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01:37:56

修复技术论文

修复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前言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金属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明显高于原生含量、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加之重金属离子难移动性,长期滞留性和不可分解性的特点,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同时食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日趋受到重视,国家对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逐年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去除以及修复问题,已成为土壤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生物修复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术,同传统处理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其处理成本低,只为焚烧法的1/2-1/3,处理效果好,生化处理后污染物残留量可达到很低水平;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最终产物CO2、H2O和脂肪酸对人体无害,可以就地处理,避免了集输过程的二次污染,节省了处理费用,因而该技术成为最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修复技术。

1.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土壤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成无害的物质,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由于自然的生物修复过程一般较慢,难于实际应用,因而生物修复技术是工程化在人为促进条件下的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土壤中石油烃类及各种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值、通气及营养添加等)来完成,也可接种经特殊驯化与构建的工程微生物提高降解速率。

2.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种类

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方法主要有3种:原位修复技术、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异位修复技术。

2.1原位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是在不破坏土壤基本结构的情况下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投菌法、生物培养法和生物通气法等,主要用于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修复。投菌法是直接向受到污染的土壤中接入外源污染物降解菌,同时投加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代谢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生物培养法是定期向土壤中投加过氧化氢和营养物,过氧化氢则在代谢过程中作为电子受体,以满足土壤微生物代谢,将污染物彻底分解为CO2和H2O。生物通气法是一种加压氧化的生物降解方法,它是在污染的土壤上打上几眼深井,安装鼓风机和抽真空机,将空气强行排入土壤中,然后抽出,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也随之去除。在通入空气时,加入一定量的氨气,可为土壤中的降解菌提供所需要的氮源,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去除效率。

2.2异位修复技术:

异位修复处理污染土壤时,需要对污染的土壤进行大范围的扰动,主要技术包括预制床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厌氧处理和常规的堆肥法。预制床技术是在平台上铺上砂子和石子,再铺上15-30cm厚的污染土壤,加入营养液和水,必要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定期翻动充氧,以满足土壤微生物对氧的需要,处理过程中流出的渗滤液,即时回灌于土层,以彻底清除污染物。生物反应器技术是把污染的土壤移到生物反应器,加水混合成泥浆,调节适宣的pH值,同时加入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和表面活性剂,底部鼓入空气充氧,满足微生物所需氧气的同时,使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加速污染物的降解,降解完成后,过滤脱水这种方法处理效果好、速度快,但仅仅适宜于小范围的污染治理。厌氧处理技术适于高浓度有机污染的土壤处理,但处理条件难于控制。常规堆肥法是传统堆肥和生物治理技术的结合,向土壤中掺入枯枝落叶或粪肥,加入石灰调节pH值,人工充氧,依靠其自然存在的微生物使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是一种有机物高温降解的固相过程。上述方法要想获得高的污染去除效率,关键是菌种的驯化和筛选。由于几乎每一种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都能找到多种有益的降解微生物。因此,寻找高效污染物降解菌是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

3.影响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主要因子

3.1污染物的性质: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常以多种形态贮存,不同的化学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不同。某种生物可能对某种单一重金属具有较强的修复作用。此外,重金属污染的方式(单一污染或复合污染),污染物浓度的高低也是影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污染物的结构不同,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差异也较大。

3.2环境因子:

了解和掌握土壤的水分、营养等供给状况,拟订合适的施肥、灌水、通气等管理方案,补充微生物和植物在对污染物修复过程中的养分和水分消耗,可提高生物修复的效率。一般来说土壤盐度、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条件与重金属化学形态、生物可利用性及生物活性有密切关系,也是影响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重要环境条件。

3.3生物体本身:

微生物的种类和活性直接影响修复的效果。由于微生物的生物体很小,吸收的金属量较少,难以后续处理,限制了利用微生物进行大面积现场修复的应用,

植物体由于生物量大且易于后续处理,利用植物对金属污染位点进行修复成为解决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一个很有前景的选择。但由于超积累重金属植物一般生长缓慢,且对重金属存在选择作用,不适于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因此,在选择修复技术时,应根据污染物性质、土壤条件、污染程度、预期修复目标、时间限制、成本及修复技术的适用范围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4.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术,虽取得很大进步和成功,但处于实验室或模拟实验阶段的研究结果较多,商业性应用还待开发。此外,由于生物修复效果受到如共存的有毒物质(Co-toxicants)(如重金属)对生物降解作用的抑制;电子受体(营养物)释放的物理;物理因子(如低温)引起的低反应速率;污染物的生物不可利用性;污染物被转化成有毒的代谢产物;污染物分布的不均一性;缺乏具有降解污染物生物化学能力的微生物等因素制约。因此,目前经生物修复处理的污染土壤,其污染物含量还不能完全达到指标的浓度要求。

5.应用前景及建议:

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将不断深入并走向成熟,特别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生物修复技术和菌根技术的综合运用将为有毒、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带来希望。为此,建议今后在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加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超积累重金属的机理,超积累效率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价态、形态及环境因素的关系。(2)加强微生物分解污染物的代谢过程、植物-微生物共存体系的研究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与植物种类具有密切关系。

(3)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使超积累植物的生物学性状(个体大小、生物量、生长速率、生长周期等)进一步改善与提高,培养筛选专一或广谱性的微生物种群(类),并构建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提高植物与微生物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效率。

(4)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协调土著微生物和外来微生物的关系,使微生物的修复效果达到最佳,并充分发挥生物修复与其他修复技术(如化学修复)的联合修复作用。

(5)尽快建立生物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过程量化数学模型、生态风险及安全评价、监测和管理指标体系。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土壤重金属来源复杂,土壤中重金属不同形态、不同重金属之间及与其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复合污染物的复杂性增加了对土壤重金属治理和修复难度,且重金属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和不可逆性,同时进一步恶化了土壤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加速发展,所以要更好的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研发出更好的效率更高的修复治理技术,同时我们还不应该忘记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始终将防治污染积极治理作为企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把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形成全社会都来重视土壤污染问题的良好环保氛围,逐步改善我们的土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钱暑强,刘铮.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介绍[J].化工进展,2000(4):10-12,20.

[2]陈玉成.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J].环境科学动态,

1999,(2):7-11.

[3]李凯峰,温青,石汕.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化学工程师,2002,93(6):52-53.

[4]杨国栋.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5]张春桂,许华夏,姜晴楠.污染土壤生物恢复技术[J].生态学杂志,1997,18(4):52-58.

[6]李法云,臧树良,罗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枝木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3,22(1):35-39.

[7]滕应,黄昌勇.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11(1):85-89.

[8]沈德中.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第一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4,311.

