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篇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学习12月11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王琰君同志在新安县召开的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综合整治现场会上的讲话精神,会上市国土资源局郭建平局长传达了《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和《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意见》两个文件精神,省地矿一院、新安县政府、河南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分别作了发言,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下一步我县这项工作的开展,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资源整合、矿山企业升级改造,开采利用水平稳步提高,矿政管理水平位于全市先进行列。虽说我们大力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但我县一些矿山企业重开发、轻治理,采了资源、富了个人、破坏了生态,把环境治理的包袱甩给当地政府和村民群众的问题依旧非常突出。特别是露天矿山,开山、挖坑,对环境影响更大、破坏力更强。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河南省的督察、全国人大环境污染法执法检查、省委巡视反馈意见中,都将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改变传统观念,切实加以整改,否则我们将面临被追究、被问责的风险。对此,大家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环保大会上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并强调,资源开发要坚守不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今年先后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均对“积极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到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战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已经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今年6月,省国土资源厅在驻马店市,召开了全省露天矿山开发与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9月,河南省重要矿产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下发了《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节约集约、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保障发展有效供给、结构调整切实优化”的原则,以“停产整治、关闭取缔、优化重组、生态修复、统一标准、督查验收”为主要手段,对全省范围内所有露天矿山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实现露天矿山开采秩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生产明显加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矿产资源开发与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充分保障矿产资源刚性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三年时间,到2020年底,露天矿山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全面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三率”指标和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排放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矿山大气扬尘得到有效抑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安排部署全县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全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

针对我县矿山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彻底扭转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和治理行动迟缓的被动局面,按照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市重要矿产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全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要求,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露天矿山恢复治理

对照县政府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恢复治理任务的工作目标。对我县范围内的所有露天矿山,进行全面清查,查清露天矿山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现状,责任主体灭失的也要逐矿逐项统计汇总,按照“一矿一策”的要求制定整治方案,实行台账管理。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严格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等设计标准和批复要求,认真开展生态修复,坚决恢复绿水青山。对主动退出或政策性强制关闭的露天矿山,以及可追溯矿主的非法开采矿山、合法开采已闭坑矿山,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责令限期履行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由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对采矿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逾期不履行恢复治理义务的,由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对于经查确实无法追溯的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由各级政府承担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采取地质环境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治理等综合手段,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等原则,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绿化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和抑制矿山扬尘,坚决完成“三区两线”范围内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修复绿化率达75%以上的省定目标。

时间节点要求:2018年12月前,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台账、制定措施、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全面启动;2019年年底前完成70%;2020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依法关停取缔违法违规矿山

对证照齐全,但没有严格按照国土、环保、水利、安监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管理要求和相关方案设计实施开采、治理和保护,特别是污染治理不规范、排放不达标的露天矿山,要立即实施停产整治,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整治露天矿山名单和整治合格的标准及相关政策。

对停产整治的露天矿山,要按照“一矿一策”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停产整治方案,并按照方案及时完成政治任务。整治完成的矿山,经当地政府组织验收达标后方可恢复生产。整治期间,主动申请关闭的露天矿山,要按照有关要求注销相关证照,拆除生产设备、设施,并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对拒不停产或擅自恢复生产的露天矿山要依法强制关闭,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要依法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对非法露天开采矿山(含证照过期的矿山)和停产整顿期限内整改仍不到位的,按照“三不留”(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的标准,由当地政府立即取缔。证照不齐全,或者证照齐全,但在规定时限内,整治不达标,未通过验收的矿山,由当地政府组织依法关闭,及时注销或吊销有关证照,并向社会公告。

时间节点要求: 2019年1月底前公布停产整治露天矿山名单;2019年10月底前完成组织验收;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治的露天矿山,2019年12月底前完成取缔工作,2020年6月底前完成关闭工作。

(三)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既需要矿山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也需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真正把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今后在我县新设矿山,要严格按照绿色矿山的标准进行建设,努力在三年内,再建成一批“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 的绿色矿山。

(四)加强矿山固废综合治理

要加大采矿废石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工作,对废石废渣治理实行台账管理。要研究制定废石废渣综合利用计划,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推动社会企业投资开展废石废渣综合利用,实现废石废渣“吃干榨尽”,消除废石废渣造成的环境问题。对短期内无法综合利用的废石废渣,特别是煤矸石山,要加大监控和防护力度,开展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估,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产生环境污染、土地损毁和安全隐患,还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需要发改委、国土 、环保、安监、工信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促进。

(五)强化矿业权设置出让源头管控

从矿业权出让端口,严控对生态环境破坏。矿业权投放要改变以往的矿业开发利用方式“小散乱污”做法,要充分发挥采矿业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资金优势,用经济和生态理念,统筹谋划资源综合利用和周边“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实现矿业开发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后矿权出让条件必须达到最低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技术保障;要在建立国土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前期系统的调查勘查工作,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征求环保、安监、城建等相关部门意见,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方可出让。通过“招、拍、挂”成交后,出让部门要与矿业权竞得人签订矿业权出让合同,矿业权出让合同要明确竞得人对矿业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义务和绿色矿山建设作出约定。“三区两线”及特定生态保护区等重点禁止区内不允许设置矿权,已设置的必须立即退出。

(六)严格矿山执法监督管理

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从严执法,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对发现的违法问题立即查处,督促整改,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对其矿业权延续、变更、转让等手续进行限批。同时,还要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对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和生态保护进行专项督导监测,并将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我县在建和生产矿山,严格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义务,严格按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施固体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和合理有序处置,实现两个百分之百:一是矿山复绿或复垦率必须达100%;二是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必须达100%。

(七)积极推进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矿山企业是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在编制方案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实现边开采边治理,单矿块、单坑口闭坑后,要及时按方案实施治理。各职能部门要组织专家对企业治理后的项目进行验收,对治理不彻底或达不到预期的,责成其重新治理,确保闭坑后的矿山比开采前山更绿、生态环境更好。对建筑石料矿山开采中形成的高陡边坡,视觉污染严重的残留山体,可采取开发式治理,实施治理与造林、造地有机结合,也可与我市开展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政府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关部门是实施主体,要切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坚持保护优先,聚焦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事中事后监管,扎实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

一要落实主体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本行政区域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要切实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二要明确部门职责。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政府下发的《关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矿业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相关事宜,形成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国土部门负责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组织矿业权出让,对矿业权人履行法定义务的监督检查工作,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开发利用行为;环保部门负责对矿业权人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违法排放污染物等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并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查处矿山企业的违法行为;工信、煤炭管理部门负责煤炭行业标准制定及生产布局,加强生产工艺和安全监管;安监部门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住建部门负责对矿山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资质监管,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水务部门负责矿山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和河道采沙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负责矿山使用爆炸物品的治安管理和涉及矿产资源犯罪的刑事案件侦办工作;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电力部门负责矿山供电管制。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监管。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创新管理;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D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2-0138-03

1 概述

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矿位于河南省义马市,目前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220万吨/年,是一个拥有50多年开采历史的大型煤炭矿山企业。曾荣获“全国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常村煤矿坚持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三率”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三废”排放达标,矸石及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均高于国内同类矿山水平。能够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全面实施土地复垦,打造园林式矿山,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矿区。

2 绿色矿山的含义

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严格实施科学有序地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对于必须破坏扰动的部分,应当通过科学设计、先进合理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的存在、发展直至终结,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融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轨道中的一种崭新的矿业形象。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矿业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它着力于科学、有序、合理地开发利用矿山资源的过程中,对其必然产生的污染、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破坏失衡,最大限度地予以恢复治理或转化创新。

3 依法办矿方面

常村煤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把节约放在首位”等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依法设置和组织生产,严格遵守《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做到了合法经营,证照齐全,遵纪守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和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4 规范管理方面

常村煤矿具有完善的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矿山管理科学、规范。认真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等。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制定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对开采后的土地及时恢复地貌,实现了全面复垦利用,消除了地质灾害威胁。积极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尽量减少对资源储量的消耗,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 具体管理措施及方法

5.1 加强领导,完善绿色矿山建设制度,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步伐

为了把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绿色矿山创建领导小组和绿色矿山创建办公室,召开了绿色矿山创建会议,对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10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了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办公室,每年都组织对地表裂缝进行回填夯实,植树造林或恢复成耕地,供附近村民耕种,这些工作为建设绿色矿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5.2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做到“三废”零排放

自创建绿色矿山以来,两个污水处理厂均能正常处理污水,矿井水日排放量不超过800方,排上来的矿井水全部进行了处理。澡堂每天使用水量在700方左右,澡堂生活污水也全部处理,废水处理后得到全部利用,做到了废水零排放。进一步提高了矸石砖产量,每年可使用矸石量由12万t提高到15万t左右,每年可多使用矸石量达3万t,每年产生矸石量约10万t,矸石山堆积矸石约40万t,照此计算大约8~10年可把矸石全部利用,做到了矸石零排放。建成了电厂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利用跃进电厂余热为办公场所、职工宿舍、家属楼房供热,实现了集中供暖,供热效果良好。

5.3 加强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

常村煤矿采取矿上和职工集资入股的方式,筹资1200万元建设了煤矸石烧结砖厂,安置职工家属115人,入股职工每年可获利股金的15%~20%,增加了职工收入。利用矸石砖厂余热,每天向矿职工澡堂提供温度不低于60℃的热水200方,满足了矿职工澡堂洗浴用热水,也使矸石砖厂余热得到了充分利用。矿井水处理后排到鱼塘养鱼,每年可产鱼虾4000多kg,既减少了污水排放,又美化了环境。澡堂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供附近村民浇地使用,促进社区和谐和工农关系。

