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十篇

时间:2023-12-18 17:4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运动康复专业 核心课程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前言

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医学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为主,培养目标是康复医师?目前,我国康复医师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临床上执行治疗方案的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却发展缓慢?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全国部分高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希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专业的人才?本次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希望为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由两类人群组成?一类是来自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10所体育院校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3所医学及师范类院校的相关专业负责人,共计26人;另一类是来自西京医院康复科(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实习基地)、陕西康复医院康复科、陕西省兵器工业部521医院康复科等5所医院的康复科主任和教授,共计12人?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运动康复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以及相关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资料等;第二,专家访谈法。与近几年在教育部撰写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的8名专家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第三,问卷调查法。对多所体育类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毕业考核环节、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期望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专家访谈结果

8名专家都认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环节应该加强,应结合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运用康复知识的能力?截至目前,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人数达145人,专业师资力量配比、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在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实践性教学对运动康复专业至关重要,如何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全国各院校的学缘结构和办学特色不尽相同,各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方案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PT、OT师的职责、残疾运动员的医学分级、心脏病的康复、膝关节损伤的康复、骨科康复新技术新理论等是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对就业趋向有指导性意义的内容?

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基础科目(包括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应用性专业科目(专业基础课)、专业性科目(核心课程)等几个部分,其中每部分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教育平台开设专业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包括物理疗法技术学、肌肉与骨骼临床康复治疗学等几类课程,同时增加实训环节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实习长达半年,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见表2)?

在对比开设康复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结合西安体育学院开办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制订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研讨团体,拟定了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以及相关学时的分配比例等?人才培养计划强调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同时强调了限选课和专选课的教学,分别以50%和15%的比例进行合理设置,并增加了临床医疗和基础医疗的课时。同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以1:1的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其中适当增加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此外,实习基地均为市级三甲医院的康复科室,同时编制了完整规范的教学实习指导大纲,并配以系统的考核方案?从2012届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来看,预期的培养目标并未达到,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调整与改革?改革思路如下:第一,准确把握教育定位,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第二,正确制订评价体系与标准;第三,毕业考核形式多样化,重视实训操作?

4. 结论

(1)在对多所开办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调研之后,笔者发现,由于西安体育学院地处西北,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明确的就业范围就是在西北五省各级医院的康复科。

(2)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虽然教育部在编写专业大纲时已经划定一定的核心课程范围,但应根据各院校特色保留基础内容,凸显特色课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就是西安体院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特色?

(3)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新培养方案的毕业考核要求中应将毕业论文改为围绕医院大病历的毕业设计?

(4)结合我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行核心课程的设置,增加实习时间,将原有的10周实习时间增加至24周?

参考文献:

[1] 雷桂成:《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方向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8卷第1期,第103-105页。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 http://,2008?

[3] 喻洪流、胡秀枋、沈力行、钱省三:《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教育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10卷第44期,第182-184页。

[4] 黎健民:《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5卷第4期,第71-73页。

[5]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7卷第4期,第1-5页。

[6] 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5卷第1期,第96-98页。

[7] 刘政治、黄岩松、陈卓颐:《中医康复专业发展的前景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0卷第3期,第95-97页。

[8] 戴红、卓大宏、卫波:《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第18卷第12期,第739-742页。

[9] 陈卓颐、罗治安:《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卷第2期,第83-85页。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篇2

社区康复模式与社区康复医学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我国目前采用的社区康复模式有以下几种:1)世界卫生组织模式: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是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依靠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及上级医疗系统,建立社区康复网,通过残疾人、病人家属和社区康复协调员,采用简单、实用、有效和经济的康复措施。2)社区服务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是将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服务系列,为残疾人、老年人及生活能力有限的人提供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如开办福利工厂、敬老院、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和康复站等社区康复机构。3)家庭病床模式:主要由社区卫生部门和医疗康复机构负责。对社区康复对象在家庭(如家庭病床)进行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和康复服务。4)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与社区卫生部门、社区康复组织负责。专门为特殊类型的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如残疾儿童社区康复中心,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社区康复站,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院等。可见,除外社区服务模式,其他三种康复模式都需要以社区卫生机构为依托,这必将需要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的相关技术力量,也必将加大社区卫生机构对社区康复医学人才的需求。据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定,我国将逐步建成约1万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自不待言[4]。

关于本科社区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根据社区康复的概念、性质、主旨、主要领域和社区康复中医疗康复的主要工作内容,侧重适合社区康复的“适宜技术”,拟定如下医学院校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社区康复方向)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富有实践能力和社区工作能力,在初步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并熟悉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级康复治疗师,毕业后能够从事综合医院、各类民政福利性医疗机构、残联、特别是社区卫生机构的康复治疗、残疾预防、保健、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修业年限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弹性学制最长不得超过七年)。

3选修课程

社区卫生管理学、社区护理学。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PBL循证医学康复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40-01

