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景观设计十篇

时间:2023-12-05 17:33:23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城市街区;景观;整合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的活动发生在城市街区,对街区的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街区景观的整合设计需要符合人的环境、心理行为等要求,从追求舒适宜人的人性化原则出发,从注重城市整体生态和谐出发,处理好群体建筑之间以及群体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环境改善整治,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1 街区功能的梳理整合思路

(1)整合设计中需要按照土地利用的优化原则,充分利用资源,调整优化中心区功能。例如在一些传统商业中心通过环境整治调整功能,强化商业与旅游功能,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用房等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转化为办公和娱乐等新功能。可以通过引进绘画、摄影、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展和街头文艺表演等街头艺术活动,增加公共空间的生活气息,强调以人为主体,突出反映人类刨造的文化和美学特征。清理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是创造人性化空间的前提基础,是进行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根据现代城市建筑空间理论,城市空间的属性是与周边建筑的使用功能息息相关的,为此,通过建筑设计形成城市各种不同尺度的空间,这些空间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能特征。

2 交通组织系统的整合思路

(1)悉心布置社会停车场、单位内部停车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放部分单位专用停车场以满足社会停车需求。合理规划临时机动车停车位,协调临时停车与慢车道的关系。

(2)根据城市规划的有关要求,可以在街区地区增设大中型社会停车场,以解决大量机动车停车问题;另外,沿街新规划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内部地面停车场或者地下停车场。可以利用人行道行道树之间的空地划定自行车停车带,停放一排自行车,保证人行道的畅通,同时作为存取自行车的缓冲空问。注意预留生活空间与慢车道之间的人行通道。

(3)人行道畅通舒适:将自行车和配套设施(如路灯、垃圾箱)等设置在人行道外边沿行道树空档之间,尽可能保证人行道的宽度在1.5-2m左右。在此范围内设置盲道。根据实际情况,局部路段可以沿人行道内侧设置座椅。贯通临街建筑一侧的步行空间,在没有车辆(机动车、自行车)干扰的前提下,临建筑一侧设置人行专用通道,宽度控制6~9m,同时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4)道路交叉口应按交通安全的有关规定设置红绿灯、交通指示牌、斑马线等设施,有限控制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增加人行横道,控制行人乱穿马路:在商业街等街道东西向交通联系密切的路段,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人行横道,但要控制人行横道的数量。保证生活空间与车行道路之间横向联系的需要:停车位、停车带和休憩带等的设置应满足消防、急救、相邻城市建设区车行出入口设置的需要。

3 人性化外部空间的整合思路

(1)生活空间指慢车道与临街建筑之间的带状空间。在城市道路断面形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生活空间的设计重点是把现有与规划、集中与分散的开敞空间有机融合,点线面相结合,创造一个连续多样、丰富多变的城市空间序列,为城市居民创造休闲、休憩的场所。

(2)在沿街建筑布局和建筑立面确定的情况下,人行道或绿化隔离带的行道树成为生活空间面向车行道路方向最外侧的垂直界面。与建筑界面不同的是,该界面具有视线通透、行人穿越等特点。对于过于宽阔的交通干道,应加强行道树的连续性,强化该绿色界面。同时,利用建筑后退道路形成的空间,增加高大乔木,在垂直方向进一步分隔生活空间,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3)由于在城市建成段的街区景观设计中,大部分临街建筑为保留的现状建筑,空间的改变与开合主要集中于拆除后新建建筑的地段。结合沿街建筑情况和周边城市功能特点,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空间,新辟和改建了若干个街头小广场。形成步行3~5min的距离,即200~350m即有一处休息场地的集中开敞空间格局。

(4)根据不同地段临街建筑的性质、使用者人群类型、交通及其配套需求以及生活空间的尺度,有条件的可将条带状的生活空间迸一步细化,分为临建筑步行带、休憩带、自行车停车带,与外侧道路上的非机动车带、机动车带一起来满足街道生活和交通功能的需求。临建筑步行带结合商业设施设置,集购物、观光、步行功能于一体。

4 配套服务设施的整合思路

(1)休息设施。在休憩带和人行道较宽或者人行道内侧与绿地相邻地路段设置长条形座椅。座椅面层材料建议用木材。座椅设置应与行人的活动特点相联系,如公交车站候车区域以及商业区应设置座椅。

(2)方便设施一统一色彩、材质和风格。例如,由垃圾箱、小型变电箱、电话亭等可全部设置在人行道行道树之间的空档处,并注意避让人行通道。饮水器、书报亭、中型变电箱设置在休憩带、人行道内侧绿化带中或者街角用地比较充裕的位置。注意不能影响交通,同时充分考虑对视觉景观质量的影响。

建立广告牌、钟塔、雕塑小品、路灯、展示橱板、指示牌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这些“城市家具”是构成街道活跃气氛的重要影响因素。景观整治中需要通过合理布置标志设计,与建筑设计和空间组织相呼应,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变化统一的环境氛围。对一些重要公共空间建设入口标志可以强化街道空间结构的视觉感知效果,具有明显的标识作用,有助于形成场所感,加强公共空间特色。

5 绿化空间的整合思路

街区景观整合设计中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城市中心区不同用地的特点,配置有利于观景和环境改善的绿地,利用绿化加强步行环境的特色,将城市中的水体、绿化等自然景观和休闲街道、广场等人工景观融于一体。

(1)道路绿化隔离带。根据现状花、灌、乔木的分布,局部地段可以增加同类植物,强化其视觉冲击力;在断面宽度允许的条件下,增加微地形和草地。

(2)人行道及生活空间的绿化。根据各区段的种植情况,增加林下草地或者硬质铺装,提供林下休息空间;在建筑后退距离较大的路段,可结合建筑入口、小广场等增加其他乔木和观赏花灌木。

(3)增加围墙、建筑等的垂直绿化。对于临街单位围墙或建筑的山墙绿化,部分路段由于建筑后退,围墙临街,为通透式围墙。建议采用攀爬植物作垂直绿化。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篇2

关键词:街道景观;设计;关系

1街道景观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角色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的一切造物活动莫不以“生活’’为中心而展开。随着文明的成长,人类从对物质生活的依赖,到精神上的需求愈加外显,在生活上形成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不只需要充实物质文化,更需满足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课题,环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创造环境;人类活动改造了环境,而环境的影响最终反馈到人的生活本身。因为有这些变化与关联性,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学问就应运而生了。

首先人们看到的是自己所生存的城市环境。早先的城市设计讨论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工业化以来,城市生活形态大为改观,20世纪城市的最大变化即是通讯与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原本适合人行走、慢速移动的城市空间尺度,大量改变为以汽车等各式快速交通工具为主体的空间设计。在此期间,城市设计着重于大尺度的规划设计,强调的是建筑物与车行道等,汽车成为了主体,占据了街道的主要空间。人不再是都市中的主角,被排挤到汽车使用空间的边缘地带。为了汽车的高速行动“效率”,人们不得不爬越天桥或钻入地下道,步行成为都市中最崎岖的移动方式。虽然人流物流更为快速便捷,但是因为只强调建筑,不重视建筑周围的环境和空间,使得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无人使用的“灰色地带”。大量的工业产物如建筑、车道、机械,成为城市的主体,人则处于附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仿佛有所醒悟,对环境、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92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芝加哥的年会上,呼吁建筑师积极参与城市环境设计,提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城市设计要处理的主要是城市和环境形象问题,这时整体的环境设计就逐渐成为“城市设计师’’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时期,城市设计从原本只着重于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转变为追求尺度宜人的“城镇景观”,人重新成为城市的主角。街道景观设计从“以人为本”的中心观念再出发,使呆板单调的城市空间和室外空间,逐渐恢复原有的人性空间所具备的亲切感、安全感与舒适感。

