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9:48:44

修复

修复范文篇1

关键词:前牙美学修复;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银汞合金充填;6-酮前列腺素;血栓素

B牙齿缺损特别是前牙缺损,不仅影响颌面部美观,还干扰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近年随人们生活条件及审美水平提高,对修复效果及美学效果要求逐渐提升,特别是前牙缺损美学修复过程中要求改善唇齿龈咬合关系、微笑曲线等[1]。既往前牙缺损修复治疗以银汞合金充填为主,但临床实践证实,其颜色为黑灰色,美观性差,且边缘封闭性差,极易引起龈边缘暴露,造成修复失败[2]。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是当前口腔美容修复常用材料,具有操作简单、美观持久、成本低等诸多优点,适用于牙齿缺损、牙色异常、牙齿发育异常、牙齿畸形治疗。目前两者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应用已有相关研究[3],但研究内容倾向于修复效果、修复满意度。基于此,本文从牙槽嵴生理吸收、龈沟液细胞因子等方面分析不同修复材料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226例前牙美学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均为前牙缺损;(2)单牙修复;(3)年龄≥18岁,性别不限;(4)牙髓电活力测试显示牙髓正常。排除标准:(1)严重不良口腔习惯;(2)牙根角度不理想;(3)患牙周围软组织存在炎症;(4)严重心理及精神疾病;(5)近1个月内接受激素、抗生素治疗;(6)处于月经期女性;(7)凝血功能异常。根据修复材料不同分为常规组(n=112)和复合树脂修复组(n=114)。常规组男56例,女56例;年龄(42.98±7.72)岁;缺损原因:疾病72例,外伤34例,其他6例;患牙位置:中切牙34例,侧切牙40例,尖牙38例。复合树脂修复组男50例,女64例;年龄(44.05±6.53)岁;缺损原因:疾病66例,外伤44例,其他4例;患牙位置:中切牙40例,侧切牙46例,尖牙28例。2组性别、年龄、缺损原因、患牙位置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2组入院后均接受去净腐质、制备洞形、清洗窝洞、窝洞隔湿处理。常规组采取银汞合金充填(弗安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银汞合金材料),乙醇消毒,氢氧化钙垫在洞底,光照30s,将调好的银汞合金材料充填至窝洞,逐层加压,使其与洞壁密合,待其硬化后调整咬合,填充期间修饰外形。复合树脂修复组采取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贺利氏古莎齿科有限公司生产的光固化复合树脂),乙醇消毒后,氢氧化钙及聚羧酸水门汀垫底,磷酸凝胶涂布于修复牙面,时间1min,若为氟斑牙,适当延长酸蚀时间(1.5~2.0min),水枪冲洗,除去酸蚀液及脱矿层,气枪轻吹修复面,5s后,棉棒蘸取黏结剂,均匀涂抹于牙面(厚度约0.2mm),气枪吹匀,光照20s,斜向分层填入树脂,分层固化每层不少于2mm,每次光照40~60s,光照距离以3~5mm为准,待树脂完全固化后,先修整树脂,后用石尖修整外形,调磨消除早接触点,并用黄、白色金刚砂精修车针及细砂片打磨,橡皮杯蘸打磨膏,纱条磨光邻面。1.3观察指标2组均于修复后6个月进行效果评估。(1)对比2组修复效果[4]。差:修复体局部脱落,洞缘有明显台阶,边缘变色,伴继发龋、牙髓病变;良:修复体形态较完整,表现轻度粗糙,洞缘无台阶,边缘轻度变色,牙髓活力正常;优:修复体形态完整,表面光滑,边缘密合,无台阶,边缘无变色,牙髓活动正常。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2)对比2组咀嚼效率、咬合力及牙槽骨吸收量。其中咀嚼效率:天平秤取5g无皮干花生米,嘱患者咀嚼30s,收取咀嚼物,加入蒸馏水,混匀后过滤,称重未滤过部分,计算重量变化;咬合力:采用上海分析仪器三厂MCF-8701型咬合力检测仪连续测量10次,计算平均值;牙槽骨吸收量:拍摄全口根尖片,采用William探针和放大镜,测量每颗牙近、远、中邻面牙槽骨吸收情况。(3)对比2组牙龈沟液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PG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对比2组不良事件。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修复效果修复后6个月,复合树脂修复组修复优良率高于常规组(χ2=6.412,P=0.011<0.05)。2.2咀嚼效率、咬合力及牙槽骨吸收量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2组咀嚼效率、咬合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个月复合树脂修复组牙槽骨吸收量小于常规组(P<0.05)。2.3牙龈沟液细胞因子修复前2组牙龈沟液细胞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个月复合树脂修复组牙龈沟液TXB2、6-K-PGF1α、MMP-2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2.4不良事件发生率复合树脂修复组龈边缘暴露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修复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口腔修复认知

口腔义齿修复的患者群主要集中于老年人,因此,正确把握老年人对口腔义齿修复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配合口腔修复医生开展临床工作的关键。老年患者在接受口腔义齿修复治疗之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我院口腔修复科从2007年6月到2009年10月对350例老年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50例患者中男212例,女138例;年龄60~85岁,平均70岁。所有对象均为在本院口腔修复科接受治疗的初诊患者,神志清醒,能理解回答调查问卷的内容。

1.2问卷调查方式: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尽量不出现口腔修复专业术语。调查问卷由2个部分组成:①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情况。②对口腔修复基本概念、修复前治疗过程、修复治疗就诊次数、修复过程中常见问题、修复后出现的并发症、修复材料及修复后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解。

1.3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发出350份问卷,收回310份有效问卷。

2.1不同文化程度对调查内容的了解程度比较:见表1。

2.2310例老年患者对口腔义齿修复知识的了解情况:详见表2。

310例老年患者对口腔义齿修复知识的了解情况依次为:患者对可摘义齿需经常清洗吗了解得最清楚达91.1%,对口腔义齿修复后不良反应的食物嵌塞了解为70.1%,对可摘局部义齿的概念的了解62.1%,对如有不适要到医院复诊的了解68.5%,对固定义齿的概念的了解56.4%,对急、慢性龈炎的了解56.4%。由此可见患者对口腔义齿修复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认识最为缺乏。

3讨论

3.1老年患者对口腔义齿修复的知识了解直接影响了修复医生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对是否义齿修复成功有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对口腔修复的概念和成功率了解得不太清楚。患者对拔牙后多久才能修复,以及活髓牙在牙体预备时需要麻醉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够,提示临床医生在进行牙体预备时就应该积极和患者有效沟通,对修复事宜多解释,常规口腔义齿修复治疗的就诊次数、可摘义齿和固定义齿修复需要的就诊次数是口腔义齿修复治疗过程中重要环节。但本次调查结果却不理想,说明医生在治疗前没有和患者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导致患者在修复时对正常的就诊次数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可能出现医疗投诉。所以在为老年患者实施修复前应明确就诊次数,缓解患者心理状态。

3.2口腔义齿修复过程中常见的不适问题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时的情绪和患者、医生的配合度,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本调查结果表明,患者对牙体预备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应在日后工作中加大对这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先宣传后操作,以便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在牙体预备时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很多老年患者由于对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导致对修复时的不良反应没有准备而影响治疗效果。在本次调查时,许多患者提出,临床医生应在进行治疗前先给患者详细讲解治疗中、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口腔义齿修复。在临床口腔义齿修复工作中,患者对口腔材料的了解也十分重要,因为修复材料和修复体结构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口腔义齿修复的治疗费用,以减少患者对费用的误解。本次调研结果表明,老年患者对修复体结构及修复材料的情况了解较差,这与患者的知识结构、经济实力有明显关系,在使用牙体预备时要将其性能、价格等相关信息告知患者,让患者根据本人的实际状况来合理选择修复材料。

