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十篇

时间:2023-12-04 17:57:18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单亲家庭 单亲子女 心理特征 教育管理

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质量,追求快乐和幸福,同时又对婚姻的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导致离婚率直线上升,单亲子女数量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综合管理,从而形成有利于离异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在这八年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也遇到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也确实让人头疼,我们也是在不断的改进工作方法,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要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

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单亲家庭由于夫妻间的离异、分居、丧偶等变故使得其文化生活的范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表现在:一方面,由于经济生活的贫困造成的文化消费量的缩减和文化需求的降低;另一方面,单亲家庭的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限制了家庭的交往活动和交往视野。

(二)单亲家庭的文化水准

1、单亲家长的心理状态

就单亲家长的心理状态而言,沮丧、自悲、焦虑、紧张、孤独等是他们共同的情绪待征。一是离异的单亲家庭,离婚对当事人的影响主要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对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则在其次。二是因丧偶导致的单亲家庭,失去亲人的心灵创伤短时间内难以愈合,他们往往陷入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当中而难以适应新生活 。

2、情感教育的误区

孩子是在家庭中学习情感的,家庭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个人情感风格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单亲家庭中,能提供情感的父母少了一人,孩子因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离异的单亲家庭教孩子过多的恨,他们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责任统统归咎于对方,教唆孩子要恨对方,把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在孩子面前尽情发泄,站在偏激的立场上丑化前配偶。特别是一些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单亲母亲,家庭变故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希望靠子女改变自己的境遇。这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容易走向溺爱和严酷两个极端。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类型

根据我从事八年多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通过与单亲家庭学生的谈心和了解,我认为单亲家庭学生的“特别”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忧郁型

这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是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很少感受到家庭温暖,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旷课、上网打夜市和辍学等现象。

(二)随意型

这部分单亲家庭的监护人总感觉对不住孩子,从而过分溺爱孩子,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多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能力低,自控力差,逐渐成为班级的“另类”。

(三)叛逆型

这部分单亲家庭的监护人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时间长了抵触心理增强,什么事都要和家长对着干,叛逆心理日趋加重。

(四)怀疑型

这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在父母离异时被当作“累赘”踢来踢去,其幼小的心灵被蒙上阴影,缺乏集体荣誉感,学习无上进心,学习成绩差。

(五)烦躁型

这部分单亲家庭的监护人把孩子被视作一种负担,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爱心和耐心,使孩子逐渐变得情绪不稳定,暴躁,喜怒无常,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

三、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管理方法

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要怀着一颗慈母之心关爱他们,要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尤其我们辅导员老师更要精心扮演好三种角色,用爱心抚慰创伤。一是扮演“慈母”的角色。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妈妈的爱”。二是扮演“严父”的角色。作为辅导员决不能因为“同情”而对单亲家庭学生降低管理标准、失之于宽。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爱心和尊重,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应予以严格要求和监管。三是扮演“朋友”的角色。辅导员要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单亲家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用友情弥补亲情。辅导员老师必须利用班集体的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营造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积极与家长搞好配合,用真诚强化责任。一是与家长建立定期联系沟通机制,辅导员老师要及时将学社的综合表现与家长交流,让双方对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二是辅导员老师要勇于承担单亲家庭学生的管理责任;三是加强“普法”宣传,辅导员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向离婚家庭父母宣传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强家长监护、抚养、教育子女的意识和责任。

总之,单亲家庭的孩子就象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转变是十分艰辛的。但只要我们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都能当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切实履行好“领航员”的神圣职责,他们就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最后,我再次呼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这一问题,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做好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问题;转化对策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全校有1400多人。虽然地处城镇,但学生生源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周边学区,一部分学生从乡村学校转学过来,一部分户籍隶属外省的学生随父母工作而转入。后面两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而且流动性大。学校在2014年4月调查统计:单亲家庭学生有170人,占总人数的12%。所以,如何帮助和教育这些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教育欠缺、叛逆性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为了深入探讨单亲子女问题,我牵头成立研究小组。小组共有15人,涵盖副校长、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善于进行观察调查和沟通,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在观察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确立本校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学生名单,建立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学生名册,设计个案表。2014年9月,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单亲学生登记统计:三个年级共有131个单亲家庭子女,我们把这些人再进行系统分类,从中分出56个特殊单亲子女及表现类型,其中学习障碍型有11人,占19.6%;心理波动型有27人,占48.2%;行为习惯障碍的有13人,占23.2%;混合型有5人,占8.9%。从其中选出12名有代表性的特殊生,各由一位成员作为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长期的跟踪辅导,并填写相关记录表。另外,设计了问卷调查,让学生分别选填或谈问题、提建议。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一些结论。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学生类型及成因

1.孤独感

我们做了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为“你周末常和谁过?”这一问题,结果显示:和父亲或母亲过的只占21%;因为他们普遍有孤独感,缺少父母的爱,心情不好,又不敢对别人说。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

2.感到渺茫,无目标

我们问卷中一项为:“遇到不开心的事,找谁倾诉?”结果:找父母的只占27%,找同学的占13%,而找朋友的却占60%。总的来说,他们大多数没有家长的支持、理解、爱护,只能与朋友、同学倾诉,但同学、朋友都是同龄人,社会阅历少,有时难以解开心结,往往感到迷茫。

3.自卑心理强

调查发现,比较多的单亲学生平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甚至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提到:“你最希望老师对你有什么帮助?”比较多的学生希望“理解、帮助、公平对待我”或“多找我谈心、多鼓励我,指导我多与他人交往”等等。这是一种自卑心理反应,他们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希望老师公平对待自己,多关心自己。

4.逆反心理严重

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你认为家庭变异后有什么困惑吗?”其中有孩子提到“父母性情改变了,常无理打骂我”或“感到难过、伤心,有精神、生活上的压力”。同时,也有学生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受到同学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或有的学生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与父母对着干,以此来报复。

