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05:39:38

中医药管理论文

中医药管理论文篇1

摘要:药房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药房负责住院部药品的调配、发放、计划、保管、用药监督以及科室试剂的供应。我院中心药房每月药品消耗近800万元,其工作杂、任务重、要求高,尤其现代医院管理要求我们“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工作,向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规范、无误的服务,全方位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此,本文就我中心药房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1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中心药房需要编写自己日常的工作文件。我们针对自己的工作,由主管编写了中心药房工作文件11条,包括:中心药房摆药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配药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发放药品工作流程,中心药房出院带药调药流程,中心药房退药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申请药品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药柜药品管理流程,中心药房值班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实习进修人员学习流程,中心药房输液药品下送岗位流程。我们编写工作文件的目的就是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提供标准化服务,使日常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据可究。

2信息化管理

医院药房信息化管理在药品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正逐步被认可并广泛应用。信息化管理简化了日常工作流程、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加强管理效能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有助于药房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中心药房与各病区及收费处联网。医师输入普通医嘱,经护士再核对无误后提交到药房。药房人员确认后,收费、库存增减等项目自动完成。打印成单,依单摆药,核对发出。中心药品管理系统的药单分为汇总和明细2种,2种模式可随意切换,汇总药品单按药品汇总,明细药品单按床号、患者姓名显示其应用的每种药品。实行中心摆药后,电脑自动划价结算,控制了乱收费和随意减免等现象[1]。患者、护士站、医生站可随时了解用药情况和医疗开支情况,增强了互相监督机制,杜绝了医务人员的搭车用药现象。

3药品摆放坐标定位

3.1药品摆放坐标定位原则:

药品按药物的药理作用兼顾使用频率原则进行摆放,并做坐标定位。其中常用药放中间层,不常用的放最上或最下层。货柜用英文字母表示,层数用数字表示,如A02:表示A号货架的第2层。

3.2针剂摆药单药品顺序:

药品坐标号录入药品数据库,针剂摆药单增加药品坐标号栏,针剂摆药单按坐标号顺序打印,例:A01A02A03A04B01……依次打印。

3.3优点:

药品坐标定位优点主要体现在[2]:①药品规律有序摆放,便于管理及方便加取药品;②对药品坐标进行汇总,生成盘点表,减少工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③坐标定位使摆药单药品显示顺序与药品摆放顺序一致,使针剂调配有序化,减少因跳行而漏配药品的现象发生;④新药上架及时显示,防止发生“找药难”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⑤药品位置清晰明了,为岗位轮换提供有利条件。

4加强药品有效期管理

4.1实行专人管理:

安排1名主责药师作为药品质量管理监督员,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对药品进行检查。对近期、怀疑有质量问题的药品进行登记汇报;保持与药房其他子部门联系,对近期、滞销的药品进行协调,杜绝药品过期现象发生并认真做好特殊药品日常消耗统计。

4.2通过网络管理效期:

效期药品的管理过去是建立药品一览表,可随时更改,由于是人工负责,难免有疏漏之处。微机网络化管理后,我们一方面继续借鉴以前的模式,另一方面又要求所有效期药品入库后,其效期都须同时输入网络,以便及时查询,对于各类效期药品销售、库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既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3]。

4.3设立近效期药品专柜:

将近效期药品集中到一个药柜,由于每月都可能有的新的近效期药物,所以安排专人负责并设定货位。这种办法使近效期药物一目了然,在发放过程中会更加注意,避免了过期药物外流。

5严格麻醉的管理

5.1品空白处方限量领取:品空白处方由各病区护士长至中心药房领取,每次限领一本(100张/本),领用者和发放者当场核对处方数量,同时对领用日期、科室、数量、发放者和领用者姓名进行登记。麻醉科因手术室多,品处方用量大,由统管人员一次领取20本。这样一来,一旦发生品专用处方流失或者被盗用的情况,便有据可查、有案可循。

5.2规范并优化品和的领药流程

5.2.1病区领药流程:按照《管理规定》,病区领药严格按以下流程操作:医生开具专用处方护士检查处方填写是否有缺项护士凭处方至住院药房领取药品并归还上次药品的空安瓿药师发放药品,护士当面核对、签字。

5.2.2麻醉科领药流程:麻醉科负责人清点并统计处方麻醉科负责人凭处方、药品登记单和已用药品的空安瓿至住院药房领取药品药师进行处方录入后发放药品,领药者当场核对、签字。

5.3规范处方书写:

按照《药品管理法》中对品处方书写的规定,品必须使用专用处方并且每张处方注射剂不得超过二日常用量,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超过三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七天。品处方应书写完整,字迹清晰,签写开方医生姓名,配方应严格核对,配方和核对人员均应签名,并建立品处方登记册。

