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的重点十篇

时间:2023-06-21 09:43:01

幼儿德育的重点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1

幼儿教育德育教学问题对策幼儿时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教育也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种启蒙性教育,对于未来发展定位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德育教育对幼儿的价值观念和个性品质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做好幼儿的德育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在幼儿教育中,针对知识特长和兴趣爱好方面的教育较多,而在德育方面较为缺乏,因此加强对幼儿德育教学不仅是幼儿教育的重点,也是家长关注的重点,通过家庭、学校、教师三者的共同努力,做好幼儿的德育教学工作。

一、德育教学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幼儿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德育作为一项以思想意识教育为重点的学科,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德育教学有助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幼儿阶段,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不加以正确的指导,就容易使儿童误入歧途,德育教学能够运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幼儿进行指导。其次,德育教学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样,幼儿的个性品质这一时期也尚未形成,德育能够运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品质对幼儿进行感染,培养幼儿诚实、守信、认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最后,德育教学符合幼儿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幼儿阶段处在前运算水平,对符号信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通过强化能够掌握一定的德育知识。

二、当前幼儿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学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时间,其成果也比较理想,但是关于幼儿的德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从当前幼儿教育的形势看,许多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兴趣班、特长班,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然而在德育方面比较欠缺,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同时幼儿园在这一方面做得也不够。二是教育目标不明确。德育主要是培养幼儿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而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之中,这一点体现得不明显。三是教学方法不恰当。与一般的教育方法不同,德育教学有其特殊性,针对幼儿阶段的德育教学就更有其特殊性了。幼儿的德育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幼儿的接受水平,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爱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注重强化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幼儿德育教学的策略

针对幼儿教学的特点,综合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接受水平等因素,结合我的教育经验,认为,做好幼儿的德育教学需要从家庭、学校、教师等方面着手:

1.创建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幼儿学习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更加利于幼儿的学习。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家庭的氛围至关重要。幼儿阶段,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重,父母在幼儿心中有着较高的权威,幼儿的行为是对家长的一种模仿和学习。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自己的实际言行做好表率,让幼儿接受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的熏陶。同时,父母也要做好生活中的德育的渗透,通过一件小事让幼儿明白一个道理,如在吃饭过程中将饭菜吃干净,教导儿童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的习惯。

2.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学有其特殊性,对幼儿的德育教学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接受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幼儿感兴趣并且喜欢的。游戏是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如在一次教学中,德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幼儿尊敬师长的品质,通过设计一个游戏来完成教学。教师先将游戏规则宣布出来,规定谁先完成相应的任务,谁就可以领到最多的糖果和玩具,通过游戏内容,幼儿懂得了尊重师长的重要性,在加上奖励的刺激和强化,这一品质逐渐在幼儿思想中成型。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2

1承担责任,农村幼儿德育关键要靠教师

农村幼儿家长整体素质不高,家庭纯收入普遍较低,很多幼儿的单亲或双亲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较多。在这种大环境下,一方面幼儿家长自身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育儿知识不足,对幼儿德育更是缺乏深入认识;另一方面,较多幼儿由单个家长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育,这些家长更在意幼儿吃穿、安全和文化知识学习,而不在意幼儿德行,幼儿德育被忽视。因此,要想依靠家长来实现农村幼儿德育是难以实现的,由此,农村幼儿德育的重担便自然落到了幼儿教师肩上,而教师也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所以说,农村幼儿德育关键要靠教师。

2积极发现,善于观察幼儿品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德育,高度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培养幼儿是教育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本源。当下我国教育目的过于功利使得幼儿很多不良的品德行为被家长和教师无意或刻意的无视。在农村,幼儿品德行为不被重视的问题尤为突出,幼儿的不良行为只要不造成安全伤害事故,家长往往都是若无其事,老师也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因此,要将农村幼儿德育做到实处、做出成效,首要的是,农村幼儿教师要做有心、有爱、有强烈责任感之人,不嫌麻烦,细致关注幼儿言行,要积极发现并善于发现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其品德行为上的问题。言语上的不礼貌、行为上的不友好、幼儿主观故意及无意等等,都是农村幼儿德育工作中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幼儿德育,才能让幼儿德育落到实处。

3把握时机,及时有针对的开展幼儿德育

幼儿品德行为是一种内化了的品质,它通过幼儿言行直观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是随性、自然的,幼儿在自由表达表现自我时其言语和行动都体现着其内在品质。换言之,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随处表达和表现自我,在就餐、入厕、早操、户外和教育活动、喝水、离园等一日生活中也就随之暴露出其在生活卫生、与人相处、礼仪文明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良德行。幼儿以形象记忆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德育不能仅依靠口头上的说教,而是要以真实、具体、身边的事件为教育载体。在发现问题把握时机,任何幼儿在任何时候和地点的一个不良言行都应及时抓住,并根据其危害程度及普遍性,开展个人、小组或者集体教育。只有把握时机,抓住具体问题,及时教育,才能让幼儿更清晰认识错误,纠正不良品德行为。

4用心引导,充分利用幼儿身边资源,多方法实施德育

人们常说幼儿教育是爱的教育,对于德育,笔者认为,幼儿德育是心的教育。德育的成效不能用分数去评判,德育的开展需要的是一份心。有心,德育就是幼儿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无心,德育就是幼儿人生中最被忽视的教育。所以,要改变农村幼儿不良品德行为,做好农村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教师用心引导,用心探索方法,站在幼儿的角度,利用幼儿身边的事和物开展德育。在此,笔者简述在班级德育中的几点方法:

4.1亲身体验法。亲身体验法即是让幼儿亲身体验不良品德行为习惯的后果。例如,如果幼儿A不友好,抢B小朋友的玩具或者恶意去推别人时,则让A拿着他喜欢的玩具玩,然后再让B去抢A的玩具或者推他;询问这个不友好的A此时的感受,进而引导他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这种德育教育方式,对于很多品德行为的培养都很有效果如文明礼貌教育、友爱教育等。

4.2换位思考法。中班幼儿已经有自我意识,懂得自己的东西要爱护,自己的东西归自己使用。如自己的彩笔、球、图画本等,虽然他们不完全认识自己的名字但能很快找到自己的物品。这里幼儿德育中的换位思考并不是让幼儿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引导他们去想象或模拟场景,如果是我自己面临某一种情境,我会怎样,从而培养他们某方面的品德。如培养幼儿懂得爱惜公物的品德,在班级娃娃家投放幼儿从家中带来的玩具,共同使用爱护整理,并延伸到益智区物品的整理,在这种场景的模拟中,幼儿能很真切感受并懂得爱惜物品。

