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12-05 17:54:48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篇1

关键词:创新意识;以生为本;自主探究

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我们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毕业后必然走上教师岗位。要成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拓宽教学思路,采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以化学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变革就在于它的新理念――以学生为本。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单一,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现在要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平等对话、合作建构。过去我们视学生为“毛坯”,在学校这个加工厂中进行固定方向、固定专业、固定要求的加工;现在要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根据个人爱好自由选择专业、方向。改革后的化学教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是化学基础知识,为必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个模块为选修。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把自己比作泥土。过去称赞教师为辛勤工作的园丁,但是园丁是对花朵进行修剪,除去杂草。而泥土是为花朵及其它植物提供养料、水分,更确切的描述了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的多样性要求教育与教学过程和目标也具有多样性,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课程改革是很必要的。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创新精神欠缺。我国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薄弱,正如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还属于追踪、跟踪,自主研发创新欠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全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积极鼓励、启发思维,引导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有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并了解所学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情景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和注重发展出发,丰富情景内涵,对情景的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化学课程准要求情景的创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观察和操作,主动猜想和推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其方法如下:

(一)从生活入手

从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入手,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开始,了解事物背后隐藏的化学知识,这样就给学生带了新鲜感。如‘硫和氮的氧化物’可以通过生活中天气预报关于空气质量的数据来引入。

(二)从自然、社会现象入手

自然和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与化学很好的联系起来,如‘氨 硝酸 硫酸’可与工业生产联系起来;‘碱金属――纳’可与相关钠意外泄露的新闻联系起来。

(三)从真实的问题入手

真实存在的问题能够很直接的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如‘原电池’可以由教师制作的简易原电池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流表偏转……

(四)利用认知矛盾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的矛盾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如‘燃烧条件’展示魔术‘烧不着的手帕’,占有一定浓度酒精的手帕烧着但烧不坏的现象。

(五)从化学直观手段入手

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更为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方法与以上几种方法有所交叉,可以互相结合起来应用。

二、实验改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探究思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去学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一些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的识记,即使有实验,大多数也只是单纯性的演示,往往使学生形成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习惯,而缺少了学生自己的探究思考过程,这对于形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的学习不利。在力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下,新教材着力在化学实验上做了深刻改革。

(一)探究性实验内容比重增大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实验共有13个,占实验总数的32.5%。高中化学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实验有7个,占“内容标准”实验总数的14.29%;“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实验有18个,占“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实验总数的27.27%。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掌握知识;开拓视野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多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我们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教师的教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的学主要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认为学习仅仅是到学校听教师讲一些书本知识,并记住它们;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鲜、新奇的问题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学习性思维中,并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视野之中。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适合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呈现低效性,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在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操作,需要讨论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尝试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中,在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前。先让学生独立尝试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并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法又多又好。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思维、不同能力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下列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拿软尺在所求圆的一周围一圈,看软尺的长度即是所求的圆的周长。有的同学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还有的同学拿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在学生独立探索出这此不同的方法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小组交流、概括和总结,找出测得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再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最后观看教师的课件演示,得出结论:我们刚才求出来的结果,都是圆的周长。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多一些,这个倍多一些是一个常数,叫做圆周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尝试教学的活动中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养成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在合作中体验尝试成功的欢乐。 

        .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举个例子:教学“的倍数的特征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数是的倍数,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这些数和一些不是的倍数的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的倍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

  

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考虑到这部分学习内容较抽象,运用性强,所以我在课堂中采用师生互相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或学生出一个乘法算式,对方也出一个算式,两个算式要符合乘法分配律。一位学生出:×,教师出:加上×,接着教师出:×,学生出:加上×……,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时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这个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材的重点,难点反复多次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注重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报刊上报导过这样的一则实例:在某次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某教师在进行“十几减、”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减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减得,再用减得,因此-=,这样做可以吗?”这个问题就像一枚“炸弹”,使得在场的诸位老师顷刻间开始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惊。而授课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还赞扬了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激励学生再创造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举个例子: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经过一定的铺垫后,让学生利用旧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与矩形间的关系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思考和探讨,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再让这些结果在具体的实例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例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把校园内的一块长米,宽米的长方形的空白地段设计成一个花园,其中要有圆形、方形、菱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要求:()花池、草坪、道路所占面积的比例适中;()图案美观。这样的研究性教学打破了人为编制的应用题进行机械解题训练的模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施合作学习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创新意识;研究

篮球在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篮球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篮球技巧与战术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1.1研究对象

在进行调查之前与各大高校进行联系,共选出了200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调查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

1.2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知道,在2000名大学生中,有1399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高的地位,占据总人数的69.95%,其中1399名学生有大约2/3的学生都是男生。有312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不是非常的大,但是还是对于篮球运动基本认同的,占据总人数的15.6%。还有一部分是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是可有可无的,共有203人,占据总人数的10.15%,其中大多数都是女生。最后就是对篮球运动非常不认同的,认为篮球运动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的有8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可以说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数据情况见表1。

