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十篇

时间:2023-12-14 17:50:28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1

一、指导思想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入持久开展网络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专项整治,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净化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坚决遏制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的传播,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以实际行动深化创建工作,扎实推动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和城市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工作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

以外宣办为主导,以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市公安局网络监察科为主力,对*洲里市所辖局域网、网吧进行专业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方法,最大限度挤压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上传播空间。

三、具体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加强对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领导与责任分工的意见》,以治理整顿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浓厚氛围和高压态势,大力开展整治网络色情专项行动。

2、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对*洲里市政府网、*洲里市精神文明建设网、*洲里报网络版等*洲里市专业、专门网站进行专项检查并加强日常@方案.范.文.库''''整理~管理,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要及时拿出整改方案并尽快实施。

3、市公安局网络监察科大力开展整治网络色情专项行动。公安机关要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持续不断地组织专项行动,逐一认真核查违法犯罪线索。要会同有关部门和配合方1案8范.文库4欢迎您采,集上级部门重点整治问题突出的论坛和点对点网络,对经常传播有害信息、管理失控的网站,依法进行举报。

4、认真贯彻、落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加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若干意见》,以加强管理为重点,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市公安局网络监察科依照“意见”拿出日常@方案.范.文.库''''整理~管理方案,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备案后并积极落实。

5、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抓好网络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尽快协调有关部门,依托我市重点新闻网站和教育网,建设健康时尚、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未成年人专属网站;

二是组织评选一批青少年喜爱的网络歌曲、网络音乐、网络小说,并向全市广大青少年推荐;

三是大力加强重点新闻网站、教育网站青少年频道建设制定年度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责任制;

四是组织有关网站链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青少年绿网”。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2

[关键词]领袖;思想政治;引导;管理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网络意见领袖作为网络话题的发起者和意见走向的引导者,应当主动肩负起建设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网络文化的责任;同时,网络监管者也应该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管理与引导,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对网络意见领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网络意见领袖责任意识,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一、网络意见领袖的自我管理

在社会转型震荡不已、社会共识亟待重建的今天,中国迫切需要“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等发挥作用。①作为网络活动参与者中占主导地位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方,网络意见领袖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方式对网络舆论、活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趋利避害,靠外在的措施保证终究是困难的,只有网民个人的自律才是根本的破困之方。从终极意义上说,对网络的管理就是对个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个人的自律。②因此,在整个网络意见领袖的发展过程当中,网络意见领袖的自我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否做到知行合一,是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活动中能否发挥正确导向作用的关键。

首先,网络意见领袖要积极提升自身思想认识水平,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水平的提高;二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要想成为一名网络意见领袖就需要拥有绝对的知识素养,一方面,网络意见领袖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以丰富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用理性的专业精神指导他人的行动,同时也要求网络意见领袖博闻强识,熟悉自身专业领域以外的其他知识,运用独到、特有的思维和视角去解读信息,这样才能够提供更准确、更专业的意见,从而正确引导网民参与网络活动,对网络活动、网络空间的建设甚至是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网络意见领袖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对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网络意见领袖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人生观”定义为:人生观是生活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的人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经验,对人生目的、态度和价值等重大问题所形成的根本看法、信念和态度。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旧观念、中西方价值观不断碰撞。尤其在网络世界,各种西方不良思想蜂拥而入,极大地影响了网民的人生价值判断。作为网络参与主体中有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更应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网络意见领袖应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生活的行动指南。充分发挥自身对于普通网民的影响力,合理、有序地参与网络活动。第二,网络意见领袖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素养。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网络意见领袖应时刻警醒自己,主动提升自身道德品质。通过勤学、内省、积善、慎独、守志,不断提升道德修养,使自身拥有良好的道德人格。在以智服人的同时,也要以德服人,做好网民参与网络活动的指明灯。

其次,网络意见领袖应该从行动上自觉规范自身网络活动行为。一方面,网络意见领袖要明辨是非,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要求网络意见领袖应该从自身做起,认清各种西方信息的本质,辨别优劣、去粗取精,在学习、利用和传播西方优势信息资源的同时,坚决抵制不良思想、价值观的渗透,对不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的网络信息要坚决予以抵制。另一方面,网络意见领袖应主动承担责任,坚决遏制网络谣言等网络失范行为。网络意见领袖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公众性的社会身份要求其必须在个性表达与公共言说中做出权衡,在网络传播场域中严于律己、谨言慎行,以高度的社会良知和客观公正的社会立场,理性分析判断公共社会事件。④近年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网络失范事件不断出现,一次次冲击着道德的底线。而这些网络失范行为的背后,往往会出现网络意见领袖的身影,也因为某些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从而进一步助推了这些网络失范行为的扩大,更有一些网络意见领袖甚至成为某些网络失范行为的源头。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失范行为,网络意见领袖应主动承担起构建和谐网络空间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不造谣、不传谣,坚决遏制网络各种失范行为。

二、加强网络意见领袖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网络意见领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主动走进网络,运用网络平台,对网络活动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参与者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⑤

在对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要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一方面要遵循网络虚拟世界的发展规律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针对网络意见领袖实际的思想行为,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引领网络价值,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的思想观念沿着符合社会主义网络建设的方向前进,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依据不同网络意见领袖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符合各种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充分尊重网络意见领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价值主旋律,促进网络意见领袖全面发展。三要加强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愈发减弱,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也愈发显现。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加强网络意见领袖道德意识教育,尤其是责任感的教育。网络意见领袖作为网络活动参与者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道德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空间的建设与发展。要不断增强网络意见领袖伦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遵守网路活动行为准则。