5.不服管教,独尊型

这类孩子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而养成“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他人。表现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比如,有一同学父母离异,跟叔叔生活,平时叔叔也不管他,谁的话也不听,谁也不服,屡次违反纪律,老师感到很

头疼。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对策

我们研究小组在单亲家庭子女中选取了12位特殊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辅导,建立了“单亲家庭学生个案辅导记录”“单亲家庭学生个案辅导效果及反思”等跟进教育台账,通过家访、谈心等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充分认识,制订辅导目标及措施,最后评估出效果及总结反思。我们根据资料分析,再结合家庭教育及一些社会因素,形成了单亲家庭不良行为学生转化教育的策略: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1.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

(1)思想重视,倾注真情

学校应为单亲家庭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加强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跟踪了解,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

(2)多方面帮助他们,善于鼓励,激发潜能,树立信心

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的思想负担重,往往对老师隐瞒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学校要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心理的阴影,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鼓詈捅硌铩6杂幸欢能力及特长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重要或具体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弱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关爱单亲家庭学生,讲究耐心,润物细无声

在学校教育中,应有博大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要有计划地成立活动小组,让单亲家庭学生置身于集体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班级活动,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大胆参加。如,我校曾举办一次大型的亲子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班集体,融入社会。

2.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1)家长要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要让孩子面对事实,引导孩子形成科学的是非观。这里,家长自身的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忧虑重重,似乎低人一等。离异并没有失去尊严,要努力昂首阔步地走生活之路,让孩子有一个开阔的胸怀。

(2)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来自同辈。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结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过周末。不要过多顾虑别人对自己或自己家庭的看法,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疏导。

3.呼吁社会关注及完善对单亲困难家庭的帮助

从我们的调查、访谈、个案跟进等反馈出来的单亲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全校131名单亲家庭学生分析,经济条件“较好”的只占2%,经济条件“一般”的占88%,而经济条件“贫困”的占10%。因此,政府应该运用社会控制的多种手段,如经济管理、行政控制、舆论控制、法律控制等来控制离异家庭的不正常增长,并解决单亲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避免他们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保持社会安定。

两年来经过努力,全校131个单亲家庭学生基本能遵纪守法,情绪平稳,没有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有22人被评为学月美德之星;有25人获成绩进步奖;有8人获成绩优秀奖;尤其是12位重点跟踪辅导对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总之,通过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和教育的研究,使我们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初步找到妨碍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原因和教育转化方法。只要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关爱关注到他们身上,积极构建“三教”结合教育体系,那么,对单亲家庭子女中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⒖嘉南祝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家庭变异;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3-03

现今社会进入特殊转型期,从而引发的家庭价值观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家庭形态出现了异化现象,派生出种种变异家庭,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离异家庭,快速增长的离婚率使我国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的变故易给学生心理造成阴影,特别是对高校学生。大学是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垫脚石,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高校思想教育应该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学生特点,不仅仅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更应该注重对其的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对家庭变异的学生,制定对应的心理教育方针,对症转化,适时引导。

一、家庭变故学生的心理特点

经研究发现,变故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通常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一是情绪低落阶段,二是情绪回升阶段,三是情绪稳定阶段。而遭受家庭变异的学生在这样三个阶段中往往不能主动克服自身的消极心态,控制自身情绪,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形成一些不健康心理特征:

1.缺乏自信。单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家庭。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家庭的不完整让他们觉得自卑,自尊心下降、行为退缩。特别是在参加活动,比赛或是竞选的过程中,常常因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另一方面,高校环境类似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更注重综合实力的竞争。变异家庭的孩子在心理方面的缺陷使他们不能正视这样的竞争,甚至害怕这样的竞争,觉得自己在各方面总是“低人一等”。

2.性格孤僻。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因家庭变故而表现出不敢交往或在交往中敏感、多疑、戒备心强的现象,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对立抵触情绪,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得非常严,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内心十分抵触外界对自身的任何评论,从而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他们过于孤僻的交往态度和较差的交往能力造成在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3.性格脆弱。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使他们过于保护自己。对于被拒绝,他们十分敏感,本能的反应是退缩、自尊心下降。他们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有烦恼自我承受,不能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或任性、自私、无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

二、特殊学生不健全心理特征成因分析

变异家庭学生不健全心理形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尽管现今社会离婚现象普遍,但对离婚现象总体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周围人的过分关心的“议论”,甚至是某些部门组织过分曝光的“关注”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离婚是丢脸的,被父母忽视、被遗弃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另一方面,社会在对待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片面夸大也给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2.家庭原因。离异父母的认知不统一,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有的家长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加诸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的家长种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心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视子女为包袱,百般嫌弃,甚至虐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自卑感强、抑郁、自尊心下降、敌意、怨恨、人际交往困难和退缩等行为。有的单亲家长因为觉得自己离婚对孩子心存愧疚,于是对孩子过度宠爱,认为子女的抚养权争来不易,因此对孩子百般迁就,造成大学生的任性、无责任感、专横和胆大妄为。

3.学校原因。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完善,特别是针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辅导师资力量的不足,咨询辅导机构不健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止步不前,未能在高校育人教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方面,高校长期以来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倾向,应试教育的普遍认同,以及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轻视和偏见,使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并未做到真正的“育人为先“。高校教育者对犯错误的学生处理简单,动辄批评处分,尤其是对特殊学生更简单归为单亲家庭的影响所至,并不是以教育为主,而是以处罚为先,这使学生羞愧,愤恨,从而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冷漠、孤僻、对立、消沉的心理。