康复医学广泛涉及临床学科和边缘学科,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目前康复医学中涉及专业还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提倡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法被许多高校广为应用[1]。而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出现为临床医学的实践工作,提供遵循科学的原则、方法和依据[2]。康复医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对康复医学临床思维、康复技能及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康复医学教学的关键。

1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入PBL和EBM结合教学法的必要性

1.1PBL教学与EBM教学理念的各自特点。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其基本特点是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以某一个疾病为问题,将与该疾病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的有关内容串联在一起进行教学与学习[3]。PBL模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能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会更佳。在康复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同样PBL教学法已被证实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临床具体情况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归纳并寻求解决办法的能力[4]。在临床医学临床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为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工作。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有加拿大流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等创立,1997年完整定义:明智、谨慎、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定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EBM是现代医学教育提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5]。也是我国医学体制改革探索的一个新方向,尤其是中医药学领域的传统医学。

1.2PBL与EBM相结合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优势。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法是以PBL教学方法为基础,辅以EBM理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证据来探索结果[2]。PBL与EBM相结合教学法,是对现有课本知识以问题式思考,同时考虑在临床应用中解决疾病的可行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育方法。康复医学是一门应用型的、新兴的医学学科,既重视引进西医康复技术(以康复训练重建运动功能为主),也充分挖掘祖国医学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应用中西医结合推进康复技术创新发展。因此,在康复医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主观能动,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康复问题如何进行中西医的结合、如何优化临床康复方案等方面采用问题式PBL教学法的模式,可以很好培养学生求证康复知识的循证医学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康复的浓厚兴趣。

2PBL与EBM相结合教学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具体实施

2.1教学实施。第一,课堂讨论及提出问题:在理论课时教学过程中,增加讨论课,增加专题讨论,根据专题老师提出问题,并列举合理的病例讨论提纲。学生根据查询资料给出临床解决方案,并进行循证医学证据展开讨论。第二,自学:鼓励学生查阅书籍、杂志相关数据库,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康复方案。例如关于肩周炎的康复治疗,目前国内外做了大量的基础试验研究,和临床病例治疗。他们的结论有哪些,得出最佳治疗方案。第三,实训示范:以临床病例为主,实训技能操作中展示问题,学生思考再操作。第四,循证医学方法:掌握循证医学数据库。使学生懂得就问题搜索和归纳总结,阐述诊断和治疗方案。

2.2教学效果评价。在学生上完《康复评定学》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学生PBL联合EBM教学的效果。共发出调查表80份,全部收回。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此教学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其资料搜索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发现学生通过PBL与EBM结合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临床康复问题的思考能力很大的提高,同时加强了学习热情和兴趣。

3PBL与EBM相结合现存问题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中采用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第一,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之下,难以适应。因为临床教学中一直是老师传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的更新,以及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第二,实施条件的不足,PBL与EBM结合教学缺乏规范化教材,组织和实施及考核方法还不够完善。为了到达效果,学生必须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这要求学校提供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帮助。

参考文献

[1]Neill PA.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s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linical currilculum[J].Med Education,2000,34(8):608-613

[2]周卫红,何忠正.在医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培训的探索与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23-325

[3]刘曦,郭声敏,段小东,李卫平,胥方元.PBL教学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5):495-497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内容

近几年,康复医学发展迅速,为相关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教学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专业素水平与素质,各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大康、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 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1.1明确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单位为康复或者有关的机构,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其职责主要是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工程、言语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提高其身体功能,缩短康复时间。在培养人才时目标应当是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运用传统及现代的康复治疗操作技能,适应能力良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以在各类各级的保健机构与康复医疗机构担任康复治疗工作的人才。

1.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和教师应致力于高级康复治疗人才从培养,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在设置课堂体系与教学内容时,要以各种康复训练方法与康复治疗技能为中心,同时也要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与医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具体而言,在设置课程时,除了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程外,还要安排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心理学、药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职业基础课,针灸推拿治疗学、针灸推拿基础学、临床康复学、运动疗法学、言语治疗学、作业疗法学、康复评定学等职业技能课,社会康复学、营养与保健等职业选修课,公选课以及职业技能培训。

1.3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改革,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还没有编制统一的教材,所以学校可根据该专业的人才标准、培养目标、岗位任务等明确教学要求与内容,制定教学大纲,并且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编写实验指导丛书与专业教材,实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育。

