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十篇

时间:2023-12-20 17:55:33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675-02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out the Practical Skills Teaching Methods and Computer Network Infrastructure

ZHAO Xian-ming

(Computing Center,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teaching method of students who are not specialized in computer science studying computer network basic course. It also brings up motivating teaching plans and concludes how to teach a course efficiently, how to impart more computer network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to students within limited time.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experiment teaching;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各行业普遍应用的一项基本技术。从现实和发展的角度看,在校的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对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帮助和提高的基本技能,是提升自己就业能力的重要筹码。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进一步提高自身价值,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然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时,教师如何讲好课程、怎样在有限时间内、教给学生较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实用技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非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环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最热门的分支之一。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多年来Internet网络迅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科学、技术、经济、产业乃至人类的生活都产生了质的影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教学已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计算机网络作为专业来说是一门涉及知识范围宽,专业性强,技术复杂程度高其,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对于把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作为非专业基础课的理工类、管理类、工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不要求知其所以然,只要知其然即了解理论和能够应用就可以了。

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思考

理工类、管理类、工商类专业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详细地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体系结构、协议、网络互联、工作原理等显然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际应用,就应思考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传统课程的理论性相比,计算机网络基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操作技能才能在实际中应用。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缺乏良好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会与实践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因此,综合应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及方法势在必行。

笔者以本单位面向在校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培训课程为例,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同时又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学习兴趣,应以现实中小型局域网的实际问题为组织教学的思路,以实际案例展开教学,通过实验理解基础理论,掌握实用技能。

3 案例驱动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是对具有一定实践性、针对性的典型实例或个案通过分析、讨论、推断、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案例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培训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它不仅对提高学员能力和改变行为有所帮助,而且,也是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在培训项目中使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 将学员置身于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中;2) 帮助学员获得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3) 让学员练习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有限的资料来进行决策,并希望增长学员依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和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

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案例设计

本课程教学对象是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本课程的任务是从应用角度出发,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简单的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工作原理、连接方式;组建简单局域网;使学生能够组建简单局域网,开启基本的网络服务、具备小型局域网建设和维护的能力。可见该课程有着知识量大,多学科交叉,系统性强,难于掌握的特点。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不但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讲深讲透,而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际网络操作技能是每个任课教师的一个艰巨任务。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对实证的描述引入情景,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案例驱动教学中,教学实例的设计应该有系统的工程概念。从问题提出、分析问题、解决方案、设备选择、施工建设,到运行调试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具体教学和实验案例支持。目前把案例教学运用于计算机教学中正处于发展阶段,把案例教学运用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了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些计算机网络建设,维护的实例来展示计算机网络技术构成中的一些细节,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更加直观和清晰,取得良好的效果。明确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了解局域网的基本知识,通过掌握和应用实例的组网方案、设备选型方案和详细的网络搭建、配置和调试步骤,来组建和管理小型局域网。

4.1 计算机网络概论学习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应用技术、安全和管理等方面。考虑到计算机网络中的协议、网络体系结构等概念及通信过程都较为抽象,所以教授课程中应尽量以图示和实例的方式进行介绍,通过类比等手段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比如在可带领学生参观教学实习中心机房,现场观察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计算机硬件系统和传输介质以及校园网的规划和建设图,安排学生根据课堂的讲授知识和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机房内网络的组建方法和设备的连接,以及各楼层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参数设置的观察,了解网络组成中软件系统的概念,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在网络互连教学中,通过对局域网组建的复习,引入建立更大规模的网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网络互连,让学生讨论实习中心网络的互联,以及校园网内的网络互连进而讨论广域网的互联。

4.2 学习和掌握小型局域网络建设基本方法

1) 确定网络需求:在组建网络之初,要明确此网络环境的用途,主要用来做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网络应用等问题。例如20-30人的小型办公环境,最多的就是文件资料的传递和共享访问互联网的应用;网络带宽要求不是很高,应该需求选择适用的联网设备。

2) 确定网络连接拓扑:这一步骤中,主要考虑所有计算机所处位置。因为办公场合的移动性并不是很强,所以这里弃无线而选择有线局域网方式。具体的组网方式,因为要实现局域网到互联网的共享访问,而且考虑到成本问题,所以这里采用“外网连接设备+宽带路由器+交换机+客户机”的模式。宽带路由器就相当于一台共享上网服务器,客户机通过这台“共享上网服务器”即可实现互联网共享。

3) 确定网络设备:根据前面确定的网络模式,需要添置的网络设备主要为宽带路由器和交换机,网卡一般计算机都已自带,支持10/100M自适应适度的网线等。

宽带路由器是组网方式中最重要的设备。教学中选用D-Link DI-704UP是一款不错的产品,能获得良好的共享速度及稳定的性能。它适用于家庭、小型办公室和那些正在寻找高级的管理设置、网络保护和基于策略的内容过滤的企业用户。交换机要注意应为局域网的升级留有一定的剩余端口。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理解不同端换机搭配实用的意义;保证了网络的正常使用,掌握调整客户端位置、留有足够的故障调试端口和升级端口技能。在教学中应注意教授学生查询获得设备性能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设备性能和利用设备建设局域网的能力。

4) 连接网络与软件配置:通过以上硬件的选择与连接,一个小型的办公网络便能组建完成。接下来是简单的软件设置。首先是宽带路由器,需要依其说明书配置好路由功能,这样局域网用户才能共享上网;同时最好打开宽带路由器的DHCP功能,这样所有局域网计算机即可自动获取IP地址。

5 结束语

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从了解和应用角度出发,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网络的实际操作能力。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存在有教学内容枯燥、难学、难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分析和综合应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为计算机网络基础公共课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远生.计算机网络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 肖来胜,王郑霞.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6).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篇2