6开展药学服务

药物信息是医院药学领域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它紧密配合临床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而中心药房是药剂人员与医护人员及患者联系的纽带[4]。所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着手开展药学服务,药学咨询和药学监测三项任务,这是时代赋予药师的使命,反映现代药学服务模式和健康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同时也是药师服务观念意识的转变和工作职能的转变与拓展[5]。

6.1药学服务:

指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医务人员、病人及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医院药学服务主要在药物咨询和药学监护两方面进行。住院药房的药师面向病区,与医生、护理人员、病人及病人家属都有密切的联系,其工作特点贯穿了药学服务的全过程[6]。

6.2药学咨询:

利用网络在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势,建立反应迅速、具有综合性和辅助决策能力的药物信息咨询系统[7]和合理用药自动监测系统[8],这是医院药房应用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的。药品信息咨询系统为临床医护人员了解药品发展动态提供了快捷的途径,并可及时方便地查阅医院所有药品的有关信息,加强药房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合理用药自动监测系统把输入的医嘱/处方经合理用药知识库快速查询,自动完成检测,防止不合理用药。1995年英国开发了国家处方集(BNF)电子版,使处方者在网络终端开处方时,能自动与BNF知识库相联系,防止处方错误。美国目前大多数药房对处方中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过敏的电脑检索普及率达75%以上[9]。

6.3药学监测:

临床药学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药学上的临床药学监测通常指监测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与临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指导临床合理选择与调整药物的重要技术手段[10]。这项技术属于技术性很高而且医疗成本也很高的医院服务项目,目前只在一些大型医院得以开展。一般医院开展应当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正确估计自己的市场,或者选择与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联合,以减少盲目投入。一旦开展该项目,就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使这个机构与临床一线有充分沟通,以合理运用,争取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对中心药房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我们在对药品的管理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的调查与分析,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以及其它相关方面的工作,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适应现代药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海莲.计算机联网在医院药房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3):201-202

[2]许卫民,吴丽华,谈住院药房工作的改进[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7):145

[3]杨运朴,刘德泉,秦显菊.住院药房的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54

[4]胡晋江.医疗改革中药剂科的责任[J].中国药房,2001,12(2):861

[5]张石革,马国辉论药师职责转型的时代使命与其必然性[J].中国药房,2006,17(2):841

[6]胡晋红,蔡溱.药学服务实施的量化指标初探[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1,1(1):6

[7]唐经波,赖琪,袁天赐,等.合理用药自动监测网络软件的开发[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1):780

[8]WyattJ,puterbasedprescribing[J].BMJ,1995,311:1181

中医药管理论文篇2

2020年中医药管理局心得体会理论文章创建中医药防疫体系势在必行

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又拿出了过人的看家本事,也再次证明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呈现出未来价值。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安全有效、并形成厚重而独特的“中医防疫文化”。当今,我们更应大力弘扬中医药防疫文化,深刻思考今后如何进一步释放中医药防疫巨大潜能,如何用中医思想引导疫后我国防疫体系建设工作。

中医药防疫体系内容

笔者认为,中医药防疫体系是指:“中医对疫病的预测、预防、诊治、康复的思想理论、防治原则、技术手段、以及产业形态、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综合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理论思想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核心思想,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精华为理论基础,构建与时俱进的疫病防治思想和理论。这种思想和理论进一步表达为:“自然为本、敬天养地、宜物宜人、和谐共生。”如果以此为出发点,人们将重新认识和对待“病毒”,疫病防治对象不仅是“病毒”,还有天地人和其他万生万物,其中重点是人。治理全球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调理人身心灵健康才是疫病治本之道,构建全球生物安全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疫病全球化,以“中医治人”“上医治国”为特色的中国方案将不断体现出现实和未来价值。

防治原则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原则就是四个字:“养内避外”。从“治人”层面讲,养内就是扶正固本、培植正气,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避外就是隔离邪气、驱散邪气。从大环境层面讲,养内就是养护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培植正气和正能量,让地球恢复生态健康。避外就是去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友好之邪,破坏国际和平和谐之邪。

技术手段

中医药防疫技术手段极为丰富,比如针灸、按摩、运动疗法、情志疗法、隔离法、药熏法等。这些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具有举足轻重的防疫价值,将这些技术手段、方法和制度与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并在中医防疫思想理论指导下加以应用,一定能成为全球疫病防治体系中的主导力量。

产业形态

在此基础上,“中医药防疫产业”应运而生,这一新业态是中医药防疫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内容,也是中国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中医药防疫产业涉及产业内容、产业结构、全景产业链条、产业发展趋势等,将对我国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健康的生产方式和形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生活方式

提高公众中医防疫文化素养,促进公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这是中医药防疫体系创建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树立“自然为本、敬天养地、宜物宜人、和谐共生”的理念。尤其要教育引导公众在这次疫后防患未然,树立“治未疫”理念,学习掌握中医防疫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身心灵调养,培植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药防疫体系特征