三、培养发展网络意见领袖

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网络空间,需要更好的发挥网络意领袖的引领作用,应主动培养一批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网络意见领袖,积极抢占网络舆论的主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通过正面引导,强化对网民的主旋律教育。创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发展方向。

一要注重网络意见领袖的人选。就知识技能方面而言,网络意见领袖的人选首先应熟悉网络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其次应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有较强的文字功底;最后应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⑥在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过程中,第一,注重对肯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普通网民进行引导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扩大其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第二,鼓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体制内人员积极加入到网络意见领袖的队伍当中去,运用自身政治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引导普通网民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发挥榜样模范作用。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普通网民。

二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第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党的基本政治路线、重大原则问题、重要方针政策,要有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第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要反对崇洋,也要反对盲目排外;第三,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导向,努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意见领袖培养管理机制。第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主流价值观的网络意见领袖。第二,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培养对象、不同培养目的等,遵循网络意见领袖形成及发展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有效的培养方案。第三,建立网络意见领袖考评体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意见领袖考评体系,对网络意见领袖实施动态管理。

[注释]

①胡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意见领袖[J].新闻记者,2012(9):12.

②王璜,陈正辉.略论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扬州大学学报,2007(3).

③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义[M].长沙:岳麓书社,2014:150.

④刘果.微博意见领袖的角色分析与引导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2):117.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3

如何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推动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实现更大的发展?由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等单位主办,《新闻实践》杂志等协办的“网络建设与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2011年12月22日在浙江义乌举行,邀请国内多家重点新闻网站的负责人以及长期从事网络文化研究的专家们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研讨在网络大时代背景下,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文化突围”战略。

困境:网络虚拟社区的文化缺失

“文化的伦理价值、道德价值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其中也包括网络文化”,浙江省委党校哲学研究部副主任、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建华提出,网络给人们生活、交往、行为和工作等方式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交往空间,同时也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给网站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压力,这就要求网络要更加自律,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引起网络工作者、伦理工作者的反思。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总支书记虞文清教授说,当前网络文化对人们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情感交流的冲击都是比较大的。网上行为的“隐蔽性”,在给人们提供方便和心理放松的同时,也使得“网上道德”问题日益突出。

浙江财经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副教授郑根成博士则认为,这是网络文化在很长时间里被人误解造成的。人们喜欢把网络称为一种虚拟的社区,导致了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和误导。当今社会,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现实,不是虚拟的社区。从网络文化中,能非常清晰地把握社会的文化脉络和文化特征。在思考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可以在网络文化中找到社会文化建设方向性的思考。

但是现在的网络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缺失,就是过于繁杂的信息,淹没了文化应有的方向,遮蔽了很多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问题,把很多文化关注度的焦点,引向过于琐碎过于庸俗、低俗的话题。

焦虑:地方新闻门户的突围方向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网络是前沿阵地,因为网络文化作为产业文化是非常前沿的,作为思想文化也是前沿的。而承担区域网络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重任的地方新闻门户,则是发展积极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力量和主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总编辑、总经理李仁国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就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决定,这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这场革命来势迅猛,纵观全国各地,整个地方新闻门户都处在一个重大的调整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新闻门户要在网络文化建设的突围中来认明方向,要从六中全会的精神中汲取力量。

对此,浙江省委党校哲学研究部副主任、省哲学学会秘书长董根洪表示赞同。他说,文化大发展的精髓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些年来,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媒在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网络是一个价值观的训练营。他举例说,网络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qq、人人网、微博成了大学生三块最主要的课余阵地。开心的事情发在qq上,生活琐事上人人网,不开心的事情很可能就出现在微博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网络,特别是带有官方色彩的网络团体,担负起很好地发挥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问计:网络文化发展的智慧碰撞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李一说,地方新闻门户要从网络文化入手,有效提高网络社会和谐健康运行的质量,提高网络生活的品质。主要是要推动社会公众价值理念的转变,推动社会公众行为理性的强化,推动运作管理的有序健康完善,推动文化品质的提升。

郑根成则认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必须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网络文化建设如何和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重建对接,是媒体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

网络文化在对话与交流当中,作为一个平台的建设,不单单是意见领袖的培养过程,还应该是具有文化意识、文化核心凝聚力的

的对话与交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董根洪说,一要加强网络问政建设,凸显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榜样作用。在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等领导干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网络问政的骨干队伍,浙江在线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建设,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干部在网上问政、对话、互动。

二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以专家队伍为主体,在网上搭建咨询服务平台,解决思想、情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人格的完善,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温岭的民主恳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三要加强意见领袖建设。在网民的互动交流中,逐渐会产生一些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实际上就是网络领袖、网络明星,具有很大权威性和号召力。地方新闻门户跟意见领袖合作,每当有重大社会热点事件时,他们的意见第一时间,对网民会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要加强网络文化创作队伍建设。网络文化要出精品,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靠大量的优秀网络金牌来吸引人、鼓舞人。网络是放大镜、凹凸镜、也是西洋镜,里面是万花筒,非常精彩。同时,又有聚焦作用,可以迅速把问题聚焦到正在燃烧的社会热点上。因此,不仅意见领袖要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网络精品来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对此,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黄丽萍也十分同意。她说,除了培养意见领袖,还要兼顾网民的意见,加强环境舆论建设。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使其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体系的发展,仅仅依靠网民的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法律法规建设。

出路:门户网站转型的平台建设

在地方新闻门户的建设上,长三角区域一直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大背景下,他们的“文化突围”之旅也是最为迫切的。

东方网副主任朱国顺说,既要做出地方特色,又要兼顾全世界和全中国的内容,这是目前国内地方新闻门户的现状。在内容与经营上,不少地方门户在认知上还存在误区,如果地方新闻门户连内容做不好,都不如商业网站,那么惟一的立身之本就没有了,在市场经济下毫无竞争力可言。

