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行业研究十篇

时间:2023-12-04 17:57:19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药学院;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2-03

一、出发点

1.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努力加强民族医药研究和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来适应国家社会对民族医药发展的需要。

2.现代制药行业包括药物研发、原料药物生产、药品制剂成型三大方面。西药一般指具有确定结构的化学与生物分子药。其药物研发主要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有效成分,并对该成分进行结构分析、结构修饰,使其产生更好的药效与副作用。原料药生产主要涉及化学原料药的合成与生物原料药的合成。药品制剂成型是将原料药制成不同形式的制剂,以便于应用与临床。中药是在中医指导下使用的天然产物药。分饮片与成药两种类型。饮片是中医临证开方使用的药材,其研发是中医师根据病人病情辨证施治。饮片的生产涉及种植、采集、炮制、储存等环节,不涉及复杂的剂型。中成药是将一些治疗某些疾病的常用方剂制成特殊的标准化剂型,用于该类疾病的通用药物。其药物制备一般是寻求中医验方,对其参与配伍的药物进行提取与浓缩,去粗取精。制剂成型是将上述浓缩的混合物按不同制剂类型的要求进行成型。其研发涉及到化学成分的分析,有效成分的量的控制,药理药效研究,药物报批所涉及的研究内容等。民族医药是指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医药系统。它以特殊的思维方法,特殊的疾病谱,特殊的药物资源与中医药区分并彼此区分。民族药多利用天然动植物与矿物资源,多用鲜药,有些只进行简单的炮制,不能形成类似中药饮片的原料药。民族药拥有大量的验方,有望开发出治疗各类疾病的成药,其开发过程与中成药相同,也有研发、原料药生产、制剂化三大阶段。民族药的资源调查,品种保护,规范制定,成分分析,药效鉴定,相对中药起步晚,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3.制药行业的方方面面均需要人才。特别是研发、生产、制剂化、质量控制、市场等几大主要方面,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其中研发人才主要去向是大专院校与研究所,企业的研发部门,他们主要需要药化、药理、药效、临床实验等方面的知识。生产包括原料药、中间体、辅料、标准提取物的生产,需要化学合成与分析、生物合成与分析人才。制剂化设计机械设备、制剂工艺、操作规程、质量检测等内容,需要工程数学、工程力学、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操作方面的人才。

二、药学院的专业定位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篇2

目前的趋势表明,制药企业正在物色数目更少、但规模更大、更加全球化的咨询公司进行临床前期工作。他还宣称,与客户进行内部研发相比,查尔斯•里弗可将药物开发时间缩短3至6个月,实现20%至30%的成本节省。

业界认为,国际药物开发已进入新时期。尽管全球药物市场仍然在金融风暴的阴影笼罩之下,但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药物化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以及人类基因组密码破译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药物开发仍异常活跃,企业新品陆续上市,商家竞争不断加剧。

美国佛罗斯特-沙利文市场咨询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说,近10年来制药业在全球获得空前发展,2009年全世界制药业的市场规模约达9500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50%,其中新兴国家市场的贡献占70%以上。

药物开发外包发展迅速

高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使制药业难以应付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即使实力雄厚的企业也不例外。为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工业化国家就出现了药物研制开发承包企业。1990年后,药物开发承包快速发展,90年代中期进入高潮。1999-2009年,全世界药品开发承包按药物市场规模累计1500亿美元。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危机时期,导致成本压力加剧促使药物研发外包升温。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600个药物开发承包机构,每家机构的营业额估计达5000万美元。据调查,开发承包贯穿了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整个领域,这些机构拥有分工细致的专业人才,一般均拥有多项专利,一些较大的承包研究组织往往是跨国机构,甚至还建立了自己的临床部门。

新兴市场国不仅拥有广阔的药物市场,有丰富的药物原料资源,而且拥有数量众多的可供临床药物试验的对象,这些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药业巨头将研发活动转移到这些国家。据对美国的调查,美国制药公司平均每个新药的研发成本从1987年的2.31亿美元增长到到2008年的19亿美元。为了降低成本,企业采取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部分研发项目转移到中国、印度、俄罗斯等低成本国家,通过研发外包维持企业的竞争力。通常,接受外包的国家其研发成本仅及美国的1/5到1/10,而且科技人才充足。过去10年,美国制药公司的研发经费以每年9.6%的速度增长,2009年超过1100亿美元,而外包出的研发经费以每年17.3%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到250亿美元。

由于研制速度快,成本低,近年来尤其受到大财团的青睐。随着基因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普及,以及药品的个性化市场要求,药物开发外包将成为药商开拓市场的难以取代的途径。事实上,即使在充满了市场风险的金融危机期间,许多拥有特长的企业正在积极寻找下一步的投资目标,这种趋势无疑给国内外包研发企业带来了机遇。

事实上,国际医药业外包研究机构已经追随大型制药企业进入了拥有科研专长的低成本地区,例如中国和印度。国际制药业的经验之谈是:从“分子到市场”要花费10年的时间。事实上,这段过程往往要花费16年,而且其间要投入大量金钱,包括在每种药物获得成功之前失败的那1万多种化合物上的投入。显然,查尔斯・里弗收购无锡药明康德无疑是明智之举,不仅节省下一大笔科研开发支出,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前了新药进入市场的时间。业界认为,此次收购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医药行业的那些脏活累活中,在许多附加值更高的领域也日益明显。吸引查尔斯・里弗的,是中国为数众多的患者群体资源和杰出的科学家。

生物制药迅速崛起

金融风暴冲击了许多传统产业,但生物制药产业以其独特的产业结构优势仍然是当前全球的投资热点。生物药物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生物制药行业的特征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长周期。一个生物药品开发成功的概率只有5%~10%,投入一般需要1亿~3亿美元,开发周期需要8~10年,回报率通常在10倍以上,有的高达20~30倍。

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生物制药发展最快的美国,目前已上市的有新型生物药物已近300种。其中包括治疗失眠、多种硬化症、剧痛、慢性肾病、失禁、口腔疼痛和治癌等药物。

开发生物药物的一个优势是原料来源丰富,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包括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目的人工制得的生物原料成为当前生物制药原料的主要来源。生物药物的特点是药理活性高、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生物药物主要成分有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这些物质的组成单元为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肪酸等,对人体不仅无害而且还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近年来国际生物制药业界市场争夺不断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战略联盟日趋频繁,主要是指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在开发出新产品后,与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销售能力强大的大公司间以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以达到大规模生产并成功销售的目的。

美国是世界上使用生物药品最多的国家。目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1万多种药品中,生物制药产品虽然只占约250种,但是在美国的医疗保健开支中,生物制药产品却占据了比例不相称的份额。2008年,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为生物药品支出了150多亿美元的费用,几乎占同年生物药品同类支出的七分之一。

高度关注再生药物

国际制药业巨头辉瑞公司去年11月声称,将会在未来三至五年的时间内投入1亿美元用于再生医学研究,其中尤其重视对包括成体和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其实不仅辉瑞,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对再生药物表现出高度重视,在该领域的投资不断增长。