2高校篮球教学对大学生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2.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调查知道,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篮球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篮球是一门非常自由的课程,大学生可以通过碰撞来挥洒汗水、强健体魄,而且这种自由的运动对于拓宽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有很大的帮助[1],尤其是当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是走到死角的时候,适当的运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质,深入的挖掘其创新意识,往往灵感就是这么自然地产生的。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的教育与初中、高中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大学提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模式让很多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学生非常的迷惑,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人可以去谈心,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偏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2]。但是通过篮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篮球的赛场上面,无关你是谁,你经历过什么,大家都是单纯的凭借对于篮球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在篮球活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也可能会遇到与你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会成为你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好伙伴。由此可见篮球运动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只有心灵开阔了,思维才能更加灵活,才有更多创新的想法。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他们心里是五味繁杂的,有面对残酷的社会的恐惧,有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还有面对人际交往的紧张,一旦脱离了校园的保护,往哪里走、怎么走就都是靠你自己来决定了,因此对于不同事情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运动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自发的组织篮球比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面对不同状况的应变能力与解决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一个铺垫[3]。

3如何有效的提高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1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

通过对于篮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来看,已经了解到其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因此提高篮球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首先就是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尤其是要以实践教学为重心。对于篮球而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只有能够实际应用出来才算是学有所成。

3.2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对于篮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门体育学科,篮球的实践性非常的重要,教师的教学内容将直接通过学生的实践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样单一,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引导上面而不是对于学生的教育上面,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问题,并积极的为学生解决在篮球只是和技巧上面的疑难问题,学生要依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篮球技巧与战术,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4]。

3.3注重对于篮球战术和技巧上的培养

在篮球的比赛场上面,出色的篮球技巧是一方面,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篮球战术。只有能够将篮球技巧与篮球战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打出一场漂亮的比赛。技巧是对学生身体灵活程度的考验,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去提高。而战术则是对学生智力的考验,战术不仅仅是研究比赛中的攻与守,还包括记忆能力、思维模式、逻辑分析、准确预测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篮球运动的战术对于学生有着全方面的要求,这种全方位的要求就促进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思维逻辑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要灵活、冷静、一丝不苟,还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的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在战术设定上面要以全体的利益为基础,个人得失要暂时放下[5]。总而言之,篮球战术与技巧上的培养对于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篮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一,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在社会中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邹虎成.明星效应对山东省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闫慧民.山西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3]姚如好.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366.

[4]邢佟佟.河南省平顶山市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策略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而对于国家教育而言,也应该实现创新,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学科是其主要学科之一,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就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看,教师并未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发挥教育优势。为此,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而提出系列策略建议,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性。首先,小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不仅能够在学习中创新,而且敢于接触新事物,对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有利。其次,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其养成创新思维,并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对抽象复杂的数学教学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如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作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而着手: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其更好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借助互联网,查找名师数学授课的视频,积累教学经验,进而将新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新鲜感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尽管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固定的,但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针对学生的“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作出有效解答,而并非只要学生记住即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动脑思考问题,经过思维过程,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深刻,同时有利于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与学生沟通,利用学生的方式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学习,并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思考,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其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敢于面对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如在数学问题“张红有25元,李丽有27元,共有多少元”中,许多学生的解答方式是25+27=52,但某生却提出不同的计算方式“25×2+2=52”。对此,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用于面对学生的质疑,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同时必须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如在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创建“模拟商店”,对各种物品进行标价,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思维能力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可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正所谓,创新来源于思维活动,而学生头脑处于思维状态下,也可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数学计算知识内容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题:35+35+35=?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算法进行计算。如此,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小学生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在此过程中,不仅引导小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式而解答数学问题,而且可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培养其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增强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有必要组织动手实践活动,既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所以,教师适时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是必要的,如,课堂小练习,课堂互动、益智小游戏等。在“角”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教具在黑板上画角,并标识角的类型;或者通过小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角,使学生对其进行测量,看哪个小组以最快速度完成且准确率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便是“玩”的过程,在“学中玩”和“玩中学”,可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因而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有利。

三、结语

小W数学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可推动教育进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作者认为,教师可从上述方面着手,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小学数学学科看,为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可能性,教师应抓住机会,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刘富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柳升超.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篇5