4.自身原因。受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的现象;有的学生存在依赖和投机心理、虚荣和懒惰心理,不能正视自身的弱势,不注重将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优势;有的学生自我定位高,个性要强,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不分析原因、找对策;有的学生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心灵空虚,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产生厌学甚至厌世情绪;有的面对各种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无助情绪潜滋暗长。遭遇家庭变异的特殊学生,无法像正常学生一样享受家庭温暖,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一般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容易遇到。另一方面,他们情感承受能力差,使他们与正常学生相比,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表现较弱,对于其个人而言,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三、家庭变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关注人生命的完整性,关注人的生命发展,这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师的使命。离异家庭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的特殊性,他们内心倍感孤独,渴望关注和交流,但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往往又表现出行为退缩、自卑、敏感、不善交往,容易产生烦恼、困惑,甚至抑郁。高校教育者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极端。

1.建立心理辅导工作站。高校应增强心理辅导队伍的师资力量,建立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工作站。工作站的工作必须从高校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对特殊学生的“一对一”帮助计划。首先,辅导老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班离异家庭学生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心理辅导,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通过开展同质的封闭式的团体咨询活动锻炼他们能与人相处的能力,在团体活动学会交往,发展友谊,协商解决问题,并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在与别人相处中通过别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2.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感到亲情的欠缺,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倾向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膨胀。因此,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积极开展班级心理互助活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高校需完善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和活动组织,发挥学生会、团委及下属的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开展各类活动,在专门机构的协调下,避免活动组织的临时性,使活动开展具有一致性、持久性和组织性。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但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恋爱方面,感情脆弱,容易受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开展恋爱观教育课,增强他们薄弱的恋爱能力,正确对待大学生恋爱,避免因失恋等造成“遗憾”的事。

3.联系家长共同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所以,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必须联合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家长使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提出一些建议和基本要求,但不能咄咄逼人,不能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对于家长,第一,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对离异之事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解释,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分开而减少对他的爱,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大有好处。第二,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以利于孩子的成长。应尽可能地营造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和谐环境,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第三,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针对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趋于内向和孤僻等特点,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4.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离异而厌恨,而自卑,他们对离婚事件持有消极的看法,从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教育者首先应该要帮助这样的大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他们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肯定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并付诸实践。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不能只把眼光放眼前。

总之,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残缺家庭孩子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损害他们的自尊自信,造成提防、警戒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注意引导他们克服缺点,发现长处,多一些关怀和爱护、赞扬和鼓励,就容易形成愉悦的氛围,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爱,残缺家庭的孩子也能像普通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征与教育[J].华北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2).

[2]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4):84-88.

[3]颜农秋.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环境的辩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4,(8):75-76.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4

1 单亲家庭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沉溺于爱情之中,荒废学业。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使得他们更想得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有些单亲大学生在恋爱以后,便期望时时刻刻与恋人在一起,怕失去恋人,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他们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恋爱上,为了爱情可以逃课,从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2)缺乏责任意识,道德沦落。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离婚、再婚从不顾及孩子的成长,很多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内心情感极为脆弱,这些使得孩子在对待自己感情问题上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有些单亲大学生在恋爱时,缺乏道德责任意识,对恋爱不审慎,很少顾及恋爱的责任和义务。有的抱着玩一玩的打算,或只想借此慰藉解闷,改善单调空虚的大学生活。有的甚至频繁地更换恋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些都表明部分单亲大学生责任感淡薄,急需加强教育和引导。

(3)遇到问题缺乏理性思考。由于其家庭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单亲大学生思想上比较脆弱,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愿与人进行倾诉、交流,不善于化解压力,遇事冲动,缺乏理性思考,容易产生消极和极端的情绪。有些单亲大学在恋爱时,爱得死去活来,恋人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其情绪和心理。一旦爱情遇到挫折或被动地失去恋爱关系时,就会和自己较劲,沉浸在无比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有的学生花更多的精力试图弥补破裂的情感,一旦爱情无法挽回,就可能失去理性,走上自残、自杀的道路。

2 加强单亲家庭大学生恋爱教育策略

2.1 积极关注单亲大学生,建立单亲家庭大学生档案

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性,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很难摆脱家庭残缺的阴影,因此他们心理上的失衡也将长期存在,这些都会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从新生入学之初辅导员就要建立单亲大学生档案。详细记录其家庭状况、亲子关系、学习情况、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师对其心理现状的分析等等。作为辅导员要经常和单亲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握其思想、行为的变化,找出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作为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去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要把握好与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沟通的机会,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时,获取有效信息。同时在交流时要引导单亲大学生去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发掘自己的潜能,使其找到积极向上成长的动力,从而健康快乐的生活。

2.2 引导单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观是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他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单亲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当,导致学生在恋爱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作为高校教育者,首先要加强单亲大学生的恋爱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理解恋爱不止是浪漫感情的认识与体验,更是一种对自己、对恋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次引导学生认识爱情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它是建立在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基础上的,只有双方达到真正心灵交流和相知相爱,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和发展,才能最终收获爱情的幸福。然后要引导单亲大学生摆正爱情的位置。让学生清楚大学期间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的追求上面,这样才能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和爱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和所处的家庭的正确评价,在加上父母离异对自己身心造成的伤害,使部分学生出现自卑、敏感、多疑、焦虑、自闭、抑郁、憎恨等心理问题。单亲学生在感情遇到问题时不愿与家长和同学进行沟通,更不愿意主动和辅导员老师进行交流,只是默默地和自己较劲,久而久之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作为辅导员要对这些学生多一些关爱和帮助,使其愿意和老师交流。同时在班里建立信息员队伍,通过信息员及时了解单亲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情况,对恋爱出现问题或失恋的同学,要及时和他谈心,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2.4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学生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教育对策

随着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及由它所引致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美国,单亲家庭占全部家庭的25%,所以西方国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成熟。在中国,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这一既不属于未成年群体,又不完全成熟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缺乏系统性,因此出现校园中逐年增加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种种问题。如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健康乐观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已成为当今高校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特点