中医药防疫体系是在中医药几千年积淀的防疫文化基础上,通过传承精华、与时俱进,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疫病防治综合系统。该体系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整、自成体系、大边际、高度综合系统。既要自成体系又具有前瞻性,能与多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尤其与国家和国际卫生防疫体系相融合。

中医药防疫体系保障措施

该体系是一项边创建边完善的动态化、持续化工程,在创建和实施过程中要有以下保障措施:

政策法规

出台、修订相关政策法规,尽快出台民间疫病防治确有专长医生行医资质和技术手段、产品审批特殊政策法规;设立常态化民间医生行医资质、产品文号审批绿色通道;尽快对公民遇疫期防疫和疫前疫后的“治未疫”知识普及教育立法。

组织机构

成立国家层面中医药防疫体系课题组,研究和编制国家中长期中医药防疫发展规划;成立各级中医药防疫行政机构,负责中医药防疫工作和贯彻实施相关工作;成立国家中医药疫病防控联合组(包括国家队、地方队),特别将民间确有专长的医生纳入人才储备,由国家统一调遣。

人才培养

在中医药大专院校、职业技能学校开设中医药防疫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对临床医生进行中医药防疫继续教育培训。

项目储备

大力发展中医药防疫产业,创新研发“治已疫”和“治未疫”项目,建立项目库,准备疫情应急、防治预案。尤其要大力研发生产“治未疫”项目。

舆论支持

各级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要大力宣传中医防疫文化科普,尤其要加强包括“治未疫”在内的“治未病”文化理念和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包括中医防疫文化素养在内的中医药健康素养。

资金支持

中医药管理论文篇3

医药经济文献,是医药经济知识或信息与记录载体的统一体,是专门以医药经济管理学科或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献。

医药经济文献涉及到医药领域的经济理论、经济技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信息、经济生活、医药贸易等方面,其目的是反映医药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新动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医药科研、生产、销售、管理、市场等各方面。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全国医药统计网::企业黄页、企业商机、行业资讯、医药法规、政策要闻、公告通告等。

中医药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 中医药 激励机制 人才

中医药是我国原创医药,被公认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近年来,国家为振兴中医药发展事业,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要实现这两大战略目标,需要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1 多层次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

中医药人力资源需要满足各层次卫生服务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

1.1 高级中医药人才

高级中医药人才是对中医药的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高层次人力资源。该层次的人才包括: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和指引中医药学术发展方向的学术大家;具备熟练专业技能,掌握独特的诊疗技术,能够创造新的治疗途径和中医治法的临床大家;对中医药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提出正确见解的现代科研人才;对中医药教学具有深厚造诣的中医药教育家和名师;在国外宣传中医药文化,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有重要突出贡献的人才。

1.2 中级中医药人才

中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中级中医药人才包括:能够熟练地将中医药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的医师;从事主要教学工作的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从事中医理论、现代中药研发、临床诊疗技术研究的中医药科研人才;从事中医药生产流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事维护中医药市场秩序的中医药行业管理和法律人才。

1.3 初级中医药人才

初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初级中医药人才包括:临床经验还有待积累的中医药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农村和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按摩、保健、刮痧等操作相对简单的中医药人才;从事与中医药生产经营相关工作,投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

2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指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涵盖临床、科研、教育、管理、法律、营销和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体系。

2.1 中医临床人才

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中医事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临床疗效的保证依赖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临床人才需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能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思想给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用药[1]。临床中医人才可以分为全科型和专科型。全科型中医临床人才适应于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专科型中医临床人才能够针对一些中医擅长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提供独特的治疗方法。

2.2 中医药科研人才

中医药科研人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近代以来,西方医学的传入使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了很多质疑,甚至被要求废止。而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和积淀,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实践证明中医在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症和新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然而中医药理论和作用机理大多无法用现有技术去解释,需要中医药科研人才寻找新的途径。

2.3 中医药教育人才

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需要广大的中医药教育人才。既包括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还有带徒的老中医。中医药教育人才要熟悉中医药经典著作,领会中医药的精髓,把对中医药学的领悟融入自己的学识中,并准确传授给学生。同时由于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问,中医药教育人才要启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悟性,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水平。

2.4 中医药管理人才

中医药的发展既需要统领全局的宏观管理人才,也需要擅长于中医药企业经营和医疗服务机构管理的微观管理人才。宏观管理者负责拟定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政策,出台各种行业管理规定,执行对中医药市场和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他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进行中医药资源配置。微观的管理人才,如地方中医药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他们对中医药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对防范医疗事故和药害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2.5 中医药法律人才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作为我国原创医药的中医药,其知识产权保护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日本的汉方药,其组方来自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然而其方药却已率先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和商标保护,严重威胁着中医药的发展。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懂得中医药法律的人才,首先要重点研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重大课题[2]。同时国内的中医药发展也需要中医药法律人才,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护下,中医药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2.6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是中医药产品供应和服务提供的载体。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既要有中医药背景,又懂营销和商务手段,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专利和药品注册法规。在推广中医药的过程中,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在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否则将严重影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形象。尤其是外贸人才,他们将中医药推广到世界各地,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力量,需要了解与中医药有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找准进入渠道从而打开国际市场。