修复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馆藏文物;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什么是文物

所谓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文明和艺术文明。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有宫殿、寺庙、石窟、遗址等。馆藏文物方面有金属器物、陶器、瓷器、漆器、木器、石器、玉器、纺织品、纸质文物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和结晶,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类文物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如金属文物锈蚀、陶器、瓷器破碎,石雕残崩,木器和竹器干裂、皱缩,出土的纺织品、纸张文物腐朽。所有这些历史文物都要进行抢救和修复才能长期地保存下去,这就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所在。意大利人布兰迪在他的《文物修复理论》一书中说道:“所谓修复,是为了维持某件物品物质性上的无欠缺性、为保证其文化价值的保全、保护而实施、处理的行为。” 我国的馆藏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手段,为了博物馆能办出高水平的展览,我们应当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发展文物修复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三、怎样才能做好馆藏文物修复工作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众所周知,首先要有正确的修复理念,其次是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物本身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再进行实际的修复操作,最后要做好文物修复档案的整理记录。笔者认为其中最应该注意的几点如下:

第一,是对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文保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人类重要的文化财富。文物工作者在接触到文物时,要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心,谨慎再谨慎。另外,文物修复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由于文物的受损情况千变万化,它要求修复人员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结合科学的保护措施,灵活运用。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具有历史学、考古学、美学、人类学、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充分了解和研究拟修复的文物,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方面去认识艺术,这是修复的基础。

第二,分析和研究是做好馆藏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前提。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多样性、时代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决定了实施保护技术必须万分审慎。如果修复失当,破坏了文物身上的各种历史信息,文化信息,艺术信息,那将是无法挽回的遗憾。为了避免经验主义,以既定的模式干预文物,更为了杜绝文物越保越坏,错误地选择不当的理念、方法和材料,对文物今后的长期保存留下后患,我们必须以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作为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干预的前提和基础。要以可靠性、确定性、持久性的通用标准选择最佳保护方案,不是简单地只对文物表征进行观察,而应更深入了解文物各个方面,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研究。

第三,要特别重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资料的记录存档。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记载了文物上的各种信息,而且还记录了保护修复工作的全过程。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需要,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笔者认为一切工作中决定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当一件文物拿在手上,如果对它没有清楚的认识,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毁灭文物上的历史信息。所以在修复保护过程中,文物工作者应严格遵守“不改变现状”的原则,不能凭主观想象改变原物风貌。对于每件待修复的文物,都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采用先进科技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修复时尽量采用原有制作工艺和方法,不能轻易把不成熟的技术草率地应用在珍贵文物上。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后,制定出最佳的修复方案。然后依照方案来操作,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保护修复的目的,不给自己和历史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修复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传统建筑;修复技术;木构架;台湾

Abstract: Traditional craftsmen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stor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However, they often focus too much on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skills and insist on resuming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which often conflict with modern preservation science and restoring skills, therefore unable to provide immediate support for modern ancient site restoration. In the restoring skills of ancient buildings, traditional building preservation scie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aking Taiwan wooden structure buildings as the examp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reservation & restoring skills is pointed out; meanwhile, the principles and opin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ncient site “restoring skills” is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s: traditional buildings;restoring skills;wooden structure;Taiwan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4-46(5)

作者简介:张志成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博士生

傅朝卿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传统建筑的现代修复技术演进

在保存与修复方面,从1980年代的古迹保存运动开始,一直将保存重心放在观光事业的成效上,直到1983年庄芳荣的《古迹管理与维护》一书则是台湾在文化资产保存法实行之后,首次将古迹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借专书做一介绍,将管理与维护古迹的定义着重在日常管理的维护工作上。洪文雄《古迹保存序说》(1987),前言谈到:“如何保存、如何修理,借由日本保存古迹技术及系统的研究,改善我国古迹保存与修理工作”,可知是一本介绍日本修复古迹的组织、程序与方法,并借由台湾与日本比较,建议台湾古迹保存应有的作法。

古迹主管机关的政府部门于1983年起委托学术单位举办“古迹修复技术研讨会”,1983年至1995年共举办7届,后由各大学接手自行举办,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这些研讨会为古迹保存与修复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发表的园地,在此可以发掘出台湾保存与修复的观念以及技术的发展线索。而这几年修复实例的进行与经验研究及讨论,逐渐确立台湾古迹修复的营造体系,是由政府主管机关、古迹所有人或管理人、建筑师事务所、营造厂、匠师等以及由专家学者构成的古迹审查委员整合而成(图2)。

然而许多修复观念与技术研究等问题亦逐渐浮现,也就是刚起步这十多年间,台湾古迹保存与修复研究大多是先谈保存才有后续的修复,并且谈保存对象的研究包括传统建筑的特性与价值,远大于谈保存观念与方法,而谈保存的观念又多于修复操作技术的研究,而对于修复技术的关切又远多于修复原则的建立。因而常常是谈一些高深的保存理论与修复技术,对于修复原则与规范常常三言两语带过,修复设计者与施工者包括修复匠师等对于相关的规范条文根本无从学习与认知,造成匠师对于修复观念的欠缺。

1990年起台湾累积多年大量的古迹修复报告书,促成更多专业的古迹修复研究(图3、图4),如《台湾古迹大木构件破坏类型及其非破坏检测法之探索》(1998)、《传统迭斗式大木构架结构行为探讨:三级古迹台南天坛三川殿为例》(2004)等为代表,开始运用现代科技进行修复的检测与调查。而1999年的“9・12”大地震之后,政府挹注大笔经费补助古迹与历史建筑的修复,亦提供丰沛经费给学界做保存加固与修复的研究,包括进行了“古迹建筑大木构造修护技术原则性问题之探讨”(1998)、《历史建筑震损及维护方式之研究》包括“木构、砖石砌体震损之研究”、“分木构、砖石砌体劣化与修补”(1999~2003)、“壁画、彩绘修复技术”(1999~2003)等,开始以现代材料与工法进行古迹的补强与修复,让台湾古迹的保存科学修复研究向前再迈进一步。

在这些研究的初步成果之下,我们比照国际间对于古迹保存的观念与台湾目前古迹修复作法,我们试以台湾传统大木构建筑传统营造之系统为架构,并以近年来现代化的修复技术内容来作为对应,而获得清楚的有关传统营造技术与现代修复技术差异点。整理如下:

四、结论与建议

近代的保存科学当中,古迹修复实是一门新的学科,古建筑面对物质或实质环境的缺损,现代人想尽办法,研发并利用最新科学与技术修补它、复原它,因而衍生出构造材料本质与特性研究、损坏与劣化及防治的研究、修补的材料与工法的研究、修复的规范研究、保存环境的研究等,而逐渐构成一庞杂的修复学问体系。

在保存与修复知识不断积累过程当中,一方面呈现出对于台湾传统建筑的了解逐渐加宽加深,另一方面却呈现出现代修复理念的不足,特别对比于国际尤其是以欧美等西方的修复过程来看,严谨的历史空间、传统建筑技术研究与价值判断固然是必须的,然而后续的修复观念与准则的建立,才是维护好古迹的根本重点。

在台湾古迹修复界开始重视修复技术的同时,是否该思考如何在对传统技术充分了解之外,也参照国外的现代古迹修复理论,建构以自身古迹特殊类型的修复方法,在现有修复营造体系下可否有传统建筑修复师的工作出现。在此,借由传统建筑匠艺与现代古迹修复技术的差异探讨,传统建筑修复师除应具有传统营造匠艺技术之外,也应该具备现代保存科学与修复理念,在进行修复工作时掌握到古迹修复真实性。

