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十篇

时间:2023-12-06 17:54:08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Discuss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I Qing

(Min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harged with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in environmental field. Commo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Some suggestion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desig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project design were given to enhance the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metho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Reform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深入,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高职高专类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特别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与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迫切问题[1] 。

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知识体系驳杂,涉及自然、技术、社会和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和学科[2]。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过程中,实训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关键。

1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归纳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实训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有待改善,实训环节安排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偏少,实训形式呆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认识实习时间过短(2周左右),通常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各类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工程,认识实习所起作用有限。

3)顶岗实习安排不够合理。由于环境专业涉及面广,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相关,不能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目的。

4)毕业设计环节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设置和安排。目前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偏低,学生得到的锻炼有限。

2 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的探讨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薄弱的现象,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内容,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锻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内容。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重要技能,可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

2)强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教学实验和工程设计,适当增加教学实验和工程设计内容。

3)在增加教学内容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如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独立撰写实验报告。

3 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探讨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其将要从事的行业有直观的认识,因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在设置与安排认识实习时应摒弃以往乱看一气的传统,兼顾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的单位主要有:设计院(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类设计)、水务集团、环保公司等。

顶岗实习与认识实习有所不同,认识实习是“感知”实习,而顶岗实习则是“实践”实习。学校在认识实习的安排与设置上应该起主导作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伙伴,争取发展3~ 4个公司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环节是毕业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前的最后一步,学校必须严格把关,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尽量保证一人一题,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应鼓励工程、工艺设计,少实验论文;毕业论文格式应严格要求,锻炼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4 结语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施教学改革,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篇2

环境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 也是工程领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它要求本专业的学

生能够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工程措施和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 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工程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显得非常突出,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必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所必需的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和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现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我国环境教育的设想。此后20多年,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我国环境工程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校的历史沿革和专业设置的特点不同,使得各校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尽相同,现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例进行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1993年,是四川省内较早开设环境专业的学校之一。1995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学生,2003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2007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并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结合学校地处西部地区和绵阳科技城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具有自己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强化训练、设计/综合性化学实验、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集中实践训练环节。该环节体现了学校对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反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 是加强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重要一环。

表1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实践训练课程

(2)工程训练、化学类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等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训练环节。主要由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大模块构成。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测量等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化学类课程实验以及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主要根据本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具体情况开设了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课程设置见表1。

(3)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的实习和设计环节,包括环境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3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设想

以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强化训练、设计/综合性化学实验、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集中实践训练环节,夯实了学生的学科基础,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的多样化的实际环境问题,充分反映了注重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对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从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和实习、设计环节着手。

3.1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类实验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以及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等专业方向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很有帮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改变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局面,从传授实验知识变为指导实验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汲取,控制实验小组的人数,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培养独立实验工作能力;同时采用灵活的学习机制,对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开展科研实验工作的学生也予以承认一定的学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较快的适应实际工作,得到全面锻炼。

3.2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进行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参观水污染、气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污染治理实际工程的基础上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一定的简单了解。由于学生没有一点专业基础,所以只能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建议可将认识实习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其学时分配到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边学习专业知识边进行参观的方法,可以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实际工艺流程的了解和认识。国外某些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在进行环境工程本科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在生物和化学处理工程、水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等多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理论学习之外,均安排一定学时的参观学习,并记入学分。

3.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这一重要环节往往只能在校内进行,无法及时了解最新工程技术进展,因此常常造成学习的专业知识老化、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要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工程实践创造条件。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治理工程作为固定的实习和设计基地,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也可以邀请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进行指导,依托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或者让学生在设计时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完成实际工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结语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篇3

关键词:情境学习理论;企业培训;课程设计

“企业培训课程设计”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培训理念和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在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培训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实施的方式、评价方法以及所需的各种人力和物力等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企业培训课程设计关乎企业培训实效,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一环。企业培训课程设计既要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又要有助于企业员工长远的职业发展。同时,由于企业培训课程的对象是成人,这就要求企业培训课程设计要顺应成人的学习特征和学习规律。学习观、知识观的发展影响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企业培训应当对相应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更新,情境学习主张学习的情境性、社会性、互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等,主张知识的情境性和建构性特点,企业培训课程在内在结构上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在学习的呈现方式上注重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情境学习理论为满足企业培训课程设计的各项要求提供了可能性。探索情境学习在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企业培训课程设计更加科学。

一、情境学习理论概述

(一)情境学习概念

要界定情境学习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情境”一词的含义。《辞海》将“情境”一词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1]教育学意义上的“情境”“通常是指由特定要素构成的,并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与意义的氛围或环境。”[2]心理学的解释是:情境是影响个体行为变化的各种刺激所构成的特殊环境,包括物理层面的或心理层面的刺激所形成的客观的和心理的环境。本研究将融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界定及其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情境学习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情境学习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让•莱夫和独立研究者埃蒂安•温格在其所著《情境学习》一书中提出。情境学习即是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译为“使位于,使处于…地位(位置)”,因此情境学习即是在所学知识应用的场景中进行学习的方式,也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情境学习的核心是,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来源于学习者自身,学习者将自我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在相关情境中进行建构,教学或课程实施者的职责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情境学习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学习者协作性和社会互动性的结合。(二)情境学习观

1.学习之本质———情境性所有的学习都具有“情境性”,学习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是,学习情境是学习的一部分,同时学习情境影响学习。学习在具有社会和人际交往特征的情境中产生,学习者通过与彼此互动,从而成为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知识只在相应的环境中才有效。虹按照这个观点,学习者只有在他们自己的意义框架(他们自己内在世界的记忆、经验和反应)中,赋予新的知识和信息以意义,才能称之为学习。情境学习关注学习环境的设计,包含学习环境的各个方面如课堂气氛、工作场所设计等。该理论还鼓励教育者尽可能多地关注学习者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经验,以此选择并设计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结果达到最佳状态。

