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3-06-21 09:43:01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学习型组织;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70-01

一、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技能型人才,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从而让学生受益、让教师受益,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从而使学校能够长远发展下去。

(一)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着力培养的是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优秀文化和课程,使学生了解到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从而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制订并执行好学习计划;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采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或者学徒制等培养形式,训练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并熟练运用,让学生切实学习到一项专业综合技能;学生也通过接受企业技师指导或到企业具体岗位进行实践,使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使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与社会实际脱节,往往缺少实践能力,不能时时了解企业最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社会经济最新形势的变化等,导致教学偏重理论而缺实践,不能与社会接轨,“纸上谈兵”,或者即使注重实践也是过期的实践,不能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能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具体模式及人员需要情况,通过与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共同探讨,可以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其理论技能,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三)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通过校企开展深层次合作,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调整专业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培养社会和企业都满意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能有更长远发展。

(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为企业量身打造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从而使企业节省大量的职工培训成本和时间,学生不管是实习期间还是分配到企业工作后,直接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为企业创造出价值。同时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也能有效提升其社会形象和知名度,从而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必须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一)打造学习型管理队伍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原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将难以适应专业模式改革。打造学习型教学管理队伍,通过组织、参与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使教学管理者了解校企合作的最新动态,让深厚的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实践能力相结合,从而进行科学的管理,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推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激励和扶持政策,促使教师加强技能学习。同时提供条件促进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师乐于从教、乐于改革,从而把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

(三)打造学习型班级

与传统班级相比,学习型班级里成员具有更强的进取心、团队感和实践能力。通过打造学习型班级有利于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去设计教学环节,形成较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通过制定一系列奖励和扶持政策鼓励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全面发展。其次,各系部要努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引进企业的人力、物力,同时全力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最后,要进行广泛调研,经常性掌握行业发展数据,邀请企业人员指导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共同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篇2

关键词:教代会;代表职权;民主管理

教代会代表职权的全面落实是衡量一个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上海电力学院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从1983年的第一届教代会开始,到即将举行的八届三次教代会,整整26年的时间,记录了我校教代会制度建立、规范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记录了教代会作用不断发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全面落实教代会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等四项职权,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工源头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

我校党委从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高度出发,始终重视以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为基本载体的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校党政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是党扩大基层民主和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维护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的基本保证。民主管理、监督工作是积极推进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塑造高效、透明、公开、服务的行政运作体系,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不仅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推动学校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且能完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促进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一、教代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学校党委重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不断发掘教代会制度的内涵,使教代会代表充分行使审议建议权、通过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让广大教职工不仅知校情、议校政、督校事,还能评领导。为保证教代会代表的源头参与,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审议权、表决权和评议权,学校坚持每年召开1―2次教代会,凡是学校办学思想、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住房补贴等事项均经教代会代表讨论、审议、通过。对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以及涉及社会公众服务的规范等方面做出决策和行使监督职能。进入本世纪以来,教代会制度建设成为重点。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进行民主管理监督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2002年1月,六届一次教代会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暂行办法》,并对党政领导个人和领导班子进行民主评议。2002年5月,六届二次教代会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电力学院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04年11月召开六届五次教代会,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以86%赞成票通过《上海电力学院住房补贴货币化改革实施办法》,12月初开始实施。2005年12月召开七届一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实行二级院系务公开的暂行规定》、《上海电力学院校务公开评估制度》、《上海电力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评估制度》、《上海电力学院教代会代表巡视工作制度》。2006年12月召开七届二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关于提案工作的实施办法》(简称365天提案工作制度),并进行了第三次校级党政领导干部民主评议。2008年12月八届二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办法》,第四次进行校级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实行了民主评议结果的全公开。

注重在教代会闭会期间发挥教代会代表的作用。有关学校及教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均先征求教代会各代表组长意见,后在教代会主席团扩大会议上讨论审定。如《关于校聘骨干岗位实施办法》、《上海电力学院人事争议处理办法》,等等。特别是2006年12月推出的365天提案工作制度,为教代会闭会期间教职工建言献策搭建了“全天候”平台,是将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和平时提案结合起来构建长效机制的一种新的尝试,教代会代表随时可以就所发现和思考的问题及建议形成书面提案提交,提案工作小组定期进行讨论。凡符合教代会提案立案的,由教代会审议后给予落实,不符合立案的,也给予答复。例如,在学校两校区办学过程中,学校通勤班车的具体安排成为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学校也就及时通过教代会代表将相关政策及具体情况告知教职员工,并征求教职工意见,不断改进班车安排,提高效率。此项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各级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还可以强化教职工参政议政的主人翁意识以及代表意识,为提升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层次和水平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校(系)二级教代会是学校教代会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渠道的拓展。二级教代会可让更多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实现民主监督的“零”距离。随着学校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深入推行和逐步完善,各院系有了更多的自。二级教代会的建设及整体工作水平就成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点。2002年5月召开的六届二次教代会正式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范了学校二级教代会的工作。为使其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八年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工会的具体指导下,各院、系以及校产业部门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各院、系分工会的积极运作,全校普遍建立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二级教代会的制度。议题的设置紧密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教职工共同关心的话题,有些部门还作了提案征集工作,如今全校二级教代会召开率已达100%。各分工会精心筹备,规范操作,以及教职工代表的积极参与保证了二级教代会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发挥并完善了二级教代会在基层的作用,夯实了全校工作的基础。

二、民主评议党政领导有序推进

2000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任务,《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教育工会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高等学校的意见》中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特别是对学校重大问题的审议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的要求。