2.7 中医药对外交流人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医药需要我们扩大宣传,增强对外交流工作。与国外的卫生部门、医药院校、研究机构的互访与合作,在外国开办中医药学院,设立中药店和中医诊所,借助国际型展会和论坛等各种平台宣传中医药。这些都需要既懂中医药又懂得外国语言的人才将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用外国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跨越语言的障碍,使外国人能更多地了解中医药。

3 政策建议

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需要各界中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在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方面,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运作目标相结合。

3.1 建立全方位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要围绕中医药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以大学教育为主,其他培养模式为辅的培养机制。根据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要,合理地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培养中医药科研、临床、教育及交叉复合型人才。对于临床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其他培养方式的结合,如通过师承教育采用名老中医带徒方式,使一些中医药独特治疗方法得以传承和延续。

3.2 建立中医药各类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

政府首先要增加对中医药的投入,为中医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给中医药人才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给予表彰奖励,对在临床和科研的奋发上进的人才应该给予晋升的机会。从而通过各种激励方式,调动中医药人才的积极性、使中医药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中医药管理论文篇5

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不仅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内容不够细致深入。蔡慧贤[9]从社会制度、利益关系和文化观念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医药文化出现传承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张建中等[10]基于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提出了加快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建设的措施与构想,并设计了实现建设目标的保障措施。孙光荣[11]从战略视角,论述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提出了其传承和发展的战略措施。靳琦[12]、王键[13]、杨丙红[14]等对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的作用、思路、方法、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徐桢等[15]分析了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魏一苇等[16]从传播环境的严峻性和传播者自身的窘迫性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困境。目前研究仍多是从中医药文化的人才培养、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等老生常谈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分析、普遍功能、方式、模式、路径、策略、机制、理论依据等方面的创新挖掘少之又少。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实现,需要依赖新的传承与传播的理论机理和路径创新,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

2中医药文化价值传承与传播的新理论依据

2.1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代机遇

不可否认,西方科学主义在诸多方面对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客观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帮助,但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和不足。在科学主义思维下成长起来的西方医学,亦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一是还原论的局限性,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械地把人体当做一部机器来看待,力求在最微细的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没有办法解释整个机体的各种情况。还原论对于很多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比如高血压病发生原因的研究及各种自发性免疫系统疾病的研究等,凸显出它的局限性。二是单纯的医疗“治病”模式,忽视了人体健康的整体性及健康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在西医机械的生命观下,通过各种仪器观察和检测生理、生化指标,按统一标准判断病症,对症下药,重视病的普遍性,不注意人的特殊性,不注重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所产生的影响,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三是治疗上多采用对抗、攻击性疗法,少有调动机制、自身平衡、修复作用、养生保健疗法。西医在对疾病治疗中少有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对抗疾病,这在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下凸显出越来越多的不足。随着世界科学知识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多种知识的深度交流中,中医药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特色技术被世界重新认识,慢慢为世界所接受,中医药文化价值也渐渐走向世界。如在中医学中处于“圣度”地位的“和”的理念,不仅仅是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气的和谐,要求人的心身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再如“仁”的价值内涵,是中医文化价值中内涵极其丰富的关于个人道德情操修养的部分,“医乃仁术”和“医者仁心”有利于突破纯技术主义的框架。同时“仁”不只是蕴含医道和医德方面,普通人同样需要在道和德方面具备“仁”的思想高度,在处理情志及人际方面要有宽容的心怀。对中医药文化中这类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审美情趣的传播,从实际意义上讲,有利于促进当代民众的身心健康,让人们在嘈杂的现代社会中在心理上寻找到归属,促进个人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逐渐传播,让世人更深刻地领悟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对促进社会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公众对中医药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得到了公众的重新认识,不断积累着更加深厚的传承与传播的土壤。由于西方科学主义及西医科学面临的困境,西医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解决之间脱节、疾病谱的转变使医疗成本大大增加、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需要整合,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促使人类寻求新的医学转向。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加强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结合,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个双向转化的桥梁。转化医学遵循的是循证医学的原理,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整合,聚焦于具体疾病,以疾病诊疗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患者为目标。转化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要求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显然这体现和吻合了中医药学的特征:实践性、经验性及中医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疾病个体实施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发挥自身优势的契机。与此同时,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也充分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时代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完好状态。并且规定了有充沛的精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敢承担责任等十项健康标志。人类健康观念从只关注生理健康到生理与心理健康并重,且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中医药文化中诸多生命观、生活观、治疗观、养生观,尤其是“治未病”理念相吻合。这些都为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

