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与制作十篇

时间:2023-03-22 18:40:22

新闻采编与制作

新闻采编与制作篇1

媒介融合是2000年左右在发达国家逐渐呈现出来的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包括“技术网络化、产品多媒体化、业务融合化、市场一体化、组织整合化,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媒介产业融合”由于去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来临,在国际范围内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战略进程,“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体集团中,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某种流程控制实现资源重整,电视台帮衬报纸、报纸联动网站、网站呼应广播电视,利用各自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在国内,媒介融合己是大势所趋,如广播、电视、报纸纷纷上网,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相继出现,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这种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使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则与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国内外各高校新闻专业的教育专家也纷纷提出教学新举措。“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似乎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美国许多新闻院系都在开设“媒介融合”专业,希望给予新闻业未来的从业者更全面的技能训练。”对此,专家指出:这种思路当然没有错,但是,要让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信息的采集、加工的工作,又是不现实的。要求技能的全面,也许是以牺牲技能的精通程度为代价的,是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的。”这里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培养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为目标的新闻传播专业转而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既正确又难办。更值得重视的是,新闻机构为适应媒介融合大趋势下的竞争,不能牺牲报道的专业水准和技能的精通程度,或许需要雇用大量粗通新闻传播规律、但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人员进行新闻报道的辅助工作,也或许需要作为专业内容提供者与其他粗通新闻传播规律、但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在新闻业这种极其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里,存在着擅长技能教育的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发展空间一培养新闻技工。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新闻技工

新闻技工一直是国内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刻意避免的办学误区。但笔者认为,这个人才类型恰恰应该是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如前所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可能会大量青睐粗通新闻传播规律、又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新闻技工。而且,在媒介融合的大势驱动下,特别是近年数字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以运用媒介传播信息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各项生活目标中凸显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强调的八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这些来自政府高层的表态给我们开拓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办学思路提供了启示:超越新闻主媒介,眺望社会大媒介。大媒介的范围,包括了中国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会展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等各类文化产业。

因此,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可以坦然地抛开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通用的“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从文化事业单位拓展至文化产业各行;专业领域从新闻传媒拓展至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职业岗位从新闻采编拓展至产品制作、广告创意、公关策划;人才类型从知识型拓展至技能型、操作型、应用型;学科视野从传统媒介拓展至新媒介、融媒介、泛媒介、大媒介。简而言之,以新闻技工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应该成为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区别于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方向。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模式

面向大媒介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规划应是“平台+模块”型的。所谓平台由公共素质课和专业素质课构成,所谓模块由专业技能课构成。特别是专业技能课,是直接支持学生就业、体现新闻技工特质的核心课程,如何设置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分析覆盖文化产业各行业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网络、手机等主要媒介形态,从中选择了社会用途广且技术含量高的四种媒介作为教学方向,设计了报纸采编制作、电子杂志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网站开发制作四个技能模块。每个模块由前期所设的一组技能课程群综合而成,并集中安排教学时间。在教学实施中,每个模块都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学生进行该模块技能课程群的“应知”式学习,教师分别讲解相关课程教材的理论原理和知识要点;后期学生进行该模块技能课程群的“应会”式学习,教师综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技能课程群的综合实训任务。这种模块式教学设计,纠正了原来把各项技能课程纵线式安排的松散和脱节,凸显了模块内课程群的互通和关联,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迅速掌握一组技能群,并逐年递进地掌握各种媒介的专业技能。

这里需要说明我们在2009年6月调整教学计划时新増的内容“电子杂志制作”模块。因为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中,电子杂志不属于独立媒介,不能与报纸、电视、网络等几大媒介并称。但我们注意到在近年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体现多媒体视觉艺术的电子杂志异军突起,“在电子杂志领域,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在国内产生了XPUSPOOQZCCMebokVK等多家专业从事电子杂志制作与的平台,他们所提供的技术,可以快速地生成丰富的多媒体杂志效果,而且,这些平台也形成了与“报摊”相似的批发产品效应。同样,传统媒体则退化为纯粹的内容提供者。”我们计划于第3学期完成电子杂志制作的技能训练,不但能让学生满足媒介融合形势下社会对多媒体视觉艺术制作技术的需要,也能为学生后续学习电视模块和网络模块培养影像思维和多媒体整合思维。另外,我们在第5学期设置了“网站开发制作”模块,是基于网站目前是各种介质的媒介产品终端,也是最能体现媒介融合特征的所在,这一教学模块发挥着引领学生与时俱进的重要作用。

由于这四个技能模块的建构,本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初步形成了“一专多能”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可以养成一种专业新闻素养、熟悉多种媒介操作技能,有媒介偏好的学生也可以突出发展专项媒介技能。在学生走向社会谋职就业之时,这类“一专多能”的新闻技工就可能左右逢源,更灵活地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状况。

四、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特色一媒介产品

任何专业技能课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某种业务技能,掌握任何一种业务技能的目的都是产出具体的产品,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技能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出报纸刊物、电视节目、网络页面等具体的产品。为此,针对四个技能模块,我们设计了四种相应介质的媒介产品(见上图)先锋报、先锋时空、先锋电视、先锋网,以此作为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使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既合乎学院的教学规律又合乎媒体的生产规律。

