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3:24

生物学的认识

生物学的认识篇1

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2、理解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采用的策略:通过分小组讨论,填写学案的方式,导学生学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分析正反两个案例学习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利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自学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后通过完成学案归纳三者的关系。

教学反思:

1.学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相关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做成PPT在堂上播放,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90页中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内容,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其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由于网上资源丰富,所以图片的查找并不困难,同时PPT的展示是学生慨叹生物无奇不有,对种类的多样性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数字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习“基因的多样性”: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正一反两个案例(美国大豆与中国大豆的故事、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眼睛是瞎的小虎),说明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基因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指出基因的多样性包括:种内基因的多样性和种间基因的多样性,进而归纳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由于有两个活生生的案例,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

生物学的认识篇2

但是,在当今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和困扰。例如,师生片面地将分组学习理解为探究式学习、教师片面地认为探究性学习要完全放手等;同时教师还面临“无力实施”课堂探究的困难。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差,加之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长,所以教师在升学率或课时安排的压力下,一般不进行探究性教学。

由此,我们要思考两个问题:如何才能让高中生物教师走出对探究性学习的误区?如何能在完成既定课时安排的情况下还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针对这两个问题对探究性学习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一、教师自我检测,有针对性地纠正“探究”误区

基于高中生物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多种误区,笔者认为,教师应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科学概念”检测。如,每个学校的生物教研室要组织教师完成一套探究性学习的问卷,严格统计结果。通过分析结果,找出误区所在,并有针对性地纠正这些误区,使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之前能清楚地掌握探究式学习的内涵、方法等。这样有助于教师有条理地指导学生,并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课前检测,了解科学探究的“知识”水平

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

(1)关于“探究性学习”方面的知识。笔者了解到很大一部分中学生不了解探究性学习,更不清楚其过程。这样就导致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时,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从而无形中延长了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应在学期开始,让学生完成一套有关探究性学习的问卷,并使其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意图、步骤,以及所要具备的条件等。

(2)学生具备的生物知识水平。通过观摩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课堂,笔者深刻感受到生物基础知识的积累对探究性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便是提出问题,要想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做基础,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前检测。教师可以编写一份适合高中生使用的问卷,此问卷的检测结果可以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对重点概念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之上,有侧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从而使得生物基础知识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相辅相成地提高。

三、分解探究过程,逐步提升探究性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几个环节。由于教师感觉课时安排过紧,或者探究性学习活动密度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原因,课堂科学探究很难顺利进行。那如何能在完成既定课时安排的情况下还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分解。

探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要求,教师要逐步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时,教师带学生去观察蔬菜大棚,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思考。回到教室后,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思考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指导学生从可行性、环保低碳、经济等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是否适合研究,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同样的,教师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去培养学生如何作出假设,如何制订计划,如何实施计划,如何分析交流得出的结论。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就可以掌握各个环节的要点。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会过多地占用课时,还能够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究性学习的精髓。

四、提倡探究教学,扩大探究性学习的年龄范围

生物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认识;实践

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我国素质教育推行和落实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加强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联系,能够使中学物理教学朝着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如何加强中学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教学生活化的概述

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学活动要加强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教学生活化是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和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总称,教学目标生活化是指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利用实际的生活经验丰富教学知识点;教学方式生活化是指适当地将教学活动由课堂转移到生活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活素质。

二、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侧重于教学内容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朝着综合化、科学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潜力,将构建性学习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方式。物理作为一门生活类的教学课程,其中的众多知识点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之中,因此,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型和主动型并存的教学模式,侧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物理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使学生获得精神的自我满足,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途径

1.创设以生活化为主的教学情境

中学物理教师要创建以生活化为主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实际中的物理原理以多种形式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例如,在《汽化和液化》这一内容的讲解中,物理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问题引入,使学生对沸腾现象产生新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较深地对汽化性质进行理解。

