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8:05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粮食;粮食安全;综述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33-04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促使粮食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中国粮食长期短缺的历史格局彻底改变。但是,面临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挑战,粮食安全问题仍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本文将围绕粮食安全的概念与内涵、“谁来养活中国”的国际争辩、中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和策略选择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粮食安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粮食安全是英文Food Security的中文译名。Food Security的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11月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消灭饥饿与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与《世界粮食安全约定》两份文件中同时提出的。粮食安全应当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基本内涵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最起码的营养。1983年4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原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第二次定义,即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Melaku Ayalew,1997)。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粮食安全做了第三次表述:“人人都有权获得安全而富有营养的粮食”,并提出“到2015年把全世界饥饿和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减少一半”的目标。这样,“粮食安全”的内涵增加了“营养安全”的内容,并将粮食安全看作一项基本人权。

国内学者卢锋(1999)详细阐述了粮食安全多方面的含义:从时态角度看,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粮食安全;从主体对象角度看,有国家、地区和家庭住户粮食安全;从供应链环节角度看,还可分为生产、加工、流通不同环节发生的粮食安全问题。苗齐、钟甫宁(2001)基于粮食的口粮需求、饲料粮需求和加工用粮需求,提出中国的新粮食安全观,包括国内粮食单产稳定增长、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和粮食贸易渠道稳定。马久杰等(2001)根据主体对象,进一步将粮食安全划分为宏观安全与微观安全。宏观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总体上粮食的总供给(包括生产和进口)是否能满足国内的总需求,绝大多数人口的营养需求能否得到基本满足,可通过全球及整个国家食物获取能力来反映。微观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粮食宏观安全以后,低收入或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最微观层次的粮食安全直接涉及到个人的营养安全状况。张连珍(2005)在总结FAO在1983年所修改的粮食安全目标的基础上,从数量、价格、流通、质量这四个核心因素来构建粮食安全。

二、国际争辩:谁来养活中国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Brown Lester R,1995)“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及其引起的争议,代表了国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讨论。1998年他又撰文提出,在今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工业化,使得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急剧增加,挤占农业用水,最终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导致其他贫穷缺粮国家的生存受到威胁,动摇世界粮食安全。

布朗的观点引起全世界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关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D.盖尔.约翰逊(D.Gale Johnosn,1995)认为,布朗的研究结论是错误的,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不论是当前还是未来,都不会对世界粮食供给构成威胁;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不能保证粮食生产完全自给,可能进口大量粮食,但这不会给世界带来灾难。

世界银行(1997)也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不太可能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世界粮食市场可以在不大幅度提价的情况下,满足2020年中国所需进口的1.0%的贸易原粮。另外,90%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等在中国国内生产解决。

联合国粮农组织储备局的尼科斯·亚历山德拉托斯(Nikos Alexandratos,1997)认为布朗所预测的“中国粮食将严重短缺和粮价将大幅上涨”不太可能,部分论据自相矛盾。

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的观点同样也引起了中国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199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即《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不仅有力驳斥了中国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威胁这一谬论,还论证了中国将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众多国内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就布朗数据的失实、农业生产科技进步、制度革新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中国对于粮食安全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一批代表性论著涌现,如《中国粮食安全研究》(朱泽,1998)、《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黄季焜,1998)、《中国食物保障可持续性及其评价》(吕耀,1998)等。

三、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社会因素

何金定(1997)指出:(1)无序的人口流动和低效的人口城镇化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制约了粮食生产的纵深发展;(3)人口分布与商品粮产地不平衡的矛盾,给粮食的总量和地区平衡带来了困难;(4)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持续的人口增长将直接或间接地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温铁军(2003)明确指出,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总产量与人口的增长必须同步变化,这是个基本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就要付出代价。郭剑雄(2004)提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将变得非常严峻。

(二)产能因素

崔建树(2000)认为,耕地、淡水、居高不下的农业投入和变化无常的气候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最值得警惕的制约因素。林毅夫、李周(1995)指出,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途径不外乎两个,即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胡鞍钢(1995)认为,影响中国粮食长期供给的因素主要是耕地和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而第一个变量居主导地位。刘淑华(2007)也分别对耕地、生态环境、科研与种植技术、种植成本与收益、人口和种植结构六个方面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余振国等(2003)、张士功(2005)也分别提出耕地资源量减质降会威胁粮食安全。潘家华、杜亚平(1997)指出,工业污染侵蚀粮食生产的基础,农业化学污染构成对粮食增长潜力的制约,而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则降低农业生产抗逆力,如不考虑环境制约,则将难以保障粮食安全。翟浩辉(2004)指出灌区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生产因素

林毅夫(1996)认为,从长期来看,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将每年增长约1000万人,耕地面积也会不断减少,因此不能对粮食供给问题掉以轻心。刘进宝、赵云平(2004)提出粮食安全目标与粮食生产激励机制存在体制性矛盾。崔晓黎(2009)进一步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不能建立在农民粮食种植的超低收入上,也就是不能由农民来承担粮食安全的成本,但建立在国家高额的资金补贴上同样没有出路。陈海燕、张世英(2006)利用分层聚类分析法对中国26个省份的粮食生产结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影响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有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和农业劳动力。

(四)加工因素

刘兴信(2005)提出,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有助于建设节粮型社会,缓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矛盾。姜长云(2007)以东北地区玉米加工业为重点分析对象,认为粮食加工业迅速发展不会引发中长期粮食需求格局的重大变化,也不会影响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观点有三:一是稳定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解决“三农”问题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二是玉米库存的适度减少和价格水平的稳定提高是我们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目标。三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适度扩大粮食进口、减少玉米出口将是必然趋势。

(五)物流因素

孙洪磊等(2006)指出,中国粮食加工技术和粮食储藏技术进步很快,但现有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水平低下、产销衔接不畅、运输成本高,给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价格都带来负面影响。何蒲明(2009)也认为,粮食安全需要物流支撑。中国粮食产销分布不均,而当前粮食物流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的关键和中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

(六)储备因素

石汝杰(2001)提出国家粮食储备对粮食市场起到支撑、引导和培育的基础性作用,是一种粮食安全保险,只有在非常时期才能用得上。游建章(2003)也认为,从长期来看,粮食供给能力是一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决定因素。从短期来看,粮食储备调节能力也是粮食安全的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舒在习(2001)则从农村粮食储备的视角展开研究,认为农村粮储点多面广、数量巨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用极为重要。马久杰等(2002)、朱晶等(2004)认为,建立和维持适度规模的粮食储备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虽然扩大储备量规模能够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但粮储成本也会增加。贾晋(2012)认为,粮食储备作为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粮食储备政策,既包括优化储备规模,还需要合理布局和配置中央一地方储备、产区一销区储备以及品种结构间的粮食储备。

(七)价格因素

林毅夫(1996)针对1993年-1994年中国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提出这不是由生产不足造成的,而是由于中国政府改革了统购统销制度,连续几年的高通货膨胀导致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大幅度上涨造成的。罗孝玲等(2006)提出,粮食价格应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协调,如果粮食价格长期大幅度波动,在高价区或低价区往复运行,则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可认为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许经勇、黄焕文(2004)认为“粮食价格回升≠粮食安全危机”,用粮食市场价格的高或低来判断粮食安全与否,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如果粮食上涨是粮食安全出了问题,那么粮价下跌也是粮食安全有问题。胡新宇(2005)认为,真正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家庭获得粮食的能力。高峰等(2008)重点分析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认为人们的收入水平、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分配状况、流通状况与微观粮食安全程度正相关,而粮食价格水平、家庭人口数量与微观粮食安全程度负相关。不过,王跃梅(2004)却认为,按照中国目前城镇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绝大多数人对于粮价上涨是有经济承受能力的。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数量问题,而不是价格问题。

