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6:29:32

论述范文篇1

一、追溯中国戏曲舞蹈的起源

首先,我们从戏曲舞蹈的起源谈起。中国之有舞蹈,远在中国戏剧尚未具体形成一项独立艺术之前,据今日所知,在中国最早的殷墟甲骨文字中,已经有“舞”字的刻字;同时也有了“乐”字。那就是说,在远古的商朝(公元前1783年至1135年)中国已有“乐”、“舞”尚未存在。但因缺乏具体记载,已不容易知道当时究竟是怎样的乐和舞,直到周朝的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至481年)才获得一点端绪,那就是所谓“大武之乐”的一种舞蹈。①在这项“大武之乐”中,不但舞队的动作一招一式很清楚,而且还含有故事性。这个故事就是“武王伐纣”。因此,根据记载推想起来,在春秋时代已具有这种含有故事性的舞蹈。此外,如:《史记》中记载的“优孟衣冠”、“傩礼”,以及后来的《东海黄公》、《兰陵王》、《踏摇娘》、《参军戏》等,虽然都还不是完整的戏剧,但大都含有人物、故事或舞蹈成分。在中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之后,从南宋戏文到元代杂剧,不但场次上常用舞蹈作为穿插,甚至动作上也载明是舞蹈,尤其是元代杂剧,其在勾栏演出时,终场用舞蹈来作为送客节目,名叫“舞鹧鸪”,由此反映出中国舞蹈已逐渐融合到中国戏曲的表演动作上去。那么,至于中国戏曲如何应用舞蹈及使其表演动作成为舞蹈化,我们容后再谈。从文字记载中的石窟、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舞蹈形象与戏曲舞蹈显然是大不相同的。从远古到汉、唐,根据记载:舞蹈的任务包括模仿生产劳动、自然现象(鸟、兽)、求爱、祭祀、庆典,以及纯表演等。这些舞蹈偏重于宗教性、纯舞性、自娱性、表现性、情绪性、原始性。但这些特点在戏曲舞蹈中恰恰都很少,甚至没有,戏曲舞蹈的特性是人物形象典型化和程式化(生、旦、净、丑),其舞蹈动作具有比拟性、叙事性、哑剧性、特技性、戏剧性。

二、戏曲舞蹈中的程式化动作

在戏曲中被公认的最富于舞蹈性的剧目,如:《挑滑车》、《林冲夜奔》、《小放牛》、《秋江》、《三岔口》、《雁荡山》、《拾玉镯》、《盗仙草》、《闹天宫》、《贵妃醉酒》、《昭君出塞》、《霸王别姬》等。我们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所有的舞蹈都是由两个主要因素构成的:一是,人物的身份决定了舞蹈的基调。如:大将就用“长靠”,特点是稳重,而英雄豪杰则用“短打”,特点是轻飘;二是,唱词的内容决定了舞蹈动作的组合结构。如:《挑滑车》中的“石榴花”一段,它是戏曲舞蹈的代表作,载歌载舞、动作幅度大、难度大、技巧高。但构成这一段舞蹈动作的方法是唱词说到哪里,动作就比拟到哪里。如:“耳听得战鼓咚咚,耳听得鼓咚咚”,就做左右两次“大刀花转身”接“听状”,“兵和将士枪刀绕”,动作就是用手比成“枪、刀”形,然后双手作“绕状”。再比如《林冲夜奔》中唱到“按龙泉”则手扶宝剑,“血泪洒征袍”,并作“挥泪状”,同时以手指袍。此外,如:《三岔口》中的摸黑对打,《秋江》中的划船过江,《拾玉镯》中的喂鸡、做针线活等,看似惟妙惟肖,但都是经过高度技巧化的哑剧性舞蹈。那么,在戏曲中情绪性舞蹈不能说没有,如:《钟馗嫁妹》中的“火判”中都有这样的成分,但却不是戏曲舞蹈的主要部分。可以说,几乎所有舞蹈(不论文舞和武舞)都是在人物形象高度典型化之上具有比拟性、解说性。即使不加唱词的纯粹舞蹈片断,如:“起霸”、“走边”、“趟马”。表现思索过程的舞蹈,如:《铁龙山》的“观星”,《一箭仇》的“望庄”,《周仁献嫂》的“踏帽”等,也都是经过高度雕琢而形成的生活性的舞蹈动作。另外,有人说戏曲中的水袖动作是继承了汉、唐时期“长袖善舞”的传说,这只是形式上的分析。戏曲中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穿水袖的,青衣穿水袖完全是为了表现大家闺秀、贵族夫人的身份,而区别于穿短袄的小家碧玉的花旦。它的要求是娴静端庄,文雅含蓄。既不是“张议朝出行图”中画的那样的“长袖舞”,也不是赵飞燕、杨贵妃在宫中作的“长袖舞”。戏曲水袖确有很丰富的动作,但恰恰也都是直接表现人物和生活内容的。②如:出场时,水袖左一摆、又一摆,然后双手在腰部捂住,这就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如:表演“哭”、“怒”则翻袖、拂袖;表演“喜”、“乐”则耍袖;表演“惊”、“恐”则抖袖;表演鬼形则双袖直垂,行走时飘渺若无,以及遇到“风、雷、滑倒”都有水袖的舞蹈动作。可见这些都是经过舞蹈化而再现的生活形态,而不是汉、唐宫中的“长袖”之舞。因此,我们说戏曲舞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舞蹈。它是我国千百年来历代舞蹈中的一个支流,它是以程式化的戏剧性舞蹈为特征,以表现生活内容为特长的一种舞蹈形式。那么,究竟戏曲的舞蹈行动,是否全部都是舞蹈呢?其舞台艺术形象是否整个都是舞蹈艺术的形象呢?有些动作看来很接近生活,是否只是“对生活动作的美化”而已,而不把它算做舞蹈呢?如果把“唱、念、做、打、舞”并列来说明戏曲表演体系的实质,是否准确呢?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对戏曲表演体系的认识、总结和发展,让我们从舞蹈艺术规律及审美角度上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三、戏曲舞蹈中的审美意识