2.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中学物理教师要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紧贴现实生活,将学生从书本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去,在构建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扩展物理知识的视野,强化对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浮力》这一内容的讲解中,学生以小组讨论和探究的形式,引入生活实际中有关浮力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3.提高日常生活资源的应用效率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日常生活资源的应用效率,使教学活动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初中物理中的许多现象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以实际的生活经验为理论基础,加以研究不断总结而形成的,利用日常生活资源开展中学物理教学活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视野,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资源带入物理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和扩展实验用具等方面加深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实现外在知识到内在思想的有效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保证中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生物学的认识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实际 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1

物理学是服务于科学技术发展而生的学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教学改革已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提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是提升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及物理教师不仅仅要变革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还要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审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初中物理中的概念、规律、理论加以生活化、创新化,使物理学的发展为培养实用性人才、促进社会进步而服务。

一、准备掌握生活化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活动,是学生人生中一段至关重要的经历,它的质量,对学生目前及日后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成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物理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只有在现实情境中挖掘出的问题,才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选择的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及采取的教学手段等都要符合科学性,不存在科学性错误,对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的材料,教师要注意去伪存真,以确保教学情境中知识、概念及原理的准确性。例如,由于扇扇子会感觉凉快,所以学生会有“风是冷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实际上是由于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促进了身体热量的散发,人就会觉得凉快,即学生关于“风是冷的”的生活经验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一方面要保证所选用的生活经验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生活经验与知识原理之间的差距,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一个全新而准确的认识,使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物理实验这个课堂上,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要学好”转变,课堂也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变得具有生命力。

二、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其广义是指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外部客观环境;狭义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促使其积极进行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既然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初中物理教师就应努力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景,以此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例如,讲到“摩擦起电”这部分知识点之时,可以带一把塑料材质的梳子,并邀请一名头发较长的女同学到讲台上配合我一起完成下面的实验:首先,女生用这把塑料梳子反复梳理头发,会发现头发经常吸住梳子;之后将这把塑料梳子跟一些细小的碎纸屑做接触,发现不少碎纸屑也都纷纷依附于梳子之上。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特别清楚这些常见生活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的物理原理。因此,通过这一情景,不但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注意力,有效激发了其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而且通过这一真实的物理教学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其它类似的物理现象,这对于他们加深对于“摩擦起电”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都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三、由课堂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的升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一)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M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生物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感性认识 实验 自制教具 课外活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需要用较多的感性认识支持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以感性经验作为形成概念和理解的基础,为此我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做好实验

通过实验获得对生物的感性认识,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实验课的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生物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生物教学条件,如本地温室、屠宰场、林场、农村、养鸡场等,完成多个实验。如由于环境原因,本地在室外很难见到苔藓植物,但在温室中很容易找到,它也是观察叶绿体的很好材料;从屠宰场可以获得足量的胆汁,如果多用一些胆汁乳化菜油,乳化效果就会更加显著;从屠宰场也可以获得新鲜血液以完成血液分层现象的实验;从养鸡场可得到最新鲜的鸡卵,用它可以更好地观察鸡卵结构,等等。

在生物教学中,我也注意改进实验。如在《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探究活动中,按课本提供的参考方法,尾鳍根本不会摆动,但如果用圆木棍做成一侧始终朝下的简单鱼体,在鱼背部固定一段线的一端,用另一端拉弯垂直方向上的塑料片尾鳍,然后放入水中,剪断细线,尾鳍一摆动,鱼就会向前游,而且现象明显;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中,用30cm×45cm的市售各色大卡纸代替0.8m×0.8m的彩色布料,用各色卡纸剪成小纸片,这样成本低廉,而且在小课桌上也能展开活动;用很容易找到的水绵可代替金鱼藻做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用电钻代替打孔器在橡皮塞上打孔又快又好,等等。

在生物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在实验方面课本本身的一些问题。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活动中提到了橱窗,橱窗本来是用来和冰箱做对照,给种子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可是因此会多出一个光的变量,所以不严谨,存在问题;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提示4中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法,我认为也有不严谨的地方。

二、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节约经费,提高教学双方的素质,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介绍几个价廉实用、制作简单的自制教具。