不是所有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都有心理问题,但是单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模式,被称为破碎的家庭、不正常的家庭模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肯定是巨大的。在单亲家庭这个特殊的家庭形式中,其教育模式肯定也是特殊的。在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和所受的伤害必然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1.心理素质较脆弱,心理障碍较突出。单亲家庭大学生沟通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不高,心理障碍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孤独、自卑心理严重。作为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他们失去父爱或母爱,从而造成他们内心孤独、自卑、忧郁、缺乏安全感。二是抑郁、冷漠心理明显。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自我封闭,甚至会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三是嫉妒、叛逆心理作怪。他们不相信并排斥周围的人,常常表现出性情暴躁,遇事更多地通过打架、斗殴等行为解决,四是神经型或精神性心理疾病,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而患有一些严重的心理失常病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单亲家庭大学生中患有这些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2.价值观念扭曲,品格修养不良。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价值观严重扭曲,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在行动的取向上缺少奉献精神,以自我为核心;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滑向了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三是价值目标庸俗化。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在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生活情趣趋于低级化、庸俗化,经常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作品,沉迷网吧,甚至存在一些越轨行为;四是价值目标短期化。由于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认识不足,因而表现出目光短浅,追求行为短期化。

3.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社会责任意识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较低,缺乏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因此在接触社会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障碍。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牢骚满腹,缺少社会责任心,没有民族自豪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缺少关爱和怜悯,甚至对社会、对他人产生抵触情绪。个别单亲家庭大学生因在社会中受到过挫折而对社会、国家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往往通过破坏公共财物、破坏社会秩序等消极手段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无论对其自身素质的完善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不利的,应引起关注。

4.对网络的黏附性较强,易沉迷于网游。网络的特征与单亲大学生的性格间有天然的黏附性,单亲大学生在计算机使用时间、上网时间和上网费用方面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黏附性所形成的主要危害是网络成瘾,单亲大学生网络成瘾比率比普通大学生高出三五个百分点,其中成瘾的主要形式是网络游戏成瘾,深知自己的症状却苦于不能自拔。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有针对性地对之进行管理和心理干预应成为一种常态。

二、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残缺。“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当代欧洲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这样说。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这些子女由于身处不完整的、破碎的家庭,生活环境有所欠缺,家庭教育更存在缺憾。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残缺型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单亲子女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猜疑心重、承受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看问题易走极端等。孩子在家庭变故中忧郁寡欢;缺乏父母关爱,又让他们身心发展迟缓,出现学习和社会适应不良,需要学校和家庭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2.社会教育的偏颇。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排斥和歧视对单亲家庭大学生也产生程度不同的负效应。作为弱势转化概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单亲家庭仍然被社会价值观念和态度视为另类。他们(特别是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困境并没有像其他弱势群体一样受到其他成员的关注和同情;相反,社会往往将其视为青少年犯罪、社会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的源头加以贬低和反对,并且把单亲家庭所存在的困境归因于当事人的道德和个人行为选择的必然结果,从而把他们排除在政策调节和援助对象之外。

3.学校教育的失调。相对于贫困生、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似乎并不是很突出,所以辅导员在正常情况下关注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会误认为辅导员不管也不关注他们。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存在问题的及时解决。

4.个人心理素质低下。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存在问题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性格都是属内向不稳定型的,属于黏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因此,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是导致各种问题出现的内在因素之一。

三、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人生阶段,而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高校中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学生,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和亲情,内心倍感孤独,渴望友谊和交流,如果高校不重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就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向极端。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单亲大学生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单亲家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并且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号召力和感染力,学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避免空洞的说教。另外,还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针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注重调动单亲家庭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升华。

2.积极关爱单亲大学生,建立单亲家庭大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关照、行为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3.引导单亲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老师要多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缩小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联系实际,所以还要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开展各种社会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学生从社会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理念通过老师的引导,内化为个人的素质,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4.利用好网络平台,加强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单亲大学生不再独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正以迅猛之势向前发展,它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将国内外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链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容量庞大的信息库,其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心理问题诊断与治疗及心理问题预防与支持机构的联络等,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资源,极大地拓宽了高校师生的视野。通过网络传播手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及时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等。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产生正能量。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培养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中共中央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地配合,学校应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家庭作为孩子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在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结作用不容忽视。家庭结构、家庭经济,尤其是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更应引起社会、学校与家长的关注。教育不能仅仅靠学校,家长是孩子身心是否健康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基本人格已经形成。大学阶段是他们完善人格和完成自我统一性的关键时期,此时家长的人格特质对孩子极具影响力。与家长的沟通要讲究实效性,注重及时性;做好全面性、持续性沟通;真正做到沟通的双向性。

美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基本原则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即相互联系性,只有加强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才能实现教育的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这种逻辑的一贯和整体化的发展具体体现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刘胜良.教育失衡: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孙静等.高校单亲生教育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1(17).

[3]刘媛等.单亲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

[4]郭素琴.关于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讨[J].理论视野,2012(2).