舞蹈,就其审美特点来讲,被称作为动态造型艺术。其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的内心动作和形体动作加以提炼和艺术改造,赋以节奏、韵律和有组织、有变化、富于表现力,具有音乐性格的种种美的姿态,从而艺术的、动态的刻画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当戏曲舞蹈动作不仅是美化的,而且是溶化在整体的音乐节奏、韵律和气氛之中,这动作就是舞蹈。众所周知,如:武打、起霸、趟马、走边、圆场、扑跌、刀舞、剑舞、枪舞等,幅度大的舞台行动是舞蹈;苦头、叫头、翻水袖、悠帽翅、甩发、抖髯、掏翎、运扇、耍手绢等,幅度小的动作也是舞蹈。此外,还有那些美化生活的动作,如:做针线活、喂鸡轰鸡、闻花采桑、上楼下楼、出门进门等。这些动作既是生活动作的提炼与美化,又是溶化于严整的韵律、节奏与音乐的旋律之中,是音乐化的舞蹈艺术。③那么,有人说更小的动作,如:一站、一坐、一指、一看、一羞、一怒等是不是舞蹈?我们深知,对于生活动作的美化,戏曲和话剧是完全不同的。戏曲舞台上的“站”,须生、武生用丁字步,老生。老旦用八字步,武丑一足在前,足尖点地,旦角一足在后,足尖点地,小生则一足在前亮靴底……实际上,这就已经不仅仅是生活动作的美化,而是从头到脚,已成为一种有韵律的舞姿、舞步和艺术造型了;戏曲舞台上的“指”,生行用柔和的“双指”,净行用夸大的“双指”,旦行用盛开的“兰花指”等。而且,右指必从左起势,左指必从右起势,从手指的姿态到肩、臂、肘的弧度,以及全身各个部位的衬托、配合,使整个动作的曲线都是一种舞姿;戏曲舞台上的“坐”,生、旦、净、丑各有“坐相”。所谓“相”,就是造型,就是舞的姿态。具体说就是身体的角度、手腿的位置、全身的线条,都在性格化的造型之中。同样,“羞”有回首遮面的羞式;“怒”有击案挥袖的怒姿。此外,如:武生远看必拉山膀,旦角远看常一手扶鬓,老生远看不是捋髯,便是扬袖等。由此可见,戏曲舞台上的任何一招一式,都不像话剧那样着重摹拟生活的原型,而是生活动作的舞蹈化,既重于艺术造型,又重于生活真实。但是,所有这些一招一式的舞蹈动作,在舞台上都绝不是完全孤立的和绝对静止的。就造型来讲,手、眼、身、法、步全身都要有机地配合,使整个外部动作,从头到脚都洋溢着节奏韵律的美。就抒情来讲,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他整个内部动作(性格与激情)贯穿线上的一环,并且洋溢着内部节奏的韵律美。而所有这些,在总体上又都受着音乐节奏的严格制约。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舞蹈在戏曲表演体系里的美学价值,首先,是在于它决不是孤立于“做、打”艺术之外的另一种艺术因素,而是在于它融化了全部舞台动作,使所有的舞台动作形成了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的、舞蹈化的基本风格,从而赋予所有的舞台形象以动与静的舞蹈美,把他们塑造成为具有高度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其次,是戏曲表演体系通过舞蹈美来再现生活,因外部动作的美化、节奏化、韵律化和音乐化,而使其语言动作(唱念的音乐美)和形体动作(做打的舞蹈美)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和谐。④特别是,它与音乐美一道突破了自然形态的生活局限,飞向了艺术真实的自由天地,大大扩展了创作视野,加深了形象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把舞台上的生活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

四、戏曲舞蹈中的动作设计

论述范文篇2

(一)缺乏有效的旅游发展统一规划从东钱湖旅游产业布局可以看出,目前东钱湖地区已开发了不少旅游景点、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但这些设施分布分散,而且功能较为单一,良好的湖光山色中错落了不少湖景别墅,这些别墅大多开发利用了一线湖景土地,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城市配套。同时如果从产业结构来看,旅游产业在东钱湖仍处于弱势,东钱湖镇上仍处于乡镇经济阶段,家庭作坊式制造业居多,各类基础设施仍无法充分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各项需要。

(二)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以现代旅游业中旅游核心竞争力=自然风光+人文资源+观光购物+主题产品+特色娱乐这一五要素而言,目前东钱湖地区的主要旅游吸引力还仅在于五项之一的自然风光,即处于旅游产业的观光旅游这一初级阶段,大部分游客旅游时间处于周末或节假日阶段,平时很少,旅游逗留时间短,很少超过两天。旅游产品体验度不够,娱乐、购物、餐饮等相关旅游特色产品缺乏,除钱湖鱼干、土家菜点之类的初级旅游产品外,游客来东钱湖旅游后没有可供选择的特色旅游产品。并且旅游文化资源发掘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东钱湖地区的“佛家文化”、“南宋石刻文化”、“福泉茶文化”、“商文化”、“官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造成旅游文化吸引力不足,缺乏文化底蕴,缺乏从文化上吸引旅游者二次观光的旅游动力。

(三)重大旅游项目少由于整个东钱湖区域尚未经过高度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经过重大项目的推动和支撑,以解决经济增长、人员结业、产业调整等多项问题,而从东钱湖历年的引进重大项目来看,1999年启新高尔夫、2001年雅戈尔动物园、2002扩建湖心景区、2003新建福泉山景区、2008年建成两家五星级大酒店、2012年旅游环湖骑行带,基本上平均一年不到一个大项目,旅游接待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拖累类旅游产业发展,使整体旅游产业处于既不能发展二产、三产发展速度又低于期望值的尴尬境地。

(四)旅游营销缺乏统一协调东钱湖区域内虽然目前景点众多,但各景点、宾馆、饭店都有各自的营销队伍,大部分各行其是,促销活动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对外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很多旅行社到了东钱湖都不知道与谁联系,更无论普通游客了,由于各自为政也使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仅仅限于单方面,没有有效的统一商业运营模式,没有独立的旅游公司与旅游直通车,没有统一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最终观光客多于休闲度假客,旅游产业有环无链,产业规模效应无法显现。

二.利用旅游文化营销方式推动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

游客让渡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游客是否满意的基础,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从拥有和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价值与为取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之差,旅游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可赢利地创造顾客价值,开展旅游文化营销,挖掘景点文化价值,重塑景点品牌形象,是旅游营销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游客让渡价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那么针对宁波东钱湖区域,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旅游文化营销方式呢?