尽管这些作为教学目标的媒介产品是粗糙的、幼稚的、可能不符合社会媒介标准的,但它能提供仿真性模拟实践的综合实训平台,使学生置于职业岗位的开放性体验中。这里的开放性主要是指职业岗位之间的相互开放,因为从事任何技能的职业岗位都有与其上游岗位、下游岗位、左右岗位的相关性与协作性,也决定了技能模块内的各课不能相互割裂与封闭,必须相互融通与开放。比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采、写、摄、编、排、制等各项专业技能,都不能独立地产出最终产品,都必须依赖与其他岗位技能的合作,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安排体现相互开放性的综合实训环节。我们几年来的办学实践已经证明,教与学都在媒介产品这种仿真性模拟实践的综合实训平台上展开,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迅速掌握相关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与社会合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一一通过制作各种媒介产品的综合实训,有利于形成各种介质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形成跨媒体的操作技能,为更好地理解与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新闻采编与制作篇2

【关键词】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变,还要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产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和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内涵

所谓教学团队,是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远景目标、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工作方法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团队更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由于发展时间短、自身基础薄弱等原因,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团队建设更是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缺口太大,双师素质教师缺乏。担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由原来的师范学院毕业的语文教师,真正从事新闻采编与制作的专任教师少之又少,出现了理论教学水平高却不能开展实践教学,而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却不知如何驾驭讲台的尴尬现象。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高水平教师的缺乏,真正影响了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遴选。

2.教师结构不合理。除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外,更主要是“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较缺乏。而有的学校把“双证书”、“双职称”作为判断和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而忽略该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或企业工作经历。

3.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差。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以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人员有时较多,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教师相互信任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团队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因而有的教师力求轻松,不愿探索,从而团队的集体绩效无法体现。

4.相关机制和制度不完善。建立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的管理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特别是“双师”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不配套,因此很难体现“双师”教师的价值,也调动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团队无活力,形同虚设。

三、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式方法

产学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特色,以教研室、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专业、课题等为建设平台进行。具体建设方式方法如下:

1.合理定位教学团队共同的远景目标和绩效目标。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远景目标就是教书育人。成功的教学团队要能把团队的共同远景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可量化的绩效目标,并成为团队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从行为取向上来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成员是为了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着眼于解决长期困扰与高职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老中青相结合搞好团队的梯队建设。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学历、职称、个性特点上的优化组合。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形式实现教学团队年龄、知识阶梯建设。特别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合理搭配,在知识和能力上形成互补。

3.通过外聘或内培方式选拔高水平的团队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必须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必须热爱高职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必须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人格魅力;必须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组建团队。产学结合要求学生尽量在真实职业情景中学习“怎样工作”,真实的职业情景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必须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和学校的专任教师共同制定。这就要组建立一支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新闻行业兼职教师构成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5.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适当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考核与评价成员,实施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真正意义上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中的校企两支力量并非以学校为本的单向意志,而是以校企共赢为基础,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所以,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选用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部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07]136号

[2]李光寒.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新闻采编与制作篇3

[关键词]新闻采编 新闻角度 工作思路 创新

近些年,不少电视观众反映电视新闻节目存在“领导活动多、会议报道多、一般性报道多”“三多”问题。长此以往,必然削弱电视新闻节目宣传与导向的作用。因此,必须积极创新新闻采编的工作思路,提高采编能力,拓宽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采制出符合受众需要的电视新闻节目。

一、各地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新闻“三贴近”落实不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新闻改革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观当前各地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新闻“三贴近”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彻底落实,“三多”问题依然存在。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虽与我国大的媒介环境有着重大关系,但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采编能力也不无关系。相关领导视察、考察活动及会议新闻报道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一个形式化的过程,应创新会议新闻报道的模式,提高此类新闻报道的质量。为此,需要提高采编人员的新闻采编能力。

(二)缺少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员

从当前情况来看,各地区广播电视台都比较缺少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员。不少地区广播电视台的新闻采编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速度,制约了当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加强新闻节目采编队伍建设是各地区广播电视节目立足之本。

(三)重视经济创收的现象比较突出

为了提高提高经济收入,一些新闻栏目制片人逐渐从以节目质量为出发点转变为以经济创收为出发点,忽视了节目质量对栏目发展的重要性。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思路与方式的创新

(一)从受众角度进行新闻采编工作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需求的新闻才是受众真正想要的新闻,为此,电视新闻节目采编人员应从迎合受众喜好的角度实施采编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如,会议新闻作为新闻采编的重要内容,受众并不是不喜爱观看,只是他们感觉这些新闻距离自己的日常生活比较远。因此,要将会议新闻中所涉及的政策讲清楚,从中选择一些比较吸引群众视线的新闻线索进行深入编辑制作,使群众能够清楚了解与掌握国家相关政策的动态。

(二)运用采编技术提高新闻节目的可看性

采编过程中要求采编人处理好画面与角度,否则将影响新闻节目的可看性。比如会议新闻,如果处理不好画面与角度,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全是会议的状况,就降低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这样的新闻并不是观众愿意看的。除了处理好电视新闻画面与角度外,采编人员还要设法让新闻跳出会议的框架,对会议精神的实质进行重点编辑,多表述老百姓的声音。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业的龙头,近年来对电视新闻进行了重大变革,如《新闻联播》中对百姓说的话一帧不剪,完整地播放给广大受众,这在多年前根本连想都不敢想,可是现在做到了,足以见得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正在经历创新性的巨大变革。