一、课程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面向全日制本科生的全校选修课。课程目标定位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即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是“注重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教育,要求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能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通信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并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趋势。”[1]这是对所有选修学生的共同要求。但是,由于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人数多,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完全用同样的课程目标定位检验教学效果是不切实际的。课程目标的共性与选课者个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实践中我们不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当前常用的先进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的实际应用,而且要区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量体裁衣”的单元目标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分层适应扩充教学法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将一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系统地表述清楚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在新知识、论文新技术不断更新扩充的大背景下,让大部分学生通过32课时的教学真正学懂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不是单纯为了附庸风雅或得几个学分。[2]来自英语、机械、通讯、财会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汇聚在一个班级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样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科课程,针对怎样因材施教,使其成为学生最欢迎、最实用、最愿意选修的一门课,我们提出了一套“分层适应扩充教学法”。以选修此课的来自于20个不同专业的120人为例,各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不同专业人数统计专业通信自动化测控工业机电机械热动环境土木建筑人数912323418133专业工商会计经济运输法学外语材化光科软件电信人数56895821414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程度划分出A、B、C、D四类。即英语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为D层;土木和运输等专业的学生为C层;机械和光科等专业的学生为B层;通信和软件等专业的学生为A层。将表1数据整理后,填写表2,如下所示。

表2不同类别人数统计类别专业人数A通信、自动化、软件、电信、测控29B工业、机电、机械、光科23C热动、环境、土木、建筑、材化、运输36D工商、会计、经济、法学、外语32

通过预测分析班级学生的网络基础情况,每学期教研组会调整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C层次和D层次的学生较多,那么,我们会拿一套适合C层次学生的预测题、教学方案I(C)和教学方案II(C)。教学方案I(C)和II(C)的教学内容如表3所示。其中,预测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预备知识情况,如果情况很好,即120名学生大部分可以准确回答题目,我们将按照原I(C)套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题目,我们会将原I(C)套教学方案调整为II(C)套教学方案。这里教学方案的区别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技术技能的应用范围有所不同。

虽然方案选择工作繁琐,工作量大,但通过助教协助,是可以顺利完成的。这些工作为有效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3]这种“分层适应教学法”中的“分层适应”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还有知识扩充的含义。因此,教研组需要经常召开研讨会,教师会把自己认为应该更新的知识提出来,以便大家交流和讨论。除准确讲解传授本专业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外,及时补充教材没有编入或没有来得及编入的新成果。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超前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4]经常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以使土木、建筑、材化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篇3

项目来源:武汉市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软件技术专业仿真式企业课堂与虚拟公司模式研究》(2013039)

1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网络是高职电子信息大类各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网络应用技术和应用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一般来说,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开发软件的教学忽视计算机网络方面知识的教授,而软件技术涵盖游戏软件技术、网络软件技术、网站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和前端开发技术等方面,这些技术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均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而非传统的单机系统,因此让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及其相关课程对软件技术专业是十分重要的。

2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2.1 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就业岗位分析为导向,充分考虑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与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关系,那么计算机网络课程就应该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的这一基本要求之上,针对软件技术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和网络操作系统知识设置相应内容,以够用为原则,砍去软件技术专业不需要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其他的内容。课程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第二,是局域网技术;第三,是网络操作系统。由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其他专业课都需要计算机网络知识,因此,《计算机网络》作为专业课是与软件技术专业的其他的基础专业课开设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

2.2 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除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还应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综合实训和工学结合,内容更具体、更细致。据此,把课程体系中的三部分内容作了细化,第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应涵盖以下内容:计算机网路基础、、广域网组网技术基础、Internet与Intranet技术基础和网络安全技术等;第二,局域网技术应涵盖以下内容:TCP-IP协议、子网规划、局域网实用组网技术、网络互连设备及应用技术;第三,是主流网络操作系统。既包括适度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比较详细的网络技术指导,特别是软件技术中需要用到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要加强学习和实践。

2.3 优化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三明治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方法使课堂互动,实践教学采用合作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在第一个部分的教学中,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各种案例传达给学生,使原本枯燥呆板的理论知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很快地理解,实践教学主要向学生提供相似案例情境,让他们模仿之前的案例自己去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技能。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这部分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授这一部分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知识点过于分散,而应注意组织一个实际应用中涉及到的几个知识点一起教授,协议、技术部分和组网部分相交融,告诉学生协议这样设置时与之匹配的组网应该是怎样的,使学生认清协议的重要性和作用,再通过案例告诉学生什么情况下应该组什么样的网、采用什么协议和网络设备,最后在实验室给出相似的案例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动手组网设置协议等。在第三部分的教学中,要注意讲授网络操作系统与一般的操作系统的区别,在实践的时候也应侧重操作网络设置和网络管理的部分的实践。

2.4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充分发挥考核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引导功能、检测鉴定和评价功能,考核要能够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考核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检验也要重视动手能力的检验,既要注重形成性考核也要重视终结性考核,考核方式中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出勤、作业、实训表现和实训报告占10%,平时实操测试占2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70%。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篇4

关键词:课程体系;网络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高校逐渐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依据,结合自身情况和条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院课题组从学生成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研制了相应的技术支持软件、考试系统、智能化课程网站。

1明确目的,确定核心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工作原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课程具体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2]:1)较为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2)较为深入地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3)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4)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为了强化“双基”教学,课题组设计了下列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包)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和“建模与编程能力”。这些教学方案的应用,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需要,课题组设计了计算机基础的核心内容――“1+4”课程组。这里的“1”是指计算机基本使用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4”是指:1)程序设计――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功能,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思想,理解算法的概念,了解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2)数据库技术――了解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了解数据库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了解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3)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与作用,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的体系结构和它们的差别,了解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功能,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掌握防范病毒的基本方法。4)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结合不同学生兴趣,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强化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