修复范文篇3

关键词:汽车车身;凹陷修复技术

传统的汽车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利用相应的原料,对汽车的车身进行喷漆的过程进行修理,这样做的缺点是不但浪费了原料和人力资源,并且修复的结果对于汽车本身的材料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减少了汽车的使用寿命,并且会让汽车产生变化,不利于汽车的长时间保存。在新的社会时期,新的汽车凹陷技术已经进一步的发展,发展了汽车的维修工程,而对于汽车凹陷技术的相应探讨已经提上了日程。

1汽车凹陷修复技术简介

汽车凹陷技术修复主要是通过物理填充,进一步将杠杆的原理利用到汽车修复中,从而让外部原因造成的汽车外部凹陷实现有效的修复。但是这种凹陷修复技术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首先汽车的漆面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汽车的外表结构没有造成更大程度的损伤;第二点是金属的表面并没有特别大的扩张,并且汽车的伤害不会造成更大程度的伤害,如果只是汽车外部的表面造成的伤害,只是油漆面有受损情况,那么是可以采用汽车的凹陷技术进行主要修复的。凹陷修复技术的主要修复过程是:根据汽车漆面的受损情况,选取其中受损情况最为深入的一个点,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用特殊的工具将受损的表面进行顶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原来汽车漆面的一个大的凹陷区就会变成两个小的凹陷区,那么再次利用工具进行凹陷区的修理,原来的凹陷区就会变成多个凹陷区,再对这些凹陷区进行逐个修复的方式,在这个修复的过程中,就会使汽车的表漆面逐渐得到修复,从而进一步完成汽车表面的修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修复工作需要一些特殊的工作来完成,例如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照明灯和一些常见的杠杆实用工具,和传统的修复工具不同,汽车表漆面的修复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工具,利用传统的工具容易对汽车表面造成伤害的同时,一些细小的工作缝隙容易造成疏漏而影响整个汽车的维修。对于凹陷技术的从业人员来说,就算一个细小的凹陷,也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精细化的维修,需要很长时间的修复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如果不能更好的达到最高标准,就没有办法很好的完成汽车漆面的相应修复。因此,汽车凹陷修复技术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可以说是非常的高,业务能力的要求同样非常惊人,因此如果不经过相当专业化的培训,就算是非常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也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符合的汽车漆面维修标准。汽车漆面的修复技术在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的同时,也会更大程度上满足了汽车业主的维修需要,让汽车的外漆面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存下来,但是,受损严重的漆面是没有办法经过汽车凹陷修复技术来很好的修复的,这也是这项修复技术的一个弊端所在,需要进一步的要求和改造。

2汽车凹陷修复技术的相应步骤

2.1引擎盖复原。在汽车修复过程中,引擎盖的修复是最为容易的,在修复过程中,可以将引擎盖的对应位置的连胶迅速刮去,维修人员可以采用打孔的方式将引擎盖进行相应的修复,将汽车漆面的相应缺失的部分迅速的填充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汽车漆面的打孔位置进行合理的选择,尽可能不被人察觉,这样才能不会影响汽车的美观性。2.2修复汽车车顶。这个位置的修复需要从业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通过卸下车顶的方式,或者是卸下车顶的部分零件,拆下部分的内板饰扣,这项技术的修复十分的灵活多变,需要修理者进行多方面的勘察,在修复的过程中,灵活注意工具的使用,根据车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取达到不用进行进一步拆卸的同时,合理的达到相应的修理效果。2.3汽车前后车门的修复。在修复前后车门的同时,就达到了此项技术中,最为核心和困难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办法将前后两扇车门进行拆卸和进一步的清理,通常情况下都是将车子的车玻璃降下来进行修复,在这个情况下都是要将汽车的凹陷情况进行适当的分析,并且将汽车的凹陷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考虑和修复。当凹陷的地方出现在汽车的内部时,这就要对汽车的车门内饰进行修复,或者可以通过汽车下部的排水孔进行清理。如果凹陷的地方在汽车的上面和外部,就可以像汽车玻璃的外部防刮条进行适当的清理,有一部分车型的玻璃是双层的,需要对于车玻璃进行分别的清理,要将玻璃进行分别的修复,这样对于汽车凹陷的维修技术要求的非常高,一般也不需要将后车门进行拆卸后的修复。2.4修复后翼子板。这个部分是汽车维修过程中比较细致的部分,在修复汽车后翼的子板来说,只需要将汽车的后面尾灯卸下就可以,但是如果凹陷区的来源离轮胎较近事,就需要将整个汽车的轮胎全部卸下来,这个时候,要对汽车的相应部分进行开孔,开孔过后进行相应的漆面修复工作。开孔器的力度一定要适当掌握,要避免将汽车的内部结构破坏,造成对汽车不必要的伤害。如果损坏的部分位于挡风玻璃的两端时,可以将挡风玻璃整个卸下,通过挡风玻璃的内饰孔进行相应的修复,修复后翼子板是最考验一个工作人员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因此相应的管理人员应该对于这个活动提起足够的注意,需要特别的受到施工人员的重视,并且应该逐渐提高汽车凹陷的修复技术。2.5对于保险杠的修复对于一些车型来说,保险杠的损伤是无法彻底的修复的,但对于大多数车型来说,还是可以修复的,主要的过程包括:先用相应的工具对保险杠进行加热,在完成这一部分工作后,需要利用一些冷毛巾对于加热的部分进行降温和冷却,这个过程中不能损害车漆的完好程度,需要反复的操作,才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3使用汽车凹陷技术的注意事项

3.1及时做好汽车的清洁保养工作。汽车的外部和内部发动机进气系统主要通过进气道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运转,因此要通过清洁汽车的大部分来保养整个汽车,如果汽车长期停放在外面的的话,就需要利用高压气体进入汽车的内部,从而通过这些保养手段来促进汽车的使用,对于汽车的外部漆面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汽车凹陷技术的实施。3.2完成汽车漆面维修时注意汽车整体保养工作。在完成汽车漆面维修的同时也要注意汽车的整体保养工作。汽车的车身凹陷维修虽然只是汽车维修的一个方面,但是在汽车维修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汽车的车身是一个整体,在完成一部分修复的同时,要注意汽车整个的清洁的工作,要在部分修复的同时更好的完成汽车的整体修复,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汽车的凹陷修复技术。

4结束语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修复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这部分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这项技术依旧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在新时期的汽车修复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和革新汽车凹陷修复技术,要通过和一些汽车4S店想结合的方式,提高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素质,立足于新时代社会,让汽车的修复技术更加完善,做好汽车的整体保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汽车凹陷技术的发展,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赖名峰.免喷漆无损汽车凹陷修复技术介绍[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7,(5):97.

[2]李双其.汽车小损伤免喷漆无损修复技术[J].汽车维修与修理,2016,(10):76-77.

修复范文篇4

模具使用寿命取决于抗磨损和抗机械损伤能力,一旦磨损过度或机械损伤,须经修复才能恢复使用。目前可采用的修复技术有电镀、电弧或火焰堆焊、热喷涂(火焰、等离子)等。电镀层一般很薄,不超过0.3mm,而且与基体结合差,形状损坏部位难于修复,在堆焊、热喷涂或喷焊时,热量注入大,能量不集中,模具热影响区大,易畸变甚至开裂,喷涂层稀释率大,降低了基体和材料的性能。

利用激光熔覆的方法可实现对模具的修复。用高功率激光束以恒定功率P与热粉流同时入射到模具表面上,一部分入射光被反射,一部分光被吸收,瞬时被吸收的能量超过临界值后,金属熔化产生熔池,然后快速凝固形成冶金结合的覆层。激光束根据CAD二次开发的应用程序给定的路线,来回扫描逐线逐层地修复模具。由于激光束的高能密度所产生的近似绝热的快速加热,对基体的热影响较小,引起的畸变可以忽略,特别是经过修复后的模具几乎不需再加工。