(三)突出新闻立台理念

目前,我国省级卫视多根据本台的立台理念创作电视节目,如湖南卫视定位“快乐中国”,浙江卫视定位“爱·梦想·中国蓝”,等等。浙江卫视正是有着这样的定位才创造了去年夏天炙手可热的节目——《中国好声音》。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围绕这一定位开展相关的节目创作活动。为此,各地方电视台应突出新闻立台的理念,并借鉴凤凰卫视等以新闻为主的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制作经验,以新鲜的题材、多样的形式、清新的风格、新奇的内容,创作符合自身特点的新闻栏目,引领观众走向一个崭新的视听空间。

(四)以新闻采访为突破口进行工作思路创新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采编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我们可以以新闻采访为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前,新闻采访越来越标准化,如,编制采编计划、确定采访目标与对象、时间、地点等,这些形式化的内容越来越规范化。在新闻采访规范化的影响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运作越来越有秩序,采访人员管理也越来越有章可循。为了进一步完善新闻采访规范化系统与结构,提出了“最佳效益”这一命题。所谓“最佳效益”,并不是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来考虑的,而是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利益去衡量的;也不是单从物质利益、经济指标来定性的,而是更强调社会和经济效益、个人和集体利益的最佳融合。为了实现“最佳效益”,在特殊时期即使广播电视节目运营企业可能遭受经济损失,也要让位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效益,新闻采编应必须从这个角度展开工作。

(五)强化人物形象,使其更加鲜明化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强化节目的感染力,必须明确细节对发挥新闻的社会传播功效的重大意义。如果新闻采编工作者在采编过程中注意到了每一个细节,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不再仅是一片文字稿件或生硬的语言,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将更加具有的内涵和生命力。

(六)借鉴热门综艺节目形式

定位为“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的《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屡屡刷新收视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巨大的能量之源?我想娱乐也是新闻的侧面反映,好声音,普通人的辛酸历程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这些都是民生新闻的娱乐版,在现实力度和表达语汇上更加深入人心。在社会转型的新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下,新闻扮演彰显时代的主流文化的重要角色,保留中华文化精髓,尊重原创文化的精神永不动摇。然而,这不意味着新闻节目一味地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节目的优秀在于创新,激发大众追求健康的文化形式,关注国情民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抛弃选秀节目的作秀嫌疑等虚假信息,尽可能贴近群众,从群众的角度传达社会的呼声。另一方面,放眼众多娱乐节目,大多是针对不同群体的诉求,给新闻采访带来的启示是不同社会群体都是社会的关注对象,无论是80岁的老翁或是8岁的孩童,新闻应综合这些特点覆盖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收入的群体,呈现全民文化,传递全民心声。

总之,改变新闻节目报道形式、创新新闻采编的工作思路与方式已经成为必然。在这股改革潮流下,新闻采编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新的、且可行性好的采编方式,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涛:《观察与发现——新闻采编业务探析》[J].《东南传播》2008年第5期

[2]郑孟进:《亮点·重点·基点——新闻采编工作的几个要点》[J].《军事记者》2005年第12期

[3]马道、李海青:《试论新闻采编策划——缘起、定义、主体及原则》[J].《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5期

[4]崔新建:《热线新闻采编的冷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2期

[5]王志勇:《 新闻采访行为动机与失实》[J].《兰州大学学刊》2006年第4期

新闻采编与制作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问题及对策;实效性

一、前言

考虑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特殊性,新闻采编工作的整体质量对新闻节目制作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整体质量,才能够满足新闻节目制作需要。从目前新闻采编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新闻采编时效性不强、新闻采编重点不突出、新闻采编准确性有待提高。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新闻记者在采编过程中没有按照工作规范进行采编工作。在具体的新闻采编过程中忽视了新闻的特点,使新闻采编工作在整体质量和时效性方面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电视新闻采编时效性不强

从电视新闻的特点来看,时效性是电视新闻必须注重的因素,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记者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重视新闻的时效性,使新闻采编工作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开展,使新闻采编工作突出及时性。从新闻采编工作的实际开展看,新闻采编没有在时效性上达到相关要求,有些新闻记者没有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些新闻采访都是事后进行,在时效性上没有满足实际要求,延长了制作新闻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制作新闻的质量。

(二)电视新闻采编侧重点不突出

由于播出电视新闻的时间有限,在电视新闻播出过程中应当对主要的新闻线索进行合理的编辑,这就要求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注意新闻采编的重点,合理采编重点内容。从目前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来看,有些记者由于没有掌握采编要点,在电视新闻调查过程中,存在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由于电视新闻采编缺乏侧重点,对记者采写的新闻内容没有办法进行合理的编辑,影响了电视新闻的质量,使电视新闻在制作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新闻资源,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发展,影响了电视新闻的效果。

