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7:06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篇1

[关键词]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301-01

1.引言

城市河流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生活环境具有密集性,对与人类关联密切等特点,一旦出现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并且污染超出自然消化能力则导致城市河流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出现生态平衡损害[1]。因此,研究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修复途径与模式,对于城市水污染治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传统修复途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途径一般为截污和清淤,这两种途径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河流为开放性系统,其受到外部相关联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无法“独善其身”。比如,河道沿岸种植物,城市地下污水排放,沿岸雨水汇集等因素都将可能将氮、磷、碳乃至重金属元素带入河流之中,从而导致河流水质环境被动恶化。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截污措施仍然无法有效的解决氮元素污染难题。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氮元素仍然可以通过河流中的藻类植物进行吸收。所以,要想精确调节住氮的关联源,对富营养化水体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除了氮元素的关联污染之外,磷元素也具有类似效应,磷元素与藻类互相作用以至于富磷情况下水体磷元素过量储集而造成污染。

根据以上分析,采取传统的截污和清淤途径难以有效修复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

3.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修复模式

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的修复难以简单地通过人类活动的退缩而恢复到过去的状态。概括来说,水环境生态的修复有四种模式可以选择,即复育、修整、改善与再造,这四种模式的概念及特性如下:

1)复育。对现有水环境生态经过人工措施,使其各种组成、条件、功能、景致等都能恢复到未受干扰前的状态。

2)修整。针对城市河流某个特定的生态环境扰前应具有的部分重点特征,经过人工措施,使其能重现这部分的功能、特性。

3)改善。采取人工方式改进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中某些功能,但无须考虑是否为原有的环境特性。

4)再造。又称重构,即重新“构造”一个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即使此环境中所包含的特性从来未出现在原区域中。

无论是复育或修整原有的水环境生态,还是改善或再造新的城市河流生态,均须考虑河流区域气候、水纹环境特点,将生态安全作为水环境生态修复的前提,包括:一、增强对城市河流生态的调控能力,将污染负荷的变化控制在水环境生态系统可承受能力之内;二、强化、改进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水环境能够抵御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2]。

4.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措施

岸堤是城市水环境的基本要素,对河坡与浮石带、湾区和等部位进行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城市河流地带的生态工程和宜居景观。

分别针对城市河流的各段岸线采取引水冲污措施即通过清洁江河水置换河道的污染河水,从而实现生态岸堤的滞洪补枯,涵养水源、改善生境以将原污染河道中的污染物稀释或带入下游,在护坡上种植柳树芦苇等耐湿喜水性植物降低河道的污染负荷以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

城市河流岸堤的生态修复关键一点是护岸设计。针对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分解使河水变黑变臭问题,采用“设计遵从自然”的城市河流规划的新观念和新方法降低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同时产生硫化氢、磷化氢等恶臭气体。选用改进岸堤技术新建河堤解决常年冲刷和上游环境的恶化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问题。改进的岸堤采用前缘为砂质河滩,可以单一出现也可成为一组大致平行的堤出现,构建岸堤的材料可以为砂质、砾石材料、水泥材料等结合混凝制成。才去的方案充分考虑城市河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重建强有效的水环境自然生态平衡。

河流进入城市中心区后,鉴于城市用地的局限,无法采用宽体式斜坡护岸技术,主要是采用立体式石砌生态护岸技术,并辅助种植耐阴植物以调节环境温度、湿度、吸附消化有害气体和灰尘,建设形成滨水生态空间,丰富水景景观。

在植被选择上,综合搭配基本草种、树种和花形成具有不同高度、适应四季、错落有致的植物区。利用植物区实现气复氧技术用于应对河道的突发污染即在适当的位置针对河水进行人工复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选用沉淀剂净化水体,恢复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活力,用活性炭吸附污染物质使水体自净能力增强,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并配以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重建提水、沉水植物群落吸附过量盐质。

综合采用生态清淤、底泥干化与资源化利用造岛一体化技术实现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并辅以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有效滞纳、吸收、转化、降解各种污染物,改善水环境;同时遵循生态适应性原则,因地制宜配置功能植物,恢复湖滨带自然景观格局和生境类型,发挥滨岸湿地植被的截污去污功能,为水生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和繁衍场所,完善入湖河道生态系统。

5.结论

针对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修复问题,概括了四种修复模式,并进行了分析,给出河流地貌特征的修复、河岸带的整治和重建、水文特征及生物物种的恢复途径。所提模式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实践中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篇2

关键词:水电站;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水利工程

1引言

水电能源一直被认为是可再生的、绿色环保的。但近年来,世界水电工程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日益产生矛盾。如今对于小水电建设项目是否“环境可承受,社会公众可接受”日益成为相关各部门研究其能否大规模建设的关键问题。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对小水电建设在对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小水电工程体系”,并指出“小水电科研必须广泛涵盖生态工程,并与环境结合”。目前,国内小水电站建设发展快速,小水电站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例如,本项目研究区域内一些水电站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需要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一些水电站的修建存在生态环境方面问题,现需全面整改,在整改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一些水电站现需保留,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小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经过对研究区已建小水电站的实地调研,发现研究区小水电站大多是引水式梯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如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1不满足生态流量要求。引水式水电站的建设,特别是梯级水电站首尾相连,致使整个河流存在较长的减水河段,导致河流下泄流量减少,河床,甚至导致河流断流,不满足水电站下游生态流量需求。如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对下游水生生物的生存将会存在极大的影响。2.2存在安全隐患。经调研发现,研究区还存在一些年代久远、运行管理存权存在争执的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危及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及公共安全。如不及时进行安全管理,后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3存在水环境污染或水生态破坏。经调研发现,研究区一些建设中的水电站,由于施工组织的不利,施工弃渣场处理不当、建筑垃圾堆放不合理等,存在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或者水生态破坏。如不及时进行相关施工组织措施的修正,水电站建成后会对河流水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4对周边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破坏。水电站工程的施工,特别是引水式电站需修建相应的引水隧道,隧道的施工以及施工弃渣对周边山体破坏严重,致使山体,植被消失,严重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如果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3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意义及作用