1激光修复系统

激光修复技术是集高功率激光、计算机、数控机床、CAD/CAM、先进材料、数控技术等多学科的应用技术。修复系统主要由硬件设备和制造过程软件组成。硬件设备包括激光器、数控系统及工作台、送粉装置、光路系统、水冷装置、保护气系统和在线控制所涉及的数据采集装置。软件系统包括制造零件成型软件擞据通讯和在线控制软件。激光修复过程如图2所示。CO2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经CNC数控机床Z轴(垂直工作台)反射镜后,进入三维光束成形聚焦组合镜,再进入同轴送粉工作头,组合镜和工作头都固定在机床Z轴上,由数控系统统一控制。载气式送粉器将粉末均匀输送到分粉器的同轴送粉工作头。

模具位于CNC数控工作台X-Y平面上,根据CNC指令,工作台、组合镜和送粉头按给定的CAD程序运动。同时加入激光和粉末,逐层熔敷。在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作用下,使模具恢复原始尺寸。为保证熔覆材料(金属粉末)和基体(模具)材料实现冶金结合,以及模具的尺寸精度、表面光洁度和材料性能,需将φ50mm圆形多模1kW-5kW高功率激光束变换成强度均匀分布的圆形光束,光斑尺寸可调(光路系统),并配有水冷系统和光束头气体保护系统,同时需重点考虑同轴送粉装置和现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1同轴送粉装置

稳定可靠的粉末输送系统是金属零件修复质量的重要保证。粉末输送的波动将影响修复的质量。激光修复对送粉的基本要求是连续、稳定、均匀和可控地把粉末送入激光熔池。送粉装置由送粉器和同轴送粉嘴组成。在送粉器的粉斗下部,由于平衡气压的作用形成气固两相流化,并从导管开孔,随载气输送粉末。送粉量由输送气体的压力调节,拓宽了送粉范围,实现从5g/min-150g/min均匀连续可调送粉,送粉精度高达±5。设计的载气同轴粉嘴,消除了气体压力波动引起的4路送粉不均匀,并使工作距离加大,且连续可调。

1.2模具修复过程的控制

在理论上,熔池温度场决定修复过程的宏观与微观质量,因此在激光熔覆层质量控制过程中,表征熔覆层熔池温度场的实时检测非常重要。采用红外测温技术来检测激光加工区域的温度场,结合温度场标定结果推导出实际的温度场信息,来控制激光器功率输出值以及CNC机床的运动速度,以保持熔池温度稳定,避免零件由于过热或温度不均产生裂纹气孔等缺陷。虚线范围内所示的是比色测温仪,光路系统选用单台相机,切换不同滤色片的单通道图像记录方式。滤光片及其控制保证两个滤光片(804.5nm和894.6nm)交替置于数字相机图像记录光路中,移动响应时间<10ms,由计算机控制的高精度步进电机实现准确定位。软件包括三部分:①控制滤光片转入记录光路机械控制部分;②进行实时的同步图像采集、处理以及温度场标定和计算;③用测量温度变化量所得到的过程参数,调节激光功率和机床运动速度。

1.3激光修复模具工艺参数

激光修复伴随着传热、辐射、固化、分子取相及结晶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是个多参数过程。激光功率P、扫描速度、送粉量、熔池温度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把参数合理地组合,以确保修复工作是在涂覆特性可知的情况下进行。在激光熔敷过程中,如果不采用特殊的工艺过程对基材的热输入量进行控制,将会使熔敷层与基体结合程度不理想,或在熔层表面和熔敷层与基材的过渡区产生裂纹。因此,合理地选择工艺参数是激光熔覆技术用于模具维修的关键因素。

根据物理冶金原理,熔敷材料和基体材料必须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才能满足实现冶金反应所无原则的条件,最终形成几何外形规则的熔敷层,见图1,根据经验,应尽可能使熔敷材料加热到较低的温度,这样可以减小熔敷裂纹、畸变倾向,也可避免熔敷材料的烧损和蒸发,需控制熔化材料的熔点(取基体、粉末材料两者最高熔点)Tm+(50-100)℃。参考温度场计逄,理论上P取值为1KW-2KW、为2mm/s-4mm/s可满足上述要求,至于熔覆层表面不平度,可通过调节送粉量实现其最小化。

2.2试验方法

试验用横流连续波5kW-CO2激光器,光束模式为多模,光斑直径为4mm,基体材料(模具)为5CrMnMo钢,试样尺寸80mm×60mm×10mm,由于Ni合金粉流动性好,与基材相结合后表面光洁,价格适中,故选用了Ni60镍基合金粉末材料。试验选定激光功率P为1.5kW。

3试验结果分析

3.1工艺参数对模具修复性能的影响

从熔覆层组织可以看出,激光与粉末材料相互作用充分,稀释率适中,在熔覆层内各层间组织与层内组织稍有差别,层内组织均匀细小致密,层间组织较粗大。由此可知,激光修复可以在相当宽的范围内获得组织均匀、细小致密和性能优异的修复层。测量1~3层硬度变化为85HV0.2。

试验结果表明,粉末在与激光相互作用时,如果激光功率P>5kW且扫描速度<1mm/s,基体因加热温度过高而被烧损,表面出现折皱以及气孔等质量问题。究其原因熔覆过程熔池内搅拌加剧,基体元素与金属粉末元素相互扩散严重,熔覆层开裂、变形敏感性明显上升。当激光功率P=1kW~2kW、扫描速度=2mm/s~4mm/s范围内均可得到较理想的激光熔覆层。此外,若加热温度过低无法充分熔化,难于达到修复模具的目的。扫描速度过大时出现熔覆层不连续现象,其结合强度不够。稀释率随扫描速度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而随送粉量的增大使稀释率有增加的趋势。

3.2工艺参数对模具修复宏观形貌的影响

试验表明,在P和变化不大时,激光熔覆表面宏观形貌与送粉量关系密切,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的增大,熔覆层宽度有所变化(有变小的趋势),而熔覆层厚度明显增加,接触角加大。完全可以利用调节的方法改善熔覆层表面不平度。

修复范文篇5

【关键词】骨缺损骨移植脱细胞软骨基质软骨细胞

Abstract:[Objective]Thecharacteristicsandmechanismofthebonedefectrepairwiththeusingallogenicextracellularcartilagematrix(ECM)werestudied.[Method]FortyNewZealandwhiterubbitsweredividedintothreegroupsatrandom:AandBontherightside,thedefectwascoveredwiththecomplexofECMandautologousmesenchymalstemcells(MSCs),theECMinthegroupsAandB,respectively.Thedefectsontheleftsideservedascontrolscorrespondingly.Therabbitswerekilledatthe2nd,4th,6th,10thweek.Samplesweretakenforradiologicalandhistologicalstudies.[Result]Intheexperimentalsidesthebonedefectswerehealed.Newboneappearedinthewayofintramembranousossificationandentochondrostosis.[Conclusion]ItissuggestedthatthecomplexofECMandautologousMSCshastheeffectsonguidingboneregenerationandpreventingfromnonunion.

