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意识十篇

时间:2023-12-28 17:40:05

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概念;建议

中图分类号: X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79-1

1 环境意识概念分析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以及认识程度,同时也是人们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断地调整其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价值观;其二是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但是学者的研究背景不同所形成的观察和研究角度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具体分析环境意识概念。(1)哲学角度。1991年杨朝飞提出环境意识是哲学概念;列宁指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和物质相区别,相对立,是第二性的”。1996年李万古提出“生态意识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的哲学反思”。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又是一种人脑机能,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从另一方面来讲,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能动的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是人可以能动的改造世界。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2)文化角度。1993年姚炎祥认为“环境意识是环境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指人们在认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综合。(3)价值观角度。1997年徐篙龄“环境意识,从狭义上说,是对大自然价值及与自然有关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从广义上说,则还包括对人类创造的物质型历史遗产的价值及与之相关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

2 提高环境意识的建议

2.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首先,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教育输出的最佳渠道,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最佳环境。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等诸多原因,中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较晚,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套系统教育。对于环境教育要讲求方法,可以通过有趣的活动或者主题电影来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扩散思维,提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把环保意识渗透到人的价值观中,成为一种本质的内在的意识。

其次,加强基层环境教育。进行基层环境教育是构筑公众参与的基础,相关管理单位要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预算,加强对基层的信息传递。信息包含:基础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的公民化和环境意识宣传社会化。让环境保护具体化,充分带动和发挥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其更加主观、能动的参与到环保当中,真正起到环保的作用。

最后,加强决策层的决策权。首先是政府部门的决策权,强化政府领导层的环保意识,从环保角度出发,做出最佳决策。同时要建立综合性决策机制,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的恶化,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让环境保护从决策层面有新的高度。其次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关卡,是环境保护的有效保障。环保部门任重道远,要加强其执法力度,树立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权威性。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培养,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更加有效地完成环保工作。

2.2 推广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推广清洁生产就是把防污染从末端处理到全程监管,从而改变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但是存在的现实是多家企业面临着设备陈旧,不能把资源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因此,要建立完善有利于清洁生产的政策,优先发展清洁生产项目。对一些企业可实行贷款、税收和补贴等优惠,扶持其进行清洁生产。

2.3 加强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空气污染治理一直都是城市、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课题,空气污染无法真正清除,但是可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空气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加强空气环境专项整治,加强废弃污染物的监测与管理,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与水平,有效改变空气质量。水污染是城市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均水用量以及人均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加大,给城市污水处理带来很大压力。工业用水也是水污染监控的重要部分。因此对污水的排放和控制要进行有效的规划,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和步伐,减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对水质的影响。

3 结语

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提高环境意识,特别是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笔者认为应以强化环境意识教育、推广清洁生产以及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为重点,将三者相互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明顺.环境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郭怀成,尚金成,张天柱.环境规划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环境保护意识篇2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污染;生态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72-02

一、面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刻不容缓

生活在当下的人,面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给人类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没有人愿意放弃这些安逸的享受,而回到原始社会那种艰苦的生活秩序当中去。制地开发自然资源,生产生活活动对水、大气及土壤等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人类的健康、生命、居住条件已经越来越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气田,从此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能源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工业的崛起,引起世界各国的燃料结构逐步从煤转向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化学工业开始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工业污染的治理率还很低,工业废水治理率仅20%,工业废气治理率为56%,工业废渣治理率为50%,因此,解决我国工业污染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泛滥成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面对如此艰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潜在的巨大危害,在十六大、十七大中多次提及环境保护问题,号召全民进行节能减排,树立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建设节约型社会等。特别是在党的十中,我党更是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树立环保意识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状况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生力军,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面对长期艰巨的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当代大学生必须率先树立环保意识,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民众进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和谐。

二、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意识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富有朝气,掌握知识的新一代祖国建设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在提高自己意识的同时带动他人共同实现保护环境的愿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21世纪环境意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式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顺应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保护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一项内容,它要求从自身的角度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保护环境而协调自己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协调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自觉地保护环境。