5.4 加大投入,积极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在储煤场四周建成了墙高18~20m、周长757m、墙体总面积13276m2的新型挡风抑尘墙工程,彻底解决了储煤场煤尘污染问题,使矿区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避免了工农关系纠纷,保持了矿区和谐稳定;在矸石山建成了自动喷淋降尘系统,有效地抑制了矸石山扬尘和煤矸石自燃问题,减少了大气污染,改善了矿区环境;在矸石山北面建成了一道高6m、长120m的矸石山拦矸坝,用于防止矸石流失;在储煤场建成了储煤场喷淋降尘工程,用于治理高架皮带落煤、装载机装煤产生的煤尘,这些工程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5.5 加强地表塌陷、裂缝治理,增大耕地面积

由工联办牵头,地测科、调度室、运销科配合,每周对地表塌陷裂缝排查一次,发现塌陷裂缝,及时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处理。据工联办记录,自2005年以来,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回填地表塌陷裂缝31次,共计回填土方6万余方,投资500多万元搬迁村庄2个,搬迁后的村庄废墟都进行了平整,恢复成耕地,供村民耕种。自建矿以来共计恢复耕地面积达2万亩。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耕地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00万元以上。

5.6 加强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人才素质,重奖科技项目

常村煤矿注重技术创新工作,每年申报的科技项目达80项左右,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在集团公司召开的“第四届科技大会”上,被集团公司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获得义煤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得技术革新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43项。2008年以来,获得河南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奖3项、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成果奖2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1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7项,另有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正在受理中,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38篇。同时,完善科技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新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先后拿出300多万元资金,表彰奖励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项目300多项,获奖人员达500多人次。

5.7 和谐发展,共建文明,提升绿色矿山形象

一个文明和谐的企业,一定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企业。为建设文明型、和谐型、生态型的绿色矿山,我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矿区。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了职工素质。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和准军事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矿井专业达标规划。三是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对职工宿舍进行了整体装修,统一配备了空调、电视,实现了宾馆化管理;职工食堂、公寓楼、职工生活区供暖等矿重点工程都已相继完成整修并投入使用,使职工真切地感受到了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5.8 大力培育“感恩”文化,提升职工的幸福指数

常村煤矿以“真诚、同心、感恩你我他”企业精神为引领,精心培育广大职工知恩、感恩、报恩情怀,在矿区形成了弘扬感恩文化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提升了职工的幸福指数,在矿区营造了浓厚的感恩氛围,凝聚了发展合力。举办了“千人感恩签名”、“孝心补贴发放”暨感恩教育启动仪式,为在职职工80岁以上的父母发放孝心补贴。同时,坚持开展春节社火活动、大型焰火晚会、广场文化、消夏文化、节日文化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年年举办职工运动会、“颂歌献给党”红歌会和“国庆文艺晚会”,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职工全面发展。

6 常村煤矿未来三年创建绿色矿山的重点项目

(1)对碴堆棚户区搬迁后的房屋废墟进行改造,修建成一个供职工散步的公园,主要以植树种草为主,同时修筑一个高位水池,用于浇灌

树草。

(2)对南山棚户区搬迁后的房屋废墟进行改造,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同时在山顶修建一个高位水池,用于浇灌树草。

(3)对涧河两岸进行治理、修筑堤坝,同时对河道进行清理,并在涧河两岸堤坝种植柳树1万棵,改善生态环境。

(4)对矿区范围内难以行人的荒山进行平整,植树造林、种草绿化环境。

(5)对地表村庄定期进行排查,发现房屋裂缝达到搬迁级别的,全村进行搬迁,搬迁后对村庄平整恢复成耕地,供附近村民耕种。

(6)将矿区所有路灯改造使用太阳能,逐步把职工宿舍楼走廊照明灯也改造成使用太阳能。

7 结语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管理,重要性

Abstract: China is more than one earthquake country, a strong earthquake caused huge losses of life and property and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roads, bridges also suffered varying degrees of damage.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engineering is necessary, but should choose a reasonable premise to meet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target bridge span bridge structure program, as far as possible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investment control within a suitable range. After years of bridge experience in survey and design, the methods used in bridge seismic design and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the special areas.

Keywords: bridge seismic damage; seism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TV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机电设备管理机构不完善

很多矿山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机构都不完善,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体系,日常工作中,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仅靠电工负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电工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应付生产中,根本谈不上机电设备的管理。而很多矿山的负责人在观念中对于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还不够重视,对于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建立健全的机电专业管理组织,职能管理意识淡薄,甚至供电系统的施工都没有按照设计进行,而是仅凭电工人员的工作经验,而对于机电设备的性能也没有按要求进行测试,仪器仪表的校验也不按照规定来办,总之,矿山企业的机电管理机构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欠缺。

(2)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一般在矿山从事机电设备管理的技术人员,真正科班出身的只有微不足道的几个人,很多矿山企业没有专职的机电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技术管理无法与生产相结合,而仅有的几个机电技术人员又是仅凭经验相当然的进行原始操作,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非常贫乏,并且也受到经验的局限,无法应付日益加大的设备故障率。

(3)矿山机电设备认识不到位

在矿山进行设备采购入厂时,无论是配套设施还是安装调整试都没有做到位,盲目的把设备投入到生产中来,于是造成本该发挥最大效益的机电设备因为人为的盲目性,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总之,矿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对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在企业生产的诸多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至关重要。首先,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首要因素。设备管理是增产增收、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次,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是提高工作日人员的劳动生产率的关键。企业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都是依靠设备来完成的。设备的运行效率与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密切相关,因此要想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必须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率,把设备故障率降到最低。最后,设备良好的运行的状态和管理是实现降低生产消耗的有利途径。只有良好的设备运行状态才会有正常的原材料消耗。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节能降耗永恒的主题。

2.如何加强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管理

2.1抛弃陈旧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管理

矿山企业中的现代化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使管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矿山企业的机电设备包涵了企业生产中的所有设施,其工作地点、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并不统一,因此对其进行的管理模式必须抛弃旧的机械式的管理方式,按照统筹管理、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管理。首先,在管理思想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上也要适应现代的要求,树立人本思想、民主管理思想、现代经营思想、公开竞争思想等。其次,在管理技术上要适应大生产发展的需要,采用符合生产发展要求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2.2提高矿山企业机电设备在生产中的可动率

可动率是在想让机电设备运转的时候,设备就能及时正常地运转的比率。也就是说,按一下按钮,设备马上就能进行所需工作的状态。可动率的理想状态是100%。而且必须以那个为目标。矿山企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工作人员的安全往往是与参与生产中的机电设备密切相关的,设备的故障可能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因此,矿山企业必须好好地对机电设备进行预防保护,事先排除故障,并有必要使改变程序的时间缩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的可动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

2.3适时地对矿山企业机电设备进行状态检修

状态检修就是在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的运行状况在一定时期内有可靠的保证措施及依据的情况下,根据设备状态和分析诊断结果,安排检修项目和时间,并主动实施的检修。状态检修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事后检修工作,节约工时和费用,使检修工作更加科学化。因为有了状态检测,有关专家在办公室就能很方便地浏览到所管变电站任一设备的当前和历史状态,并能迅速地对设备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

2.4加强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的更新

矿山企业中,旧的生产设备不仅会对经营效益产生阻碍,而且会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要加强对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的更新。设备更新是指对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设备,用新的设备更换或用先进的技术对原有设备进行局部改造。另外要注意,在设备更新过程中,要把设备的更新改造同加强对原有设备的维护修理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现有设备是完成生产任务的主力,因此,要加强对现有设备的管理,做好维护修理工作。要确保在设备更新时,不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和消耗增加。

2.5加强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维修技术

矿山企业中的机电设备维修是指机电设备技术状态劣化或发生故障后,为恢复其功能而进行的技术活动。矿山企业生产中,机电设备的损坏时有发生,加强对设备的维修管理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首先,设备维护保养。设备维护保养的内容是保持设备清洁、整齐、良好、安全运行,实践证明,设备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维护保养的好坏。其次,设备检查。设备检查是指对设备的工作状态、工作精度、磨损或腐蚀程度进行测量和校验。最后,设备修理。设备修理是指修复由于日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精度劣化。通过修理更换磨损、老化、腐蚀的零部件,可以使设备性能得到恢复。

3.小结

目前,矿山企业中的机电设备自动化程度日益增高,管理层次也越来越复杂,这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设备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者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矿山企业中的机电设备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没有这些设备的安全运行,就无法保证矿山企业的生产。因此,应按照本文所提建议,努力提高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以保证企业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全军.浅谈矿山机电设备管理[J].矿山机械, 2005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篇4

全面实施生态修复治理,从实践上实现生态涵养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平方千米,建成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涵养和植被净化功能明显增强。实施了永定河上游水质改善工程,推进永定河流域点源污染治理和沿线25个村的面源污染治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19套,每年处理永定河三家店拦河闸上游污水200万立方米。实施了永定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系统。

推进生态涵养与生态产业同步发展在大力加强生态修复的同时,以沟域经济为载体,加快培育替代产业,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按照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相结合的思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工矿废弃地位置,分别将废弃矿山、旧灰窑、采石场建成休闲公园、特色种植养殖基地等,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实现良性互动。

门头沟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57%;林木绿化率达到56.63%;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率达到92.6%,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81.1%;矿山土地治理面积13093亩,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57.83%,受保护地面积占到全部陆地面积的49.7%,有力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使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乡环境面貌大为改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短期行为,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工作依托的是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项目完成后,后续管护资金跟不上,无法维持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性,使生态修复的效果得不到有效保护。

配套资金不足,资金筹措难度大门头沟区是典型的石质山区类型,山高、坡陡、土层薄、水源匮乏等自然条件造成生态修复难度大、成本高,而生态修复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生态修复的范围急需进一步扩大,因此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坚实后盾予以保障。目前来看,财政资金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本区财力的限制,资金明显不足,筹措资金难度较大;二是一些预算单位项目申报时研究报告缺乏可行性,导致项目批复延误或者不被立项。