1.血管瓣膜作用简易演示器

把有色塑料圆片和常用小胶带内衬圈组合成门装置,门要单向灵活开闭,模拟血管中的瓣膜结构。再找一块稍厚硬全透明的塑料,如有的塑料封皮,要用来卷制长约40厘米的血管。在卷制血管时,设法将门装置固定于管子中央,最后在管端分别标上A及B,以示门的开闭方向。另准备一支长40多厘米的红色小棍。

用红色小棍演示从塑料管中顺利穿出或被门阻挡的情况,演示动脉、静脉甚至心脏内部血流时瓣膜的开闭情况,从而更好地说明生物体内瓣膜控制血液单向流动的作用。

2.多功能简易盖

此盖用于《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活动。用厚薄适中的泡沫板,做成能覆盖250ml烧杯口的稍大圆盖。在盖子上较靠近中心周围,位置匀称地钻三个稍小于所用试管直径的孔,中间钻一能插入温度计的小孔,最后做上能放进杯沿的凹槽。将三只编了号的试管,按需要分别插入三个孔中,待其他操作完成后,再将盖子放到装有37℃左右温水的250ml烧杯上,最后插上温度计。

此盖可以让试管和温度计处于较恰当位置,使试管受热更合理,测温也方便,盖子还能保温,可加快反应速度而节约时间。

3.呼吸道软骨支架作用简易演示装置

将布做成长度和40cm洗衣机排水软管一样长且刚好能套在软管上的布套。布套代表呼吸道气管外表面的软组织,塑料软管代表气管软骨部分。把布套套上去时,要留一小部分软管在外面。

将装置弯曲,管腔也不会变窄,这是因为内部有软塑管做支架,支架起支撑作用。它能很形象地说明呼吸道中类似于软塑管的软骨或骨的支架作用,而呼吸道中软骨或骨的支架作用保证了呼吸道的畅通。

三、重视课外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感性认识是有限的,在课外能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常常思考如何丰富学生的生物课外活动这个问题。

生物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初中阶段的物理正好是物理学习的启蒙阶段,通过物理教学中培养学习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等的发展,促进学生在这个特殊时期人格的整合,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更好的发掘自身潜能,发展自我,提升其综合能力水平,更好发挥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分类

初中生初次接触物理,对其的兴趣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大概可以将其分之为类:

首先,对物理学习只有直觉兴趣,学生只是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比如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认为烧水的锅只能是金属做的,当用纸叠成小纸盒装入水放在酒精灯上烧,问能不能烧开时学生都说不能,当纸锅真的把水烧开时,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只停留在现象本身,并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原因的需要,通常刚接触物理的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在这个阶段。

其次,对物理的操作存在兴趣,学生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如我们曾对两个班级做过调查,根据自愿的原则利用业余时间号召学生自己动手做一杆秤,结果两个班动手做的占75%,这说明他们对动手操作具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参加物理课外小组,但这种兴趣的特点是只对操作对象本身感兴趣。却忽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再次,对物理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中心已由了解怎样改变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理解它的物理实质。当知道了一个物理现象的痨£因时。其兴趣已在想这个现象发展下去将有怎样的结果,而当知道了现象的结果时。其兴趣又在想知道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也就是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学生平时总爱追问为什么,常常是这种兴趣的表现。

最后,具有概括认识的兴趣,其表现形式是总要求通过个男Ⅱ事物的因果联系来找到和掌握更多事物乃至整个物理世界的一般规律。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对他们具有很大吸引力。少数物理水平高的学生,对综合性强的高难度物理题特别感兴趣。习惯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活动,往往就是这种兴趣的表现。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策略

教学是一个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的过程,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两个方面入手,分别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 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积极参与

首先,老师紧密联系生活,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生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知识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意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让学生动手、动口,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兴致盎然地进入课题,也使学生的兴趣被老师激起,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发挥老师的监督职能,改变不良学习习惯。重视教师的督促检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多种媒体对孩子们学业的影响和冲击的一个有效的办法,虽教师在课堂上想了很多办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令人担忧。受网络游戏、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压力等影响,可以说一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这样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检查就突显出来,只有通过教师的努力让他们学会学懂,也只有让学生学会学懂了才会有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展示老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习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等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提供有力的保证。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身坚定信心,促进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兴趣的主体也是最最终的受益者,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老师的引导的只是外因,唯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培养的自己的学习兴趣,辅助以老师的支持,在不断地强化中增强自信心,让学习兴趣越加浓厚良性循环。