另一方面针对本文的讨论,我们对于未来传统匠艺与现代修复的整合与发展建议如下:

1.台湾古迹的修复,一直由法令的引导以及来自国际修复观念的加入与反思。有人说修复概念很简单,其实是营造方法的反向操作,然而这反向操作一方面涉及传统建筑与营造技术,而如何反向操作以及后续以科学方式进行保存与修复却是传统营造中不会教导的。作为一个修复匠师或古迹修复师最重要的,还是对于他所修复对象的详细研究与评估,并依据法令与修复的准则,拟定正确的修复计划,这是任何一个未来古迹修复设计师在参酌传统工法时,应该全面考虑到的。

2.事实上,任何一个匠师以他习以为常的传统营造方式与技术,来进行一座传统木构造建筑的修复,将会面临损坏现有古迹面貌的危险,未经详细研究与评估的修复方法都有可能危及既有的构造与材料。传统匠师与未来的古迹修复师,不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的狂热者与拥护者,应该要诚实地去接受该文化资产现状,寻找合理可行的修复方式,且坚守最少的干预就是最佳修复方式的原则。

3.目前面临修复人才不足的问题,许多传统匠师及其技艺的保存固然重要,然而如何提供修复理念与保存科学的课程训练,并增加更多新生入传统建筑的修复领域,如何将古建筑修复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并提供后续一连串的有关古迹修复师的认证与证照等,是台湾未来古迹的保存与修复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Aplin,Graeme.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Burden,Ernest.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M].New York:McGraw-Hill,2003.

[3]Feilden,Bernard M.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M].Oxford:Butterworth,1994.

[4]Ruskin.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M].Dover:Dover Publications,1849.

[5]Stipe,Robert E.A Richer Heritage[M].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3.

[6]傅朝卿.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宣言、决议文、建议文[M].台南: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2.

[7]陈志华.古迹保存文献与规章[M].台北:博远出版社,2003.

[8]林会承.传统建筑手册[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9.

[9]林邦辉.台湾传统闽南式庙宇营建与施工研究[D].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1981.

[10]李乾朗.台湾传统建筑匠艺[M].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11]洪文雄.古迹保存序说[M].台北:明文书局,1987.

[12]徐裕健.台湾传统建筑营建尺寸规制之研究[D].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1980.

[13]张宇彤.澎湖地方传统民宅营造法探微[D].台中: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1991.

[14]洪千惠.金门传统民宅营建法之研究[D].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1992.

[15]叶乃齐.台湾传统营造技术的变迁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时期》[D].台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2002.

修复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档案保护;修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F0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11-01

档案的修复,顾名思义就是对破损的档案进行修复,主要包括纸张的加固、去酸、去污,字迹的加固、恢复等。作为档案保护技术常规手段之一,档案修复从“治”的角度来修复档案,要求修复人员要有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学习、掌握相关的档案修复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修复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由于目前绝大多数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仍以纸质档案为主,故这里的修复对象仅始限于纸质档案。

要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修复人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治方面的素质

要有历史紧迫感。对于已破损的档案,如不及时进行修复,就不能提供利用,破损的程度会加剧,更谈不上长期保管。因此,修复破损档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抢救任务。

要甘于奉献。档案修复人员面对破损情况复杂、数量繁多的档案,需一页页、一件件、一卷卷修复。工作中要克服陈灰过敏、修复难度大诸多困难,在平凡、艰苦、琐碎的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这就要求修复人员要耐得住寂寞,以甘于清贫的心态,锲而不舍、默默无闻地工作。

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要求修复工作保持档案的历史原貌,不仅要保持档案内容的完整,而且不能损坏档案载体上的一切历史痕迹。即在修复中不能丢掉片纸只字,对于残缺不全甚至只剩下局部字破烂不堪的档案,也要把残字拼接端正。而有时恰恰是这片纸只字,这关键时候能起到历史凭证作用。档案上的印章、签名等标记也是保证其原始性、真实性的基本要素,要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如加盖“骑缝章”的档案,档案修复中不能把一个完整的印章分成两半或撕去一半。

二、身体方面的素质

档案修复是一项集脑力、体力相结合的工作。实施修复中既要根据不同纸张破损情况和字迹褪变程度,制订修复方案、采取相应的修复方法,又要身体力行,靠很好的站功支撑。操作中要求工作人员握起刷子则运用自如,无论上浆、上纸,力度恰到好处,不使档案原件变形,更不能弄破档案,不刷皱档案纸张;拿起裁刀则不偏不倚,不伤及档案载体,眼到手到,裁切出的纸张整齐端正。遇到严重破损的档案,更要全神贯注、小心谨慎;而揭裱档案砖,则需平心静气地一页页慢慢揭开,再逐字逐行逐页拼接复原,始终保持心神一致,一气呵成,直到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修复过程一般要经除尘、去污、去酸、托裱(修补)、干燥、裁切、消毒等十几道工序。而遇到破损严重的档案,工序还更多、更复杂,其中某一道工序得花费若干工时,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很考验工作人员的意志和耐力。

三、知识方面的素质

档案修复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档案制成材料,要根据档案制成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寻找科学的方法来保护档案,事先有明确的修复步骤和万无一失的应急措施。要求修复人员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

(一)造纸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史上造纸技艺高超,生产的纸张种类繁多,纸的应用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为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对我国悠久的造纸术有清晰的了解,清楚不同时代的纸张特点,才能根据档案纸张的性能,更好地选择厚薄、白度、酸碱含量、洁净度、撕裂度、耐折度符合要求的修裱用纸。

(二)古字画修复技术。伴随书画传统艺术发展而产生的书画装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术,有经典论著传世,如唐・张彦远《论裱背F轴》、《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宋・周密《绍兴御府书画式》,明・周嘉胄《装潢志》,清・周二学《赏延素心录》,清・邹一桂《小山画谱》等。近、现代,经过文物保护单位等众多专家的总结、提高,促进了传统装裱工艺的发展,使这门古老的技术发扬光大。正是借助书画修复这门高超技艺,使历代珍贵书画起死回生而流传至今。古书画修复技艺对档案修复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如古字画揭裱技术(北京荣宝斋的“装裱修复技艺?”、故宫博物院的“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分别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绝技。