(三)电视新闻采编准确性有待提高

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虽然应该以现场采访为主,但是记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也应对采编的内容进行核实,使采编内容在准确性上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避免错误新闻的发生。但是在实际采编过程中,有些记者没有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片面地认为所采访的资料在准确性上都能满足要求,造成了电视新闻采编内容在准确性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使电视新闻的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有效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的准确性,对电视新闻采编效果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有效解决采编的电视新闻的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三、电视新闻采编的主要应对策略

(一)电视新闻采编应注重提高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采编工作的特点,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当按照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往发生事件的所在地对新闻现场进行采访,使新闻采编能够在时效性上有所保证。并在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最新动态,形成对事件的全面有效的跟踪,为新闻制作提供充裕的素材,使新闻制作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对节目进行有效的编辑。为此,电视新闻采编应当注重时效性特点,应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重视提高时效性,使电视新闻采编能够做到及时有效,提高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整体质量,为新闻采编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电视新闻采编应做到突出重点

我们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为了掌握新闻事件的动态和事件的内容,保证电视新闻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在规定时间内向观众介绍主要的新闻事件。应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按照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发生过程,对新闻事件进行有效的梳理,在采编过程中做到突出重点,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新闻内容,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确保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为有效的新闻线索。为此,电视新闻在采编过程中应当做到突出重点合理优化,使编辑过的新闻内容能够满足制作新闻节目的需要,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

(三)电视新闻采编应提高准确性

按照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现实要求,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应当对准确性有相对严格的要求,使电视新闻在采编工作中能够对节目的采编内容进行有效的核实,使采编内容能够在准确性上满足实际需要,避免出现虚假新闻,避免虚假新闻对观众产生误导。所以,电视新闻采编应重视工作的准确性,应反复核实采编的内容,一旦发现新闻采编内容存在不准确的现象,应当及时更正。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由于影响新闻采编的因素较多,造成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这些问题影响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在电视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具体从重视电视新闻采编时效性,突出电视新闻采编重点以及提高电视新闻采编准确性等方面入手,确保有效开展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使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能够为电视新闻节目提供完善的原始素材,达到提高新闻节目制作和播出质量的目的。只有重视这一点,并积极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才能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使新闻采编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制作新闻节目服务,满足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需要,为制作电视新闻节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向阳.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J].今传媒,2010(08):25-26.

[2]张健.我国电视民生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新闻传播,2014(01):37-38.

[3]胡红梅.浅析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4(07):26-27.

[4]李慧萍.对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几点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07):14-15.

新闻采编与制作篇5

关键词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能力;探讨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行业逐步实现了普遍化、大众化、品牌化,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电视新闻行业经营效果的关键在于新闻采编人员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所谓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是指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承担社会现象剖析、政策解析、舆论引导等职责,具备基本采访能力、写作能力、编辑能力、节目策划能力、后期制作能力的专业新闻工作人员[1]。新闻采编人员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有利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并形成独特风格,有利于电视新闻栏目品牌实现全民化,对于电视新闻行业经营效果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接下来将对如何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能力与素养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1 提升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能力的策略探讨

1.1 有效培养政治素养,以正确引导价值取向

电视新闻节目与综艺节目、电视剧等有着显著不同,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与分析,能够对广大观众产生重大的导向作用,对此,必须要重视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政治素养的有效培养。这里所讲到的政治素养是指,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以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并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为根本前提,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政治能力。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政治素养,新闻采编人员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具体来说,新闻采编人员应从如下几点出发以有效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第一,新闻采集人员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对于所采集的新闻信息必须要以真实原貌呈献给观众,不能以有目的的后期处理成果欺骗观众。第二,新闻采集人员要坚持科学的政治导向。要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及基本方针,使一切报道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2]。第三,新闻采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解能力及政治鉴别性,要能够快速并正确判断新闻信息的政治属性。第四,新闻采集人员要正确发挥新闻栏目的导向作用。在进行客观报道时,要准确把握并传递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并有效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1.2 有效培养新闻敏感性,深度挖掘新闻事实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采编人员,就必须要拥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以及深度挖掘新闻事实的能力。对此应从如下五点着手,第一,新闻采编人员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要加强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研究与掌握,为新闻敏感性的养成准备理论修养基础;第二,新闻采编人员应深入大众生活、深入社会环境,努力做到从普通生活中找到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及经验;第三,新闻采编人员应加强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第四,新闻采编人员应积极应用独特而有效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快速发现、深度领悟的新闻能力。第五,新闻采编人员应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加强与群众的有效交流,在与群众的互动中发现最新的新闻素材。

1.3 丰富知识储备,强化专业技能

电视新闻采编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具有渗透性强、涉及面广、要求较高的特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渊博的知识资源,必须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才能做好这个工作。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几点着手来丰富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知识储备并强化专业技能:

第一,电视新闻部门应重视对于工作人员的后期培训工作,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学习为辅,通过定期的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并增加其知识储量。第二,电视新闻部门应改革招聘制度,提高招聘标准,通过标准的拔高引进知识量丰富、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从整体上提高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三,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努力坚持并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持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并开拓视野。第四,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积极开拓创新思维,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借以实现节目的广度与深度的扩展。第五,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节目策划能力。工作人员在进行节目策划时必须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即准确定位群众观及报道方式,准确把握观众意愿及需求。第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新闻编辑能力。新闻编辑工作一般包括选取稿件、修改稿件、内容组织、同期声运用以及后期制作等工作内容,它对工作人员的新闻编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首先,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强化自己的画面编辑能力,努力做到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次,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强化自己的声音编辑能力,努力实现听觉媒介与视觉媒介的完美结合。第七,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有效提高自身的文字加工能力。新闻节目的效果如何主要在于节目中信息的传递程度,而观众接受节目所传递的信息则主要是依靠新闻工作者的语言加工。首先,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文字总结能力以及文字驾驭能力,通过合理的文字加工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呈现。其次,新闻采编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有效利用简单、易理解的大众语言,促使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正确接收。最后,新闻采编人员应根据人类的语言特征设置自然朴实、节奏感强的新闻内容,促进新闻节目的有效开展[3]。

1.4 积极构建良好的职业修养

良好的职业修养是每一个行业对于其工作人员的必然要求,对于具有导向功能的新闻行业,职业修养的意义尤为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西方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渗入到我国社会各阶层,造成了大众意识形态的模糊化。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构建良好的职业修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坚持党和国家利益第一位,充分发挥正向的导向作用。对此,第一,新闻采编人员应形成良好的职业兴趣及职业自信心。第二,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真实性”原则,即坚持自我的真实和节目内容的真实。第三,新闻采编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有敢于挑战并敢于揭露黑暗势力的工作勇气。

2 结论

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及能力的高低制约着电视新闻节目效果的实现,所以我们必须要积极探索更多有效措施以促进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及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晓媛.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与能力探析[J].新闻传播,2013(7):238.

新闻采编与制作篇6

一、“两分开”不能“两脱节”

以往,国内多数报社都采用编采合一的运行机制,编辑也是记者,记者也是编辑。几个人负责一个版,从采到编,甚至连划版、拼版全包。应该说,在某个阶段,这种编采合一的机制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但时展到今天,这种机制的弊端就显露了出来。《中国水运报》和多数报纸一样,在那个阶段运行的也是“采编合一”机制,编采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版面成了“个体所有制”或“部门所有制”,甚至出现关系稿丛生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编辑、记者轮流当,当班的编辑往往不按照版面意图,对版式、标题、组约稿件的要求都存在临时观念,做一期报纸不考虑下一期,报纸质量没有连贯性和深度性,出版质量难以保证。这种“包版到户”的组织模式抑制了报社整体报道资源合力的发挥,限制了决策者从宏观上对编采业务的统筹规划,阻碍了多数编辑、记者工作积极性和潜力的发挥。

为进一步适应现代报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中国水运报》去年初果断决定在采编部门推行“采编分开”机制,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实践,很快制止了上述问题蔓延,使《中国水运报》摆脱了一个人从采到编的作坊式运作,走向现代报业发展的轨道。尤其在多重质量监控关卡下,使新闻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成为集体智慧的产物,最终形成了“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新局面:编辑对读者负责,记者对编辑负责。“两分开”并不是“两脱节”,采编分开后,编辑是版面制作者,对版面质量负责:记者是稿件撰写人,对稿件质量负责。编辑按照读者的要求来策划、组稿,对记者形成一定的约束和把关,并在策划的同时,在版式、图片、标题、组约稿件、文章搭配等方面下功夫,使之出彩;记者更加集中精力采写,使采编质量不断提高。

二、“制造商”指挥“供应商”

在采编分开机制下,如果说记者是新闻产品的“供应商”。那么编辑就是新闻产品的“制造商”。《中国水运报》在推行采编分开机制中,高度强调了编辑业务的主导地位,即在按照新闻采访报道策划方案,由编辑按照版面意图,与前方记者互动,让记者采写稿件,落实版面意图。在采编分开实践中,编辑记者的职责分工,一方面强调各自业务范围的彻底分离。明确要求编辑对版面质量负责,但不得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发稿;记者对稿件质量负责,但不参与组版工作。另一方面又规定编辑承担指挥记者外勤采访活动的责任,建立起以“版面质量”为纽带的新的互动关系。围绕“质量”这一核心,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的沟通、协调逐步制度化。编辑为了更准确地处理稿件,必须掌握记者的采访进程,进而作出判断,指导记者的采访方向;记者为了能够使稿件达到编辑的要求以确保“落地”,也必须积极与编辑协商报道的角度和要求。由于编辑与记者、记者与版面之间固定对应关系的打破。业务操作上的双向选择得以强化,稿件的质量竞争不断明晰,推动了报道水平不断提升。

如果发生“制造商”与“供应商”过程中信息传递有可能不顺畅,协调有可能不一致时,编采“两条线”分管领导及时出面沟通和协调,始终保持“制造商”与“供应商”环节中紧密联系、沟通、协调、互动,真正做到“形”离“神”不离。通过编辑与记者“对立统一”进行新闻采集、制作,使新闻有多个关口过滤、报纸对新闻的选择更具一致性和衔接性。同时。通过对采编质量认定、奖罚等“考评制”环节。不断激发编辑和记者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闻产品的质量。这种采编方式的转变,确立了《中国水运报》采编系统的全新管理模式。

三、“监控制”并行“考评制”