生态修复处于示范阶段,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几年来,重点对108、109国道沿线、风景名胜区周围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山体进行了修复,其他大面积废弃矿山还没开始修复,急需总结成熟的经验进行大面积推广,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门头沟区开展生态修复的对策加强宣传,树立长期坚持的意识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努力地工作,应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做到人人关心、参与、支持生态修复工作,使生态修复工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的重要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从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开发山石资源,切实维护山石资源的开发秩序,全面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为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按照“政府引导、统一部署、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依法推进。合理调整矿山开局,优化配置资源,严格控制山石开采企业的数量和生产规模,对布局不合理的山石矿山限期关闭,统一规划到集中开采区。加大对已破损的山体和废弃矿井(坑)恢复治理力度,逐步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工作重点和目标

(一)工作重点

1、整顿的重点: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勘查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非法开采山石资源等违法行为;整顿和关闭破坏地质环境、“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露天建筑石材矿山;针对山石资源开采现状制定科学的整治方案。

重点矿区:镇的矿区;、等乡镇的岩矿区;矿区。

2、整合的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山石开采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山石资源开发的规范化、科学化。

重点区域:矿业权布局不合理,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矿区,可以集中开采而分散开采的矿区,主要是、、建筑用岩开采区;生产规模与储量规模不适应的矿区;矿区范围平面或立体交叉重叠的地区和地质环境脆弱区。

3、地质环境治理重点:积极开展省级地质公园评审及筹建工作;落实治理资金,大力开展损毁山体、采石坑的治理工作。

重点区域: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区域;京沪高速公路段。

(二)工作目标

1、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和主要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及其他禁采区内山石矿山全部取缔关闭,做到“三不留、一恢复”,即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并开展损毁山体恢复治理。

2、制定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建立治理资金筹措机制。

3、结合实际,制定符合省内标准的山石资源开采规模标准。

4、划定山石资源集中开采区,开采布局合理,基本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开采。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开采方法、开采工艺和技术。2012年6月底前,建筑石料推广应用中深孔爆破开采技术和机械化装载设备达50%以上。

6、通过专项整治,山石资源矿山比2005年压减20%以上。

7、2012年6月底前,城市周边和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70%的被毁山体必须得到有效治理。其中城市规划区及周边可视范围内的被毁山体,限于2012年9月底前治理完毕,已恢复山体有根本性改观。

8、进一步制定完善山石资源勘查开采管理办法,山石资源开发要更加规范、科学。

三、工作安排

(一)工作方法

一是依照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的要求,按照“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可采区内聚集”的原则,大力推进山石资源整合工作。要按照已划定的禁采区、限采区、可采区,对现有的石材矿山进行清理,凡是不符合规划、整合方案要求的一律予以取缔关闭,避免山体自然风貌继续遭到破坏。要认真编制山石资源整合方案,合理调整开局,优化集中开采区设置,严格控制山石开采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对布局不合理的山石矿(点)进行资源整合或关闭。整合后的矿山要符合法定条件,并达到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对生产规模达不到标准的已建矿山,要按要求限期达到最低开采规模。对破坏浪费资源、不符合资源整合条件、限期内生产规模仍达不到标准及其他达不到整顿规范标准的各类石材(料)矿山,2012年6月底前全部予以关闭。各级资源整合方案未批准前,不得设置新的山石资源采矿权,对已设立的要进行清理。

二是严格矿权准入门槛。按照资源整合方案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科学设立采矿权。严格新建山石矿山准入条件和最低开采规模标准,适度控制山石资源矿山数量和规模,对矿业权设置实施源头管理。新设立矿山的建设规模必须与矿产资源储量规模适应,不得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化整为零。严格审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凡达不到国家技术规范、开采回采率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批复文件、生产能力达不到5万方/年的建筑石材(料)新设矿山一律不予批准。生产能力小于2万方/年的已建小矿山,均要进行整合,整合后仍达不到最小开采规模的,一律予以关闭。

三是切实做好对已毁山体和废弃矿坑的修复工作。因历史原因遗留,特别是“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被毁山体、残留矿坑,要认真编制修复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具体工作计划,落实治理资金,分步骤、按计划的综合整治。对新建和生产矿山,必须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认真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申请新办矿山,未提供矿山环境影响批复文件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已建矿山未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限于2012年3月底前制定完成。矿山企业未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要限期予以治理,否则,不予办理延续、变更和转让等采矿登记手续。对逾期不治理或治理达不到要求的,除治理保证金不予返还外,还可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采矿许可证。要认真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督促矿山企业缴纳治理保证金并签定治理责任书。一次性缴纳治理保证金的,要于2012年3月底前缴清;分期缴纳保证金的,首次缴纳时间不得超过2012年3月底。对于拒不缴纳和不足额缴纳的矿山企业,要依法严肃处理,坚决杜绝只开采不治理现象的发生。

(二)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和部署阶段(2012年3月下旬)。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105号)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分通知》(临政办发[2012]5号)要求,宣传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整顿规范工作的发动和部署。

2、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底)。根据山石资源专项整规和批复的矿产资源整合方案要求,按照“政府调控推进,企业平等协商,合理划分利益,依法规范管理,促进企业提高,争取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实施山石资源专项整规工作。对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矿山坚决予以关闭;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开采方法、开采工艺和管理经验;切实搞好对已毁山体和废弃矿坑的修复治理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7月下旬)。对本县的整顿规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本地矿产开发秩序长治久安的措施和方法,7月底前写出总结,申请市政府进行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这次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保护国家资源,体现国家利益,最大限度的提升资源价值;要妥善处理好政府、集体、投资者和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到国家资源不浪费,资源性资产不流失,农村集体经济不受影响,投资者权益不受损害,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充分考虑资源有偿使用与资源整合的有关衔接,坚持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与矿业产业政策衔接的原则,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和企业资源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资源整合和采矿权的市场化改革,全面实现矿产资源资本化管理和有偿使用。县政府把整顿规范工作列入工作责任考核目标,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签订目标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管领导要靠上抓,把目标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矿,落实到人。对管理不到位,特别是“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山石资源开发秩序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要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篇6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目标,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总要求和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转变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切实增强土地和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工业强县、项目推进、招商引资”三大战略对建设项目用地和矿产资源的需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全面加强基础工作,狠抓班子和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成效明显,现将*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做法

(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补充通知》的要求,将保护责任落实到镇、村和农户,各级保护责任人签订了责任书,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碑,完善了基本农田文、图、表、卡、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责任制度,制定了考核办法等。在强化保护责任的同时,还通过规范基础管理、加强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强化执法监察等举措,进一步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截止目前,全县耕地面积为7.9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69万公顷,确保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率达84.59%,保护块数38128块。

(二)贯彻落实“工业强县”战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一是抓好了重点项目用地选址预审和规划调整工作。重点办理了四川*水泥有限公司、星船城水泥有限公司、四川兴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三个项目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资成化工、恒欣化工两个化工厂及移动塔基的用地预审工作。四川*水泥有限公司和四川星船城水泥有限公司和四川兴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完成项目选址、图件制作、规划调整、用地预审上报等工作;资成化工、恒欣化工和移动塔基已完成了项目选址、图件制作、规划调整等工作。同时配合县委组织部完成了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用地的规划调整工作。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征地报件工作。8月26日,*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会后,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倒排时间,定责定人,半个月内,在*镇、*镇配合下,完成了工业园区5个平方公里的测绘勘界、灾后重建实施规划编制、调规、征地听证等所有环节的全部工作,于9月10日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征地报件上报前后,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和县领导多次带队到省厅汇报、衔接、跟踪。截止目前,组件上报了11个批次报件,其中城市批次建设6件,乡镇批次建设5件,涉及征收土地284.7278公顷,其中耕地174.1753公顷。特别是*年第一批乡镇建设用地的征地报件,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获经该批次用地的批复,保障了我县建设用地的需要。现10个批次报件除第六批城市建设用地无占补平衡指标未获审核外其余9宗报件都通过了省厅会审会,并已转报到省人民政府。三是抓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全力以赴积极保障四川省星船城水泥有限公司、四川*水泥有限公司和四川兴乐化工有限公司三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用地。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我局和铁佛镇、球溪镇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力排各种困难,截止10月,按计划按时完成了四川省星船城水泥有限公司和四川*水泥有限公司两项目建设用地481.7625亩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任务,确保了两企业按时进场施工。四川兴乐化工有限公司建设用地现已完成征地范围内地面附着物、构筑物以及房屋的清点丈量登记核实和补偿方案的草拟等前期准备工作,待省政府征地批文下来后,即可实施征地补偿,预计该征地工作可望在12底前完成。抓好了归连铁路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工作。截止目前,归连铁路除归德火车站接轨处补偿还未兑付完成外(该段落补偿兑付工作正在进行中),其余永久征收红线范围内的拆迁补偿工作已经完成,永久征收土地兑付了5个镇以及相关被补偿单位4800余万元。积极配合归连铁路公司完成铁路建设所需14处临时用地批复工作,临时用地涉及3个镇327.708亩。按政策要求配合相关部门落实了归连铁路建设征地农转非人员。

(三)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大力推进资源市场化配置

今年以来,我局继续严格按照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开展土地利用管理工作。一是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的通知》(国土资电发[*]36号)的文件精神,通过查阅台帐、现场勘查等形式对全县范围内所有用途的闲置土地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闲置土地2宗,闲置面积36.52亩,对土地管理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二是启动了《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系统》,加强了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批后实际利用情况和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强了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三是继续加大招拍挂力度,提高经营性用地出让面积的比例,1-10月共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9宗430户,出让面积41.36公顷,土地收益5226.26万元。其中协议出让6宗,面积6.69公顷,土地收益1019.85万元;拍卖出让1宗,面积0.03公顷,土地收益40.5万元;挂牌出让2宗,面积33.24公顷,土地收益3988.64万元;个人房屋交易补办协议出让手续430户,面积1.4公顷,土地收益177.27万元。划拨供地11宗,面积5.87公顷,划拨价款33.6万元。四是严格执行“两个百分之百”政策要求,做好交易服务费的征收管理。截止10月办理个人土地协议转让312宗,收取交易服务费2.889万元。预计在12月底前收取星船城、*两宗建设挂牌用地交易服务费后,将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四)加强土地执法,严格惩处违法违规用地