2 合理优化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就是为了选出最适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就是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认证、职业技能与学历教育三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PBL教学法、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和病案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该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教师要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原则,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校应当以实训室为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主要场所,认真修改真实康复医学病案,使其可作为标准化教学病案使用。教师在病案展示环节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快速融入临床情境,向其讲授理论知识,并在临床情境中进行模拟,教师组织学生扮演患者或医护人员,展示出整个康复治疗过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展开教学。康复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学生除了要对传统医学知识加以了解,还要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实时动态与发展情况。因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索和下载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要对传统的考试方法与考核制度加以改革,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了笔试外,还要引入角色扮演、并按分析、口试等综合考核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首先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实践性充分体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增加实践课时,增大其与理论课的比例。其次要在校内实验基地上加大投入。不仅要设立传统康复疗法实验室、理疗实验室、康复工程实验室、言语治疗实验室、作业疗法实验室与运动疗法实验室,还要配备电脑腰牵引床、电脑颈牵引仪、言语训练卡片、康复心理测试系列、简易上肢功能评价器、各种助行器和拐杖、肘关节牵引椅、胸背部矫正运动器、多电动理疗床、下肢康复训练器、髋关节旋转训练器、股四头肌训练椅、成套哑铃、上肢协调功能练习器、手指肌力训练、康复用电动跑台、平衡训练踏板系列、模拟作业工具、认知图形插板、作业训练器、腕部功能训练器、手指阶梯和升降式OT桌等康复实验设备,确保学生有效展开校内实训。最后要加强建设校外实习与见习基地。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良好的职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和市内或者省内的康复医疗机构相联系,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造条件供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与见习,使其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当加强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入手,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力平,刘畅格,徐冬青,等.运动康复治疗技术模拟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43-145.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篇5

一、全球健康的学科概念与内涵

全球健康实际上是公共卫生与国际卫生两个概念的延伸与扩展。苏小游等[2]在综合了WHO健康促进部前主任Kickbush、新西兰W克兰大学的Beaglehole和Bonita教授、埃默里大学Koplan教授等,以及《全球健康概论》教材编委会的意见后,提出了全球健康中文版的定义:全球健康是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全球人人公平享有健康的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新兴领域。全球健康本质是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以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健康”为主要目标,其关注的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健康问题及其决定因素,以及解决方案和全球治理”,参与的主体包括“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超越国界和政府的国际组织,动员并协调各方力量”,涉及的学科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领域其他各学科,以及卫生领域学科之外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等学科,倡导跨学科参与和合作”。学科主要体现了全球化的思维和多学科交融的特点。

二、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武汉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全球健康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凝练出我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4-7]。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能够从全球视角识别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全球健康治理策略、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具备跨文化、跨国界团队工作精神,善于沟通、协作,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公平性、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素养体现在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熟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全球健康学科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全球健康问题治理的原理、策略和措施,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健康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国际法学等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具备预防医学学科基本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视角下识别、评估和解决全球重大健康问题的能力;具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工作,协调与合作、领导和管理,促进健康公平性的能力;具备多学科背景,善于运用多学科方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健康问题。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3年非典的出现,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第一次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暴露出国内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和缺陷。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暴露的问题不断呈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体系落后。目前,我国已经有60多所院校开设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但是,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沿用前苏联模式,毛宗福等[8]认为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为学科背景以“医学”为主,培养目标只定位于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这种主要针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机构单一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最终造成预防医学人才思维视野狭窄、个性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全球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新议题。二是专业素养中缺乏全球化思维。全球健康的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历经最少20年的历程,代表着目前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全球健康学科虽起步较晚,但继2012 年北京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全球卫生系之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陆续成立了多家全球健康研究机构。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CUGH)于2013 年成立,至今成员已经发展到23所高校。然而,仅有的几所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全球化的思维,如复旦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精神的品学兼优的预防医学领军人才,关注各类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探究成因和规律,研究保护整个人群安全的技术方法和对策”;武汉大学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全球健康学科发展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武汉大学虽然已经开始全球健康本科专业招生工作,一些院校也开始了硕士专业招生工作,但是,未来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十分紧缺。纵观全球健康学科的概念与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①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②全球化的思维方式;③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国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向兼顾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应该大胆创新改革,胜任全球健康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调整原有学科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原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知识单一,缺乏全球化思维的缺陷,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科学引入全球健康的方法和理论,如可以精简原有预防、基础和临床课程,增设全球健康相关方法和理论,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健康伦理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等基础知识。

4.2 培养或引进全球健康学科人才,改变原有知识结构

综合性院校可以通过整合原有相关学科骨干,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拓展预防医学教师学科背景;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学科人才或派遣青年教师到海外全球健康相关院校进修,提升自身全球健康教学培训能力。

4.3 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国际视野

全球健康人才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9]。可以通过加强与美国等全球健康学科发展较为先进的高校交流与合作,提升本校的全球健康学科水平。另外可以通过聘请国外教师给学生系统授课、国际学生交换、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健康夏令营、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联合培养等的方式,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参与全球健康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4 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提升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应对公共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条件,构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鼓励学生、教师的参与,提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健康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应该根据全球健康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引入全球健康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全球化思维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秀,李健.全球健康的内涵与学科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70-1072.

[2] 苏小游,梁晓晖,毛宗福,等.全球健康的历史演变及中文定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3): 1-6.

[3] 向浩,何启强,毕勇毅,等.对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 649-651.

[4] 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 395-397.

[5] 肖海燕,王培刚,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06-408.

[6] 向浩,毛宗福,秦欢,等.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 382-384.

[7] 王全,向浩,何启强,等.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95-97.