2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零起点与操作熟练并存的问题;2)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问题;3)实践环节薄弱,实验内容验证型居多设计型少的问题。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不达标等。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和研究建立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是通常意义下的常规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自己的设计题目,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下,通过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完成个人的“大作业设计”。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充分的交流,使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身都有很好的认识,从而解决相应问题。

2.1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很多学生在入校之前就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学生参加中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而仍有一大部分学生因中学阶段课业太重和学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起点很低,对计算机应用掌握程度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入学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针对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在新生入校后,就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测试和问卷调查。通过测试和调查不但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让学生对自己现有水平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我们就引导他们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媒体应用软件知识模块的学习;对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达标的学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出新生公共选修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有关内容,实现对应的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阶段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合理组织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问题,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跟不上的问题。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要激发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因此,在新生入校时,我们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所做的成果(如图1所示),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还提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知识框架,如图2所示。

通过这些模块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并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教师座谈,讨论确定第三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的目标,并依照此目标合理安排第二阶段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学什么和如何学,对自己的课程设计阶段有了初步期望,自然主动性会有所提高。

2.3内容多课时少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内容多学时少。内容多主要是指对教学基本要求涉及宽泛,学时少主要是指受本科生总学时控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新课程内容的增加,时间相对越来越少。

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开放式教学和新考试模式的引领下,有效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2.3.1丰富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多种资源

课题组开发了近4G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全部资源图、文、声、像、动画并茂,生动活泼,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网络平台上,建设有12个资源子库(如图2所示),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查寻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学习交流、作业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案例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考试系统”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帮助学生和教师测验教学成果,以不断改进教学。

2.3.2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

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4]。教师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求、教案和教学资源等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展开讨论,开展协作学习。

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设计一定的情景,提供必要的资源,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组织力量和探索求解。此举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查找有用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所有教师都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案例驱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实际操作更加丰富、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4实践环节薄弱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验证型居多设计型少等问题[5]。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考试方式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

2.4.1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

学校不断改善实验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为学生上机提供了大量的软件资源,实验软件覆盖了目前的主流应用软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授课学时之比不低于1:1。

计算机实验课程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的比例。比如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课程中都增加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的比例。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实验指导库,在教师的帮助下用更充裕的时间逐步完善各种实验。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研究与创新型实验[6],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中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2.4.2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采用以考核基础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水平为主,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形成了平时考查、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成绩的考试模式,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根据考核试题命题的基本原则,我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试题库。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都可以使用机试系统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选择不同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系统会根据题型和知识点设置,随机抽题、随机组卷。这种机试考试系统有效实现了教考分离,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同时,学院在第三阶段增加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选题的基本原则,提出选题,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性能指标,供学生选择。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最后给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成绩。题目可能是一样的,但答案是多样的,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平台融入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四个以能力测评为主的机试考试系统。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2000道试题和答案。在试题库中,题目类型有多种,设有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有可以区分难易程度的不同题目。每个考试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和任意区间选题三种方法的随机选题。

3教学成果

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在2005―2009年连续5年的省大学生“Flas制作”大赛中,一直保持总分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通过第三阶段的课程设计的学习与创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图3所示。

课题组讲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级精品课程(/jpkc/)。与成果配套的两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分别在2006年、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果提供的教材、计算机考试系统、CAI 教学系统、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分别在河南省、山西省、广东省、安徽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重庆市、四川省等九省市,52所高校得到应用。受到了各用户的好评。

网络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项目开发提供了环境,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案例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同,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课题组经过多年总结分析,确定了“1+4”课程体系,建立“三阶段开放式”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需求,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学习,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使毕业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王爱民,徐久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M].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2.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2.

[3] 王宏,吴文虎. 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06(7):10-12.

[4] 吴文虎.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13-14.

[5] 朱勇.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63-364.

[6] 宇缨,胡天明,侯爱民. 应用型IT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教育探索,2007(10):135-136.

Research on Reform of the Network-Based cours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GE Wen-ying, WANG Ai-min, LI Peng-wei, GUO Lei, LI Qing-she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2, China)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篇5

1黄委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委档案部门在计算机的使用方面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全河共有综合档案科室160个,保管档案近百余万卷,其中80%以上的档案室都配备了计算机,部分大局院档案科室还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档案工作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有些单位还上了内部网。委档案馆建立了“治黄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录入档案目录条目20余万条,图书目录库3万余条,期刊全文库有水利及相关专业文献204万篇,初步形成了以治黄信息为主体的覆盖国内水利信息的数字资源体系,并实现了档案信息系统与黄委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连接,可以自动接收和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电子文件,这些数字资源已在我委内网上开放,我委办公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委属各单位都可以登录查询。基本实现了档案检索、提供利用、利用统计电脑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黄委档案馆的“治黄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项目完成后,将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的Intranet组网技术,充分利用委档案馆的馆藏资源,通过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虚拟专用网络,建立一个覆盖广泛的增值网络服务平台,建成一个虚拟的综合的数字档案馆和全河档案目录中心,为黄委领导及广大职工提供决策支持及信息服务。这样,既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水平,增加档案的馆藏量,实现资源共享,又能使档案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2黄委计算机档案管理人员的状况

黄委现有专职档案人员218人,兼职档案人员498人,专职档案人员中35岁以下的有73人。据了解,在众多的档案人员中至今还没有一名从事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只有部分人员参加了黄委系统内部举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班。他们经过学习,虽初步掌握了电脑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的操作技能,但也只能完成基本的计算机管理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电脑硬件或软件问题还不能排除。也有少部分同志通过实践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但是,随着计算机知识更新的加快,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加快,黄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实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我们的目标,这就需要大批计算机管理技术人才,根据档案部门的现有条件,靠引进计算机技术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成为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

3如何培养黄委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人才

根据黄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发展的需要和档案干部的人员结构,培养计算机管理技术人才要实现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急需,又要兼顾中长期发展的需求。