2.学习之过程———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让•莱夫和埃蒂安•温格将情境学习的过程称之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边缘性”是指在实践共同体中学习者对有价值活动的介入程度、与距离成为充分介入活动的一员的程度。[3]“边缘性参与”是指学习者从开始,经过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进而不断深入实践,逐渐进入核心地带。“合法”则是指学习者从一开始到整个学习过程的结束都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旁观者。“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凸显了学习的情境性和参与性,要求教师关注学习者原有的经历,巧妙地设计情境,适时地提供问题解决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辅助和指导。

二、基于情境学习的成人教学策略

情境学习要求学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更有经验的人交流合作,以获得模仿掌控的能力和模仿获得掌控的能力。抛锚式教学、分布式学习、支架式教学以及认知学徒制和实践共同体都是情境学习的实践方法。在众多情境学习的实践方法中,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和实践共同体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效果最显著的成人教学策略。

(一)认知学徒制

“认知学徒制”又称“学徒式认知”,是指让学习者开发、获取和利用真实情境中的活动工具,以辅助其在某一知识范畴内进行学习的方式。它重视实战体验和亲历亲为,并突出学习活动之中蕴涵的基于背景、始于情境和形成文化互动、寻求文化适应的本质。[4]里格德朗•布朗德特、发默和巴克马斯特把认知学徒制划分为五个阶段:模仿、接近、减退、自我导向学习和整合。模仿包括行为模仿和认知模仿。行为模仿是最初的阶段,是学员向团体内比较有经验的人学习并模仿操作。认知模仿是超越简单行为模仿的第二阶段,主要是学员逐渐认识到经验学员的“工作秘诀”,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到了接近这一阶段,学员开始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方法,找出自己的差距,无限地接近专家或有经验的成员。减退阶段就是逐渐摆脱机械的模仿,摸索自己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阶段就是学员将自己在模仿阶段学到的技能用于实践中,并进行摸索,只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给予适当的帮助。整合是认知学徒制的最后阶段,学习者不断总结经验,并指导以后的工作。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由约翰•布瑞斯福特领导的温特贝尔特学习技术中心,简称LTC)研究出的一种以“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所谓“锚”,指的是基于某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或基于某个复杂问题的情境。抛锚式教学模式关键点有两个,分别是“问题驱动”和“问题生成”,因而又被称之为“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一个典型案例或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抛锚式教学中,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在某个学习小组中学习“藏”在问题情境或案例背后的科学知识,进而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只在学生迷惑不解的关键时候提供支架和引导。

(三)实践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5],“实践共同体”是一种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以团体方式展开的团队型学习方式。“实践共同体”通过“合法的边缘性”介入,完成从“新手旁观者”—“合作伙伴”—“成熟的实践者”—“指导者”转变。[6]参与所谓的“实践共同体”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情境的真实性,此情境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二是实践共同体拥有连续不变的恒久的学习目标。三是实践共同体自身相互依存,且各个成员的历史背景和真实任务可以共享。四是实践共同体成员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

三、情境学习在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一般都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企业培训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改善企业员工的行为,增加知识、熟练技能、获得组织认同感三者缺一不可。而企业培训的技能目标是指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技术熟练程度的提升,具体包含了观察能力、机械性的动作能力以及行动的迁移能力和适应能力。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个体和环境持久而真实的互动进程中,在知识与技能的现实应用中,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便被成功获取。[7]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和认知学徒制都重视实战体验和亲力亲为,尽可能营造一种课堂环境,使课堂实践和今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情境相一致,从而帮助学员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特定学习目标。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明确学员需要学什么?行为产生的真实情境怎么样?进而基于一个优选情境设计活动目标,再将学员置于这个情境当中。学员要完成任务,就不得不学习和使用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基于情境学习的企业培训课程目标设计应当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真实工作场景中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运用打好基础。

(二)呈现真实问题情境的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观点、事实、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8]企业培训课程内容设计是企业培训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情境学习观冲击了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拒绝将知识和实践情境相分离的课程内容设置。基于情境学习的抛锚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将知识和实践的情境巧妙结合起来。学生对知识有了强烈的渴望,必然积极参与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企业培训课程的实践技能,也就是解决真实问题的技能。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直接应用于工作场景,能够辅助解决实际问题是企业组织培训和企业员工参与培训的共同愿景。因此,企业培训课程内容设计就不得不更新设计理念,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具体设计思路是:基于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目标,选定一个课程内容主题,将该主题涉及的具体知识隐藏于一个复杂而确定问题情境或典型案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员的学习任务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再以课程为中心。

(三)鼓励参与和实践的课程实施方式设计

情境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学习的过程即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过程。我们发现,传统学校课堂中知识先教后用的模式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培训的特殊性。在基于情境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抛锚式教学还是认知学徒制、工作场所学习等,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习得都是发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学员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是企业培训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学员在课堂实践的亲力亲为中,在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个体与同伴和环境的良性互动。课程开发者巧妙设计的隐藏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知识和技能便被学员发现和吸收,并在问题的有效解决中得到掌握。为了鼓励和激发学员参与实践,课程设计者和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尊重学员的学习权利。此处学员的学习权力是指学员具有面临真实问题情境,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权利,而不是被告知现成的问题解决办法。二是在关键时刻为学员的问题解决提供“支架”。这就要求教师找准学员疑惑的那个点,不失时机地帮助学员理清思路,寻找方法。