3.1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意义。本项目根据研究区小水电站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区水电站的建设及运行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影响生态环境的对象、影响的范围等,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减缓水电站建设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的范围;并建立相应的工程措施修复周边生态环境;为后期小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对于今后不同地区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在生态修复方面起到参考作用;从而可以减少和避免生态问题对小水电站建设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水电站生态修复,使小水电站建设达到水利防洪、发电灌溉、保护生态、改善水质、美化环境等多重功效,为发展我国的小水电站建设提供参考借鉴。3.2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作用。3.2.1减少自然灾害。水电站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生态保护,在水电站周边造成地表水土流失,促使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水电站周边进行人工生态修复可以促使地表植被快速生长,以保持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水电站上下游修建一定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适时的对小水电站进行生态修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3.2.2提高水电站经济效益。小水电站的建好后,随着水电站的运行,以及对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控制,水电站周边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灾害接踵而来。这样河流水资源就会持续减少,而应用生态修复后,就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需水量,不但会使水电站的使用寿命有所增加,也会大大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

4生态理念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由于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应该在水电站开发设计时就引入生态理念,树立环保意识,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加入生态设计理念,以达到在水电站开发建设运行工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树立生态理念、环保意识,采用适当的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在水电站建成运行后要及时对周边进行生态修复,使水电站工程可持续长久发展。4.1加强水电站工程边坡防护设计。边坡防护是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整体建设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传统的边坡防护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喷混凝土或者浆砌石护坡的方式,该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边坡防护效果,但不利于对植被的保护,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因此,为了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可在边坡防护设计中采用喷混植被混凝土护坡方式,即达到边坡的防护,又能有效促进植被生长,可有效地预防水土流失。此外,还可将边坡防护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结合,增加水电站工程生态景观的观赏性。4.2保持水电站工程周边水土。水电站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区域产生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特别是引水式小水电站,修建引水隧洞,施工区域较长,施工时间也较长,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地表进行防护,避免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在施工结束后对永久占地地表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以恢复植被。对于施工临时道路,应采取洒水等措施,以减少扬尘等风蚀危害。在施工场地的周边,应修建临时排水设施。以达到对水电站工程周边的保护,减少生态破坏。4.3优化工程结构设计。在传统的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中,特别是对于小水电站过程,一般采用土石坝。但修建土石坝会对地表产生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所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条件满足设计要求时,优化工程结构。例如,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可采用混凝土坝,或者橡胶坝,或者挡水闸门等,以此减少土石开挖,降低水土流失。再例如,在小水电站施工过程中采用钢结构围堰代替土石围堰;引水式小水电站采用渡槽工程代替引水隧洞等。最大限度的对水电站工程进行结构优化,减少地表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小水电站工程的可持续发展。4.4树立环保意识。在小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的同时,应该从工程的开发建设到施工以及后期的运行,自始至终贯穿环保意识,以达到对水电站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得小水电站工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首先,在小水电站工程的设计中加入生态环保理念,增加一定的水土保持生态设计,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电站修建对生态的破坏。其次,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对于施工地表要及时进行覆盖,施工结束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时进行修复,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再次,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也要树立环保意识,要在运行盈利的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最终恢复水电站建设之前的生态环境。

5已建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措施

5.1退出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退出类水电站,水工建筑物需拆除或者整改,以实现水电站所在流域的生态景观恢复;清除河道淤塞,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这些水工建筑物在拆除的时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二次破坏以及发生一些安全生产事故等安全隐患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施工措施,以避免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5.2整改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未拆除的水电站,但是需要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提出相应的工程设计及施工措施。对于研究区不满足生态流量要求的水电站,需分析河流流量以及河流生态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确保下游的生态流量以保障下游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研究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水电站,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工程改造措施,使其能够安全运行;对于研究区存在水环境污染或水生生态破坏的水电站,通过对水电站上下游污染水源的水质化验分析及底质化验,研究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使其水环境及水生态得到改善;对于研究区对周边山体存在严重破坏的水电站,需设计相应的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生态修复。5.3保留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保留及整改完成的水电站,需要监督后期的生态流量问题。提出一些生态流量监管设施,确保生态流量下泄;以及下泄生态流量是否会导致水电站发电效益减少以及应对的措施等研究。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水电站生态环境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会使得河流流量不满足生态流量,对水电站下游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导致水电站周围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水电站周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此可知,当前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通过生态环境修复来降低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逐步实现水电站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共存。针对研究区域小水电站工程的现状,对于不同的工程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水电站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等的优化措施;对水电站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加大投入,增加植被覆盖率;并进行综合恢复,重视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进而可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促进我国水电站工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昌红.邱静.刘达.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浅议[J].广东水利水电,2010(10):33~35+39.

[2]张彦文.白龙江流域引水式电站的环境风险评估及减水河段生态系统恢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侯涛..黄滔.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288~289.

[4]王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42+44.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篇3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等(任海等,2001),它们对园林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作用。限制因子原理要求在设计中需要找出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要求设计的物种结构能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并具备自我维持能力或降低人工维护频度;生态适宜性原理表明多使用乡土植物,并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前提下做种植设计;生态位理论指导植物的搭配,合理安排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尺度;群落演替理论表明园林绿化可缩短生态恢复时间,但对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只具有指导意义;生物多样性原理要求适当增大物种多样性可使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指导景观层次的规划,考虑在生境破碎化的场地中,合理利用空间。

生态修复与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系统是个规模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它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城市绿地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持水土、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乔灌木藤草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形成复合层次和优美季相景观,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稳定的群落。由于城市建设造成的人工弃土、土地,改变了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及生活垃圾淤积河道,阻塞排水管道,使水土资源遭到破坏。因此,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可以在方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并在园林工程中实施,最终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园林种植设计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保持水土、抗污吸尘、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根系发达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植物的合理配置不但可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更能减轻暴雨冲蚀和水土流失,从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层群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园林工程与生态修复在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中应结合种植工程,利用园林植物的防护作用实现生态修复。园林排水:园林绿地的排水,一般主要靠地面及明渠排水,结合道路、地形可做成浅沟式排水渠,沟内生长植物,起到减缓径流速度及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解决由地表冲蚀措施有:①从竖向设计角度考虑。种植采用铺地植物护坡;②使用工程措施。设置谷坊和挡水石,并与植物搭配消减冲刷力(孟兆祯,2003)。水景护坡:园林中开辟水面要求有稳定的湖岸,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和护坡,其中植物护坡措施包括防护林、植草和生物-工程综合措施,通常采用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林。坡面植草可提高坡面抗蚀能力,减小径流速度,增加入渗,防止面蚀和细沟侵蚀,也有助于防止块体运动。生物-工程综合措施,即在工程措施间隙或表面种植植被,以增强其强度,如混凝土构件间隙空格种草,与土工材料配合植草及绿色混凝土模块等。园路铺装:园路按路面材料不同分为: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简易路面等。园路的设计在满足造园艺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原地形,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减少土方量及水土流失量;路面应有3%~8%的纵坡和1.5%~3%的横坡。采用生态铺装路面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常见种类有透水沥青、透水水泥混凝土、生态透水砖和其他特殊透水材料。新建的居住区中,使用最多的铺装材料是石材,占使用频率的44%,砾石及砖的比例分别占使用频率的18%、20%(黄玲,2009)。