谈及干细胞,无论公众还是媒体必然都会关注到胚胎干细胞上去,但业界认为,商家感兴趣的是利用干细胞研究成果开发本世纪最有价值的药物。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胚胎干细胞用途广泛,而且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将来很有可能比成体干细胞更有作用,但同时他们也相信成体干细胞能够帮助治愈一些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等。研究证实,成体干细胞是目前唯一用于移植手术中的干细胞,用于治疗如白血病这样的癌症。

成体干细胞占干细胞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其比胚胎干细胞更容易获得,并且用于临床试验的成本更低。另外成体干细胞主要来自于成熟组织,如骨髓和脐带血,因此也避免了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论。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将通过商业渠道进一步大力推广成体干细胞研制出的药物,推广力度将超越基于胚胎干细胞而研制出的药物。业界分析认为,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制药公司正在密切关注成体细胞研究的发展动态和其研制成果进入市场的时间,这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美国在发展再生药物领域走在世界前沿。美国商业部预计,今年美国成体细胞疗法的销售总额将会超过1亿美元;到2018年,整个干细胞疗法带来的总收入将会增至100亿美元。尽管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有所不同,但是经营干细胞的公司的股价却同涨同落。显然,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政府在解除联邦经费禁用于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禁令后,成体干细胞公司的股价陡然上涨的原因。

如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大型的制药公司都在努力进入成体干细胞制药领域,这些制药公司都愿意在这方面投资,他们认为进入该领域足够安全而且能带来满意的收益。再生药物研究领域资深专家、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黛布拉・格莱格教授指出:“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有10到15年的历史,科技成果正在源源不断从实验室进入工厂,现在应该是发展的黄金时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为药物开发插上翅膀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日益为企业所青睐。业界分析,无需很久,包括癌症、关节炎、艾滋病在内的众多疾病相关药物成果将完全产生于计算机,而以往所依靠的经验式重复筛选法将被抛弃。另一方面,尽管筛选并不是新药开发的唯一途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如何进行低耗而高效的筛选、缩短药物产生的时间,一直是制药界不断追求的目标。

药物设计是多种科学交叉综合的产物,人类基因研究和蛋白组学的日新月异,已给药物呈现了新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现有的计算机资源也有足够能力开展药物设计,分析潜力药物的化学结构并给出最佳候选药品。

迄今,许多大型制药企业已建立一个既能体现渐进性又能体现高效率的程序系统,可在初步筛选出药物化学特征后立即给出细节。实验证明,新方法可以在5000个分子中整理出92%的以往漏失的非药物材料,在提高处理速度的同时也避免了有潜力化合物的遗漏。

业内专家指出,可以预期,将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进行集成是提高效率最有效途径,尤其表现在药物研发领域,即创意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之间的结合。专家称这使新药开发全速奔向一个新时代,而这一时代正是科学界期待已久的。

各国朝野积极推动新药进入市场

据美国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全球制药企业近十年来研发开支持续上升,即使在金融风暴期间也无放慢迹象,表明了对推动新药进入市场充满了信心。仅2009年,全球制药业仅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开支就达到7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由于各大制药商制定了每年推出3至5种新药的目标,它们将在先进设备或更高效生产方案上投入更多的资金。预计,2010年前世界前50家医药公司研发中的新药将超过1500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和发展中国家,新药市场均呈快速发展态势。据美国商务部预计,2015年以前,美国处方药消费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3.5%。事实上,一些市场因素对于处方药消费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这包括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病人倾向用药物疗法来替代手术治疗。

在资本市场已经成熟的美国,投资人对风险的承受力较强。早在30年前,生物技术领域,美国的民间和工业界投资就远远超过政府投资,由市场和产业资本为主导进行的生物技术产业投资和商业化运营,在美国极为成熟和有序。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篇3

一、药品质量管理理念

药品质量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如何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一直是医药界积极探索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国内医药界认同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理念,近年来国内强调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QbD是质量源于设计的简称,强调设计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是科学的、基于风险的全面的药品研发质量管理理念,是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产品特性、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药品质量=f(药物、辅料和制造),药品质量是因变量。药物与辅料的特性、如何配伍以及如何制造决定了药品质量。在研发水平高、较早实施cGMP和药品监管严格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近年提出QbD质量管理理念,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在国内,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针对申报生产的工艺与实际生产采用的工艺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将批准生产的环节向后推移。2008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国内企业学习和树立QbD药品质量管理理念,有助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药品质量,有助于解决药物制剂产业化问题。

二、重视工艺放大效应的影响

各类制剂各个具体品种的工艺放大效应的程度是不同的,需要考虑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粉末直接灌装硬胶囊的工艺放大效应一般比较小;一些溶液型小容量注射液灭菌前的工艺放大效应一般不大;而乳剂、脂质体、微球、一些固体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等则由于属于多组分、多相系统,涉及多相搅拌、挤压、混合等多单元的操作,其工艺放大效应就大得多,在工艺放大过程中受设备、操作条件和工艺参数的影响很大,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理状态变化程度难以预测。

为了保证试验药品在临床阶段所验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生产、上市时得到重现,药物制剂工艺放大过程必须保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需要加强一些品种的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度相关性的试验研究,在工艺放大试验过程中必须对制剂的释放性能进行监控。对于工艺放大效应大的品种,其生产规模应该逐步放大。在国外,在对缓释微球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时,一般每次扩大至前一次的2倍量,并对每一次扩大生产的微球的各参数进行评价,进行相关验证,确认产品质量是否都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甚至还在一定阶段进行生物利用度(BA)或生物等效性(BE)评价。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艺放大过程,它关系到申报工艺是否能应用到大生产,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重现性,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如果在工艺放大过程中发生比较大的变更,应该重新进行BA或BE试验,甚至需要重新进行临床研究和重新进行稳定性等相关研究。

三、影响药物制剂工艺产业化的原因

制剂工艺的实验室阶段一中试一小规模生产一规模生产的顺利过渡是建立在前期全面、扎实研究的基础上,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有富有经验的技术团队,需要具备相应的配套设备和仪器等。

在药品研发过程中,药物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是一个重要环节。大部分国内制药企业或相关研究机构由于研发投入少、研发条件不完善、研发水平不高,再加上原辅料来源少和时间紧等原因,在实验室阶段的试验次数和试验量有限,对处方工艺研究往往不充分,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处方工艺因素的研究不深入。一些制剂技术转让项目很少被考虑到工艺放大效应、原辅料来源与质量以及设备适用性等因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制剂的申报工艺存在缺陷,而实验室处方、工艺不成熟往往给中试和产业化研究带来极大困难,常在中试放大和产业化时变更处方、工艺。