我校属地化以后,为更好地服务电力融入上海,校党委提出了“把教代会民主评议校领导作为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重大举措,争创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工作目标。校党委认为,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既是教代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校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对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检验。校级领导班子开展民主评议工作,有利于在全校建立有效的干部民主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 有利于推进全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有利于完善我校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而要贯彻落实全总和上级党委的要求,真心构建学校民主管理工作体系,最有力的举措是校级领导班子率先行动,作出表率,就各自的分管工作向教代会述职,接受代表评议,是广大教职工对校领导分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行使监督权的一个重要形式与途径。特别是突破当时高校民主评议行政领导的界限,党委领导身先士卒,主动提出接受教代会代表评议,自觉地把自己放在群众监督之下,成为高校系统的一个亮点。而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的校工会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发挥作用,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科学运行机制的建立作出贡献。总之,我校是在上级党委有要求、学校内在建设有需要的背景下,开始了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的尝试和探索。在征得上海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党委和市教育工会的同意后,2002年1月我校六届一次教代会率先开展了教代会民主评议学校领导班子和校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全体代表对学校领导班子以及党委领导、行政领导进行无记名民主评议。2004年3月六届四次教代会第二次开展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在原有做法的基础上,又增加20多名普通教职工列席会议并与代表一起参加民主评议;2006年12月七届二次教代会第三次民主评议,增加新进教师代表31人聆听领导述职并参加民主测评。2008年12月八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办法》。按新《办法》实施的、由全体教代会代表以无记名评议方式对学院7位党政领导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得票结果多媒体同步播放,实时亮给全体代表,受到教职工的称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在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全体教代会代表发扬主人翁精神的积极投入中,教代会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工作有序进行。经过校党政领导在教代会上述职述廉真诚交流,教代会全体代表认真评议,以及评议意见的规范反馈,我校的民主评议工作赢得信赖取得成效。特别是八届二次教代会130多名代表对7位校领导的述职述廉进行无记名民主测评结果的全透明,保证了教职工代表评议权的落实。

四次民主评议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教代会四项基本职权中较难落实的一项职权――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充分显示了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办法》的从无到有、评议结果量化细化处理等刚性且细化的规定,不仅落实了教代会民主评议权,拉近了群众与领导的距离,激活了民主办学的机制,而且推进了校务公开工作的深化,同时促进了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更好地做好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又为撤免不称职的干部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实践表明:思想层面充分发动,操作层面认真筹划,使得民主评议不仅评出了领导干部的干劲,促进了领导班子建设,使他们今后更好地履行职责,也评出了代表的水平和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让教职工代表感受到了平等参与、民主监督的氛围,激发教职工关心和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对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干部民主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完善我校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校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化

在多年来开展校务公开工作的基础上,我校为了进一步发挥校务公开在实现民主办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检验校务公开效果,根据我校实际,教代会通过了校务公开评估等多项制度,并形成了学校每年向教代会提交校务公开工作报告的做法。2005年至今,学校每年均通过教代会向代表报告我校校务公开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巩固、深化校务公开工作的设想。并向教代会代表发放“校务公开工作意见表”,听取代表对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教代会代表在对我校校务公开工作进行无记名评估的同时,可以提出下一年的建议。2009年,学校教职工代表对我校校务公开工作评估结果为:对我校校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评估的满意度为97.33%(2008年为86.79%);对我校校务公开制度建设满意度为94.6%(2008年为81.22%);对校务公开形式评估的满意度为92.4%(2008年为76.41%);对校务公开的主要内容评估的满意度为85.9%(2008年为73.33%);对我校校务公开的效果评估的满意度为89.2%(2008年为80%),结果可见: 各项指标满意度与上年度的测评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说明校务公开工作成效,而教代会代表建议所体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表明了教职工对校务公开关注度的提高以及民主管理监督意识的增强。

为推进学校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加强二级院(系)务公开,从2005年开始实施我校二级院(系)务公开工作制度的暂行规定,并把民主评议中层领导干部作为两级教代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两级教代会质量的抓手,要求二级院(系)干部坚持“依法公开、求真务实、规范管理、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原则,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探索二级院(系)管理与改革的新途径,把院(系)建设不断推进到更新、更高的水平。

教代会代表四项职权的落实,提高了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体制中的地位,提高了学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工群众对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形成了不同层面全面推进教职工群众民主政治、经济生活、精神文化权益全方面维护,教职工以源头、整体、根本上广泛参与,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我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硕士单位授予权,校园建设取得进展,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在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基本实现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目标,体现了坚持抓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的良好成效。获得了上海市总工会授予的上海市民主管理百家示范点、上海市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篇3

关键词:学校 教职工 民主管理

一、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建设的要求

1.领导班子的民主作风是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

要做到民主管理学校,很重要一条是领导班子成员坚持整分合原则,分人分权分责,使大家有职有权有责。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虽然校长的权力扩大,但并不等于教职工民力的缩小。实行校长负责制必须提倡民主集中制。作为校长“,赤膊上阵”的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不仅使自己不可能从琐碎的事务中摆脱出来,主动地去考虑一些关键性问题,而且使得政教、教务、体卫、总务各部门的同志产生依赖性,丧失责任感,因而也不可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得力的助手。如此恶性循环,作为校长将永远陷于被动而不能自拔。而且因为干预了总务、教务、政教、体卫、团队等中层干部的事,不但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而且会使他们不知所措,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应该努力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都能以人民教育事业为重,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分人分权分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有工作争着干,有困难一齐上,有责任敢承担,有荣誉互相让,有问题立即通气,共同磋商。这样才能提高整个领导班子的能力与水平。