Keywords:bonedefect;bonegrafting;extracellularcartilagematrix(ECM);chondrocyte

临床上长段骨缺损造成的骨不连较常见。骨缺损的修复材料很多,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虽理想,但其来源有限。如何选择一种材料来提高骨缺损修复效果,这是人们正在研究的重点。作者采用经胶原酶-去垢剂处理,去除抗原性成分的兔耳廓软骨复合自体软骨细胞植入兔桡骨干缺损,分别于2、4、6、10周观察骨的修复能力。具体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新西兰大白兔(购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试验中心),共40只,均为雄性,月龄为2~3个月,体重2.0~2.5kg。

1.2兔耳廓ECM的制备

切取2月龄兔的双侧耳廓,去除皮肤及软骨膜,新鲜软骨用PBS液冲洗3遍,采用去垢剂酶四步法〔1〕对软骨进行脱细胞处理:(1)将新鲜软骨置入Tris低渗缓冲液中,缓冲液中含有蛋白酶阻断剂,4℃恒温震荡48h;(2)1%TritonX100、Tris缓冲剂抽提48h后,以蒸馏水连续冲洗24h;(3)DNaseⅠ和RNaseⅠ混合后,在37℃下消化2~4h:(4)再次用1%TritonX100、Tris缓冲剂抽提48h,取出后所有标本用DHanks生理盐溶液4℃下彻底清洗24~48h。完成了对软骨脱细胞处理后,置于无菌PBS液中保存备用。

1.3骨髓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按Kadiyala等〔2〕描绘的方法,取健康2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氯胺酮和异丙嗪肌注麻醉,双侧髂部剪毛后碘伏消毒,在无菌条件下用16号骨穿刺针在髂骨翼外侧穿入骨髓腔,注射器针管内预先含有0.1ml肝素钠生理盐水,抽吸骨髓液6ml移入Mc5A培养液5ml的离心管内混匀,1500r/min离心5min,弃上层脂肪和上清。加入适量无血清培养液悬浮细胞,缓慢移入盛有比重为1.077淋巴细胞分离液的离心管中(细胞培养液与细胞分离液之比1∶1),以2000r/min离心20min,小心吸取界面的有核细胞乳白层,加入Mc5A培养液10ml,制成细胞悬液移入25cm2培养瓶中,置于37℃5%CO2及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呈形态一致的均质的分布均匀的细胞,可用于MSCs收集和移植〔4、5〕,计数每瓶中含有细胞1.5×105个/ml时,收集的骨髓MSCs低温存储中。

1.4动物模型的制备

2~3个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40只,均为雄性,体重2.0~2.5kg,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在其双侧桡骨中段,咬去5mm桡骨造成骨缺损模型,右侧作为实验侧,左侧为空白对照,A组中右侧缺损区植入脱细胞软骨基质复合自体培养软骨细胞,B组仅植入脱细胞软骨基质,分别于2、4、6、10周处死动物,标本行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查。

1.5放射学检查

术后第4、6、10周分别于同样条件下拍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因为ECM不显影,如果出现密度增高影即表示有新骨形成。对12周的X线片根据骨缺损内生骨面积行X线等级疗效评估〔3〕。100%为5分,75%~99%为4分,50%~74%为3分,25%~49%为2分,1%~24%为1分,0为0分。

1.6组织学观察

分别于第2、4、6、10周各处死动物,取双侧修复的,将尺桡骨分离,福尔马林固定1周,尔后分离出桡骨,以原缺损区为中心切取桡骨10mm,作为组织学切片检查,HE染色。

1.7数据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放射学检查

A组实验侧(复合体侧):第4周时出现点状阴影,部分出现毛玻璃阴影;6周时阴影密度增大,有大片钙化,骨量增加;10周已完全骨性连接,大部分出现不规则骨髓腔,可见少量骨髓腔相通(图1、2)。B组实验侧(ECM植入侧):4周后未见明显钙化影;6周时亦见少部分骨连接,钙化影增宽;10周时骨缺损处有较多的钙化,骨量增加,均都部分骨性连接,一部分出现不规则髓腔(图3、4)。C对照组10周时缺损区仍无新骨形成(图5、6)(表1)。表1兔桡骨干骨缺损治疗10周时X线片疗效评分结果A组实验侧(复合体侧):术后2周可见编织骨和成团的软骨细胞,炎性细胞较少,并可见丝团状的纤维蛋白以及增生的小动脉,有纤维骨痂形成,新的骨小梁开始出现;4周时编织骨量增加明显,呈灶状;6周时出现大量新生致密的骨组织,编织骨逐渐吸收降解,极少数软骨细胞与纤维组织充填骨缺损区、10周时形成皮质骨和成熟骨髓,伴随骨痂生长,可见骨髓腔相通(图7)。B组实验侧(ECM植入侧):2周时有较多软骨细胞及纤维组织及少量炎性细胞;4周时出现少量新生骨,未见髓腔出现;6、10周时出现交织骨,有少许不规则髓腔,但仍见软骨细胞(图8)。C组对照组10周后大部分仍可见有缺损,少量地填充肉芽组织(图9)。

2.3骨小梁形态计量分析

A组实验侧(复合体侧)新生骨小梁面积(17.43±4.58)mm2,高于B组实验侧(ECM植入侧)新生骨小梁面积(11.92±3.19)mm2,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5);而A组实验侧和B组实验侧与C组对照侧(8.25±5.33)的新生骨小梁面积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8,P<0.001;t=9.56,P<0.05)。

3讨论

3.1概述

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很多,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等,最理想的修复方法是自体骨移植,但是受到供体的限制。近几年来,长段骨缺损修复研究越来越多,用于细胞种植的骨移植材料可分为人工和天然两种,人工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可吸收性,但费用昂贵,降解率可塑性低,特别是其酸性代谢产物会降低聚合物周围的pH值,从而影响细胞核组织生长〔4〕,还可以引起纤维化及可能发生周围组织的免疫反应〔5〕;天然材料有同种异体骨、异种骨等,作者使用异体软骨通过脱细胞处理后制作的细胞外软骨基质(extracellularcartilagematrix,ECM)来修复兔的桡骨5mm缺损,观察其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ECM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A组)效果最好,其次为B组,较差的为C组,说明ECM可作为骨缺损的修复组织材料,亦可作为细胞培养支架材料。

3.2ECM的组织结构

ECM只起支持保护细胞和维持渗透压的作用。近年来,细胞外间质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现在研究认为ECM是个“蛋白信使”丰富的环境,并且软骨细胞与ECM的相互作用调节了许多生物学过程,这包括了细胞的黏附、生长、分化及生存〔6〕。

ECM生物材料有以下优点:(1)经过去污剂酶四步法处理制作,去除了软骨组织的细胞成分,从而去除了存在于有核细胞膜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避免了组织排斥反应。(2)ECM主要成分为胶原、弹性蛋白、蛋白多糖及糖胺多糖,这些成分有较好的亲水性。(3)ECM具有一定生物活性,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本试验中异体ECM在体内的转归有2种结局:(1)异体ECM部分吸收缩小,在复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的修复组织中,骨髓干细胞在材料支架中迁移、分化和增殖;(2)骨髓干细胞自身分泌一些活性物质,激发其向软骨细胞及骨细胞转化,从而形成新生骨组织。

3.3骨缺损研究发展方向

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够向成骨细胞转化,具有明确的成骨能力。但是单体内植入细胞并不能有效地形成新的组织,其主要原因在于以液态形式注入体内的细胞在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无法保持局部有效浓度,导致新生组织数量下降。在组织工程化新生骨组织的发生过程中,生长因子不仅能够发挥诱导成骨作用,也能够促进种子细胞的增殖分化,直接推动骨组织的形成〔7〕。骨缺损移植ECM作为支架,其成骨来源于宿主骨周围的骨膜〔8〕,成骨活动以软组织侵入和形成骨吸收陷窝,陷窝内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来源于移植骨质周围的骨髓干细胞〔9〕,吸收和重建同时进行。陷窝逐渐形成管状结构,周围有新骨形成,可以观察到活跃的骨诱导成骨现象。移植后4周可形成较为坚强的骨外痂,该结合部的主要愈合表面,特别是在骨移植早期为主要的愈合方式。