在发达国家,产业化研究阶段开始得比较早,在Ⅲ期临床试验开始前试制品批量已经达到较大生产规模,而采用生产规模的试验样品也是获得客观可靠的药物动力学和临床等试验数据的前提条件,虽然这将大大增加研发成本;此外,产业化研究和相关验证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在具有各类设备仪器(包括生产设备)的专门场所研究完成,在产品获得批准后将比较成熟的、规范化的工艺规程移交给生产车间。相比较,国内大部分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不具备这种模式,缺少产业化研究环节的弊端十分明显。在生产车间试生产时出现工艺技术问题,常常搅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和GMP管理,影响产品质量。

四、建议

针对国内存在的药物制剂工艺产业化问题,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首先要树立QbD药品质量管理理念,通过设计来保证和控制产品质量,从开始研发时就要考虑产业化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创造条件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有比较长的过程。根据国内的现状,建议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倡导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必将危及医药产业的发展。相当部分制药企业研发资金不足,低水平重复开发品种的比例很高,造成一方面研发投入少,一方面又浪费研发资源的状况。因此,有必要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植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

2、提高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水平。药物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性比较强的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工艺处方设计、设备、工艺参数、原辅材料、验证、制剂质量评价和标准制订等方面因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极端的工艺和条件,进行工艺的影响因素试验,从中找出影响工艺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关键因素,确定相应的设计空间,提高实验室处方工艺的适用性或耐用性,为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中试和产业化研究环节。没有经过中试的技术成果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直接进行工艺放大或产业化转移的风险很大。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相应的基地并组建相应的技术团队,对具体品种的工艺放大效应作出评价,以完成中试一小规模生产一规模生产的顺利过渡。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篇4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bout clinical pharmacy in our university

LI Yaling1,2 YE Yun1 HUANG Yilan1,2 LI Jun3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in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our school" for short) has been rapid,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st-clas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statu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study the new trends of the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from the realitya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inical pharmacy personnel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linical pharmacy.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临床药学是一个医、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以患者为对象,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1],研究药物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应用方法及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等。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新方向和药学学科的新研究领域[2],它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推动了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文献查阅、深度访谈、电话咨询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提高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建议,以期为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校于2013年开展了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学位:三年学制、毕业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培养方式: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在教研室领导下组成以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及独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负责,侧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临床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药学、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交流能力,能够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从事临床药学实践和教育,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课题设计、从事临床药学创新研究的能力,能够在药品临床??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研究方向: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应用安全性研究、循证药学研究。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高等药剂学、医学科研方法学导论、外科学进展、循证医学、肿瘤基础理论、药物分析选论、内科学进展、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信息检索、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和专业课程(临床药理学、专业外语)及公共课、选修课。考核方式:考试、论文答辩。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践和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学实践分为初级实践(在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药学室等部门轮转3个月)、高级实践(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参与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等临床科室轮转5个月)和专科实践(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临床药学某个专业方向进行较深入的专科临床药学实践,时间4个月)。

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分析

2.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优势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拥有临床药学研究生导师5名,都是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高级双师双证导师[3];拥有3家直属大型三甲附属医院及30多家非直属三级教学实践基地,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具备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及优质资源。通过对我校临床药学相关师生广泛调查发现,他们均对招生就业情况评价较为满意,这与“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医院药学服务由原来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4]以及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需求、药学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背景需求[5]有关;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也较为满意,这与我校拥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较好的教师队伍有关。

2.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不足

美国是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1957年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的Donald Francke教授首次提出六年制Pharm.D.(Doctor of pharmacy)[6],国外发达国家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己较为成熟,国内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中国药科大学是最早(2006年)获批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学校,我校的批准时间是2011年。由于我校地处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科发展时间短,与国内一流大学及欧美相比,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学制学位较为单一,培养方式合理,但很多?节未到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与现代临床药学教育发展方向(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7])有所偏颇,研究方向较少,需拓宽研究领域,课程设置无特色,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还属于科学学位型培养模式,毕业授予理学学位,这与我国还没有独立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有关[6];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积极性差,尽管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还有待提高;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实用性较差;见、实习安排不尽合理,临床药学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用药咨询,而临床用药决策参与较少,不能适应现阶段医院药学、社区药学领域对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8];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尚需修善,教师、学生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少,很难跟上学科前沿。

3 建议

3.1 加快“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

目前我校是培养能够在药品临床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临床药学专业以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为目标,一个优秀的临床药学工作者应是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决策者、沟通者、引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监督者、控制者、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9]。培养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应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教育理念转变,由培养“化学型药学人才”向“临床型药学人才”的转变,由“科研型”向“服务型”药学人才的转变。

3.2 建立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从目前国际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我国医疗机构对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来看,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能胜任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属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开展专业学位型教育。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只有3年,授予理学学位,建议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逐步增设6年制本硕连读、8年制本硕博连读、5年制硕博连读,增设博士点,毕业时授予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山东大学[10]、北京大学[11]开设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可为我校提供宝贵经验。这种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有利于节约培养时间,有利于课程设置的连贯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与临床医生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学历学位、职称等各方面匹配并通力合作,更符合我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利于突显我校特色办学,实现我校品牌效应。

3.3 拓宽临床药学专业研究方向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只有4名,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更没有备注研究方向,作者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临床药学发展新方向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方向建议该专业导师及新增导师应向群体药物生物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与治疗、个体化给药研究及药物代谢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药物基因组学、合理用药与临床药物评价、上市药物评价研究、临床药学服务和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新制剂的开发和评价、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及给药方案设计、生物活性肽研究等方向拓展[12]。

3.4 广泛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建议我校师生广泛利用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打造教学团队,有利于过程性评价[13]。教学方法与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议教师联合应用讲授式教学法(L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14]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授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药学沙龙、实验、专题 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使临床药学教学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兴趣,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

3.5 加强教师队伍团队意识,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交流平台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师队伍来自药学及其相关学科,多为药理学、中药学等专科教师,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地将合理用药与临床问题有效结合,建议教研室对整个团队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医、药导师组制度,通过团队定期开展医学、药学沙龙(处方用药分析、专科用药解说、经方应用举例、典型案例探讨等)、专题讲座等,达到医药互动、医药互补、知识共融、医通药情、药知医意,增强双方共识,弥补学识漏洞,极大地提升教师队伍的关联度与支撑度。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多,质量高,但其与教研室及导师联系不紧密,交流平台不完善,建议各实践教学基地与教研室及导师建立开放性、多媒体、多层次交流平台,让导师参与建议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整合学校与社会多种优质资源,构建学校、医院、医药企业多重实践教学平台,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3.6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4类,复旦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课程分类和我校相似,但其教材选择和我们差距很大,而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药学相关课、医学相关课、临床药学相关课[15],作者认为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类更为合理。建议加强学生药学、医学相关知识培养的同时,应重视临床药学相关课程的普及,建立针对性更强的选课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公共基础课增设人际交流学、自我保护和人文素质、心理学、信息检索与写作;药学相关课增设药学伦理学、药物信息学、药物经济学、药物计量学、药物毒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学政策与公共卫生;医学相关课增设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重症医学、急诊医学;临床药学课增设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临床药学实践导论、药学监护、临床药物评价、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事管理。我校教学实践安排很为合理,临床药学实践共1年,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毕业学生不具备独当一面的素质,不能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建议实践范围拓宽至社区、社区药房、社会大药房、药厂、实验室以及临床肾病科、ICU等科室,实践时间从1年延长到2年,半年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实践教学,理论课始终要与临床药学实践紧密协作、穿插进行,可将理论课以药学问诊、药学查房、药历书写、文献分析报告、临床处方点评、讲座、典型病例讨论、医学药学沙龙、多学科综合门诊、药学监护、用药宣教、ADR监测等形式安排在临床药学实?`环节中去,同时建立研究生培养校内、校外双导师制[16],使从事临床药学实践的学生与住院医师一样在临床科室轮转、管理患者、参与查房和会诊、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等,实现院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无缝衔接,毕业时培训考核合格可授予临床药师岗位培训证书,这对学校吸引生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就业顺畅,减少学生就业单位培养经费等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3.7 规范生源,考核目标明确、形式多元化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篇5