(四)互动协作、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设计

当前我国企业的培训中,不管是企业内部还是培训机构都重视培训教师的选择。一些高等院校的专家和教授,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受到企业培训机构的青睐。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在企业培训学员的心中,这些专家、教授总是高高在上。在课堂上学员们循规蹈矩,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不足,学员内在的激情和潜力根本无法得到释放和开发。情境学习重视实践共同体的创建,认为实践共同体既是一个彼此依存、共享学习任务的学习组织,又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团队型学习方式。该理念给了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以启发,即构建互动协作、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因此,培训教师应当转变自己固定的角色意识,营造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专家、教授和学员们为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齐心协力,大胆地进行尝试和探索。学员们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相比于独自埋头苦干,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来说,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然,构建互动协作的师生关系并不是要否认师生之间常规的教与学的关系。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员参与实践活动、为学员问题解决提供及时的指导等都离不开对教师的充分尊重。

(五)主体多元、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设计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培训在课程结束后都能取得显著的成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不重视企业培训课程评价或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单一。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由于实践共同体本身相互依存,且成员的历史背景和真实任务具有共享性,他们参与评价更有助于被评价者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多元反馈评价也叫360度评价或全方位反馈评价,是指由教师、家长、同学、小组长等分别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9]为了提高培训实效,培训教师应当重视企业培训课程评价的设计。企业培训课程评价主体多元是指培训课程是否达到理想效果,是否实现培训目标的判定不仅仅是培训教师或企业说了算,还应当关注培训对象和学习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建议。企业培训课程评价方式多元是指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等共同组成。主体多元、方式多元的企业培训课程评价设计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允许学员在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真实任务,自我评价并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二是鼓励不同技能水平的学员相互评价;三是重视在培训课程进程中的评价。

作者:蒋青希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成人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980.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7.

[3]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1).

[4]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08).

[5]J莱夫.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高文,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王欧飏.情境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7]钟昱,曹问.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13(08).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素质教育状况分析

如今社会,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更高的精神需求,期望生存环境更加完美。在这种社会需求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级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历史责任。建立和完善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对于当前高校设置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也不例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所培养的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要重视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要重视实践教学,要不断拓展环艺专业的外延以谋求专业的新发展。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近几年,各高校不断扩招,环境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相应也就增多了,而在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无疑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这两个内容的实现,需要建立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以实践课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专业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应实行阶段性教学,而阶段性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专业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前后之间有很强的承接性,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各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就会造成学生知识链的断裂,也就无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注意建立与理论课相辅相成的实践课教学体系,通过参加实践教学的学习形成感性认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理性认识,达到理论创新的效果;另外对社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进行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等。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建立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模式。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它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始终处于前沿位置,所以合理安排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更新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内容中还要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要按照“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根据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加强后期针对性专业教学。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重要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通过课程设计中的综合设计实践,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以实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设计艺术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艺术门类,设计的过程离不开实践环节,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素质的具体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与社会实践性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以便缩短“虚拟设计”与“实例设计”之间的距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课程的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依托广泛的社会实践交流基础,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平台,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前景。

实践教学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习、课程参观实习、毕业实习、参与科研等。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劳动技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生产接轨,帮助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社会,顺利就业。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法,实现加强实践教学的目的。

设计教学中必须紧随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富有创新意识的专业设计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有计划、有创意地组织教学。力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诸环节中注入新鲜的、系统的、全面的教学新理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潜能。通过大力加强和提高专业素质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加强专业素质教育还必须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学好本领,迎接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学生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在动态变化的就业市场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理论教学教授的更多的是专业理论,而社会实践则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学科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适应新挑战、适应时代的发展,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院校途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2]高庆喜.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枣庄学院学报,2006,(4).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篇5

一、新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多种知识、能力、素质和思维的综合能力,包括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等。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而言,主要表现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两个层面。

首先是专业基础能力,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反作用于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该学习“环境”了解“环境”,明白艺术运用于环境设计中的必要性。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掌握手绘表达物体的结构、色彩、质感和实物写生的基本技能,能够手工绘制方案设计图纸,掌握物体空间造型的基本要素和形式具备敏捷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掌握CAD、3DMAX、Photoshop、Lightscape等设计软件的应用技能,最大程度和真实的展现自身对环境的表现。

以此为基础,艺术设计人员还应该了解装饰材料的种类、性能、用途及其工艺,以便能够合理的使用装饰材料;掌握室内设计的构思和技法;掌握多种设计方案表现方法和技巧;熟悉各种家具形式与风格、家具与环境,家具与人的关系以及材料工艺的运用;要具备指导和组织施工、分析解决装饰设计工程,园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市场调研、掌握建筑材料和植物材料的价格以及工程量的规则和计算方法;识别园林植物的种类,了解其生长发育特性,并能将其合理的应用与园林绿化中。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了解材料、熟悉工艺、熟练操作设计软件的前提下,具有室内外装修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和模型制作的能力。也就是说新环境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的,集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新型人才。

此外,环境设计会面临客观对象的各种问题,环境设计需要协调业主、建筑工程施工、设备工程、消防工程、规划等之间的关系。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二)新环境下的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高校是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摇篮,高校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明确课程与岗位能力培养的关系,使教学的目的性与专业培养目标贴的更紧。比如透视基础教学可以考虑以建筑物、室内陈设等物体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为主,而不是单纯的讲授透视规律;素描课程考虑侧重于形体速写而不是只画静物、人物头像和石膏等;写生课可以考虑侧重于淡彩、速写,内容上更为关注表现居民建筑、城市建筑群、集贸市场等而不是传统的用水粉画表现室外风景写生的程式。对于专业课而言,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充分考虑课程的开课时间、先后顺序和课时安排,即满足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要求,又达到使学生充分实践和实训的目的。