(一)找准区域旅游文化定位就东钱湖区域而言,实际存在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特色,如南宋石刻文化-钱湖石马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人、雕刻最精的南宋墓道石雕遗存,为研究南宋社会发展史和墓葬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佛教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茶文化-福泉山山顶3600余亩茶树环坡而栽,树形圆润成垅,依山起伏,形成“茶岭碧波”景观,蔚为壮观,以"东海龙舌"和"福泉白茶"最为代表,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喝了"东海龙舌"后龙心大悦,从此广为盛传;儒官文化-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留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其余如商文化、佛教遗产文化等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各文化要素互相结合,形成了集多种文化特色于一体的东钱湖特色区域文化。

(二)推出特色文化产品目前东钱湖特色旅游产品不多,只有在找准文化定位后,才能推出附加值高,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如仿制石雕、福泉茶酒、佛教文化产品、钱湖鱼干虾干、特色农产品等,而这些产品靠个体农户或企业是没有力量推出的,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统一协调,组织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研发,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形成东钱湖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东钱湖旅游定位中的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也为旅游文化产品的推出提高了有效的市场营销渠道,如在餐饮方面可以加强东钱湖特色菜系的研究,重点在于湖鲜菜系和农家菜系,逐步将特色菜的种类、口味、营养等归纳总结,形成特色菜行业标准并加强品牌推广;在住方面可尽量依托已有的文化区位,如福泉山、陶工岛等都是文化特色明显的区域,在古文化建筑内品茶、观光、餐饮、会务可以给游客不一般的消费感受,同时除已有的高档酒店外,还可以引进中档酒店及农家旅社等,形成高中低一体的旅游接待网络;在主题活动上可以结合文化定位适时推出文化主题旅游,如钱湖捕鱼、福泉采茶、佛事庆典等,在不同文化品味中吸引多方面的旅游客源,有效形成旅游地的特色文化魅力产品。

论述范文篇3

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回答问题,他们或者词不达意,语病多多;或者反应迟钝,嗫懦难言;还有的颠三倒四,语序混乱;,词汇缺乏等等。实验表明一次失败的发言往往会给一个孩子心头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长此以往,当这种自我否定的阴影伴随他的一生,我们说,这个孩子的一生不再明亮。所以说拥有良好的口才,才有阳光人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是书面表达的重要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就此,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何为口语表达

口语表达是一种基本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它和我们的写作能力、生活能力、组织能力一样都是人智慧的一种反映。它是一种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良言一句三冬暖,巧妙表达才能和谐交往,如虎添翼;词不达意,往往处处受限,步履维艰。古人说:一言能兴邦,一言能丧国;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西方一位哲学家也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敬仰,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能力。因此,好的口语你、表达能力是一生的财富,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必须让学生获得正确且清晰的信息,老师要清楚的表达自己所提问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思考并组织语言,进而清晰的表达出来。其次,“听”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一切知识的先决条件,专心的听就那从老师和学生那里获得信息,从而更快更好的积累规范口语表达方式和方法,为口语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抓好学生的听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让他们明白倾听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倾听意识,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很难聚精会神的听完教师的课堂内容,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让学生乐于听,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力求让教学直观、生动、有吸引力,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倾听方法并以多种形式的鼓励措施促进学生倾听,从而为促进学生表达创造先决条件。

此外,“读”是学生与文本形式的课本沟通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时候都要先读课文,在读中去识字,在读中去理解词句的含义,在读中去规范口语表达的方法和方式,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说,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它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石。当然,读要想真正为口语表达奠定基础还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辅导,不能让学生盲目的读,惹事要指导学生把文中孕育的教学资源化成自己的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指导学生读文时,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树立确定恰当的目标和具体指导。这个目标不是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而是要具体的指导学生如何去做才能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要读正确,要认识哪些生字;要读流利要怎样处理词句之间的停顿;要读出感情要弄懂哪些词句的含义、作用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目标的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读透课文。教师长此以往的这样引导学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去引导,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理解感情。这样是读才能让学生学会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它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促进自己是的口语表达。

三、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表达机会,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论述范文篇4

现在,比较时新讲多少次思想解放。这样的表述是否准确?我认为可以商榷。如果将“解放思想”作为思想路线看,那么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是一直坚持的,不仅每次党代会都强调,平常场合也一直讲。从这个意义上说,讲多少次或第几次,就给人一种时有时无、时断时续的感觉,因此,似不那么准确。但是,若从思想状态言,同每个人一样,对事物的认识,有时兴奋,有时不那么兴奋,因而思想解放会呈现高潮或非高潮状。就此而言,这可能比简单地讲第几次会少产生一些误解。当然,高潮也有大有小,起潮的能量不一样,其等级也不可能一样,因此也可分为高潮、次高潮之类。作为第一等级的大高潮,在我看来,自年到现在只有两次:一次就是年掀起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再一次就是*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其他的几次恐怕都达不到这个等级,正因为这样,也没有自发地形成目前这样的隆重纪念活动。

目前,不少媒体宣传十七大开始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或“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那么,当前是否形成具有第一等级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大高潮了呢?在我看来,恐怕不好这样说。

第一,从十七大报告看,无论从导语对解放思想的强调,还是从全篇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来讲,无疑贯穿了思想解放的精神,是一篇思想解放的好报告;但是报告并没有专门段落论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解放思想提出有哪些具体的新要求。

第二,若讲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那么,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从一些媒体言论看,似较空泛,或者说仍停留于精神状态的要求,而没有聚焦,要解决什么问题不明确。这与前两次的情况大相径庭。因此,我认为,关于当前思想解放的表述,还是用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这个提法比较科学。

那么,媒体为什么对当前思想解放的宣传这么热闹呢?应当说,这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期盼和渴望。如果说由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引发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那么这个革命就应当是全方位的,既有经济体制的,又有政治体制的,还有其他方面的。诸多方面体制的改革,既有量变的、渐进的、要素性的改革,又会有这个领域的质变性、飞跃性、体系性的变革。*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思想解放,则引发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即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也是一次革命性的巨变。如果要评选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最伟大的成果是什么?若投票来选择,我将选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所在。当然,这个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健全,很多方面还不配套,远没有完善,这是目前的经济社会层面出现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又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说到底,又牵涉政治体制改革。说我国这些年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不对的,因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推行了许多重要改革措施。应当承认,我国民主政治有很大进步。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是同等的,也不是同一个级别和层面上的。经济体制改革已深入到核心层次,发生了质变性、飞跃性、体系性的变革。政治体制改革在总体上仍处于量变的、渐进的、要素性的改革这个层面。两大改革的不对称性,给权钱交易留下了很大空间,从而成为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温床,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对当前继续思想解放的期盼和渴望是什么?根据我的直觉,就是期望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度,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尽量相协调。