《新华日报》副总编辑、中国江苏网总编辑金伟忻说,全国各地方新闻门户都面临着相似的压力。在巨头的挤压和市县网站的冲击下,浙江的网络生态环境竞争是最为激烈的。

门户网站转型后,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的重任,平台资源的短缺和需求的旺盛,社会各界的高期待和自身队伍的能力,这些因素都是地方新闻门户面临的问题。

因此主流网络新闻媒体要从以往的信息产品供给者向生产者转变,加强自身的原创内容建设。还要向多流平台转变,定位不仅是媒体,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互动平台。

李仁国说,目前地方新闻门户寻找自己突围的方向变得异常困难。他以浙江省“258”人才网络银行为例,从专业性和特色性上,一些商业网站都已经在网络文化内容改革上先行一步,地方新闻门户与之相比远远落后。

所谓的新闻网站还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只是写好一个稿子贴在网上,将现实社会搬到网上就是网络了,其实真正的网络文化离这个差距还很大。因此,地方新闻门户要非常迫切地总结规律,指明发展方向。

在这个点上,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开始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内容建设上,突出以浙江即时报、浙江微博、青春领袖为主要产品的生产,形成了三大新闻产品的系列。同时,做细度的新闻产品推进,逐渐形成资讯产品的生产。

浙江在线准备利用3—5年时间,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以1+x的模式来打造,形成新闻网站作为门户支撑的竖井式开发。下阶段,浙江在线还要依托网络来搭建崭新的、交互的社区平台。

联合:打造长三角网络的平台

李仁国认为,网络是没有级别的,目前上有网络“巨头”压迫,下有县市级新闻网站的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间层次的省级新闻网站就处在合纵连横当中。

东方网、中国江苏网、浙江在线,这些发展中的重点地方新闻门户,发展期相合适,理念上形成共识,更需形成一股力量。

从目前看来,抢占平台、抢占资源是网络的第一要务,而平台一方面可以去抢,另一方面可以去拼,互相之间一拼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平台,而这个大平台上各个网站要各做各

的事情,形成大的生产力。

李仁国建议,利用3—5年时间,打造一个长三角的网络大平台。

与会专家们也认为,随着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正日益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因此要大力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化。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4

一、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络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作为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媒介和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网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吴玉荣认为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五大机遇,即:网络传播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网络精神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增加新内容或新体现;网络交往将扩大、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将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网络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3]张衍前则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方面指出,互联网扩大和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4]张骥等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突出表现在: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5]张志辉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虚拟性、交互性、无中心性、开放性、超容量等特征,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等等。[6]

可见,互联网时代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可归纳如下:一,体现在创新方面,丰富了新的内容和体现,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够使执政党更为广泛、深刻地了解民情、民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认同。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条件得以增强的观点,学界对此的论述并不充分,如果仅仅注重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新技术,所谓以图片、影视、动画、音乐等形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地来代替此前“干巴巴的说教”,就能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说法,未免有些过于一厢情愿。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要求本段段首归纳的三个方面机遇作为前提能够得以充分保证,吸引力不能简单等同于辐射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认同,如何能够使群众认同并被深深吸引,是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带来了新的机遇,却也成为了某些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的工具,这必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张静等强调,互联网传播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冲击表现在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向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提出挑战;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御能力受到冲击;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使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体制、传播手段受到很大冲击。[7]袁其波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舆论控制能力这四个方面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严峻挑战。[8]干敏敏则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在于:对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挑战;对我国意识形态管理能力的挑战;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挑战。[9]郭明飞指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的消解,舆论调控的弱减,网络文化入侵,和信息“泡沫”泛滥。[10]顾洪英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有:西方国家在信息领域的霸权地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信息互联网成了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和武器;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多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信息网络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理念受到挑战。[11]杨静娴认为互联网时代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她指出:网络的开放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优势;西方强势而又隐蔽的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的价值领域;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比较薄弱,被误读或曲解的马克思主义借助于网络迅速传播并玷污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声;网络聚焦的各种社会问题消解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2]杨丽敏指出,互联网技术自由性及多元性特点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防御及创新能力的挑战。[13]

综上,学界对于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罗列的方面较为全面,却也多有重复。笔者认为挑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互联网信息纷繁芜杂,泥沙俱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处心积虑,变本加厉,意识形态渗透无所不在;三,互联网时代,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找到有效途径。

三、互联网时代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面对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极端重要的工作。

邱小玲认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路径有:建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主导型网站,确保执政党的意志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优势和导向作用;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正确对待社会意识多元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在世界意识形态舞台上,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14]陶文昭提出,要搞好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以鲜明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上,扩大和强化其优势地位;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对破坏和干扰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进行控制和约束;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15]杨永志提出,增强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必须建立有利的“互联网舆论机制”;必须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必须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施教形式”。[16]袁其波建议: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控制权;注重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保存;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网络技术水平。[8]关于加强在互联网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策,郭明飞言简意赅地提出:攻守结合,主动出击;疏堵相伴,加强引导;以人为本。[10]从增强互联网舆论引导的角度来看,秦维红提出:及时充分地公开信息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重要原则;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中坚力量;尊重和理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主调。[17]刘忠厚认为,信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应对策略有: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和管理,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建立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我国的“互联网民主”进程。[18]赵诤认为,要积极建设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管理的保障体系,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9]李兴平认为,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技术性与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双重性,我们在保护公民网络空间不受侵犯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要坚持政府对网络主导权的管理,完善网络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用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创新网络文化语境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首先,推动用网络语言表达重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形象。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第三,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的建设和创新。[20]