3、合理应用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应不断的保持上课内容的新颖和变化,才能不断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的增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高科技也深入到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自制幻灯片开展形象的直观教学,上好多媒体教学的整合课,适当放映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获得成功.教师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反复多次,学生学习和愉快心情则会建立固定的关系,也就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想学的良好循环。

三、结束语

耳边常常听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绝佳时期,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个老师、学生共同合作的结果,做好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老师教学过程轻松实现,学生能力在愉悦中提升。

参考文献:

生物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 师范生 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教育

师范生是未来重要的教育资源,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国家、社会未来教育质量的优劣,影响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往重里说,影响国家、民族的前途。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步伐进入快车道,互联互通的网络社会更是遍地云烟,如火如荼,中小学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将来无论是创造生活,还是享受生活,都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而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是他的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通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他们将来所教学生的素质。在师范教育中有意识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

师范生的科学素养不仅涵盖他们所学的科学知识、技能、他们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工作能力,而且反映在个人对待科学情感和价值观上。上乘的科学素养不仅表现在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拥有对科学持续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及社会责任感,拥有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主要通过师范生的物理教育使他们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其二,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物理科学学习中受到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熏陶和培养。从这点看不难理解师范物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师范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师范生的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使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重温一个个科学原理的发现历史,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观察、学习新知识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依据物理学科教学目标和师范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师范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其学习目标主要是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就知识点而言,要求面广量大层次不深,主要是为将来做好教师工作积累必要的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服务。这就要求师范生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以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认识物质世界,以实验探究为先导研习物理问题,以物理问题为载体思考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例如,《曲线运动》的学习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举例说明曲线运动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2)曲线运动最本质的特点是运动方向时刻变化,从而说明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3)通过实验探究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共线(做好教材上的实验很关键)。在完成上面三项工作的基础上,再让大家举常见的例子说明,如链球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等情形,共同讨论,它们的运动路线、受力、条件等。还可以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做形象比喻,讲述人只有受到斜向外力的影响才会有曲线人生,启发学生感悟人生中蕴藏的科学道理。

二、以恰当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发展的历史,突出其中科学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

师范生的物理教学,可以将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教育显性化,以适宜的问题为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科,并结合科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先辈们为科学付出的艰辛,另一方面可以用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养成优良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问题不盲从、不骄傲,而是充分遵循人的认识规律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离不开介绍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的否定;离不开伽利略理想化小球斜面运动实验的介绍。讲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离不开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的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讲好这部分内容就是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一定要讲清伽利略首创的“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结论”理想化科学实验方法的精髓及其在科学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2)科学巨匠们的伟大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第谷不间断观测行星20年才终得行星运行的资料;开普勒为求证真理10年磨一剑方得行星运行三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验证应用前后经历100多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开特为了验证卢瑟福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预言的新粒子的存在,他在充满氮的云室里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终于从40多万条α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发现8条产生了分叉,从而证明了质子的存在。通过以上实例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科学本身就是不断艰辛探索勇于发现的过程,榜样的力量昭示,唯有毅力加奋斗才有终成大器的可能。从而极大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追求新知的欲望,养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加快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三、要明确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引导师范生进行探究性物理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现在提倡科学创新意识已经蔚然成风,而科学探究则是实现科学创新最基础的方式,如何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显得重要。这需要一个老师的设计、组织、引导、参与的过程,特别是做好探究性物理实验尤为重要。物理学的建立基于严密的实验观测和验证。“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结论”是物理学习的永恒科学途径。这里既含有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又包含理论探究提升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是探究性物理学习的首要目标。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所得只是现象,需要从物理学习中找到原理,教学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反馈交流所得,定能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观察兴趣和能力的保持与提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所谓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物理教材中安排的牛顿管实验和验证小球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时间关系的小实验,看似不起眼,但效果很颠覆,是平常观察与经验不能达到目的的典型示例,就像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一样,实践出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的积累,经常自己设计一些操作简便的小实验了解物质世界,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认知上的盲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