(二)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年以来,党和国家以及各个高校着力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逐步恶化,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开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道德修养,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应当拥有全面的思维能力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意识更成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内容。因此,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要求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全球观念,认识自己价值是为人类生存而存在,让大学生学会自觉地关注生活环境的变化,关爱我们的家园,树立对自己、对国家、对地球的责任意识,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和带动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这是从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项重要补充。

(三)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国家所提出的新课题,是党的十七大、十八所坚持完善的重要目标。未达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除了通过必要的法制保障以外,还要从人民思想方面着手,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要求人们树立更为深远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推进人与自然与生态的和谐。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构建者,肩负了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要在内心深处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人们树立环境意识的推行者,才能尽快带动整个社会尽快实现我国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远大目标前进。

三、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思考

(一)加强必要的环境学科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必须积极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工作,承担起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高校不仅要将环境保护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育当中,还要专门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出一定课时的环境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和必修课,使学生从各个方面获得的不成系统的环境知识通过开设环境类课程而得到系统地充实和整合,使他们对环境知识和环境理论和方法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例如,高校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计划,应当有条件的设立1~2门环境方面的必修课,如《环境学》、《生态学》等,同时还可以在适当条件下为广大同学开设环境方面的选修课,如《环境资源保护法学》、《环境生物学》等,以此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认识,为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打好知识基础。

(二)丰富校园环保科技文化活动

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相关纪念日载体,充分采取如讲座、沙龙、环境监测实践等各种形式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宣传,同时还可以不定时邀请环保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解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政策法规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办法等,提高同学们对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了解。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多方途径寻求与所在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能力施展平台。此类活动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快速

提高。

(三)加强高校内部环境保护类社团建设

高校环境保护活动除必要的学校官方组织外,高校环境保护类社团也是高校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和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学习的重要组织者和承办者,有效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在高校的有序开展,也提高了广大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但是不可否认,高校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制约着环保类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从经费、师资、场地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条件,并在活动内容上进行合作指导,力求突出“小、巧、精、智”的特点,并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总之,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前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环境问题逐渐恶化的现实让我们感叹人类的愚昧,同时也让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必须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因为这是为人类生存而应尽的最基本义务。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要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整个社会来关注环境保护事业,提高整个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社会上形成“时时关爱环境”、“处处节能减排”的良好环境保护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增谋.加强生态科学教育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J].社科纵横,2009,(1):228-229.

[2] 陈真.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J].龙岩学院学报,2007,(8):115.

[3] 徐梦婷.浅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其培养[J].才智,2009,(19):174.

环境保护意识篇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包含了一定化学因素。《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开展全程性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要透彻理解环境教育的涵义及意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分册解释了环境教育的涵义: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不同解释,如美国《环境教育行为法规中》则认为,“环境教育过程涉及人与自然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包括人口、状况、污染、资源分布以及消耗、保护、运输、技术和城乡规划与整个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可知:环境教育即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如今,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类共同的任务。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是学校教育教学推卸不了的责任。在所有学科中化学学科与环境保护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我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植被荒芜、荒漠沙化,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还有一些学生乱扔废电池、食物包装塑料袋,乱吐口香糖,乱放鞭炮,乱排污水等,这些都是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表现。因此,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在校的高中学生,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从中学化学课开始抓好环保教学

其次要结合化学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环境内容主要涉及资源、能源、大气、水、土壤等,这部分内容是化学课程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挖掘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化学与生活”模块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如:学习能量变化时,可引导学生去探究有关能源的问题,分析各种能源的利弊及其发展前景;学习酸雨时,可引导学生去查阅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在教学“化学与技术”模块时,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带领学生到一些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去参观,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调查周边农田施肥及其流失情况,分析田边水塘水质污染情况让学生开动脑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这些实践活动都将极大地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化学老师,要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巩固和应用已学的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保护意识篇4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教学上应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中新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共寓一体,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如讲述高中化学教材中“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比如国外的海湾战争、伦敦烟雾事件等。为了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又列举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甚至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有的同学就提出改农村的分散取暖为集体取暖。最后采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在测试题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据了解,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则显得优为重要。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09页)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比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强调硫的用量并在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同时,也注意改进实验装置,以吸收实验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例如,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改铜片为铜丝,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有些实验毒性较大,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的有毒物质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所以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采用全封闭装置制取溴苯: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制取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对于学生实验要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氯气的性质实验),即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给出限量。这样既节约了药品,又减少了废液、废气、废渣的产生和排放。总之,通过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还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体验。