一是积极稳妥地开展“三无”乡镇创建工作,继续推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各乡镇制发了相应的动态巡查实施方案,将动态巡查和创建工作纳入各乡镇目标考核和议事日程。二是加大违法占地和违法越界开采矿产资源查处力度,严肃查处上级交办、部门转办、动态巡查发现及群众反映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截止10月份,共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11件,罚没收入26万元,其中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件,占地面积18552.5平方米,罚没收入19万元;查处越界开采矿产资源违法案件3件,罚没收入7万元。三是积极参加县委、县政府对交通村七社开展的非法占地、违法违章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对该社位于星船城水泥厂对面的整片违法违章建筑实施了。实施强制搬迁方案,确保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3月初至5月底,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对*县2004年第一批、2006年第二批城市建设征收土地范围内应搬迁而拒绝限期搬迁的17户村民房屋开展了强制搬迁工作。局执法大队牵头对被强制搬迁户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反复的政策宣传解释,最后仅对陈洪恩户实施了强制搬迁。强制搬迁房屋占地面积152.04平方米,建筑面积615.18平方米。四是对全县33个乡镇农贸市场的用地问题进行了调查,向县政府提出了合理的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案,并按国土例会会议要求进行处置。五是认真做好维稳工作,共接待来信来访46件,其中来访10件,来信及上级转来件36件,处理件6件。派出业务骨干入驻县群工局窗口,搞好上访群众接待工作,通过努力,确保了全国“两会”和“两奥会”期间无“涉土”上访人员上京到省。六是根据省、市的安排部署,按时完成了全县33个乡镇的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推进矿产资源整合,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

一是全面完成了矿山企业年检、“三率”指标考核以及矿山统计年报、矿山企业占用储量登记统计工作;二是矿山企业“两费”的征收,采取了与年检、年报和矿业秩序整顿相结合的办法,参考各矿山企业不同矿种的实际情况据实征收,提前完成上级下达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截止*年11月11日)完成24万元和采矿权使用费10.15万元的征收任务;三是办理矿山企业采矿登记、换证28件,上报市局办理登记换证2件;四是积极培育采矿权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市场化配置矿产资源,对新设矿权全部实行了招拍挂牌出让方式,截止目前,成功挂牌出让2宗采矿权,协议出让28宗采矿权,共实现采矿权出让净收益198万元;五是对逾期未办理延续登记的13家矿山企业持有的采矿许可证予以注销,对到期的45家矿山企业发出停产通知并责令矿山企业停止开采;六是全面完成了煤矿储量动态监测工作;七是制定了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规划预审稿已编制完成;八是认真执行《四川省地质勘查规划》,营造良好的地勘环境,积极协助资威煤田勘查、铁佛张家寺、罗泉蒲家坝、兴隆街桥亭子等石灰石勘查区的普查及详查工作;九是深化矿产资源开发整顿规范工作,认真开展“回头看”行动,对三家越界开采石灰石矿的矿山企业发出责令停止越界开采通知书。十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范矿山地质灾害工作,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基本情况数据库,实行动态信息跟踪管理。对排查出的灾害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对历史原因造成的无主废弃矿山,组织开展监测,实施综合治理,消除隐患。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督促矿山企业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坚决落实矿山企业在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责任。督促矿山企业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复垦”的原则,认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复垦的责任和义务,对存在矿山地质灾害隐患且拒不整改的,坚决依法查处。检查中对因开采石灰石堆放弃渣,诱发山体滑坡,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二家矿山企业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截止目前,共征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197万元。

(六)实施国土资源民生工程,努力促进和谐*建设

1、稳步推进“金土地工程”。继续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组织项目施工和项目申报。截止10月,实施完成了公民镇土地整理项目竣工审计工作;完成了*、*两项目工程扫尾工作,并通过省厅验收,目前正准备资料送财政评审及审计局审计;完成了鱼溪镇土地整理项目的施工设计和施工招投标,目前中标单位已进场施工,预计整个工程年底前完工。在抓项目实施的同时,还上报了三个自求平衡土地整理项目和修改上报球溪、龙江两个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目前已完成发轮、明心寺、陈家三个土地整理项目的勘测、规划、施工设计,正准备送省厅立项。

2、精心组织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井,在保证水质水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方便农户使用。二是强化监管,切实用好打井补助资金。三是加强了对有关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切实保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四是制定了实施规划和方案,通过招标,确定了7个施工队,目前已完成红层找水打井8011口,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现已进入验收工作阶段。

3、认真抓好地灾搬迁避险安置工作。一是年初认真编制了《*县二00八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全面落实了汛期值班、巡查、调查、速报、应急处置制度,通过编制主要地质灾害防御预案表和填发明白卡等方式,全面建立了地质灾害县、镇、村、社四级联防制度。二是进入汛期以来,为切实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狠抓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各项防灾措施的落实,对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和排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促使全县上下立即动员起来,再次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对涉及30个乡镇186处隐患点进行了实地核实,并对109地灾点处提出了处置方案(其中:治理44处,搬迁65处),共落实县财政补助资金139.98万元。三是对银山等15个乡镇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四是认真落实施地灾搬迁避险安置工作,制定搬迁避险安置实施方案和规划,已完成目标任务30户搬迁建房工作,已进入验收工作阶段。

(七)抓好灾后重建工作,抢抓发展机遇。一是“5.12”地震发生后,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县因地震引发的47处次生地质灾害点进行了逐一核实,提出了处置方案,并编写了《*县“5.12”特大地震及地质灾害灾情灾后重建规划纲要》;二是根据我县土地受灾情况编写了《*县灾后重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制作了《*县灾后重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根据省厅安排编写了《*县灾后重建土地利用总体实施规划》,制作了《*县灾后重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图》;三是根据省厅《关于组织开展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积极配合601大队开展全县安置点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全县22个地震灾害点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进行了危险性评估,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四是编制完成了危及成渝高速公路和31户群众安全的高楼镇三叉村猴子山危岩治理工程立项报告并上报市局,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五是在征地报件工作上,调整了审批程序,简化了用地报件,缩短了审批时间。9月中旬上报了4批灾后重建征地报件,征收土地面积1653.9225亩。受地震影响,各乡镇农房均有不同程度受损,截止目前,通过农户自己投工投劳对房屋进行加固、维修房屋16607户,确保了居住条件。

(八)着力抓好“二调”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夯实业务基础

一是加强地籍规范化管理。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加强规范化建设,及时调处土地权属争议5件,加强了城镇规划区地籍调查工作,完成了*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开展了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按时完成政务服务中心交办的承诺件,共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3342个,《集体土地使用证》2106个,办理他项权利证书218个,抵押贷款金额13744万元,加强地籍测绘、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地籍档案管理工作,完成了*县*年第一至六批的城市建设用地和第一至五批的乡镇建设用地的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二是扎实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队伍,并与四川信达测绘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合同;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方案获得了省二调办的同意,并领取了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底图;制订了*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计划;通过竟争性谈判,确定了二次土地调查的质量监督检查队伍,并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签订了县二次土地调查质量监理合同书。截止10月底,完成了全县33个乡镇783个村的权属调查工作,全面开展了外业调查,已调查完成1400平方公里,预计在11月底全面完成外业调查。三是重新启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今年3月,按照上级指示,重新启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理清了修编基期数据,完成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潜力专题研究》、《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规划实施评价评价报告》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研究》四项专题初稿,通过与成都科地公司反复交流和沟通,先后进行了三次修改,专题报告已形成第四稿。根据今年10月国土资源部召开的电视电话会会议精神,重点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土地利用总体修编工作,近期工作以大纲编制和完善为主,并对已形成的专题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四是开展了城区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形成了初步成果,正准备于12月举行听证会。五是为保障被征收土地农民的利益,会同县统计局、林业局等7部门到新桥镇等实地调查农业产值情况,确定了*年征收土地年产值。六是抓好农房审批工作。截止目前,农房审批共计2287件,总面积313.095亩,其中权属变更121件,面积17.2425亩;改建976件,面积139.08亩;新建1067件,面积145.095亩;扩建173件,面积11.6775亩,新建住房占耕地9.66亩。

(九)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工作主题,切实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班长”的主导作用和班子成员的整体作用,提高班子的整体战斗力。认真开好了干部作风整顿及效能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切实加强了班子自身建设。二是继续开展了国土资源系统领导班子“四好”活动,比、学、赶、帮、超,积极向上的局面逐步形成。三是认真开展了“解放思想,促进新跨越”大讨论活动,制定了开展《*县国土资源局“思想大解放,推进新跨越”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对大讨论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局主要领导在*电视台就围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高效的国土资源保障做公开表态发言。开展“五抓”活动,将大讨论活动推向深入。抓宣传教育。通过会议、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理解开展“思想大解放,推进新跨越”大讨论活动的重大意义。按照《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开展“思想大解放,推进新跨越”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制定局大讨论方案,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抓制度建设。进一步清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了会议制度、工作管理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责任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岗位轮换制度等内外监督制度,优化部门职能,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抓依法行政。着力抓好“阳光政务”“阳光交易”,严把用地审批关,占补平衡关,实行用地全程监管,把国土资源工作主动纳入社会监督之下,服务发展大局。抓优质服务。深入开展机关“五不让”承诺活动,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国土资源审批程序,简化办事流程,方便群众,提高办事效率。抓督查考核。深入贯彻《内江市国土资源系统工作纪律“六不准”》,局效能办加强对干部职工上班时间的督查,对工作时间内做与工作无关的职工进行严肃处理;对机关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讨论、座谈、走访等形式,深入查摆,制定整改措施,把机关效能建设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四是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任务,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治本抓源头工作力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方面入手,深入贯彻了中纪委(*)7号《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四是狠抓平安创建、档案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和妇女工作。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篇7