四、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的养成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塑造。

我们在介绍伽利略的伟大成就时,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绝对要大书一笔。他首创的理想化科学实验方法,像明灯,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指明前进的方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此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实验方法反映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后来者更是巨大的鞭策。同样,对前述的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牛顿管实验及小球的平抛和自由落体运动时间关系的实验的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什么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教条到伽利略而终止?是伽利略的创新意识,勇于、善于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打破了两千多年的科学禁锢。创新思维的本身就是继承、批判、创造。

总之,师范生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要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日常生活情境中发现科学的真知,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做物理学习的参与者、探究者;逐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善于合作交流,求真务实,为胜任将来的教学工作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炳N,仲扣庄.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生物学的认识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实践

实际上,物理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指引了物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得物理教学生活化,即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理解物理知识,再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这样的教学思想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掌握物理知识的这种方式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凸显教学的主体性。

一、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乐意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渴望接收物理相关知识。而物理教学生活化正是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物理理论知识寄托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讲述的,这样的传授方式将避免学生厌烦情绪的产生,让学生能够贴近生活地感受物理的魅力。可以说物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将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学海无涯“乐”作舟。

2.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初中生是在初三才开始学习物理的,而初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对那些有着很强具体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薄弱的学生而言,物理学习之路是相当艰辛的,从而导致物理教学比较低效。然而,如果将物理教学生活化,即将物理理论知识中抽象的东西转换成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如此便能够将物理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取物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此外,由于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在记忆物理知识时不再是死记硬背,对公式也不再是机械地套用,而是能够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点并且能够运用知识点。

3.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学活动应当注重“人”的发展,而不是机械式地教学。具体到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就是让初中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保障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生活以及生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下,教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物理教学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学习物理,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利用这些物理知识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所以说,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还有着帮助实现“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对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1.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甚至是自主探究;而失败的课堂导入将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教学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实现生活化,首先需要将课堂导入生活化,采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课堂导入,防止直接灌输知识的突兀与尴尬,让学生拥有熟悉感,以其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将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教学过程活动化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进行语言描述将很难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学生也不易吸收。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点,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一些特定的活动或场景,将知识点置身其中,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知,而不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述。也就是说,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创建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深刻领略、熟悉和掌握物理知识。

3.教学作业活动化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而设置的,于是,作业也应当活动化。也就是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该是单纯的书面练习题,而是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作业也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举调查类作业为例,这种作业形式就不是单纯地做题,它需要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在学生进行该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相应的动手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反过来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体现在:一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三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践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导入生活化,二是教学过程活动化,三是教学作业活动化。教师应当重视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生活化的教学,在生活化物理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创新,使得物理教学更具趣味、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生物学的认识篇9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需要教师将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生活和情感经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需要教学案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高效互动,共同解决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分析

1.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做出了全新的探索,新的课程标准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将学习者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更好的拉近学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将自己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学生今后科学素养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物理知识

物理教学生活化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物理教材中的知识本身比较抽象,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将物理学科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同时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对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的生活化将学生带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学习心情十分愉悦,充满活力的生活情境能够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对存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能够积极的探索,从而更好推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使得学习物理不再成为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分析

1.课堂教学引入实现生活化

初中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是学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课间经常出现打闹现象,这往往会对下一节课程产生影响,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前引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课间活动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上,推动整个教学有序的进行。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课前导入环节,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并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解决新问题,达到从生活中走进物理课堂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光?O折射》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一个鱼缸和一条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鱼,并提出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使用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道具进行物理教学,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2.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生活化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充满乐趣和激情,确保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生活化教学更加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对各种生活现象和规律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到新知识、新概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例如在进行《气化和液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烧开水,冬天哈气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到为什么水开之后会出现白色水雾,冬季寒冷我们呼出的气体为什么也是白色的,夏季为什么看不到,通过学生思考,再结合教材内容,将气化和液化的概念引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生活场景,并产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冲动和欲望,最终实现学以致用,实践创新。

