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十篇

时间:2023-12-14 17:51:08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篇1

关键词:农业物流;第三方物流;综述

一、国外农业物流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农业物流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农业物流动态联盟研究上,在国外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研究者并没有将“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独立开来研究,其在农业生产、储运手段、信息传递等方面己经实现了现代化。所以,在国外物流的动态研究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物流的动态研究过程。

国外在物流动态研究理论上,经历了从物流的概念与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开始,到研究运筹学及其他优化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再到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以及相应技术等。

物流的概念,最初由配送发展而来,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军事“后勤”理论已经将物流由产成品的配送扩展到采购和生产阶段。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方物流也就是前面所讲的“物流联盟”。第三方物流行业既非生产方又非销售方,而是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中进行服务的第三方,它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桥梁。

二、国内农业物流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还比较落后,但是近年来政府、理论研究者和农业经营者都比较重视农业物流。2004年至2013年中央连续十年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强调农产品有效供给,重视农业物流,发展现代农业。“三农”问题、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理论界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农产品需求者都越来越关心农业物流。

(一)农业物流的一般性理论

首先,著名物流学家王之泰(1995)认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农产品物流的一大特点是物流过程中物流对象物的损毁,介绍了中国农村环境与农产品物流,主张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丁俊发更重视农村生产物流、农产品物流建设,认为农业物流可以实现农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增强农业效益。

(二)发展农业物流模式理论

近年来,我国农业物流理论界借鉴国内外优秀农业物流模式,提出:农业物流园区模式;供应链管理下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以生产者和以商贸为中心的垂直一体化农业物流系统模式;发展专业化的农业物流,建立信息拉动式的农业流通模式;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业SCOR模型,构建了农业物流供应链模式;电子商务平台下第三方物流有效运作的农业物流模式等。

(三)第三方农业物流理论研究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理论研究者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有:陶学宗,刘德军等(2008)认为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采用委托的形式,运用先进的农产品物流营销、管理理念和手段,专业的农产品物流技术、设施和装备,通过专业设计的物流通道进行农产品物流业务的运作,能保证农产品顺畅流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产生规模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陈善晓等(2005)针对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需要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四)农业供应链理论研究

杨学义、李新卯(2011)提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运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风险、加速资金周转和产生规模效用等方面的特点和运行机制,通过培育和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等措施来实施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黄桂红、饶志伟等(2011)运用供应链一体化思想,对农产品物流进行集成式管理,构建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进行一体化资源整合,优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运作,实现整体效益的合理化、最大化。张晟义等(2002)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导入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支持机制和基本原则,主张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实践。

(五)农业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的研究

2001年出版发行《物流术语》一书,是国内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2006年12月《物流术语》标准修订版正式,我国物流标准化在逐步实现。在理论方面,艾晶秋等(2005)认为实现农业标准化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生产过程和市场流通过程中的标准化;李晓锦(2004)认为要通过多层次构筑信 息源、有效增加信息供给、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来推农产品流通信息北进程。

三、评述

结合国内外研究不难发现,目前物流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层面,在国外尤其突出,涉及农村物流模式通常是借鉴城市企业物流模式,且多数农村物流模式的分析不仅没有触及农村物流复杂体系的深层。我国农业第三方物流模式也有区别于国外物流联盟,我国主要集中在打造一个第三方物流体系,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增强农业效益方面。

我国农业物流理论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了对物流概念及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物流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国家应当加快农村物流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乡村物流网络体系,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运用第三方物流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跨区域物流园区模式,借鉴国外农业物流联盟模式,加快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发展,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加快资金周转、降低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单科文.城乡农副产品物流研究文献综述[J].网络财富,2010(4).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3]陶学宗,刘德军,杨德旭.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体系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7).

[4]陈善晓,王卫华.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

[5]胡铭.以第三方物流为中心的农产品交易规制研究――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3).

[6]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篇2

其实牛顿用力和物质给出世界图景的方式并不是惟一的,不同于牛顿的质点和机械力学说,莱布尼兹力图超越牛顿物理中的力和物质实体的描述,其提出的形而上学式的单子论更倾向于主客体融合,以今天的视角看来是更为合理的信息宇宙实体概念,逐步形成了莱布尼兹-罗素逻辑计算传统,可以说它是另一条物理学传统。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原子论的物质和力实体的困境,可惜300 年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它的光芒被顺应了工业革命潮流的牛顿力学的近现代科学大大掩盖了[3]。近年来,近现代科学遭遇到的挑战正使情况发生改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的图景。热力学的兴起是一个转折点,爱因斯坦将熵理论在科学中的地位概述为:熵理论对于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大法则,指出熵理论是科学定理的培养基。由于熵紧密联系着信息,这相当于肯定了信息对认识世界图像的重要性。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Gerard't Hooft 指出物理的下一次大突破或许来自信息理论,而不是量子力学或相对论[2]。近年来,John A Wheeler、Lee Smolin 等人意识到“熵原理是宇宙第一法则”可提升为“一切来自比特”,也等价于“宇宙就是一台计算机”,也等价于“信息原理是宇宙第一法则”[4]。这些事实表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需要从信息角度来进行,回答以物质和力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在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唯物与唯心、可逆与不可逆、生命与非生命、G?del 不完备性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所遭遇到的根本性挑战。

本文进一步指出,信息/熵是比质点、物质、力、引力更重要的物理实在,通过信息/熵可以了解力、引力、量子等。换句话说,信息/熵是本质,力是表象,力起源于信息/熵。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熵即量子引力作用,量子即信息。因此本文立足于更本质的广义信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我们的世界,给出了描述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新框架,可以贯通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经济、社会、心理等分支,实现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唯物与唯心、可逆与不可逆、生命与非生命等的统一。本文最后给出该新框架在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2 一个唯信息论的理论模型

2.1 近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模型

近现代物理学以小球(质点或场)为对象,坚持先有物质、后有联系的原则,在简单动力学因果(力学的、可还原的、对称的、单调的)下,定义质点、惯性系、运动、力(场)、时空,得到了牛顿力学方程或哈密顿力学方程。

形成了从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平衡统计力学、相对论到量子力学的近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框架,论述了物质、时空、运动、力等大千世界的可逆的、确定的物理运动现象。这种基于简单动力学因果的法则导致了力、运动、物质(或能量)的还原性和客观性,也即式(1)有如下特征:牛顿力学方程必须基于惯性系;能量或哈密顿函数H是可积的;刘维算符L 具有正则性和厄米性。于是世界便是物质(或能量)在力的作用下运动或转化,因此便有了“世界除了运动的物质或物质运动以外,什么都没有”的图像。这种图像看似很合理,但似乎还有不少东西(如主观、精神、心智、不可逆、有机性、活力、生命等)没法包含进来,因此也会有上帝第一推动的困惑。

确实,由于简单的物理运动还属于比较低等的运动现象,大千世界还有许多更高级、更复杂的运动现象,因此,在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则进一步兴起了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自组织理论、非平衡统计力学、复杂性科学等,它们主要以式(1)所示的微观动力学为基础,引入粗粒化、新概率因果或其它假设,形成以经典熵/信息为核心的统计力学,实现从微观可逆动力学、中观动理学到宏观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推演,从而研究生命、秩序、心智、文明、进化等更高级、更复杂的世间万象。显然,这种思路仍是基于物理学的还原逻辑,具体说来就是,以近现代物理学的可逆动力学为基础,要么是像非线性科学那样在可逆的动力学基础上加入非线性作用,要么是像自组织理论和统计力学那样人为地引入了粗粒化和新概率因果假设,要么像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那样人为地假设组元间的复杂作用规则,从而实现对生命、秩序、心智、文明、进化等复杂世间万象的形成机理的分析。不可否认,这种思路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目前也是科学界的研究主流。但显然,近现代物理学中所谓的质点、物质、惯性系、运动、力(场)、时空都是一种简化,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唯物观,描述了一个客观的、简单的、可逆的、确定的机械唯物的世界,以其揭示宇宙的简单物质性方面是足够的,但进一步以其为出发点研究宇宙的生命、秩序、心智、文明、进化等复杂世间万象方面有先天的固疾。其实在力的起源上牛顿必须求助于上帝的第一推动时已揭示了这种固疾确实是先天存在,今天现代科学在许多前沿问题如四种力统一、宇宙奇点、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唯物与唯心、可逆与不可逆、生命与非生命、G?del 不完备性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的大量困惑只是具体表现,它们只是让这种科学根基的先天固疾昭然若揭而已。所以总体来说近现代科学的唯物论正遭遇到重大挑战,必须从根源入手探讨修正方法。