二、适应新环境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和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得到专业实践锻炼,切实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才能达到该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传统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做出重大的调整与改进,以适应社会与市场对专业设计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应加强应用性实践环节,紧密与市场对接,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环节得到巩固,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设计师,否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要特别重视建立以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及实践基地。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对接,与相关企业广泛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的学生实践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灵活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直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与各种客户打交道,在实战中提高水平,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在基地的实践,学生会在学习中更有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教学效果更为显着。此外,还可以建立环境艺术设计车间、室内外设计灯光效果实验室、建筑材料工作室等专业实训室,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二)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模式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过去比较封闭的办学模式需要向开放型办学模式转变,与社会接轨,与市场需求接轨;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科技、环境、节能、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更新与探索;环境艺术设计是新兴的、综合型的边缘学科,设计教育还应从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发展交叉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应由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各种社会职能的方向转变,从而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成能适应多方面需要的设计、科研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

(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设计就是寻求新的设计理念方案、新的空间、新的造型符号、创造新的生活环境。学校可以考虑增设系列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请在社会生产实践一线的高级技师来授课,讲授新的设计思维及社会鲜活实例。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提升学生使用现代设计语言的能力。现代设计语言包括现代设计理论、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思维方法和现代设计形式表达。具体而言就是在技术教学领域中,注重技术原理与理论原理教学,突出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加强计算机设计教学的建设与管理。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全面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此外要拓宽教育视野,全面提高学生借鉴、吸纳异域文化精华的能力。

在理论教学领域中,以艺术原理的发生、发展文脉为基础,建立能够科学阐述产业发展和艺术设计属性关系的论证体系。有步骤地加强学生感性观察、理性思维、科学认知的学术能力。

三、改革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

(一)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知识环境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把建筑学、园林、室内装潢,环境绘图(如标志牌和信息公告牌)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涵盖了社会科学、卫生保健学、环境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其他专业设计门类,更需要从事设计艺术教学的教师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要涉及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院系,吸收其他院校以及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在设计艺术教育开放式思想的体现。

(二)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要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与市场对接,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的一些教师,没有参与过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社会实践,很难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从美术院校毕业后,考取研究生,然后在学校内工作,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传达的是美学、纯艺术的信息,而忽略了学生将来就业。我们提倡教师的关注范围是可以扩展的,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与设计公司有长期的接触与互动关系,并从中汲取最新的商业动态、设计趋势、就业信息等,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增加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四、结语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篇6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工程教育进行认证的国家,始于1936年。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专业认证体系。1.专业认证主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承担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监督和实施工作,是工程专业认证制度的主体。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是由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鉴定理事会授权的独立民间认证机构,不附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ABET由加盟的学会(协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鉴定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国际活动委员会、其他常务和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ABET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的工程教育制订认证政策、准则和程序。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于2006年3月全面启动,2007年教育部聘请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简称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的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认证工作需要的文件体系,包括认证的标准和程序,在其之下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美国ABET是一个非官方性的认证组织,它与美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我国的认证工作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展开的,认证专家由教育部聘任,并要对教育部负责。这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的社会文化制度不同。2.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指导工程专业发展的准绳。美国工程教育现行认证标准是EC2000,这是2001年开始全美全面推行的新的工程认证标准。与之前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相比,EC2000的重心由院校转向了学生,由以往对院校各种资源、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手段等的重视,转向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强调。具体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适用于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和专业标准3个层次。其中一般标准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Objectives)、学生成果(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体系(Curriculum)、师资力量(Faculty)、教学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我国现行的最权威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项内容。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认证标准体系与美国相近,都是由基础标准和专业具体标准构成。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价值分析

(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人类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环保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却堪忧,究其原因,除了与高校扩招、环境领域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有关以外,还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有关。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初具规模,90年代后期飞跃发展。2010年我国共有306所高校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18444人。这些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总是倾向于政府环保部门、科研事业单位及国有大型企业,但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往往有限,目前需求趋于饱和。但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许多行业都需要环境工程人才,如大型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给水厂的设施运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及售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国环境工程教育存在“重科学轻技术”倾向,实践类教学课程有待加强;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社会、产业、企业的结合和合作方面存在脱节。此外,培养规格比较单一,创新教育重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环境学科文化建设和培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理论素养和拓宽学生视野。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学科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的新兴学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1994年开始招生,已累计毕业1680名学生,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中浙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1名。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部相适应的问题。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不足、实践环节略显薄弱。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来建设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明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基本标准以及改进与发展方向;也可为学校在环境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并获得职业资格提供了前提。通过全方位的专业认证建设,可以更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性地配置师资和提升师资工程教育素质,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工程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都迫切要求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标准。根据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例,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可在以下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一)整体设计培养计划专业规范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专业认证更加注重的是其所培养学生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生的发展潜质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另外,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东华大学吸取认证专家的建议,从内部挖掘缺陷,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改革,顺利通过认证,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浙江省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拥有巨大财富的同时,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主要与在浙江省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污染密集产业比重较高有关。因此,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探索培养能直接参与浙江省以至全国环境保护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浙江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有着强势的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科背景支撑,因此,能够在加强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与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紧密结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满足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为了满足预期毕业生的能力,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要能保证毕业生获得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这四类认证标准里要求的基本内容,还应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增设课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课程设置时应邀请企业或行业相关专家参与,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倾向,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类比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在英国,经行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均要满足行业协会响应的能力标准要求:在其能力体系里要求的强制性能力、核心能力、可选择能力里,均有管理原则、信息与沟通、项目实践、选修课程等于其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响应。根据上述基本要求,适当体现浙江工业大学办学特色,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使学生主要获得基本能力;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其核心能力和专家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合理运用到实践中。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教育认证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求高。环境工程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要始终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首先,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多层次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本校的环境专业建有五个部级和省部级教学和产学研平台,有部级“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创新区”,有教育部重点创新团队,这些都为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提供支撑平台。借鉴东华大学的成功经验,向各年级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运河杯”等科技竞赛活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以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在保障和加强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对于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争取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立“1+X”的专业模式,即以浙江工业大学为“1”,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X”是浙江省从事环境工程应用的中小企业;另外,强化教学实践,实施本校教师和企业优秀专业人才为导师的双导师办学机制,建立高校、企业的产业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实习基地。最后,毕业设计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方法提高其质量:一是改革毕业设计选题、组织等工作。选题应以实际项目为主,明确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多做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型毕业论文课题;二是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到第三学年的暑假(7月)启动,为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提下,给学生创造去企业实习的机会。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篇7