园林生态修复发展趋势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篇4

关键词:生态治理 系统建设 问题

一、水土流失现状和生态修复

结合吉林省四平市地形地质特征,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两种。例如:梨树新开成―公主岭杨大城子一线,中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而西部地区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属于风沙坨甸区,受风力侵蚀作用。我国处理生态修复问题一般都指在特定流域和地区内部,利用自然界自身控制和组织能力,使完全或部分生态破坏地区的生态系统得以尽快恢复。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相互协调力度和统一筹备规划不够

目前,生态修复是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必须形成财政、水利、林业、农业、土地等多部门的联动和协调。目前,四平市还未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面的完整规划,较多县域缺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统筹意识,一些政府部门从眼前利益着眼,规划实施和项目组织无法开展有效配合,导致在生态修复问题上有着相当的难度[1]。

(二)相关政策和有关措施跟不上

生态修复工程要想真正得到实施,百姓首先需要解决燃料、牲畜饲料等问题,但只以行政命令推行的政策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工程效果。目前,很多地方出台了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的行政性办法,如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沼气池、牲畜实施圈养和特色经济等,但目前仍缺乏与之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作保障。

(三)各地资金紧张

水土流失区的地方财政困难,群众收入较低,造成各地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不足。资金是封禁治理区的看管、测量、宣传、植被补植、补造以及必需的工程施工等的前提和保障,而多数贫困地区的生态修复,资金不足,且封禁治理不是一封就万事大吉,各级财政应设法投入资金,并以相应的政策引导,确保生态修复工作长期有效维持。

(四)植被种类和管理方法单一

由乔木、灌木、草类构成的多层次、多种类的立体结构的生态系统才是比较稳固的生态系统。这已得到水土保持生态学的认同。现阶段,对生态进行修复,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的辅助,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往往还林或还草的品种单一,主要以乔木为主,很少有草、灌、乔等多种植物搭配种植的方式。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采取的措施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体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关于水土保持的保护意识;其次,要明确保护的主体,优先保护重点对象,并要求政府在保护的同时给予监督。

(一)加大水土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加大水土保护的宣传力度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政府应当积极出台水土保护的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四平地区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水土方面的法制观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四平地区水土保护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政府要积极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其相关知识储备,用普及科学技术的方式支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使人们从根本上理解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的内在道理,积极加入到水土保护的行列中[2]。

水土流失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应强化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的宣传;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应坚持面向各级领导、面向各个单位、面向民众,开展多层次的立体式宣传,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治理生态和水土流失方面的报道作用。在城镇周边、主要交通干道、生态修复实验区等地长期树立水土保持宣传牌,提高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政府整个宣传的过程中要增强民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普及水土保持生态知识,使四平地区从儿童到老年都能够有保护水土的意识。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任何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也是不现实的。生态环境是个复杂系统,把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全面恢复到健康稳定的状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明确水土保护的主体,加强监管制度

水土保护的对象有主次之分,在水土保护的过程中要制定优先保护的方针,加强依法监督工作。相关部门要明确现阶段水土保护的首要工作,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保护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做法,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这样明确主体的做法可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植被恢复。另外,在水土保护的过程中利用封禁等生态修复措施,能使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短期内得到有效治理,这也是一项效果显著的保护途径。

破坏生态环境涉及农、林、牧、副、渔,道路及房产等方面的开发建设,同时,诸多行政行业主管部门间的合作尤为重要。要想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政策,坚持对各个建设项目的监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具有监测、预警、应付、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的综合体系,使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加大。对毁林开荒、乱砍滥伐、非法取土挖沙及无规划建设等现象,要依照相关法规法律严格处罚。

(三)生态修复详细规划,保障措施切实可行

我国各个地域间自然条件与地理条件差别较大,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降水量、植被类型、地质类型等,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这一目标。因此,根据各地水土流失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生态修复规划应该因地制宜。首先,生态修复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当地修复时限、修复面积、修复方式及保障措施等目标。其次,规划应结合生态恢复基础环境,依据生态学原理,按轻重进行分期分批整治,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百姓生活的地区需要加大力度。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和解决生态破坏的严重影响问题,应当根据水土流失产生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规划,科学指导,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3]。

(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首先,各地科研单位要积极学习、研究科学理论,发展出适合当地的实用科学技术。在此过程中,要依托各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发挥其积极性,建立系统、高效的科研应用体系。此外,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要发挥基层群众的创新精神,多方位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多元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形成长效机制。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监测指标体系,在生态修复区实行长期定位观测,为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监测时要将传统监测手段和“3S”等先进的监测手段相结合,要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科研机构的生态监测网络相结合。

(五)创新政策,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

在生态治理领域,每年政府预算都会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推出补贴政策,但生态治理项目其实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一定需要长期接受财政补贴。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修复的工作中,适当予以政府补贴,激发其参与热情。可以将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加强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获得双方共赢。

(六)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进行生态治理修复工作的大部分地区属于贫困山区,区域内人民的经济条件较差,且大部分收入为与土地生产相关的农业,而单纯生态修复措施会进一步对当地民众的生活造成压力。因此,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保护当地居民的长短期经济效益纳入考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推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做法,为生态治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获取当地民众的鼎力相助,确保相关工作顺利进行。要实现既能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健康,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双赢的局面,在制定治理生态保护手段的时候,要兼顾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兼顾各方,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水土保持原则,把种植植物作为主要措施,采取工程措施为辅助措施,结合其他相关措施形成综合治理措施。坚持“植被优先,乔灌草结合,慎用藤类”,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可以使各种植物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并形成层次繁多、立体的生态结构样式,最终取得最佳成果。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封山,禁垦,加大监督力度;合理开发,禁止乱砍滥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能源;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树立生态意识。以上这些措施可操作性强,并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使四平市的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四平市仍需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各个单位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使生态恢复本质,进一步在全民中宣传生态伦理,建立生态意识,培养人们的生态观念,使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得到更大促进。

参考文献:

[1] 黄松柏.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2(11).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篇5

