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3:33

生物学的重要性

生物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生物化学 生物教育 教学方法 重要性

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命物质的一门生物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在其研究范围中,也融入了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及免疫学等理论和技术,而且与其他医学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叉。因其研究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发展的也比较快,所以学习难度比较大,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基A课程。生物化学的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对于高师学生毕业之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

在我校高师生物教育课程中,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二学习。在这个时间,学生们已将掌握了一定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掌握。但是由于下学期学生们要进行教育实习,很多学生会认为它只是一门生物教育的必修课程,其与今后的职业和教育实习关系不大,在考试前突击应付考试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时刻强调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既要考虑教材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新知识的拓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生物大分子。这是生物化学内容的第一部分,介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酶的催化性质及在医学上的应用。在教学中要强调这些基础知识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2.代谢及其调节。包括糖代谢、脂质代谢、生物氧化、蛋白质分解与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等。3.基因信息的传递。介绍DNA生物合成与修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信号转导等。4.专题篇。包括血液与生物化学、肝与生物化学、维生素、水与无机盐代谢、酸碱平衡、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原理及应用。以上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要重视其内在联系,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内容的衔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授课形式要从讲述课本内容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现总结几种对于生物化学教学较好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处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原本闭塞的思维活跃起来,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观察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这样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科是具有活力的学科,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的讲述,学生们很难体会到它的生动及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知识点与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生物化学涉及许多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式,尤其是对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这一部分,既相互联系,又存在本质性的区别。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病例讨论其联系与区别。例如:给酮血症的动物适当注射葡萄糖后,为什么能消除酮血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加强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实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教学目标而组织的教学活动,是科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化的重现。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试验教学在生物化学学习中应该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因为试验条件不足,限制了学生动手探究知识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试验教学,这样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及民主讨论的科学作风。

近年来,很多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化学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进展,通过实验课,教师可以把新的科研成果分享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接触到了最新的技术,又可以促进教师继续创新研究。科研促进教学,教学问题在科研中得以解决,相辅相成,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总之,生物化学的内容在不断的更新,除了要参考一定的权威性教材外,还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学生应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重视生物化学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合格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艳君,陈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2,(05).

生物学的重要性篇2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分析,教育基本上都是顺应着时代,且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前进,而实验教学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不例外。实验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方法,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验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原则—将知识立意改变为技能立意。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生物实验高考内容与形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且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分析,实验部分是学生的薄弱点,且也决定着学生分数的高低[2]。可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强化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且更加轻松的学习抽象的生物知识。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这也就更能突显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程已经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且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来进行。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认识当前教育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能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认知的基础上,还要优化实验教学的理念,同时要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检测生物组中的有机物”这部分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由鸡蛋、馒头等材料引入到本节课的话题中:“鸡蛋、馒头含有哪些有机物?能不能自主设计实验操作验证。”这时,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整个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进行解释并给学生说明原理,核心部分全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突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实验教学趋于生活化

实验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实验感兴趣,那么也会主动参与到生物实验中,且实验学习的效率也更高。因此,为了能达到实验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促使教学趋于生活化,将抽象的实验知识变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3]。由此可见,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并从生活中发现生物,这对于促进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压的现实意义。以教学“细胞呼吸”相关的内容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呼吸系统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完成呼吸系统的模拟装置,这个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在此之后,学生也基本了解了细胞呼吸与人体呼吸的联系,之后我给学生播放生活中常见的酿酒以及蒸馒头的视频,巧妙的引入了酵母菌与其呼吸类型的装置设计以及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能牢固掌握这部分的知识点。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有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可见,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4]。在教学“检验细胞质的DNA与RNA”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四人,各个小组中的成员分工合作,比如,一位学生负责总结实验结果,一位学生负责观察显微镜,一位学生负责制作涂片,一位学生负责染色。在此基础上,学生围绕教师给的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DNA集中分布在细胞核内,RNA集中分布在细胞质当中。可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更高,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生物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陈欣.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7):122.

[2]侯国锐.高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策略行动研究探索[J].理科考试研究,2015(9):封3.

[3]卞存维.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3(8):50.