论述范文篇5

一是要正确地认识批评,勇敢地面对批评。任何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认识不到的偏差或纰漏,这就需要有各方面的批评来给予帮助、提示和警醒,以求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改进。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言逆耳利于行”。批评尽管是一种负面的沟通,但它却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对于提供信息,发现错误,改正缺点,提高工作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缺少或拒绝了这种资源,那么他就很难有快的进步、大的收获,也就失去了走向成功的动力。因此,我们不要把批评当成包袱,而是在批评来临时,要清醒地认识,辨证地分析,正确地看待,把每一次批评看作是改进工作、完善个性、克制情绪、提高能力和水平的机会。

二是要正确了解批评者的用意。批评,尤其是严厉的指责很容易伤合气,很容易打消被批评者的积极性、损伤其自尊心,因此,领导或同事在提出批评时一般是比较谨慎的,是比较讲究方式方法的,是在经过认真考虑和对个体特点进行分析后提出的,他们是从有利于工作、有利于集体利益、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决不会把对别人的批评成自己的乐趣。基于这一点,在面对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时,要正确的领会他们的意图,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以积极的态度,肯于接受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将批评作为学习进步的动力,力戒同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三是主动分析受批评的原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个人决不会永远的正确,在出现失误和错误时,批评也就会随之而来,一般来讲,这些批评决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有所针对的。一件事情做得怎么样、一项工作完成的如何,往往是旁观者看得更清一些,领导者想得更远一些、更周到一些,作为被批评者,首要的一点就是先从自身找原因,千万不要与批评者针锋相对,直接辩护,而是要理智地接受批评,认真地想一想受批评的原因,想一想自己到底错在哪里,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要采取“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站在批评者的角度来理解批评、思考问题、找出原因,以期从批评中汲取营养,从斥责中接受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纠正错误,避免错误重犯,问题重现。

论述范文篇6

关键词:“土地财政”;影响;危害。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一次性收取以后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权的收入以及由此带动的其它相关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的财政现象。2010年,在两轮房市调控之下,全国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达到2911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的35%,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1。7%,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再创新高,达到70%以上,这一比例是空前的,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极度依赖。“十一五”期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7万多亿元,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对土地的经营,土地出让收入成为许多城市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税费收入之外的第二财政。

一方面,对“土地财政”予以肯定的观点并不鲜见。这些肯定“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土地财政”切实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第二、“土地财政”大力推动了地方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持“土地财政”给经济与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和危害观点的更多。普遍认为“土地财政”的危害性极大,应该对“土地财政”政策进行强制性降温。“土地财政”的形成,既反映出现行征地制度引发的政府牟利动机,也彰显了现行财税体制的弊端,地方政府此种行为造成的影响实在不可小视。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推高房价。

房价过高乃至“天价”已成为目前我国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房价已经远远高出一个普通公民的承受能力。住房属于生活必需品,政府理应而且也正在下大力气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实际上,“土地财政”正是楼市调控艰难,房价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倚仗导致土地出让价格的不断上涨,开发商又把这种高价的土地成本转嫁给购房者,房价由此节节攀升。以北京市为例,每平方米住宅楼面地价2004年是2127元,2010年涨至11000余元,6年涨了5倍,同期支撑消费需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只有71%,普通工薪家庭根本无力买房,报告显示85%家庭买不起房。

2。产业畸形发展。

房地产业“一业独大”,致使产业升级艰辛、调控两难。由于“土地财政”的驱动,近年来,国家调控楼市,房价反而高速上涨,房地产业也在调控过程中得到阳光雨露,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过去的10年里,海尔、海信、雅戈尔、联想……这些制造业的行业龙头纷纷跻身于房地产。2009年,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过半都进入了地产业务。后发者是央企,在房地产业行将沸腾到顶点时,央企开始真正注意这个流金淌银的行业。2010年两会刚过,北京一天的时间里就产生了三地王,都是央企。

2010年,我国实现GDP397983亿元,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GDP中有30%为房地产业拉动。而大部分开发商对地产行业的信心,也正基于此,他们认定房地产之于中国经济的作用无可替代,所谓“一业独大”,关联产业62个,牵一发而动全身,房地产衰落,经济也受影响。

形形色色的资本涌入已经令房地产一业独大,不仅使地产调控愈来愈“两难”,更重要的是,以房地产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对大量金融资源、产业资本、社会资源的占用,已经影响到中国其他产业的升级,如地产开发房地产需要大量螺纹钢和线材,但这类的钢铁产品在国内又属于高耗能且过剩的品种,反而又刺激了它的生产。房地产业越来越大,实体经济投资越来越萎缩,产业升级举步维艰,助推通胀,经济脆弱,产业结构调整难度空前。

3。土地融资,隐含风险。

我国各地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的初衷是为了调控土地市场,在土地价格高的时候把地卖出去,在土地价格低的时候把地买进来,总之是要保障土地市场的平稳运行。而现如今土地储备机构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可以而且热衷于将征用的土地作为抵押物来获得银行贷款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样的贷款由政府的信用做保障,而且随着近几年来地价越来越高,政府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政府还款就越有保障。对银行而言,这样的贷款就是优质贷款,银行也就愿意贷款。不过,地方政府的这种生财之道是有较大风险的,抵押的土地越多、评估价格越高,金融体系的债权规模就越大,由此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也将越大,这种套现模式会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一旦地价不再持续上涨甚至下跌,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就无法继续增加甚至减少,这将导致银行产生大量呆坏账,事实证明“面粉比面包贵”的火爆行情不可能长期持续,如温州今年以来土地流拍就接二连三地出现,温州政府多次修改地块起拍价以使其重新入市,仍应者寥寥,地方政府卖地“变现”的急切心态已不言而喻。怀同样心态的当然并非温州市一家。一位西安市官员在对当地区县进行工作总结时特地提醒,首先要注意经济金融风险,他警示:“从今年开始,贷款将进入集中还贷期,贷款靠什么还?怎么还?