3.1利用委信息中心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举办短期电脑培训班

可计划在1~2年内举办三期初级班,让40岁以下的档案人员普遍接受一次电脑基础知识教育,初步掌握电脑基础知识和一般的操作技能,使他们能胜任一般的计算机管理工作。然后举办两期提高班,让有一定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经验的档案人员参加学习,提高他们的电脑综合应用能力。

初级班对象:40岁以下并且未参加过电脑培训的档案人员。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电脑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电脑的基本方法及简单软件的应用。

教学内容:中文录入法、OFFICE办公软件、WINDOWS、电脑著录。提高班对象:参加过初级班学习并且经过一年以上的电脑实际应用的档案人员。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提高学员电脑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掌握电脑维护的一般技能。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及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多媒体、硬件维护。

3.2委托高校代培档案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

短期培训班只能满足当前的急需,随着我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部门对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培训档案的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光靠档案部门的自身力量是不行的,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委托他们为档案部门培养专门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根据我委档案部门具体情况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有目的地挑选档案系统中那些德才兼备、又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年轻干部参加学习,经过系统学习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将来成为档案的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根据黄委档案计算机管理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委托地方高校举办一个电脑应用技术高级培训班。可采取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次集中进行半个月的学习,全部课程在一年半内完成。教学内容应包括:

(1)数据库:数据库基本原理、Foxpro基本知识、运用Foxpro开发应用程序。

(2)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局域网的构造、Internet&Intranet、网络综合布线。

(3)主页制作:HTML简介、FrontPage。

(4)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及结构、计算机故障排除方法,(5)计算机安全防护:计算机病毒及防治,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计算机日常维护。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需要一大批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如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高技能网络人才,是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构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适时修改完善,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目标,强化技能训练,理论密切结合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素质需求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研讨,制定出该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见图1。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由清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作为支撑,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并具备先进、实用,体现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的一致性。按照职业技能需要,将课程分为专业(职业)基础课、专业(面向职业方向的职业技术)课和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课,每类课程都包含实验/实训课程。

二、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构建了突出工程训练“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中心是以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及其维护为中心;四个基本点是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通用技能、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和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技能为基本点。

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点,主干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计算机应用通用技能点,主干课程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微机软硬件配置与维修、数据库原理;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上一个新的台阶,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维护。

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点,主干课程为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综合布线、Web技术、软件工程、网络数据库开发、网络技术实训,使学生具有硬件及网络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技能点,由毕业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组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进入社会的前奏,目的是缩短学生能力与企业所需能力的差距。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按照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通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专业技术综合应用五个模块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模块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项技能和专项技术应用着重整体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实用性、融合性,避免课程内容相互重叠和分量过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现代企业生产的适应性。

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模块

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英语、体育、法律基础、军训、公益劳动。

(二)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模块

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

(三)计算机应用通用技术模块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微机软硬件配置与维修、数据库原理。

(四)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模块

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综合布线、Web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工具、网络技术实训。

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网络设备及对硬件的编程。使学生具有硬件及网络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模块:本模块是在前四个模块教学完成的基础上实施的综合教学模块,由毕业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组成。该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进入社会的前奏,目的是缩短学生能力与企业所需能力的差距。

四、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一)采用“核心能力建构的逆向工程法”方式构建、整合理论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特色,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区别于以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为特征的本科层次,注重加强高科技应用能力(网络管理与信息处理能力)、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外语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更具备较强的运用高新技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生存能力,从而高于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中专层次。能力培养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和适应岗位需要为宗旨,注重加强跨专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等高等职业应用能力、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立即上岗,又具备较强的适应新技术新工作的开展能力。

除在课堂中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计划在实习、实训及设计等实践教学过程中穿插理论教学。在第三学年的实践教学中,为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每项实践环节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课。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发现所学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补充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促使学生认识到: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按直觉实践的缺陷与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牢固树立自觉在先进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正确认识。

(二)加强教材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在选好教材的同时,安排专业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编写教学讲义和教材。

(三)加强基础英语,全程强化专业英语

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极快,而最新的知识与技术资料一般都使用英文提示,因此能否学好英语、尤其是掌握相当的专业英语,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由于深感英语水平的提高难以速成,只能靠长期不断的努力为保证,在制订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决定在加强和保证基础英语前提下,采用“总-分”结合的模式搞好专业英语的教学,全面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具体做法分两个部分:基础英语方面,保证基础英语的学时,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专业英语方面,采用“总-分”结合的原则,既设置一门专业英语课,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和提高

阅读能力,此外各门专业课程,尤其是重要课程中至少有一章内容采用英文资料讲解,这样使学生平时学习专业课程时就不断积累和巩固专业词汇,持续不断地提高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能力。

(四)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高职院校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存在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较低的现象,我们将加强校内外的学术交流,加强同行间的合作,学习发达地区教改的成功经验,聘请客座教授和专家顾问指导,不断吸取教改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专业教学体系的先进性。同时,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做好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将有发展前途、对专业贡献大的教师送出去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此外,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科研合作单位的便利条件,采用轮训的方法,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科研和工程项目,更新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专业教改作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准备。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本专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直接决定了本专业改革能否成功。因此,我们综合了教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多次研讨,最终决定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确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我们多方探讨,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案,紧扣能力培养中心,合理规划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初步形成了理论教学一实验教学一课程设计一各类实习一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一专业综合实训一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模式。在重点建设校内教学基地的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衡阳市还拥有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和教师接触社会、了解技术发展、就业形式和掌握人才市场信息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按照生产要求和不同岗位,分别受到横向拓宽(接触新的领域与环境)或纵向延伸(专业深度)的培训,真正达到网络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二)实现导师制,开展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实现育人多样化

此外,本专业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举办各类兴趣小组,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参与工程实践和技术服务,介绍实用的技术,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角色,实现培养目标。

(三)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本专业已具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之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开拓新的实习基地。同时,我们更注重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领导已经同意将本专业作为学校优先发展的专业,将大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拟新建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可接受全套的实践教育和能力培训。