尽管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可能就会呈现出新形势、新状况、新问题、新趋势,然而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可见,学界所提出的对策、观点仍旧大同小异,少有与时俱进、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创新,且强调政府等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的措施较多,而保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人为本的对策相对较少。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5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网络载体本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加大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选择科学合理的实施途径。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明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学生纯粹视为教育的对象,一味地对其进行理论灌输,否认或忽视学生作为人的客观存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教育成效很低。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构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学生、教师、高校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共同构建和维护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助力。

2.加强教育主体网站建设,开展内容丰富健康的网络教育活动

在《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网站或是德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而提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地位,引导学生正确辨别不良信息与合理利用互联网,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冲击,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分析选择能力,确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要加强网络法规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恶意的破坏行为,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

3.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管理机制

创新永远是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更是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前进的动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在网络教育技术迅速发展新形势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管理机制创新成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只有机制创新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建立民主的领导机制,不能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理论灌输,要注重学生的想法从而取得理想的领导效果,最终实现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其次,建设科学的决策机制。要实现学生的角色转变,让其自愿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再次,建设有效地监管机制。网络没有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同时又覆盖了海量的信息。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网民网上行为的监管力度。最后,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建立教育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提高工作水平,同时还有利于找到工作中的漏洞与不足。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6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影响力的“焦点”、“热点”问题或者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意见与言论。[1]据此定义,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对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规模以及明确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冲击力。因此,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提出对大学生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措施,对于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1.1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与多元性

随着通讯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网络走进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以低廉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分享各种信息。可以说,网络已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截止2009年1月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为2.98亿,跃居世界第一位。而网民中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约占33.2%,其中尤以大学生居多。高校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传播网络舆情和接受网络舆论的生力军之一。

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但交际面狭窄,与人沟通能力不足,在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倾吐和自我展示的空间,网络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对自由表达的需求。网络上大量信息的传播并不受相关部门的审批,而个人隐私、言论自由与社会传播控制之间难以把握的平衡,也加大了网络控制的难度。这一切都使网络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分享信息的虚拟空间。BBS、博客、论坛等网上的公共场所成为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的网络平台,校园内外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这一平台上,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伴随着网络的自由性而来的是网络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公众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持有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尤其当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加紧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直接着力于对人们尤其是对道德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改变。。这种影响的后果具体表现为“四强四弱”现象:“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中实施引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1.2网络舆情的即时性与放大性

相比较于传统传播工具,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送功能让用户可以在数秒内链接并浏览所需要的网页,同时也能够快速地信息,可以说即时性已成为当今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先前网络中红极一时的“贾君鹏”事件,便是通过QQ、MSN、SNS等转播途径,6小时内便获得了39万多的点击率,超过17000名网友参与回帖。这无疑是网络传播即时性的最好证明。

网络的即时性使网络信息在传播中产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大学生网络普及率极大提高的今天,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中间引发蝴蝶效应。例如2009年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生杨济源同学见义勇为,勇搏歹徒而牺牲的英雄事迹,就是通过学生间的网络媒介转载,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规模的讨论和悼念活动,唤起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正义和良知,这是网络舆情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舆情消极的一面,例如09年发生在杭城的飙车撞人事件,在论坛、校园BBS、博客等连锁传递下,在整个高校中引发了巨大的连锁反应,不少学生来到事发地点为逝者守夜,可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原本对于肇事司机的网络谴责发展演变成了网络暴力。

可见,要善于把握网络信息传播即时性的特点,提高自身信息加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的引导网络上的偏激消极思想,进而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面貌对待学习和生活。

1.3网络舆情的隐匿性与非理性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存在,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现实中的“人”被原子化,形成了虚拟空间中人的另类聚合。在网络上“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只要你希望,你可以全然重新定义你自己。你无须如此担心其他人为你安排的位置。。他们不会看见你的肉体并且做出假设。他们听不到你的口音也不做任何预设。他们眼中所见的只有你的文字。”[2]这种聚合带来身份上的隐匿,又使社会对个体道德的约束缺失,而道德约束的缺失往往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道德主体性模糊,责任意识淡化,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

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特殊的“匿名性”又容易诱发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实践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道德破坏甚至犯罪行为。近年来大学生规模的快速的增长使校园网络人群剧增。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络成为不加编辑裁剪的发散性信息源,众多具有一定刺激性的中介性事件,在网络这个即时传播的空间里,成为触动大学生神经,诱发群体心态变化的导火索。当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被“点燃”的激发心理效应时,即使是积极的群体激情,也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效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高校BBS上经常出现一些偏激的情绪化言论。而舆情空间监管的缺乏,让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煽动性的言论也甚嚣尘上,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网络舆情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的一种内在体现。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心理发展的速度跟不上生理成熟的速度,导致其在网络上往往容易受他人欺骗,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而这些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有可能被放到高校网络虚拟社区中进行讨论,进而形成错误的“舆论场”[3]。错误的“舆论场”又使得更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从而对校园的稳定和谐造成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刻不容缓。

2.1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高校舆情的独有特征,在于高校师生往往以新发现的自然信息为标准非议现存的政治规范。因此在高校舆情的引导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评判自然信息的道德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应对网上消极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目前很多大学思政网站内容陈旧乏味,更新缓慢,栏目设置单调,无法吸引学生对网站的长期关注。

思政教育网站可以丰富自身传播展示的途径,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版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此外还可以抓住契机,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把传统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积极的、互动的引导,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网络思想文件建设的新阵地中,要宜“争”不宜“弃”,牢牢掌握网络舆论阵地,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