2.2 一个唯信息论的理论模型

我们把自然实在看成生成性网络(整体),大自然是个整体,对大自然来说,是先有联系(信息),后有物质,生成性网络的联系、信息创生万物。换句话说,对自然来说,信息是比物质和力更根本的本体,可以用一种以信息为本体的唯信息论去取代以物质和力为本体的近现代科学的唯物论。

当然以信息为基础建立物理学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5]。300 多年前,莱布尼兹就有了从信息出发建立力学的思想。自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学术界已在热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信息熵的概念。近年来,量子信息的出现,信息概念开始融入量子力学研究,为理解量子物理学的基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对整个社会的信息格局有巨大的冲击。最近,不少著名物理学家如John A Wheeler 和Lee Smolin 等意识到,对整体网络这样的研究对象,应坚持先有整体网络结点的物理过程之间的信息交换、后有场和时空的观点[4]。现有不少研究也暗示,很可能是先有表征正如现代科学自身逻辑揭示出的黑洞视界熵、确定性混沌、彭加勒共振、量子测量坍塌之类的整体论的信息、或全息原理,后有力/量子引力[2]。一句话,我们需要直接从整体网络中提炼信息概念,重新诠释力、时空和动力学等概念。如目前Frieden 利用Fisher 信息重构了物理学,也有人从量子信息角度理解重力[2]。这些研究确实是试图从反映整体网络的信息/熵角度修正牛顿力(能量函数、哈密顿函数或作用量函数)、时空观和动力学,提出新的物理学方程,从而尝试重建物理学[6-7]。

不过,总体上,这些信息概念起源于经典熵,仍基于物理学的还原逻辑,对本原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理解是不充分的;这种信息熵概念是狭义的,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仍是附属于物质上的派生品而已,没有从根本上替代力和物质实体,也仅限于用在通讯等技术和数据统计领域而已。遗憾的是,目前几乎所有的信息熵概念都是以其为基础的。因此,不难理解,以其为基础来重建物理学是不可能成功的。

广义信息熵及其最大化原理会导致涌现出有序结构,实际上是产生沿λk>0 模式的最小流动阻力或最大流量的流动(即形成特定构形或流动)。直观看来,由于组元xi 的不断时空演化,对应的网络前峰就不断在以最小阻力的形式流动并持续变形,就像一团流体,从而导致复杂系统结构的演化。因此,一个复杂开放系统结构的演化实际上就是生成性网络或一团流体(或气)在时空上以最小流动阻力或最大流方式的蔓延,条件允许,其往往会形成发展层次分形结构。这是一幅生动的宇宙图像:物质、时空、生命、活力、社会、组织、秩序等,该图像可给出牛顿式的物质世界图像(最简单的、最低层次的图像),也可给出引力理论和量子理论给出的图像,也是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统计力学给出的图像。它可以看做是这个有机自然的图像。

显然,通过定义ρJ 及MFP 这种方式就产生和构造了力和时空,即在图2 的网络上由不断的信息操作(多样化的、复杂的、内置的、非对称或更高级对称的联系)这种全新的因果关系而产生流动的、进化的、稳定的、公用的序结构,这种结构的出现不仅就是我们感受到的物质、时空、运动、力等物理现象的起源,也是生命、秩序、心智、意识、文明、进化等世间万象的起源。而MFP 揭示了信息熵最大原理正是产生流动的、进化的和稳定的结构,从而产生物质、时空、运动、力、生命、秩序、心智、意识、文明、进化等世间万象的调控法则。上述体系相当于找到现代物理学的深层次基础。相对论力学认为,没有万有引力,只有时空弯曲。现在则可以这样表达,没有万有引力,只有最大化的广义流或信息传递,万有引力是最大化的广义流或信息传递的结果。时空、物质、力、量子、生命、意识、社会、进化等也是最大化的广义流或信息传递的结果。

信息、认知是产生一切的终级理由,这就是终级解释,所以进一步地追问终结原因是不必要的。其实作为一种哲学和科学的根本信念, 或者说一种假设,是无法基于逻辑推理加以论证的。

如上所述,在现有的现代科学逻辑中实现从物质到生命这样大跨度的贯通,必须基于以牛顿力学为基础、以经典熵/信息为核心的统计力学,从微观可逆动力学、中观动理学到宏观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令人困惑的粗粒化和新概率因果假设不可少。本文则改变力和物质的思维方式,引入新本原,这不仅可描述物理学现象,也可与生命、意识现象等贯通起来。与现有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自组织理论、非平衡统计力学、复杂性科学等的研究思路有根本的不同。

3 唯信息论新模型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作为由大量组元组成的典型复杂开放系统,其演化动力学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生态系统不同于以力和原子概念为主导的经典力学体系,而是一个以熵和信息概念为主导的非平衡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系统,因此,上述的唯信息论的新模型可以在研究生态系统的演化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以位于“日光城”拉萨市的拉鲁湿地为例,该湿地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受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较为典型的生态系统之一。60 年代以前,该湿地面积曾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然而,70 年代后期以来,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拉鲁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从湿地形成的机理上寻找原因,分析湿地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从机理抓起,从而来治理高原湿地。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湿地东北面娘热沟、夺底沟山角下相继建立的一些采矿场和1990 年修建的“一江两河”农业灌溉引水渠对湿地积水状况影响最为显著。同时,1990 年后修建的一条长7.3km,宽3-5m,自东向西横穿湿地而过的拉萨中干渠,因渠底低于湿地地面高程1-2m,湿地中60%的积水和地下水通过该渠排走,因而湿地地势相对较高的东面就逐步成为了季节性积水或无积水的地带。虽然夏季雨季开始后,上涨的河水可冲越抬升的河床增大湿地积水覆盖面积,但湍急的河水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已致使北面河水入口处约有6.7-13hm 的湿地被沙化。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又有一些单位和个人进驻湿地,开展旅游项目和进行无规则放牧,对该湿地和拉萨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进一步加速了湿地退化的进程。

从广义信息熵最大的角度来说,各种条件自始至终都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中组元的变化,从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结构的形成,或者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元会通过信息的传递,极力去争取最大广义信息熵,协调发展形成新的食物链网络从而适应新的环境要求。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会突然失稳、结构发生突变,这就可能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向退化的方向发展。延伸阅读:农业田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2000 年湿地生态结构模式和1990 年的湿地生态结构模式比较接近,说明自1990 年后湿地的生态结构模式又逐渐的稳定下来,湿地生态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湿地的衰退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抑制,究其原因,是人们为了留住拉鲁湿地这片独特的高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做了很多有效的保护工作。通过这些保护工作,鸟类,鱼类的数量减少趋势得到了控制,湿地芦苇、藏青苔草的生物量开始逐渐的增加。此期间的湿地生态系统中,人类的对外部环境的干预增强了关键物种从外界获取环境流的能力,物种通过竞争和协作,物种之间形成某种联系,从而组成新的自然生态网络;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增强了物种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保持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湿地生态的发展。

4 结语

本文的理论内核是信息生成万物,自然界多样化的现象可以看成是网络上信息的动态演绎过程(动力学原理就是MFP)。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低等到高等、从物质到意识等,都可以看成是这团网络流体的流变形态的进化而已。过去,以物质为核心的近现代科学,在揭示宇宙的简单物质性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但在研究宇宙的生命、秩序、心智、文明、进化等复杂的、高级的世间万象方面遭遇到了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唯物与唯心、可逆与不可逆、生命与非生命、Gdel 不完备性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挑战。本文提倡用信息本体取代近现代科学中的物质和力(或场)的本体,用信息论来解释现有的物理定律,重新看所谓的客观世界,许多挑战性疑难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另外,从实用方面看,本文的基于信息论的新物理学模型得到了对称破缺的力学方程,可以应用到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经济、社会、心理等不同学科,描述结构、组织、生命、社会等复杂系统展示的现象。以拉鲁湿地复杂生态系统为例,本文的方法清晰地给出了生态系统结构的演化规律,论述了一个具有严格理论基础的完整分析复杂系统的模型,说明新的理论模型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研究当中。

[1] Jaynes E T. Papers on Probability, Statist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M]. R D Rosencrantz (ed.)。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 1-10.