2.群众参与管理是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环节

要做到民主管理学校,必须发动教工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学校的重大决策是否让教工参与讨论,是否得到教工的认同,实行起来,效果是不一样的。怎样才能使教工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呢?我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来实现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是在党委领导下,教职工实行民利,参加民主管理的一种正常渠道和法定的基本形式,担负着对学校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审议,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作出决定,监督评议干部等职责。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实现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要认真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教职工当家做主的民利。如在我们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教代会,每次教代会,我们对教工的提案都十分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四种办法加以解决、落实或答复。一是能办到的马上办。二是暂时未能办到的,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去办。三是方向对头、但不完善的,需要不断坚持、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四是有些问题教工不清楚的或误解的,就在教工大会上解释、说明。这样条条有答复,件件有落实,教工十分满意,乐意参与讨论、决策。教代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发表议论的最好场所。在这个“群言堂”里,只要校长善于引导,正确对待,就能为校长的集中提供坚实的基础。

3.民主监督是实施民主管理的必经之路

任何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领导者的民主意识,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得以实施。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集思广益,充分论证决策是否科学,方案是否可行。这就需要建立对学校产生影响的外部的和内部的监督机制。(1)发挥学校教育工会、团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密切学校与教师的联系。学校应当重视校内群团组织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拓宽民主渠道,广聚群策,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开展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在工会、团委等部门设立“合理化建议卡”,“意见簿”,“校长信箱”等,经常收集教职工们的意见和要求,由工会负责具体工作,及时向学校领导班子汇报进行处理,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也可对学校的管理实施一定的监督。(2)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作用,保证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以检查、教育督导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校的教师管理进行掌控,保证管理的高效、合理。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进行帮助、指正。

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途径

1.座谈会。学校及时召开教师座谈会、中青年教师座谈会、总务后勤人员座谈会等,使学校领导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教职工的思想状态以及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校长信箱定期向教职工征集意见和建议。

3.民主评议干部、实行群众监督。

4.认真采纳合理化建议。采纳教代会的意见是学校实行校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的试金石,是教代会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学校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在参加学校事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凡是涉及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在出台前要广泛听取教代会和教职工的意见,在涉及人、财、物管理和群众关心的敏感问题上,要依法行事,照章办事,增加透明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热情。

5.加强工会干部和教职工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使教职工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只有这样,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才能不断地迈上新台阶。

6.成立劳动争议协调小组,工会负责人参与其中,并起到重要作用。

7.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是学校民主管理的深化。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让学生管理自己的事务,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是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内容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民主管理进一步深化的表现。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使学生干部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者。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主动采纳学生的好建议,并做到及时反馈。第三,要放手让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三、总结

综上所述,要实现民主管理新突破,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指导工作,全面提升执行力。针对学校管理体制创新做出积极的调整,增强统筹协调的能力,处理好领导、管理和服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的关系,处理好阶段性重点工作的协调发展,经常倾听师生员工的意见,实行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加强制度政策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学校的工会工作发展要始终坚持从校情出发,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既要积极进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不能脱离实际条件,各项工作都要注重实效,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篇4

高校学生管理用一种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束缚,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统一的制度,学生以“生存”为目的去记忆和占有知识。西方学者达拉里对此进行了论述,“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人的精神属性”。这样的高校学生管理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

二、依法保护学生主体权益是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历史悠久,在学生主体权益法治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开始走向法治化建设的道路。“70年代中期,有的国家(如比利时1974年,意大利1974年,法国1975年)第一次通过了旨在确保教育管理民主化和保证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其他社会各界通过专门性机构广泛参与学校管理的法律文件。而后其他各国也纷纷效仿,到7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颁布了法律”。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以法律为依据,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不仅规范化,而且透明度极高且程序严格。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比如:斯坦福大学1920年实行的“荣誉制度”鼓励学生增强自我信任意识,建立师生的双向互信机制;选课制在美国高校普遍实行,由此学生可很好地行使参与管理的权利;还有威斯康量大学史蒂文斯波因特分校的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制度。这些高校个性化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严格的法律基础上的,但并不是没有界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如: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对学校管理提出批评和建议,还首次明确学生可由正常渠道向学校和政府反映有关切身利益问题的权利;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受教育者包括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有一些内容涉及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问题。

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做出了最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制度。文件对学校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制度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从组织制度方面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加以保障。二是学生参与学生团体的权利和自由。文件规定学生可组织和参加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三是明确了学生对有关处理决定的申诉权和参与权。文件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有异议时,也可以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学校和教职员工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也可以提出申诉或者提讼;此外,还赋予学生参与处理的权利。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才刚起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法治化道路还很漫长。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建设主要应体现以下原则:

其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遵循实体合法性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实体合法性是指制度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从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看,存在着与国家法律和法规相抵触的问题,特别是在学历和学位颁发、勒令退学以及开除学籍等方面的规定有此现象。比如,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必须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规定存在、打架斗殴、发生和考试作弊等问题的学生将被勒令退学和开除等;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规定对学生罚款,而罚款行为是典型的违法行为;学生管理制度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失衡的问题;学生管理制度道德色彩浓厚的问题,以道德的名义对学生个人权利进行规制,对学生个人权利和私人生活造成过度的侵入;等等。

其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遵循程序合法性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仅应体现在制度的制定方面要遵循程序原则,高校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及时公布,对学生管理制度内容应做出相应的解释,而且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在制度的执行方面遵循程序原则。从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看,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正当程序,缺乏广泛听证与讨论以及民主与监督的程序等。一些高校在制度的执行中缺乏正当程序,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没有给学生以应有的申辩权,没有执行听证程序。其三,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体现可操作性原则。我国有关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多数是原则性条款,可操作性不强。高校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规范性文件。这样做既应考虑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又不能违反“上位法”,规范性文件的可行性和效果必须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的法理分析和实践检验。