1.需要考虑作用对象的生物多样性;

2.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3.需要考虑产品的高效性、安全性、经济性; 4.需要考虑产品抗性问题;

5.创制过程三高一长:

(l)高投入:创制一个新品种,需要投入约2亿美元左右;

(2)高风险:化合物/商品化品种=50000/1:

(3)高回报:创制成功的产品,可享有20年以上的独家专利保护及巨大的经济回报;

(4)长周期:创制一个新品种,需要花费8至10年时间。

二、农药创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农药创制涉及以下多个方面的内容:

-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生物活性筛选和评价;

-安全性、生态性评价;

-应用技术开发;

-清洁生产工艺开发;

-“三废”治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

-工程技术和装备技术开发;

-知识产权保护;

-风险评估;

-市场开发、推广、维护;

-农药产品的全周期管理。

三、农药创制分成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先导发现和优化

2.第二阶段——高活性化合物筛选

3.第三阶段——候选创制品种的研究开发

4.第四阶段——创制品种的产业化开发

四、第一阶段——农药先导化合物的合成

笫一阶段又分为新化合物设计、大量化合物合成、室内生物活性筛选、发现和优化先导化合物、得到活性化合物几个步骤。

在新化合物设计时,主要涉及到计算科学、生命科学,需要根据经验或者随机或者仿制,来完成该项工作:

设计好新化合物之后,要进行大量化合物的合成并完成室内生物活性筛选研究,也就是进行普筛、初筛、复筛、高通量筛选以及定向筛选工作。筛选的结果会淘汰掉大部分化合物,之后会有部分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留下来。

继先导化合物发现之后需要进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将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或者衍生化,再进行第二轮的室内生物活性筛选研究,结果也是淘汰大部分化合物而得到部分有活性的化合物。

在第一阶段工作进行过程中,需要随时注意化合物或菌种的专利保护工作。

五、第二阶段——农药先导化合物的合成

第一阶段获得的活性化合物,首先要经过深入的室内生物活性筛选研究,包括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和卫生毒理学试验两方面。

卫生毒理学试验内容涵盖急性经口、经皮试验、眼刺激、皮肤刺激、吸入、致突变等内容。经过这些试验,有大部分化合物会被淘汰,留下来的化合物进行小试合成工艺研究和配方研究。小试或者配方研究又会淘汰部分化合物,最后得到小试合格之后的高活性的化合物。

在第二阶段中,小试和配方研究需要注意同时进行配方的专利保护和工艺的专利保护工作。

六、第三阶段——农药候选创制品种研究开发

第二阶段获得的高活性化合物,下一步就要根据农药临时登记资料要求开展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以下内容:大田登记药效试验、亚慢性毒性和杂质毒性试验、残留和环境毒理及环境行为试验、产品化学研究(理化性质、分析方法、产品标准及产品全分析)、制剂开发和中试工艺及三废研究。

大田试验、毒性试验、环境试验将淘汰大部分化合物,在所有这些试验都通过之后,就能得到候选的创制品种。这些候选创制品种在达到农药临时登记要求后可进行登记注册工作,取得农药临时登记证。

在第三阶段过程中,仍然要注意进行配方的专利保护和工艺的专利保护以及商标保护工作。

七、第四阶段——农药创制品种的产业化开发

完成第三阶段,得到取得农药临时登记的创制品种后,接下来就要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环境生态和环境行为研究,这两项不能通过的品种仍然需要被淘汰,余下的品种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试验、产业化工艺、三废工程技术等研究。

这之后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和市场开发。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可为创制品种取得正式登记,从而进入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取得正式登记的品种,必须进行配方和中间体(工艺)的专利群保护,这样才可以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专利保护周期。

在农药创制的四个阶段中,农药企业介入的时间选择:

第一和第二阶段风险比较大,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所以一般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第三和第四阶段风险比第一阶段小,但此阶段比第二阶段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采取的形式一般是高校/科研院所与农药企业合作,以企业名义进行农药临时登记申请。农药企业一般是在第三阶段开始介入农药创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农药登记试验数据都有时效性,需要在时效范围内完成登记过程,否则过了时效需要重新进行登记试验。

目前我国农药创制现状

1.农药科技创新平台初具规模

(1)一批部级农药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成立: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上海、江苏、湖南四个基地,1995)

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沈阳、天津,1995)

新农药创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2007)

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2011)

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2012)等

(2)一批省部级农药科技创新平台相继建立

农业部农药化学及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996)

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2003)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2003)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2003)

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2008)

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2010年4月,北京)

2.农药创制体系:形成并稳步发展

国家农药科技攻关(支撑)计划:

“九·五”:南北两个农药创制中心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农药创制研究的正式起步

“十·五”:新农药创制研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十一五”:农药创制工程

“十二五”:绿色生态农药的研发与产业化

3.科技创新基础理论体系和方法初步形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973计划及863计划等项目资助下,初步形成了农药科技创新基础理论体系和方法。

4.农药科技创新成果初步显现

新化合物合成能力已达到3万个/年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篇6

完善我国疫苗安全性评价监督体系

据王国治研究员介绍,在我国,疫苗上市后的监督主要由疫苗质量检验监督体系与疫苗接种后有效性和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构成,前者是保证疫苗出厂质量或疫苗出厂后的质量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要求,后者主要评价疫苗接种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即通过人群流行病学的调查来评价疫苗对相应疾病的预防效果;对疫苗接种后安全性监测可以通过监测网对所发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对该制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作出正确判断,对于质量监督部门而言,如果能及时得到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则可有利于发现制品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隐患,为标准的变更与提高提供依据;对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监督体系的人员而言,了解出现不良反应该批制品的质量状况,对于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遗憾的是,在具体监督过程中,由于疫苗质量监督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进行,而疫苗临床不良反应监督由国家疾病控制中心进行,二者隶属不同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沟通,无法数据共享,大大降低了监管效能。”王国治研究员说,目前我国疫苗质量管理已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监管要求,对每一批疫苗和生物制品的出厂销售实行审批和签发制度,国家生物制品检定机构对生产企业在完成每一批制品的生产检定的记录摘要和样品进行审查和检定,根据资料审查和实验室检定的结果批准该批制品的出厂销售,同时还根据不同疫苗的质量,国家检定实验室的工作内容除对批准前的制品的检定外,还对部分疫苗实施上市后抽检,但目前的管理依然局限于单一批号的合格与否的审核,对于疫苗整体质量状况缺少有效的趋势分析,对于疫苗在合格标准范围内但偏离正常值的数据未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也缺少数据电子管理平台,无法进行疫苗风险的趋势分析,从技术角度也无法与临床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进行数据共享。

