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12-05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再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20-12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3-16.

[3]牛金成,许放.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之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5):83-88.

[4]吴超,杨书宏.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讲: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上)[J].劳动保护,2011(1):116-117.

[5]徐锋,张国华,朱丽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59-161.

[6]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4):10-15.

[7]魏连江,唐俊,方宗武.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41-43.

[8]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专业认证;安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88-02

一、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现状及标准要求

1.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现状。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增强高等教育与工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可以促使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的互相认可,同时可以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影响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国际互认[2]。因此,我国于2006年开始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并于当年开始了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安全工程专业列为新的认证试点专业[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于2008年首先通过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大学于2009年第二轮通过专业认证,随后设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相继开展认证工作,截止到2015年,共有15所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认证。

2.安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以及专业补充标准。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相应专业领域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专业认证除满足相应的通用标准之外,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支持条件方面规定了特殊要求[4]。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的课程体系内容中,尤其对于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二、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是以博士学位点――矿业工程学科为依托建设起来的,于2004年开始招生,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采优势,逐渐形成了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同时该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对照安全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设置内容上基本达到认证要求,但在实践环节有所欠缺[1]。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如下。

1.实践教学设施投入方面不足。专业实验课方面,工业安全之前侧重危险化学品实验,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包含消防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建筑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等课程。因此,目前的实验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验教学,学校近几年已经对本科实验设备投入资金,但是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配套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涉及到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目前,学校教务处承担了本科专业的工程教育实习安排,但是学校指定的实习地点和环节,没有专业针对性,而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被动的,有的学生只是盲目地进行参观,达不到实习目的。而对于安全工程生产实习,由于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之实习经费不足,导致教师不愿参与到生产实习环节中。

3.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改革。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虽然正常运转,但是实践教学的管理监控比较薄弱,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进行改革,需要建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安全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三、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随着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不断地快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贯穿主线,依据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中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构建“专业基础理论培养、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四级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系中的四级实践教学层次之间逐层提高,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贯穿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形成了突出特色、重视实践、强化能力、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依据专业认证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践方面建立了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并分为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方向进行设置。其中主要包括工程教育、金工实习、电子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物理实验、矿井通风与矿井空气检测实验、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矿山安全生产实习、工业安全与危化品实验、工业安全生产实习、安全评价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均为必修,共计40学分,毕业学分要求175学分,占23%,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同时,本专业注重对理论课程的建设,其中“矿井通风”课程在2011年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为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以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为阵地,注重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按照专业方向已经建立了矿井通风与安全、瓦斯防治、矿井防灭火、粉尘与有毒有害气体防治、工业安全与危化品管理和煤质分析6个实验室,加之学校近两年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引进了新的实验设备,在建的有消防与安防工程和安全人机工程2个实验室。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保证基础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反馈渗透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性,使学生将课程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能力。

3.以实验、实习、设计环节为依托,注重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鼓励在保证基础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内容,使实验教学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逐步向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靠近,并且逐渐加大此类实验的比例[1]。同时,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开展安全人机工程实验、校园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宿舍消防疏散模拟实验等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分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实习基地可按专业方向进行建设,比如建立矿山实习基地、化工园区实习基地、建筑施工实习基地等。在保障原有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为学生创造工程实践应用的机会,为企业培养合适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实践环节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设计与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包括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安全评价课程设计,可在对应的理论课程开课之初告知学生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程设计有所认识,并自主选择设计任务,让学生在该课程教学中理解课程设计的重点。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一体化,鼓励学生在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确定毕业设计内容,或者以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确定毕业设计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注重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积极申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鼓励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安全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同时学校还对本科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比如工业防火防爆安全装置设计、煤矿“一通三防”安全装置设计等,通过这些活动,将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再次理解与应用,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可以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进行前期研究,也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方向,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学习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通过构建四级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四个方面展开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为核心,为培养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燕,王筱虹,张发根.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10):215-216.

[2]李颖.工程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化工,2014,31(8):59-61.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中职学生;信息安全教学;教学策略

我国的各个中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程,其中不管有计算机的简单应用,更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相关专业。但是在计算机相关课程上,并没有在教学中过多涉及到信息安全教学,除了专业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外,其他课程有在信息安全教育上有所欠缺,这也是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漏洞。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有效开设信息安全课程,能够让中职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有较多的了解,让明确信息安全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可以更多地了解信息安全基本技术和相关理论,也能为我国信息安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1中职院校信息安全教学简述

从我国中职计算机教育特点来看,其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涉及到信息安全类教学内容,也很少有中职院校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这是不符合我国教育部所规定的计算机教学要求的。再从中职计算机教师看,也不会在计算机教学中讲述信息安全教育相关知识。不管是不是开设的信息安全教育课程,计算机教师都应该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信息安全知识,让学生在信息安全素养方面有所提升,有应的互联网安全意识,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具有的基础教学知识。同时,从现在的社会来看,如果在计算机教学中没有涉及到信息安全知识,学生将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损失,对互联网安全不了解,就容易陷入网络信息安全困境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有效开展信息安全教学,加强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让计算机教学更有意义。