(四)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进新的实用的开发环境与开发技术

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本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分不开,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将通过轮训的方法,经常送出一些教师参加短训班的学习,并积极与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让教师参与他们的实践工作,学习最新技术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准备充分利用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直接请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来我校指导教师和学生,或让教师直接参与实习基地的具体工作,接触实际问题和应用,了解社会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专业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准备。因此,教改方案中提出的“双师型教师超过50%”的培养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五)学校开放实验室,开放网络中心

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本专业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平时在课余时间,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到实验室、网络中心以及各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自我教育和锻炼,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一步了解网络及网络管理知识和技术,并可充分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优势,自我学习发展,及时跟踪最新技术动态,促进自我知识更新。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篇7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计算机网络原理概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网络原理概论》是我系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后续的《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组建与维护企业网》等专业课程起着核心基础的作用,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及计算机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个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趋势,具有对简单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安装、调试、使用、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对该门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1指导思想

在当前学生素质普遍下滑的实际情况下,传统的在教室先讲授理论然后再进实验室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能很好的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脑海中理论与实践成为分开的两部分内容,无法进行很好的融会贯通。所以,我们对《计算机网络原理概论》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就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原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填鸭式"课堂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抽象且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即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简单组合,不是把一门课程简单的加大实践课时,削减理论课时,甚至是去除理论教学,只让学生学会动手就行,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好基础。

所以在进行整个课程的教学改革时,我们始终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路贯穿始终,以实际操作为主,通过实际操作来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

2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原理概论》作为我系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影响巨大,学生只有通过本门课程掌握了网络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后续课程,所以我们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思路对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和设计,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八个学习情境,八个学习情境分别为:认识计算机网络、制作跳线和打接模块、小型网络组建、机房网络组建、校园网络组建、网络管理、数据备份和恢复以及网络设计规划方案。针对每个学习情境又设计了相应的子任务,共划分出二十一个子任务。在每个子任务中都设计了相应的实际案例,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先动手会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将相应的基础知识点带进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把实践与理论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针对理解能力和接受知识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又设计有拓展知识点,使这部分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在本门课程的传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讲解学习情境二制作跳线和打接模块中的子任务一制作双绞线跳线中,传统的方式是先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讲解双绞线的概念、分类、每类双绞线的特性和优缺点以及选购,再演示双绞线的制作,然后在下一次上课时进实验室让学生动手制作跳线, 这样一来两次课有间隔时间,学生又没有复习的习惯,老师在实验室必须得将上次课中的实验步骤再重复演示一遍,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也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联系,无法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因此教学效果一般。所以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本门课程现在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项目任务。利用设计项目任务的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再结合成功的项目给予演示。由项目任务引出教学内容,由点到面,砌砖式地演练整个项目任务的制作过程,通过项目任务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实现整个教学内容。

(2)六步法

每个学习任务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所做结果”,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案例教学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针对每个学习情境的子任务都设计好案例,然后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分析案例明确任务、教师演示案例、学生进行设计、展示成果与评价等。

(4)分组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课程通过项目分组的方式把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实现分组设计。分组设计过程中,课程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每个项目分组扮演企业中的项目团队负责制作项目,授课教师扮演企业中的业务经理,负责向项目制作团队分配项目并对制作过程和制作结果进行监督与验收。

(5)课堂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场地上的安排上,将课堂安排在实验室,教师通过投影设备演示制作过程,讲解知识点,评点学生团队作品。学生就地实践,一边学习理论内容,一边进行实践操作。

4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的,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互相支撑,交替进行。学生即学即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是使用以前纯理论的考核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水平就会有失偏颇了,而且也不能体现出我们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重点--实践教学。所以本门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包括学生个体评价、组长评价与学生自评、项目完成评价和期末考试等,其中学生个体评价是指教师对小组每个成员上交作业、讨论活跃度等方面的评价,占总评价的10%;组长评价指小组长对本组组员的评价,占5%;学生自评指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给自己的评价,占5%;项目完成评价指教师根据每个组员完成项目的情况给出的评价,占40%;期末考试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占40%。这样可以对学生的综合水平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对以后的学习有一个指导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理实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原理概论》课程,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还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篇8

本期内容是“‘优秀’是怎么炼成的”系列专题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我省中高职衔接专项课题研究里获得“优秀”评审结果的唯一一项“3+4”衔接课题“中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关成果。如果说“3+3”“3+2”等衔接方式基本上还只是创新了职业教育内部学制衔接的形式,那么“3+4”就是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范畴,真正连缀好现代职教体系中纵向贯通的重要一环,打通了职业教育向上进阶的途径,因此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观察此项研究价值的视角,不仅在于它的人才培养方案成功地进行了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育过程的衔接,在学制衔接方面贡献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其探索了本科阶段进行专业教育的路径和方式,为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运行和改革提供了一具有参考意义的样本。另外,该项课题牵头学校江苏理工学院所在地的常州市也归纳了他们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相关服务、保障、引导工作的经验,为从区域整体层面推进该项任务树立了范例。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4”;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07―15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

一、概述

本方案衔接的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四年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

(一)该方案由3年的中职方案和4年的本科方案组成,既相对独立,又合为一体。

(二)中职方案与非“3+4”中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即由以就业为目标变为以转段升学为目标,也兼顾了个别学生在中职段结束后就业的需求。

(三)方案加大了中职段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以便为后续本科段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注重和突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需求;方案中本科段的通识课程和中职段的公共基础课程相衔接,学科专业课程和中职段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两段的集中实践环节和技能证书相衔接,两段的课程体系在内容和时间上尽量做到不脱节、必要的适度交叉基本上不重复。

(四)由于4年本科段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进行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1年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特别适合“3+4”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故而形成了“3+3+1”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五)本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解决3个问题:

1.中职和本科学校的生源。

2.中职生低端技能岗位的就业。(对47个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91%的企业需要招聘本科学生。)

3.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的计算机网络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基本信息

(一)不同阶段专业名称(略)

(二)招生对象(略)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3年(中职)+4年(本科)

学位:工学学士

三、培养目标

四、职业(岗位)面向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范围

(二)继续学习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中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必需。中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方向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为目标,学生具备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升入“3+4”对接本科院校做好理论和技能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宜兴中专“3+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在现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专升本、专接本、专转本等相关中高职衔接模式基础上,与江苏理工学院本科专业相衔接,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目前学校该序列共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班级3个,分别为14―16级(13级以93.9%的高转段率顺利升入江苏理工学院学习)。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一体设计、分段培养、整体优化。

按照“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制订评价方法”的思路制订三四分段中高等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负责实施前三年的学生管理和教学任务,其中第六学期为过渡学期。以培养本专业合格毕业生为导向,立足教学过程,对教学模块进行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给学生提供一个毕业后多渠道发展的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2.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围绕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的毕业生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快速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态变化。

3.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施四大对接。

强化系统设计,统筹考虑中职学段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贯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的思路。基础理论课程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选设置综合课程,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努力使课程功能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取向一致;专业实践课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选修课程设置经济与管理类、人文与社科类、科学与艺术类等三个类别,兼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3)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

(4)产学合作办学不断线。

(5)综合素质教育不断线。

(二)专业主干课程

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图形图像处理、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编程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有计算机录入技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培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办公软件高级工考证、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实训、网络操作系统实训、图形图像处理实训、计算机编程基础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等。

(四)继续学习专业

毕业生可继续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

(五)转段升学要求

1.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试(笔试)。

2.获得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高级工证书。

3.课程考核要求:所有课程总评成绩必须达到60分或合格水平(平时成绩占比不得超过2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必须达到70分)。

每学期都进行学业审核。若审核出现2门及以上课程不合格,或者累计不合格课程达到2门的学生,不能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按江苏省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报名注册,中专毕业后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4.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职业资格鉴定高级工或以上证书。

5.对“3+4”班学生提出参加技能竞赛的鼓励性建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参赛人数为班级人数的10%)。

6.D段预审时间: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初。转段终审时间:第六学期末。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七)教学计划安排表

1.说明。

(1)每学期按照20周安排,其中16周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授课时间,周学时为28;3周集中实践,以完成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类实习和实训任务;1周考试。

(2)学分计算方法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16学时为1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周按30学时安排,1周为1学分。

2.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编制说明

本方案依据教育部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信息技术类(第一辑))、《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以及中职学校现状、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结果编制。

四、课程改革论证

本方案充分体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以下几点:

1.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3.注重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与后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五、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措施(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本科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综述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精神,加强“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对接现代产业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从2013年起,制订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1994年批准设置并招生的,目前下设3个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非师范),其中网络工程方向是2007年增设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按照学校《关于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文件及修订意见,在参考中国计算机本科教学参考计划(CCC2012)及国内同类型高校相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江苏省地方经济特点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分三步骤进行:公共通识课程由学校确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由院、系确定,专业限选、任选课程由系级确定。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实行按类教学;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对接产业。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依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2.任务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推行“做中学、做中教”,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网络设备和系统是一个特殊的计算机设备和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支撑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硬件与软件系统结构与计算机系统一脉相承。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应继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通信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区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构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主体。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涵盖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硬件系统设计的基础。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还必须包括电子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在设计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对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继承,又要考虑与这些专业的差异,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为此,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技术技能要求,一方面需要对所继承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裁剪,使之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其中部分知识进行加深、拓展和融合,以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例如,在熟悉一般计算机系统原理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网络系统(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为将来成为研究型人才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网络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再如,在掌握一般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网络系统以及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集成、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等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基于上述思路,以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为基础,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确定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详见如下课程安排表(注意:从“3+4”七年一贯制的角度考虑,本科段从第七学期开始,到十四学期结束,共8个学期)。

三、课程改革论证

(一)采用“3+1”和四年企业实践不断线的模式

为体现能力培养的特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课程比重,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占到专业课程的90%,形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五个层次实践环节,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专业)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3+1”模式的卓越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即前三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第四学年安排12周专业综合实训、6周毕业实习以及16周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专业综合实训以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进行。校内实训是由有网络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和到学校兼职的企业网络工程专家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并结合与星网锐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校外实训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基地直接对学生进行网络工程方面的企业项目实训,同时还可指导其完成毕业设计并推荐就业。

1.第1学年:专业导论,专业见习,以专业认知、企业程序设计规范训练(代码、流程图、文档和文化)为目的。

2.第2学年一第3学年:专业实习,以学科课程群(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综合应用为目标,代替软件综合课程设计。

3.第3学年:社会调查(课余时间),新技术讲座(请企业高管、项目经理和高校研究生导师做讲座、报告等形式),以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

4.第4学年:专业综合实训(含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含顶岗毕业实习),目的为熟悉企业项目开发规范、标准、开发流程,掌握至少一门企业项目开发技术,积累1~2年企业工作经验,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切实增强学生专业就业竞争力。

(二)重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更注重中、本课程之间协调,内容上既不过度重复,也注意前后衔接。

1.将“程序设计基础(包括课程设计)”调整到第7学期(本科第1学期),要求在中职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基础上掌握程序设计高级编程技术,以会熟练应用为目的。用“项目驱动法”或者“案例法”教学方式、“作品+报告+答辩”考核方式,将答辩时间也计算在课程学时中。

2.将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提升为“网站设计与开发”,再增加一个“网站综合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环节。在课程设计时,必须采用“网站设计作品+报告+答辩”的教学方式。即,凡是不需要网络的单机软件课程设计均转变为“中职原理课程或技术基础+本科段技术提高课程+课程设计”模式。在技术课程开始时给学生布置作品任务,然后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方法和思路,作品主要在课后完成,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掌握学生作品进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积极主动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书面语、口语表达能力。