这些我们都要尽早考虑、提前统筹,确保资金链不断。”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占一般贷款余额的20。4%,全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34。5%。每年一万多亿甚至两万多亿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只不过是让这些债务的风险暂时隐藏起来,而且地方政府每年的土地出让收入相比巨大的地方债务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如果没有土地收入的持续增长,这些资金的周转就会成为巨大的问题。

4。耕地有限,难以为继。

在地方政府“快卖地、早卖地、多卖地”

的大背景下,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有关实证分析表明,“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存在负影响,其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1,即“土地财政”每增加1个百分点,耕地面积将减少0。01个百分点。2007年度的全国土地变更调查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离18亿亩“红线”还有2600万亩。1997-2005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747万亩,年均减少305万亩。按此匡算,距离“红线”的2600万亩不到9年就会消耗完毕,这么算下来,也就是说“”土地财政“仅剩6年,届时,我们又卖什么取得收入呢?

5。侵占土地,农民失业。

伴随着地方政府辛苦找地的步伐,农民失地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是各地农村”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山东省诸城市(县级市)自2010年6月以来就相继撤销了1249个建制村,并将其合并成了208个农村社区,成为全国首个撤销全部建制村的城市,农村社区正式成为诸城市管理论文"target="_blank">行政管理机制中的基层组织单位。目前,诸城市的这种”撤村并居“改革正在山东及全国逐步推广,并呈”星火燎原“之势。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在河北廊坊,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生态文明村的董家务村,如今已成一片废墟,大片新修的村居在铲车下倒塌,刚修好的”村村通“水泥路被铲平。二是”村改居“乱象丛生。2011年年初,东莞南海原定在全区224个村委会中,力争今年年底让涉及47万村民的123个村委会先完成”村改居“,但截至4月25日,全区已有119个村委会完成”村改居“,”村改居“旗开得胜南海经验有望全国推广。

农民宅基地转化为国有土地后的增值收益,被权力和资本”合谋“拿走。农民则住进了被选择的”新农村“,过着被产生的”新生活“。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对农村社会也将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而有地方领导算过账,让100万户农民上楼或者”村改居“至少省出70万亩地,50万一亩就是3500亿,100万一亩就是7000亿,什么事干不了!一个区区的地级市,就能通过”撤庄并居“、”村改居“,轻松获得数千亿的卖地收入,被征地农民则永远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极多数人不得不外出另谋生路,长远生计是否有效保障尚无定论。我们可以按照《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来推算一下,2000-2030年,全国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一般情况下,每征用一亩农地,就伴随1。5个农民失业。按此推算,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的6000万人,激增至2030年1。1亿人。大量失地农民将沦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

6。提供环境,滋生腐败。

斯密认为:税的不确定性远比税的不公正性危害更大。当税是随意课征的时候,每个纳税人都会被吏的权力所左右,税吏会极端加重赋税,或者利用加重赋税的恐吓,来勒索赠物和贿赂不确定的税,税的不确定性”会让税吏变得专横和腐化,甚至原本不专横、也不腐化的税吏,也会变得专横和腐化。“稳定性是现代税收的一个基本特征,不稳定的税实际上并非严格意义的税收,斯密在此是取用广义上的税的概念。

土地出让金就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不确定的税,仔细审视会发现这种不确定性贯通于土地出让以及前后关联的多个环节。不确定性为政府利用垄断特权获取过程的潜在收益成为可能。政府通过设置垄断政策,对经济活动的管制渗透到各个方面,这些管制产生了形式各异的”潜在收益“,经济学中把这种”潜在收益“称为”租“。这些形式各异的”租“引发了人们对租金的竞争,有时这种竞争是合法的,有时则通过各种非法途径,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垄断特权,从而依据垄断特权获得”租“,这种非生产性活动就是”寻租“。由于”土地财政“缺乏规范管理,土地”寻租“频现,关于土地、建设等领域的腐败案件屡见不鲜。2010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检察机关掀起了土地出让金清欠风暴。在当地应缴的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有1/4被拖欠未缴,高达28。71亿元的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2011年初,发生在河北的一起土地腐败案,已致8名当事人落马。2011年4月20日法制日报披露:13个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超万亩。今年2月媒体报道:

千亩土地撂倒廿五官员海南省东方市土地腐败窝案。2011年1月,《法制晚报》记者根据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公开报道,统计整理了2009-2010年30个发生在土地、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涉案人员平均涉案金额超过870万元,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7。城市畸形发展。

(1)地方政府对旧城改造热情不是很高。因为旧城改造属于真正改善城市环境,涉及到拆迁户多,那是自找麻烦,收益远不如扩新城城大。旧城改造的土地是属于划拔的,不能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顶多建好了卖房了,收些契税等,意义不大;而开发商进行旧城拆迁的成本高、难度大,热情也不大。

(2)地方政府对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热情也不高。因为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土地是无偿划拔的,不仅挤占了政府可卖的土地,相对来说就使得政府可卖的土源减少,而且建房还要花掉一部分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因此尽管国家明文规定地方政府每年要拿出土地出让金的10%来建廉租房,没有几个政府是这样做的,目前仅有重庆、成都建得多一点。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2。9万亿,如果拿出10%建保障性住房,2900亿可以建设1亿平方米,10年10亿平方米足足够1亿人居住,可是”土地财政“对低收入人口的排斥使地方政府疲于供给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和旧城改造。实证研究也发现:在给定约束条件下,越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住宅用地供给受限程度越高,地价和房价相应越高,这些城市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积极性越低。

(3)地方政府对旧城区交通改造热情也不是很高。因为旧城区交通改善了,也不能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反而投入不少。

我们发现,我们的旧城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是住房还是交通政府投入都不大,变化也不快。而新城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则日新月异。受”土地财政“的驱使,城市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盲目地扩城铺滩子,势必将会造就一座座的空城,一座城市的发展,本应该是先发展城区(旧城改造、完善主城区基础设施),把主城区发展好了,才考虑适度地向外扩张,这样才能保证一座城市的入住率,只有入住率保证了,才能保证这座城市的其它一切方面健康发展。

(4)地主政府对于扩建新城热情却是很高。地方政府热衷于主动规划新城区,因为新城区相对于旧城区来说,地广人稀,拆迁代价小得多,并且主动做”七通一平“,把生地变成熟地,又可以高价拍卖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论述范文篇7