4.3集体榜样法。这里的榜样法并不是在班级里找一个表现优秀的幼儿作为全体幼儿的榜样,而是利用幼儿自尊心,鼓励所有的幼儿、全体都成为别人的榜样,形成自律,进而纠正自己的不良品德行为。无论是调皮还是乖巧的幼儿,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都希望获得夸奖和赞美。但是如何运用好自尊心来具体的开展德育呢?如,可以鼓励中班幼儿说:“过完年你们就长大一岁,马上要上大班,就是幼儿园所有小朋友的大哥哥和大姐姐了,你们要想成为他们学习的好榜样就要有好的表现。”从而引导幼儿规则纪律意识的培养和品德行为的塑造。

5追踪随访,保持家园同步,确保教育的持续性和实效性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3

树立正确儿童观、教育观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特点施教的儿童观。这一观点要求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时,不仅要依据幼儿品德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引导幼儿,还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年龄特点,注重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从而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如:小班时,我班针对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行为,我们及时拍摄下来,组织幼儿讨论,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教育幼儿。同时,我们还请大班的小哥哥、小姐姐精心地排练许多小节目,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利用入园时,培养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教师还做到及时发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去纠正。发挥道德功能直接、显性的教育作用“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环节之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吃饭、入厕、洗手、睡觉、整理日常生活用品活动要占去一半时间,这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教师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内容,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养成孩子生活自理的初步能力,并从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如在中班时针对一些幼儿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关心别人的特点,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天两夜别具匠心的“苗苗夏令营”活动。在生活中平时不懂得关心别人的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为恋家、想家而流泪的同伴擦干点点泪珠,并送上自己爱吃的点心,说一句句安慰关心的话:“你不要哭!我给你吃好吃的,我跟你玩!”从而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品德,又如我们带幼儿到陆军学院参观叔叔的擒拿格斗的场面,苦练本领的精神,令孩子们佩服不已。“我要像叔叔一样勇敢”,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学会关心,体贴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得更勇敢大胆了。

把德育贯穿于各领域教育活动中,注意品德教育的系统化由于幼儿的道德认识水平很低,而道德观念又常常是抽象综合的,仅仅通过日常生活各环节中的随机教育或一两次活动是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的。为此,我们在幼儿园的各主题教育中,用正确道德思想并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系统教育。在实施品德教育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割裂。例如在大班上学期进行“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时,各领域的教育内容都围绕着《北京天安门》、《欢腾的国庆节》这两个小主题,使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进行《我爱北京天安门》小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先从《中国地图》上找到北京天安门的位置,动手制作五星红旗和京剧脸谱,数数国旗上有几颗星星,回家让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世界各国国旗(与我国相邻)、录像带或照片(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领导或奥运会上运动员获奖时升国旗仪式等),并学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同时开展构建游戏探索搭建天安门城楼的活动,又如带幼儿观看小学生升旗仪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升旗仪式中的庄严肃穆的气氛,并选出每周最有进步的孩子做护旗手。每天,在雄壮嘹亮的鼓乐声中,护旗手高举国旗,精神抖擞地走上旗台,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其余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挺起胸膛向国旗行注目礼,此时此刻每个幼儿都荡漾着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情感。同时,我们在班级墙上设置“祖国妈妈在腾飞”栏目,选择体现现代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广告画。如海尔空调、联想电脑等。还有报纸新闻如“天宫一号”、“高速铁路”等。让幼儿从中体验祖国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同时让德育内容充满时代气息,我们让各种教育活动中“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抽象的道德观念在幼儿头脑中整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寓德育于游戏之中,注重品德教育的游戏化《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它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情感,获得最大的满足。在游戏中不仅需要幼儿独立思考、克服困难,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能获得最佳效果,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教育。例如,在培养幼儿合作习惯的教育中,我们通过创设“抗洪救灾”“小猴摘桃”、“小兔看病”等游戏情境,让幼儿深刻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成功和愉快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幼儿每一个细小的合作细节,及时给予肯定。在长时间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幼儿终于养成了较好的合作习惯,现在孩子们搭积木时,你会发现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合作得那么默契。

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隐性的教育渗透作用,优化群体环境《纲要》中指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育环境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环境中隐性渗透往往只是种无言的教育,但它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心理基础,幼儿情绪公开纯真,表现比较简单,往往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倾向于毫无遮掩地,自由公开的感受,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协调和谐的人际气氛,优美的音乐,有节奏的生活,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使幼儿有满足感和安全感,产生积极地情感,而这积极情感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较好的发展。2.教师要努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教师对工作的热情态度、精神风貌、言谈举止,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另外,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发挥同伴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认同与期望接纳心理越来越强,同伴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例如,幼儿在游戏中,互不谦让,争抢玩具,这时老师可以说某某小朋友做的很好,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这时争抢玩具的幼儿也会停止争吵,变得友爱起来。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家庭在幼儿生活和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和幼儿之间具有密切的情感依恋,因此,幼儿德育教育必须幼儿园与家庭教育配合一致。我们通过与家长直接交谈、家教园地、家长开放日、家教讲座、定期走访等形式,及时把教育信息,各项活动安排,家教经验和家长任务等内容传达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品德教育产生实效。寓德育于激励、竞赛之中,注重品德教育方法的情景化幼儿品德发展具有情境性和他规性等特点,比较重视行为的后果以及成人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肯定,表扬良好的道德行为,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积极的诱因影响,激励幼儿进步。此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培养幼儿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使幼儿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严格要求,仔细捕捉幼儿细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大拇指奖”、“好孩子”、“我进步啦”等活动,激励幼儿上进。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益”。我们愿继续努力探索,使幼儿品德教育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作者:顾英姿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4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道德教育 时代意义

一、从小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幼儿阶段起就应培养幼儿良好思想道德品质,通过良好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营造立体化德育网络氛围,构建德、育合力的成长环境。在幼儿园进行多种活动,应重点创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同时应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为了让幼儿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幼儿园必须考虑物质环境的影响与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如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就能感受到幼儿园工作人员文明礼貌和互帮互助的热情,遇到同事生病或家中有困难都能热情地伸出援手。幼儿园教师带头经常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到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支教,参加植树等环保性宣传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幼儿园举行大型活动时,应让大班小朋友帮助小班弟弟妹妹们搬小椅子、扶着他们上下楼梯;大班毕业前,让孩子们将自己看过的图书、玩过的玩具送给中班、小班的小朋友等。和谐的人际氛围与教师树立的良好榜样会直接感染幼儿,使他们主动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活动场所用各种品德行为规范标语和图画进行精心布置,将德育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教育幼儿将平时废物及时入箱,爱护公共设施,与同伴互助互爱和谐友好相处,关心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等等。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化的标志使幼儿的道德规范渐渐趣味化和可操作化,从而实时调整幼儿的行为习惯,遵循先进的道德规范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二、把幼儿德育渗透在游戏与学习中