3.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内容。课后作业是初中学生巩固知识,消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学习物理知识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初中物理虽然是基础性学科,但是同样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后作业的作用作用。通过课后作业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巩固所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完《质量》这一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在家长不协助的前提下,测量鸡蛋、苹果、课本和自己体重等作业内容,并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生物学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物质构成奥秘;认识模型;单元整体教学;微观认识发展;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24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物质构成奥秘”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1]规定的5大主题之一,包含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和物质组成的表示4个二级主题。该主题教学对学生有两大发展点:(1)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微粒观;(2)应用微观认识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解释物质性质和变化。

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基于日常生活常识以及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的学习对“物质构成奥秘”主题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对原子、分子、元素等概念并不陌生,但是经过“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学习后,仍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错误,如:概念混淆、物质分类出错、概念应用错误、宏观与微观分不清楚、对变化的本质把握不准。已有研究[2]提出学生在本主题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如表1。可以说,学生并没有形成基于微粒的认识方式,不能基于微粒去认识物质组成/构成、性质和变化。

已有研究[3~5]中关于“物质构成奥秘”主题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创设生动的情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何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何利用科学史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何创设丰富的情景探查学生微观认识本身的认识偏差,如何通过任务活动落实化学基本观念等。综上教学现象究其关键,本主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1)概念建构孤立,不能结构化设计和整合安排教学;(2)以定义为中心教授概念,不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不重视概念的功能价值。如:教师重视讲授原子和分子的区别,进行很多是非判断练习,但不关注学生学习原子和分子后对物质和微粒关系的认识,以及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的认识。

本研究针对“物质构成奥秘”的教学价值以及教与学的现状分析,力图构建“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认识模型,促进学生的微观认识发展;基于此,设计并实施促进学生微观认识发展的“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单元教学;并进一步反思、提炼促进学生微观认识发展的“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2 “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认识模型

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版)[6]在单元小结处呈现了“物质构成奥秘”单元的知识内容结构,总结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1。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图1常被一线教师作为单元知识总结图。为了让图1从表达来看更加功能化,我们将图的形式和认识功能整合起来,构建并提出“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认识模型,如图2。该认识模型有3大功能:(1)明确了认识对象和认识角度;(2)体现了概念之间的关系;(3)落实了概念的功能价值。

在“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认识模型中,可以看出本主题的认识对象是物质组成/构成、物质分类、物质性质及变化,认识角度是物质、分子、原子、元素,认识角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成为学生认识特定对象、分析和解决特定问题时的推理路径和认识思路。由于认识角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学生基于概念关系建构,发挥概念的认识功能价值,多角度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概念的认识功能价值体现在:分子可用于区分物质,在此基础上可用于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原子可用于认识物质的构成、解释和区分分子、解释不同分子间的转化关系;元素是基于原子水平的概括,可用于区分单质和化合物、建立不同物质之间的联系、找到不同物质之间的异同之处。

3 促进学生微观认识发展的“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如何通过本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的微观认识发展?即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认识模型,能够基于微粒认识物质组成/构成、性质和变化,形成基于微粒的认识方式?

3.1 单元整体结构化设计

本主题的单元整体结构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基于整体关系去建构,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静态的物质组成/构成和分类,帮助学生建构这些概念。如给学生一组物质(混合物、纯净物),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自然就建立了分子的概念;再让学生对其中的纯净物(单质、化合物)进行分类,学生自然就建立了元素的概念。(2)基于认识模型,通过认识物质组成/构成的变式任务、认识物质分类的变式任务、解释物质性质和变化等任务不断引出新概念并彰显概念的认识功能,促进学生微观认识发展。如让学生解释宏观的现象或反应,通过解释性问题的驱动,体会概念的认识功能。

3.2 教学设计

根据“促进学生微观认识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单元整体结构化设计教学,具体见表2。

3.3 教学实践与检验

我们选取北京市某示范校初三年级进行4节课的教学实践,并全程跟踪了其中一位授课教师关于该主题的日常教学。为了调查教学效果,分别在“物质构成奥秘”主题授课的前、后对学生进行侧重微观认识发展的问卷测查和访谈。由于本次教学中该校所有初三班级均参与了教学研究,故研究者在同等级学校安排对比班测试。