(八)宏观政策因素

郭玮、赵益平(2003)认为,从技术上讲,中国已具有相当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是安全的;而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是威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主产区和主销区不同的粮食流通体制造成产销区分割;二是农业资源流失的约束机制不健全;三是地方政府政策不当加剧市场波动;四是分级负责的粮食储备机制。高帆(2007)提出,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目标应当加强组织创新,改变农业的微观经营方式,提高生产的分工水平,强化微观主体的市场角色,从而回应客观环境并在诸环节形成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公茂刚等(2009)也从宏观的国家(地区)层面和微观的个体层面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需要从宏观政策层面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构建粮食安全制度保障。胡小平(2012)一直坚持认为,宏观政策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八个“中央一号”文件,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四项补贴的财政投入和重点扶植粮食主产区的政策直接激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了粮食产量“八连增”。

四、中国粮食安全的策略选择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方式策略选择的争论一直在激烈的进行。一种观点认为:粮食就是一种商品,应该同等地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国家保护政策是无效的或低效率的,粮食大量进口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许经勇等,2003;茅于轼,2009)。蔡昉(1994)从比较优势与贸易利益的角度提出,国内过分强调粮食自给自足会影响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胡靖(1998)也提出,中国的粮食安全与粮食国际贸易必须分离,进出口公司可以通过粮食贸易获得利润。卢锋(1999)驳斥中国粮食问题上长期以来过分强调自给自足的“泛政治化”认识误区,提出中国在保持基本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农产品和粮食贸易体制应当较为自由化。林毅夫(2004)则从比较优势学说的角度提出,快速发展的中国多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粮食,利大于弊。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绝不能够依赖进口,应该基本自给,粮食进口至多只能作为不影响粮食安全的一种纯粹的贸易行为。胡鞍钢(1995)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粮食区域基本自给。由于中国长期粮食供需紧张,因而适当进口粮食作为一种补充和调剂是必要的。孙梅君、郭玮(2007)指出,由于全球粮食供求趋紧,中国中长期粮食进口面临诸多风险。在此背景下,应当坚持国内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对粮食生产常抓不懈。中国粮食生产没有必要追求绝对的自给自足,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专家学者和决策者的共识(卢锋,1997;杨雍哲,2000)。

维持长期粮食安全仍然是合理的政策目标。吴志华等(2003)提出要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胡鞍钢(1997)阐述了“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内涵。吴志华、胡学君(2003)认为创新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思路应是:大粮食小口粮。就大粮食而言,重视粮食消费、流通与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关联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与广大群众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增收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就小口粮而言,依据粮食口粮特殊性,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实施“口粮特殊与一国生产”、“非口粮非特殊与二路竞给”的发展战略。万宝瑞(2004)明确提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基本原则为:自给为主(包括国内生产和储备),进口为辅;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增长方式。

五、研究展望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篇2

>> 西南地区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影响的调查研究 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机制研究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和调控政策的探讨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与制度战略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战略 做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新战略的坚强柱石 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论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域下大学生粮食浪费问题调查研究 居安思危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法律“护航”国家粮食安全 正确衡量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完善 国家粮食战略与河南粮食安全体系 河南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粮食安全问题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章 轲.遥感调查发现:苏鲁粤浙四省占用耕地最多[N].第一财经日报,2012-06-12.

[4]韩长赋.稳固农业基础 确保粮食安全――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2-29.

[5]陈利根,毛戴军,张潇琳.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与粮食安全[J].资源与产业,2006(2):8-10.

[6]林 晖.2013年全国干旱受灾与成灾面积较常年偏少五成[EB/OL].http:///fortune/2014-01/13/c_118949917.htm.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篇3

为了能够定量分析不同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文章首先从理论分析着手,从理论上归纳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继而通过对已有生产函数模型的扩展,为进行计量分析构建分析的框架。

1.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生产过程必然受到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粮食生产也不例外。土地资源、水资源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粮食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土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粮食的产出情况,而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作物的生长和产出。除土地、水资源以外,气候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自然因素,它既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造成粮食生产波动的重要因素。由于气候异常所造成的水旱等自然灾害对粮食作物的生长以及产量有着巨大影响。影响粮食生产的另一项重要因素是生产技术。与日常所说的技术不同,经济学中的技术泛指生产中要素的使用以及配置方式,即不仅仅表现为生产中所使用的物质要素、设备不同,同时也涉及到不同要素的配置方式。农业技术变化来源广泛,包括农业技术装备改善、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资源经济效益改善等等。粮食生产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成本、价格、农业政策等经济因素的影响。生产者会根据各要素的投入价格、粮食销售价格、各种补贴额度,调整各项要素投入数量以及配置方式,而要素投入数量和配置方式是粮食产出的主要决定因素。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选择以下几方面考察我国粮食生产:(1)粮食生产播种面积;(2)粮食生产劳动力投入;(3)粮食生产的机械投入[5];(4)粮食生产的化肥投入;(5)农田水利设施状况;(6)自然灾害状况。

2.粮食生产模型。

研究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往往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生产函数进行分析。通常的函数形式有线性函数、多项式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C-D)、不变替代弹性函数(CES)等。在上述的函数形式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是进行分析的经典模型。C-D生产函数可以清晰地描述农业产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过程的客观实际,且具有可线性化、计算方便等优点。特别是数据长度受到限制,不宜使用过于复杂的函数形式,以便减少需要估计的统计量的情况下,C-D函数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C-D函数的一般形式如下式所示:Y=f(A,LA,CAP)=A·LAα·CAPβ(1)式(1)中,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LA表示劳动投入;CAP表示资本投入。针对粮食生产的特殊性,结合前文关于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将使用的C-D函数形式表示如下式:Y=f(A,LA,LAND,FERTI,MACH,irri,dis)=A·LAα·LANDφ·FERTIβ·MACHγ·irriθ·disδ(2)式(2)中,LA表示粮食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FERTI表示粮食生产中化肥施用量;LAND表示粮食播种面积;MACH表示粮食生产中机械使用量;irri、dis分别反映农田水利设施情况和自然灾害水平,讨论时分别选择有效灌溉面积和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加以分析。进一步,对C-D生产函数进行形式转换,得到关于单产的生产函数形式,如下式所示:y=f(A,labor,ferti,mach,irri,dis,LAND)=A·laborα·fertiβ·machγ·irriθ·disδ·LANDφ+α+β+γ-1(3)转换后,式(3)中,y、ferti、labor、mach分别表示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机械使用量;irri、dis、LAND的含义与前式相同。计量分析时经常对原始序列对数化处理后再进行讨论,对变量取对数不仅可以做到无量纲化,减少异方差,而且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即投入要素变化1个百分点,导致粮食总产量变化的百分点数,本研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对数形式,即:ln(y)=lnA+α·ln(labor)+β·ln(ferti)+γ·ln(mach)+θ·1n(irri)+δ·1n(dis)+(φ+α+β+γ-1)·ln(LAND)(4)式(4)中,回归方程中系数分别表示粮食单产对各变量的弹性系数,其中α表示劳动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β表示化肥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γ表示机械使用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θ表示灌溉水平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δ表示自然灾害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φ表示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出的弹性系数。

二、数据来源和数据描述

在构建了分析模型框架后,本文根据分析的需要,收集整理了1990~2008年我国三种粮食①亩产量、每亩投入劳动力数量、每亩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三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代表y、ferti、labor、mach、irri、dis、LAND进行分析。其中三种粮食单产数据、每亩投入劳动力数量、每亩化肥施用量数据来自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成灾面积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数据可以发现,在所考察时期我国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均相对稳定,略有增加趋势;化肥施用量较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所减少,但相对稳定;机械的使用带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劳动力投入则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自然灾害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年际变化较大。进一步考察序列的相关性,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序列相关性较强(见表1)。序列相关性过大表明自变量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在分析时,需要加以考虑。