关键词:综合院校;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过:“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大众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艺术是一个协调各门类艺术的综合体,可以说,环境艺术是一门需要通过实践实现的艺术。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有500余所学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济济,市场对进入环境设计行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设计师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更需要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这就要求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尽管我国环境设计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已有一定的改革基础,但仍有一些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存在注重理论教学,缺少综合性实践教学和创新型科研实践训练等问题。

一、目前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保守,资源配置不足

目前,我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除了几所艺术类高校外,其余基本是各类别高校。对于综合性院校、理工类院校,因为学科差别,在培养理念上与艺术类高校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往往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教学资源配置,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考察、设计材料认识考察、施工工艺现场实习、社会实践实习等内容较为缺乏。

2.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不足

由于学科差别,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沿用非艺术设计类的管理模式,因此,专业任课教师只能按照非艺术类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以教材为核心展开专业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讲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欲望,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无法系统实施实践教学,学生所学只能停留在图纸的概念表达层面,与实际工程实施相去甚远,缺乏对设计实践的认识和锻炼,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和对行业动态的把握,走出学校后很难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独立完成任务。由于学生毕业后所做的设计与实际要求不符,在工作中需要较长的适应期,难以应对较复杂的学科交叉问题,所以其需要对施工工艺和流程再花费较长的时间重新学习,这使用人单位耗时耗力。

3.实践教学手段单一,设计项目与实际脱节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以调研、参观为主。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他们设计的场地往往是他们自己不熟悉甚至没有接触过的,这种实践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对环境设计与空间设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但有时因为学生数量众多、场地和时间限制等原因,这种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仅仅依靠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参观,是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某种环境类型的,这样的实践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专业设计类课程的设计项目主要由教师提供,而这种设计项目大多是假设性的,即使有一些真实的项目,也可能不在当地。因此,学生就无法深入场地展开调研工作,只能去相同类型的已建成的场地看看,学生对于设计场地的特殊性、环境的地域性等特点也无法进行实际的研究,因而后期所做的设计方案存在缺陷。

4.设计项目无法实施

设计不同于美术创作,设计在表现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体现自身的实用功能。环境设计需要满足各空间的功能需求。前面提到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以往的设计场地基本上是假设性的,这就决定了学生所做的设计方案也是假设性的,方案最终往往停留在图纸阶段,难以变为现实。学生难以理解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等问题,就很难做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案,即使设计图纸再精美,也不能满足工程应用需求。

二、建议与对策

1.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

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科学性。加强专业设计课程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联系,层层深入,整体推进。综合性院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室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模式单一,容易与社会实践脱节。实际上,随着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环境设计这类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专业来说,更应该调整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也可以将课堂延伸到室外,通过实地环境体验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如,在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带学生到相应的环境中深入观察与研究,教师穿插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设计的空间尺度、氛围、材质和环境的影响力等。这种将现场体验与讲授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丰富教学手段

将竞赛引入课堂,用课程作业甚至毕业设计参加学科竞赛,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竞赛项目结合,了解环境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了解设计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这样的课程训练更具有针对性,能够为学生完成课程作业提供动力,提高学生对完成课程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建立系统的双语实验教学体系,邀请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来学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训练营等,让学生进行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

3.产学研结合,建立创新性训练科研平台

利用学校强大的学科和科研优势建立创新性训练科研平台。省级、校级重点实验室全时段、全方位向大学生开放,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设立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或参加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尽早开展学生的科研实践训练。与相关设计单位、企业共建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让学生利用假期进入企业的设计和施工部门,在企业高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对接,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需求得到有效衔接。

4.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需要具有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综合性院校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之外,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交叉学科的优势,将专业外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开设相关的公选课程,引导学生涉猎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拓展能力。

结语

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人才,环境设计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目前,一些综合性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与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的现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这些综合性院校应根据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特殊性,通过改善教学条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备实际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时代教育,2011(1).

[2]曹田泉.艺术设计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易俊.环境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设计艺术研究,2015(6).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篇8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 会计综合实验 应用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计划、分析、管理、决策等综合素质,而不仅仅只会记账算账。再者,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会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无疑是迎合这两方面需求的有效途径。在理论研究方面,现有实验教学研究大多集中于会计实验教学整体结构,或是以课程为基础的实验,专门关于会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成果较少。在实践方面,虽然大部分高校日益重视会计综合实验教学,但现有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存在诸多缺陷。本文尝试以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为基础,引入角色扮演法,构建角色化、任务化、开放化的会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及角色扮演法概述

(一)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概述 角色扮演法源于西方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并发展,其超越传统并基于心理学与人类学的情境观,成为九十年代学习理论研究的主流。Brown、Collins与Durguid(1989) 发表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性之作——《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Brown等认为,传统学究式教学方法人为造成了知与行的分离,把知识当作完整的、自我满足的个体,理论上独立于学习与应用的环境。如果忽略认知的情境化本质,教育将无法实现其提供有用的、扎实知识的目标。而且知识来自于情境中实践活动,知识是文化、情境和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形成与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也并非与学习及认知脱离开来,而是学习的一部分。Brown等强调通过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方法,把学习嵌于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社会与物质环境。Lave (1988)明确提出,认知囊括了精神、身体、实践活动与环境。1991年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一书中,人类学家Lave和Wenger(1991)提出“情景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习是社会实践完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理论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与学徒制(Apprenticeship)。实践共同体是实践环境,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涉及在社会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学徒制则关于学习方法。总的来讲,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以行动者技能导向与认知性理解导向为原则,提供了一个整体平台。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知识与概念如同工具一般,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充分理解,并随着时间与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2)把学习与环境构建联系起来,在这一环境中学习者可以体验真实世界中学习的复杂性与模糊性。(3)提倡采用合作与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学习团队中,学生共同思考、解决难题。并通过多种角色的扮演、与他人互动、实践活动、所涉及的环境背景等,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积累合作经验。(4)实践主题来自于环境所提供的线索和团队内部交流。