(一)严格落实交通建设项目业主的主体责任。在项目前期工作、建设、验收各阶段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将环保费用列入工程造价。招标文件、合同条款中要落实环境保护相关要求,并在工程量清单中单列环保措施费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落实专岗专人,统筹开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环评批复要求开展环境监理与监测,每季度向属地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报送项目环境保护工作情况,主动、自觉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监督。

(二)严格落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职责。坚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工作原则,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完善交通建设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建设单位施工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纳入信用管理,共同抓好交通建设领域环保工作。

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

(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落实环评文件未经批复不得开工建设的刚性规定。项目开工前或在建设阶段发生重大变动,需重新报批环评报告的,应及时履行重新报批程序,发生重大变动的路段在环评未重新取得批复前不得开工建设。对自建混凝土拌合站、路面混合料拌合站和碎石加工场单独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属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履行审批或备案程序。

(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施工过程中需严格落实环评批复要求,及时施作边坡生态防护、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做到“边施工,边修复项目交工验收前,建设单位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照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核查生态环保设施完成情况,并向属地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备案。环保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步投入使用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开展项目交工验收。

三、做好前期工作阶段环境保护工作

(一)加强生态选线和生态修复设计。严格避让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确实无法避让的重大建设项目应按规定开展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论证。尽可能避让生态敏感区,确实无法避让的优先采取桥梁、隧道等“无害化”方式穿(跨)越,同时通过设置动物通道、湿地水系连通等设计方案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同步开展生态修复设计,落实生态修复资金,加强植被保护与恢复。

(二)加强环境保护设计。应按照《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文件要求,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环保专项设计中,全面梳理项目全线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点位,有针对性的落实各项环境保护工程措施,细化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完善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声敏感路段隔声设施、服务区污水处理设施、环境监测点位、道路绿化、临建工程污染防治等设计内容。

(三)加强设计成果审查把关。加强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环保专项设计的审查把关,邀请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环保行业专家参与设计文件的评审,确保环评报告及其批复中的环保措施要求及其费用纳入设计文件及相应概预算文件。

四、做好项目建设阶段污染防治工作

(一)落实生态敏感区保护措施。生态敏感区属于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关注对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专题报告、环评报告及其批复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二)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全面禁止生活、生产废水直接排放。施工驻地生活污水应优先接入城乡污水管网,无法接入的,应设置化粪池收集,用于农林灌溉。拌合站、砂石料场生产废水和桥梁、隧道施工废水应完善施工场区排水系统并设置三级以上沉淀池,根据排放量和目标水质要求,合理选配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经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

(三)做好扬尘治理。按照《道路扬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要求,落实扬尘治理工作责任,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和预防施工扬尘预案,深入开展施工工地扬尘治理。施工场地严格落实场地硬化、施工打围、洒水降尘、产尘物料及裸土覆盖等环保措施。重污染天气应暂停土石方施工,大风和灰霾天气土石方施工应采取湿法作业。施工便道出入口严格落实道路硬化、配备洗车池、沉淀池、车辆高压冲洗设备、运输车辆覆盖等措施。

(四)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治理。按照《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相关规定,督促施工单位积极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气污染检测摸底和信息登记管理,做好进出场编码、信息等核实和登记工作,选用排放达标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来源正规、质量合格的燃油,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与燃料使用台账。杜绝在城市人民政府划定的禁止区域内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

(五)做好噪声和光污染防治。优化声环境敏感区域(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施工便道、便桥的设置,尽量远离噪声敏感点位;淘汰落后设备,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工艺,因地制宜采用搬迁、隔声窗、声屏障等措施降低噪声影响;避免在噪声敏感点位附近夜间施工,途径噪声敏感区的施工车辆应禁止鸣笛、慢行通过。施工现场应对强光作业和强照明灯具采取遮挡措施,减轻对周围光环境敏感区的影响。无法有效避免噪声和光污染的施工作业,应做好对周边居民的解释安抚工作,尽量避免投诉。

(六)做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对办公区和生产生活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应设置分类收集垃圾桶,及时收集清运。对施工中产生的树根、不适用填料、建渣、材料外包装带等建筑垃圾应按规定集中收集、清运、处置。临时堆弃的建渣、石料等应及时定期清运,及时进行复绿。对于试验室产生的危险废物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沥青废弃物等危险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规范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做好防渗措施,委托具有危废资质处置单位进行转运处置,并建立转运及处置台账。

(七)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合理设置排水、截水设施,及时实施边坡防护工程,防范边坡崩塌或滑坡,减少水土流失;严格落实表层耕植土剥离、储存和复垦利用措施;严格落实弃土场先挡后弃和分层碾压措施,确保渣场安全使用;及时取得取、弃土场变更的手续。

五、做好项目环保验收工作

试营运期间,建设单位应自行或委托相关单位开展环保验收调查,依据调查情况对环保措施进行整改完善。在整改完善后,按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验收报告应依法向社会公开,并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单位申请备案。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篇6

关键词:滦平县;潮河;生态治理

随着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求,人们积极进行河道治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治理方式不符合自然规律,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此需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文章主要以滦平县域内潮河为例,探讨河流生态治理修复的问题和具体方法,保证城市居民安全用水。

1河道现状与问题

潮河发源于丰宁县上黄旗哈拉海沟,在古北口入北京市密云区后注入密云水库。滦平县域内河长64.1km,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目前,潮河水域内并没有颇具规模的水利工程。现存的干砌石河堤由当地百姓自发修筑,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而且面临年久失修的问题,一旦发生洪水,就会对本地村庄、耕地造成较大的威胁,还会影响水库的水质,导致水库中的泥沙增加[1]。目前,我国河道水体整体呈现出日益恶化的局面,许多城镇的河道水体质量较低。由于河道的水体流动性比较差,导致面临污染的河道无法得到有效的循环,部分中小河流也缺乏有效监管。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居民越来越多,但是并未设置更加完善的排水管网,导致污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许多污水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就直接排入河道中,影响河流的水质。此外,许多河流与农田的距离比较近,如果河流面临污染,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甚至会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由于人们长期从事各种生产活动,许多行为已经对自然河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河流景观的多样性。在河流中包含多种水生动植物,其对温度、有机物浓度的要求不同,若一味地设置硬质护岸,不仅会影响水生动植物的正常生长,还会导致水流速度下降,使得环境日益恶化[2]。尽管自然河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但若长期面临污染,水体就会处于缺氧或者厌氧状态,影响好氧微生物的生存,从而降低河道的自我净化能力。此外,人们大量地修建护坡工程已对河道周边的天然湿地造成破坏,会进一步降低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人们积极在城市土地中兴建各种建筑,导致城市用地愈发紧张,也使得许多中小河流面积不断缩小,数量急剧下滑。由于河流日益萎缩,生物多样性面临破坏,天然河道景观不复存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此外,正是由于行洪断面不断下降,才会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3]。