2.2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提供了和市场分工协作的理论依据

新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达国家的社会再造浪潮,是“管理主义”或“新管理主义”运用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结晶。其本质是重新发现公共品的价值,试图通过企业方法实现社会公益目标和公共品异化。大卫•奥斯本和泰德•盖布勒的《重塑》一书提炼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精髓的十个方面:起催化作用的,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的,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17]。较之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现了不同的特征。首先是重新定位了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增强对“顾客”需要的响应力。其次,更重视活动的结果和产出及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充分放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公共需求。三是强调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的垄断性,即并非所有公共服务都要由提供,而是应根据公共品的内容及性质,灵活采取供给方式以满足需求。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是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制度价值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创新的基础上,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提出的一个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务员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不是试图通过控制使社会朝新方向发展;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在思想上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具有民主性;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方案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过程得以最有效并且最负责地实现;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公务员不仅仅要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回应,而且要集中精力与公民以及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责任并不简单。除市场外,公务员还应该关注法律、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重视人,不只是重视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18]。新公共服务理论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

2.3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公共服务有效实现的路径

关于完全提供公共产品的“失灵”,一直都是一个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福利国家“福利危机”的出现,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低效受到很大诟病。面对公共产品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与“失灵”,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要么“市场”、要么“”的二分法模式已不能满足公共事务治理的需求[19]。基于此,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市场和这两个极端之间,公共事务存在着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由于各类主体在功能、结构、外部运行环境等方面的互补性,可以有效解决采用某种单一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供给的优化配置[20]。显然该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主张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提供公共物品,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2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网络化,即超越了企业治理的局限,单纯的范围。以公民为主体,私人部门、公共部门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精诚合作,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增加效益,缓解治理的压力。

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新探索

3.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品凝集界定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都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无不重视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市场配置的重要弥补作用。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如中医院、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中医适宜技术等,都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普及,是一种共同资源。依据准公共品的“拥挤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针对广大群众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中医药公共资源的功能,提高中医药文化价值提供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3.2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公共服务中的特色与优势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性为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及传播的路径提供多元性思维。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为满足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医疗机构、高校、社会团体、企业、民众共同参与治理,既需要推动,又需要市场的补充;既需要学术建设的发展,又需要经济建设激励,以建立健全合理的、长效的运行机制。及其主管部门负责主导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向、政策,制定与组织传承、传播发展的计划,负责监督、考核,引导资金的投入。非社会团体可进行资源调研,推出公益服务。高校或中医药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知识技术优势,可进行学校和合作、校企合作,让知识真正服务公众,加快知识向实践转化。营利性组织在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活力,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多方协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承担各自的责任,分享应得的利益,满足群众需要[11]。

3.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路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循证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同时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开展健康管理已成为趋势。虽然我国也逐渐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但由于资源的不足,仍普遍“重医轻防”,忽视各种健康风险因素的危害。要充分调动各个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中医药文化价值在社区健康管理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内容丰富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具体措施,在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中医锻炼方法、中医药知识、医疗药膳、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等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的诸多内容,在健康管理的实践中,应通过多元主体及多种路径,推广到各类人群中去。再者,从中医药文化价值自身角度,操作简单、安全,设备、场地的要求较低,诸多具体适宜技术简、便、廉、验,极适合在社区开展[22]。因此,应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努力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

4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创新方法

4.1领航掌舵建中医药特色健康社区

中医药文化价值对社区健康管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社区是中医药文化价值实现的前沿阵地,是传承和传播的基础,是中医药特色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场所,是最能为民众提供可及的地方。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社区,中医药必然能发挥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依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应发挥领航掌舵的作用,协同各方主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发挥战略导向作用,进行长期及短期发展的政策规则制定,为各主体的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实现。二是充分发挥资源投入的主导作用,弥补民间资本投入的不足。对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健康社区建设,应主导优先配置资源,保障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培养与投入等等,有利于健康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发挥最重要的管理与监督作用,完善管理与监督体系,监督各方主体提供服务的质量,以群众满意度为指挥棒,及时调整政策,激励与规范各方行为,有利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4.2中医药文化健康社区模式: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市场、社会多元共治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及上述论述,中医药文化价值在社区的传承与传播中,不再是唯一的决策中心,以公民健康为中心,、企业、非组织、公民应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社区健康自主治理新体制,实现管理主体和权力中心的多元化,实现“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市场、社会多元共治”。这为其他非机构参与社区健康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实现了公共服务社会化,最大的优势是各方都能发挥自身最优势力量,相互整合、相互弥补、资源互补、协同增效,提高了供给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4.3中医药健康社区的协调效应:中医药文化价值增值,实现各方效益最大化