(二)角色扮演法(Role playing method)内涵及其要素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洪冬美,2010)。角色扮演法的实施包括五大要素:任务设计、情境设计、道具准备、学生参与、评价总结。所选择的任务与情境要尽量贴近企业真实状况,任务难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稍稍超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挑战感和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热情。任务量的大小要考虑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与学生承载力。同样在情境设计时,既要有特殊情境,也要有一般情境,而且要与最后评价的内容相一致。角色扮演法是要在一种模拟环境中进行的,环境中的各种道具必须应与现实的情景相似,使演示过程中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角色扮演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意识、知识结构与水平。客观、适当的评价总结也是角色扮演全过程管理的必要环节。教师要设定适当的评价标准,在活动中根据小组表现和学生个人表现,对他们的活动给出中肯的反馈和评价。有效地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未来学习确定方向。

(三)角色扮演法应用于会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意义 首先,符合我国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开放地实验环境,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自行设计案例场景、处理分析数据等来体会和了解会计信息系统整个过程,以主动探索式学习为主要方式,最大程度发挥了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其次,角色的设计与参与使实验内容岗位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角色,更好地锻炼某一方面专业能力,或者通过轮岗,锻炼专业综合能力。实验内容的高仿真性也让学生体会到会计知识和实际经营活动间的紧密联系、及灵活多变的应用。第三,整体任务设计与评价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庞大的任务架构要求学生根据情节需要组建小组,担当不同的角色。而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的结合必然导致小组成员间紧密配合,共同讨论所遇到的问题、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此外,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真正贯彻“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三、会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一)任务和情境设计缺乏可选择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进行会计综合实验教学时,为了配合主干课程的教学,通常只选择工业企业12月的100-200笔基本经济业务。而且所考虑的经济背景较为简单,一些特殊情况如经济危机、破产、合并、通货膨胀等基本没有包括在内。这不利于学生对不同行业的各个主体、不同环境进行整体性认识。统一固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也无法让学生领会到会计灵活多样的魅力。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通常一人身兼数职,无法选择所感兴趣的职位,也很难理解不同岗位权责的划分。任务和情境设计的固化使得整个实验过程变得千人一面,难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主动性。

(二)知识覆盖面较为狭窄 会计综合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及成本会计,而基本不涉及其他专业知识。同时会计实验教学中一般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正确计算成本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处在会计核算内容的操练这一层次上。这既缺乏挑战性,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等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方式多停留在会计手工记账,实验所用的各种原始凭证主要来自于实验教材。与现实经营活动中形色各异的凭证相比,这些印制品略显粗糙,缺少真实感,很难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大大削减了实验本身的严肃性与吸引力。

(三)实验时间安排不合理 中级财务会计及成本会计等主干课程的教学计划,会计综合实验一般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的期末。在这一期间学生要忙于课程的期末考试,奔波于各大招聘会场与公司之间,要么埋头于考研、考公的备考。部分学生参与实验的意愿不高,对实验漫不经心应付了事,甚至出现个别抄袭的现象,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四)实验评价与考核过于单一 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也是完善实验课程全过程管理的必要环节,这也是当前教学实践中非常薄弱、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梁樑等,2011)。当前的会计综合实验教学考评基本仍采用传统的模式。一方面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较为陈旧,不够科学,基本以单个学生为单位,过分强调实验结果,忽视对过程的关注。另一方面,在考评内容上,偏重注重凭证的编制及装订、账簿的登记与报表的编制是否规范,相关会计分录编制是否符合正确合理,忽视其他素质考评,如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等,不利于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彭洋,2011)。

四、角色扮演法在会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设计 可以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为蓝本,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商品流通业等,由学生自行选择某个行业的实验任务。要按会计信息的生成、利用及控制来设计若干项实验任务,既要包含一般企业的基本业务又要兼顾其他企业类型的相关业务。实验任务在整体上可分“两纵两横”。在横向上,每项任务内容由核心和分支两部分构成,或者说,必选项和可选项两部分。核心部分要围绕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充分展现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内容。学生必须要完成这一部分所规定的实验操作。分支部分包括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设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模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三项或四项。在纵向上,实验任务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核心任务实验操作,第二阶段,实施分支任务实验,并运用审计学知识,对核心和分支任务的实验成果进行互相审计。较为灵活、自由、开放的任务环境可以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情境设计 按照核心任务和分支任务之分,实验情境的设计也一分为二。在核心任务部分,情境设计主要为模拟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如工业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包括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与存货、投资与筹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等。在分支任务部分,考虑到对同一课程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每一模块可以设置一个或若干个情境。如财务管理模块可以设计一般经济环境和经济危机下的融资、固定资产投资、股利分配等情境。实验道具要尽可能贴切现实,要依据最新的相关法规和制度选用当前各行业最新的票证、单证以及各种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让学生有真刀真枪的实战感。同时,要给学生配置每个角色所需的各种印章。当然,实验道具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业务情况和管理需要进行设计,如会计制度设计模块就包括了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设计。