2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原则

2.1生态治理

在进行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时,需遵循生态治理这一原则。由于人们长期从事各种生产和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河道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破坏,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时,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生态系统,避免对其造成破坏。此外,要及时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如在河岸种植合适的植物[4]。

2.2远近结合

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河道治理视作长期的事业。制订合理的规划方案,分阶段展开治理。结合地形特征与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理措施,明确治理时间,使治理工作更有针对性。

2.3与区域规划保持一致

进行河道治理时,要认真分析城市的情况,重视细节,了解生态环境现状,充分做到以人为本。一旦人与自然发生冲突,需仔细权衡,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避免环境继续恶化。要将河道治理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明确治理目标和治理计划,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环境。

3河流生态修复的意义

3.1改善河流生态

进行河道治理时,技术人员会利用河流与河道的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对水流的位置进行调整,使河流的条件得到改善。为了进一步满足灌溉与航运的需求,技术人员会采用相应的措施,使河道得到有效治理。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实现对河道的治理,但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河流生态面临不同程度的破坏[5]。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影响河流内部水生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构建;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也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用水;同时,河流沿岸的气候发生变化,当地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会影响河道景观的完善,甚至导致景观消失。因此,进行河道治理时,技术人员应采用恰当的生态恢复措施,以保证河流恢复活力,改善河流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些年,人们愈发重视河流生态保护,认真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采取了有效的修复措施。对潮河生态进行治理时,要严格遵循国家的要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修复。通过改善河流生态,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好地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实现对潮河生态文化的弘扬。

3.2进一步发挥河流功能

滦平县位于北京市和河北省承德市的交界处,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因此要高度重视滦平县潮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潮河是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其生态功能定位是京冀地区的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区。滦平县区域内的植被、地质、水文条件将直接影响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对滦平潮河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同时对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可以进一步发挥出河流的作用。河流的功能主要有航运、防洪、灌溉、供水等,制订合理的治理方案,可以使河流实现上述功能。但若要保证其功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就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比如,修复河流生态,有利于灌溉。从防洪角度来看,河流生态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则会进一步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使植被能够发挥出自身的调节作用,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4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

4.1水质调整

要对水库进行合理调度,改变水质,及时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保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径流。此外,也可对水利设施进行调控,在下游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引入上流水体,改善水质。我国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在改善水质时,人们经常会将生态和生物相结合,也会使用化学法、物理法。其中,生态与生物相结合这一方法比较常见,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常见的技术有以下三种。第一,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主要是对河床中的生物进行过滤。通过载体填充或者填料,确保细菌生长,由此形成生物膜[6]。由于载体和滤料的表面积较大,微生物数量繁多,因此可确保河流拥有良好的自我净化能力。第二,生物浮岛技术。该技术主要采用生态工学原理,对水中的磷和氮等物质进行降解处理,从而有效改善水质,还起到抑制藻类生长的效果。该技术能够发挥出植物根系的功效,可吸收大量的富营养化物质,将水中的营养转移,提高河流水体的自循环能力。第三,人工湿地建设。进行湿地培育时,主要是通过人工培育湿地的方式达到修复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需发挥出微生物、水生植物的作用,及时对河流中的污染物质进行降解与吸附,确保河流生态尽快得到恢复[7]。利用这一技术可对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在特定的洼池中,将填料和土壤进行混合处理,形成填料床,保证污水在床体表面自由流动,可在床体表面种植寿命长、适应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4.2河道曝气

一旦河道产生突发性污染,就可采用河道曝气这一手段。如果河水水质下降或者遭到严重的污染,将会消耗水质中的有机物,导致有机物出现分解现象,呈现无氧状态,还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味道较重,会对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采用河道曝气这一手段,向河水中注入空气,能够加速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有效改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4.3植物维护

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时,要发挥出水生植物的维护作用。植物维护成本较低,不会造成较大的能源消耗,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许多河流污染区域,人们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水生植物进行维护时,可及时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同时,在光合作用下,植物产生的氧气能够提高溶解氧的含量。

4.4堤防建设

加强堤防建设,建设生态护岸,可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在堤岸建设中,主要是通过种植植被及设置木材、石材等方式达到护岸的目的。开展堤防建设时,需将其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以此实现生态平衡,预防水土流失,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5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

5.1在抗洪方面的应用

在抗洪方面,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主要用于洪水后退工程。在尚未实施该项技术之前,河流流向均遵循自然规律,一旦发生暴雨,就会造成河流中的水溢出,从而形成洪涝灾害。实施洪水后退生态修复技术可确保溢出的河水得到有效治理,使河流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进行河道设计时,要避免河床有淤泥堆积,这样才能确保河流得到真正的恢复。洪水后退技术具有一定的使用要求,需确保河流区域尚未进行河堤建设。

5.2在堤防建设中的应用

在堤防建设中使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要维持河道的多样化形态,这样才能达到控制自然灾害的目的。需将恢复工程放在重要的位置,重视绿化植被种植,使植物可以正常生长,提高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

5.3两级河道建设

将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与两级河道相结合,主要是将两级河道作为主要的河道形式。上部分河道可发挥出泄洪功能,另一个河道可用来预防淤泥堆积,使河流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了进一步提高两级河道的社会效益,可将上部分河道设置成娱乐休闲场所,满足人们的休憩需求。在设置另一个枯流河道时,要保证其拥有自然流向[8]。

6生态治理修复在潮河治理中的应用措施

6.1对河床断面与护岸进行修复

要重视河床表面的清淤疏浚与整治,确保清理工作具有针对性。在具体操作中,需对营盘村和后湾村的潮河干流进行清理。选择开阔的河段,在河道两侧种植睡莲、荷花等植物,建造完善的景观河道,提高河道景观的美观性。进行护坡建设时,要种植比较低矮的灌木,选择合适的花草,提高河道的绿化效果。同时,要重视对年久失修的护岸的修复,对其进行加固处理;还可采用干砌石等材料设置透水坝,避免使用混凝土等不透水的材料,完善护岸的性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