三、实证分析

在前文对数据的描述中发现,所考察自变量可能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当自变量间存在完全多重共线性时,|X'X|≈0,此时[X'X]-1不存在,无法得到参数估计。实际运用中,完全多重共线性不存在,多数情况是近似的多重共线性,参数^β=(X'X)-1XY的估计方差变大,估计不再具有有效性。为了克服多重共线问题,本文在进行计量分析时,采用岭回归进行分析。岭回归(RidgeRegression,简记为RR),当自变量间存在复共线性时|X'X|≈0,我们设想给[X'X]加上一个正常数矩阵KI(K>0),那么X'X+KI接近奇异的程度就会比[X'X]近奇异的程度小得多。^β=(X'X+KI)-1XY为β的岭回归估计,其中K称为岭参数。岭回归所得β的估计应比最小二乘估计稳定,当K=0时的岭回归估计就是普通的最小二乘估计。对全部的6个解释变量作岭迹分析(如图1)。图中横轴表示岭参数K,纵轴表示岭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当岭参数K从0~0.1时,各回归系数值变化较大,这就是多重共线性所引起的异常变化。当K达到0.16之后,岭回归系数值趋于稳定,因此可选取岭参数K=0.16时的回归方程,此时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98,方程中各回归系数分别为α=-0.34,β=-0.12,γ=0.4,θ=0.18,δ=-0.12,φ=1.23。

四、结果分析

通过前文的数据分析,计算得到了生产中各种因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基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机械投入增加和灌溉条件的改善是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从实证结果看,我国粮食生产中,机械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弹性系数为0.4,土地灌溉条件占比对粮食单产的弹性系数为0.18,其对粮食生产均表现出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表明在所考察时期,我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和灌溉条件的改善。农业机械的使用对于我国粮食生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对粮食生产给予了更为充分的物质装备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机械的大规模使用,替代了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而转移出去的大量农村劳动人口,对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灌溉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质量,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灌溉设施的增加,增强了粮食生产抵抗灾害发生的能力,对于确保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劳动投入、化肥投入并非粮食产量增加的推动因素。

从估计结果看,劳动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34,而化肥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12,表明在现有的情况下,劳动投入的增加并不是粮食单产增加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化发展滞后和政策限制,大量劳动力资源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长期依靠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局面逐渐被打破,大量闲置的农业劳动力开始从农村转向城镇,同时大量农业机械投入到生产中,大大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劳动力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大大弱化。化肥是现代化学工业的成果,化肥的施用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粮食生产飞速发展,供给短缺迅速得以扭转,与此相伴随的恰恰是化肥的普遍推广和大量施用,可以说化肥的推广施用为保障我国粮食充分供给和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任何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都是递减的,进入90年代,化肥施用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但是对环境、耕地、食品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和食品质量的情况下,对于化肥的施用也在逐渐减少。依靠化肥提高产量的情况也在逐渐改观。

3.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仍存在较强负面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增加1%,粮食产量将减少0.12%,表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粮食生产的脆弱性不容忽视。加强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4.粮食生产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情况。根据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得出粮食生产对播种面积的弹性系数为0.18,表明播种面积的增加对粮食产量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粮食生产单产对播种面积的弹性系数为0.012,表明伴随着播种面积的增加,粮食单产也得以提高。

五、结论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篇4

摘要:选择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山东省平度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综合评价法,在粮农成本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动态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法测度和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发展对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性;在商品粮产区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增加农民收入,不但会使粮农提高生产投入和粮食单产水平,而且会大大改善粮食生产的土地环境,使稀缺的粮食生产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平度市;乡村旅游;品粮产区;粮食生产效率;农民收入

1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可见,“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粮食安全、环境安全、资源节约,突出了乡村旅游和农民增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由此可见,“中央一号”文件已暗含着乡村旅游发展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相关性。但是,我国土地资源极为稀缺,人口却在不断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我国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在评价商品粮产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商品粮产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研究价值。关于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学术界早已有之。在粮食生产效率研究方面,国外学者Steiner、Herdt认为,要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三个方面来衡量农业系统持续发展的能力[1,2];MohammadBakhshoodeh等评价了伊朗小麦投入—产出的效率[3]。

我国学者吴绍洪、戴尔阜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构建了粮食生产效率的评价模型[4];毕继业等通过构建生产潜力模型,利用GIS技术计算了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等[5]。在乡村旅游研究方面,国外学者Derek、MacDonald探讨了农业旅游对乡村和农业文化传承的价值[6,7];Akpinar等提出,农业旅游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替代性活动,有助于改善自然资源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8];Frechtling、Tchetchik认为,农业旅游能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经营的长期利润[9];Petrosillo等先后模拟分析了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可持续性[10];Lacitignola、McGehee指出,农业旅游是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11,12];Ruiz、Strickland、Korstanje从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单一视角探讨了旅游影响[13-15]。国内学者杨兴柱等提出了提高农户参与旅游决策的措施[16];黄萍分析了我国农业旅游开发与“三农”利益保障的关系[17];陈义彬剖析了梅州农业旅游的发展问题[18];喻忠磊等研究了农户适应旅游发展的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19];贺爱琳采用熵值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对乡村旅游影响下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家庭特征和生计资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20];王莹、许晓晓[21]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国内外其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研究文献显示,对粮食生产效率方面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单方面以农业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宏观数据为研究基础,这不但直接影响着研究指标体系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而且并没有进一步探讨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们也主要单方面研究了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参与者的收入,也没有研究收益较差的商品粮产区农户粮食生产效率与提高收入的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性。本文以科学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以国家商品粮主产区平度市为研究样本,研究新时期农户粮食生产效率变化趋势及其与乡村旅游发展两者的相关性,并从中找出主要相关因素以期为地方政府制定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三农政策提供案例参考。

2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说明

2.1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说明粮食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农业生产大系统,因此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利用大型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5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的权重(相关模型与操作过程见相关参考文献[22])进而计算出粮食生产效率的综合指数,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样本区粮食生产效率历时特征及其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奠定了统计基础。本文基于上述基本方法与思路,利用标准化的3108个粮农生产成本数据构建了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其中KMO均大于0.86且全部通过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置信度为100%,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于86%。

2.2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满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需要,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全国重要的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山东省平度市为研究样本。本文所采用的农户粮食生产成本数据全部来源于山东省物价局提供的农户小麦成本调查数据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平度市是一个县级市,在全省甚至全国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中,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本文把平度市的旅游假设成是乡村旅游,因此,涉及到平度市乡村旅游发展规模方面的数据均以平度官网上公布的旅游数据为准。

3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历时特征

3.1平度市粮食生产统计性描述

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016年平度市粮食总产高达141.5万t,并且成功入围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光荣榜,其中小麦总产达到67.4万t。从表2可见,2004—2012年平度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变化态势:粮食播种面积从2004年的11.8万hm2稳步上升到2012年的21.67万hm2,粮食总产量也相应地从90.69万t上升到了164.10万t,但与2012年相比,2013—2015年却表现出了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可喜的是,下一年比上一年略增,据此计算出的粮食单产在7100—7900kg/hm2的范围内徘徊。

3.2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历时特征

根据已构建的粮食生产效率指标体系,利用大型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5计算出了2004—2014年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综合指数及其构成指数,见图1。从图1可见,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从2004年的97.30上升到2009年的高点108.61,于2010年急降后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低点小幅波动,之后又缓慢微升到2014年的104.6。总体的变化趋势取决于其结构的变化特征:2004—2009年平度市粮食生产的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资源规模和耕地环境指数分别从2004年的97.95、98.33、96.9、94.63逐渐上升到2009年的近期高点108.19、109.28、110.25、101.74,2010年又分别急速降低到105.28、103.30、102.16、99.96,然后在随后的几年中小幅波动。