各位领导:

现将**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19年1月1日《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以来,我局结合自身职责,认真厘清思路,把土壤污染防治同耕地保护、土地征收、建设用地供应、城镇建设规划实施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融入到自然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严守耕地红线,严防土壤污染。

一、实行分类管理,强化耕地质量保护

保护耕地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保护耕地重在保护耕地的种植条件,保护土壤不受污染。我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是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按照耕地保护任务,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以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各级保护责任,对全县116.7611万亩耕地(其中永久基本农田97.6万亩)实行最严格的保护。2019年,县政府与乡镇、街道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18份、乡镇、街道与村级签订责任书222份。

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打击违法占地和非法采矿行为、闲置土地清理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并实行奖惩,确保资源红线不被逾越。

三是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把对耕地保护的宣传作为“4·22”地球日、“6·25”土地日、“8·29”测绘法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的主要宣传内容,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开展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同时,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设立了240处保护标识,埋设了1140根界桩。

四是强化部门联动,实行分类管理。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完成了耕地环境质量划分工作,其中优先保护类耕地115.8764万亩,占比99.24%,安全利用类耕地0.8847亩,占比0.76%。建立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其中详查单元内包含15个优先保护类I、352个安全利用类II,土壤污染物均为镉;详查单元外包括18个优先保护类I1和3个优先保护类I2, 土壤污染物为镉。

二、坚持用地准入制度,从源头管控污染源

为认真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实行)》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按照《2020年合肥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点》的部署,结合本部门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职责,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准入范围和条件,对污染行业用地严格把关,特别是对554.01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内项目用地,实施最严格的管控,必须完全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县生态环境分局和农业农村局都是县土委会、规委会成员单位,全县所有项目用地都必须经土委会、规委会研究,实行集体决策,共同把关,用地准入管理信息沟通机制顺畅,凡界定属于潜在污染行业的建设用地申请,一律不予办理供地手续;对在土地开发利用前,涉及用地性质变为住宅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用途的,对原场地未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不得开发利用,确保人居土壤环境质量。2019年以来,我局通过招拍挂向社会供应土地70宗,其中工业用地42宗2558.31亩,经营性用地28宗1286.81亩,全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无污染土壤项目。

三、合理布局,科学防控

1.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和重点行业用地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实现调查成果共享,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相关土壤数据信息,科学规划相关行业企业选址布局,禁止在水源地保护区、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地区新建化工、冶炼等行业企业。严把土地征收关,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受污染地块的开发利用,对已经污染的地块实行科学规划,严格落实管控措施。我县化工企业****化工有限公司经县政府批准土地收储,收储面积447亩,该地块疑似污染,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展开调查,确定聚氯车间和精炼铜泵车间存在土壤污染。为防止污染扩散,加强风险管控,县政府要求由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具体落实该储备地块的土壤污染防治和风险防控工作,所需资金由县财政从土地储备资金中安排拨付,同时要求我局和相关部门加强联动监管,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2.加强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生产矿山、尾矿库的土壤环境治理。**县已实施国家级合肥县环**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片区项目)和**县北郊矿区废弃矿山治理修复项目等约14个生态修复项目,投入治理资金2亿多元,累计恢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约5平方公里;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计划投资20.34亿元,计划于2024年底前全面完成**县域范围内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县现有生产矿山6座,主要生产水泥用灰岩、铁矿石、冶金(镁)用白云岩;尾矿库4座,现状全部为停排尾矿库。矿山每年采取人工取样和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对矿山、尾矿库土壤、地下水进行检测,确保采矿区、尾矿库土壤安全。

四、强化动态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篇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城市能力驱动的视角”(编号:70973121);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基于资源—资产—资本理论的矿山废弃地再利用管理研究”(编号:CXLX12_0971)。

① 2010年徐绍史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要求认真研究土地、矿产的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新属性特点,树立新型的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

摘要 矿山废弃地高效再利用日益引起社会关注。“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资源管理观的提出为分析与构建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深化矿山废弃地再利用管理研究提供了崭新思路。本文以“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理论为基础,首先归纳了矿山废弃地属性认识、再利用特征,认为矿山废弃地具有环境问题、资源、资产、资本属性,其再利用是矿山废弃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价值再生过程;并从法律法规建设、复垦利用实践、交易市场形成等方面分析了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研究的现实基础;然后构建了“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并分析探讨了其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过程,以期建立矿山废弃地价值有效运作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下只有能达到投资者期望收益率并能预期收回投资或者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可以通过创建市场实现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废弃地才能资本化,实现其市场价值。最后文章从加强复垦利用示范工程推广以显化矿山废弃地再利用价值、建立和完善矿山废弃地再利用有关的服务机构、继续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引导三方面提出了促进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的建议。

关键词 矿山废弃地;属性认识;再利用;价值实现路径;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11-0157-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1.023

随着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出台,矿山废弃地的高效可持续再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11年9月在国土资源部考察时强调要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2年3月国土资源部启动十省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许多资源型城市,如徐州市、唐山市、淮南市等,相继提出了“向矿山废弃地要资源”“盘活矿山废弃地”的理念,积极进行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示范工程推广。为推进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国内学者从矿山废弃地资产化、资本化运作的角度对提高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矿山废弃地利用最佳效益等进行了一些探讨[1-4],但还未对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进行系统研究。“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资源管理观①,是一种新的、以价值为导向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理念和方法,它的提出为构建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深化矿山废弃地再利用管理研究提供了清晰思路。本文以“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理论为基础,首先归纳总结了矿山废弃地属性认识及其再利用特征,并分析了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研究的现实基础,然后构建了“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并对其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建立矿山废弃地价值有效运作机制,为实现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市场化,加速矿山废弃地流转提供借鉴。

1 矿山废弃地属性认识及其再利用特征

1.1 矿山废弃地属性认识

梳理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矿山废弃地主要有环境问题、资源、资产及资本三种属性认识。①环境问题属性。矿山废弃地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典型复合现象,是以土地资源破坏为核心的次生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景观和经济社会发展[5-7]。②资源属性。矿山废弃地是矿区复兴的潜在资源[8]。别青城[9]提出了矿山二次资源的概念,黄敬军等[10]提出了“将开山采石作为资源第一次开发,对废弃宕口的利用作为资源第二次开发”的观点。将矿山废弃地视为新的资源类型进行开发重建,成为土地开发利用的组成部分,是经济发达地区获得增量土地资源的主要途径[11-12]。③资产及资本属性。随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矿山废弃地成为后矿业经济发展的资本,也具有资产、资本的属性。孙乐为[1]提出了塌陷土地的资产化,以使废弃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蒋正举等[2]从土地资源稀缺性、具有使用价值、产权可以市场化配置三方面分析了矿山废弃地资产属性,并提出了矿山废弃地资产化经营途径;孙京海等[3]、王鑫等[4]从供给稀缺性、资产性和增殖性三方面分析了采煤塌陷区土地产权的资本属性,并阐述了资本化的条件和资本运作模式。可见,矿山废弃地除了是一种环境问题外,还具有资源、资产、资本的属性。矿山废弃地资源、资产、资本属性认识及其资产化、资本化研究,为进行“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1.2 矿山废弃地再利用特征

矿山废弃地一方面处于采矿活动的终点,另一方面又是新的经济活动的起点,其再利用是集环境、资源、经济发展于一体的重大复杂工程,与一般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单纯的生态环境治理有区别[13-14]。首先,普通土地利用投资和效益的年际分布一般比较均匀,而矿山废弃地使用级别较低,再利用之前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整治,使矿山废弃地资源化。其次,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可提高土地的级别,带来土地的增值,存在着资源的二次利用,可以获取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与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有着显著区别。矿山废弃地再利用不是单纯的投入,而是具有直接的投入-产出效应。如图1所示,对矿山废弃地进行整治投资是矿山废弃地资源化过程,其初级产品是复垦土地(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若将复垦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可以获得产品或服务,不论是复垦土地,还是产品或服务,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因此,矿山废弃地再利用是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价值再生过程,但由于社会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的公共性以及难以量化性,导致一些矿山废弃地再利用项目效益不显著,这也促使政府要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创新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

2 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研究现实基础

2.1 法律法规建设基础

1989年实施的《土地复垦规定》,确定了“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标志着我国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走上了法制化道路。2006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同出台了《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以行政和法律手段为主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机制逐渐建立起来。转型中国环境治理之道存在着“由政府规制的环境治理模式向市场手段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变”的倾向[15]。在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中我国也开始尝试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2009年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提出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投资,对已关闭或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土地整治等国土资源领域”。2012年6月国土资源部与全国工商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提出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主体盘活利用国有建设用地;民间资本投资主体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可依法通过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土地复垦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同时,《土地管理法》中“占补平衡”耕地保护基本制度的提出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为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的另一种市场化运作模式提供了法律法规基础。矿山废弃地是增加耕地来源的潜在途径,其所具有的复垦指标,也是一种商品,可以通过市场进行有偿转让。2013年3月实施的《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明确提出“由社会投资将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为耕地的,对属于将非耕地复垦为耕地的,可以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补充耕地指标,市、县政府可以出资购买指标”。国家对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的重视以及市场化运作引导,为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研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2.2 复垦利用实践基础