[2] Frieden B R. Physics from Fisher inform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5.

[3] [比]普里高津。 确定性的终结[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20, 107. [5] 刘钢。 信息哲学探源[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07: 73-74.

[6] 邬焜。 信息哲学: 理论、体系、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424.

[7] Stonier T. Information and meaning: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M]. London: Springer, 1997, p1-5.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篇3

一、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标志:

财权 1.财权的基本内涵 “财权”概念是一个与“产权”相似的经济学范畴,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决策权等权能。这一支配权显然起源于原始产权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随着产权的分离,财权的部分权能也随着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的分离而让渡和分离,这样原始产权主体在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同时,也拥有收益权这一财权(当然是产权的权能);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财权(当然也是产权权能)。这样对独资企业而言,由于产权没有分离,企业在拥有完整的产权的同时,也拥有全部的财权。对于产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言,财权随着产权的分解而分解,公司只拥有部分的财权。在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下,法人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权能具有独立性,公司的财权在其拥有的范围内也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公司是否拥有独立自主的法人财产权与公司是否能独立理财在涵义上是协同的。由此,理想的财权在独资企业是独立的,在公司制企业也应是独立的。同产权一样,财权同样应具有可分性、可明晰性和独立性等特征,否则便成了与模糊产权关系相伴随的模糊的财权关系,或称模糊的财务关系。 作为财产权的产权,它从两个方面对财产实施管理,即实物形态的财产和价值形态的财产,如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基本上是从实物形态对财产实施产权管理,我国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所实施的职能基本上处于这种状态。而财权侧重于对财力的配置,也就是从价值形态上对资金(本金)进行配置或支配。也就是说,在财权归于产权的内容中,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并构成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如收益权以及收益分配权、筹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使用权、成本费用开支权、订价权等。

2.现代财务与传统财务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在我国传统的国有经济中,国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唯一所有者,企业作为经营者只有有限的管理权,国家政府融行政职能、经济调控只能和所有者职能于一体,造成了国家与企业的行政关系和经济关系混淆不清,国有企业的内部无论原始产权还是对生产要素的支配、占有、使用权都统归于国家所有者,企业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法人产权得以提出和确立。企业产权的拥有者就是产权主体,当企业所有产权的边界都十分清晰时,市场经济的主体才能真正形成,企业才能成为既有内在动力,又有行为约束机制的经济实体。 与产权制度相适应,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实质上属于没有财权的“财务”,企业财务是财政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成为国家驻厂的“核算员”,一切按计划行事,“专款专用”、“三段平衡”,企业没有独立的财权(也没有法人产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传统国有企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及其活动,至少可称为无财权的“财务”。那时所谓的“财务活动”是与会计活动融为一体的(会计无需财权),因此,在没有财权的前提下,要对财务和会计作出区别是十分困难的,理论界关于“大财务”或“大会计”的分困难的,理论界关于“大财务”或“大会计”的争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随着企业产权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也相应取得了自己独立的财权,企业有权在法人产权的范围内独立行使投资权和收益(分配)权等各项权能。可以说,独立财权的确立,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志,也是财务区别于会计的重要“法码”。

二、“财权流”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 依上所述,财权作为一种与现代产权思想相适应的财务观念已经渗透到现代财务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这在学术界已经引起了重视和共鸣。“从西方财务的研究内容来看,在对融资政策、财务结构、投资规划、利润分配、公司改组等一系列财务基本问题的分析阐述中,始终渗透着‘权力’问题,完全可以说是‘价值’与‘权力’的综合考察,如果单纯从‘价值’来论述财务问题,会将其引入歧途”。而且,“单纯以‘权利’论‘权利’,或者单纯以‘价值’论‘价值’,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也不利于发展财务理论,服务财务实践。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资金运动”还是“本金运动”都只是一种价值的运动。如果说,“价值”是从财务活动的现象中或从“物资流”中抽象出来的带本质的东西的话,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某种支配这一价值的“权力”则是隐藏在“价值”背后的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带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而且这一“权力”与该“价值”、“价值”与相应的“实物”都是附于一体的,只是前者比后者更抽象、更接近事物的内在本质。为此,我们提出关于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表述:

财权流。 1.财权是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也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准。因此,用“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有利于体现财务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会计这一最相近的学科范畴)的矛盾特殊性,更有利于体现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本质特征。“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可以作为任一时期的财务本质的一般表述,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就很有必要把“本金论”背后带支配力量的矛盾特殊性体现出来,“财权流”的表述符合了这一要求。

2.一种理论的推进,往往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而不是全盘否定。“财权流”的本质表述是在吸取了“本金论”、“资金运动论”等“价值流”的优点并考虑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下得出来的。所谓的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即“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这里的“财力”表现为一种价值,是企业的财务资金或本金,而相应的权力便是支配这一“财力”的所具有的权能。这样,用“财权流”来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表述,一方面可用“财力”的流动来替代“本金”、“资金”等“价值流”,发挥它们在本质理论上的优势,而且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企业“应收”、“应付”项目已十分普遍,这些项目与其说是资金或本金,不如说是一种“权力”或“财力”,这样,用“财权流”来表述或许更加贴近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权力”的流动来体现一种在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与财力相伴随的“权力”的流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处理权力双方“财务关系”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金运动论”及“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在字面上不能反映财务关系的缺陷。 从产权角度看,一组产权的交换或流动,实质上包括着一组价值的运动,也体现了一定的权、责、利的关系。现代产权经济学表明,“物质商品的交易实质上可以看成是这些物品所有者的一组权利交换,这一点是产权实际存在的原因。尤其对于一个复杂的交换过程来讲,产权的思想意味着权利的交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交换实际上可以分解成不同的人拥有的不同权利之间的交换。”阿尔钦教授干脆说道:“产权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性关系。”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篇4

一、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标志:

财权1.财权的基本内涵“财权”概念是一个与“产权”相似的经济学范畴,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决策权等权能。这一支配权显然起源于原始产权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随着产权的分离,财权的部分权能也随着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的分离而让渡和分离,这样原始产权主体在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同时,也拥有收益权这一财权(当然是产权的权能);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财权(当然也是产权权能)。这样对独资企业而言,由于产权没有分离,企业在拥有完整的产权的同时,也拥有全部的财权。对于产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言,财权随着产权的分解而分解,公司只拥有部分的财权。在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下,法人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权能具有独立性,公司的财权在其拥有的范围内也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公司是否拥有独立自主的法人财产权与公司是否能独立理财在涵义上是协同的。由此,理想的财权在独资企业是独立的,在公司制企业也应是独立的。同产权一样,财权同样应具有可分性、可明晰性和独立性等特征,否则便成了与模糊产权关系相伴随的模糊的财权关系,或称模糊的财务关系。作为财产权的产权,它从两个方面对财产实施管理,即实物形态的财产和价值形态的财产,如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基本上是从实物形态对财产实施产权管理,我国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所实施的职能基本上处于这种状态。而财权侧重于对财力的配置,也就是从价值形态上对资金(本金)进行配置或支配。也就是说,在财权归于产权的内容中,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并构成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如收益权以及收益分配权、筹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使用权、成本费用开支权、订价权等。

2.现代财务与传统财务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我国传统的国有经济中,国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唯一所有者,企业作为经营者只有有限的管理权,国家政府融行政职能、经济调控只能和所有者职能于一体,造成了国家与企业的行政关系和经济关系混淆不清,国有企业的内部无论原始产权还是对生产要素的支配、占有、使用权都统归于国家所有者,企业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法人产权得以提出和确立。企业产权的拥有者就是产权主体,当企业所有产权的边界都十分清晰时,市场经济的主体才能真正形成,企业才能成为既有内在动力,又有行为约束机制的经济实体。与产权制度相适应,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实质上属于没有财权的“财务”,企业财务是财政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成为国家驻厂的“核算员”,一切按计划行事,“专款专用”、“三段平衡”,企业没有独立的财权(也没有法人产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传统国有企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及其活动,至少可称为无财权的“财务”。那时所谓的“财务活动”是与会计活动融为一体的(会计无需财权),因此,在没有财权的前提下,要对财务和会计作出区别是十分困难的,理论界关于“大财务”或“大会计”的分困难的,理论界关于“大财务”或“大会计”的争论也就不足为怪了。随着企业产权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也相应取得了自己独立的财权,企业有权在法人产权的范围内独立行使投资权和收益(分配)权等各项权能。可以说,独立财权的确立,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志,也是财务区别于会计的重要“法码”。