4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4.1平度市乡村旅游发展统计性描述

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主产区,平度市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2016年旅游人数达到45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19亿元(表2)。从表2可见,从2004开始平度市乡村旅游规模呈现出由缓慢上升到跳跃式发展的变化态势。从统计数据的变化来看,主要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4—2011年,海外旅游、国内旅游人数分别从2004年的0.43万人次、74.8万人次缓慢上升到了2011年的5.6万人次和20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相应地从5.96亿元上升到15亿元,与基期相比呈现出倍数递增的变化趋势;第二阶段2012—2016年,旅游规模变化波动较大,在2011年的基础之上海外旅游、国内旅游人数分别跃升至2012年的7.7万人次和66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增加到了667.7亿元,旅游总人数与收入于2014年达到近期高点731.6万人次,收入也相应达到了高点67.6亿元,之后于2015年分别急剧降到286万人次和12.3亿元,后又于2016年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回升到450万人次和19亿元。

4.2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相关分析

根据计算出的粮食生产效率指数,利用大型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5分层次分别对平度市乡村旅游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进行相关分析,并通过检验的相关指数汇总成表3(相关模型与操作过程见相关参考文献[22])。相关分析显示,平度市旅游人数或收入与粮食生产效率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3的高度相关水平,说明在商品粮主产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会促进农民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力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充分挖掘和培育土地生产力、进行田间管理和提高单产水平,从而提高要素生产力,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要素生产力和粮食安全指数与旅游人数或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77的直接原因,同时也说明为什么构成粮食安全指数的安全系数和土地生产率与旅游人数或收入的相关系数也分别高达0.76和0.73的主要原因。既然要素生产力和粮食安全指数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系数较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会大大增加了粮农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生产包括土地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土地收益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资金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资金利润率也会提高,进一步导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收益率的随之提高,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而大大增强了他们之间的相关性。

5结论与讨论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篇5

近日,有关部委多位参与文件起草讨论或课题调研的人士分析,这份旨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文件,应当会涵盖粮食安全、生态农业及农村土地等多重相关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三农政策指出了一系列方向,2014年一号文件将对其进行细化与补充。”农业部政法司司长张红宇表示。 粮食安全新解

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0193.5万吨大关,实现了粮食“十连增”。而就在此之际,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将粮食安全列为明年六大工作任务之首。

中共中央总书记多次在调研时公开强调,“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这些现象其来有自,原因之一是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正在逐年降低。据海关统计,2012年1月到12月,中国进口谷物为1398万吨,大豆5838万吨。以中国2012年的粮食进口总量(包括大豆)7236万吨计算,进口量已相当于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的12.2%。

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中首次提及了“95%的粮食自给率”红线。而2008年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则再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但上述数字意味着,中国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粮食自给率红线已经失守。

全国人大农委委员张晓山近日指出,此次中央罕见地重视粮食安全,另外一层“醉翁之意”,与土地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建设有关。张晓山担心的是,中央的城镇化思路在地方实践时会出现走样,变成大拆大建,如此势必造成耕地减少及土地利用效率的降低。因此,中央不得不三令五申,一再强调粮食安全、耕地红线这些原则必须严守。

“如果(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什么都是空话。领导要给地方敲一敲警钟,以此作为导向。”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奇也说。

据悉,在文件起草讨论和相关调研中,不少专家建议,作为突破性的提法之一,明年的一号文件应当考虑调整衡量粮食安全重要指标的自给率。有关建议的调整思路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相关建议还提出,可将粮食自给率的监管标准细化为三个层次,依重要性排序为:口粮(即水稻和小麦)、谷物(即口粮+玉米)、粮食(谷物+豆类+薯类)。

比如,更具体的指标可以考虑: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中国粮食总体自给率长期要保持在80%以上。以此突出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有助于整合资源支持重点粮食品类的有效供给。

在熟悉农业问题的专家看来,这些新提法也非首次提及,事实上间接呼应了多位农业官员此前提及的,应当将多年不变的粮食安全观进行微调的建议。

“新形势下,不能笼统地以粮食自给率衡量粮食安全是否存在问题。保持粮食安全的自给率,应该是满足人们基本实物消费的粮食自给率,而不是全社会粮食总消费的自给率。”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称,“中国只要保持粮食自产5亿吨以上,粮食就是安全的。”

在如何具体保障粮食安全上,各有关部门也有不同措施方法。

在12月15日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称,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继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亦在相关工作会议上提出五条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一是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二是不断巩固和强化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三是依靠科技。四是体制创新。五是始终坚持立足抗灾夺丰收。

有关农业补贴方面,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则向《财经》记者表示,相关的措施目前亦在紧张的协商当中。目前的主要思路是对粮食、大豆及棉花等农作物进行价格补贴。但“目前的难度在于,实行了上述补贴之后,还要不要收储”。方言说。 “生态农业”成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已提出,要坚持粮食生产的数量质量并重,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对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这被认为是对粮食安全更进一步的阐释。

对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视,此前已多有迹象。

今年以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多个场合讲到粮食安全问题时,都强调生态安全要协调发展,同时还提出要使水土等农业资源休养生息。

十将“生态文明”列为新的执政理念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还专门指出了解决思路:要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

中央在部署明年粮食安全任务时,提出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实际上已指明这是未来发展农业的两条道路。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朱立志近日指出,中国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还将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具体是:1.农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薄弱。2.人才与技术储备不足。3.分散经营的规模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弱。

上述种种“长期积累的隐患,不仅限制了常规农业的发展,更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资源基础已相当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生态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朱立志指出。

据了解,许多专家建议,明年一号文件针对农业生态保护,应采取四方面的措施:

其一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年将逐步出台生态文明评价制度,资源税、环境税等有关资源财税制度等,系统性地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其二为狠抓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在生产环节,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

针对上述这些要求,目前各政府部门已经在逐步采取细化措施。1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下称国发106号文),已经明确提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指标。

预计在明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之后,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方面将出台以“生态补偿制度”为主的多项支持政策,与此相关的绿色循环经济、低毒高效农化领域将有望获得重点支持鼓励。

据悉,农业部正在牵头编制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的主导思路是平衡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处理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产力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统筹好国内生产、国际贸易及农业“走出去”的关系。编制由农业部牵头,环保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多部委共同参与。 “新”审慎推进

因城镇化、粮食安全皆涉及土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未来将出现何种调整,长期以来皆受人注目,明年一号文件中亦将有所涉及,主要着力点将是目前农村土地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焦点问题:其一为农村集体建设性土地如何有条件入市;其二为农村农业用地如何流转,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

上述两个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及要给予更多财产权益之后,亦将分别有新的变化。

针对第一个问题,目前许多地方正在试点搞农村土地流转,包括中央农村会议在内的多次会议都已经强调:这些流转必须在遵守用途管制和规划的前提下进行,不得违规进行大拆大建。

在此基础之上,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有条件入市,依然有一系列需要进行细化的内容。

首先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的城乡土地平等交换。乡镇企业用地作为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的一种,其本身为工业用地,它会跟城里的工业用地还是商业用地同权同价,目前尚未有明晰的说法。

“主体功能区规划、各地的产业规划、市县乡村规划,谁为上位法,哪个规划管哪个?目前的乡镇企业用地的比例目前没有限制,一旦地方自己规划土地并入市的话,农地入市的闸门就会被打开。”刘奇说,“这些问题,一号文件可能会对其进行细化。”

其次,农村集体性建设用地要在符合规划的情况下入市,但应符合哪一级哪一类的规划,目前也并不明确。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篇6