(三)古籍修补技术。古籍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人类文明的精神产品,还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主要载体和表征。这门技术凝聚着无数前辈精微细致的手艺、智慧和审美情趣,为延续浩瀚的人类文明史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档案与古籍在用纸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古籍修补技术在破损档案修复中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如国家图书馆有关专家总结古代古籍修复经验形成的“古籍修复技艺”,已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它图书、文物部门的很多专家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犹如老树发新枝,不断推陈出新,亦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又如古籍修复技术中“金镶玉装”,不用任何粘胶剂,而选用优质手工纸折成筒子页镶衬在旧书页背后,超出书页天头、地脚、书脑的衬纸有效地保护书页边口不受磨损,后面的衬纸同时增加了书页的强度,既达到加固破旧古书目的,又避免了使用浆糊带来的虫患问题,且操作方法简便可行,不失为加固纸张脆弱但总体完整档案强度的一种方法。再有古书修复中的“齐栏”技术,修复好的古书要经人工按栏口或是鱼尾把每页书上下对齐,这样书从书口上看起来才整齐有序,阅读时才能赏心悦目。同样,修复后的档案要将件内文件理齐,亦可参照“齐栏”技术,按每页档案的某行字或表框线一页页对齐,翻阅档案才能连贯自如,否则会引起视觉疲劳。

(四)档案修裱技术。档案在保存和利用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的影响,会导致纸张脏污、变脆、腐朽及字迹褪色等种种损坏,因而便有了档案修复技术。档案保护工作者在认真研究和总结传统修裱经验的基础上,从档案修复工作实践出发,提出档案修裱理论、原则和方法,发展为档案部门普遍采用的档案修裱技术。其主要方法是选择质地与其原件材料质地一致的纸张进行整体托裱或局部修补,达到恢复纸张强度,延长档案寿命的目的。目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新材料、新方法正不断应用于档案修复工作中,成为修复各种受损纸质档案的补充手段。警如,字画装裱用的裱画机,图书部门使用的纸浆补洞机,档案部门研制的档案修裱机,能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裱画机使用固体化学粘合剂,裱褙纸张很难揭掉,不符合修裱中的可逆原则,不能用于档案的修裱。纸浆补洞机、档案修裱机不能修复破损严重的档案,且修复幅面受限制。因此,修复破损严重的档案和超规格的档案还得依赖传统修复技术。

(五)微生物学。档案在保管和日常利用中会接触各种微生物,微生物不仅使档案纸张分解、纸张粘连甚至形成档案砖,增加纸张酸度,还会污染字迹,使字迹洇化褪色。只有了解、掌握档案有害微生物的种类、生长条件和防治手段,才能顺利地开展档案修复业务:1.揭裱档案砖,档案砖的形成与其长期在潮湿的条件下滋生微生物相关联。因为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大量产生蛋白质、果胶等的分泌物,使得档案纸张相互粘连。微生物学应用在揭档案砖中,可根据生物酶素异构的特性,破坏污物中的果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利用酶参与生物体的代谢, 起着高效催化作用,通过清水冲洗,去掉这些污物,使档案中的纸页安全分离。2.档案除霉。霉变的档案要经严格消毒处理,否则在修复中会使更多的档案发霉。3. 浆糊防霉。用小麦淀粉制作的浆糊易生霉变质。在保管过程中加入一定的防腐剂和防虫药,既使浆糊不变质,还能保证修裱出的档案不被虫吃。4.在修复操作过程中严控不利环境因子影响,使档案少感染微生物。

总之,档案修复是一项系统、复杂、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修复人员要按照档案修复基本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技术,将易于损坏的纸质档案长久保存下去。

参考文献

修复技术论文篇5

主题词: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污染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河道是城市中活跃且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是形成和支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城市河道普遍较浅,河道直,水量小、流速慢,这些水力学特性决定了城市河道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集中和工农业的高度发展,废水、废气、废渣通过不同渠道进入河道,严重损害了河道生态系统,这些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环境对河流的影响并开始其进行生态修复。

2007年开始,杭州市启动“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并把这项工程作为市级重点工程常抓不懈。该工程以基本实现“水循环正常、水安全保证、水文化丰富、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的整治目标,是迄今杭州最大的水系建设工程。本文结合杭州市拱墅区后横港河等多条河道生态修复实践,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理念、原则和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1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理念

1.1生态修复概念

河道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指在不影响防洪排涝的前提下,结合河道现状及周边环境采取“保持河道自然线型、保留河流原有地貌形态”、“避免平面形式规则化、断面形式单一化、建筑材料硬质化”、“适当调整水流流态”及“增加曝气”等多种措施,营造水边和水中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不断提高水体的快速自净能力,进一步实现河道的生态修复。

1.2生态修复理念

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覆盖了系统论、生态学、水利工程学、经济学、社会学、景观学等多个学科。要以系统论观点为基础,按照生态的系统性来整体考虑,始终着重从整体和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进行综合考虑,在安全经济的前提下,满足防洪、生态、输水、景观、文化、旅游等多目标,从而使整体实现最优。

2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的原则

1.1河道自净功能优先原则

河道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和强化河流在受到破坏和污染之前的自净和生态功能,使河流能够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1.2自然生态原则

河道的生态修复趋向于运用自然材料,如使用木桩、抛石、沉石进行护坡护岸,河堤采用乔、灌、草立体防护。在河道内营造适宜的生物栖息环境,增设过鱼通道,调整河道结构,恢复浅滩与沙洲等,模拟自然状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3生物多样性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稳定塘、人工湿地及生物栅、生物浮岛等处理技术,重视河岸植被建设,构建河流生态走廊,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1.4分时段分河段原则

城市河道是个复杂的生态环境,其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应根据河流的具体污染情况,分时段制定不同的修复计划,规划合理的修复进程。另外,同一条河流不同河道的污染状况和生态环境也可能有差别,因此应分河段制定不同的修复策略。

3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在水生态修复的理念及原则的指导下,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多年的工作实践,归纳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河床技术、生态护岸技术、水质改善技术等方面。

3.1生态河床技术

河床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是各种水生生物生存和繁衍的主要空间,要根据河道断面形式,重新构建和修复被损坏的河床,恢复河道生态多样性,增强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

3.1.1 恢复河道的蜿蜒型。依据已有的水文资料或参照河道的历史资料将河道恢复或者部分恢复到未截弯取直的蜿蜒型面貌。与直线河流相比,弯曲河流拥有更多样性、更复杂的动植物群落,其丰富的生态环境类型,也构成了河流水系自净能力的重要部分。

3.1.2 选择多样性的河道断面形式。常见的河流断面形式主要有:“U”型、梯形、矩形、复式、双层断面等类型。其中“U”型为自然河道断面,具有一定多样性特点。梯形和矩形是城市河道常见的规则断面形式,结构比较单一。复式断面是城市河道较为理想的生态断面形式。双层护岸河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采用天然材料,构建多自然型河道;下层采用混凝土结构,适用于既有行洪和排涝功能,又满足生态性、景观性、亲水性要求的城市河道。

3.1.3 设置多级人工落差。人工设置落差能减缓坡降,保护河床,还可以在河道水量较少时通过拦蓄水流维持枯水期河道所需生态水量和生态水位。适宜的人工落差可以增强水体的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也有利于水流和河相形成多种变化,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3.2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是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根据护岸所采用材料的不同,一般生态护岸有以下几种方式:

3.2.1 自然原型护岸。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自然堤岸特性的护岸。主要采用乔灌混交,充分利用高低错落的空间和光照条件,同时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该护岸适用于流速不快、流量较小、冲刷能力较弱的河道。