生物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后进生;培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91-01

一、引言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表象是“物”,内容是“理”,由“物”到“理”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应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被爱的心理需要,但对于学困生来讲,这一需要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想改变物理后进生的现状,就要学会在教学中管理,与他们友好相处,真心关心和爱护他们,提高其内在学习动力。 做好物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对后进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后进生常见的类型

1.智力因素型:这类学生占差生比例很小。他们的特点是:智力、能力方面较差,比如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像力等比较低,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2.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不够,学习的认真程度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一项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3.后进生的显著特点是,情绪易波动,意志比较薄弱,并缺乏学习毅力,害怕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4.动力不足型,这类学生占总差生人数半数以上,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学习习惯、意志等明显低于第二类学生,因学习动力因素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的特征较明显。

三、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后进生

信任是开始。教育就应该有信任。如果说爱是教育的前提,那么信任便是教育的开始。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与赞美,其实它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助燃剂。后进生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具有胆怯心理;具有压抑心理;具有惰性心理;具有逆反心理;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确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但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来判定他们的优劣。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后进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多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要让他们明白:做任何事情,光有热情和兴趣不够的,还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培养学生求实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严格训练,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以及物理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成绩,充分体现出转化后进生的价值。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起来。

关爱是前提。作为教育者,爱学生,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 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后进生身上尤为明显。教师要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不放弃、不抛弃,密切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后进生知识“欠账多”, 遇到后进生出现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信任。

教师要注意挖掘物理后进生的潜在力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一旦发现他们学习物理稍有进步,教师就应大力表扬和鼓励,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后进生才有可能沿着老师的期望发展。促使他们实现由“帮助成功”到“尝试成功”乃至“自主成功”的转变。

四、持之以恒,反复教育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也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和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后进生内心世界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自信与自卑、努力与懈怠、开朗与忧伤、大胆与怯懦、自主与依赖交替发生。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闪光点”逐渐扩大,使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针对每个后进生的不同情况,细心观察,掌握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转化工作才能争取主动, 从而帮助其正确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多注意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树立信心,取得新的进步。 转变后进生最主要的就是与后进生的感情建立,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以爱育爱。 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作为载体,构建和谐的班级集体。教师处处要成为后进生的表率,教育学生的德育原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师生间言谈应注意无损教师的身份。利用其优势克服缺点,首先肯定后进生的多样才能,发挥出来会为班集体增添不少荣誉。让他心悦诚服地感到老师信任他,有了信心,才能充分发挥后进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后进生在学习中能得到老师的一次鼓励,一个微笑,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闪光点也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五、结束语

生物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预习 实施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和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与学生的成长历程相比,学校教育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往往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其中,预习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很好的途径。然而,如今很多教师和学生恰恰容易忽视预习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如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要想真正地学好这门学科,仅掌握一些生硬的生物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努力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来提高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而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一、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作用

1.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教师往往会列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有次,提高学习的效率。然而,这也容易桎梏学生的思想。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指引下直奔主题,而忽视了其他一些“非重点”的知识。要知道,在科学领域,并没有所谓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所创造的科学成就往往就是从一些“不重要”的小细节入手的。在预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探究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的探索空间。而在自由的探索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需要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对教材上的新内容进行理解和判断。在此过程中,利用哪些知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依靠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自然能够提高自己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得自学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3.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上,那些上课积极发言,反应活跃的学生往往都是“肚里有货”,这些学生都提前做了“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当教师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学生才能与教师有“共同语言”。倘若学生在课前连教材都没有翻过,压根不知道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上课的时候,就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往往是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从而导致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只能听凭教师的“摆布”,掌握一些机械的知识。所以说,学生经过课前的充分预习,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东西拿出来与教师一起探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能够与教师共同探究和思考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教师指导学生实施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些学生在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以后,往往就在上课之前把教材内容大致地浏览一遍,这样就算预习过了。事实上,这种预习并不能称之为有效的预习,真正有效的预习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为了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

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很多教师在新课结束以后往往会针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比较有效而又便捷的预习指导方式。教师围绕着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自然就会沿着知识的轨迹行走一遍。另外,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预习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回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去寻找答案,并且,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变得更加深刻。例如,在讲到“遗传和染色体”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生男生女是不是由母亲决定的?在旧社会,往往把生不了男孩的罪责怪在母亲的头上,这个说法对不对?我国的计划生育规定,在农村地区,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就不允许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则允许生第二胎,这种规定会不会导致我国的人口性别失调?”就这样,通过几个生活化的问题就把学生顺利地带入了正确的预习轨道,从而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

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活动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提纲,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预习提纲,再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有了提纲的指导,接下来的预习活动学生就不至于脱离轨道,从而大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3.利用作业引导学生预习。

很多时候,口头上的预习要求往往难以保证全班学生的参与,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利用布置作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这样在下节课新课讲授之前,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不但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能够通过作业及时发现问题,从而给予新课讲授一定的指导。

预习环节是生物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前有了充分的预习活动做基础,会让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更加科学高效。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科学指导,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来推动生物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目标更有效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智红.试谈生物课预习方法的指导[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1(02).