三、充分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学生的环保行动

环境保护意识篇5

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对于水利水电设计中各环节的环境保护有明确的规定,并且伴随着设计环节的完善,对于环境保护应该更加明确其重要性。此外,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时重视环境保护能够提高施工单位在业内的综合竞争力,能够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完善的服务于业主。同时,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初期,能够从环境、资源、绿色低碳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设计,这样不仅符合考核机构的要求,还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计所需时间。最后,它还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设计成果的实际效益,能够提高该设计成果的使用周期。

2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新趋势分析

在当代社会中,水电工程的设计应该以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理念,要从环境、资源、绿色低碳的角度来进行水利水电的设计、策划和施工,并且相应的策划机构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原则来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使得我国传统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环保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加突出环保理念,需要其他的相关专业来作为辅助,如建筑、机电、施工等专业,使得这些专业和环保之间能够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并能够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使得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过程中能够实现环境保护。

3强化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环保理念

3.1强化环保理念

为了提高水利水电的设计水平,就需要在设计中融入环保理念,并且相关的策划部门在进行策划设计时要深化环保理念,将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策划和实施的指挥棒。首先,相关的设计部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责人要深入强化环保理念,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要严格实现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其次,水利水电工程策划的专业人员要有环保意识,只有这些设计的骨干工作者能够重视环保,才能够确保环境保护的落实和其实效性。最后,设计部门和工程负责人要重视其他相关专业的介入,在调整各专业的效能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和内涵,并且环境保护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的实效性。

3.2重视环保,提高设计产品的水平

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核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并且提升工程的设计水平必须依靠环保的设计。在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符合时代和人们对于工程项目的要求和规定,这样有利于促进维护机构和策划机构间的合作。

3.2.1项目建议书阶段

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基本上要明确该工程的开发是否有巨大的环境制约因素,然后依据所分析的因素,来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为工程的立项提供了相应的环境依据。

3.2.2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此阶段,可以依据环保评定将相关的环保报表为参考,来掌握该项目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且将工程设计机构和评定机构的契合作为主要任务,对于那些没有进行环境评定的项目进行环境评定。

3.2.3初步设计阶段

环保策略的设计和投资预算是环保设计的核心,该阶段大概描述了环保策略的整体分布情况和对文件的评定和审定意见。在该阶段中,对于影响环境的评定不再进行实施,但是依旧会依旧相关的审核意见和工程的设计调整的要求,对于评定结果再进行核实和评定。

3.2.4技术施工阶段

该阶段是在初设评定和审核的建议的基础上,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中,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一起落实环保设计方案和投资方案。

3.3避绕环保敏感区域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要能够辨识并规避环保敏感区域,甚至缩短工程初期的时间,来开拓业主的受益面,有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从而提升工作效能。

3.4与环保规划相协调

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人们对于上一层次的设计协调的探究十分重视,但却忽略了在环保层面上的统一协调的探究。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过程中,要经过不同层面概括性的探究比较,更完善的落实环保理念,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从而将工程效益和环境保护有效的融为一体。

3.5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贯彻环保理念

在工程的设计、策划和施工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环保理念。首先要增强环境保护专业和其他专业之间的沟通,如机电专业、建筑专业、施工专业和规划专业等。此外,要增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评定单位、技术审核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够统一设计单位和其他单位之间的环保工作重心,降低项目的设计时间,从而优化调整工程的设计,并落实环保的实际措施。

4结语

环境保护意识篇6

关键词:通识课程 《生活中的化学》 环境保护意识

1 前言。保护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大力提倡、实施的“人类、自然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中进行保护环境教育,把保护环境科学知识“渗透其内,寓于其中”,把有关内容教好、教活、教出成效,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是化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类从一开始就在认识、开发和利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同时科学技术也从一开始就随着人类的生存需求而产生和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的范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先后提出了“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的要求,这是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方向。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更趋明显,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应运而生。