二、“财权流”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依上所述,财权作为一种与现代产权思想相适应的财务观念已经渗透到现代财务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这在学术界已经引起了重视和共鸣。“从西方财务的研究内容来看,在对融资政策、财务结构、投资规划、利润分配、公司改组等一系列财务基本问题的分析阐述中,始终渗透着‘权力’问题,完全可以说是‘价值’与‘权力’的综合考察,如果单纯从‘价值’来论述财务问题,会将其引入歧途”。而且,“单纯以‘权利’论‘权利’,或者单纯以‘价值’论‘价值’,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也不利于发展财务理论,服务财务实践。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资金运动”还是“本金运动”都只是一种价值的运动。如果说,“价值”是从财务活动的现象中或从“物资流”中抽象出来的带本质的东西的话,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某种支配这一价值的“权力”则是隐藏在“价值”背后的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带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而且这一“权力”与该“价值”、“价值”与相应的“实物”都是附于一体的,只是前者比后者更抽象、更接近事物的内在本质。为此,我们提出关于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表述:

财权流。1.财权是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也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准。因此,用“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有利于体现财务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会计这一最相近的学科范畴)的矛盾特殊性,更有利于体现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本质特征。“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可以作为任一时期的财务本质的一般表述,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就很有必要把“本金论”背后带支配力量的矛盾特殊性体现出来,“财权流”的表述符合了这一要求。

2.一种理论的推进,往往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而不是全盘否定。“财权流”的本质表述是在吸取了“本金论”、“资金运动论”等“价值流”的优点并考虑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下得出来的。所谓的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即“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这里的“财力”表现为一种价值,是企业的财务资金或本金,而相应的权力便是支配这一“财力”的所具有的权能。这样,用“财权流”来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表述,一方面可用“财力”的流动来替代“本金”、“资金”等“价值流”,发挥它们在本质理论上的优势,而且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企业“应收”、“应付”项目已十分普遍,这些项目与其说是资金或本金,不如说是一种“权力”或“财力”,这样,用“财权流”来表述或许更加贴近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权力”的流动来体现一种在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与财力相伴随的“权力”的流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处理权力双方“财务关系”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金运动论”及“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在字面上不能反映财务关系的缺陷。从产权角度看,一组产权的交换或流动,实质上包括着一组价值的运动,也体现了一定的权、责、利的关系。现代产权经济学表明,“物质商品的交易实质上可以看成是这些物品所有者的一组权利交换,这一点是产权实际存在的原因。尤其对于一个复杂的交换过程来讲,产权的思想意味着权利的交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交换实际上可以分解成不同的人拥有的不同权利之间的交换。”阿尔钦教授干脆说道:“产权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性关系。”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篇5

财权1.财权的基本内涵“财权”概念是一个与“产权”相似的经济学范畴,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决策权等权能。这一支配权显然起源于原始产权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随着产权的分离,财权的部分权能也随着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的分离而让渡和分离,这样原始产权主体在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同时,也拥有收益权这一财权(当然是产权的权能);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财权(当然也是产权权能)。这样对独资企业而言,由于产权没有分离,企业在拥有完整的产权的同时,也拥有全部的财权。对于产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言,财权随着产权的分解而分解,公司只拥有部分的财权。在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下,法人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权能具有独立性,公司的财权在其拥有的范围内也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公司是否拥有独立自主的法人财产权与公司是否能独立理财在涵义上是协同的。由此,理想的财权在独资企业是独立的,在公司制企业也应是独立的。同产权一样,财权同样应具有可分性、可明晰性和独立性等特征,否则便成了与模糊产权关系相伴随的模糊的财权关系,或称模糊的财务关系。作为财产权的产权,它从两个方面对财产实施管理,即实物形态的财产和价值形态的财产,如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基本上是从实物形态对财产实施产权管理,我国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所实施的职能基本上处于这种状态。而财权侧重于对财力的配置,也就是从价值形态上对资金(本金)进行配置或支配。也就是说,在财权归于产权的内容中,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并构成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如收益权以及收益分配权、筹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使用权、成本费用开支权、订价权等。

2.现代财务与传统财务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我国传统的国有经济中,国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唯一所有者,企业作为经营者只有有限的管理权,国家政府融行政职能、经济调控只能和所有者职能于一体,造成了国家与企业的行政关系和经济关系混淆不清,国有企业的内部无论原始产权还是对生产要素的支配、占有、使用权都统归于国家所有者,企业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法人产权得以提出和确立。企业产权的拥有者就是产权主体,当企业所有产权的边界都十分清晰时,市场经济的主体才能真正形成,企业才能成为既有内在动力,又有行为约束机制的经济实体。与产权制度相适应,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实质上属于没有财权的“财务”,企业财务是财政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成为国家驻厂的“核算员”,一切按计划行事,“专款专用”、“三段平衡”,企业没有独立的财权(也没有法人产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传统国有企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及其活动,至少可称为无财权的“财务”。那时所谓的“财务活动”是与会计活动融为一体的(会计无需财权),因此,在没有财权的前提下,要对财务和会计作出区别是十分困难的,理论界关于“大财务”或“大会计”的分困难的,理论界关于“大财务”或“大会计”的争论也就不足为怪了。随着企业产权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也相应取得了自己独立的财权,企业有权在法人产权的范围内独立行使投资权和收益(分配)权等各项权能。可以说,独立财权的确立,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志,也是财务区别于会计的重要“法码”。

、“财权流”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依上所述,财权作为一种与现代产权思想相适应的财务观念已经渗透到现代财务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这在学术界已经引起了重视和共鸣。“从西方财务的研究内容来看,在对融资政策、财务结构、投资规划、利润分配、公司改组等一系列财务基本问题的分析阐述中,始终渗透着‘权力’问题,完全可以说是‘价值’与‘权力’的综合考察,如果单纯从‘价值’来论述财务问题,会将其引入歧途”。而且,“单纯以‘权利’论‘权利’,或者单纯以‘价值’论‘价值’,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也不利于发展财务理论,服务财务实践。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资金运动”还是“本金运动”都只是一种价值的运动。如果说,“价值”是从财务活动的现象中或从“物资流”中抽象出来的带本质的东西的话,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某种支配这一价值的“权力”则是隐藏在“价值”背后的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带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而且这一“权力”与该“价值”、“价值”与相应的“实物”都是附于一体的,只是前者比后者更抽象、更接近事物的内在本质。为此,我们提出关于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表述:

财权流。1.财权是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也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准。因此,用“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有利于体现财务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会计这一最相近的学科范畴)的矛盾特殊性,更有利于体现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本质特征。“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可以作为任一时期的财务本质的一般表述,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就很有必要把“本金论”背后带支配力量的矛盾特殊性体现出来,“财权流”的表述符合了这一要求。

2.一种理论的推进,往往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而不是全盘否定。“财权流”的本质表述是在吸取了“本金论”、“资金运动论”等“价值流”的优点并考虑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下得出来的。所谓的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即“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这里的“财力”表现为一种价值,是企业的财务资金或本金,而相应的权力便是支配这一“财力”的所具有的权能。这样,用“财权流”来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表述,一方面可用“财力”的流动来替代“本金”、“资金”等“价值流”,发挥它们在本质理论上的优势,而且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企业“应收”、“应付”项目已十分普遍,这些项目与其说是资金或本金,不如说是一种“权力”或“财力”,这样,用“财权流”来表述或许更加贴近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权力”的流动来体现一种在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与财力相伴随的“权力”的流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处理权力双方“财务关系”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金运动论”及“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在字面上不能反映财务关系的缺陷。从产权角度看,一组产权的交换或流动,实质上包括着一组价值的运动,也体现了一定的权、责、利的关系。现代产权经济学表明,“物质商品的交易实质上可以看成是这些物品所有者的一组权利交换,这一点是产权实际存在的原因。尤其对于一个复杂的交换过程来讲,产权的思想意味着权利的交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交换实际上可以分解成不同的人拥有的不同权利之间的交换。”阿尔钦教授干脆说道:“产权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性关系。”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篇6