生物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 激发兴趣 能力培养 实验操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11-01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加强实验教学,让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所以也是实现生物实验课教学高效的必经之路。

一、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活跃,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愉快,高效率的掌握知识技能。例如“茎的结构及水分的运输”这一节内容,可以先演示一个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两个小烧杯标记A和B 分别加入等量稀释了的红墨水,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正置和倒置的两根活的枝条,静置一段时间后,纵切和横切浸没在墨水中的枝条端,可以发现,烧杯A正置的枝条茎变红了,有运输红墨水的痕迹,B烧杯的枝条只有接触红墨水的底部一层被染红了,A和B中放置的方向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为讲解“茎的结构,水分的运输部位和方向”打下基础。

二、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步骤、规范操作

1、初中生物常使用的实验形式和方法

1.1 演示实验。由教师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随时展现给学生,得出与课本内容相一致的结论,这种实验方式比较直观快捷,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看到相应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直观又亲切,容易接受,有利于提高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种实验最大的优点是直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误差小。缺点是所有过程都由教师做,学生只是旁观者,此类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种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引导是非常重要。

1.2 分组实验。这类实验大多在实验室完成,需要较长时间,此类实验是教师准备必需的实验用品用具,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去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交流讨论能力。所以分组实验对学生的小组建设很关键,适当的分组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若分组不合理,就容易造成在操作过程中能力强者表演,能力弱者旁观,这样就挫败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时,可以按照兴趣性格自由组合,按照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实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苏教版教材中,洋葱表皮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及观察,大豆种子、玉米结构的观察,植物叶片结构等都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操作。

1.3自主实验。鸡卵的孵化过程、种子的萌发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都需要较长时间,连续的观察才能得出结论,难度较大,误差也较大,这种实验可以单个学生进行,也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实验结束后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重新实验,直到得到理想的试验结果为止。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2、实验教学的手段和效果

2.1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本身是种自学。通过预习,对要学习的新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弄懂,哪些内容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有针对性,能够抓住重、难点。预习时,要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 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不同的影响,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玩性强,意志力、品质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做实验时随意性强,觉得好玩就做,不好玩就不做,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有的甚至在实验室东跑西窜影响其他同学,针对这种现象,实验过程中必需要约束学生的情感,增强自控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力使实验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

2.3培养实验作风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节约实验用品,试剂、材料的使用量要严格控制,杜绝浪费、不少学生认为试剂加的越多现象越明显,因此大量的滴加试剂,有时超过试管的1/2,甚至2/3,这样不仅造成浪费,还存在安全隐患。对实验仪器要爱护,不能随意损毁,实验结束后对仪器进行验收,清洗干净放回原处,整个过程要细心,以免损坏伤到自己,要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干净整洁,避免影响下一个班级实验的正常进行。

2.4 加强实验的引导和教育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大舞台,为了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进行指导,同时切忌包办代替,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验课的组织和管理,往往是取得较好实验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离开实验室,一桌桌进行巡视,了解每组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督促学生当堂做好,不能马虎,失败了重做,时间不够,用课余时间来做,特别是刚开始的实验课,要让学生懂得实验室不是游乐园,要端正态度,只有这样在接下去的实验中才会重视并认真去做。

生物学的重要性篇6

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旧课程当中最缺少的。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落到实处。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现代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活动。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使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及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为我们生物教学理念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来倡导,就是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它既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用它来启迪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其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这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几个方面:第一,要结合课标,探究后要求学生阐明问题、方法、对照组、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实验的误差,要求他们对指导科学探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思考和说明。高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出一种解释方案或一个模型,同时要求他们的解释更加精致。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探究目标和计划,制定计划时要注意一定的梯度和难度。第二,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适合探究的内容才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如: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具有足够的探究资料才采用探究式教学,否则将造成无病的尴尬状态。第三,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一个课堂无法探究较大的题目,我们需要把探究题目变小。为了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准备足够资料和整理有用资料是很必要的。第四,寻找合适的探究点,设计探究问题。教师计划让学生做的探究活动、所探究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渴望知道答案的问题,探究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是学生基本具备或经过学习可以具备的。在具体实施探究活动中,更要注意“度”的把握,既不能让学生感到无从探究,又不能让活动过分活跃。