2 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环境意识是环境在人脑中的反应,即人们对全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括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立法、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认识或见解。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环境的污染,环境质量的优劣与环境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的变化直接相联系。《生活中的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生活中的化学》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未来的接班人――当代的大学生,理当肩负起珍爱环境、保护环境重任,并将这一重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化学专业的学生无疑应当走在保护环境的最前列,但保护环境不仅仅是化学专业学生单方面的事,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也将同化学专业的学生一样面临环境问题,因而单靠化学专业的学生去宣传、发动保护环境是不够的,也是完成不了的。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人数远比化学专业的人数多,所以培养、提高非化学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显得格外重要,也是当务之急。

3 《生活中的化学》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方法。

3.1 情景描述环境危机,培养学生环境忧患意识。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教学中采用描述法,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震惊中外的污染事故到80年代出现的重大恶性环境事件,用活生生的事例从国外到国内,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太空,从战争到和平,从人类到动植物界,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环境事件使在场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学生的心被紧紧地抓住,环境危机意识及环境忧患意识很快建立起来。继而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阐明其中有许多项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及解决。

如近年来,石油对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海湾及近海水域在石油开采、炼制和使用过程中,原油和各种石油制品进入环境而造成的污染,目前已成为世界性问题。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人为地使大量原油流入波斯湾,是最大的一次石油污染海洋事件,带来难以估量的恶果。1988年,由于英国北海石油污染,1200只海豹死去,死掉的鱼虾更是不计其数。1983年12月,120多头鲸在澳大利亚的一处海边集体绝食。1988年9月,又有140多头鲸在奥古斯塔集体自杀。1998年9月,60头鲸再次冲上这个海滩,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中的38头送回大海,一周之后,它们又重返海滩,以其不可思议的顽强走向死亡。

针对这些污染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过去对自然的掠夺般行为方式造成了今天的恶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必然会报复人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3.2 实验操作,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后果。这是一种实际操作和情感体验,其印象深刻,是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比拟的,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牢记环保,终身受益。

如在讲述水污染时,可做如下实验:用三个玻璃瓶,第一瓶装洁净水;第二瓶洁净水中放入一节破电池;第三瓶水中加适量氢氧化钠。分别放进一条大小同等的鱼,观察现象,结果第二和第三瓶的鱼相继死亡,唯独第一瓶的鱼活下来了。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对该类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更使学生最大程度体验了水污染的危害,印象深,无形中加深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比课堂上讲述一百遍“如何如何保护环境”更有效果。

3.3 实地调查,自己得出环保结论。空洞的说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到社会中去体验和调查环境问题,学生自己在调查中得出环保结论对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收效。

本地有一村庄,几乎家家都有傻子,有些家庭的孩子全部都是不健全人,无论多么聪明的姑娘嫁到该村后所生子女多为傻子,因此该村被称为傻瓜村。学生下到该村进行调查后发现,原来是饮水被重金属汞污染所致。改善水源,安装洁净的自来水后,傻瓜村不再名符其实。

要求学生调查和反思自己平常在生活上是否注意了环保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调查渠道。比如:家中的生活垃圾你是怎样处理的?你家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你家的住宅区是否有人不注意环保?你家是否节约用水?你的同学或朋友是否有乱吐痰和乱丢垃圾的习惯?这样使学生感到环保就在身边,不再空洞和陌生,环境随时随地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参与程度极高,学生乱吐、乱扔的习惯悄然改变。

3.4 感观刺激,烙上环保意识。由于非化学专业学生所掌握的化学专业知识有限,加之他们的学习侧重点不在化学,因此必须给这部分学生烙上环境保护的意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以将许多环境污染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学生带到事故现场。在强大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冲击下,学生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会认识得很深刻,环境保护意识便会被深深烙在学生的印象中。

总之,《生活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存在环境与化学的联系,只要适时结合所学到的化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去思考该知识点与环境的联系,通过如此反复的教与学,学生就会在潜意识中建立起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化学课:渗透环保知识的载体[J],甘肃科技纵横,2007(1):1 77

2 戴立益,我们周围的化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环境保护意识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 污染 有机化学