2中职信息的安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职院校开展信息安全教学,不光要重视理论性知识,更要重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让信息安全教学更具有效性,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信息安全的含义有所掌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安全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创景化模拟教学。例如,在进行操作系统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相关课件,内容涉及到操作系统的漏洞原理、信息病毒的传播、防范未见涉及,以及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原理等相关内容。教师还要通过实际讲解,让学生对计算机防毒软件的安装、系统补丁升级、系统病毒查杀以及文件保护等内容有所掌握,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维护技能有所了解,从而形成维护系统安全的习惯。同时,中职院校在进行网络相关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和网络的应用情况相结合,对网络协议等安全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述,让学生对证书应用、防火墙配置等专业技能有所掌握,从而更好的防护网络安全。此外,还应在注意其他方面的信息安全教学优化,让信息安全教学更加全面化。首先,对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并重教学。从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看,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选择相对合理的知识切入点,并进行实际教学演练,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信息安全知识。比如,针对局域网上的ARP病毒,可以在课堂进行延时,能够在被攻击的机器上显示一些特定的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点击链接,实现垃圾信息的传递等。由于这方面的攻击形式较为有趣,学生在上网浏览中经常见到,容易激发兴趣。其次,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实用性。应该在具体的课堂中,进行必要的基本信息安全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传授。针对校园所用的Windows系统,应该保证学生掌握操作系统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要点,培养良好的及时系统打补丁,防范主机病毒等习惯,并能针对重要文件进行定期备份。通过学习,应该能更深刻理解利用操作系统漏洞的部分计算机病毒,利用病毒特征,还可以反过来了解操作系统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找到解决病毒的方法,通过安装特定的补丁或者服务禁用等,能够体现出学习中的较强实用性,了解相应的计算机攻击手段和方法。再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出发。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计算机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在信息安全内容学习的兴趣,保证能够掌握必要的安全攻击防范内容,并没有要求掌握多种多样的攻击技能和特定技术,应该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即可,如需后续的开发需求,可以自行进行摄入学习,重点介绍先进的安全防范工具,既让学生能够理解必要的安全防护内容,又能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工具的应用。比如,相关的网络防火墙、防病毒、木马软件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推荐开展内网管理软件的学习。最后,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现设备,能够将信息安全教育融入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在进行信息安全知识教学中,应该利用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结合实际的情境创设方式,不断激发学习兴趣,保证学生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里通过计算机课程中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说明,重点分析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的教学问题。

3注重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

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还要注重信息安全职业道德教育。调查显示大部分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是人们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淡薄和忽视。很多技术人员由于好奇或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进行信息犯罪。因此需要把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必须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信息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自觉地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4结论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有效加入信息安全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积极探索,让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信息安全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向学生传递更多有价值的学科知识,这也对教学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有利于计算机教师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有助于学生在计算机信息安全学习上学到更多的前沿知识,更有助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创新和优化,让中职学生具备更高的信息安全素养。

参考文献

[1]教材编写委员会.信息安全职业技能培训教程[M].科学出版社,2016.

[2]白永祥.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信息安全课程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838-839.

[3]郝彦军.论大学非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公选课的开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10):26-28.

[4]刘益和.基于我院非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安全课程设置探讨[J].科教文汇,2010(3):47-49.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工程训练;安全教育;安全文化素养

当代中国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安全焦虑中,建筑、机械、化工、食品等工程领域都安全问题频出,民众对安全的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参差不齐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安全方面素质与修养,包含对安全规范的严格执行,发现、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以人为本的安全道德理念等。缺乏安全文化素养就会导致执行规章制度不力,人为制造安全隐患,不能发现或者不能稳妥解决安全问题,甚至为了经济利益在工程行为中违规违法,罔顾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来自高校的工科学生,工程训练是他们接触工程文化的第一站,也是养成其工程安全文化素养的关键阶段。

一、工程训练中安全文化素养培养的缺失

目前国内高校的工程训练大致都可分为如下几个平台:基础训练平台、综合训练平台、研发创新平台。

基础训练平台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技术,熟悉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在基础训练平台阶段,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要求很高,有大量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要求学生遵守。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让学生的安全之弦时刻紧绷,能够养成学生良好的安全制度执行力。

到了综合训练平台和研发创新平台后,安全方面的要求和基础训练平台一样,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目标往往还是保证工程训练安全,保障教学顺利开展。这对于学生的安全文化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和管理,工程安全的要求贯穿整个过程。工程师不但要遵守各种安全规定,还要能够发现和解决隐藏在表象后面的各种安全问题,更要能够以人为本,坚守法律底线,坚持社会道德准则,将工程安全理念渗透到整个工程行为中。

二、在工程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文化素养

在工程训练教学中,工程安全文化素养的培养要贯穿始终。从基础训练平台、综合训练平台到科研创新平台,随着工程训练的深入,安全教育的层次和目标也要相应提高,教学方法也需要作相应的改变。

1、基础训练平台

基础训练阶段,对学生安全方面的要求以遵守各类规章制度为主,力争养成学生的安全习惯,同时鼓励学生评估现有安全措施的可行性,发现不足的地方。教学方法可采用安全文化教育法、以身作则示范法、监督教育法、自行监督法等。

安全文化教育法:在工程训练基地里,利用图像、文字、多媒体、专题活动、实战演习等方式,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时刻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如在墙壁上张贴安全宣传挂图,在显眼位置喷涂有关安全的格言警句,在休息场所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安全资料片,邀请消防、医生等专业人士做疏散、抢险、急救方面的讲座,举办消防灭火实战演习等形式,大力传播安全文化,使安全规程、安全常识在学生心中扎根,变成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自觉自主行为,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安全文化、归属安全文化。

以身作则示范法:在工程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安全规定,对安全方面的问题坚持“零容忍”原则,发现一个立即整改一个,以求树立安全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安全观念。

监督教育法:在工程训练中,不是每个学生都会遵章守纪。工程训练的管理部门必须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问题要立即整改,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要耐心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保持安全制度的严肃性。

自行监督法:在工程训练中,教师可以在每个训练分组指定一名责任心比较强的同学,作为学生安全监督员,协助教师进行安全监督工作。学生安全监督员不但要熟悉安全规章制度,还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发现训练中的安全薄弱环节时向教师汇报,并做记录,课后与同学讨论改进方法,得出结论后写成实习报告的安全部分,交予教师评价。

2、综合训练平台

综合训练阶段,对安全教育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如何更好地执行规章制度、保证工程训练安全了。学生接触的设备种类不断增加,接触时间相应变长,对设备结构和原理的了解也相对深入。这个阶段的安全教育方法,除了基础阶段的方法之外,可以增加互动教学法,实例分析法等。

互动教学法:因为在基础训练期间,学生已基本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初步养成了注重训练安全的习惯,所以教师在本阶段的工程训练中,不再完全充当一个规章制度的化身,而是一个和蔼的引导者,一个平等的交流者。教师可以就训练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案与学生交换意见,对学生的合理意见给予肯定并采纳之,对不成熟的意见共同分析利弊得失,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例分析法:工程训练中接触的设备虽然多种多样,但几乎每个设备都有相应的安全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安全设计是要解决什么安全问题,该设计保障安全的原理又是什么,有没有更好、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这些讨论,能够逐步触摸到安全设计的大门,对安全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下一步的创新训练中工程产品的安全设计打下基础。