中国特色健康社区治理模式,公共品的利用可通过价格歧视增值。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医药文化服务及产品,企业可依据消费者的偏好、品味、收入、阶层等因素对不同消费者设置不同的价格,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情况收取不同费用,使消费者都能以合适的价格获得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区别定价,尽可能利润最大化,增进收益;公众又可最大程度上使个人福利最大化;中医药文化价值以这种市场制度获得社会认可,加快传承与传播,同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非部门主动参与功能的扩大

以中国特色健康社区为平台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价值,除部门发挥领航掌舵作用,高校、医院、各社会团体等非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尤其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医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之地。其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之地,不能局限于自身范围内搞实验和学术研究,师生应当走出校园,深入社区群众,采取各种方式,给社区提供知识和技术,将中医药文化价值普及并应用,用中医药知识惠及群众。这不仅造福民众,同时能够更好地让中医药文化价值获得民众认同,促进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促进高校的自身建设发展。医院同样是知识密集的地方,公立性医院应该采取短期或长期的多种措施,如开设社区中医服务门诊、举行各类义诊活动等,将中医药文化及技术传播到基层。各类社会团体亦应在健康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公益性作用,以各种形式补充资源。

4.5市场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竞争机制、效率机制主导、非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社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可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健康需求。为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人群的需求,市场应当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将一些资源配置到有偏好的人群手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企业俱乐部的“选择性进入”是使中医药文化价值资源更体现价值和效率的有效方式。企业组织依据市场对中医药技术与价值的不同需求,以企业力量提供设施、人力等资源,组建俱乐部,充分满足和尊重特定主体的选择性,以人为本设定具体内容。设定合适的准入制度,既提升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同时增进社会福利价值。

4.6组建自主治理的健康俱乐部,民主程序化

中医药管理论文篇6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论描述逻辑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

民国时期《北平医药月刊》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探讨

图书馆新媒体的应用概况及研究进展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专业图书馆中的应用

医药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医药类双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思考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

基于CBM的我国民族医药学文献计量分析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

当代山东中医经方医案资源系统建设探讨

地方志中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及利用研究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特色数据库现状与发展研究

面向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书目推荐服务研究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中医方剂数据库文本挖掘数据预处理的尝试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

高校图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

基于CBM的我国针灸实验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我校教师利用图书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SCIE收录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浅析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图书馆文献采访中读者荐购工作探讨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白细胞减少症方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调查分析

论CDISC标准与中医临床试验数据交换标准的开发

高职院校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特色

中医药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实践与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高等医科大学图书馆的SWOT分析及其创新对策

数字出版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职能转变的思考

中药量子信息素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要旨之探讨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

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对策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元数据方案设计探讨

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

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建议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图书馆读者借阅行为研究

图书馆建设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与对策

论数字时代中医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医药管理论文篇7

本刊设专家论坛、综述、论著、实验研究、药理与毒理、临床研究、药物与临床、麻醉与镇痛、医学检验、病理分析、影像与介入、病例报告、医疗器械、中医中药、生物医药、药品检验、制剂与技术、药师与临床、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经济学、调查研究、护理研究、教育研究、科研管理、法规与标准、卫生研究、医疗管理、产业与市场、医药监管、工作探讨等栏目。是广大医药卫生科研、教育、医护、药事、经营管理等人员了解医药研究进展、发展动态,展示医药科研成果,学习先进经验,探讨工作难题,交流和提高业务学术水平的得力助手,也是发表医药学术论文的阵地。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可获得继续教育学分。本刊订户凭订阅单复印件投稿优先发表。

社址:北京市朝阳区通惠家园惠润园(壹线国际)5-3-601

邮编:100025

投搞热线:010-5967906159679063

发行热线:010-59679533

传真:010-59679056

中医药管理论文篇8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

第三条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第四条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

第六条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第七条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八条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九条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条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十二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诊疗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条中医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核发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发给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中医医疗广告。

的中医医疗广告,其内容应当与审查批准的内容一致。

第三章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十四条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第十五条设立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

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第十七条承担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30年以上并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

第十八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并担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以及继承人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的要求,对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为中医药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十一条国家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将其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取措施开发、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成果,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十二条中医药科学研究应当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的协作攻关和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第二十三条捐献对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批准,防止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

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

获得定点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九条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促进短缺中药材的开发、生产。

第三十条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药评审、鉴定组织或者由中医药专家参加评审、鉴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审批机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取消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一)不符合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

(二)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未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

第三十三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未按照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中医药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审批机关予以撤销:

(一)不符合规定的设置标准的;

(二)没有建立符合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破坏中医药文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损毁或者破坏属于国家保护文物的中医药文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篡改经批准的中医医疗广告内容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广告批准文号,1年内不受理该中医医疗机构的广告审批申请。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撤销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后,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查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所称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

中医药管理论文篇9

国家对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颁布了相应的细则和文件,比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等等论文联盟,加强基层医院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医院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

1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的基本现状

1.1 药师的学历低,专业知识不足

作为临床药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也要熟知。而基层医院临床药师缺少学习培训的机会,专业素质不高。