图1A组实验侧(复合体侧):10周后标本显示骨缺损已完全骨性连接,外形平滑,骨质比较坚硬图2A组实验侧(复合体侧):10周时阴影密度增大,有大片钙化,骨量增加,已完全骨性连接,大部分出现不规则骨髓腔,可见少量骨髓腔相通图3B组实验侧(ECM植入侧):10周时骨缺损处有较多的钙化,骨量增加,均都部分骨性连接,周围仍有少部分纤维肉芽组织图4B组实验侧(ECM植入侧):10周时骨缺损处有较多的钙化,骨量增加,均都部分骨性连接,一部分出现不规则髓腔图5对照组:10周时缺损区大部分为纤维肉芽组织,无明显新骨形成图6C对照组:10周时骨缺损区显示仍无新骨形成图7A组实验侧(复合体侧):10周时形成皮质骨和成熟骨髓,伴随骨痂生长,可见骨髓腔相通图8B组实验侧(ECM植入侧):10周时出现交织骨,有少许不规则髓腔,但仍见软骨细胞图9C组对照组:10周后大部分仍可见有缺损,少量地填充肉芽组织目前公认的骨缺损模型为桡骨中段大于1.0cm阶段性缺损。Johnson等〔10〕指出实验性骨缺损需要在一些不利于骨生长的环境中进行,如果骨缺损超过骨干直径3~4倍,即不能自行修复,因为骨局部肌肉覆盖较少,红骨髓含量少等。在短期内恢复骨的支撑作用,又可以经过一定时间的融合、再塑而实现与宿主骨相同的形态和功能。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兔耳廓ECM与自体骨髓干细胞复合体或单纯的ECM来修复兔桡骨缺损比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说明ECM可以作为骨缺损修复的理想的修复材料,它的优点: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组织相容性良好,如果对此材料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在制作上进一步的改进,将大大地提高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CourtmanDW,PereiraCA,KashefV,etal.Developmentofapericardialacellularmatrixbiomaterial:biochemicalandmechanicaleffectsofcellextraction[J].JBiomedMaterRes,1994,28(6):655660.

〔2〕KadiyalaS,YoungRG,ThiedeMA,etal.Cultureexpandedcaninemesenchymalstemcellspossessosteochondrogenticpotentialinvivoandinvitro[J].CellTransplant,1997,6:125126.

〔3〕TsuchidaH,HashimotoJ,CrawfordE,etal.Engineeredallogenicmesenchymalstemcellsrepairfemoralsegmentaldefectinrats[J].JOrthopRes,2003,21:4455.

〔4〕SittingerM,BujiaJ,MinuthWW,etal.Engineeringofcartilagetissueusingbioresorbablepolymercowriesinperfusionculture[J].Biomaterials,1994,15(6):539540.

〔5〕SimsCD,ButlerPE,CaoYL,etal.Tissueengineeredneocartilageusingplasmaclerivedpolymersubstratesandchondrocytes[J].PlustRecondtrSury,1998,101(6):15801585.

〔6〕PlowEF,HessTA,ZhangL,etal.Ligandbindingtointegrins[J].JBioChem,2000,275:2178521788.

〔7〕MusgraveDS,FuFH,HuardJ.Genetherapyandtissueengineeringinorthopaedicsurgery[J].JAmAcedOrthopSurg,2002,10(1):615.

〔8〕BauerTW,MuschlerGF.Bonegraftmaterials.Anoverviewofthebasicscience[J].ClinOrthop,2000,(371):1027.

修复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9~40岁。伤因:冲床轧伤6例,注塑机或重物压伤4例;损伤部位:示指离断伴虎口软组织4例;示中指掌骨段离断伴手掌部软组织缺损3例,其中1例食指指体完整,2例中指指体完整;环小指掌指关节撕脱离断3例。均采用废弃指剔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皮瓣面积为2.5~3cm×4~5.5cm。

1.2手术方法

在臂丛麻醉妥后,常规消毒清创后,首先在供区找出了供吻合的指动脉及小静脉、指神经,标记备用,测量创面皮肤缺损的大小和形态。切取废弃指的剔骨皮瓣,于非优势血管侧沿正中线切开,沿肌腱表面将指骨及肌腱剔出,注意保护皮瓣的血管、神经。皮瓣覆盖创面后,动静脉吻合比例为1:2,尽量多吻合皮瓣内神经,以恢复感觉。若皮瓣内无动脉可修复,则行静脉动脉化皮瓣,皮瓣近端的皮下静脉与患指动脉近端吻合,皮瓣的近端静脉与患指皮下静脉吻合,即静脉动脉化,一般多吻合2~3根静脉[1]。

1.3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42岁,于2010年10月左手被冲床压砸致伤。示中指掌骨中段离断伴手掌部软组织缺损1例,食指指体完整。手掌部软组织缺损,掌骨骨折端裸露,伤后1小时入院,在臂从神经麻醉下行手术,彻底清创。因示指近节毁损,残指无原位再植条件,故于第2掌骨颈处以远去除,修整骨残端,清创中指桡侧创面,中指桡侧至示指残端处残留创面约3.8cm×2.2cm创面,骨与肌腱外露,无再植条件,将示指残指于桡侧正中切开,剔出指骨与伸、屈肌腱修整成带神经、血管的游离皮瓣约4.0cm×2.5cm。在显微镜下分离、清创、标志出指动脉1根,静脉2根及指神经,将皮瓣总覆盖于创面,缝合,在显微镜下行中指桡侧指总动脉与皮瓣动脉端吻合,指背静脉2条与皮瓣静脉端吻合。桡侧指神经与皮瓣神经外膜吻合,术后皮瓣血循环良好,给予石膏托制动,三抗治疗1周。术后2月随诊,皮瓣成活,外形、质地、厚薄均良好,感觉恢复满意,患手外形及功能良好。见图1~3。

2结果

10例病人,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近1年的随诊,皮瓣的外形,质地良好,感觉恢复满意,有出汗,两点分辨觉8~10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2],均为优级。

3讨论

修复范文篇7

1口腔肿瘤术后下颌骨缺损及其并发症

1.1口腔肿瘤术后下颌骨缺损

口腔颌面部具有一个丰富的淋巴系统,口腔癌一般都有下颌骨骨膜的侵犯。Sudhir对22例口腔癌是否侵犯下颌骨进行探究,分别用X线、CT检查,发现有21例均有下颌骨的侵犯,并且和术后组织学相对照,其阳性率是一致的[2]。Tsuchimochi等用99mTcMDP骨扫描显示肿瘤引起了下颌骨松质骨的侵犯[3]。因此从肿瘤外科原则出发,必须作下颌骨切除,势必会引起下颌骨的缺损。

1.2下颌骨缺损的并发症

下颌骨缺损不仅仅影响面部美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如言语、吞咽、呼吸等功能的障碍。McConnel等对下颌骨切除后的病人进行口咽吞咽效率(OPSE)的检测,发现平均的OPSE值明显低于正常值,30个病例中有8例不能进食,其余只能进点流质[4]。Haribhakti也证实了下颌骨缺损可引起呼吸困难、睡眠质量差、下齿槽神经损伤的各种并发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5]。

2组织工程学骨再造的主要探究进展

组织工程学(tissueengineering)是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一个新的分支,是应用生命科学工程学的原理和技术,设计、构造、改良、培育和保养活组织,以修复或重建组织器官的结构,维持或改善组织器官功能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基本方法是将体外扩增的正常组织细胞,吸附到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可被机体吸收的生物材料上,然后植入机体缺损部位,细胞在生物材料逐渐降解吸收过程中形成新的组织,达到修复缺损,重建功能的目的。Vacanti[6]等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在裸鼠身上再生软骨,国外已有较多的有关软骨组织的组织工程[7];国内曹谊林教授首次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在裸鼠体内再生了带血管的骨组织,并用于修复骨缺损,为骨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

骨组织的再生要求有三个基本的生物学因素参和,即细胞、生长和分化因子、细胞外基质材料,这也是当今组织工程探究中的三大课题。源细胞经过培养可以分化成成骨细胞;生长分化诱导因子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保持成骨细胞不衰老;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作为细胞支架,支持细胞的附着、迁移和分化[8]。

2.1种子细胞(成骨细胞)

2.1.1来源的选择

理想的骨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应具备下列特征摘要:(1)取材轻易,对机体损伤小;(2)在体外培养中易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和具有较强的传代繁殖力;(3)植入机体后能适应受区的环境并保持成骨活性,有以下四种来源[9]。

2.1.1.1胚胎骨摘要:

目前较多使用的是胚胎或新生动物骨或人胚胎骨。由骨分离出的细胞主要含有4种成分摘要:骨内膜细胞、骨外膜细胞、骨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表现为两种形态摘要:可贴壁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和不贴壁的圆球型细胞。利用骨作为来源获得的细胞在体外较易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且具有生长迅速,传代繁殖快的优点。但此法会对患者造成手术损伤且供源有限。

2.1.1.2骨外膜摘要:

骨外膜分为内外两层。其中内层含有较多的骨原细胞和成骨细胞。已有较多的探究证实[10]来源于骨膜的细胞具有很强的传代繁殖和定向分化成骨细胞的能力,植入机体后能适应受区的环境,保持成骨活性,并最终通过软骨成骨而修复骨缺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成骨细胞来源。

2.1.1.3骨髓摘要:

骨髓分造血和基质两大系统,其成骨能力来源于基质,骨髓基质细胞称作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骨髓具有取材方便、对供体损伤小、有流动性和可经皮注射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1.4骨外组织摘要:

骨外组织如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这些起源于胚胎时期间充质的骨外部位的骨祖细胞称作诱导性祖细胞(IOPC)。此法取材轻易,对人体的创伤较小,体外培养传代繁殖力较强,提供了一条新的成骨细胞来源。

2.1.2成骨细胞和生物降解聚合物的体外培养

Attawia[11]等将成骨细胞种植在聚羟乙酸支架上,并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7~10天后,成骨细胞粘附到聚合物支架上,并发生增殖,培养液中有钙化骨形成。Cooper[12]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究,将成骨细胞分别种植到PMA、CPH、PMA/CPH共聚物上,2周的体外培养期间,成骨细胞发生了粘附、增殖,表达了较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有胶原合成。这些探究说明摘要:种植到支架上的成骨细胞在合适的营养环境中,能和聚合物很好地结合,并保持其增殖和成骨功能。

2.1.3成骨细胞形成骨组织的最佳细胞浓度

种子细胞的选择是组织工程修复缺损的关键步骤。适当的种子细胞浓度既可以直接修复缺损,又可以通过分泌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间充质未分化细胞向种子细胞转化,加速愈合[13]。浓度过低,基质和细胞因子分泌不足,将限制细胞的生长。浓度过高,细胞之间将过早发生接触抑制,在取材上也有困难。夏万尧、曹谊林等的实验选择浓度从10×106/ml~70×106/ml的细胞进行探究,并作HE、Safranin染色观察,结果确定接种细胞浓度为50×106/ml时形成的软骨组织最佳[4]。至于骨组织形成的最佳细胞浓度尚有待进一步探究和探索。

2.1.4成骨细胞和环境的关系

2.1.4.1成骨细胞和细胞基质(ECM)的关系摘要:

成骨细胞的ECM包括无机和有机两部分,无机盐以羟基磷在石形式存在,主要功能为增强骨组织的力学强度;有机成分以Ⅰ型胶原为主,还包括骨钙素,骨桥蛋白,骨连接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等无定形基质。目前认为有机成分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Nolan[15]等证实成骨细胞在脱钙骨基质上有很强的粘附和增殖能力。其中Ⅰ型胶原可刺激多潜能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并促进成骨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

2.1.4.2成骨细胞和物理力的关系摘要:

把细胞基质结合物放入铸模里,使它们承受减切力、张力和其他一些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已知力,这也是设计和组织工程所需要的。施加物理力是形成和推动基因活动的重要因素,探究证实机械应力可促进成骨细胞表达β1Intergrin,从而增加成骨量[16]。

2.1.4.3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摘要:在骨的改建过程中,成骨和血管化是密切相关的。血管内皮细胞可合成和分泌一系列可溶性的调节介质,包括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具有控制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等功能;另一方面,Wang[17]等证实成骨细胞能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FGF等促血管形成因子,功能于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形成。

2.2生物可降解材料

生物可降解材料又称为细胞外支架材料,理想的材料应具备下列条件摘要:(1)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材料可最终被受植床组织完全替代;(3)易加工成型,并具一定的强度,抑制后能保持原状;(4)材料表面易于细胞粘附且不影响其增殖分化。

组织工程中应用的材料有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天然材料如胶原、脱矿骨等;目前最受人青睐的材料是一些合成的生物降解聚合物如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和PLA/PGA共聚物。PLA和PG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其代谢产物可通过代谢途径或经肾脏排出体外。学者们对这类材料探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Whang等[18]采用层压技术将聚合物制成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其孔隙率达90%,孔的平均大小在16~32microm,组织形态学观察其成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样的微孔结构给种植细胞提供了较大的粘附面并有利于粘附的细胞和四周环境交换营养、气体和废物排泄。

最近有学者用脱乙酰的甲壳质(chitosan)和磷酸三钙(TCP)复合的海绵球作为成骨细胞培养的基质,发现该材料促进了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及矿物化;光镜和电镜显示成骨细胞很好地附着在海绵球表面,并在14天时看到骨样物质的沉积[19]。

2.3生长调节因子

生长调节因子主要是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在组织工程中,某些种子细胞在体外传代培养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胞极易衰老,而生长因子能调节骨种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成骨细胞起着重要调节功能的生长因子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

成骨细胞本身可合成分泌TGFβ,细胞膜上有TGFβ的特异性受体,TGFβ功能于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抑制其DNA的合成和AKP活性,促进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的合成[20]。bFGF起着形态发生因子和促有丝分裂功能,刺激骨细胞的DNA合成,减弱OC、AKP的mRNA表达。PDGF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但对胶原合成无影响。BMP可诱导血管四周间充质细胞不可逆地向成骨细胞系方向转化,提高成骨细胞的AKP活性。IGF在骨组织中含量较高,约(1mg/kg),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

Strayhorn[21]等采用鼠成骨前细胞株MC3T3E1和Northern杂交分析法探究了各类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增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示单用PDGF抑制IGFmRNA的表达,阻断了骨钙素基因的表达,而单用IGF及BMP增加相关基因的表达。探究同时发现PDGF/IGF合用明显增强增殖分化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促进了骨的形成。由此可见,生长因子之间的协同或拮抗功能还是很明显的,单一生长因子的功能或其浓度和剂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尚待进一步探究。

2.4临床前试验探究

临床前试验也即动物实验,其目的在于了解成骨细胞在体内的生长代谢、成骨情况以及生物材料的特性。

2.4.1成骨细胞—生物降解材料复合物移植于皮下的成骨功能

Levy[22]等在体外培养探究的基础上,将成骨细胞—PGA复合体移植到裸鼠背部皮下观察其成骨情况。植入后6周观察有软骨形成,在侵入的血管四周有新生的骨组织;20周时,可见大块骨组织形成。由此可见,成骨细胞—生物材料植入体内后先形成软骨,然后经历血管侵入和形态发生而形成骨组织。

2.4.2成骨细胞—生物降解材料复合物移植修复缺损

Lewandrowski[23]等用种植有成骨细胞聚合物修复骨缺损,以单纯聚合物植入作对照,发现实验组在术后1周即出现编织骨组织形成,至第4周时,新生骨组织渐趋成熟,至第8周时,缺损完全为骨组织充填,生物材料已完全降解吸收,未见免疫细胞浸润,Safrainin0染色阳性。

用带血管蒂的骨修复骨质缺损有很多优点,但这种移植材料取材极有限,能否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来制造这种带蒂的骨修复材料又是当今的一大热点。已有学者[24]从胎牛肱骨骨膜分离的成骨细胞种植到聚合物支架上,体外培养2周后,将成骨细胞—聚合物复合体移植到无胸腺大鼠的右股血管四周,术后9周形成了新生的骨组织,最终形成了带血管蒂的小梁骨。

3组织工程学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尤其是肿瘤性的)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的难题,探究合适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显得尤为必要。Henning[25]等在制作小猪下颌骨缺损模型的基础上,把聚乳酸和成骨细胞的复合物植入缺损区,再加上bFGF,采用三维模式观察骨组织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新生骨组织均可在此支架上附着,并提出了较适宜的bFGF浓度为8μg/ml。组织工程骨再造在颌骨缺损修复的临床前试验有待进一步探究。