今天召开市县(区)政协主席座谈会议,主要目的是座谈交流工作经验,增进了解,形成共识,推动全市政协工作进一步发展。今年县(区)政协换届后,许多同志从党委、政府部门到了政协担任主席,也有原来就在政协的。从各县政协领导班子配备来看,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知识层次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是年富力强。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政协工作充满希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艰巨。大家对牢记使命,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把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也充满了信心。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意义

人民政协是中国国情和时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作为实行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机构,在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中,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在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拨乱反正,实现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扩大同海内外爱国人士的联系,推进统一祖国,实现在振兴中华共同目标下的大团结、大联合,拓展对外友好交往,增进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支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民主协商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国都、国歌、国旗、纪年等重大问题,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到履行政治协商和统一战线组织职能,再到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都充分说明了人民政协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来越重大。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并逐步加强了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派和共产党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初步形成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的思想。1982年12月通过的第三部政协章程正式确立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两个职能。1994年3月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政协章程》作了修订,把参政议政列入了主要职能,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得到了明确。为保证政协职能作用的发挥,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对政协章程作了第三次修订。修订后的章程,进一步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大精神,使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更加准确鲜明。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人民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们党的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强调要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共届四中全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强调中国共产党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党的大强调,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年2月,年2月,中共中央先后连续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5号)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5号)。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人民政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政府大手笔勾画了我市发展的宏伟蓝图,工作上有很多新的思想和举措,全市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项建设的不断推进,既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在局部范围内触发了一些经济利益矛盾冲突。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需要各族各界取得共识和理解、支持,需要全市人民的广泛参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决定了在推进我市改革发展建设中,政协肩负着团结全市各族各界人士,集中才智、汇集力量,共同为实现党和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献计出力的历史重任。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对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位主席肩上的担子不轻,担负着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的重任。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开拓创新,齐心协力把我市政协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把握准则,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特点和优势

政协的工作虽上下各有不同,左右各具特色,但也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首先就是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开展活动,这是根本准则和总的要求。近年来,中央和省委制发了一系列关于政协工作的重要文件,除前面提高的两个中央5号文件外,省委制定下发了《中共省委关于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意见》(云发[]18号)、《中共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云发[]15号)和《中共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云发[]17号)。市委也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文件,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实施意见》(思发[]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思发[]43号)、《关于加强与人民政协工作联系的规定》(思办发[]23号)、《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各部门与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口联系工作的通知》(思办发[]29号),市政府制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支持政协委员持证视察工作的通知》(思政发[]124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通知》(思政发[]153号)等一系列加强我市政协工作的文件规定。市政协也制定了党组工作制度、主席会议议事规则、调研视察工作规则、民主评议党政部门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内部工作制度。各县(区)党委、政府、政协也根据中央、省委、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和政策规定,制定一系列工作制度,保障了政协工作的有序开展。

这些文件规定,对做好新时期的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开展政协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着力在领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握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规律,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场所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政协各参加单位、派、无党派人士参与我市重大方针政策的讨论协商,搭建平台,通过政协的渠道把来自社会各界和各个阶层的声音和意愿表达纳入到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来,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二是要发挥政协代表面广、包容性强的优势,为发展凝聚力量。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港澳台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等人士组成的,有着巨大的、广泛得代表性和包容性,要发挥好这种优势,多做统一思想、化解矛盾、理顺关系、排忧解难工作,做好团结各界、凝聚人心的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自觉服务服从于我市改革发展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不断为加快发展增添力量。三是要发挥人民政协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积极为我市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政协委员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有条件也有能力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宏观的、重大的、深层次的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把人民政协的智力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四是要发挥界别作用的突出优势,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政协界别是决策机关广集民智的重要咨询渠道。政协的每个界别、每个界别的政协委员都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政协界别的渠道,便于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把握民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能够为领导机关正确决策提供高层次、科学性、多方面的咨询论证,有效地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突出界别的特点,充分发挥界别的作用,才能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进一步拓宽履行职能的途径,丰富开展活动的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三、摆正位置,正确处理好政协履职关系

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和组织形式,不同党委、人大和政府,没有决策权、立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但它对领导、立法、行政具有协商权、民主监督权、参政议政权。人大、政府、政协,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三者的关系是,政协在决策前协商,人大在协商后决策,政府在决策后执行。所以,政协开展工作的方式与党委、政府有很大不同,主要的形式就是调查研究、参政议政。很多到政协担任领导的,都在党政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到了政协怎样从过去的执政到现在的参政,从过去的决策到现在的献策转换,从过去的组织实施到现在的积极促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一是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主动开展工作。从政协的角度讲,由于长期以来社会上,包括一些干部、甚至领导对政协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了解不多,甚至是不认识不了解,认为政协工作既不决策,又不行政,办不了什么事。一些刚到政协的同志情绪低落、思想消极、工作积极性不高,这对政协工作的发展十分不利。要在思想上破除陈旧落后的观念,主动学习,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的发展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以一种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使命感,以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社会才会承认你、尊重你,也才会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也才会体现出来。希望我们在政协工作的每一位同志,都要正视这个问题,保持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二是要把握角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协的工作要坚持以促进发展为第一要务,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总的工作目标是与党委政府一致的,工作也必须与党委政府同向、同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内容、形式以及调研、视察等重要活动都要及时向党委汇报、向政府通气,主动征求党委、政府的意见,使政协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政协同时又是一个有自身职能的机关,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开展政治协商议政的场所,担负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职能。因此,政协要在党委的领导下,也要独立自主地依照《政协章程》开展工作。坚持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扬民主,自觉维护团结,履行职能的活动必须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选择好角度,发挥优势,认真研究,哪些事情是政协应当做又有条件做好的,哪些事情是政协可以协助其他部门做并有利于做的更好的,哪些事情是不应当由政协做或者没有优势去做的。下功夫把政协应该做、有优势能力做好的事情干得更好,把与别人共有的事情干得更能体现政协的特点,这样,才能履行好政协的职能,发挥出实效。