当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应注重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整个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开展多项品德教育系列活动,创设一切有利于幼儿健康情感培养的文化体育游戏活动,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德育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光说不行动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必须注重加强品德教育实践性,德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千万不能把德育只当做一般知识传授。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转化过程,不用说教,需要引导,更要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因此幼儿园还要额外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此,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让道德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理念指导下,把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可以结合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谈话”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进餐时教育孩子爱惜粮食洗手时让孩子学习既把手洗干净又能节约用水的方法;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对形成幼儿良好道德行为很有帮助。应多利用游戏形式开展品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更符合幼儿特点,幼儿更易接受。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形式,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道德教育方面幼儿园应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搏客、家长学校、“家教园地”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们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决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平时教育孩子们学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以德育统领各种教育资源

幼儿园开展品德教育主要寻求并且抓住德育教育发展契机,针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预设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拓展幼儿德育教育范围,不拘泥于传统德育教学形式,尽可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妙趣横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将本土文化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深刻感受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当地名胜古迹、收集有关家乡变化的图片及资料,极大激发幼儿的自豪感。让幼儿多角度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促使幼儿产生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理想,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特殊节日中开展,围绕节日主题,让幼儿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活动,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提高幼儿德育的整体水平。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5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年度总结最新五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总结1围绕镇工作重点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强化德育工作责任,不断加强和改进幼儿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切实落实德育实效现就本学期德育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

1、选择有利时机,让日常生活环节成为有效的德育教育课堂。

幼儿园的德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例如晨间活动时,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地和老师、同伴打招呼,来得早的幼儿还会主动关心班级的自然角,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另外,指导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按名册一一点名的方法,让幼儿主动发现班里哪个同伴没入园,使幼儿有关心他人的意识,逐步养成热爱集体的常规。自由活动时,引导孩子学会互相谦让,学习与人交往的礼貌用语,培养孩子乐意和同伴分享玩具的习惯;午餐时,提醒幼儿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等良好常规的养成;结合相应的节日和月德育教育重点,有机选择幼儿喜欢的形式,如儿歌、歌曲、表演、闽南童谣等,在宽松、幽默、愉悦的氛围中使幼儿受到启迪。充分抓住一切有利的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品德教育。

2、优化教育活动,使幼儿乐意接受行为规范教育。

各个班级均能根据学园的总体工作布署,以“孝道教育”为主要工作重点,把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作为进行孝敬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与各领域活动有效整合,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重感悟、体验,采用日常谈话、教学游戏、情境表演等形式,让幼儿主体参与,鼓励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如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渗透孝道内容:给老人家让座、帮弟妹穿衣、主动招呼客人;开展“自助餐”、“玩具大家玩”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将一个个关乎礼让的小故事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语言、行为,有助于幼儿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幼儿园德育活动不枯燥乏味,幼儿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也能充分释放儿童的“性本善”潜能,引导幼儿向“善”发展的方向,使幼儿从小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习惯使用礼貌用语等简单的做人与处世方法。

3、创设主题氛围,深化爱的礼仪教育。

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特点,为促使幼儿与不同年龄段同伴、长辈间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学期初,学园组织跨年段的“大带小”活动,中大班的小朋友充分发挥了他们做哥哥姐姐的作用,带领弟弟妹妹参观了幼儿园,展示才艺,帮助弟弟妹妹了解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在大带小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中大班的幼儿在活动中也逐渐学会去关心照顾弟弟妹妹,学会了谦让。“六一”儿童节,我们让孩子的长辈走进幼儿园,亲子一起制作作品、表演节目,享受着亲情的快乐,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亲子厦门鼓浪屿一日游”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来,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

4、凸显特色教育,唱响德育主旋律。

教育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必须在富有时代气息和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才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孝敬教育”活动更是要致力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精心设计来拓宽其途径。我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渗透:

第一,诵读“弟子规”规范日常行为。

日常早谈主要是通过早间上课前与幼儿之间的主题谈话,加强对幼儿常规教育及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以诵读“弟子规”,安排了每天一定时间的诵读,让幼儿大胆讨论表达对“孝道”的看法,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第二、实施《弟子规》教材。

《弟子规》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它通过短短的几句话便反应了所有有关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教育、待人处事的方法、如何孝顺父母等,朗朗上口的歌谣比起长篇大论的道理讲述更容易让幼儿记得牢。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幼儿观看《弟子规》的影视资料、借助形象直观的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背诵歌谣,再结合角色表演游戏来达到教育的效果。

第三、评选“孝敬之星”。

早谈是幼儿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园各班结合“孝敬”主题,以谈话、讨论、小故事播报等形式,开展了《我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孝道知多少》《我爱你,爸爸》《尊老爱幼是美德》等小主题活动,加强对幼儿常规教育及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学习孝敬、礼让和关爱。结合每周的班级记录,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每月每班各评出两名孝敬标兵,让他们讲讲孝敬事迹、谈谈心得感受,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孝敬之花开在幼儿心中。

通过孝敬教育的开展,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有爱心、感恩之心、有责任心,教师也明白了孝敬教育是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要着眼于幼儿的成长、成才。

5、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共建促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幼儿园一方面的努力,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德育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谊活动来进行教育。

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年来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我园德育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但也有不足之处:

1、家庭对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与重知轻能,家长对儿童尤其是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度保护,使相当一部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基本生活能力和适应生活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具有健康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问题亟待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德育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

2、对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探讨研究不够。

在新课程的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应该是属于德育范畴的,但到底是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教师还是比较模糊的。另外,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也缺乏研究。比如,幼儿园阶段的重要德育内容应该是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一点老师们都比较清楚。但是如何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真正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似乎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

3、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

当前社会现象比较复杂,而我们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似乎还没有与时俱进。一些贴标签似的教育很难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有些搞得轰轰烈烈的活动只走了表面形式,对幼儿思想灵魂并没有多大的触动,情感体验不深,自然效果也不大。

三、存在的不足:

针对以上这些不足,我觉得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

要根据学前教育特点,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发挥家长学校作用,针对各个学前阶段编制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纲领性指导意见,确保“德育为首”不是一句空话。