类似的课程还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综合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3.为了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网络工程方向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基础、wEB应用程序设计、网络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基A等课程供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4.为体现“分型培养”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进行选择,此外还增加了拓展模块。

四、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保证(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建设思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对科技含量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同时,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与沟通,将会使中职生拥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制定的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市场规律,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技能和学历教育为主,积极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专业核心理论和技术课程、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包括路由交换技术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融合通讯实训室、IT技术实训室等。根据专业的特点,基本形成与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全系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具体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一)职业素养

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能够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专业知识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普遍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数据库开发、网页设计与开发、网络布线与工程、服务器配置、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等。

(三)专业技能

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开发项目、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安装和维护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具有实用程序编写基础能力;具有综合布线能力;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现行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行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职业教育基本特征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技能,重个性。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职教育阶段有些课程内容只是普通高职课程的简化,理论知识讲述多了一些,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吃苦耐劳、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爱岗敬业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也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规律,明确新形势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思维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改革现行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和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重组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信息行业的新成果、新设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现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革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发现式等教学方式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相对较弱的知识结构,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具有时代性、层次性、专兼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改革过去那种只注重工作管理的管理方式,推行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强化激励管理。以管理促进步、促提高。

改革单一的课程考试模式、闭卷考试方法和重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建立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既考理论,又考实践,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试模式,包括设计、答辩、讨论、调研、制作等。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既考学得怎么样,又考老师教得如何。条件成熟时,将国内、国外机构认证同课程考试相结合。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49-02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使用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各企、事业单位的“网上办公和无纸化办公”的理念下,计算机网络在各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与此同时,掌握一定的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等技能,已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如何加强《计算机网络》这门综合性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改革,培养出技能型、创新型的网络专业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在这里谈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网络》课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计算机网络》这门课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开设的,早在学校1993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时,招收的第一届正式大专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中,就包括此门课程。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该门课程越来越显示了其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重要性,所以,在计算机系先后建立的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中,都开设了这门课,并定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系从1993年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那时教学内容偏向于理论基础,教授学生组建Novell网络,但实验、实习手段基本为空白,学生掌握其有一定的难度。2005年,随着Windows 2000 server和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普及应用,我们对课程中网络操作系统部分内容作了调整,由原来的以讲Novell网络操作系统为主,改为以Windows 2000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为主。而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应该遵循“必需、够用”即可,专业课主要应该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适当调整,减少基础理论部分,增加实践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目前,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学校投入大量资金,配备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和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等五个实验室,基本可承担所有课程所需的实验、实训及课程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

《计算机网络》课以前只讲解OSI七层参考模型,概念性、原理性讲的过多,对OSI标准罗列了大量文本,学生难于理解。现在,我们把OSI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相结合,以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及应用层为框架,讲述计算机网络的有关概念、理论、网络协议,并渗透有关的新技术和新概念。 主要内容有局域网络的基本技术及最新网络技术,包括移动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篮牙技术、FDDI、ATM及交换式网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UNIX的知识;Internet及Intranet的应用;网络的规划、设计、安装等。全面介绍了最新网络理论、标准和实现,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前提下,掌握建设网络的技术,增强工作适应能力及实践技能,跟上网络的发展,力争讲透原理,介绍发展,强化实践环节。既有网络理论的深入讲解,又有实际应用网络协议的剖析,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理论及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对Internet及其技术也有了掌握。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以前我们留的作业主要是书后习题,其答案在教材中基本都能找到。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我们把作业从书本中走出来,让学生通过几章的学习内容来完成一个大作业。例如,我们在讲完局域网的组建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组建具有100台计算机的实验室构建方案。在这里,从水晶头的购买到实验室的布线,从机器的选择到局域网IP地址的分配,都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亲自到网上查找资料才能给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每次做完大作业后,学生们都反映自己真的学会了很多东西,看到了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综合教材、有关参考书、报刊杂志上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又对计算机网络的新概念、新技术有所了解。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以讲授理论为主,由于网络中的很多原理不好理解,所以我们主要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希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所学内容。但是,事与愿违,我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相反,使得很多学生讨厌学习网络课。经过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参与型”课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一)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理论教学部分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网络组建的时候,我们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以构建某企业网为例,先介绍从系统分析、系统规划、系统设计到系统实施所涉及的全部内容,然后启发学生自己构建网络拓扑结构,使原本很枯燥无味、条条框框的内容变得非常有趣,学生能够很轻松的掌握与之相对应的一系列知识。借助案例对难点知识进行剖析,深入浅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遇到学生认为有争议的内容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能够把知识更好的理解。

(二)采用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理解有关的网络原理与技术。

1.体验式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各种服务器的配置教学中。例如,在做配置DNS服务器的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一名同学所在机器为客户端;第二名同学所在机器配置成Web服务器,并相应的网站信息;第三名同学用自己的机器配置成DNS服务器,并把第二名同学网站的域名告诉第一名同学。如果配置成功,第一名同学就可以通过域名来访问第二台Web服务器上的网站,以体验在Internet上使用域名访问网站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从角色体验中学习技能。然后三名同学的分工轮换,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快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使用现代的教育理念。

2.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网络的构建教学中。例如,在做组建校园网的实验时,每5名同学一组,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要参与进来,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拿出可行方案。让每一位同学通过全程参与的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一整套CAI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授课时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联机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网络现代化给我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带来的优势。对于课程中较为重要和较难理解的内容我们采用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使原本不好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传输过程变得简单明了。比如,数据通信中的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数据是如何进行传输的,我们就利用FLASH软件形象的做出数据流动的方向。再如数据在OSI模型七层结构里传输的过程,数据发送方要完成从最高层应用层到最低层物理层的数据封装过程,接收方则是完成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数据解封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播放可以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四)利用Web技术,实现网络化教学