最后,作为教师,带领好学生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科学探究也是需要科学方法的,包括哲学层次的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学科内的特殊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在生物课中重点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现代生物实验教材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但不是孤立地讲授科学方法,而是把科学方法教育与具体的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活动领悟科学方法。同时,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就要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各个探究性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的侧重点: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的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有的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因此,一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仍然有非常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而且,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想成功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学会控制好课堂,要会组织、会制造气氛、会导课、会提问、会总结和会评价。

总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就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生物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我们每一名高中生物教师,要意识到探究教学的重要性,意识到教师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研究者。

生物学的重要性篇7

生活物理 基础教育 课程标准

一、引言

我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于1897年由清政府创办的南洋公学,到了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师范教育体系自此建立。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自主探索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物理现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总是伴随着化学、生物等现象而产生,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求教师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模式和方案比较传统,培养的物理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中学物理的教育教学工作。鉴于此,在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生活物理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生活物理的本质

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果能将生活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活学活用和活跃课题气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而自觉的学习。

所谓生活物理,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所能碰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将生活世界和物理世界统一起来,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生活物理课程撇开传统理论物理的枯燥,以实际生活实例为主要素材,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让他们对过对实际问题的阅读观察和认真思考,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小组讨论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自觉主动的探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发觉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升华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学活,不是读死书和死读书。

物理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加入生活元素,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解释所蕴含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识。只有这样使生活和物理有机联系,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与统一。

三、生活物理的研究内容

物理学的研究进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所研究的范畴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原子分子,都是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物理学为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所以学好物理,用好物理知识,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让我们可以享受生活。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有哪个师范院校给物理学专业专门开设了生活物理课程,当然也没有专门的生活物理课本。经调研发现,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增设有很高的兴趣,他们感觉这对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在某种意义上超过了个别理论课程的学习。让我们期待着生活物理课本早日面市,进入学生的课堂。

生活物理应该以中学物理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为基础,结合生活实例解释物理现象。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总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分章节从物理学所覆盖的力热光电原几个方面罗列。还要把握科技信息,将每年各省市的高考、中考试题中考到的生活物理,挑一些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的例题,辅到每部分内容的后面。同时还应该穿插部分师德教育内容,老师不光传授知识,还要教育下一代,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楷模,因此,师德是老师必不可少的内涵。下面我们简单举例说明生活中,我们能够碰到的且熟知的物理知识。

跷跷板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小朋友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但其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很多,我们的老师在讲解力矩这一内容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引用。(1)两个小朋友体重一样时,所坐位置对跷跷板的平衡和转动幅度的影响。(2)体重差别较大时,所坐位置对跷跷板平衡和转动幅度的影响。通过让同学亲身体会,自己总结规律,他们学到的知识才能牢记。在比如,我们同学们当中有好多同学以为眼睛近视而佩带眼镜,他们肯定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冬天天气特别冷的时候,人们从屋外进入屋内,镜片上会有薄薄的一层白雾,询问他们这是怎么形成的,并让他们讨论得出结论。还有我们做汽车,当汽车紧急刹车,乘客会怎么样?为了理解失重和超重现象,举例垂直起降电梯。为了理解能量转化,我们也可以举例,在北方的农村,人们考暖气或火炉取暖等等。

在光学方面,比如研究光线的直线传播时,可以结合晚间行人在路灯底下的影子为例。还有汽车的观后镜是凸面的还是凹面的,各有什么区别。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反应了什么物理规律,他们有什么区别。电磁学方面,大家对移动电话应该不会陌生,声音和图像通过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在坐飞机时为什么要使手机登通讯设备处于关机状态。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达到非常高的速度,利用了什么原理。厨房中微波炉、电磁炉等家电设施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每年全国各地有关生活物理的考题也有很多,作为物理老师,如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入很多的生活实例来解释物理现象,这将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从容应答。

四、结论

学习物理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而无味的事情。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少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很少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能学以致用。三是老师过多地强调理论讲授,将物理规律作为已然成立的定理要求学生掌握,使学生丧失了探索的能力和好奇心,从而传递使他们缺乏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因此,为了改善目前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培养他们组织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较快的适应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物理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增设生活物理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5(3):1-6.