2、加强德育的通识教育和培训。

学校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所以人人都要接受通识教育和培训,至少应人人明白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让幼儿从小明白怎样做人、如何做事。

3、加强德育工作的评价研究。

当前,评价一个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好坏,似乎更多的是看搞了几个活动,活动的影响如何。当然,如果这个活动能使幼儿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那肯定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活动。但德育内容更注重“从小事着手”,从平时对某件小事的态度和行为去引导做人、做事,这样的德育才是更有效的,所以在评价上也很值得研究。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总结2本学期,我园以提倡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为前提,以爱国主义、群众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成为讲礼貌、守纪律的孩子,在全体老师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德育工作取得了必须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注重德育的隐性资源

儿童是好模仿的,外界事物的影响容易在儿童身上发生作用,但儿童的模仿是无选取性的,儿童的是非观念很薄弱,不可能只选取用心的事物去模仿,因此,我们加强了幼儿园德育隐性资源的建设。因为隐性的德育资源具有潜移默化性和可模仿性,它能时刻无声无息地影响幼儿,能起到润物无声的功效。我们把幼儿园隐性德育资源分为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两类,物质环境包括园容园貌、活动室墙面和区角环境,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渗透了用心向上的思想,以生动、可感、搞笑的形象塑造幼儿可模仿的对象,让幼儿在不经意间受到道德的熏陶。如每学期幼儿园都要进行大规模的环境布置。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在园内的过道,走廊,活动室等布置团结友爱、关心群众、爱祖国、爱家乡、不怕困难、礼貌礼貌等环境,每个班级也根据思想教育的要求创设相应的主题活动环境,如:“幼儿安全教育宣传”、“幼儿健康教育宣传”等。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关系和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老师成为他们一日活动的组织者,成为他们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孩子良好行为的构成,为此我们加强了教师师德行为的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求教师用高尚的行为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自身

用心、正确的行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构成。在用心向上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变得自信、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助人等优良品德。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教育[由整理]

幼儿良好的个性品德培养是透过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实现的,形式多样、资料丰富的德育主题活动,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带给锻炼的好机会。

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幼儿的发展是透过活动实现的。因此,我们十分注重透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来丰富幼儿德育的资料。在小班“我爱我家”主题中,老师组织了“爸爸妈妈本领大”、“能干宝宝”等活动,萌发幼儿爱亲人爱同伴的情感,帮忙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在中班“马路上车”主题中,我们请来了交警叔叔为小朋友上了一堂融演示、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生动的交通安全课。活动中,交警叔叔向小朋友介绍了自己身上的全副武装,让小朋友体会到了交警叔叔的职责及工作的辛苦。并透过图片、演示等形式详细介绍了过马路的安全知识、乘车时的注意事项。在大班“我的本领大”主题中,老师设计开展了“大带小”爱心体验主题活动,由大班哥哥姐姐带领小班弟弟妹妹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如“大带小”一齐劳动,“大带小”一齐进餐,“大带小”一齐游戏等。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倍加关心,而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无比信赖。心灵上的共鸣,使大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小班孩子感受到了“幼儿园像我家”。另外,每班均有值日生和好孩子的标志,每个区域活动角,均有值日生负责整理,且轮流担任,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群众荣誉感。

三、节日活动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节日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德育的良好契机。我们根据节日特点,有计划地制订节日活动方案,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在多彩的活动中渗透有关德育资料。新学期一开学,就迎来了新小班的小朋友,幼儿园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新鲜,为了帮忙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融入群众中,我们中大班的小朋友充分发挥了他们做哥哥姐姐的作用,带领弟弟妹妹参观了幼儿园,帮忙弟弟妹妹简单了解了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在大带小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交往潜力得到了培养,中大班的幼儿在活动中也逐渐学会去关心照顾弟弟妹妹,学会了谦让。中秋节我们则是以年级组的形式开展大活动,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月饼和糖果,在活动中,孩子们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学会了与人分享。国庆节到了,我们开展了“我是中国小娃娃”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和小朋友一齐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文化,深深促动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为了打扮教室,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了有特色的灯笼,还做了小国旗,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格外美丽。

四、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幼儿园的德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它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例如在晨间活动时,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地和老师同伴打招呼,培养幼儿讲礼貌懂礼貌的意识。来得早的幼儿还会主动关心班级的自然角,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我们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点名方法,让幼儿自己来发现班中哪个幼儿没来园,使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热爱群众。每一天餐点之后,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透过讲故事、谈话等形式说说本班好人好事等资料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懂得如何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组织喝水的时候,我们教育幼儿要排队倒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忙、与人合作等等。自由活动时,我们引导孩子学会互相谦让,学习与人交往的语言,并乐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午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等,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同时,我们还注重了对孩子的随机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争执甚至还会做错事。我们教师把它看作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一做到及时处理,二做到循循善诱,问清缘由帮忙孩子来分辨是非,有些问题还能够组织幼儿一齐来讨论,以提高孩子处理问题的潜力,使幼儿从身边的事例中理解深刻的教育,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五、家园共建促德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幼儿园一方面的努力,必需持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德育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透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谊活动来进行教育。此刻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透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群众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群众、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总结3在开学初期我们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我班级的德育计划,并将它贯穿与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使德育工作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将德育工作渗透与游戏中

在游戏中,鼓励幼儿多讲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不讲脏话,不争抢玩具,大家一起玩,轮流玩,并鼓励幼儿试着协商解决。

二、把德育工作贯穿与教育教学环节中

1、在九月份,我们以“我喜欢”拉开了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题。

主要活动有“抱一抱”在集体游戏中感受友谊的温馨,并让幼儿懂得关心他人和他人分享快乐。“甜蜜手语”体验关心残疾人的情感

2、十月份,在“感官总动员”中的“嘘,仔细听”的活动中让幼儿懂得尊重他人,上课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

知道倾听的重要性。

3、在“伞的世界”中“伞下的家”“伞下的感受”等活动中培养了孩子初步的规则意识,在制作伞的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合作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

4、十二月份的“给你一封信”中,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信的交流,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让孩子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

三、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通过”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教育幼儿尊敬长辈,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多方配合,一致努力,来保障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通过家园窗,家长会以及半日活动,电话联系等多种渠道,沟通联系,努力寻求家长配合,步调一致的进行德育教育,为幼儿共同创建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总结4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般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克服缺点,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在幼儿园向幼儿进行德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幼儿园德育内容与方法上存在的诸多不足。如在德育内容上过于抽象,德育内容不遵循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将幼儿品德教育与幼儿社会教育相割裂。在方法上以教师主导为多,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以集体教育为多,忽视了幼儿的个体特点和差异;以道德知识灌输为多,忽视了幼儿的内在需要。幼儿园中“重说轻行”的倾向,使得有些孩子讲起来头头是道,而行动却是另外一套,德育成效不高,现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亟待更新。因此,我园也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不断地摸索着。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