《中国水运报》在推行采编分开过程中,从平时编采监控到质量考评制度上,都对编辑、记者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编辑是报纸版面的制作者,对版面的质量负责。编辑一般不采写动态新闻稿件,但要求对版面重点稿件撰写并配发言论,还可根据自己版面积累的大量素材,针对行业热点、焦点、难点等问题,写深度分析文章,只是不得在自己所主持的版面上刊发自己的稿件。记者是撰稿人,是报道内容的实现主体,是稿件的写作者,对稿件的质量负责。记者一般不参与版面的编辑,不得为自己的稿件编辑组版。记者按领域分工全面负责分管领域的新闻采写。在专家对采编人员进行考评的基础上,分管采、编的负责人随时对采编质量进行监控,督促编辑、记者向甲等版面、星级言论、星级稿件和规定任务分数努力。

新闻采编与制作篇7

电视新闻在新世纪如何创新?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课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创新谈点看法。

一.新闻选题的创新

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创新电视新闻选题,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选题。

1.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2.广泛性与权威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就必须努力追求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3.歌颂性与批评性结合。当前,歌颂性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提高宣传效果。其次要考虑抓好精品典型。4.新闻性与知识性结合。

二.新闻表现的创新

电视新闻表现的创新不仅可以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拔动观众的心弦,留给观众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观众期待与满足的心理,进一步接近观众。创新电视新闻表现要根据电视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以及电视新闻的传播目的和内容,努力实现“四式”:

1.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式。电视新闻采制直播式,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不仅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同时,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与观众见面,提高了报道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实现新闻编排组合式。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采用“单元式结构”,即常规性报道与新闻简讯相互搭配,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彼此穿插,综合性消息与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相对集中,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单元”,可以使节目在播出上更有节奏和章法。实现电视新闻编排组合式关键是加强对电视新闻采制的策划。

3.实现新闻播出滚动式。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同一事件的连续报道,使观众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满足了新闻欲,也有效地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4.实现新闻播报口语式。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要突出电视新闻记者的作用,淡化播音的作用。要用记者现场口播逐渐替代播音幕后配播,用记者型主持逐渐替代播音型主持,从而缩短新闻的制作时间,提高新闻的播出时效。

三.新闻运作创新

创新电视新闻运作首先要实行四个转变:

1.变“记者时代”为“编辑时代”。电视新闻采制由编辑“主导”,强化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从而有效控制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特色。如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节目闻名京城,关键就是因为节目强化了编辑策划,增强了品牌意识。由于编辑处于主导地位,分工明确,节目定位落实起来偏差较小,《北京特快》很快就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一个亮点。

2.变“小作坊”为“大生产”。“大生产”式的运作,要求电视新闻采制像大工厂里的流水生产线一样,既保证每个环节的采制质量,又讲究环节之间的协作配合,以达到快速生产大量优质作品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媒介采用“大生产”式的运作获得效益。美国CNN电视新闻网有八个频道,4000多名员工,其中记者为800人,分布在国外24个记者站和9个国内报道分部。他们驻外记者站一般都分布在热点地区,同时兼顾周边地区。各记者站的记者属于整个CNN网络。专业分工和整体协调是CNN最突出的运营机制,这就使新闻报道的制作完全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整个系统工作效率很高,却显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3.变“花了算”为“算着花”。电视新闻采制既考虑投入,也计算产出,进行成本核算,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理顺电视新闻制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电视新闻资源组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促进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进行成本核算,要使电视新闻的制作由原来的“花了算”变为“算着花”。要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机构、明确成本管理职责、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开展成本检查,实行成本监督。

新闻采编与制作篇8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从各种媒体传播出来的信息,也逐渐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1]。作为新闻工作的基础核心环节,新闻采编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新闻内容的丰富性、真实性、纪实性。因此,必须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并从新闻工作实际出发,获得丰富的新闻素材,确保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有效提高新闻采编工作质量和新闻报道质量。

1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意义

新闻采编是指新闻的采集和编辑,其工作是新闻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对新闻工作的内容是否丰富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对新闻媒体具有重要的推动性意义,具体体现在:1)有利于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从实际工作出发,及时采集和整理深度挖掘的新闻素材,不仅能夯实新闻采编工作基础,充分发挥新闻采编工作积极作用,还能确保新闻报道的与时俱进和真实有效;2)有利于公正、客观的报道新闻。新闻采编可真实、客观、及时的反映新闻事件发生过程,即专业新闻工作者编辑和制作采集的原始新闻素材,并形成新闻向公众报道,这维护了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3)有利于新闻媒体发挥积极作用。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可使该工作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手段,从而有利于新闻媒体发挥积极作用,并为其发展贡献积极力量[2]。

2目前新闻采编工作现状

2.1新闻内容还需深度挖掘

现阶段,新闻采编工作者能及时跟踪采访记录突发情况和社会关注的大事件,并通过编辑将获得的素材转化为新闻,充分发挥了新闻的时效性作用,也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但以社会群体角度来看,这些新闻事件的采编缺乏足够深度,只报道了事件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足够深入的挖掘事件的内在本质。可见,新闻采编工作者还需深度挖掘,向公众报道事件的内在本质。