在我国,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的国策。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化学污染占有很大比例。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在化学教学中向高中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化学知识来有效保护环境。

一、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材本身是一本很好的环境保护教科书,作为化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全面完整介绍化学知识的同时,挖掘环境保护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l、在讲解化学反应方向及硫、氮等元素时,教师可结合当前大气污染状况,给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气污染的化学反应的机理、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大气污染的防治。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讲授的二氧化硫(SO2 )主要来源燃料和工矿企业燃烧硫化矿石所产生的气体。

为了证实二氧化硫(SO2)对动植物的危害,在上实验课时,可指导学生设计如下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在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

实验一:在两个玻璃钟罩内各放一束月季花,然后往其中一钟罩内通人二氧化硫(SO2)气体。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发现,通往二氧化硫(SO2)的月季花,红花变成白花,绿叶变成黄叶。

学生耳听目睹了空气被污染后所造成的危害,深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保护大气环境的讨论。

2、在讲解蛋白质及镉、汞等元素时,可让学生通过试验证明蛋白质遇到重金属离子产生“变性”现象,即蛋白质会凝结起来,而且不能再溶解,同时也失去了它的生理上的作用。

重金属离子进人人体,可在人体的某些器官(尤其是肝、脾、肾)中积累,导致慢性中毒,严重的可导致癌症。所以要尽量保证生活用水不被污染。若水质被污染,危害极大。

3、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针对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和吸烟污染环境的教育。

吸烟危害健康并且危害周围环境,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事实。为了使学生更直观了解烟草对人体的危害,教师可指导学生做“烟草有害成份的化学分析”的专题实验。

实验一,一氧化碳(CO1 )的检验:在模拟吸烟装置试管中装上10ml 新鲜动物血液,连续燃点三支香烟,新鲜血液由红色变成褐色,这是因为一氧化碳(CO1)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失去输送氧气的能力。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观察到了香烟中一氧化碳、联苯并花胺等有害物质的存在,及对人体的危害,会自觉地抵制吸烟,并且学会动员家人和朋友不要吸烟。

二、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除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外,还要着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l、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尽量减少化学实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完成实验教学并收到效果的同时,无意之中将一些有害气体排到大气中,将能引起水质的污染的废液排至下水道中。

其别是NO1 、SO2 、SO1 、CL2 、Br2、H2S 、烃类、醛、酮类及锅、汞、铅、铬、砷等重金属离子,都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危害师生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环境保护,并且采取相应措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实际行动。

总之,改进实验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应不断地进行研究,结合实际,钻研教材,将原有的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改进,以达到更安全可靠、趣味新颖、快捷方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控制排污量的目的。

在改进实验过程中,可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和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化学实验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久而久之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不良的习惯。

常用处理化学实验废弃物的方法有:

(A)含锌、福、锰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可加入碱、碳酸盐或(N处S),使金属离子转变为氢氧化物、碳酸盐或硫化物的沉淀,残渣埋入地下。

(B)废酸可用石灰乳或碳酸钠等碱性物质中和反应后埋人地下。对于废铬酸洗液,可用浓高锰酸钾氧化再生循环使用,废弃不用的少量铬酸可加人石灰使其转化成cr(oH)3沉淀。

(C)含汞废液可用过量的Na2S 和Hg沉淀等。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保护教育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环境保护意识篇8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课堂教育 GEOGRAPHY 环保知识 课堂渗透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关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要想进一步达到有效地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寻求思想上的转变,并大胆创新,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充分引导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达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学校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大舞台。同学们在学校期间也是培养一个人是否形成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时期。因而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利用好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让学生自学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一堂课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上好新学期第一次课,可以为接下来的教与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内容安排和实施步骤上,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会给接下来的整个学期甚至将来更长时间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第一堂课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的40分钟课。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新学期第一课”就以追求“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为前提、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为途径、实现“深刻准确把握课堂内容”为目标,构建出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

一、如何从第一节课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笔者认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应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所以把所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学习的相关知识隐藏在“GEOGRAPHY”这一组字母中。GEOGRAPHY就好比一组密码一样,它的每一个字母都蕴藏着许多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G:Great(神奇的、伟大的),E:Earth(地球),O:Old(古老的),G:Grow(发展、壮大的),R:Real(真实、实在),A:Anywhere(无处不在),P:People(人类的),H:Hopeful(有用的、有帮助的),Y:Yourself(你们亲自学习)