6.2对河道形态进行修复

在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中,要将河道形态的修复放在重要位置,可在河流中设置辅助水道,确保河道连续。为了不影响河道的行洪功能,提高生态环境的安全性,需根据河段防洪的标准建设河道护岸,及时对各类淤积物进行清理。为了确保水体正常流动,要将石头放入河堤中,或者修建生态石笼跌水坝。

6.3重视河岸绿化与湿地建设

要重新构建灌草植被过滤带,结合河流的水位情况保留常水位以上的区域,保证植被完整,还要补充种植灌木与花草,凸显出植物的层次感,营造良好的植物空间环境。可选择迎春、景天、金叶女贞等灌木,还可选择芦苇、水生鸢尾等水生植物,适当扩大绿化规模,增强河岸的绿化效果。在河岸两侧种植植物时,主要选择连翘、丁香等灌木,撒播合适的草籽,如白三叶、无芒雀麦。要考虑到河边公路的绿化,在沿岸公路栽植国槐、旱柳等比较高大的乔木。通过合理增加植被,加强人工湿地建设,不仅可以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还能提高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避免出现水土流失,及时修复生态环境。

6.4护岸生态修复

进行河道护岸修复时,要加强对叠石护岸的改造,或者新建生态坝结构式护岸,确保河道形态得到有效的恢复。对护岸进行加宽处理,使河道具有良好的排涝与泄洪功效。

6.5河道生态生物膜处理

对潮河支流的河道进行治理时,可选择生物膜处理技术,确保河流中的污染物及时降解,提高水质,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如果河道面临的污染比较严重或者河流水体中包含的有机物较多,可采用生物膜技术进行处理,确保水体中的污染物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处理。

7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展望

7.1制定完善的技术规范

为了进一步发挥出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作用,要制定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现阶段,该项工作缺乏明确的参考标准和依据,这样会增加河流的修复难度。因此,要考虑到每一个修复环节,重视细节,对各项制度和标准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确保河流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维持生态平衡。

7.2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河流生态修复是一项持久、复杂的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并不能看到成效。部分河流面临的污染比较严重,需经过一段时间方可看到治理成效。为了进一步验证最终的修复效果,需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定期对修复情况进行监测。

7.3重视综合性修复

随着河流的迅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变,河道治理工作愈发复杂。若采用某种单一的生态修复技术,则很难保证治理与修复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修复技术,综合多个学科知识,采用完善的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确保河流生态得到有效的修复。7.4对水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为了进一步提高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要选择恰当的水生植物。首先,需对水生植物的抗性进行分析。然后,对水生植物进行合理分类,进一步发挥出植物的功效,降低治理成本,提高净化效果。

8结束语

河流的情况比较复杂,在进行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时,需考虑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理与恢复技术,确保河流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任涵璐,李永庆.基于满足度分析的永定河生态水量及修复策略[J].吉林水利,2021(7):30-36.

[2]刘丹.中小河流生态修复与治理策略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0,48(1):57-59.

[3]尹铭.河湖生态治理理念与措施研究[C]//辽宁省水利学会.辽宁省水利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辽宁省水利学会,2020:265-268.

[4]生农,辛琨,廖宝文,等.海口市美舍河生态修复工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1,17(2):47-49.

[5]郭锋,张舰.山西实施十大工程修复汾河生态[J].华北自然资源,2020(5):137.

[6]马军.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0.

[7]吴一帆,张璇,李冲,等.生态修复措施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以潮河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20,40(15):5168-5178.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篇7

关键词:湖泊湿地;生态修复;保护措施

作为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所具有的功能有很多,能保护水源,对水质也有净化的作用,能够蓄洪防旱,还能够对气候起到调节作用,为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控制,维护其多样性,这些生态功能都是湿地特有的。健康平衡的生态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重要的一个多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一个系统,我们有必要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并找到有效的保护措施,维护其平衡性,让人类能够和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1 湖泊湿地保护技术

湿地的区域是处在水陆交互作用的位置,有着很丰富的生物种类,但是湿地面积并不大,在整个地表面积中才占了6%,然而就是这仅有的湿地面积却是20%左右生物种群的生存空间,尤其是那些非常濒危珍稀的鸟类,它们也是在湿地中生存和繁殖,湿地已经成为多数珍稀濒危的水禽生物最主要的生存之地,还有一部分水禽生物是在湿地中进行季节过度。要是湿地面积足够大足够多,那么在这个湿地系统中生存的物种也就会越多,生态系统也就会更加稳定,为生物种群营造更有利的生存空间。所以,我国非常重视湿地面积的修复,让生态系统更加平衡,同时还要限制人类在湿地周边进行耕地,不能有的造田的行为,如果有已经成为种植地的湿地,就要对其进行收入,让耕地重新变会湿地,让湿地环境得以恢复,并适当增加湿地的面积。近年来,湿地的水量也在逐渐减少,湿地正在逐渐萎缩,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对其进行保护,让湿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加上水文条件的限制也让湿地的健康平衡发展受到了制约,所以还要通过水利工程对湿地环境进行改善,使湖泊深度和其广度都能有效地扩充。此外,还要增加鱼的养殖,让其产量有所增加,控制好调蓄功能,并在各个湿地中加大引水通道的建设,让湿地能获得更多的水源,并保证水源的质量足够好。在湿地环境保护中,要可以在水利工程方便加强设施建设,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河岸堤防也要适当加固,将上游水土的保持工作给做好,清理多余的泥沙,不让其淤积,同时将各个平原结构给恢复好,这样将其蓄纳洪水的功能给提高上来,这样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和繁殖空间。

2 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对湿地进行修复,主要是利用生态技术或者是生态工程去修复已经退化消失的湿地,如果湿地情况非常不好,还可以对其进行重建,使湿地的环境回归到以前健康的状态,让其功能还能发挥,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结构,还原湿地原有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物理、化学特性,让其作用发挥的更加明显。从湿地构成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特征来看,修读湿地生态环境主要有3个部分,只有做好这些修复,也就能将湿地原本面貌给还原。第一,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对于这一修复目标来说,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技术方法和修复措施,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以及异质性都给提高上来,这个恢复过程既有湿地的基底修复,还有湿地的土壤修复以及湿地水状况的修复,这里所说的基底修复,主要是用工程建筑的措施对基底稳定性进行保护,让湿地面积不会缩小,还能去改造湿地的原本面貌和地形。第二,湿地生物的修复,对于这一修复目标来说,主要就是对选育优秀的物种和科学的培植技术,并引入更好的物种保护技术,还有种群的控制技术等等,让这些技术的作用都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对湿地进行修复。第三,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和功能的修复,对于这一修复目标来说,主要是对寻找生态系统的设计技术,对整体结构进行修复,并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科学地应用集成技术,以完成湿地修复。在所有的湿地修复技术中,生态的修复是最难的,也是科研人员重点的研究对象。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类,尽可能的做到一项投人多处收益。