2街区环境与城市的关系

街道是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地点,每个人每天只要踏出家门,就必然要与街道接触,融入街道的环境里。街道生活可以说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量级的角色,不计其数的故事在街道上发生,许多的判断、选择在街道上作出,很多心情被街道的景观所影响,街道环境充斥于人们生活中,无时不在与人相互作用着。

街道及人行道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里最具生命力的器官。只要谈起城市,最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街道,假若城市中的街道看起来生气蓬勃,那么城市本身也就充满了生命力;反之,街道若沉闷无比,那么整个城市也就乏善可陈了。街道是公共设计的必备元素,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布满在每一个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街道,也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街道。在与街道密不可分的生活中,人们早已不知不觉之接受了来自街道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集合印象,而这个印象往往成为人们对这个城市的主要感官。

但在一般的概念中,街道的主要功能就是“路径”、“通道”,街道的存在是为了使人、车通行,货物流通,但这只是人们所看到的表面基本价值而已。

行走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观赏商店橱窗、赞赏美景,或与人聊天等。整体来说,人们行走、观看等自由是都市地区文明象征的指标,步行是可欣赏建筑局部、细部和城市细节的惟一方法。以此看来,街道并非一般单纯的通道,它是一连串场所的总和,除了穿越功能,还可供停留。因此街道不该只用于通行,供人活动的街道更可以说是情感聚集的地方,是文化交流、信息获取的重要场所。

对街道的功能价值重新定位后,就可发现,整个城市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受街道环境形象的影响。

3建设一个完整的街道景观形象

一般来说,狭义的环境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城市空间要素,包括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干道、步行街,及在这些空间中的环境艺术作品和具有商业性、公共服务性设施的设置,街区环境自然也包含在其中。街区环境既是一连串场所的总和,也是一连串环境设施的总和,所以街区环境设施包罗万象。环境设计的工作就是在实现人们对环境设施基本功能如购物、休憩等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们在艺术、审美、感官上的喜悦、舒适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科学研究指出,在一个人从外界环境接收到的信息中,由视觉感官获取的信息占所有信息的80%左右。从这点我们可以了解视觉环境在人类生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然街区环境在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占有很大比例,是进行情感、文化、信息交流的重要管道,街区环境中的各种设施就成为了传递这一切信息的必然且重要的载体。然而多元化的街区环境设施分开来看可能都很不错,但整体看时很容易显得杂乱无章、缺乏规范,所以在街道景观设计中需要寻找一种整合的手段。一个整合性极强的视觉形象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街区内各式各样载体所组成的形象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街区环境形象。

4 街道景观中形象载体的设计

一个城市的街道环境中有着形形的载体,包括如交通系统中的公共汽车站、自行车停车处、铺地、坡道、台阶、止路障碍、人行天桥,以及在街道上活动的交通工具,如大小公共汽车、观光车等,都是很醒目的形象载体;信息系统如指示牌、公共电话亭、广告招牌、公布栏等;指示牌又可分为场所指标、观光指标、交通指标等;其它还有卫生系统、休息系统、街区建筑环境系统等,大小载体种类繁多,这些丰富的基础元素符号足以主导整个街道景观形象。比如用欧洲小镇的街道景观与中国传统街道相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的不同不仅在于建筑风格的不同,而且街道景观形象载体的风格也是完全不同的。

5街道景观设计的实例――香港中环

香港是一个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城市,建筑密度也是相当的高,尤其是中环附近。中环(又称中区)位于香港的中西区,是香港的政治及商业中心,很多银行,跨国金融机构及外国领事馆都设在中环。但是走在如此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并没有很强的压抑感,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区的街道景观环境做的相当细致到位,宜人的尺度、亲切的环境,让人忘记身处高楼大厦间。

金钟道上的建筑之间都用二层室外廊桥相连,形成一个良好的人行系统,在建筑底部还作了精致的景观设计,形成一个个小的景观环境供人们休息逗留、休憩。整个中环的街道景江设计完整、丰富而又不失统一的风格不仅弥补了城市空间的不足,同时丰富了城市的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一个优秀范例。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城市景观系统;街墙立面;规划控制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system planning is link cities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bridge, to make up for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urban landscape of deficien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urban landscape system planning of the core strategies, namely of the city by Wall Street facade effective planning management, shaping the city landscape harmonious clear, upgrade the city of integral environment level.

Key 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system; Wall Street facade; Planning control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景观系统规划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编制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阶段。为了使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更加完善,在城市规划中还涉及到许多专属的方向,需要进行相关的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市政公用工程规划、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城市防灾系统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是一项单独编制的城市专项规划,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桥梁,它弥补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景观方面的欠缺,从资源学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景观资源分类并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从而得出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管理的对象和目标;以此为基础梳理出城市景观系统的合理结构,并针对不同的结构组成部分提出不同的规划控制要求和采用不同深度的规划控制方法,从而更有效的,有目的的引导城市景观的发展。这其中的核心策略是规划控制城市景观中的“重头戏”――城市街墙立面。

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从定性分析城市景观类型,到科学确定城市景观结构,再运用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手段即编制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一整套规划手段,建立能够反映地域特色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的城市景观。

2 城市景观系统的骨架

城市景观系统的骨架是城市景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目标的关键要素。凯文.林奇总结出城市意象的五个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此五项元素已经为研究城市骨架的建构提供了重要依据。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任务就是要合理规划这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受的元素,从而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和秩序性,使城市结构更加明晰,特色更加鲜活。

城市景观系统的骨架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呈现线性状态,它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元素也是与人的尺度最为贴近的部分。它们连续统一并易于让人们感知和体验,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核心结构。城市街道是城市景观系统的空间骨架,街墙立面是构成城市街道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空间的生成,从而对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街墙即“街道墙”。“街道墙”( street wall)的概念,它被认为是“可居性”(livability)城市的基本要素。街道墙最早是由美国建筑师William Atkinson提出的,指的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两侧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作为一种环境控制模式,街道墙创造性地把二维的平面控制线(我国传统的建筑红线控制)转换成三维的控制面,增强了控制的实际操作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街墙指的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两侧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它是“附加物”(广告牌、店招、灯饰等)和沿街建筑、构筑物外观“细化”而构成的侧界面环境。[3]