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服务器,构建《计算机网络》课的网上教学平台。教师把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内容上传到网站,每名学生可自主上机操作,完成答疑、提交作业、视频点播、检测等功能。学生还可以在留言板中提出问题,方便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教师的回答可以使所有同学从信息共享中受益。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访问《计算机网络》网站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讨论;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可以弥补网络学习的不足,帮助学生掌握难理解的知识。通过网络教学可以将教师的课堂讲解、演示和学生的自学、互学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大部分的课程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所以多数学生只是苦记大量枯燥的网络原理与理论,出现了“平时不努力,考试才着急”的情况。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我们在期末考试中加入实践考试,从而更进一步地引起学生对实践的重视,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了建设良好的学风制度,我们还将学生的作业成绩、平时表现和出勤情况列入期末评分标准中。最终,期末成绩=理论课+实践课+平时成绩,其中理论课:实践课:平时成绩=5:2:3,在平时成绩的30%中,作业成绩、平时表现和出勤情况各占10%。试行改革后,学生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时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网络工程师认证、CISCO认证、华为3COM认证等,为学生毕业找工作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计算机网络》课程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在连续多年的学生评教活动中,《计算机网络》课程都获得了较高的成绩。本课程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现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课的教学改革是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应遵循教学规律和网络科学发展的规律,要处理好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多实践,多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技能型创新型的网络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向阳. 关于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思考[J].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2] 柯.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篇10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各类学生层次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层次界限逐渐明晰。构架在信息技术教育这条主线上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难度逐步加大,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要改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1.教学体系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是一门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交叉科学,按传统自然方式进行教学的方式由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已不再适合新形式的发展。因此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形成适应差异,发展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而分层教学体系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层次需求,适当掌握教学进度与深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需。

1.1 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育可采用三层次的教学模式。

第一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从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方面打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同时为后续课程服务。

第二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配置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技能。进而能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设计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系统设计与施工能力,使之适应计算机学科的动态发展及与其它学科(如通讯、自动控制)的交叉应用,具有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的能力。进而成为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设计、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1.2 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结合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该层次学习的教学内容,必要时可补充教材上不详细的内容或进行适当的引申,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引申内容。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放低要求和起点,注重讲解和演示,使其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精讲精练,既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善于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在原有课本知识已巩固的情况下,教师要引申一些实例让其多加练习,给该层次学生创造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有问题时随时可以提问、讨论,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练习环节,对基本习题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对,较难的习题要使低层次的学生能听懂但不必要求会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再次,在上机辅导中要做好分层次实践的准备。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实验环节对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直接的帮助,其实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对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是做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基础,巩固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加入设计性实验,在知识、技能巩固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应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设计一些应用性、灵活性及探索性较强、思维量大的实验。

1.3 教学考评的层次化

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层次化,教师在教学进度安排、考评标准的设定等方面,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形成教学考评的层次化。不能只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应考虑学生的层次,以学生在其所在层次取得的进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的比重要增加,淡化记忆性内容的测试,增加机试比重,尽量减少评估的偏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上。

2.教学内容组织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可分为3个部分,共有12章,其中第1章属于入门篇,主要介绍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2~9章是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部分,主要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围绕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各层软硬件情况和基本通信原理等。第10~12章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应用工具等。

1.1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1.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2.1概述,2.2M/M/1排队模型。

3.1数据传输基本原理,3.2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4.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4.2停止等待协议,4.3连续ARQ协议,4.4选择重传ARQ协议,4.5HDLC,4.6PPP。

5.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5.2路径选择,5.3拥塞控制,5.4X.25。

6.1网络互连概念,6.2因特网上的网络层。

7.1运输层概述,7.2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7.3UDP,7.4TCP,7.5影响计算机网络的若干因素。

8.1IEEE802标准概述,8.2IEEE802.3,8.3快速以太网。

9.1ISO/OSI RM的高三层,9.2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9.3域名系统DNS,9.4计算机网络管理,9.5计算机网络安全,9.6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10.1联网设备概述,10.2调制解调器,10.3网卡,10.4中继器和集线器,10.5网桥10.6交换机,10.7路由器,10.8建网技术,10.9网络建设方法。

11.1帧中继,11.2接入网技术,11.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2.1网络信息系统开发。

3.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角色定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如何选择、使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采用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上机练习与作业为主线,将所教内容建立知识点实践体系,对每个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2 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讲课为主并辅助以学生上台讲课和自己给自己辅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3.3 类比教学法

对于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归纳和总结。例如:对于OSI七层模型的理解,用一个“从上海到罗马的贸易过程”的情景设置使学生能体会到为什么要给网络分成这七个层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参考模型存在的意义,但并不对每一层的详细功能做过多的介绍。

3.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同轴电缆、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或直接将学生引至实验室,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例如,模拟组建一个校园网,对所给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进行选型。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应用场合、具体局域网标准的含义,使学生基本具备中小型网络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选型能力。

3.5 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把握教学内容,提出任务;然后要和学生共同分析任务,讲解重点、难点,还可以给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知识点的有趣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定期检查、监督任务完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要制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例如在讲授DNS域名系统时,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DNS服务器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最后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采用多种教学法,使教学过程重点突出、简单明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低层次学生,通过教师的生动讲授和自己的练习能较快、较好地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对于中高层次学生,他们学到了许多过去不了解或没有真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加深了对计算机的认识与了解。

4.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重难点反复讲解,也做不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而作为该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我们在充分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开发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应用案例、重难点讲解、操作演示、示范授课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教学内容的载体从单一纸介质的教材向多媒体教学资源发展,教学方法也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通过资源库,学生可以更多的采用自学加咨询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结语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完善其教学体系,今后希望进一步加大教改的穿插力度,以改善现有教学带来的不良结果,并且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内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及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成忠.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 蒋中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