[5]李萍.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6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95-03

作者:张F,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辅导员;湖南,长沙,410205

某日,我在一个大三毕业班补考监考的时候,注意到了一位平日里总喜欢“浓妆艳抹”的学生。说实话,很早就认识她了,但是对她的印象真的不大好,不仅是衣着打扮,而是平时的举止行为有时会显得很轻浮。那天当我去检查她的试卷有没有写好姓名时,我发现这位女生答卷上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很像一位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过后,我跟她的辅导员谈起这位学生,说到她人长得不错,字也很漂亮,只可惜成绩不大好,老是见她补考。于是她老师便对我说:“其实这位学生大一第一学期成绩还是前几名,后来她父母离婚了,所以……”。她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父母的离异,使这位女孩子成为了一个不和谐家庭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是否正常,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离婚率的升高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曾经有一所高校心理咨询室的案例统计显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约有三分之二家庭存在问题,而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父母离异。

家是心灵的驿站,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离异、社会压力骤然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心理状态的调整要比其他同龄人显得困难,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异家庭子女心理调节能力在增强,但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也仍难以消除单亲家庭带来的的积累性消极影响。相反,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新的心理冲突的发生,常常还会使心理健康危机问题显得更为严重。本文着重分析了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了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和建议。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以及这些离异家庭大学生的自身因素等原因,使得他们的心理偏差各有不同或侧重。但归纳起来,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心理问题或现象:

(一)自卑心理

离异家庭大学生容易产生“我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关心”、“我的命不好”、“我是没人要的孩子”等消极悲观的自我概念。我认识一个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家是农村的,他的大学学费都是亲戚借来的,家里所有的开支都只能靠妈妈给人家做保姆来维持,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来源于在课余时间打点零工,他没钱买品牌衣服,只能穿地摊上淘来的便宜衣服,班上只有几个同学没有买手机,他是其中之一。他从进大学那一天起,从不向人讲自己的身世,同学们见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也不敢问他的家庭情况,他心里总感觉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父亲的呵护和关心,认为自已的经济条件不如其他的同学,心中的落差使得他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人际关系问题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使离异大学生对人际和社会关系看法偏激,他们中有些不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有的有自闭倾向,不易与人交往;有的不善言谈,很少自我表现,有强烈的孤独感,总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因此,他们干脆逃避现实,不与人交往,很容易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曾有一位来自某高校外语系的女生,从小父母离异,猜疑心特别重,由于疑心太重,总是怀疑同学讲她的坏话,只要见到同学耳语,就认为是在议论她。于是。她就冲着她们大发脾气,讲一些尖刻的话。结果,她与同学的关系十分紧张,她自己也深感痛苦。

(三)抑郁心理

大学生中父母离异的一部分人在面对精神的压力时,不能较好的调整心态,而是怨天尤人,恨命运不公,有时过于敏感,稍有争执便暴怒,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有的则终日少言寡语,封闭自我内心,回避社交活动,陷入了无法自我疏导的矛盾中,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终日情绪消沉,积极性不高,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抑郁是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

湖南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明从记事开始,家对于王明来说就是痛苦的代名词。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使他总是有坐在火药桶上的感觉,而且父母的争吵每次带给他的是莫明其妙的迁怒,儿时的他过早地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在王明读小学一年级的那一年,妈妈跟他说出去几天就回来,其实王明的父母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离婚了,从此王明再也没见过妈妈。失去妈妈的王明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爸爸待他很好,什么事都顺着他,但王明渴望母爱,他羡慕别人可以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他由渴望妈妈的出现到打心底地憎恨自已的妈妈,长大以后的他总觉得事事不如意,特别是上大学以后,更是莫名其妙地跟爸爸发脾气,也无端地为一件小事与同学大吵大闹,事后又觉得后悔,但下次又克制不住自已发怒,他每天都沉浸在苦恼、沮丧中不能自拔,彻底滑入了抑郁的泥潭。

(四)恋爱偏差

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往往对父母的婚姻质量问题十分敏感。若是父母婚姻不幸福,貌合神离,离心离德,大学生必然为此而抑郁、痛苦,并对自己的家庭产生失望与鄙弃的心态。父母的婚姻质量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或使他对未来的婚姻家庭产生怀疑和偏见,或是恋爱的态度有所偏差。[1]某大学大二学生小玲父母亲长期感情不和,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了婚,小玲判归父亲。小玲的父亲个性偏执,性格也很暴躁,渐渐长大了的小玲没少挨父亲的打,有一次甚至被打得逃出了家门,那时候,母亲是她的避风港。可几年前母亲再婚了,他再去母亲那儿便感到了拘束。小玲把重重的心事藏在内心,不与人交流。在大学里,同班的男孩刘宇一直暗暗喜欢小玲,而小玲一方面公开宣称不喜欢刘宇,另一方面却又不断让刘宇做这做那,支使刘宇时的态度很差,而且还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在她心里实际上“并不喜欢刘宇”,但刘宇对她的喜欢和重视,满足了她内心孤独的一种渴求。她需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这种受重视的状况,于是便用支使刘宇做这做那且态度恶劣,来显示和强化这种受重视的感觉。

二、解决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离异家庭大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离异家庭大学生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离异家庭大学生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该如何来解决?本人认为当前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来加大力度。

(一)社会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离异家庭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社会尤其应重视和完善离异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治疗机构,这样既可以帮助离异家庭的父母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以及教育子女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帮助离异家庭的子女正确地认识父母的选择,排解内心的疑惑。在判决离婚案、处理子女抚养问题时,要考虑有利于子女的监护权,通过完善子女的监护权,使子女尽可能多的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怀。对虐待、残害子女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处罚。[2]社会大众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不能歧视单亲家庭子女,努力帮助单亲家庭子女适应社会,使他们能够顺利的成长和工作。

(二)学校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家庭教育不可比拟的有利条件,其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学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核心作用,要用足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为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从进大学开始,学校应该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收集归档。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要作重点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进行详细记载。把对每个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辅导员、系心理老师头上,由他们负责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并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家和学校的表现情况。

2、加强爱心教育

学校是以师生关系为主轴而构成的社会群体。教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感情、意志品质的发展,也影响着他们的个性,特别是性格的形成。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常遭到周围人的歧视,饱受冷漠和创伤,在学校中,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因而,教师的教育态度,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着更大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的“爱”可以填补学生心理的“真空”,可以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层层浪花。同时教师要教育其他同学不要歧视、嘲讽和挖苦他们,更不能对他们有成见,而应该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使他们逐渐忘记自己不幸的家庭背景,走出自我封闭的心态。离异家庭大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3、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帮助离异家庭大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不仅要开心理课,而且要对离异家庭子女“开小灶”,进行专题辅导。应充分利用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大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重视离异家庭教育