街墙立面作为一特定的城市环境,根据研究的需要可进行不同的分类。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研究其本质特征。而划分不同类型的街墙立面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制定规划控制目标和明确规划控制手段。街墙立面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规划控制能达到相当的深度,并提出一些有力的规划控制的指标或者要求,以便于作为下一步城市规划或者土地开发建设的依据。街墙立面分类是以城市景观分区和城市功能分区为依据,是城市景观特色的凸现部分,能够代表城市景观片区的主导特征的。

3 城市街墙立面规划控制图则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分为控制图则和设计导引两个部分。分别从城市景观分区、城市重要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和城市街墙立面的设计导引三个层面来完成城市景观系统规划对建筑设计的管理和指导。城市设计控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指引作用的系统,涵盖了从区域到整个城市,从分区或是街区层次到独立基地的设计指引。地段级城市设计是直接做设计,而规划控制图则是介于分区级城市设计和地段级城市设计之间的城市管理层面,是对城市中重要的街墙立面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城市进行二维的平面规划。对于组成城市景观重要部分的建筑形态往往也是从土地开发效益的角度进行控制,至于建筑设计本身的问题仅以文字引导的方式,其控制力度远远不够,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城市景观处于混乱状态的原因之一。从这个层面上说,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是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要深一层次的规划控制手段,它创造性地把二维的平面控制线(我国传统的建筑红线控制)转换成三维的控制面,增强了控制的实际操作性,是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延伸。

•是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策略与重要手段支撑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是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策略。它从理论上为打造清晰、和谐的城市景观提供了依据。通过规划控制的手段对街墙立面在建设甚至设计前便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从而避免了大量不和谐甚至是破坏城市景观的建筑的产生。这一规划控制理念的提出,为城市建设和开发,尤其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状态下,是解决城市景观问题、城市原有文脉延续性问题和城市特色的有效方法。它依据一定的原则为城市街墙制定必要的构成或结合的规则和标准,即所谓街墙的整体性、必要的逻辑清晰性、简洁性以及操作的合理性,同时具有现代特征的地域性。

•对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建设部在1990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提出,“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城市空间环境做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所以,严格说来,我国现阶段的规划体系应该是融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一体的整体体系即为“规划设计一体化’。但是,从目前看,这个一体化的成效还不尽如人意。

随着“规划设计一体化”的展开,城市历史、景观、人文等城市设计方面的研究己经成为大多数规划设计单位数据指标制定之先的必经工作。但是目前城市建设的效果不佳,城市景观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导则这一城市设计成果的建设不足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我国目前用于具体建设操作的手段,主要是规划体系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主要反映二维物质形体的内容,大体涉及地块用地范围、用地性质、用地布局以及道路、管线等工程技术问题,而对如何体现地域特征的城市价值观(地方历史文脉、社区氛围等)和人体尺度的城市场所空间(舒适感、可达性等)往往不加考虑。事实上, 控规本身关注的还是土地利用的问题,在城市的三维空间控制上缺乏力度。

诚然,目前的规划文本中,有些也已涉及到关于引导建筑设计的图则,但总的来说,篇幅较短,表述笼统,口号文字多于具体措施,而且大多数为图示照片,较难对下一层次的建设做出操作性指导。因此,深化导则内容,将导则尽可能的变成图则,对城市建设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加强图则内容的可操作性,是一种实施有效的办法。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以建立高品质的城市景观为最高目标,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遵循整体性原则、围合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历史性原则、地域性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使城市街墙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反映当地文化同时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城市空间,展现和谐、明晰的城市景观。图则分为三个控制层次:城市景观分区层面的总体控制、城市街墙立面控制图则和城市街墙立面设计导引。其中,街墙立面控制图则从文脉关系、街墙轮廓线、街墙界面、街墙比例、尺度四个方面来规范控制街墙立面;街墙立面设计导引从屋顶、立面主体、立面细部三大方面引导街墙建筑设计。

4 结语

街墙立面作为城市景观系统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城市景观控制最薄弱最难控制的因素之一。在我国现有的控规指标中,对城市景观的要求过于简单、模糊,而城市设计又无法从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城市景观进行翔实的规划,各个阶段的城市设计往往又受到各地不同经济实力的限制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水平。因此,具有完善规划控制体系的城市景观系统规划近年来成为学术界非常热门的话题。建立一个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的城市景观系统控制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科综合,也必须依托各种新型的规划技术支撑。街墙立面是城市景观系统的核心控制要素,对塑造高品质的城市景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景观系统中的刚性控制要素,也是现实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目标的核心手段。

参考文献:

[1] 金广君.城市街道墙探析[J].城市规划,1991(5):47-51.

[2] 刘绍强,张越.城市景观规划控制体系分析[J].新学术,2007(3):68-69.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我国街道景观设计现状对策

一、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特色现状

当前,在许多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人们都表现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极大关注,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从城市的各种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寻找能表达城市特色的要素,将其融入到街道景观设计之中。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层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不强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这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文化现象非常繁杂,有形的历史文化即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容易被人们所触知,而无形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有形的物体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因而表现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则是设计师更多地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和应用,而缺乏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

2.忽视时代文化精神

城市街道景观首先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它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反映在景观设计中,就是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文化精神。当前,有些设计师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达历史文化时,一味地追求历史感,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忽视了时代精神的体现,这样的景观很难为大众所真正使用或喜爱。比如现今某些城市中刮起的所谓“唐宋一条街”“明清一条街”等,和有些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

3.街道文化景点堆砌

城市的历史文化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来说,城市历史愈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愈深厚。面对城市众多的历史文化,许多设计师往往想将它们全部都体现在城市景观中,以为这样才能显现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在某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分别设计了三星堆文化区、蜀汉历史文化区、孔子文化区和古蜀道文化区四个景区,全部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共36个景点,这种又多又乱的做法给人以历史文化堆砌感。

4.传统景观消失,文化遗产、古迹遭到破坏,城市失去特色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却是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频遭破坏的事件:如有的城市为了扩路,砍去街道两侧百年古树;传统民宅被成片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方盒子建筑楼群;新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雷同、缺乏特色。城市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形式反映,对于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传统景观、风景名胜又是一个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如今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因盲目建设而变得平庸、失去特色。

5.欧式化、模仿风

现在有些城市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许多正在建造的住宅小区,在广告语中喜欢打出“欧式典雅花园”“地中海风情”的时髦语言,甚至宣传要将某地建成东方的“法国的塞纳河”等。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住宅区公共空间,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位。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二、街道景观文化缺失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与生产的迅猛发展既促进了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给城市街道景观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传统城市街道景观由于受到来自现代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冲击正在逐步消失,导致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不能得以表露;而适应新的城市生活、交往模式,新的价值观的城市街道景观发展方向尚在探索中,使目前一些城市的街道景观发展呈现无序混乱的局面。

1.现代化交通工具造成的混乱

传统的以街道为社会生活联系中心的社会结构萎缩了,以汽车交通为中心的城市街道不仅分割了城市空间,还扼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这种弊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城市到处都是车辆,道路空间被交通工具所占有,沿街店铺又占用了部分人行道空间。第二,基于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长距离的通道和单一的社会空间,以往在街道上可能发生的复合的社会行为被规范到相应的、单一的空间与场所之中,街道的功能除了交通之外,所剩无几。第三,以汽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上的偏差以及单调的规划设计手法导致了环境尺度体系的单一化,适合人体尺度的微环境景观被忽视,环境景观缺乏亲和力。