3、科研创新训练平台

科研创新训练阶段,是将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提升为安全文化素养的关键阶段。在科研创新训练中,学生对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和管理等环节都会有一定的接触,而每个环节对工程技术人员都有严厉的安全要求。学生在此阶段进行科研、创新时,必须对工程道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对安全问题有足够的发现和解决能力,对安全隐患的后果有深刻的认识,对创新产品的安全性有充分的测试和不断完善的耐心。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工程道德教育法、产品安全挑刺法、安全事故例证法、后果假想法、情感教育法等教学方法。

工程道德教育法:在科研创新训练期间,教师必须向学生灌输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任何导致不安全的工程行为都是对国家和民众的不负责任甚至是犯罪。在社会不良风气的面前,必须保持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格尊严、技术尊严和职业骄傲,绝不向金钱与恶俗低头,绝不与工程腐败同流合污。让学生明白,只有秉持良心,坚持工程道德的才能打造传世的经典产品,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产品安全挑刺法:学生在科研创新训练期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给同类工程产品的安全性挑刺的任务。针对挑刺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学生需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将相关安全理念应用到创新产品中。

事故例证法:教师将各类工程事故按照事故原因归类,对应学生创新设计的同类安全隐患,可简单直观、触目惊心地警醒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程生涯中牢记教训,不在出现同样的错误。

后果假想法:有些工程行为的不安全之处是不明显的。教师发现问题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审视产品,假想安全隐患爆发的后果,同样能警醒学生。

情感教育法:通过分析惨烈的工程事故,让学生深刻感受事故的惨痛教训,极度痛心受害者及亲属的遭遇,激发学生以工程安全为己任,坚持工程道德,打造让人放心的工程产品。

三、结语

有着良好安全文化素养的工程技术人员群体是传世工程、经典产品产生的必要土壤,是一个社会安全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在高等教育的工程训练过程中,分层次多方法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文化素养,对当前社会安全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强锐. 强化意识、转变观念,探索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途径[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04) .

[2]金业权,毛剑,刘刚,涂江红. 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安全意识培养方法研究[J]. 石油教育, 2011,(02) .

[3]陆琨. 浅论以人为本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 企业与文化, 2009,(03) .

[4]王秀勤. 大学生创造力课程研究(D). 河海大学, 2006

[5]韦庆辛. 关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05,(03) .

[6]李成学,钟世荣,孙山. 略论高校安全文化的构建[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7]莫海军,蓝民华,曾仪. 基于创新作品制作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J]. 装备制造技术, 2009,(08) .

[8]邹卫放. 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02) .

[9]王晓红,朱晓明. 现代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06) .

[10]张惠进. 要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03) .

[11]蔡文辉,于佟佟. 工程训练中心多层次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03) .

[12]惠记庄,刘海明,邹亚科.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及训练模式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03) .

[13]惠记庄,曹杰,纪真.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实验区的探索和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03) .

[14]叶树铃, 毛锡锋. 工程实践教学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12)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安全;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体系

教育部在2015年度的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2015年开始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目前,各省市已经陆续出台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文件,部分省市开展了高校应用技术型转型试点[2-3]。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途径之一是大幅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增强大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全面开放实验室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开放实验室可以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增加社会就业中的竞争力。但是随着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实验室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构建一个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防控教育体系,对保障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现状概述

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国内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崔彩贤[4]从法学角度讨论了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法制建设的现状。张红梅等[5]设计了实验室安全监测系统,来管理实验室的安全。郭万喜等[6]提出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运用到实验安全管理。黄飞等[7]将行为安全分析方法引入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把安全指数水平提升了17%。武晓峰等[8]从软件、硬件2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人的因素是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国外学者对实验室安全也开展了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实验室安全研究,Edward[9]认为化学实验室安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安全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安全。BahramSalehSedghpoura等[10]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了化学实验指导老师的问卷结果,认为教师在实验室安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RomklaoArtdej[11]对泰国大四学生开展了化学符号识别的调研,结果表明很多学生都不能区分化学符号,RomklaoArtdej认为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制度理论、安全监测、风险控制、实验室安全必要性等,较少以“开放式实验室”为背景去研究如何防范实验室安全。开放式实验室主要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人员的流动性,不同于常规实验教学的固定时间和固定学生,实验人员可以随意进出;二是实验内容的多样性,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进行的主要是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不同的实验项目涉及的实验设备和种类较多,难以统一管理;三是缺乏授课教师管理,部分学生会因为不受教师约束,在实验操作上存在安全隐患。综上所述,相比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更加复杂,需要从开放式实验室的特点出发,构建一个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以保障实验室开放的安全运行。

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方法

构建开放式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拟通过以下步骤来构建,具体见图1所示。(1)通过调查法,调研实验室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应用技术型试点示范高校,采用统计分析法,向师生发放问卷得到问卷统计结果。(2)采用文献研究法学习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结合调查结果,根据以上信息,采用信息研究法编撰安全教育培训教程。(3)采用对象分析法,分析实验室开放的多个对象类型,设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4)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考核体系.