三、扩展学生主体参与管理的内容是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本然要求

第一,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都是主体,这就决定了学生参与管理内容的广泛性是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本然要求。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参与高校层面管理决策、参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和参与高校后勤管理等。在高校层面管理决策中要建立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学生能真正参与高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应由学生公开民主选举产生,向学生代表大会负责。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的权利组织机构,应在校级和院级管理部门派驻学生代表来参与管理过程,学生代表参与行为要向学生代表大会负责。在西方国家大多数高校的董事会、评议会和校务委员都有学生代表,学生代表代表学生发表意见。比如,英国大学学生理事会成员可以列席学校的行政会议和学术委员会会议,并可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学生代表占法国大学理事会人数的1/3以上,且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学生事务涉及学生利益,最适宜学生参与。对于学生事务,学生应全面和直接参与。如:与学生事务相关的组织机构都应有学生代表;与学生事务相关的管理制度的制定都应有学生的参与;所有涉及学生的奖惩评定都应取得学生的认可;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和学生活动都应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咨询、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很多学生事务基本上由学生自主管理,比如学生学业辅导、学生就业辅导、社团组织管理和学生活动管理等。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在西方国家高校管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一方面是参与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和选择学习进度等事务,另一方面可参与对教学工作的评价。采用选评模式参与高校教学管理,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中进行平等交流和友好协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我国高校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权利,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评教制度,使学生能够参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主要包括图书馆管理、宿舍管理和食堂管理等方面。美国高校的后勤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学生。一方面学生自治组织要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另一方面要招聘大量在校学生,以勤工助学方式参与后勤管理。后勤管理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我国高校也要加大力度建设有关学生参与学校后勤管理的制度,让学生直接参与图书馆管理、宿舍管理和食堂管理等方面的后勤管理工作,以便在参与管理的活动中做出更为合理的评价和提出更为有效的建议。

第二,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这决定了学生参与管理内容的层次性是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本然要求。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可以分为初级层次、中级层次和高级层次,其中“初级层次包括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等,中级层次包括行使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等,高级层次包括行使决策权、表决权和投票权等”。

一是以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为核心的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学生缺乏权力意识和参与意识。所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大多数属于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等初级层次方面。比如校长信箱制度、校长热线制度、校长接待日制度、校长见面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等。这些制度可以使学生认识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权力意识和参与意识。但是,如果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仅仅停留于这些初级层面,就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而通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充分发挥。

二是以行使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为核心的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方面。以行使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为核心的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意识,加深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理解,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比如:学生听证会制度,高校的重大决策和长远发展计划与高校学生利益息息相关,听证会制度有利于征求利益相关者对决策的利益诉求。此外,还有学生评议会制度,学生评议会制度是由学生对相关部门的业绩进行评价的一项制度,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作为对学校管理者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篇5

【关键词】教师;院校管理;作用;评议会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重视发挥教师在院校管理中的作用分不开,在西方发达国家一流大学中尤其重视发挥教师在院校管理中的作用。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es W. Eliot)曾经指出,大学是教师的集合体,是知识的仓库,是真理的寻求者,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他认为,要把哈佛办成高水平的大学,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和一流的教师。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一流大学中教师在院校管理中的作用,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师评议会是指大学中的高级学术委员会。教师评议会负责院校的学术事务,而董事会则负责院校其他方面的事务。教师评议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学术政策,解决学术问题,监督学术活动、学生评估及招生,监管学位授予等事务。

教师评议会的法律地位应根据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的不同特点而定。有些公立院校的教师评议会是根据州立法建立的,如波多黎各大学的教师评议会。私立院校一般由董事会决定建立教师评议会或学术委员会。少数院校教师评议会是根据院校行政管理层的决定设立的,如斯坦福大学的教师评议会。1904年,斯坦福大学董事会发表《关于教师组织的条款》(the Article of Organization of the Faculty),建立了由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Academic Council),首次正式在大学管理中听到教师的呼声。

教师评议会制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评议会的人员组成问题,尤其是选举成员与非选举成员的比率、教师成员和非教师成员的比率;2)决策制定过程中教师评议会的权力;3)教师评议会分配给其下属机构的权力;4)教师评议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5)教师评议会与学院和系的决策机构之间的关系。下面以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以下简称为加州大学)教师评议会为例,对教师评议会的具体运作情况进行分析。

加州大学是一所公立高等院校,其前身为“加利福尼亚学院”。1868年,加州议会通过了由加利福尼亚学院董事会成员起草的“大学法案”,加利福尼亚大学正式成立。约翰·乐康特(John Leconte)是加州大学聘请的第一位教师,被聘为物理学教授。到19世纪末,加州大学在本科生、研究生和教授人数方面都居于全美大学前10名。加州大学的学术评议会(the Academic Senate)是根据《1868年有机法》(the Organic Act of 1868)建立的。本杰明·惠勒(Benjamin Ide Wheeler)就任校长之前,向董事会提出了四个条件:1)校长是教授和董事会之间的惟一交流渠道;2)校长是惟一可以提出对教授聘请、解雇及调整工资建议的人;3)董事会应全力支持校长的工作;4)校长应该在董事会监督之下指挥全校教工。惠勒就任加州大学校长后,学校迅速发展。惠勒校长聘任了大批的教师并赋予教师管理院校一定的权力。他经常召集教师商讨院校管理方面的大事,讨论研究资金的分配以及编辑出版物的质量等问题,建立了教师聘任和晋升的同行评价体系。这与当时大学董事会的章程不符,当时教师在院校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教授们非常不满。在惠勒校长任职后期出现了被称为“伯克利革命”的事件。当时大学聘任的一些杰出教师呼吁,在院校管理中应该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力,要更多地倾听教师的呼声。1920年,教师和董事会达成协议,将校长、董事会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正规化,赋予了学术评议会在共同管理中的权利,规定学术评议会有权制定自己的规则、自己选举成员和组成委员会。这些内容由董事会常务会(the Standing Orders of the Regents)通过,并一直延续至今。