2.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现代商业、交通的迅速发展造成城市符合人性尺度的传统公共空间的消失,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传统商业以及由此维系的社区网络、邻里结构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讲求效率,追求流动的大尺度街道和体现纪念性与政绩的广场都反而使市民远离社会交往。有些城市原规划的道路红线已经无法满通的需要,都在拓宽道路。

3.国际式建筑思潮的冲击

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传统城市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国际式”建筑的泛滥使城市景观的识别性正在逐步消失,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减弱。上海里弄石库门住宅是公认的居住文化象征,引入了西方城市房地产的高效开发方式,将Towhouse与沪上三合院完美结合,创造出中西合璧的雅致外观。人们觉得可亲,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模式。

4.城市的土地利用与房地产业的开发

由于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私人房地产开发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社会制约机制,导致有价值而无经济效益的历史建筑、街区被高利润的房地产项目所取代。而正是这种简单的、大规模的开发改造导致传统城市街道景观风貌消失。安徽某市街道周边由于商业开发使沿街建筑遍布整条街道,街道底侧界面被密不透风地包围起来,形式较为呆板,和其推崇的山水之都的城市口号不甚相符。

5.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标准化、特色化对文化特色的影响

由于信息媒介的全球性传播及无孔不入的扩张力,使国际化、标准化、统一化成为新的时尚潮流,而这些都模糊了城市景观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有意义联系,使不同地域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被漠视。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导致了大量的追求个人表现、纯理性、抽象性,远离历史、文化传统的建筑出轨,导致了城市街道景观的变异。

6.城市景观设计的水准不足

有些城市的一些设计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街道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本地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的造型,使街道失去了地方特色。这和我们景观设计行业某些方面的不太规范有关。景观设计行业缺乏正确的引导,内部人员良莠不齐,甚至一些街道景观的设计并不是由专业人员来完成的,这也需大家尤其是规划部门的相关领导的重视。

三、对策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街道景观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应体现出社会对文化的追求和公众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街道景观只有正确把握和理解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同。历史文化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其表现出来的形式,而在于其背后饱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挖掘和表达历史文化,只是从历史文化的形式中借鉴或模仿某些形式或片断并没有多大吸引力。这种方式只能满足人们一时的好奇心,而没有长久的感染力。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挖掘和表达历史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某些历史文化形式的模仿或借鉴上,应注重对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景观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行为,因而在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的同时要具有美感,体现出艺术性。

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城市环境的核心是人,基础是自然环境。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公共空间或景观不是只让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到其中的,离开了人的活动、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景观便失去了意义。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的关键所在。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志、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追求的是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基础,在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对自然和环境予以充分的考虑,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始终处于平衡或协调状态。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景观设计中,要对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加以合理保护与利用,不应在建造新的城市环境景观时以破坏自然景观资源为代价,应以自然景观资源、传统景观资源为设计基础,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又有历史延续性,同时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环境景观。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原则。

3.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的原则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和村镇改造,一些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文化、风俗延续产生不利的影响,景观风格趋同化使具有民族及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日趋减少。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本。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在景观设计中,防止人为地割裂文化历史,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wWw.gWyoO.

4.城市街道景观建设要充分体现城市道路的人文美

城市道路的人文之美是指通过城市街道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氛围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美感。文化的表层是物即人类一切劳动包括艺术劳动的物化形态;中层是心物结合;深层即心即属于这一文化整体的社会群体心态,包括群体的伦理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宗教感情、审美趣味,它离物较远,却是在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决定物的根本。因此,作为城市街道景观,它的人文美不可避免地应与周围的其他建筑构成整体人文景观来体现,所以无论人们是游好莱坞的星光大道,还是走南京的夫子庙街,曲埠的孔府街等,都能感受到这些街道所反映出来的所在国家特有的城市道路人文美感。

参考文献: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篇5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造景艺术;街道景观;应用

1 园林规划设计与造景艺术概念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功能区交流的纽带,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对外整体面貌的主要体现,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等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制作出既可观赏,又能休憩的理想生态环境。

造景艺术则是在园林绿地中,因借自然、模仿自然、组织创造供人游览观赏景色的手法。该手法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与规模,来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完美景观。

2 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人性化城市街道场所空间逐步缩小

许多城市为了满通之需,为了适应汽车及其它新型交通工具行驶,随意将城市空间要素尺度增大,呈现出以车类尺度取代人的尺度状况。在基于有限土地资源框架下,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妨碍行人正常使用,致使步行者不得己而进入机动车道,使得城市街道建设在有限的场地中,很大程度上出现了交通秩序难以管控的局面,增加了交通的风险性。

2.2 整体性与连续性要素在景观建设中表现不力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整体性体现在对每一条道路景观设计时总体考虑。而在现实设计中,很多方面却孤立评价道路景观要素,没有将道路整体性与自然美结合起来,时常出现一条完整的道路由一段段片段拼凑及堆砌而成。

城市街道空间的连续性是评价街道空间质量要素之一,一条幽美的街道不能缺少两侧建筑物的连续性衬托来构成界面。现实情况是由于管理体制的弊端及规划设计者对城市文化氛围、历史渊源缺乏了解,因而造就了沿街建筑形式间断,不能很好贯通与串联起来。

2.3 个性和可识别性风格在城市街道空间表现匮乏

城市街道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是一种潜在的,在原机体上的生长。但是,不少传统街道在规划设计时基于一种简单化的全盘改造,失去原有的空间尺度和难以复制的界面,重新界定的景观设计对居民来说是缺乏生机与活力,致使我国许多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设施设计缺乏个性,模式单一。

2.4 城市街道环境质量差

环境质量差是城市街道现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尤其是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设计者往往侧重于城市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绿化设计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不会和谐处理绿地与周围建筑群的宾主关系。另外,人口的剧增、建筑容量的增长及交通设施功能的不健全,形成人车混杂,人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

3 应对问题的基本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好的街道景观改造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从宏观到微观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才能真正达到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的目标。因此,要把人作为街道空间主体进行研究设计。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同时还要合理地利用土地和空间,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资金,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憩场所。

3.2 连续性与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的景观建设应力求自然和谐,强调可以自由活动的连续空间和动态视觉美感,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追求景观整体风格的统一。每一条街道,在其空间尺度、色调、历史文脉的理解与表达上求得统一。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加强视觉连续性。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这样才能体现出城市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的整体性。

3.3 个性化原则

个性特色是指街道在布局形态与空间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与其它景观设计所不同的内在本质与外部特征。

城市街道景观的改造设计应突出城市自身的个性特征,在符合区位特点、满足功能需要、协调环境文脉、创造自然生态等方面反复推敲、不断升华,使城市街道既具地方性、时代特色,又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有机交融。因此,应特别注意与城市整体环境风格的协调,背离了城市整体环境和谐,街道的特色也就失去了意义。

3.4 尊重历史文脉原则

在考虑城市发展的同时,对于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街道景观的改造不应进行大拆大建的整旧变新,也不应一味地模仿,而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必须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全面体现地方文化标志特征,增强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提高街道景观的历史、文化及旅游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城市;街具设计;街道空间;人文景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79-02