1.认知、感知地球

地球是神奇的,古老的,伟大的。

1.1G:Great(神奇的、伟大的)。同学们的第一节课都有很高的兴趣,因而这时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第一课先让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知道的神奇的、伟大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教师作适当补充,主要是通过图片展示补充。景观不要都详细介绍,挑一个侧重就行。

1.2.E:Earth(地球)。学生能介绍的自己说,教师做补充。不要让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1.3.O:Old(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在中国流行的对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概称,分别是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来源于梁启超提出的“地球上古文明国家有四”,但与其原意并不相同。这种说法只在中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只能代表文明发源地的文明中心,并不规范。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指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同一时期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在文明的发源地。

2.认知、感知人类

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且不断发展、壮大。

G:Grow(发展、壮大的)。通过图片、数据介绍人口增长之快,城市发展壮大之快。让学生感觉到人与环境之间矛盾日益明显。

3.认知感知人对自然的影响

3.1.R:Real(真实、实在)。让学生们自己说一说他们知道的环境污染的知识,学生们很积极,都说出了很多。就问我们身边有没有环境污染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学生们都积极发言、争论,该怎样做等。最后提示大家,要让我们身边的环境优美,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教室、学校,让它们清洁、卫生,进而爱护其他的环境。

3.2.A:Anywhere(无处不在)。人类的诞生、成长和生存也都需要大自然的存在。没有了大自然,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下去,整个人类文明也将烟消云散。正因为这种唇亡齿寒的关系,人类有理由对环境施加正面影响。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人类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4.认知感知人类对自然环境保护作出的努力

4.1.P:People(人类的)。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环保主义者。保护大自然的呼声耳听能熟,保护大自然的行动也是司空见惯。比如:1:黄河千年泛滥成灾,是人类不断改造、修护,才制止了环境的恶化;2:长江三峡,高峰出平湖,世纪壮举,化水灾为水利;3:三北防护林,抵挡风沙,绿化沙漠;4:澳大利亚蜣螂的引入,净化环境;5:人类改良土壤,创造了新品种;6:人工降雨,改善气候环境;7:建立自然保护区;8:建立种质库,保护稀有濒危物种;9:退耕还林还草;10:消灭有害物种,减少疾病传播

4.2.H:Hopeful(有用的、有帮助的)。让学生提建议如何能做环保小卫士,建议如下:1:节约用水;2:用肥皂洗手,最好用无磷洗衣粉;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4:做“公交族”,“自行车英雄”、减少家长用车接送;5:珍惜纸张,回收废纸;6:买环保电池,回收废电池;7:不用一次性筷子;8:超市购物,少用塑料袋,并回收废塑料;9:拒食野生动物;10:植树护林;11: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

4.3.Y:Yourself(你们亲自学习)。一个全球的活动“地球一小时”(EarthHour)活动在全球展开。中国也将是这活动中的一员,全球携手关灯一个小时以应对全球变暖,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而有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场劳民伤财的环保秀。那么人类的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呢?我们生而为人,面对我们的是人类发展至今的高度文明和环境的满目疮痍,我们不禁思考:人类活动到底是保护了环境还是破坏了环境。课余时间,同学们把收集来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找时间让同学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当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不能靠一节课,所以还需要后续坚持。

二、上好典型课,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新教材开始就是有关人与环境的知识,这是进行培养同学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一点,这此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

三、注重在平时的课堂中渗透

此类课涉及环境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有关森林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同时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环境保护意识篇9

【关键词】 全球性问题反思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

18世纪中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工业文明的新时代,从那时起,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沿着以工业为方向、以GDP增长为目标的道路前行,虽然创造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酿成了当今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及社会不公等全球性问题和危机。这表明,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照此下去,人类将没有未来。