一、引言

在传统社会中,农民取得收入的途径主要是农业;在现代社会中,农民可选择的行业扩大到非农领域。与此同时,农业经营领域也发生了变化,既有传统的粮食生产活动,也包括大量的经济作物生产以及果树种植、水产养殖等更广泛的范围。农民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传统的粮食生产收益远不如其他行业的情况下,会逐渐减少甚至放弃粮食生产投入,转而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选择进城务工,或者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现实中,由于种粮收益过低以及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农民对于粮食生产的热情已日趋下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离开土地流入城市,这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地抛荒现象,尤其是季节性撂荒。

目前,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粮食价格从200―2007年涨了23%。其中,谷物涨了42%,油类涨了50%,而奶类制品涨了80%。到2007年底为止,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有20个国家实行了一定程度的食品价格管制。在全球粮价暴涨的今天,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下降以及土地抛荒现象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那么在种粮的比较收益较低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呢?本文将基于委托――理论来阐述研究上述问题。

二、理论基础

(一)委托――机制

委托――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人一方代表委托人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关系就随之产生了”。委托――关系是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授权另一个人或一些人(人)为他们的利益从事某项活动,并相应授予人某项决策权,人通过行为获取一定的报酬。委托――理论就是以委托――关系为研究对象,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的形成过程出发,探讨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促使人努力工作,减少委托问题,以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效用的理论。

(二)政府与农民的委托关系

对于粮食安全,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会出现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来矫正和弥补。粮食安全正像国防安全一样,是一种纯公共物品,承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义务的主体只能是一国政府。然而,国家却不能从事粮食生产,这项工作只能由农民来承担,此时就产生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一种委托关系,政府是委托人,农民是人。

在这种委托关系中,委托人政府的目标是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人农民作为―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所追求的是自身的粮食安全和收益最大化,国家粮食安全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出现了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同时,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这种委托关系像其他的委托情况一样,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也就是说政府不能够完全掌握农民的种粮状况,如是否存在撂荒、种粮的投入情况等等。另外,由于种粮的特殊性,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委托关系也会呈现自身的特点。人的种粮成果不仅受到自身努力的影响也受到如气候、自然灾害等不确定随机因素的影响,农民的劳动成果具有不确定性。由于环境或随机因素的影响,农民付出的努力和成果之间不完全一致,而且政府无法监督农民是高投入还是低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如何监督并有效的激励农民的种粮行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三、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即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热情度,具体表现为粮食生产的投入情况和粮食的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当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时,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粮食生产投入的减少和撂荒现象。

(一)种粮收益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所追求的是自身的粮食安全和收益最大化。所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种粮的比较收益。在不存在粮食生产补贴时,种粮收益=P*Q-C(其中P为粮食价格,Q为粮食产量,C为粮食的生产成本);在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时,农民从粮食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粮食作为商品的收益,二是政府对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即:种粮收益=P*Q-C+S(其中P为粮食价格,Q为粮食产量,C为粮食的生产成本,s政府对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具体可以包括:粮食的价格、生产成本以及对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其中,粮食价格和粮食补贴与农民种粮积极性呈现正向关系,即粮食价格和种粮补贴的提高都能够带来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粮食生产成本与农民种粮积极性呈现一种负向关系,生产成本越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越低。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一个推动因素

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劳动力必然会从低效益的部门向高效益的部门转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与城市和农村二、三产业相比,比较利益一直是低的。在户籍分割、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时,大量农村人口被限制在农村不允许自由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种粮的比较收益不高,农民没有其他择业机会,还是会无奈选择种粮。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态度的变化,农村劳动力流出农业成为可能。此时,农民作为收益最大化的追求者,在种粮收益低的情况下,必然会流出农业流向相对高收益的行业,以致出现撂荒现象。

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分析

在种粮比较利益较低的情况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挫,在劳动力转移成为可能时,他们会逐渐减少甚至是放弃粮食生产投入,影响到粮食安全,导致国家粮食安全目标与个人收入目标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此时,就需要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人进行激励,使委托人与人的利益趋于一致,实现两者的双赢。对其进行激励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加强粮食保护价格

粮食保护价格是指政府给某些粮食品种规定一个政策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这个政策价格,则政府对市场活动不加直接干预;如果市场价格降低到这个政策价格水平时,则政府按这个政策价格进行收购,从而使得市场价格不会降低到这个由政府所确定的政策价格水平之下。这种粮食保护价格就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降低了“谷贱伤农”对农民种粮积极『生的不利影响。

在制定这个保护价时,要确保这一保护价格水平要能够达到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为此,粮食的保护价格必须能够补偿农民的种粮成本并有一定的利润,否则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没有多大作用。所以在制定粮食的保护价格时,应该充分考虑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

(二)控制粮食生产成本

粮食的生产成本包括了各项生产资料的成本,即:种子、劳动力、农药、化肥以及灌溉等各项成本。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农民种粮收益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所以,有效控制粮食各项生产资料成本的上涨也是激励农民种粮的―个重要手段。如目前所做的种子、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都属于通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来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的。

(三)实行粮食补贴

同样,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也会有利于农民种粮收益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但是政府的粮食补贴为多少才能调动和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呢,怎样进行补贴才会最大程度的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有些地区采用按拥有耕地面积给予补助的方式,这样尽管操作起来简单,但是却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由于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民接受了补贴却不种粮,这种补贴方式只对农民增收有作用,而对于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没有影响。所以,采取有效的粮食补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虽然提高粮食的价格、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以及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都会带来种粮收益的提高,但是在考虑种粮机会成本的情况下,其对农民种粮的激励作用会受到影响。如下图所示,第一个阶段政府选择是否进行激励,如果选择不进行激励,当然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国家的粮食将出现危机。此时政府虽然没有因此发生财政支出,但是其收益为-A(由粮食不安全造成的),而农民不种粮可以有其他的收入(如打工收入),即其收益为B。如果政府选择进行激励,则由农民选择是否种粮。若农民选择不种粮,此时政府因实施激励发生了相应的财政支出c,但是其收益仍为A,而农民的收益不变仍为B。若农民选择种粮,虽然政府因实施激励发生了相应的财政支出C,但其收益为D,此时农民的收入为种粮的收益E与补贴之和。那么,在存在激励的情况下,如果种粮收益和补贴之和E+C小于农民的非农收入B,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还是不会选择种粮的。所以在农民的非农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政府对农民进行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篇7

上半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继续利用粮食订单抓好粮食生产服务,积极开拓外购外销业务,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充分利用市内、市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千方百计组织粮源,保障粮食市场供需平衡,努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我市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学习贯彻,开展“五个一”专题教育活动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我们把学习、遵守、贯彻、维护作为今年粮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组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严明政治纪律,增强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加快粮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次学习教育活动主要以各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联系实际开展“五个一”专题教育活动:一是组织一次专题学习活动。各支部认组织党员真学习原文,学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的形式主要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二是进行一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各支部组织党员学习贯彻总书记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机关党员自觉对照“八荣八耻”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三是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以学习贯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党员先进性为主题,以支部为单位过一次组织生活;四是组织一次党员奉献日活动。各支部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党员开展了以“党员奉献日永葆先进性”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党员到农村、到企业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五是组织一次敬岗爱业大讨论。结合和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各支部分别组织了敬岗爱业大讨论,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找到思想上、工作中的差距。