[8] 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 542-544.

[9] 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20-4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 2016JGB176)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篇6

一、实施范围

从现在开始到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全市符合条件的镇、街、区和市直医院全面实施推进。

二、指导思想

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按照上级试点安排和“优化布局和结构、分层分级、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全面加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市康复医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分级分工、高效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

三、目标任务

通过试点,将康复医疗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和主要政策措施,建立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㈠整合各类康复医疗资源,科学规划设置康复医疗机构。统筹规划辖区内各类康复医疗资源,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残联康复资源与康复医疗资源的共享、互补和联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各种不同康复需求的伤病患者、残疾人及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康复医疗服务平台。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根据需求有计划、按步骤地设置康复医院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护理院、老年病院、慢性病院、残疾人康复医院或中心、养老服务网络等)。

㈡建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类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任务,建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或其他康复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家庭”一体化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室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介入,与相关临床科室充分融合,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并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康复医院、以康复科为主的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主要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镇、街、区村卫生室设立康复室(站),主要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的康复、护理服务,并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纳入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㈢做好儿童残疾预防工作,逐步建立儿童残疾随报及早期康复工作制度。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要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街、区卫生院及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发育异常、视力低常、听力异常或疑似残疾等儿童应及时转诊。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转介至相应康复机构接受早期康复。

㈣逐步建立通畅的康复患者双向转诊制度。鼓励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与康复医院或镇、街、区卫生院(室)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转诊关系,制订转诊规范和流程,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积极组织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对口支援关系,帮助解决镇、街、区卫生院(室)实际困难。积极与医疗保障管理部门沟通,通过对不同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支付办法和报销比例,利用经济手段调控康复医疗服务的供给和利用;积极推动康复医师多地点执业,从制度上规范双向转诊。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康复患者转诊、流动机制,更好地满足群众康复就医需求。

㈤提高康复医学专业的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将康复知识纳入全科医生培训的重要内容,发挥康复治疗技术定点培训医院作用,大力开展康复技术进修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综合医院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要求,康复医学科应当积极主动与临床相关科室合作,提高早期康复介入能力,细化专业分工,提升学科水平。其他临床学科树立早期康复意识,主动与康复医学科协作。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区卫生院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适宜技术和设备。加强专(兼)职康复技术人员培养配备,提升康复医疗能力。加强对养老院、护理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技术扶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知识宣传和普及功能,提高城乡居民康复预防和康复治疗意识。探索制定康复医疗服务标准规范。

㈥充分发挥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家作用。积极参与市康复医学会的各项活动,大力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专家队伍,建立市、镇、街、区两级康复医学专家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指导本区域的康复医疗服务人才和技术建设,参与康复医疗服务机构达标验收和相关检查指导工作。

四、试点原则

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卫生局要做好试点的组织、准备工作,主动协调残联、财政、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监督管理,为试点营造良好环境。

㈡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调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市、镇、街、区要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卫生事业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与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同步推进,在宏观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同时,同步安排和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包括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在内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

㈢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医疗机构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健康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康复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㈣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专业技术在康复医疗服务中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小、便、灵”中医药康复医疗服务技术项目,为群众提供简、验、便、廉的康复医疗服务。

五、实施步骤

㈠动员部署阶段。制定下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重点、具体任务、职责分工、时限要求等,抓好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㈡全面实施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定期调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适时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㈢中期评估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进度和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和中期评估,总结和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持续整改提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㈣总结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和终末评估,对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召开试点工作总结大会。

六、工作要求

㈠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各镇(街道)、各医疗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成立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加强指导、培训、评估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做好基线调查,提出本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要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力求有所突破。相关医疗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准确把握政策,做好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推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㈡实行目标化管理。卫生局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进行督导评估,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各镇、街、区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持续、有序推进。要加强工作信息的搜集,安排专人逢双月底前报送工作信息,并做好试点工作文件、资料、照片、录像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和规范管理。

㈢完善政府投入机制。要高度重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卫生、人社、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落实好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有关要求,按规定将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制订有利于康复医学发展的财政、价格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其基本建设、设备设施、人员工资、培训等工作经费和运行经费,确保“房屋、设备、人员、经费”四配套。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的康复医疗服务项目。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康复治疗 国际接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1-01

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它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全面医学,被称为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提出,要在现有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中开设康复课程,有条件的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专业,并纳入教育和卫生部门的计划。

1.我校康复治疗专业基本概况

我校的成立时间不长,是由六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特别是康复专业由07年才开始建立,学生虽然都为高职生,但部分学生起点较低,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相对其他本科院校的康复专业学生也有一定差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不能一味的学习其他重点院校的教育模式,应根据自己院校的实情来制定较强、较好的教学大纲。

2.建立良好的康复专业培养模式

2.1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的成才方向和规格, 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是行使每个教学环节和内容的依据。许多学校在原有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办康复医学教育,有的把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照搬过来,再加上一些康复知识,就称之为康复教育。