4组织工程骨再造的应用前景和存在新问题

以细胞和生物降解聚合物复合移植来恢复、保持和改善组织功能为特征的组织工程学技术为骨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26],和其他骨修复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摘要:(1)需要的供体组织少(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增殖);(2)可根据修复缺损的需要将植入物制成精确的三维外形。我们可以通过成骨细胞和生物降解材料的混合培养、骨的塑形及动物实验来进行特定形态骨再造的探究,以此可以修复大量的肿瘤性骨缺损的病例,其应用前景是光明的,但仍存在下列新问题摘要:(1)现有的合成性生物降解聚合物强度不足,受力时易变形,这样会损伤移植的细胞,材料性能有待进一步探究;(2)种子细胞的衰老新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究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的功能;(3)对于非凡解剖形态的颌骨部位,如何将细胞—生物材料复合体固定到骨缺损区也是一个重要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光炜.肿瘤外科历史回顾及未来憧憬.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1)摘要:1-2

2.SudhirBahadur.Mandibularinvolvementinoralcancer.TheJournalofLaryngologyandOtology,1990;104(12)摘要:968-971

3.TsuchimochiM,KatagiriM,MaedaK,etal.Autoradiographicevaluationof99mTcmethylenediphosphonateaccumulationinoralcancerinvadingthemandible.JOralMaxillofacSurg,1999;57(3)摘要:245-254

4.McConnelFM,LogemannJA,RademakerAW,etal.Surgicalvariablesaffectingpostoperativeswallowingefficiencyinoralcancerpatients摘要:apilotstudy.Laryngoscope,1994;104(1ptl)摘要:87-90

5.HaribkaktiVV.Thedentateadulthumanmandible摘要:ananatomicbasisforsurgicaldecisionmaking.PlastReconstrSurg,1996;97(3)摘要:536-541

6.VacantiJP,LangerR.Synthenicpolymersseededwithchondrocytesprovidedatemplatefornewcartilageformation.PlastReconstrSurg,1991;88(5)摘要:753

7.WakitaniS,GotoT,YoungRG,etal.Repairoflargefullthicknessarticularcartilagedefectswithallograftarticularchondrocytesembededinacollagengel.TissueEng,1998;4(4)摘要:429-444

8.BruderSP,FoxBS,Tissueengineeringofbone.Cellbasedstrategies.ClinOrthop,1999;(367Supple)摘要:S68-83

9.魏宽海综述.组织工程化骨组织中成骨细胞来源的选择.国外医学创伤和外科基本新问题分册,1998;19(3)摘要:155-157

10.MalekzadenR,HollingerJO,BuckD,etal.Isolationofhumanosteoblastlikecellsandinvitroamplificationfortissueengineering.JPeriodontol,1998;69(11)摘要:1256-1262

11.AttawiaMA,HerberKM,UhrichKE,etal.Proliferation,morphology,andproteinexpressionbyosteoblastsculturedonpoly(anhydridecoimides).JBiomedMaterRES,1999;48(3)摘要:322-327

12.CooperLF,MasudaT,YliheikkilaPK,etal.Generalizationsregardingtheprocessandphenomenonofosseointegration.PartⅡ.Invitrostudies.IntJOralMaxillofacImplants,1998;13(2)摘要:163-174

13.VunjakNG,ObradovicB,MartinI.Dynamiccellseedingofpolymerscaffoldsforcartilagetussueengineering.BiotechnolProg,1998;14(2)摘要:192

14.夏万尧,曹谊林,商庆新等.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形成的最佳细胞浓度和最佳形成时间的实验探究.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9;13(4)摘要:244-248

15.NolanPC,NicholasRM,MulhollandBJ,etal.Cultureofhumanosteoblastondemineralizedhumanbone.JBoneJoint(Br),1992;74(2)摘要:284

16.CarvalRS,YenEH,ScottJE.Theeffectsofmechanicalstimulationonthedistributionofbetalintehrinandexpressionofbeta1integrinmRNAinTE85humanosteosarcomacells.ArchOralBiol,1995;40(3)摘要:257

17.WangDS,YamazakiK.Increase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mRNAexpressionby1,25dihydroxyvitaminD3inhumanosteoblasts.JBoneMinerRes,1996;11(4)摘要:472

18.WhangK,HealyKE,ElenzDR,etal.Engineeringboneregenerationwithbioabsorbablescaffoldswithnovelmicroarchitecuture.TissueEngineering,1999;5910摘要:35-51

19.LeeYM,ParkYJ,LeeSJ,etal.Tissueengineeredboneformationusingchitosan/tricalciumphosphatesponges.JPeriodontol,2000;71(3)摘要:410-417

20.BlomEJ,KleinNulendJ,KleinCP,etal.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lincorporatedduringsettingincalciumphosphatecementstimulatesbonecelldifferentiationinvitro.JBiomedMaterRes,2000;5(1)摘要:67-74

21.StrayhornCL,GarrettJS,DunnRL,etal.Growthfactorsregulateexpressionofosteoblastassociatedgenes.JPeriodontol,1999;70(11)摘要:1345-1354

22.LevyFE,HollingerJE,SzachowiczEH.Effectofabioresorbablefilmonregenerationofcranialbone.PlastReconstrSurg,1994,93摘要:307

23.LewandrowskiKU,CartaneoMV,GresserJD,etal.Effectofapoly(propylenefumarate)foamingcementonthehealingofbonedefects.TissueEngineering,1999;5(4)摘要:305-316

24.GrayC.Advancedboneformationingroovesinvitroisnotrestrictedtocalcifiedbiologicalmaterials.TissueEngineering,1998;4(3)摘要:315-323

修复范文篇8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74例,共植入133枚种植体;女96例,共植入185枚种植体。年龄23~68岁,平均43.8岁。牙列缺损原因:拔牙137例(包括牙周病、牙根纵裂等),外伤致牙缺失27例,先天性缺牙6例。种植牙位:上颌前牙区55枚,上颌后牙区85枚,下颌前牙区55枚,下颌后牙区123枚。患者术前曲面断层和根尖X线片均显示有足够骨量。163例牙周健康,口腔卫生良好,无牙龈红肿,无探诊出血及牙槽骨吸收;7例牙周炎,种植术前进行系统牙周治疗且病情稳定1年,无牙龈红肿,无探诊出血。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根据根尖X线片测量的牙槽骨高度及宽度,选择合适规格的种植体。本组23例(76枚)存在下颌后缩、下牙槽神经管解剖位置偏上、多个牙缺失或缺牙并有部分牙槽骨缺损患者,术前制作外科模板。

1.2.2一期种植术本组均采用口腔种植机(W&H公司,奥地利)进行手术。常规消毒麻醉后,于牙槽突顶(146例282枚)或偏唇侧(24例36枚)作约0.5cm弧形切口。用骨膜分离器剥离黏骨膜,暴露术区,修整牙槽嵴,23例带入术前制作的外科模板,球钻定位,结合模板、与对颌牙的咬关系以及骨嵴基本形态,确定种植体长轴方向。先锋钻钻入牙槽嵴顶,确定种植角度和深度;序列钻备洞,采用级差备洞技术逐级扩大种植窝洞成形。术中用生理盐水冷却。用种植手机和棘轮扳手缓慢旋入种植体,确定种植体初期稳定性>30N•cm。术区缝合。

1.2.3二期修复术一期种植术后,上颌经4~6个月骨愈合期,下颌经3~4个月骨愈合期,行二期修复术。局麻下暴露并取出愈合帽,旋入牙龈成形器;1~2周后取下牙龈成形器,连接基桩,取模、灌模,并完成试戴、黏固。术前牙周炎患者术后坚持牙周维护治疗。