对比班教学首先分别进行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教学,再利用所学的概念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去认识物质和变化。具体教学过程是通过酒精挥发引入教学主题,提出假说“物质是由更小的物质构成,物质是由小微粒构成”;通过化学史实和物质的扫描隧道图证明“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通过氨水遇酚酞变红、酒精与水混合、比较压缩空气和水三个实验进行分子特征的教学,然后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宏观现象;通过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再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变化,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化学史上原子模型认识的发展进行原子结构的教学;通过多种含铁元素的物质引出元素概念,观察元素周期表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解读元素周期表,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结合看物质及其变化;最后进行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的书写、简单化合物的命名、化合价的原则、化合价的标法和含义、化学式的计算、混合物中元素含量计算等教学。

测查及访谈具体安排如表3。

调查问卷为自编测试题,针对已有测验的探查点都是指向学生对微观概念本体认识的具体偏差,而没有探查学生建立微观概念后能够解释什么宏观的现象、事实或变化,即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基于微观概念发展了相应的认识方式和能力。因此本测查问卷中设置描述性任务和解释性任务,测查学生如何分析和解释所看到宏观的现象、事实或变化,然后我们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赋分,看学生是否建立了微观认识角度,形成了微观认识方式。

用单维Rasch模型对学生样本的前后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学生信度是0.78,试题信度是0.95,具体数据如表4。

根据表4,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在主题授课前差异性不显著,授课后实验班学生的平均能力值高于对比班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进一步对学生概念关系、概念功能价值认识两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学生概念关系认识的测查主要看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建立并应用“物质-微粒”、“分子-原子”、“物质-元素”、“元素-原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如表5所示的后测问卷中的第2题。对概念的功能价值认识的测查主要看学生能否建立认识角度去描述物质的组成/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解释物质性质和变化,如表6所示的后测问卷中的第4题。

分析结果见表7和表8。问卷测查和学生访谈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对概念关系认识高于对比班学生,实验班学生多角度描述物质的组成/构成的能力优于对比班学生,但实验班学生多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解释物质性质和变化的能力与对比班学生基本一致。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解决问题时均很难自主做到宏微观结合,如表6所示的题目,大部分学生基于物质、元素的角度,或者基于分子、原子的角度。

4 “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反思“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可以提炼出以下有助于促进学生微观认识发展的“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4.1 基于概念关系整体建构相关知识

该主题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是基于概念关系整体建构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模型,推进教学进程。在该主题教学的第一课时中,我们利用认识物质的组成/构成和物质分类任务驱动学生基于概念关系建立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借助相对非定义性的概念理解找到分子、原子、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初步建构“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认识模型;在教授完原子的构成后再次理解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认识物质的组成/构成、物质分类、解释物质性质和变化等任务,反复多次从不同的视角梳理分子、原子、元素、物质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系统建构“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认识模型。

4.2 基于核心概念认识功能和价值设计驱动性任务

该主题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二是基于核心概念认识功能和价值设计驱动性任务,实现学生原有认识的探查、相应概念模型的建立、有关知识的应用。已有概念教学会先观察分子的存在,直接给出扫描隧道图,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得出概念,而上述教学策略路线是学生学了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之后能帮助学生解决哪些任务,就将那些任务作为驱动性任务,激起学生学习的需求,驱动学生建立概念。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一系列驱动性任务,主要包括如何看物质的不同与相同、如何看物质的分类、如何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3组任务,如表9。

4.3 基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设计学生活动

本主题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三是基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设计学生活动,发展认识方式类型。教学中,利用宏观的现象、反应、事实、信息等创设情景,将微观的概念外显,并使用化学用语分析、表达化学宏观的现象等。如在物质分类任务的学生活动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拿到不同表征方式的卡片;再如认识物质变化的任务中,从多个角度表征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Hans-Dieter Barke, Al Hazari, Sileshi Yitbarek [M]. Misconceptions in Chemistry, 2009.

[3]胡久华,王磊.初中化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肖红梅,朱纷.“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教学的难点分析及其突破[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