3.2.2 自然型护岸。除种植植被外,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如在日常水位线以下采用石笼、木桩或干砌块石,其上筑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上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木桩、块石间的缝隙为水草留下了生长的空间,同时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

3.2.3 人工自然型护岸。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加强抗冲能力的一种新型生态护岸型式。常用的技术方法有: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面坡箱状石笼护岸、高效三维网液压喷播植草、骨架内植草、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土壤固化剂法等等。

3.3水质改善技术

河道具有天然的净化能力,可以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的生理过程来吸收降解污染物。通过改善河道中的生境,来强化相应的自然净化过程,增强对河道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能力,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3.3.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水生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或氧化降解,从而减少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制或自发的过程。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投菌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生物操纵技术、人工生物膜技术、湿地净化技术等。

3.2.2 生物浮岛技术。利用生态水工学原理,在受污染的河道,以轻质浮岛为载体,在水面上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削减富集水体中的N、P及有机质从而净化水体,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等栖息地环境,形成稳定的植物、微生物、动物净化系统。

3.3.3 生物沉床技术。利用沉床载体和人工基质栽植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原位修复的一种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主要是沉水植物)对营养物质含量高的水体进行净化。沉床技术可以通过床体升降人为调控植物在水下的深度,克服水深、透明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制约,易于实现植物种群优化配置和群落构建,而且有利于植物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通过生态调水、曝气复氧、底泥疏浚、稳定塘净化技术、河内植物栽培技术等实现,要根据待修复河道的具体情况,将各种技术结合使用。

4 结束语

在党中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是大势所趋,在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河道生态修复涉及到众多学科门类,修复方案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全方位的生态修复应该以营造边坡及河道内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在水、土、生物之间,形成物质、信息和能量循环体系,通过良性循环,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修复,使生态修复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还能修复受污染的河流水体,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整条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爱中、郑蕾、刘钢.河流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4

2.刘延恺.城市水环境与生态建设[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9

3.胡静波.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初探[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2)

修复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园林;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9802

1引言

简单的园林绿化不能算生态修复,但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修复技术为指导的绿化可使受损城市生态系统向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达到最终修复城市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因此该类园林绿化则属于生态修复的范畴。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生态修复的可行性,使设计出的方案在符合美学原理的前提下力争达到生态修复的目标。

2生态修复的内涵与外延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貌或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技术集成。其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构建,内容包括: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保证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与发展;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等。生态修复属于恢复生态学应用技术的范畴,该范畴内容包括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等(彭少麟,2007)。涉及的相关概念如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改建、生态改良等,虽然在命名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让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园林绿化人工再建了第二自然,需要用生态恢复的理念做设计,用生态学修复的技术去实施。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等(任海等,2001),它们对园林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作用。限制因子原理要求在设计中需要找出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要求设计的物种结构能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并具备自我维持能力或降低人工维护频度;生态适宜性原理表明多使用乡土植物,并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前提下做种植设计;生态位理论指导植物的搭配,合理安排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尺度;群落演替理论表明园林绿化可缩短生态恢复时间,但对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只具有指导意义;生物多样性原理要求适当增大物种多样性可使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指导景观层次的规划,考虑在生境破碎化的场地中,合理利用空间。

4生态修复与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系统是个规模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它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城市绿地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持水土、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乔灌木藤草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形成复合层次和优美季相景观,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稳定的群落。由于城市建设造成的人工弃土、土地,改变了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及生活垃圾淤积河道,阻塞排水管道,使水土资源遭到破坏。因此,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可以在方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并在园林工程中实施,最终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4.1园林种植设计

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保持水土、抗污吸尘、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根系发达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植物的合理配置不但可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更能减轻暴雨冲蚀和水土流失,从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层群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4.2园林工程与生态修复

在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中应结合种植工程,利用园林植物的防护作用实现生态修复。

园林排水:园林绿地的排水,一般主要靠地面及明渠排水,结合道路、地形可做成浅沟式排水渠,沟内生长植物,起到减缓径流速度及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解决由地表冲蚀措施有:①从竖向设计角度考虑。种植采用铺地植物护坡;②使用工程措施。设置谷坊和挡水石,并与植物搭配消减冲刷力(孟兆祯,2003)。

水景护坡:园林中开辟水面要求有稳定的湖岸,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和护坡,其中植物护坡措施包括防护林、植草和生物-工程综合措施,通常采用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林。坡面植草可提高坡面抗蚀能力,减小径流速度,增加入渗,防止面蚀和细沟侵蚀,也有助于防止块体运动。生物-工程综合措施,即在工程措施间隙或表面种植植被,以增强其强度,如混凝土构件间隙空格种草,与土工材料配合植草及绿色混凝土模块等。

园路铺装:园路按路面材料不同分为: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简易路面等。园路的设计在满足造园艺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原地形,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减少土方量及水土流失量;路面应有3%~8%的纵坡和1.5%~3%的横坡。采用生态铺装路面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常见种类有透水沥青、透水水泥混凝土、生态透水砖和其他特殊透水材料。新建的居住区中,使用最多的铺装材料是石材,占使用频率的44%,砾石及砖的比例分别占使用频率的18%、20%(黄玲,2009)。

5园林生态修复发展趋势

城市的扩张与人口的激增致使城市居住环境面临很大压力,建设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势在必行。城市园林绿化属于植被恢复的范畴,而植被恢复又是生态修复的常用技术,因此,依据生态修复的理念和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设城市园林成为当下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的首选之路。国内外的生态修复多针对土壤修复、污染水体修复、防护边坡绿化、小流域水土保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园林绿化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园林生态工程设计研究等相对薄弱。以生态修复的理念和基本原理指引设计方案的形成,并以修复城市生态系统要素为导向,园林施工必将成为增加园林企业技术含量的重要砝码。未来园林生态修复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有:特殊生境条件下的园林植物景观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功能性景观的营造、植物景观设计的中远期预测与养护细则和住区小环境的尺度化营造方法等。参考文献:

[1]黄玲.城市居住区铺装艺术调查与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4):67~69.

[2]彭少麟.恢复生态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0.