3 湖泊湿地攻关技术

3.1 湿地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机制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湿地生态恢复研究方法和技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演替规律、可持续性研究,湿地的环境功能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同干扰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及预报研究等。

3.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城市湿地水系统生态修复技术、城市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植物种类筛选、城市退化湿地高效生态修复模式、城市湿地修复生态工程示范关键技术等。

3.3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物种与生物多样的恢复与维持技术、湿地治污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选取各种类型退化湿地的典型代表,进行生态恢复示范研究。

结束语

加强湖泊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制定出湿地保护规划,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等先进技术,在查清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湿地监测系统,能有效维护湖泊湿地的生态平衡,让人和自然有良好的生存空间,时间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萍萍,张伟,刘晓哲.浅议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5.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问题

前言

我国在最近几十年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乱砍乱伐,最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样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程度严重的特点,是我国首要的环境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于水土流失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目前,我国在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们破坏的速度。尽管目前,国家正在努力的进行水土保持,但是从整体上看,水土流失的问题依然很严重。不得不承认,目前,虽然我们国家对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因为发展的时间不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人们对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很多概念没有完全地了解,只知道一些皮毛,或者本身就存在很多的误解,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笔者认为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眼前的利益。应该将眼光放长远。用发展得眼光看待问题。在本研究中,笔者将对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提出自己浅显的看法, 使得读者对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具有进一步的认识。

1 研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背景

关于生态修复的概念,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存在着争议。有的人认为,生态修复就是完全利用大自然的自愈能力,而不涉及人工干预,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停止正在进行的人工干扰破坏行为。还有一些专家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大自然的自愈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为了加速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辅助人工措施为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服务。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是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造成了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人们也必须在不对大自然造成二次破坏的情况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可以带走大量的土壤表层养分,而且也使一部分农田变成了荒漠,土体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空间,而且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动物和人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受到破坏,一些在森林中生活的野生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对于大自然来说,这些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国在生态修复范畴、区划、机制和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生态修复的认识不够深刻

实施生态修复其基础和前提是对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进行诊断和评价,土壤侵蚀强度增大、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是诊断的重要标准。生态修复与传统修复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我修复。但是,在进行修复规划之前,相关人员必须对该地区的大自然所受到的破坏进行一个初步的诊断。如果有的地区所受到的破坏在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范围内,就可以不进行人工干预,因为人工干预是一项很烦琐的工作,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内容。目前还没有形成植被建设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环境影响的全面认识。

2.2 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全民效应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需要每一个人的配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不注重发动广泛征求和尊重治理区群众意见和意愿。生态修复的前提就是人们已经停止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如果不及时与相关地区的人们做好沟通,生态修复工程就不能顺利开展。生活中很多不自觉的行为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例如垃圾废弃物堆积如山,一些工厂大肆排放污水,有些牧民过度放牧等,这些都会使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坏。要让每一个人意识到,大自然的和谐稳定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2.3 科研不够成熟,技术上需要提高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国生态修复研究近年虽然对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和实践已有过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已经总结出一些生态修复方法,并已经付诸于实践之中。通常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及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主要原因就是大自然充满了不可预知性,即使有高科技设备可以对大自然的情况作出预测,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会朝着预期的目标进行。而且,我国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一些研究人员对于生态修复的认识不到位,在工作过程中,仅仅注重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对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综合评价。我国的相关研究人员应该结合我国特有的自然环境,探寻我国生态修复发展的最佳途径。

3 提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这句话的了解仅仅存在于表层方面,很多人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生态修复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其成功与否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因此一定要加大生态修复的宣传力度,让全民参与到其中。可以采用的宣传方法有很多,网络宣传、电视宣传、海报宣传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生态修复成败关键在于管护措施的落实,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三分治七分管,治是基础,管是关键。管理体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要在工程前期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要时刻加强监督,发现不合理的情况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提出并进行解决,在工程结束后要进行审查,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方案。各个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在进行项目审查的时候,只要发现存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就要坚决取缔。而且要对工厂的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在建厂时还要注意他们选择的厂址是否恰当。工厂尽量不要建设在河流上游,否则会使整个水域造成污染。各个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一定要负起责任,把一切污染杜绝在萌芽之中。

3.3 加强人工及政策措施的辅助

依靠封禁并非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唯一途径,其生态修复离不开人工以及政策措施的辅助。其一,可采取人工育林育草的措施加快封的生物量生长,例如:因地制宜地补植补种、防治病虫害等。同时,保证生态用水等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二,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只有将封的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取得一定的成效。

3.4 加强封育造林

众所周知,对于生态系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主要是为了减轻其超负荷的压力,通过自然的修复能力来对已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整,从而恢复到最初的、未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采取封育造林技术进行治理,通过大量栽种植被提高其覆盖率,避免受到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影响,从而达到其理想的治理效果,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而且,水土保持有着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创新性举措,相关人员应该深入研究下去,并在工作过程中注意相关经验的总结。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各类生态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修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水利工程施工会对周边的水土保持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目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措施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态修复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生态修复相关理论来预防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的水土流失。

1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指的是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能够向有序的方向发展,生态修复过程中一般不会人工干涉,但是特殊情况下可以辅助一些人工措施,帮助一些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帮助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称之为生态修复。学术界并没有界定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的区别,但是一般欧美国家采用生态恢复的说法,一些亚洲国家则更加倾向于使用生态修复的说法,其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帮助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所利用。

2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2.1以点或线状分布

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地面上的植被能够起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一般位于偏远的山川或者河流地区,且施工占用面积较大,导致水利工程施工不便利,难度增加。大兴水利,修建水库、大坝等设施,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地面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导致土地大面积的暴露出来,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一般呈现出点状或者线状分布。

2.2被破坏的植被难以修复

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需要修筑一些构筑物,这些构筑物的修建需要永久的占用部分土地,被占用的土地被构筑物长久挤压,导致该地区的土壤弱化,土壤的肥沃程度降低,水土保持性能降低,不利于植被的恢复。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降低,辅助人工措施后往往也难易恢复被破坏的植被。