(三)角色选择与扮演 模拟企业中会计机构的架构,实验需要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平均每组5人。角色的扮演者可由教师指定,也可通过抽签或依据个人意愿等方式确定。依照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实验任务,小组成员一人一岗,具体岗位设置如下:出纳;财产物资核算会计;工资及财务成果核算会计;往来结算会计;会计主管负责总账报表及稽核。分支任务则根据各模块情景设计情况,由小组成员通过内部讨论、自行分工。指导教师一般不扮演任何角色,但他是整个过程的设计者和仲裁者。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讲清实验要求、内容与方法,包括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每个岗位要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会计主管或者组长应当在实验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要完成哪些实验任务、有哪些实验步骤、如何对实验成果进行评价等内容。在实验过程中,还要与随时与学生沟通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拓展知识(史保金,2011)。

(四)实验时间安排与考评 现在不少高校在春夏学期中开设了“小学期”或者“第三学期”。考虑到本科培养计划、学生精力与时间,会计专业综合实验可以安排在大三春夏学期的小学期。在结束这一学期所有课堂教学与期末考试后,专门安排2-3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实施第一阶段核心任务的实验,然后上交实验结果。在大四秋季学期期初,利用5-6周的周末时间,实施第二阶段的分支任务。最后再安排2-3周周末进行小组审计。完成实验后,每小组组长代表发言,阐述所选择的实验任务与情境,解说实验过程,总结小组成员完成情况。这样通过各自总结与相互交流,学生们既可以发现自身不足,吸取他人经验,也可以提升对学科知识的感悟。针对传统实验考评机制的缺陷,基于角色扮演法的会计综合实验考评有以下特点:多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同时结合个人表现;全方位,既要关注结果评价,也要重视过程评价;立体化,包括学生互评和老师考评。小组互评以实验第二阶段小组互相审计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作为小组互评的结论,按照意见类型,成绩分为优、良、差,或者采用百分制。老师考评则从过程与结果两方面着手。在过程方面,考核在实验过程个人是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的履行是否合规,是否与其他组员相互配合,是否遵守实验课堂纪律等;考核小组是否按计划、按实验步骤实施、按时完成实验任务且提交实验结果,组员间是否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单证流转是否合规等。以财务总监为例,除完成总账报表与稽核等一般任务外,财务总监还必须出面组织协调,安排分工,开会沟通,陈述厉害,激发积极性。在结果方面,考核小组成员个人所负责事项的完成情况、小组对核心任务与分支任务整体完成情况,包括小组对其他小组的审计意见是否适当。最后把小组互评与老师考评结果结合起来,得出小组最终的实验成绩。在小组成绩和老师对个人考评基础上,分别设定两者权数,进一步确定个人实验成绩,这样做既能考虑独立性又能考虑团队精神。

五、结语

21世纪会计教育将会更为主动地去计划和控制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王光远,2001)。在这一背景下,会计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应该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大力推动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切实提高实验的效率与效果,进一步促进“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育。但是角色扮演法的有效应用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学校应该改革教学培养模式,修订教学计划,加大实验软硬件的投资,通过相关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或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综合素质。教师和学生都应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明确各自的定位,相互配合,积极沟通互动。

参考文献:

[1]隋英杰、夏鑫:《会计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体系架构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07年第8期。

[2]李江萍:《会计本科实验教学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7期。

[3]杨定泉:《会计实验教学范式及其创新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11期。

[4]张晓岚等:《高校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思考》,《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9期。

[5]占慧莲等:《基于ERP 系统的会计实验教学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7期。

[6]李志钢:《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

[7]陶燕:《ERP 环境下高校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考》,《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14期。

[8]李震、彭洋:《财经类高校财务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探》,《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第3期。

[9]梁樑、李勇、陆蔚群:《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第28期。

[10]王光远:《中国会计教育的回顾与展望》,《高教出版信息》2001年第2期。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篇9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系,上海 201808)

摘 要: 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之于“建筑学”课程为研究主线,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名称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用性,以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改进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s upon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u

一、引言

1、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建筑室内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室内设计,建筑室外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外环境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为人类创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艺术、技术统一体的特质要求。《华沙宣言》对建筑学的定义:“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获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脱离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不成立的,错误的。

2、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讲授内容、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与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学习那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个人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称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更为合理恰当。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查阅有关的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并绘制建筑图纸,同时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能力。

二、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1).教材专业性过强、现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现有的改革针对性尚存在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多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深,理论系统性较强,教材中有较多地与环境艺术设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点,更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公式计算,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到的可能性极少,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有的文化、专业基础上难以理解,这部分既缺乏实用性、又相对枯糙无味的专业性极强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该方面知识重要性的怀疑。因此,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基础知识”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强、专业的针对性不足问题,近年有些同行同样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们每次在挑选教材时,却很难从中找到合意适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编者研究不够深入,匆忙编写出版,其中所改,只不过是简单的降低教材内容难度,更有甚者,将“建筑学”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简单图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视建筑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在片面强调艺术特色的同时,回避该方面教学的不足。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同样不可缺一。现在建筑学专业为了培养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弥补学生的知识偏离现象,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还要一味的强调艺术,忽视与其有着血缘不可分割关系的“建筑基础知识”的专业支撑重要性呢?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针对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因此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系统详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用于“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程里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内容。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文化基础程度普遍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教材中偏深偏难的知识点很难吸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摩其中的细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详尽的建筑学知识,而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室内界面面层的构造,建筑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等,而对于建筑体内部隐蔽的细部构造等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不大的内容,没有必要过细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足亦。

(3)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重复、所占篇幅过大:比如:在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中有些内容相对落后,教材中对木窗的陈述所占篇幅较大,讲解详尽,而现在木窗基本被塑钢窗、铝合金窗等一些先进的材料所替代,对于这些现阶段主流产品却讲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墙,现在工程中已经不用,完全可以删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装饰构造中所讲述室内装饰构造内容大多与室内材料与构造所讲内容重复,仔细斟酌这方面的内容,还是认为放在市内材料与构造课程中比较好,“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没必要重复该方面的内容。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改进和精简,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精炼性;对于与环境艺术设计联系不十分密切但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发展、建筑的地基构造等知识点。