修复技术论文篇7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摄影技术运用在老年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程度。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前牙美学修复患者8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美学修复基础上运用口腔摄影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美学修复,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修复体整体形态、边缘密合度和颜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前牙美学修复中运用口腔摄影技术能够达到最佳的美学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口腔摄影技术;老年;前牙美学修复;临床效果;满意程度

中图分类号:R7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58-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牙齿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咀嚼,人们对牙齿美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前牙美学修复的要求。前牙美学修复的目标是使修复体与邻近天然牙齿相协调,并达到仿真效果[1],在前牙美学修复中运用口腔摄影技术能够达到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探讨口腔摄影技术运用在老年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程度,本文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前牙美学修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前牙美学修复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美学修复基础上运用口腔摄影技术,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0-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1±6.5)岁,共修复前牙48颗,修复原因:颜色不佳15颗,牙齿折断20颗,牙间隙过宽13颗;对照组采用常规美学修复,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4±6.7)岁,共修复前牙48颗,修复原因:颜色不佳16颗,牙齿折断21颗,牙间隙过宽11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修复原因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修复方法

修复前对患者口腔进行检查,然后采取金铂合金烤瓷或e-max及氧化铝进行烤瓷修复[2]。对照组采用常规美学修复,通过常规比色法,根据邻牙和同名牙特点设置修复体的表面形态、颜色、透明程度等,制定比色图,再制作修复体。观察组在常规美学修复基础上运用口腔摄影技术,修复前采集比色信息,选取3-4个与天然牙颜色相近的色卡,通过佳能ESO 450D单反数码相机在18%的灰背景下摄影,将牙齿的颜色、形态、轮廓等情况制成设计单,连同摄影图像一起发给技师,然后制作修复体。

1.3观察项目

1.3.1临床效果:对前牙修复后及时进行美学评价,对修复体的整体形态、边缘密合度和颜调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

1.3.2患者满意程度:包括修复体完整度、患者使用感觉等,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临床效果上的比较

观察组修复体整体形态、边缘密合度和颜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1两组在临床效果上的比较

组别例数n整体形态边缘密合度颜调观察组4093.1±1.295.4±2.194.5±2.0对照组4080.6±1.384.6±1.882.7±1.9P<0.05<0.05<0.052.2两组在患者满意程度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两组在患者满意程度上的比较

组别例数n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有效率观察组40299238(95.0%)对照组4018121030(75.0%)P<0.053讨论

在前牙美学修复中,采用比色板进行视觉比色时由于会受到光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比色不准确,而且比色板颜色较少,难以完全表达天然牙的诸多颜色,无法满足前牙美学修复的要求。而运用口腔摄影技术,能够体现修复体的细微特征,能够将同名牙的美学信息准确、客观、真实的传递给技师,而且还能够将图像进行放大,使某些特征更为直观地反映出来;此外,运用口腔摄影技术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不会受到医生主观的影响,效果显著[3]。

通过本研究发现,运用口腔摄影技术修复体整体形态、边缘密合度和颜调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美学修复,患者对修复体完整度、使用感觉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美学修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相关研究[4]结果一致,说明老年前牙美学修复中运用口腔摄影技术能够达到最佳的美学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峰,胡文杰,徐明明等.前牙美学修复电脑比色仪和数码摄影辅助个别前牙修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8,43.

[2]黄翔,郑燕丹,陈凯.镀金烤瓷冠与镍铬合金烤瓷冠用于前牙美学修复的比较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8,16.

[3]陈立.牙齿美学修复比色[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4.

修复技术论文篇8

论文摘要:文章概括 总结 了国外管道修复技术的 发展 概况以及管道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情况,能够有效地指导破损管道修复,并针对当前管道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改进方向,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加速发展国内技术,并做好管道修复技术的相应标准的配套工作,以推进管线修复技术的研究与进一步推广应用。

一、概述

各种管道经过多年运行后,由于腐蚀、运行管理不善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损伤和泄露,带来严重的 经济 损失,但全线更换新管道,不仅工程量庞大,而且耗资大、工程期长。如何经济高效、快捷地恢复管道安全运行受到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因此管道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管道修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一)基于开挖的管道修复技术

clockspring复合修复套筒技术是近几年在世界上发展比较迅速且应用较为广泛的修复技术。该产品可应用于缺陷程度小于80%的管道缺陷补强修复。其优点有:修复期间不需要停输,不影响生产运行;与传统方法相比,节约成本40%~50%;恢复管道的运行能力可以达到100%;易于安装,不需要专门的设备,也不需要专门的技术工人;整个安装作业时间少于2h。

环氧填充套筒技术由英国天然气公司(bg)、美国battelle公司和荷兰的gasunie公司等各自独立开发。WWW.133229.COM它可以实现钢质管道缺陷的永久性修复,可使管道腐蚀得到彻底抑制。修复施工时无需减压或停输操作,施工灵活性强,无热操作风险,可修复各种管道外观缺陷。从1992年起,wiubots公司用英国天然气公司制造的环氧套管为阿曼国有石油公司修复各种管道数百万米,实现了不停输在线修复,使用效果良好。

(二)基于非开挖的管道修复技术

非开挖技术一般是指管径小于1米的管线,利用不开挖或少开挖方法进行安装、修复与更换的技术。该技术是对传统地下管线修复的一次革命,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一项政府支持、社会提倡和 企业 参与的新技术产业。

amex-10型修复技术是英国的管道修复pmp公司推出的,它是一种适用于管道接头及管道周边裂纹的非开挖管道修复系统。这套装置的密封对防止渗入和渗出都同样有效,而且可适用于任何材料的管道。虽然amex-10型装置的压紧力可达20bar(2mpa),但只需2~3bar(0.2~0.3mpa)的液压就可以使它膨胀,所以它不会对低强度或是易碎的管材产生过大的压力。

cipp修复技术(cured-in-place-pipe,cipp),称为原位固化法或软衬法,是在现有的旧管内壁上衬一层液态的热固性树脂,通过加热利用热水、热汽或紫外线等使其固化,形成与旧管紧密配合的薄层管,管道的过流断面没有损失,但流动性能大大改善了。

法国bariquand公司研制了“photoliner”系统,它也是基于cipp法,用装载机械人上的一些紫外线灯光来聚合聚酯树脂。美国的ultraline公司最近引入了一种新的全长度衬管系统pvcalloypipeliner,它可通过急拐的弯头、移位的接头和管道变径部分,也可耐受大多数酸碱盐燃料和腐蚀性介质。

对于那些穿越河流、湖泊、铁路以及繁华地段的含缺陷管段的修复作业而言,非开挖技术更具有明显优势。通常管道埋置越深,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的经济效益越可观。

三、管道修复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及效果

(一)塑膜管内衬修复技术应用

穿插衬塑修复管道技术是在不开挖请况下,指将具有形状记忆特性的热缩性聚合物材料制成特定形状的管材,该技术对环境有利,费用可节约管线重建费用40%以上,可靠性高,其使用寿命长达50年以上。

塔里木轮南油田注水干线应用塑料软管内衬管道修复技术十分成功。自1992年12月投产后,2000年出现过多次腐蚀穿孔现象,严重影响正常注水工作。2000年8月,应用塑料软管内衬管道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修复,仅25天完工,自2000年10月运行至今,管线运行正常,没有出现腐蚀穿孔现象。

(二)玻璃钢内衬修复技术应用

预成型软管内衬玻璃钢技术是以防护膜、无纺布、浸渍树脂组成的复合软管,用水牙或压缩空气压力将其翻转内衬在待修复管内,经加温固化,与旧管内壁紧密粘接在一起,属管中管修复,防腐、防渗漏整体效果好。