一、街具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街具也被称为街道家具,是指城市街道的各种地景陈设,通俗地讲就是城市中的景观小品、城市景观中的公共“生活道具”,比如各种活动的引导设施、围合设施、信号标志、憩坐处。这类街具是常用或常见的小尺度物质要素,它们形成街道和广场的环境特质,是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街具的功能日趋追求综合效益,造型也更具独特性与艺术性,在符合人体工学的基础条件下体现着城市街道的特有人文精神。

街具这一街区构成的主要元素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但成为人们城市活动空间的基础道具,更加成为人们行为的发生器。街具在美化环境、软化环境空间上,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对街具的要求也越来越环保、自然、节能、生态。在评价城市街区环境质量时,应把街具是否既能满足人们需要,又能美化城市环境作为一个重要标志。

二、 当代城市街道街具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30年中,我国城市的街道建设一直着力于拓宽改造、交通设施的增强、旧住宅区的拆迁,力图满足人们出行的各种需求。在充斥着废气和噪音的城市街道上,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城市街区中的大规模发展致使人们失去了可以接触和交流的场所,街道景观设施的雷同和传统地方特色的流失使街道呆板而乏味,使得人们的生活品质日趋下降。

在城市化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在感叹发展速度之快的同时也察觉到了“千城一面、千街一貌”的悲哀。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审美偏好渐渐被急功近利的统一模式取代,城市街道的秩序感在消失,而城市街具这一本应给人带来实用与审美统一、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元素也面临着雷同与一味地照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用性不强、缺乏秩序感与人文关怀;景点设施的堆砌、设施质量的良莠不齐及忽视街道整体氛围与审美偏好;对于城市深层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不够。有些地区出于商业利益,沿袭着东施效颦的赶工建设。不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及街区性质特点的规划设计往往导致了环境质量低下、氛围缺乏吸引力,浪费了投入的人力与资金。有些街具的设计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设计质量参差不齐成为阻碍街区环境质量提升的一大瓶颈。

近年来,城市设计者们一直在为城市街道的人性化活动空间做着努力和尝试,设计和创造适宜人们步行休息和交流沟通的良好公共空间己经成为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的重点。

三、街道街具的作用

(一)表达街道空间意向,烘托街道空间环境

成功的街道设计总是以其独特的氛围和明确的主题使人们留连忘返。商业街道以其繁华、时尚的气氛感染路人,而老街古巷则以静谧与历史沉淀来显示其独特个性。因此,街具就成为传达街道空间主体与意向的最直接因素,在街道空间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改善街道空间形态

有些街道常以建筑刻板的线条、生硬的外立面及平淡无奇的道路构成街道空间形态,使得长期生存于其中的人感到枯燥。而街具中的地景绿化、雕塑、生动的公共设施等都可以以其明亮的色彩、令人遐想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效改善街道空间形态,提升城市魅力。

(三)柔化街道空间感觉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现代街道中成片的钢筋水泥建筑、玻璃幕墙、金属广告牌等生硬的角色充斥了街道空间。这些材料所表现的生硬、冰冷感使街道上行色匆匆的行人对空间容易产生疏离感,而丰富多彩的街具可以柔化空间感觉。如在商业街区中设置供人休憩的文化广场、休闲长廊等街具,配以实用、人性化的设施,则能够很好地为街道空间增加记忆点,让小景致提升空间的文化品质。

四、街具的类型与布置规律

(一)街具的类型

广义地讲,街道空间中除了维护空间的建筑界面及建筑构件外,一切实用或非实用的可供路人观赏的地景设施都可列入街具范畴。根据街具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纯观赏性设施。如喷泉、叠水瀑布、主题雕塑、浮雕墙、雕塑柱、花坛等。第二,实用、观赏性为一体的设施。这类街具也是街道中最常见的,供人们休憩、使用的设施。如坐凳、靠椅、凉亭、垃圾桶等。第三,借用设施的联想、提示作用,协助人们识别地域属性,投入空间情境,起到点化隐晦的妙用设施。如南京钟山风景区的古城墙和遗址片断,采用经六朝石刻精品抽象而来的石灯笼、石鼓凳、辟邪图案等环境艺术小品。当市民漫步时,带有历史符号的街具不断在眼前呈现,整个风景区的历史内涵和地方特色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人们感受到超越时空的连续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第四,原无审美功能,经过处理后成为地景陈设。如在街道休憩区中,摆设一些废弃的石礅、石板,设置一些断壁残垣,利用废弃的材料制作一处抽象雕塑等,为路人提供更多的遐想空间,从而提升空间的文化品质。

(二)街具的布置规律

街道街具布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构空间中的景点,以及对行人的活动及生理、心理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破了城市的街道空间原有的结构,街区面积越来越宽,使其在尺度上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就要求街道两旁的街具在尺度和空间上有所改变,因此街具的布置也要适应不同性质街道的审美和使用功能。

1.街具的视觉感知

任何一件街具所表现出的感知因素不同,有的街具因形态普遍、广泛使用而很容易被行人所忽略。设计者若想突出街具在空间中的重要性,形成一处令人驻足的景点,应考虑选择形象易辨识、造型新颖且具有动感、肌理明显、能体现和传达街道主题和城市文化的街具。同时,应考虑街具与街道的空间关系,从视觉构成上可理解为图与底的关系,强化或减弱街具的视觉感知就是调整空间的构成因素。

2.行人的视觉规律

人们在街道行走或乘坐车辆在马路边行驶时,是一个感知物象的过程,街道两旁的所有物象有意或无意地呈现在眼前,因而不仅视点、视距影响了视觉感知,而且思维的意识状态也影响着视觉感知。

视觉通常有两种状态:一是扫视,二是凝视。人们在观赏街道景观时也不例外,在车辆快速行驶的道路两旁设置街具,应考虑到车内乘客对于景观的扫视特性,将街具尺寸加大或以造型独特、色彩明快的街具来吸引路人的注意。而在街道主要的停留休憩区中,人们停留驻足的时间较长,这里的街具往往被人们仔细观看、品味,因此要选择布置造型较细致、具有一定空间表意的街具。因此,不同空间性质的街具也应该在设计上有所不同。

3.街具的构景规律

其一,将街具设置在街道视线汇聚处,可以使有特殊意义的街具成为空间中的视觉中心。此种构景可以起到吸引视线和重点构景的作用。

其二,将街具设置在街道平面轴线交汇或街道转折的阴角处,可以使街具成为空间过渡中的景点,具有标识和导向作用。

其三,将街具设置在街道平面中轴线一侧,这种街具最常见也最容易在设计中被忽视,产生呆板、雷同的感觉。沿街道设置街具可以强化空间序列,协调街道空间感。

其四,将街具设置在街道平面中轴线两侧,对称的平面具有端庄、规整感,形成空间对景。

综上所述,不论街具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如何,它所传达给人们的应该是一个城市的统一风貌,与街道两旁的建筑共同构成城市的整体形象,或含蓄或热情,或古朴或现代。城市街道街具应该在统一的风格和技术要求下进行设计,根据不同空间功能及风格做出设计调整,体现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风格,为城市增添特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武忠等. 基于多元角度的城市景观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杨琳.城市环境中的“街具”设计[J].新建筑,2002,(3).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静态景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城市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家园,是人类薪火相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结晶。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大规模基础建设等诸多因素,造成城市居民环境空间不断被压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生活的环境,并有选择性的寻找适合自己居住和发展的绿色空间。这样,包含各种人文景观的城市公园建设也就应运而生,它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必然需求。