1.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为人师表,并关爱每一个学生,抓住学生爱说爱动、尊师好奇的特点,培养和加深情感的交流引导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和调动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开发思维,允许学生大胆想像,通过讨论开阔视野得取结论。讲课时要来源于课本但不拘于课本,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获得新知,懂得解决问题可从多方面去想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最好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运用提问,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课尾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且都不出学生知识经验的范围。这样的提问,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而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这个过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或制作的教具,演示和让学生亲自操作等手段,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的机会,达到使学生眼看手动,思维和动口相结合。在教学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精心组织指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领会了知识的更新与前后联系,使其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想办法找出长方形的特征。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通过测量发现一组对边相等;有的通过对折发现一组对边也相等;有的通过一边与另一边比的方法发现这个特点,还有的用撕(剪)下来的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特征。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找到了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也体验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结论可以有不同方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4.练习应用,培养创新思维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篇6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来看,不但要求人才知识渊博,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我们提倡创新教育,不但要求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要更新。中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日常生活、生产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一、优化创新环境,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客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启动创新思想,还可以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重视提出问题,支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支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支持其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中学数学----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要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三、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要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新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五、要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161-02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分析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发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应试教育转型不彻底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于教师的提问不愿意回答甚至躲避回答,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更谈不上在课下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有关化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思维比较僵化,课下学生将精力集中到海量的习题练习中,他们一般只关注题的正确解法,而对于化学问题的产生并不深究。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多以单向地传授知识为主,直接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于学生课上提问及打断老师讲课极其反感,和学生的互动性较少,并且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方式基本不开展。这样的教与学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都极为不利。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原因

1.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多以讲授教学为主,即教师完全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凭借教科书进行知识的传授,多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怀疑和猜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了。且现行的应试教育过分关注成绩,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关注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和知识,只关注标准答案,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导致其思维僵化。同时,大量的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更谈不上创新了。

2.学生思维存在的惰性。高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基础较差,在此阶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至关重要。但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仍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没有结合试验过程,而是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导致学生习惯接受现成的知识,对于化学学习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对潜在问题不能进行积极思考,在学习上产生严重的惰性和依赖性,因而制约了教学效果。

3.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差。高中学生的化学基础体系比较薄弱,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表明,创造力可以在最小的信息前提下产生。但现实是,高中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备考中,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课本,大多时间都放在化学习题的练习上,而没有动力去探究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对于信息的掌握和处理能力较差,由于缺少实验过程,高中学生对于化学公式的反应条件、生成物的构成容易混淆,过于依赖机械性的记忆,使知识信息停在混沌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模式和问题意识的产生。

4.教师的权威性影响大。教师在高中学生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多数教师在课堂中都是绝对权威,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思维的扩散。在课堂上,教师单方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参与权利,对于一些问题的质疑和反对,教师通常会以“这就是定理,记住就可以”等形式来回答,结果学生过于迷信课本、迷信教师、迷信真理,怀疑精神淡薄,创新意识的形成也存在障碍。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策

1.加紧应试教育的深度改革。应试教育作为一种选拔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忽视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现阶段要加紧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一方面,要摒弃以高分“论英雄”的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实行“宽进严出”的大学制度,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转变教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至关重要。为此,在刚开始的化学教学中,首先,要坚持低起点、激发兴趣、结合实例、附例题的方式展开化学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大大提高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甲烷的过程中,穿插烷烃甲烷沼气在农村地区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普通化学纤维简单区分等知识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扩展,并注重广泛收集化学学科的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然后郑重推出。

3.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高中化学教师要保证学生充分掌握化学知识以备战高考无可厚非,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引入,教师主动营造一种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比如,在进行“钠和钠的化合物”教学中,通过引用典型例题的方式对比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结合试验验证彼此的观点,在实践中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灵活的思维方式,化学作为实验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介绍结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掌握科学的方法。另外,教师应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适当调整教材体系结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的情境,可启发学生的思维。生动感人的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教师通过设问、提问、实验等方式,创设能激感,有吸引力的环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教学“用列举法求概率”时,课前教师可准备一副扑克牌,上课时,将同一花色的13张牌拿出来,然后提出“求从中任取一张牌为5的概率”的问题,这时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纷纷动脑思考,踊跃发表观点。教师在听取学生的讨论后,让学生上台抽牌,亲自动手探索,检验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素材.由“传道、授业、解惑”型的老师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出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可以创设如下师生活动情境来探究判定定理:请同学们拿出一块三角形纸片,过三角形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

⑴AD与桌面垂直吗?

⑵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⑶如果不经过A点能否得到折痕DE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⑷如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⑸将纸片绕直线AD(点D始终在桌面内)转动,使得直线CD、BD不在桌面所在平面内.问:直线AD现在还垂直于桌面所在平面吗?