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坨三站至坨十三队φ219×7钢质输油管道,管道多处穿孔,采取“打卡子”和“补丁”的临时措施维持运行。采用预成型软管内衬玻璃钢技术修复管道后,至今运行正常,管道无穿孔渗漏现象。该方法不污染环境,而工程费用低,仅为新建管道总造价的50%,具有明显的 经济 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聚合物水泥砂浆涂敷内衬修复技术应用

聚合物水泥砂浆涂敷内衬修复技术是用风送挤涂法(即管道内挤涂)将聚合物水泥砂浆—环氧胶泥—环氧钢鳞片复合涂层涂敷于无油、无垢清洁的钢管内壁,形成厚约4~6mm的复合衬层,三层之间粘结强度高,结构一体化程度好,具有防腐、防渗透、改善表面状态、降低摩阻和扩大使用范围的特点,能提高耐酸、耐碱等各种介质的腐蚀能力。

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永一站至辛三站输油管道内腐蚀非常严重,频繁穿孔,于1998年被迫停用。1999年采用该技术对该管道进行修复,经验收质量合格,试压一次成功,使待报废管道重新有了使用价值,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结语

随着管道修复技术的 发展 ,国内的管道修复市场正在日趋成熟,对老管线的缺陷补强修复与内部防腐是成功的,并显示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加速发展国内技术,并做好管道修复技术的相应标准的配套工作,以推进管线修复技术的研究与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 文献

[1]王巨洪,姜世强.管道缺陷补强修复新技术[j].管道技术与设备,2006,(5).

[2]宋生奎,石永春,等.输油管道修复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工程建设,2006,32(3).

[3]霍宇翔,李山.国外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的最新进展[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5,增刊.

修复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流;生态护岸;生物浮岛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2/nyyjs.20160229001

引言

河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自古以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但是随着人类过度的开发河流,以及不断地向河流排放污染物质,导致河流的水体功能和作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我国的农业、渔业生产、以及流域内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极大地危害,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有效地治理恶化的水环境,修复或重建受损以及退化的水生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1.1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原则

生态修复不能改变和替代现有的生态系统,要以保护现有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出发点,结合生态学原理,以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为指导,通过适度的人为干预,保护、修复和完善区域生态结构,实现河流的可持续发展[1]。

1.2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将生态规律与当地的水生态系统紧密结合,重视水资源条件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河流现状的建设和修复方案[2]。

1.3 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由于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这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修复,维持自己正常的功能,对外界的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要考虑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最大可能的修复和重建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确保河流上下游环境的连续性。

1.4 景观美学原则

河流除了能满足渔业生产、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外,还能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无论是深潭还是浅滩,无论是水中的鱼儿还是嬉戏的水鸟,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河边的绿色观光带,也为人类提供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因此,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还应注重美学的追求,保持河流的自然性、清洁性、可观赏以及景观协调性。

1.5 生态干扰最小化原则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会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一种干扰,为了防止河流遭到二次污染和破坏,需合理安排施工期,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保证在施工修复的过程中,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冲击降到最低,至少得保证不会造成过大的损害。

2 我国河流的现状

2.1 水质恶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河流和湖泊的污染,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根据水利部对全国700多条河流展开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受污染的不能用于灌溉的河段约占10.6%,属于劣Ⅴ类水质,已经丧失了使用价值;其中属于Ⅳ类和Ⅴ类的河段约占46.5%[3]。

2.2 自然河流渠道化

为了利于航行或者行洪,在河流的整治工程中,总是人为的将一些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强行改造成直线或者折线型的人工河流,这样失去了弯道与河滩相间,以及急流与缓流交替的格局,改变了河流的流速、水深和水温,破坏了水生动物的栖息条件,也使河流廊道的植被趋于单一化,降低了植物多样性。再加上,在堤防和边坡护岸进行硬质化,虽然利于抗洪,但是隔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使大量水陆交错带的动植物失去生存的条件,同时也破坏了鱼类原有的产卵所。

2.3 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

人为的构筑水坝使原来天然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导致大坝下游河段的水流速度、水深、水温以及河流沿岸的条件都发生改变,破坏了河流原有的水文连续性、营养物质传输连续性以及生物群落连续性,使沿河的水陆生物死亡,引起物种消失和生态退化的现象。

3 河流生态修复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进展

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和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了许多关于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至今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修复理论和方法体系。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修复策略方面,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EmstBittmann在莱茵河用芦苇和柳树进行生态护岸实验,被看作是最早的河流生态修复实践。美国开展了对Kissimmee河、Mississipp河以及对Missouri河均进行了生态修复工程;还有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建设局将生态护岸发展为“多自然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对河流的治理主要重视恢复植被和建设自然护岸,该方法在欧美及日本也得到了推广。

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要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而且前期的研究中主要是注重河流生态系统某个方面的功能,例如对河岸植被恢复的研究或者从水污染治理的角度去研究。因此,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河流生态修复。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们认识到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重要性。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在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逐渐开展了许多研究与实践活动。郑天柱等应用生态工程学理论,讨论了关于河道生态恢复的机理,指出了满足河流生态需水量是缺水地区恢复河流生态的关键;根据我国国情,董哲仁提出了在研究和实施河流生态恢复时,要立足于河流生态系统现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使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我国的河流生态修复逐渐从早期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向具体的修复技术与方法转变。

通过国内外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家一致认同的是:河流生态修复是对水体本身以及河岸带生态恢复综合治理的结果。对于我国的河流现状问题,主要是解决2个方面:遏制逐渐恶化的水质现状;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4.1 恢复河流自然蜿蜒特性

天然的河流一般都具有蜿蜒曲折的自然特征,所以才会出现河湾、急流、沼泽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为鱼类产卵以及动植物提供栖息之所。但是,人类为了泄洪和航运,将河道强行裁弯取直,进行人工改造,使自然弯曲的河道变成直道。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境,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在河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河流自然弯曲的特性,通过人工改造,重塑河流弯曲形态[5]。还能修建弯曲的水路、水塘,创造丰富的水环境。

4.2 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6]是一种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水相结合的新型护岸技术。主要是利用石块、木材以及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亲水性较好的结构材料,修筑于河流沿岸,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加固堤岸、美化环境和提高动植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护岸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不仅是护岸工程建设的一大进步,也将成为以后护岸工程的主流。因为生态护岸除了能防止河岸坍塌之外,还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的作用。透水的河岸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4.3 改善水质

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一般有物理法、化学法、生态与生物结合法。其中生态与生物结合法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湿地技术、生物浮岛技术和生物膜技术[7]等。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为了处理污水,人为的在具有一定的长宽比和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混合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以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的动植物生态体系。是一种较好的废水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浮岛技术。生物浮岛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的人工浮岛。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态浮岛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法主要是根据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进行进化和过滤的作用。人工填充填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利用滤料与载体较大的比表面积,附着种类多,数量大的微生物,使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增强。

4.4 河流生态景观建设

河流生态景观建设是指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除了致力于水质的改善和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外,还应该使河流更接近自然状态,展现河流的美学价值,注重对河流的美学观赏价值的挖掘。在修复河流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片休息娱乐的地方。

5 结论

随着人们对河流认识的加深,关于河流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还处于技术研究的阶段。因此,还需要在河流修复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渐形成完善的河流生态修复体系,最终实现河流的生态化、自然化。

参考文献

[1]刘均平,邓文丽,刘建飞等.长园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5):27-34.