2.2 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平台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设置网络舆情分级监测,主要包括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监测两部分。常规监测主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同时,培养一批以学生为主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利用其独特身份,在网络互动交流中针对学生关注的话题主动发表意见,回击偏激观点,解释说明国家、学校的有关政策与规定,引导大家进行理性的网上讨论,从而消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完成对校园舆情的控制和引领。

突发事件监测主要针对校园突发群体性事件时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主要包括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重点加强监测力度,大范围收集舆论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快速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平台,做到信息准确及时、公开透明,避免青年学生由于好奇心驱动,让不正确的网络信息占据了他们的第一印象,产生首因效应,从而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不稳定舆情效应。[4]此外,在加强监测、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同时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评论员澄清事实经过,消除谣言误会,平复学生非理性情绪,引导学生积极正面地看待突发事件,让一些不满的、质疑的声音和谣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平复,维护校园稳定和谐。

2.3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感觉在网络发表言论可以随心所欲,不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社会公德和相关法律的宣传,促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不仅需承担道德和社会责任,还包括法律责任。。高校可以利用网站、课堂、学校广播等多个途径进行正面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道德责任意识和慎独意识,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结合法律的角度,让学生明白网络舆论,实际上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在网络时代的反映,它并不是法律的真空,网络舆论既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受到法律的约束,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行为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教育让广大学生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增强网络信息的辨别判断能力,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

另一方面,在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力度的同时,也要双管齐下在技术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5]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2] Turkle, S.(1995).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M]. New York: Touchstone, p184.

[3] 涂秀珍,娄东生.试论网络时代高校的校园舆论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9-103.

[4] 李霓虹,方坤烁,张理光,吴佩勋,张瑾.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立体体系[J].琼州学院学报,2009,(6):23-25.

[5] 丁建军.浅谈高校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7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参与;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59-02

当下,网络问政不仅是学术界所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实务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议题。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2012年1月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日益深入,网络已成为公民进行“意见表达”的重要“舆论场”,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通道。网络问政常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网络问政常态化的表现

其一,党政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倾听网络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沟通与直接交流,被认为开启了我国网络问政的先河。2010年2月,总书记在人民网开设“微博”。总理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在全国两会前夕,两次与网友在线交流。当前,各级政府官员设立网络问政平台在线交流,各基层党委政府设立公共信箱,充分说明了各级政府肯定了网络民意的价值和重要性,这也成为网络问政兴起的助推器。上网了解信息成为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的“第五种习惯”和“第五项修炼”。

其二,网民的积极参与常态化。据2009年《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2011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在代表们所翻阅的资料中,多了一份由百度数据研究中心提供的,汇聚了4.57亿中国网民的集体心声的《2011两会专题研究数据报告》,该报告涵盖了住房、物价、食品安全以及社会保障等我国民众最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民众所关注的这些问题与随后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重点高度吻合。网民所议论的话题、提出的意见,虽然是个人的,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必然代表着一定的群体。倾听其意见和建议,可以为社会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三,政府网站建设的常态化。中国政府网自开通以来,内容不断深化更新,技术保障不断优化,网上互动和服务逐步增加,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452万人次,成为政府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政务公开的重要渠道、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通道。各级政府网站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和完善。2009年广东搭建了全国第一个系统化的网络问政平台,开设有“捎给书记的话”、“有话问黄华华省长”、“有话问省直机关领导”等专栏。有的地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实践,如:地方领导人留言板(人民网)、正义网(检察日报)、百姓呼声(红网)、民生热线(西部网)、民声在线(商都网)、网上民声(胶东在线)、民生帮帮帮(浙江在线)、民生新干线(长江网)、百姓呼声(黔南热线)、我有话问区县长(北方网)等。

其四,网络问政的内容常态化。“网络问政”最突出的特色是“问”字,“问”同时隐含了答,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对话和互动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政府及其官员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即所谓“问计于民”,以保障和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另一方面是网民通过网络向政府及其官员表达利益诉求,建言献策,即所谓“问事于政府”,以体现和维护公民的表达权、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近年来,从各级官员纷纷上网邀请网民“拍砖”、“灌水”,到“虎照门”、“考察门”、“香烟门”、“躲猫猫”等一个又一个事件先后被曝光、查处,“网络问政”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力量和广阔的前景。

二、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对策

其一,提倡民主制度,促进言论自由,使网络敢于问政[2]。民主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法治和言论自由是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提倡民主制度必须渲染民主的氛围,在民主的氛围中,使民众有机会说,有条件说,有胆量说。“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特别是就有关政治和其他公共事务发表言论和意见的自由,是所有民主制度的生命线。”西方理论家认为,民主源于自由而公开的辩论,辩论可以使事物恢复原貌,避免重大的失误。而参与辩论的公民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公民,他们应该掌握信息,批评不明智或者专制的政策或官员。显然,网络以其拥有的众多网民,涵盖的众多阶层,囊括的众多知识而理所当然成为参与公共管理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民也理所当然成为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主体。在这种情况下,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引子,是网络问政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

其二,建立网络民意回应制度,促进政务公开,使网络便于问政。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必须继续建立和完善长效的网民沟通评议机制、意愿表达机制,使舆情从采集、归纳、处理、反馈、督办等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形成一套责任明确、程序分明、实效显著的规章流程,提高问政效率,改善信息失真、截留现象,变虚拟参与为现实参与,变“作秀”表演为务实解决,变单一问政为有问必复,。同时还应意识到网络问政不仅仅只是一种官民沟通交流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形成对网络舆情和网络民意负责任的态度,网上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是新形势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的迫切需要。因此,网络问政能否发挥长效机制,能否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能否改进政府工作作风,使其更加勤政于民,保障民意上下畅通,是决定这种新的执政方式成败的关键因素。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 网络把关人 网络管理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青岛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开放的国际化城市,网络文化的发展非常迅猛,但也存在网络上各种思想文化良莠不齐、网络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以推动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是文化工作者应积极研究的课题。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网络文化通常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乐、网络文学、论坛等。近年来,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文化发展迅猛,网络文化消费需求旺盛。2010年上半年,青岛市经济总量达到2586.7亿元,同比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3元,同比增长10.3%,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不仅如此,青岛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已作为我市政府执政及企业经营的有效补充。目前,青岛市已建成网站4000多家,网民数量众多,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文件上传下载、网络游戏、博客、电子杂志、短信和彩铃服务等是我市网民常用的网络服务,网络文化消费需求旺盛。