(二)分解落实指标,抓好市内粮食订单工作

为做好今年的订单落实工作,2月份市政府就印发了2006年粮食生产指导性意见,将粮食生产面积、产量目标和订单计划下达给乡镇;3月初又专题召开信息会,及时粮食产销、政策信息,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农民可以按照指导性意见组织粮食生产,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我们粮食部门集中时间、人员、精力,与有关乡镇、部门密切配合抓好储备订单落实工作,做到“五到位”:一是领导责任到位。我们把订单任务落实作为促进农民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并根据乡镇区域,分四组帮助指导乡镇、村落实订单工作,由局领导担任组长,实行订单指标落实、订单收购分片责任包干。并组织开展“五送一推广”活动支持春耕备耕,“五送”即在农户中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农资、送订单、送定金”服务活动,“一推广”是向规模种粮大户推广龙游县种粮大户傅献军承包耕地的经验和做法,拓展承包耕地农民的视野,探索适应土地承包新模式,培养造就一批新的规模种植大户,提高种粮效益;二是宣传发动到位。我们利用电视、广播、走家串户等宣传形式,把粮食购销政策交给群众,做到家喻户晓,并将粮食购销政策、大田栽培技术等印制成"粮农连心卡”发放到种粮农民;三是政策执行到位。在分配订单时,我们优先安排种植早稻20亩以上种粮大户的订单计划,并对订单数量分解落实到户等情况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监督检查到位。在订单落实过程中,我们对订单分配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防止和杜绝违规套取政府补贴,确保订单工作规范有序;五是服务工作到位。我们加强与乡镇、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做好订单工作,主动、热情、耐心做好订单落实工作,对种植早稻20亩以上的,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直接签订合同,并将预购定金送到种植大户手中。到4月25日止,全市已全面完成落实储备订单粮食2200万公斤,其中省级储备订单1800万公斤,市级及代省内采购储备订单400万公斤;落实早稻订单面积13.53万亩比去年增加1.23万亩、增幅为10%,占全市早稻种植面积的75.17%;储备订单落实到18个产粮乡镇、376个行政村、6.85万户农民,其中种植早稻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6户比去年增加18户、增幅为100%,发放粮食预购定金14.47万元比去年增199.86%;种植早稻10亩以上的117户比去年增32.95%。

(三)、强化内部管理,继续完善责任考核制度

我们继续补充完善机关管理和经济责任考核制度。一是制订2006年机关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我们及时将市委市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工作考核目标细化分解到各科室,按照责任分工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干部职工的工作业绩;二是继续完善国有企业的员工分配制度。国有企业实行经济效益与员工工资总额相挂钩,按照责任分工、岗位及工作业务量等对企业的贡献大小进行量化考核分配。

(四)、做大边界贸易,积极组织省外调控粮源

今年5月31日至6月1日,我们成功承办了2006年粮食产销形势分析暨早稻订货会议,全省11个地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业务处长,以及对口签约单位县(市、区)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业务科长,签约单位的负责人等13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衢州市4个粮食企业与省内19个用粮企业签订了5.9万吨早稻谷购销合同,其中我市粮食收储公司与8个用粮企业签订了2.5万吨的早稻谷购销合同,加强了省内粮食购销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边界粮食贸易,我们将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主动与粮食产销区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理清思路,广交朋友,建立更加广泛的粮食贸易网络同盟,努力为省内外企业采购提供更多的优质粮源。

(五)、细化完善预案,组织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供应非常状况,我们按照市政府出台的《江山市粮食安全预案》要求,我们结合粮食部门的实际,对预案进行了认真的分解落实。同时,按照市政府对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工作的总体要求,今年要在全市重点乡镇建立10至12个放心粮油连锁超市(店),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工作,保障农民粮油食品安全。

(六)、推广科学储粮,开展星级粮库创建活动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开展星级粮库创建活动的通知》(浙粮发〔2006〕18号)及衢州市贸易与粮食局有关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强对中心粮库和储备粮的管理,今年要进行“仓储建设管理规范年”创建活动,以提高我市粮食仓储管理和科学保粮技术,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星级粮库活动,江山国家粮食储备库年内要确保达到"二星级”粮库的标准。一是建立创建星级粮库组织机构。市局成立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并在中心粮库建立创建星级粮库工作机构,具体实施创建工作;二是制订创建工作目标和考核责任制。要加强对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及创建星级粮库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制订星级粮库的考评内容与工作目标;三是完善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学习。以开展创建星级粮库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仓储管理制度,加强保粮知识、环流熏蒸技术等培训学习,提高保粮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科学保粮技术和水平;四是加强制度完善、环境整治等软件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对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同时要加大整治环境、整顿库容库貌力度,创造和谐的储粮自然环境条件;五是加大投入,添置仓储设施。今年计划投资50多万元,添置电脑测温仪等设施,实现与全省粮食仓储管理系统联网,改善粮库硬件条件,保障储粮安全。

(七)、加大招商力度,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为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我们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分解考核指标。同时要做好今年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一是抓好中心粮库的仓容扩建和军供站的维修。其中储备库仓容扩建项目要力争在7月底开工,年内完成土建工程,军供站的维修工作要力争在7月底前完成;二是做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配合做好浙江云海药业公司的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和新建年产500吨功能性红曲生产线技改等招商引资项目。

(八)、加强廉政建设,部署整治商业贿赂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今年初,我们在全系统内部署开展整治商业贿赂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市局专门成立了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系统内整治商业贿赂工作的领导。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浙江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意见》和有关法律法规,统一部署、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坚决纠正本系统内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行为;坚决依法查处违反法律法规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遏制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规范粮食市场经济秩序。同时,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建立了对话平台,将网上“对话平台”作为民情信息台,政策宣讲台,机关中层以上干部作出廉洁自律承诺,并签订廉洁自律责任书,局领导在网上公开作出承诺。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的消防内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纪检等各项工作也按上级要求,及时签订了责任书,落实岗位责任,确保一方平安。上半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加倍努力,切实抓实做好粮食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要点

根据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下半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一)、认真执行政策,抓好订单粮食收购。今年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是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新变化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开展“四好”优质服务活动,全力以赴做好订单粮食的收购工作,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当场兑现各项粮食补贴政策,确保完成2200万公斤储备粮的订单收购任务,在此基础上抓好中晚稻的收购工作,切实掌握储备粮源,确保完成市级储备晚籼谷1650吨轮换补库任务。

(二)、发挥边界优势,扩大购销经营规模。加强省际间粮食购销合作,年内要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相对稳定的粮食订单生产基地1-2个,基地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年内组织采购市外粮食不小于5万吨,销售粮食5万吨,完成市外粮食销售收入7500万元,掌握充足的粮源,继续为省内外用粮企业采购储备粮源。

(三)、坚持以粮为本,抓好项目建设工作。继续做好招商引资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协议引进资金1600万元、实际到位800万元的招商引资任务;完成军供站的维修任务;抓好中心粮库的仓容扩建项目,确保年内完成土建工程;做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配合做好浙江云海药业公司的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和新建年产500吨功能性红曲生产线技改等招商引资项目。

(四)、加强仓储管理,确保粮油储备安全。按照储备粮的管理要求做好各级储备粮的保管工作,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水平,确保“一符四无”100%达标;积极开展星级仓库创建活动,确保通过省局组织的“二星级”标准仓库验收;按时完成安装台帐管理系统,确保正常运行;加强军粮供应粮源的组织管理,确保满足部队的粮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抓好粮食储备和安全工作,继续细化完善粮食安全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年内组织一次粮食应急预案演练;落实应急周转粮和成品粮规模,确保我市的粮食安全。

(五)、发挥协会作用,实施“放心粮油”工程。我们要继续发挥粮食行业作用,组织会员走访社区、走访农户,充分发挥“放心粮油生产企业”和"放心粮店”的示范作用,年内要完成农村集镇所在地不小于12个放心粮油连锁超市(店)的建设工作。