[2]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学报,2006,37(9):1029-2038.

[3]刘尚俭,邱建,安雅敏等.河流生态修复浅议[J].环境影响评价,2015,37(1):82-85.

[4]陈兴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2011,32(5):122-128.

[5]钟春欣,张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3):12-15.

[6]杨平荣.河流生态修复[J].科技信息,2009,1(1):754-755.

修复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教学;科研;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92-02

一、引言

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课教学是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环节,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相比,专业课通常安排在第四学年,其内容与学员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更注重应用,相比而言,其内容更具有新颖性[1,2]。因此,专业课的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多地关注本专业领域前沿的最新动态。一种有效的做法是将科研活动的内容转化到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形成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专业课教学模式。

本文针对《军用车辆维修工程》教学改革活动,提出将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该课程是军队院校大学本科车辆运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改革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以维修工程基础、故障检测与诊断、零部件修复技术、抢修技术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该课程对培养学员的专业基本能力、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后续课程学习及岗位任职所必需的技术基础[3]。当前遵循小班制教学,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由于汽车维修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维修理念,如损伤评估、绿色维修、智能诊断、应急抢修、3D打印技术维修等,相应的科研项目先后被立项研究,通过搜集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员充分学习专业课的知识。

二、实施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在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过调研和探索,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造性,在准备《军用车辆维修工程》教学内容时,通过搜集本单位承担车辆维修工程方面的科研课题,整理相关的研究报告、科研样机等成果,按照课程各模块的分类,贯穿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1.维修工程基础。在“维修工程基础”模块以讲授维修工程的基本理论为主体,在讲授基本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理论的同时,也需要介绍未来装备维修的发展情况,随着现代装备维修逐步向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向发展,国内外一些新的概念也不断涌现,本单位也开展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车辆RCM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的立项研究是一个典型代表,该项目搜集了本方向的研究现状,从根本上提出并解决了装备预防性维修类型、周期、工作内容及维修任务分工等关键问题,设计了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对于本模块的知识结构,在科研项目研究时梳理了一个完整流程,可以方便学员很好地掌握“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技术特点,并利用项目中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为学员开设本模块实习,解决了本模块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故障检测与诊断。“故障检测与诊断”模块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和交叉性均很强的环节,具有“新”、“宽”、“深”等特点。内容新,指的是主要内容都是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普遍推崇的诊断理论与方法;知识面宽,指该环节囊括了传感测试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以及实车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基础理论深,指的是大量运用了数学知识和信号处理知识。这些特点使得教员在备课和讲课时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基础数学学习;学员在面对一些高新基础理论时,显得有些畏惧。

通过搜集本领域的科研课题,主要包括:结合科研项目“车辆机械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系统”来开展“汽车诊断参数与诊嘈畔⒒袢 钡慕萄В该项目中采用了大量的传感器及信号处理电路,教员在上课时可以向学员展示这些传感器,让学员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设计传感器的调理电路,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在科研项目“便携式车辆不解体检测仪”中,研制了车辆的机械故障、高压油路故障以及电气故障进行诊断且能完成总体性能测试的仪器,这正好是对本环节教学内容中的机械故障异响诊断、油路系统诊断、诊断专家系统以及无负荷测功等方面内容是完全对应的,结合这个课题,可以引导学员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来,并在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现场车辆故障诊断,使得情景教学更加直观。科研课题“汽车技术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研究”成果是“嵌入式诊断技术”内容的一个典型案例,给学员现场演示一些先进的远程诊断技术(如远程信息采集、远程视频会议、远程语音支持、远程专家技术支持等技术),让学员感受到远程诊断技术将汽车故障诊断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使课堂教学跟踪本领域的前沿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3.零部件修复技术。在“零部件修复技术”模块讲授汽车零部件的检验分类、零部件的修复方法和修复工艺等知识。结合科研课题“汽车修理技术规范”的制定,对典型车型的总成和零部件的检验规则、修理技术要求、修理技术条件和整车、总成的装配、调整及竣工的技术要求进行梳理,将其中对典型车型的零部件检验方法、修理时刻、作业深度、验收标准等引入课堂,组成一个完整的零部件检修作业流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指导学员按照流程进行作业,严格按照“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操作,便于学员按照要求理解零部件修复的过程,实际动手操作,掌握零部件检验和修复技术,同时可以模拟修理工间的作业模式,让学员分组实习,分别担任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检验人员等角色,以一个总成部件的检验与修复为任务牵引,引导学员各司其职,严格按照“规范”中的要求实施该总成部件的检验与修复,最终由教员按照“规范”中的要求给出评判并进行讲评,有效地锻炼了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4.抢修技术。在“抢修技术”模块主要讲授特殊条件下汽车应急抢修的知识,主要包括损伤评估、抢修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这部分内容主要结合科研项目“车辆损伤评估技术研究”、“汽车抢修手册”的制定和“汽车抢修工具箱”的研究成果来开展教学。

在“车辆损伤评估技术研究”课题中研究了车辆的损伤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Y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开展该损伤评估教学。由于课堂教学只给出了战场损伤评估的一般流程图,教员讲课时显得内容空洞,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在组织该节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抢修案例,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例如事先设计一套战场损伤评估任务。在课堂上讲授了评估流程后,以多媒体录像的形式介绍任务,将学员分成几个评估小组各自进行,并挑选几名学员为裁判对各组评估程序进行考核,这样所有学员都参与了评估活动,对评估过程更加熟悉。同时,在设定任务时也可兼顾抢修能力评估的内容,如在对修理分队所需抢修工作量进行预计,对车辆修理任务和修理能力进行计算,利用前面设定的任务,可以引导学员自己结合数学模型计算这些参数,使学员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将更加深入。

通过科研课题“汽车抢修工具箱”的研制成果应用于本模块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员应用最新研制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抢修实习,极大地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当学员使用最新技术将受损车辆进行快速处理后又能重新使用,心理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维修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如“3D打印技术”也逐步应用于装备维修行业,在科研课题“3D打印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中研究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于汽车维修中的关键技术。目前,这种新技术应用与汽车抢修还只是一种概念,学员学习时感觉难以理解,可以结合课题的研究成果,组织学员见习3D打印技术在汽车抢修中的应用过程,让学员形成对新技术的探索欲望,效果良好。

三、结论

在上述科研项目中,项目研究的内容远比课堂教学内容要宽、要深,任课教员通过参与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梳理本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知识点,将其融入到《军用车辆维修工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教员拓展知识面,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丰富专业课课堂教学内容,使其保持一定的先进性,还可以让学员融入到科研的氛围中去,直接接触先进的科研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学时,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晖,高振兴.加强科研引导促进高校专业课教学[J].科技信息,201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