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十篇

时间:2023-12-06 18:01:06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1

关键词:土地利用;环境;评价

土地是人类懒以生存的环境,是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管理和评价也越来越重要, 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更重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加快,在对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

1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过去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是实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评价与规划过程的紧密结合,即两者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关系;并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规划实施后会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可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规划对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统领能力,保证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向的或负面的环境效应。为了预防有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迫切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对规划区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研究,为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土地利用分区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协调的利用

1.1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如陡坡地开垦可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机率和程度;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城镇用地、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激增,加速了水资源的耗竭;非农建设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

1.2中国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多与土地利用有关

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2)土地荒漠化面积继续呈扩展趋势;(3)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不合理; (4) 湿地保护力度不够;(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生态能值下降;(6)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规划中做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缺少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跟踪影响评价,在一些重要工程中环境问题最突出的阶段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如土地平整过程中对优质表层土壤的保护,对区域内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否恢复的问题;对绿化破坏的问题,对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的科学合理的跟踪评价。

1.3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考虑不够

近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和持久,范围更加广泛。土地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它与环境的脆弱程度一道,决定了环境的质量。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累积性的,有时是不可逆转的。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能会引发消极环境影响。比如: (1) 陡坡地开垦为耕地可能会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或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2) 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可能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几率和程度; (3) 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可能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 (4)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增加城镇用地(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加) 、扩大耕地和园地面积(农业用水增加) 可能加速水资源的耗竭; (5) 非农建设可能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 (6) 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不当可能会导致生物群落生境的破碎化和岛屿化; (7) 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从而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等等。

当然,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也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 (1) 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和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2) 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等。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成为真正的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规划。

2我国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效应的研究需要加强

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小流域尺度上,考虑较多的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等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影响。但这些成果较难应用于大尺度区域。

2.2现行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待完善

现行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善:

(1)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研究的内容、范围、程度和体系有待廓清。

(2)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机理,环境影响主体、环境影响源、环境影响受体,规划内容及其控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等基础性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否则,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其他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就会没有区别,因而也就失去独特的涵、失去评价的意义。

(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主要应评价的环境要素构成及其评价的重点需要科分析。

(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体系如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综合理论方法、土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构成等需要系统研究。

(5)各种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内容、评价要求、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程度如何都待解决。

(6)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体系等也都需尽快探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规划体系与国外的规划体系是极其不同的,我国以部门或者行业为主, 从全国到省(市)、地区(市)、县(市)、乡镇,按行政级别层层分解制定,级级审定和同步执行,规划除了技术性外,行政性很强,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很难找到对应物。而且,目前国内外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其中的个别问题的理论探讨,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内容的理论研究不多,实践研究的案例更属凤毛麟角,可以说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尚未成形、方法尚很粗糙。针对我国独特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内涵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非常少。

2.3对有关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研究非常少

“根据预测和评估结果,针对规划的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这是环评法规定的开展战略环评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纵观国内外有关战略环评的研究报道,只有在环评结果中要求有此内容,具体通过什么方法来生成要求目标所需的策略,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研究。

此外,我国土地开发规划资源环境评价的调控机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评价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影响的环境质量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问题,充分吸收环境科学、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理论、土壤科学、森林资源学、旅游资源学、地质环境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水资源水环境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综合。

3结语

到目前为止,规划环评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统一、广泛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规划环评展开深入及广泛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然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在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时,我们更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采用不同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这将是今后进行规划环评时,更应注意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武汉: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3747.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环境;评价

土地是人类懒以生存的环境,是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管理和评价也越来越重要, 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更重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加快,在对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

1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我国在 经济 飞速 发展 的同时却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过去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 科学 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 自然 历史 特性,在时空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是实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评价与规划过程的紧密结合,即两者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关系;并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规划实施后会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可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规划对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统领能力,保证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向的或负面的环境效应。为了预防有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迫切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对规划区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研究,为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土地利用分区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协调的利用

1.1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如陡坡地开垦可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机率和程度;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城镇用地、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 工业 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激增,加速了水资源的耗竭;非农建设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

1.2

(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主要应评价的环境要素构成及其评价的重点需要科分析。

(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体系如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综合理论方法、土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构成等需要系统研究。

(5)各种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内容、评价要求、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程度如何都待解决。

(6)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体系等也都需尽快探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规划体系与国外的规划体系是极其不同的,我国以部门或者行业为主, 从全国到省(市)、地区(市)、县(市)、乡镇,按行政级别层层分解制定,级级审定和同步执行,规划除了技术性外,行政性很强,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很难找到对应物。而且,目前国内外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其中的个别问题的理论探讨,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内容的理论研究不多,实践研究的案例更属凤毛麟角,可以说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尚未成形、方法尚很粗糙。针对我国独特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内涵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非常少。