2.2康复治疗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对象不同:临床医学处理的对象是疾病,康复医学处理的对象是残疾; 重点不同:临床医学注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康复医学着重于功能的评定和恢复,以及残疾的预防;

目的不同:临床医学的目标是治愈疾病,康复医学的目标是使其尚存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及设法代偿那些已无法恢复的功能,使其达到生活尽可能自理,重返社会;

手段不同:临床医学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手术的方法,康复医学主要应用训练、教育等手段。

医生的能力要求不同:临床医生只要求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就可以了,但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求是一名康复医生,还要是一名心理学家,艺术家,教育家。

2.3制定合理完善的教育教学计划

该专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此专业需要有扎实、牢固又要系统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 而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均是为学好康复治疗技术打基础,在开展教学计划时,第一年应让学生学好临床各科基础知识,比如解剖学,生理病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内外妇儿、神经病学、生物力学等课程,第二年在掌握临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康复专业课程,比如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包括运动疗法学、物理疗法学、作业疗法学)、社区疗法学、言语疗法学,除了这些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康复心理学,艺术学(包括音乐、书画、制作)、教育学(包括学前教育)等学科让我们的康复专业的学生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方面康复人才去适应广大的康复市场的需要,密切的与国际康复市场接轨。

3.如何实现完整的教育教学计划

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康复专业的性质、地位、教学内容后,我们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完整的实现它?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或是照搬其他院校的教育模式还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3.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康复专业人才实际上是一种应用性人才,它必须是要建立在实际的运用中的,临床见习、实习是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康复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康复临床教学基地应有比较健全的康复科室(如PT科、OT科等),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病员和病种,还应具备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见习场地,如电教器材、多媒体教室、示教室等。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因为教师资源的缺乏,我校的康复学科专业教师大多数为临床专业的教师,虽然教师们基本上都为本科毕业,有部分老师还从教多年,但因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学科,自身对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掌握还不太完善,所以要想发展康复专业,必须要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水平,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这样才在未来的时间里培养出品德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学有专长、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康复医学教育刚刚起步,各方面条件均不太健全,康复医学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培养大量品学兼优的康复医学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造福于社会。为此,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康复评定;课程标准;高职;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9-03

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康复评定知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功能、残疾和健康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患者要求人体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恢复,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重返社会。这种改变和需求对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急迫的要求,中医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运而生。但中医药高职高专尚缺乏统一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笔者以《康复评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主编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康复评定》为契机,整合全国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对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评定》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指导任课教师规范教学过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中,首先要找准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据此进行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施。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需求是课程标准制定的基础。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康复治疗工作的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职业面向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康复专科医院、假肢矫形器公司、体育运动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机构、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卫生、残联、企业、民政、特教系统。这些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接诊患者,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康复再评定,以及贯穿康复全过程的康复教育和指导。由此,对康复治疗师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为:①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能正确运用各种社交礼仪与人交往、进行简单英文交流,适应康复评定工作环境的需要;②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临床常见功能、能力障碍或残障的评定方法;③掌握康复功能评定的基本技术,具备运用康复评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会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等进行评定操作;④具备根据康复医学理论应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各种康复技术的能力,等等。以此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符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

《康复评定》是研究患者功能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岗位分析决定《康复评定》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通过康复评定,明确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确定康复目标与治疗方案,通过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康复评定,可以进行疗效评定和预后判断。作为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康复评定是制定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前提。《康复评定》已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在历年的考试内容中都占有一定比重。所以,从事康复治疗的技术人员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课程体系中,其前修课程是《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功能解剖学》、《生理学》、《康复医学导论》等,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掌握康复评定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疾病康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

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康复评定》课程目标与任务为: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掌握康复评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康复评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康复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各种评定技术评定患者,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资料并得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以及对残疾等级进行评定,为防治功能障碍提出依据;具备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要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以课程目标分析为依据。将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出其所需知识、技能要求,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出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结构时应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重点,突出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教育特点,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知识的衔接与交融。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学生考核评价、课程标准实施要求等部分内容。在课程设置里阐明课程设置的依据、定位与思路;课程的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包括课程教学单元、学习情境等;学生考核评价指明学习课程后的评鉴方法;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

根据设计思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康复评定》课程主要涵盖康复评定认知,人体功能评定、残疾评定三大模块。在康复评定认知模块里,介绍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的对象与内容及评定方法与流程;要求掌握康复评定概念、评定原理与流程;熟悉康复评定的内容与方法。在人体功能评定模块里,教学内容主要为身体形态的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步态评定、感觉评定、认知与知觉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评定等;要求掌握人体的正常姿势、四肢、躯干和截肢残端长度与周径的测量技术,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主要关节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的方法,掌握平衡与协调功能检查与评估方法,掌握步态的分析技术与常见的感觉障碍的检查方法,掌握认知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检查与实施方法等。在残疾评定模块中,教学内容主要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的评定,侧重于把握各类残疾的分级表现特点。依据课程目标,将这些内容细化为章节与知识点,与具体的学时结合,形成课程单元,从而为组织教学服务。例如:关节活动度评定部分,课程目标对能力的要求是:具有分析关