加州大学的学术评议会和各分校的学术评议会(Divisions)为教师参与院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教师的呼声通过教师评议会下设的常务委员会(the Standing Committees of the Senate)、学术委员会(the Academic Council)和学术会议(the Academic Assembly)及其分支机构反映到院校的决策过程中。

加州大学学术评议会法(By- law)和规章(Regulations)规定了学术评议会的结构组成及各机构的职能。加州大学学术评议会由学术评议会会议(the Assembly of the Academic Senate)、学术委员会(the Academic Council)、评议会会议常务和特别委员会(Standing and Special Committees of the Assembly)、各分校的学术评议会(Divisions of the Academic Sen-ate)、各分校的常务和特别委员会(Standing and Special Committees of the Divisions)、各分校的教授会(Faculties of Divisions)等下属机构组成。其中,学术评议会会议是立法机构,学术委员会是核心机构。学术委员会下设许多分支机构负责各方面的具体工作。

加州大学学术评议会建立以来,不仅对加州大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领域学术评议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s)认为,1920年加州大学关于教师参与共同治理的协议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加州大学根据这些协议建立的共同治理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其他主要的公立和私立大学创造了一种可以效仿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篇6

对于教育议事会的全面理解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育议事会是由学校主办成立的一个教育协商组织,或者说是一个谋划学校发展的智囊团,它的成员不仅有本校人员(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学生家长,还有社区代表、专家学者、学校共建单位和行政代表等等。第二层次,教育议事会是一种制度设计,它体现了现代学校制度民主、开放、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第三层次,教育议事会开启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机制,它是衔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是附属于社会的一个组织体系,是社会的一部分。通常,我们谈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教育议事会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联动互通,使学校冲破自己的围墙,主动融入社会并携社会之力办学。

教育议事会是一个致力于学校发展的学校和社会各方人士多方观点和利益协商融通的开放机制,其开民主办学之新风。民主是教育的条件,同时也是教育的结果。只有坚持民主办学,纳民意、聚民智,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一般来说,民主理念包含三个核心:人人平等、个体自主、参与公共事务和多数决定。民主理念下的学校办学,可以广开言路,为各方人士提供利益主张、表达和协商的机会,进而可以达成共识,增进和谐,促进学校的发展。教育议事会就是实现开放办学、民主办学的一个有效机制,学校中的每一个教职员工、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他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教育议事会这个组织参与学校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为学校出谋划策。教育议事会改变了以往学校管理主体单一、“闭门办学”所产生的弊端,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能。教育议事会具有沟通与协调(为学校与家长、社区等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搭建了平台)、建议与参谋(对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指出问题和建议)、监督与评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等多方面的功能。可以说,学校的大事小情,教育议事会都可“过问”,并行使自己的权利,以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二、 教学“议事”:开放教学管理的内在要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开放教学是开放教育的基本要素,其要求学校管理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教学理念的开放认同、教师教学技能的开放切磋等方面恰当而深入地借力于社会的资源为其所用,以此促进学校教育的开放。

开放教学管理体现了现代管理理念,强调教学管理制度所涉及到的人、财、物、事、时、空等各种要素的开放性;强调教学管理的互相制约性,即教学管理者同时也是被管理者;强调教学管理的多维性,即学校和社会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相关利益主体都可以从自身立场、视角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发表意见和主张。

实施开放教学管理,必须发挥教育议事会的职责和作用,即教学“议事”。教育议事会作为一个协商组织,其在开放教学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辅助作用。教育议事会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辅助组织,其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教师学习研修、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相对于教务处而言只能做一些辅的工作。二是评价作用。教育议事会对于学校教学管理的整体工作进展和成效做出客观性评价,为提高教学管理实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教育议事会委员中的专业委员(即有教育专业背景的议事委员),包括来自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市区级的教研员、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和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等。专业委员可发挥他们自身的专业特长,围绕教学开展各种“议事”活动,即深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课堂之中,通过参与管理事务、听评课、参加校本教研等教学活动发现教学管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指导。

三、 议事委员:开放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和促进者

开放教学管理必须凸显管理信息的全纳性和管理决策的专业性。对于一项管理工作,学校应该充分吸收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由管理的决策层做出科学专业的决策。对于学校教学管理而言,议事委员是一支新生力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工作之中,并且以多维和专业的视角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管理的有效开展。

需要指出的是,开放教学管理中的“开放”并不是绝对的,它是有限度的。开放教学管理的核心要义在于“让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学校教学工作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它的实施者是教师,实施对象是青少年儿童,核心内容是围绕调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达成教与学的目标。实施开放教学管理的旨要在于减少教学管理的制度成本,挖掘和调动各方面资源参与教学管理,进而激发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学校绩效目标。因此,若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这个层面来讲,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参与者,他必须对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必须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因此,对于议事委员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议事委员都可以参与教学管理中任何一个层面的工作。只有具备教育专业背景的议事委员,即专业委员才能深入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专业的指导。具体而言,专业委员开展的教学指导活动可包括如下内容:①听课和评课。专业委员通过听常态课、公开课、研究课等来了解教学样态,在此基础上参与评课,协助进行教学诊断和教学评价,提出教学改进建议。②参与校本教研。专业委员根据专业特长参加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研究,为校本教研提供必要支持,以促进学科教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③参与、指导和帮助教师围绕教学开展科学研究。专业委员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展开行动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使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通过教学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推动教学改革。④协助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例如,专业委员可深入教师群体,了解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需求,这进一步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四、 突破:开放教学管理的初步成效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篇7