2.3对有关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研究非常少

“根据预测和评估结果,针对规划的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这是环评法规定的开展战略环评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纵观国内外有关战略环评的研究报道,只有在环评结果中要求有此内容,具体通过什么方法来生成要求目标所需的策略,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研究。

此外,我国土地开发规划资源环境评价的调控机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评价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影响的环境质量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问题,充分吸收环境 科学 、 自然 环境保护、可持续理论、土壤科学、森林资源学、 旅游 资源学、地质环境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水资源水环境学、 经济 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综合。

3结语

到目前为止,规划环评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统一、广泛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规划环评展开深入及广泛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然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在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时,我们更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采用不同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这将是今后进行规划环评时,更应注意研究的问题。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3

关键词:水利水电;环境影响评价;影响预测

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重点工程建设之一,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拥有的水坝数量世界第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有效的带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对环境的破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并会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我国开始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意义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受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降水分布不均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开始于上世纪初,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的发展带动了水利水电技术的进步,水电开发利用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目前也存在的一定的问题,水利水电工程发展受到了限制,由于水利水电项目开发利用时带来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因此,需要认真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好项目。

2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1有利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可以促进水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给社会环境发展提供帮助,可以有效的改善地区水力资源调度情况,同时还可以降低水利水电工程的能源消耗,工程建设后会减少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水利水电工程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能源的转换来提供电能。此外,水利水电工程还可以调节周围气候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环境。2.2不利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之前需要较大的土地资源,因此工程建设时会对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减小土地资源量,破换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时在修建水库后,会使其周围的土质情况变差,较易发生大范围的山体滑坡,造成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同时水库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在河道中产生较大量的淤泥,对交通影响较大。此外,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还可能大范围的迁移当地的居民,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并可能对环境造成其他不利影响。

3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目的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依据工程技术、经济和环境指标,进行方案的选择,在设计、施工和规划等阶段,提出有效的措施来减少不利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程序来分有两大类:一是对整个工程进行影响评价;二是对单一因子进行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有:影响识别、影响预测、影响评价及改善措施的拟定和监测管理方案。3.1影响识别。影响识别的目的是提出对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主要步骤包括:一是对水利水电工程现状进行掌握;二是找出类似工程评价作为参考;三是对环境现状的调研;四是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分析;五是利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识别;六是提出对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进行影响预测。3.2影响预测。影响预测首先定量分析,然后结合模型进行定性分析。主要的方法有:数学模型计算、特征指标或经验公式、调查和度量、水文分析和现有工程进行类比。3.3影响评价。对单一因子影响进行研究,对不利的环境质量变化提出有效措施,并研究环境改变能否承受。主要的方法有:环境指标对比法、建立环境因子的环境质量函数图、提出解决措施及环境质量在评价、分析投资和效益的关系。3.4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提出方案对环境影响的总指标,为了更好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案,以环境保护的角度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是否可行。采取的主要方法有:综合法、清单法、矩阵法和图形叠置法等。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在设计和规划时需要完成相应的工作。在规划时应进行环境影响总体评价,提出初步设想降低不利的环境影响,如果存在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需要附专题报告。在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对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初步设计阶段需要有环境保护章节,论证工程环境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施工图阶段应附有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语

环境污染一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需要首先确定环境保护方式,然后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在不影响工程施工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者:索铭俊 单位:北京中科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莉,李超,冯杰.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核心问题分析[J].低碳世界,2016(25).

[2]朱梓铭.环境影响评价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功能及作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04).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解决方案

水电资源是我国的优势资源,但由于历史及政策的双重原因,开发步伐相对缓慢,开发投资主体比较单一,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业优势。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三峡等一批世界级水电站的建立,我国已逐步进入世界水电建设的前列。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水电在建筑规模最大的国家,是水电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设计规划、施工建设以及管理运营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地质、气候、水文、水体等方面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考虑怎样才能让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双赢,怎样才能在不严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新世纪时期,生态环境将是制约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

1、自大禹治水以来,我国人民对水的治理与开发利用就从未间断过,古有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今有以三峡大坝为代表的世界级水工建筑物,这些都堪称奇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对江河的综合治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资源对经济的制约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兼具着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渔业、旅游等综合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所谓兴利除害正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本质所在。