家庭的解体,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一个破裂的不完整的离异家庭里,这样,他们不仅发现自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而且还会由此而招来非议和歧视,更有甚者,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者为了争得同情和支持,还会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咒骂或有意向孩子陈述其离异父亲或母亲的“罪过”,有的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者甚至还把孩子看成是生活的累赘和再婚的障碍,家庭的缺损必定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2]所以只对家庭离异大学生进行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有家长的良好家庭教育。作为父母,无论婚姻是否存在,都应该承担起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离婚绝不能以伤害和牺牲孩子为前提和结果,应尽量使孩子的生存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1、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

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父母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活动,努力提高人格修养和自身能力,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忘却父母离异所带来的阴影,培养自己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2、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

父母失败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一时难以接受。离异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善待子女,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子女,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让孩子以一种平常心看待父母失败的婚姻,减少对家庭的疏离感。同时,父母还可以安慰、开导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大小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

有许多父母在离异后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对其子女娇惯溺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父母一旦离异,这些家庭的子女离开父母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

总之,父母的离异,家庭的解体,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大学生要更好地发展自我,仅仅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并且能科学及时地引导他们走过心理的泥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让离异家庭大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关爱;了解;心理辅导;思考与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我担任初一年级156班班主任,并带本班数学这门学科。通过近期发现我班有四名单亲家庭学生和一名孤儿。对于班主任来讲,对这类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及为重要。其中有一名叫小磊的同学,来自特殊的单亲家庭中,使我对他的影响特别深刻,他的性格内向,固执,偏极,易情绪化。从不爱主动与他人交流,平时沉默寡言,经常独来独往,当别的同学说到自己父母时,他且选择了躲避,上课时经常走神,考试很少及格,对待所有事情都无所谓,当遇到喜事时也默不关心,经常出现焦虑不安的样子。

本是一个很诚实的孩子,却有时也跟家长,.老师顶撞,撒谎。常以身体不舒服向老师请假,厌学习,不爱上学。在家中经常骗大人要钱去上网,并且一呆就是几天。经常不爱回家,年迈八十的爷爷奶奶经常拿他没办法,严重时还离家出走,这样一个十三岁的初中小男孩,是他不懂长辈们的心还是没人知道他心中的痛苦。

他曾几次向我请假说病了或身体不舒服,通过几次发现他并没有身体不舒服而是他的心理有问题了,是想外逃上上网吧。从那以后我关注了他,在他的日记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从那几句简短的内心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想有个幸福的家! 就至今他从未感受到幸福与快乐,全是怨恨自己,埋怨家人!心理压历大,心态不正常,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我们教育者的关爱,特制别作为班主任更有责任。

二、爱心辅导过程

(一)进行家访

其实,这位同学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单亲家庭中。它是一个不完整的家,是一个不幸的家。第一次与小磊家里电话联系时,是他奶奶接的电话。当我把小磊在校情况向她反映了之后,奶奶对方的声音很低,无奈地语气说我们年纪老了,这个.不听话的加伙,真拿他没有办法,多让你老师费心了。当我们谈及到他的父母亲时奶奶对方的声音有些嘶了,有些不愿多说。我想定会另有原因,于是我抽了一个周六到小磊家进行了家访。这天只有他爷爷在家,老人年迈八十,身体略显单薄,但是说话还是挺精神的,我们通过两个多小时的交谈,得知小磊的父亲很早就因病去世。母亲也随之改嫁到邻村,由于母亲文化少,脾气暴。因丈夫的去世太年青而变得对生活的消圾,常借助打麻将,不干活,对自己的亲生孩子管理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把脾气发在孩子的身上,再加上另成家之后有了三小孩,跟本无法在经济上承担责任,家中开支全靠年迈的双老干点地里活来挣。老人苦诉,只怪自已的儿子去世的太早,我们的年纪大了。无能为力了,家景不好。生活拮据。常常孙子对家不满,思想压力大,袍伏重,都只怪命运,我们俩老都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孙子,却孙子反而不懂,情绪异常。

(二)多发现孩子的优点, 多鼓励,多表扬

当我了解小磊同学家景时,我并非马上把他叫来进行一翻说理教育,而是我慢慢地观察发现。有一次他很东意地帮助了一名小学生搬桶装水。我到班里及时表扬了他,他内心还是觉得蛮高兴的,从后。只要我知道他优点发现了就表扬了他,渐渐地他也很乐观些了。思想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消极了,慢慢地我们两心灵之间的距离近了,他那心灵的门窗也打开了,。我还通过几次活动特意找几名活泼开朗的学生来主动邀请他合作,开始不是很爽快但也合作了。渐渐地他性格也变得开朗些了。

(三)与学生交谈,真心的帮助

活动课时,我找机会与他聊了天,聊了我重童年时的快乐'他说老师我要是像你那样的童年该多好。当然我也向他说了我生活中不幸的.事并告诉他我是怎样渡过的,怎样让人变得乐观些的,通过几次活动中的交谈,他对生活态度也积极些了,学习也有兴趣多了-

在一次交谈中。我谈到他家庭情况时,他很乐意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了我,我说:不管是怎样的家庭,出生的贫与富,那是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可以改变生活的态度,自己可以使自己快乐,我们应该很好地生活,面对人生要乐观,我告诉他爷爷奶奶是爱着他的,我们同学老师们都爱着他。或许瞬间他成长了许多,懂事了许多。