1.2 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服务不重视

由于医院领导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投入资金少。医院的资金都投入在有明显收益的项目上,临床药学可用的医疗资源少[1]。

1.3 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目前有关于临床药学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遇到问题没有明确的技术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的发展。

2 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对策

2.1 全面提升药师素质

为了从根本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素质,科室内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医院提高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视,鼓励药师参加各种医师考试,为临床药师提供更多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支持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更多原创性学术论文。在临床医学小组,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讲座,积极与地方医院或上级医院加强学术交流,以专家辅导或者集体讨论形式[2],不断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提高临床药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个人素质的提高推动临床药学服务的进步。

2.2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作为临床药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解患者特征,尤其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对于一些毒副作用强、治疗量狭窄以及血浆浓度高的药物,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参考药代动力学理论,适当调整用药的间隔时间与药剂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外,通过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评价因果关系,并将成果上报到监测中心,可减少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避免出现药源性疾病,发挥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

2.3 做好临床沟通工作

药师仅掌握医学与药学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可能由于临床经验缺乏而在工作中束手束脚,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临床沟通工作。首先,医师转变观念,做好医生的“参谋”;其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仔细倾听患者病情,参与制定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另外,临床医师还应做好药历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对于一些个性化的用好过程,且疗效显著,应详细记录[3];如果出现病情反复,也要记录相关内容,包括临床用药目标、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患者体征、用药史、过敏史等,进行分析与总结。做好临床药学服务工作,需要不断坚持、不断积累经验,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

2.4 完善药学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医院药品信息的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积极开发为药学咨询服务的软件,并应用于局域网。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网络管理中心,配备专业信息药师,督促临床药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 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基层医院来说,大部分患者的医学知识都很贫乏,容易受不良药品广告的影响,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也缺乏了解;在治疗时通常都是药师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开药,对新研发和价格昂贵的药物治疗期望值过高,对药物的认识性太少。比如,有些慢性病患者长时间服用同一种或多种药品,却不知道这样是潜在危险的,有害身体健康。用药方式又不正确,再加上用药安全服务教育不到位,加大了药品危害的可能性[4-5]。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中医药管理论文篇10

(一)中医与西医人才培养界限不清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是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现代中医学生接受的是大班式的教育,与西医学生无异。在中医课堂上,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被搁置一边,转而学习西医的病理生理及细胞等医学知识,中医课堂上大量讲授西医知识、理论,使得学生的中医理论知识匮乏。加之中医是一门重视实践经验培养的学科,缺乏实践经验、远离临床实践的结果便是中医学生毕业后看不懂舌苔、不会切脉,诊断疾病依旧是靠化验单、听诊器。

(二)中医与西医医疗服务界限不清中医采用从天到人的思维方式,借用阴阳五行学说去认识人体,中医相对西医疗效较慢,且大多数中药煎熬麻烦、制炒复杂。因此,大多数的患者倾向于选择西医,这只是中医药本身性质,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医医疗服务的主体———中医院的经营模式与西医院界限不清。这主要体现在今天之中医医院,乃是仿照西医医院的做法,抛弃了自己的发展规律,最终导致中医优势的丢失。甚至有学者断言,截止目前,我国已无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医院。一大批的中医院西医化,中医院的诊疗业务,主要靠西医仪器检测与化验来查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断病、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治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医疗机构普遍重西医轻中医。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各类医疗机构中医药业务逐年萎缩、中医院门庭冷落。有学者调研统计,目前一些中医院的中医药收入仅占业务收入总量的40%,综合医院的中医药收入在医疗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则更低。

(三)法律对中医药资格管理混乱首先,从中医药的资格准入来看,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所考内容有不少是西医内容,而在当前中医高等教育模式下,西医是中医专业者必修的课程,中医类职业医师考试中的西医、药理基础成分比重也在五成左右,中西医含混不清。其次是规范中医药的法律文件繁多,中医药管理缺乏统一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立法取得磊磊硕果。既有如《中医药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专门规范中医药的法律文件,也有对中医药同样适用的其他医药类法律规范,如《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然而,也正是因为中医药立法繁多,从而导致中医药法律分散,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中医药管理现状的出现。

二、美国替代医学管理模式简介

从中央到地方,我国都有各级中医管理机构承担管理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职责,但存在着职能分散,缺乏统一管理,表现在管理上、机制上、运营上缺少活力,难以实现中医药发展的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式、草药质量控制标准、传统医学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对我国中医药的管理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近年来,西方国家已开始将主流医学以外的其他医学统称为补充和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简称CAM)。在美国,西医以外的医学体系被称为综合医学(IntegratedMedicine)、替代医学(AlternativeMedicine)、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Medicine)以及非正统医学(UnconventionalMedicine)等,但以替代医学最为常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及针灸也被纳入这一范畴,而且是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且最为辉煌的部分。除了中医药以外,美国替代医学体系中还包含有印度医药(Ayurveda)、顺势疗法(Biofeedback)等。