王国治研究员认为,尽管我国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但我国目前不良反应报告采用“被动发现、主动报告”的方式,漏报的几率较大。此外,我国的疫苗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来源于疾控部门与临床医院,而在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不良反应的报告来自包括医药卫生专业人员、疫苗制造商、患者、患者父母或监护人在内的任何人的报告,报告人可以通过邮寄、传真、拨打免费电话、网络申报等多种方式提交报告。而报告来自疫苗制造商的报告最多,占36.2%;而在我国虽然要求企业收集并报告不良反应,但报告的数量极为有限。

为此王国治研究员建议:尽快建立疫苗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与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资源共享平台,在目前疫苗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应先行允许并对疫苗质量监督评价专业人员开放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应尽快建立疫苗质量监督评价电子平台,在对疫苗质量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趋势分析的方法与评判指标,制定预警界限,在超过预警界限时及时与疫苗接种部门与疫苗生产管理监督部门以及疫苗生产厂家进行沟通,以最大限度降低疫苗质量风险。疫苗不良反应监测部门应逐步改变被动等待报告的工作方式,国家应对不良反应监测部门增加经费及人力,在目前情况下,建议根据既往数据,对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或严重的疫苗,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疫苗采用主动监测方式进行不良反应监测,以提高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反馈的敏感度和利用率,可以从中发现新的、罕见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度。

加快我国生物类仿制药物技术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生物技术类产品专利在欧美已纷纷到期,截至2010年,欧洲已上市近10个生物类仿制产品,预计将每年为欧盟国家节省14亿欧元,除欧美相关生物技术公司外,发展中国家如韩国LG LIFESCIENCE、印度BIOCON公司相关生物类仿制药物相继在欧盟上市。王国治研究员认为,尽管我国的生物仿制药已有多年的研发历史,但在近年来我国在生物仿制药研发上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研发速度上也落后于巴西、韩国等国家。落后的原因主要有国家对生物仿制药的重视程度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我国生物仿制药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指导原则。

王国治研究员介绍说,我国虽然在《国务院关于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的决定》中已经将生物技术产业列入规划,但在“十一五”创新药研究中生物仿制药并没得到充分的重视,在“十二五”创新药物研究项目中,“十二五”与“十一五”基本一致地设置“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和“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对非创新的生物仿制药的重视与投入都不足。我们不否认科技必须创新,但创新有个过程,没有长期基础研究的投入,短期内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放弃了生物仿制药,就意味放弃投入产出比极高的生物技术产品,对国家与老百姓用上便宜药都将是个损失。创新、老产品更新改造、非创新药物的仿制应该构成我国生物技术研究整体战略布局的三大方向。

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仿制药在临床前与临床研究均采用较为严格的标准与要求,加大了企业投入成本与研究周期;而在国际上,自2006年欧盟出台一系列关于生物仿制药的技术指南以来,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均加快了其生物仿制类药物的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的制定过程。WHO 2009年生物类仿制药物的注册及技术指南,韩国于2009年相关技术指南和注册框架,2010年加拿大颁布生物类仿制药物指南,欧盟将单克隆抗体进一步纳入Biosimilar products技术指南体系,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已采用相关指导原则和注册框架开展其注册工作。由于仿制药的指导原则采取比新药更为灵活的政策,各国仿制药产品在科学性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具有了较短的研发和临床研究周期,同时更具国际竞争力。预计未来5年内其提供价格便宜且高质量的生物类仿制药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其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竞争力将进一步领先。我国由于对仿制药审批标准出台的滞后,在国际上甚至在亚洲地区生物仿制药的发展仍处于劣势。

鉴于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化是国家发展重点之一,该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王国治研究员建议科技部尽快组织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单位、医学信息研究机构与国家药品质量评价机构联合开展生物药物发展方向研究,研究内容应包括国内外生物药物专利与产品状况,近十年可能可仿制药品的背景资料,为我国生物仿制药研究战略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科技部应将生物仿制药列入十二五创新药研究专项,投入的规模应根据研究进展确定,研究内容建议包括仿制技术研究,质量标准研究以及不同类型药物技术指导原则研究。发改委与财政部门应予以支持。国家新药注册管理部门应针对目前国际上已的一些技术指南和对相关技术问题的深入研讨,加快制定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内相接轨的生物类仿制药物技术指导原则全面保障科学性的前提下指导生物类仿制产品的研发和注册,减少不必要的科研资源及临床资源浪费,更快更好地实现产品的产业化;同时在加快生物仿制药产品产业化时,应防止一窝蜂现象,而是适当提高GMP的门槛,制定相应的技术要求,以确保仿制药的质量。鉴于仿制药是国外已有药品,为加快准入进度,国家药品质量保证部门应提前进入,建立不同产品的检定方法与相应检测参考品,以提高产业化的进度与保证产品质量。

加强我国科研试剂与耗材管理

开展科研工作离不开试剂与耗材,在各类科研研究项目中以试剂与耗材为主的材料费构成经费的主要部分,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增大,研究试剂与耗材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然而,我国在试剂耗材产品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国产代替进口,甚至出现冒充假货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其质量状况令人担忧。“我在承接‘十一五’专项课题中,曾花费数万元购买一批免疫诊断试剂,使用百只以上豚鼠,耗时半年,由于试剂为伪劣产品而导致实验失败。”王国治研究员痛心地说,“伪劣试剂与耗材影响了试验结果,浪费了国家资源与科研工作者的精力和时间,如果这些实验的经费与人力与物力损失可以估算,以伪劣试剂做出虚假数据可能产生的危害与后果是无法估量的。”

王国治研究员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政府对生物试剂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无法解决专业的试剂器材该由谁来监管、该如何监管的问题。在中国实施质量监督管理的有国家质量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局,其执法督查主要职能是组织查处违反标准化、计量、质量、特种设备等法律法规的行为;组织本系统开展从源头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违法活动。而对于生物制剂而言,许多产品本身无标准,也无需批准就可以进市场销售,出了质量问题也难以判断是否因为其质量低劣所导致,也难以对其进行打击;同样,虽然工商局也承担监督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具有组织开展有关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工作,查处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但由于对特殊的产品缺少评判其质量优劣的手段与能力,也无法有效打假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物制药;实验教材;研究与开发