我国矿山废弃地再利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最初是土地复垦,利用方向以农业利用为主,特别是复垦为耕地。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东部平原煤矿塌陷复垦土地上进行建筑、种植和养殖,土地复垦内涵逐步扩展,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类型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疏排式、平整式、挖深垫浅、矸石充填、粉煤灰充填等复垦模式,对复垦土地的利用因地制宜,恢复为农业用地(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用地),或改造为休养和娱乐场所,或为工业和建筑业所用,不仅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而且也注重经济效益。矿山废弃地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大都可以复垦为耕地、林地、牧地、建设用地或水产养殖地[7]。郭利刚[16]测算出我国1987-2009年间煤、金属矿区损毁土地复垦为耕、林草、建设用地的潜力分别为627.80、72904、15076万亩,可有效缓解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压力和建设用地紧张局面。这些丰富的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实践显化了矿山废弃地再利用价值,为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3 交易市场初步形成

江苏省《关于加强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意见的通知》指出“可根据废弃矿山区位、山体资源、废弃地利用方向,实行谁治理、谁投资、谁得益,通过招标拍卖等市场机制确定治理者的治理权和一定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在实践中,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市场化运作已经有成功的范例。江苏省镇江市将矿山废弃地平整后,进行土地拍卖;盱眙县将北大山矿山废弃地交由民营企业开发,变矿山为公园;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政府利用西区姚家山矿区紧邻蔡甸城区的区位优势,引进社会资金进行治理并建起了工业产业园区;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沈村废弃矿山吸引个人投资者进行旅游开发;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校尉营村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经济园区经营权承包给该村村民使用等。另一方面,在耕地保护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结合《土地管理法》中“占补平衡”耕地保护基本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以及《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矿山废弃地复垦为耕地指标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进行买卖。2010年12月湖南省株洲市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指标有偿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指出复垦指标必须通过公开交易有偿取得,2012年重庆市、河南省巩义市、浙江省杭州市等也出台了复垦指标有偿使用的规定。可见矿山废弃地交易市场已初步形成,而规范有序的矿山废弃地交易市场是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3 “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构建

“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是一种新型的资源管理观,是以价值为导向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理念和方法。在“资源-资产-资本”理论中,资源、资产、资本是资源的三种属性,“资源”强调的是自然属性,是实物量;“资产”强调的是经济属性,是资源的价值,是实物量的货币化;“资本”是流动的资产,是资产价值中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资源、资产、资本三者是递进关系,有转化的条件。资源资产化是指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全过程中,把资源作为资产,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并建立以产权约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资源保值增值,增加资源产权的可交易性[17-18];资产资本化是指有明确权属的资产进入市场交换,以资本的形式流动起来并实现其价值的过程[19],其实质是资产产权的市场化配置。资源价值核算和产权明晰是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理论已被应用于矿产资源价值实现路径研究中[20]。

由于矿山废弃地与矿产资源、一般土地资源不同,不仅具有资源、资产、资本属性,其初始状态还是环境问题,资源价值很低或者理解为负值(主要是对周围环境有不良影响),因此它首先需要经过资源化,将矿山废弃地转化为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当矿山废弃地再利用预期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且产权明晰时,矿山废弃地资源可以成为资产。当矿山废弃地资产产权可以在市场中流转,实现市场化配置时,矿山废弃地资产就成为资本。矿山废弃地由于可以带来收益、土地具有稀缺性且产权可以明晰因而具有资产特征,如果存在矿山废弃地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使其参与流转并增值的话,就可以实现矿山废弃地资本化。矿山废弃地经过资源化成为矿山废弃地资源,经过资产化成为矿山废弃地资产,再经过资本化形成矿山废弃地资本,矿山废弃地经过这三个过程,实现价值,将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将资源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将资源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图2构建了“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描述了矿山废弃地属性转换、价值实现路径及其价值转化。“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就是建立矿山废弃地价值有效运作机制,实现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市场化,加速矿山废弃地流转。

4 “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分析

4.1 资源化过程

矿山废弃地资源化是使受到采矿破坏的土地,经过治理,能作为合格的自然资源再度具有资源价值的过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土地复垦发展到今天,矿山废弃地资源化方向日益多样化,由最初恢复为农业用地,到现在的矿山公园,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实践丰富。在矿山废弃地资源化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矿山废弃地资源化方向选择,将矿山废弃地转化为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渔业用地)、旅游用地以及建筑用地等,提高其资源价值。二是进行矿山废弃地资源化管理。资源化管理主要是以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为主,把矿山废弃地仅仅作为一种资源物质,从物质形态上进行管理,它包括矿山废弃地的权属管理,存量管理,增量管理等。在资源化责任主体管理上,我国逐渐形成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建立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以确保资源化责任主体能按时保质的完成矿山废弃地复垦任务。土地复垦、生态恢复、景观规划、生态环境补偿等理论可以为矿山废弃地资源化提供理论支撑。

4.2 资产化过程

矿山废弃地资产化意味着将矿山废弃地作为一种资产,根据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实际,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并建立以产权约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在这一过程中,矿山废弃地从物质形态上的管理转化为以价值形态的管理。矿山废弃地资源转化为资产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稀缺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产权明晰[21]。随着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加以及耕地保护越来越严格,矿山废弃地复垦土地的稀缺性也日益凸显。

4.2.1 价值分析与核算

大量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实践表明矿山废弃地具有价值。矿山废弃地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增量建设用地主要来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12];作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用地以及发展水产养殖水面,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22-23]。随着生态修复、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等的引入,矿山废弃地成为一种特殊景观类型,是矿业文明和人类技术发展历程的承载,其所蕴含的巨大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逐渐被社会探索与发现,以矿山废弃地为载体发展起来的生态湿地公园、休闲娱乐公园、矿山公园、地质公园等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24-25]。在实际运作中,还要对矿山废弃地资产进行经济价值核算,并根据资产盈利情况将矿山废弃地资产划分为公益性、半盈利性与盈利性三种类型,针对不同资产类型采用不同的融资机制和经营管理策略,为选择矿山废弃地资本化方式奠定基础。

4.2.2 产权明晰

产权明晰是进行矿山废弃地资产化的必然要求。矿山废弃地产权明晰有两层内涵:一是治理权明晰,二是使用权及其它产权的明晰。①治理权明晰。治理权明晰是矿山废弃地顺利实现资源化的前提,也是矿山废弃地成为资产的前提。为了高效的实现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要按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确定矿山废弃地治理权主体,明确其所具有的义务和权利,保证矿山废弃地资源化顺畅。②使用权及其它产权(如矿山废弃地发展权)的明晰。由于矿山废弃地形成的时间不同、矿业用地取得方式不一样,矿山废弃地治理权的安排不同,以及资源化方向不同,导致矿山废弃地使用权也没有统一的安排。清楚地界定矿山废弃地治理权、使用权及其它产权,明确矿山废弃地产权拥有者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才能确保资产在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4.3 资本化过程

矿山废弃地资本化是指矿山废弃地资产产权拥有者将矿山废弃地资产用来出让、转让、出租、置换或者作为股份进行投资的过程,其实质是矿山废弃地资产产权的市场化配置,主要有利用市场和创建市场两种方式。

4.3.1 利用市场

利用市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矿山废弃地产权能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自发的实现流转,进行市场化配置,社会资本能自发地被吸引到矿山废弃地再利用项目中,主要是指出让、转让、出租土地使用权或者作为股份进行投资等。当矿山废弃地再利用的收益能达到投资者期望的收益率并能预期收回投资时,主要是盈利性的矿山废弃地资产以及在政府支持下的半盈利性的矿山废弃地资产,矿山废弃地资产能自发进行流转,进行矿山废弃地产权的市场化配置,实现价值。利用市场自发地实现矿山废弃地产权的市场化配置是实现矿山废弃地价值最理想的方式。但由于矿山废弃地的环境问题属性,在一些情况下现存的市场机制失灵,因此还需要借助政府权力创建市场。

4.3.2 创建市场

创建市场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构造的市场,使矿山废弃地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入经济系统,形成一定的经济产出或者经济收入,引导投资者再利用矿山废弃地,主要是针对一些再利用经济效益低、无法自发形成交易市场的矿山废弃地。现阶段下有两种创建市场机制可以参考。一是在“占补平衡”耕地保护制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下形成的土地置换机制和复垦土地指标有偿交易机制。在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少、耕地保护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复垦土地指标将成为一种商品,明确矿山废弃地复垦为耕地的指标权利,建立区域内和跨区域的土地复垦指标交易制度,激活矿山废弃地产权交易的市场机制,实现矿山废弃地价值。二是区域性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资产打包资本化。将能够强烈受益于区域性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资产而增值的相关资产(如房地产、旅游等)和具有强烈外部性的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资产组成一个整体进行市场化经营运作[26],首先将该资产整体通过市场机制流转给特许经营商,特许经营商在约定的经营范围内,可再次通过市场竞标机制选择专业经营公司(如生态修复、旅游等)进行二级发包承包,从而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矿山废弃地价值。

4.4 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经历了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个过程,但这里需要说明几点。首先,这三个过程只是表明了矿山废弃地属性和价值的转化过程,并不表明它们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如具有良好区位的、无治理权责任人的矿山废弃地,可以直接将土地治理权和土地使用权一同出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过程安排可在同一时间完成;而对于那些由矿山企业负责复垦、然后交还给农民、农民再流转土地使用权的矿山废弃地,矿山废弃地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过程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其次,矿山废弃地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这三个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矿山废弃地资源化是矿山废弃地资产化、资本化的物质基础,资源化效益高的矿山废弃地比较容易实现资产化和资本化;矿山废弃地资本化是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矿山废弃地再利用融资实现过程,矿山废弃地资本化为矿山废弃地资源化提供资金,矿山废弃地资本化程度影响着资源化的深度和广度。最后,现阶段下并不是所有的矿山废弃地都能实现资本化,只有能达到投资者期望收益率并能预期收回投资或者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可以通过创建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废弃地才能资本化,实现其市场价值。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分析表明,矿山废弃地具有环境问题、资源、资产、资本属性,其再利用是矿山废弃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价值再生过程;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对矿山废弃地市场化运作的引导、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实践对其价值的显化以及交易市场的初步形成为进行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经历了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个过程,现阶段下并不是所有的矿山废弃地都能实现资本化,只有能达到投资者期望收益率并能预期收回投资或者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可以通过创建市场实现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废弃地才能资本化,实现其市场价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矿山废弃地再利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资源-资产-资本”角度深入探索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深化矿山废弃地再利用管理是可行与必要的。结合本文所构建的“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路径,为顺利实现矿山废弃地价值,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强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示范工程推广,显化矿山废弃地再利用价值