2、目前,世界各国在中长期规划中,都把开发水利水电能源放置在能源安全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据统计,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的水电,而其他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总和还不到1%。水能资源条件的发达国家,水电平均开发度已达到60%以上。其中美国水电资源已开发82%左右,日本约84%左右。我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水电开发利用率仅为34%。因此,水电建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2 水利水电工程的三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设计规划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个水利工程的建立,它的规模等级应该服从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目标,同时工程的规模等级又决定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在规划设计时期就必须严格确立该水利工程建筑的规模等级,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在设计规划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面上看是限于纸面上的,其实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在以后的施工建设阶段产生重大危害。

2、施工建设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

2.1修建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对水的影响

施工阶段会开挖、填方、灌浆、冲洗等含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将会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

2.1.2对土壤的影响

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渣,这些废渣堆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废渣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会对自然土壤和植被造成很大破坏。

2.1.3对空气的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中土石开方量大,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粉尘对周围环境产生很大破坏,还有施工车辆会产生很多燃煤废气污染空气。

2.2修建水利工程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声,会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施工重地安全和卫生问题较为简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3、运营管理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修建大型水库后会使原先的陆地变成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区的地表空气较湿润,主要是对降雨、气温的影响。

3.2对地质的影响

大型水库蓄水后水体压力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深入断层会增加岩层中空隙水压力,从而可能诱发地震和水库崩塌灾害。同时水库渗漏问题也会使周围的地质水文条件发生变化。

3.3对移民的影响

水利工程修建完成后可能造成原先一部分人居住的地段被淹没或者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移民的问题,人口的大量迁移会造成原先地区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矛盾纠纷,也会影响到迁入区的经济发展。

3 解决方案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在前期已经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还是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健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改进具体水利水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评定方法没有与工程目标达成一致,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法律法规调整环境评定的范围,从而能够从整体上保护生态。

2、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能源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眼前的和局部的利益上,应该着眼于未来。因此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在水工建筑的三个阶段都要尽量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在规划设计时期就必须严格确立该水利工程建筑的规模等级,建立尽量合理达到最优化。在施工建设阶段尽量减少废渣废气的排放并减少其危害物的含量,及时运用技术处理,最大程度减少其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噪声影响,加强施工地的卫生及安全防范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在运营管理阶段及时对工程设施检修,将安全隐患防范于未然。

4、完善移民政策。大量的移民工作必然会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也会引发一些矛盾纠纷,所以移民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收益性。我国目前移民政策是处于开发型阶段,还有后期的扶持政策。也有不少人士表示可以将移民的补偿费用作为工程建设的投资,让移民区的地方政府和移民政府作为代表参与决策和管理,这一建议也值得考虑。

4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是只要我们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对工程合理规划,精心施工,科学管理,那么我们就有极大的可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生态环境是当前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保护生态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在水利事业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朱党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李飞燕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中国知网,2009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5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完成后对其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以及评价,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后出现的不良环境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后期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控[1]。这其中的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森林、自然保护区以及城市和乡村等,环境因素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环境有着较多的不利影响,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1.1 贯彻了生态文明的理念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人口众多,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规划有着更多的需求。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只有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现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只考虑了。生态文明要求贯彻的路线是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人们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使得后代有和我们一样的发展机会,但是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没有考虑环境因素,而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

1.2 强化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协调功能

土地是一切社会功能实现的载体,而土地利用规划则是实现这些功能最要的途径。即土地利用规划不能仅考虑本身的利用问题,更多的要考虑土地的利用是否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另外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环境保护紧密的结合起来,只有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才能使得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发挥出更好的的综合协调能力。

1.3 从源头上控制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很多是由于人们没有进行较好的土地利用规划,工程项目的建设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对环境的危害。而在环境评价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相应规划是从源头上减小不利影响的基础。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2.1 选择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是要考虑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土地退化问题、水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规划问题等,土地利用规划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调整。首先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相适应,土地规划中分有不同的区域,例如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计划等,这些土地规划都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所以土地利用规划要按照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合理的规划[3]。其次要注意土地利用规划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各类环境要素的累积影响等,不良的土地规划对于环境的影响可能是长时间导致的结果,所以要对土地利用规划后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

2.2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对土壤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其中对土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活动之中,因为不良的土地利用规划会使得水土流失以及土壤盐碱化;土地利用规划会对区域上的水量以及水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体现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占用土地而导致水量减少;再就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地含有不同的生态系统。土地利用规划还会诱导自然灾害的发生,因为许多自然灾害都是由人类和环境共同导致的,例如不良的土地利用规划会破坏湿地对水流的缓冲作用使得土壤含水能力下降,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就会导致较多不利的水文情况发生,从而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3.1 识别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土地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不恰当的利用土地会使得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环境问题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通常是在较长时间以后才会发生,而一旦发生就难以挽回。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注意识别土地的荒漠化问题以及水土流失问题。