幼儿园的德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它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例如在晨间活动时,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地和老师同伴打招呼,来得早的幼儿还会主动关心班级的自然角,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我们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点名方法,让幼儿自己来发现班中哪个幼儿没来园,使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热爱集体。自由活动时,我们引导孩子学会互相谦让,学习与人交往的语言,并乐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午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等,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每两周的升旗仪式也是我园的亮点,因为它也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途径,在活动前我们会结合相应的季节和月教育重点,以及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制定相应的方案,并选择幼儿喜欢的形式,如儿歌、歌曲、表演等形式,在宽松、幽默、愉悦的氛围中使幼儿受到启迪。

二、优化教育活动,使幼儿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

在开展幼儿园德育活动时,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德育活动要改变形式化、单打一的现状,与各科活动有机整合,开展综合性活动,要走到儿童生活中去,重感悟、体验,并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幼儿探究性研究、终身发展的能力,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处世。我们不是通过灌输让幼儿掌握道德知识,而在于幼儿的实践和亲身体验。我们采用日常渗透、游戏、情境表演、幼儿主体参与的方式进行,鼓励幼儿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如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德育内容:给老奶奶让座、帮小弟弟穿衣。组织幼儿参加自助餐、玩具大家玩等活动,从中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一个个故事的表演则让幼儿体会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园德育活动不枯燥乏味,幼儿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有助于幼儿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深化德育教育

新学期一开学,就迎来了三个新小班的小朋友,汾西幼儿园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新鲜,为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融入集体中,我们中大班的小朋友充分发挥了他们做哥哥姐姐的作用,带领弟弟妹妹参观了幼儿园,通过才艺展示,帮助弟弟妹妹简单了解了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在大带小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培养,中大班的幼儿在活动中也逐渐学会去关心照顾弟弟妹妹,学会了谦让。中秋节我们则是以年级组的形式开展大活动,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月饼和糖果,在活动中,孩子们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学会了与人分享。国庆节到了,我们开展了“我是中国小娃娃”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和小朋友一起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文化,深深促动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为了打扮教室,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了有特色的灯笼,还做了小国旗,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格外美丽。而“秋天真美丽”“迎新年长大一岁”、“寒冷的冬天”等活动也都充分体现了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四、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共建促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幼儿园一方面的努力,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德育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谊活动来进行教育。

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注重幼儿园德育的隐性资源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是好模仿的,外界事物的影响容易在儿童身上发生作用,但儿童的模仿是无选择性的,儿童的是非观念很薄弱,不可能只选择积极的事物去模仿,我们感到幼儿园应加强德育隐性资源的建设。因为隐性的德育资源具有潜移默化性和可模仿性,它能时刻无声无息地影响幼儿,能起到润物无声的功效。建设好积极的德育隐性资源能给幼儿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模仿对象,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并能逐步将学得的道德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因此我们通过挖掘、建设幼儿园隐性的、潜在的德育资源来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我们把幼儿园隐性德育资源分为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两类,物质环境包括园容园貌、活动室墙面和区角环境,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渗透了积极向上的思想,以生动、可感、有趣的形象塑造幼儿可模仿的对象,让幼儿在不经意间受到道德的熏陶。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关系和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老师成为他们一日活动的组织者,成为他们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为此我们加强了教师师德行为的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求教师用高尚的行为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自身积极、正确的行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变得自信、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助人等优良品德。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总结5一年来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我园德育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但也有不足之处:

1、家庭对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与重知轻能,家长对儿童尤其是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度保护,使相当一部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基本生活能力和适应生活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具有健康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问题亟待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德育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

2、对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探讨研究不够。

在新课程的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应该是属于德育范畴的,但到底是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教师还是比较模糊的。另外,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也缺乏研究。比如,幼儿园阶段的重要德育内容应该是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一点老师们都比较清楚。但是如何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真正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似乎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

3、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

当前社会现象比较复杂,而我们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似乎还没有与时俱进。一些贴标签似的教育很难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有些搞得轰轰烈烈的活动只走了表面形式,对幼儿思想灵魂并没有多大的触动,情感体验不深,自然效果也不大。

针对以上这些不足,我觉得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

要根据学前教育特点,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发挥家长学校作用,针对各个学前阶段编制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纲领性指导意见,确保“德育为首”不是一句空话。

2、加强德育的通识教育和培训。

学校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所以人人都要接受通识教育和培训,至少应人人明白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让幼儿从小明白怎样做人、如何做事。

3、加强德育工作的评价研究。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育;策略

在幼儿园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幼儿园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幼儿培养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德育教育体系。

一、实施情感教育,提高教师的技能技巧

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幼旱乃嘉主要是形象思维,通过恰当的情感引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通过情感教育保障幼儿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将德育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中。如在喝水、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强化幼儿的秩序性,让幼儿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和意识;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让幼儿礼貌用语,养成主动向他人打招呼的好习惯。

2.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借助现代化手段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一些游戏和故事中,使幼儿沉浸于故事情节中,同时有效启发幼儿的思维。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故事情节的播放,更加形象直观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持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地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

二、积极实施引导,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1.加强教师的行为示范引导,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模仿对象,在与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言行示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2.建立标准规范的评价机制,对幼儿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巩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自我认可,不断强化和巩固德育教育效果。所谓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教师的言语、表情等,对幼儿正确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赞扬。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红花等奖励形式,对幼儿进行行为激励。

三、加强家园联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幼儿园也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环境的创设,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带给幼儿更直接的现实引导。

1.加强家园联系,保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

家庭是幼儿获得经验认知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诱导因素。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标。很多情况下,家长会向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在幼儿园比较乖巧懂事,一回到家里就完全变了样,包括一些品行方面的行为举动。这就说明,幼儿园通过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德育行为产生了影响,而家庭没有与幼儿园和德育教育保持同步。或者说,家庭给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提供了条件,如过于纵容孩子的无理要求等。因此,加强家园衔接,如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近期表现,以便及时引导。另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讲座等形式,对家长的德育教育技能技巧提供帮助。家长在掌握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对幼儿实施有效策略。

2.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幼儿德育教育的大环境

借助社区的丰富资源,幼儿园可以开展主题性活动,让幼儿更加直接地体验和认知。比如,开展幼儿园情感关爱的活动,组织幼儿去敬老院帮着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在与敬老院老人的互动中,幼儿会产生关爱他人,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的认知;举办“变废为宝――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让幼儿将纸盒、瓶罐等废弃品转化为点缀品,感知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德育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粗暴的说教或形式化上,需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努力挖掘各种资源。德育教育工作离不开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言行示范,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资源支持及配合。为了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要从具体问题着手,不断探索德育的有效策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佳.幼儿园开展德育的有效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16).