三是要讲求规范,提高工作水平。规范工作,就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把履行政协职能的各项活动纳入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来,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水平。也就是说,要继续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促进有关配套制度的再建立,只有这样,政协履行职能的“三化”建设才会取得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使政协工作进一步走向制度更加健全、程序更加明确、活动更加规范的道路,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因此,要认真思考政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真进行梳理,该由党委、政府制定下发的制度、规定等,主动依据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代起草相关稿件,积极提请党委、政府发文执行,使政协的有关工作内容变为党委、政府的工作意志,更加有利于政协工作的开展;该由政协内部自身规范的工作程序,自身积极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规则,从内、外两个因素推进政协工作的发展。同时,要积极争取党委的领导,切实把政协工作的文件规定、有关制度贯彻落实到位,保障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比如,过来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的几个文件,都是市政协主动起草提请市委、政府制发的。就会议联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及部门有关会议邀请政协领导和专委会领导参加的规定,市政协办公室专门行文向市政府办公室进行协商,促使了会议联系有关制度规定的落实。所以,在工作中既要摆正位置,又要积极主动,才能得到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促进政协各项制度和规定的贯彻落实,规范政协与党委、政府的工作联系,规范履行政协职能的程序和活动,提高工作水平,推动政协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希望各位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扎扎实实主动推进各项工作。

四、认真履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要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和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作用,扎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动员和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眼于把握经济社会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把握社会矛盾的变化,积极协助党委、政府以战略的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的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的态度抓好发展,使人民政协的协商议政活动真正成为党和政府集中民智、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

一是要加强学习。要努力引导和组织加强委员、机关干部职工的学习,重点要加强对国家大政方针、人民政协理论、工作程序和方式的学习,不断提高机关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委员的职责、权力、义务意识,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为做好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注重履职实效。政治协商,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围绕政府决策的重大项目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积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情况,研究问题。要定期听取政府有关工作情况的通报,做到知情参政,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要落实协商意见、建议的跟踪反馈机制,促进协商成果的落实,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民主监督,要深入研究建立政协民主监督与党的纪律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督体系,逐步形成高效、规范的民主监督形式。要充分利用政协提案、组织委员开展视察等形式,就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要加强在政协委员中聘请特邀检查员、监督员、审计员、执法监督员的工作,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参加对有关部门的视察、检查,开展行风评议工作;要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结合社会反映,切实开展好对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民主评议的工作,进一步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参政议政,要注重发挥政协人才荟萃的优势,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选择党委政府重视,政协有优势、有条件搞的课题组织政协委员、有关专家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向党委、政府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深度、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三是要据理以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履行职能的质量和水平的前提和根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特别要注重调研的选题,调研视察的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范围不在于宽,而在于深;角度不在于广,而在于高,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有理有据,提出具有独特参考价值,符合实际,有前瞻性、时效性、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为更好地参政议政打好基础,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切实有用的参考依据。

论述范文篇8

矛盾因子并不仅限于此,一泻千里的毁灭,当头一棒的警示伴随的永远是明丽的画面和轻巧浪漫的乐曲,美好、苦难、压抑、畅快、伟大、卑劣,一系列的矛盾杂糅,一帧帧实现着后现代的主题认知———消解。青春主题———英雄主义的谬解红颜恃容色,青春矜盛年。青春的美好,毋庸质疑。一切的萌发、澎湃、磨炼、获得只在那早已被定义的年限内盎然,无知能在青春里获得纯真的美誉,鲁莽则是勇敢地实质。成长是青春的母题,歌颂青春的电影中往往不吝于激情成长的书写,主色调永远是红色。美好与美好的建立是主流青春派电影的主要意图,因为美好是人类意识里最渴望的精神追寻,于创作者,于受众,都是在现实世界碰撞磨难后最柔软的精神宽慰,是最乐见的柏拉图式文化自欺。创作者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此种观影氛围,维护着长久以来与受众间的精神默契,唯恐镜头的稍不留神,造成那片臆造美好的轰然倒塌,从此切断与观影者间曾亲密无间的文化脐带,以至于引起文化重建的漠然恐慌。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满溢着澎湃的青春气息。

影片主要书写的是间以马小军为首的部队大院孩子的青春成长史,切入点是主人公成年马小军的一段似有或无且模糊无序的成长记忆。记忆本身就存在着极大地不确定性,于是那段青春的记录也多了些许无意义的表征。

让其影片建构的主题从形式上虚化,内涵的建立也就失去力度。影片从青春形式的建立起就开始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之一的践行:消解。“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世界大战中,我军的铁拳一定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的粉碎。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的内心独白。电影将情节设置在70年代的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国家的集体崇拜情结也蔓延至无拘束成长的军队大院孩子的生活中。英雄主义是那段青春的主命题,马小军们热烈崇拜着在前线战场上冲锋陷阵挥洒热血的英勇战士,憧憬着成为英雄被鲜花包围荣誉沉溺,被世人崇拜与赞颂是再过瘾不去的事。于是,任何一件能引人瞩目的轰烈行为和事件,都成为他们抵达英雄之巅的必经之路。打架、逃学、恶作剧、追女孩,青春所有的不羁,负面的价值判断,荒谬的情义,凡事能掀起波澜激起风浪的狂热行为,马小军们无所不为。影片中,东四六条的一次斗殴,兄弟情义情绪下激起的义愤填膺,让马小军不知就里的卷进了一场莫名的“英勇战斗”中。“战场”上亢奋的激战氛围让他英雄荷尔蒙巨增,一板砖直接拍到在墙角早已被刘忆苦逼得动弹不了的人头上,对方苦苦解释的话语此时半句不曾入得他的耳,那猛烈地一板砖似乎还不解气,马小军开始了一脚一脚的“伺候”对方。这样激烈的一役,导致挨马小军揍得那人住院一个月,当同伴们表述出“你手真黑”时,这群少年的语意中却是无来由得钦佩和赞扬。

在一场大规模械战中以心狠手黑闻名的小坏蛋,一时风靡成为少年们的景仰对象,却最终“牺牲”在几个欲取代其地位的孩子手中,一时畸形的英雄主义价值观被渲染极致。英雄主义情节本是极其正面向上的青春价值塑造,是一种为实现价值目标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意志品质,却在影片中被这群具有蓬勃生机的少年们误读,青春于是荒废在对于畸形偏失的价值观的英雄式追寻中。《阳光灿烂的日子》建构了一个自由张扬热血的青春年代,却又在期间注入了无限的颓废、暴戾和畸形的追寻,最终也只有在中年马小军恍惚的记忆中结束这段荒谬青春的回忆。青春在碰撞中戛然而止,并不存在一个醒目的价值目标,或许在那段流逝的时光里,让荒唐狂热的青春记忆随时间忘却,抹平一部电影具备的主题深度,才更符合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无序无意。