1 项目提出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既和本科课程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点。高职高专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材建设就是要在研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起高职高专本身所特有的实验教材,区别于其他教育层次。高职高专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发展前途,也不意味着他们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会重蹈文化学习的覆辙。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每一位学生都可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对他们而言,语言和数理化方面是其智力弱势领域,但动手能力等方面可能是他们的智力优势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他们的文化基础水平不一定成正比。发展学生的智力优势领域,这样既符合高职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也符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活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和扩展专业学习。实验教学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适用于高职高专的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实验教材的编写就势在必行了[1]。

2 项目建设的目标与意义

研究目标:编写出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实验教学的教材。

研究意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际现状,如何来开发实验教材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是事关实验教材研究和编写成败的关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兴趣,是实验教材开发必须要考虑的根本所在。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开设座谈会,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薄弱,所以教材内容不能太复杂,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逐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开发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内在实力。提升人才的实际附加值,为将来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 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际现状,如何来开发实验教材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是事关本课题成败的关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兴趣,是实验教材开发必须要考虑的根本所在。

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开设座谈会,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部分学生的基础较薄弱,所以教材内容不能太复杂,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逐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和实验数据的收集,不断调整实验项目,部分实施细节做细微调整。方法总结就是:使用--反馈--修改--使用,不断循环,逐渐完善。

4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总目标,对照教学计划,确立实验教材编写体系;另一方面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具体目标和学科特点,编写实验教材内容。

4.1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总目标,对照教学计划,确立实验教材编写体系

生物制药专业是一个生物、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

⑴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生物制药和微生物制药学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2]。所培养学生能在制药企业、化工企业、生物企业以及相关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医药公司、医药部门、服务行业等部门从事药物、生物制剂和煞费苦心工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教学、经营和管理、药物检验、医药工程设计以及外贸、医药代表、药品及医疗器材的营销等工作。

⑵生物制药专业培养教学内容: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本和综合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领导潜质的未来学术新秀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制药基本原理和基本生产工艺操作,培养能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a、掌握生物制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b、掌握常用和典型生物药物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操作方法;c、具有对生物药物的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d、熟悉国家关于药品及生物制剂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经营、使用以及原材料种植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e、了解生物制药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f、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⑶生物制药专业学制为三年,毕业最低学分为139,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三大模块组成,专业核心课程有:无机用分析化学、无机用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化工原理、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基础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制药工艺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发酵工艺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其中理论课时1072学时,实验学时192学时,实践教学学时11周。

⑷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因招生层次为三年制专科,所以高中学习成绩普遍不是很好,特别是公共课如英语、数学的学习成绩较差,但生物制药的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勤奋,在同年级中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同时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也表现出课堂教学不够活跃、动手实践欠缺(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去动手操作)。

4.2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具体目标和学科特点,编写实验教材内容

因传统实验教材对高职高专类的学生而言在内容上与理念教学有所脱节,侧重于理论研究,而对于高职高专类学生而言理论知识较之本科学习有所欠缺,实验教学应该更多的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进行实验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在分析了学生特药专业学习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学科特点,在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学的检验不断修改完善最终确定了各实验教材的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篇8

关键词:产业价值链;垂直产业内分工;产业自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18-02

1 引言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生物制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制药产业被称为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它与信息技术产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两大主导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为了抢占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各国各地区高度重视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把高技术产业作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

作为湖北省暨武汉市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武汉生物制药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在未来的发展中面对更加激烈的产业竞争,其产业价值链的构成是否有利于产业自生能力的提高?产业内分工是否有益于产业自生能力的形成?以及如何增强产业自生能力等等有待于做深入的研究。

2 相关理论回顾

2.1 价值链及产业价值链

国内许多学者对价值链进行了研究。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ter)提出来的,他运用价值链的方法,将用户、供应商和企业分解为既分离又相关的行为群体,而价值便源与此。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或者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不断地创造价值,为顾客服务,波特认为企业价值链是企业所从事的各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活动。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产业价值链描述的是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随着科技与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制造也趋于高端化、复杂化,单独的经济单元已不能完成所有的生产经营,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必须通过协作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于是,形成前后顺序关联的、横向延伸的、纵向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在产业链中,产品价值分解到不同的经济单元体创造,各个经济单元体的经营性活动不仅决定着个别环节的价值,还决定着整个产品的总价值。价值单元的环环相扣,必将导致产业中价值的“链”化,从而形成产业价值链。

2.2 产业内分工

由于产品技术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交易成本呈现显著下降,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更加精细。产业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高级形式,它是从国际分工的初级形式――产业间分工顺应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演变过来的。“产业内分工体系”,是指发达国家依据同一产业的不同生产阶段的价值创造特点,将新技术的设计、开发等创造高附加值的环节保留在本国,而将生产及通用技术革新等环节转移到他国。产业内分工摆脱了传统分工受资源禀赋方面的约束,使统一行业内的各部门以及统一企业内的各分厂车间和工艺流程都可分散到全球部署定位,实现最优配置。产业内分工有两种形式:水平型产业内分工和垂直型产业内分工。水平型产业内分工是指同一产品在根本特性一致下的异质性和不同层次性的专业化,如在不同档次、规格、款式上的专业化,它主要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生产系数类似的发达国家间进行,水平型的产业分工注重的是同一产品的异质性分工,主要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垂直型产业内分工是指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过程中,按照“价值链”的比较优势,从生产组织上把技术密集工序与劳动密集工序在空间地域上分开的分工体系,其主要为零部件、工艺流程即中间产品上的专业化。

2.3 产业自生能力

关于产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目前国外国内学者研究较少。国外的美籍华裔经济学家钱颖一对自生能力问题有过研究。其在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于2000年缘于我国当时的环境转变提出了“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他认为市场经济的好坏起是内生于这个经济中的主要企业是否有自生能力,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想去优先发展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个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就不具有自生能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在国内较早提出“自生能力”的概念。林毅夫认为自生能力是根据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来定义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如果能够获得不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水平,则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反之,如果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的预期利润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则不会有人投资于这个企业,这样的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只有靠政府的扶持才能够生存。自生能力通常与比较优势有密切的联系,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比较优势和自生能力是两个尤为重要的考虑因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并不是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和企业自生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一国尽管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若缺乏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该国企业就不可能有自生能力;而如果一国存在交易效率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即使该国没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企业也具有自生能力。

3 武汉生物制药产业自生能力

3.1 生物制药产业价值链构架

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之一,其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一般情况下,一种生物医药的生产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在产业价值链方面,生物制药产业价值链主要由研发、中试、动物实验、临床、生产、上市等组成。研发主要是对基因的新发现以及寻找有用的基因进行创新研究,合适的基因发现之后,通过细胞等载体根据其功能与机理的不同,同时结合实验的需求以及规模的大小进行小试或者中试,然后将试制成功的样品对动物作实验,根据实验的效果报国家检验中心检验审批,审批之后进行临床实验,临床实验分为临床Ⅰ、Ⅱ、Ⅲ、Ⅳ期临床实验。