[2]付媛媛.谈幼儿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

[3]刘晓华.在幼儿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J].才智,2014(16).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7

一、 利用幼儿园教育资源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1.注重德育教育的环境化。

新纲要倡导幼儿园要为德育教育活动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环境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需求与愿望;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们真正能意识到自己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有能力、有价值的,树立起自信。教师应该是幼儿权益的有效维护者;教师应努力促进幼儿协调的发展,包括各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幼儿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2.注重德育教育的活动化。

幼儿园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应该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要遵循教育的活动性与活动的多样性原则。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幼儿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与现象,才能与人交往,才能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地积累认知经验,获得良好的发展。幼儿园应设计系列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品行。比如,可结合节日活动有效实施德育教育:五一国际劳动节渗透劳动教育;八一建军节渗透国防教育;九九重阳节渗透尊敬老人的系列教育;国庆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 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永远值得探讨的课题。家庭千差万别,不同的家长,言传身教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孩子幼小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画出的图案各不相同。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幼儿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幼儿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将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大脑中,并在日后潜移默化地进行效仿。家长的每个举动、每个眼神、每句话都会给幼儿产生影响。做人是幼儿的立身之本,“欲使幼儿成才,先教幼儿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所在。怎样教幼儿做人?首先要有好的家风。要依赖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对幼儿加以引导,实实在在对幼儿加以示范。借助于家长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还应创新家庭教育形式,比如亲子共读,家长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当前发展水平的,迎合兴趣的读物。另外,亲子小制作能彰显幼儿与家长的聪明才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成功感,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德育,通过家长的品德、人格修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成长,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应将幼儿看成一棵正在成长中的小树苗,应该精心地为小树苗松土、浇水、施肥、杀虫。这样的小树苗,一定会成为林中的一株秀木。

三、 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为了发挥德育教育的整体效益,必须注重在家园互动、社区结合中多渠道、立体化地开展教育活动,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8

一、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承载了重要的儿童教育功能,但当前大多幼儿园片面的注重幼儿知识教育,并没有行使儿童德育的重要功能,这就衍生出了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的一些问题。

(一)游戏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

儿童道德建立是儿童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中完成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幼儿教育而创建的一种复合儿童特点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往往能够更多的明白事理,建立道德观。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大多由教师主导来完成,制约了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使得儿童在建立道德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被动,从而影响了德育效果。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儿童都想扮演“爸爸”这一角色,这时教师往往随意的定下角色,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想法,也没有教导儿童要懂得谦让、分享,在游戏活动中并没有渗透品德教育。

(二)教学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教学活动也是幼儿德育的重要途径,但当前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比较片面,单纯的注重教学活动的知识教育功能,忽略了德育。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儿童对技能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小兔子捉迷藏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要求儿童能够跟随音乐进行表演,并没有注重儿童团结精神的培养。

(三)日常生活中缺乏品德教育

幼儿园不仅仅是儿童重要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是儿童重要的生活环境,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对品德教育的渗透。幼儿园接触到品德的地方非常多,例如清晨进入校园的一句问候,对其他小朋友的一句感谢,放学之后对教师说一声:“教师再见。”等等都是关系到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生活是最好的教师,但当前幼儿园生活中还缺乏这种品德教育。

二、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途径

儿童的品德教育应当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和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从幼儿园品德教育问题分析出发,下面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途径。

(一)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儿童思想单纯、思维跳脱,正处于爱玩的年纪,游戏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的特点,同时也是幼儿认知世界、改变自己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团结合作,懂得谦让,树立儿童正确的道德观。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如果一个儿童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同学,教师要引导儿童说:“对不起”。让被撞的儿童说:“没关系。”通过这种礼貌用语的使用,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还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也许一次两次儿童不以为然,但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儿童会慢慢理解到道德内涵。

(二)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儿童的品德行为和品德意识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作用下而建立的,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渗透品德教育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幼儿园大班《认识家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特点,之后进行知识拓展,告诉儿童:“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祖国也是我们的家乡。”以此来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此外,幼儿园教师可以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儿童讲一个关于品德的小故事,之后问学生,“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呀?”让儿童在品的小故事中自己探寻内涵的高尚品德。

(三)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9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幼儿园是幼儿人生起航阶段,有效的德育将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能够确保幼儿掌握好人生的航向,也将为幼儿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之源,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接班人。

1营造德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德育

1.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德育环境建设。首先,重视幼儿园硬件环境建设。幼儿园是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将对幼儿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能够重视育人环境建设,通过优化校园设施建设,使每一处雕塑、每一面墙壁、每一扇橱窗等能够发挥德育功效。其次,重视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班级环境建设不仅体现出这个班级的文化水平,也直接对幼儿的思想品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幼儿园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环境体现出浓厚的德育氛围,为幼儿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1.2创设德育学习情境:幼儿园德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创设生动的德育情境,提升德育的有效性,成为提升幼儿园德育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善于利用课堂德育资源。幼儿园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德育资源,对幼儿实施德育,例如发挥幼儿榜样、教师德育资源优势,通过树立幼儿“德育标兵”,发挥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也要善于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德育榜样。此外,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幼儿园德育课堂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课堂的有效性离不开生动的情境,这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与需求。幼儿园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调动幼儿生活积累,促使幼儿进行德育迁移,提升德育效率。