生物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临床沟通;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61-01 在现阶段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和细菌检验人员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和合作。随着检验医学不断发展,医学检验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检验报告质量有所提高。医学微生物检验在报告方面缺少数据,但是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具备微生物学的知识才可以读懂[1]。现阶段,对医学微生物检验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对微生物学标本进行的前处理,但是,临床医师正确的解读检验报告也尤为重要。

1 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情况

现阶段,临床科室和医院实验室的配合出现一些问题。检验项目完成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如开具申请报告单、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分析等,涉及的工作人员较多,当环节越多时,出现的问题就会较大,查找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医院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是平级关系,各科工作较为繁忙,科室间在具体工作沟通方面协调工作做得不到位。科室之间沟通工作不好,对标本采集以及运送等造成影响,检验质量容易出现问题。

2 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作用

提高实验室检验质量,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体现了医院的综合能力。但是,提高实验室检验能力,实验室检测水平、能力是必备的环节,实验室和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也非常关键。实验室人员对临床科室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掌握标本的采取和送检是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此外,如果检验人员缺少临床知识,在进行脑脊液培养为阳性时,没有和临床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会对检验结果质量造成影响,影响到诊断和治疗,甚至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于临床患者进行治疗,医学微生物检验室和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至关重要。

3 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方法

3.1 微生物标本采集: 微生物标本采集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采集标本主要是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实验室和临床加强沟通,医护人员了解采集标本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使标本采集达到合格。临床医师需要向检验科室人员说明在标本采集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化脓性分泌物在采集之前,需要采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采取脓汁部位是化脓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交界处,白细胞释放出溶菌酶,将化脓中心细菌杀死,活菌比较少,检出阳性率比较低,对于此必须引起注意[2]。

3.2 微生物标本保存以及运送: 对微生物标本进行保存和运送,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淋病奈瑟菌以及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的敏感性较高,在进行标本运送时,需要保温,快速的送检,如若不然,检出率会明显的降低。脑积液标本放在冰箱中,会导致脑膜炎链球菌、嗜血杆菌等的死亡。检验科室人员需要向临床医师解释清楚送检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3 解读检验报告: 在出具报告以后,需要理解,并应用在临床诊治中,防止滥用抗生素。以血液标本“无菌生长”为例,血液中是否无菌,需要和临床进行沟通,了解采血的规范性,若采血没有出现问题,就需要想到是否存在其他的病原体[3]。呼吸道标本在检出“XXX菌生长”时,若是呼吸道正常的菌群,在进行报告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根据其他的检查,综合分析。

3.4 实验室工作者需要定期的到临床第一线沟通: 在现代医学中极为注重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到诊断活动中,和临床进行紧密的配合,有助于加强沟通。实验室人员可以学习更多的临床知识,应用临床思维的方法,提升分析、判断检验结果的能力,向临床提供相关的意见。临床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提出相关的建议,有助于增加检验的准确性。

4 小结

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进行沟通,临床医务人员能够了解检测的方法,掌握标本留取的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指导,检验科室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到和微生物检验相关的知识,增加检验的准确性。医院工作主要是为患者提供服务,提高检验的质量,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微生物实验室需要和临床工作人员相互合作,紧密配合,加强沟通,相互的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服务的质量。基层医院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更应该加强交流,提高检验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医院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德胜.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157-157,164.

生物学的重要性篇9

一、情境与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2 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例:针对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情况,例如(a)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b)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舀起来都是无色的;(c)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两层玻璃?(d)乒乓球的正反两面胶片各有什么作用?试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分析;(e)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f)“神舟”五号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教学实例: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5 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事项

1 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问题要有方向性。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生物学的重要性篇10

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太原 030032

[摘要]本文描述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计量特性和使用注意事项,以便我们在实验中有效排除仪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使实验数据更加可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实验中常用仪器有天平、移液器以及用于蛋白研究的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

[

关键词 ]计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要性

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1],计量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聂荣臻元帅曾说过“科学要发展,计量需先行”,“科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没有计量,寸步难行”,可见计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计量检定分为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教学实验并不作为计量的强制检定,但是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当实验失败排除了试验样品、实验操作等因素,可以考虑一下仪器本身的精确度是否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本文针对生化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和计量特性进行描述,让我们更加了解仪器本身的准确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天平

电子天平是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我们常用天平称量溶质配制溶液。若电子天平经常用,可保持天平通电状态,每次使用完关掉显示屏,这样天平处于待机状态,每次使用之前开机即可使用;若天平不常用,在使用天平之前必须预热,来确保称量值得准确。另外在使用前应调整水平仪气泡至中间位置。