一、指导思想

我校200*—200*年学年度民主评议行风校风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纠建并举,惩防并重”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反映的热点问题,以评促改,以评促教,以评促建,着力解决我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内部管理,净化育人环境,不断推动我校教学质量和内部管理稳定、文明、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集中民主评议行风校风工作,使我校管理更加科学民主,教师行为更加规范,行风校风进一步好转,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更加深入实施,家长、学生和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对我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评议重点

1、依法办学情况。对照《义务教育法》,评议是否依法依规建校、办学、办班,开展教学管理活动;是否违反规定举办或参与举办收费提高班、补习班、特长班;是否违反规定开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等。

2、严格执行招生政策、规范收费行为情况。包括有无参与中介机构违法招生、虚假招生广告和违规招生情况;是否严格执行“一费制”、“公示制”,有无违反收费规定自立项目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以及违反自愿原则强制收取服务费用,强制学生统一购买保险、教辅资料、校服等;有无违规收取班费、清洁费,以及向违规学生罚款,向通学生收取住宿费等现象;是否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每期期末是否按照据实给学生结算代管费用,多余费用是否及时清退学生等。

3、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包括是否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无治学不严谨、教学不认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对学生缺乏关怀甚至体罚、岐视、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有无侮辱、猥亵女学生现象;有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现象;有无参与现象;有无强迫学生搞有偿家辅、向学生家长索吃、收受礼品钱物现象。

4、学校民主管理情况。主要是看学校管理是否公开、透明,学校重大问题是否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尤其是学生的财务管理、用人管理、招生管理、评职晋级、评先选模、物资采购、基建工程招标是否公开、公正。

5、学校安全管理情况

主要是看有无因工作失职,不履行一岗双责,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现象,有无不坚守工作岗位,敷衍塞责现象,有无师生参与>>>>等组织现象。

四、评议方法和步骤

评议工作坚持“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的方针,采取分级负责,广泛参与的形式。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政干部、学生家长、离退休干部等具有代表性的人员中聘请行风评议员。通过开展自查自纠、交叉检查等方式,从查找学校在校风和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摸清情况,剖析原因,有的放矢的进行整改,促进我校行风和校风的明显好转。

民主评议行风和校风自200*年10月至200*年9月,分三个阶级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200*年10月——12月)

1、召开行风评议工作动员会,部署民主评议行风校风工作,制定评议方案,聘请行风评议员,行评员明查暗访,收集情况。

2、向社会公布行风评议监督电话和设立意见箱。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利用广播、标语、校园网、板报等形式宣传民主评议行风校风工作,动员广大教职工人人重视行风校风建设,主动参与评议活动。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200*年1月——200*年4月)

1、组织我校教职工认真学习行风校风建设有关资料,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2、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评议重点进行自评、自查自纠。

3、行风评议员调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汇总分析,形成评议材料。

4、宣传报道行风校风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师德高尚的优秀教职工,并对继续搞不正之风者予以通报。

第三阶段:评议整改(200*年5月—200*年9月)

1、召开行风评议会议,汇报自评、自查自纠情况,行风评议员根据测评调查情况,提出评议意见。

2、认真落实整改,根据评议意见,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写出整改报告,把整改情况向评议员和社会及时反馈。

3、跟踪检查,组织相关人员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整改措施具体落实,使我校校风、师风、行风有明显的改善和好转。

4、召开总结会,宣布评议整改结果。

五、具体要求

1、各处室、年级组及全体教职工要高度重视民主评议行风校风工作,严格对照相关规定和条例切实规范自身言行,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确保民主评议行风校风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校要按照县教育局统一安排,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开展自评自查自纠,及时整改问题。

3、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我校要紧紧围绕评议重点内容认真开展行风、校风建设,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篇8

积极构建学校、家庭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同步”、教师和家长教育达到“同心”、学校和社区教育达到“合力”,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组织建设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2、规范过程管理

(1)领导小组定期专题学习研究,更新工作方法。

(2)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发挥代表在学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监督权、参与决策权。

3、采取有效措施

(1)建立家庭与学校的绿色通道

班主任设计发放家校热线联系名片,向每一位学生家长公开所任教语、数、英学科 老师的联系电话。

学校将执行家长开放日制度,体现学校办学开放性。每学期组织两次家长会,通报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家长可以向相关领导、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可以相互之间交流教子心得,可以提出对学校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2)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根据学校工作实际不定期的邀请家委会主任或成员参加学校行政会议,到校督促学校教育教学的规范运作,了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内容,并向学校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搞好各项工作。

(3)建立家长评价的运作机制

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为家长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提供平台。并将意见、建议反馈给教师,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学校政教处负责搜集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心得,以总结推广成果经验。

4、完善工作机制

(1)健全家委会工作制度

① 专题例会制度

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举行2次例会,广泛征求家长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建议。

② 对口联系制度

为了让家长更充分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家委会成员可以深入到学校,了解学校教育教学、保育保健和组织活动等情况,并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努力为孩子创设更为优质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2)创造多元化联系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多样化的家校联系方式。可以通过座谈、电话联系或个别交流等形式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家访形式也可用走访、家校路路通、电脑网络等不同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不断强化“共同教育”的观念。

