中心,方便调度中心及管理部门及时判断配电线路运行状况。

3.3.2调节工作智能化

建设多个平行电网调节控制系统,方便用户以不同的途径和形式与电网互动沟通。例如,用户不仅可通过网络的形式实现人与电网的互动,还可通过电话实现自动化的电网的故障分析定位、故障处理及建议等等。另外,智能化的调节工作系统可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3.3.3用户管理体系智能化建设

通过电能和电流平衡法两种技术的引入和利用,建立智能化的防窃及意外处理机制;以WEB为基础,建立信息采集、查询、管理平台,方便客户通过WEB实现用电信息查询、用电业务办理、用户信息录入等功能,实现个性化的用电量、使用费用远程查询。

3.4用电设施现代化建设

推行现代化、个性化、符合节能减排发展战略的用电设施。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有风光互补路灯系统,此种用电设备融合了太阳能用电设备与风能用电设备的优势与特点,可自主收集风能或光能储存至蓄电池之内,并进行独立供电运行,同时能够通过自动的光感应控制设备的开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将致力于此类高品质、高性能的用电设备的研发与利用,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

4.结语

目前,智能电网正处于不断尝试和探索、整合的高速发展时期,不仅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化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还具有兼容、互动、优化、自愈和集成等诸多特点。鉴于智能电网建设工作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受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及行业环境影响很大,我国应以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作为中心指导思想,依据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方向与建设理念,结合国内技术与行业背景,从技术研发与利用、配电网络建设、电网调度系统优化、用电设施现代化几个方面全面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民丞.应对挑战.响应需求——关于稳步推进中国特色智能电网建设的思考[J].国家电网,2012,(9):55-57.

[2]李靖科.浅析智能电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信息化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2,(14):196.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篇9

商业竞争的三个时代

回顾中国30年的营销史,我们发现,中国的商业竞争经历了三个时代。

工厂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产品极度短缺无论是什么产品,只要有都可以轻易地卖出去。绝大多数的产品是被买走的,而不是被卖出去的。离产品最近对产品“被买走”有影响的人、企业、行业都大发其财。“工厂”是商业竞争的焦点。生产效率和流程管理是企业的重心。大量快速地生产产品、高质量地生产产品是这个时代企业和品牌成功的关键。

市场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工厂产能过剩,大量的同质产品被生产出来但销售不出去,销售出去的产品大多是被卖出去的,而不是被买走的。“除非某人卖出某物,否则一事无成”成为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商业竞争聚焦在推销的能力上。推销成为企业和品牌关注的重点。拓展分销渠道和利用广告进行宣传推销是这个时代企业和品牌的重心。

心智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产品爆炸、媒体爆炸、信息爆炸。由于生产能力的极度解放、全球贸易壁垒的放宽以及互联网的超越时空的力量,商业竞争空间激烈。大脑被迫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商业竞争的焦点集中在能否突破大脑防线,进入心智认知而被选择。进入心智占据一席之地是这个时代企业和品牌的重心。

就全球市场而言,商业竞争已经进入心智时代;就本土市场而言,中国正处于市场时代向心智时代转折的当口,逐步进入心智时代。认清三个时代商业竞争的特点对企业和品牌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

心智时代的三大陷阱

由于不了解心智时代商业竞争的特点,中国企业逐渐落后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曾经取得的成功经验成了今日继续成功的桎梏,普遍陷入或面临以下三大陷阱。

中国制造陷阱

中国经济30年的巨大成就,不能不拜中国制造所赐。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已经赢得低价优质的声誉。

但中国企业不能依赖中国制造获得持续的商业成功。因为中国制造所依赖的低成本要素(人工、原材料、能源、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必将不断提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目前面临的危机就是明证。

当然,中国制造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但中国企业如果一直以低成本制造作为企业的致胜之道,在不远的将来必将陷入中国制造的陷阱而遭遇失败。

业务多元化陷阱

在中国,鲜有企业在获得一定的成功后不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即便一些非常小的企业,只要有可能,就尝试着多元化的梦想。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型企业或多或少介入房地产就是明证。

业务多元化之所以是陷阱,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意识到,进入心智时代,商业竞争异常激烈,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企业才能胜出。而业务多元化的企业进行业务多元发展的代价恰恰是基于业务专业化的商业竞争力的丧失。

品牌延伸陷阱

在中国,伴随业务的多元化,就是品牌的无限延伸。比如饮料食品行业的娃哈哈、达利圆,家电

之所以说品牌延伸是陷阱,是因为心智时代,竞争在心智中展开,保持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单一的看法或概念是品牌最重要的工作。而品牌延伸破坏的恰恰是品牌的这种单一性。

失去单一性的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不代表任何品类、特性、概念,从而失去了品牌最重要的功能——影响购买的能力,因而没有任何价值,必然在商业竞争中失败。前述的传统家电巨头集体低迷;国产手机品牌几乎全军覆没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利用定位理论打造品牌

在心智时代,脱离三大陷阱的根本观念和方法就是利用定位理论打造品牌,促进企业成长。

定位理论的核心

定位理论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打造品牌为中心,以竞争导向的观念和进入顾客心智为基本点。

营销就是战争,商场就是战场。定位就是在与竞争对手正式开战之前进入和占据一个最有利的位置。定位是建立在竞争之上,随竞争的发展而发展的。竞争导向要求营销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品牌与竞争品牌区分开来、实现差异化,如何把生意从竞争对手那里转换过来。这是应用定位理论打造品牌的起点。竞争观念是定位理论的第一个基本点。

营销之战不是产品之战、不是市场之战、不是事实之战,而是认知之战。商战的地点不是工厂,不是市场,不是事实,而是心智。打造品牌就是要让品牌在品类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心智是品牌成功的地方,也是品牌落败的地方。占据心智是定位理论的第二个基本点。