3.2 识别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因子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积累过程,为了分析这类情况就要识别相应的环境影响因子[4]。要通过识别并收集这些环境影响因子来判断环境影响的程度,而且每种环境影响因子都有所不同,更加需要进行细致的识别。

3.3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要以可能会产生的环境影响作为分析标准,然后将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与正常环境进行比对,从而来判断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标准。当然这些正常环境标准有的来源于法律法规,而有的则是来源于地方政策。

3.4 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用来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应该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使得土地利用规划不影响环境。

4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4.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过程需要运用多学科的技术合成,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不仅要依赖所测数据的真实性,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研究方法。 例如目前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过程中考察土地规划对于水资源的影响还不能够扩大范围,只是局限于非常小的区域附近,而这远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4.2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体系

每个地区所对应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要建立不同的环境评价标准。国家的战略环境影响评 价标准更加严格,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制度。

4.3 加强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因为土地利用规划有着非常大的综合性,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使用到土地资源学以及土地生态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考虑到预定的规划实施后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多种环境影响以及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所以需要各学科的专家人才进行整合,将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凝聚到一起[5]。更加全面的考虑规划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然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总之,我国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评价标准体系及评价方法尚需不断完善,我们也期待这项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维,张安明,王丽果.我国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1期.

[2]周国富.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3]赵源,彭馥艳.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8期.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利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人们的肆意开垦和不加节制的砍伐,造成了现在水土流失,环境日益恶劣的现象。不合理的滥用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土地退化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样的状况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本着切实保护土地,维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既要发展也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根据目前的状况,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后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和预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土地利用的状况进行跟踪监测,环境评价再大的方向上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多方面,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的状况,对涉及到的环境进行系统的评价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1.1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社会的发展进步会导致对土地的大量开发利用,以前我国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仅限于对土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社会发展需求,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现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前的方式不但不能解决社会需求还会增加环境的负担,造成更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现在的土地规划应该结合土地本身的生态功能,结合环境问题对土地的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对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和预测,将环境评价考虑到土地的使用规划当中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

1.2 有效的控制土地使用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

要想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就要找出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大量的开发利用土地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源,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造成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土地的利用规划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和计划来逐层实施的,过去的土地开发利用中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到这个问题。在环境评价方面也只是从单个项目最环境进行评价,评价不全面也导致了环境的恶化,所以说,目前的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有效的控制环境问题。

1.3 强化了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功能

土地不仅仅是用来进行生产的工具,它还具有调节社会经济,调节生态的功能,因此,土地的开发利用具有综合调节的功能。土地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生活用地,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还对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起到了综合协调的功能。土地的利用规划不仅是针对土地本身的,而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所以说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规划,做出正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优越点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规划方面也会考虑到对社会效益的影响,见解的考虑到了环境影响方面的内容。但是对土地使用规划和环境之间深入的联系并没有做较深入的分析,单纯的从社会经济效益的大方向进行了分析考虑,不能够准备深入的反映出土地利用和环境影响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环境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漏洞,所以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较传统形式来讲,更加深刻具体。

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3.1 对土壤方面的影响

农业活动中对土地的利用,进行环境评价的时候只要针对土壤流失,还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土壤沙漠化、盐碱化和土地退化等问题进行评价分析。

3.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的利用是和水环境密不可分的,土地的利用规划问题也会水资源产生影响,主要是对水质、水量和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会产生影响。城市土地的扩展利用会导致水量的减少,农业用地的增加势必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导致水资源出现平衡问题。

3.3 对生态环境的整体影响

土地包含多种形式,农田、草地、湿地、林地等都属于土地的包含范围内。土地利用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出现问题,所以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

3.4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也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土地的利用可能会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湿地等自然资源的破坏就会造成自然灾害的产生,所以说环境评价的内容也要讲自然灾害考虑到其中。

4 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节

4.1 对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价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离不开土地的,所以说环境问题的产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和土地的开发利用是有关的。环境问题其实在大的方向上包含很多方面,环境问题也分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针对土地的利用规划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对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壤沙漠化等问题上进行分析和预测评价,避免造成环境的破坏。

4.2 对可能引致的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识别

土地的使用规划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在进行环境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主要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有方向性的进行环境评价。与一般的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的是,土地使用规划环境影响因子主要考虑是土壤的沙漠化程度和水土流失程度等方面的指标和内容。