关键词:钟嵘;诗品;赋;审美特征;创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10-01

“诗有三义”是南北朝时期齐、梁时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钟嵘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理论的一大贡献。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钟嵘之“三义”说出自《诗大序》“六义”说,但钟嵘的“三义”说又有它新的理论贡献,他通过对传统赋比兴的全新阐释,进一步突出了“文外意”,“立象以尽意”的思想。然而,人们历来只关注钟嵘“三义”说中对“比兴”的诠释,却往往把他对“赋”的解说简单化,因此,有必要对钟嵘《诗品》中赋的全新阐释进一步探讨。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现存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之后的《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些记载仅仅是提出了赋比兴这组概念,却未作出明确的解释。在钟嵘之前或之后的文论家对这个问题都曾做出过解释,其中对赋的阐释也各有异同。东汉末经学家郑玄最早解释了赋比兴,他在《周礼注》中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郑玄以经学家的眼光,把赋同“政教善恶”联系起来,显得狭隘片面,但他的解释已显露出赋的方法论意义了,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郑玄的解释,赋的特点主要是“直铺陈”,即直接铺叙陈述描写。晋挚虞《文章流别论》释赋云:“赋者,敷陈之称也”(《全晋文》七十七辑)。挚虞立论虽然仍以《诗经》的作品为依据,但在解释上显然与汉儒不同。稍早于钟嵘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解释“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这与郑玄“直铺陈”的观点相近,明显受郑玄之影响。

钟嵘之后到唐代,皎然《诗议》说:“赋者,布也。匠事布文,以写情也。”王昌龄《诗格》云:“赋者,错杂万物,谓之赋也”。

(遍照金刚:《文境秘府论•六义》引)。到宋代,朱熹《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又在《诗传纲领》中说:“赋者,直陈其事”。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书》引李仲蒙论赋曰:“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以上阐释虽各有不同,但大部分都是将赋解为直陈、铺述。

钟嵘释赋与他之前、之后的文论家的解释均有所不同,他完全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紧紧围绕着“穷情写物”的艺术手段,提出了新的解释,他在《诗品序》中说:“直述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这一解释,既有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又有新的内涵。

首先,钟嵘是从诗歌的审美特征出发而进行论述的,他强调“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除直写即目所见的现实事物外,还要寄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具有了一般所说的比、兴的特点。故刘熙载在《艺概》卷三《赋概》中指出:“《风》诗中赋事,往往兼寓比兴之意,钟嵘《诗品》所由竟以‘寓言写物’为赋也。赋兼比兴,则以言内之实事写言外之重旨”。“言外重旨”便是钟嵘的“穷情写物”所要达到的最后效应即富有“滋味”的艺术美感。这是他抓住客观物象在诗歌中的表情达意功能,从物象与“事”关系角度,诠释赋的特征,突出了“立象以尽意”的思想,这也体现了钟嵘的文学阐释理论重在审美鉴赏的特色,钟嵘对赋的全新释义扭转了儒家把诗歌看成政教工具的传统思想,突出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所特有的审美特征,标志着钟嵘对诗歌功能认识的深化,也是魏晋以来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同时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一个巨大进步。

其次,这一全新解释对中国古代诗学鉴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人们都认为“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方法,却更多的探讨“比、兴”方法的重要意义,始终重比兴而轻赋,把赋简单化。人们往往认为“赋”法的作品都是物事、情事的直接叙述,并不需要假借“物”的形象来表达,因此就缺少了以形象来直接感动人的力量和艺术性。实际上,钟嵘说:“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已经在强调赋的“寓言写物”不是纯物象论,而是发挥着“寓言”的功能,寓言便已不是直叙了。按照钟嵘《诗品》中溯源流别的方法,考察钟嵘之前的历代文学作品,以《荀子》为证,《荀子》中的《赋》篇谈到六种物象,有五种相当于今天的谜语(礼,知,云,蚕,针),《荀子》中的“赋”是做为一种文体出现的,却表现了一种隐喻的方法,即用隐喻的方式,来曲折的表达,通过别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和《庄子》的寓言很相近,庄子在“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借外论之。”寓言即寄言(郭象注);重言借长者,前辈的话来说自己之意;卮言,随机应变之言,即即兴之言。寓言也就是寄言,即隐喻,共同点就是借别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由此可知,赋在《荀子》中说是隐喻,推论之就是一种创作方法。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汉书•外戚传李夫人》中对美人的赞誉都是用赋这种方法来表达的,即隐喻的方式,这和《诗经》中用“关雎”兴起淑女,举“明月”比美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从这些追源溯流中可以看出,钟嵘是在前人创作基础上,站在文学审美的角度,对赋这种创作方法进行定义的,使人们对赋的认识更加准确清楚。另外,“直言其事,寓言写物”共同点在于都开门见山地去写物;但在表现情感方法上是不同的:“直言其事”是主观的叙述,即主观抒情;“寓言写物”是客观的叙述,即客观抒情,这种客观抒情更具有艺术性。由此可知,赋不仅仅是铺陈描述,而且包括寄言,即暗含了隐喻的表达方法。这就使赋具有两种表现手法:主观抒情和客观描写之客观抒情。而主观抒情和客观描写相结合,使赋具有不同于比,兴两种方法的创作特点。所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天极,闻之着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认为赋、比、兴“三义”酌而并用,不可偏废,并正确指出专用比兴和专用赋体易生的弊端,对于整个后世诗学都有鉴戒意义。由此可知,“赋”法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它是读者把握诗意从而曲径通幽、深入诗之堂奥的窗口。

综上所述,钟嵘在《诗品》中对赋的全新解说,既突出了诗歌的审美特征,又强调了赋的方法意义,使人们对于赋这种诗歌的创作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并对后世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篇7

论文内容提要: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风格成熟的标志,是 现代 叙事艺术的精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多焦组合式的叙事结构。小说将内聚焦与零聚焦巧妙地进行搭配,使前者的渗透性和后者的整合性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叙事效果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其次,娴熟地采用自由间接式的叙述话语,人物与叙事者的语言、视角能十分流畅地转换,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完美融合。第三,在小说的叙事功能上取一种情调模式,使小说弥漫着诗意氛围。特别是“中心意象”的设计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增加了小说的韵味,拓展了其意义空间。

abstract:mrs. dalloway,a marker of the maurity of virginia woolf’s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is a treasure of modern narrative art, 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first i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multiple focuses. the ingenious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focus and zero focus enables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former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the latter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narrative effect. the second is the skilful employment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the smooth alternation between a character’s perspective and that of the narrator makes a perfec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worlds. the third is the poetic atmosphere created through the use of the central image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atmosphere adds to the aesthetic appeal of the novel and enlarges its meaning.

key words: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narrative art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创作了《雅各的房间》以后,1924年在剑桥大学发表了洋洋洒洒的演讲,对自己以前的文学探索作了一次精彩的 总结 。演讲的题目为“小说中的人物”,后来在发表的时候改名为“贝内特先生与布朗夫人”。在演讲中她多次提到要摧毁旧的文学根基和规范,探索小说创作的新路,寻找作者和读者都能接受的新的表达方式。她同时也不无谦虚地表示,我们还不够成熟,希望人们能够暂时容忍,因为“我们正在英国文学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的边缘颤抖”(《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317)。但无论如何,1925年出版的《达洛卫夫人》应该被视为伍尔夫小说风格趋向成熟的标志,这不仅仅表现在意识流手法的纯熟运用和主题意蕴的深入挖掘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作家对现代叙事艺术 规律 的不断探索和成功运用上。小说作为叙事艺术之执牛耳者,其现代性的转型起步于19世纪末而完成于20世纪初,人们习惯于把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和伍尔夫并列为20世纪现代小说的奠基人,然而后者的作品受重视的程度远逊于上述男性作家。特别是对于她小说的现代叙事的个性特征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肯定,论家往往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其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上,而对其现代叙事谋略的运筹不作整体观照,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如果我们以现代叙事理论为依据,紧密结合《达洛卫夫人》的小说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在小说叙事上的三个特征。