(3)建立家校工作建议箱

学校制一个家长建议箱,由家长委员会负责,及时将建议和意见加以汇总。针对性提出建议,提请校方予以考虑;而教师需要家长配合的建议和意见也加以汇总提请家委会加以考虑、配合。通过开展家长信箱解答活动,加强家校的相互配合,才能同心同德,将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4)提出家校工作新举措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篇9

关键词:学校管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学生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下,很多学校存在着管理质量较高,学校管理实际作用较差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表现,能够真正展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将基于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与浅见。

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的价值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有助于教育服务意识的增长,营造学校民主化管理氛围,构建开放性的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有助于教育服务意识的增长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是教育服务意识深入渗透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能够更为全面的提供教育管理服务,也为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构建家长与学校紧密相连的教学管理模式[1]。

(二)营造学校民主化管理氛围

学校管理民主化实际上可谓是当前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均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模式下,能够使教育更加公平,避免集权化问题的出现[2]。

(三)构建开放性的学校管理模式

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模式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学校可以通过直接与家长联系的方式,构建社会、学校与家庭“三结合,一体化”的教育模式[3]。在这种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模式下,能够真正改变封闭式的学校管理方式,拓展教育的空间。

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氛围,构建完善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科学对待每一位家长的建议等方式深入开展。

(一)营造良好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氛围

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下,不仅学校具有管理学生的责任,同时家长也需要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展现家长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的责任。现代管理学认为,学校中的良好人际氛围,能够直接影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进而也会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家长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群体。为了使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方面需要尊重家长的个人观点、个人学历、个人态度,注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中的人际氛围构建。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管理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研究会,邀请教师与家长参与到其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联谊活动缩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开展。

(二)构建完善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

纵观当前我国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实际开展情况,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存在着家长参与力度不足等等问题,难以真正展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价值。针对于这种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家长参与管理制度予以保证。学校方面可以建立向家长报道的制度,对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总结,使家长能够明确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同样的,家长也需要结合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教师进行总结,互相之间增加沟通。学校可以结合其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具体的制度,例如每周进行一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沟通中需要注意的各项问题等等,通过严格的制度真正确保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科学对待每一位家长的建议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下,学校需要在尊重家长个人观点的前提下,辩证性的对待每一位家长的建议,科学处理家长的建议。例如学校可以将家长的建议总结起来,针对于反馈问题较多的内容,通过开展听证会的方式,群策群力,集合所有人的建议进行问题分析。学校方面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管理情况,分析其中的利弊,对于合理的建议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和采纳,对于不合理的建议需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三、结束语

新时期背景下,学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氛围,构建完善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科学对待每一位家长的建议等方式,深入贯彻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高岳斌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草窝滩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家成,王娟,贤,等.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教育理解、教育期待与教育参与的调查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5,01(22):5-18.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篇10

然而,如此“常新的”北京大学在1912年至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之前却是一个贪污腐化、缺乏学术气息的封建式官僚机构。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通过设立评议会、教授会、行政会制度试图对北大进行改革。尽管此次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祛除北大的这种官僚化顽疾,但是这次改革却是“教授治校”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去官僚化改革的一次艰难探索。

一、蔡元培出任校长之前的北大――典型的官僚机构

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初即有梁启超起草的大学堂章程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这实际上将京师大学堂定位为既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相当于古代的国子监,为一封建制的衙门机构。后来虽然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大学堂依然为清政府所牢牢控制,学校领导依然为封建官僚,学生也以取得仕途功名为主要目的。可以说京师大学堂依然是一所封建化衙门式的官僚机构。

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更名后的北京大学进行了一些整顿和改革,虽然摈除了京师大学堂的一些封建旧习,但是依然深受其影响,是一所典型的中国式的官僚教育机构。

(一)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习气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本是孔子告诫读书人的修身学习之法,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实行,使人们普遍根深蒂固地养成了读书只为求取功名利禄的歪曲的“学而优则仕”的看法。这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也是如此。

更名后的北京大学经过整顿和改革,建立起了近代大学教育体制,但是教育事业依然发展缓慢,近代大学理念仍未确立。许多学生仍旧怀着读书做官的想法来到北京大学。再加上袁世凯上台后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和“登基”闹剧,使得原本微弱的近代教育新理念遭受打击,封建科举旧习气依然浓厚。

(二)腐败的学风和校风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之时,曾总结北大被人指责学校之腐败在于“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回忆自己的母校――当时的北京大学时曾说:“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息。有的教师不学无术,一心只想当官;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北洋政府的官僚,学问不大,架子却不小;有的教师死守本分,不允许有新思想。学生们则多是官僚和大地主子弟。一些有钱的学生,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对读书毫无兴趣。”北大腐败的学风和校风由此可见一斑。

(三)集权型的官僚机构组织

京师大学堂为清政府所建,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的学监制。学堂设总监督,各科设监督,监督管理学堂大小事务,并唯学校总监之命是从,俨然是一个清政府的封建官僚机构。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并作出了一些民主改革,但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学校的校务权力依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普通教员缺乏教育教学和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权力。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尊孔复古逆流,企图加强对北京大学的控制。这些都使得当时的北京大学成为一个专制集权的官僚机构。