5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5.1 加强评价的基础应用研究

土地使用规划环境评价是要应用到实际的情况当中去的一项环境保护政策,评价要求在结果上具有科学依据性,评价的方法和内容都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对于这项评价基础应用很重要,对于基本方法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在大方向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上,可以先从基础研究下手,这样才能够应用于大尺度区域的研究中。所以说加强基础应用的研究对于评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2 建立合理的空间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土地规划的实施做服务的,不同的土地规划与之相对应的环境问题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指标进行空间体系的规划。将土地利用问题分为部级、地区级和地方级的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环境评价,对于评价的整体影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5.3 构建数据库和指标体系

评价要向具有科学性,就不能仅通过语言表达和调查的形式进行,要想具有说服力,就要拿出真实的数据,让数字说话,才更加具有说服力。建立评价数据库能够解决这方面的困扰,数据库的形式主要包括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状况的数据库以及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等,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建立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指标体系,更好的为评价的实践作用服务。

6 总结

总之,土地的使用状况严重的影响着生态环境,环境评价制度的产生能够对土地造成的环境问题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在各个方面加强环境评价的力度,能够有效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7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清洁生产 指标

一、清洁生产的内涵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要求贯彻污染预防原则,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清洁生产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要点

1.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的原则,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应能覆盖原材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各个主要环节,尤其对生产过程,既要考虑对资源的使用,又要考虑污染物的产生,因而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可分为四大类: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

2.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原材料指标

原材料指标应能体现原材料的获取、加工、使用等各方面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因而可从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以及可回收利用性这五个方面建立指标。

(1)毒性。原材料所含毒性成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2)生态影响。原料取得过程中的生态影响程度。

(3)可再生性。原材料可再生或可能再生的程度。

(4)能源强度。原材料在采掘和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程度。

(5)可回收利用性。原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程度。

3.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产品指标

对产品的要求是清洁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产品的销售、使用过程,以及报废后的处理、处置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些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难以恢复的。此外,对产品的寿命优化问题也应加以考虑,因为这也影响到产品的利用效率。

4.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资源指标

在正常的操作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可以部分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即反映生产过程的状况。从清洁生产的角度看,资源指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宏观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因为在同等条件下,资源消耗量越高,则对环境的影响越大。资源指标可以由单位产品的新鲜水耗量、单位产品的能耗和单位产品的物耗来表达。

(1)单位产品新鲜水耗量。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整个工艺使用的新鲜水量(不包括回用水)。

(2)单位产品的能耗。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电力、油耗和煤耗等。

(3)单位产品的物耗。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构成产品的主要原料和对产品起决定性作用的辅料的量。

5.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产生指标

(1)废水产生指标

废水产生指标首先要考虑的是单位产品的废水产生量,因为该项指标最能反映废水产生的总体情况。但是,许多情况下单纯的废水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产污状况,因为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量的差异也是生产过程状况的一种直接反映。因而对废水产生指标又可细分为两类,即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2)废气产生指标

废气产生指标和废水产生指标类似,也可细分为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3)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对于固体废物产生指标,情况则简单一些,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像废水、废气那样具体的排放标准,因而指标可简单地定为“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

三、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目前,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分为六大类: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等。其中,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属于定量指标,其余四类属于定性指标或半定量指标。国家环保总局推出的清洁生产标准分为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水平,表明该项目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可以接受。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水平,表明该项目是一个好项目,可以接受。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从清洁生产角度讲,该项目不可以接受。清洁生产分析方法有指标对比法和分值评定法。目前,国内较多采用指标对比法,其评价方法如下。

1.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果没有颁布标准,可以采用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

2.预测本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

3.分析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并与标准值比较。

4.编写清洁生产分析专节,并判别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5.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或建议。

目前清洁生产分析已成为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清洁生产在人们头脑中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清洁生产论述的深度、范围等较混乱,还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具体表现为缺乏标准方法和规范化技术导则、缺乏可借鉴数据和定量指标体系、各参与方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和理解不深等,在编写环境影响报告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在促进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结论

清洁生产已被证明是优于污染末端控制且需优先考虑的一种环境战略,现在正在将清洁生产的概念引入环评中,并以此强化工程分析,这将大大提高环评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田海军.环境影响评价中正确理解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9.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8

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环境资源惯用粗放式、掠夺式的手段进行开采,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就社会、经济及环境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目前,各国都采取了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举措,工业和绿色运动正朝着与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理念一致的方向运行,与绿色浪潮相关的会计——环境会计也已成为会计学界关注的焦点。