矿山废弃地属于潜在资源,积极探索矿山废弃地再利用价值,将潜在价值显化,是推进“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要显化矿山废弃地再利用价值,其开发利用方式至关重要。如果只是将矿山废弃地恢复生态环境,则矿山废弃地资源价值较低;如果能利用矿山废弃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发展会展、商务、旅游,则可以显著提高矿山废弃地再利用价值。虽然我国矿山废弃地资源化技术研究比较成熟,再利用方式也呈现多元化,但矿山废弃地再利用的集约化、高附加值化还有待提高。通过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工程的示范推广,逐渐提高矿山废弃地开发利用程度和经营方式,充分显现矿山废弃地再利用价值。

5.2 建立和完善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有关的服务机构

产权明晰与价值评估是“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的核心。将矿山废弃地当作资产或资本来管理,就要评估其资产价值,同时在资本化过程中,矿山废弃地产权的交易还需要交易机构。因此,要完善矿山废弃地价值实现相关的服务机构,顺畅资产化、资本化过程。一是依法制定相应的标准,对矿山废弃地流转中涉及的产权确认、价值计量、凭证登记备案等工作进行规范;二是建立矿山废弃地流转管理机构,加强对矿山废弃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妥善处理矿山废弃地流转纠纷;三是建立健全矿山废弃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依法成立或委托相关服务中介,为矿山废弃地出让、转让、出租、入股、置换等多种资本化方式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5.3 继续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引导

一是政府要依靠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发挥其在矿山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科学地界定矿山废弃地资源化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生态补偿的形式与标准,顺畅资源化过程;二是对于半盈利性的矿山废弃地再利用项目,政府要通过经费补贴、政策优惠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其能吸引投资者进行开发利用;三是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可以通过创建市场进行运作的矿山废弃地再利用项目,政府要采用强制和引导的管理手段创造对这项工作的需求,形成市场,使矿山废弃地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入经济系统,实现价值,促进矿山废弃地再利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乐为. 煤炭企业尾矿资源资产化困境与发展对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170-174. [Sun Lewei.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Analysis of the Asset Feasibility of the Coal Enterprises Tailings Resource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7): 170-174. ]

[2]蒋正举,刘金平. 矿山废弃地资产化经营初探[J]. 中国煤炭,2011,37(7):29-31.[Jiang Zhengju, Liu Jinping. Preliminary Study on Capitalized Operation of Abandoned Mine Lands[J]. China Coal, 2011, 37(7): 29-31.]

[3]孙京海,朱学义. 煤炭开采塌陷区土地资本化运作研究[J]. 煤炭经济研究,2009,(2) :29-30. [Sun Jinghai, Zhu Xueyi. Research on Capitalization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s[J]. Coal Economic Research, 2009, (2): 29-30.]

[4]王鑫,孟陈栋,朱学义. 衰老矿区的资本化运作研究[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8) : 61-62.[Wang Xin, Meng Chendong, Zhu Xueyi. Research on Capitalization of Exhausted Mining Areas[J]. Friends of Accounting (First Tenday Periodical), 2010, (8): 61-62.]

[5]舒俭民,王家骥,刘晓春.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72-75.[Shu Jianmin, Wang Jiaji, Liu Xiaochu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ing Wasted Land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998, 8(3): 72-75.]

[6]白中科,赵景奎. 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J]. 科技导报,2001,(9):49-52.[Bai Zhongke, Zhao Jingkui. Land Reclam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reas of Mining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01, (9): 49-52.]

[7]刘亮. 矿山环境效应影响评价系统的研究[D]. 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6.[Liu Liang.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f Evaluation on the Minerals Environmental Effect Influence[D].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8]常江,汤鉴君,冯姗姗. 工业废弃地:矿区复兴的潜在资源[J]. 城市建筑,2008, (9):20-22. [Chang Jiang, Tang Jianjun, Feng Shanshan. The Industrial Abandoned Land: Potential Resources of Mining Region Revival[J].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2008, (9): 20-22.]

[9]别青城. 矿山二次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化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5.[ Bie Qingcheng. The Study on Industrialization for Reutilization of the Mines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D].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5.]

[10]黄敬军,倪红升,华建伟. 江苏省矿山环境保护和矿业废弃地环境恢复整治示范模式[J]. 地质通报,2004,23(11):1113-1118.[Huang Jingjun, Ni Hongsheng, Hua Jianwei. Demonstration Model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Mines and Recovery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bandoned Mining Areas[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04, 23(11): 1113-1118.]

[11]黄敬军,陈晓峰,蒋波. 矿业废弃地复垦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矿业,2009,18(2):51-53. [Huang Jingjun, Chen Xiaofeng, Jiang B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Land Reclamation in Mining Wasteland[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09, 18(2): 51-53.]

[12]黄敬军. 加速江苏矿业废弃地环境恢复治理市场化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4):38-41.[Huang Jingjun. Thinking and Suggestion on Promotion of Marketing for Environmental Recovery and Management of Mining Abandoned Land Resource in Jiangsu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05, 16(4): 38-41.]

[13]赵玉霞,杨居荣. 采煤塌陷地复垦的环境经济分析:以开滦煤矿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2000,2(20):213-218.[Zhao Yuxia, Yang Juro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alysis in Reclamation of Subsided and Subsiding Land Aroused by Coal Mine: A Case Study from Kailuan Coal Mine in Tangshan Cit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0, 2(20): 213-218.]

[14]王陶,杜国银. 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投资机制研究[J]. 中国矿业,2001,10(6):61-64.[Wang Tao, Du Guoyin. Study of Investment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Min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01, 10(6): 61-64.]

[15]谢慧明. 生态经济化制度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2.[Xie Huiming. Research on Economization Institutions of Ecological Resources[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2012.].

[16]郭利刚. 我国煤矿、金属矿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Guo Ligang. Study on Reclamation Potential of Destruction Land of Coal and Metal Mine in China[D].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1.]

[17]姜文来.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几个问题[J]. 资源科学,2000,22(1):5-8.[Jiang Wenlai. Several Problems on Natural Resources Capitalization Management[J]. Resources Science, 2000, 22(1):5-8.]

[18]何承耕. 评资产化与资源化管理[J]. 生态经济,2002,(6):38-41.[He Chenggeng. A Comment on Both the Asset Management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J]. Ecological Economy, 2002,(6):38-41.]

[19]何琳,祝建民,刘莉红. 资产资本化:农户融资路径创新的必然选择[J]. 经济研究导刊,2009,(1):79-80.[He Lin, Zhu Jianmin, Liu Lihong. Asset Capitalization: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Farmer Innovating Financial Path[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09, (1): 79-80.]

[20]仲冰. “资源—资产—资本”视角下我国矿产资源价值实现路径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Zhong Bing. Research on Value Rea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AssetsCapital’ [D].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1.]

[21]严立冬,谭波,刘加林. 生态资本化: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2):3-8.[Yan Lidong, Tan Bo, Liu Jialin. Ecocapitaliz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J].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09, (2): 3-8.]

[22]宋成君. 徐州市青山泉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Song Chengjun.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Mining Subsidence Land of Qingshanquan Town in Xuzhou City[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2011.]

[23]冯少茹.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模式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Feng Shaoru. Study on Ecorehabilitation Pattern of Coal Mine Subsidence Land in Huaibei C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cycle Economy[D]. Hef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

[24]沈瑾,赵铁政. 棕地与绿色空间网络: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区空间再利用[J]. 建筑学报,2006,(8):28-30. [Shen Jin, Zhao Tiezheng. Brown Land and Green Space Network: Utilization of the Nanhu Coal Mining Settlement Area of Tangshan[J]. Architecture Journal, 2006, (8): 28-30. ]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篇9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安全素质

继续贯彻“素质提高是根本、制度完善是基础、科学管理是关键、技术进步是支撑、安全投入是保障”的系统思维原则,培养本质安全型管理者、操作者,取得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新进展。

提高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法律法规、规程、标准意识。根据法定职责要求,识别、获取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做好学习考试准备。严格执行《中层干部安全管理考试制度》,各级领导、部门负责人进行法律法规学习考试。

进行相关规程、行业标准、规范的学习和考试。

针对职工安全素质现状,务求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开展以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应急救援知识、安全生产权利与义务、安全规章制度、本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典型事故案例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适应安全生产发展需要,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利用四年时间,两个周期,所属各单位行政第一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和设备能源的副职、总工程师、专业技术部门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及公司机关主要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必须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实现专职安全员向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过渡。

组织开展好“三标体系”认证、安全标准化创建培训。根据认证、创建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安全标准化评定标准的十四个要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认证标准。在创建、认证中学习,在学习中创建、认证,进一步理解安全标准化、“三标体系”的内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本单位实施安全环保管理系统思维,加快“五化”管理发展进程,实现过程增值、流程再造的需要,认识安全标准化创建、“三标体系”认证的重要性。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安全标准化创建的系统思维意识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意识。

结合“三标体系”认证,安全标准化创建,贯彻程序化、规范化思路,流程再造,过程增值,以5W1H的思维方式规范、修改完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办法。

2、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推行“一岗双责”

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界定的各级、各方面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提高职责落实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贯彻行政第一负责人负总责,各方面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安全环保部门综合监管,各业务部门在各自业务工作范围内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确保安全生产职责到位,不断构建、完善安全环保管理长效机制。

严格执行《安全环保管理调研制度》、《安全生产述职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提高负总责、分项负责的具体化程度和有效性,把握安全环保管理动态,调整思路,持续改进。