当谈到上网时,他说再也不再去上网了。今后一定好好读书。

事过不久,小磊对我说老师胜于他母亲之类话时,我为能挽回还样的学生而感到很有成就

三、思考与总结

现在很多家庭中,特别是农村的单亲家庭中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有的则是过分地溺爱,认为自己亏欠了孩子,对他们予取予求,尽量给孩子多些零花钱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其实他们往住没有想到,金钱并不能代替父爱母爱,有些东西用金钱是无法代替的。正是因家长关心不到位,或没有得到孩子想要的关爱,`导致着孩子对长辈也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另有大人对夫妻对方或生活中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来表达心中不满,使孩子身受其害,我认为作为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特别是农村家长只是片面性的追求孩子成绩,缺乏有效地心理辅导;有的家长在外打工。孩子管理与关爱未到位,使孩子厌学.逃学,过早地踏入社会,犯下不该犯的错。

关爱对学生的影响甚大,我们只要用心去对待那些问题学去。真诚地为他们着想,这样使他们得到自尊、自爱、自立,让孩子的心不再孤单!

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伤健全的爱,但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不是孩子的错,他们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8

一、小学离异家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怕别人从中了解家事;做事、回答问题等没有自信;对别人的态度特别敏感,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

2.孤独心理

主要表现为待人处事时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他人之间进行感情交流、沟通,少有朋友。

3.渺茫心理

主要表现为不知自己该干什么,没有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业上也盲目应对,对未来没有信心。

4.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在接受教育和指导时,总是向消极的方向理解和处理。特别对父母、老师、同学在心理上有排斥感。

二、小学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措施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他们的人生将是令人堪忧的,不仅无法健康成长,也无法成为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如果社会、家庭、学校都高度重视,就会使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们早日走出阴影,和其他孩子有一样都能茁壮、健康成长,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一)学校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学校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对离异家庭学生具有重要的补偿作用。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会使离异家庭学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1.学校制定相应措施

离异家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给予关注和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义务。学校应要求教师主动和离异家庭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重视对离异家庭学生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导和定期走访制度。并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咨询室,“心语信箱”、“知心电话”,及时对离异家庭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心理指导、学习辅导、生活关照、行为矫正,使离异家庭学生早日摆脱困境。

2.班级创造和谐气氛

班级是离异家庭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善于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随机教育,创造和谐的班集体。发动全班同学和他们交朋友,通过同学与同学、小组与小组的互帮互助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通过举办生日会、节日庆祝等,用集体的关爱温暖他,在同伴互助友爱的氛围中忘掉烦恼。集体的温暖,是消除离异子女的自卑孤独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家长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因此,优化家庭环境可以重塑离异家庭学生的健康心理。

1.高度的教育责任感

在父母离异后,要给予孩子温暖的情感支持,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论孩子与谁生活在一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双方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且应当亲自抚养并教养孩子,让孩子加强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减少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以及严重的被抛弃感。只有家长真正关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并及时与孩子沟通,才能不断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心理上出现的偏差。

2.科学的教育方式

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取决于离异本身,而是来自于父母双方对于离异的态度和应对策略以及离异之后父母对于生活的态度。那么作为家长本身,不应长期陷入离婚的烦恼和痛苦,必须树立一个好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引导孩子也树立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只要父母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多去交往,与不同类型的人们交往,相信孩子一定可以自信、健康的成长。

(三)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如何面对现实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因此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是一切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

1.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及时主动找他们谈心,及时进行疏导,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父母离异的现状。无论是单亲状态,还是新组建的家庭,家长要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让孩子明白当熟悉的生活被打破时,每个人都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也会伴随某种程度的焦虑、抑郁等。随着新生活的不断渗透,要让孩子相信他会慢慢适应的,从而才能很好地接受新的环境。

2.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9

试管婴儿技术使男人或女人不需要女人或男人组合成家庭就可以解决生育问题,并因此使一个试管婴儿可以有多个某种意义上的父亲和母亲,亲属之间的关系将出现混乱,孩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

以代孕母亲为例,代孕母亲的出现,可能人为地造成多母亲的家庭,例如遗传学(提供卵子)母亲、生物学(孕育)母亲、社会学(抚养)母亲等。国外有母亲为女儿“代孕”而生下婴儿的报道,这个婴儿的家庭地位就更加地混乱了。从遗传学角度讲,孩子是“代孕母亲”的孙子辈;从“代孕”角度讲,姥姥是孩子的孕育母亲。

还有的婴儿的生育经历更加奇特。父亲患无症,进而从“名人库” 选择了“高档”,母亲已经闭经无排卵,且不能够怀孕,故同时选择了“供卵”和“代孕”技术。此时生下的这个婴儿将有2个父亲和3个母亲,分别是:提供的遗传学父亲、养育孩子的社会学父亲、提供卵子的遗传学母亲、代孕的生物学(孕育)母亲、和抚养孩子的社会学母亲。由于试管婴儿技术中又穿插了“供精”、“供卵”和“代孕”等项目,选择进行如此方式获得后代的往往是那些年龄偏大、身体偏差而又十分有钱的巨富,这使得种类繁多的试管婴儿技术让本已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混乱不堪”。

单个卵细胞浆内注射技术(ICSI)等辅助生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生物、遗传、伦理、法律等诸多问题。传统观念把生育和婚姻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家庭的重要基础,辅助生殖技术使家庭模式出现多样性。代孕母亲的出现以及、卵子、胚胎等的捐赠、有偿提供和保存(建立库等)的顺利进行,需要完善的医学规范和法律体系来保障。

从实践角度看,辅助生殖技术的全面运用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长时间的、相当复杂的医学准备过程,还需要对最佳的供精人、供卵人、代孕母亲等进行全面的遗传学分析和健康状况分析,调查亲属的健康状况,还要为孩子建立档案以避免其成年后可能出现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避免孩子患上遗传病、传染病和以后生活出现种种不愉快。但是对某些方面进行鉴别是十分困难的,例如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或是否患有精神疾病鉴别有时是难以有肯定结果的。