2.2新闻采编工作形式单一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的形式通常为采访式,而能完成新闻事件采编工作的专业新闻记者,其采编方式也只是单一的采访式。虽然采访式具有明显优势,能直观的了解事件的全过程,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形式逐渐多元化,尤其是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单一的新闻采编工作形式无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因此,在保持传统采编形式优势的基础上,需拓展和深化新闻采编形式,实现新闻采编形式的多元化。

2.3缺乏优秀的采编和策划人员

新闻采编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对采编人员自身素养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采编人员不仅要对新闻事物有足够的敏锐感、准确的判断力和创新意识,还需具备高效的执行能力,从而挖掘出丰富的新闻素材,并从素材中提炼出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件,及时将这些事件编辑成新闻向公众报道。但目前新闻采编工作队伍缺乏优秀的采编和策划人员,难以满足新闻采编工作需求,而且由于没有建立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采编人员自身素养尚需提高。

3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措施

3.1深度挖掘新闻事件

深度挖掘新闻事件是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可提高新闻的震撼力,使公众能通过新闻报道多角度、深刻的了解新闻事件全过程[3]。所以,为了满足新闻事件报道的深度要求,达到新闻报道目的,采编人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每个环节,并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实质,扩展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经过编辑转化后,使新闻具有更强的震撼力,激起公众的共鸣和参与热情,并避免因主观臆断导致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外在表现形式,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

3.2拓展和深化新闻采编工作形式

若想获得丰富的新闻素材,采编人员应拓展思路和开阔视野,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多角度采集新闻素材,使新闻采编工作形式多元化[4]。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采编形式优势的同时,紧跟时展步伐,学习和应用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拓展和深化新闻采编工作形式,从而使新闻采编形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最大限度的采集和编辑丰富的新闻素材。

3.3建立新闻采编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

由于新闻采编人员个人素养、专业技能不符合新闻工作发展方向,难以满足新闻采编工作需求,新闻媒体机构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并贯彻落实新闻采编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提高采编人员综合能力,具体为:1)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定期组织采编人员进行培训;2)建立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激发采编人员工作潜能和积极性;3)适当引进优秀的新闻采编人才,做好优秀新闻采编人才储备,切实完善新闻采编工作组织架构,确保新闻采编工作质量。

新闻采编与制作篇9

 

时事新闻在时间与空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它具有及时性、思想性、时代性等特征。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在遭遇信息潮流和新媒体共同冲击的情况下,时事新闻采编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也就预示着其即时性、思想性与时代性要更强。在此背景下,创新时事新闻采编观念与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1 在信息选择上进行观念的创新

 

信息选择是时事新闻采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采编的基础与前提。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从浩如云海的信息堆中选择适合时事新闻报道的信息绝非易事,加之纸质媒体受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的冲击与制约,只能踽踽独行,生存与发展遭遇威胁。时事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报道,但是其间也蕴含着创造者的某些主观意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日渐繁琐复杂,一则成功的时事新闻报道凝聚着创造者更多的智慧与汗水,然而做好信息选择是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信息选择的观念创新要做到:首先,新闻信息要真实,要能真正反映群众诉求,迎合受众心理需求;其次,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及时捕捉与处理,并选择好报道角度;再次,深度跟踪与关注一些重大事件的事态发展变化,及时为受众提供信息;最后,可通过微信群、QQ群、BBS论坛等获得新闻资源。

 

2 时事新闻采编要迎合时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加速到来,时事新闻的一些普通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受众中的普通青年其知识水平日渐提高,视野与见识也更加广阔,对某一事件有着更为独特的思想认识。毋庸置疑,受众群体的这些变化要求时事新闻采编要尽快转变观念与思想的创新。因此,时事新闻采编要迎合受众心理需求、关注受众群体的兴趣点,只有这样时事新闻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时事新闻要反映群众生活,但是更要迎合时展需求,捕捉时代中“新颖点”,报道一些既关注民生,又能反映时展特征与需求的新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新、奇、实”。当然,新闻采编在迎合受众需求和时展的同时,不能盲目随意,要具有向善性,传播社会正能量,不能为了博取眼球埋没良知。

 

3 增强时事新闻采编内容的思想性

 

随着受众群体知识水平的提升,其对于一些浅显内涵的时事新闻更加不屑一顾,特别是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受众宁愿通过其他媒体手段获得更精准、更深邃的分析与理解。因此,在新时期,时事新闻采编要关注内容的思想性、文化性、价值性,用更加新颖的内容、深邃的思想、特色的文化来打动受众,提高关注度。首先,时事新闻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文化性。这就要求记者在采编和播报时应提高文化品位,以独特的审美和高雅的文化笼罩时事新闻报道,使简短的新闻具有巨大的可挖掘性。其次,时事新闻要增强知识性与学术性。知识性与学术性较高的时事新闻价值自然提升,更易博得中低知识水平或者高知识水平受众的关注。最后,时事新闻要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群众指明正确的方向。

 

4 时事新闻采编要凸显个性化特征

 