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的能力,能够运用量角器测定各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评定。课程对应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关节活动度基本概念、关节的解剖及运动类型、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等等。

2.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创设学习情境被认为是必需的,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根据课程任务,确定《康复评定》课程包含人体形态评定、反射发育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步态分析等16个学习情境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项目包括项目目标、学时、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教学方法建议、考核与评价等。如徒手肌力评定学习情境卡,见表1。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不同课程观念由不同的课程模式体现。《康复评定》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将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也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还可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条件,进行产学结合,选用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到附属医院康复科室及走进社区临岗见习、实习,开展工学交替。临床见习时,可采用“标准化”病人,既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相关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又能让学生多动手、反复操练,掌握评定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选用问题引导、归纳小结、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演示、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以赛促学等方法。如: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有多种形式,可以选取此典型教学内容,讨论试验的运动形式选择;或让学生分别扮演评定师和患者,模拟康复评定过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在患者身上进行现场角色互换操作,两人交替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手段上,既要充分利用模具、挂图、示意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又要积极选用电视、录像、PPT、视频、电视化的图形、模拟实操的3D技术,等等。

3.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良好的师资是这种能力获得的基础。《康复评定》课程配备的主讲师资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教师、康复医师或治疗师资格证,具备坚实的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经历。同时应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来自于康复治疗临床岗位上的兼职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室与仪器设备条件应至少与国内行业目前状况一致,并保持同步更新,才能使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实践能力成为可能。据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需有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教学条件,达到每5名学生拥有一套可做实训的基本康复单元、共享一套基本实训设备,一个教学单元共同利用一座仿真康复中心,尽力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条件,满足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

4.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根据《康复评定》课程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过程评价,通过实践考核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人体康复评定、残疾评定等知识的前后衔接、技能表现、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素质内容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完成小论题考察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解深度和掌握情况。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康复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产品介绍

中图分类号:U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081-03

[Abstract]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pecialist is the future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important direction. Rehabilitation digital plat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al information, for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activities to provide an automated operating platform.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medical reform policy requirements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al development needs, set the national top rehabilitation medical experts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to improve the promo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o rehabilitation,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has a strong relevance and Applicability, through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rehabilitation of standardized treatment mode and rehabilit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model of innov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o bring a digital revolution.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digital management system; application; product description

1 引言

伴S着近年来医院康复科的发展、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实施以及新技术的学习、应用和推广,国家对康复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卫生部十二五规划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管理指南》中对康复医学明确提出了专业人员层次、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团队协作的发展要求,需要康复医疗在临床路径的指导下和康复治疗流程规范化开展治疗,实现学科交叉、区域协调、前移后延和康复医学的分级建设与网络服务的目标,从而实现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全国各家医院已在康复医学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张晓红等[1]通过系统分析康复工作流程和所需处理的数据,进而设计开发了康复信息管理系统。试运行结果表明:康复信息系统在理论和技术上均可行,在完善康复电子病历、提高工作效率、辅助临床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李林等[2]从业务流程分析、功能模块设计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对策等方面对康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论述。孙立[3]从康复医疗的档案管理工作入手,分析了智能化康复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的定义,阐述了建立智能化康复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的意义,分析了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供了从加强宣传、增加投入、提高素质、制度建设、信息化平台构建等创建智能化康复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的措施与方法。

2 康复数字化平台介绍

2.1 系统简介

中医康复数字化平台是实现“中西医结合康复过程和康复数据管理”的专业化平台,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康复机构,包括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康复中心、残联系统等机构。系统需具备以下特征:采用多层架构设计,能有效满足软件目前以及未来在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需要;使用主流的面向对象(OOP)编程语言,实现模块化的软件设计和开发,降低软件维护和升级的难度;可实现参数化和可配置化,通过参数的设置,在无需定制开发的情况下就可实现个性化的系统特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2 建设目标

(1)诊疗技术规范实施、管理,建立以ICF(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为标准的临床康复路径,对病人的病史、基本健康资料进行完整、规范化的收集,保证资料的溯源性和真实性,同时规范康复治疗,确保康复治疗的完整性,为治疗提供原始依据,提高病历质量,实现病历标准化,医疗作业标准化。通过系统管理,对某种病情实施经过实践经验确定的治疗方案,减少不同治疗方案不同造成的疗效差异,避免出现漏诊和误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系统在诊断、治疗方案中添加了规范化治疗模板,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