由于天平所处环境会影响称量结果,比如温度、气流以及放置台面的不平整均会导致天平称量时显示数值的不稳定。因此,天平应置于稳定的工作台,不应放置在空调出风口下方,应放置在保持恒温状态的实验室;电子天平内不应放置干燥剂,因为长期处在干燥的环境内容易产生静电,天平传感器受到静电的影响会使天平的示值出现不稳定。

2、移液器

2.1吸液、放液

在使用或校准移液器的过程中,吸液嘴安装过程会直接影响移液量值的准确性,其正确的安装方法为“旋转安装法”[2]。移液之前,应将待取液体提前24h放入实验室内,移液器、吸液嘴提前4h置于同一实验环境下恒定,以保证在移液过程中三者处于相同温度。

正确进行吸液或放液是减小移液器量值误差的关键步骤,吸取溶液时吸液嘴应垂直插入待取溶液中,缓慢松开吸量按钮吸取液体;放液时,吸液嘴应与容器壁成10°~20°并紧贴容器壁,吸量按钮要慢慢按到第一档位置,停留2s,再按至第二档排出所有液体,最后按钮要慢慢松开。这样才能确保吸液嘴内无残留,如果操作正确最后液体残留存在,请及时更换吸液嘴。吸液和放液时移液器应保持在同一速率下进行按压和释放,过快或无规律的操作会使液体喷洒,甚至会污染移液器内部的活塞。

2.2移液过程中汪意事项

移液器的使用和校准应在恒温实验室中进行,理想温度为(20士5)℃,温度应保持每小时最多1℃的变化,否则会使移液器内空气温度不恒定,从而造成取样体积的不准。如果长时间使用同一支移液器,手的温度会使移液器内的空气变热,膨胀的空气会使移液器取值不准,因此在移液过程中不要一直紧握移液器。移液器不能吸取温度高的液体,也尽量避免吸收腐蚀性的液体;移液器使用完毕后,将其量程调至最大值,并将移液器垂直放置在移液器架上。

3、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

在计量检定中,主要是针对气相和液相色谱仪的基线噪声、漂移,检出限和峰值的重复性来判定仪器是否合格。在我们进行生物化学实验时,应定期检查仪器的这些特性,避免仪器本身的不准确对实验结果带来误差。通过对液相色谱仪流量的检查可判定泵的稳定性和泵是否漏夜。定期的用稳定的样品对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的重复性的进行检查,清洗柱子对仪器的噪声和漂移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仪器的准确性。

气相色谱基线波动、漂移都是基线问题,基线问题可使测量误差增大,有时甚至会导致仪器无法正常使用。遇到基线问题时应先检查仪器条件是否有改变,气路系统是否污染,近期是否新换气瓶及设备配件,而新换的载气纯度不够也会导致基线波动。进样垫的老化、石英棉的破损和衬管的清洁度都会影响基线。此外,检测器污染也会造成基线问题,可以通过清洗或热清洗的方法来解决。所以定期对仪器的基线噪声检查对仪器是否能正常运行有重要的作用。

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中规定用泵流量、基线噪声和漂移、定性和定量的重复性来判定仪器是否合格,因此我们可以定期对液相色谱仪进行核查以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如当我们发现重复做同一个样品时,出峰时间一次比一次延迟,我们可以先考虑仪器的泵流量是否准确,可按照规程要求做一个泵流量的检查;定期的用稳定的样品或仪器配备的标准样品对液相色谱仪的重复性的进行检查,日常工作中,液相色谱仪的保养非常重要,如色谱柱需作好标记,不同分析目的的色谱柱不要混用,因为如果柱子被污染,易出现峰形不好、基线漂移大等状况。

4、总结

计量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为了探讨、分析、研究、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一定的“量”组成,并通过“量”来体现的。为了认识量并确切地获得其量值,只有通过计量[1]。计量检定是按照计量检定规程或者校准规范对仪器进行检定或者校准,并出具检定或校准证书,且计量检定具有溯源性。作为教学研究的仪器并未纳入强制检定的范围,但是为了避免仪器本身给结果带来误差,我们可以定期给实验室的仪器进行核查,自己选择方法,例如酸度计可选用厂家自带的标准溶液对仪器进行校准,或者来判定仪器的准确性;天平可以选择自带的砝码;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可以选择仪器自带的标准液进行重复性试验,并做基线观察噪声和漂移是否在允许范围内等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