视点之一:会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各种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及任何人类活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会计作为人类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活动,必须从人类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大视角出发,而不能将经济活动仅仅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会计核算要更多更切合实际地考虑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

1.自然环境为生产经营提供原材料,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实际上,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财富,其初始形态皆源于自然。自然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种类,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生产经营的对象,从而影响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典型的依靠自然资源建立其经济结构以获得就业和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与工业原料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2.自然环境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生存的区域通过政治、战争等方式,由国家政府已基本固定下来,有了疆域领土的概念,因而一国或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厚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和会计发展水平。如为农业国家,则农业会计得以发展;如是工业发达国家,则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企业会计有较高的水平。经济发达,则经济业务种类多,数量大,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强,从而促进会计发展,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促进了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自然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人类对自然资源广泛利用,加之人口的激增,需求增加,使得自然资源日益显得不足,由此导致人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讲求经济效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会计作为衡量经济效果的手段,反映资源配置结果的工具,对资源的核算和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本、管理会计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应运而生,并具有广泛的施展空间。

4.自然环境的变迁,引起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变化。自然环境的状况,会影响企业存货的保存、设备的物理性能、生产资料的自然损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会计上得到反映。此外,由于企业生产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相应地提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从而新的会计分支——社会责任会计出现,环境会计得以重视和展开研究。

视点之二:环境会计命名的选择问题我国会计界对有关环境会计的术语有三种说法:“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环保会计”。究竟哪一种说法最恰当?从专业术语的科学、严谨上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一说较为贴切,而像“绿色会计”、“环保会计”之类的称谓欠妥。下面就三种说法作一些比较分析,以更有利于环境会计的正名。

1.环境和环境会计。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包括自然人和像企业这样的法人,既从自然环境中受益,又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作用于或者说影响着环境。我们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的,因而考虑的只能是企业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即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二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至少是不损坏环境或对环境污染予以治理从而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即环境保护。企业会计如果要考虑企业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话,它就必然会涉及到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按照《现代会计百科词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我们使用“环境会计”一词能够全面和完整地包括这一新兴会计分支的全部对象,较之后面两种说法显然更科学。

2.绿色和绿色会计。绿色本来表达的是一种颜色,也许是优美的环境总是与绿色相联系,因而人们偏爱绿色并愿意将其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的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诸如绿色主义、绿色浪潮、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形容式的说法。《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也收录了绿色会计的词条,认为绿色会计是“在为了交易和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以及保护资源时,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计量这些资源耗费情况的管理活动。”可见用“绿色会计”替代“环境会计”的说法是不妥的,至少不是最佳选择。

3.环保和环保会计。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精神,环境保护指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防治和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但是,包括企业在内的自然人和法人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环境保护也有环境污染。人们想要了解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单单是了解其对环境有益的贡献,也要了解它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会计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影响的考察与揭示自然要包括这两个方面,否则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就令人怀疑,从而导致信息是无用的。因此,只建立考察环境保护问题的环境保护会计或者以环境保护会计指代同时考察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环境会计都是不合理的。“环境保护会计”与“环境会计”两者是不能通用的。

视点之三:环境会计的特征问题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面临着许多创新问题,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会计的一些特征。

1.生态资源的存量有限。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采、破坏生态资源;对已被过度耗费的存量资源要进行不断的补偿。有限性还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

2.生态资源的权益社会化。生态环境资源应当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江河上游的森林状况影响下游的水流量、内蒙的草场退化造成北京的沙尘暴等,使对生态资源开采的影响、生态成本的补偿、生态收益的确认都大大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从而使环境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

摘要:本文从环境会计的发展中,归纳总结了会计与自然环境、环境会计命名的选择、环境会计的特征、环境会计的支持系统、环境会计三项指标的确定方法等若干有关环境会计问题的新视点,展示了环境会计广阔的前景。

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环境资源惯用粗放式、掠夺式的手段进行开采,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就社会、经济及环境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目前,各国都采取了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举措,工业和绿色运动正朝着与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理念一致的方向运行,与绿色浪潮相关的会计——环境会计也已成为会计学界关注的焦点。

视点之一:会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各种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及任何人类活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会计作为人类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活动,必须从人类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大视角出发,而不能将经济活动仅仅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会计核算要更多更切合实际地考虑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