1.3检测指标

术后6、12、24个月定期随访,摄根尖X线片,了解种植体留存情况、种植体周围骨结合以及颈部牙槽骨吸收情况。拍摄时采用定位器控制拍摄角度,避免发生形变。

1.3.1种植体留存率种植体松动度超过1mm、根尖X线片示牙槽骨丧失达根尖者视为种植体不留存,计算种植体留存率,公式为种植体留存数/总例数×100%。

1.3.2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变化量测定在根尖X线片上对每枚种植体的近中、远中、中间3个位置分别进行测量。每张X线片由同一位医生测量3次,取均值。以种植体植入当天测量值为基准,计算术后6、12、24个月时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变化量,即前一次骨高度值与后一次骨高度值之差。种植体颈部周围骨高度测量方法见图1。A1为种植体近中或远中与牙槽骨接触的方最高点,即骨高度的顶点;L1为种植体长轴中心线;L2为通过种植体根尖点(B点)的L1垂直线;通过A1向L2作垂线,与L2相交于B1点,A1B1的长度即为种植体颈部周围骨高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种植体留存率

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24个月定期随访。318枚种植体中不留存9枚,其中术后6个月脱落3枚,6~12个月脱落4枚,12~24个月脱落2枚。本组种植体总留存率为97.17%(309/318)。3个时间点种植体留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03,P=0.4928),见表1。种植体不留存患者年龄均在55岁以上,7枚种植牙位为上颌后牙区,失败原因为受植区感染并发种植体周围炎;2枚为下颌前牙区,失败原因为种植后马上配戴活动义齿受压所致。

2.2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变化量

术后部分患者(6个月4例,12个月31例)种植体颈部周围有新骨形成。术后6、12、24个月,骨组织增长量分别为(0.3927±0.2174)、(0.6335±0.2021)、(0.7090±0.1991)mm,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其余患者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组织丧失量分别为(0.3927±0.2174)、(0.7167±0.2203)和(0.7232±0.2154)mm,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3讨论

3.1ANKYLOS种植体的特点

1985年,德国学者等发明了ANKYLOS种植体,其设计理念为尽可能逼真地再造天然牙。经过一系列改进,ANKYLOS种植体能在功能负重过程中利用牙槽骨的生理条件达到较好的负重传输,在修复缺失牙外观同时恢复其咀嚼功能。ANKYLOS种植体的独特之处是其渐进式螺纹状种植体外形以及种植体基台莫氏锥度连接方式,以上设计能有效阻止微生物入侵和外界机械刺激,并使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保持长久稳定及健康状态,从而保证种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

3.2种植体的早期稳定性分析

传统种植修复学理论认为,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都由间质细胞分化而来,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之间骨整合的实现,必须有稳定、无干扰的骨生长环境,以促使间质细胞分化形成成骨细胞,从而完成骨整合;如果植入后早期种植体受到外力作用,与骨组织间出现轻微移动,由此产生的机械刺激将诱导间质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减少成骨细胞形成,在种植体-骨结合界面上便会有纤维组织长入,导致纤维骨性结合面形成,不能达到骨整合界面,影响种植体修复效果。因此,种植体植入后必须有一定时间的无负载愈合期,以期达到骨整合。另一方面,Ida等[4]认为种植体在愈合期若过早不适当负载,会破坏其周围充当骨生长框架的结缔组织网络。相关研究证实,微型种植体在植入后若即刻负载,其与周围骨组织之间不会形成骨整合界面,而更多地被纤维组织界面所代替,形成“假关节”现象[5]。当轻微负载,形成的结缔组织囊较薄时,微型种植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随着负载加重,形成的结缔组织囊也相应增厚,微型种植体动度越来越大,直至脱落。因此微型种植体必须在愈合期后才能负载。与柱状种植体相比,ANKYLOS种植体的螺纹设计能够提供较高的固位力,使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牢固结合,获得满意临床效果。本组采用的ANKYLOS种植体表面为喷沙、渐进性螺纹设计,能增加种植体与骨组织的接触表面,促进成骨细胞在种植体表面附着生长,并能与新生骨组织形成牢固结合,因此具有较好的早期稳定性[6]。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后6个月种植体留存率为99.06%,12个月为98.73%,24个月为99.36%,术后24个月总留存率为97.17%,与Akkocaoglu等[7]的研究结果相似。

分析本组失败的9例种植体发现,患者多为老年人,失败原因多为感染,失败牙位主要为上颌后牙区。这可能与老年患者术后骨修复能力较差,导致修复时间延长,种植体松动度加大有关;也可能与老年患者牙周情况相对较差,受植区骨质疏松,种植体植入后难以获得早期稳定性有关[8]。上颌后牙区骨质较疏松,骨质修复时间相对延长,也会造成种植体松动几率加大。同时患者口腔卫生习惯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般后牙区较难清洁,卫生状况偏差,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症发生[9-10],如炎症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下降,最终导致种植体失败。3.3种植体周围骨生长情况分析种植体颈部周围骨水平是评价种植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种植体修复术后12个月,种植体颈部周围骨吸收量在1.5~2.0mm范围内,在此之后每年吸收量不超过0.2mm,是评价种植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11]。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种植体系统的基台连接设计有助于减少种植体早期微动,从而减少种植体颈部牙槽骨吸收。ANKYLOS种植体-基台连接界面设计为高度密合的5.7°莫氏锥度圆锥状窄颈连接,基台直径设计较其他种植体小,这是该系统研制的以平台转换为特色的新一代种植系统代表;该设计能有效减少由于微动度、微间隙的细菌作用、生物学宽度增加以及种植体颈部周围骨内应力集中等因素造成的骨吸收[12-13];同时,肩部经微粗化处理,更有利于骨组织附着生长。此外,其修复基台边缘止于种植体顶部平台边缘的内侧,而不是与其边缘对齐,临床观察和X线片检查结果均表明该设计能够明显减少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软组织也比平齐对接种植体退缩少[14]。

修复范文篇9

的议案

领衔代表:

附议代表:

议案内容:

我县是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农业稳县”的战略,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保证农业丰产丰收,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

目前,我县境内部分沟渠水利工程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淤积和洪水毁坏等原因,造成排水不畅,严重影响抗洪排涝工作,使沿岸数万亩良田受灾,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为此,建议:

1、开展胜利沟中段清淤疏浚治理。

2、尽快解决三里大河排涝问题。

修复范文篇10

1.1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被干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生态恢复

20世纪20年代开始,德、美、英、澳等国家对矿山开采扰动受损土地进行恢复和利用,逐渐形成土地复垦技术,包括农业、林业、建筑、自然复垦等,实际仍是土壤环境修复的范畴。70年代后,受生态工程学术思想的影响,从土壤环境修复和生产力恢复层面上升到了生态系统恢复层面,基本内涵就是在人为辅助控制下,利用生态系统演替和自我恢复能力,使被扰动和损害的生态系统(土壤、植物和野生动物等)恢复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1975年,“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会议在美国佛吉尼亚工学院召开,此后英美等国创刊恢复生态学的杂志,生态恢复被列为当时最受重视的生态学概念之一。

1987年,Jordan发表《生态恢复学》专著,1993年,Bradsh做更详尽的研究,生态恢复学成为生态学一个分支学科。在其指导下,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国外恢复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草地、灌丛、水体等生态系统在采矿、道路建设、机场建设、放牧、采伐、山地灾害、工业大气及重金属污染等干扰体系的影响下退化和自然恢复的机制和生态学过程,涉及植被、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等多方面,研究具有积累性好、综合性和连续性强的特点。目前多集中在大型矿区、大型建筑场地、森林采伐迹地、受损湿地等生态恢复方面,研究的焦点领域是土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这与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工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比较接近。

摘要:开展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应理清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工程等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及科学内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乱。我国的生态工程与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有较大差别,将生态学应用于农林水等生产领域,是我国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突出特点。流域生态修复是今后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是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主体;当前亟待开展生态修复机理、生态修复潜力、生态修复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