3.2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武汉生物制药产业内分工状态

由于国家在某个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实际上也是这个国家在该产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具有的企业优势。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产业内分工中,对企业活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从产业价值链来看,武汉生物制药产业的研发作为生物制药产业价值增值较高的环节,在这一领域已形成若干优势。武汉市涉及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机构有58个,研究开发人员4000多人,拥有6位两院院士、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专业、开放)实验和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已居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生物制药产业的下游阶段即生产阶段相对其他环节而言附加值较低,其所需技术含量也较低。但由于我国在生物制药产业的技术特点主要属于“跟踪技术”、“仿制技术”,这决定了生物制药产业的生产相对容易进入,行业壁垒较低。然而处于产业价值链中游阶段的应用基础研究却极其薄弱,武汉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至今,只有一家孵化器公司入驻武汉医药产业园,而对于武汉市现有的医药公司而言,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也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应用基础研究,从而导致生物制药产业的中游链条断链,成为阻碍武汉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3.3 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基于产业价值链对武汉市生物制药产业内分工状态的分析,相比完整的生物制药产业价值链,武汉生物制药产业的自生能力相对比较弱。武汉生物制药产业虽然在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若干优势,但主要都是属于基础研究,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自己研制的新药。研发力量的分散导致上游的R&D没有达到现有状态应有的效果。中游环节的薄弱使上游转入中游的可应用性产品不多,在“无米下锅”的情况下,下游的医药生产企业存在严重的高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企业亏损率不断升高,利润也相对减少,使得无法投入资金进行上游的研发与中试,最后导致整个生物制药产业链畸形发展。

4 结语

在生物制药领域,美、欧等发达国家牢牢占据霸主地位,尤其在制药产业价值链的研发环节。武汉市生物制药产业要在生物制药产业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是要加大研发投入,集中研发力量进行开发与研究,知识产权作为高技术产业的竞争焦点,在关键技术上我们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研究与创新;二是要投入资金建立从事基因功能研究的生物技术公司与孵化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生物制药产业的上、下游阶段能够良好的连接;三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加强对优势环节的发掘,增强武汉生物制药产业的自生能力,在新兴的价值增值领域如生物制药、中药等,积极进入和开发,跟上世界的发展。

面对加入WTO的环境下,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冲击对武汉生物制药产业冲击更大,因此,武汉生物制药产业要加快培育提升其自生能力,形成产业核心能力,获得竞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J].地理研究,2002(2):228-237.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兴产业价值链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1(9):7-15.

[4]李平,狄辉.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的价值决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71-77.

[5]白雪洁.日本确立“产业内分工体系”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05(1):12-16.

[6]许丹.不同国际分工形式下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分析[J].商业研究,2002(12):15-17.

[7]胡春力.垂直分工与东南亚金融危机[J].宏观经济研究,1999(1).

[8]谭政科.电力多经企业自生能力研究.

[9]林毅夫,刘培林.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J].经济研究,2001(6):60-70.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篇9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于中草药教育重视不够,使得台湾中药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才有较大的发展。现将主要的中药高等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师资、课程设置概况介绍如下。

1 台湾中药高等教育现状

1.1 长庚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

该所主要培养硕士研究生,于2005年3月经台湾“教育部”审查通过。该所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若入学前具有药学学士学位者则授予药学硕士学位,其余则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1.1.1 办学理念

该所的中药教学理念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的药学科技人才”,建立能结合中药方剂研究与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团队,使中草药科技早日升级。为此,在课程设制中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学习,在研究上建立临床与基础整合的研究发展模式。为了配合台湾省发展中医药的重点计划,结合先进的农业及制药科技,该所以中医的经验法则来确定其研究目标:中医药信息系统化、中草药种源标准化、药用植物育种及组织培养、药材有效成分最佳化、中草药最佳化。

1.1.2 师资队伍

该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1人,其中包括教授5人(专职2人、兼职3人),副教授3人(专职1人、兼职2人),助理教授3人(专职2人、兼职1人)。涉及研究领域包括:药理学、生化/分子生物;肿瘤药物化学、药物输送系统设计;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药理;药用植物学、本草学等方面。

1.1.3 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理学组和药学组的区分,其公共必修课设有:生物药学特论、天然药物学特论。公共主要选修课设有:分离技术、中医药基础理论、有机光谱学、科学研究方法、醣类分子免疫学等。理学组设“六选三”科目,即从仪器分析、药效学特论、基础药学研究方法、药物设计及实务(必选)、药物分析方法、药效筛选等6门课程中选择3门课程。药学组设“八选四”科目,即从药用植物学、药效筛选、讯号传递、中药药理学、药物设计及实务(必选)、药效学特论、中药信息研究(一)、中药信息研究(二)等8门课程中选择4门课程。

1.2 中国医药大学

1.2.1 中国药学研究所

该所创立于1974年5月1日,创立时主要培养硕士研究生。于1992年11月18日成立“中国药学研究所博士班”。

1.2.1.1 办学理念

该所的办学理念是:以固有中国传统药学为经,从历代的丰富文献资料中整理、探讨、研究药学。以现代药学为纬,即以现代的科学方法、现代的药学理论,从各个药材的原植物调查、采集、鉴定,确定真品来源,进而从化学、药理学分析,探讨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探讨其效价,改良剂型,扩展其应用范围,开创新有效方剂。

1.2.1.2 主要课程设置

药学硕士研究生至少应修35学分(硕士论文6学分另计)才能毕业。硕士班必修的课程设有:本草学专论、药用植物学专论、药用动物学专论、药理学专论、生物统计学、生药学专论、植物化学专论、药局学专论、专题讨论、中药学专题讨论、生物科技专论、中草药产业技术。药学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修20学分(博士论文12学分另计)才能毕业。博士班必修的课程设有:本草学特论、药用植物学特论、药用动物学特论、中国药学特论、中国药学研究方法特论、生药学特论、植物化学特论、药理学特论、药局学特论、中药学专题讨论、生物科技特论。

1.2.1.3 师资队伍

中国药学研究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包括教授9人(专职6人、兼职3人),副教授4人(专职3人、兼职1人),助理教授6人(专职4人、兼职2人)。涉及研究领域包括:生药学、植物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质量管理、中药方剂学、中药炮制、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植物生理学、酵素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1.2.2 中药资源学系

该系于2002年成立,并于同年开始招生,主要培育中药专业的本科人才。

1.2.2.1 办学理念

该系以融贯中药系统、建立最新中药学术体系、培养中药专业人才为宗旨,培育中草药资源研发人才、中草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中草药资源管理与行销人才等有特色的中药人才。

1.2.2.2 专业课程设置

该系的专业课设置为:生理学实验、本草学、生物技术概论、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实验、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药理学、仪器分析、中药药理学、生药学、药用物理化学、生物统计学、药用动物学、植物组织培养、中药炮制学、天然物化学、中药质量管理学、中药质量管理学实验、中药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中成药商品学、中草药产品开发研究、中药调剂学、中药栽培学等。