二、蔡元培“教授治校”管理思想的渊源

(一)西学东渐的影响

从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西方文明的曙光逐渐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除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尤以自由、民主和科学等思想的传播最为广泛。身为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没有固步自封于封建社会的旧式传统思想中,而是主动接受和传播这些新式思想,并于失败后的1898年9月毅然辞官回乡,开始服务于新式学校,创办新式教育。在1898年至1907年之间,曾先后担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大力倡导新式教育。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也正是在西学东渐中所广泛传播的自由、民主等思想的体现。

(二)对德国柏林大学的借鉴

“教授治校”作为一种大学管理理念起源于12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经过巴黎大学的实践,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大学管理的传统模式。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在担任普鲁士教育厅厅长时创办了德国柏林大学,并继承了“教授治校”这一历史传统,使其成为一所真正的自由追求真理的学术研究机构,并成为现代大学的楷模。

1907年至1926年期间,蔡元培曾先后三次到德国从事学术研究和考察。经过在莱比锡大学和汉堡大学的留学经历和对柏林大学的考察,他对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最为推崇。1917年在北大20周年纪念会上,蔡元培认为:“柏林大学之历史,视莱比锡大学不过五分之一之时间,而发达乃过之。盖德国二十余大学中,以教员资格、学生人数及设备完密等事序次之,柏林大学第一。本校二十年之历史,仅及柏林大学五分之一,莱比锡大学二十五分之一,苟能急起直追,何尝不可与为平行之发展。”对柏林大学的推崇促使蔡元培回国后采用“教授治校”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

三、蔡元培“教授治校”的具体实施

(一)制定《大学令》,初设评议会

1917年之前,尽管蔡元培没有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但是北京大学作为当时唯一的国立大学,蔡元培作为教育部部长,其“教授治校”思想依然在北京大学有所体现。

1912年,蔡元培在其亲自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规定:大学设评议会为最高立法及权力机构,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组成,并以校长为议长。大学各科设教授会,讨论审定各科的教学事宜。由于时局动荡,校长频繁更换,直到1915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仁源才根据《大学令》在北京大学设立了首届评议会。

尽管时局艰难,教授会也没有按照预定设立,但是北京大学设立了评议会,还是将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教育管理思想第一次体现了出来。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即着手建立了北京大学评议会,并将评议会定位于学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是学校的重大事务均要提交评议会决定。评议会由评议长和评议员组成。其中,评议长由校长担任,负责召集评议会和主持评议会的选举工作。评议员由各科学长和教授代表担任,各科W长为常任评议员,教授代表每年通过开会或者公开投票评选一次。1919年以后评议会要求每五名教授要选出一名担任评议员,由于评议会中教授的数量占大多数,所以评议会实际是一个教授会,很好地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精神。

(二)组织教授会

1917年12月,学校评议会通过了决议成立各学门教授会。教授会负责规划本门的教学工作,如课程的设置、教科书的选择、教授之法的采用等,是各门学科的决策机构。

当时的北大教员分为教授、讲师和助教三种。评议会就规定除助教之外,教授和讲师皆为教授会会员。这样就极大扩展了教授会的参与范围,让更多教员参与到各门学科的管理和决策当中,更大程度地保证了民主。同时,为避免教授会主任独裁,评议会又规定各门教授会主任由会员推举,任期仅为两年。

(三)组织行政会议

1919年9月,重返北大的蔡元培再次对北大进行整顿和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的领导机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设行政会议作为全校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处理全校的行政事务和执行评议会的重大决议。为保证“教授治校”的权力,评议会规定行政会的成员必须以教授为限。评议会还规定行政会由各专门委员会的委员长及教务长、总务长组成,会议议长由校长兼任,各部分事务分别由个专门委员会分工负责,又保证了行政会议的权威性和工作的有效性。

至此,通过评议会、教授会和行政会三种最主要的会议制度的建立,就基本上确立了蔡元培“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

四、蔡元培“教授治校”的管理思想和措施对北大官僚化的整治

(一)发扬民主,克服官僚独裁

官僚化机构组织的最大的缺点就是集权。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之前,北大校务权力主要集中在校长和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人手中,俨然是一个官僚机构。而教授治校正是通过学校评议会的设置将学校的重大权力都集中在一个由全体教授广泛参与,对全体教授(包括讲师)负责的整个教授群体手中,而不是集中在几个人手中;通过教授会的设置将基层的权力集中在各门学科教授手中,而不是各科领导手中;通过行政会的设置将行政权力集中在以教授为主体的各个委员会手中,而不是个别行政领导手中。可以说“民主是‘教授治校’的根本内核”。

官僚独裁导致集权的另一方面危害就是学校的政策和一系列措施往往会因为学校主要领导的更换而难以继续。尤其是一校之长,尽管受到一系列制约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力。但是评议会要求学校的重大事务甚至学校机构的设置等都要先通过评议会评议决定,这样一方面能发挥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议会以立法的形式将评议会的重大决议落到实处,避免了学校主要领导的更迭带来的学校发展的不稳定。

(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和谐发展

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人才、发展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机构。学术权力自然应该在大学凸显。但是,北京大学自更名之初就因其弊端而使行政权力一家独大,甚至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之时,即对这一弊端有深刻认识,继而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此,在对北大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蔡元培特别重视对学术权的提升以及提高教员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力。最高权力机构――评议会会员只允许各学科长和各科被推举的若干教授担当,可以决定学科存废、讲座种类、制定学校内部规则等;教授会可以决定学校资源的决策、学术的评判等。尤其是行政会的设置。将行政事务单独列出,置于评议会之下,由各个事务委员会分工负责。这样不仅将行政权力分化,避免行政权力一家独大,影响学术权力的发挥,又不会因强化学术权而过分削弱行政权力。同时又规定行政会成员以教授为限,使得学术与行政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