一、现代城市街角公园解析

(一)城市街角公园的定义

城市街角公园是城市公园的一种类型,都属于城市公共绿地,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供公众游玩、观赏、休闲娱乐的小型园林。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街角公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认识与扩展,它不仅能为大众提供游憩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还在健全生态和提高城市化地区对社会的经济、人口增加所造成压力的支撑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城市公园对美化城市面貌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公园是城市总体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居民休憩、活动、交流的最佳环境空间。

(二)现代城市街角公园的功能

1、休闲游憩功能

城市街角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一种形式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公共空间及各类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户外休闲游憩活动的基本条件,承担着满足居民休闲活动需求的主要职能。这也是城市街角公园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功能。

2、精神熏陶及科教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街角公园除了具有休闲游憩的功能之外,也日益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科学知识和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公园中开展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如舞蹈、歌唱、健身、社交等,能够陶冶市民的情操,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形成一种普及的大众文化以及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

3、城市美化功能

城市街角公园的数量和质量时塑造城市景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面貌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体现着该城市的文明和开放程度。

4、历史文化功能

城市街角公园能够通过景观形象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反映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它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品味,体现该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水平。反映其文化特征,体现场所的认同感,保持发展的连续性,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街角公园和交通动态的衔接关系

公园和街道相连部分以“绿色”衔接,沿街采用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路侧绿带等多重绿地方式,公园采取敞开式透绿设计,尽可能的扩大绿色视野,乔、灌、地被结合,组织丰富的立体绿化景观,使道路绿化和公园整体形成一种特色,运用绿带串联不通的功能区,形成一条舒适,有特色的富有流动感的空间景观环境,成为城市商业区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二、鄱阳街教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一)环境分析

鄱阳街教堂公园位于武汉市汉口商业区中心,紧挨江汉路步行街,附近建筑紧密,人流密集,交通拥挤。它北临商业区,南临天主教堂,东部与上海滩饭店住宅区用地接壤,其他部分与城市道路相邻,西侧马路对面是人民医院。以生态、人文、宜居宜业为目标,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设计出环境优美,功能健全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公园附近的住宅区和相邻的教堂和医院将会对公园产生直接影响。方便居民生活,交通便利、景观优美并与城市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

(二)功能分析

1、休闲游憩功能

鄱阳街教堂公园属于城市街角公园,位处市中心毗邻商业区,沿街街采取敞开式透绿设计,是附近唯一一处大面积绿地,也是附近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休闲娱乐区、三个圆形绿地组团、公共舞台、小型广场及各类活动设施为附近居民和路人提供了户外休闲游憩活动的基本条件。

2、精神熏陶及科教功能

公园中柱子和回廊处设计有教育宣传栏,是传播精神文明、科学知识和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公园的小型舞台可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如舞蹈、歌唱、健身、社交等,既陶冶市民的情操,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又有利于形成一种普及的大众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如图2所示)。

3、城市美化功能

鄱阳街教堂公园以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模式规划,以“师法自然、以人为本”为设计理念,附近的住宅区、商业区、相邻的教堂和医院将会对公园产生直接影响。方便居民生活,交通便利、景观优美并与城市文化背景和环境有机结合。公园内的静态景观和周围的动态环境相互烘托,凸显“静”态之美和“静”的珍贵。公园的静态景观高品质的规划应结合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植物静态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相呼应合理布局,区域中主要景观建筑要与自然流畅质朴的情趣相协调。鄱阳街区域内除天主教堂外将原有的高密度住宅楼和不协调不美观的建筑拆除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在保证其功能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扩大绿化面积。从绿地、水景、人造山体(坡地)的设计上和该地区文化背景及生活需求相关联,并提升该地段的文化品位,聚合人气,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篇8

关键词:城市景观;街墙立面;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是一项单独编制的城市专项规划,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桥梁,它弥补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景观方面的欠缺,从资源学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景观资源分类并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从而得出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目标;以此为基础梳理出城市景观系统的合理结构,并针对不同的结构组成部分提出不同的规划控制要求和采用不同深度的规划控制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城市景观的发展。这其中的核心策略是规划控制城市景观中的重点――城市街墙立面。

一、城市街墙立面的概念及类型

城市景观系统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呈现线性状态,它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元素也是与人的尺度最为贴近的部分。它们连续统一并易于让人们感知和体验,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核心结构。城市街道是城市景观系统的空间骨架,街墙立面是构成城市街道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空间的生成,从而对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城市街墙立面的概念

街墙即“街道墙”。“街道墙”的概念,它被认为是“可居性”城市的基本要素。街道墙最早是由美国建筑师william Atkinson提出的, 指的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两侧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作为一种环境控制模式, 街道墙创造性地把二维的平面控制线(我国传统的建筑红线控制)转换成三维的控制面,增强了控制的实际操作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街墙指的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两侧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它是“附加物”(厂告牌、店招、灯饰等)和沿街建筑、构筑物外观“细化”而构成的侧界面环境,如图1、图2。

图1城市街墙立面

图2城市街墙立面的复杂“表情”

街墙立面是构成街道空间两侧建筑群体立面的水平投影。街墙立面是街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城市街道墙形态的重要方面。同时街墙立而也是构成城市街道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空间的生成,从而对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街墙立面是城市景观特色的凸现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上表现为线性结构。街墙立面的属性:共时性、历时性、多样性、整体性。

1.2 城市街墙立面的类型

街墙立面作为一特定的城市环境,根据研究的需要可进行不同的分类。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研究其本质特征。而划分不同类型的街墙立面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制定规划控制目标和明确规划控制手段。街墙立面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规划控制能达到相当的深度,并提出一些有力的规划控制的指标或者要求,以便于作为下一步城市规划或者土地开发建设的依据。街墙立面分类是以城市景观分区和城市功能分区为依据, 是城市景观特色的凸现部分, 能够代表城市景观片区的主导特征的(如表1)。

表1 街墙立面主要类型

二、城市街墙立面规划要点研究

3.1 街墙立面规划控制的意义

(1)对现有设计控制系统的理论补充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分为控制图则和设计导引两个部分。分别从城市景观分区、城市重要街墙立而的规划控制和城市街墙立面的设计导引三个层面来完成城市景观系统规划对建筑设计的管理和指导。城市设计控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指引作用的系统,涵盖了从区域到整个城市,从分区或是街区层次到独立基地的设计指引。地段级城市设计是直接做设计, 而规划控制图则是介于分区级城市设计和地段级城市设计之间的城市管理层面,是对城市中重要的街墙立面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其相关内容如表2。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城市进行二维的平面规划。对干组成城市景观重要部分的建筑形态往往也是从土地开发效益的角度进行控制, 至于建筑设计本身的问题仅以文字引导的方式, 其控制力度远远不够, 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城市景观处于混乱状态的原因之一。从这个层面上说,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是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要深一层次的规划控制手段, 它创造性地把二维的平面控制线(我国传统的建筑红线控制)转换成三维的控制面, 增强了控制的实际操作性,是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延伸。