1.3 大仁科技大学药学系暨制药科技研究所

1.3.1 办学理念

该系以配合医药及发展生物科技的政策,参酌国际药物发展趋向,旨在培育制药科技人才,为台湾制药工业培养各种制药事务,包括生技药物的研发制造等适用人才为目标。

1.3.2 专业课程设置

该系核心课程涵盖制药技术与药剂学、生物技术、生药学及药物化学等4个专业。学生除共同课“生物技术”外,分别依主修专业设专业课程,其中中草药技术专业课程必修课设有:天然物化学特论、高等有机化学、光谱学、中药药理学特论、科学论文写作;选修课设有:仪器分析、分离技术、中药鉴定学特论、中药炮制学特论、毒理学特论、组织培养学特论、生技药品工业制造技术、药用植物学特论、中药方剂学特论。

1.3.3 师资队伍

大仁科技大学药学系暨制药科技研究所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包括6位教授,18位副教授,6位助理教授,其中有25位具博士学位。

1.4 台北医学大学生物资源技术学系

该系为2年制在职进修专班,于1999年起招生。

1.4.1 办学理念

将“传统中国医药融合现代制造技术,使中药科学得以传承发扬”作为该系办学理念。

1.4.2 师资队伍

该系现有教师10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2人。

1.4.3 专业课程设置

必修60学分,公共选修10学分,专业选修18学分,毕业共计需88学分。必修课设有:生物科技讲座、传统医药概论、普通化学、本草学、药用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学、天然物化妆品学、仪器分析、物种鉴别、分子生物学、生物制剂学、药膳食疗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生理学、生物技术、有机化学、炮制学、方剂学、基因工程概论、天然物分析。选修课设有:生物技术信息、生物技术专利法规、酵素学、蛋白化学、海洋生物资源、微生物免疫学、企业管理、组织培养技术、药物食品法规、生物活性分析、细胞生物学、酦酵学、标准研究室规划、优良制造规范、医药法律与实务、醣生物学。

2 台湾中药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据上述,台湾中药高等教育已涉及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中药人才的培养。但台湾在中草药相关教学方面,普遍缺乏深入的中药教学。如长庚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明确指出其中药教学理念就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的药学科技人才”。可见其自身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2.1 向“西化”趋势发展

台湾在中草药专业培养人才方面有向“西化”发展的趋势。由于对培养中药研究的中药学专业科技人才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不够重视,各医学院校的药学系教学大都以西药为主,即使是中药专业培养人才也以“用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为理念。随着中药现代药理、化学成分研究的日趋深入,却丢失了中药“汤剂”的特色。许多中医师也直接将现代药理、药化的有关理论移植并指导中医临床治疗,严重地干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的发挥。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篇10

关键词:药品研发;风险控制;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其正在逐步实现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药品研发是医药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其具有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收益大等特点,整个研发过程需经历合成、提取、筛选、临床前试验、稳定性试验、人体临床试验等诸多流程,在此过程中,处处存在风险[1]。因此,药品研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加强风险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当前药品研发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药品研发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积极控制风险对于医药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很多医药企业缺乏对药品研发风险控制的重视,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即使是制订了相关的风险控制流程,但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药品研发的质量。同时,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评估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往往以个人经验制定,风险控制流于形式。另外,缺乏对药品研发技术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的业务培训,导致目前部分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薄,控制技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无法有效规避风险。

2药品研发中的风险控制研究

针对新药的研发,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相关知识越少,研究开发的风险越高。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基础研究阶段、新药临床前研究阶段和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等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针对药品研发的不同阶段,可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研发风险。

2.1新药基础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

化合物活性筛选是创新药物研发的基础性工作,为准确定位研究目标,化学结构的大量筛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研究人员对新化学实体的具体情况难以准确预测。一般情况下,研究人员平均需要筛选5000~10000个化合物才能筛选出其中一个新化合物获得批准上市。因此,为加强基础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化合物活性筛选的广度和力度,增加可预先排出的药物结构,提高筛选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应做好药物合理设计与筛选工作,将药物设计、化学合成、生物筛选三者密切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减少化学合成和生物筛选的工作量,提升成功几率。为此,我国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通过技术集成,构建了一个以高通量分子筛选模型为初筛,细胞、组织、器官和动物筛选模型为复筛的国家新药筛选体系[2]。但是,目前而言,我国新药设计和筛选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为改变这一现状,建议采用“仿创结合”的方法,在科学分析利用已知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该药物的衍生物、结构类似物和结构相关化合物的研究,以提高研发成功率。

2.2新药临床前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

新药疗效、新药安全、新药质量、新产品和技术的出现等因素都增强了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阶段的风险。为加强新药临床前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落实:第一,研究人员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统的药物工艺改造,借助药代动力学进行新型制剂开发,重视药品研发的的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经济可行性等,有效提升药品质量,降低治疗周期成本,最大程度的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以提升新药的竞争力。同时时刻关注新药研发的相关学术信息和竞争信息以及医药同行的研发进展,以有效规避新药研发技术风险。第二,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控制体系,首先应建立风险评估表,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所使用原料及辅料、工艺流程及参数对产品关键质量特性的影响;设备及生产场地;市场分析;成本分析;临床研究的可行性;专利是否侵权以及预期的专利保护分析;药物工艺流程中是否有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危害的风险及控制措施。以上评估内容应确定相应的风险系数,利用以上风险评估表,可对药品研发的立项阶段、小试完成阶段、中试完成阶段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后的分值可作为准入下一阶段研发的重要参考依据,建议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即在立项阶段的准入分值上限最高,接着依次为小试完成阶段、中试完成阶段。第三,药品研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研发过程变更的情况,即新药研发偏离原定的试验设计,在此情况下,有必要科学分析变更引起的影响,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将后续的研发风险降到最低。

2.3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控制

新药在进入临床试验前,虽然研究人员经过了多项试验和验证,且药品管理部门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也做了严格的把关,但由于人体试验的不可预知性,新药的不良反应无法预测,新药临床试验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应加强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控制,密切观察新药有无可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果断停止试验,减少后续费用的产生。另外,可借鉴ICH的DSUR(研发阶段安全性更新报告)制度,即要求临床试验方提供一份年度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总结目前对新研发药物的观点及对单体及潜在风险的管理;②描述可能影响临床受试者安全的新因素;③验证之前的有关药品安全性的认知与所收集的安全性信息是否一致;④对临床研究/发展提供更新计划[3]。这一制度始终贯彻“风险管理及评价”的思想理念,要求试验者以报告为基础对试验计划及安全性评价进行更新,可对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控制体系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有利于加强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控制。总之,药品研发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为确保新药研发的成功,必须科学识别、评估研发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规划,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实施连续性的风险监控,最大限度的降低研发风险,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以提高药品研发的成功率,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冯茹 单位:石家庄创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汪平中.浅谈药品研发中的风险控制[J].化工管理.201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