2.3水利工程设计的多样化

水利工程的设计范围较大,主要包括防洪、港口、农田等多种类型的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的水土流失类型不同,因此水利施工过程中生态修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水土在重力作用下可能产生滑坡、塔防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作用

3.1减少自然灾害发生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使得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植被得以修复,同时能够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和蓄水能力,避免在在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水土保持还能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3.2促进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建就是为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控制和调配水资源,但是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属兔流失现象,水资源的含泥量较高,导致水资源数量减少。在水利工程施工时,同时进行生态修复,能够保证水库中的水资源充足,提高水资源的需水量,延长水利工程相关构筑物的使用年限,提升其经济效益。

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4.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生态破坏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一些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条件,采取引地表水或者打井、禁止放牧等措施帮助构建利于植被恢复的环境,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应当对不同的区域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实行分级分块的生态修复,确保生态修复的质量和效果。

4.2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针对过渡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需要退耕还林。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对于25度以上的坡地,都应当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控制坡度大于25度的农田的开垦,做好坡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对于15度以下的坡地,根据坡地周围的环境,在靠近人、村和路的地方进行改造,在保证农民基本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水土保持耕作。针对由于樵采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可以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对遭到破坏的地区进行一定时间的封闭,封闭时间一般可以为3年、5年或者8年,具体需要封闭的时间参考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地区等因素综合确定。除此以外,封山育林还可以辅以补种植被等措施。

4.3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不断减轻导致生态破坏的驱动力,对生态系统加以修复是沿河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工作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避免河流生态环境的单一性过高,单一性过高的河流生态系统容易出现破坏,应当保证河流朝着多元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要确保河流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受到破坏后能够及时恢复。必要时可以设置复合断面形态,包括主河槽和护堤地,如果施工条件允许,也可以提前设置马道或者季节性河道。

4.4经济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对于由于经济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可以采取粮果、林果间套种植的方法帮助恢复土壤原有的肥力,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坡度进行植物的种植,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采取植物轮作的方式,提升植物的产出率。对原有生态系统生物链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措施模拟原有的生态链,逐步建立农田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生物链的良性循环。

4.5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水利工程的施工会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由于早先的水利工程对于环境修复这部分并不重视,并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针对这种水利工程项目应当立即停止施工,找出生态环境破坏产生的原因,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防治。比如,施工范围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种植一些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生态修复,能够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的作用。适当加强区域的生物覆盖,避免出现施工过程中大量水土流失的现象。

4.6减少生态植物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

水利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较大,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生态植物不被破坏,维护原有的生态平衡,对于一些必须要进行砍伐的植被,在其被破坏后应当适当的采取措施,替代其丧失的生态功能,防止裸露的土地产生水土流失。水利工程施工是应当尽量避开植被茂密的区域,控制整个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修复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篇10

关键词:园林施工;保护措施;养护意识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s a practical natural discipline.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garden engineering,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and quality, and the impact on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late.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is a short-term project,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s relatively long-term, periodic engineering.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s interaction between, mutual connectio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ciousness, to promote our country garden construction of continuou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Maintenance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园林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施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园林绿化设计图纸演化为现实中的景物。园林施工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要合理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园林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树木、草地等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原有土壤要进行适当的修复。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在园林施工中,要注意土壤表面和养料的补充和修复,确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长条件。

(3)、树木栽植时要注意植物的生长周期。树木的成活和生长普遍具有一定的周期,因此,在园林施工中要根据树木的特性进行栽植和培育。

二、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园林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既要注意施工工期、植物的成活率等问题,还要严格保证园林施工符合设计整体效果的要求。在园林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保护问题,主要是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否则会得不偿失。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息地的保持,以及新的生息环境的建立,这是现代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还要为本地生物及其生息地建档,以便跟踪调查及监测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植物、动物等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再生能力较差,一旦遭到破坏,极难修复和创建。

(2)、要保护城市中含有丰富乡土植物、野生动物的自然保留地或半自然保留地。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一方面要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在园林施工中,常常会遇到荒坡、灌丛、森林、河川、湖泊、洼地、废弃的矿坑等等地理环境,这些地方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很大潜力。园林施工中并不是简单的照图施工,而是要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在对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地方,一定要在与建设规划部门、技术人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确定既不影响整体园林效果,又能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3)、要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天然湖泊、水塘、洼地、沼泽等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许多生物长期生存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果一旦失去生存空间,必然会导致野生动植物的死亡,甚至是物种的灭亡。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过度的开发与利用,而缺乏必要的修复与保护,人类已将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园林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需要,尽量保护日渐减少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保留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意识及要点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尤为重要,绝对不容忽视。园林中的植物栽植只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养护则是长期的工作。人们常说“三分栽,七分管”,由此可见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的重要性了。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特点各不相同,要是植物茁壮成长,充分发挥绿化、美观的作用,就必须为植物创造适应其生存需求的外部环境,园林施工中必须培养植物的养护意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灌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依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而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或地表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灌溉的方式满足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灌溉过程中水量的大小是根据植物的具体缺水情况而定的。不同的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灌溉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基本要求。

(2)施肥:由于园林中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不同,以及各种植物对于肥料的需求也不相同。在园林施工中进行植物养护工作时,一定要进行适当、合理的施肥工作。肥料是保证植物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如果施肥工作没有认真进行,有可能导致植物的叶片发黄、成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施肥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必要保证。

(3)排水:园林中土壤的含水量过多,往往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于植物的生存环境、生长习性、长势等不同,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的修建和应用,严格控制同让中的水分含量,土壤中水分过多时,要及时进行排水。

(4)病虫害防治:园林中的植物大部分是在外地或国外引进的,其中很多是珍贵的物种,如果施工中一旦遭受病虫侵扰,必然导致植物的死亡,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园林养护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不是发现问题后才展开的,那样往往是“亡羊补牢,悔之晚矣”,而是要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坚持与预防为主的原则。

四、将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有机结合

园林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并且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要求都较高。园林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为: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园林施工中只有将这两点机结合,才能有效保证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结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1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园林施工就是把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景观的过程,所以在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深入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但是设计图纸往往为了片面追求园林的整体效果,而忽视了生态保护要求,施工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现场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以便加强园林施工地区的生态保护。虽然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有所改变,会对园林的整体效果有一定而影响,但是只要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做的全面、到位,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需求,也会一定程度上对其起到改观作用。2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要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全过程

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补充、协调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生态保护措施时,要尽量为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植物养护时,仍然不能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工作。园林工程施工中只有全程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园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诸峰,胡光宇. 浅析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措施[J]. 南京园林生态.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