(2)治疗过程规范管理,规范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流程管理,包括诊断、评估、治疗等环节,并且可以追踪任何一个治疗环节,提高服务质量。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都能清晰的显示出来,实现全程治疗跟踪,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并且提供离线治疗方案,对病人治疗进行全程管理。通过系统的评定功能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方便了解治疗方案的疗效,也为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3)提高康复治疗管理水平,为医师、治疗师、康复护理人员建立实时在线沟通平台,及时了解病人治疗情况和调整治疗方案。应用系统实现康复数字化平台自动采集康复治疗设备的评估和治疗信息,按照要求进行分析和共享。应用各种通用评估量表,为评估操作过程提供及时在线帮助,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为医务人员对评估结果进行实时对比和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平台。通过权限管理,规范科室人员的工作职责;对科室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内容包括治疗人数、项目次数、总计金额等,为科室管理人员提供全面、准确管理数据。通过对治疗项目的统计,使科室管理人员及时、准确了解科室设备使用情况,为科室硬件购置提供原始参考。

(4)降低新技术学习支出,快速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为康复医学科提供新技术学习和在线治疗技术帮助,为治疗实施提供全程指导,提高康复治疗技术水平。系统提供的新技术学习平台,让科室人员在科室就可以学习到新的治疗技术,减少人员进修培训时间,为科室节约进修费用,提高人员工作效率。通过系统收集的全面的病案资料,能统计各类疾病的分布情况、针对某种病情的最佳治疗方案等信息。提升治疗技术,为科研提供原始数据

(5)成本控制,合理化治疗管理,使用电子方式对病历进行管理,扩大了存储容量,减少纸质资料的使用,改善病历的管理效率,提高病历利用率,促进科室间的合作。通过对电子信息的规范化管理,能及时统计出各种科室管理所需的统计报表,节约科室人员手工统计的时间,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快速调阅病人历史治疗资料,减少调阅病人资料的中间环节,及时了解病人的治疗经历,实现治疗方案的合理化实施。

(6)建立同级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机制,提高科室技术水平。通过系统的使用,和其他大型脑瘫医疗机构建立良好学术合作关系,接受先进治疗技术培训、进修,降低培训成本。由于系统中收集了大量原始案例,可以和其他大型康复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系统的科研课题,提升医院的专业学术影响力。

2.3 技术方案

图1给出了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功能实现的数据流程。由图中可以看出,在实现了与HIS的对接后,个人健康卡可以全部由HIS就诊卡代替,个人健康卡为替代因可能的HIS系统故障确保康复管理系统正常使用的临时信息存储工具。本软件系统基于C/S架构开发,网络硬件依赖于医院局域网络,运行时系统自身数据传输为闭合系统,不影响网络上其他设备。服务器端提供webservice接口,为系统与其他系统唯一数据交换点。

2.4 软件功能与特点简介

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有两大重要特点,其一表现为实现医疗信息的规范化,包括病历信息规范化、检查规范化、治疗规范化和评定规范化。医院在标准、规范的流程和模板的引导下,实现信息的规范化收集,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交流和研究。图2给出了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所提供的治疗界面图,可以看到医生诊断遵循系统所提供的医学康复路径应用,可以完成ICD的疾病分类为入口的康复菜单(路径),加入中医辩证分类的中医康复路径入口分类,可兼容ICF的功能障碍分类,从而设定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的另一大重要特点是可以合理安排和管理科室人力、设备资源以及快速查询相关数据。医院通过软件提供的智能排班系统(图3),可以进行排班设置并实现病人班次查看、治疗师班次查看、治疗设备班次查看。此外软件还可以为科室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原始统计数据,例如治疗数,器材使用频率、治疗周期等,有利于实现科室合理、高效的管理。此外也可提供各病种的比例等,给流行病学等科学研究提供有用数据。

3 软件为医院带来的效益分析

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包括:一、提高康复医学科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实现康复医学科电子化诊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应用HIS就诊卡快速查询病人病历,避免重复检查和治疗;共享病人康复医疗数据,提高工作效率。二、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质量。共享治疗信息,减少治疗过程中的误诊和漏诊率;病人应用HIS就诊卡,确保康复诊疗服务质量,保障诊疗数据的溯源性、安全性和完整性。三、合理分配和利用科室康复医疗资源。缩短先进治疗技术的培训、学习时间,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康复人员的康复诊疗水平,促进我科康复医学诊疗水平迅速提高。

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则包括:一、应用该系统后,对康复治疗信息科学、规范管理,提高治疗信息利用率、降低康复医疗过错。按照目前权威部门统计,医疗机构每年的病历流失量在10-15%,如果因此产生医疗事故,若发生一件医疗事故就将给医院造成20万以上的经济损失;二、通过康复数字化平台的标准康复流程路径应用,规范化康复治疗流程实施,通过HIS就诊卡及时回顾病情,专家知识库提供快捷,高效的学习平台,可提高康复医生、治疗师1/4以上工作效率例如:一位医生或治疗师通过系统应用减少5分钟的病人病历回顾时间,按照一天24人的接诊量计算,一天可以增加1/4的工作效率:5分钟×24人=120分钟;120分钟/480分钟=25%。通过提高康复工作规范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按照目前科室病人量保守计算,该系统每年至少创造50万以上的经济效益,一年即可回收投入。

4 总结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专科化是未来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康复数字化平台是康复医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康复诊疗活动提供一个自动化的操作平台。在国家医改政策要求和康复医学发展需求大背景下,集全国顶级康复医学专家的专业优势,提高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施水平,提高康复新技术推广力度,对康复临床诊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康复规范化治疗模式和康复治疗信息共享模式的创新,为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一场数字化革命。

致谢:感谢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王超为本文研究提供分析数据和研究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晓红,丁志宏,曹波,毕霞,赵江霞. 康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 中国数字医学,2015(7):59-61.