对于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半个世纪之前,有识之士就开始了反思。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对农药DDT给生物和环境带来的长期危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62年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在全世界引起了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对于唤起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发挥了启蒙作用。一个从事全球问题研究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叫罗马俱乐部,它1972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报告预言,人类如果继续按照原先的方式发展下去,100年之后,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人类将面临毁灭性的危险。对于这样一种观点,有人赞同,也有不少人反对,觉得它过于悲观。但是,在数十年前,在工业化还被公认是现代化必由之路的时候,有的人就能够有这样理智和清醒的思考,是十分可贵的。到了上世纪的70年代中后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不等于是经济增长,发展不单单是经济产出的增加,还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水平的提高,同时国际上开始采用文化教育程度、人均寿命、人均营养水平、人均能源消费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指标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的发展水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针对全球范围的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问题,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个研究报告,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明确了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8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会,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行动计划》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应对地球变暖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制止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生物多样化公约》,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上升为国际社会共同推行的发展战略,目的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便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996年,中国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确定为基本国策。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作了全面阐述,提出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建设和全过程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到90年代初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再到新世纪之初中国提出和实施科学发展观,一直到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之一,这表明,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催生了人类的自然保护意识,并不断地深入人心。今后需要做的,就是我们怎样踏踏实实地把它付诸实施。

首先,要更新现代化观念,把生态现代化纳入现代化的过程和目标当中。上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就强调,人类应该放弃传统现代化过程中单纯追求工业化、城市化、GDP增长、利用技术征服自然等做法,把生态化融入到现代化当中,实现从传统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变。中国学者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也提出减少能源消耗和实现生态化的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也有的把社会总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主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而是应该在追求生态资本增殖的状态下,保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值,否则,即便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得到一时的增值,到头来还是会前功尽弃。为此,就必须从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建立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保障人和自然和谐的政治、经济体制,改变过去就环保而论环保,或者只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论环保的思想。2012年中共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几项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任务。

其次,要改变长久以来的“GDP至上”思维,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低碳的意思就是减少含碳燃料的消耗,降低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水平。相应地,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活动方式。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比,低碳经济的突出特点在于强调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并正在兴起的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城市和生态农业等,都属于低碳经济范畴。低碳经济的包容性之广,可见一斑。

环境保护意识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保护

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三大污染。防治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这一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化学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中学化学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教学之中,这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广大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也是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应该身体力行的工作。

我在化学课上具体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化学课本中,首先从生活出发介绍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氧气,二氧化碳,水,学生再熟悉不过了,所有生物每天呼吸,呼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我们生活的就是一个水球,而生物离开了水的滋润可以说是片刻也不能生存。所以在讲 “碳和碳的化合物” 这一节时,我特别强调:碳燃烧,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充足生成一氧化碳 (即煤气)。煤气中毒是冬季取暖一大注意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应注意通风,使碳充分燃烧。但二氧化碳又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形成因素有: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这些古来有之,只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有些加剧。而导演悲剧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即光合作用。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从而引发危害: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热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同时,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开始融化,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不久的将来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将被淹没,土地减少。我们人类所能做的是种下绿色植物使大气循环达到平衡,节约能源,减少碳的燃烧,控制废气的任意排放。我在讲氧气时,没有强调呼吸作用,我特殊提到氧气的姐妹臭氧,臭氧和氧气不同,他在生物周围有害,但它主要存在于离地面25千米——50千米处的臭氧层中。这里含臭氧90%左右,当太阳辐射的光经过臭氧层时,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害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吸收,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近些年的破坏使臭氧层出现“空洞”,使太阳辐射的紫外线穿过“空洞”直射到地球,从而祸及寰球生灵。近几年来人类癌症、眼科疾病并皮肤病及一些无名病症不断地发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的枯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线辐射。对臭氧层的保护,学生可以做到宣传并选择使用无氟冰箱,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水的污染已经波及南北极冰川地带,我们可以做到的有控制农药的使用,减少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使用无磷洗涤液等等。

总之,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通过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课本中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体的制取或性质实验。我在课上实验时,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过程,期间我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者液体泄漏,以保护环境。尤其对有害尾气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于行动中渗透环保教育。实验中的环保知识更多,更实际。如:废液的任意倾倒直接污染水,气体的逸出会污染大气,所以我注意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三、应用化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