表2 街墙立面控制图则与相关内容的比较

(2)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策略与支撑手段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是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核心策略。它从理念上为打造清晰、和谐的城市景观提供了依据。通过规划控制的手段对街立面在建设甚至设计前便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从而避免了大量不和谐甚至是破坏城市景观的建筑的产生。这一规划控制理念的提高,为城市建设和开发,尤其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状态下,是解决城市景观问题、城市原有言及文脉延续性问题和城市特色的有效方法。它依据一定的原则为城市街墙制定必要的构成或结合的规划和标准,即所谓街墙的整体性、必要的逻辑清晰性、简洁性以及操作的合理性,同时具有现代特征的地域性。

(3)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研究

目前用于具体建设操作的手段,主要是规划体系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主要反映二维物质形体的内容,大体涉及地块用地范围、用地性质、用地布局以及道路、管线等工程技术问题,而对如何体现地域特征的城市价值(舒适感、可达性等)往往不加考虑。事实上,控规本身关注的还是土地利用的问题,在城市的三维空间控制上缺乏力度。

显然,在目前的规划文本中,有些也已涉及到关于引导建筑设计原则,但总的来说,篇幅较短,表述笼统,口号文字多于具体措施,而且大多数为图示照片,较难对下一层次的建设做出操作性指导。因此,深化导则内容,将导则尽可能的变成图则,对城市建设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尤其是加强图则内容的可操作性,是一种实施有效的办法。

3.2街墙装立面规划控制的方式

(1)图则控制说明

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图则以建立高品质的城市景观为最高目标,街墙立面的规划控制遵循整体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历史性原则、地域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使城市街墙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反映当地文化同时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城市空间,展现和谐、明晰的城市景观。图则分为三个控制层次:城市景观分区层面的总体控制、城市街墙立面控制图则和城市街墙立面设计导则。其中,街墙立面控制图则从文脉关系、街墙轮廓线、街墙界面、街墙比例、尺度四个方面来规范控制街墙立面;街墙立面设计导引从屋顶、立面主体、立面细部三大方面引导街墙建筑设计。

(2)图则控制框架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篇9

[关键词]街道生活;交通性主干道;“缝合”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街道是城市的经脉,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街道使巨大的城市变成一个有机体,一个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同时街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型建筑物,是一个没有封闭点和终结点的开放场所。城市在街道上表达它清晰的世俗生活,也表达它暖昧的时尚生活。街道承受了城市的噪音和形象;承受了商品和消费;承受了历史和未来;也承受了时代的气息和生活的风格;不同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表达出不同的景观特征。所有这些构成了街道的景观——街景。街景的城市设计是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紧跟十“美丽中国”的主题,本篇文章旨在为柳州的道路景观设计做一个开篇。。。。

基地背景分析:

龙屯新道沿线作为柳州内环路的一部分,是一条交通性主干道。主要车流往来于柳州市中心与柳江县的桥梁地段,其城市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城市门户地区的道路,除了服务于交通的功能之外,两侧的其他活动功能也较为丰富,人流较多,其所展示的城市风貌能够体现一定的地域特征,是为名副其实的窗口地区。

基地内地形高差较大,竖向设计较为复杂,该革新路其中有两段上跨于周边地块,高差5-7不等。城市道路严重的割裂了周边地块的连续性,对城市综合景观也有很大的影响。

规划理念:

“缝合”理念的定义——“缝合”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为:用针线把…连在一起。这里我们提及的“缝合”理念,顾名思义也就是把城市中的道路及两侧的街区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的情况下,将被主干道、高架桥等城市交通性干道割裂的城市肌理、空间景观、城市功能等通过一定的城市设计手段进行“缝合”,形成道路两侧街区功能景观的互动与协调。

本次城市设计着重于城市空间的重塑,其中包括空间结构的调整,再开发地块空间塑造、界面与节点空间创造、肌理空间重组等等,并且兼顾空间修复,包括提升原有空间的质量,结合再开发整合城市空间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对龙屯新道沿线空间形态及功能的割裂、“缝合”、再生的分析研究。

规划主题:

本次规划设计的定位:基于“缝合”理念下的以“魅力西大门、柳南新风貌”为主题的城市交通性景观主干道城市设计。

规划目标:

本次城市设计的总体目标为:龙屯新道是柳州市重要的城市主干道、城市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柳州市中心与柳江县的门户型景观道路,是兼具交通、景观、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生活服务、汽车采购等功能于一体的西边出城大道。

建设目标为:整合龙屯新道沿线景观资源,完善空间形态,建筑景观有序,主题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干道。

功能结构及用地规划:

通过对基地内保留用地和可开发用地的盘点,结合规划范围内各区段功能的差异,城市设计提出“一带四区”的规划结构。“一带”指龙屯新道沿线城市景观带。“四区”指:1)高架桥景观段——从柳州铁路局地块到小鹅山综合市场地段,是城市高架桥景观带,也是交通快速通过带,该段景观主要以整治现有地块环境为主,包括第五立面的建筑景观改造。2)居住生活区景观展示段——从革新四区生活区到银龙小区地段,该地段主要以商业医疗服务、生活居住功能为主,该段景观主要以沿街界面与节点空间创造为主。3)再开发地块空间景观展示段——羊角乡新云村龙屯的地块改造地段,该地段主要规划策略是整合再开发地段的城市空间形态为主。4)汽贸园商业景观带——河西汽贸园及交叉口地段。该地段主要是以提升商业景观氛围,塑造特色建筑群景观及交叉口景观为主。通过划分出的一带四区使龙屯新道的街道空间形态有一定的纵向层次,表现出“放——收——放——收”的空间格局,街道穿行过程中有一定的线形空间节奏感。

5.1龙屯新道道路景观设计内容:(宏观设计)

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部分:自然景观包括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地物等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包括各种建筑物、交通设施、城镇、村落、庙宇等社会文化艺术景物。

龙屯新道道路交通性质:龙屯新道属于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其交通流属于间断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道路交叉口以平交为主,机动车道在基本路段上的行车速度较高,在交叉口处较低,中央分隔带以安全为主,其景观设计以中速车流考虑,体现节奏感,同时也能照顾非机动车流和行人。而道路两边的景观设计则应以慢速车流及行人为主,景观设计以细腻为主,街头小品的设计及设置应体现城市风格及道路的性质。