交替使用内聚焦和零聚焦的多焦组合模式,构成了《达洛卫夫人》叙事结构的重要特征。内聚焦又称“人物视点式”聚焦,叙述者由人物充当,通过人物的感觉去体验周围的生活,在他视域之外的事物概莫能知,这最适宜表现人物内心漫无边际的思绪。零聚焦又称“上帝式”聚焦,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他所知道的事比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要多。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将此二者结合起来,使内聚焦的渗透性与零聚焦的整合性产生优势互补,叙事效果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既使叙事的真实性不受损害,又给叙述者更多的自由。只是在使用的比例上有所讲究,前者成为作品的主要聚焦方式,而后者仅作为小说连缀过渡的桥梁。

在《达洛卫夫人》中,作家用意识流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克莱丽莎和塞普蒂默斯这两个人物的心灵世界。克莱丽莎内心深处有一个重大的遗憾就是她年轻时代对婚姻的草率选择。尽管与丈夫达洛卫结婚后生活优越、相敬如宾,然而她的潜意识里时常有一个怪物在作祟,引起她对生命的叹息与不满。她觉得生活中的追求被那些永无休止的宴会消磨殆尽,在表面热闹的场面中掩藏着内心的挥之不去的哀愁。塞普蒂默斯在战争中负伤,成了战争的孓遗者,然而战后的精神创伤使他更加难受。他精神错乱的最早症状是丧失了感觉能力,在潜意识中他有一种朦胧的负罪感。埃文斯的死本来与他无关,但他总是觉得前者死了他还活着就是罪过;他还觉得自己失去了爱妻子的能力,作为一个男人他也抱恨终身。他这种胡思乱想最终导致了他精神失控,在精神病医生前来要求他住院 治疗 时跳楼自杀了。以上表明,前者代表闲适、高雅的上流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愉悦与痛苦、爱情与怨恨、宁静与喧嚣的矛盾世界;后者代表杂乱无序的下层社会,是一个黑暗颠狂、阴霾密布的混沌世界。如果单独使用内聚焦模式叙写他们的意识流,则两个人物的视点无法触及对方的“世界”。只有通过零聚焦即全知叙事的整合(叙述者讲叙克莱丽莎在晚宴中听到了塞普蒂默斯的死讯),才能把两个世界联系起来。显然,这种搭配与组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功能,扩大了叙事范围:克莱丽莎的生命世界联系着上流社会,她的爱情、婚姻、社交无不演绎着英国上流社会的传奇故事。而塞普蒂默斯的生命世界涉及下层社会的广阔场景,他在国外战场上的受伤、与意大利姑娘结婚、战后回国的精神癫狂也分明抒写了平民百姓的苦难遭遇。“两个世界”的连接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提供了对社会透视的不同视角,在两相对比之间其主题意义得到了深化,因而这种聚焦方式的组合就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不同聚焦方式的搭配也给小说叙事的变化流转提供了有利条件。内聚焦有利于人物意识流的描写,可以游刃有余地深入到人物意识的深处,而在关键之处配以零聚焦又照顾了叙述的整体调度,给各部分的连缀组合带来了极大方便。即使作者要描写众多人物的意识流,他也可以采用“不定内聚焦”的方式,从这一焦点转到另一焦点,焦点的频繁变换也主要靠零聚焦协调。《达洛卫夫人》涉及近十个人物,焦点变换的基本线索如下:达洛卫夫人——塞普蒂默斯——卢克丽霞——达洛卫夫人——“他们”——科茨太太——布莱奇利太太——塞普蒂默斯——梅西——登普斯特太太——本特利先生——达洛卫夫人。焦点的变换使作者总是能把笔触深入到每一位人物的灵魂深处,探赜索隐,钩玄显微,在众声喧哗中,我们从中获得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现代生活的立体印象。然而,要使人物之间意识的流转显得 自然 ,人为的调遣总是难脱传统小说“全知叙事”的窠臼,作者在关键时刻总是能独出心裁地通过外物对人的感观刺激,顺理成章地开启人物意识的闸门。如伦敦大本钟的报时、汽车回火时的巨响、飞机在天空中的轰鸣等等,这些都可成为焦点变换的契机。通过这些契机,或引发这一人物的瞬时感觉,或勾起那一人物的自由联想;时而是达洛卫夫人旧情重诉,回忆少女时代的往事;时而是塞普蒂默斯战争恐怖片段的“闪回”,内心翻腾着潜意识的“老账”。意识流动开合自如,叙述如行云流水。毫无疑问,伍尔夫采用复合的多焦组合方式来写意识流要自然得多,顺畅得多。若将其与乔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运用的单一内聚焦方式相比,前者因视点人物可以由角色轮流担任,叙事范围更为宽广,心理内容更加丰富;而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所采用的“不定内聚焦”比较起来,又因交替使用两种方式而显得更加自由灵活、舒展自如。

总之,伍尔夫交替使用内聚焦和零聚焦的多焦组合方式扩大了叙事范围,增强了叙事功能,重组了叙事结构,深化了叙事主题。叙事的现代特征更加显豁,使她的作品在意识流小说中独树一帜。

娴熟而灵活地采用自由间接式叙述话语,是《达洛卫夫人》叙事的又一特征。自由间接式话语一般情况下省略了引导语,人物语言不加引号而十分自然地“嵌进”或“滑入”叙述话语之中。它与自由直接式话语在形式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使用第三人称,后者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采用自由间接式叙述话语的作品,其中不管哪一个人物的语言,均以第三人称叙述,且人物的语气和视角也被保留下来。《达洛卫夫人》娴熟地运用了这种叙述话语,使得叙述语流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如克莱丽莎等待穿过维多利亚大街时的那段文字就相当典型:

在威斯敏斯特住过后──多少年了?二十多年了吧──即使置身于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或者深夜梦回时,都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寂静,或肃穆的气氛,一种不可名状的停滞,大本钟敲响前提心吊胆之感(人们说,那可能是流感使她心脏衰弱的缘故)。听!钟声隆隆地响了。开始是预报,音调悦耳;随即报时,千准万确;沉重的音波在空中渐次消逝。她穿过维多利亚大街,一面思量:我们都是些大傻瓜。(伍尔夫4)

以上话语,第三人称叙述的称谓基本没变,惟叙述视角却不知不觉从人物转为叙述者,又从叙述者转向人物,中间不作任何交代而过渡,两者的衔接似乎根本没有痕迹。先是女主人公模模糊糊的回忆,接着是叙述者略带分析的描述,继而是女主人公对钟声的感觉,最后叙述语流又随着叙述者对人物所处地点的定位(维多利亚大街)而滑入人物主体的思索之中。整部作品大都如此,作者喜欢悄悄将人物的内心感觉作为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来叙述,读者常常被带出外部情节 发展 的轨道而进入人物内心,继而又从人物内心被不知不觉带到外部事件的线索之中。亦真亦幻,虚虚实实,从而使外部世界与心灵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那个人心浮躁、混乱无序的时代面貌。

从作品中指出伍尔夫采用了某种叙述话语并不难,难的是她何以要采用这种叙述话语而不采用另一种。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还是从女作家对叙述话语研究探索的轨迹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1919年,伍尔夫曾经用自由直接式叙述话语演绎过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主人公“我”坐在沙发上始终没有站立起来,情节空间仅仅是“我”的目光的停留处——墙上的一个斑点。尽管自由联想让主人公意识的流动在瞬息之间变化无常,但这个“挪亚方舟”始终未向外开放。即使你是一个天马行空式的想象者,要在外部世界与心灵世界之间穿梭,缺少了外媒的触发也会江郎才尽。这位善于不断探索的女作家不满足于自己原来的创作,在《达洛卫夫人》中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写法:一是通过多张意识屏幕折射外部世界,构成意识的立体交叉网,反映复杂的 现代 生活(如飞机出现在伦敦上空施放烟幕时近十个人物的不同心理反映)。二是让主人公走向伦敦街头,使其意识接收外来信息,触感,引起联想,以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基于上述构思,采用自由间接叙述话语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因为在这种叙述话语中,叙述的控制权为人物主体和叙述者所共同掌握,言语流一方面从叙述者立场发出,这必然使得叙述渗透隐含作者的观点,便于整体统摄,另一方面,叙述者在转述人物话语时要顺应人物语言和视角而不得不给人物留下自,让人物性格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例如,叙述者在叙述雷西娅和塞普蒂默斯关于要不要孩子的想法时,有这样一段话语:

“英国人太一本正经,”她会这么说,同时伸出手臂搂住赛普蒂默斯,把脸颊贴在他面孔上。

莎士比亚厌恶男女之间的爱情。两性关系使他感到肮脏。可是雷西娅说,她一定要有孩子。他俩结婚已经五年了嘛……

不能让孩子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出生。他不能让痛苦永久持续,或者为这些充满淫欲的动物繁殖后代,他们没有永恒的情感。(伍尔夫90)

这从整体上来看是叙述者的话语,但也渗透了隐含作者的观点。如“两性关系使他感到肮脏。”这既是塞普蒂默斯癫狂后的身体感觉,也是伍尔夫在少年时代受到犯以后的人格建构过程中留下的阴影。虽然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但转述的话语分明留下了人物意志的强烈印记。 如“她一定要有孩子”, 这是雷西娅作为一个已婚五年的女人的 自然 要求。而在这个问题上,叙述者仍然以疯狂中的塞普蒂默斯的口吻说道:不能让孩子在如此混乱的世界上出生,以致让痛苦永久持续。 这样,在叙述者与人物之间就产生了“对话”,形成了“复调”,这一“复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矛盾、完整地反映现代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性来说,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但其中的问题是,这个“叙述者”必须隐藏得巧妙,不然就会有冒充全知全能的上帝之嫌。伍尔夫深知个中堂奥,在整部作品中,她的“隐身之法”也较高明。其一,使焦点频繁转换,在阅读效果上造成读者对“叙述者”的忽略,她一会儿用“他”,一会儿用“她”,一会儿又用复数“他俩”,虽说是第三人称,但并非固定于某一个人,形成了人物正在叙述的印象。其二,有意模糊人物意识流与叙述者语言的界线,作者有时用括号将纯粹叙述部分与内心独白区别开来,有时没有任何过渡,人物意识就“滑入”了纯叙述之中,只是这种叙述话语被作家浓缩为最简略的笔墨,没有斧凿痕迹罢了。其三,在句式上巧做文章,常在叙述话语中采用如下句式开启内心独白:“克莱丽莎·达洛卫在想”?“他心中常有这样的感觉”?“记不清多少个年头”。另外,还有一种外部行动描写与内心独白几乎同时进行的句式,既让叙述者具有隐蔽性,又让读者明白话语是由谁发出。例如,“她问自己,一面向邦德大街走去”?“她在思索,一面踏上人行道”。如此,叙述者与人物的话语之间由于在文字形式上缺乏明显区分的标志,叙述者与人物的语气?视点?情感也能基本上保持一致。尽管它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将人物语言转述给读者,读者仍然觉得这是人物自己的语言。这也正是伍尔夫的意识流描写比乔伊斯容易被读者理解的原因之一。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伍尔夫在叙述话语方式上的苦心经营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有着多方面考虑:一是主体叙事的流畅性必须建立在心理事件的真实性的基础上;二是叙述者的情感倾向性不能消融人物的个性;三是叙述话语的灵活变化不能花样翻新而超出读者可接受的范围。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篇8

TRIZ(发明问题解决方法理论)是以阿奇舒勒(ALTSHULLER)为首的苏联科研人员提出的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它是目前最全面、系统地论述发明创造、实现技术创新的新理论,该理论提供了系统化解决产品矛盾的方法和算法。它被美国及欧洲等国称为“超发明术”,其系统构架如如图1所示。本文应用TRIZ的物质-场分析和矛盾解决原理对四相分离装置设计中的一些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基于物质-场分析方法的岩屑分离结构设计

物质-场分析方法是指从物质和场的角度来分析和构造最小技术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学,是TRIZ的一个重要的发明创造问题的分析工具。物质-场分析的技术系统是由物质S1、物质S2和场F三种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的内部矛盾,是依靠TRIZ提供的不同工程领域通用的76个标准解法,得出较为具体的方案模型而解决。

四相分离装置需要同时分离岩屑、气、原油和钻井液。分离岩屑最常用最可靠的办法是依靠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较大的岩屑沉降在分离器的底部,但是由于井内返出钻井液的流量很大,进入分离器钻井液的流速也非常大,如果钻井液在分离装置停留期间内,要使岩屑完全沉降在分离装置底部,分离装置需要具有很大的容积,但是过大容积,会给运输安装带来很大的不便,有些面积较小的井场甚至无法摆放面积过大的分离装置。因此不能通过增大分离装置容积的方式来提高岩屑分离效率。下面应用物质-场分析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1.物质-场模型

岩屑在四相分离装置内的分离原理:悬浮在钻井液中的密度较大的岩屑颗粒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而发生沉降分离。在相对应的物质-场模型中,物质S1为岩屑,物质S2为地球,施加的场F1为重力场。因此物质-场模型可描述为:岩屑S1的沉降分离,是由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引发的。地球重力场F1对于岩屑S1沉降分离是有用的,但是也是不足的,因此该物质-场模型的种类属于有用但不充分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物质-场模型如图2所示。

2.标准解法

阿奇舒勒研究发现:如果所需解决问题的物质-场模型相同,那么最终解决方案物质-场模型也相同。而解法规则是所需解决问题的物质-场模型到解决方案物质-场模型的桥梁工具,这些解法规则共有76个,且这些规则对于不同工程领域的问题是通用的,因此成为标准解法。

根据图2问题的物质-场模型,确定应用第二级标准解法系统的第一条――向具有可控场的物质―场要跃迁――来解决该问题。其解法内容:用更容易控制的场,来代替原来不容易控制的场,或者叠加到不容易控制的场上。可按以下路线进行取代一个场:重力场、机械场、电场、磁场和辐射场。

3.解决方案

按照标准解法提供的用机械场代替重力场的思路,确定应用可更容易控制的旋流器产生的机械场F2代替无法控制的重力场F1分离岩屑,用旋流器S2`代替地球S2。其解决方案模型如图3和图4所示。

选用旋流器分离岩屑颗粒的方案,如果旋流器尺寸设计合理,即可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率地分离出岩屑颗粒,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个工程难题。

二、基于技术矛盾解决原理的减振结构设计

阿奇舒勒认为,发明问题的核心是解决矛盾。TRIZ的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是解决技术系统问题的主要工具。技术矛盾是在提高技术系统的某一个参数时,导致另一个参数的恶化而产生的矛盾。解决技术矛盾过程是:先将一个用通俗语言描述的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转化为利用39个通用工程参数(TRIZ术语)描述的技术矛盾,即标准的“问题模型”,然后利用TRIZ的解题工具――矛盾矩阵,在40个创新原理里面找到解决方案模型。模式如图5所示。

应用旋流器可以有效解决岩屑颗粒的分离器问题,同时,也会引起流体在旋流装置内偏心旋转而引起四相分离装置产生振动,长时间的振动会对装备产生较大的损害,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下面应用技术矛盾原理来解决该问题。

1.问题的技术矛盾

四相分离装置中应用旋流器分离岩屑,优点是提高了岩屑颗粒的分离效率,缺点是引起了四相分离装置的振动。存在矛盾为:虽然改善了岩屑颗粒的分离效率,结果却导致装备发生振动破坏。应用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中的两个来描述。

(1)需要改善的特性:39#生产率。

(2)系统恶化的特性:30#作用于物体的有害作用。

2.矛盾矩阵对应的创新原理

该问题的技术矛盾在矛盾矩阵表中对应的是第39行第30列22#、35#、13 #、24#创新原理。

(1)22#为变害为利原理,其具体描述:①利用有害的因素(特别是环境中的有害效应),得出有益的结构;②将两个有害的因素相结合,进而消除他们。

(2)35#为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其具体描述:①改变聚集态;②改变浓度或密度;③改变柔度;④改变温度。