(一)替代医学的科研1992年,美国国会授权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成立了替代医学办公室(OAM),该机构成立之初科研经费只有200万美元,但到2005年已剧增为1.23亿美元。之后于1998年美国国会又将其升级为国家替代医学中心(NCCAM)。哈佛医学院已开设9年的CAM教育,并且每年招收2-3名替代医学博士,推进中医及其他替代医学的研究。

(二)替代医学的临床运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42%的美国人用替代疗法,替代医学的就诊数和花费均超过自费看西医[11],而中医是替代医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最常寻求CAM治疗的疾病为背痛、过敏和哮喘、关节炎、肠疾病,最常用的CAM为按摩、针灸、草药和脊椎治疗术。替代医学在美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大众对常规的治疗方法不满意,常规疗法对某些疑难病无效,价格昂贵,过于注重治病而忽视保健。

(三)替代医学的教育CAM在美国的教育可分为三个部分。1.CAM学院:目前大约有90所,学制一般为3~4年,主要为针灸、中药和脊椎治疗术;2.医学院的CAM教育:有64%的美国医学院开设CAM课程,哈佛医学院已开设了8年,美国医学院教育委员会成立CAM小组,并纳入每年年会讨论议题;3.CAM继续教育:已成为目前医学院校热门课程。此外,1996年NIH成立了CAM博士后项目,每年吸引大量的医生前来申请。

(四)替代医学的立法美国第一个中医法于1973年4月20日在内华达州诞生,该法案从正式提出到生效,仅仅用了5周的时间。目前美国已有4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中医立法,其它州也正在讨论中。中国教育部所属中医院校的本科临床专业的毕业生都有资格参加中医的执照考试,美国90所替代医学学院中仅有大约30所被承认,各州的立法和执照不尽相同。

(五)替代医学的资格获取与执业美国政府和卫生界将中医针灸作为补充疗法和替代疗法,绝大多数州都承认中医针灸的合法使用,并将其列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对中医针灸的管理多由州政府委托针灸专业组织进行,但加州州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却设有针灸局,直接对中医针灸的考试执业进行管理。从1982年开始,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委员会NCCAOM就建立了美国针灸/中医国家标准。NCCAOM在全美43个州和华盛顿特区提供执照考试。美国除加州外,各州的管理机构均接受NCCAOM考试成绩,是从事中医,成为美国针灸师的准入考试。从美国的规定可以看出,中医师在美国执业的规模大多较小,更多是以诊所的形式出现。他们就是利用中医自身的优势进行诊疗,如把脉、针灸、推拿、开中药的措施,而不是去开西药营利。据了解,一个中医针灸诊所的年业务收入可达20~30万美元,除去税收和各种成本,可能纯赚6~10万美元。因此,美国的中医师收入并不低。

三、我国中医药管理改革的具体途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家,它吸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理论的建立首先是得益于古代哲学。先秦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关于整体观、阴阳、五行、气、精、神等的论述及其概念成为中医理论之渊源。而西医学注重科学思维导向,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组织细胞的改变,观察细微而准确。中医与西医分明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都不一样。所以,中医执业资格和西医执业资格要分开管理,不能相互混合。我国的医学发展状况类似于美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西医外尚有其他的民族医学,如中医、藏医、蒙医、壮医、维吾尔医、彝族医学、萨满治疗仪式等。而美国除了西医外,也有其他众多的非主流医学。如何处理好西医与其他医学的关系,成为了美国卫生行政当局极为头疼的一个问题。所幸美国发明了替代医学管理模式,这才平衡了美国主流医学与替代医学的关系。我国对中医的管理可以借鉴美国替代医学管理模式,将中医和西医分开管理,不再用一种评价体系去衡量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模式。根据中医的特点,正确划定中医与西医的界限,制定出适合中医发展评价标准体系。具体措施,笔者建议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生课程中的多数西医内容删掉,让中医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中医知识的学习上。另外,根据中医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特点,可为中医学生多设置一些实践类的课程,比如可以去社区中心义诊、去医疗机构见习,鼓励中医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参照中医传统的师徒授课模式,为中医学生安排“实践导师”,即中医学生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同时还有具备丰富医疗经验的“实践导师”指导学习,以填补中医学生实践知识欠缺的漏洞。

(二)医疗服务方面首先,中医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正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中医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应当尽量少用甚至不用西医的检查设备、治疗方法。中医应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强项,而不是在辨病治病上与西医一决雌雄。自古以来,中医并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疾病的研究及祛除上,而是放在调节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如美国中医的做法,集中精力发挥中医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针灸、推拿、中草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可是有几个中医院的医师对这些中医诊疗技术运用自如呢?有些县中医院甚至连针灸科都没有开设。美国中医的医疗服务机构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就在于立足中医的自身优势,而不是效仿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