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看,辅助生殖技术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医生来说都是非常难以处理的,有时甚至是很难面对的。辅助生殖技术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是一个双刃剑。天平的一端是保障家庭的幸福而摆脱孤独;天平的另一端是这种做法可能引起许多复杂的情况。这一切毕竟是违反习俗的不寻常的事件,可能引起家庭成员心理上的混乱。其中矛盾的焦点是孩子对于夫妇双方来说处于不同的地位。从生理上说,“他”一方面来说是“自己的”孩子,而另外一方面说来则是“别人的”孩子。不育夫妇双方或者某一方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或者受到某些刺激而改变其对医学生育技术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待孩子的感情,并最终导致家庭灾难。同时还可能存在另外的隐患。在孩子得知自己非亲生或者非自然生育时,可能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创伤,甚至可能产生法律问题。

医生在进行辅助生殖技术中的责任重大。职业道德和职责要求他们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必须预先估计或预测到在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并决定是否采用辅助生殖技术、何时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甚至坚决禁止进行辅助生殖技术,而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但是,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这样要求医生的确是有些苛刻了,也是不现实的。

辅助生殖技术还不是绝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一些试管婴儿中心忽视了对男性不育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尤其是遗传危险性方面,而直接进行试管婴儿(具有侵袭性、潜在危险性以及高费用)。这种跨越自然过程的受孕,理论上存在遗传危险性,而且男性不育可能是具有潜在的威胁生命的疾病患者的唯一临床表现或首发表现,不容忽视。

所以,胚胎着床前的遗传学诊断(PGD)显得十分重要,人们已经开始关注通过试管婴儿治疗出生婴儿的遗传异常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篇10

——灞桥街道务东村“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工作纪实

务东村地处灞桥街道西北,南临西安世博园,北接西安国际港务区,西连东三环,交通优势明显,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周边物流、房地产等产业项目快速发展,务工就业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然而,部分小学生放学之后的学习教育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关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务东村两委会倾情为民解忧,把打造校外儿童之家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落实,创建了灞桥街道务东村“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为本村孩子创设了一个温暖的新家,把爱的阳光雨露洒向孩子,解决了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赢得了本村家长及周边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声赞誉。

一、顺应村情,创建“儿童之家”

2015年春,刚刚走马上任的村委会陈敏,有一天下午忽然发现几个小学生背着书包在村中转悠,一问方知其家长在玩外打工还未回家,他们进不了家门。她赶忙招呼几位小学生到村委会完成家庭作业,随机安排村委会值班人员深入各个村民小组进行摸排。第二天,她拿着摸排出的20多个类似以上情况的学生名单,和党支部书记商量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晚上村两委会扩大会议上,陈敏提出在村委会举办务东村“儿童之家”的倡议,获得与会党员干部的一致通过,并为“儿童之家”起名为务东村“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大家还各抒己见,对课外辅导班相关事宜进行了充分研讨,当场拟定了部分《接送孩子制度》《课外辅导班管理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草案。

务东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立即行动起来,除购置了30套桌椅外,还购置了跳绳、毽子、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用品。针对少儿好动易受伤的实际情况,在村医指导下采购了必备的外伤药品。两委会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的阅览室、微机室、心理辅导工作室、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室等功能部室,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充分做好校外辅导班的管理工作,务东村选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爱儿童、乐意奉献的退休教师李改过老师和曾长期在小学担任六年级班主任的金菊雅老师担任专职辅导教师,并主动挖掘本村退休教师、返乡待业的大学生、“五老”人员等,组成了务东村学生课外辅导志愿者队伍,搭建起一个与学校保持联系、与家长保持沟通交流、与孩子保持有机互动的平台。

二、悉心辅导,情满四点半课堂

务东村孩子均在灞桥区务庄中心小学就读,下午约4点钟放学后,低年级学生家长大部分选择弹性离校,高年级学生按规定离校回家。放学时刻,两名志愿者手举“四点半 爱相伴”字样的牌子,到校门口接应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而家中又无老人照看的孩子到校外辅导班完成家庭作业。

在“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孩子们有的认真地写着家庭,有的细心地预习新课,有的津津有味地看着课外书……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孩子举起小手,老师微笑着走近他(她),耐心地解疑释难,直到开心微笑的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学生李燕(化名)属在册贫困户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好心的亲戚收留了她。过早懂事的她寡言少语,与同学们也很少交流,遇到问题总是憋着。李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开导李燕,主动给她辅导功课。不久,笑容又回到李燕的小脸上。据学校老师反映,李燕上课能大胆发言了,课外作业再也没有拖拉过,学习成绩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在上学期还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

儿童之家创办初期,务东村就规划了“知心姐姐”工作室,聘请两名待业大学毕业生为孩子开展心理辅导。在这个暖暖的心灵驿站里,以儿童喜爱的方式让他们敞开心扉,引导孩子说心里话,讲麻烦事,让他们心中的苦恼有处诉,心底的悄悄话有人听。“知心姐姐”们通过聊天谈心、游戏互动、讲励志故事等方式,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克服负面情绪,树立自信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三、丰富课外活动,浸润儿童精神家园

务东村“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不仅仅是辅导功课,而是劳逸结合,不断丰富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时刻用爱心浸润每个孩子的精神家园,利用村委会基本体育设施,经常组织孩子们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体育活动,磨炼孩子意志品质,增强孩子体质健康。结合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组织孩子排练文艺节目,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既彼此合作,又相互竞争,不仅感受到乐趣,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增强了孩子们自信心和团队意识,同时加深了孩子们彼此之间的友谊。

为促进这些孩子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四点半 爱相伴”课外辅导班适时组织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手工、亲子绘画、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寓教于乐,增进父子母子关系,进行感恩教育,促进家庭和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种子。