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承诺,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承诺书》,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问责追究考核,强化风险控制与管理。

党、政、工、团、纪齐抓共管进一步具体化,从办公场所、生活区域公共设施、矿(厂)区交通安全、社会治安、职工身心健康、思想动态、内外部沟通等方面切入工余事件安全管理。建立完善制度、技术、业务保安、文化、人才、资金、党工团纪联动七大支撑保障体系。

由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健全,措施不落实和监管不力等而造成事故,对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管理人员,严格执行行政问责,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3、全面推行系统安全状态评价提升系统本质化安全

综合量化评估、系统安全状态评价全面涵盖公司所属各矿山单位、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公司组织研究系统安全状态评价办法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修改完善系统单元评价标准,使该项工作的开展逐步趋于规范化、标准化。

开展两次综合量化评估、两次系统安全状态评价,辨识危险源,分析危险有害因素,评价风险,及时调整风险控制措施,完善安全环保管理方案。不断增强安全环保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强化系统安全管理基础建设,推进安全环保管理。

针对近几年来产能大幅度提升的现状,聘请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条件的中介机构,评价、研究、分析各矿山提升、运输、通风、供风、排水、供电等系统能力与产能的匹配现状。特别要高度重视大红山铜矿产量规模、经营目标与生产现状、产能扩张矛盾突出的问题,对系统能力与产能的匹配,进行分析与论证,提出风险控制措施或相应的技术改造方案,达到整体提升系统本质安全化的目的。

4、加强危险源管理

严格执行《危险源管理控制程序》和《云南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落实职责,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开展风险预测、风险评估,整改隐患,完善落实防范措施。修改完善《专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开展现场演练,确保紧急状态下成功救援。

加大主要系统、设备改造力度,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安全生产费用、维简费用投入,侧重于系统设备技术改造及国家和行业标准执行的现场对标工作方面。重点是:尾矿库、排土场、露采边坡、采空区、浅采采场、主要提升运输系统、供配电系统、通风系统、防排水系统、爆破器材库、达到重大危险源判定标准的地表生产工艺、设施、设备、场所。

高度重视制约生产持续工程的建设:大红山铜矿龙都尾矿库中后期排洪工程,雨季前投入运行;尽快启动中线法堆坝;思茅山水铜业公司5月底完成芒歇箐尾矿库行政许可手续报批,6月初开工建设。

高度重视深井开采地压影响研究:狮凤山铜矿、狮子山铜矿深部开采地压影响列为重大危险源进行管理,综合调查研究分析,评价风险及程度,确定预警级别-狮子山铜矿深部地压启动红色预警。制定《观测方案》、《工程措施方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聘请采矿、安全技术专家进行地压活动研究。

高度重视通风系统建设、改造、完善:完成大红山铜矿通风系统建设,形成相对独立的中部、东部、米底莫矿段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完善狮凤山铜矿16~18中段通风系统。针对狮子山铜矿岩石移动影响系统运行的现状,结合深部持续工程,加快西部通风系统建设。

一般危险源点管理的工作思路是:各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要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危险有害因素和相应的管控措施,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清楚,防范措施落实,及时把握动态,调整完善管控措施:一是辨识各种作业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风险;二是明确各种作业场所的风险控制目标,风险控制措施;三是根据危险有害因素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实施控制与管理;四是制定执行作业指导书。

5、提高协作经济实体安全环保管理的匹配程度

严格实施“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坚持先取证,后进入的原则,即对资质不全或资质达不到要求,管理混乱,不能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的施工队伍坚决取缔;连续两年发生工亡事故的施工队伍坚决取缔;不能接受甲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施工队伍坚决取缔。公司将组织对各协作经济实体的设备设施现状及安全性、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环保综合素质及管理能力等进行综合量化评估,不达标的取消《工程承包准入证》,终止《工程承包合同》。

严格事故管理,按照《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办法》、《安全生产问责追究规定》,追究事故经济责任。

高度重视协作经济实体产生的环保、职业卫生问题,坚决淘汰属国家明令禁止的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污染严重的设备设施。对其活动区域产生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方案,强制执行。

协作经济实体的安全环保管理和教育培训纳入所在单位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6、强化环境保护管理,继续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提高各级人员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完善环保设施,健全排污申报、监测、污染源档案等环境管理基础资料。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产能规模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以环保求生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按照云铜集团公司环保核查要求,积极配合完成核查工作。

贯彻《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办法》,报审、实施年无/低费、中/高费方案。研究开展清洁生产合格单位创建。

监测、调查、分析大红山铜矿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建成大红山铜矿井下生产污水内循环系统,做到生产污水不外排。

狮凤山铜矿、狮子山铜矿、思茅山水铜业公司满足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研究建设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废渣处理工程、尾矿水回用工程。

7、推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认证标准化创建安全环保管理与国际接轨,全面推行安全标准化创建,“三标体系”认证,落实《安全标准化创建方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方案》。切实履行推进办负总责,分项负责的创建、认证职责,贯彻落实三个方面的认证、创建思路。

一是充分体现程序文件编写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二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玉溪矿业公司、云南达亚公司原有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和办法是认证、创建的基础,必须得到传承。

三是统一五个方面的思维方式:即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思维方式;体现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安全管理思维方式;辩识危险源,评价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的思维方式;运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思维方式;5W1H的程序化思维方式。

四是实现认证、创建目标:年1月30日公司所属各矿山单位、全资公司、控股公司完成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管理分手册、安全标准化程序文件的编写,报公司对口部门修改,经推进办评审,报最高管理者批准下发执行;年1-2月完成各种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年4月完成现场对标工作;年5月三座矿山安全标准化创建通过中介公司内审,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做好向国家申报验收的准备;年6月红山球团工贸公司、飞亚公司通过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的验收,达到三级以上企业标准;年12月思茅山水铜业公司、南亚公司通过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的验收,达到四级以上企业标准;年12月,大红山铜矿、狮凤山铜矿、狮子山铜矿、思茅山水铜业公司、红山球团工贸公司、飞亚公司、南亚公司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体系”认证。

8、高度重视安全环保行政许可

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具备基本的安全环保行政许可条件,保持公司的生产经营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有效性、充分性,从而保证公司稳健持续发展。

公司所属各矿山单位、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由行政第一责任人负责,指定专人对本单位安全环保行政许可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目标,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按《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复审换证。

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环保、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新、改(扩)建工程必须进行安全预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危害预评价。

年上半年完成下述项目:大红山铜矿尾矿库中线法堆坝安全预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大红山铜矿3万t/a精矿含铜-西部矿段采矿工程安全“三同时”设计审查、职业危害预评价;狮子山铜矿深部持续工程安全预评价;思茅山水铜业公司芒歇箐尾矿库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设计审查。

依法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管辖,公司所属各单位安全环保行政管辖权的变更,必须取得省安全环保管理部门的变更批复决定。

9、有效运行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奖惩激励约束机制,贯彻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考核奖惩,修改完善《安全生产奖惩办法》、《系统安全状态评价办法》、《综合安全环保管理量化评估考核办法》、《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实施办法》、《安全生产问责追究规定》,严格考核奖惩。对公司领导、中层干部的安全环保管理绩效考核,实现安全环保承诺目标,按《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实施办法》规定给予奖励,不能实现承诺目标,给予同等金额经济处罚。发生事故,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条例》的责任界定,给予处罚。

10、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安全生产软环境

以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与环境,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在充分认识企业职工整体状况、总体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推广科学技术,促进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推动安全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不断夯实安全文化基础,拓展安全文化建设范围。

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管理办法篇10

为确保城市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根据《城乡规划法》、《安全生产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城市建设需要,为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矿产资源开采,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中心城区开展矿产资源开采整顿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

近年来,中心城区及其周边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导致资源环境破坏,安全生产隐患突出,特别是中心城区周边石膏矿山的开采,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空间的拓展,而且因开采形成的大面积采空区已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地、各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控采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上来,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措施,下大力整治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矿产资源无序开采、过度开采问题,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采,扎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二、明确工作重点

(一)划定控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

将城市规划区(东至牌楼镇的城山村,南抵麻城镇和团林镇,西达漳河镇的新建村,北到子陵铺镇的龙泉村)总面积约718平方公里的范围明确为控制开采区。该区域内今后不再新设采矿权。将正在修编的城市规划建成区(初步为北到高店收费站,南到团林镇,西到西外环线,东到襄荆高速)总面积约107平方公里范围(以规划最终确定范围为准)明确为禁止开采区,“十二五”期间,按照“分期实施,逐步关闭”的原则,对该区域内的矿山进行关闭。由东宝区、掇刀区人民政府分别提出分期分批关闭计划,于年6月20日前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有关部门依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关闭计划决定矿山企业证照是否延续。将现行规划建成区()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范围明确为限时关闭区,该区域内的现有矿山采矿许可证等证照到期后不再延续,于年底前关闭。

(二)整顿规范老矿区。

关闭取缔一批。对禁止开采区内的现有矿山分期分批逐步依法实施关闭;禁止开采区外的现有矿山,凡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环保及最低开采规模的,采矿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到期后不得延续,依法实施关闭。将现行城市规划建成区7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矿山企业,于年底前全部关闭;将城市规划区718平方公里范围内经过整顿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于年底前限期关闭。

改造提升一批。对禁止开采区外的现有中、小型矿山企业,按照规模化、环保型的要求和有关安全标准实施改造升级,逐步做大做强。

淘汰退出一批。小型矿山企业,凡一年内发生一次死亡3人事故或当年事故累计造成3人死亡的,或发生一次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或资源回采率不足80%的,依法实施关闭。鼓励老矿山企业自主退出,并给予政策优惠。

(三)强化生态恢复治理。

凡因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进行恢复治理。区、区人民政府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和“分步治理、综合治理”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5年规划方案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抓好石膏矿采空区的治理和监测预警。

三、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