3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

3.1实际调研

为了有针对性的了解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实验室运行情况,我们去省内外调研了6所应用技术型试点示范高校。统计这6所应用型技术本科高校实验室运行情况,得知75%以上的实验室处于全开放模式状态,除了保障日常的实验教学任务之外,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供学生的学生科研、学生竞赛、自主学习等,开放时间一般为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之间,其中3所学校寒暑假均开放。这种全开放式的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在这6所高校中,运行效果良好,一方面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在学生科研、学生竞赛获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实验室全开放存在一个“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共性问题,主要受制于实验室管理教师数量不足、开放对象的学生人数庞大、实验操作内容多样化难以统一管理。

3.2问卷调查

在调研的同时,我们也分发了一份实验室安全知识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有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开放实验室学习的学生。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分析,少部分教师的实验室安全知识理解不够全面,大多数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匮乏,特别是低年级的大一学生,另外在校大学生实战演练几乎没有亲身体验,因为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开放对象,需要设计相应的安全教育模式。

3.3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

软件开发方法中有一个著名的“生命周期法”,在软件工程中该方法定义为假设信息系统有一个生命周期,就像其他任何有生命的机体那样有一个开始、成熟、最终消失的渐变过程[12]。借用该方法分析大学生从大一新生入学到毕业这个“在校学习生命周期”,在校学生逐步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是一个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变化给予大学生不同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和内容。根据实际调研、问卷结果、相关文献学习,我们编制了《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和开发了“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考试系统”,最后构建了以“积分准入制”为核心的全开放式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全开放式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以“积分准入制”为核心,对不同的实验室开放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积分获取途径,构建一个自适应循环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模式。参照“大学生在校学习生命周期”,以大一新生入学为起点,在始业教育中加入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考试合格之后获取12积分,在全开放式实验室自主学习过程中,违反实验室安全规定的根据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规定相应扣分,不足10积分的学生,不允许进入全开放式实验室自主学习。参加“实验室安全知识选修课”、“安全操作技能考核”、“专题讲座”、“实战演练”四个途径可以相应获得积分,以这种方式构建一个可以不断循环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

4结语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云计算;终身学习平台;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76-02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新的学习模式如潮水般涌现。教育信息化不断改变着教育与学习的环境。我们的教育正在从传统的言传身教走向网络互动的信息化教育,人们的学习将从原有的以面授为主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以网络传输数字内容为主的自主互动方式。

目前,数字化学习平台纷纷建立并且开通运行。然而,在线学习人员的快速增长和学习资源的不断更新对平台的硬件支撑环境、软件系统和网络带宽等各项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具体来看,体现在以下方面:(1)需要支持10万人同时在线注册、学习;(2)要支持多样化学习内容的提供;(3)要支持用户个性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又称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数字化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的数字化学习活动,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来实现的一种学习方式。

为了发挥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推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6年6月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简称“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该项目对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数字化学习港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数字化学习和终身教育服务的一种环境。一般包括五种构成要素,即终身学习平台、学习资源、网络带宽、计算机硬件、服务的对象。

一、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平台

作为全民学习及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必须是一个具有高可靠性、可用性、开放的、支持多终端与多种交互方式的教育信息化支撑服务平台,因此,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设计。

1.网络安全

我们建设的是全市范围的教育信息化支撑系统,对系统的在线功能要求高,所以,需要对节点中所有的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电源系统(高频系统,会衰减)进行冗余设计。

2.运行安全

服务器集群是解决单机性能、可靠性挑战,以及降低管理难度和复杂度,适应未来发展的最佳方案。目前,集群的应用模式基本上有三种模式:负载均衡应用、高可靠和数据库的并行集群的集群应用。

3.数据安全

采用登陆密码MD5加密。网站防止SQL注入漏洞,使用验证码技术,支持CA认证,数据备份机制、数据恢复机制。具备全面的内容审查和监控措施,确保网络安全、访问安全和数据安全,符合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二级要求。

二、平台总体设计

长春数字化学习港平台采用SOA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通过个性化服务定制,为学生、教师、百姓、部队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及服务。包括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应用平台建设、学习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四个方面。长春数字学习港面向服务支撑架构方式如图1所示。

应用支撑平台包括基础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构建工具。其中,基础支撑平台包括门户层、个性化服务层、服务提供层、服务支撑层、数据层及运行维护中心几大部分。应用系统构建工具属于服务支撑层。具体结构如下。

(1)门户层:系统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并且提供门户信息的统一及各类应用的统一接入。

(2)个性化服务层:根据各类用户身份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支持个性化内容及页面风格等服务的定制。

(3)服务提供层:提供应用平台、学习平台、资源建设等各类业务系统服务。

(4)服务支撑层:提供应用系统构建工具,提供数据管理、流程控制、安全控制、报表生成及通讯平台等公共服务组件。

(5)平台支撑层:是统一认证中心、统一计费中心、统一数据中心等形成的一个应用支撑体系。

(6)数据存储层:对于基础数据存储及各类业务存储提供关系型数据库及文件等信息存储。

(7)基础设施层:提供核心交换机、负载均衡、Web应用集群、数据库集群、流媒体服务集群及磁盘阵列等基础设备,保证应用平台高性能稳定运行。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包括总体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安全制度。

三、系统模块设计

长春数字化学习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和学习时间的分割性,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面向社区、企业、部队、乡镇、学校及广大市民等各类人群开放,通过有效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真正实现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超市中价廉物美、随需所取的“课程超市”、“学分银行”,实现“一网千站”的布局,利用3-5年的时间使“长春市所有社区数字化支持服务全覆盖,无盲点,市民们天天有进步”的愿望变成现实。

学习平台包含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整合课程资源、组织网上学习、学习过程管理(如图2)。全民终身学习平台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等方式,自建、引进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使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仅社区数字化学习服务站就提供了500余G的网上学习资源,包括健身时代、卫生保健、投资理财、旅游度假、职场攻略、法律维权、文学、宠物天地,等等。学习对象覆盖了从儿童到老年各个年龄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群;学习内容囊括了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社区教育的各个领域。

长春数字化学习港通过网上学习平台——“长春全民学习网”和深入社区的数字化学习服务站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新载体。数字化学习港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就近、便捷、优质教育平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

本文系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化学习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篇7

近年来,国内外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校园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校园安全事故成为社会和国家乃至世界最为关注的领域。高校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社会责任,形成了高校安全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我国于2008年颁布了标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和标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将PDCA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安全文化中,实现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安全文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文化的有序发展,有助于高校物态安全文化的沉淀。

1高校安全文化

1986年国际原子能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笔者将高校安全文化定义为:为了保障高校学习活动顺利进行,高校师生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态度和安全意识,表现出的安全行为、安全技能及安全物质所营造安全环境的总和。