2借力家园互动,在家园合作中实施德育

幼儿园德育的实施仅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尤其要借力于家园互动,发挥家园互动的德育优势。2.1家园德育资源共享:幼儿园与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就需要借助家园互动,实现幼儿园与家庭德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家庭要积极向幼儿园输出德育信息。家长要及时将幼儿在家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及时地掌握幼儿德育发展信息,以实施有效德育;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主动对家长实施家庭德育指导。家长受学历、学识影响,德育水平层次不齐,不少家长在实施德育时,方法简单粗暴,教师的介入将有助于提升家长家庭德育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与幼儿园德育形成合力。2.2家园德育实践互动:目前德育说教味道比较强,缺乏有效的德育实践。幼儿园要基于家园合作,推动家园德育实践互动。首先,积极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幼儿园在德育实践互动中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推动家长进园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开展诸如“家园共话成长”实践互动,不同邀请家长走进德育课堂,参与幼儿德育学习互动,而且要邀请家长共话幼儿德育发展,推动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幼儿以及师幼之间广泛的德育交流与互动,家长可以畅所欲言交流家庭德育经验,倾听幼儿德育需求等,提升德育实践互动的有效性。其次,积极推动教师进家庭活动。教师进家庭是传统的德育路径,尽管微媒体为家园德育互动创造了便捷的路径,但是家访具有其他德育途径所不具备的“亲和力”优势,幼儿园要继续深化教师进家庭活动,建立长效、常态化家访机制,让教师带着目的进家庭,带着收获出家庭,使家庭德育与幼儿园德育形成有效合力。

3推动学科渗透,在课程整合中渗透德育

构建开放性德育课程体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幼儿园要积极推动学科渗透,将德育与其他幼儿园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在课程整合中渗透德育。3.1德育与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与幼儿园其他学科的渗透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渗透,不能简单地将德育与学科教学叠加起来。教师要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与德育整合意识,寻找德育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整合点,将德育有机渗透在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中,改变传统说教的形式,做到在无痕中渗透德育,提升德育的渗透力,从而提升幼儿园德育效率。3.2德育与学科实践渗透:实践是强化德育体验的重要手段,幼儿园除了要开展好常规德育实践活动外,还要基于德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视角,将德育实践与学段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于其他学科德育实践机会与平台,拓展德育实践实施路径。例如将德育与幼儿园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德育实践与体育实践教学结合,在培养幼儿抗挫力、毅力等体育学习品质中,优化幼儿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通过实践体验使幼儿更好地实现德育知识内化。总之,幼儿园德育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要进一步提升德育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德育任务的紧迫性与幼儿园德育形势的严峻性,不断开拓德育路径,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重视环境建设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借家园互动之力,推动德育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开创幼儿园德育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新华.浅谈幼儿园开展德育活动的有效路径[J].考试周刊,2016,(43):183-183

幼儿德育的重点篇10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奖励;奖励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21-04

幼儿园德育渗透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奖励策略是幼儿园德育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对于奖励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偏差,致使幼儿园德育效果不太理想。由此,部分研究者在论文中反复强调奖励策略的负面效应,批判教师滥用奖励,导致许多教师在奖励运用方面存在许多困惑。应该说,奖励策略是一种中性的德育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1〕本文从奖励的界定入手,重点探讨奖励策略的有效运用对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意义,并对教师如何有效运用奖励策略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以期为幼儿园教师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有效提升幼儿道德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一、奖励概念的界定及其分类

研究者对于奖励的界定有多种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界定,是指施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的事物,侧重的是奖励的象征物;另一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正确、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侧重奖励的过程,强调奖励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德育方法。〔2〕教育研究者比较认可后者对奖励的解释。檀传宝认为奖励是德育众多具体方法中的一种,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或较高评价。〔3〕笔者则将奖励界定为在幼儿园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表现(与不道德行为相对)进行表扬与肯定的方法。

认知学派认为奖励可以分为外在奖励和内在奖励,并强调内在奖励的作用。行为主义者则认为奖励可以分为物质类奖励和非物质类奖励。物质类奖励包括奖品、奖状和额外获得的自由时间等。非物质类奖励包括得到教师的注意、表扬和鼓励等。〔4〕以上是根据奖励象征物的形式来划分奖励的类型。而从奖励的实施性质看,奖励包括控制型奖励和信息提供型奖励,前者指向奖励幼儿的道德行为过程,后者偏重奖励幼儿的道德行为结果。〔5〕

二、幼儿园德育中有效运用奖励的意义

1.从德育的本质特性来看,奖励是开展幼儿园德育必需的方法,具有必要性

刘铁芳认为,道德教化直接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形态,调节生命的肉身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冲突,谋求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谋求个体在世界之中的合理、幸福生活。〔6〕檀传宝也认为,德育应回归对人生的关照,精神性或价值性是道德生活与教育的本质,而精神性的核心是精神家园或终极价值的不可或缺性。〔7〕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说,德育是要教人尚善崇美,帮助人获取幸福感,德育的过程应该是和谐、舒适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个体德性的完满。

每一个教育过程都少不了对教育对象的评价。来自权威者的评价能让受教育者明白自身的水平和处境,帮助受教育者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受教育者作肯定或否定评价,这在教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认,奖励能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8〕没有任何赞扬、肯定,充斥着否定、惩罚的德育活动无法培养出诚心向真、向善、向美的真德性。因此,奖励对幼儿园德育来说是必要的。

2.从奖励的效用来看,奖励的运用可以强化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具有有效性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往往重复能够得到奖励的行为,避免重复要付出代价和受到惩罚的行为。奖励确实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一旦教师对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及时给予恰当的奖励,即强化,幼儿就能获得自信和愉悦感,从而不断重复和保持这些道德行为。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并不少见。

根据操作学习理论的观点,人们在不期待即时报酬的条件下也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这是因为先前的奖赏已经使相应的行为得到内部强化。也就是说,也许幼儿之前的道德行为是建立在追求奖励的动机之上,但是奖励同时也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机生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幼儿会因为道德行为本身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而持续这种行为,进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力。因此,奖励具有强化促进的力量,可以有效强化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

3.从幼儿园德育对象――幼儿的年龄特点看,奖励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适宜性

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不能光靠口头说教,还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效方法。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学前儿童年龄尚小,其理解能力差,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难以对自身行为进行判别和反思。有研究指出,学前儿童基本处于道德判断的“无律”和“他律”阶段。幼儿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成人的评价和干预,需要以成人的评价作为参照。

另外,幼儿虽然思维尚未发展成熟,但是可塑性强,模仿力强。成人的赞许和肯定是幼儿的社会性需要之一。奖励对于幼儿具有积极意义。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受到教师奖励的行为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而幼儿良好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模仿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奖励作为一种德育方法,对于幼儿园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因为在理解和运用奖励上的一时偏差,导致幼儿园教师对奖励产生偏见,甚至对奖励敬而远之,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奖励策略本身不存在不妥之处,关键要看教师能否合理有效地运用奖励策略,提升幼儿园德育质量。

三、在幼儿园德育中有效运用奖励的策略

综观檀传宝、郑三元、莫源秋、周小宋等人的研究,结合自身对幼儿园德育实践的所见与所思,笔者认为,实施有效德育的前提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将幼儿视为独特的有自身独立人格和自尊的个体,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运用奖励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奖励频次得当