中速交通的景观设计原则:中速交通中的景观设计应着重景观所带来的节奏感及时代气息。由于车速较快要求大手笔的景观设计,两侧的建筑物要打破以往街道两侧或前方封闭的传统手法,两侧的建筑物要有变化,宜高低有错,高低的变化结合地形与绿地配合形成一种虚实变化,就会充满时代气息。交叉口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技术上的交通流转换的需求,还要满足景观要求。在不同的交叉口一般应有一定的特征建筑或雕塑,使驾驶员或行人能在一定距离外识别交叉口位置,并获得距离感,便于选择方向。交叉口处的建筑高度与体量要与交叉口的大小相协调,小型交叉口的高层建筑与大型交叉口的低矮建筑都是不相称的。

慢速交通的景观设计原则:慢速交通以非机动车和行人为主,交通的速度比较低,以商业街、居住区等功能为主,他们对道路本身的线形要求也随之降低,道路的景观设计应体现生活气息。由于速度的降低,使道路使用者有充足的时间来品味道路的景观,景观的表现手法应是细腻的。商业街的景观以建筑及其风格为主,道路设施更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优良的无障碍设计也能成为商业街或步行街的景观亮点。居住区道路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不拘泥于一定的几何形式,景观设计应使景色富于变化,形成优美的居住环境。

5.2沿街建筑立面规划设计(中观设计)

根据现状建筑的质量、外观条件,立面规划分为三个级别:

保留:目前质量尚好,门窗墙面均未破损的予以保留。采取清洗、粉刷、去污除垢的整治措施,使立面整洁一新。

整治:对立面有一定破损、受其它构筑物遮挡,使用不当,以及由于建筑性质改变的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改造。除采取清洁、粉刷等措施外,对临街晒衣架、遮阳(雨)篷、花架、空调架、钢(木)窗统一改造、设计、翻新。对部分建筑采取第五立面的改造、加建等。

更新:临街违章建筑、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的拆除:随用地调整需重建、改建的建筑,按相应的规划要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结语:

本次规划设计旨在促进和改善柳州西南门户地区城市环境景观的更新与建设,塑造充满生机又富有现代魅力的城市门户空间形态。体现未来柳州城市的发展追求和公众意志。

参考文献

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篇10

【关键词】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照明

个人一直以为,城市的的夜景比城市的白天更加漂亮,城市的夜景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美丽的灯光和用灯光勾勒的城市的轮廓,城市的夜景看不到白天城市的杂乱与嘈杂,看到的只有幽静与美丽,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如下图柳州市夜景图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以灯光为主要表现手段(如泛光照明等)和表现主体(如灯光雕塑等)的夜晚视觉艺术环境,包括环境如建筑物、绿地、花园、雕塑、广告、广场、街道、桥梁)、技术(如通信、音响、控制、水雾、虚拟现实等)、管理(如光污染管理、交通管制、噪声管理等)等物质和非物质元素,由灯光的观赏空间、空间系统、色彩系统、亮度系统和供电与控制系统组成,具有照明技术、艺术效果、景观类型三方面含义,是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主要夜景观的照明设计、城市建筑灯光的规划设计等几方面的谈谈柳州市夜景观的规划设计。

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在分析了柳州市的现状后认为,与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相比,夜间照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整体景观在夜空下无法展现。为了提升整体城市形象,带动夜间旅游消费,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率先对城市的重点地区编制城市照明详细规划。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规划涉及的范围包括:人民广场,龙城路,飞鹅路商业区及鱼峰山周围商业区,红光大桥至文昌大桥之间的柳江两侧。这些地方以商业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良好的夜景灯光能聚集人气,为现代都市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提供优美宜人的环境。文惠桥至红光大桥沿江、壶东大桥至红光大桥的河北环岛、江滨公园至红光大桥,都按照统一的规划来设计完整的灯光效果。通过沿路、沿江、建筑、山体、水体灯光的设计,达到城市景观昼与夜的均衡发展,展现惟一的与不可重复的“世界第一大盆景”的龙城夜景。

2.主要夜景观的照明设计

预计须更换及新建道路照明灯200余盏,为30幢主要节点建筑、50幢次要建筑提供照明。人民广场,江滨公园,龙城路,滨江路,河南的鱼峰山、马鞍山、驾鹤山、灯台山、蟠龙山等,都按照统一的规划来设计完整的灯光效果。人民广场、龙城路区域的夜间景观照明定位为“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河北“U”形半岛的中心滨水地带定位为“滨江历史风貌展现区”,飞鹅驾鹤片区定位为“滨江都市风貌展示区”,河南五峰定位“自然山水风貌展现区”,不同区域构成城、山、水一体相映生辉的照明景观环境。文惠桥东至文昌桥一带用灯光和人工抽水建成景观瀑布的同时,将打造一条全新的景观路,像北京的后海一样,有酒吧、娱乐场所的商业休闲区,展示柳州的城市面貌,提升柳州的城市品味。

3.对于城市建筑灯光的规划设计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处理好建筑的夜景观会丰富和完善城市整体识别,从而达到烘托城市形象的目的。城市中建筑单体的夜景观一定要充分表达建筑性格,并根据建筑的特点确定灯光布局。

规划确定柳州市城市照明主色调为橙黄色与绿色,其他色光作为夜间景观照明的辅色及点缀色,注重协调城市整体光色冷暖色调的对比。

4.节能环保因地制宜

夜景灯光工程并非简单地把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简单地通体照亮,而是有诸多讲究。如不同体量、不同地段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灯光,有的突出立面的效果,有的突出顶部的装饰,有的突出优美的轮廓,对住宅类的建筑则只照山墙和顶部,减少灯光对居民夜间休息的困扰;江岸用灯光勾勒岸线,并在江滨公园的水下设置灯光,让水下齿齿白石在夜间也成为风景,仿如晶莹的龙宫;山峰则突出轮廓线,底部稍暗,顶部稍亮,成为城市的独特背景;商业街区照明要求强烈明丽,流光溢彩,衬托商业氛围。

对不同区域的亮度均详细分化出等级,体现出高低错落的建筑节奏韵律感,天空背景区分的界面,如下图:以及城市与柳江构成倒影关系的亮暗互衬、动静结合,又达到环保与节能的目的。

5.重点商业街的夜景观设计

商业街灯光设计可以暗一些,以柔和舒适为宜。重点商业街(如五星步行街)的建筑夜景设计应报规划部门审批,规划部门应事先作夜景观城市设计,广告灯箱、牌匾等应进行统一规划。这样街景有秩序有特色,可以重塑商业街形象,增加商业街的吸引力。

6.特色夜景规划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在柳州,特色夜景之一即商圈夜市的繁荣,柳州商圈夜市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既有商圈带动夜市形成,既有商圈中的商家延长营业至深夜,亦会吸引餐饮等摊贩在路边开张营业,继而形成夜市,比如谷埠街目前的夜市形式便是如此;另一种是以夜市带动商圈,如目前的青云夜市,最初不过是夜宵一条街,逐渐辐射到服装、工艺品等生活用品的夜市结构中,继而附近的店铺见有金可赚,自然延长了营业时间,久而久之,一个吃、喝、玩、乐一条龙的商圈夜市便形成了。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柳州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7.结语

城市夜景观已成为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象征。它使城市突破时间的限制来展示自身的形象与活力,使城市在吸引外资、发展旅游观光以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夜景观其表现形式将更为丰富多彩,也将为城市景观特色的营造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