1.自然环境为生产经营提供原材料,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实际上,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财富,其初始形态皆源于自然。自然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种类,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生产经营的对象,从而影响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典型的依靠自然资源建立其经济结构以获得就业和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与工业原料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2.自然环境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生存的区域通过政治、战争等方式,由国家政府已基本固定下来,有了疆域领土的概念,因而一国或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厚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和会计发展水平。如为农业国家,则农业会计得以发展;如是工业发达国家,则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企业会计有较高的水平。经济发达,则经济业务种类多,数量大,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强,从而促进会计发展,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促进了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自然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人类对自然资源广泛利用,加之人口的激增,需求增加,使得自然资源日益显得不足,由此导致人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讲求经济效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会计作为衡量经济效果的手段,反映资源配置结果的工具,对资源的核算和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本、管理会计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应运而生,并具有广泛的施展空间。

4.自然环境的变迁,引起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变化。自然环境的状况,会影响企业存货的保存、设备的物理性能、生产资料的自然损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会计上得到反映。此外,由于企业生产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相应地提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从而新的会计分支——社会责任会计出现,环境会计得以重视和展开研究。

视点之二:环境会计命名的选择问题我国会计界对有关环境会计的术语有三种说法:“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环保会计”。究竟哪一种说法最恰当?从专业术语的科学、严谨上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一说较为贴切,而像“绿色会计”、“环保会计”之类的称谓欠妥。下面就三种说法作一些比较分析,以更有利于环境会计的正名。

1.环境和环境会计。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包括自然人和像企业这样的法人,既从自然环境中受益,又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作用于或者说影响着环境。我们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的,因而考虑的只能是企业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即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二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至少是不损坏环境或对环境污染予以治理从而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即环境保护。企业会计如果要考虑企业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话,它就必然会涉及到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按照《现代会计百科词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我们使用“环境会计”一词能够全面和完整地包括这一新兴会计分支的全部对象,较之后面两种说法显然更科学。

2.绿色和绿色会计。绿色本来表达的是一种颜色,也许是优美的环境总是与绿色相联系,因而人们偏爱绿色并愿意将其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的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诸如绿色主义、绿色浪潮、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形容式的说法。《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也收录了绿色会计的词条,认为绿色会计是“在为了交易和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以及保护资源时,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计量这些资源耗费情况的管理活动。”可见用“绿色会计”替代“环境会计”的说法是不妥的,至少不是最佳选择。

3.环保和环保会计。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精神,环境保护指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防治和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但是,包括企业在内的自然人和法人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环境保护也有环境污染。人们想要了解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单单是了解其对环境有益的贡献,也要了解它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会计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影响的考察与揭示自然要包括这两个方面,否则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就令人怀疑,从而导致信息是无用的。因此,只建立考察环境保护问题的环境保护会计或者以环境保护会计指代同时考察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环境会计都是不合理的。“环境保护会计”与“环境会计”两者是不能通用的。

视点之三:环境会计的特征问题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面临着许多创新问题,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会计的一些特征。

1.生态资源的存量有限。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采、破坏生态资源;对已被过度耗费的存量资源要进行不断的补偿。有限性还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

2.生态资源的权益社会化。生态环境资源应当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江河上游的森林状况影响下游的水流量、内蒙的草场退化造成北京的沙尘暴等,使对生态资源开采的影响、生态成本的补偿、生态收益的确认都大大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从而使环境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

3.效益相关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但由于其生态效益与赖以存在的经济活动效益的普遍联系性和不可剥离性,从而导致虽认识到它的存在却很难单独确切地计量它,因而其生态收益不能靠单个市场交易确认,而要靠建立起多个生态资源变动与效益相关性的模型,通过大规模、多指标、多时点的测定、评估、比较、计量并通过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会计持续运作模式。

4.复合计量。传统会计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一切会计要素都以货币进行计量,环境会计却不能只用货币作计量单位。反映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如: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等级;草场质量、水土涵养量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度;水资源的含沙量、充足度;沙尘暴强度、频率等,一是很难用货币计量,二是用货币计量反而不能说明问题。但在财政转移支付量上、对生态建设的项目投资上,却不能不用货币计量。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两种计量统一在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里,如何使两者在需要时进行转换。上述环境会计的四大特征,相互关联,形成体系。第一个为其奠定了存在基础,第二个界定其空间范围,第三个保证其持续运作,第四个指出其计量特征。

视点之四:建立环境会计的支持系统问题构建环境会计不仅具有来自于多方面的现实要求,同时也必须建立对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起着支撑或指导作用的运作体系。