竞争是在心智中展开,心智反作用于竞争,竞争与心智这两个基本点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打造品牌。这就是定位理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打造品牌摆脱陷阱

打造品牌可以创造顾客提高产品溢价,不仅可以有效抵抗中国制造成本不断增长的压力,也为中国企业赢得了经济的主动权。其实质是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打造品牌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业务多元化的企业来说,为着打造品牌,聚焦业务是最好的选择。

打造品牌要求企业停止品牌延伸,回归到品牌原点,重新打造强势品牌。或者在新业务或新产品上取用新品牌,为打造品牌奠定基础。

应用定位理论打造品牌,可以从根本上摆脱心智时代企业面临的三大陷阱,让企业重新获得活力。

公司的本质

著名的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最基本的职能有且只有两个:营销和创新。”而定位理论之父里斯则认为:“企业只有一个职能——打造统领某一品类的品牌。”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创新“如果不能巩固现有品牌,或者不能用于创建新品牌,这样的创新不仅是浪费,更有可能是祸害。”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篇10

关键词:智能服装;设计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引言

智能服装由来已久,一直以来在尖端军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服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服装开始向着大众化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相关设计者不断对智能服装的设计进行完善,提供更符合普通民众需求的智能服装,不断降低智能服装的设计成本,为民众提供更合心意的服装,推动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

一、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

(一)智能服装的技术设计

智能服装的设计需要与群众的需求密切相关,并根据种类对相关技术进行完善。智能服装技术设计表现在许多方面。就柔性技术而言,可以将电子系统线路经过特殊处理,编织到服装之中,从而对人体的体温、血压等变化进行监控,并将相关信息传送到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的仪器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便捷的对病患的身体状况随时进行监控。智能服装技术还体现在情景感知上,可以将特制的传感器结合服装面料的特点安装在服装之上,对穿着者的情感变化进行感知,从而根据其情绪变化提供相关的服务。智能服装的雪地救援技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这一技术将全球定位系统安装在服装上,不仅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动态地图作为参考,还能在使用者走失或者面临紧急情况时自动发出警报,是一门十分实用的技术。

(二)智能服装的面料设计

由于我国智能服装技术还不够完善,在面料使用方面也没能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标准,特别是在舒适度上急需改进。目前的智能服装面料设计并不统一,会根据不同的技术采用不同的面料。在内衣上大部分会采用经过编织处理的面料,并加入经过特殊处理的线路或者传感器,需要保证较好的吸汗性与透气性。而在外套的选择上,大多会对耐磨性和防水性予以重点考虑。但大部分面料的选择都是以实现各种功能为主要目的,对舒适性缺乏足够的考虑。特别是一些特殊功能的智能服装,需要进行多层设计,并加入具有隔热、保温等功效的涂层。这就要求对智能服装的面料进行选择时,加入使用者对服装舒适度的考虑,要保证智能服装的面料选择在实现其应有的功能的基础之上,提升智能服装的舒适度。

(三)智能服装的造型设计

由于智能服装需要加入大量的线路或者传感器,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就需要尽量减少服装的拼接,选取一片式的造型设计。同时,由于智能服装需要具有一定特殊的功能,需要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尽量将所需要的功能精简的加入到服装之中,尽量保证服装的简洁大方。在智能服装技术步入成熟之后,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一些与时尚密切联系的智能服装造型。服装造型的设计需要满足穿着者的正常活动,对舒适度加以考虑。由于部分智能服装的使用需要利用电或者太阳能等能源,需要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对其安全性予以考虑,要保证穿着者在使用智能服装时的人身安全。

二、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

(一)材料发展趋势

智能服装的材料发展趋势需要与现代科学的发展相联系,对一些新型材料予以考虑。对各种新型材料的性能进行综合比较之后,根据所设计的智能服装的功能进行选择,找到最为合理的智能服装材料。由于智能服装材料是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科技在不断向前发展,智能服装材料也必然会随之不断发展,进行智能服装材料的选择时,可选择性会不断加大。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纵深化的发展方向。

(二)服装设计趋势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智能服装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进步将世界各地的服装设计进行了资源共享,可以给智能服装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设计参考。这样,智能服装设计师可以参照普通服装的设计方案,对智能服装进行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使智能服装变得平民化与时尚化,给使用者更多服装款式的选择。服装设计的不断进步,使智能服装在洗涤、穿着舒适度上也在不断提升,给穿着者更加舒适的享受,洗涤方式的普通化也使更多人愿意选择智能服装,延长了智能服装的使用寿命。

(三)工艺发展趋势

智能服装在工艺上也在不断发展进步。随着智能服装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群众对智能服装的认可和接受,智能服装在工艺上不断延伸进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我国的智能服装主要应用于军队的顶尖装备、医疗、考察队、消防队等特殊领域,还不能满足更广大群众的需要。但随着材料、造型、技术等方面的进步,我国的智能服装工艺向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智能化,并能够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密切。特别是现代智能服装工艺为了更广泛的投入使用,不断地降低服装设计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使智能服装走向大众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服装是服装设计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将服装的价值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服装产业的一项重大改革。智能服装在技术设计、面料设计、造型设计上不断的完善,向着智能化与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带动了整个智能服装产业的发展进步。同时,智能服装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给服装产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道路,推动着服装产业的发展。智能服装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是现代科技服务于人类的又一体现。

【参考文献】

[1]田苗,李俊.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J].纺织学报,2014(02):109-115

[2]邹奉元.智能服装的设计和研发[J].装饰,2008(01):24-26

[3]杨梅.智能服装的设计研发与发展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