有的教师在德育中滥用奖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奖,上课坐得端正有奖,游戏时不跟同伴打闹有奖……有些教师尤其喜欢频繁使用事先许诺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幼儿,如“你不跟小朋友抢玩具,老师就奖你一朵小红花”,“你要是能吃完一碗饭,不浪费粮食,老师就表扬你”,“你不哭了,老师就奖你自由活动”……这种对奖励的滥用容易产生“德西效应”,〔9〕一是导致奖励变得微不足道,对幼儿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甚至把得到奖励看成是学习的目的,产生对奖赏物的关注与贪求,一切以奖励为目的,丧失内部动机。

要做到奖励频次得当,必须把握奖励的时机。如果幼儿没有内在行为动机,或者内在动机不强,教师不得不从外部激励幼儿,推动幼儿道德行为的产生和保持,这时采用奖励是必要的。但如果幼儿已经认可道德行为本身,已经具有内部动机,此时就没有必要奖励幼儿,以免弄巧成拙,不仅不能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削弱幼儿的内在动机。

2.奖励程度得当

人的发展是多样的,幼儿园教师要以多元智能观作为指导,多对幼儿作纵向评价,奖励幼儿在道德上的每一点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喜欢横向评价幼儿,往往会导致幼儿产生消极体验,因为在一些幼儿得到奖励的同时,其他幼儿可能会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应该慎用横向评价。

教师奖励幼儿的程度要与幼儿的表现相一致,不能不负责任地夸大其辞,给幼儿留下不真诚的感觉。久而久之,这种过度夸大的奖励会丧失奖励的作用。

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让幼儿充分了解自己得到表扬的具体原因,这样不但能让幼儿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以便更好地坚持下去,而且还能增强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因为幼儿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确实是在关注自己,注意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比如,一名幼儿摔倒了,另一名幼儿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如果教师见到后说:“你今天真乖!”幼儿往往不明白“乖”是指什么,奖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教师说:“你今天把小朋友扶了起来。你做得很好,老师很高兴!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要像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种方法既表扬了幼儿,又能强化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

3.奖励形式灵活多样

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要多方面考虑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奖励幼儿。奖励的形式包括有形的物质奖品(如小红花)、自由活动时间和社会性奖励(如口头表扬、点头赞许)等。有时教师还要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教师提供的奖品,因为如果幼儿对于奖品不感兴趣,觉得奖品太乏味,奖励就会失去激励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奖励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幼儿将行为动机内化。因此,在奖励类型方面,教师应该适当减少物质奖励,多采用精神性奖励,因为精神性奖励更容易强化幼儿的内部动机。从实施性质来讲,教师应该多采用指向行为过程的信息提供型奖励,少采用指向结果的控制型奖励。虽然控制型奖励便于教师实施,但是对幼儿的道德发展来说,信息提供型奖励更为有益。

4.奖励公平、公正

奖励实施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有效实施奖励的关键。如果奖励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使奖励失去权威性,致使奖励的作用大打折扣。另外,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受奖励幼儿的范围,照顾到更多幼儿的感受,促进全体幼儿的道德成长。莫源秋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调查研究的半年时间里,小班约有15.7%,中班约有23.5%,大班约有28.6%的幼儿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得到过教师的奖励。这意味着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漠视甚至放弃了对这些幼儿道德发展的关注。扩大奖励的覆盖面,使更多幼儿受益,这是急需引起教师重视和改进的问题。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一种合理的奖励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奖励制度能得到大多数幼儿的认可。另外,教师还要尽量考虑大多数幼儿的情绪和感受,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并适当扩大奖励的覆盖面,让更多幼儿拥有自信与成功的体验。处于这种奖励氛围中的幼儿,其积极性和自主性将会大大增强。

5.家园德育一致

家长与教师教育的一致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比较而言,教育的一致性越强,教育的效果越好。〔10〕在德育方面也如此。如果家长与教师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奖励标准一致,幼儿的道德行为将更具有稳定性。如果两者的标准处于分歧甚至是矛盾状态,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园能受到表扬,在家里却受到冷遇(比如教师肯定幼儿与同伴分享玩具的行为,但是家长因为怕幼儿弄丢、弄坏玩具而不主张幼儿这样做),那么幼儿容易在道德认识上产生混乱,甚至形成矛盾人格,导致幼儿道德行为不一致,道德发展滞后。这正是幼儿的道德行为缺乏跨情境性的原因,因为家园德育工作没有达成一致,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自然会表现不一。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最好能主动与家长联系,促进家园在德育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作用于幼儿道德发展的合力。应该说,家园合作的一致性越强,合力就越大,幼儿的道德发展自然也会更好。

6.恰当整合其他方法

奖励仅仅是教师实施德育的诸多手段中的一种,只有与其他教育手段(如批评、情境陶冶等)有机结合,遵从最优化整合等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奖励较偏重外部强化,过多地依赖这种德育方法,容易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一心一意以奖励为目标”。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是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幼儿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力量,充分感受到道德行为本身的乐趣,由此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为了形成对比,教师一般会综合使用奖惩策略。笔者认为,对于幼儿最好的惩罚莫过于“自然后果惩罚法”,即教师并不刻意惩罚幼儿,但是有意让幼儿感受自己行为的后果,然后再适时进行解释教育。幼儿天性脆弱而单纯,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他们对于具体的惩罚(如责骂、剥夺游戏时间等)更敏感。为了逃避惩罚,幼儿往往会回避教师,而不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另外,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成人的惩罚容易使幼儿受到负面强化,学会责骂他人甚至动粗等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在选择德育方法时应该慎用惩罚。

综上所述,奖励这种具体的德育方法只要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运用得当,就能起到强化幼儿道德行为的作用,使幼儿在精神上感到愉悦和满足,在道德水平上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奖其当奖,罚其当罚〔J〕. 人民教育,2005,(12):11.

〔2〕周小宋,李美华. 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有效奖励与无效奖励〔J〕.比较教育研究,2004,(3):64-67.

〔3〕〔8〕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彦.课堂管理技巧〔J〕//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有效奖励与无效奖励.比较教育研究,2004,(3):64-65.

〔5〕HELENROSE FIVES, DANA K MANNING.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student engagement: Comparing research to demonstrated knowledge〔R〕. Washington DC:The 2005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

〔6〕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7〕檀传宝. 德性、德性生活的实存与历史:对于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本质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