2PDCA管理模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安全管理重要活动之一,具有管理学的一般规律和特征,PDCA管理模式具体模式如下。P—Plan(计划)阶段,包括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背景,建设方针,建设目标及建设原则等确定。D—Do(实施)阶段,在上一环节分析现有的安全文化状态后,包括设计具体的建设方法,路径和要素等确定。C—Check(评估)阶段,包括安全文化建设方向,建设效果等内容的确定。A—Action(改进)阶段,对安全文化建设中,对建设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的进行调整,总结经验,将未解决的问题提交给下一个PDCA管理周

3高校安全文化在PDCA各阶段的表现内容

3.1计划

在计划阶段,既要分析需要发展补充的地方,又要以高校安全文化对象的需求为依据,得出发展的方案或主线。

(1)问题分析:大部分高校没有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也没有安全文化建设的计划。决策者,管理者未推出让所有教职员工及学生共同接受的安全价值观,未具备正确的安全态度,基本是按经验管理高校的运转。大部分高校历史悠久,设备设施陈旧,无法满足现行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需求分析: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基于PDCA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研究巫升斌(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生子女较多,高校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伤害事故可接受程度越来越低,因此安全文化建设越来越紧迫。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纠正安全态度,提高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的需求。也是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3)确定方案:为满足安全文化需求,减少建设的盲目性,应结合文化建设的背景、现状,制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案。方案应阐明建设的目标、内容,提出高校安全文化的理念,高校决策者提出安全承诺,确定责任人及其工作内容,建设的原则以及PDCA周期的时限等内容。

(4)检查标准:确定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建设的标准,及要实现的目标等内容。

3.2实施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应包括:对人实施安全教育(满足精神安全文化建设,行为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对制度安全文化的建设,及物态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氛围中体现)等方面的内容。

(1)实施安全教育:对高校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普通教职员工)及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提升安全意识,进行安全法律法规、观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安全素养,此外还有安全行为及安全技能方面的培训。

(2)建设文化制度:设立符合安全文化发展的制度,优化物态安全文化沉淀机理等内容,加强救援、职业健康和管理体系建设。

(3)营造安全氛围:营造高校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和物之间的协调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安全关系,方针政策、安全承诺等。

3.3评估

建立高校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的标准体系,定期和不定期,外审和内审相结合,发现安全文化建设的不足。其最终的、整体性的评估应包括:物态安全文化沉淀程度,行为安全文化规范程度,制度安全文化健全程度,精神安全文化认同程度,安全文化元素结构合理等内容。

3.4改进

为了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持续提高,对发现的问题,应采用改进因素或改进体系来加强安全文化中的薄弱环节等措施。此外,PDCA的改进阶段还应包括对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评比和总结,查清权责。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已经证明有效的对策措施,进行标准化,在下一个周期中,加以推广和巩固。

4总结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SAMPLE;教学改革;课程群;协同式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JM8002-8)。

作者简介:林秦颖,女,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南建国,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1“SAMPLE”解读

“SAMPLE”的中文意思是例子,直译为“赛博”,实际内涵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开展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暨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议。

S: Skill 基本技能的要求

A: Ability 应用能力的要求

M: Mergence 课程整合的要求

P: Programming 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

L: Literacy 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

E: E-learning 数字化学习的要求[1]

管会生在文献[1]中提出这一概念,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基本技能的要求”旨在强化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应用能力的要求”是要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整合的要求”是指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是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是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数字化学习的要求”是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的生命在于应用,广泛普及的应用是推动

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而计算机基础教育则是保证和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催化剂。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使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生成等能力,安全应用能力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承担计算机网络及安全的教学工作者,有必要领悟新的教育理念,依照适应新形势的教育要求,达到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

2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据文献[2]调查数据显示,75.8%学生的各类日常信息主要来源是网络,但以娱乐为主的学生占66.4%,只有17.3%的学生能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检索方式查找检索信息,12.9%的学生能够熟练检索网上各类专业信息,90%以上的学生认为信息素质的培养对今后的影响很大。68%的学生认为需增加教学内容,45.6%的学生希望改变目前的重讲授、少互动、少实习的教学模式。以上的数据显示,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素质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目标,应该从整合教学内容适应新的应用需求、改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模式已成熟并不断推广,传统的台模式信息系统向多平台网络化信息体系发展,对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现阶段信息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常识,以了解信息平台的原理及基本协议;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常识和常用技术,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

面对这些新的情况,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顺应当前的实际需求,加强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的普适性教育内容,同时,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也应更加强调网络技能,应对新平台对人才的需求。目前,网络类教学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不利于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只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简单接触了一般的网络应用。而网络原理及应用只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课,专业性较强。虽然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中也有网络基础、信息检索、信息安全保密等课程备选,但是由于学时所限,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选修这些课程。因此,这些学员对工作中将要使用的网络平台并不了解,存在严重的知识缺陷,造成非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化网络办公环境的理解、使用和维护出现障碍,成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瓶颈。

2) 学生对网络空间的安全状况理解不清楚,意识淡薄,不利于网络中的重要信息安全。

计算机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催化剂,加快了技术进步,同时也造成了安全方面的威胁。因此,政府、企业等重要部门都非常重视网络空间中的重要信息安全。网络是商业等各类间谍获取商业秘密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政府、企业及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人们对网络的开放性没有认识,因此误认为信息全在自己的掌控下,没有安全方面的顾虑;另一方面,对网络的威胁没有了解,因此对受到攻击不敏感,不重视系统、安全软件的升级工作,对安全规定不以为然,不喜麻烦;最后,不具备基本的终端设备维护能力,不知从哪些方面维护自己的设备安全,容易使自己的机器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弱主机,成为被攻击目标。

3) 有限、静态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紧贴技术发展的脉搏,了解更新迅速的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尤其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应用的提出,将计算机技术推向了一个发展的新高潮,为网络技术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新的技术应用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尤其对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的经典原理教学已无法满足新环境的需求。

本文在《基本要求》的指导下,结合多年的计算机网络及安全课程的教学体会,对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内容、模式、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一个多维网络课程群实验教学平台,结合协同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成果,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技术及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解决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

3网络课程群教学改革思路及要点

3.1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人才信息综合能力参差不齐,毕业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岗位需求的问题,我们建议根据不同专业及应用需求,打破单科界限,以网络课程群为单位,分层次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信息综合能力的集中培训,可采用开课、讲座、实习等适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应综合学生前期学习基础、岗位需求及在校时间等诸多因素,最终达到以下三方面的目的:

1) 弥补人才信息知识短缺问题。

从上分析可知,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知识缺乏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应以应用为推动,以“够用”为原则,“不求大、不求全”,根据人才岗位的实际应用需求,有针对性地挑选与岗位需求相关的必备内容,整合课程内容。“不求专”,就是以满足应用需求为标准,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适当把握教学深度,力求高效率地解决不同岗位任职人员的信息化知识短缺问题。

2) 提高人才的信息化能力。

针对目前对信息化平台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多维网络课程群实验平台的建设,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贴近岗位需求,精心设计丰富的实践环节,给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能力。

3)全面提升人才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1]。除前面提到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之外,人才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应主要体现在团队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围绕这些目标,选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铺平知识沟壑,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员的信息素养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3.2改革要点

3.2.1立足信息化需求,整合课程内容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网络在各个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还会向更深层次发展。例如,以网络为平台的各类协同工作已在各行各业开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甚至电子军务,均日益成熟。社会急需能够胜任这些工作的信息化人才。从这些需求来看,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理解各种信息交互的方式和过程;应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敏锐的安全感知能力,保障信息化系统安全使用和维护;应具有熟练的信息交互、获取、整理、生成等技能;还应具有协同意识,掌握协同的方法。

为此,该课程将整合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等课程,形成网络课程群,教师也合理规划知识传授路径,弥补以往独立教学中出现的内容冗余等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尽量多的相关知识。如从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中重点抽出对网络的基本认知,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OSI七层网络协议,以协议栈的简单介绍为工具,帮助学生对网络通信过程有一个简单理解,并从安全角度分析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介绍各种网络应用及相关工具。简要介绍无线网络等各种传输机制。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开放网络的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意识和对安全问题的发现和分析能力,同时了解安全设备及防御策略,进而理解信息安全中涉及的问题。

实际授课中,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任职需求弹性地突出或弱化内容,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添加新的软件、删除淘汰的软件。

3.2.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

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过硬的工作能力。如为适应现代化信息能力需求,人才必须具备熟练地信息交互、获取、整理、生成等技能。这些技能不能靠课堂讲授来培养,而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锻炼。

为此,我们需要一个多维的网络课程群实验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多层次、多角度、全时空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及能力。

图1多维网络课程群实验室蓝图

如图1所示,系统由网络关键技术实训区、新网络技术、环境感验区、安全办公中心(Security Official Center,SOC)体验区、演示区、服务器群、专业网络技术拓展平台、园区网络中心等7个部分组成。其中园区网络中心为现有学院网络中心,专业网络技术拓展平台为现有装备网络应用实验室(如无线通信实验室等)。这些项目不需另建,多为已有实验室,本期建设只留接口,后期根据实际教学研究实际需要接入本系统即可。该平台主要完成以下3方面的工作。

1) 教学演示功能:为本科、研究生和任职培训的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操作等课程教学提供演示平台,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典型或新发生安全事件及基本原理分析、安全使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规范等。提高学学生的安全感知能力和安全应用能力。

2) 教学实训功能:为学生提供网络关键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员对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专业学生的网络技能。

3) 新技术研究功能:通过实际训练、仿真等手段,围绕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先进的智能感知、自动防护技术、自动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同时还可针对新的安全管理策略进行试验,研究其安全性,为决策提供支持。研究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3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探索先进的数字化学习方式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平台上进行E-Learning,应该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化时代要求人才也应是开放的、会合作的。信息化人才必须懂得为何合作以及怎样合作,这就是“协同”的意识和技能。应该让90%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和10%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都从该课程中了解信息化的特色,感受开放、学会协同。“Cooperation learning”(协作/协同学习)是目前教学模式的改革热点,同时也是许多专家认可的教学模式。

本教研室对“协同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在2005级、2006级、2007级计算机专业本科的C语言实践、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原理、操作系统等课

程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该模式在对影响学生学习的诸多心理因素中均有积极表现,对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综合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仍将采用“协同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钻研精神、学习控制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不仅具有较高的个体素质,还具有较高群体素质的信息化人才。

4结语

通过该课程的改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备与实际需求相关的信息知识,对电子政务等信息化网络平台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扫除了任职的信息知识障碍。实践环节的强化训练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能力水平,使他们能更快胜任自己的岗位。同时,课程注重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守道德、有责任、懂协作、重安全,成为一个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管会生,强桂. 从“1+X”到“SAMPLE”[J]. 计算机教育,2009(3):22-24.

[2] 姚忠平,盛雯静.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科教文化,2010(4):31.

[3] 赵朝会. 浅谈课程群建设[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17-18.

Online Course Group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SAMPLE

LIN Qinying, NAN Jianguo, GU Wencan, KOU Yanan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cademy of Engineering, Xi’an 710038, China)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篇9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飞速扩张,我国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迫切需要大批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涵盖面广、理论性强,高职院校学生不易学习和接受,且实际应用中网络安全新问题层出不穷,文章提出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即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完善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指导水平。

[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 高职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军强(1970-),男,陕西富平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陕西成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102-0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应用的急速扩张,我国网络安全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杂和多元化。顶层牵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底层影响企业安全健康发展。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要从事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工作,对网络安全技术有更多更迫切的实际需求。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要适应新工作环境能力要求,有必要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拥有了话语权,谁就是真正的强者,但开放的网络环境,使信息安全日益复杂与严重,对安全人才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同志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强调“网络安全对国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建设网络强国,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目标:“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培养信息化人才,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这指明了培养掌握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网络安全组熊四皓处长讲到“人才已成为制约信息安全健康发展的‘短板”’,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安全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在网络安全领域有义务培养众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不容乐观,严峻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对网络安全课程进行改革,使培养的人才很快能适应岗位需求。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本身因素。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包含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物理和法律等领域知识。总体上分为网络攻击技术和网络防御技术,只有全面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2.适合高职学生特色的教材少。我国高职教育自1996年从法律上确定其地位至今,在国家大力投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本科来讲,还是个新生儿。大部分高职教师在编写网络安全教材时,由于没有直接参与过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岗位活动,没有从高职学生能力的特点出发,而是以本科教材内容为模板,选取相关知识构造了高职教材,内容偏重于本科特点的教材,理论较深,语言阐述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同时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改制而成,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短时间内教育教学理念难以转变,以致编写的教材内容与高等职业资格要求衔接不足。