1、建立起以生态资源、生态效益、生态成本及生态资源变动与经济效益变动相关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定模型体系。鉴于资源循环过程的双重性,它应当包括资源生态循环效益考核和资源经济循环效益考核两大部分,必须设计相应的测评指标体系,界定其基本构成要素,确定各因素数据资料的有效来源和确定考核的时间间隔等。如,一公顷一定品种、一定高度、一定直径、一定密度、一定年限的林地对水的涵养力、土的保持力、造氧度、对废气的吸纳力到底能值301多少价值;湖泊污染不仅有恢复其清洁的代价,而且有对居住地宜人环境被毁坏的代价等等。这些环境资源以及对其损害程度,如何转变成为反映企业盈亏的核算,需要靠生态科学家与会计学家、生态资源评估师、工程师协同解决。

2、建立起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以作为环境会计的运行支持系统。环境资源是社会的公共品,理应由国家进行保护、维护。国家维护生态资源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一是对生态资源的直接耗费者收取生态资源耗用税;二是对生态资源的受益者收取生态资源维护费等。而对于生态资源所在地农户则要为其创造新的生存手段,变靠开采资源谋生为靠建设生态谋生。

3、建立起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准则体系,以规范环境会计行为。实践已经表明,我国的会计和信息披露规则只能是由政府制定,在环境会计问题上也不例外。为了保证环境会计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得以推行,政府监管机构必须考虑制定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准则体系。鉴于环境会计或有项目的多样性,建议制定单独的环境会计或有事项的具体准则;又鉴于环境问题财务影响的复杂性和内容的多样性,另外应制定一个专门解决环境问题财务影响的具体准则。

视点之五:环境会计三项指标确定方法问题

1、生态成本评估的“盘存计耗法”。先对某地、某一时点人们认可的生态环境状况下的生态资源存量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估,并作为该区域或流域的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同时记入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帐户;再对现已破坏的资源状况进行估价、确认其现存的存量价值,并记入该区域或流域现在拥有的生态资产和生态权益。将以上两者相减,其差额就是被破坏所损失的价值,这也正是应对其进行补偿重置成本补偿量价值。以此可以确定以多少财政转移支付来进行生态成本的补偿和以何种方式进行补偿。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9

论文摘要:农村作为社会的结构,总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以能源为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开展以农村为主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特别是把农村节能工作列入到规划中,加强节能管理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开发与节约并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把农村能源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抓紧抓实,因为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

搞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一是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领导;三是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加强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六是加大对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七是不断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方向;八是抓点带面不断开拓新领域,使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1 农村能源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农业生物、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

2 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转贴于

3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水能在开发利用发电时造成的河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库区大面积淹没及周围生态、自然环境、地表、土质、农业生物等影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用地热发电时,由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废热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别是其中的硫化氢在高浓度时会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发电时会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阳能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的地区,可能会造成太阳能的回流,影响局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和生态失衡。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气体,如三氢四磷、四硫化硅等。会对居民带来危害。开发利用风能发电时,会造成噪声的危害等。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能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并制订出预防措施。

4 几个重要的能源环境问题

(1)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已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其原因就是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效应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极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变暖和膨胀,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协。另外带来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扩大、旱涝频率上升和虫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现。

(3)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现,造成土壤酸化,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体酸化和水产的影响等。

(4)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消费和生产化肥产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导致过量辐射的影响。

(5)烟雾。烟雾是燃烧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烟雾污染,主要是煤的矿物能源消费排放的影响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烟雾能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严重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也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篇10

    论文摘要:农村作为社会的结构,总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以能源为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开展以农村为主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特别是把农村节能工作列入到规划中,加强节能管理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开发与节约并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把农村能源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抓紧抓实,因为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

    搞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一是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领导;三是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加强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六是加大对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七是不断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方向;八是抓点带面不断开拓新领域,使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1 农村能源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农业生物、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

    2 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水能在开发利用发电时造成的河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库区大面积淹没及周围生态、自然环境、地表、土质、农业生物等影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用地热发电时,由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废热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别是其中的硫化氢在高浓度时会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发电时会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阳能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的地区,可能会造成太阳能的回流,影响局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和生态失衡。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气体,如三氢四磷、四硫化硅等。会对居民带来危害。开发利用风能发电时,会造成噪声的危害等。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能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并制订出预防措施。

    4 几个重要的能源环境问题

    (1)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已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其原因就是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效应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极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变暖和膨胀,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协。另外带来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扩大、旱涝频率上升和虫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现。

    (3)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现,造成土壤酸化,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体酸化和水产的影响等。

    (4)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消费和生产化肥产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导致过量辐射的影响。

    (5)烟雾。烟雾是燃烧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烟雾污染,主要是煤的矿物能源消费排放的影响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烟雾能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严重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也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