(六)、强化安全意识,确保粮食一方平安。加强对粮食企业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工业销售收入9500万元、工业增加值1040万元的考核指标,完成技改投资和固定资产投入260万元;加强对粮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确保储粮、综治、消防安全无事故,计划生育无违规违纪现象,确保粮食系统的一方平安。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粮食生产能力;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20世纪初,国外学者大部分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这一方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产生的作用只能凭借经验进行主观的分析,对粮食生产中的各要素的贡献率的精确度的测算无法计量。后来柯布和道格拉斯的C-D生产函数广泛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以及索洛将技术引入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统计计量的方法研究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这些为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开创新的研究路径。国外涉及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研究更侧重于农作物及农业生产整体层面的模拟,其发展层级依次由作物生产机理层面的光温水及气候等模型,拓展到广泛性的农业整体模型,再到引入遥感、GIS、生物技术、经济统计方法等新技术后的农业模型。Thompson(1970)分析了天气和技术这两个因素对大豆的生产和增长所起的作用。Jslabbers(1979)建立水稻及水稻区内的紫花苜蓿,高梁和玉米的生产模型。Giancarlo(1989)用数量分析法分析了联合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Dobermann(1994)分析了土壤肥力、氮肥应用、有效磷肥、后备土地资源和播种率五大因素对大米产量变化贡献。Timsina(2001)系统的谈论了大米和小麦之间种植制度选择、机械化、播种时间、有机化肥料等方面对产量增长的作用。Hooker(2002)运用定量模型评价了多因素和单因素对谷物产量影响。Chloupek(2004)对捷克75年里的谷物产量与气候、肥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研究。.Smapundo(2005)等定量分析了水资源和温度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Buomna(2006)分析了氮肥对水稻生产增长的影响等等。Heilig(2000)利用自建的农业气象模型,评估了不同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中国的最大粮食生产能力,并推断出中国的最大粮食产量分别为4.92和6.72亿吨,得出结论是中国粮食生产的贡献在30%左右。以布朗为代表的“中国粮食”认为世界粮食最高单产不会再有大的提高,而中国的粮食单产已然接近了世界高产国家水平,技术进步的潜力不大。Colby(1996)、白石和良(1995;2001)、农业经济学家Paarlberg(1997;2001)等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粮食”,但大都持批驳态度,认为中国未来粮食缺口和进口量会有所增加,但绝不至于如布朗所言那么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亚历山德拉托斯估计,用数据推测解释世界粮食体系面临的危险大多与中国无关。

二、国内研究动态

①关于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研究。郭造强(2000)认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政策、基础设施、科技和农业区划因素这四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谭晶荣 (2004)也指出,退耕还林并不是导致2000-2003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原因。吴仲斌(2004)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制度、技术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马九杰(2005)等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认为: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性的确具有显著影响。梅方权(2006)强调资源投入、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等主要生产要素发展能力在投入层面的支持作用,和产出层面的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能力。刘正三(2006)认为建国以来的数次粮食价格上涨,与耕地面积没有直接关系。付文杰(2006)认为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1)粮食生产资源在减少,环境条件在恶化;(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贡献率偏低;(3)市场风险加大,政策扶持不力。王梅(2007)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粮食产量、人口GDP对耕地面积的影响呈现负向关系,政府长期实行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王静(2011)从耕地面积变化和耕地质量的两个角度分析耕地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②关于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性研究。肖海峰、王姣(2004)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依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来分析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和程度。褚庆全(2004)等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拟合分析。周慧秋(2006)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六个主要因素与粮食实际产量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实证考察了各个因子不同时期对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蓝海涛(2007)采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测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长情况。谢杰(2007)运用通过进一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中国粮食生产函数。侯锐、李海鹏(2007)通过主成分回归发现,水资源禀赋等自然生产力因子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因素;机械化率等技术生产力因子和耕作制度等管理生产力因子是主要促进因素;政策生产力因子影响不太显著,却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因素。王慧(2009)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并解释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张丽丽等(2010)通过建立我国1979-2007的生产函数并运用贡献率测定,得出了自然灾害对生产能力的显著负面影响,然后用趋势分解法研究了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波动的负面影响。最后得出如下结论: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龙方(2011)以稻谷为例实证研究表明,影响我国稻谷总产量的因素主要是播种面积和单产,其中单产变化是最重要的,其影响程度接近60%,而稻谷的单产又取决于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其自然因素影响程度达48%―56%。任育峰(2011)也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李鑫(2011)对安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生产函数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强调加强技术设施的建设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作物的条件。姚敏(2012)以湖北省公安为例,研究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能影响的研究,从耕地动态变化角度和耕地质量角度分析,最后得出了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率,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结论。李杰(2013)研究耕地面积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得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和粮食作物对粮食生产的弹性分别是1.12、1.01和1.25。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国内外文献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界定还需要完善,并对粮食生产能力概念还没有统一规定。学者们对粮食生产能力研究主要采用是描述性研究方法比较多,综合考虑各种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替代关系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国内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及对策研究上,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定量性评价较少。

参考文献:

[1]]O.ChlouPek,P.Hrsktova,P.Schweigert,Yield and its Stability,Crop Diversity,Adaptability 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Weather and Fertilization over 75 years in the Czech Republic in Comparison to Some Euro Pean Countries Field Corps Research 85(2004):167-190。

[2]]Bouman,B.A.M.,Laar,H.H.Van,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ice Growth Model ORYZA 2000 under Nitrogen-limited Conditions.Agricultural System,vol.87,no.3,Mar(2006):249-273

[3] 黄汉权,蓝海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篇9

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就没有可行的政治行为。在实际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对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始终把学理论、钻理论、用理论作为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途径。除了积极参加区委、机关工委的学习外,还每>!机关干部主动学。特别是根据省市和区委组织部要求在职干部进行网络培训教育学习的要求,更是利用点滴时间对培训课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极大地开拓了思路,增涨了知识,拓宽了眼界,纯洁了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之际,认真开展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为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严格要求全体党员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公开承诺。通过学习,不断深化党员干部对使命职责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强化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使全体党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

半年以来,团结和依靠局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围绕粮食安全,认真完成市粮食局、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我局获得了株洲市2012年度全市粮食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株洲市2012年度粮食行政执法先进单位,乘此东风,我局今年上半年的工作进展顺利。

(一)加大粮油食品市场监管力度。今年上半年,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的办法,加强对辖区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米粉加工厂、粮食批发市场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从抓原粮的卫生、质量和储粮安全入手严把质量关,杜绝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原粮流入市场。在国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发9周年之际,我局利用板报、气球和广场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粮食及食用油的相关知识。宣传活动,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开展得有声有色,六月,会同市质监、卫生、药监、工商等部门对辖区内所有粮油加工企业进行了检查,从生产许可证、粮食收购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计量、储量抽样等到入手,摸清了底数,从源头上保证粮油的质量安全,对两家油类加工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对农贸市场内多家粮油店的食用油进行了专项整治,重点对粮油门店进行了规范、清理。13家门店被责令整改。确保了我区粮油食品安全。市食安委、市粮食局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多次表扬。针对企业状况,今年上半年还组织了22家粮油企业的质管员进行了专门培训,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相关知识。

(二)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按照市粮食局要求,以创建“放心粮油店”为抓手,全力推进文明窗口建设。全面推行“五个放心”,即:质量放心,计量放心,价格放心,供给放心,消费放心。在去年推出3家“放心粮油”示范店后,结合“放心粮油”工程的特点,经地层层筛选和考查、规范,本着“放心、绿色”的原则,上半年我局又有四家粮油经营企业和餐饮企业申报“放心粮油”品牌。续聘了三位社会人士担任粮油社会监督员。

(三)粮食收购工作进展顺利。通过规范粮食收购市场,加强对各粮食收购网点的监督管理,在各收购场所严把价格关、质量关,严格执行市粮食局协调的开称价,不损害种粮人利益,不压级压价,不抬价抢购,不打白条。今年以来,我区出现持续干旱天气,对此我局深入各粮食收购点现场询价和服务,辖区内未出现任何违规收粮事件。截止六月末,共收购粮食350吨。