[2]李林,廖琳,苏韶生,黄营湘,李小鹏,吴伊敏,伍志平. 康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难点[J], 医学信息, 2014(7): 4-5.

[3]孙立. 建立智能化康复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的重大意义[J]. 黑江科学, 2015(8): 302-302.

中医康复学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老龄化社会;课程体系

康复医学源自于医疗康复,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现代康复医学在中国发展仅有30年历史,最早的康复医学工作人员基本来自于临床医学、运动康复或中医学等专业,而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本科教育自2011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仅有十几年时间。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我国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作为一个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如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度执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康复治疗师,已成为康复医学的重要课题。

康复治疗学在国家2012年高等教育本科目录中归属于医学、医学技术类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就业的方向主要是医学康复科和医疗康复机构。目前,国内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除了医学院校之外,还有体育类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学校由于本身条件不同,自身依附的专业基础不同,所设置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如体育类院校主要从运动康复的角度,中医院校强调的是传统的针灸推拿,医学院校则强调以西医为指导的临床康复治疗学。总之,由于我们国家本专业建设比较晚,现在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设什么样的课程各个院校也多有不同。以下是我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经验。

1.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设立的康复治疗学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本康复理论及技能,能够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比较系统地掌握康复治疗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规范的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和初步的康复研究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机构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等方面的工作。

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康复治疗学的基本技能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这三大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在康复机构工作为就业方向。虽然国际康复医学教育早已发展成为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专业,成立了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师治疗联盟(WFOT)等国际组织,有专业的物理治疗师及作业治疗师培养模式,但至今,我们国家尚没有加入该组织,也没直接采用该教育模式,故我们也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

2.老龄化社会的培养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与老年相关的疾病越来越多,老年人康复的需求自然也逐年增加,作为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将来要为社会服务,老年病人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康复治疗的疾病谱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为此,我们在设计康复治疗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充分注意到这种社会现象,并且专门建立了老年康复实训室,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的康复进行重点学习,以此来适应工作需要。

3.课程设置

有作者指出,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 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和实验制定。该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同时要系统地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 因此课程设置既不能照搬国内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也不能照搬国外康复教育的教学计划,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内容, 制定出具有自己特色又基本符合世界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联盟标准的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1]我们认为,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比较符合目前康复治疗学教育的国情。为此,我们在康复治疗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中,除设置了功能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外,重点设置了与康复相关的课程如:医学物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及康复医学概论,而与康复治疗关系不大的课程像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放弃设置,另外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医学物理学中的力学,诊断学与医学院影像学中的骨与关节,人体运动学中的关节功能等教学内容,这为此后的物理治疗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08学时,其中理论440学时,实验168学时,教学以满足康复专业基础知识为目的,也不同程度加深教学内容。

在康复专业课的教学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康复治疗学的技术课程,有康复功能评定学、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语言治疗学等课程;二是临床疾病的康复课程,有神经康复学、社区康复学、临床疾病概要、内外科疾病康复学、肌肉骨骼康复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使学生基本掌握康复治疗技术及这些技术在临床常见病中的应用,另外根据有些学院的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传统康复方法学,在中医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针灸、推拿和按摩等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中医的传统康复治疗方法。专业课总学时672学时,其中理论480学时,实验192学时。除此之外,学生在第四学年进行集体毕业实习40周,按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和完善实习教学大纲, 制定了实习轮转计划和实习期内要求完成的学习内容。在实习中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

康复治疗学专业是培养康复治疗人才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中, 由于康复治疗学本身的特殊性, 教学应偏重于康复治疗技术, 培养学生的康复操作技能。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中有很多操作技术, 单纯理论课讲解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相当部分的实践操作难以在临床完成, 因而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建设得到领导高度重视, 在医学院实验实训中心辟出400多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康复治疗实验室, 购进设备共约70余万元。现有高、中、低频电治疗机、磁疗机、腰椎牵引机、平衡训练测试系统、语言训练和评估系统、吞咽电刺激治疗仪等大型设备, 建成物理治疗实验室、作业治疗实验室、语言治疗实验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康复评定室。实验室的规模完善, 为我院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为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5.强化人文教育

现在随着医患矛盾的增加,也使医务工作者更加考虑到医疗工作的社会因素和患者的心理因素,而要求医疗服务更加社会化和人性化[2]。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方面我们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教育及三门选修课,增加学生的社会学知识,通过对社会的了解,认识医学康复工作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学生到社会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人文课程总学时166学时,其中理论160学时,实验6学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