(4)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论述,极少涉及实践课程: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教学形式的枯糙,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宗旨。

2.对教材问题改进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不是“知识理论性”。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更要侧重懂得“是什么”和学会“怎样用”,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系密切、具有支撑作用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中“为什么”程度的学习只要做到简单了解,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统化,深入研究精炼内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目标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知识为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服务。而适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基础。

(1)对于专业性过强的知识点应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可以更多地用图片等直观的形象配合文字的叙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图解。有些专业性极强讲解过细、环境艺术设计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化,比如:电梯、自动扶梯的构造、屋顶的构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处理等。

(2)针对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的问题,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该简化的简化,该概述的不详述,只需要了解的无需深入学习。比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钢窗的细部构造,这些内容在环境艺术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没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几乎用不到的一些计算公式,定律完全没有必要提及。比如: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地基基础面积的计算等。而对于屋顶的保温隔热等内容,只要知道屋顶有保温隔热的要求即可,无需详细知道保温的材料,、保温的方式、保温的构造等,即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屋顶的改造设计问题,相信学生在已知该知识内容所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自学具有迎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材中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删除。

(4)增加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性内容:比如:对一些承重力学、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的知识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的改进,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教材,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剖析

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同样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里讲解,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或课上根据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作业,消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各学科几乎没有区别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具体课程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整个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为什么现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现有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所致。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他们从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触知识,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势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局面问题必须要改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的“建筑学”改造成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据课程整体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实例调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案例专题课堂讨论分析法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更加要增加观摩教学法和个案阶段研究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上: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讲解、动态、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营造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教学录像、教学内容、辅导材料等内容置于网络上,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或学习。

四、“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所有的应用设计类

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1、“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项或综合设计项目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应用的体会和理解,项目可以是虚拟的、当然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来练习效果会更好。练习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先由单项练习入手,逐步深化到较综合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整个过程从最基本的抄绘图纸,到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设计小型建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制图等知识应用,同时又掌握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2、重视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或布置学生到实地考察、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内容的理解,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纯剪等结构类型类建筑,而对于一些细部构造,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

3、注重创新,增加体验性课程

如力学与材料知识用模型体验,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模型,体验材料与造型形态、造型构造的关系,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单项灌输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突出“教”与“学”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

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利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应建立以环境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二、教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现状来看,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非常少,理论的不足有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和师资缺乏两个个原因,即使开设,也大多是基础课教师来担当教学,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们因为创新思维的缺乏而在实践中表现为创新不足,形成缺乏“专业理论”思想指导的设计。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学生来自应试教育,带有应试教育的阴影,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容易形成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张皮的状态,也是不利于培养创造力、设计创新的关键。

三、对策探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的融合,理论有效指导实践,实现设计创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

1 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环境美学课程。目前,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开设环境美学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室制”,或者创办社会型设计公司。“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设计公司(工作室)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强化理论教学,让理论通过实践升华。高职院校一定要以灵活的方式办学,形成培养产品(即学生)与社会需求无夹缝,培养即懂理论有具有强有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

2 创新教学环境

如何实现培养即懂理论有具有强有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创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是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的保证,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创新教学环境,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专业老师即是老师又是名副其实的设计师。不少老师不仅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而且在服务地方上大有建树,创办设计公司,担当设计总监、设计师,利用项目制教学引入,这些公司作为北海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系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实践先后承担完成了无数个设计项目,学生们通过实战设计水平明显提升,教师也通过真实的环境教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服务地方,融入地方

任何一个物质形态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设计出的作品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观念、民族化特点、经济发展概况、人的思想演变过程等因素具有民族化观念。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表象,表现出以物质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思想,才能对设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把握,设计出符合当地民情、民风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民俗作品。所以说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强调民族化观念、服务地方的北海概念,在基础课的设置上主动融入北海底蕴,北海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图、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教师们积极参与科研申报,通过项目立项开展科学研究有效的解决在服务地方中存在的问题,在服务地方中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地方化有效加强。

四、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构想

1教学管理者应该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努力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环境美学课程。目前,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开设环境美学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创建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工作室制”,“专业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模式,使“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教学流程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学年学习“共同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四学年,根据本人意愿和工作室导师对学生在第一、二学年综合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质的认定后,导师决定是否接纳其进入自己的工作室学习。 3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相对艺术设计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而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讨论式的教学法体现在某一课程教学过程的细节中,意在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小组来对完成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和“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归纳和表达等全过程的认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4更新教学内窖,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在横向上,它涉及到建筑学、建筑结构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法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装饰材料学、家具陈设和消防环保等;在纵向上,专业内容包括居住环境、办公工作环境、商业环境、文化娱乐环境、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人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专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改进,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精简、课程体系科学合理,

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改革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引进电脑这个现代化科技成果,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连网,使师生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开阔眼界和思维。电脑多媒体的发展给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大力开发研究电脑多媒体,充实电化教学设备是保证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6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该更新使教学观念:由知识型转变为创造型相配套的教学机制应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类所有课程,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设计方法。创新思维方向方法的讲授。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强调“多种可能性”。对每一个同等规模的设计题目来说,强调和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思方案。其关键是优化认知机制策略,即对解决问题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策略的训练;对解题过程的认知训练;解题过程的调控能力训练。另外,创新的意识除了有设计理念的引导外还依靠实践的培养。不参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就不能深刻体验和理解创意语言的含义。因此,教师授课形式、内容应多结合实际课题,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使学生切实地形成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调查研究是环境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要点。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图、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