3.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环节。网络安全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体会。高职教育飞速发展,重视数量,没有重视质量。许多中专改制而成的高职,没有延续在中专时的专业特色,不断申报专业、增加学生数量,建设规模盲目“求大”,专业设置一味“求全”,根本不考虑师资的瓶颈问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的蔓延,使个性化和特色丧失。很多高职院校竞相开设与网络有关的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但教师教学时偏重理论知识,在教室满堂灌,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同时,网络安全实践环境要求较高,许多高职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与机会,更不用说提供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模拟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是高职教育的初衷。

4.缺乏网络安全实训所必需的设备和条件。网络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很多学校因教学经费短缺问题没有建设专门的网络安全实训室,更谈不上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无法开展课程中所要求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和理论知识结合得不合理。所学知识衔接和相互支持不够,学生接受吃力,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动手能力差,课堂学到的知识难以应用。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高职学生录取分数低,文化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制力不强,欠缺养成教育。对于这样的高职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多而杂,需要学校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花费心思选择教学内容,抛开本科教材的影子,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首先按照“理论够用,实践要强,岗位需求”的原则,以“加强基础,培养素质,突出创新”为目的,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具体情况优化选择教学内容,真正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将学生培养成网络安全方面的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根据多年讲授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体会,笔者认为学习内容应包括网络安全概述、网络物理与环境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密码学基础知识、防火墙技术、数字证书及相关应用、网络安全法规等内容。内容确定后,授课教师一定要设计好理论授课过程和学生实训环节步骤。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很快,新知识和新概念层出不穷,新的内容要随时补充给学生,让他们及时了解技术发展前沿状态。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高职学生自控能力很差,课外基本没有自主学习习惯,要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授课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带着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内容,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设置问题情景、组织讨论、启发式等。教师要动脑子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活跃课堂的热情,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能以课堂讲多少知识论成绩,而要以学生会了多少知识为评判课堂效果的标准。

3.完善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开发虚拟实训,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高职学生对网络安全技术缺乏感性认知,校内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跟不上,就无法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教师要参与实训室的规划、建设和技术维护等环节,精心构建网络安全实训内容、情形和步骤,引领学生完成实训操作。如数字证书实训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在淘宝网注册用户,下载、安装、使用、维护和注销证书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理解数字证书和公约密码体制的理论知识;还有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的实训,学生动手安装操作系统,接着对系统进行安全设置和漏洞补丁的安装。对于如密码技术实践操作不强等知识实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发虚拟实训,利用仿真实训环境,完成验证性实践操作,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重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对接企业,提升教师实践指导水平。高职院校要创造条件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要“走出去”,多见识,多交流。到网络公司挂职实践,如到网络公司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一起参与企业的网络安全管理,参与企业网络安全产品的开发等实践经历,不断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水平。

笔者从2011年起对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今后还需要再挖掘潜力,不断改革创新,达到课程培养人才的要求。

[

参考文献]

[1]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EB/OL] .gov.cn/dhd/2014-02/27/content_2625036.htm .2014-02-27.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中办发[ 2006 ]11号)[Z].2006-03-19.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 防御机制 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0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6

Study Defense Mechanism of Computer Virus in Lab

CHEN Hong, YANG Weiwei, SHI Jiankun, LIN Weiqiang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harm of the computer virus, the proposal is presented to cut off the computer virus' lifecycle based on 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the computer virus. The effective strategy is to implement the defense mechanism during the design stage, the propagation phase and the operation phase with the safety education, which demonstrates it is effective to reduce the average probability of poisoning about 23% and the percentage of working hours is improved 25% in lab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 words Computer Virus; defense mechanism; safety education

0 引言

如果说计算机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先进生产力,那么计算机病毒就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不受欢迎”的附属品。计算机病毒原指能够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种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Internet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漏洞,为计算机病毒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网上的资源不断地增加,也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实验室安全更是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要部分。在许多课程教学中,软件模拟电路设计、工业工程模拟、仿真运行等等都需要实验室计算机的安全运行,因此实验室的计算机病毒防御愈来愈成为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工作。为了有效防御计算机病毒,维护实验室计算机的安全,本文从计算机病毒的工作原理出发,根据其演化周期,切断传播途径,实现实验室计算机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1 计算机病毒

1.1 计算机病毒的工作原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了,反病毒技术也成为人们研究的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普通用户也开始逐渐感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计算机病毒修改宿主程序,并将自身的精确拷贝或者其演化的拷贝插入其中,从而感染该宿主程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破坏过程的实现,必须依赖当前进程(即触发了病毒代码的进程)对系统中其他客体的“修改”权限。网络蠕虫的传播主要是利用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漏洞进行传播。网页病毒是一种利用软件或系统操作平台等的安全漏洞,通过执行嵌入在网页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内的Java小应用程序、ActiveX软件部件网络交互技术支持可自动执行的代码程序等,以强行修改用户操作系统的注册表设置及系统实用配置程序,或非法控制盗取用户文件,或恶意删除硬盘文件。垃圾邮件蠕虫病毒是利用电子邮件作为载体,通过发送未经许可的邮件传播的病毒。

1.2 计算机病毒的演化周期

计算机病毒具有演化周期。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

图2 2013年实验室计算机的中毒概率

1.3 实验室计算机病毒

实验室计算机是用于教学的实验设备之一,虽然高校实验室计算机不是社会公共网络上的设备,但是高校实验室中毒的概率仍然比较高,以某教学实验室为例,每年三月、四月、五月、六月和七月有5门课程使用计算机,统计2013年计算机中毒概率如图2所示,计算机中毒引起的运行障碍达到平均38%,严重时实验室50%的电脑都不能正常运行。