论述范文篇9

一、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传统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约有70%分布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在不断形成新的旅游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面临着难得机遇。

(一)市场需求快速拉动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呈现爆发式增长阶段。2011年,全国共有25个省市区人均GDP超4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水平,有11个省市区人均GDP超过5400美元,国力增强使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多,必将拉动旅游消费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还促进了消费观念转变,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现代都市居民久居闹市,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有钱有闲时希望走出都市到田园乡村放松身心,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节假日、长休假和双休日工作制度改革,也极大刺激了乡村旅游消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黄金周期间,由于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人数呈井喷状态,城市居民约70%选择乡村旅游,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旅游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

(二)产业政策优化

国务院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国家旅游局提出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培育国民经济战备性支柱产业”的战略抓手,摆上突出位置。在产业定位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都制订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中,重点突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任务以及扶持政策。如湖北省提出到2015年,创建“旅游城市”、“旅游强县”40个以上,创建“湖北旅游名镇”40个以上,“生态文化旅游镇”100个以上,“湖北旅游名村”20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2万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将极大地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三)基础设施改善

“十一五”时期,全国交通建设提速,初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等快捷的交通网络,各地加快“乡村公路硬化工程”和“景区通达工程”建设,大部分乡村实现了“村村通”,主要景区“处处通”。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城乡距离,缩短了路途时间,使许多乡村和景点成为正在成长为城市居民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一项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对农民增收致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提升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据测算,旅游业对相关产业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不仅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当地农副产品提供巨大的销售市场,而且能直接或间接拉动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商贸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农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快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就业,直接或间接为1000个农民家庭增加收入。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而且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使许多农民直接成为旅游就业者,有了生财之道。农民通过打工、办农家乐、加工纪念品、出售农产品等方式增收,有的农民还可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兴一方旅游富一方百姓是显而易见的。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乡村旅游带动了人的流动,人的流动又带动了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进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转变。作为乡村旅游接待者,村民们为了提高接待水平,自觉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一些乡村为了配合乡村旅游发展,兴建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制订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丰富了农民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发展乡村旅游比较早的地方呈现出村风好、民心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城乡的交流沟通,促进各个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倾斜。同时,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会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缩小城乡差别。

(五)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发展乡村旅游,能使一些“沉睡多年”的山水资源和“藏在深闺”的乡村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减少资源和环境的直接硬消耗,有利于改变用消耗大量资源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促进可持续续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当前与长远并重,注重融合生态景观、人文景观、乡风民俗等元素,使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通过规划的引领,精心创意策划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项目,做到建设一个项目,打造一个亮点,彰显一种特色,成就一个精品,提升竞争力。

(二)夯实基础

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的支撑点,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就不能满足旅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一要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满足车辆通行和停车要求;二要完善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工程,三要完善服务设施,特别要完善文化娱乐、导游讲解、医疗急救和旅游购物等方面功能;四要注重公共绿化和田园景观建设,强化乡村内外自然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的保护整理。

(三)突出特色

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只有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需求,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长久发展,因此,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采取差异化策略,不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实现“一镇一品、一村一貌、一家一艺”,满足游客需求。

(四)拓宽融资渠道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广开财源,广集财路,鼓励多元投资。政府要增加旅游发展资金的投入,特别要加强对旅游名镇(村)和主要旅游景点建设的引导性投入。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对旅游村镇和主要景点进行整体开发利用。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或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发展农家乐、休闲山庄和农业观光园。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旅游投资公司,搭建旅游融资平台。

(五)注重营销

要根据旅游资源、客源的特点,细分市场,设计策划促销方案,并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广告等各种传媒,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开展促销活动。要加强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对接互动,做好“以节促游”、“以会促游”文章,办好节庆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精彩”,乡村旅游景点还应积极主动联系旅行社,通过邀请考察、体验乡风、品尝饮食等形式,加大组团营销力度,培育扩大客源市场。

论述范文篇10

一、民族歌剧的题材特点分析

近几十年的歌剧发展历史和不同时期创作的众多剧目,首先在歌剧的题材选取方面具备了自己的特点,都反映出其题材无不来自生活,内容体裁虽有不同,但总的来说都强烈的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己的斗争生活和现实生活。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要求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为求得解放而艰苦卓绝、勤劳勇敢地革命斗争的时代精神,这类题材在中国歌剧的创作中比重是相当大而又十分重要的,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形象。从《扬子江暴风雨》作为抗战新歌剧的起点开始,解放前创作的歌剧《刘胡兰》、解放后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以及九十年代创作的歌剧《党的女儿》等,都从不同角度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气概和为争取民族解放的抗争精神,同时也描写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敌人勇敢斗争的艰苦历程;

(二)反映劳动人民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和爱情生活,以此表现伟大的中国人民反对封建统治,争取自由,同旧势力、旧传统奋力抗争的顽强精神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小二黑结婚》等;

(三)根据我国历史和传统民间故事改编创作的历史题材作品。这类剧目大多从正面刻画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纯朴、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以此唤起人们发扬优秀文化、弘扬民族正气的大无畏气概。如《屈原》、《窦娥冤》、《刘三姐》等;

(四)反映在解放后各个时期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精神面貌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以及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先进事迹,同时还有反映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团结友爱、互助交往的不同内容。如《傲雷一兰》、《阿伊古丽》等。总的来说,中国的歌剧其题材都是取自我国的本土内容,不但故事性强,情节感人而真实,而且在人物的塑造上都比较典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是构成中国人民歌剧艺术特点的一个首要条件。

二、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特点

音乐作为歌剧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部歌剧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是基于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具有中国音乐的特色,从其诞生起就采用现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从群众性的民间音乐中去收取营养,大量地吸收民歌、歌舞、小调、戏曲等艺术素材和创作经验,创造出具有民间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中国气派的艺术形式。

音乐素材的民族化中国的民间音乐非常丰富,特别是中国的民歌和说唱音乐,通过几千年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和流传,既有极强的民族风格,又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这些民间音乐在不同歌剧音乐创作中的选用,将是形成浓郁民族风格的首要条件。而歌剧音乐的创作,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人物性格,在民间音乐的选用上,可以不受地方特色的局限对多种民间音乐进行提炼加工和多角度的创新改造,共同为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而服务,使民族歌剧富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