⑹根据试验,请你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授得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学习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探究3”时,除了教材的解法外,还可提出“此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使学生面对新问题,积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可得出不同的设未知数的方法,进而列出不同的方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真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力得到锻炼,学习兴趣更浓了。

三、重视解题教学,提高创新思维

数学创新思维是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思维成果,而不是简单再现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过的解题技能。华罗庚教授也说过:“只把现成饭拿上桌,而无做饭过程,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塑造,把学生当作录音机,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信的人格和创新意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揭示数学规律。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助跳板”,加强观察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根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寻找独特的解题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视想象力的训练。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就是让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篇9

关键词:初中生 公民责任意识 思想品德课 培养

公民责任意识是伴随着“公民”这一定义而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它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和感应。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智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人,每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都应该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进行积极思考。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初中生公德意识淡薄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社会稳定的根基。经过初级思想政治教育,初中生普遍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了较强的权利意识,对社会主义新时期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理念有了更强烈的追求。但是,整体来看,初中生所具备的法律知识远不能满足现代民主法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初中生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较为淡薄。如许多人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遵纪守法的基础层面,但是他们自己在遇到不道德或者不法行为时,并不会出面制止。其次,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公民”角色,在行动中常常会出现知行不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因此,可以说,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加强公民责任意识培养。

2.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和激荡,从而给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青少年作为未来的一代,肩负着赡养父母、建设社会的重任。社会的发展要求青少年群体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承担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挖掘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巨大的责任潜能,激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等良好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庭感恩、对集体负责的人。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与公民责任意识培养中的某些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不但可以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对自己负责,还能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因此,可以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策略

1.明确思想品德教学理念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公民意识知识,还要关注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使学生通过知识应用、现象思考去完善自身人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认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

2.丰富公民意识教学内容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单纯好动等特点,单纯的课堂教学和教材教学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社会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拓宽公民意识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找准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着力点,对初中生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现有教学资源,在真实、生动的案例中渗透法律和责任意识教育。如在七年级上冊(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保护自我”一章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山西黑砖窑”、邪教份子伤人事件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砍杀小学生事件,教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判断身边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智慧保护自己。

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公民意识教学效果,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摈弃传统的单纯的以理论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点,灵活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来教学。就目前来说,常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榜样示范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不论是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进行教学设计,将公民责任意识培养贯穿教学目标、策略和评价的全过程。如在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做意志坚强的人”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曼德拉、张海迪、桑兰等名人事例,教导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念,从挫折中领悟人生。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磨炼个人意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个人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理解。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促使学生开展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对学生学习和公民责任意识培养来说,都是有利的。

4.利用社会实践,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理论教育,难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学校和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责任教育时,以课堂为基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丰富学生阅读,增强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就目前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行的社会实践形式有研究性学习、参观访问、参观调查、社会服务等。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来审视一切,让学生通过自身观察了解社会、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增强社会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社区法律宣传服务中,教师可以结合法律尊严、社会责任等知识,让学生明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责任意识。

5.打造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打造教育合力,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提高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校及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在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突出公民责任教育。需要指出的,在教育合力打造过 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公民责任教育。其次,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家校联系方式为桥梁,建立家校互访制度。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向家长讲述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传授相关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通过密切联系,了解学生思想问题,努力将学生问题控制和消灭在学校和家庭环境内。再次,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责任意识教育的大环境,提高学生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篇10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实践操作

一、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创新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潜在的创造力,首先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知识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探索空间。

曾有一本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位教授在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时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着生在什么位置?让学生第二天来解答。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可见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是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就差了一点。这与平时教学观念有关。可见没有创新观念、不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创新意识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它的两条直角边长。得知后就能说出斜边的长,对此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都抢着说出较大或者较小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看老师能不能说出它的斜边的长,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求问:“为什么老师您能说得又准又快呢?其中有什么奥秘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被激发了起来,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两条直角边与斜边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顿时唤起学生创新的意识。

三、提倡质疑问难,萌生创新意识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难,那么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在积极活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有学生提出“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游戏要画一个大圆怎么画?”;也有学生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是不是一定要装在圆心的位置?”;“为什么说‘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句话是错误的”等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表扬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精神,接着放手让大家充分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对学生暂时无法解决的疑难进行释疑。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释疑”,而且通过质疑问难,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进一步理解,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并养成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萌生了创新意识 。

四、引导发散思维,锤炼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既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又是创新意识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训练时要注重开导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猜想);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与创新解法可能性就越大,锤炼学生创新意识的机会就越多。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画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启发学生连接AC,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最后写出解题过程。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发散思维,锤炼创新意识设计下面的思维层次:

(一)若ACBD,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

(二)若AC=BD,则四边形EFGH又是什么图形?

(三)要使四边形EFGH分别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则AC与BD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四)若将四边形ABCD改为矩形、菱形、正方形和等腰梯形,则相应的四边形EFGH分别是什么图形?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讨论,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发现决定“中点四边形”的是原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锤炼创学生的新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思维层次,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标新立异”。然后进行集中思维,经过比较鉴别,多中选优。这样既能梳理知识,巩固知识,又能开拓了思维的广度,促进了思维的发展,锤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重视实践操作,提升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并指导学生在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