2 计算机安全的实现

要实现计算机安全,必须掌握计算机病毒运行的机理,不同种类的计算机病毒的运行各不相同。当计算机病毒获得执行机会,就可以对信息系统进行破坏,为此从安全操作系统中审查代码执行,确保可执行程序的完整性;发现完整性被破坏时,先启动恢复过程;限制进程权限,使启动的进程在最小特权,即使触发了病毒代码,破坏范围也只在有限的文件之内。计算机的网络蠕虫病毒可以通过人工检查,软件清除,给系统打补丁、升级,在网络中启动防火墙进行防御。计算机的网页病毒可以通过多层检测技术来实现防御,经过指定网页下载、病毒检测、病毒特征收集、提交免疫防护子系统和将安全的URL发送给最终接收用户。计算机的垃圾邮件病毒的防御过程采用多层检测技术。

2.1 实验室计算机病毒防御的要求

高校实验室的计算机运行特点是:教学课程很多;学生流动性大;使用时间密集。为此在计算机病毒防御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首先要适宜于高校实验室的教学环境。高校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是开展实验任务的具体操作人,所以计算机病毒防御要考虑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为前提条件,考虑到软件之间的兼容性,绝对不能因为安装某些防病毒软件而妨碍了学生运行实验教学软件。

其次要适宜于高校实验室的运行环境。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程日益增加,计算机的使用频次也不断提高,不同课程使用不同的教学实验软件,有可能上午和下午的课程就不一样,为此病毒防御的方法必须有效维护计算机的正常工作。

最后操作和维护必须简单。每门实验课程的学生都不相同,但是实验教师有可能是同一位,对学生的要求是完成实验任务,对教师的要求是维护计算机正常运行各种教学软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为此只有计算机病毒防御的方法简单易行,教师才有可能在短短几个小时解决问题、安置防御机制、安装好并确保下一个时间段的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软件的正常运行。

2.2 实验室计算机病毒防御的策略

由于高校实验室的计算机具有自己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基于计算机病毒的机理,从计算病毒生命周期出发,提出病毒设计、传播和运行阶段的实验室防御措施。

2.2.1 病毒设计阶段的防御

计算机病毒软件在设计时,是根据现有系统中的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

第一实验室必须购买正版软件安装,安装系统补丁;

第二加强学生在实验室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不得在实验室电脑安装自带的盗版软件。从源头杜绝实验室计算机与病毒接触。

2.2.2 病毒传播阶段的防御

实验室计算机是为实验教学服务的,一旦病毒大规模爆发,正常的教学工作将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必须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

首先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并且定期更新病毒库,及时发现病毒、查杀病毒。

其次对网络要把关,尽量减少外界上网的机会。如果有的教学需要网络连接,建立内部网络环境,一方面防止学生浏览与教学无关的网站;另一方面防止网页病毒或者蠕虫病毒等伺机入侵计算机。

第三要禁止远程操作,防止“不安全”的访问和被访问。

第四规范计算机操作,除非得到实验教师的允许,严禁相互拷贝文件,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

第五要求学生从思想道德上认识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毕竟实验室计算机是学生在操作的,良好的实验室工作素养将给学生奠定未来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全面的实验室安全观念,是高校培养具有社会安全意识人才的基础。

图3 2013年实验室计算机的中毒概率

图4 2013年和2014年实验室计算机的正常工作时间的百分比

2.2.3 病毒运行阶段的防御

病毒运行如果还没有被发现,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不仅对实验仿真的结果造成潜在影响,而且影响运行速度,造成实验任务不能完成。为了控制病毒运行:首先及时保存数据和文件,减小损失;第二密切关注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一旦发现运行速度的改变,及时通知实验室教师清理软件,整理计算机运行环境,清除病毒;第三加强安全技术教育,使学生自觉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及时删除病毒文件,对已经发现病毒的存储设备要及时格式化后,才能继续使用,在学生安全教育中把防御计算机病毒作为道德规范建立起来。

2.3 计算机安全策略的实施结果

通过在实验室建立病毒设计、传播和运行阶段的防御措施,2014年的实验室计算机中毒概率平均降为14%,如图3所示。

在每年三月、四月、五月、六月和七月有5门课程使用计算机频率最高的时间里,对比2013年实验室计算机的正常工作时间,2014年实验室的情况大为改善,正常工作时间在2013年不到60%,2014年达到85%以上,提高25%,如图4所示。这充分说明实验室内实施的计算机防御策略非常有效。

统计数据和实际工作表明计算机病毒防御策略适宜于高校实验室的教学环境、适宜于高校实验室的运行环境、操作和维护简单,不但是有效减少计算机病毒在高校实验室出现的途径,而且这种安全观念的教育为培养具有技术道德规范和法制素养的合格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3结语

孟子曾经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生产力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工业现代化。计算技术的附属产品也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是作为其中之一的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却是危害,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计算机病毒的运行原理,实现趋利避害。这同时也提醒我们,任何新兴技术都需要“规矩”,需要公开的技术规范,需要公平的社会监督,需要公正、透明的法制干预。

当计算机技术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带给课堂的是丰富、生动的形式和内容;为了使学生具备步入社会的工作能力,实验室里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带给学生训练创造和开拓思维的机会,因此高校实验室作为教学的重要实践场所,计算机病毒防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在分析了计算机病毒机理之后,提出了在实验室环境下切断计算机病毒生命周期的策略,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具体特点,实施防御机制,使计算机技术真正成为高校实验室的教学助手;结合高校教育的目标,把计算机病毒防御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技术道德素质,使他们在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时,让计算机技术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冠男,王怀峰,韩志杰,等.一种新的P2P网络病毒防御模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4):420-423.

[2] 张瑜,李涛,吴丽华,等.计算机病毒演化模型及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8(3):419-422.

[3] 盛承光.防火墙技术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9):109-111,125.

[4] 孙立权,范强锐,陆捷.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科学仪器,2008.2:126-128.

[5] 彭国军,周英骥,王泰格,等.一种基于对抗的安全软件安全性分析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11):68-73.

[6] 陈茂泽,沈昌祥.基于操作系统安全的计算机病毒防御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6(9):75-77.

[7] 张运凯,马建峰,王方伟,等.一种基于防火墙的蠕虫传播与控制模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1):33-3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