(3)13#为反向作用原理,其具体描述:①用相反的动作,代替问题定义中所规定的动作;②把物体上下或内外颠倒过来;③让物体或环境,可动部分不动,不动部分可动。

(4)24#为借助中介物原理,其具体描述:①使用中介物实现所需动作;②把一物体与另一容易去除的物体暂时结合。

3.解决方案

经过对上述4个原理的分析,确定用13#反向作用原理和22#变害为利原理,将两个有害的因素相结合,进而消除它们。由此岩屑分离采用两个旋流结构,其旋流方向相反,这样振动也是相反的,将这两个振动结合起来可以相互抵消,进而大幅度地降低了振动(图6)。

三、基于物理矛盾解决原理的原油分离结构设计

物理矛盾是技术系统中一种常见的、更难解决的矛盾,它是对技术系统中的同一参数,提出相互排斥需求的物理状态。这种矛盾通常应用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和整体与局部分离的原理进行解决。

四相分离装置的岩屑需要应用旋流器进行高效分离,旋流出钻井液会使在整个分离器内的钻井液发生紊流;同时原油从钻井液中的分离需要平稳分层,进而要求分离器内的钻井液处于层流状态。因此这样问题的物理矛盾是:既要使钻井液处于紊流状态又要使它处于层流状态。经分析采用空间分离原理解决这个物理矛盾。

所谓空间分离原理,是指将矛盾双方在不同的空间上分离。具体到该问题,即在旋流器后面添加一个带孔的隔板,这样带孔隔板前处于紊流状态,隔板后的钻井液紊流程度就会大大减小,从而不影响原油的分离(图7)。

四、结论

(1)TRIZ是可有效解决装备结构设计难题的一种创新工具。

(2)应用物质-场分析方法设计出了旋流式岩屑高效分离结构。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篇9

关键词:美国文学;意识流;心理;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51-01

一、引言

“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美国文学中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有亨利・詹姆斯和威廉・福克纳等。詹姆斯在小说中通常选一个有洞察力的人物,从他的角度来叙述,以他的意识为“中心意识”,再选几个配角,像许多镜子一般从各个角度反照出叙述者的思想情绪。

二、詹姆士与意识流小说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中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他出身高贵、深受欧洲文化影响,是描写上层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代表作家。他的风格高雅、细致,讲究表现形式,并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如《鸽翼》(1902),不厌其详地发掘人物“最幽微、最朦胧的”思想与感觉,把“太空中跳动的脉搏”转化为形象。

詹姆斯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詹姆斯的代表作品《一个美国人》(1877)、《黛西・米勒》(1879)和《贵妇人的画像》(1881)就已经预示着现代小说专写主观意识的气氛:“着眼点”(point of view)和“视角”(angle of vision),他们正是一部部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

《黛西・米勒》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而《贵妇人的画像》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而著称,被认为是英美文学的上乘之作,倍受评论家们的关注。文学评论界已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沃伯顿勋爵、卡斯珀・古德沃特、吉尔伯特・奥斯蒙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作了深刻分析,尤其对本书的结尾―伊莎贝尔决定回到丈夫奥斯蒙身边的原因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该小说中的美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流”。我们不难发现:构筑詹姆斯的意识流小说核心元素是小说所强调的本体的审美创造、小说中的意识流所渴求的内在的意象真实以及非个人化的叙述。

三、福克纳与意识流小说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十九部长篇小说和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他心血花得最多、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亦是庞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代表作之一,主题可以概括为南方种植园制度的一曲“挽歌”。

在写作方式上,《喧哗与骚动》把意识流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们仿佛从人物头脑里涌流而出直接被作者记录下来,前面不冠以“他想”、“他自忖”之类的引导语;它们可以从这一思想活动跳到另一思想活动,不必有逻辑,也不必顺时序;除了正常的思想活动之外,它们也包括潜意识、下意识这一类的意识活动。在情节上,小说的前三部分分别以康普生家的三位儿子的口吻讲述出来,反映的全是他们独特的潜意识活动,尤其从表面上看,这些思维或简单的大脑运作丝毫没有规律性,而是呈现出随意的跳跃性,即几件不相关的事情能交叉出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似乎构成一幅凌乱的图画;在时序安排上,福克纳打破常规,不以正常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年代顺序讲述故事,而是把不同年生的故事以错乱时间顺序编排出来。

四、结论

詹姆斯作为一个小说家对社会风情和人文景观有敏锐的体察,他的文笔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读者的心神,小说的意识流、细致的感受、对人类处境的深刻的洞察和恰当、精确的措辞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而福克纳运用圆熟的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也看到了他作品中体现出的独特的个人风格;无论从福克纳表现美国南方历史现实、探索人类命运的深刻思想性来看,还是从他运用自如的意识流艺术技巧来看,福克纳无疑是一名公认的美国文学大师。

论述现代物流的作用篇10

关键词: 农林院校 大学物理 高中物理 内容 比较与分析

1999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进行全方位整体改革。为适应21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农林院校,物理课程所涉及的物理学知识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力、电、原子、热四部分。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农林科技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农业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

一、力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力学部分讲述了流体力学、振动和波(机械振动、机械波、声波)。流体力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的流动性质(液体的定常流动、连续性原理、伯努利方程)、液体的猫滞性质(牛顿勃滞定律、泊肃叶公式)、物体在猫滞液体中的流动(斯托克斯公式、雷诺数和流体相似率、离心分离技术)。振动和波的主要内容有:简谐振动的特征及描述、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简谐振动的合成、频谱、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平面简谐波、惠更斯原理、声波、波的干涉、多普勒效应。此外,有些版本的教材如金仲辉(2000)、王海婴(2000)均讲述了牛顿力学和力学的基本定律,两个版本都讲述了质点运动状态的描述、牛顿三定律、力学相对性原理、力学的三个守恒定律、刚体的转动(简述)。除此之外,王海婴(2000)还讲述了非线性力学(线性和非线性力学系统的特点、两种确定性和两种随机性)、相对论力学(相对论运动学、狭义相对论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刁岗(2001)对于力学基础知识没有专门介绍,在固体一章中涉及应变与应力、杆的弯曲等力学知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中,没有讲述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学习过浮力、压强、压力方面的知识,高中物理课程涉及的力学基础知识,以及力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学生对于流体力学部分的学习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振动和波这部分涉及的知识内容同工科大学物理大致相同,农林学院校对于声波的讲述有所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同样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

二、电磁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涉及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同工科院校基本一致,但是,在叙述上更精炼和简单,内容更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生物学、医学中的应用,如静电场的应用(静电场处理种子、电晕放电处理种子、人工诱发闪电的应用、静电喷农药和静电人工授粉)、磁的应用(磁场处理、磁性肥料、磁化水、磁法检验)、电磁波在农业上的应用、电容器与细胞电容、生物组织的电阻等,以及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直流电的医学应用。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物理背景是电荷守恒定律,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可以在高中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引申得出。农林院校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同高中物理课程的编排思想是一致的,涉及的电磁学知识提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

三、光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光学部分涉及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的吸收与散射等知识内容,在讲述物理基础知识时,更加侧重于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如薄膜干涉的应用、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与生物显微镜、激光在现代农业和生物学中的作用、生物体发光的性质和实际应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光学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特种生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由此看到,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光学部分同高中物理的编排思想基本是一致的,高中物理课程涉及的光学、原子物理的知识提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

四、量子物理基础知识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量子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光的量子性(黑体辐射定律、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光电效应的应用、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二,量子力学初步(德布罗意波、不确定关系、薛定愕方程、势阱和势垒、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小原理);第三,光谱分析(原子光谱、分子光谱、X射线谱及其应用);第四,激光的原理和应用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该部分讲述了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原子物理中介绍了X射线(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强度和硬度、X射线谱、X射线的性质、X射线衍射、X射线的衰减规律、X射线的医学应用)、原子核和放射性(原子核的角动量和磁矩、原子核的稳定性、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种类和衰变规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辐射防护、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量子力学基础讲述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德布罗意假设、物质波的统计解释、不确定关系、波函数、薛定愕方程、势阱与势垒、原子结构理论(四个量子数、原子的壳层结构、分子结构)。此外,还介绍了相对论基础(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混沌动力学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对于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知识作了初步的介绍,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述,是在高中物理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展。高中物理涉及的激光、放射性同位素、核反应方程、衰变、半衰期、结合能、核裂变、链式反应、核聚变等知识,侧重于从应用的角度展开物理知识,这同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基本是一致的。

五、热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