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果显著。在党中央积极部署全国构建新形势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大环境下,青岛市委、市政府也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6000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点、420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基地、5000余台政务网终端机均已同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26处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中心实现了互通互连。同时,青岛市共享工程分中心还根据青岛市地方特色,建立起电子文献、地方文献、多媒体资源、地方历史文化、专题图文资料等5个特色数据库,开发出青岛人物、青岛史纲、蓝色海洋、文化青岛、经济博览、奥运之帆、旅游指南、动态青岛板块的内容,满足了基层网络文化的需要。

积极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增强网络文化影响力。2009年,青岛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将青岛建成我国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城市。2009年,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9.5亿元,增长率为15.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成为青岛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一期投资50亿元兴建的青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兴建,将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版“迪士尼”。

网络文化管理进一步完善。2005年,青岛市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网络文化监管平台的建设,经过近5年的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1000多家网吧全部实行远程监控,6万余台计算机都在“千里眼”的监控之下。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新时期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仍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网上不良信息泛滥,清理和整治执行不力。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及信息海量性的特点,使网络把关人不可能对所有信息进行传统媒体式的审读与控制,导致虚假新闻及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上低俗恶搞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市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网络优秀文化不够充实。从传播学的观点看,要想让健康、积极的优秀文化主导网络文化市场,一方面需要网络把关人认真履行网络把关的职责,积极设置议题引导舆情加强舆论导向之外,另一方面则需要网络文化企业生产开发出大量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抢占网络文化市场。而相对于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来讲,青岛市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则明显不足。

青岛市文化企业实力弱小,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不强。以网络游戏为例,目前,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位于前十位的运营商大部分集中于上海、广东和北京,而青岛市的网络游戏运营公司起步晚、规模小,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不仅如此,产业人才也极其缺乏,特别是高级研发、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青岛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网络监管不到位,特别是论坛、博客、留言板的管理有难度。首先是网络文化管理体制的滞后,网络文化目前多头的管理体制,极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再者,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及双向的交互性,使得网络把关人无法对信息做到及时监管,特别是各门户网站的论坛、博客、留言板的管理。

加强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针对青岛市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才能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落实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媒体的传播都应遵循法律法规,网络文化环境的净化,也应在规范的法律法规下有序地进行。因此,一方面,应严格贯彻落实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应利用计划单列市的立法权,结合青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情况,加强网络文化传播与管理的立法。

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创建青岛特色品牌,用优秀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必须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做大做强自己的网络文化品牌。

青岛市应以“国际动漫产业基地”和“中国影视之都”为契机,依托市场,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以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以“微尘文化”、“帆船文化”、“海洋文化”、“海尔海信现代科技文化”、“孔孟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青岛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加强战略研究,制订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

建设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保障。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的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甚至还包括网络文化的领导决策人才。

1.加强领导决策队伍的建设。地方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及领导决策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应紧跟网络文化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建议人事部门在公务员的招考、培训、考核中,加大网络文化知识的比例,充实并提高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及水平。

2.加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网络文化的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离不开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培养建设一支长期的、稳定的、服务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队伍十分必要。

3.加强网络把关人队伍的建设。鉴于网络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网络把关人队伍尤显重要。

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政府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部门应重视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强把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网络文化传播法规,规定信息登载的条件和信息的范围等,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比如“封杀”某些网站,采用网上拦截技术使某些网站的页面无法显示;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栏目来贯彻自己的意图,如青岛信息港、青岛新闻网等。

另外,职业把关人要履行职责。网络新闻工作者(如网络编辑和论坛版主),都是网络文化传播的职业把关人。首先,这类把关人可以通过栏目规划、议题设置、信息过滤等方式,向网民“推荐”一些积极、健康、趣味性的信息或稿件,同时为网络用户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参考标准;其次,当网络中出现侵犯隐私、恶意诽谤、低俗恶搞等不良信息时,把关人可以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删除、查封甚至举报不良内容,借助警方和法律的力量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再次,当网络上出现复杂舆情时,把关人可以成为“意见领袖”。通过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独到的见解,确立自己的主导者地位,以影响网民。因此提高职业把关人的素质刻不容缓,可以尝试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来提高这些职业把关人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加强自律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

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创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首先应理顺网络文化管理体制。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涉及众多部门和众多单位,理顺管理体制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组建大文化部门的思路,将网络文化管理中的所有事项统统纳入一个部门进行管理,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执法,统一监管。二是在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其次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可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经验,如韩国2006年底就强行实施的网络实名制,德国的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等。

最后应着力加强网络文化技术监管。技术在网络文化的监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屏蔽、过滤;另一方面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加强各类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网络文化监管建立在自己掌控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

积极提高网民素质。网络文化是广大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治理维护,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网民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自律,共同维护和建设我市和谐网络。因此,我市相关部门或民间组织可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爱网护网的宣传活动,培养市民自觉爱网护网的意识;同时,建议市教育局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从小做起,逐步提高网民的整体素质。(本文为2010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批准号:QDSKL100408)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柳斌杰:《五管齐下净化网络环境》,《人民日报》,2007年6月。