(四)确保粮食储备安全。加强与代储企业株洲神龙米业公司协调,并实地查看,进一步完善代储机制,落实储粮资金。确保了250吨区级储备粮的轮换任务,收购了750吨早籼稻,确保了1000吨区级储备粮的安全。

扎实开展党建帮扶、“贴心解难”大走访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我局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部署和要求,按照“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暖民心,重点帮扶困难户,解疑上访户”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走访了解零遗漏,主动服务零缺失,化解矛盾零激化,扶贫帮困零空白,综合治理零盲区,落实反馈零违诺”的“六零”工作要求,深入到每家每户,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生产

生活中的所难、所需,切实为民排忧解难。我局大走访联系点为戴家岭村和黄家塘社区。今年来,我们先后3次拜见戴家岭村主要领导,共商“城乡同治”和“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共同制定“城乡同治”建设方案,并根据区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到农户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知识。通过开展“党员一帮一”和“我是党员我来帮”等活动,与困难群众结对子,解决了部分人员的生活难题。根据局财政状况,力所能及地慰问了部分贫困村民,得到该村干部和群众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我作为粮食局的局长,坚持以党员干部标准和《廉政准则》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树立公仆形象。

(一)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坚持一周一学习制度,学习《廉政原则》的条款以及其它政治学习。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

(二)注重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拒腐防变。按照区纪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和各项廉政规定。不、假公济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做到不经商,不利用工作职务之便为配偶、子女谋利益。

(三)建立相互监督的约束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由班子集体商议后请示分管领导决定。大事研究,小事商量,不搞中“一言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开展正常的党员民主生活活动。本着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原则,开展民评议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交流思想、纠正偏差、团结同志、促进工作的目的。今年上半年,我们开展了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人人过堂,个个发言,并对今后的工作作出了庄严承诺。

(五)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深化党务公开、承诺服务。培养好的工作态度。要敬业,更要乐业,既要常怀敬畏之心,有责任感,使命感,又要对粮食事业有热情,有激情,学会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和乐趣。要想事,更要成事。既要努力成为会想事的精明人,更要成为能成事的高明人。对于份内工作,力争高质量完成,对于需要配合的工作,积极主动。要会谈思想、谈思路、谈方法,更要亲自动手办实事,出成果。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切实为基层做好事、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篇10

多因素致粮价长期上涨成必然 粮食安全问题需警惕

或许,有人会说上文的推论过于杞人忧天,中国粮价普遍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政府不会纵容粮食价格大涨,个别年份的粮食供给短缺不影响供需大局,况且中国粮食储备水平一直高于世界公认的20%安全线,加之连续7年的粮食丰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用顾虑。

这种反驳和表述经常出自一些官方经济学家的言语之中,事实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我们从媒体的调查报道中却屡屡看到中国储备粮数量弄虚作假、粮食霉变的新闻,这不免让人怀疑:中国的储备粮究竟有多少可以真正用于应急和食用?对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就曾质疑过,并给全国政协提交过一份粮库控制的提案,建议检查部门微服私访、查实粮库有没有虚报,此事曾引起过轰动,但事后也不了了之。可笔者认为,中国储备粮和粮食安全问题务必要引起重视,新中国历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就是活生生的教训,因为没有饭吃就曾饿死过很多人,今天千万不能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尤其目前,中国人口基数较大,粮食消费和需求有增无减,而且工业化用粮和饲料加工对粮食的消费在不断加大,“与人抢粮”的因素和主体越来越多,粮价长期上涨已成必然。

有人建议,中国可以通过进口等方式来衔接国际粮仓,一旦中国的粮食出现短缺,可以用进口来弥补。但如果中国把自己的口粮和温饱系在别人裤腰带上,定价权旁落,饿着肚子进口粮食,结果只能是任人宰割。从这几年中国粮食进口的数据来看,国际粮价在不断攀升,而且中国的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有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共进口粮食6695.3万吨,与上年相比增幅高达28.2%。最引人关注的是2010年我国共进口玉米157.3万吨,是2009年的19倍,并且首次从美国大批量地进口了转基因玉米。而从今年1~4月份的进口量值表中看,中国进口的谷物及谷物粉、大豆、食用植物油等累计进口数量增速为负,同时“金额”增幅却普遍较大,这说明国际粮价在今年涨幅较大,中国进口粮食的成本越来越高。

从全球气候变化来看,全世界的粮食生产和供给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美国国防部2004年出具的报告称,2010~2020年是全球气候剧变的时段,2011年、2014~2016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全球大旱的几率极高,2020年可能发生世纪性大洪水。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除了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大涝之外,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连续几个月遭遇干旱,美国得克萨斯州、堪萨斯州等农业区今年春天同样格外干旱,大西洋两岸小麦生产面临无可挽回的损失。如果全球粮食产量出现大规模减产,国际粮价上涨就会成为必然(这里还没包括滥发的货币因素和炒家炒作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为了防止食品价格的普涨,继续抑制自己的粮价,粮食走私将会密集地发生在中国的边境地区,只要存在差价,中国粮食流向国际市场就难以避免,这样会让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加严峻。

粮价普涨将带动新一轮通胀

紧缩货币政策已影响实体经济

通过上述种种因素来看,粮价长期上涨的势头很难避免。如果粮价普遍上涨,那么食品价格将继续冲高,CPI继续居高不下,新一轮通胀压力会再次呈现,而前面的推断似乎也越来越接近真实状况。况且,目前中国央行紧缩货币的措施已经开始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速,创历史新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规模管制导致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能力大大减弱,企业贷不到款,而商业银行又为了盈利只能在贷款利率上不断加码。现在很多商业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都较基准利率上浮了不少,笔者最近听到一些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已经上浮了60%以上,而且还有进一步上行的趋势。这种上浮的趋势除了推高实体经济使用资金的成本,还会加速传导至物价领域,到时食品价格的上涨让通胀压力更大。

另外,实际贷款利率上浮也有可能会逆转经济结构转型的趋势。目前一些商业银行为了维系老客户和优质客户,几乎停止了新增贷款,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很难获得信贷支持。如果信贷资金继续一味地流入传统型产业,则信贷资源的错配使得产业投资和金融投资都会出现畸形,而新兴战略型行业的发展则很难依靠银行的信贷资金获得支持。

如果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不到位,而传统的国有大企业又不能焕发生机,国企若继续将超额配置到的资金投到金融领域和风险资产,则中国经济再次发生波折的可能性很大。

非典型“滞胀”苗头切勿忽视 力避经济深陷被动增长局面

当然就此来定义中国经济将陷入“滞胀”也不精确。“滞胀”从其本意来理解就是经济增长停滞、通胀加剧。若通过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速仍快于CPI的涨幅,而且短期之内增速跌破8%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使中国经济出现减速,也并非是一个典型的“滞胀”。但对于这种非典型的“滞胀”苗头切勿忽视,千万别等到中国经济真正开始下滑时再手忙脚乱地保增长,到时又会陷入政府用巨额财政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被动局面。

为了避免这一推论成为现实,我们首先要改变目前“一刀切”的货币紧缩局面,避免货币政策陷入恶性的紧缩通道。要防止货币政策矫枉过正,央行应该尽快推动利率市场化,让市场化的利率水平来调整信贷结构,让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风险溢价的方式来获得金融支持,以保障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避免实体经济“二次探底”。

其次,应该重视粮食储备问题,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有任何闪失,中国的储备粮千万不能再搞“”,国务院应该设立专门的粮食安全调查组,落实中国真实的粮食储备情况和制定中国的粮食储备战略。在必要时不妨用我们的外汇储备在境外分散采购粮食和建设海外粮仓,甚至应该主动在境外参与一些粮食生产,借鉴一下日本在海外建粮仓的粮食储备战略(日本把最大的粮仓建在了加拿大沿海地区,运输便利,随时可以调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