个性化是信息爆炸时代时事新闻采编观念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要做到个性化的新闻采编,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促进时事新闻报道运行与管理的个性化。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言,运行的个性化与管理的个性化都对其整个事件发展的个性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时事新闻报道而言,个性化的办刊思维、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是个性化时事新闻发展的基础与前提。2)促进时事新闻采编思维的个性化、创新化。采编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事新闻采编要找准报道对象,对要报道内容进行积极、科学的预测。3)采编者要有博闻强识。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知识视野是进行个性化采编必不可少的素质,时事新闻采编应不断强化该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信息爆炸时代使时事新闻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受众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其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广阔。时事新闻要想重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迎合受众新闻需求,不断创新采编理念和方法,用更加新颖、时代性更强、更有价值的时事新闻博得受众的青睐很重要。具体来说,可通过创新信息选择观念、迎合时展需求、增强内容的思想性,体现新闻采编个性化等途径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时事新闻关注民生、关注生活、关注国家的崇高价值。

新闻采编与制作篇10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新闻媒体采编成为一项愈加重要的行业。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也逐渐广泛的应用于互联网,新闻媒体采编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变得不可或缺。本文从新闻媒体的概念性、意义、发展性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简述新闻媒体采编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新闻媒体;采编;互联网;优势;发展

新闻媒体是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出现的新兴媒体形式,具有着时效性、多样性、影响性等多种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新闻媒体的采编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发展。

一、新闻媒体采编的概念

新闻是一门研究新闻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新闻媒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闻采编包含了栏目策划、新闻采访、软件编辑以及摄影摄像等多方面。从专业性质考虑,新闻媒体采编是主要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能在新闻媒体以及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于新闻传播工作的新型人才,并且通过新闻采访、写作、后期编辑、新闻评论等多方式,强化创新性、实践性的能力。

二、新闻媒体采编的背景

新闻媒体的传播与发展迈入了融媒体的时代,在信息海量的新媒体时代中,新闻媒体采编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不仅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方式,同样还影响了大环境下的传媒事业。新闻媒体面临着重大改革,媒介融合逐渐加快,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不断更新,从生产到发展,结构的重组与加工,新闻媒体采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正全景式、扁平化、创新性发展。

三、新闻媒体采编的意义

新闻媒体采编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且以新媒体为载体、以新媒体表达方式为特点的新兴产业。发展新闻媒体采编事业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发展新闻媒体采编事业有利于消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边界。能够更好的让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有助于建立新媒体与受众之间稳定性、交互性、跨越性等多种特点的关系。

发展新闻媒体采编事业有利于信息的高效、便捷、快速的发送与传播。新闻媒体可以实现零费用的信息,使得用户参与性更广,通过微博、微信、QQ等多种平台,均可以免费、及时、迅速的了解新闻消息,这种新闻媒体采编与新闻媒体工具的融合使得人们生活愈加便捷。

发展新闻媒体采编事业有助于有效的针对相应的群体,增加受众的隐蔽性以及减少受众的抵触性,使得用户获得更好的媒体环境。新闻媒体采编可以给用户更多的私密空间,通过简单的渠道就可以获取最多、最有效、最时新的消息,广大用户无需特定的时间或空间,就可以获取更好的效果,具有真实感和时代感。

发展新闻媒体采编事业有助于受众地位的提升。由于新闻媒体采编事业的发展,受众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多种搜索引擎以及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平台获取信息,通过关键词、图片、语音等多方式更加便捷有效的进行信息筛选和提炼。相较于传统媒体时期,如今的时代,由于新闻媒体采编,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利益等选取适合自己的媒介与信息,至此,受众与媒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

新闻媒体采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传统的采编方式,突破以往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增强与受众的交互性。同样,新闻媒体采编也突破了以往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限性,受众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

四、融媒新闻媒体采编事业的发展

新闻媒体的采编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新媒w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新闻媒体采编事业已经不再拘泥于以往,如今,通过简单的相机、剪辑软件,甚至是一台手机就可以完成媒体采编。

新媒体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闻媒体不仅集声音、文字、影像、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而且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整体的整合运用特点。

对于媒体采编人员来说,如今的新闻媒体工作将信息的采集、加工、整合、应用于一体,对于媒体采编人员有了更深的要求,首先,媒体采编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其次要有一定的媒体信息判断力,对于文案工作有挖掘能力,针对纷杂的信息具有筛选能力,另外,采编人员还应具备后期剪辑制作能力,具有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性。

以媒体采编的职业性来说,从新闻媒体的传播来看,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各类高新科技孕育了网络媒体的诞生,并给予新闻媒体采编的影响力。若没有新闻媒体采编事业的发展,就不会有新兴媒体的发展,同样,若没有新媒体的大量运用,就不会有新闻媒体采编的广泛使用。

另外,从传播方式上来看,新闻媒体采编不仅融合了传统的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从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频等渠道同时发送信息,而且还具有了以往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特点,即:跨空间性、超文本性、可检索性、交互性等。

以往的受众只能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方式获取信息,然而如今,受众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体,受众不仅可以进行阅读,还可以增加听觉效果以及视觉效果。如若遇到特别感兴趣的或者正是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下载、录音、录像、保存等多方式进行整理、评论、复制、粘贴、剪切等,还可以自由的删减、发送信息,使得新闻媒体采编更加接近自然,使媒体采编事业带来的传播距离感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