3.徐建勇:《山东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6)。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9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 宣传工作 舆情引导 高校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情的放大器,网络舆情也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开辟了舆情引导的新领域和新战场。网络宣传已经成为高校宣传工作的一个新手段和宣传形式。高校网络宣传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正确的导向,做好舆情引导,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舆情环境,是高校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校校园网宣传中坚持舆情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坚持正确的舆情引导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高校师生是高校网络宣传中舆情引导的主体,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信息、新知识、新问题的接受能力强,是网络信息接收和使用的中坚力量,而且对社会舆情相对比较敏感。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使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新科技与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高校日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击的前沿,并成为在思想文化领域争夺青年一代的重要关口。在这种舆情环境相对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对高校师生给予正确的舆情引导,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带来的冲击。鉴于此,我们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从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政策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网络宣传的舆情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学校的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引导师生在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面前认清方向、抵御诱惑、报效祖国。

2.坚持正确的舆情引导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积极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给国家带来灾难。我党历来高度重视舆情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同志明确指出:“凡是要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情,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总书记也强调:“现代社会,宣传舆情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能不能把宣传舆情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也要求,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情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情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舆情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之所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做好舆情引导,既是高校宣传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要求。

3.坚持正确的舆情引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互联网普及等国内外复杂背景的共同影响下,高校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高校作为学术、文化研究、交流与传播的前沿阵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伴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利益要求,利益冲突的矛盾也日益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再如,高校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重在身教,然而,当前高校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师生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明显减少,教师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直接导致了“教”和“育”之间的冲突矛盾。不仅如此,近些年来,高校行政化趋势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行政权威性的扩张使一些拥有权威的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占有限的学术资源,导致行政化与学术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高校要保持和谐稳定,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既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因此,积极引导舆情,妥善化解师生的疑问及困惑,当好学校党委、行政管理部门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的助手,使师生弄清什么舆情是正确的、什么舆情是错误的,从而把各种不同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统一到构建和谐校园的伟大实践中来,形成正确的校园舆情导向,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校园网宣传中进行舆情引导的途径

1.发挥“议程设置”功能,设立优先议题。“议程设置”功能是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是指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媒介所强化报道的题材和事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表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媒体的这种功能为网络媒体进行舆情引导提供了便利,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和网络公众是相互影响的,舆情正是在三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中才得以最终形成。例如,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通过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潜移默化地设置议程,这就是媒体议程;同时,受众通过网络这一独有的意见公开市场进行讨论,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解读,从而形成一致的看法,这就是公众议程;然后媒体通过研究受众的反馈,进而调整或改变议题、议程。高校网络宣传在进行舆情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借鉴这一功能。首先,校园网要与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密切配合,根据学校中心任务设置新闻主题,不同媒体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主题进行解读。其次,校园网自身要在为公众的表达提供场所的同时,在了解公众舆情动态的基础上,敏锐分析,根据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新闻事件的轻重缓急,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主题或话题,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预期的社会舆情,然后以网络头条、制作专题等形式,制造声势。此外,对网络“议题”的设置还可以通过对某事件进行更大篇幅的报道和更高频率的更新等方式,形成视觉强势,从而对网络舆情进行引领。

2.发挥“把关”功能,正确引导舆情。所谓“把关”,就是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高校网络宣传中的舆情引导工作,既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广的优势,又要注意信息传播所带来的主题淹没、混乱无序的状态和思想文化多元化带来的鱼龙混杂的情况。高校校园网应立足于时展的制高点,立足于高校健康发展的大局,立足于高校上通下达、触角敏锐的联系功能,对进入校园的大众媒体、海量信息进行严格监控、慎重筛选。一方面,高校应及时接收、提供正面的、对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有利的信息;另一方面,高校要尽可能地堵截、删除负面信息。此外,还可以对正面信息进行选择和再加工,以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使正面信息发挥最大效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过滤和加工,发挥好把关功能,正确引导校园舆情。同时,把关人在把关的具体方式上要有所改变:变“严把关”为“巧指路”;变教人们“看什么”为教人们“如何看”;变以“堵”为主为以“导”为主,更多地依赖于意见本身的说服力和“说服”的技巧来把握和引导舆情的走向,善于从多元、分散的舆情中寻求共同点,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要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进行舆情引导,通过网络所报道的新闻和评论来引发网民思考,以正确的分析、负责的指点和睿智的预示,带领网民一起走出暂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和“认识误区”,感染网民的情绪,使之产生认同感与共鸣。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10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传统社会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它带给广大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如何对中小学生有效进行网德教育提几点拙见,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光纤通信、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网络化成为人们进行生产、管理、教育、医疗等各项社会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它以其信息传播的共时性、数字化的存储、超文本的链接、传播要素的多元化等独特的优势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因此,有人说,人类对网络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火以来的第二次革命性进步。

但同许多科学技术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传统社会带来很多棘手的问题:网络犯罪、网上骗局、色情泛滥、电脑病毒、黑客袭击、垃圾信息的充斥、社会舆论分散等等,特别是它给广大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网民的数量己达7950万,其中学生约占70%,未成年人约占20%,并且在以每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发展。据保守的调查估计,约46%的未成年网民深陷而不能自拔。另据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的随机调查显示,100名在押少年犯中,61%的人经常浏览。

由此表明,中小学生是上网主体,其人生观的形成与网络环境关系密切,而未成年人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以发展的观点看,加强网络管理、创建优良的网络环境、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提高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意义深远。目前在网上掀起的扫黄风暴也正表明了我国政府整顿网络,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坚定决心。

二、对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既然网络的危害性有目共睹,那么我们如何扬长避短,使广大中小学生在上网冲浪时趋利避害呢?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欲谈谈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必须澄清两点认识

1、网德教育“宜疏不宜堵”

热衷浏览网络中的反动、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造成道德意识的淡化;超时无节制上网,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网上交友上当受骗的案例时有发生,等等诸如此类的负面影响令许多家长对网络深恶痛觉,众多老师谈网色变,于是禁止自己的孩子、学生上网,免其为网所害。

网络作为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其本身并没有罪,罪魁祸首是使用网络的有思想意识的人。所以,“治网”是标,“治人”才是本。大禹采取疏导的办法驯服了肆虐的洪水,处于高度发达、文明的社会中的我们更不应偏执、幼稚地用堵的方式来对待本不是洪水猛兽的网络。

2、网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牢固树立大教育观的思想,即中小学生的教育要由学校、社会、家庭各负其责,共同完成。从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来讲,应当是学校。然而有不少老师却认为学生上网大都在放学以后,应主要由家长监督、管理,这种思想急需转变。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因此利用教师权威言传身教,掌握德育主动权,鼓励进步学生,开展学习先进的活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谈及上网地点时,人们习惯把目光盯在网吧上,却忽略了家庭上网的比例。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上网地点最高在家里为66. 1%,去网吧占41. 9%。因此在加大力度清理整顿不良网吧的同时,还要开展“家庭上网工程”,开设家长网络培训班,组织家长学习网络知识,提高家长的网络管理水平,充当孩子上网的“把关人”和“防火墙”,引导孩子“文明上网,上文明网”。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网德教育放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考虑。为此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形成文明上网的社会氛围。还可以把搜狐、新浪、雅虎及一些重量级的新闻网站作为网上大众传媒实现对网络传播的监督与控制。

我国政府在舆论宣传方面做了巨大努力:公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即“五要”、“五不”),发起注册承诺公约活动;开展创建“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活动,引导网吧文明从业;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网络道德建设;百余家国内网站在《互联网站禁止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上签字,并表示愿意接受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的监督……这些举措对净化网络空间作用甚大。

(三)完善法律法规,“以法治网”

仅靠社会舆论要求网民、网主们“自律”达不到根本治理网络的目的。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不乏见利忘义之徒,为牟私利不择手段,利用网络引诱、腐蚀中小学生。对这些人必须严惩不怠,以做效尤。

鉴于依法治网的重要性,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法治”手段:对非法经营的网站、网吧和电子出版物进行严厉的市场监管;开通“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通过成千上万网民提供的线索,由国家有关执法部门核实处理,从而更高效地消除不良信息源;组建受过良好培训的网络警察队伍,并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网络的有效监管者。

尽管如此在法律完善及打击力度上尚需进一步努力。譬如,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网络色情,致使不少网站钻了空子。另外,应尽快在《刑法》中增设“制作、复制、传播网络色情信息罪”,这样更能震慑那些蝇营狗苟之辈。

(四)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以技术治网”

除上述管理手段,还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过滤、净化网络空间,实现“绿色上网”。可以采用登录者电子身份鉴别、信息过滤和截杀、电脑ip地址与地理地址的对应软件,实时监控不良信息的传播,记录不法行为者的“击键情况”,提取证据;并可根据其来源、目的地ip和端口决定拒绝或放行。

此外要加强软件产品研发投入,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融趣味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游戏软件,引导网络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科普网站”等,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精神食粮。

(五)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以德治网”

网络能改变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也能改造网络,因此培养大批有“网德”的小网民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开展网德教育呢?笔者以为:

第一,在中小学开设网络道德课。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网络热潮的袭来,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先后开设了网络信息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网络操作能力,把重点放在网络知识的技术层面。而开设“网络道德”之类课程的学校却为数不多,网德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中学德育大纲》仍是1995年的版本,这己不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为此应尽快在全国推广己开设网络道德课的学校所取得的经验,对中小学生进行网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功能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

第二,开展性健康教育。

以往针对中小学生的性教育只局限在性生理上,这远远不够。应使中小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更全面些,把性心理、性道德、性卫生、性法制等内容适度扩充进来,促进中小学生知(科学的性知识)、情(健康的情趣)、意(自制的意志力)、行(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和谐发展。

第三,利用网络进行网德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发动广大教师、家长、专家都来上网,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与学生聊天儿,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进行教育和疏导,有利于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形成一股声势强大的正确导向力量。有些德育工作者已经开始这样做,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另外,还可开设网上论坛,就网络道德、网络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展开讨论,以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

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有助于中小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同时能满足他们强烈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其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形成,这一点对于以“慎独”为特征的网络道德至关重要。为此,可以建立中小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的制度,鼓励他们为社区服务,为社会服务,促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扩大视野,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六)加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知识、能力、道德,其中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交流和信息免疫力等几方面。据调查,当被问及“你认为上网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时,有61%的中小学生回答是“聊天”,回答交友的有42. 5%,由此可见广大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欠缺。当前大力普及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还可以:

(1)在校园网上开设诸如“文科天地”、“理科探秘”、“时事速递”等学科网站,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学科的知识内容,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拓展、信息的交流、资料的查询等方面来。

(2)学校向学生推荐优秀儿童网站,让他们在文明网站上汲取健康营养;推荐一批优秀的教育资源网站,让他们有目的地搜索,减少接触不良网站的机会。

(3)鼓励中小学生投身创建少先队和共青团网站的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引导他们向网络普及的高层次发展。

(4)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校园网布置网上作业,组织学生利用电脑编辑小报或创作页面,在校园网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使网络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